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

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

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
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

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为基质包裹的互相粘附、或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细菌凭借生物膜这独特结构,粘附在一起生长,使细菌附着很紧,另一方面菌斑使细菌能抵抗宿主防御功能、表面活性剂或抗生素等的杀灭作用。这些细菌产生的毒素以及代谢产物可直接刺激牙龈,使牙龈发炎形成牙龈炎,此为牙周疾病的早期。牙菌斑的黏附力很强,不可能通过漱口消除而必须用刷牙的方法才能清除掉。我们每天刷牙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地清除牙菌斑以维护口腔健康。

牙菌斑在口内不断地形成,刷牙后新的牙菌斑又会形成。开始形成的牙菌斑很薄而且是没有颜色的,因此我们的肉眼是看不清的,必须用牙菌斑显示剂才能使牙菌斑显示出来。

一个人如果不刷牙或刷牙不认真,牙菌斑就要堆积,逐渐就会形成很厚的、粗糙的堆积物,称为软垢。时间长了软垢就要和唾液中的矿物质结合,钙化形成牙石。牙石对牙龈是个机械刺激,使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石表面牙菌斑内细菌产生的毒素和代谢产物又要进一步刺激牙龈,使牙周疾病加重。而且牙石的表面很粗糙,在显微镜下呈多边结构,有利于新的牙菌斑的黏附。其紧密地贴紧在牙齿表面而且是很硬的,是不可能通过刷牙的方法清除掉的。因此,牙石形成后就会越堆越多,而且变得越来越硬。这样就必须定期到医院请口腔科医生进行洁治。

牙菌斑的防治:

(1)少吃含糖食品;

(2)每天早、晚彻底刷牙两次;

(3)使用保健牙刷和脱敏糊剂;

(4)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蛀牙”,进行治疗;

(5)使用牙线。

许多人虽然每天很认真地刷牙,但在不容易刷干净的部位,尤其是在牙齿不齐的情况下仍然能见到牙石的堆积。因此,提倡每半年或一年要请口腔科医生洁治一次。此外,使用脱敏糊剂能很好的防治牙菌斑及其他口腔疾病,每天至少两次,每次三分钟效果最佳1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信息评论:平均星级:

姓名EMAIL地

评论主题评论内容

评定等

很多人都有碰到冷、热、酸、甜牙齿疼痛不适的经历。如果这种疼痛只是瞬间的,一般来说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但如果这种疼痛不适频繁发生,那就有可能患上牙本质过敏。牙本质过敏是口腔科的常见病之一,差不多每3人中就有1人患牙本质过敏,中老人患牙本质过敏的更

多。容易发生过敏的牙齿常为上下颌的尖牙、双尖牙等。

那么,什么是牙本质过敏呢?

牙本质过敏是口腔科的常见病之一,牙本质过敏又称牙本质过敏症、过敏性牙本质,是指当牙齿受到某种刺激时所发生的短暂、尖锐的酸痛。刺激的因素以冷、热、酸、甜最为常见。科学研究表明,由于长期不正确的刷牙方法,特别是拉大锯式的横刷,久而久之,必然造成牙颈部的楔状缺损,导致牙本质酸痛。此外,根面刮治,导致牙龈退缩,牙颈部本质磨损,过多的食用酸性饮料等,都可导致牙周组织和牙骨质缺损,激发神经纤维感受器,引起牙齿疼痛不适。当用尖锐的探针在牙面上滑动时,可找到一个或数个过敏区,它发作迅速、疼痛尖锐、时间短暂,是各种牙体疾病的共有症状,是由于釉质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牙本质暴露所致,磨耗、楔状缺损、牙折、龋病、牙周萎缩均可发生牙本质过敏。牙本质过敏的防治:

(1)预防牙本质过敏的关键在于防患于未然。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选用磨毛保健牙刷。刷牙时,刷毛与牙面呈45度角,原位水平颤动,然后顺着牙缝向咬合面颌牙颈部缓缓上下竖刷。

(2)避免食用过多的酸性食物或饮料。患返酸症的高胃酸病人要针对病因应用降酸药。

(3)使用脱敏糊剂刷牙。脱敏糊剂中所含水溶性锶离子能渗透到暴露牙齿根部,使牙齿硬组织的渗透性减少,从而减缓牙本质细胞浆的突出传导作用,加速继发性牙本质的形成,使疼痛缓解。

(4)对小而深的敏感点,可作充填或调牙合;对敏感部位行脱敏治疗并注意检查和调磨对牙合过高的牙尖;牙颈部敏感区的脱敏应注意避免脱敏剂烧伤牙龈,应选用无腐蚀的脱敏剂 (如75%的氟化钠甘油糊剂);对多个牙敏感,尤其位于牙颈部,可考虑用激光或直流电离子导入法脱敏;对脱敏无效或激光法脱敏疼痛明显者,特别是伴有较严重的磨损者,可作牙髓治疗。

(5)对过敏性疼痛较严重的病人,则需要请口腔科医生进行治疗处理,临床上针对发生过敏不同的牙面而采取不同的方法。由楔状缺损或牙本质缺损而引起的病例,采用玻璃离子或光敏复合树脂修复是效果最好的方法。单酸盐或5%%戊二酸酣反复烧灼或涂抹,亦可达到减轻过敏疼痛的效果。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爱牙,护牙,促进口腔健康,增进全身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牙周疾病的病因和预防

2009-04-30 15:36:15

(已经被浏览2039次)

牙周疾病是发生在牙周支持组织的疾病。牙周疾病的主要病因是牙菌斑,牙菌斑内的细菌以及细菌所产生的毒素。牙菌斑是一种稠密的、不定型的、黏附在牙齿表面的、以细菌为主的薄膜。用肉眼是看不清牙菌斑的,而用牙菌斑显示剂才能显示出来。牙菌斑最容易黏附于牙颈部、邻面、窝沟和牙龈下。牙菌斑的粘着性很强,用漱口的方法是不能清除牙菌斑而必须彻底地刷牙才能清除。邻面的牙菌斑可使用牙线、牙间刷或牙签清除。

牙石是钙化了的牙菌斑,在牙周疾病的发展方面起重要的作用。此外,糖尿病、营养不良等全身疾病以及吸烟和牙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牙周疾病在早期只侵犯牙龈组织,称为牙龈炎。牙龈炎的早期症状是牙龈轻度充血、水肿,患者无任何不适感。当疾病继续发展时,则充血、肿胀明显,于刷牙或咬食物时有出血症状。这种症状是自行诊断牙龈炎的重要标志。出现这种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治疗,牙龈很快就可恢复健康,否则病情可继续发展而形成牙周炎。牙周炎的主要症状是形成牙周袋、牙周溢脓、牙齿松动,是人类丧失牙齿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牙周炎的人还有不同程度的口臭。

牙菌斑是龋病和牙周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牙周疾病的预防:

(1)牙周疾病的预防主要是以自我口腔保健为主,即每天用脱敏糊剂进行有效地刷牙。有效地刷牙可以清除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而起到清洁牙齿、预防牙周疾病的作用。

(2)刷牙时要使用保健牙刷。保健牙刷的特点是刷头小、刷毛软、有弹性、刷毛末端经过磨圆、毛束稀疏适当。其优点是使用灵活,可到达所有牙齿的所有牙面,刷毛不损伤牙龈,不损伤牙釉质,刷毛可以进入牙龈沟和牙间隙,而且适用于戴义齿(假牙)、戴矫正器以及牙本质过敏的人。幼儿要选用幼儿牙刷,小学生选用小学生牙刷。

(3)牙线可以有效地清除邻面的牙菌斑。在牙间隙大的情况下,可使用牙间刷或牙签。

(4)洁治是口腔专业人员用洁治器清除牙石和牙菌斑的一种预防牙周疾病的有效方法,建议每半年或一年洁治一次。

(5)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是早期防治牙周疾病的有效措施,可一年或半年到医院检查一次。

总的预防牙周疾病的原则是一生中要不断地、彻底地,有效地清除牙菌斑。坚持使用脱敏糊剂,远离牙菌斑,远离牙周病,拥有健康的口腔,拥有健康的生活。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口腔微生物学-XY

口腔微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牙菌斑生物膜: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Dental plaque:牙菌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2、oral ecosystem(研):口腔生态系,口腔定植微生物与口腔组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生态区和微生物是生态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Ecosystem:生态系,生物体与它们的自然环境连结成的一个整体结构,是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3、biofilm(研):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4、gingipains(研):牙龈素,即半胱氨酸蛋白酶,是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重要毒力因子,其致病机制主要是影响菌毛的生物合成、作为粘附因子参与或调解细菌粘附、高度的溶蛋白和降解I型和II型胶原的作用、降低中性粒细胞活性及降解IgG、IgA和C3。与牙周炎密切相关的有两种,分别是RgP(精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和KgP(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5、共位群:在代谢上相关的种群。 6、引菌作用:暂时性的菌血症引起的细菌在代谢障碍或创伤的牙髓组织的定植。诱因:拔牙、洁治或根管治疗等可引起暂时性菌血症,细菌通过血流进入创伤的牙髓或根尖周周围组织,继而引发牙髓感染。 7、Orland无菌鼠实验:无菌鼠+细菌→龋;无菌鼠+高糖→无龋,第一次提出了只有在有细菌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发生龋齿。第一次证明了没有细菌就不会发生龋坏。为龋病细菌学的研究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8、潜伏感染:病毒不增值,与宿主细胞暂时处于平衡状态,病毒基因组的表达受抑制,直到受刺激因素病毒被激活后才转为显性感染。 9、Stephen Curve:stephen曲线, 10、Succession:演替,在宿主不同发育阶段或因口腔生态环境改变引起的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变化称为演替。包括生理性演替和病理性演替。 二、填空题 1、(考研)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 2、(考研)细菌演替包括生理性演替和病理性演替。 3、(考研)疱疹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以表现为3种类型感染,分别是增殖性感染、潜伏性感染和整合性感染。 4、(考研)口腔中与龋病发生关系密切的细菌都具有产酸和耐酸、合成细胞内外多糖和对牙面的粘附能力等重要的生物学特性。 5、(考研)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测定其抗病毒抗体,另一类是测定病毒核酸或抗原。 6、(考研)变形链球菌常用的选择性培养基是轻唾琼脂平板(MS);口腔乳杆菌常用的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牙菌斑生物膜 掌握:牙菌斑的定义、牙菌斑的基本结构、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了解:牙菌斑的分类、牙菌斑的组成、牙菌斑的物质代谢、牙菌斑的致病性牙菌斑(dental plaque):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生物膜(biofilm):各种细菌嵌于来自其自身和/或外界环境的胞外基质内,而在固相界面上结成的有着三维立体结构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就是一种经典的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生物膜的作用 ①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②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③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 ④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细胞内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如eDNA)。 ⑤细菌耐药性

二、分类 (一)根据所在部位分类 龈缘为界: 龈上菌斑、龈下菌斑:附着菌斑,非附着菌斑。 1.龈上菌斑(supragingival plaque) 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增多。 2.龈下菌斑(subgingival plaque) 位于龈缘以下,分布在龈沟或牙周袋内,分为附着龈下菌斑和非附着龈下菌斑。附着龈下菌斑 由龈上菌斑延伸到牙周袋内,附着于牙根面,其结构、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细菌种类增多,主要为格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还可见少量格兰阴性短杆菌和螺旋体 非附着龈下菌斑 位于附着龈下菌斑的表面,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直接与龈沟上皮和袋内上皮接触,主要为格兰阴性厌氧菌,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 生长环境: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 优势菌: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 唾液清洁:+;-。 食物摩擦:+;-。 代谢底物: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

铜绿假单胞菌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常定植于正常人的呼吸道,皮肤粘膜以及医疗设备等处。当患者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接受吸氧、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铜绿假单胞菌大量繁殖,往往导致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因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及复发率高,故临床治疗较为困难。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建议应采取以预防为主,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及早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检测,避免大量和长期使用同一类型的抗菌药物,并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具体措施如下: 一、阻断病原菌播散 医院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病原菌监测,尤其将下列患者列为目标监测的重点:住在ICU、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导管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对目标监测患者进行主动筛查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与定植患者。如:患者的呼吸道长期定植铜绿假单胞菌,到多家医院就诊导致其克隆传播,致使不同医院间存在同一克隆株的PA,因此,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患者的监控,是控制克隆株播散的关键。有文献报导PA克隆朱主要在ICU病房流行,原因可能为ICU住院患者病情重、自身免疫力低下,多接受过侵入性治疗,因此,加强病区(尤其是重点科室)的消毒、隔离和监控工作,阻断外源性传播媒介,是有效控耐药PA在医院感染发生和流行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监测抗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及其敏感性

目前可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基本有六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另外多黏菌素类(如黏菌素,多黏菌素B)以及磺胺类(甲磺灭脓、磺胺嘧啶银)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局部感染的治疗。多黏菌素B也用于难治性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全身治疗。2011年中国C H IN E T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 药率最低,为14.3%,对头孢哌酮和氨曲南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31.7%和38.9%,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9~30%,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一舒巴坦<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一他唑巴坦<庆大霉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 西林<头孢哌酮<氨曲南。 (1)青霉素类药物包括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西林、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其中以哌拉西林最常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导致的肺部感染。 (2)头孢菌素类药物包括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头孢匹胺是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药物。头孢他啶是目前针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最强的药物,头孢吡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他啶相似,头孢哌酮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联合治疗用药,头孢匹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哌酮和哌拉西林相似或略优。 (3)碳毒霉烯类药物该类药物抗菌谱特别广,抗菌活性强。治疗PA感染应首选敏感药物碳青霉烯类,并且初始剂量宜大,以增强其

牙菌斑的形成和根除方法

牙菌斑的形成和根除方法 摘要: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是引起牙周疾病的重要因子,控制菌斑是治疗和预防牙周病的最主要方法。菌斑控制的方法很多,其中机械性控制和化学控制是临床上常用的控制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牙菌斑控制的方法越来越多,但是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近年来,光动力疗法及声动力疗法在口腔抗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就牙菌斑的去除方法做一个简单综述。 关键词:牙菌斑;去除;方法 牙菌斑是口腔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牙周炎的始动因子,也是慢性牙龈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如果没有牙菌斑的这个微生态环境,龋病就不会发生。因此,菌斑控制是治疗和预防牙周病的必要措施,是牙周病基础治疗的重点,牙菌斑控制已经成为龋病防治的重要内容。本文参考诸多学者研究的结果,并结合实际牙菌斑的控制现状给出几种常见的牙菌斑的去除方法。 1.牙菌斑的形成 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为基质包裹的互相粘附或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不能被水冲洗掉。牙菌斑的早期菌群主要是口腔链球菌,Staat等人认为口腔链球菌是通过一个两步的吸附过程结合到牙釉质上的。Gobbons描述了来自于唾液的富含脯氨酸的酸性蛋白质可以刺激一些重要的口腔菌,吸附于牙釉面羟基磷灰石上,疏水性是细菌吸附于组织表面的一种重要的力,细菌凭借生物膜这种独特的结构,紧密黏附在一起生长,牙菌斑很难清除,是造成牙周组织破坏的必需因素。李若珍在《菌斑控制方法研究进展》中,对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给予了解释,他指出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首先是获得性薄膜的形成,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形成一层无结构、无细胞的薄膜。 由于膳食、年龄、唾液流动、口腔卫生等因素的影响,牙周区域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其细菌组成也存在了很大差异。一般将牙菌斑根据龈上、龈下两部分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其中龈下菌斑与牙周组织的破坏关系比较密切,可分为附着性龈下菌斑和非附着龈下菌斑两部分。张颖在《菌斑控制》中指出,当牙龈缘从健康状态发展成龈炎时,菌斑细菌就开始成比例的迁移,开始时无活动能力的革兰阳性需氧球菌、杆菌,到兼性厌氧菌,再到厌氧菌、有活动能力革兰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铜绿假单胞菌 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假单胞菌普遍存在,而在潮湿环境尤甚。铜绿假单胞菌是存在于人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假单胞菌,它偶尔可在腋下和肛门生殖道周围的正常皮肤,但除非给服抗生素,在粪中甚为罕见。该菌通常伴随毒力较强的细菌存在于病灶中,但偶尔也可单独引起暴露于外部的组织感染.假单胞菌感染通常发生于医院内。洗涤槽,防腐溶液和贮尿容器中常可发现这种细菌。通过医护人员可将病菌传给病人,特别在灼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重要的医院内病原菌。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很多感染发生在衰弱或免疫受损的住院病人,它是重症监护室感染的第二位最常见的病原菌,是换气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原因。除医院内获得感染外,HIV感染者很容易在社区获得该菌的感染,而且一旦被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可出现晚期HIV感染的体征。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发生于很多解剖部位,包括皮肤,皮下组织,骨,耳,眼,尿路和心脏瓣膜。感染部位与细菌的入口及病人的易感性有关。烧伤时,焦痂下区域可成为大量细菌侵犯的场所,进而成为引起菌血症的病灶,而菌血症常是烧伤的致死性并发症。 本菌所致感染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部位。在住院病人中,若口咽部有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共同繁殖,则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间歇性正压呼吸可引起肺部感染。囊性纤维病的后期铜绿假单胞菌性支气管炎常见,分离得到的菌株有粘液状菌落的形态学特征。烧伤伴有恶性肿瘤的病人常见在其血液中分离出该菌株,临床表现为革兰氏阴性败血症,有时出现坏疽性深部脓疱,其特征为直径约1cm的紫黑色病变,中央区溃疡,四周为红斑。这种病变最常见于腋下和肛门生殖器部位。该菌还是 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特别常见于有过泌尿科操作的病人,尿路梗阻的病人或接受广谱抗生素的病人。 热带气候条件下常见的外耳炎流脓是耳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糖尿病患者可发生更为严重的恶性外耳炎,表现为严重耳痛常伴有单侧颅神经麻痹,需要肠外给药治疗。绿脓杆菌眼部感染一般表现为角膜溃疡,最多见于外伤之后,但有些病人也可因角膜接触镜片或镜片液体污染而感染。引流的窦道,特别在足部外伤或深部穿刺伤后,可发现该菌菌。引流物常有汗味和果味.这种穿刺伤有很多可引起铜绿假单胞菌性蜂窝织炎和骨髓炎,为此除抗生素外,还要早期外科扩创。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 1.口腔生态区是由唇、舌、颊、腭、牙齿、牙龈、银沟组成的。具有:对外开放的门户;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理化性质(滞留区+低氧化还原电位;恒温度和湿度);唾液、龈沟液、牙菌斑;丰富的营养;食物的咀嚼、吞咽和口腔的清洁措施(脱离力)。 2.常见的口腔微生物的种类: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原虫;特点是:数量多,种类复杂;以细菌为主;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与口腔的疾病和健康相关。 3.口腔微生物的相互关系:相互集聚和粘附;相互营养和生长;相互信息交流与遗传多样性;相互竞争、拮抗与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 4.牙菌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5.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6.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 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7.生物膜的作用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 件中仍能存留。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 8.龈上菌斑: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将增多。 9.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 特征\菌斑龈上菌斑龈下菌斑 生长环境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 优势菌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 唾液清洁+ - 食物摩擦+ - 代谢底物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 宿主防卫机制唾液Ig血清Ig 10.致龋菌斑:与龋病发生有关的牙菌斑,多位于牙齿的咬合面、光滑面、邻面和颈缘。主要的致病产物是有机酸。利用蔗糖的速度快,乳酸产生速度快;产生多糖的速度快,接触蔗糖15分钟内20%以上转化为细胞内多糖;变链球菌的数量多,而非致龋性菌斑中血链球菌的数量多;合成葡聚糖酶的细菌及韦荣菌的数量少。 11.致牙周病菌斑:指位于龈缘和牙周袋内,与牙周疾病发生有关的菌斑。此类菌斑因所处 的生态环境不同,含更多的专性厌氧菌,如螺旋体。主要致病产物是破坏性酶和毒素。12.牙菌斑的基本结构:①基底层:牙菌斑紧靠牙面的获得性膜,无细菌的均质性结构,HE染色呈红色,厚度一般在1-10um;②中间层:牙菌斑的主体部分,由粘附在获得性膜上的 丝状菌彼此平行排列,且与牙面垂直构成,丝状菌之间有大量球菌、杆菌分布或互相粘附。有时平行排列的丝状菌迫使球菌排成链状,好似栅栏,称为栅栏状结构(palisade structure)。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假单胞菌普遍存在,而在潮湿环境尤甚。铜绿假单胞菌是存在于人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假单胞菌,它偶尔可在腋下和肛门生殖道周围的正常皮肤,但除非给服抗生素,在粪中甚为罕见。该菌通常伴随毒力较强的细菌存在于病灶中,但偶尔也可单独引起暴露于外部的组织感染.假单胞菌感染通常发生于医院内。洗涤槽,防腐溶液和贮尿容器中常可发现这种细菌。通过医护人员可将病菌传给病人,特别在灼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重要的医院内病原菌。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很多感染发生在衰弱或免疫受损的住院病人,它是重症监护室感染的第二位最常见的病原菌,是换气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原因。除医院内获得感染外,HIV感染者很容易在社区获得该菌的感染,而且一旦被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可出现晚期HIV感 染的体征。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发生于很多解剖部位,包括皮肤,皮下组织,骨,耳,眼,尿 路和心脏瓣膜。感染部位与细菌的入口及病人的易感性有关。烧伤时,焦痂下区域可成为大量细菌侵犯的场所,进而成为引起菌血症的病灶,而菌血症常是烧伤的致死性并发症。 本菌所致感染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部位。在住院病人中,若口咽部有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共同繁殖,则气管插管,气管 1 切开或间歇性正压呼吸可引起肺部感染。囊性纤维病的后期铜绿假单胞菌性 支气管炎常见,分离得到的菌株有粘液状菌落的形态学特征。烧伤伴有恶性肿瘤的

病人常见在其血液中分离出该菌株,临床表现为革兰氏阴性败血症,有时出现坏疽性深部脓疱,其特征为直径约1cm 的紫黑色病变,中央区溃疡,四周为红斑。这种病变最常见于腋下和肛门生殖 器部位。该菌还是 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特别常见于有过泌尿科操作的病人,尿 路梗阻的病人或接受广谱抗生素的病人。 热带气候条件下常见的外耳炎流脓是耳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 常见的临床类型。糖尿病患者可发生更为严重的恶性外耳炎,表现为严重耳痛常伴有单侧颅神经麻痹,需要肠外给药治疗。绿脓杆菌眼部感染一般表现为角膜溃疡,最多见于外伤之后,但有些病人也可因角膜接触镜片或镜片液体污染而感染。引流的窦道,特别在足部外伤或深部穿刺伤后,可发现该菌菌。引流物常有汗味和果味.这种穿刺伤有很多可引起铜绿假单胞菌性蜂窝织炎和骨髓炎,为此除抗生素外,还要早期外科扩创。 罕见情况下该菌可引起心内膜炎,通常发生于心脏直视手术所装的人工瓣膜或静脉吸毒者的自然瓣膜上。右侧心内膜炎用内科治疗,但为根治累及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人工瓣膜的感染,通常必须将感染的瓣膜切除。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铜绿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是一种非发酵革兰阴性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菌体的一端有一根鞭毛,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菌运动活泼。本菌生长温度范围25~42℃,最适生 长温度为35℃,特别是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的特点可用以鉴别。需氧生长,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存并能产生水溶性的色素。在血平板上会溶血。

牙周病学

第一章绪论 periodontology periodontics periodontal diseases peridontitis 第三节牙周病学在口腔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01 口腔医学中很多的疾病和治疗工作与牙周组织有密切关系, 牙体和牙列的修复工作、正畸治疗、牙颌面手术等均应该在牙周组织健康的基础上进行, 其设计和操作更应该注意保护牙周组织。 口腔医师应该有牢固的牙周病学知识。 02 牙周病与全身健康和疾病有着双向的密切关联。 口腔科医师应在临床工作中兼顾局部和全身、兼顾牙周疾病和口腔的其他疾病。 第二章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和生理 牙周组织由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组成。 该系统将牙牢固地附着于牙槽骨,承受咬合力,同时使口腔黏膜与牙体硬组织间呈一良好的封闭状态。 第一节牙龈 一、正常牙龈的临床解剖 牙龈是指覆盖于牙槽突表面和牙颈部周围的口腔黏膜上皮及其下方的结缔组织。 它由游离龈、附着龈和龈乳头三部分组成。 ㈠游离龈 游离龈呈领圈状包绕牙颈部,宽约1mm。正常呈粉红色。 游离龈与牙面之间形成的间隙,称龈沟。 临床健康的牙龈龈沟的组织学深度平均为1.8mm。 正常探诊深度不超过3mm。 ㈡附着龈 01 附着龈自游离龈沟向根方直至与牙槽黏膜相接。 附着龈呈粉红色、坚韧、不能移动。 附着龈表面角化程度高,对局部刺激有较强的抵抗力。 02 点彩是健康牙龈的特征。 牙龈有炎症时点彩减少或消失,当牙龈恢复健康时,点彩又重新出现。 03 正常附着龈的宽度因人、因牙位而异。 ㈢龈乳头 龈乳头呈锥形充满于相邻两牙接触区根方的楔状隙中。 每个牙的颊、舌侧龈乳头在邻面的接触区下方汇合处略凹下,称为龈谷。 该处上皮无角化、无钉突,牙周病易始发于此。 二、正常牙龈的组织学 ㈠牙龈上皮的结构与代谢特征 ⒈口腔龈上皮 ⒉沟内上皮 ⒊结合上皮 ⒌生物学宽度 通常将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恒定距离称为生物学宽度。 它包括结合上皮和牙槽嵴顶以上的牙龈结缔组织,共约2mm。 ⒍龈牙结合部 龈牙结合部是指牙龈组织藉结合上皮与牙面连接,良好地封闭了软硬组织交界处; 结合上皮对牙的附着,因牙龈纤维而得到进一步加强。 牙龈纤维使游离龈更紧密地贴附于牙面。 结合上皮较易被机械力所穿透或撕裂,外来刺激物易通过结合上皮而进入结缔组织;龈牙结合部还有活跃的防御系统。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体外模型

一、改良平板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体外模型 (扫描电镜观察) 1、取单克隆培养过夜的菌液,LB培养基1:200稀释 2、取3ml置于6孔平底组织培养板中,每孔放入无菌盖玻片,37°培养,每24小时换培养液一次 3、分别在24小时,3天,6天取出盖玻片,PBS漂洗三次,除去浮游细菌 4、2.5%戊二醛预固定2小时(戊二醛能通过固定核蛋白来固定组织和细胞中的DNA和RNA,能保存糖原,也可以固定和蛋白质有关联的或含有氨基和亚氨基的脂类。但是只使用戊二醛固定的样品无法阻止后面的脱水、渗透和包埋过程对样品脂类的抽提,因而对细胞膜的固定效果不理想。) 5、0.1mol/LPBS漂洗三次,再用1%锇酸固定2小时(经锇酸固定后,又能防止用酒精脱水时所产生的沉淀作用。也是唯一能固定脂类分子的最好的化学固定剂) 6、40-100%系列浓度酒精脱水(1、酒精可以置换组织内的水,最终脱水用的是无水乙醇。高浓度的酒精(95%以上)对细菌有强烈的收缩和脆化的缺点,因此洗后不能立即投入高浓度酒精中。脱水时为了避免细菌萎缩、僵硬,应在不同浓度的酒精里逐渐脱水。2、如果使用高浓度酒精,对细菌蛋白脱水过于迅速,这时细菌表面蛋白质首先变性凝固,形成了一层坚固的包膜,酒精反而不能很好的深入细菌内部)

7醋酸乙戊酯置换(醋酸乙戊酯的极性较弱,临界点干燥时可以更好的与co2置换,从而更加完整的保持生物样品的表面形态.) 8将盖玻片装入样品盒中置HCP-2临界点干燥仪中干燥2小时(扫描电镜在观察样品要求在高真空中进行。无论是水还是脱水溶液,在高真空中都会产生剧烈的汽化,不仅影响真空度、污染样品,还会破坏样品的微细结构,因此,样品在用电镜观察前必须要干燥。 ) 9喷金三分钟,电镜扫描(生物样品经过脱水、干燥处理后,其表面不带电,导电性能也差。用扫描电镜观察时,当入射电子束打到样品上,会在样品表面产生电荷的积累,形成充电和放电效应,影响对图象的观察和拍照记录。因此在观察之前要进行导电处理,使样品表面导电。) 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1、取单克隆培养过夜的菌液,LB培养基1:200稀释 2、取3ml置于6孔平底组织培养板中,每孔放入无菌盖玻片,37°培养,每24小时换培养液一次 3、分别在24小时,3天,6天取出盖玻片,PBS漂洗三次,除去浮游细菌

牙菌斑的形成过程

1.牙菌斑的形成过程:(1)获得性薄膜的形成。彻底清洁牙面后,很快唾液中的一些成分 ------糖蛋白即吸附于牙面上,形成一层均匀无细胞的薄膜,这层膜即获得性膜。获得性膜主要来源于唾液,其主要成分包括白蛋白、溶菌酶、唾液淀粉酶、富脯蛋白、免疫球蛋白、粘液素等。获得性膜选择性地吸附于牙面上,与牙面粘附紧密,正常的刷牙措施不能将其除去。(2)细菌的粘附与聚集。获得性膜形成后,一些先锋菌如口腔链球菌、轻链球菌、血链球菌、戈登式链球菌等即借其表面的分子(粘结素)与获得性膜中的分子(受体)相互作用,粘附于牙面上。首先是G+轻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和血链球菌的定植,2小时内,除上述链球菌外,放射菌属和奈瑟菌也发生定植。粘附后,先锋菌开始增殖,形成的微菌落先是在牙面上平铺生长,后由于位置受限而向外生长,与牙面垂直排列逐渐形成栅栏样结构。先锋菌作为进一步定植的底物,其他不同种属的细菌与其发生共聚集,参与共聚集的既有植物凝集素样结构,也有疏水及静电作用。继发定植菌包括G-具核梭杆菌、中间普式菌以及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1~3天)。已经定植的细菌继续生长,致使菌斑内氧化还原电势降低,而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Pg、弯曲菌属、啮蚀艾肯菌、Aa以及密螺旋体等定植并生长,形成稳定的极期菌落,即成熟的牙菌斑。(3)菌斑的成熟。此时的牙菌斑成分复杂,既有球菌,又有杆菌、纺锤菌、微丝及螺旋体,而且细菌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特殊的结构,即玉米穗样或试管刷样结构。在极期菌落中,细菌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如弯曲菌属产生的琥珀酸可供Pg利用,链球菌属和放线菌属产生的甲酸盐又可供弯曲菌属利用。梭杆菌属产生的硫胺可被螺旋体利用。此外,细菌还可共同作用降解寡糖,以完全利用碳水化合物。 2.细菌粘附的机理包括:(1)钙桥学说:以电荷间的静电引力为依据解释细菌和上皮表面 或牙表面之间的粘附现象。(2)脂磷壁酸---葡聚糖---GTF复合体学说:脂磷壁酸和葡聚糖可能是葡糖基转移酶的受体,这些受体将三者结合成复合体,在细菌粘附中起作用。 (3)识别系统学说:细菌的粘附具有高度特异性。比如变链菌与牙硬组织表面的亲和力最强,而唾液链球菌则多粘附于舌背部和粘膜上皮上。因此认为,在粘附中有复杂的识别系统存在。口腔细菌表面参与粘附的物质被称作粘结素,是一些蛋白样结构。这些物质与宿主组织表面的糖蛋白或糖脂的受体结合。 3.牙菌斑:牙菌斑是一种牢固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细菌性生物膜,不能被水 冲去或漱掉。是导致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因素。 4.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口腔生态系具有独特的特点,首先口腔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 此外,细菌呈特征性分布,不同生态系中细菌成分不同。这些细菌往往伴随终生,而且口腔中大多数细菌是口腔正常菌丛成员。口腔生态系受许多因素诸如年龄、饮食卫生习惯等的影响。此外,口腔生态环境还受脱离力、保护区等因素影响。其他影响因素包括理化因素:温度、PH、氧张力、营养因素、氧化还原电位。宿主因素:抗体、蛋白质(唾液和龈沟液)、机体状况、口腔卫生、营养源。细菌因素:细菌的粘附、细菌的相互作用。 5.口腔正常菌丛的类型:(1)固有菌丛:以高数量(>1%)存在于某个特殊部位,主要为 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如链球菌、放线菌、奈瑟菌等(2)增补菌丛:属常居菌、以低数量(1%)存在,环境改变时数量增加,成为固有菌,多为能起致病作用的常居菌,如乳酸杆菌、螺旋体、牙龈卟啉菌等(3)暂时菌丛:口腔过路菌,不具备与口腔环境抗争的机制,在牙菌斑中不表现出致病性。 6.主要的致龋微生物及其致龋机理: 致龋微生物:变链、乳杆菌、粘性放线菌 致龋机理:(1)黏附、聚集: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I/II)、脂磷壁酸、葡聚糖结合蛋白、GTF合成葡聚糖和变聚糖、FTF合成果聚糖,促进共聚集。内氏放线菌Ⅰ型菌毛

(完整word版)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假单胞菌普遍存在,而在潮湿环境尤甚。铜绿假单胞菌是存在于人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假单胞菌,它偶尔可在腋下和肛门生殖道周围的正常皮肤,但除非给服抗生素,在粪中甚为罕见。该菌通常伴随毒力较强的细菌存在于病灶中,但偶尔也可单独引起暴露于外部的组织感染.假单胞菌感染通常发生于医院内。洗涤槽,防腐溶液和贮尿容器中常可发现这种细菌。通过医护人员可将病菌传给病人,特别在灼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重要的医院内病原菌。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很多感染发生在衰弱或免疫受损的住院病人,它是重症监护室感染的第二位最常见的病原菌,是换气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原因。除医院内获得感染外,HIV感染者很容易在社区获得该菌的感染,而且一旦被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可出现晚期HIV感染的体征。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发生于很多解剖部位,包括皮肤,皮下组织,骨,耳,眼,尿路和心脏瓣膜。感染部位与细菌的入口及病人的易感性有关。烧伤时,焦痂下区域可成为大量细菌侵犯的场所,进而成为引起菌血症的病灶,而菌血症常是烧伤的致死性并发症。 本菌所致感染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部位。在住院病人中,若口咽部有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共同繁殖,则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间歇性正压呼吸可引起肺部感染。囊性纤维病的后期铜绿假单胞菌性支气管炎常见,分离得到的菌株有粘液状菌落的形态学特征。烧伤伴有恶性肿瘤的病人常见在其血液中分离出该菌株,临床表现为革兰氏阴性败血症,有时出现坏疽性深部脓疱,其特征为直径约1cm的紫黑色病变,中央区溃疡,四周为红斑。这种病变最常见于腋下和肛门生殖器部位。该菌还是 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特别常见于有过泌尿科操作的病人,尿路梗阻的病人或接受广谱抗生素的病人。 热带气候条件下常见的外耳炎流脓是耳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糖尿病患者可发生更为严重的恶性外耳炎,表现为严重耳痛常伴有单侧颅神经麻痹,需要肠外给药治疗。绿脓杆菌眼部感染一般表现为角膜溃疡,最多见于外伤之后,但有些病人也可因角膜接触镜片或镜片液体污染而感染。引流的窦道,特别在足部外伤或深部穿刺伤后,可发现该菌菌。引流物常有汗味和果味.这种穿刺伤有很多可引起铜绿假单胞菌性蜂窝织炎和骨髓炎,为此除抗生素外,还要早期外科扩创。 罕见情况下该菌可引起心内膜炎,通常发生于心脏直视手术所装的人工瓣膜或静脉吸毒者的自然瓣膜上。右侧心内膜炎用内科治疗,但为根治累及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人工瓣膜的感染,通常必须将感染的瓣膜切除。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铜绿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是一种非发酵革兰阴性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菌体的一端有一根鞭毛,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菌运动活泼。本菌生长温度范围25~42℃,最适生长温度为35℃,特别是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的特点可用以鉴别。需氧生长,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存并能产生水溶性的色素。在血平板上会溶血。 该菌含有O抗原(菌体抗原)以及H抗原(鞭毛抗原)。O抗原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其外膜蛋白,为保护性抗原;另一种是脂多糖,有特异性。O抗原可用以分型。 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标本、脓汁、穿刺液等。还包括来自医院环境中的各种标本如水、空气、物体表面采样等。 2.染色镜检为革兰阴性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菌体的一端有一根鞭毛。 3.分离培养对有正常菌群存在的临床标本或采自环境中的标本应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如MAC;

两种培养基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厚度的影响

带来了困难。因此临床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实验室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另一方面临床实验室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要注意监控感染病原菌和质粒动态,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减小医院感染的流行和暴发。 作者简介:李从荣(1969-),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参考文献: [1]牟立东,张立平.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5,1(22):77. [2]C oudron PE ,M oland ES ,T h om os on K S.Occurrence and detection of Am pC β2lactam ases Escherichia coli ,K lebsiella Pneum oniae and Proteus m irabilis is o 2late at a veteranis m edical center[J ].J C lin M icrobiol ,2000,38:1791.[3]National comm 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 icrobial susceptbility testing.NCC LS ,2002. [4]K im BN ,W oo J H ,K im M N ,ect.Clinical im plications of extended 2spec 2trum β2lactamases 2producing K lebsiella Pneum oniae bacteraem ia[J ].Jour 2nal of H ospital In fection ,2002,52:99. [5]张永标,张扣兴,唐英春,等.产质粒介导Am pC 酶和ES BLs 细菌 的耐药性及β2内酰胺酶基因型研究[J ].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2004,24(7):577. [6]Li CR ,Li Y,Zhang PA.Dissem ination and S pread of CTX 2M Extended 2S pstrum beta 2lactamases am ong Clinical Is olates of K lebsiella Pneum oniae in Centre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 icrobial Agents ,2003,22(5)532. [7]Brad ford PA.Extended 2spectrum beta 2lactamases in the 21st century :characterization ,epid 2em icology and detection of im portant resistance threat[J ].Clin M icrobiol Rev ,2001,14(4):933. (收稿日期:2006-05-31) 3通讯作者 文章编号:1007-4287(2007)05-0613-06 两种培养基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 埃希菌生物被膜厚度的影响 严 岩1,2,李 彤1,刘树林13 (1.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北京100083;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 摘要:目的 探讨营养成分不同的两种培养基对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形成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方法 使用电击转化将pS MC21转入临床分离的3株铜绿假单胞菌和3株大肠埃希菌体内,构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菌株。在Luria 2Bertani (LB )和M9葡萄糖基础培养基中以盖玻片为支持表面,进行细菌生物被膜的连续培养。经过12天的培养周期,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盖玻片上生物被膜的厚度。使用方差分析检验每个样本5个测量值的重复性,并用配对T 检验来分析同一株细菌在两种培养基中生物被膜的厚度变化。结果 pS MC21可以在6株临床分离株中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每个样本5个测量值重复性好,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6);大肠埃希菌在LB 和M9培养基中形成生物被膜平均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42,P >0.7),而铜绿假单胞菌在LB 培养基中形成的生物被膜更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46,P <0.02)。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所形成生物被膜的平均厚度因培养基成分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而大肠埃希菌所形成生物被膜的平均厚度则不受培养基成分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细菌生物被膜;绿色荧光蛋白;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中图分类号:R372 文献标识码:A E ffects of tw o culture media on the thickness of biofilms formed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Escherichia coli Y AN Yan ,LI Tong ,LIU Shu 2lin.(Department o f Microbiology Peking Univer 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Beijing 100083,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 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nutrient abundance on the thickness of biofilms formed by bacte 2ria.Methods Three G FP 2tagged clinical strains of P.aeruginosa and 3G FP 2tagged clinical strains of E.coli were constructed with the plasmid pS MC21,and bacterial biofilm culture was carried out for 12days.Thicknesses of biofilms in 144sam ples were measured with con 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 LS M )and analyzed by variance and pair T test.R esults pS MC21expressed green fluo 2rescent protein in all 6bacterial strains.In the cultures ,P.aeruginosa formed thicker biofilms with Luria 2Bertani (LB )than with M9(t =3.46,P <0.02),but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thickness of biofilms formed by E.coli in the tw o culture media (t =-0.42,P >0.7).Conclusion Thickness of biofilms was affected by the kinds of culture media for P.

牙菌斑(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牙菌斑(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牙菌斑是指粘附在牙齿表面或口腔其他软组织上的微生物群。它是由大量细菌、细胞间物质、少量白细胞、脱落上皮细胞和食物残屑等组成。不能用漱口或用水冲洗的方法把它去除。因此,现在把菌斑看成是细菌附着在牙石上的一种复杂的生态结构,其与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二病因1.菌斑与龋齿 现代学者在描述菌斑与龋齿的关系时指出:“菌斑与龋齿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菌斑量多者患龋病率也较高。菌斑中细菌种类不同,吸附在牙齿的不同部位,结果都引起各个部位的龋坏。平滑面龋与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有关;根面内菌斑中的链球菌和丝状菌有关;裂沟区的细菌75%~95%是链球菌,尤以血型链球菌为多。关于变形链球菌致龋的动物实验证明:从龋齿损害中分离出变形链球菌,接种到纯培养的动物牙齿上可致龋坏,并能再次从龋坏中分离出变形链球菌。 2.菌斑与牙周病 目前资料一致认为菌斑能够引起牙周病。试验表明:在彻底清除菌斑后停止口腔的卫生措施,第10天开始出现牙龈炎;如果去除菌斑并恢复口腔卫生措施,1周后牙龄恢复正常。 三临床表现牙龈炎症和出血:牙龈鲜红或暗红色,肿胀,边缘变厚,龈乳头呈圆柱状,质地松软,很容易由于刷牙、吮吸、咬硬物或剔牙而出血;牙周袋形成:牙菌斑时,结合上皮遭到破坏,使牙龈与牙齿分离形成牙周袋;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和移位。 四检查1.菌斑取样体外测定法 体外测定菌斑是用精细器械刮取菌斑标本,经过适量稀释,用微型玻璃电极或锑电极直接测定菌斑标本的酸碱度(pH值)。体外测定菌斑使用的设备简单,简便易行,适用于大批标本调查使用,其结果可靠,重复性好。 2.埋藏电极遥测法 是将一个微型玻璃电极埋入离体的牙釉质小块,然后放在受试者的假牙中,使电极的敏感面向着基牙。埋藏法适用于观察菌斑形成过程中的酸碱度(pH值)的动态变化。 3.显示剂检查法 使用菌斑显示剂,在牙菌斑着色的同时测量染色宽度或染色范围。目前显示剂种类有如下几种;1%

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_彭程

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 彭 程 肖永红 [摘要] 目的:研究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用高分子膜片制备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计数滤膜菌落与扫描电镜观察,观察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前后的影响及对已形成生物膜的清除作用。结果: 2mg/L阿奇霉素、2mg/L红霉素可抑制生物膜的形成,生物膜菌落计数由对照10.0×109cfu/cm2,分别降至1.9×103cfu/ cm2、5.0×103cfu/cm2。麦迪霉素作用不明显;单用阿奇霉素、红霉素及麦迪霉素不能清除已形成的生物膜,但阿奇霉素、红霉素与环丙沙星协同作用,可使已形成生物膜中细菌下降至0.9%~2.2%。电镜观察与上述结果一致。结论:红霉素、阿奇霉素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增强环丙沙星对生物膜的渗透性,增强其杀灭生物膜内细菌的作用,清除生物膜;麦迪霉素对生物膜的形成及清除均无影响。 [关键词] 大环内酯类药物;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中图分类号:R97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08(2001)01-0007-03 Effects of macrolides on Pseudomonas aeru ginosa biofilms PENG Cheng,X IAO Yong-hong(Department of In fectious Diseases,the First A ffiliated Hospital, Chongqing U 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 es Chongqing 400016,China) [Abstract]Purpose:T o investig ate the effects of macrolides on Pseudomonasmol aeruginosa biofilms.Methods:Pseudomonas aerugi-nos a bio film was prepared using high malecular membrane,the number of colonies in biofilm were counted,then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Results:The number of colonies in biofilms w ere reduced from10×109cfu/cm2in co ntrolled biofilmm to1.9×103cfu/cm2treated with2mg/L azithromycin,and to5.0×103cfu/cm2treated with2mg/L ery thromycin.T he number of colonies in biofilms treated with azithromy cin,ery thromy cin or medemycin alon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biofilm,however w hen treated w ith azithromycin or erythromycin in combination with ciproflo xacin,the number of colonies decreased to0.9%-2.2%of the orig i-nal.N o sig nificant change was observed when medemycin combined with ciprofloxacin.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when observed w 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copy conclusions.C onclusions:T 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zithromy cin and erythromycin can inhibit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 by P.aerugino sa;enhance the bactericidal actio n of ciproflox acin on bacteria within the bio film.M idecamycin has no such effect. [Key words] M acrolides; Ps eudomonas aeruginos a; Biofilm 生物膜(biofilm,BF)是一种膜样结构,是由细菌通过胞外多糖复合物或(和)纤毛共同作用粘附在生物材料或人体组织表面,不断分裂繁殖,分泌大量胞外多糖复合物(主要成分为藻酸盐)而共同形成的。由于BF内细菌代谢、繁殖缓慢,其对抗生素不敏感;BF基质胞外多糖通过吸附与机械阻滞抗生素分子进入BF;BF表层细菌被杀灭后,释放出抗生素灭活酶,如β内酰胺在体内不易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等[1~3],使BF清除十分困难,常致顽固性感染。能形成BF的细菌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属等,相关感染尤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本工作通过菌落计数测定铜绿假单胞菌BF  作者单位: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中细菌量及扫描电镜观察BF的变化来研究大环内酯类药物对BF形成的影响及对BF的清除作用。 材料与方法 一、药物 红霉素(ery thromy cin,EM)标准品购于重庆市药品检测所,阿奇霉素(azithromy cin,AZ)为山东齐鲁制药厂产品,麦迪霉素(midecamy cin,MDM)为日本明治制药厂产品,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PFX)为重庆制药六厂产品。 二、培养基与菌株 所用培养基为Mueller-Hinton肉汤(MHB)与Mueller-Hinton琼脂(MHA),菌株为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编号970558-26),为本院临床分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