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材分析

这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表内除法安排的,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1~2页初步体会余数的含义,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第3~4页初步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懂得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第5~7页练习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解答有余数的平均分问题。

1比醚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二年级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分四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首先是操作活动。把10枝铅笔分给小朋友,要求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例题没有规定,让学生自主选择,每人可以分得2枝、3枝、4枝或更多枝。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容量大,所以需要合作学习。教材创设了合作学习的情境,并让学生把分的各种情况记录在一张表格里。组织他们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发现平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

接着以10枝铅笔,每人分得3枝,还剩1枝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枝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铅笔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

最后是充实感性材料,形成概括性的认识。学生初步建立概念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事实来支持。“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纸片等活动,观察、想像把花插入花瓶的现象,比较概括地认识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都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2敝傅加杏嗍除法的求商方法。

怎样求商是计算有余数除法最关键的一步,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体验求商的方法。在安排上是由易到难,先进行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再进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在形式上是由直观到隐蔽,先是能够在图上看到商,然后是图上不显示出商。在方法上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理解求商的思考。

第3页例题有7个桃,每盘放3个,学生能从实物图上看到商2余1。可以先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让学生明白怎样在竖式上表示放在盘里的“6”个以及余下的“1”个,看到余数1在竖式里是7减6的结果,然后教学用“7里面

最多有2个3”求商。7里面最多有几个3是抽象的求商思维,要利用直观图,从“7个桃,每盘放3个,只能放2盘”引出“7里面最多有2个3”,让学生体会这句话的意思。还要联系乘法口诀,一三得三表示1盘放3个桃,二三得六表示2盘放6个桃,剩下的桃不够再放1盘,帮助学生理解7里面最多有2个3。感受有余数的除法也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试一试”把17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让学生计算17÷5,自己求商和写竖式。可以让他们看着图想像分的过程,或者动手分一分,得到每人分几个,一共分掉几个和还剩几个。要利用直观形象支持抽象思维,体会这道题为什么想“17里面最多有几个5”以及怎样用5的乘法口诀求商。

想“几里面最多有几个几”是适宜学生使用的求商方法,“想想做做”让学生反复体验、逐渐掌握。第1题通过摆小棒和填空感受9里面最多有4个2,11里面最多有2个4,然后按这样的思考完成竖式计算。第2题利用表内除法帮助求出有余数除法的商,体会怎样用乘法口诀想几里面最多有几个几。如16除以4商4,18里面最多有4个4;24除以3商8,23里面最多有7个3。第3题直接想几里面有几个几,计算相应的有余数除法,学会求商的方法。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

点,学生在初学试商时,出现一些不顺利甚至错误并不奇怪。要把这些不顺利和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让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试商的方法和要领。

3北冉铣法算式里的余数和除数,发现并理解规律。

教材第3页要求学生比较例题和“试一试”题中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发现“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在发现这个规律的同时,联系平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就能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应用“余数总比除数小”这个规律能提高试商的能力。为了保证余数比除数小,试商时要选用得数最接近被除数且比被除数小的那句乘法口诀。

练习一第10题应用“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规律进行判断,对大多数学生的要求是能填除数最小应是6,不要求填出被除数和商。第15题要求写出完整的除法式子,这是一道开放题,不仅答案可以是多样的,思考也可以是多样的。要让学生在独立填写算式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他们的思考应该是宽松且活跃的。这里不要把学习要求提得过高,更不要把“除数乘商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作为教学内容。

4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第3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既教学计算,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里的解决实际问题分三段编排,首先是第4页第4题,把除法算式

补充完整,体会有余数的除法能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是练习一第4、8题,在练习计算时插入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是第10~14题,集中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还要灵活应对部分题里条件或问题表述的变化。正确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是解题的难点,为此要加强理解题意,在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经过整理有条理地表述有用的数学信息,并仔细阅读问句,充分理解要回答的问题。要体会实际问题里的平均分,从而选择除法解题,并具体解释列出的式子能求什么。

5倍粤废耙徊糠窒疤獾乃得鳌

第1题加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完善概念。在看图填算式以后,要说说各道算式的具体含义,如算式9÷4=2……1表示有9个蛋糕,每4个放1盘,放了2盘,还剩1个。算式9÷2=4……1表示把9个蛋糕平均放到2个盘里,每盘4个,还剩1个。要比一比两道算式的商的单位名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还要说说两道算式的余数的意思。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也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它的特点是还剩下一些不能再分了,因而有余数。

第5题加强对余数比除数小的认识。要利用这个知识判断四个竖式的计算哪些是正确的,哪些不正确。在改错以后,还要比较余数与除数的大小,体会正确的计算,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第6题加强求商的思路。要利用中间一道表内除法,体会左右两题有余数的除法应该怎样想商。

第9题可以先找出没有余数的式子,再列竖式计算其他算式。这里不要求学生口算有余数的除法。

第14题是有余数的除法,题目只问最多可以搭多少个正方体,口答的时候只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回答还剩多少个小方块。而其他实际问题里都有两个问题,要分别口答。

有余数的除法_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龚金明 教学内容:教材第60也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互动游戏,激发兴趣 1.猜谜语: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出示气球谜语:受到吹捧就自大,没人吹捧就疲塌,外表看来圆又壮,遇到打击就爆炸。你猜猜是什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气球,现在,你可以任意说出一个这些气球的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咱们就一起来试试。 …… 师:你说几号猜对了没有猜对了没有掌声吗其实,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二.动手实践,感知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展示例1的问题情景:(小朋友们请看)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到底是不是可以摆3盘呢现在,老师请两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来摆一摆。一个摆盘子,一个摆草莓。) 2.指名摆一摆。小朋友们仔细看,摆了几盘草莓摆完了吗板书:摆3盘,正好摆完。)

3.质疑: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 4.质疑: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在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们知道吗 (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出现剩余的情况。 (1)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又可以怎样摆呢 (2)(接下来,咱们就同桌合作,按照这样的要求来摆一摆,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摆得最快。) (3)质疑: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两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摆完了吗板书:摆3盘,还剩1个。 2.列算式表示摆的过程。(像这样摆又可以怎样写除法算式呢剩下的一个在除法算式中怎么表示) 3.交流展示。(谁来试着说一说。)规范余数写法。 7÷2=3(盘)……1(个)3表示什么1呢 4.质疑:谁能结合这幅图完整的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剩下的1个叫做余数。(课件出示完整的算式) 5.揭题:像这样的除法就叫有余数的除法。并说说每个数的名称。 (1)读算式: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2)说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你会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请小朋友们翻到课本60页,完成做一做第1题圈一圈,填一填。) 6.随例练习。圈一圈,填一填。(先收起草莓和盘子再做.) (1)17个☆,2个2个地圈。 (2)23,3个3个地圈。 ☆☆☆☆☆☆☆☆☆ ☆☆☆☆☆☆☆☆ 圈了()组,圈了()组, 剩下()个。剩下()个。 17÷2=□(组)……□(个) 23÷3=□(组)……□(个) (过度: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小朋友们请看……) 三.观察对比,发现规律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1)(这些小朋友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想一想:摆1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如果有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2)动手实践。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10根、11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案例分析(修改

学习方法的有效运用化解教学难点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 浦东新区观澜小学张燕红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创设合作讨论的氛围;设置观察发现的环节,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力求使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观察中归纳,真正体现素质教育中的愉快教学。现就以二年级第一学期“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为例进行初步探索。 第一次教学片段: 初次反思: 一、可取之处:在操作中把新旧知识巧妙结合。 由于有些难点是因为学生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与学习的新知识之间不协调而产生的。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想办法让新知识顺理成章地成为学生认知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教学中把新知识“有余数的除法”和已学过的知识“除法”联系起来,既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又能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较系统的理解,还能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利用14颗草莓平均分,求每一份是多少?让学生摆一摆,填一填,巧妙地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并有意突出矛盾,“不够分,怎么办?”让学生初步感知在除法中还有这样一种现象:不是所有的除法都能除尽的,这样循序渐进,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思考: 1、为什么学生在操作并体验新知后,对于知识的理解还是模棱两可? 2、为什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只有一些学优生在积极的参与讨论? 针对本次的教学效果,我想可能是由于一下子让学生分14颗草莓,数据太大、操作太单一,反而使操作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没有真正起到操作的目的,而且新知识的学习都融入了操作中,学生无法利用更多的感官感知,学习途径也变的狭窄了,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所以设想:(1)把平均分14颗草莓改成平均分6块巧克力,在自己操作感悟有剩余的平均分后,再借助媒体把14颗草莓平均分成4份,再次感悟,加深学生对于有余数除法的理解。(2)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讨论等学习方法化解难点。带着这些思考,进入了第二次的教学。 第二次教学片段: …… 1、平均分6块巧克力 (1)用小圆片边分边记,同桌一人分一人记。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1.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是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观察比较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他物体;在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的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圆点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画这些物体。

有余数的除法-课堂提问片段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有效课堂提问案例创设小兔子分草莓的情境。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进行操作。师:把6个草莓每2个放一盘能放几盘?你打算怎么分?结果怎么样?(学生操作后指名回答) 师:你的想法跟他一样吗?一样的请举手。怎样用算式表示分得的结果?(个别回答,教师板书。) 师:那么把7个草莓每2个放一盘又能放几盘?你打算怎么放?结果会怎样?请把你分得的结果告诉同桌。(学生操作后互说) 师:你的同桌是怎么说的?能告诉大家吗?(个别回答)你的同桌说对了吗?两人都说对了的请举手。 师:两次分到盘子里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个别回答)为什么第二次分完草莓有剩余?(个别回答)这剩余的草莓放到任意的盘子中行吗?为什么?(个别回答) 师:如果每3个草莓放一盘,7个能放几盘?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操作) 师:能告诉大家你的结果吗?为什么也有剩余?剩余的草莓还能再放一盘吗?(个别回答) 师:第二、三两种分草莓的情况和第一种有什么不同?(个别回答)你能给这多余的数取一个名字吗?(个别回答,板书:余数。) 师:能用算式表示第二、三种情况吗?先自己试一试。(指名板书)师:你写的跟他的一样吗?(教师手指算式) 师:像这样,平均分还有剩余,也要用除法计算。这种除法叫什么?(个别回答,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孙丽靖 二〇一七年六月

《有余数除法》教学片段反思 本案例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设计了一个切合学生的情境,然后步步为营,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小心翼翼地引出两个概念。短短的一个教学环节,竟有20个问题,这还不包括“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随意提问。拾阶而上的问题激发不起学生内在的需求,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虽然课堂气氛看似热烈,但这只是学生揣摩教师心思,投其所好的应答,并非整体性的效果,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无效的。 对策: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好的提问为前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要善于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 2、要善于用提问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皮亚杰说过:“在逻辑——数学领域,儿童只对那种他亲身创造的事物才有真正的理解。”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亲身经历了一个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这是衡量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巧妙的提问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2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5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

第三单元英语教材分析

新版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Unit 3 Last weekend 一、单元教学内容 1、话题:What did you do? 2、功能:动词过去式在具体情境中的基本使用方法。 3、语言结构: (1)句型: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I played football/ watched TV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went fishing/ went to a park … Did you read books? Yes , I did./ No, I didn’t. (2)词汇:watched TV, washed clothes, cleaned the room, played football, visited grandparents, 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read a book, went fishing, went hiking.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够对过去某人所做的事情进行问答,如: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I visited my grandparents. (2)能够用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形式询问别人过去某个时间所做的事情并作答。如:Did you go fishing last weekend? Yes, I did. No, I didn’t. (3)能够对某人过去某天所做的事情进行简单地叙述。如:Zhang Peng visited his grandparents yesterday. (4)能够听懂会唱歌曲At the zoo 1.知识目标 (1)能够掌握A,B部分Let’s learn,Let’s talk中的四会单词和四会句子。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重点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观看动画,引出活动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3. 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6÷2=3(盘) 问题: 1. 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 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做。

3. 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 4. 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1(个) 问题: 1. 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2. 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问题: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圈一圈,填一填,及时巩固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 。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问题: 1. 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 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 证明自己的想法。 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 呢? 四、课堂作业 作业: 第64页练习十四,第1题、第2题。 第二课时:竖式与试商 教学目标: 1. 在操作中建立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表征形式与其他表征形式的联系。 2. 在比较中理解除法竖式。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

(完整word版)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找规律解决问题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68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景,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的学生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小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你们喜欢森林吗?喜欢小动物吗?今天啊,谢老师带你们去森林看一下,大家来看一看,森林里发生了什么? 对啊,森林里啊,要开舞会啦!同学们,开舞会要之前啊,要把森林装扮一下,小象和小猴子负责装扮森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习新知,方法交流 1.感受新知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小象和小猴子都装扮了什么?

单元教材分析怎么写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怎么写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圆柱与圆锥单元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与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 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 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的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1. 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 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 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 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编排的。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为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到认识圆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关于几何体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为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同时,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相关形体的兴趣好意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包括主题图,共三个例题;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 4。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加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对比,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这节课其编排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而增强应用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除法的特征。 设计理念: 教学中,首先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交流。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师对学生思考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体会,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按要求摆学具。接着练习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巩固理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另外,在练习设计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基本练习,综合练习,还有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是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法、讲解法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515833775.html,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作者:高谦 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8期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景,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68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小纸条、课件、实物投影。 【学情分析】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的学生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爸爸去哪儿。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爸爸去哪儿又开始出发了,曹格带着女儿和儿子去寻宝,看见村长李锐正在挂气球,村长说,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如果你能回到出来,就可以找到宝藏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语言艺术 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组课文的主题是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组织教材,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这一组教材选编了多种文学体例,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是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在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前提下安排了一次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发现、积累、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还安排了五下教材中唯一的一次“展示台”,它是作为展示小综合的学习成果而安排的。 教材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意图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习得语言的恰当表达方式,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如: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单元的课文多为新体裁,且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会有较强的新奇感。这为教师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3.积累优美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四、课例解读及教学建议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二)教学建议 1.设计思路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名称有余数的除法 执教者李忠课时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 法” P51-52页 教材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刚理解除法特 征,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 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体写法学生较 难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 是比较困难的。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已学会用乘法口诀来求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会在求商时因为乘法口诀掌握的不够熟练而出错,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试商时要 强调乘法口诀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 标 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 标 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 点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 明1、创设生活情境,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只有“平均分”了,当数不够分时才会出现余数。) 2、学生动手探究,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在试商后,通过竖式计算,出现余数比除数小的情况,说明商是对的。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说明商肯定小了,就应再试商,直到计算后余数比除数小才对。 3、巩固拓展练习,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让学生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数学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注明每个 环节预设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分析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应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谈谈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 片段一: 师:这里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课件出示例1左边的图片) 生:3盘 师:好,请一位同学上来摆一摆。告诉大家你们摆了几盘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师板书:摆3盘,正好摆完 师:谁能用算式来表示? 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 师:①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做什么? 师:如果给你7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又可以怎样摆呢?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给大家摆一摆。(生摆) 师:你是怎样摆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摆了3盘还剩一个 师:同意吗? 师:为什么这里剩下一个,没有继续再摆?

生:因为要2个摆一盘,1个不够摆。 【评析】《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教师先让学生摆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这是前面学习的表内除法,学生很容易就操作完成而且列出除法算式;接着问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你还会摆吗?学生摆出3盘,发现还剩下一个,这个时候教师即使追问:为什么这里的一个没有再摆?生马上回答说:因为要2个摆一盘,一个不够摆。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到平均分物体余数存在的客观性和余数的产生过程,更好地理解了余数的意义。由此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重点学习内容的理解。 片段二: 师:刚才有些小组用小棒摆了正方形。(出示正方形图片) 师:几根小棒可以摆一个正方形?(4跟)那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2个) 师:怎样列式呢? 生:8÷4=2(个) 师: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那9根、10根、11根、12根能摆几个呢?接下来就请大家分别来摆一摆。 要求:大家看好,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不同数量的小棒,先数一数有多少根小棒,填在第一个空里,然后小组合作用小棒摆正方形,看能摆多少个,再把算式写在最后一个空。好,开始 小棒根数摆的结果算式

部编版小语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三(上)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3首课文,前两篇是精读课文,第三篇是略读课文。 【本单元教材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花的学校》是散文诗,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童真书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孩子和妈妈之间深厚的感情;《不懂就要问》通过孙中山小时候向私塾先生提问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素养培养目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能主动理解这些词句,交流阅读感受并主动积累。本单元对这个要素进行了系统安排:既有比较开放的提示——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有具体的指向——注意文中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表达;既提示学生自主学习有新鲜感的词句,又提倡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不但重视课内阅读的学习,还关注课外阅读中的拓展。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体会习作的乐趣”。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正式的习作练习。教材以游戏的形式编排了“猜猜他是谁”的活动,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二年级写话的基础上以比较轻松的状态进人习作学习。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在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不仅让学生说出自己关注的词句,还要进一步谈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在学生交流时,教师也要进行相应的点拨,特别要联系与词句有关的课后题。此外,还可以采用摘抄等方式进行积累。 第二,从本册开始,教材编排了略读课文,要注意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相对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更要注意取舍,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及相略地读课文的能力,不宜采用精细分析词句的方式,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即可。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第三,从写话过渡到习作,不宜刻意强调习作与写话的不同。应注意避免学生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教学要从激趣人手,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愿望,树立习作的信心,逐步养成大胆习作的习惯。习作的评改形式要多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体会书面表达的乐趣。 第四,在进行单元教学之前,要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 1

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第1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挖掘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案例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下)册(数学)科 备课教师: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个人增减 一、猜谜语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今天许老师带来一个谜语。 出示谜语:受到吹捧就自大,没人吹捧就疲塌。外表看来圆又 壮,遇到打击就爆炸。 学生猜谜语。 2.出示18个气球 师:现在老师不看屏幕也知道几号气球是什么颜色?谁愿意来 考老师? 生:12。师:绿。 生:8。师:蓝…… 师:想知道老师怎么猜得那么准?请带着问题一起来学本课的 知识。揭示课题。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3. 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6÷2=3(盘) 问题: 1. 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2. 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问题: 1. 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 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做。 3. 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 4. 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1(个) 问题: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

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如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上册出现的“加减混合”,二年级上册出现的乘加、乘减,二年级下册出现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等等。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中年级时,再结合解决现实问题,较为系统的介绍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样的编排通过较丰富的现实素材,使学生逐步体会、理解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同时,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四年级出现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并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在后面的教材中还会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吗? 在本套课标教材中,我们只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这个单元,来教学和梳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后面的教材中不会再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都是在此单元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应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3、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八册“整数四则运算”单元对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在课标教材这一相应的单元“四则运算”中,为什么没有?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大纲中“理解四则运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1)

有余数的除法 年级三年级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情分析:本班共45 人。有5 人数学思维较特别,绝大部分学生勤于动脑可墨守成规,是好学生但不是优秀数学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设置情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学习的中探究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式题。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策略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式题。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资源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复习导入 看谁能很快说出( )里最大能填几? ( )x 5v 6 ( ) x 3v 20 5X( )v 38 ( )X 4v 22 6X( )< 34 7X( )< 24教学活动2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用谈话导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学们有没有在老师的带领下出去展开过春游或者野炊活动,当中就有很多数学问题。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活动日记,大家请看: 10月18日晴 今天,我们去野炊,老师规定5人分为一个小组,并做好出发准备。我们班这次参加旅游的女同学共有15人…… 想想看,这些女同学能够分为几组? (学生独立解决、检查除法竖式的书写) 教学活动3 三、尝试解决问题、引入主题 1、如果这次参加的女同学不是15人,而是16人,分组的结果又会怎样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把结果表示出来。

2、生独立思考或合作解决 (1)怎样列式?(2)用教具摆一摆。 3、师生交流(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重点理解横竖式的表示方式及每一步的含义。)16人,每组5人,分了3组,还剩1人。这1人还能不能再分?为什么?这里剩下的1表示什么?你能给这个数起个名吗? (板题课题:有余数的除法)这道题的得数怎么写呢?(让学生说一说。)写得数时,要先写商3 ,再在商的后面打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1. (板书16-5=3 ()……1 ()) 这里商3表示什么?(3组)(板书单位名称“组”)这里余数1 表示什么?(1人)(板书单位名称“人”)这道题的竖式会写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试着写一写。(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竖式的写法)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重点讨论竖式中各步表示的意思,介绍竖式中余数。教学活动4 四、教学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提出问题:如果参加的女同学是17、18、19……25人呢,分组的结果又会怎样? 2、观察质疑:那么,(教师板书,连贯成一串对比算式): 16-5=3 (组) (1) (人) 17-5=3(组) (2) (人) 18-5=3 (组) (3) (人) 19-5=3 (组) (4) (人) 20-5=4 (组) 21-5=4(组) (1) (人) 22-5=4(组) (2) (人)…… 学生:(当20-5时,商是4……) 3、发现规律: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生观察、交流) 4、全班反馈,得出规律:余数<除数(为什么?) 五、看书质疑(完成例题内容) 六、巩固练习。 1、教材P51。“做一做”。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6 = 33 - 8 = 3、完成教材P52“做一做”(判断对错) 七、全课小结。 [1]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 [2] 发现了什么规律? [3] 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