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权流转程序中的审批问题研究_以地方性法规_规章为对象

林权流转程序中的审批问题研究_以地方性法规_规章为对象

林权流转程序中的审批问题研究_以地方性法规_规章为对象
林权流转程序中的审批问题研究_以地方性法规_规章为对象

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林权流转是在明晰产权基础上,解决林地等资源配置问题,实现林业生产经营效率目标的重要手段。林权流转程序是指流转主体在进行林权流转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步骤和形式。完善的林权流转程序能够保证流转行为的规范性,促进流转关系的稳定并保证流转结果的可预测性。目前我国林权流转主要的法律依据是《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但这些法律对相关程序问题规定不多。在实践中各地从规范森林资源流转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这些法规和规章都规定了流转程序。由于林权流转程序包含审批、备案、森林资源评估、林权证的发放和变更登记等多项内容,本文主要对部分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①(王世雄,2004)中涉及的流转审批问题进行探讨。

1林权流转审批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

其基础作用。但是,在有限资源领域,完全靠市场自发调节来配置资源,不仅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公,而且还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形成垄断),最终导致资源遭到破坏,稀缺资源更加稀缺。森林资源属于稀缺资源。林权也不同于一般的权利,既具有私权内容,同时也具有公权内容。一方面,林权的内容是权利人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并获得收益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比如造林权、流转权、收益权等都是为了满足民事主体生产生活的需要,所以从权利的内容上说它是一种民事权利;另一方面林权又包含了很多公法义务,如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义务、不得改变林地用途的义务等。

林权具有公法因素的根本原因在于森林资源物权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其本身具有的特殊生态价值决定了它具有鲜明的公共品性,使得它在得到严格保护和尊重的同时,最终不能对抗公共利益和政府主管部门的依法管制,更不能对抗森林资源本身

收稿日期:2009-08-20

作者简介:杨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林业法律与政策。

林权流转程序中的审批问题研究

———以地方性法规、规章为对象

杨萍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

要:林权流转是林业产权确权后解决林地规模经营的必然举措。在林权流转中程序是保证林权流转规

范运行的重要手段。林权流转程序包含审批、备案、森林资源评估、林权证的发放和变更登记等多项内容。文章以若干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林权流转审批事项进行梳理,分析审批的性质和效力,提出规范林权流转程序的建议。关键词:林权流转;林权流转程序;审批中图分类号:F307.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38X (2010)04-0046-04

Reasearch the Problems about Procedure of Forest Property Transfer

Yang Ping

((Nan Jing Forest Unversity,Nanjing 210037)

Abstract:Procedure of Forest property transf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ensure the Forest property transfer standard.It includes many issues,such as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keepping on record,forest resource assetse valuation.The writer sorts out the issues about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in local regulations and local rules,then analyzes its legal attribute and legal validity,and put forward a proposal to regulating Procedure of Forest property transfer.

Key Words:Forest property transfer;Administrative License;Procedure of Forest property transfe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①涉及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包括:2004年颁布的《江西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2005年颁布的《福建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2006年颁布的《浙江省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管理办法》(试行),2007年颁布的《湖南省森林资源流转办法》。

41

No.42010林业经济FORESTRY ECONOMICS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所肩负的生态保护义务。因此基于林权的双重属性,在林权流转时完全由流转双方依据自愿原则进行协商,是不利于森林生态价值保护的。世界各国都是由政府通过许可的方式对资源进行控制,从国家干预的层面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具体担当保护国家森林资源、实现其生态价值责任的国家机关,在林权流转中主要通过审查核准的方式实现这一职能。

审批,又称行政审批,是指行政审批机关包括有行政审批权的其他组织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它组织依法提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确认特定民事关系或者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行为。①行政审批是我国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行政审批作为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成为计划经济时代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手段。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行政审批日益显现过多过滥的问题,如行政审批设定权不明确,有些乡政府、县政府在设,有些行政机关内设机构也在设。此外行政审批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行为、它与行政许可是什么关系也众说纷纭。

2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的流转审批事项

1998年修订的《森林法》第15条做出了允许森

林、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的原则性规定,并要求由国务院制定具体规定。但时至今日,相关行政法规并未出台。2003年以福建、江西为代表的南方集体林区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了规范林权流转行为,各地纷纷出台森林资源流转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对流转进行规范。其中规定的林权流转审批事项主要包括:一是将林地使用权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员;二是承包后集体自留林地的流转;三是一定面积林地流转;四是国有林地的流转。具体情况见表1。

3地方性法规规章中林权流转审批性质分析

2003年8月《行政许可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走向法制化、规范化道路。该法对哪些规范性文件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以改变行政许可权设定混乱的问题,这对于我们明确林权流转中审批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该法第14条、15条的规定,行政许可原则上由

法条

第6条,集体林地使用权流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还应当报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第22条,集体所有,并由其统一管理的森林、林木和林地需要流转的,应当提前30天在本村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并经过乡镇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13条3款,未实行承包经营的集体森林资源的转让,在报管理该森林资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前,还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第14条,林业主管部门按照下列权限对转让森林资源的申请进行审核或者审批:(一)面积500公顷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或者审批;(二)面积5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的,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或者审批;(三)面积1000公顷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或者审批。

第18条,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的森林资源流转,按照下列规定审批:(一)面积300公顷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二)面积300公顷以上、500公顷以下的,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三)面积500公顷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12条国有森林资源流转,……并经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地方性法规、规章《福建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

《浙江省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管理办法》(试行)

《江西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

《江西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

《湖南省森林资源流转办法》

《湖南省森林资源流转办法》

审批内容

将林地使用权流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之外的个人或单位由集体管理的森林、林木和林地需要流转

未实行承包经营的集体森林资源转让

流转林地面积达一定范围

国有森林资源流转

表1规定林权流转审批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内容

①由于研究视野不同,对行政审批的界定不同,行政审批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异,其概念存在争议。本文采用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关于贯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五项原则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国审改发【2001】1号的定义。

4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经济2010年第4期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设定,省级地方政府可以设定临时性行政许可。这意味着只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必要时的国务院决定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事项。如果法律、行政法规尚未作出规定的事项,只有地方性法规有权设定行政许可,省级地方政府规章仅能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但临时性行政许可实施期限为1年,一年后如果该事项需要继续实施,必须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否则该临时性行政许可失效。《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各地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取消、调整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同时保留了一些行政审批项目,这些保留下来的审批属于行政许可行为。由此可见审批与行政许可是属种关系,即行政许可是审批的一种,但审批的外延广于行政许可,还包括行政许可以外的审批。结合这些以及《行政许可法》的具体规定,笔者认为现有的林权流转的审批事项虽都号称“审批”,但性质并不相同,需要进一步明确。

3.1将林地使用权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人员

的审批性质

从目前对于“林权流转”涵义的理解和认识来看,特别是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对流转的规定,流转应当是在家庭承包或其他方式承包基础上,林地使用权通过转让、转包、互换等方式,由一方转移给另一方的行为。而《福建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第6条“集体森林资源流转及其流转方式、流转保留价等,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集体林地使用权流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还应当报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这里所说的流转仅指林业产权的初始分配这种情况,即承包或一级流转。这一规定应当源自《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8条“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因此将林地使用权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员不属于林权流转的范围,涉及的审批内容本文不予讨论。

3.2承包后集体自留林地流转的审批性质

该审批事项在《江西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第13条和《浙江省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管理办法》(试行)第22条做了规定。尽管表述不同,但都属于承包后集体经济组织所管理的林地流转。

《江西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第13条规定了未实行承包经营的集体森林资源的转让的审批。这里的“未实行承包经营的集体森林资源”主要是指为了解决村级基层组织资金困难问题而预留的林地,由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收益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和村基层组织运转的经费需要。《行政许可法》颁布后,江西省对本部门(单位)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取消和调整之前的大量行政审批项目。2005年12月8日,江西省政府发布《江西省省级行政许可项目目录》,在第324项中规定了森林资源转让审核事项,审批机关为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这意味着该项审批属于行政许可行为。

《浙江省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管理办法》(试行)第22条规定了由集体管理的森林、林木和林地需要流转的审批。该办法由浙江省人民政府规定,属于地方政府规章。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地方性政府规章只能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事项,且期限为1年,一年后如果该事项需要继续实施,必须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方式将需要许可的事项予以保留,否则该临时性行政许可失效。而浙江省并未制定相关法规对该项内容予以规定,由此可知该审批不属于行政许可行为。

3.3一定面积林地流转的审批性质

关于一定面积林地流转的审批,在1997年《福建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第13条①就有规定,但2005年修订时被删除。取消的理由在2005福建省林业厅关于《福建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修正案(草案)的说明》中是这样解释的:不同的转让面积由不同级别的林业主管部门审批,这些规定不利于森林资源流转,与林权改革制度要求不符,也不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要求。

《江西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第14条、《湖南省森林资源流转办法》第18条规定对林地流转面积较大的,按照面积的不同实行逐级审批,以加强对林地流转的管理。但依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两者的审批性质并不相同。《江西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第14条的内容,可适用前述江西省政府《江西省省级行政许可项目目录》第324项森林资源转让审核事项,属于行政许可范围。而《湖南省森林资源流转办法》因为属于地方政府规章,依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只能设定临时性行政许可项目,且期限为1年,故该事项亦非行政许可。

3.4国有林地流转的审批性质

《湖南省森林资源流转办法》第12条规定的该

①《福建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第13条转让森林资源的审批权限:(一)转让面积在100hm2以下的,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二)转让面积在100hm2以上500hm2以下的,由市(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三)转让面积在500hm2以上的,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43

杨萍:林权流转程序中的审批问题研究

项审批事项,依据前面阐述的理由,不具有行政许可性质。

4林权流转审批效力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中涉及的林权流转审批的性质分为两大类,相应地其法律效力也不同。

4.1属于行政许可行为的审批效力

行政许可是一种以限制权利为主导的行政行为,它以法律禁止为前提,以解除法律禁止为有效,即行政主体一旦批准了行政相对人的申请,行政相对人便获得了从事批准活动的资格和权利。这意味着流转主体只有在取得林业主管机关的批准才能进行相关的流转活动。如果未经林业主管机关批准进行流转,依据《合同法》第44条第2款“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后生效的流转合同而未经批准的,倘若合同尚未履行,应当认定为不生效;已经履行或者部分履行的,应当认定其无效。同时由于行政许可的本质是相对人未经行政机关准予不得从事特定活动,而许可具有使其活动合法化的作用,因此,相对人若违反了法律规定擅自从事了应当许可而未许可的活动即构成行政违法,应当受到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制裁,因此,行政许可的实施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的保障。依据《行政许可法》第81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行政许可,擅自从事依法应当取得行政许可的活动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流转主体须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

4.2不属于行政许可行为的审批效力

《行政许可法》颁布后规范了属于许可范围内的审批行为,但行政机关仍然保留大量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对于什么是非行政许可审批,目前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义。有学者认为非行政许可审批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是行政审批,从而也是依申请的行为;第二,是非行政许可性质的行政审批,不受《行政许可法》调整;第三,依据位阶普遍较低,虽然少数非行政许可审批有法律、行政法规作为依据,但多数非行政许可审批的依据都是规章甚至规范性文件。由此推论,不属于行政许可行为的审批事项,当事人如果没有履行审批手续,依然会影响行为的生效,但并无行政法上的责任。5结语

通过对林权流转程序中审批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林权流转需要规范以下问题:

5.1林权流转涵义的规范问题

林权流转涵义的确定是规范林权流转程序的前提。目前我国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中有关林权流转的含义非常不一致,容易造成立法和实际操作的混乱。以2005年《福建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为例,条例中规定的“流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林业产权的初始分配,即通常所说的承包。如该条例第12条规定“森林资源流转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七十年”,就是指《农村土地承包法》中规定的林地承包期限。二是指在初始产权分配的基础上,取得林地使用权的林农将其进行流转,如该条例第12条规定“再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原流转的剩余期限”即是指此种情况。在《江西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中,既有“转让”(表述占多数),又有“流转”(这样的表述很少)的表述。而依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转让的界定,转让是指在承包的基础上,由取得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或其他单位或个人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他人,这意味着转让是一种流转方式,包含在流转之内。但《江西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中的“转让”却既有承包的含义,也有承包后将林地使用权进行流转的含义。

5.2林权流转程序的规范问题

除了本文所分析的审批在法律性质和效力存在差异之外,林权流转程序还涉及森林资源评估、变更登记、林权证发放等多方面内容,各地的规定也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只有在相关问题研究深入的基础上,所设计的林权流转程序才能对流转行为起到正确、合法地引导和规范作用。

参考文献

陈雪娇.论备案制度及其法律性质[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冯威,朱恒顺.认真对待“非行政许可审批”[J].政法论丛,2009(1)

欧桂英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若干问题解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王世进.试析林业行政执法中的“权力寻租”——

—兼论《行政许可法》对森林和林业行政管理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04(10)

王克稳.我国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关系的重新梳理与规范[J].中国法学,2007(4)

徐平.森林资源物权的双重性与公共权力的介入[J].政法论坛,2008(1)

喻胜云.物权法视野下林权涵义辨析[J].美中法律评论,2007(4)

(责任编辑赵萱)

4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经济2010年第4期

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什么行政处罚

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什么行政处罚 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除企业营业执照外的其他执照;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的行政处罚,不能够设定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 ▲一、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什么行政处罚 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除企业营业执照外的其他执照;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的行政处罚,不能够设定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 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除企业营业执照外的其他执照;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的行政处罚,不能够设定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公民的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人身权未经法律规定的程

序,不受侵犯。只有违反了法律规定,同时依照法律明确规定的程序,公民的人身权利才受到限制。地方性法规不能对公民的人身权利作出限制性或者惩罚性规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 (二)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除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外,其他事项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生效后,地方性法规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定无效,制定机关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设区的市、自治州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性法规,限于本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事项。 制定地方性法规,对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一般不作重复性规定。” 《行政处罚法》第十一条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综上所述,可以就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地方性法规主要是针对当地来进行使用,只对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有较强的

建筑工程题库-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且属于地方性事务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 )的行政.txt

[多选]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且属于地方性事务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 )的行政强制措施。 A.查封设施或财物 B.扣押财物 C.查封场所或财物 D.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E.冻结存款、汇款 ● 本题暂无解析 [多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素包括( )。 A.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B.目标 C.权限和职责 D.文件控制 E.管理评审

● 本题暂无解析 [多选]2013年3月10日,甲建筑设备生产企业与乙施工单位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合同约定4月22日交付。但甲建筑设备生产企业将乙施工单位订购的价值50万元的某设备错发给了丙施工单位,几天后,甲索回该设备并交付给乙,乙因丙曾使用过该设备造成部分磨损而要求甲减少价款3万元。下列关于本案中债的性质的表述,错误的有( )。 A.甲错发设备给丙属于无因管理之债 B.丙向甲返还设备属于不当得利之债 C.乙向甲支付设备款属于合同之债 D.甲向乙少收3万元货款属于侵权之债 E.丙擅自使用该设备对乙应承担侵权之债 ● 本题暂无解析

[多选]以焊接工艺评定报告为依据,结合焊接施工经验和实际焊接条件,可以编制( )。 A.焊接评定规范 B.焊接工艺规程 C.焊工作业指导书 D.焊接质量手册 E.焊接工艺卡 ● 本题暂无解析 [单选]产品的时代性、社会性与多样性决定环境管理的( )。

A.经济性 B.协调性 C.多变性 D.持续性 ● 本题暂无解析 [多选]评标方法包括( )等,可根据不同的招标内容选择确定相应的方法。 A.评议法 B.趋势分析法 C.评标价法 D.综合评分法 E.因素分析法 ● 本题暂无解析

[多选]国家融资项目的范围包括( )。 A.使用国家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的项目 B.使用国家对外借款或者担保所筹资金的项目 C.使用国家政策性贷款的项目 D.使用国家福利性贷款的项目 E.国家授权投资主体融资的项目 ● 本题暂无解析

西安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

西安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 【法规类别】法制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3号 【批准部门】陕西省人大(含常委会) 【批准日期】2003.01.05 【发布部门】西安市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03.03.01 【实施日期】2003.03.01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 【修改依据】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西安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2016修订) 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3号) 《西安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于2002年12月5日经西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3年1月5日陕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西安市人大常委会 2003年3月1日

西安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 (2002年12月5日西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3年1月5日陕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立法权限 第三章市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程序 第四章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程序 第五章法规的报经批准、公布 第六章法规的解释、修改和废止 第七章法规的适用与监督 第八章其他规定 第九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制定地方性法规活动,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和效率,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陕西省地方立法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西安市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制定地方性法规遵循下列原则: (一)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陕西省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区分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

区分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 法律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法文件,一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XXX法》为名,比较好区分。 难以区分的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行使行政立法权制定的规范性法文件。行政法规两种: 一是由国务院直接起草、制定和发布的行政法规; 二是由国务院主管部门起草、制定,由国务院批准,再由制定部门发布的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的名称: 条例是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 规定是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规定; 办法则是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 地方性法规是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省级、较大市、经济特区等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在本地区内施行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法文件。区分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主要看发布机关是国务院还是地方权力机关。 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主管部门和法定的地方政府依法制定和发布行政规章的活动。行政规章可以采用“规定”、“办法”、“实施细则”和“规则”等作为名称,但不得以“条例”作为名称。 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发布。地方政府规章由省级、较大市的

人民政府发布。 至于“暂行办法”“实施条例”之类的,是与立法的性质有关,具体而言,包括执行性立法与创制性立法: 执行性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为了执行或实现特定法律和法规或者上级行政机关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进行的立法,通过执行性立法所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一般称“实施条例”、“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 创制性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填补法律和法规的空白或者变通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以实现行政职能而进行的立法。一旦上位法有规定,该重复规定自然失效,因此,往往以“暂行”作为名称。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对于需要制定法律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条例的区别及其效力差异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条例的区别及其效力差异 ?广义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是全国人大制定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大制定的。 规章是国务院部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及地方政府制定的。 注意: 1、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2、条例是法律的名称,不是法律的种类。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我国法律遵循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在法律覆盖层面上,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项目制定单位 民族自治地方的 人大常委会批准单位 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 自治区 自治州

省、自治 区、直辖 市全国人大 常委会 省级人大 常委会 全国人大 常委会 省级人大 常委会 省、自治 区、直辖 市的人大 及人大常 委会 省级人大 常委会备案单位全国人大常 委会 全国人大常

全国人大常 委会和国务 院备注仅涉及某一方面 的具体事务单行条例 自治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 人大常委会涉及民族自治地 方全面的事务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 辖市及较大市的 人大及人大常委 会 较大市全国人大常 委会和国务 院较大市是指省级政府所在市、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市、经济特区所 在地的市行政法规国务院由总理签署,采用国务院令公布根据宪法、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实践成熟后可以 上升为法律规章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 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制定部门规章; 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省人民政府所在 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 府制定地方规章部门规章效力大

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主体

遇到法律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5f15396184.html, 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主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对于法律法规都是有国家所制定的,并且全国人大才有着相应的立法权,对此很多人都以为我们的法规都是其进行颁布。但在日常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其发展的方向等也有着区别,故对此就会有这地方性立法,下面赢了网小编为大家解释一下。 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主体 1、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2、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3、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区别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且按照的规定而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第八十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因此,制定行政法规是宪法赋予国务院的一项重要职权,也是国务院推进改革开放,组织,实现国家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行政法规的具体名称有条例、规定和办法: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称“条例”;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规定,称“规定”;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称“办法”。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在范围上,条例、规定适用于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办法仅用于某一项行政工作;在内容上,条例比较全面、系统,规定则集中于某个部分,办法比条例、规定要具体得多;在名称使用上,条例仅用于法规,规定和办法在规章中也常用到。地方性法规,即地方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其效力不能及于全国,而只能在地方区域内发生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当代中国,地方性法规是一种数量最大的法律渊源,包括一般地方性法规与特殊地方性法规。而所谓一般地方性法规,即指由各省、直辖市以及省政府

区分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

区分行政法规地方性法 规和行政规章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区分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 章 法律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法文件,一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XXX法》为名,比较好区分。 难以区分的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行使行政立法权制定的规范性法文件。行政法规两种: 一是由国务院直接起草、制定和发布的行政法规; 二是由国务院主管部门起草、制定,由国务院批准,再由制定部门发布的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的名称: 条例是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 规定是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规定; 办法则是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 地方性法规是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省级、较大市、经济特区等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在本地区内施行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法文件。区分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主要看发布机关是国务院还是地方权力机关。 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主管部门和法定的地方政府依法制定和发布行政规章的活动。行政规章可以采用“规定”、“办法”、“实施细则”和“规则”等作为名称,但不得以“条例”作为名称。 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发布。地方政府规章由省级、较大市的人民政府发布。 至于“暂行办法”“实施条例”之类的,是与立法的性质有

关,具体而言,包括执行性立法与创制性立法: 执行性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为了执行或实现特定法律和法规或者上级行政机关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进行的立法,通过执行性立法所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一般称“实施条例”、“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 创制性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填补法律和法规的空白或者变通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以实现行政职能而进行的立法。一旦上位法有规定,该重复规定自然失效,因此,往往以“暂行”作为名称。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对于需要制定法律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

长春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

*注:本篇法规已被《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长春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第五十三条第二款的决定》(发布日期:2003年10月10日实施日期:2003年10月10日)修改 长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9号) 《长春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由长春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01年1月16日通过,经吉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01年3月30日批准,现予公布施行。 2001年5月16日 长春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制定法规权限 第三章代表大会立法程序 第四章常务委员会立法程序 第五章法规解释 第六章其它规定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地方立法活动,完善地方立法程序,保证地方性法规质量,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市,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和立法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地方性法规(以下简称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废止,均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法规是指市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代表大会)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常务委员会)制定,报经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第四条制定法规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从国家整体利益和全市利益出发,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法规相抵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第五条制定法规应当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全市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地方立法活动,根据本市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本市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使制定的法规准确、规范、具体、适用。 第六条法规规范的内容应当包括:立法目的、立法依据、适用范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有关机关的权力与责任、法律责任、生效时间等。 第二章制定法规权限 第七条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地方立法权。 代表大会制定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事项的法规和规范代表 大会自身行使权力行为的法规。 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以外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部门规章的区别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的区别 法律。 根据制定机关的不同,法律可以分为两类,即基本法律和其他法律。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其他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但是两者的效力都一样。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有权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在不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冲突的前提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法律的效力低于宪法,不能同宪法相抵触。《立法法》规定了只能由法律进行规定的事项,包括:国家主权的事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诉讼和仲裁制度;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行政法规。 是指国务院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不得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机关有两类,一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制定;二是由省会所在地的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但同时应报省一级人大常委会批准,还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地方性法规的效力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 根据制定机关的不同,规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由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须经国务院批准,这是行政规章,或者称为部门规章。行政规章要服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其与地方性法规处于一个级别。另一种规章是地方行政规章,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政府规章除了服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外,还要服从地方性法规 其他规范性文件 《宪法》第九十条:(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五十九条、第六十一条:县级以上政府、乡、民族乡、镇政府具有“发布决定和命令”职权。 最高院《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有关部门为指导法律执行或者实施行政措施而作出的具体应用解释和制定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国务院部门以及省、市、自治区和较大的市政府或其主管部门对于具体应用法律、法规或规章作出的解释;县级以上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或其他规范性文件。 这些规范性文件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不具有法律规范意义上的约束力。但是,经审查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具体应用解释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合法、有效并合理、适应的,应承认其效力。

南宁市制定地方性法规规定

南宁市制定地方性法规规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大常委会 南宁市制定地方性法规规定 (2010年2月26日南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立法权限 第三章立法准备 第四章市人民代表大会立法审议程序 第五章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审议程序 第六章立法报批程序 第七章地方性法规的解释 第八章其他规定 第九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本市立法活动,保证立法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改、解释和废止,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制定本市地方性法规应当遵循立法法规定的基本原则。 制定本市地方性法规应当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从国家和本市整体利益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和责任。 第四条本市地方性法规立法所需经费,应当列入市本级财

政预算。 第二章立法权限 第五条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情况下,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就下列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 (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的事项; (二)属于本市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三)国家专属立法权以外,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自治区尚未制定地方性法规,根据本市具体情况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第六条规定本市特别重大事项的地方性法规,应当由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七条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进行部分修改,但是不得同该地方性法规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八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第三章立法准备 第九条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制订年度立法计划。 年度立法计划项目包括立法审议项目和立法调研项目两类。 第十条常务委员会应当在每年十月以前向社会公开征集下一年度的立法计划项目。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制定有关地方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区别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条例の区别及其效力差异? 广义の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是全国人大制定の。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の。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大制定の。 规章是国务院部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の直属机构及地方政府制定の。 注意: 1、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2、条例是法律の名称,不是法律の种类。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由相应の民族自治地方の人大常委会制定。自治区の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生效;自治州、自治县の报上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大常务会备案。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の区别在于规定事项,自治条例涉及民族自治地方全面の事务,而单行条例仅涉及某一方面の具体事务。 地方性法规:制定主体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较大市(省级政府所在市、国务院批准设立の市、经济特区所在地の市)の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の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较大市の地方性法规要报相应の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并有省级人大常委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の关于国家行政管理活动の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の具体名称有条例、规定和办法。对某一方面の行政工作作比较全面、系统の规定,称“条例”;对某一方面の行政工作作部分の规定,称“规定”;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の规定,称“办法”。 它们之间の区别是:在范围上,条例、规定适用于某一方面の行政工作,办法仅用于某一项行政工作;在内容上,条例比较全面、系统,规定则集中于某个部分,办法比条例、规定要具体得多;在名称使用上,条例仅用于法规,规定和办法在规章中也常用到。 行政规章:行政规章在法律体系中处于最低の位阶,行政规章区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两种。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の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の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の权限范围内,制定部门规章。部门规章规定の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の行政法规、决定、命令の事项,它要服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其与地方性法规处于一个级别。 地方规章是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省人民政府所在地の市の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批准の较大の市の人民政府制定の规范性文件。地方规章除了服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外,还要服从地方性法规。

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的效力

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的效力 根据制定的部门不同,法律法规有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分类。 法律是指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生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法规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我国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法规也具有法律效力。 行政法规特指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高于行政规章。

第一法律、法规、规章等的效力以及地位问题,这在《立法法》有明确规定: 《立法法》 第七十八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七十九条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第八十条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第八十一条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 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第八十二条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区别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区别: 1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的,一般为基本法律。.2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 2 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3 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省和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省、直辖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不需要全国人大常委的批准自行生效)。(市级的,需要省级批准才生效,并报本级政府及上级政府的备案,MAYBE)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4 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的。部门规章应当经部长会议或者委员会会议决定。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应当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决定。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的区别

法律。根据制定机关的不同,法律可以分为两类,即基本法律和其他法律。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其他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但是两者的效力都一样。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有权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在不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冲突的前提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法律的效力低于宪法,不能同宪法相抵触。《立法法》规定了只能由法律进行规定的事项,包括:国家主权的事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诉讼和仲裁制度;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不得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机关有两类,一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制定;二是由省会所在地的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但同时应报省一级人大常委会批准,还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地方性法规的效力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根据制定机关的不同,规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由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须经国务院批准,这是行政规章,或者称为部门规章。行政规章要服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其与地方性法规处于一个级别。另一种规章是地方行政规章,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政府规章除了服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外,还要服从地方性法规。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的区别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的区别 法律。根据制定机关的不同,法律可以分为两类,即基本法律和其他法律。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其他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但是两者的效力都一样。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有权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在不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冲突的前提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法律的效力低于宪法,不能同宪法相抵触。《立法法》规定了只能由法律进行规定的事项,包括:国家主权的事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诉讼和仲裁制度;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不得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机关有两类,一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制定;二是由省会所在地的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但同时应报省一级人大常委会批准,还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地方性法规的效力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根据制定机关的不同,规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由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须经国务院批准,这是行政规章,或者称为部门规章。行政规章要服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其与地方性法规处于一个级别。另一种规章是地方行政规章,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政府规章除了服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外,还要服从地方性法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