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境遇及路径构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境遇及路径构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境遇及路径构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境遇及路径构建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理论有效传播的过程。正视网络化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挑战,全面透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形成理论大众化的整合力;改进理论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理论大众化的吸引力;优化整合传播媒介资源,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培育大批理论传播专门人才,奠定理论大众化的支撑力;建立全覆盖、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等五方面对大众化的实现路径进行构建,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性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传播路径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025-0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境遇及路径构建*

高乃云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网络化正改变与重塑着人的存在方式、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已成为支配现代人类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从传播学的视角全面地分析网络化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挑战,正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探寻网络化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机制和规律,积极构建适应网络化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迫切需要。

一、网络化背景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网络化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一)网络化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意识形态环境更加复杂

信息网络化加剧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变得更为艰巨。在当今网络化背景中,资本主义在全球网络信息化中居于强势地位,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全球网络信息的控制来维护其根本的政治经济利益。正如美国学者丹·希勒在研究因特网发展史时指出,互联网决不是一个脱离真实世界之外而建立的新王国。相反,互联网空间与现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互联网的实质是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

最美好工具。互联网的发展由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所驱动,而不是人类新建的一个更自由、更美好、更民主的另类天地。无处不在的计算机网络与现存的资本主义相结合,大大拓展了市场的有效范围,“网络事实上是资本全球化的先锋。”[1]信息网络发源于美国,从一开始就使英语处于强势地位并不断巩固,并排斥其它语种。目前,全世界互联网上的英文信息占到80%以上,中文信息不到5%。尽管世界大约有2万种语言,但是微软发布的软件只有64种语言。话语霸权使西方新闻媒体的焦点占压倒性优势。面对西方在网络社会中的话语霸权,要求我们必须要在网络信息化进程中努力争取话语权利和增强话语影响力。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指出:“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进行交锋和竞争的重要场所。正如有学者指出:“文化成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2]“资本主义卖的不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示、声音、图像、软件和联系。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3]网络上每个网站的开放性,传播信息的快捷性、隐蔽性等特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常在网络上借“民主问题”、“自由问题”、“人权问题”等故意攻击、诋毁社会主义中国,赤裸裸地展现出“文化殖民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孵化及优秀科研团队项目(11SZYTH05);四川省教育厅思政重点项目(CJS11-012)。

作者简介:高乃云(1980-),男,四川大邑人,法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讲师。

主义”和“网络帝国主义”的强大意识形态攻势。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凭借网络手段采用更加隐蔽的方式向我国渗透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企图搞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思想基础,引起社会全面动荡。这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二)网络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挑战

网络信息社会的来临,给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宣传造成了严重冲击。“数字化新闻”、“网络化报刊”、“网络新闻”等正在成为广大网民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信息传播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大众传播的发展大大扩大了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的运作范围,因为它使象征形式能传输到时间与空间上分散的、广大的潜在受众。”[4]由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面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更为广泛地传播,最大程度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主要采取讲授、谈话、广播、电视、报刊等形式来进行。这种单向的理论宣传教育方式,缺乏大众化客体的主动参与和及时反馈,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众化的有效实现。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网络化具有独特的虚拟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因而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在网络化背景下,传统的那种无视大众情感,不重视大众参与的“填鸭式”灌输方式,已经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传播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手段和方法创新,以适应网络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但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相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对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明显滞后的。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问题透视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党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经验。但是,面对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变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在诸多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新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主流网站宣传引领力有待提升,特色理论宣传品牌明显偏少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主流网站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与我国4亿多的网民量的需求相比,我国主流媒体无论在“质”还是“量”方面,都难以完全适应受众的多样化需求。由于主流媒体具有相应的权威性,受众一般都愿意接受主流媒体宣传的思想价值观念。网民的理论需求迫切要求增强主流媒体的思想引领力,扩增一批像人民网、光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主流宣传网站。同时,目前各级党校网站、社科研究机构网站等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平台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已有的理论宣传教育网站在内容和版式上,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雷同,没有形成理论宣传教育网站自身的鲜明特色,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网民的理论需求。

(二)理论宣传的覆盖范围较低,还存在着诸多盲点和“空白地带”

目前,由于受网络技术普及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影响,导致我国理论宣传教育的网络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集中在各级党政府机关、军队、各级学校、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等。从地域分布来看,在经济和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农村,由于网络普及率和覆盖率极低,理论普及水平相对滞后,导致农村网络理论宣传普及的盲点,形成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难点。从理论传播的受众群体来看,外来务工人员、个体工商户、流动党员等群体,由于经济状况或者网络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形成城市中理论宣传教育的空白地带。这必然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程度。

(三)理论宣传的网络资源共享程度较低

在网络社会中,“理论信息通过电子化,可以一次投入、多份拷贝、重复使用,充分扩大其社会影响。”[5]但是,由于我国理论宣传的网络化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网络信息传播政策不健全,条块化分割明显,导致国内各网络媒体信息壁垒现象突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未能在网络空间实现充分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造成理论宣传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网络化的资源充分整合利用和实现共享,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网络理论传播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网络使用水平期待改善

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大众化理论传播的新要求。其突出问题表现为理论传播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传播队伍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理论传播业务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在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的网络化、数字化特征明显。但是,仍有相当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善于和不精于通过网络数字平台有效开展大众化理论传播。大众化理论传播队伍的网络操作能力偏低。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网络理论宣传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明显不足

由于受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国内现有部分网站、网页等数字化媒体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方面存在着认识偏差和定位偏移。诸多理论宣传网站呈现出明显的“同质化”问题,即内容基本雷同,表现形式上给人以“千篇一律”之感。从理论宣传内容上看,多数网站的内容是以模拟复制官方主流媒体的内容,理论信息大多是平面信息,缺乏从受众理论需求的角度来解读和传播理论内容,导致理论传播缺少相应的立体感。在理论内容的网络语言文字上,没有充分发挥网络传媒的互动优势,运用网络化语言,做到把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形象化、生动化地传输给广大网民。在网络公共空间,理论传播主体与受体(网民)的互动沟通不强。导致理论宣传“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6]在理论宣传特色方面,缺少一批广大网民喜欢的、乐意接受的独具特色的网络理论宣传网站和品牌。像《复兴之路》、《国情备忘录》、《思想的历程》等优秀的网络化、数字化理论宣传成果比较少。同时,理论宣传教育过程的互动性较差,不能充分调动公众参与,从而难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路径构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网络化视野中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特点和规律,自觉探索构建适应网络化新形势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策略和长效机制,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

(一)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形成理论大众化的整合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主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过程中,我党都充分发挥了领导作用,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诸多关于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精辟思想。如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7]针对新时期意识形态面临的复杂态势,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他进一步指出:“各级党委都要增强阵地意识,切实加强对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8]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主体诉求的集散地,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新场所。网络空间正在经历着各种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争夺大众的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战争。因此,党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复杂态势,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和移动新媒体,让网络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阵地,在网上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掌握网上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主导权。

一方面,各级党委要统一认识,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切实把网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和整体部署中来。制定网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目标,建立相应的制度政策保障,健全由中宣部等部门牵头的全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督察跟踪机制,防止出现“形式化”和“口号化”。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党报、党刊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平台建设,努力创建一批能够适应广大网民理论需求的数字化宣传品牌,让主流媒体形成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舆论场。积极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学者利用网络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广大网民的思想进行科学引导。

(二)改进理论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理论大众化的吸引力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是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理论大众化能否取得实效,关键要看理论宣传的内容和形式是否适应时代要求。在网络信息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卓有成效地推进,就需要立足于网络化的时代要求,改变传统的理论传播方式方法。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9]

适应网络化发展的要求,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吸引力。首先,在内容上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本本主义”,在创新中不断使马克思主义彰显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时代特色,能够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反映改革开放的实践,反映广大人民群众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因为,人民群众对理论体系的接受认同,一般是以理论与自身利益的契合程度为选择依据的。其次,在形式上要善于运用通俗化的文字、群众性的语言、新鲜生动的材料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在宣传形式上,能够及时捕捉网上广大网民反映强烈的社情民意,充分考虑受众的群体差异和接受方式,运用多种形式把哲理性和通俗性结合起来,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特别是要合理利用网络语言来传播理论,正如毛泽东指出:“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10]再次,要善于抓住广大网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科学地进行网络媒体宣传的议程设置。在信息爆炸时代,“要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设置公众关心的议题”,“议程设置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手段。”[11]充分尊重网民作为受体的平等地位,积极利用BBS论坛、博客、微博、手机等新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三)优化整合传播媒介资源,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

在信息社会中,“理论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12]任何思想或理论的要实现有效传播,传播载体和机制的选择利用是至关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体系,它只有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渠道才会被广大群众了解并接受,它需要“从外面灌输进去”。[13]要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需要充分运用各种载体和传播平台,不断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渠道。从一定程度上讲,传播平台和机制的选择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尤其是在社会思潮多样化的时代,在大众化中引领社会思潮,传播机制就显得更为重要。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文化的影响还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必须花大力气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大众化传播体系,尤其是要探索信息化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机制。

要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就必须要有效整合媒介资源。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报刊、图书、影视等传统媒介,利用多样化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要发挥新闻媒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特殊作用。新闻媒体是信息发布、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要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影响,遵循传播规律,充分运用先进手段改造传统传播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从战略高度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新空间。充分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中的巨大潜能,加强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把互联网开辟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阵地和新平台。要善于“利用网络世界的强大互动性,重视回应大众对网络上传播的马克思主义

基本理论内容和形式的反馈,及时更新传播方式和内容。”[14]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入到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的科学机制和有效实现方式。

(四)培育大批理论传播专门人才,奠定理论大众化的支撑力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变革作用,前提就是要让“理论掌握群众”。但是,理论只有通过宣传教育才会被群众所认知、掌握、认同。从现实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有一个不断深入人心、不断被群众掌握的过程,即存在着大众化的过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15]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既不是降低马克思主义的品位,也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和简单化。而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落到实处的客观要求,是使人民大众真信、真学、真用的前提。面对网络化带来的意识形态的深刻变革,以及多质大众的多样化理论需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离不开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理论传播队伍。

一方面,要建立经常性的理论宣传队伍培训机制,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的网络化使用水平。由中央组织专门机构,划拨专项经费来培训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队伍,尤其是重点提升理论宣传队伍利用网络开展理论传播的基本能力和水平,尽快改变当前理论宣传教育队伍网络使用水平偏低的现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开发研制,培养一批既懂网络传播技术又擅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复合型人才。要通过制度支持和政策偏斜,培育大批优秀中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防止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出现断层现象。提升理论传播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利用网络化平台,及时抓住网民“兴奋点”、“聚焦点”来适时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能力。

(五)建立全覆盖、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

马克思主义只有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穿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接受、自觉追求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影响的最大化,其重要环节就是要建立全覆盖、立体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体系,不断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

从理论传播的场域来看,理论传播必须要重视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广大青少年是最庞大的网民群体,学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学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渗透到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去,加强对学校网络论坛的引导和管理。同时,要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网络化、数字化硬件设施建设,为广大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从而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覆盖面。从受众群体来看,要把青少年作为开展网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重点对象,在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生活问题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当然,也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企业员工、流动人员等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尽量减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盲点和空白地带。

在网络化背景下要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有效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要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积极主动地抢占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阵地,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电子化和数据化,努力开辟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新阵地和新途径。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会被大众最大程度地认知、接受和认同,最终变成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美)丹·希勒.数字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帝国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3.[3]王列,杨雪东.全球化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4](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化[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5.

[5]唐莉.信息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2).

[6][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11]张福平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议程设置[J].社会科学战线,2009,(10).

[12]徐荣梅.传播视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3]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王明霞.网络传媒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策略解读[J].浙江学刊,2011,(1).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刘宏兰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等可视化的一种方式。(含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 表)。(新闻信息图表:它是那些具有新闻价值或者可以传达、解释新闻信息的图表,其特点是形象性与直观性。) 2、网络新闻专题: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 续报道的形式。 3、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 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 4、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话题讨论为主的BBS。它是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5、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6、微博:也称为微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简短的消息,这些消息可以即时地传送给关注自己的那些对象。尽管它常常被拿来与博客相比,但微博不是博客的一种简单延伸,它把即时通信、SNS和博客等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综合优势。 7、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百度)从微观来看,该“网络社会”是从原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分离与统一的新的现实社会。从宏观视之,它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现代世界交往、互动联系的媒介,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结构。 8、网络营销: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9、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问答: 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 是对日常稿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手段,常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手段等共同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他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与新闻专题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得多,且针对的是各种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日常报道,而不一定是重大报道题材。 作用:(1)克服新闻碎片化现象;(2)体现网络媒体竞争力; 特点:(1)以某一稿件为主干,其他稿件为其服务、报道线索明确;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加强基层党建

李秋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加强基层党建2010-08-30 16:20来源:人民网共0条评论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是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是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让基层党组织书记成为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专家。基层党组织书记在基层工作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其是否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决定了一个地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水平。为此,基层党组织书记要努力做到三个第一:要把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第一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党忠诚、对事业忠诚、对人民忠诚。要把落实管党责任作为第一职责。不断增强管党意识,提高管党能力,改进管党方法,提升以党的建设总揽工作全局的能力和水平。要把践行科学发展观作为第一准则。带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开拓创新、解放思想,真正做到阳光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让普通党员成为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先锋。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群众中最为优秀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实践者,只有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先锋,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主流。要用真情温暖党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向信仰的转变。坚持从政治上重视、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让广大党员真正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团队的力量,自觉自愿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转化为自身的世界观和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要用责任约束党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观念向行为的转变。围绕党员职责,提出履责目标,抓好督促落实,让每个党员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模范。要用典型激励党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实践向示范的升华。大力推荐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用他们的闪光事迹引领广大党员更加积极地践行马克思主义。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前沿。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阵地。要健全组织体系,拓宽马克思主义覆盖面。注重在“两新”组织中健全党的组织,完善党小组等基层组织体系,解决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覆盖难的问题。要规范党建工作,突出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做到教育管理经常化、规范化、长期化。要创新活动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注重新兴载体,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让马克思主义走出传统课堂;丰富表达形式,采取文艺创作、示范展示、情景体验等多种手段让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基层党建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辅相成,共同途径在于实践,共同目的在于推动科学发展。把握好这一内在联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必定能够全面普及科学发展观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把改革发展的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作者系常德市鼎城区委书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第37卷 第12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Vol .37No .12 2014年12月 Journal of Yan g tze Universit y (Social Sciences ) Dec.2014 收稿日期:2014 10 08 作者简介:林炜(1989 ) ,女,福建莆田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林炜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管理系,福建厦门361021)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选择,是在理论态度上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世界,在理论表述上适应人民大众的理解模式,在理论宣传形式上迎合人民大众的欣赏方式,在理论本质上回应人民大众的现实诉求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现实路径 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4)12-0091-03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三 [1](P5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应该从改变世界的方法论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在理念上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自觉性三 理论可以通过给行为指明方向来影响历史活动的联系 理论一方面研究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作为社会的综合,使认识有了可能);另一方面,又研究政治实践三 [2](P2)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由少数人的哲学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三 [3](P41) 一二 态度:亲和大众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诉求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在 用 中才表明它是 有用 的三割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群众的联系,把它从实际活动和科研活动中排挤出去,就是把它变为无用之物,最多是一种 偶像 三 [3](P41) 将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联系在一起,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诉求,也是检验我们的工作是否走进人民群众的关键所在三它要求我们将高深的理论通俗化,在态度上做到亲和大众,使其成为与民众血肉相连的精神共同体三毛泽东同志很早就强调指出, 大众化 就是我们的 思想感情 要和 大众的 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4](P851) 并使其真正成为与人民 大众的心灵世界毫无隔阂的精神存在三 从理论层面来说,哲学的大众化,需要在理论工 作中扬弃狭隘的主体性,追求公共性的复归三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是依靠 头脑的激情, 而是激情的头脑 [5](P1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民大众一样,只有作为 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6](P4) ,才能 成为现实的力量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在理论内容和概念形态上为大众所接受,关键在于它能够抛弃狭隘的主观性,追求用典型检验道理,用事实诠证道理,用数字确证道理的方式,努力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群众路线模式,自我完善三因此,为了使大众能听得进去这些道理,并理解明白这些理论,就需要从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 人 [5](P46) 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国化的理论深度三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 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 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三 [4](P836) 邓小平同志也 说道: 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 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三 [7](P382) 我党两代领导人都从 革命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出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三要将其上升为理论总结,就需要我们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彻底摒弃以往的学院气,要求理论教育者必须与受教育者保持心理上的平等,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学风上平易近人,理论宣传上通俗易懂的良好局面三

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心得

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 心得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信仰,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任务。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一重大任务落实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针对不同群体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把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作为“重点工程”。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和进程。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干部是重点、是关键。应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对全体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作

为“生命工程”。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基本义务。只有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当代中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重点是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切实抓好对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工作,使党员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作为“战略工程”。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这也决定了他们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其西化、分化战略的主要对象。只有做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的工作,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尤其是要大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把对广大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知

社会保障概论

一、填空题 1、最早宣称建立“福利国家”是()。 2、中国历史上最富特色的官办慈善事业是()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的时间是()。 4、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框架构成包括()、()和()。 5、工伤责任认定的演变包括()、()和()三个阶段。 6、我国传统医疗保障制度有三种即()、()和()。 7、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保障体系通常包括()和()两大类。 8、最早颁布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的国家是() 9、中国历史上最富特色的官办慈善事业有()和()两种方式。 10、医疗保险费的支付方式可以分为()和()。 11、工伤包括()和()。 二、选择题 1、我国传统医疗保障制度有三种即()。 A、公费医疗 B、劳保医疗 C、农村合作医疗 D、县乡村三级医疗 2、构成慈善事业时代的三大支柱是()。 A、宗教慈善事业 B、官办慈善事业 C、民间慈善事业 D、商办慈善事业 3、传统体制下,中国的三级医疗保健网是指()。 A、市 B、县 C、乡 D、村 4、中国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的本质是()。 A、单位负责 B、国家负责 C、国家和单位共同负责 D、个人负责 5、实行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的国家有()。 A、德国 B、美国 C、法国 D、新加坡 6、医疗保障模式有()。 A、社会医疗保险 B、国家医疗模式

C、强制储蓄医疗保障模式 D、合作医疗保障模式 7、依据参加失业保险的意愿是否具有强制性,失业保险可分为()。 A、强制性失业保险 B、非强制性失业保险 C、权利型失业保险 D、调查型失业保险 8、现代意义上的工伤保险最早产生于()。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9、工伤保险费率主要有三种方式即()。 A、差别费率 B、浮动费率 C、统一费率 D、固定费率 10、现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最早出现在()。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11、以政府介入程度或制度化为依据,社会保障可分为()。 A、慈善事业阶段 B、济贫制度阶段 C、现代社会保障阶段 D、社会救助阶段 12、中国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的本质是()。 A、单位负责 B、国家负责 C、国家和单位共同负责 D、个人负责 13、下列哪些属于补充社会保障的范畴()。 A、慈善事业 B、社区服务 C、企业年金 D、商业保险 14、根据《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社保基金投资方式包括()。 A、银行存款 B、国债买卖 C、投资金融债券 D、投资证券市场 15、我国传统医疗保障制度有三种即()。 A、公费医疗 B、劳保医疗 C、农村合作医疗 D、县乡村三级医疗 16、美国的失业保险属于以下哪种类型()。 A、强制性失业保险 B、强制性失业保险+失业救助 C、失业救助 D、个人自愿型保险 17、当代实行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的国家有()。 A、新加坡 B、智利 C、中国 D、日本 18、养老保险的责任承担模式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全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命题,全社会对此赋予了高度的关注,社会发展相关的哲学理论与思想也逐渐被赋予了更高的关注。在哲学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实为重要的哲学之一,以创新思维总结了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落到实处,则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推动其实现大众化传播,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举措。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的原则和方略。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基本原则推进路径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各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程更在不断深入。有别于其他的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重点强调着文化的“大众性”,倡导要将文化的价值定位在“民主”层面,并切实服务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1]。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广大人民群众定位为践行者,只有还原人民的主体地位并给予人民群众以应有的重视,才能有效借助民众力量在大众群体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切实体现与价值回归。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路径实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其积极意义也鲜明地体现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提升层面。 一、现实意义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推动自身定位在了一个国际新高度。对于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过于抽象且距离遥远,该哲学理论的生成始于特定的年代,因此应当属于执政党统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从定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将核心定位在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哲学理论,本质上看就是关乎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概括性科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理论思想。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思想引导,具有着极强的现实性[2]。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率较高,因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已经成为了必要的举措,不仅有利于深化人们对其的理解,同时更有利于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设良好的环境,以此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回归。 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并非是一项能够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性的长期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路径亦需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这样一来,大众化的现实意义才能够有所体现。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此的相关研究有必要不断深入,这种研究应当兼顾理论与实践研究,唯有经过社会的检验,才能验证“真

东财《社会保障概论X》在线作业二(随机)1答案

东财《社会保障概论》在线作业二(随机)-0029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工人阶级的斗争是养老保险产生的() A.社会背景 B.政治背景 C.文化背景 D.经济背景 正确答案:B 2.慈善事业的经济基础是() A.社会捐献 B.政府财政 C.企业缴费 D.税收 正确答案:A 3.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建立起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制度中劳保医疗的保障对象为() A.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B.革命伤残军人 C.大学生 D.国有企业职工 正确答案:D 4.经济学说史上影响深远的凯恩斯主义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 )一书。 A.《福利经济学》 B.《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C.《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 D.《福利国家论》 正确答案:B 5.在政府的鼓励政策下自愿推行,根据权益或效率原则享受相应的待遇水平,举办者自负经营风险的医疗保险制度是() A.社会医疗保险 B.补充医疗保险 C.个人投保的商业保险 D.医疗救助和农村合作医疗等 正确答案:B

6.在确定待遇水平的方式中,()强调收入的作用,强调工龄或服务期限的长短。 A.生活费用基准 B.收入所得基准 C.个人需求基准 D.经济发展水平基准 正确答案:B 7.()标志着社会保障进入了高级阶段。 A.社会保险的发展 B.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完善 C.社会福利的普及与高水平化 D.社会救济制度的完善 正确答案:C 8.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第二阶段的开始标志为() A.1986年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暂行规定》 B.1991年的《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C.1993年《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D.1997年《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正确答案:B 9.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责任主体是() A.个人 B.政府 C.企业 D.基金管理组织 正确答案:B 10.慈善事业本质上应是() A.官办事业 B.民办事业 C.个体事业 D.私营事业 正确答案:B 二、多选题(共20 道试题,共60 分) 1.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包括的业务内容看,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A.社会福利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文如下: 摘要:党的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也是我们党风雨百年的经验总结,即不断推 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 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 变成物质力量。 党的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也是我们党风雨百年的经验总结,即不断推进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以这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新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毛泽东曾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 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 质并非仅使群众掌握理论,而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相结合、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 “化”大众,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有效宣传、普及,使马克思主义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所理解、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是指用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即围绕大众需要,根据大众实践过程中所获 得的理论去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建国6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社 会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国内各种矛盾层出不穷。为了更好的度过转型期,保持社会的平稳 发展,必须把当代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认同的思想信念,转变为群众改造世界的理 论武器;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与创新精神,用社会实践的经验教训丰 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挥指导作用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 方法,自觉成为科学理论的实践主体。因此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起到应有 的作用,就必须实现大众化。因为理论不能直接进行实践活动,必须借助于群众这一载体。让群众对科学理论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这是运用理论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是对客观世界本质的正确认识,群众的实践活动要想取 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指导,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需要借助大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 信息焦虑:当人们不理解信息时,不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时或者知道到哪里找却不能对其访问时都会产生焦虑,这就是信息焦虑。 2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3 网络媒体:借助于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移动电话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 广义:借助于互联网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的站点。 狭义:我们认为只有在互联网上主要从事新闻信息的选择,编辑,登载,和链接等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才能被认为是网络媒体。 5 公民新闻:又称参与式新闻,指大众传媒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参与社区事物,倾听市民心声,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发起的讨论,以各种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同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地报道,争取对社会各界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以实现某个良好愿望或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媒体行为。 6网络广告:从广义上讲,一切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信息方法与过程都是网络广告。从狭义上讲,网络广告是基于计算机操作,通过国际互联网发布的电子广告。 7虚拟社区:又称网络社区,指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求的人组成,成员可以分布于各地,以知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核心功能: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等)8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的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V)撰写博客文章的行为,其他人可以感受到博客门的行为价值。 (N)具有博客行为的人群,他们将其生活与网络相结合,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生活,并通过网络社区实现其价值。 9、网络隐私: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领域与个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随意转载、下载、传播所知晓他人的隐私,恶意诽谤他人等。 10、网络伦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显示出得新型道德关系,表现为社会意识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对人和多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13、中国网络媒体:依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并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授权和认定,在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中很多人对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以及生产方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等进行了批判性揭示对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演进过程、资本主义新形态及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趋

社会保障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概论名词解释: 1. 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由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2.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体:在社会保障活动中,依法享受权力与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3. 社会保障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机构与程序,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对各种社会保障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的过程。社会保障管理不同于生产管理,它是一种社会事务和社会政策管理,致力于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4. 社会保障基金: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国家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计划、项目而预先建立起来的,用以保障社会成员在遭遇社会经济风险事故时所需要的、专款专用的资金。 5. 社会保险: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法律为基础,在权力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下,通过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的共同筹资,为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提供经济收入补偿,使其能够在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造成的社会生活问题面前仍然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以保障社会安定与持续发展的社会互助制度。 6. 养老保险:是政府通过立法的制度性安排,以权力与义务一致性为原则,在劳动者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或达到法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后,为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 7. 医疗保险:广义医疗保险是针对人的健康的保险,它不仅包括医疗费用的保险,而且包括疾病预防、人体健康维护等方面的内容。狭义医疗保险主要是指针对医疗费用的保险。 8.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在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以农村居民为对象,在自愿和互助共济的原则下,通过集体和个人共同筹资,按一定比例补偿农民医疗费用的初级医疗保险形式。 9. 失业保险:是指依据国家法规,通过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渠道筹资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失业时给予失业金支付,以保障其最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对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充分就业,弱化失业负效应,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 10.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之一,是向法定范围的劳动者补偿其因职业病或工伤而导致的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由国家或企业单位对其生活给予一定物质补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结合,用于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的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搜索引擎: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技术,分为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 社会化搜索: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及其搜索的不足。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化搜索。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术。 Web2.0: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相比Web1.0,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与此相关的技术有RSS、博客、维基、SNS、微博、微信等。Web2.0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Web2.0的指向试图将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Web2.0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UGC(UCC):用户生成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从而减轻网站的负担,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常委需求。同时它也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更容易产生黏着力。 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主要特征有内容生产与社会相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化”意味着依赖于人们关系的集成,要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它也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社会化媒体也促进了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繁荣,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重大打击。

如何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如何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原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内容、形式到方法都以人民群众为主体,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众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理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就是说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和满足人民群众的价值需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是以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实践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养分,创造出新的内容,得到新的发展,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这表明,人民群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主体,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终极目标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的头脑,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为理论依据,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接受、掌握并不断增强思想理论素质为工作目标,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衡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唯一标准。 3.2坚持多样性、可选择性的原则,使群众在自主选择中自觉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主选择是提升人们接受外部事物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人是社会的主体,既表现为人的主体实践构成了完整的社会实践,也表现为人在社会中的任何思想和行为活动归根到底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强调选择性,就是要给人民群众以多种接受科学理论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各自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把选择性原则运用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使大众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多种表达方式,其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一是科学理论内容阐释方式的多样性,不仅以经典著作的形式,也以通俗读物的形式、文艺作品的形式、艺术展示的形式等等来表达,任由人们自主地选择。二是科学理论的物质载体和传播渠道多样性,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渠道进行传播,又要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给思想理论传播提供的新的手段,发挥网络的功能,并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载体和手段。三是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不仅存在组织系统和教育机构的显性教育,而且存在人们日常文化消费这一隐性教育渠道。在开发生产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品中,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反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隐性教育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以普及为目标,通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朴素、简练、生动、具体的表述,全面实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到全体人民当中,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把系统科学的理论用朴素、简练、生动的语言和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是实现普及的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高屋建瓴,意蕴深刻。把这一理论传播到群众当中就要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一是实现理论的朴素化,还马克思主义来自于群众的朴素感情和朴素生活之本来面目,切忌把鲜活的理论搞成群众无法接受的玄妙、生硬、西方式的理论说教。二是实现理论的简练化,用富有生活气息的简洁语言把深奥的理论转换成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短明快、层次清晰的理论梳理,使书本的理论成为生活的理论,变成群众生活的自觉行动。三是实现理论的具体化,把反映一般规律、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理论同具体的事实相结合,使理论与群众生活相关联,贴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调查问卷及其统计数据

1、你信仰马克思主义吗? 其中有57%的研究生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有22%的学生表示不信仰,而2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 2、你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吗? 其中只有28%的研究生表示知道,38%的学生表示不知道,34%的学生表示听过但不太了解。 3、你知道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只有49%的研究生能够正确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部分内容,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科学发展观。 4、你关注近期召开的“两会”的焦点问题吗? 其中有65%的研究生表示关注,17%的学生表示不关注,还有1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5、你平时阅读《求是》《人民日报》《半月谈》《参考消息》等党报书刊吗? 其中有10%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有21%的学生表示从来不读,有69%的学生表示偶尔读。 6、你阅读过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名人传记吗? 其中有11%的研究生表示读过,有12%的学生表示从来不读,有77%的学生表示读过一部分。 7、你平时关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网站吗? 其中只有10%的研究生表示关注,而62%的研究生表示不关注,还有28%的研究生表示偶尔关注。 8、你会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吗? 其中有5%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有46%的研究生表示从来不读,49%的研究生表示偶尔读。 9、你会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文章和书籍吗? 其中有7%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35%的研究生表示从来不读,有58%的研究生表示偶尔读。 10、你对研究生阶段学校安排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类必修科目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其中有30%的研究生表示感兴趣,16%的研究生表示不感兴趣,有54%的研究生则认为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信仰,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任务。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一重大任务落实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针对不同群体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把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作为“重点工程”。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和进程。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干部是重点、是关键。应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把对全体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作为“生命工程”。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基本义务。只有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当代中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重点是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切实抓好对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工作,使党员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作为“战略工程”。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这也决定了他们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其西化、分化战略的主要对象。只有做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的工作,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时代内蕴和表现形式,不会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线上,但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共同的,这是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过程中的最根本的东西,也是我们分析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前提。那么,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之前,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概念进行辨正,对其时代内蕴作出科学的阐释。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概念的辨正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为理论界所广泛关注并深入研究,不同的学者从多个视角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出了不同回答,可谓众说纷纭,但至今尚无统一的定论,有的甚至还存在着明显的误读和曲解,亟待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辨正。 (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区别开来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艾思奇是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运动的开创者,因而称之为?哲学大众化第一人?。但近年来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第一人应是1921年就开始大众化工作的高语罕?,主要是因为?高语罕在20世纪上半叶撰写的《白话书信》、《理论与实践:从辩证法唯物论

的立场出发(书信体)》、《青年书信》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三本通俗著作?。 这个理由看似很有说服力,实际上却站不住脚,其中提到的高语罕代表作之一《白话书信》,主要是采用书信体的形式论及政治、妇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社会的不平和政局的黑暗、劳工痛苦和资本剥削,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主张,从其内容可以看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很显然,论者是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混为一体,令人费解的是,这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里并不是个别现象。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存在明显差别,一方面,从逻辑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诚然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和有机组成部分,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集合概念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者虽有很多共性,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其内在逻辑和特殊规律;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传播确实是从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的,但是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逐渐演变、不断摸索、分阶段推进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所呈现的基本形态有所不

高乃云: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 高乃云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摘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召唤。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积极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进行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路径选择 在党的十七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真正被广大群众掌握,变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物质力量,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研究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积极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是时代赋予理论界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贯穿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具体历史进程中。就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实现方式之一,两者不断统一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中。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演进中,我们可以分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是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刻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进程和效果。从根本上讲,大众化与中国化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涉及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两者在互动中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如果离开大众化来谈中国化,就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的“精英化”和“学院化”趋向,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失去生机和活力;如果离开中国化谈大众化,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