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锦16东块储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锦16东块储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锦16东块储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 区块基本概况

锦16(东)块构造上位于西部凹陷西斜坡南部,主要含油气层为兴隆台油层,油藏埋深1255~1460m。含油面积2.08km2,石油地质储量1462×104t,化学驱的目的层为兴隆台油层兴Ⅱ油层组。该块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末期,截至目前区块日产液4430t,日产油168.9t,综合含水96.2%,采出程度51.8%。

2 开发难点

该块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遇到了以下问题:1)砂体连接关系复杂,隔夹层较多,不能有效识别砂体连通性。2)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注水调整和剩余油挖潜难度大。3)单纯测井曲线对比容易串层,不能有效指导开发,因此急需寻求新的技术方法对该块进行精细地质研究。

3 对策研究

3.1 建立该区沉积构型

锦16块兴隆台油层是在辽河裂谷的收缩期即湖退期形成的一套以中粗碎屑为主的沉积,通过对该块由西到东方向的沉积和地震剖面的总结分析建立该块的沉积构型。兴Ⅲ时期,水下分流河道呈交织条带状分布,河道间通常发育广泛的泥岩,使得河道的横向连续性较差,形成了交织条带状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组合。兴Ⅱ时期,伴随湖平面下降,形成一套进积型沉积,河道摆动,造成不同时期的河道与河口坝横向和纵向切叠,砂体间形成复杂的接触结构和连通关系,形成了连片状河道、河口坝叠置组合。

3.2 砂体叠置模式研究

在沉积构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总结出了该区的三种砂体叠置模式,分别为堆叠型、侧叠型、孤立型。其中堆叠型砂体沉积微相主要为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侧叠型砂体,沉积微相主要为河口坝、薄层砂,分为稳定互层型和不稳定互层型侧叠砂体;孤立型砂体,沉积微相为一些孤立的水道或者孤立薄层砂,分为孤立水道型和孤立薄层型砂体。

通过研究分析,该区在兴Ⅲ时期,主要发育孤立型砂体,局部发育侧叠型砂体,而在兴Ⅱ时期,砂体相互叠置,中部砂体发育好,主要为堆叠型,东部区域砂体发育物性较差,主要发育为侧叠型。

3.3 剩余油分布研究

该区在沉积构型的影响下,不同的砂体叠置类型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剩余油主要集中在主流线侧缘、物性相对较差及注采不完善部位。

1)堆叠型砂体,砂体在垂向上相互叠置,厚度较大,连通性较好,大部分油层已水淹,纵向上在低渗透层的底部或泥质夹层的底部剩余油富集。

2)侧叠型砂体,平面砂体的非均质性控制了剩余油的空间分布,一般在平面上砂体变薄或者物性变差区剩余油富集。其中,稳定互层型侧叠砂体,由于井点本身砂体较薄或物性较差存在剩余油;不稳定互层型侧叠砂体,在周围岩性变差区剩余油富集。

3)孤立型砂体,有的砂体注采不完善,物性差,形成局部条带或坨状的剩余油富集区。其中,孤立水道型,受重力影响,注入水沿下部推进,造成单砂体的顶部剩余油富集,而孤立薄层型在薄层砂及砂体尖灭处形成剩余油。

3.4 技术应用效果

近一年来,对化学驱的23口新井中的14口井应用了该项技术成果进行挖潜,并实施侧钻井3口,补层井1口,投产效果好,及对7口井注水井进行了注水调整,见效明显,累计增油2.14×104t。

4 结论及认识

1)通过测井、地震、沉积三者有机结合,建立了该区扇三角洲沉积构型,并总结了砂体叠加模式分类,加深了对该区的沉积规律认识。

2)在沉积构型研究基础上,总结出适合该区的不同类型砂体的剩余油分布特征,为剩余油挖潜、化学驱及注水调整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延玲,杨长春,贾曙光.地震属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4).

[2]刘影.细分油层在欢喜岭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4,25(2):16-20.

锦16东块储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赵国光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欢喜岭采油厂 辽宁 盘锦 124114

摘要:本次通过对扇三角洲砂体展布规律与地震资料的匹配性关系研究,建立该块扇三角洲沉积构型,并通过井震结合,建立砂体叠置关系模型,进而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为下步规模实施化学驱及注水调整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

关键词:沉积 砂体 剩余油 化学驱

Research on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 structure and remaining oil in east Jin-16 block

Zhao Guoguang

Huanxiling Oil Production Plant of Liaohe Oilfield,CNPC,Panjing 124114,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 hrough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research of fan delta sand body distribution rule and seismic data,sedimentary configuration model of this fan delta block is established.Also,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well/seismic data,superimpos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and bodies is built to further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and provide a favorabl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next large-scale implementation of chemical flooding and water flooding adjustment.

Keywords:sedimentary;sand body;residual oil;chemical flooding

45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摘要:储层构型研究是推进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比较成熟。本文着重介绍了储层构型研究的方法并将河流相作为实例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分析。最后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构型单元分析;适用性 前言 储层构型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2]。储层构型方法是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首先运用于河流相构型研究。 过去沉积模式是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沉积模式是依据一维(钻井剖面)和二维(地震剖面或露头剖面)研究建立的。有时也是仅依据二维研究结果,拟想勾画出块状图表示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三维的空间展布。实践证明,许多沉积环境相当复杂。用二维是不可能反映它的特征和复杂性,或者说不能全面地反映它们的特征,特别是空间的几何形态。三维构型的提出可以解决一维、二维难以解决的问题。 储层的不均匀性是当今储层地质学中最大的难题。构型研究方法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国外不少学者已采用构型研究方法对不同沉积体储层进行了构型研究,较详细地划分出不均一体。这些构型研究的结果,对于各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都起着指导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构型研究方法是推进当今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 1 储层构型单元分析 构型单元分析就是结合古水流数据对露头横剖面进行岩石相、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以揭示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恢复沉积体系的演化史。其中,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是关键所在。构型单元分析的步骤如下[3]:①对露头照像,建立剖面的镶嵌照片,并记录剖面的尺度和方向:②划分岩石相;③进行古水流测量,并记录其在剖面上的位置;④划分界面;⑤结合岩相和古水流数据划分构型单元; ⑤对露头剖面进行解释,恢复其沉积史;⑦综合岩石相、构型单元和古水流数据,推导该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⑧测量每个级别上的沉积单元的尺度和几何形态,并记录储层的非均质性。 在进行构型单元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界面和构型单元的解

剩余油分布方法描述及调整技术

剩余油分布方法描述及调整技术 摘要:描述了剩余油分布方法,并提出了注水砂岩油藏高含水期注采系统调整技术和部署合理井网的建议。低渗透油田开发合理井网应该是不等井距的沿裂缝线性注水井网。采用这种井网不仅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同时由于注水井距加大,保持了较高的油水井数比,获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描述方法;调整技术 开采非均匀性主要是在注采过程中,由于层系组合、井网布署、射孔方案、注采对应、注采强度、注入倍数等因素的影响,致使由采油井或注水井与采油井所建立的压力降未波及或波及较小的区域,原油未动用或动用程度低,从而形成剩余油富集区。油藏非均质性和开采非均匀性是导致油藏非均匀驱油的两大因素。油藏非均质性包括构造、储层及流体非均质性。其中,储层非均质性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最重要的地质因素。因此,在这种动态的非平衡系统内剩余油的分布这种复杂不均一系统的根本原因是油藏地质因素和开发工程因素的非耦合性。 1剩余油分布描述方法 (1)油砂体剩余可采储量研究。某油田针对A油藏油层分布受岩性和构造双重控制,单砂层内零散分布多个相对独立油砂体的特点,计算出每个油砂体的剩余可采储量,使每个油砂体的潜力得以量化。研究流程主要是先计算每个油砂体的地质储量,接下来计算出每口油井每个单砂层的阶段产油量、产水量、累产油量、累产水量和每口水井每个单砂层的阶段注水量、累计注水量,进而求出每个油砂体不同时间阶段的累产油、累产水、累注水,再通过水驱特征曲线方法或递减曲线方法标定油砂体的可采储量并计算出油砂体的剩余可采储量。A油藏纵向上油层多而薄,油水井为多层合注、合采;而油井分层产油量、产液量取决于各层的渗透率、有效厚度和周围注水井对该层的注水量,分层注水量不但受注水层渗透率、厚度的控制还受相应注水井周围其它油井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某油田提出了一套新的基于油砂体快速动态分析系统。主要是以物质平衡理论和达西定律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各项动静态开发资料,将油水井的累积产出量、累积注入量劈分到单砂层,进而落实油砂体的剩余资源潜力。 (2)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多存在于连通较差的低渗透薄层或未动用小砂体之中。对这种层中油水分布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平面和纵向上细分模拟网格,建立精细油藏模型。要将油藏划分成小的单元,应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各单元原始的油气水饱和度和压力分布,重现油田开发的实际过程,计算出饱和度和压力随时间的变化,从而计算出整个模型的有关数据,这样的小单元即为网格。数值模拟网格划分得越细,包括细分模拟层、缩小网格步长等,模拟的精度越高。油藏描述应用单砂层三维体模型内部的细分网格,将一个单砂层细分多个模拟层,从而可以研究层内的剩余油分布。一旦一个满意的油藏拟合完成以后,应用数值模拟跟踪技术,模拟器被作为预测模式,用来预测不同的变量;其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和成因分析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受多因素影响,成因分析是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它能帮助研究者从深层次准确把握储层孔隙结构的特征,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1.1地质作用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 储层物性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沉积作用对碎屑岩结构、分选、磨圆、杂基含量等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的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影响很大。从沉积物脱离水环境之后,随着埋藏深度的不断加深,一系列的成岩作用使得储层物性进一步复杂化。一般而言,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性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到建设性作用。而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等对物性的改造有较为显著地影响,使储层的非均质性更加明显,而这一点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尤为突出。 1.2油气田开发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 储层孔隙结构影响着储层的注采开发,同时,随着注水、压裂等一系列油气田开发增产措施的实施,储层孔隙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王美娜等研究了注水开发对胜坨油田坨断块沙二段储层性质的影响,发现注水开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孔隙结构。唐洪明等以辽河高升油田莲花油层为例,研究了蒸汽驱对储层孔隙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驱导致储层孔隙度、孔隙直径增大,喉道半径、渗透率减小,增强了孔喉分布的非均质性。 2.储层微孔隙结构研究方法 2.1成岩作用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各种成岩作用在储层孔隙结构演化中的作用进行梳理,从而了解储层孔隙结构对应发生的变化。该方法的优点是对孔隙结构的成因可以有比较深入的认识,缺点是偏向于定性分析,难以有效的定量化表征。刘林玉等对白马南地区长砂岩成岩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强烈地破坏了砂岩的原生孔隙结构,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则有效地改善了砂岩的孔隙结构。 2.2铸体薄片观察法 该方法是将带色的有机玻璃或环氧树脂注入岩石的储集空间中,待树脂凝固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_吴胜和

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增刊Ⅰ: 111 ~ 121 https://www.doczj.com/doc/5215159548.html, https://www.doczj.com/doc/5215159548.html, 111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 吴胜和① *, 岳大力① , 刘建民② , 束青林② , 范峥 ①③ , 李宇鹏① 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北京 102249; ②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山东 257000; ③ 北京泰隆恒业高新技术公司, 北京 100085 * E-mail: reser@https://www.doczj.com/doc/5215159548.html, 收稿日期: 2007-04-20; 接受日期: 2008-03-21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编号: 20060425004)资助 摘要 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 而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 未形成有效的定量预测储层构型的方法, 难以满足地下油藏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需要. 为此, 提出了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和多维互动的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思路, 并以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曲流河储层为例, 论述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思路与方法. 曲流河储层构型可分为3个层次, 包括河道砂体层次、点坝层次和侧积体层次. 将不同级次的定量构型模式与地下井资料(包括动态监测资料)分级别进行拟合, 并且在分析过程中, 使一维井眼、二维剖面和平面以及三维空间之间相互印证, 从而建立不同层次的储层构型三维模型. 同时, 建立了活动河道宽度与点坝规模的定量关系, 并应用水平井资料确定了侧积体和泥质侧积层的定量规模. 这一研究不仅对地下地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储层构型 层次建模 曲流河 点坝 侧积体 储层构型(reservoir architecture), 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 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 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主要用于油气田开发. 随着油气田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 砂体内部的剩余油挖掘逐渐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目标. 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 我国油气平均采收率只有30%左右, 这意味着还有近70%的油气滞留在地下, 其中35%左右的油气是由于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 特别是储层构型(导致储层内部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的影响而滞留于地下成为可动宏观剩余油的. 因此,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是提高油气采收率、最大限度地开发油气资源的关键所在, 这对我国石油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河流相储层研究由来已久, 但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则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1]. 以Allen 和Miall 为代表的欧美学者对储层构型层次、要素、模式、沉积机理做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然而, 国内外学者主要侧重于对河流相露头和现代沉积的构型研究[1~8], 而对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 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的目标是应用有限的资料恢复地下储层构型的面貌. 以河流相为例, 主要是恢复地下古河道及其河道内部构型单元的三维空间分布. 面临的主要难点是地下井资料少, 因为即使是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密井网条件下, 井距(如100 m 井距)仍大于构型单元的规模(如横向上数米规模的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 在此条件下, 应用井间数学插值很难再现地下实际的储层构型面貌. 因此, 虽然已

储层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方法研究论文

储层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方法研究论文 一、引言 在油气开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相关数据测量,测量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误差,这些数据误差会给油气地质储层建模带来直接的影响。另外得到确定性的地质变量空间变 量模型是不太现实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引用到概率论方法来完善数据建模。举例 来说对于储层中流体的流动而言就需要结合微分方程系数等参数来进行探讨。在利用传统 方法的建模过程中正常情况下都会使用内插方法得到储层参数但同时也会对流动方程造成 影响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因此在油气地质储层建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条件来对 数据模型进行调整并筛选合理的模型来进行构建让油气产量预测可靠性得到保障。 二、多点地质统计学与训练图像 基于变差函数的传统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是目前储层非均质性模拟的.常用方法。然而,变差函数只能建立空间两点之间的相关性,难于描述具有复杂空间结构和几何形态的 地质体的连续性和变异性。 针对这一问题,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应运而生。该方法着重表达空间中多点之间的相 关性,能够有效克服传统地质统计学在描述空间形态较复杂的地质体方面的不足。多点地 质统计学的基本工具是训练图像,其地位相当于传统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对于沉积 相建模而言,训练图像相当于定量的相模式,实质上就是一个包含有相接触关系的数字化 先验地质模型,其中包含的相接触关系是建模者认为一定存在于实际储层中的。 三、地质概念模型转换成图像训练 地质工作人员擅于根据自己的先验认识、专业知识或现有的类比数据库来建立储层的 概念模型。当地质工作人员认为某些特定的概念模型可以反映实际储层的沉积微相接触关 系时,这些概念模型就可以转换或直接作为训练图像来使用。利用训练图像整合先验地质 认识,并在储层建模过程中引导井间相的预测,是多点地质统计学模拟的一个突破性贡献。 可以将训练图像看作是一个显示空间中相分布模式的定量且直观的先验模型。地质解 释成果图、遥感数据或手绘草图都可以作为训练图像或建立训练图像的要素来使用。理想 状态下,应当建立一个训练图像库,这样一来建模人员就可以直接选取和使用那些包含目 标储层典型沉积模式的训练图像,而不需要每次都重新制作训练图像。 四、二维和三维训练图像 二维训练图像就是在纵向上没有变化,比如人工划相图,因此二维训练图像又称为伪 三维训练图像。二维训练图像在纵向上不能反映河道微相的加积,在横向上也不能反映各 沉积微相的迁移。因此二维训练图像比不能很好的反映沉积构型。在三维训练图像中,可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读书报告 报告编写人:蒋民心(1002040135) 年级:2010级 课程:油气储层研究进展 任课教师:赵晓明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4年3月24号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蒋民心(1002040135)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0500 摘要:本文从储层构型概念出发,大致概括了国内学者对三角洲沉积领域的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针对油田三角洲储层精细表征及剩余油挖潜,以河控三角洲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以及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储层为例,利用地震、测井、地质等资料,研究三角洲储层沉积旋回、层次界面等不同层次构型要素,界定和划分构型单元,建立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分析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是单一河口坝边界识别的重要标志;构型单元韵律变化是造成剩余油局部富集的重要因素,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上部剩余油相对集中,反韵律河口坝砂体下部剩余油富集。在此基础上了归纳总结了现阶段储层构型研究所遇到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分析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储层非均质;剩余油分布;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相;构型单元 1.储层构型概念的提出 储层构型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1]。其概念在储层沉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 年代。1977 年Allen,J.R.L.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储层构型的概念,用以描述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1985 年,Miall,A.D.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河流相的储层构型分析法[3],全面介绍了该方法中的界面等级、岩相类型、结构单元等概念,这代表了储层构型分析法的诞生。之后Maill,A.D.对该方法进行了完善,并最终将河流相划分为6 级界面、20 种岩相类型、9 种结构单元。1989 年,第74 届AAPG 年会将这套理论列为当今油气勘探领域三大进展之一。 2.三角洲储层构型研究现状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在Miall,A.D.提出后,立即引起国外许多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对储层构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自从柯保嘉[4]首先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介绍到国内学术界以来,众多国内学者在储层构型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构型研究的资料基础

剩余油分布及潜力综合治理

剩余油分布及潜力综合治理 摘要:分析了某油田储层沉积特征,总结了七种砂体沉积模式,精细描述治理区剩余油分布,按其成因分成四种剩余油类型,精细认识综合治理的潜力,并给出了措施潜力。实践表明,某区a、b 排某油层剩余油综合治理挖潜,可改善低产低效井的生产状况,提高了区块的整体开发效果。 关键词:储层沉积特征;剩余油类型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servoir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oil field, and summarizes the seven sand body sedimentation model, fine description of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control, according to the cause of remaining oil into four types, fine know the potential of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and gives the measures potential.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district of a and b row a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remaining oil reservoir oil-field, may improve the condition of low production status of the well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block effect. keywords: reservoir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residual oil type 中图分类号:te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精细研究储层沉积特征 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方法,将a、b排c+dii组油层细分为50个

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第3〇卷第1期中国海上油气Vol. 30 No. 1 2018 年 2 月 C H I N A O F F S H O R E O I L A N D G A S Feb. 2018 文章编号:1673-1506(2018)01-0099-11 D O I:10. 11935/j. issn. 1673-1506. 2018. 01. 012 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 —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岳大力1胡光义3李伟1范廷恩3胡嘉靖1乔慧丽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2249; 2.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2249; 3.海洋石油髙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8; 4.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28) 岳大力,胡光义,李伟,等.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以秦皇岛36油田为例[J].中国海上油气,2018,⑴:99-109. Y U E Dali,H U Guangyi,LI W e i,et a l. Meandering fluvial 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by combining well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a case study of QIID32-6 oilfield[J].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 2018,30(1) :99-109. 摘要以曲流河定量构型模式为指导,采用地震正演、分频地震属性分析与分频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在海 上大丼距条件下,对渤海秦皇岛32-6油田明化镇组曲流河储层进行了多级次精细构型解剖。首先,提出了 先优选地震数据频段,再优选地震属性的分频属性优选方法,精细刻画了复合曲流带的分布;次,采用“井震结合”“规模控制”“动态验证”的方法,在复合曲流带内部识别了单一曲流带和单一点坝。研究结果表明:①三种河道边界砂体叠合方式均表现为在叠合部位振幅减弱的特征,正演响应规律为应用波形预测井间砂 体分布提供了可靠依据;分频地震属性优选方法明显提高了地震属性与砂体厚度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了复 合曲流带预测精度;在研究区目的层地震数据中心频率55H z的情况下,采用分频地震属性分析、分频反 演和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在大丼距条件下精确刻画了单一曲流带及内部点坝分布,在研究区识别出了 5个单 一曲流带与1个保存完整的点坝,将对秦皇岛32-6油田下一步高效开发与剩余油挖潜起到有效的指导作 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相似沉积特征和资料基础的油田构型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震正演;震属性;分频反演;流带;坝;皇岛32-6油田 中图分类号:T E11文献标识码:A Meandering fluvial 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by combining well logging and seismic d ata:a case study of QHD32-6 oilfield Y U E D a l i1'2H U G u a n g y i3,4L I W e i1,2F A N T i n g e n3,4H U J i a j i n g'2Q I A O H u i l i1'2 (1. C ollege o f G eosciences,C hina U niv ersity o f P e tro le u m,102249, 2. o f P etro leu m Resources a n d P ro s p e c tin g,B e ijin g12249,C hina; 3. S tate K ey L ab o ra to ry o f O ffs h o re O il E x p lo ita tio n,B e ijin g 100028, C h in a;4. C N O O C R esearch In stitu te Co. ,L t d.,B e ijin g 100028, C h in a) Abstract:M i n g h u a z h e n F o r m a t i o n in QHD32-6 oilfield is m e a n d e r i n g fluvial reservoir. W i t h t he g u i d a n c e of m e a n-dering fluvial quantitati-ve architecture m o d e l,t 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is characterized finely b y c o m b i n i n g f o r w a r d seismic m o d e l i n g,s p e c t r a l-d e c o m p o s e d seismic attributes analysis a n d s p e c t r a l-d e c o m p o s e d inversion u n d e r the condition of relatively sparse well data. Firstly? this p a p e r p r o p o s e s a n effecti-ve m e t h o d of seismic attritjutes opti-m i z ation that optimizes the f r e q u e n c y in a d v a n c e of seismic attritjutes,a n d the distribution of c o m p o u n d m e a n d e r belt w a s depicted accurately w i t h th e o p t i m i z e d seismic attributes. S e c o n d l y,a p p l y i n g the m e t h o d s of well logs a n d seismic data c o m b i n a t i o n,architecture scale controlling, p r o d u c t i o n verification, m o s t single point bars a n d single m e a n d e r belts w e r e recognized finely in c o m p o u n d m e a n d e r i n g belt. T h e result s h o w s:?T h e positon at b o u n d a-ries of three t y pes of s t a c k e d c h a n n e l s is characterized b y the decrease of amplitude. T h e r e s ponse patterns of seis- $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上开发地震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编号:2011ZX05024-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 号:40902035) ”、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项目(编号:20090007120003) ”部分研究成果。 第-作者筒介:岳大力,男,博士,中国石油大学⑴京)副教授,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1 号(⑴编:102249)。E-mail: yuedali@cup. edu. cn。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分类治理

·78· 1 项目的意义及背景 文16断块是典型的断块型油藏,具有断层多、断块多,油水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严重等特点。各断块含油面积不一,油藏几何形状主要受控油断层影响,纵向上含油层系较多,油气分布井段较长,不同断块之间油气富集贫富不均,单井产能差异大,油水关系复杂,流体性质变化大,且断块区砂体规模较小,砂体以条带状分布为主,厚薄不一,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造成水驱动用程度不均。 2 油藏概况 文16断块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东翼,是文东滚动背斜构造带最北部的一个高点,构造呈现北部复杂,南部简单的特点,高点在北部,为一向西南倾没的断鼻式构造圈闭。油藏埋深2800~3500m,主要含油层位S3上、S3中5+7,动用含油面积4.6Km 2,地质储量297×104t,标定采收率23.20%,可采储量68.9×104t。油藏平均孔隙度13.7%,含油饱和度56%,平均渗透率47.3×10-3μm 2。原始地层压力58MPa,压力系数1.69,饱和压力23MPa,粘度2.53mPa.s,油层温度120℃,原油凝固点30℃。 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3.1 整体分散,局部富集 主块S3中7的低部位的井多数都曾生产或试油S3中7,但除边部的3口井外,其余井累产油量都较少。后陆续部署在中高部位的井,仅1口井累产油最多,目前主块中部水淹严重,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构造高点及井间滞留区域,南边的边部区域剩余油相对较少。 主块S3中5中北部油层最为发育,中部的7口井累产油最多,水淹也最严重,目前剩余油在构造高部位及南部边部区域和断层遮挡的井间滞留区域均较为富集。3.2 断层控制,相对集中  北块S3中7在北部井区油层最为发育,注水受效累产油最多,其余井因位置较低或弹性开采累产油较少。 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断层遮挡带构造高点,为下步的重点挖潜方向,西部弹性开采区域有一定剩余油,但储量丰度相对较低,且目前暂无法注采完善。 北块S3中5在中部区域油层最为发育,且投产较早,注水受效,累产油最多;其余井因位置较低或弹性开采累产油较少。剩 余油主要集中在断层遮挡带构造高点及西部弹性开采区域。 4 剩余油分类治理 4.1 建立“分割控油、弱驱富集”的剩余油富集理论 1)断层分割控油。文16块属于复杂断块层状油藏,由于断层分割作用,在断层附近形成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包括断棱分割、平行夹持分割、交叉夹角分割和微小断块分割。 2)隔夹层分割控油。隔夹层是影响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控制油水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油层复杂水淹的控制作用尤其明显。隔夹层分割控油是指由隔层及油层内非渗透或低渗透夹层对流体渗流的分隔作用而导致的剩余油富集。不论是正韵律还是反韵律油层,厚油层的层内夹层封堵作用均能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4.2 按照“高中找高、高中找低、差中优选,分类治理”的思路划分剩余油富集区并提出分类治理对策 对主块内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区域重点寻找断层分割的局部构造高点以及高含油饱和度的韵律层段;在北部断层复杂带寻找相对低含水、低采出程度的断层切割单元以及低采出程度砂体和低效条带。并对剩余油富集区提出相对应的分类治理思路及对策。对控油类型为平行夹持分割、断棱分割的局部构造高点、低采出程度断层切割单元所形成的相对富集剩余油富集区,可以在注好水,注够水的前提下,通过提液增大生产压差,解放低压油层残余油,纵向上增加出油层段,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程度。对控油类型为隔夹层分割的低效条带、低渗高含油饱合度的韵律层段,可通过水井增注扩大波体积,油井选择性对低渗段补孔挖潜。 5 结语 在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是局 部相对富集和高度分散相结合,以“分割控油、弱驱富集”的剩余油富集理论可以有效的指导断块油藏剩余油的挖潜,对不同的剩余油井区通过“差中优选、分类治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治理,是改善剩余油井区,进而改善整个区块开发指标的关键。 收稿日期:2017-11-25 作者简介:熊惠(1986-),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油藏技术开发工作。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分类治理 熊 惠 (中原油田采油一厂,河南 濮阳 457171) 摘 要:在对文16断块油藏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及精细储层评价,结合动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剩余 油分布规律研究,并针对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断层控制、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特点,提出并建立断块型油藏特有的剩余油富集理论,在油藏中寻找局部构造高点、高含油饱和度韵律层段、低采出程度砂体和低效条带或低含水、低采出程度单元等剩余油富集区,并采取配套对策实施分类治理挖潜,提高油藏采收率。 关键词:断块油藏;剩余油赋富集理论;分类治理 中图分类号:TE3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75X(2018)01-078-01

剩余油分布研究

1 剩余油成因类型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客观 素,而开发因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观因素。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类型、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粘土矿物敏感性、流体性质、油藏驱动能量等)开发因素包括(井网密度、开发方式、布井方式等)。 1.1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先决条件血) 地质条件相同的油田采用的井网和井距不同,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就存在差异。相反,相同的井网对不丰廿同的油藏来说其剩余油的数量和类型也不一致。不同沉积类型的油田,剩余油分布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孤岛油田中区馆3—4层系为曲流河相沉积,高含油饱和度区分布零散,平面上以镶边状或点状存在,纵向上受井网控制和油层边界、断层影响明显、小层储量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中,剩余储量仍然以主力油层为主 主力油层以其面积大、厚度大、所占储量多的优势而继续成为开发调整挖潜的重点。 辽河欢26块为扇三角洲沉积,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呈零星状或局部小面积片状和零星点状分布。 1.2 开采条件是决定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外部因素 对一个具体油田而言,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客观条件一定后,不同的井网和井距以及开采方式就决定了剩余油的存在形式。从剩余油分布的一般规律来看,富集在现有井网未控制作的边角地区、注采并网不完善地区以及非主流线的滞流区的剩余油,主要是受到了开采条件的影响所致。在大庆油田,注采不完善是形成剩余油的最主要原凶,若把二线受效型、单向受效型及滞留区则也包括在内,其剩余油所占比例在4o 以上,辽河油田欢26块西部,存在相对较大面积的高含油饱和度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注采系统不完善造成的 1.3 剩余油成因类型大体分为两类 平面剩余油成因类型有: ①在注采井之间压力平衡带(滞留区)形成的剩 余油; ②落井网失控的剩余油; ③ 由于注采系统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 ④薄地层物性极差和薄油层形成的剩余油; ⑤在主河道之间或油藏边缘薄地层形成的剩余 油; ⑥断层阻隔形成的剩余油;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滕彬彬,武爱俊,邓文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东营 257061) 摘 要:本文概括论述了20多年来储层构型分析法的重大研究进展:从对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逐渐转入到对地下储层的分析;从简单的露头剖面测量到多种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其它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对河流沉积体系的研究逐渐应用到其它冲积沉积体系中去,但目前仍以河流沉积研究为主,以曲流河点砂坝研究最多。最后,本文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分析法;储层非均质性;河流相;地下储层 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自M iall于1985年正式提出储层构型分析方法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储层构型分析方法不断完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众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们掀起了储层构型分析的热潮,他们纷纷投入到对野外露头沉积和地下储层的储层构型分析研究中去,并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各种新技术、新手段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认识,从而使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 1 储层构型分析法的提出 1977年,Allen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卡尔加里)明确提出了fluv ial architectur e的概念,将其描述为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198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教授A.D.M iall[1]吸纳Allen思想之精髓,提出了应用于河流沉积相分析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architectural elem ent analy sis),主要研究内容为岩相类型划分、沉积界面划分和构型单元描述。其核心思想是,地层由代表沉积间隔的界面和连续沉积的沉积单元构成,界面和沉积单元由于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而组成了一个等级体系,其中不同等级的界面限定了不同的沉积单元,而由三级到五级界面限定的基本沉积单元即是构型单元,具有各自不同的岩石相组合、外部几何形态、展布方向和垂向剖面。Miall最初在对河流相沉积研究时划分出6级沉积界面[1],后来又将界面等级体系扩大到冲积体系中的8级界面,并归纳总结出20种岩石相类型和9种基本构型单元[2-4]。随着M iall对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该方法逐渐被众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们所接受和认可,他们纷纷掀起了储层构型分析研究的热潮,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2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 2.1 从对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转入到对地下储层的分析 最早的储层构型分析源自对河流相沉积的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研究[1-6]。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他们根据M iall所提出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思路,从岩相类型划分、沉积界面划分和构型单元特征三个方面开展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并根据各自研究地区的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排列沉积界面序列和定义构型单元类型[7],建立起了高精度的储层建筑结构模型[8-11],加深了人们对河流相储层内部建筑结构形态的感性认识。 然而进行储层构型分析,建立储层建筑结构模型的最终目的在于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因此人们在通过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建立的高精度储层建筑结构模型基础之上,根据M iall所提出的储层构型分析研究思路,充分利用一切能够获取地下有用信息的资料对地下储层进行构型分析[12,13]。通过对取心井进行岩心观察识别出各种岩相类型[12]。1990年,第十三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上明确指出,研究沉积界面体系(界面层次或界面等级)是搞清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的关键[14]。然而地下储层沉积界面的 111  2009年第17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收稿日期:2009-05-04 作者简介:滕彬彬(1983-),女,200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

油藏描述研究现状

油藏描述研究现状 摘要油藏描述是对油藏的各种参数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几十年来发展很快,本文针对油藏描述技术进行分析,调研国内外资料,研究了相关技术的发展,指出油藏描述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油藏描述;层序地层;非均质性 油藏描述是伴随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对油藏各项参数进行三维空间定量描述和预测的一项综合性技术,贯穿于油田勘探开发的始终。 1 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历程 总体上看,油藏描述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1]:以地质为主体的油藏描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开发地质研究)、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20世纪70年代初由斯仑贝谢公司最早提出)、以物探(测井、地震)为主体的油藏描述(20世纪80~90年代)、多学科一体化综合油藏描述(现代油藏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 起初,斯仑贝谢公司[2]以测井服务为目的,从单井处理发展到多井对比,从单井数据分析到对储层横向展布进行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斯伦贝谢测井技术的引进,油藏描述被国内引进。 随着油藏开发难度变大,油藏描述不再仅仅局限于测井资料为主,而是逐步转向以地质为核心,出现了新的技术手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层次和分类概念、地质统计学应用、岩石物理流动单元的提出与发展,丰富了油藏描述的研究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油藏描述在多学科继续发展基础上,逐步向精细化[3]、数字化、多学科一体化、过程自动化、成果可视化方向发展,形成了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油藏描述强调更精细、准确、定量地预测出揭示剩余油的分布,提高油田采收率。 这一阶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储层建筑结构和定量知识库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油藏描述研究的发展。 2 油藏描述技术特点 现代油藏描述的突出特点是其整体性、综合性、预测性、阶段性、先进性和早入性。 (1)整体性:油藏描述是个系统工程,油藏各属性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油藏描述始于一维井剖面描述,再到二维层的描述,最后三维整体描述。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不同类型断块油藏地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Ⅰ类边底水断块天然能量充足,内部断层少, 储层物性相对较好;Ⅱ类简单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大(大于0.5 km2),构造较简单,储 层发育较稳定,能够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网;Ⅲ类复杂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较小(0.1< S≤0.5km2),断层较发育,油层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完善;Ⅳ类极复杂断块单个油藏含油 面积极小(S≤0.1km2),低序级断层十分发育,油层分布极零散,注采井网完善难度大。 目前断块油藏按照开发方式及含油面积能否形成注采井网划分为Ⅰ类边底水断块、Ⅱ类 简单断块、Ⅲ类复杂断块及Ⅳ类极复杂断块四种次级油藏类型。断块油藏相对于整装油藏有 其特殊性,断块油藏类型众多,在开发实践中,由于背斜、岩性断块构造相对简单,多采用 面积注采井网,开启型断块油藏一般天然能量较充足,注采系统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少。而对 于半封闭、封闭型复杂断块油藏来说,开发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注水开发效果。但此类断 块油藏一般含油面积小,形状不规则,所以井网布置一般无规律性,注采结构不合理,注采 比低,这就使水驱控制储量及储量动用程度受到了限制,容易形成死油区,还会出现地层能 量下降、边底水突进等问题。本文明晰了此类断块油藏平面水驱控制的主要因素,研究合理 注采井网模式,指导了断块油藏合理开发与高效调整。 1 半封闭断块油藏平面水驱控制因素 (1)断块油藏地层倾角越大,上倾方向驱油时,重力作用抑制了水的流量,相同条件下,地层倾角越大,油井见水时间越晚,开发效果越好,平面水驱波及系数越高。(2)复 杂断块含油面积越大,储量规模越大,可部署井数多,从简单的一注一采到建立相对完善注 采关系,开发效果也是越来越好。(3)断块油藏从断块形态看,相同井网形式下,几何形 态不同,平面波及及开发效果差异明显,三角形井网对三角形断块匹配好,对梯形断块匹配差。(4)复杂断块受边水条件影响,边水能量越大,水线推进越均衡,水驱波及高,采收 率高,相同开发方式下,与满块含油断块相比,一定的边水能量可以提高边部及井间波及系数。(5)复杂断块断层夹角多,这种边角效应影响也很明显,断层夹角越小,夹角处难动 用的面积与储量越大。且随着油井距断层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 是怎样的,我们进一步利用数值模拟与正交试验分析结合,分析了影响因素的敏感性。通过 标准回归、得到因素的影响权重,排序表明,排在前三位的分布是油水粘度比、面积、形态,是主控地质因素。复杂断块单元多、自然断块数量大,差异大,有必要研究其合理井网,提 高水驱控制程度,在主控因素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复杂断块油藏合理注采技术研究。 2.半封闭断块油藏合理注采研究 中小断块油藏由于含油面积小,可部署的注采井井数较少,井网调整难度大,因此井网 部署要结合油藏实际形状;由于形状对中小断块油藏井网部署影响很大,在考虑油藏形状时 需要考虑更多更具体的几何形状,这样得出的结论对中小断块油藏注采井部署就更具有指导 意义。(1)对于有弱边水的三角形复杂断块油藏,边缘注水开发可以有效的提高水驱控制 与动用,对于边水条件下,一般地层倾角大,高部位油层多,常用的顶部采油方式最大程度 提高储量动用,边缘部位注水可以有效提高波及。边部注水和转注后的井网形式以交错排状 井网较为适宜,井的个数按金字塔式分布,井在边水处注水或转注。(2)对于有弱边水的 四边形复杂断块油藏,边部注水和转注后的井网形式以不规则三角形井网较为适宜,井在边 水处注水或转注。(3)对于有弱边水的条带形复杂断块油藏,顶部采油,边水处注水或转 注注水开发可有效提高水驱控制与动用。(4)对于有弱边水的半圆形油藏,边部注水和转 注后的井网形式以环状交错井网较为适宜,井在边水处注水或转注;这种井网能够发挥径向 辐射的优势,井网密度在油藏内部稠些,在边水附近稀些,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边水的侵入,而且在没有注水井的地方还能有效利用边水的作用驱油。(5)对于封闭的复杂小断块,四边形断块来说,采用断层夹角处采油,边角部注水的开发效果均好于使用其他注水方式的 井网形式。对于三角形复杂断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边角部注水的开发效果最好,对比注 水井位于油藏内部的的井网形式,边角部注水井网及注水井排距油水边界一定距离时开发效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摘要目前我国多数油田都已进入开发后期,综合含水率为85%以上,一些老区块含水更是高达90%以上。在高含水的情况下,准确掌握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对老油田调整开发方案、制定增产挖潜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概括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几种常用的方法,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了理论帮助,并对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剩余油高含水 前言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油田都已经处于高含水期。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其难度比处于低、中含水期的油田要大得多。重要难点之一就是确定剩余油分布及其饱和度变化规律,这是因为我国注水油田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的开发与调整,地下油、气、水分布十分复杂,但这是一项必须解决的、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油田的平均采收率仅为15%~20%,进入90年代提高到30%~35%,预计到21世纪的20年代初将提高到50%左右。我国目前的平均采收率在35%左右,地下还有大量剩余油没有开采出来,这是发展中国未来石油工业的巨大资源潜力。提高采收率,其核心问题就是要搞清地下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状况 一、研究进展 现在国内外对于剩余油的研究可分成3大项:宏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前两者是对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而饱和度的研究是针对剩余油的定量表征。 1、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 这一部分是在宏、大、小规模上研究剩余油的分布。 (1)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计算 一般在油藏、油田、油区甚至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求出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平均值,以提供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为挖潜方向的决策提供依据。 (2)三维地震方法 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在高含水期油田或老油区中寻找有利的原油富集地区。利用三维地震等综合解释技术进行精细油藏描述,改善了开发效果的例子不胜枚举;②监测油田开发过程。 (3)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层饱和度,可以计算整个油层中饱和度在空间上随时间的变化,并可预测未来饱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这一方法主要用于两个方面:利用动态拟合的方法确定实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