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7.妈妈睡了》教学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7.妈妈睡了》教学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7.妈妈睡了》教学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7.妈妈睡了》教学设计

7 妈妈睡了

教学目标:

1.认识“哄、先”等12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发”,会写“哄、先”等8 个字,积累“的”字短语,会写“明亮、故事”等4 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关键词句,感受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与辛劳,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的爱。

教学重点:

感受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与辛劳,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的爱。学会感恩父母。(必备品格)

教学难点;

1.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的亲情;

2.积累“的”字短语。(关键能力)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同学们,你们认真观察妈妈睡觉时的样子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就在看妈妈睡觉时,发现了一个秘密。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秘密是什么吧。(妈妈睡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出示温馨的场景图片,引起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粘”是个多音字,本文中读“zhān”,“粘连”的意思,还有一个音是“nián”,“粘土”。翘舌音“ 沙”,前鼻音“汗”后鼻音“等”等。

②识记。

部首归类识字:“哄、吸”与“润、汗、沙”是两组部首相同的生字。

运用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额、颜、颊、颈、颌”等字都是“页”部,表意,“客、彦、夹、合”表音。

用实物演示的方法识记“粘”字。

找近义词的方法识记“乏”,从文中找出“累”与之意思相近。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等待等人呼吸吸气粘住粘贴出汗汗水额头前额沙发沙漠困乏(3)学习多音字:发(fā fà)。

①读句子,找发现。

奶奶头发是雪白雪白的,我的头发是乌黑乌黑的。

在这里,“发”读“fà ”,意思是“头发”,还有一个读音是“fā”,意思是“生长、产生、开始”,组词如下:

发fà(头发)(黑发)(白发)

fā(发现)(发生)(发芽)

②读一读。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fā)现大自然有许多奥秘。

(4)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看谁摘得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5)理解词语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红润温顺体贴

温柔多指液体,向外流出来。

渗出色红而有光泽。也表示人很健康。

(6)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回归课文,再读字词

1.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一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课文,边标出自然段。

3.开火车读课文。

读文要求:

(1)读课文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每个同学只读一个自然段。

(3)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妈妈睡觉时的样子是怎样的?(好美丽,好温柔、好累。)

在扫清字词障碍的情况下,回归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脉络。

四、学习“会写字”

哄先闭脸事沉发窗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运用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哄脸”

熟字相加:“闭沉窗”

组词拓展:先生先是事情故事发现头发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窗”,上下结构,上窄下宽。“哄脸沉”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闭、发”半包围结构,“事”独体字结构。

(6)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事、闭、窗”,学生练写。

事:字容易写得长,应该把“口”和“彐”写得扁一些、紧凑一些。第一横最长。

闭:字应该先写“门”再写内部的“才”,门字框要写得宽一些,给“才”留出位置。

窗: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下面部分“囱”写得方正,里面不是“夕”,点要出头。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生字的书写指导,遵循一看二写三对照的原则,规范学生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本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的”字短语,如:描写妈妈的词语: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

很好地描写出妈妈睡着时的样子,读时,“的”字一定要读得轻而短。

2.练习运用。

明亮的()弯弯的()红润的()

明亮的()弯弯的()红润的()

设计意图:学会积累,并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词语,训练学生的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从中感受到了妈妈爱孩子,孩子更爱妈妈。

七、课后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本课“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的睡梦中的妈妈什么样?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品读释疑

1.默读课文,说一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主读文,画出相关语句。

思考问题,小组交流。

代表发言,汇报展示如下:

预设: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

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设计意图: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再从部分一点点理解分析,整体感知起到牵一而动全身的作用。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睡梦中妈妈的美丽:

(1)为什么说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从文中找出描写妈妈美丽的词语,读一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真美丽: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

(2)你认为“睡”字用得好在哪里?

妈妈睡得很香,就连妈妈的眉毛也“睡”得很香。“睡”字用得非常恰当,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妈妈的美。

(3)仿写:用“弯弯的……”写词组。

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河弯弯的小路弯弯的小桥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1)从文中的三个“笑”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笑”字,把妈妈的嘴巴、眉毛写的生动、形象。

(好温柔:微微的笑着嘴巴、眼睛笑弯了)

(2)你觉得谁也是很温柔的?(老师、奶奶等。)

(3)文中的“……”,省略了什么?

省略号省略了妈妈在梦中还会想到什么。比如给我买了我喜欢的玩具、新衣服、好吃的食物等。

(4)朗读指导:读第三自然段,带着爱意,轻柔地读。

4.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感受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1)自由读读这个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妈妈好累?

预设一:我从“呼吸那么沉”感受妈妈好累,因为只有很疲劳了,才会睡得那么沉。

预设二:我从“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感受妈妈好累,因为妈妈睡得非常香,周围的声音打扰不到她。

(累了、乏了:呼吸很沉好累鸟儿唱,风声听不到)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妈妈为家里人做了些什么?妈妈做了什么会这么累?

(干家务活:洗衣服、做饭甚至还得出外工作。)

(3)朗读指导: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妈妈的辛苦和劳累。

5.再读课文2、3、4 自然段,看看这三个自然段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开头的一句和下文的关系怎样?

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同,开头的第一句话都是描写睡梦中妈妈的样子,其他句子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描写。

6.从本课的学习中,你感受到母子间的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板书:孩子爱妈妈,妈妈更爱孩子。)

设计意图:根据问题,运用画一画的方法,从文中寻找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并指导感情朗读。训练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是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三、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我爱妈妈》。

听读《我爱妈妈》,学习儿歌的表现形式,感受“我”对妈妈的爱,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把儿歌背下来。

四、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本文是一篇童话,讲了一群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跟着妈妈一起捉害虫的故事,告诉了我们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要学会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五、课堂小结

文章以找妈妈为线索,用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告诉了我们从小要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六、主题延伸

母爱是伟大的,请你制作一张贺卡送给妈妈吧!

七、课后作业

请完成《基础训练》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不会有很大问题,但感悟和情感的升华却显得难了些,也更重要了些。要通过文字向学生传递文本中作者情感的流露,那理解、感悟词汇即是本课重中之重的教学目标了。由此,我重点在“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一段有目标、有层次的培养学生读、悟的语文学习能力,通过句式的对比评价对 “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等词句进行交流,从文中提炼语言,知道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

妈妈先睡了

妈妈 明亮的眼睛 睡了

真美丽 弯的眉毛

红润的脸

真温柔 微微地笑着

想故事 “我”爱妈妈, 嘴巴、眼睛笑弯了

妈妈更爱“我” 好累 呼吸很沉好累

累了

鸟儿唱,风声听不到 乏了

2.句、段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进入中年级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平时的语言阅读教学就不可疏忽,由此,在谈“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时,“温柔”一词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一个难点。处理这个问题,我用了读文想象,展开生活联想的方法。使得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不足之处:

提问要做到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要过于深奥,也不要过于浅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