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

马克思恩格斯

1、如何看待《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

NO1:《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 NO2:《宣言》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一系列观点,已为共产党人所继承与发扬,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NO3:《宣言》揭示了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属性,即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共产党人更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NO4:《宣言》对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并向全球扩张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NO5:《宣言》所作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在当今世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NO6:《宣言》中关于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学说,代表了整个进步人类的理想和信念,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NO7:《宣言》强调共产党人在反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运动中,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

2、《共产党宣言》阐述了哪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它全面地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理,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体说来,它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是以如下基本原理来支撑的。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E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F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G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

3、资本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共产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客观必然性。《资本论》不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重要的著作。在《资本论》中,唯物史观不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资本论》的范畴体系表现为以商品为逻辑起点,从商品的二重性深入到劳动的二重性,从商品过渡到货币与资本……从而直观地表现为一部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但是,透过这一显性体系,我们看到的却是一条内渗于其中,并作为其理论红线的唯物史观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是由劳动、自发分工(分工与协作)、异化劳动(手工工场、工厂手工业劳动、机器大工业劳动)、私有财产(商品、货币、资本)、社会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及其内在否定性)、资本逻辑的消亡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可能性等组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资本论》称为一部浓缩版的唯物史观。主要体现在:

A,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这是《资本论》唯物史观性质的最集中体现,也是其内在蕴含的最重要的唯物史观精义。B,资本是历史性的生产逻辑资本之作为社会关系的本质,必然地意味着资本逻辑的历史性;作为历史性的生产逻辑,资本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C,准确地阐明资本概念是为了超出资本本身的界限。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乃是基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宏大叙事而对未来社会的强烈诉求;作为唯物史观理论环节及其理论精髓的体现,《资本论》研究的基本精神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内在机制及其内在否定性的探讨,并通过这一探讨呈现资本本身的界限以及超出这一界限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4、如何理解《哲学的贫困》中关于所有制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蒲鲁东从财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即所有制关

系出发的,具有唯心史观性质的经济学认识体系,他认为要在经济上确定生产资料的一定社会所有制形式,是把它作为反映该种生产关系总体的结论性经济概念,因为“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无非是把资产阶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绘一番。”譬如《资本论》是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及总过程以后,才从总体上证明了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关系。从日常经济生活看,只有先知道某些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被什么人以何种社会形式使用着,在交换和分配领域被什么人以何种社会形式支配着,最后,这些生产资料转化的最终产品又是被什么人以何种社会形式给实际享用了,才可能知道这些生产资料的一定社会所有制形式。

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没有先分析人们在生产资料的生产使用过程结成的社会关系,又没研究社会主义的流通、分配和消费过程,也就是没遵循《资本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辨证逻辑思维方法,一上来就用下定义方式直接地给出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概念,没有它区别于原始公有制的历史特征,因为,原始公有制也是“生产资料归全体氏族成员所有”。在这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公有制概念误导下,前苏联和东欧各国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始终是以价格体制改革为核心,而价格体制改革涉及的只是生产品的计划或市场分配形式,并没有触动生产要素的社会分配形式,没对原国有产权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正是在从前苏联沿袭的传统公有制概念指导下,由于采取“积累多少一个样”的原国有筹资形式,建立起“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原始共有产权制度。在国有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过程,由于没通过基础理论研究破除原国有产权制度,致使国有企业的承包制和股份制等经营形式改革,最终都因为遇到原产权制度的基础新梗阻而功败垂成。

5、如何理解《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想。

在1891年出版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历史阶段,并论述了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我认为这两个社会的不同经济特征,是由历史赋予两种社会生产的一般条件造成的。具体

理解如下:

历史赋予社会主义生产的一般条件是劳动手段的相对落后和旧式分工的普遍存在,社会生产的这种一般性条件决定人们劳动具有辛苦繁重、单调重复的现实形式,人们劳动的普遍现实形式又决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能把劳动当成谋取生活消费品的生存手段,不可能普遍把劳动当成日常生活目的,这又形成社会主义生产特有的劳动所有权规律,正是在人们普遍要求占有自己付出的辛苦劳动的劳动所有权规律基础上,才形成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按劳分配”原则。就是说,所以要实行“按劳分配”并不是唯心史观理解的什么思想觉悟问题。

要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历史过渡,在我国首先是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改变社会生产的一般条件,因为如果生产力高度发达,消灭了把人们长期甚至终生固定在某种劳动形式上的旧式分工,就可以改变人们劳动的普遍社会现实形式,随着劳动普遍具有自由的创造性的现实形式,它才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成为占第一位的生活需要即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目的,这也就使劳动成为马斯洛讲的“自我实现需要”,从而使人类向自己劳动的类本质回归。而劳动一旦成为占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第一位需要,社会就可以首先按人们的劳动需要分配他们去干活,这样自然能够满足占人们日常生活第二、三位的生活消费需要了。可见,“按需分配”不是例行宣传中的那种庸俗理解意思,因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什么时候也没有。

6、如何理解马、恩晚年提出的东方式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晚年在与俄国革命者的一些通信中,恩格斯晚年在给《共产党宣言》作序时,都曾经提出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从俄国农村公社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问题,这对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参考意义。

在从前苏联沿袭的传统公有制概念和各种经济理论指导下,同时,也由于受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历史传统影响,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采取“积累多少

一个样”的原国有筹资形式,建立起“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原始共有产权制度,这成为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产权关系起点。如果能够通过政治经济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研究,认识社会主义区别于原始公有制的历史特征,对原国有产权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就可以使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形式接轨,从而实现从“大帮哄、大锅饭”式的原始公有制关系,向“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的历史过度。

然而,由于没有在《资本论》的科学思维方法指导下,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史的实践经验,独立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也就没弄清楚社会主义区别于原始公有制的历史特征。反而在西方经济学及其产权一般理论指导下,对法定国有资产进行“自发私有化”改制,在我国宗法关系和宗法观念盛行的特殊国情条件下,这种“自发私有化”改制,充其量是形成非专业化管理的家族式企业。从中国近代史上看,这条资本主义道路,是无法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现代化的。

7、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以及基本思想

恩格斯在1873年开始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这本书的写作目的,首先,根据充分的自然科学事实,系统阐发科学的自然观,完成自然观方面的根本变革。其次,就是要创作一部直接同《资本论》衔接起来的著作,不仅要揭示自然界本身的辩证发展过程,而且还要揭示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过程是怎样有规律地超出自然界的范围辩证地过渡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去的。再次,为了批判自然科学中的种种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思潮,反击资产阶级学者利用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对马克思主义发起的种种攻击。虽然这部著作没有最后完成,但是却集中地反映了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的许多精湛的思想。《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了从自然界向社会历史过渡的辩证法。

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这篇论文中,恩格斯提出并论证了"劳动创造了人"的科学论断,揭示了人类的起源和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为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自然史和社会史的统一提供了结合点和关节点。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论》等著作中,恩格斯提

出宗教的发展是一个由对自然的崇拜发展为多神教,由多神教发展到一神教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以及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相联系的。恩格斯指出,统一的神的出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此外,恩格斯还论述了宗教这种意识形态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全面地揭示了宗教的发展规律。恩格斯在揭示宗教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同时,还预言了宗教的发展趋势。

列宁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对我们的启示?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不很发达的国家,这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原来的设想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给社会主义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短短六年多时间里,对这一历史性课题进行了艰难而勇敢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论断,留下了丰富的理论遗产。体现在:A: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对列宁产生了重要影响。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在《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国家与革命》、《布尔什维克能够保持国家政权吗?》等一系列著作中,在论证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的同时,就勾画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致轮廓。这就是:将大银行、大工厂、土地收归国有,使全体居民都加入消费公社。

B,十月革命后,列宁开始着手制定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案。1918年春,列宁写了《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和《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等一系列文章和著作,提出了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初规划,包括经济建设和社会制度改造两个方面的内容。

C,1918年春,爆发了大规模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列宁实行了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实行余粮收集制。第二,禁止贸易。第三,经济实物化。第四。加速工业的国有化和工业管理的集中制。以上政策都反映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理论对列宁的重大影响。

D,1921年春,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爆发了水兵暴动。列宁勇敢地接受实践的裁决,毅然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第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第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结合。第三,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列宁探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四种主要的具体形式。其一,租让制。其二,合作制。其三代购代销制。其四,租借制。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理论的探讨,是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普遍规律性和苏维埃俄国具体的历史条件为依据的,它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的俄国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对我们的启示自由发挥,结合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探索来谈。)

普列汉诺夫

1、普列汉诺夫的“五项因素公式”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归纳了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普列汉诺夫的“五项因素公式”就是在马克思的观点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普列汉诺夫的“五项因素公式”相比于马克思的经典公式来说,更加具体,也更加通俗化,便于人们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中,普列汉诺夫对十多年前提出的这一公式进行了最终完善,因此这个公式凝结了他多年的心血。“五项论”是关于社会结构学说的核心,普列汉诺夫通过对大量资料的研究,他认为社会结构存在五个层次:(1)生产力的状况;(2)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3)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4)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5)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各种思想体系。生产力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前一元素是后一元素产生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是在前者基础

之上形成的。“五项因素公式”中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矛盾又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2、普列汉诺夫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批判

普列汉诺夫认为伯恩施坦已经全盘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自己不能保持学者式的冷静态度,必须起来进行批判,但又囿于伯恩施坦是个有功绩的同志,应谨慎行事。

首先,普列汉诺夫最初并未站出来公开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后来,德国和欧洲各国无产阶级反对伯恩施坦的高涨的呼声和敌对分子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著作的公开称赞触动了他,使他公开地向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宣战。

其次,普列汉诺夫清楚地认识到,反对伯恩施坦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与机会主义之间的不可调和的斗争,属于水火不相容的性质,是关系到无产阶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对其进行坚决的批判。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

再次,普列汉诺夫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所作批判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重磅炸弹,不仅尖锐地驳斥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而且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列宁为普列汉诺夫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由于他过高地估计了自由资产阶级的作用,过低地估计了农民的革命作用等,致使他的一些理论具有不彻底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