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两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两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两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示儿》

一、教材分析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公元1126年,金国侵略者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下半壁河山。陆游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国家统一而奔走、呐喊,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这首诗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击金兵未成的遗恨,又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因此,《示儿》是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好教材。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以《示儿》为点,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积累,并以此加深学生对陆游诗人的认识与崇敬。

二、学情分析

1.该年段语文学情基本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这样的以叙述口气所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意思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诗歌学习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唯有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2.本班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具有比较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诸如生字词学习、课文读通顺等一般在预习阶段均能得到落实,除特殊情况外,课堂上不必安排此方面专门的活动时间,在教学过程中随机作一下检测即可。

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相较于同年级其他班,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较高,而形象思维能力则相对弱一些。而且学生间的思维水平、思维结构还有情感发展倾向性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一半左右的学生偏向于对文本内容进行理性分析,因而在“动情感悟”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班学生课外收集信息的兴趣和能力相对较高,能比较广泛地寻找相关信息,并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初步整理。总体来看,学生信息渠道较多,知识面比较广,能为课堂教学提供较多的课外信息资源。

3.个别化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中需要对以下同学进行重点关注和指导:

⑴陈丽萍、霍达:这两位同学语文学习能力比较弱,前者思维很慢,对较深的理解不容易达成,同时学习自信心很低,在课堂上要对其适当降低要求,多予鼓励;后者思维比较混乱,表述能

力尤其低,但表现欲望比较强,因此要对其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直接的指导。

⑵徐昊晨、安浙园、汪俊杰:这三位同学上课比较容易开小差,学习主动性不是很强,因此课堂上要适当地多提醒督促他们。

⑶袁婕、季悦、蒋卓青、徐泰隆:这四位同学思维比较敏捷,语言综合发展水平也比较好,上课时往往急于表现自己,很容易剥夺其他同学的思考机会。因此课堂上要注意适当“压”一下他们,不要让他们太快地发言。鼓励他们进行一些难度更大的活动。

⑷姜梦雪、颜晓蕾、单莉英:这三位同学语文学习能力是正常的,但是个性上比较内向,课堂上不太愿意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需要关注。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基本正确地理解这首诗歌诗句的意思。

2.通过《示儿》与《病起抒怀》两首诗的对照学习,在反复诵读与想像中感受诗句勾画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感受诗人爱国的情怀,使学生的内心受到激荡。

四、分层教学目标

1.下限目标:基本正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能带着个性体验读通全诗。 2.上限目标:能从多角度地去体味诗人“悲”的情感,能从个性化的诵读中深切感受贯穿诗人一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的内心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句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感情。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上网搜集陆游的生平资料及诗人所写的其它诗歌,了解北宋灭亡的历史背景。

2.教师准备:课件制作。

七、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一首诗,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再读一遍题目

2、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写给儿子们看的诗)

【个别化教学:这里重点关注陈丽萍、霍达、成郑杭义等弱势学生,把回答较为简单问题的机会首先给他们。】

【设计意图:理解“示儿”的意思,引导学生去关注书后注解。借助注解尝试理解诗意是学习

古诗的基本方法。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便于引出后面的教学环节:思考这首诗与陆游其它诗的不同之处。】

3、陆游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歌,其中有不少就是专门写给自己的儿孙辈的。在那些诗中,陆游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孙应该如何读书,如何写诗,如何做人,其中比较有名的,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有“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等等。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示儿》,却与那些诗截然不同。不同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这首诗形成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歌,要求:a、读准字音;b、想想这首诗跟陆游其他写给儿孙的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小组合作:a、检查是否读通诗句;b、讨论交流上面的问题。

【个别化教学:特别关注学习能力较弱的陈丽萍、单莉英同学,同时关注自控能力不强的汪俊杰、安浙园同学,督促他们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先安排自主学习,后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建立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让小组合作发挥实效。通过小组检查、交流,可以起到优秀者帮助落后者的作用。】

3、小组交流汇报学习结果。

a、指名读,正音。

【个别化教学:朗读的优先权给中下学生,关注陈志鹏、单莉英等朗读基础较差的同学。】

b、这首诗跟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些陆游写给儿孙的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预设一:直接说出这是遗书

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遗书?(抓住学生提到的“家祭”引入下一环节)

预设二:不是在告诉儿孙要怎样作诗做人,而是要儿孙将来把北定中原的消息在家祭时告诉自己。(同样抓住“家祭”引入下一环节)

【个别化教学:回答问题的机会首先给姜梦雪、陈璐、蒋彦等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不太主动发言的同学,其次再给徐泰隆、季悦、蒋卓青等强势的同学。】

【设计意图: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汇报,考虑到小组内不同层次的同学,难度小的问题优先考虑弱势同学,略有难度的问题让中等同学来回答,然后由强势学生来提升。】

4、教师板书“祭”,要求跟着老师在桌上写一写,提醒容易写错的地方(左边为两点;还有右上角的写法)

5、“祭”什么意思?

是的,祭,就是祭祀,祭奠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陆游在这里提到了“家祭”,因为这首诗正是他临终的绝笔,在这首诗里,他是在向儿孙们交代自己的身后之事啊。

【设计意图:在初步理解诗意的时候随机结合学习生字“祭”,着重学习字形及字义。】

现在就让我们回到796年前那个北风怒号、大雪纷飞的冬夜,走进诗人陆游的内心世界,走进这首千古流传的《示儿》绝唱吧。

(三)、疏通诗意

1、请大家默读这首诗歌,结合下面的注释,想想:你还读懂了什么?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A、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解释诗意(有解释不明确的地方提问一下,如:元知,但,九州同)

结合“九州同”简介历史背景:南宋,之所以被称为南宋,是因为之前有一个覆亡了的宋王朝——史称北宋。1126年,金国侵略者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下半壁河山,故称南宋。从中原沦陷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苦苦地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在敌人铁蹄下挣扎的父老乡亲,实现九州统一的夙愿啊。可是……陆游写下这首《示儿》诗的时候,中原沦陷、九州破碎,已经整整84年了。

【设计意图:时代背景的介绍能拉近孩子们与诗人的距离。】

问:孩子,请你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读出了一个什么字?

(“空”,“悲”)

板书:悲

悲啊,为什么而悲?(为国土沦丧整整84年而感到悲伤;为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而感到悲愤;为沦陷区的百姓的苦难而感到悲哀……)

【个别化教学:把一句诗浓缩成一个字,可考虑由中等生来回答,“为什么悲”,有一定的难度,可考虑由强势的季悦、蒋卓青、张美华等同学来回答。】

【设计意图:把一句诗浓缩成一个“悲”字,是在理解诗句意思后对诗人情感的极好把握。抓住“悲”字,让学生体验、感悟诗人的悲伤、悲痛、悲哀,把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入。】指名有感情地诵读,读出你的“悲”来。

【个别化教学:先考虑由中等生颜晓蕾、陈璐、姜梦雪来读,然后由朗读基础好的季悦、朱瑜、袁婕等同学来读,之后让弱势的霍达、陈志鹏、俞凌峰等同学模仿着读。】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学生解释诗意

板书:无忘

家祭无忘告乃翁啊。同学们,你反反复复地读这两句,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诗人是怎样在嘱咐自己的儿孙啊?(老泪纵横地嘱咐;奄奄一息地嘱咐……)

【个别化教学:诗的意境的想象先考虑想象力丰富、情感丰富的徐泰隆、徐昊诚、杜婷婷同学先来,之后,让不太爱发言的但有学习能力的蒋梦杰、袁涛、范佳琳等同学来尝试回答。】【设计意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后,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诗人是在怎样地嘱咐,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戚。】

指名有感情地诵读,反复引读这两句。

【个别化教学:先考虑由中等生来读,然后由朗读基础好的同学来读,之后让弱势的同学模仿着读。】

3、诗意都读懂了吗?可是,看着诗人一遍又一遍地嘱咐自己的儿子,是不是有一些疑问在你心中慢慢升起?

预设:为什么明知万事空,还要家祭无忘告统一?

为什么临死还念念不忘收复中原?

为什么要儿孙家祭时告诉自己中原收复的事?

……

4、同学们的问题其实大同小异,大家都想问:陆游为什么临死还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事,是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提问,发现诗中看似矛盾的“万事空”与“无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更深,使教学引入感受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的环节。】

(四)、互文解诗

1、让我们来读一读陆游的另一首诗,也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出示:《病起抒怀》

这是在陆游52岁那年,因为竭力主张朝廷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结果却被昏庸腐败的朝廷随便找了个借口罢免了官职,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病体初愈时,他写下了这首诗。

【设计意图:引入诗人的另一首诗《病起抒怀》,与《示儿》互文解诗,使教学从对诗意的理解走向对诗人情怀的感受。】

2、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根据注释试着大致读懂它。

3、这首诗里最感动你的,是哪一句?

A、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作为一个被削职罢官的平民,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而在《示儿》一诗中,我们分明看到,他何止是“位卑”时不敢忘忧国,他是——(临终未敢忘忧国;死后不能忘忧国)

引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的一生,是和“忧国”二字紧密相连的。在他出生的第二年,中原就沦陷了。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爱国志士,他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早年就立下了杀敌报国的壮志。他的一生都在为抗击金兵、收复失地而奔走呐喊,整个一生啊。如他自己所说,他是——(事定犹须待阖棺)。

如今,阖棺的时候真的到了,可是,他真的“定”了吗?没有啊。他还在悲——(但悲不见九州同);他还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子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就是陆游,这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这就是“死亦不能忘忧国”的陆游,这就是“阖棺仍不忘忧国”的陆游。

【个别化教学:全班齐读,让弱势同学在整体的情感氛围感染下,在强势同学的带领下,有感情的诵读诗句,感受诗人感人至深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抓住《病起抒怀》中的经典诗句,让学生对比着来反复诵读《示儿》中的诗句,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让诗人的至死不忘的爱国之情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

B、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正是这样一个“未敢忘忧国”的陆游,正是这样一个“犹须待阖棺”的陆游,在他主战的愿望一次次遭受挫折,在他想到沦陷区的父老一年年忍受苦难的时候,他向着苍天、向着大地、向着冥冥中的神灵发出了这样的呼喊——(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孩子们,仔细读一读这两句,用你的心读一读这两句,你看,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你听,听到了他怎样的呼喊?请你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对《病起抒怀》中的经典诗句的诵读,让学生展开想象,化抽象的诗意为形象的画面,用文字描绘枯瘦、苍老的诗人向着苍天、向着大地祈求神灵保佑国家,保佑人民的情景。这既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交流学生的写作片段。

4、齐读《病起抒怀》

(五)、归总提升

1、陆游最敬重的先贤就是诸葛亮,他夜半挑灯更细看,看的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出师表》中,最感人的一句话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的一生,可以说是为了收复大业而鞠躬尽瘁,可是,不同于诸葛亮的“死而后已”,从他临终的《示儿》,从他对儿孙的反复嘱托,我们都可以看出,他是——死而不已啊。

2、让我们在陆游的诗句中,寻找他八十五年人生道路上留下的心声吧。

在20岁的时候,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在48岁的时候,陆游从军边关,在满天飞雪和凛冽的寒气中,他这样高唱——(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

在52岁的时候,他因为主战而被罢官,备受迫害,大病不起,他仍然坚定地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在68岁的时候,这位年将古稀的老人终日缠绵病榻,可是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210年的寒冬,这位老人85岁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窗外,是北风凄厉的呼号,屋内,昏暗的烛火下是烛泪在流淌。面对着床前哀戚的儿孙,这位老人留下这千古绝唱——(齐读《示儿》)

【个别化教学:全部齐读,让朗读基础差的同学在情感的体验中,氛围的感染下,大声诵读,提高诵读诗歌的能力。】

【设计意图:出示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却拥有共同主题的诗句,师生引读,使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下感受贯穿诗人一生的爱国情怀。】

3、发现了吗?在所有这些诗句中,或隐或显地都贯穿着同一个字,这就是——(国)。就像在示儿这首诗中,他悲的是国土的沦陷,他念念不忘的,是国家的统一。这个国字,这种情怀,融入了他整个的生命啊。而《示儿》则是这个国字,这种情怀,最集中、最深刻的体现。

齐读《示儿》

【个别化教学:“国”的揭示要放缓些,给中下学生多次看、读诗句的时间,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的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诗人各个时期的诗句,让学生找出贯穿始终的一个字——“国”,是对诗人一生的总括,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4、这个国字,这种情怀,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我国现代的一位爱国志士,著名作家朱自清曾经这样评价陆游和他的《示儿》。(出示)轻轻地跟着老师一起读,好吗?

《示儿》是临终之作,不说别的,只说“北定中原”,这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贴心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因为这正是他最贴心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教儿子“无忘”,正可见他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因此,在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真正的爱国诗人。

——《朱自清选集》

“真正的爱国诗人”,这个称呼,我以为这就是对陆游这位南宋诗人在阖棺之后的论定,这也是千万代后人对这位千年前的诗人最崇高的祭奠。

【设计意图:借用朱自清先生对诗人陆游的评价,师生共同诵读,最后浓缩成“真正的爱国诗人”这几个字,是对诗人最高、最精炼的评价,也应该是本课留给学生最深的记忆。】

八、探索与反思

《示儿》是浙教版第十一册21课《古诗四首》之一。《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临终之作,其诗中充分流露出来的至死不渝的爱国热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面对这样的古诗名篇,作为六年级的教材,我们该怎么来组织教学呢?我力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对高段小班化语文教学的突破:

1、淡化诗意解释,强化情感体验。

古诗以凝练的语言叙事、写景、抒情、构境,因其凝练而形成了许多极富美学张力的空白处。这种空白是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填补、以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的。这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而我们通常的古诗教学往往强调对古诗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这样做固然使得我们的理解变得清晰,但同时也是对诗歌美感的一种破坏,总的说来我以为仍然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今天的课堂上,我将尽量把诗意的解释进行淡化处理,而着力于引导孩子们去体验、把握诗歌情感的脉搏,让他们与诗人的心灵作一次近距离的直接的对话。

2、适度拓展学习,力争全面感知。

《示儿》这首诗之所以感人,我以为并不仅仅因为这首诗本身,其实感动一代代人的,更是它的作者——诗人陆游。陆游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可以说是在对收复中原的渴望中度过的,然而这种渴望却最终成为了千古的遗憾。《示儿》,正是这一生的渴望和千古遗憾的集中爆发。因此,要真正读懂《示儿》,就必须读懂陆游,就必须读懂他的渴望和他的遗憾。所以,在这堂课上,我将在适度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进行拓展,以期学生能对此有一个全面的感知。

3、加强诵读指导,追求多元共振。

对《示儿》这样的诗,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因而也会有不同的诵读,所以在诵读指导上我将尽量追求多元化;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人的感悟又会有其共同的基础和共同的倾向,因此就有了共振形成的可能性。我们追求这样的共振。

附件:补充材料

病起抒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教案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