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因子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细胞因子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细胞因子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细胞因子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细胞因子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近年来,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给美容化妆品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化妆品己经从传统的化学美容、植物美容走向生物美容与基因美容发展。例如传统的皮肤护理仅局限于油膜覆盖与保持水分等物理方法,而现在美容护肤理念开始转向细胞水平的护理,化妆品(用生物技术制造与人体结构相仿,且含高亲和力的生物精华物质的化妆品)己应运而生。如今,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医药及生物工程技术专家投身于该研究领域,许多国家也都瞄准生物化妆品这一巨大市场,开发生物美容产品。将以生物工程技术制得的EGF(表皮生长因子)、透明质酸、酶和核酸等应用于化妆品,这一新的研究动态,也使人们认识到生物化妆品将给化妆品品质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生物化妆品是指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及其制品制得的化妆品,其主要成分生物活性多肽,大部分是细胞生长因子,它们在体内含量极微,物活性极高,对多种细胞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发挥生物调节作用,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增殖和迁移,在美容护肤、整形外科、烧伤溃疡以及各种皮肤病的伤口修复与愈合中有重要作用。细胞生长因子经过稳定的结构修饰或特殊的保护处理后,以一定的有效浓度添加到化妆品中,可以有效地与皮肤细胞发生作用,促进上皮细胞营养代谢,预防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损伤。正常护肤品中添加活性细胞生长因子还可以有效地促进皮下胶原细胞的功能,加速皮肤胶原细胞的生长,使细胞加速分泌胶原,从而达到抗皱及延缓衰老的作用。目前的生物美容产品中,将EGF(表皮生长因子)、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细胞生长因子应用于化妆品中是一种创新的尝试。

1表皮生长因子(EGF)

EGF的发现及生物特性 EGF是1962年由美国科学家Cohen博士和Montalcini教授在试验中发现的一种可以促使皮肤细胞生长速度加快的成分,这种物质自然存在于人体皮肤细胞内,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皮肤新细胞的生长分化速度,从而决定着皮肤的年轻程度,这种成分被科学家定名为“表皮生长因子”。它的主要生理活性是诱导细胞(尤其是表皮基底层细胞)增殖、分裂分化,促进其生长。EGF通过与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激活受体,产生一系列的信号从而加速皮肤新生细胞替代衰老细胞的进程,使皮肤细胞年轻化。

EGF的美容学应用 EGF在体内能促进机体表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分裂和新陈代谢,促进微血管的生长,改善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因此它对受损皮肤、敏感皮肤、创伤皮肤以及改建性皮肤具有良好的修复、护理作用,特别是对目前美容院中流行的换肤术后局部受损皮肤的修复,还能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此外,由于EGF等细胞因子能促进皮肤各种细胞的新陈代谢,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可以使皮肤组织的平均年龄降低,改善皮肤的色素状况,达到美白、祛斑的目的;EGF还可促进轻脯氨酸的合成,促使胶原及胶原酶合成,分泌胶原物质、透明质酸和糖蛋白,调节胶原纤维,具有滋润皮肤,增强皮肤弹性,减少皮肤皱纹和防止皮肤衰老的作用。除此之外,EGF还能刺激肉芽组织的形成和促进肉芽组织的上皮化,还可调节胶原降解及更新,使胶原纤维以线性方式排列,防止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故而有缩短创伤愈合时间以及减少疤痕形成的作用,对防止和护理痊疮也有很好的效果。

2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

aFGF生物学特性 aFGF又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其作为内皮细胞移动和增生的诱导因子,而称为血管生发因子。aFGF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提高了皮肤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从本质上改善皮肤的状况。

aFGF的美容学应用 aFGF是一种作用极强的有丝分裂原,对来源于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的多种细胞具有促进分裂综述的作用,可用于创伤、烧伤、溃疡等的治疗。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效修复:促进成纤维细胞、表皮细胞代谢、增殖和分化;激活老化细胞,加速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修复断裂的浅表皮成纤维细胞,对皮肤创面有突出的快速修复功能。应用于皮肤组织的各种损伤,去除暗疮、痊疮、去痣后的小缺损,换肤后的脱皮、发红,果酸等导致的皮肤灼伤,磨削后的表皮损伤修复等具有显著效果aFGF能够加快创伤愈合,修复损伤组织,减少疤痕收缩和皮肤的畸形增生。

2.消除皱纹:促进细胞间质的形成,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和分泌,促进弹性纤维合成和分泌,促进细胞间基质的增加,使皮肤细嫩健美、饱满有弹性,从而消除皱纹。

3. aFGF的使用方法:aFGF冻干粉配合溶媒,作为一个单品使用;也可以作为生物功效剂上的特异性受体,并通过促分裂效应使这些细胞发生分裂增殖,进而启动与加速修复进程。

3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aFGF生物学特性 bFGF又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FGF2 )属于拥有促进细胞分裂作用的FGF家族的一员,其参与一系列的生理过程:包括胚胎发育、细胞增生、组织修复、肿瘤生长和浸润。bFGF刺激多种不同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增殖和迁移,在皮肤和创面修复中都起重要作用。

bFGF的美容学应用

1.护肤、修复作用。bFGF的微碱环境,促进弹性纤维和胶原蛋白的合成,使肌肤富有弹性,使皮肤处于滑嫩的状态。

2.抗皱、防衰老作用的生长发育,不断以新的细胞取代老化细胞,因此产生防皱、祛皱作用。

3.美白、祛斑作用。更新衰老细胞,从而降低皮肤细胞中黑色素和有色细胞的含量,减轻皮肤色素的沉着

4.防晒及晒后修复作用。能迅速修复受损细胞,减轻紫外线辐射对皮肤造成的伤害。

5.防粉刺、祛疤痕作用。刺激皮肤肉芽组织的形成和促进肉芽组织的上皮化,还可调节胶原降解及更新,从而缩短创伤愈合时间以及减少疤痕形成的作用。

4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

KGF的生物学特性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KGF)是1989年由Rubin首先从人胚胎肺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单链多肤,分子量为2628 kDaoKGF由194个氨基酸组成,包含分泌所需的信号肽和N端的糖基化位点。基因序列分析表明KGF从属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家族,也称FGF7 o KGF与FGF 1, FGF2相比,同源序列大约位于KGF编码区梭基端的2/3处。在这个同源序列区,KGF与其它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成员约有30%-45%的同源性。

KGF通过促进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存活、DNA修复以及诱导对活性氧具有解毒功能的酶的表达来加强上皮功能,从而保护上皮免于毒性物质的损伤。其主要生物学作用有:促有丝分裂作用、促进细胞迁移作用、调控细胞分化作用、抗凋亡作用、细胞保护作用等。

KGF的美容学应用抗紫外辐射:KGF是一种多功能生长因子,其生物学功能有促进上皮细胞增殖与分化,辐射防护,维持细胞骨架稳定,可以作为防晒霜中的一种有效成分。促进毛发再生:KGF作为单品配以溶媒直接在头部皮肤和表皮皮肤使用,也可以作为生物功效剂原料添加到膏霜、生发水、护发水中使用。消除皱纹:KGF具有促进细胞间质的形成,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和分泌,促进细胞间基质的增加,使皮肤细嫩健

美、饱满有弹性,从而消除皱纹。KGF配合溶媒,作为一个单品使用;也可以作为生物

功效剂原料添加到膏霜中使用

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VEGF的生物学特性 VEGF是唯一对血管形成具有特异性的重要生长因子,其他生长因子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用于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是不具特异性的。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

1.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血管生成作为特异内皮细胞分裂素,能够刺激体外培养的

内皮细胞的增殖(有丝分裂)。在核酸和蛋白水平诱导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降解,参与细胞外蛋白水解和基底膜的降解,利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生。

2.增加血管通透性VEGF作为最强的血管通透性因子,能加强微血管通透性、内皮细胞葡萄糖转运,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与迁移,引起血浆物质包括血管收缩因子、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向由平滑肌细胞组成的亚内皮层渗漏。

3.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静脉滴注VEGF可增加心率及心输出量,降低血管外周阻力,对心肌收缩力无明显的影响。

4.其他作用VEGF尚可作用于不同来源的内皮细胞使其形状改变并刺激增殖,核细胞及成骨细胞的迁移

VEGF的美容学应用皮肤表皮组织无血管结构,其营养物质的供应及代谢产物的排泄主要通过真皮微血管。研究发现,VEGF可有效提高局部血管通透性,从而丰富的血运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的合成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其他生长因子,进一步促进细胞的分裂、增殖,改善皮肤微循环,使蜡黄、无光泽、不健康的皮肤变得红润有光泽。同时还能有效清除一些代谢障碍的细胞,如胞浆中导致皮肤黑斑的过氧化脂质沉着,从而使细胞中各种有害的代谢产物不容易积累形成暗疮和黑斑、黄褐斑,在皮肤的美白红润方面有着独到作用。另外VEGF与其他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的生成,从而提高真皮微血管的数目,改善皮肤的新陈代谢,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21世纪,美容将进入生物时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生物工程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科学和工业领域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细胞因子生物学效应的揭示,传统的混合成分、化学成分必将逐渐被细分的生物“因子”所替代;细胞因子美容化妆品将成为当代研究的热门课题,彻底突破当前化学、物理美容的理念,从细胞层次引导进入基因与生物美容的新时代。

. .

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浆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2.细胞因子不包括: A. 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IL-2 D. 集落刺激因子 E. 干扰素 3.IFN-γ主要由下列那种细胞产生? A. LAK细胞 B. 巨噬细胞 C. NK细胞 D. 成纤维细胞 E. B淋巴细胞 4.下列哪种细胞因子是以单体的形式存在? A. IL-12 B. IL-10 C. M-CSF D. TGF-β E. IL-8 5.关于IL-2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发挥作用 B. 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C. 能被活化的B淋巴细胞膜上的IL-2受体识别 D. 能增强NK细胞活性 E. 抑制Th1细胞的分化 6.天然的特异性细胞因子抑制物是: A.IL-1ra B.IL-2R C.IL-4R D.IL-6R E. IL-8R 7.能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的细胞因子是: A. IFN B. TGF C. CSF D. IL-1 E. IL-2 8.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形成和发展有关的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1 C. IFN D. IL-6 E. IL-4 9.能刺激红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 IL-4 D. IFN E. EPO 10.能促进初始CD4+T细胞分化成Th2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3 B. IL-5 C. IL-2 D. IL-4 E. IL-3 11.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由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B. 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 C. 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D.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机体都是有利的 E. 细胞因子包括IL、IFN、CSF、TNF和趋化性细胞因子 12.能刺激未成熟T细胞前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 IL-11 B. IL-4 C. IL-7 D. EPO E. GM-CSF 13.能与IL-4协同刺激朗格汉斯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11 B. IL-4 C. IL-7 D. EPO E. GM-CSF 14.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 B. 无MHC限制性 C. 生物学效应极强 D. 在体内持续时间都很长 E. 作用具有多向性 15.TNF- 主要是由哪种细胞产生? A. 单核/巨噬细胞 B. 静止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E. 红细胞 16.能以三聚体形式存在的细胞因子是: A. IFN B. M-CSF C. IL-12 D. TNF E. IL-9 17.在胞膜外区有两个不连续的半胱氨酸残基和WSXWS基序的细胞因子受体是: A. 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B. 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 C. 干扰素受体家族 D.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 E.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18.刺激B细胞产生IgA的细胞因子是: A. TNF

(整理)透明质酸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透明质酸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人体化学物质中水的比例超过70%,所以保持体内水分是保健与美容的关键之一。皮肤的弹性、光滑与细腻程度尤其有赖于此。缺乏水分的皮肤会变得干燥并产生皱纹,甚至导致其内部结构的变化。环境及年龄是导致皮肤丧失自然保湿功能的重要因素。应用保湿剂是保持水分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世界公认保水能力最强的物质为生物体内透明质酸(H A)。 H A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1.皮肤中H A的分布 H A是构成细胞间质和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细胞间质填充在细胞内间隙,维持细胞及组织的结构完整,为细胞提供内环境,对细胞生理功能产生影响。皮肤中H A存在于细胞间的胞外基质中,是细胞间的填充物。真皮和表皮中均含有H A。真皮层较厚,细胞间的胞外空间大、基质多,含H A的量较多。真皮层中的纤维母细胞分泌H A和硫酸化黏多糖,如硫酸软骨素和硫酸皮肤素等。在真皮层发现H A的存在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表皮中H A的发现较晚。这可能是因为表皮层较薄,细胞的排列较紧密,细胞间的空间很小,含H A的量比真皮少的原因。但H A在细胞外基质中的相对含量或浓度并不低,约为 2.5m g/m l。Ta m m i 等[1]利用H A特异性探针(从软骨提取的H A结合蛋白)技术,在表皮组织的细胞间的基质中,观察到强烈的H A染色信号,包括最外层死亡的角质细胞间,均存在H A。 2.皮肤中H A的生理功能[2~4] 2.1保水作用 H A分子中的羧基和其他极性基团可与水形成氢键而结合大量水分,在皮肤组织中的保水作用是其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其理论保水值高达500m l/g以上,在结缔组织中的实际保水值约为80m l/g。H A在较高浓度时,其长的分子链相互交织成网状,加之与水的氢键结合,从而起到很强的保水作用。其保水性能与H A的浓度和相对分子量(M r)呈正相关,而对水的通透性则与其浓度和M r呈负相关。 H A在细胞间质中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分。H A与硫酸化黏多糖和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纤维状蛋白质,共同组成含大量水分的胞外胶状基质,成为细胞代谢的物质交换介质。这种含水的胶状基质,使皮肤柔韧,富有弹性,充足的水分使肌肤光滑细嫩。当皮肤的湿润感消失,出现皱纹时,有人认为就是由于H A的减少而引起的[5]。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中H A的含量降低,皮肤组织细胞和细胞间的水分含量减少,细胞间以H A为主组成的胶状基质所填充的空间减小,导致细胞排列紧密,胶原蛋白失水硬化,使皮肤粗糙,失去弹性。因此水分对于皮肤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保水保湿一直是护肤化妆品最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2.2维持细胞外的空间 H A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等基质成分及其所包含的大量水分,共同形成胞外空间,有利于营养物质的供应和代谢废物的排放、表皮细胞的迁移以及免疫细胞(朗格罕斯细胞和淋巴细胞)在表皮中的出入。 2.3大离子功能 H A分子链上每一个双糖单位带有一个负电荷,使它具有类似离子交

临床免疫学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

第十五章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 本章考点 1.细胞因子的概述 2.测定方法及应用 细胞因子在机体的免疫调节、炎症应答、肿瘤转移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这类因子不仅是基础免疫研究的有较手段,亦是临床上探索疾病发病机制、判断预后和考核疗效的指标。 第一节细胞因子的概述 (一)概念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一大类能在细胞问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 (二)共同特性 (1)化学性质大都为糖蛋白。 (2)细胞因子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3)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三)类型 细胞因子分类按其作用大致可分为免疫调节因子和免疫调控因子两大类。主要的细胞因子有: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家族、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转化因子家族以及其他细胞因子等。 1.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IL)是指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以示区别。现在已取得克隆化的基因、明确产物性质和活性的白细胞介素成员有15个IL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生和免疫调节等一系列过程中均发生重要作用,此外IL还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及病理反应。 (1)IL-1、IL-2的性质及生物活性 1)IL-1的性质:IL-1的产生细胞: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均可产生IL-1,主要以巨噬细胞为主,IL-1分子有IL-1α和IL-1β两种不同分子形式。所有的有核细胞表面,都有IL-1受体(IL-1R),也分为IL-1R 和IL-2R两类。 IL-1的生物活性:局部免疫调节作用:①与抗原协同作用;②促进B细胞生长和分化及抗体形成;③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等APC的抗原递呈能力;④与IL-2或干扰素协同增强NK细胞活性;⑤吸引中性粒细胞,引起炎症介质释放;⑥刺激多种不同的间质细胞释放蛋白分解酶并产生一些效应。全身性作用:①有较强的致热源作用;②对IL-1的生成具有反馈调节作用;③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急性蛋白;④使骨髓细胞库的中性粒细胞的释放和活化;⑤与CFS协同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增殖能力。 2)IL-2的性质:IL-2的产生细胞:IL-2主要由T细胞(CD4+)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合成。IL-2分子量为l5KD,是含有113个氨基酸残基的糖蛋白,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IL-2受体:T细胞,NK细胞,B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均可表达IL-2R。 IL-2的生物活性:①刺激T细胞生长;②诱导细胞毒作用;③促进B细胞生长分化;④增强巨噬细胞抗原递呈能力、杀菌力及细胞毒性。 2.干扰素 (1)性质与类型:干扰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根据其产生细胞的不同分为3类:α型、β型、γ型,根据干扰素的产生细胞、受体和活性等综合因素分为2种类型:Ⅰ型和Ⅱ型。Ⅰ型干扰素又称抗病毒干扰素,其生物活性以抗病毒为主;Ⅱ型干扰素又称免疫干扰素或IFNγ,主要由T细胞产生,主要活性是参与免疫调节,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

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上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上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上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的主要功能包括乳化、分散、增溶、起泡、清洗、润滑和柔软等。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具有广泛的用途。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妆品中所利用的表面活性剂不仅仅是其单一的性能,而是利用其多种性能,因此,表面活性剂是化妆品中不可缺少的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妆品中。 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于人体(皮肤、毛发、指趾甲和口唇齿等),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化、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产品。目前,化妆品的发展趋势是向疗效性、功能性和天然性方向发展。 1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合成表面活性剂 合成表面活性剂是指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制备的表面活性剂。 (2)天然表面活性剂 是指由细菌、酵母和真菌等多种微生物产生的具有表面活性剂特征的化合物。以油脂为原料的天然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在天然油脂中最受重视的要数棕榈油和棕榈仁油。 (3)生物表面活性剂 用微生物制取表面活性剂可以得到许多难以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产物,在结构中引进了新的化学基团,而制得的产物易于被生物完全降解,无毒性,在生态学上是安全的。 生物表面活性剂根据其亲水基的不同可以分为糖脂系、酰基缩氨酸系、磷脂系、脂肪酸系和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五类。 2化妆品对表面活性剂的要求 化妆品配方的组成是多样的复杂的,除油、水原料外,还有各种功能表面活性剂、防腐剂、香精和色素等,属于多分散体系。随着化妆品剂型和功能要求越来越多,化妆品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品种也在增加。化妆品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应对皮肤无刺激、无毒副作用,另外还要满足无色,无不愉快气味和稳定性高等要求。 (1)对表面活性剂的功能性要求 每一种化妆品都有特定的功效,这些功效表现在遮盖、清洁、保湿、抗皱美白、色彩和香气等。 (2)对表面活性剂的配伍性要求 化妆品在保质期内可能会出现析水、析油、分层、沉淀、变色、变味和有膨胀现象等稳定性问题,这与用作乳化剂的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不恰当有关,因此,要求用作乳化剂的表面活性剂的配合性和相容性要好。 (3)对表面活性剂的商品性要求 使用表面活性剂后要求产品有良好的外观和肤感,要求产品香气恰人、细腻、光滑、柔软,平有良好的涂抹性和铺展性。在生产操作上应方便。成本与性能比值越小,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方法比较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检测方法比较 摘要: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F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这里主要利用生物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分析法免疫分析法 正文: 细胞因子是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剂诱导多种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和血细胞生成、细胞生长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细胞因子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众多细胞因子在体内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等方式发挥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等多种生理特性,形成了十分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参与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细胞因子检测是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病程观察、疗效判断及细胞因子治疗监测等都有重要意义。 生物分析法有两种: 1.依赖性细胞株:利用一些肿瘤细胞株必须依赖于细胞因子方能在体外增殖的特性进行检测,但是干扰素的测定利用此法并不简便,所以不当采用。 2.功能检测:利用一些细胞因子的功能特性,可建立相应的活性测定方法。在这里可以利用干扰素的抑制病毒感染效应,对已进行病毒感染的细胞群加入干扰素的特征进行观察,达到检测的目的。 免疫分析法: 1.流式细胞仪检测: 原理:利用Brefeldin(BFA)、Monensin阻断了胞内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方法,使得细胞因子聚集、蓄积,增强细胞因子信号,可被流式细胞仪检测。 方法:用抗细胞因子(干扰素)抗体与细胞表面或胞内特定亚群标志组合,即可检测不同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采用特殊的化学与抗体选择,确保静止与无细胞因子分泌细胞的最小荧光背景。 所需材料:蛋白转运抑制剂:阻断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作用,使得刺激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聚集在胞浆内质网内,以利于准确检测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 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①间接ELISA(Indirect ELISA):用于筛检抗体(抗特定抗原成分的特异性抗体)。此法是测定抗体最常用的方法。 ②夹心ELISA(Sandwich ELISA):用于检测目的抗原的量。其优点是避免了对特异性抗体的直接标记,但增加了操作步骤和测定时间。 ③竞争ELISA(Competitive ELISA)用于确定抗原特异性或待检标本中含交叉反应成分时为了提高实验的特异性而使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标记抗原与同种未标记待测抗原与抗体间发生竞争性结合的原理,主要用于测定小分子抗原。 检测方法的进展:高通量细胞因子检测 CBA(Cytometric Bead Array)是一种微珠多用途检测分析技术,它由一系列的微珠组合来捕获并结合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培养液、EDTA血浆、血清样本中被检测物质的量。其采用夹心法分析策略,与传统的ELISA分析技术相比,此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项指标。用已知的标准品

增稠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增稠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1增稠剂分述能够作为增稠剂的物质很多,从相对分子质量看有低分子增稠剂,也有高分子增稠剂;从功能团来看有电解质类、醇类、酰胺类、羧酸类和酯类等等。下面按化妆品原料的分类方法对增稠剂进行分类,表I列出了目 前使用的增稠剂。1.1低分子增稠剂1.1.1无机盐类用无机盐来做增稠剂的体系一般是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体系,最常用的无机盐增稠剂是氯化钠,增稠效果明显。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电解质的存在使胶束的缔合数增加,导致球形胶束向棒状胶束转化,使运动阻力增大,从而使体系的黏稠度增加。但当电解质过量时会影响胶束结构,降低运动阻力,从而使体系黏稠度降低,这就是所说的"盐析"。因此电解质加入量一般质量分数为 1%-2%而且和其他类型的增稠剂共同作用,使体系更加稳定。 1.1.2脂肪醇、脂肪酸类脂肪醇、脂肪酸是带极性的有机物,有文章把它们看成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因为它们既有亲油基团,又有亲水基团。少量的该类有机物的存在对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omc及其他性质有显著影响,其作用大小是随碳链加长而增大,一般来说呈线,陛变化关系。其作用原理是脂肪醇、脂肪酸能插入(参加)表面活性剂 胶团,促进胶团的形成,同时由于该极性有机物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碳氢链间的疏水作用加极性头间的氢键结合),使两分子在表面上定向排列得很紧密,大大改变了表面活性剂胶束性质,达到增稠的效果。 1.1.3 表面活性剂类1.1.3.1烷醇酰胺类最常用的是椰油二乙醇酰胺。烷醇酰胺能与电解质相容共同进行增稠并且能达到最佳效果。烷醇酰胺增稠的机理是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相互作用,形成非牛顿流体。各种不同的烷醇酰胺在性能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单独使用与复配使用其效果也不同,有文章报道了不同烷醇酰胺的增稠及泡沫性能。近来报道烷醇酰胺制成化妆品时有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的潜在危害。烷醇酰胺的杂质中有游离胺,它是亚硝胺的潜在来源。目前个人护理品工业对是否在化妆品中禁用烷醇酰胺还没有官方意见。 1.1.3.2醚类 在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AES)为主活性物的配方中,一般仅用无机盐即能调成合适的黏度。研究表明这是由于 AES中含有未硫酸化的脂肪醇乙氧基化物,对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增稠作出了显著的贡献。深入研究发现:对平均乙氧基化度约为3EO 或10EO时起最佳作用。另外脂肪醇乙氧基化物的增稠效果与其产物中所含未反应的醇及同系物的分布宽窄有很大关系。同系物的分布较宽时产品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K)的概念:是由细胞分泌,影响细胞生物学行为,造血免疫功能和对炎症的反应的一类物质。(抗体,补体除外) 细胞因子的特点: 1. 大多为5-20KDa的小分子蛋白; 2.以旁分泌或自分泌形式影响附近细胞或细胞自身; 3.效能高,10—12mol/L水平即有明显生物学作用。 4.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5.细胞因子的产生受基因和环境调控; 6.可发生多重,重叠的作用; 7.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 8.通过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而对靶细胞产生作用; 9.与神经,内分泌共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 细胞因子和激素 1. 激素是内分泌腺产生的化学物质,内分泌腺是许多同样腺体细胞 组成,通常“统一行动”; 2. 激素通常随血液循环与全身,发挥“远程效应”; 3. 激素通常对特定组织或细胞发挥特有效应; 4. 激素调节作用通常是全身性/系统性的变化: 5. 以辐射或树杈形式发挥作用。 但是,有些细胞因子和激素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细胞因子的结构功能分类:有白介素(IL)类,干扰素(INF)类,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等。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 1 特定疾病的辅助诊断。 2 评估免疫状况,判断疗效和预后。 3 细胞因子临床治疗应用的监检测。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 1. 功能检测:利用细胞因子功能特性,建立相应的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此 法敏感性高但灵敏度不高,容易受干扰因素影响。 2. 免疫检测:制备抗细胞因子单抗或多抗测定。特异性强,操作简便,但灵 敏度不高,且不能代表其活性。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mRNA表达,或用 PCR扩增。此法当前最敏感,但只代表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不能代表当前水平。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原则 细胞因子最大特点是其功能多样性,重叠性和组织细胞非特异性,所以不能

第六章 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恶液质素主要由哪种细胞产生() A、T细胞 B、B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树状突细胞 胞 2、MCP-1可趋化哪类细胞() A、活化T细胞; B、B细胞; D、纤维母细胞; E、树状突细胞 3、IL-2的产生细胞主要是() T细胞 B、B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 D、NK细胞 E、中性粒细胞4、α亚家族趋化性细胞因子的典型代表是() A、IL-1; B、IL-2; C、IL-3; D、IL-4IL-8 5.天然免疫过程中重要的负调节性细胞因子是() IL-1; B、IL-6;IL-10; D、IL-12;E、IL-18 二、填空题 1.由___淋巴细胞____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淋巴因子;由___单核巨噬细胞_____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单核因子;可刺激骨髓干细胞或祖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称为____集落刺激因子_______。 2.TNF分为两种,即TNF-α和TNF-β。前者主要由___单核巨噬细胞_____产生;后者主要由活化的___淋巴细胞______产生。 3.细胞因子通常以__旁分泌____形式作用于邻近细胞,或以__自分泌___形式作用于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本身。 三、名词解释 1.细胞因子——机体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近距离进行精细调节,在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2.趋化因子——(chemokine) 又称趋化性细胞因子,是一类对不同靶细胞具有趋化效应的细胞因子家族,已发现50多个成员。 3.集落刺激因子——可刺激骨髓干细胞或祖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

4.白细胞介素——由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单核细胞因子(monokine)和淋巴因子。 5.干扰素——由活化淋巴细胞和体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抗病毒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 6.肿瘤坏死因子——包括TNF-α和TNF-β两类,分别由单核巨噬细胞和活化淋巴细胞产生,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病毒感染细胞增殖、促进TL、BL增殖、炎症介质等生物学作用。 四、问答题 1.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①、分子量低,属糖蛋白; ②、以自分泌或旁分泌形式在局部发挥作用; ③、具有激素样活性,作用迅速而短暂; ④、通过和受体结合,对免疫细胞功能进行正负调节 2.简述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①、白细胞介素(interlukin,IL) ——免疫调节作用; ②、干扰素(interferon,IFN)——抗病毒作用; ③、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抗肿瘤活性和炎症介质; ④、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刺激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生长分化; ⑤、趋化因子(chemokine)——趋化免疫细胞; ⑥、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简介 中文名称:细胞因子英文名称:cytokine 定义1:一组由多种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蛋白与多肽的总称。在nmol/L或pmol/L水平即显示生物作用,可广泛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和造血功能,并参与炎症损伤等病理过程。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 定义2:由免疫系统细胞以及其他类型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包括淋巴因子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势化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等。是免疫系统细胞间,以及免疫统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间联络的核心,能改变分泌细胞自身或其他细胞的行为或性质,通过与细胞异的膜受体而起作用。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定义3:细胞释放的可影响其他细胞行为的蛋白质。常指在免疫反应中起细胞间介导物作用的分子。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 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 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1979年开始命名。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IL-1-IL-1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N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有机化学在化妆品领域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在化妆品领域中的应用 摘要: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的任何部位,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容、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化学工业品或精细化工产品。其中有机化学制剂占据了化妆品成分的半壁江山,为人类追求美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有机化学护肤品护发美发品 有机化学在护肤品领域中的应用 护肤品是化妆品家族中最为古老的成员之一。早在在原始社会,一些部落在祭祀活动时,会把动物油脂涂抹在皮肤上。动物油脂,主要成分为高级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常温下粘度大富有光泽,涂抹于身上会使自己的肤色看起来健康而有光泽。近现代早期护肤品工业由于石化合成工业很发达而多使用矿物油作为原料。这些矿物油大多性质稳定,加入护肤品中会起到使基质细腻柔软、保湿、防皮肤老化等多种功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保湿剂甘油。甘油,学名丙三醇,化学式C3H8O3,甘油可以从空气中吸取水气,当然浓度过高的甘油会有刺激性,且因为吸湿效果太好,直接用在皮肤上反而可能会直接从皮肤中吸收水分,因此我们只能使用稀释过的甘油。另一种著名护肤品成分是水杨酸(又名邻羟基苯甲酸,化学式C7H6O3)及其衍生物,它是脂溶性的,能顺着分泌油脂的皮脂腺渗入毛孔的深层,溶解毛孔内老旧堆积的角质层,改善毛孔阻塞的情形,因此可阻断粉刺的形成并缩小被撑大的毛孔。同时它还可以去除多余的角质层,同时促进表皮细胞快速更新。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皮肤专家发现:在护肤品中添加各种天然原料,对肌肤有一定的滋润作用。随着大规模的天然萃取分离工业的成熟,市场上护肤品各种天然成份应有尽有。但是由于很多使用天然成分,矿物成分的由于产品的成分较多,给肌肤造成了没必要的损伤,甚至过敏,这个给护肤行业敲响了警钟,一些企业将主导减少没必要的化学成分,增加纯净护肤成分为主题,如纯粹的胶原蛋白和玻尿酸等等。以维生素及其衍生物为例,维生素C或者1-抗坏血酸是一种氧化剂,也能提高胶原蛋白的合成,可以帮助减少细纹和皱纹。

化妆品中添加剂的应用

化妆品中添加剂的应用 1)雅芳·爱倍佳护肤系列深层洗面霜 成分:水、硬脂酸、甘油、聚乙二醇—6、肉豆蔻酸、氢氧化钾、乙二醇硬脂酸酯、苯氧乙醇、聚乙烯、硬脂酰胺AMP、香精、CI 77007、滑石粉、羟丙纤维素、聚甲基硅氧烷2)舒肤佳香皂 成分:脂肪酸钠、玉米淀粉、水、甘油、香精、椰油酸、三氯卡班、氯化钠、二氧化钛、柠檬酸、联苯乙烯二苯基二磺酸二钠 3)御泥坊·玫瑰水润矿物睡眠面膜 成分:矿物精华水、玫瑰精华萃取液、1,3-丁二醇、丙二醇、透明质酸钠等 4)杏仁蜜 成分:水、甘油、鲸蜡硬脂醇、甘油硬脂酸脂、聚二甲基硅氧烷、月桂醇硫酸酯钠、EDTA 二钠、香精 5)妮维雅·晶纯皙白泡沫洁面乳 成分:水、硬脂酸、肉豆蔻酸、丙二醇、氢氧化钾、甘油、月桂酸、聚乙二醇-150、聚乙二醇-8、甘油硬脂酸酯、十八碳烯二酸、光果甘草(GL YCYRRHIZA GLABRA)根提取物、野大豆(GL YCINE SOJA)胚芽提取物、白蜂蜡、甲基椰油酰基牛磺酸钠、丁羟甲苯、EDTA 三钠、变性乙醇、香精、CI 77891 主要的共同成分作用分析: 硬脂酸:从牛脂、硬化油等固体脂中提取,工业品通常是硬脂酸(55%)和棕榈油(45%)的混合物,作乳化剂; 蜂蜡:白色微黄固体,薄层时成半透明状,略有蜂蜜的气味,是化妆品中的基质原料,也与其他乳化剂一起用在油包水乳剂中用作辅助乳化剂,蜂蜡中的游离脂肪醇也可用作乳化稳定剂, 甘油:有强的吸湿性,可以让皮肤上的水分不会太快散发,同时适当从空气中吸取水气,作保湿剂: 丙二醇:保湿剂; EDTA二钠:络合缓释剂,名叫乙二胺四乙酸二钠,能调节化妆品的酸碱度,也就是能自动调节化妆品的酸碱性在我们能适合的范围内,以保护我们的皮肤不受强的刺激; 氢氧化钾:助乳化剂; 香精:辅助原料,赋予化妆品一定的香气; 滑石粉:天然的含水硅酸镁,性质柔软,易磨成粉,是化妆品中的基质原料,起润滑作用。

氨基酸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氨基酸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班级姓名学号编号(五号字体) 前言: 近年来,随着对氨基酸研究的深入,氨基酸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氨基酸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氨基酸化妆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追捧。随着氨基酸化妆品在市场上的走俏,氨基酸化妆品工业也蓬勃的兴起,究竟氨基酸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的情况具体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带你走进氨基酸化妆品的领域,感受一下氨基酸化妆品独特的魅力! 1.市场背景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伴之而来的是人们的工作压力的加大,生活的无规律,还有各种各样的辐射,很容易出现如内分泌失调,脸上长痘,衰老快等现象。化妆品,作为一种体现现代社会文化、时代特征、个性追求的特殊商品,自然而然的成为新兴而热门的产业。而近年来,化妆品工业界中,氨基酸化妆品无疑更是重头戏之一,它为化妆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那么,氨基酸化妆品究竟和普通的化妆品有何不同呢?这就要从氨基酸的本身说起了。 2.氨基酸的特性与应用 氨基酸是含有氨基和羧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的通称。它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并同生命活动有关的最基本的物质,是在生物体内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与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抗体内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是生物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之一。天然的氨基酸现已经发现的有300多种,其中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约有22种,分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人体无法自身合成)。另有酸性、碱性、中性、杂环分类,是根据其化学性质分类的。[2]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广泛用于食品、医药、添加剂及化妆品行业。随着生物工程技术产业逐渐成为21世纪全球的主要产业之一,氨基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品种变更越来越快,工艺改革越来越新。目前全世界氨基酸每年的产量为100万t,耐需求总量是800万t,其中蛋氨酸25万t,赖氨酸50万t;中国氨基酸的需求总量为10~15万t(实际产量为3万t),其中蛋氨酸5万t,赖氨酸6.4万t。从组成上看,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食品工业的氨基酸用量占61%,饮料工业的氨基酸用量占30%,医药、日用化工、农业、冶金、环保、轻工、生物工程技术等方面占用的比例逐年增加。[3]氨基酸化妆工业无疑是一个朝阳行业。

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五章细胞因子 复习要点: 1.掌握细胞因子概念和命名。 2.掌握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3.熟悉细因子及其受体的分子结构。 4.了解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5.了解细胞因子的检测以及细胞因子与临床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在Ig类别转换中,能促进IgM转换为IgE的细胞因子是:★ A.IL-4 B.IL-2 C.TNF D.IFN E..IL-6 2.下列可形成三聚体的细胞因子是:★ A.IL-4 B.IL-2 C.TNF D.IFN E..IL-6 3.以下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是一组小分子的蛋白质 B. 需其他物质刺激才能产生 C. 其作用具有特异性 D. 可以作用于自身细胞 E. 微量即起作用 4.下列哪种免疫分子的作用具有特异性? A. Ab B. IL-1 C. 补体 D.IFN E.TNF 5.关于干扰素的作用,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B.以三聚体存在 C. 由感染机体的病毒合成 D. 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IL B.TNF C.IFN D.TGF E.CSF 7.主要作用于单核细胞的趋化因子属于:★★ A.CC 亚族B.CXC 亚族C.C 亚族D.CX3C 亚族 E. 以上都不是 8.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A. T 淋巴细胞 B. B 淋巴细胞 C. 浆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9.细胞因子不包括: A.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IL-2 D. 集落刺激因子 E. 干扰素 10.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B.无MHC 限制性 C.生物学效应极强 D. 在体内持续时间很长 E. 作用具有多向性 11.关于IFN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增强细胞表达MHC-I、II类分子 B. 激活巨噬细胞 C. 促进Tho细胞分化为Th1细胞

高分子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文新学院对外汉语张晨晖0941042069 高分子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高分子在毛发用品中的应用 提起高分子,人们可能马上会想到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合成纤维、人造橡胶、粘合剂、涂料等等。其实,高分子与我们的头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不说头发本身就是由一种生物高分子(角质蛋白)所构成的;作为化妆品原料的高分子在美发护发产品中也可以说是无所不在、必不可少。用于美发护发品中的高分子可按其溶解性分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根据所带电荷的类型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型;以来源不同而分为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这些高分子在各种产品中的用途各不相同。首先简要地介绍在几类主要发用化妆品中常用高分子的功能以及作用原理。 1.洗发产品中的高分子 以聚季铵盐-10为代表的阳离子高分子化合物经常被用于香波,特别是兼有洗发和护发双重功能的二合一香波中。聚季铵盐-10是由天然的纤维素衍生而来的,它带有正电荷,属于阳离子型高分子。这类高分子有时被称为调理高分子,除聚季铵盐-10外,还有其它阳离子化的纤维素如聚季铵盐-24以及阳离子瓜儿胶等。 上述阳离子高分子在香波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改善香波的使用手感;二是作为载体,帮助小颗粒的护发成分在冲洗过程中有效地存放在头发或头皮上。两者都是通过与香波中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水形成凝聚物而完成的。这是一种由阳离子高分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正负电荷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凝聚物。凝聚物中包含有水及小颗粒的护发成分如硅酮,或去屑有效成分如吡啶硫

酮锌(ZPT)等。凝聚物的作用就如同“笼子”一样,将护发成分保护起来。当冲洗到一定程度时,护发有效成分从它们的“笼子”中被释放出来而存积在头发或头皮上。另外,如果配制得当,使其具有适当的粘弹性,则这种凝聚物还可以帮助香波提供一种滑顺的使用手感。凝聚物的形成程度及性能与所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类型以及阳离子高分子的分子量和电荷密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的原料生产厂家可以提供具有各种不同规格的分子量和电荷密度的阳离子高分子。在设计配方时,应根据所用表面活性剂的体系来选择合适的阳离子高分子,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阳离子高分子在香波中的使用量一般不超过1% 2.护发产品中的高分子 护发素中的主要有效护发成分之一是硅酮类高分子,如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醇、环二甲基硅酮等等。硅酮又称硅油,其独特的结构决定了它具有很高的分子柔软性和较弱的分子间吸引力,从而使它具有与其它高分子不同的许多特性。首先它的表面张力极低,一般在20mN/m左右,而聚乙烯和聚丙烯酸等其它常用的高分子则在30mN/m以上。其次,它的伸展性、防水性和润滑性都很好。这些特性使得硅酮可以均匀覆盖在头发表面,并形成一层薄薄的疏水性保护层,使头发表面变得平整光滑,减少头发之间的摩擦力。而变得平整光滑、排列整齐的头发可以更好地反射光线,从而比未经护理的头发显得更有光泽。 除硅酮类高分子外,一些阳离子高分子有时也可作为护发的有效成分而应用。常用的有聚季铵盐-6、聚季铵盐-7、聚季铵盐-32、聚季铵盐-37等。这些阳离子高分子也是通过与头发表面的负电荷相互吸引而起作用的,可以起到防止静电等效果。另外,这些阳离子高分子往往也能起到改善产品使用手感和湿发梳理性能的作用。此外,水解胶原蛋白等天然高分子的衍生物有时也有应用。另

中草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中草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冷蕊杉0903010109 社会工作法学院09级【摘要】中草药美容是中国传统医学与个人护理用品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仅是来自东方的植物,同时还具有中医理论的支持。中草药概念不仅为中国乃至亚洲接受,欧美的发达国家也开始重视传统中草药在化妆品的应用。中医药博大精深、资源丰富,中草药将成为全球美容护肤品研发关注的焦点。现今世界化妆品的发展趋势是倡导绿色、环保和安全,且追求功效,因此,近十多年来,以作用温和又具有一定功效的中草药提取物作为天然物添加剂,应用于化妆品中已成为新产品开发的热点,这类化妆品快速的涌入化妆品市场,并已逐渐为广大消费者所认知和认可,这将促进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含中草药成分的化妆品品牌的创建,使得我国的化妆品能够更快地进入国际化妆品市场。 【关键词】中草药、化妆品、添加剂、作用、市场 【前言】化妆品是以现代研究为基础,根据中草药的化学成份,药理作用和理化特性,常以单体成份添加到各类现代化妆品基质中配制而成的,由于添加的是中草药有效成分,因而有的产品也常冠以“中草药化妆品”具有美容的效果。中草药化妆品种类及剂型多样,随着不断时代发展和进步,基本形成了以:祛污洁净类、滋养润泽类、增白染色类、芳香除臭类为主的四大类日化产品,基本覆盖了现代化妆

品的所有范畴。为何化妆品具有多种美容效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获知,中草药各具不同的化学成分,可对人体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其中许多具有生理活性,为美容的有效成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蛋白质、肽和氨基酸类。此类物质美容作用极为广泛,具有营养、修复、保湿、润肤、润发、增白、防敏、抗老化、抑菌、祛斑等作用,含这类物质的中草药有人参、当归、黄芪、茯苓、地黄、大枣、蒲公英、天门冬、花粉等。 二、激素与酶类。激素可调节控制着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衰老等生命过程,不同的激素有不同的作用。如赤霉酸,是植物激素中的一种,具有显著的抑制黑素细胞活性的功能,在许多植物种子的胚芽中均存在。酶具有催化活性,不同的酶有不同的作用,如脂肪酶可分解油脂,添入化妆品中有清洁及消脂功能,在蓖麻种子中存在。 三、糖类。糖类即是俗称的碳水化合物,有广泛的美容作用。如黄芪多糖是免疫促进剂;鹿茸多糖可抗溃疡;蘑菇多糖可愈伤、抗炎、抗肿瘤;壳聚糖有优良的保湿功能;肝糖有保湿和营养作用;透明质酸可延缓皮肤衰老。中草药含有糖类很为广泛。如山药、何首乌、地黄、黄精、白木耳、大枣等。 四、有机酸类。有机酸种类很多,化学结构也多种多样,有多种美容功效。如壬二酸具有皮肤渗透性,有祛斑、去粉刺作用;果酸可软化表皮角质层,去除皮肤外层死细胞,有增白、祛斑作用;亚油酸

细胞因子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细胞因子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近年来,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给美容化妆品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化妆品己经从传统的化学美容、植物美容走向生物美容与基因美容发展。例如传统的皮肤护理仅局限于油膜覆盖与保持水分等物理方法,而现在美容护肤理念开始转向细胞水平的护理,化妆品(用生物技术制造与人体结构相仿,且含高亲和力的生物精华物质的化妆品)己应运而生。如今,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医药及生物工程技术专家投身于该研究领域,许多国家也都瞄准生物化妆品这一巨大市场,开发生物美容产品。将以生物工程技术制得的EGF(表皮生长因子)、透明质酸、酶和核酸等应用于化妆品,这一新的研究动态,也使人们认识到生物化妆品将给化妆品品质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生物化妆品是指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及其制品制得的化妆品,其主要成分生物活性多肽,大部分是细胞生长因子,它们在体内含量极微,物活性极高,对多种细胞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发挥生物调节作用,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增殖和迁移,在美容护肤、整形外科、烧伤溃疡以及各种皮肤病的伤口修复与愈合中有重要作用。细胞生长因子经过稳定的结构修饰或特殊的保护处理后,以一定的有效浓度添加到化妆品中,可以有效地与皮肤细胞发生作用,促进上皮细胞营养代谢,预防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损伤。正常护肤品中添加活性细胞生长因子还可以有效地促进皮下胶原细胞的功能,加速皮肤胶原细胞的生长,使细胞加速分泌胶原,从而达到抗皱及延缓衰老的作用。目前的生物美容产品中,将EGF(表皮生长因子)、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细胞生长因子应用于化妆品中是一种创新的尝试。 1表皮生长因子(EGF) EGF的发现及生物特性 EGF是1962年由美国科学家Cohen博士和Montalcini教授在试验中发现的一种可以促使皮肤细胞生长速度加快的成分,这种物质自然存在于人体皮肤细胞内,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皮肤新细胞的生长分化速度,从而决定着皮肤的年轻程度,这种成分被科学家定名为“表皮生长因子”。它的主要生理活性是诱导细胞(尤其是表皮基底层细胞)增殖、分裂分化,促进其生长。EGF通过与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激活受体,产生一系列的信号从而加速皮肤新生细胞替代衰老细胞的进程,使皮肤细胞年轻化。 EGF的美容学应用 EGF在体内能促进机体表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分裂和新陈代谢,促进微血管的生长,改善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因此它对受损皮肤、敏感皮肤、创伤皮肤以及改建性皮肤具有良好的修复、护理作用,特别是对目前美容院中流行的换肤术后局部受损皮肤的修复,还能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此外,由于EGF等细胞因子能促进皮肤各种细胞的新陈代谢,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可以使皮肤组织的平均年龄降低,改善皮肤的色素状况,达到美白、祛斑的目的;EGF还可促进轻脯氨酸的合成,促使胶原及胶原酶合成,分泌胶原物质、透明质酸和糖蛋白,调节胶原纤维,具有滋润皮肤,增强皮肤弹性,减少皮肤皱纹和防止皮肤衰老的作用。除此之外,EGF还能刺激肉芽组织的形成和促进肉芽组织的上皮化,还可调节胶原降解及更新,使胶原纤维以线性方式排列,防止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故而有缩短创伤愈合时间以及减少疤痕形成的作用,对防止和护理痊疮也有很好的效果。 2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 aFGF生物学特性 aFGF又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其作为内皮细胞移动和增生的诱导因子,而称为血管生发因子。aFGF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提高了皮肤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从本质上改善皮肤的状况。 aFGF的美容学应用 aFGF是一种作用极强的有丝分裂原,对来源于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的多种细胞具有促进分裂综述的作用,可用于创伤、烧伤、溃疡等的治疗。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