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史提纲

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史提纲

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史提纲
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史提纲

中国古代政治(第一单元)

第一课从内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商朝的政治制度

1.商朝的重要政治制度是:内服和外服制。

2.特点:对附属国(地方)控制力有限。

二、周朝的政治制度

1.周朝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2.分封制

①内容: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宗族姻亲和功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②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此外受封的还有姻亲、功臣和旧贵族。

③作用:积极作用:扩大了疆域;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对商而言)

消极作用:到周朝后期,随着王室的衰落,地方权力过大导致分裂割据(春秋战国)

3.宗法制

①目的:为解决继承矛盾,巩固已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主要内容(也是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度。

③大宗与小宗的含义和关系:嫡长子为大宗,其它为小宗,两者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大宗、小宗是相对的。

④作用:防止内部纷争,有利于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凝聚宗族。

4.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解决了分封制下的继承问题。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早期:指夏商周时期)

1. 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2.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第二、三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一、中央集权的含义

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防止地方分裂割据,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巩固国家的统一。

二、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措施(内容)

①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实行皇位世袭制。

②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军务)。三者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以加强皇权。

③地方上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④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及细密的法律。

2.作用和影响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③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基础。

三、汉朝到宋朝中央集权与分权的斗争

1.汉朝

①地方权力的扩大:汉初刘邦同时推行郡县制和分封制。诸侯国势力不断增强。

②解决措施:汉景帝时开始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汉武帝时,分全国为13个州,各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又实行推恩令以削弱诸侯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

唐中后期藩镇长官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唐亡后,进一步发展为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从“权”、“钱”、“兵”三方面入手。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州郡长官;设通判监察地方;由中央掌握地方财政。

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影响

1.积极的: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消极的:地方缺乏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专制皇权的含义

指权力高度集中到皇帝手里。不断加强的过程也就是权力不断地高度集中到皇帝手里的过程。而对皇权威胁最大的是宰相,所以加强皇权的过程,核心是皇权与相权斗争过程。

二、从汉至清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

1.汉:选用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参与军国大事,削弱丞相权限。

2.唐:

①措施: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掌决策、门下掌审议,尚书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②作用:三省既合作又相互牵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

3.宋:沿用唐的分割相权的方法而有所改变:三省长官基本不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管行政,设枢密院管军政,两者合称“二府”,后又设三司使管财政。这样宰相的权力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

4.元:

①措施:废三省制,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②影响:元中后期,由于宰相权势过重,导致政局动荡。

5.明:

①措施:建国之初沿袭元制。后来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管理全国政务,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设内阁,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来权力逐渐扩大,被皇帝授与“票拟”权。(当然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对皇权不起制约作用)

②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6.清:

①措施:清初沿袭明制设内阁,同时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限。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

②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专制皇权发展至顶峰。

三、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积极的: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严重妨碍社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自此,中国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一单元小结

本单元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中国近代政治(第四、五单元)

第12、15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鸦片战争(第一次)

1.背景:①处于上升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猛,为了争夺广阔的世界市场而疯狂对外扩张。

②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清王朝统治腐朽,国力衰退,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③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扭转转贸易逆差,便向中国走私鸦片,为巩固统治,清政府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2.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3.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割地(香港岛)、赔款、开放港口(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议定关税。

此后又通过其它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居住及租地特权。

4.中国战败原因简析:中国制度腐朽,实力落后,清政府领导抵抗不力。

5.影响:①给中国人民带来屈辱和灾难,是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开端。

②自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开始转化为主要矛盾。

③独立的发展道路被中断,并被迫卷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中国人民自此肩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中国过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⑤客观了,冲击了中国落后的制度,打破了闭关状态,中国开始出现学习西方的思潮。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西方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提出修改条约的主张遭清政府拒绝。

2.过程: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侵华战争。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于1858年和1860年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①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面对失败,部分人士开始思考变革,洋务运动兴起。

三、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对外扩张政策。

2.过程:1894年日本挑起战争,经过黄海海战等战役,由于中国统治者的腐朽,1895年中国最终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马关条约》内容:割台湾等地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开重庆等港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4.影响:①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②允许在华设厂,严得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巨额赔款加重国家负担。

④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四、八国联军入侵

1.义和国运动

由于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中外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19世纪末爆发了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他们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但最终由于清政府和外国列强的共同镇压而失败。但运动显示了人民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沉重打击了清朝反动统治。

2.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借口镇压义和国运动,英美等八国发动了侵华战争。最终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背景

鸦片战争使本已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二、过程

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首都。

3.1856年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接着发生争权的天京事变,从此由盛转衰。

4.1864年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失败。

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纲领性文件

①内容:平分土地和平分产品。

②评价:平分土地反应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迫切要求;但平分产品,追求绝对平均的做法违背了客观规律。

2.《资政新篇》---改革内政的方案

①背景: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衰落,为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了此方案。

②内容:效仿西方发展资本主义,与外国平等交流。

③评价: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便它缺乏实施的必要条件。

四、性质、特点、失败原因、意义

1.性质: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2.特点:反封建反侵略;主张学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3.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4.意义:沉重打击了清朝。

第15课辛亥革命

一、含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民主政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背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的统治腐朽。

三、过程

1.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其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过一步阐述成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多次起义均失败,1911年武昌起义终于成功。

3.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由于同盟会在起义后内部涣散,再加上国内各种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1912年袁世凯在逼清帝退位后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是个假共和,真专制的封建军阀)

四、辛亥革命意义

1.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一、背景: 1.“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巴黎和会上中国要求收回山东权益的外交努力失败。

二、过程:先锋和主力:学生工人

运动中心:北京上海

三、性质: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四、意义:1.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成为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背景

①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同时无产阶级队伍状大。

②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的成立。(第一个是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的)

2.成立

①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共成立。

②一大内容:制定了纲领,规定了党名、党的性质和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3.修正奋斗目标

1922年中共二大在正确分析社会性质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有了新的政党领导、新的理论指导、新的革命前途。

二、国民革命(全国人民大联合反帝反封的革命)(1924-1927年)

1.国共第一次合作

⑴原因:①中共成立后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从挫折中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反帝、反封、反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③孙中山以民族利益为重,同意与中共合作。

⑵合作的实现:1924年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一大,发表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实现。

2.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

北伐的对象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

3.国民革命的失败

1927年将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员,革命失败。

三、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道路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3.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而开辟了井冈山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中国革命的策略从此发生了转变。

四、红军长征和西安事变

1.长征背景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国民党政府仍然坚持内战方针,“围剿”红军。

②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转移。

2.长征途中

①遵义会议: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②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3.长征胜利的意义:保存了革命力量,沿途宣传了革命道理,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4.西安事变: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于1936年底在西安扣留将介石,逼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坚持民族利益为重的前提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打下了重要基础。

五、国共合作抗日(1937-1945年)

1.抗战开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抗战全面开始。

2.日军罪行:南京大屠杀;建立伪政权对占领区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3.两个战场:抗战中,存在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的。

4.中国共产党的抗战

1938年10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共产党建立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5.抗战中国共两党的关系

合作是主流,但国民党相持阶段政策重心逐渐由抗日趋向反共,制造了皖南事变。共产党进行了有理有节的回击,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抗战胜利的意义

①是近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②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在贡献。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④收回了台湾。⑤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六、两种命运的较量

1.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中共七大提出建立和平、民主的联合政府。国民党六大则坚持独裁、内战和一党专政。

2.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进行的斗争

①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②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七、人民解放战争

1.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2.内战过程

①国民党进攻:先是全面进攻,失败后改变策略,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又遭失败。

②共产党的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③战略决战:先后经过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④北平谈判:1949年4月两党在北平谈判,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⑤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覆灭。

中国现代政治(第六、七单元)

第21、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召开新政协讨论建国问题,通过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新中国成立(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也标志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结束。

②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开始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

③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也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

二、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性质,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它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①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共同纲领》和《宪法》确立,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它规定人大为全国最高权力权关,其代表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②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通过《共同纲领》和《宪法》确立,政治协商是合作的主要形式,1956年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③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共同纲领》和《宪法》确立。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有利于民族团结。先后建立了内蒙古等五个省级自治区。

3.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

调动了全国人民、各党派、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民主法制遭破坏

“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法律制度形同虚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制度都遭到破坏。

四、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民主法制的完善)

1.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首要环节是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2.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相继出台了《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特别是后两部法规范了政府行为。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3.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民主最基础的一环,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成为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

4.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恢复政治协商制度,并进一步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一国两制”的含义: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2.“一国两制”的形成

①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深刻含义。

②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

二、“一国两制”的实践

1.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一国两制”的构想指明了方向。

2.香港回归

①1984年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7年7月1日回归

3.澳门回归

①1987年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回归

4.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①香港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中华民族在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②“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1979年提出和平统一方针。

2.80年代以来,海峡“三通”限制逐渐放宽,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加。

3.达成了“九二共识”,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提出了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5.中共十六大再次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最佳方式。

第26课新中国外交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

1.外交方针和原则

①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建国初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政策。

②新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建国初期外交活动

①建国一周年时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③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身分参加日内瓦会议,并起了积极作用,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④1955年参加亚非国际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二、七十年代的外交活动

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背景: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大加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根本原因)。

②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

2.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原因:中国国际影响力提高;中苏关系不断恶化;美国霸权地位面临苏联挑战。

②正常化

a.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其中一点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

b.1978年两国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意义;是中国外交局势转变的关键。

3.中日关系正常化

①背景;受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越顶外交”的冲击。

②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发表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三、新时期的外交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2.积极加入各种世界和地区性组织

①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促进了中国和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与俄罗斯等六国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为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④积极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加强与其它区域性集团的合作。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4.不断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5.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

中国近代史专题

一、填空题 1.()年11月,《上海租地章程》议定,租界制度由此产生。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的主张,即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 3.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在城市管理方面一度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制度。 4.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方式主要有官办、管商合办和()。 5.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行省,以()为第一任巡抚。 6.戊戌变法期间,谭嗣同最重要的著作是( ),该书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 7.1900年,唐才常等人在华中一带发动了以“勤王”相号召的()。 8.()是近代史中国第一个通行全国的学制。 9.1903年夏发生了震动一时的(),章炳麟、邹容先后入狱。 10.由()担任总理的内阁被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 1.()代表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黄埔条约》等中国最早的一批不平等条约。 2.1853年10月起,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开始实行(),该制度阻碍可商品经济的发展。 3.镇压太平天国后,清军军制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防军和()。 4.()年后,经容闳等人建议,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留美幼童。 5.1894年11月,日军进攻旅顺,守将中只有()一人积极率部抗敌。 6.强学会成立后,传教士李提摩太就中国政治改革想光储皇帝提出了名为()的意见书。 7.义和团的基层组织是()。 8.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宣布从()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 9.夏曾佑在190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近代史教科书——()。 10.1913年5月,共产党、统一党和民主党在袁世凯的示意下合并组成了()。 二、判断题 1.里金制度分为两种,一种行商的交易税,一是坐商的货物通过税。该制度的实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崇厚是近代史中国第一个正式出使西方的官员。() 3.19世纪60、70年代,赫德先后向清政府呈递了《新议略论》、《局外旁观论》、《条陈海防章程》,对清政府施加政治影响。() 4.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120人赶美留学。() 5.中法战争对晚清政局产生重大影响,慈禧借故前线作战失败,将恭亲王逐出权力中枢,从此军机处的实际权力 掌握在醇亲王及其心腹孙毓汶手中。() 6.租借地制度是由通商口岸制度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制度攫取租借地,其主要目的在于取得具有军事意义的港口,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扩张的根据地。() 7.义和团运动期间,沙俄制造了海蓝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一系列屠杀中国居民的事件。()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课程编号:0223327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后续课程: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 总学分:2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明确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政权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质、相会关系和区别。这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导言(2学时) 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的几个共同性问题 三、参考论文和书目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第一章晚清政治制度(6学时) 第一节近代以前清朝的政治制度 清朝与中国其它封建朝代一样,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所有的行政、立法、司法的最高权力都在皇帝本人,皇帝实行世袭制。 (一)清朝的主要中央国家机构 内三院、内阁、六部、理藩院、都察院、南书房行走、军机处、宗人府和内务府。 (二)清朝的地方政权机关 省——巡抚——从二品 道——道台——正四品 府——知府——从四品 县——知县——七品 第二节1840年后清朝国家机关的变化 五口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税务司署、同文馆。 第三节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时设立的机构:外务部、商部、巡警部、学部、财政处。 预备立宪时《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中央资政院和各地咨议局的设立,皇族内阁的成立和破产。 本章重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难点:六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咨议局、资政院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第二章太平天国政治制度(2学时) 第一节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起和政治制度的建立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南京,天京事变,政权覆灭。 第二节太平天国中央和地方职官制度和乡官制度 天王是太平天国元首和最高领导,下设王、侯爵位,设军师、丞相、检点、指挥等职官。 天京事变前中央机关主要有天王府、东王府、北王府、翼王府等。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天国滥封王侯,设置六爵,职官、机关都有很大的变化。 天平天国采取省、郡、县三级制地方行政制度。 太平天国按军制建立“乡官制”基层政权和“寓兵于农”的乡兵制度。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考试用

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之前,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诞生的新的阶级特点: 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新的阶级产生出来,旧的封建统治 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土地,掌握国家政权,对人民进行 专制统治,但地主阶级发生变化,地主从乡村迁往城市成 为城居地主。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仍然是人数最多的 被剥削阶级。新兴的被压迫阶级为工人阶级,也是近代最 革命的阶级。同时在外国资本入侵的成长刺激下新产生了 中国资产阶级。 (新兴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工人阶级。 被压迫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人数最多的被压迫阶级:农民阶级。 统治阶级:封建通知的地主阶级)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关系: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 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赋予创造前提,开辟道路也只有 通过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 行现代化建设,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 人民的富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 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 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 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第一章 4、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方式 军事侵略(战争、侵占土地、勒索赔款) 政治控制(控制内政外交、镇压反抗、扶持收买代理人)经济掠夺(控制通商口岸、剥夺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 销和资本输出、操纵经济命脉) 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制造侵略舆论) 5、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危害: 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农业经济也造成严重破 坏,加速了中国传统农业的萎缩和衰败。使得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了经济附庸,除了沿海城市的畸形繁荣,广大经济濒临破产,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6、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前者为根本 原因,因为政治制度的腐败使得经济落后的情况长期无法 得到改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 众的广泛动员和抵抗。对抗中相比于经过工业革命经济技 术飞速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落后的经济技术和 作战能力已被远远抛在后面,双方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 实力相差悬殊,并且反动统治阶级一直实行错误方针,政 策压制人民群众的反抗动员。 第二章 7、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并不是新 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不能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 团腐败的现象,也无法保持内部团结。太平天国靠宗教组 织群众并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还给 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以虚幻力量代替起义者自身的努 力,未能正确对待纲常伦理。对西方资本主义侵掠者缺乏 理性认知,其失败表明,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8、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 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这些 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事业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兴办近代工业,首先兴办的是军事工业,企业都为官办。 还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多采取官督商办)。 2.建立新式海陆军(湘军,淮军,北洋海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学堂,工艺学堂, 军事学堂,赴美幼童)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虽然办起了一些企业建立了海军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 首先其具有封建性,企图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

近现代中国外交

近现代中国外交史及练习题 一.近代中国的外交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3.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 围. ⑵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70年代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⑵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 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 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改革开放后 ⑴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⑵成就: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这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年代重要事件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6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 协商。 →《南京条约》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 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 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 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签订;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 1851年1月洪秀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颁布《天朝天亩制度》、天平军北伐 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9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858年1、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 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 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 1859年洪仁圩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1859-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 1860年1、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 英属香港界内;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 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进军苏南、上海近郊、退回苏州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诞生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兴起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 3、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 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 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之谭嗣同

从平等观方面试析谭嗣同社会政治思想 【摘要】:谭嗣同是清末著名的改革派思想家,是一位极具政治魅力与学术魅力的历史人物。他一生只有短短 33 年,他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但是,他作为中国社会剧烈动荡和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提倡冲决网罗,力争树立平等的观念,对于时代的回应和社会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也为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精神武器。谭嗣同根据政治变法的需要, 从西方文化中去寻求真理, 并用传统文化来诠释外来文化。同时, 又用他所理解的外来文化来改造传统文化, 使他所建构的政治思想呈现出与他人不一样的色彩。【关键字】:谭嗣同《仁学》平等观政治思想 十九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中国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从那时起,中华文明经历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挑战与回应。在这些挑战与回应当中涌现出了许多思想上的精英,他们的思想尤其是政治思想虽然带有争议,却不乏鲜明的色彩,带动了那个时代思想上的激流与涌动。谭嗣同就是这些精英之一,他以无畏的精神和冲决罗网的勇气对封建制度和维护其统治的伦理纲常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且投入变法维新的实际斗争,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面对死亡从容不惧,慷慨赴死的气度令世人钦佩,而他的思想更令世人称赞。梁启超称谭嗣同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光华璀璨的彗星。他说:“嗣同遇害,年仅三十三,使假以年,则其学将不能测其所至。仅留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一瞥而逝,而扫荡廓清之力莫与京焉,吾故比诸彗星。”①郭湛波在其著作中称谭嗣同是中国近代五十年思想第一阶段代表人物中除康有为外,思想足以自立,影响之最大者。②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说:“自清季以来真人物,唯复生一人足以当之而已。”③蒋维乔在他所著的《中国近代三百年哲学史》中谈到谭嗣同时颇为感叹地说:“在彼之时代,以彼之年令,即能直观东西人种之长短,且图东西思想之融合,真慧眼及直觉力之强,真可惊叹。倘能卒其天年,其发展当未可限量。”④张灏在《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一书中说:“正如梁启超在《仁学》的序言中所清楚表明的,谭嗣同把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4页. ②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页. ③费永清.仁学:走不出去的中世纪[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1、为什么说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手段有哪些?在文化上对中国进行渗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中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侵略者是哪个国家? 手段:A军事侵略B政治控制C经济掠夺D文化渗透 目的: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俄国 2、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如何看待“西方对落后地区的殖民统治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近现代文明”的观点? 影响: 1.中国的主权被破坏,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2.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根源。 3.列强在进行侵略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4.进一步瓦解传统经济,有利发展资本经济。 近代西方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他们在掠夺资源奴役殖民地人民的同时,为了更大程度上榨取在殖民地所在的利益,大力发展工业,掠夺人口和劳动力,同时也把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殖民地,打破了殖民地原有的落后制度和经济文化的格局,并且将殖民国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带入到当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近代化,成为近代文化传播不可否定的巨大力量。 3、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主要矛盾有哪些?面临的两大使命和任务是什么?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指的是什么?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学分: 2 总学时:32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本课程让政教专业的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国近现代的政治与文化,掌握相关的历史和政治知识,掌握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历史概况、发展脉络、主要观点和历史地位,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基本国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和基本任务。 2.熟练掌握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线索和主要特点。 3.学习掌握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内容: 1.名词概念 社会思潮、政治思想。 2.研究对象 3.基本任务 4.基本理论问题 时代主题、斗争方式、发展主线、思想武器。 5.发展线索 6.主要特点 救亡性、多元性、实用性。 7.学习目的、意义与方法 第二章鸦片战争时期“经世致用”社会思潮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思想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前后社会思潮发生转变的动因 2.熟练掌握“经世致用”社会思潮的时代特征与局限 3.学习评价地主阶级改革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 教学内容: 1.鸦片战争前后社会思潮发生转变的动因 2.新“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 程朱理学、“经世致用”今文经学。 3.新“经世致用”社会思潮的时代特征、社会意义、历史局限。 4.地主阶级改革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 龚自珍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主要贡献与局限。 林则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主要贡献与局限。 魏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主要贡献与局限。 第三章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思潮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1.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额开端?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独立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2.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原有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外,又先后出现了产业无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3.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中国发展面对两大新的历史任务。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二、近代早期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1.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以林则徐、冯子材等为代表的爱国人士,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凝铸成近代中华民族不屈的魂魄。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并形成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主流。 2.正是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不畏强暴、顽强抵抗、宁死不屈的英勇战斗,才使我们的国家历尽劫难而未毁、屡遭侵略而未忘,为最终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 1.帝国主义列强决不允许中国独立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自己的对手。 2.中国的封建势力依旧强大,始终压制和限制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过于软弱,自身没有能力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4.中国人民已经觉醒,他们进行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打碎所有的桎梏,而不是改用资产阶级的文明镣铐来换下封建的野蛮枷锁,广大民众不希望任何一种压迫与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探索时期:针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的霸权主义,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两只拳

考研政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备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备考知识点 总结 本文为各位考生汇总了以时间线为主的周年纪念事件,希望帮大家更好的复习这一部分。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入侵中国华北地区。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这就是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一二·九运动 在民族危机的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正确主张,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影响,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事变后,张、杨联合发表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抗日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经验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表现在: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 ③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⑤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外阅读书目

课外阅读书目 林茂生等,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金鋙等,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 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严怀儒、高军、刘家宾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简编》,北京出版社,1985年。 高军等人主编:《现代中国政治思想评要》,华夏出版社,1991年。 彭明,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十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陈旭麓主编:《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联书店,1979年。 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8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林戴昭、潘国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王继平,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彭明主编,从空想到科学——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蒋俊、李兴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徐善广、柳剑平,中国无政府主义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路哲,中国无政府主义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高军、李慎兆、严怀德、王桧林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姜义华编:《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 葛懋春、蒋俊、李兴芝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刘健清等:《中国国民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 唐宝林主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张光宇主编:《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的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专题四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一、温故知新 1、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阶段时期代表人物主张地位 产生发展打击顶峰危机复兴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以外的各家的思想: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地位总评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名称著作主张地位 4、近代中国的含义: (1)、起止时间: (2)、社会阶段: (3)、重要朝代: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1、从1840年到194年,外国列强先后发动了哪些大规模侵华战争?说说其起止时间及结果? 名称 时间

结果 2、从1840年到1901年,丧权辱国是清政府的最大“政绩”,试问在这期间清政府都签订了哪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时间条约名称 1842 1843 1844 188 1860 189 1901 3、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革命为什么被称为民主革命?它分哪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各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 阶段时间事 4、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都曾经提出过自己的救国方略。请问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打算怎样救国?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救国方略

三、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 1、中华民国中央机构的演变情况怎样?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的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情况怎样? 1912年春,孙中在南京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临时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3、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就的法宝。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过哪几条统一战线?起了什么作用? 1924—1927年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937—194年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

中国近代史纲要(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1) 1、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D )A.俄国B.日本C.美国D.美国 2、为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在1893年编成《四洲志》的是(A ) A.林则徐B.魏源C.马建忠D.郑观应 3、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C) A.永安建制B.北伐失利C.天京事变D.洪秀全病逝 4、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D ) A.《原道醒世训》B.《原道觉世训》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 5、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掌管洋务的中央机关是(A ) A.总理个管事务衙门B.京师同文馆C.江南制造总局D.外务部 6、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7,.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的起义,史称(B ) A惠州起义 B 黄花岗起义C 武昌起义D 湖口起义 8.在1911年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B ) A广东 B 四川C湖北D 湖南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性质的法典是(B ) A 《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宪法》10,.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是(D ) A“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的失败C 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D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11.1933年11月,国民党爱国将领蔡廷锴和蒋光鼎发动了抗日反蒋的(B ) A宁都起义B福建事变C 西安事变D二二八起义 12.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会议是(A ) A瓦窑堡会议B洛川会议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13.1938年3月,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去的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B桂南战役C中条山战役D长沙战役 14.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以身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B ) A佟麟阁B张自忠C戴安澜D赵登禹 15.1945年8月,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提出的口号是(A ) A和平,民主,团结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C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D将革命进行到底 16.国民党军队在1946年6月挑起了全面内战,其起点是大举围攻(A ) A中原解放区B东北解放区C陕北解放区D山东解放区 17.1946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文件是(C )A《井冈山土地法》B《兴国土地法》C《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D《中国土地法大纲》 18.1947年12月,在香港正式宣布成立的中国民主党派是(A ) A中国民主促进会B九三学社C中国农工民主党D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19、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是( C ) 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C.国营经济D.合作社经济 20、新中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 D ) A.1950年B.1951年C.1952年D.1953年 21、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是(A )A.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农业成产合作社D.人民公社2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进行社会主改造的高级形式是( B ) A.加工订货B.公私合营C.统购包销D.经销代销 23、在中共八大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是(C ) A.刘少奇B.薄一波C.陈云D董必武 24、毛泽东在1957年2月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B )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政治思想史 1、解释“经世致用”。 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 2、龚自珍是如何揭露清末的“衰世”的? (1)对封建“末世”的揭露和批判 (2)揭露封建官僚的腐败堕落 (3)抨击了清代的汉学、宋学以及腐败的科举制度。 (4)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 3、试述龚自珍的改制思想在三大领域是如何进行的。 第一,在经济上,针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力图调整封建土地的占有状况,以缓和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农宗》里提出按宗法家族授田的土地分配办法: 第二,在政治上,主张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力,加重内外大臣的权力,并改变君臣相见的礼仪。加重大臣的权力;改善君臣关系;改变君臣礼仪;改变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 第三,在思想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强调学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主张学术为政治服务。 4、林则徐“民惟邦本”的思想包含哪些内容? (1)相信“民心可用,民力可恃”。注重水师训练和招募水勇作为辅助力量外,还鼓励人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多次发出告示悬赏,奖励人民群众勇敢杀敌。 (2)重视人民生计,主张“藏富于民”。财政方面,他主张由官局先铸银钱,在民间流通使用;主张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允许华人出国经商,与洋商争利;漕运方面,提出“官督帮收”等办法以革除积弊外,又提出利用商人的“沙船”雇佣沿海渔民运送漕粮,使官运与商运并行;开发矿务方面,林则徐上奏建议允许商民开发矿山,以便“裕国足民” 5、解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来打败外国侵略者。“师夷”是手段,“制夷” 是目的。途径:设立译馆,专译西书。聘请西方技师。内容:军事技术。生产技术。 6、简述魏源的人才思想。 1、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人与法的比较: 人与才的比较: 人与武器的比较: 2、人才的标准: 第一,必须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要能愤恨外国侵略者,忧国忧民。 第二,必须掌握先进的军事技术,要能适应反侵略战争的需要。 第三,必须具有求“实”的精神,勇于参加实践。 3、发现人才的方法:第一,必须要有爱才、求才的满腔热情。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Microsof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仅供参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落后封闭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封建社会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3)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1.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2.,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近代史纲要(超精华版)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1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