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二单元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历史。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本课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承载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本课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主要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冲突严重,但是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汉民族与内迁民族在频繁接触中,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包括“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三目内容。教材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注重活动与探究教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三国一直讲到北朝,时间跨度大,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民族融合等多方面,但重点是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历史,所以教学应重点突出,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能概括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等时期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特征;

2.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分析当时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严重的特点;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 替教案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孙刘联合抗曹与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西晋灭吴;西晋的统治;“永嘉之乱”;西晋的结束。司马睿建立东晋;东晋的偏安;东晋后期的腐朽统治与东晋的灭亡。南朝四个朝代的名称;刘宋前期的统治局面;陈朝末年的腐朽统治。十六国北朝;北魏统一北方;北周武帝改革,统一黄河流域。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三国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东汉后期的情况相比较,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得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却遭到失败的历史环境及其主观、客观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曹操曾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有关史实和历史材料,区分历史上的曹操与文艺作品中的“曹操”,从而全面、准确地叙述评议他一生的重大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并且让学生逐步学会掌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等历史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4.西晋的历史虽很短暂,特别是统一的时间不长,但是具体情况十分复杂。教师须引导学生既要力求全面,找到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方面的因素,又要突出重点,抓住问题关键,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5.指导学生对照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相应的史实,加深对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而且南朝、北朝的政权更迭都比较频繁,因此各朝疆土范围也多有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王朝黑暗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东汉末年一些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的局面,形成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西晋使我国从分裂鼎峙的状态复归于统一,这既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 2.三国时期,在长期剧烈的战争中,在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军事统帅和杰出的政治家,曹操、诸葛亮、孙权等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们的政治谋略、军事指挥艺术,直到今天,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3.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对峙时期,但是统一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通过与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状况相比较,了解南北朝分裂对峙之时,一些促使国家统一的因素也在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从而清楚地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要点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教学任务】 教 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历史线索。了解官渡之 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 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3.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了解 江南地区开发的具体表现和重要作用。 4.了解《齐民要术》的作者、内容及地位;科学家祖冲之; 书法、绘画与雕塑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等基本史实。思考魏 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与此阶段的时代特征有着内 在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1.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胜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能力。 2.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3.研读《材料研读》里《齐民要术》引文、祖冲之《相关史事》;赏析《钟繇楷书<宣示表>》、王羲之《兰亭集序》;观赏《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直观感受其文化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2.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3.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大交融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天文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天文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天文学非常活跃的时期,不仅产生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新发现,而且在恒星观测、历法计算和天文仪器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新的成就,从而为中国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星官体系与全天星图 研究日月五星运动规律需要建立参考体系,制作浑象需要将星象缀刻在仪器上,因此天体运动的研究和天文仪器的研制,要求加强恒星观测工作并提供一种含星较多的星官体系。先秦典籍和甲骨卜辞中已记载有不少星官名称。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二十八宿漆箱盖图案,说明在公元前433 年以前已经形成了北斗二十八宿这一星官体系。汉武帝时,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综合以前各星占学派使用的星官,建立起一个有五宫二十八宿共计558 颗星的星官体系,这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完整的星官体系。这一体系中的星官与西方天文学中的星座大同而小异。星座是指许多恒星组成的视觉图案,星官则有两个以上恒星组成的组合,也有单个的恒星,所以星官一般比星座小。在此以后,史籍中还有一些关于天文图籍和星官的零星记载,但总的说来,汉代以前对全天恒星系统的认识仅限于二十八宿及其外的某些星组。此外,社会上使用星官最多的是天文星占家。但长时间形成的不同星占学派,由于对星空的认识和占卜方法的不同,因而各自有常用的星官体系,其中最著名的是甘德、石申和巫咸三大家,于是也就有甘、石、巫咸三派星官体系。《史记·天官书》不区分三家星,在实用中不完全适合不同流派星占家的需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社会需要和在前人成就基础上,对全天星名、星数进行一次总结,建立一种既能区分三家星又是统一体的新星官体系,已是必要的和条件成熟的工作。这项工作由三朝太史令陈卓完成了。陈卓大约生活在3 世纪下半叶至4 世纪初,年轻时任孙吴太史令,曾作《浑天论》,其观点与王蕃大致相同。晋灭吴后,他由吴都建邺(今南京)到洛阳,任晋太史令,后因年迈离职。316 年西晋亡,陈卓重返江东,次年在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复为太史令。据《晋书·天文志》载,“武帝时,太史令陈卓总甘、石、巫咸三家所著星图,大凡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以为定纪”。陈卓把当时主要的三家星汇集在一起,并同存异,编成283 官、1464 颗星的星表,并绘制出总括三家星官的全天星图,还写了占赞文字。陈卓的成果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所总结的全天星官名数一直是后世制作星图、浑象的依据,在我国历史上沿用了一千多年。我们现在见到的星图和星表,如著名的敦煌星图、苏州石刻天文图、常熟石刻天文图等,其所收星官数都未超过陈卓星图,直到明末西方星图和星表知识传入后才有所突破。另据记载,刘宋元嘉年间太史令钱乐之两次铸造浑象,将全天恒星标在浑象上,他所用的就是陈卓所定283 官1464 星,并用朱、白、黑和黄、白、黑三种不同的颜色来区分三家星。陈卓也是一位大星占家,不仅为星图加注占赞词语,而且撰有《天官星占》10 卷、《万氏星经》7 卷等星占著作。陈卓的星表、星图和著作均已失传,但仍有不少材料为他人所引用,如《开元占经》中收有许多陈卓占语,在敦煌写本中还发现一首反映他的星官体系的《玄象诗》。写有《玄象诗》的敦煌卷子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号分别为P2512 和P3589 号,P2512 抄于唐武德四年(621),P3589 卷末有“太史令陈卓撰”,可知此诗系陈卓所写。这首诗分别按石氏、甘氏和巫咸氏三段吟诵三家星,最后一段专写紫微垣。《玄象诗》是研究魏晋时期星官体系的重要资料。唐代学者王希明《丹元子步天歌》也介绍了陈卓所总结的星官体系。第二节天文仪器的研制和革新据今所知,三国时期,蜀、魏都没有制作天文仪器的记录,而孙吴则在制作仪象方面很有成就,如王蕃依据张衡旧制制成一台小型浑象,葛衡也制造一台浑象,其特点为“使地居于中,以机动之,天转而地止,以上应晷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第2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二) ——诗歌的发展和艺术的大放光彩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吴家哲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①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和王粲;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②南北方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③书法家钟繇和王羲之;④大画家顾恺之;⑤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要求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3.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教学,培养学生从文学艺术中了解历史,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鉴赏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请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是谁?他写了《神灭论》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导入新课 这一课继续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内容是文学艺术及其成就。 3.讲授新课 一、建安诗人和陶渊明 (1)建安诗人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昌后使用的一个年号。建安年间(公元196—220

年),曹操实际掌握着东汉政权。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自立。“建安文学”即指汉末到魏初这一时期的文学。 建安时代的前期,社会动乱不止。曹操统一北方后,社会比较安定,曹操父子都是文学家,提倡文学,爱护文人,为文人自由创作提供了条件。 建安诗人最著名的是三曹、七子。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他们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其中曹操、曹植的文学成就较高。七子是指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幹、陈琳、应玚。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建安文学以诗为主,有不少作品从汉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的风格。这些诗篇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这是因为建安诗人,大都经历过汉末长期战乱,比如曹操本人就是乱世英雄,他大半生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对社会的情状了如指掌;曹植长期随父转战,从小生活在军队中;七子中的许多人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都目睹过广阔的社会画面,才会写出风格悲凉慷慨的诗篇,写出军阀混战造成的恶果。例如曹操的《蒿里行》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植在《送应氏》中写了“中原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王粲的《七哀诗》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读了这些诗篇,令人毛骨悚然。正如诗人当时说的:“见此崩五内”,“气结不能言”“喟然伤心肝”。我们应当把这些名句看作史诗。不过,我们不能把建安诗人仅仅看作是时代的悲歌者,还应当看到他们是国家统一的热烈追求者,他们哀其不幸,怒而奋争。曹操的《龟虽寿》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最能表达他的心志。曹植在《白马篇》中描写了一个青年战士的高尚精神,他写道:“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妻与子。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两句可以说是曹植本人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曹丕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从内容上看,是描写一个女子在深秋月夜怀念远出不归的丈夫,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征发徭役、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女诗人蔡文姬 蔡文姬,原名琰。文学家蔡邕之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博学多才,是著名女诗人,又有音乐才能。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归母家。东汉末年大乱,她被匈奴人所虏,嫁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曹操与蔡邕相好,就派遣使者以金璧赎回。蔡琰回归之后,作《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叙述了她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的愿望,她写道:“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 蔡文姬的不幸命运,代表了当时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她的诗同样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3)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原名潜(365—427),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他曾三次出仕,三次归隐。这是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看不惯门阀制度的霸道。比如他最后当彭泽县令时,一位督察官要到该县,事先通知他要做好各种迎接准备。陶渊明知道这是督察官要求他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他不堪忍受这种人格的侮辱,愤然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三单元第二、三课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 (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历史趋势: 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江南逐步开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官渡,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战役,战争中都用火攻情节;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战役; 2)都是以少胜多战役;失败方领导都犯了骄傲自大的错误。 3)战役都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或对政治形势产生巨大影响。 胜败原因:官渡之战:曹操壮大势力: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善于用人;经济:发展生产,屯田垦荒;军事:战术得当;袁绍:骄傲自大 赤壁之战:曹操:北方士兵,流行疾病,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大;孙刘:联合作战,战略得当。根本:统一条件不成熟 淝水之战:前秦民族矛盾严重(最主要)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东晋: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政权更替: 一)三国鼎立与结束: 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三国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三国正式形成。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军阀割据到西晋统一的过度,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进步。(北方发展生产,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大陆与台湾最早联系。蜀国诸葛亮治蜀,发展西南。) 2、西晋建立统一:266年,西晋建立。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即晋武帝。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统治腐朽,实行分封制,引发八王之乱,致使西晋衰亡。二)东晋与十六国 1、316年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北伐得不到政府支持,缺乏后援,最终失败。420年,东晋灭亡。 2十六国时期:4时期初至5世纪前期,黄河流域政权连同西南成汉,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期间有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任用王猛改革,缓和了民族关系,存进了民族融合。 三)南北朝对峙: 1南朝:420年—589年,江南地区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其中,宋疆域最大;自梁武帝萧衍后,南朝实力明显劣于北朝。589年,隋灭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点(1)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国家之间的更替灭亡)

二、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战役 (一) 三国时期前后著名战役 (二)魏晋时期著名的战役 十六国简表

三、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事件年表 1、改革者: 北魏孝文帝 (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和指导下) 拓跋宏以身作则,改名为 元宏 北魏孝文帝简历 姓名:拓跋宏(元宏) 谥号: 孝文帝 在位:471年—499年 民族: 鲜卑族 职业:北魏皇帝 享年:32岁 主要成就: 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考题:任何变法和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影响某些人或某些集团的既得利益,因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秦国的商鞅变法都面临着这样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孝文帝和商鞅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应对方式,你认为哪一种解决方式更好?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使国家变得强盛起来,这给你什么启示呢? 2、主要措施(内容): (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制度,加强经济和行政管理。 (2)迁移都城。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文化习俗的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与汉族通婚。 3、重要意义: (1)缓和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2)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改革背景: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民族交往与交流增多,民族交融趋势增强。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社会矛盾激化,北魏政权面临危机。

第1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汇总

第1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要求: ①祖冲之和圆周率;②贾思勰和《齐民要术》;③郦道元和《水经注》;④医学方面的新成就;⑤范缜和《神灭论》。 2.思想教育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光辉成就,表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聪明和智慧;②引导学生学习祖冲之注重实践、刻苦钻研的精神;③使学生认识到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起着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作用。 3.能力培养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环境和生产发展水平的关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指导学生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祖冲之、贾思勰、范缜及其杰出成就;圆周率的推算过程(不作要求);范缜无神论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从22课三国鼎立到25课北朝民族大融合,这四课书的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请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起止年代,共有多少年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2.导入新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时期。一方面,统一的封建国家分裂了,这一历史时期充满战争和灾难;另一方面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徒。北方黄河流域由于少数民族内迁,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交流;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又导致了江南的进一步开发,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些特点,必然反映到文化上,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有些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我们用两课时,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同学位看160页课文提示,它概括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板书课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一)·教案示例之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一)·教案示例之三 教案示例之三 第26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 —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佛教和反佛教的斗争 河北玉田亮甲店中学李祥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刘徽、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医学上的新成就;范缜和《神灭论》。 2.要求学生认识: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祖冲之等著名科学家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起着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作用。 3.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回答课内思考题,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2)通过对佛教和《神灭论》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范缜和《神灭论》。 教学难点:内容多而零散,不易掌握;专门的科学和哲学知识不易理解。 (二)教学过程 (写课题,然后指出):同学们,每当我们翻开中国古代史的篇章,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那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图画,它又象是一串串的明珠,永远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每当我们看到这些,一种骄傲、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因为(齐答)我们都是中国人。 今天,我们再取出几串明珠,仔细观察一下那五彩缤纷的光源。我们还是先到那科技的长廊中去吧!

一、科学技术(板书) 好,咱们先走访两位三国和南朝的伟大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出示祖冲之像,指导学生看书160页)。 数学刘徽和祖冲之(板书) 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回答: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板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确实是中华民族的闪光之处,确实值得骄傲。尤其是我们这些河北人—祖冲之的老乡。你们看,祖冲之也笑了。可在这笑容之中又凝聚着多少祖冲之的汗水啊!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他认真钻研古代天文、数学文献,注意吸取前人的成果,终于用割圆术,计算圆内接正10000多边形面积的方法,求得圆周率在 3.1415926—3.1415927之间。(画草图)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被镶嵌在原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 那么,祖冲之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引导学生看书160页表和161页的两段小字,回答:认真学习,刻基钻研,反复实践等)。 大家再往前走,看科技长廊中还有哪些科学家?(看书回答:贾思勰、郦道元、王叔和等)。 (板书)贾思勰、郦道元、王叔和、葛洪、陶弘景。 (学生填写以上几位科学家所处朝代和科学项目)。 (出示贾思勰像)你们看,这位就是贾思勰,北魏的农学家,他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这部书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这些经验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经过长期观察考证,为《水经》一书作注。《水经》是一部地理学专著,郦道元作注后,大大丰富了原书的内容。例如:使原书记载的137条河流增加到1250条,并记叙了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风俗等,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板书)《水经注》,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王叔和著有《脉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葛洪著《肘后备急方》,陶弘景对葛洪书进行了增补(板书)。他们也都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闪闪发光的硕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前提。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2)特点:①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

历史中华书局七年级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习题

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一、选择题 1、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A. 战国时期 B .秦朝西汉末年 D .东汉末年 2、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A.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D .道教 3、道教在民间兴起的时间大约在( A. 秦朝时期B .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 .三国时期 4、道教之所以被封建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 A. 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 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C. 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D. 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5、被尊奉为道教教主的是() A.张陵B .老子C .孔子D .庄子 二、识图题 仔细观察下面的两幅图片后回答问题 请回答: (1 )这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两个宗教?你能说出这两个宗教哪一个是外来宗教,哪一个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吗? (2 )请你分别说出这两个宗教最早在中国存在的时间。 (3 )我国封建统治者一直提倡和扶植宗教,请你举一例说明。并分析一下,为什么他们这

样做? 4)宗教和封建迷信、邪教一样吗?做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宗教? 5)请你试着说出与宗教有关的成语。(两例即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 、D 3 、C 4 、B 5 、B 二、识图题 (1)佛教和道教。其中佛教是外来宗教;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2)佛教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我国;道教在东汉时期正式创立。 (3)例如东汉明帝派人到天竺去取佛像,为安置用白马驮回来的佛像和佛经,特地在洛阳城 郊修建了一座寺庙。因为宗教有利于麻痹人民的思想,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受到 所以他们的扶植与提倡。 (4)不一样。封建迷信和邪教的某些做法残害人民的身体。而宗教已经成为一种信仰。做为 青少年,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但是身为青少年,应该从小崇尚科学。 (5)佛教成语:半路出家、大彻大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前因后果、如影随形等。道教 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课时编号 5-6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教室 课题名称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 课时数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收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故事,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利用历史挂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2、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1、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所反映的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2、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少数民族和汉族双方的影响。教材处理 适当删减,稍有补充 教学 方法 教法设计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 学法设计 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角色扮演 教学 资源 准备 教学资料 教材、网络资源 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教学内容 仪器设备 多媒体

耗材 作业布置 1、简答三国鼎立时三国国名及建立者。 2、"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源于战争。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回忆上节课所讲秦汉时期的史实,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介绍"暴走大事件"节目,以"暴走大事件番外篇第1期--三国两晋南北朝"为题,导入新课的学习,介绍本节课学习目标暨本期内容提要: 你方唱罢我登台--政权更替 我们都是一家人--民族大融合 大事件正能量--江南地区的开发 新闻大串烧--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1、图片"朝代更替图"导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 2、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出赤壁之战,进入到三国鼎立知识的学习。 3、介绍曹操与诸葛亮两个人物,以动画"赤壁之战"导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介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魏国公元220年曹丕洛阳 蜀国公元221年刘备成都 吴国公元222年孙权建业 4、介绍典故"乐不思蜀",导入西晋短暂的统治,以图片配以文字介绍晋武帝和晋惠帝。 晋武帝司马炎,河内温(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晋朝开国君主,265-290年在位。司马炎是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祖父。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号晋,建都洛阳。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晋惠帝司马衷(259年-307年),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次子,母武元皇后杨艳,西晋第二位皇帝,290年-307年在位。在位17年。 5、以图片"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引出西晋的灭亡和东晋的建立,介绍东晋的建立者司马睿和十六国政权,导入南北朝对立局面的形成和发展,配以图片说明,介绍宋、齐、梁、陈和北魏的建立者。 公元479年,宋国将领萧道成篡宋位,建南齐。刘宋传位八主,历时60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范文整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孙刘联合抗曹与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西晋灭吴;西晋的统治;“永嘉之乱”;西晋的结束。司马睿建立东晋;东晋的偏安;东晋后期的腐朽统治与东晋的灭亡。南朝四个朝代的名称;刘宋前期的统治局面;陈朝末年的腐朽统治。十六国北朝;北魏统一北方;北周武帝改革,统一黄河流域。 二、能力培养目标 三国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东汉后期的情况相比较,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得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却遭到失败的历史环境及其主观、客观原

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曹操曾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有关史实和历史材料,区分历史上的曹操与文艺作品中的“曹操”,从而全面、准确地叙述评议他一生的重大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并且让学生逐步学会掌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等历史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西晋的历史虽很短暂,特别是统一的时间不长,但是具体情况十分复杂。教师须引导学生既要力求全面,找到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方面的因素,又要突出重点,抓住问题关键,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对照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相应的史实,加深对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而且南朝、北朝的政权更迭都比较频繁,因此各朝疆土范围也多有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王朝黑暗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东汉末年一些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的局面,形成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西晋使我国从分裂鼎峙的状态复归于统一,这既符合人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超实用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间断代】 三国(220年——280年) 魏(220年——265年)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 265年,司马炎废除魏帝,魏亡 蜀(221年——263年)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蜀;263年,魏将邓艾入成都,刘禅降,蜀亡 吴(229年——280年)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280年,西晋灭吴。 西晋(265年——316年) 东晋(317年——420年) 南朝(420年——589年) 宋(420年——479年)齐(479年——502年)梁(502年——557年)陈(557年——589年) 北朝(439年——581年)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朝开始。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54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550年,高洋篡夺东魏政权,建北齐;557年,宇文觉夺西魏政权,建立北周 577年,北周灭北齐 581年,杨坚废除北周皇帝,建立隋朝 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 一、孝文帝改革 1、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均田制 1、均田制的主要内容 2、对均田制的评价 【知识整理*经济部分】 一、草市 1、产生时间 2、草市的地理分布特点 3、草市的发展 南北朝: 唐朝: 宋代: 二、翻车 翻车的作用 1

【高考练兵】 (特别提醒:将答案写在序号左侧,注意书写规范和字体的大小) 1、(2016高考历史)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4、(2016浙江)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 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 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6、三教堂是孔子、释迦牟尼、老子共祀一堂的庙宇建筑。三教堂内释迦牟尼居中,老子居左,孔 子居右,随着三教堂影响的扩大,它开始引起儒家士大夫的关注和不满。士大夫对此不满的原因是 A.三教合一 B.理学兴起 C.威胁统治 D.孔子地位受到冲击 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种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 只求富者稍有一点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理解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 B.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国家平均分配 C.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D.它有利于消除土地的兼并现象 8、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贵族势力的措施,随着 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有缓和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意图 9、东汉时期,南方有些地方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北朝时,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政府 由此也很重视牛耕,一再下令禁止杀牛。这反映了 A.古代政府重视农业的传统 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教案

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佛教、道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与思想成就 【学习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 【学习难点】“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阅读课文做下题 1、佛教于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文化对我国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兴起于时期,创始人之一为。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大放光彩的时代。与,造就了许多书画名家,更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石窟艺术。 2、时,王羲之在学习前人书法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的美称。他的行书代表作是。他以杰出的书法成就,被后人称之为“”。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了很大发展,名家辈出。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人。他的画中珍品现存有摹本和。他主张画人物要“”。 4、石窟艺术综合了和的特点,体现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它是随着

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北魏时期北方凿窟造像之风盛行,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河南洛阳的等。 达标测试 1.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倡导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一些封建贵族信佛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封建国家统治有利D.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道教之所以被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它() A.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C.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D.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3.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文化名人与其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A.医圣——张仲景——《本草纲目》 B.书圣——王羲之——《兰亭序》 C.诗圣——杜甫——《念奴娇·赤壁怀古》 D.画圣——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4. 1.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A.《汉书》 B.《兰亭序》 C.《女史箴图》 D.《水经注》 5.其书法被称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是() A.王羲之 B.王献之 C.顾恺之 D.祖冲之 6.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能独创一家,关键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