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胶体教案

胶体教案

胶体教案
胶体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胶体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的应用。

(2)了解胶体的概念,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从日常生活中遇见的一些常见的现象入手,采用合作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2)通过学生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善于置疑的学习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类的应用与我们周围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增强求知欲。

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整理知识地能力。

(二)教法分析

1、情景激学法:以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一些丁达尔现象的录像视频引入新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丁达尔现象。

2、实验探究法:设计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溶液、胶体、浊液的对比探究实验,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来展开知识地学习与研究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丁达尔效应的解释和胶体介稳性的FLASH,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胶体为何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以及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保持稳定的原因,把抽象的微观世界变成生动形象的动画,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类的应用

2、教学难点:胶体概念的形成和性质

(四)设计思路

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胶体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虽然在教学要求上对胶体的要求远比以前降低了,但本着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以致用的精神,本课仍然详细讲解了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五)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简单分类方法后知道,科学的分类方法对我们认识和研究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有重要的作用,那么请看大屏幕,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分类图,我们从这树状图中可以看出:纯净物我们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分类,那么大家看看这混合物呢?它后面是不是还是个空白?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尝试用合适的分类方法来认识混合物。[思考与交流]

在初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将混合物根据分散粒子的大小分为:溶液和浊液?

【版书】开始列表写出溶液和浊液的组成。(写在黑板中央)

拿出准备好的三支试管:1.将少量NaCl 溶于水得到NaCl 溶液。2.鸡蛋清。3.泥沙悬浊液。让同学们观察讨论三支试管,指出哪支试管里的是浊液,哪支又是溶液呢?(这里就出现第2支试管的争论,我们暂且不论),那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支试管里的溶液,我们在初中就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而这只是混合物里的一种溶液体系,那么对于整个混合物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新的知识:分散系及其分类 [板书] 分散系及其分类 [讲解]首先我们来介绍几个概念。 [板书]一、分散系

1.

[讲解]这两个概念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有所相似,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

比着学。

那么,既然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而分散质和分散剂可以是不同的状态 。 [板书] 2.常见分散系的比较

因此,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归纳与整理]

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过渡】再次展示刚刚那三支试管,指出第二支试管里的液体不是溶液,二是鸡蛋清液。 [分析]:我们都知道第一支试管里的NaCl 溶液里的NaCl 的相对原子量是58.5,而其离子的直径小于1nm ;浊液里的分散粒子的相对原子量就不用我说了,肯定是非常的大的,而粒子的直径是大于100nm 的;那么这个鸡蛋清呢?我告诉大家的是,这鸡蛋清里的蛋白质的相对原子量也是相当的大,大约在几万到几十万。那么大家想一想,这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这么大,为什么现象还像溶液一样透明而不像浊液那样浑浊呢?而它的分散质的直径又有多大呢?它到底与溶液、浊液有什么样的区别?又有怎样的特性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

重点:胶体。

【板书】二、胶体

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的本质特征)

[讲解]同学们能否想象一下胶体的状态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黏黏糊糊的液体,像胶水。

[讲解]其实不然,胶体的范围很广泛,如我们生活的空气,吃的馒头,喝的豆浆,用的牙膏都属于胶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所处的就是一个胶体世界。

[过渡]也因此呢,在散剂为液体的分散系中,我们又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让同学们再次观察三支试管,进一步完成黑板中央的表格: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粒子大小是它们的本质区别。粒子大小不同因为三者分散质是什么?由这么多粒子组成的这些分散系外观又有怎样的区别呢?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从外观很难区分溶液与胶体啊?

那好,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用激光笔照射溶液与胶体,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呢?我们是不是观察到在照射胶体的时候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啊?这就是我要给大家介绍胶体的第一个重要特性:丁达尔效应。

【板书】2.胶体的特性:

(1)丁达尔效应——物理区分溶液与胶体,成因:光的散射。

那请同学们再看大屏幕:播放多张有丁达尔效应的图片。

[讲解]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漂亮图片,都是从我们生活当中拍摄的。我想大家也曾观看到过这种丁达尔效应: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城市都安装了彩色探照灯,夜幕降临,一道道五颜六色的彩色光柱在空中交相辉映。还有,清晨在茂密的树林里,看到枝叶间透着一道道光柱。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很简单,不管是我刚刚展示的鸡蛋清,还是我们生活中的空气,它都是属于胶体。而胶体里的分散质直接在1nm——100nm之间,小于光的入射波长,发生光的散射,每个微粒就好像一个小的发光体,而无数发光体散射结果就形成了光的通路——丁达尔现象。(补:溶液里的分散质的直径小于1nm,入射光发生衍射,散射很微弱,观察不到丁达尔现象;而浊液分散质粒太大,大于入射光很多倍,发生光的反射而无散射,故光线不能通过。)

[过渡]那好,我们通过丁达尔现象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要是有少量的溶液参杂在胶体里面,我们怎样来对胶体进行提纯呢?因此,在这里,我将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分离方法——渗析。【板书】(2)渗析——胶体的提纯

[讲解]渗析是根据胶粒大小特征和半透膜的性能而采用的特殊方法,可将混在胶体中的离子和小分子出去而提纯不和精华胶体,原因是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透过。这里的半透膜是我们新接触的物质,如动物肠衣,鸡蛋膜,玻璃纸等。大家可以简单的理解这半透膜跟滤纸有些相似,就是半透膜里的小孔比滤纸的要小得多,在1nm左右,所以能够让溶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通过。

[过渡]再次拿出三支试管,从浊液那里看到分层现象,提出浊液的不稳定,而溶液稳定,让大家猜测胶体的稳定性?

那好,现在我们就用实验来证明胶体的稳定与不稳定:

首先,我们先来制作一杯胶体:将烧杯中盛有25ml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FeCl3(饱和溶液) +3H2O 加热Fe(OH)3(胶体) +3HCl

(此制作过程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来)展示实验制作的Fe(OH)3胶体。胶体制好后,我们在对胶体进行通电,大家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用Falsh展示此过程)我们从实验中是不是发现在通电的阴极的溶液颜色变深了?

[分析]我们观察到在U形管的阴极的溶液颜色变深,阳极变浅了,这说明红褐色的Fe(OH)3胶体在通有直流电的情况下,胶体微粒发生了定向移动,这种现象就叫电泳。

【板书】(3)电泳现象:同种胶粒带相同电荷,

这种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有电荷,而实验中的Fe(OH)3胶体因为带有正电荷,所以在通电下向电源的负极移动。通过众多科学家的实验探究表明:胶粒直径小,表面积大,胶粒吸附能力强,可吸附离子,因此同一种胶体的胶粒带有相同的电荷,彼此相互排斥,不易凝聚,这就是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补:胶体胶粒带电规律:金属氢氧化为,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离子,胶体微粒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微粒吸附阴离子,胶体微粒带负电荷。)

[举例]?

[过渡]我们知道,在这个胶体中,分散质的周围存在着大量的分散剂,正因为这样,分散剂的微粒在每一瞬间从不同的方向碰撞胶体微粒,使得胶体微粒的运动方向不断的改变。同时,同种胶体微粒所带电荷相同,胶体微粒相互靠近时也产生斥力,从而使胶体微粒做不停的、无序的运动,这我们就称之为布朗运动。这也是胶体相对较稳定的一个因素。(补:布朗在观察花粉的时候发现此现象而得名)通过Falsh动画帮助理解。

【板书】(4)布朗运动

[过渡]那好,我们分析了胶体稳定的原因,那么,下面我们在来分析分析它不稳定的原因:通过刚刚的介绍,我们知道胶体能够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具有强的吸附性使其胶粒周围聚集相同的带电粒子,而在这相同带电粒子的排斥下,不至于聚在一起。那么,大家想想,要是我们把这胶体粒子周围的电荷给剥开,让它不带电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对,那样它们就会慢慢的聚合在一起形成大的分子团,在重力的作用下沉淀下来。因此,像这样使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聚沉。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胶体还具有不稳定性。

【板书】(5)胶体的聚沉

那么,我们再来探讨下让胶体聚沉的方法:

1.加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使之聚结成大颗粒儿沉淀。例如:生活中,

由豆浆制豆腐时,在一定温度下,加人CaSO4使豆浆中的胶粒所带电荷被中和,

从而使胶体发生聚沉而制得胶冻状的豆腐。

2.较热胶体——加速胶粒运动,使之易于结合成大颗粒而沉淀。

3.加人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互相中和电性,减少同种电荷的相互排斥作用

而使之聚集成大颗粒而沉淀。例如:明矾净水。

因此,我们最后是不是可以确定这胶体的稳定性了——介稳定。

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上面我们对胶体讲述了五点,其中丁达尔效应、电泳、布朗运动、胶体的聚沉,是胶体的特性。而渗析主要是分离提纯的一种方法。而这节课的所有知识点级别上就在黑板上的这张表上,希望大家将这张表仔细的记录下来。

(小结)这堂课主要讲了关于分散系及胶体的有关知识,着重掌握胶体的四个性质,特别是丁达尔现象;本节课与我们同学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大家身边存在着许多奇妙的东西,所以大家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黑板最左边:

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

[一、分散系

1、 分散系:

2、常见分散系的比较 二、胶体

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的本质特征)

2.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物理区分溶液与胶体,成因:光的散射。 (2)渗析——胶体的提纯。

(3)电泳现象:同种胶粒带相同电荷。 (4)布朗运动 (5)胶体的聚沉 黑板中间: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Fe(OH)3胶体,AgI 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

金属氢氧化物如 Al(OH)3、Fe(OH)3胶体 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

土壤胶体

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

3

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

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

3

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

胶体的教学设计

教案 课题:胶体知识目标: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掌握胶体的概念及本质特征和性质;了解胶体的分类及分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收敛性和发散性,使 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感受化学实验之精妙,激励学生学好化学, 将来应用化学知识改造世界美化生活。 板书 设 计篇二:=胶体教案 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各位专家,同行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 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第一节第三个内容《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化学体系的教材重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元素与物质分类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混合物知识的运用,为进入高等学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因为掌握胶体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在工业生产上的重要用途,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业生产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认为胶体的概念和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胶体的性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职高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1)记住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2)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化学性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总结(1)培养学生运用本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思想目标:结合本节的教学,向学生渗透严谨治学的意识,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师生感情,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本学科更加热爱。 四,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胶体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采用的教法是: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 2.演示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胶体性质。 3.比较法:通过nacl溶液与胶体,nacl溶液与浊液,胶体与浊液的比较,启发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认识胶体,获得新知。 五、学法: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

观潮教案公开课

《观潮》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在走近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打开语文书,翻到第一单元篇章页。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汉江临眺/汉江临泛》(出示全诗),意思是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生答:自然美景)。 再看右下角的两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本单元的阅读目标是(生答: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习作目标是(生答: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看来同学们对篇章页的使用都非常熟悉了。 2.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

们展示的是一个是什么自然景象呢?(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看完这个视频,同学们可以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预设:奇特、壮观)你们知道这个潮在哪儿吗?(预设:钱塘江,引入资料袋)老师没有办法带同学们实地观看,但是今天啊,老师想带着同学们借助文字去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发挥你的想象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和壮观。(板书课题:观潮)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桥潮的? 2.生字词教学 下面想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是不是都认真完成了,这里有几组词语,你们都掌握了吗? (1)据说屹立踮脚(不要认半边熟字而读错) (2)若隐若现人山人海(ABAC式,拓展) (3)风平浪静山崩地裂 多音字教学(薄) 3.理清层次 同学们预习得可真棒!那我们来看刚刚留下的问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生答:时间顺序)那你能说说你

胶体学案教案.doc

胶体 学案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分散质 1.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涵义:分散系 分散剂 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 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 的 ,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 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分散剂:起 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2.分散系的分类 (1)根据分散质与分散剂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分为九种: 分散质 分散剂 气 液 固 (2)液体分散剂的分散系的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分为三种。 【例3】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 .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nm 一100nm 之间 B .能透过半透膜 C .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

D.呈红褐色 二、胶体 1.定义:粒子大小在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2.分类: 气溶胶:云、烟、雾 ①按分散剂(状态)液溶胶:Fe(OH) 3 胶体、淀粉胶体、豆浆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正胶:; ②按胶体粒子带电核 负胶:。 3.胶体的制备:常用盐类的水解制胶体 例如Fe(OH) 3 胶体的制备:向烧杯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向沸水 中加入5—6滴FeCl 3 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色,停止加热, 就得到了色的Fe(OH) 3 胶体。 煮沸 反应: FeCl 3+ 3H 2 O ===== Fe(OH) 3 (胶体) + 3HCl 【例4】就教材中“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⑴实验中必须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自来水。原因是。 ⑵实验操作中,必须选用饱和氯化铁溶液而不能用稀氯化铁溶液。原因是。 ⑶往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可稍微加热煮沸,但不宜长时间加热。 这样操作的原因是 。 4.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强光通过胶体时,在与光线方向上观察到一 条,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 Fe(OH) 3胶体 CuSO 4 溶液 【图2—5】当光线通过胶体和溶液时的现象 解释:胶体粒子直径小于可见光的波长(400—700nm)使光波发生了散射。溶液中粒子直径小于 1nm,散射极其微弱,无此现象。应 用:。 比较:光束通过几种分散系时的现象 分散系光速照射时的现象丁达尔效应

【新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语文1《观潮》优质课教案

1观潮 1.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潮、据”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奇观、农历”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对钱塘江大潮的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突出大潮给人带来的震撼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并且练习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重点 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难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事物发展的过程;学习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培养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字词教学 本课1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中,有7个生字出现在第2、3自然段中。因此,可以集中指导生字认读 及书写。本课生字的学习,可以跟词语教学或句子教学相结合。比如,可以通过“闷雷滚动”来认识 “滚”这个字,并通过介绍这个字的结构及读音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同时,还要进行书写的指 导,如:“阔”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活”字要写得略窄些;“盼”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同 高;“逐”是半包围结构,“豕”要写得略窄。 2.阅读理解 这篇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词较少,生僻的句子较少,因此不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抓 住这些词语、句子,让学生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展现文字所描述的景象。这样学生既能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同时也品味了文字的魅力。学生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 体会大自然的魅力。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告诉他们规范表达的重要性,理解课文时,请学生们发表看到钱塘江大潮时的感想。 1.预习提纲 (1)搜集图文资料及视频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字要求会读写并组词。通过查工具书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熟读课文,通过找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好处。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吗?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大家肯定对钱塘江大潮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吧。 课件出示: 钱塘江大潮:由于每年秋分后的一段时间,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这几天海水所受引潮力特别大,再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从而形成特大涌潮。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钱塘江的潮头最大,以千古赞咏不绝的“海宁潮”闻名天下。 2.学生交流看到这些资料和图片后自己的感受。 生1:看到这些图片,我感到非常震撼。钱塘江大潮真是汹涌澎湃、宏伟壮观。

3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教案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2.培养学生自学、分析、探索、归纳的能力。 3. 通过胶体性质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有,增强求知欲。 教学重点 胶体的性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胶体的概念及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等知识,那么胶体具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二节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一、胶体的性质 【自学讨论】导学提纲: 1.用强光直射溶液和胶体,二者现象有何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2.胶体还具有哪些性质?产生这些性质的原闲是什么? 【多媒体演示】1.电泳现象动画。2.布朗运动动画。 【总结】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2.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也是胶体稳定的一个因素。 【过渡】通过自学、讨论、总结,我们了解了胶体的性质,那么胶体具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二、胶体的应用 【自学讨论】导学提纲: 1.冶金厂、水泥厂高压除尘的原理是什么?

2.为何盐碱地土壤保肥能力差? 3.明矾净水原理是什么? 4.你能列举一些胶体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具体实例吗?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上述提纲中的问题。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胶体的三个性质及胶体与溶液、浊液的区别,胶体与溶液、浊液在性质上有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 【投影】 不能透过半透膜 1、胶体粒子较溶质粒子大 丁达尔现象 2、胶体粒子较浊液粒子小 比浊液稳定 带电 电泳 【反馈练习】 1.下列不存在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 A.有尘埃的空气 B.纯水 C.溴水 D.向沸水中滴入FeCl3饱和溶液所得液体 2.鉴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的最简便的方法是() A.电泳 B.渗析 C.丁达尔效应 D.布朗运动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 板书设计 第二节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一、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2.布朗运动 3.电冰现象 二、胶体的应用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第1节第2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教案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知 识 梳 理] 知识点一 分散系及其分类 美酒、牛奶、奶昔都是美味饮料,但是它们的存在状态有所不同,它们本质上是否有所不同?请完成下列知识点: 1.概念 分散系: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构成。 例:溶液分散系? ????溶质?分散质溶剂?分散剂 2.分类 (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共分为九种分散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

常见的浊液? ????悬浊液乳浊液 知识点二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三角洲?带着这个问题完成下列知识点: 1.性质 (1)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2)丁达尔效应。 ①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②应用:区分胶体和溶液。 (3)电泳现象: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胶粒带电,但胶体不带电 (4)聚沉现象: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2.Fe(OH)3胶体的制备 3.应用 (1)利用其介稳性:制涂料、颜料、墨水等。 (2)制备纳米材料。 微判断 (1)NaCl 溶液、水、泥浆、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2)FeCl 3溶液呈电中性,Fe(OH)3胶体带电,通电时可以定向移动。(×) (3)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4)直径介于1~100 nm 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5)胶体都是均匀透明的液体。(×)

最新完整版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形式:歌曲、音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字词关: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4)朗读练习: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

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初步交流: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2)发表感受:你觉得平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 (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

溶液和胶体溶液例题(1)

例1-1.计算298.15K 和热力学标准压力下1mol 理想气体的体积。 解: pV = nRT ; V = nRT /p = 1 X 8.314 X 298.15÷10000 = 24.79 X 10-3m 3 例1-2 某气体在293 K 和 9.97·104 Pa 时的体积为 0.19 dm 3, 质量为 0.132 g 。求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它可能是什么气体? 解: pV = nRT ;n = m /M ; pV = RTm /M ;M = RTm /pV 134mol g 1710 19.01097.92938.314132.0--?=?????==pV mRT M 该气体的相对分子量为 17 g/mol ,可能是NH 3。 例1-3 一个 280 K 的敞开广口瓶里的气体需加热到什么温度才能使三分之一的气体逸出瓶外? 解: pV = nRT ;V 、p 一定时, n 1T 1 = n 2T 2 ;T 2 时瓶内气体物质的量为 n 2 = n 1·2/3 T 2 = n 1T 1/n 2 = T 1×3/2 = 280 K ×3/2 = 420 K 当温度到达420K 时,有三分之一的气体逸出瓶外。 例3-4 混合气体中有14 g N 2和12.8 g O 2,总压为2.026·105 Pa ,求各组分气体的分压。 解:先求得各组分气体的物质的量分数(摩尔分数),即可得各组分气体的分压。 n (N 2) = 14 /28 = 0.50 mol n (O 2) = 12.8 /32 = 0.40 mol 56.0)]O ()N ()N ()N (2222=+= n n n x 44.0)] O ()N ()O ()O (2222=+=n n n x p (N 2) = 0.56×2.026·105 Pa = 1.1×105 Pa p (O 2) = 0.44×2.026·105 Pa = 9.0×104 Pa 例1-5在298K, 常压下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到“氢气”2.500X 10–1 L, 已知298K 下水的饱和蒸气压为3.167 kPa, 问:收集到的氢气物质的量和干燥氢气的体积多大? 解: 排水集气法得到的气体是饱和水蒸气与某种纯净气体的混合气体,若忽略水柱的压力,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环境压力(即外压)。设该混合气体遵从理想气体方程,可以求得干燥气体的量。设p 为总压,即常压。 p = p (H 2O) + p (H 2) p (H 2) = p – p (H 2O) = 101.325–3.167= 98.158 kPa p (H 2) = n (H 2)RT /V n (H 2) = p (H 2)V /RT = (98.158X 0.2500)÷(8.314X 298.2) = 9.898X 10–3 mol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 计与反思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胶体公开课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的体系叫。 被分散的物质称做 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做 思考: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 请画出分散系的分类图, 思考:依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对分散剂是液态(包括水)的分散系进行再分类。请同学阅读课本26页第一自然段,并画出分类图。 是 胶体的本质特征是3、科学探究A:如何制Fe(OH)3胶体? 取一烧杯,加入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中逐滴加FeCl3饱和溶液5-6滴。继续,待溶液 后,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 科学探究B::如何证明胶体粒子比浊液粒子小 方法: 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上可看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这个现象叫。此性质是鉴别胶体与溶液的常用物理方法。 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形成的。 科学探究D:如何证明胶体有介稳性? 实验1:向装有少量Fe(OH)3胶体的试管中逐滴加入MgSO4溶液观察现象: 结论: 实验2:将装有少量Fe(OH)3胶体的试管加热。 观察现象: 结论: 归纳:胶体在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体系。

巩固练习: 1.当分散剂为液态时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分散系一般有三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 1 nm时, 是____________ ,大于100nm时,是____________,在1nm~100nm之间时,是___________。 2.下列分散系最稳定的是() A.悬浊液B.乳浊液 C.胶体D.溶液 3.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 C.胶粒不能通过滤纸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4.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质的根本区别是( ) A.是否为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C.能否透过滤纸 D.是否均一、稳定、透明 5.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 A.NaCl溶液B.盐酸 C.Fe(OH) 3胶体 D .Fe(OH) 3沉淀 6.用下列方法来制备胶体,能够得到胶体的是()A.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BaCl2溶液和硫酸相混和并振荡 B.把1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到20mL温水中,边加边振荡,并加热到沸腾 C.把1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一次性加入到20mL沸水中,并加以搅拌 D.把1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20mL到沸水中,边加边振荡课后合作小组学习交流内容: 1.我们使用的墨水也是胶体,不同牌号的墨水不能混用,否则可能会堵塞笔,什么原因呢? 2.利用豆浆胶体制成我国的传统食品豆腐 3.试着用胶体知识解释江河入海口处形成珠江三角洲的原因? 4. FeCl3溶液为什么能使血液迅速凝固? 5.明矾为什么能净水? 6.静电除尘器原理和冶金工业用电选矿的原理是什么? 7.土壤为什么具有保肥作用? 8如何证明胶体粒子比溶液中的粒子大

高一化学公开课《胶体》评课稿

高一化学公开课《胶体》评课稿 一、级别:区级化学公开课 二、课题《胶体》 三、授课人:刘燕 四、授课时间:20xx年10月20日 五、听课教师人数:32人 六、评课人:航高:李玉屏 《胶体》是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切入点。学生过去比较熟悉研究物质特有的性质,而胶体知识是物质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胶体是本节的难点,胶体的本质特征是难点中的重点。 对难点的突破,刘老师通过对比实验(丁达尔效应、能否通过滤纸)使学生在观察对比中抓住粒子直径大小这一关键,认识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特征。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层次,温故知新,重视教材的研读,重点突出。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以学生形成能力为核心,以学生自主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思想。教学效果好。 不足之处:书上没有的实验,用幻灯片打出实验步骤,更方便学生对照操作;由于学生动手能力差,使老师的教学受阻,最后教学任务未能按设计意图完成。 高一化学公开课《氧化还原反应》评课稿 一、级别:区级化学公开课 二、课题《氧化还原反应》 三、授课人:叶芳 四、授课时间:20xx年10月20日 五、听课教师人数:32人 六、评课人:航高:李玉屏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难点。本节的重、难点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叶芳老师通过实例,层层引导,从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降到电子的转移,一环扣一环,由表及里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从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突出分类思想,并将初高中知识进行衔接。 叶老师对教材重难点的突破处理得当,层次清晰,动画直观形象。 电子白板的应用使教学真正无尘化,课容量大。但题型对新授课来说有一定难度;一节课中难点过于集中,氧化剂、还原剂这一组概念能否放在下一节课完成。

高中化学胶体教案

高中化学胶体教案 【篇一:胶体的教学设计】 教案 课题:胶体知识目标: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掌握胶体的概念及本质 特征和性质;了解胶 体的分类及分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 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收 敛性和发散性,使 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情感 目标:让学生感受大 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感受化学实验之精妙,激励学生学好化学, 将来应用化学知识改造世界美化生活。板书设计篇二:=胶体教案 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各位专家,同行好,今天我说课内容 是 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 第一节第三个内容《一 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 个重点,也是整个化学体系的教材重点之一。这 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元素与物质分类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 混合物知识的运用,为进 入高等学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因为掌握胶体的性质可以更好地 认识它在工业生产上的重 要用途,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业生产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二,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认为胶体的概念和应用作为本 节的重点。根据学生 的认知水平,我把胶体的性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三,教学目标: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职高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 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1)记住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2)理解胶 体的丁达尔现象,电 泳,聚沉等化学性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总结(1)培养学生运用本 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思想目标:结合本节的教学,向学生渗透严谨治学的意识,同 时使学生的思想受到 教育。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 师生感情,增强班级凝聚 力,使学生对本学科更加热爱。四,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胶体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 将采用的教法是: 2.演示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胶体 性质。 3.比较法:通过nacl溶液与胶体,nacl溶液与浊液,胶体与浊液 的比较,启发引导学 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认识胶体,获得新知。 五、学法: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 且会学。这是教学的 关键,也是教学的精华。 本节教学,使学生掌握下列基本学习方法: 1.观察法,学会全面地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2.归纳法,学会根据现象,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丁达尔 现象的定义。 3.阅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自读自悟,培养自学能力。六、教学过程: 为了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反馈矫正和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以促进教学目 标的实现,本节的教学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 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

溶液和胶体.

第二章溶液和胶体 § 2- 1溶液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分类。 2?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3?掌握溶液的组成量度的表示方法。 4?掌握等物质的量规则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 1?各物理量的概念及相互间的换算。 2?等物质的量规则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基本单元”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 五、教学时数:2学时 六、教学过程: (一卜分散系 概念: 分类: (二卜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物质的量(n) 重点讲“基本单元”,举例后让学生练习。 2?物质的摩尔质量 3?物质的量的计算 (三)、溶液的组成量度 1?质量分数与体积分数 强调:无量纲,不能用基本单元表示。 2?质量浓度 3?物质的量浓度C B 一般地,有Q B = 1C B

a 4?质量摩尔浓度b B 1kg溶剂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称为溶质 B的质量摩尔浓度。 对于浓度较稀的水溶液来说,b B~ C B (四)、有关计算 例2- 1已知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 mL —1,硫酸的质量分数为96.0%,试计算c(H2SO4)及c(l H2SO4)。 2 例2 —2欲配制c( H2SO4)=0.10mol L -1的溶液500mL,问应取密度为 1.84g mL 1质量分数为2 96.0%的硫酸多少毫升?如何配制? 例2 —3 有一质量分数为4.64%的醋酸,在20C时,p= 1.005g mL — S求其浓度和质量摩尔浓度。 (五)等物质的量规则及其应用 对于任意反应: aA + bB = cC + dD 若各物质的基本单元分别为aA、bB、cC、dD,则: n (aA) = n (bB) = n (cC) = n (dD) 例2—4 有一种未知浓度的 H2SO4溶液20mL,如用浓度为c(NaOH)=0.100mol ? L —1的溶液25mL恰好中和完全,试问 c ( 12H2SO4)为多少? 七、小结: 1.认真领会“基本单兀”。 2.正确进行各物理量的换算。 3.在解题中始终贯穿“等物质的量”的基本思想。 § 2 —2稀溶液的依数性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稀溶液依数性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稀溶液依数性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稀溶液依数性及其应用。

胶体-优质课教案

胶体教案 新县高中李晓慧 ●教学目标 1.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了解其应用。 2.进一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物质聚集状态相关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归纳的能力。 4.通过了解胶体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胶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胶体粒子大小与其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实验探索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树林,会出现万道霞光; 大雾天驾车,雾灯发出的黄光会在雾中形成光亮的通路。 思考:清晨树林间的空气与雾有何共同点?光亮的通路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胶体的定义: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就叫做胶体。这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最本质特征。 2、胶体的分类: [投影]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 [讲述]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淀粉溶液、 Fe(OH)3胶体等分散剂为水,这样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投影]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粒子胶体、分子胶体 [讲述]如:Fe(OH)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e(OH)3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淀粉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板书]3、常见的胶体:

[投影图片]气溶胶:烟、云、雾 液溶胶:牛奶、豆浆、墨水、血液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板书]4、胶体的制备: 实验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 步骤:取一烧杯,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1~2 mL。继续煮沸,待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注意:①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 ②不能用自来水,也不能搅拌 ③不写“↓”,写胶体 [板书]方程式:FeCl3+3H23(胶体)+3HCl 5、胶体的性质: 【小组合作探究】阅读课本27~29页,查阅相关资料,总结: (1)胶体具有哪些性质及成因分析 (2)胶体的应用实例及原理分析 [板书](1)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投影比较] [多媒体动画模拟]胶粒对光的散射作用 当光线照射到胶体粒子上时,有一部分光发生了散射作用,另一部分光透过了胶体,无数个胶粒发生光散射,如同有无数个光源存在,我们便可发现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就是丁达尔效应。 [过渡]由于胶体分散质粒子比溶质粒子大得多,以致使光波传播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尽管如此,我们的肉眼仍看不到它的存在。超显微镜可帮助我们了解胶粒的情况。 胶粒的运动情况如同花粉颗粒在水里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多媒体动画模拟]胶粒的布朗运动 [板书](2)布朗运动:胶体分散质粒子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2.1.2 胶体 教案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第二课时——胶体 引入新课—— 联想·质疑(提出问题) 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当你漫步在茂密的树林里,会看到缕缕霞光穿过林木枝叶铺洒在地面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晚上,当你打开手电筒时,会看到一道“光柱”射向天空或射向远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些现象与一种特殊的混合物 ...有关。 【板书】三.分散系 1.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如食盐溶液中的食盐。 2.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这种物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如食盐溶液中的水。 3.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构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如食盐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 【讨论】要求学生列举几种分散系,并指出分散质和分散剂。 【板书】4.几种常见的分散系(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度大小进行分类) (1)溶液:分散质是分子或离子,分散质的粒度<1nm(10-9m),具有透明、均匀、稳定的宏观特征。 (2)浊液:分散质是分子的集合体或离子的集合体,分散质的粒度>100nm(10—7m),具有浑浊、不稳定等宏观特征。 (3)胶体:分散质的粒度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也称为溶胶)。 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板书】5.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光区,这种现象叫做丁达

尔现象或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 丁达尔现象的应用:区别溶液和胶体。 (2)电泳: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产生定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泳。 电泳现象说明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粒子带电的经验规律—— 带正电荷的胶体粒子:金属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铁胶体);金属氧化物胶体。 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非金属氧化物胶体;金属硫化物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3)聚沉:向胶体中加入盐时,其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中和分散质微粒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这种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适用于液溶胶)。 实验: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钠,可观察到氢氧化铁沉淀析出。 【简单介绍】6.胶体的制备 凝聚法: (1)向沸水中滴加几滴饱和的氯化铁溶液,适当加热即可形成氢氧化铁胶体(注意加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形成氢氧化铁沉淀)。 FeCl3 +3H23(胶体) +3HCl (2)在不断振荡的情况下,向稀KI溶液中加入稀AgNO3溶液,可制得浅黄色的AgI胶体。 【简单介绍】7.胶体的用途: (1)盐卤点豆腐; (2)肥皂的制取和分离; (3)明矾净水; (4)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5)水泥硬化; (6)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7)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学生小结】 【作业】 【反思】

优质课获奖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28观潮》【市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观奇景,赏奇俗,提高阅 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小组交流讨论,体会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 特点,品味优美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 感。 2学情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磅礴,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出了作者在南宋灭亡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八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很乐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互帮互助,教师稍加点拨就能理解课文,获取知识。 3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观奇景,体会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3、赏奇俗、品奇怀。 4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 4.1.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观奇景,赏奇俗,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小组交流讨论,体会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 特点,品味优美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 感。 4.1.2学时重点 观奇景,体会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4.1.3学时难点 赏奇俗、品奇怀。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词人苏轼曾说“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钱江大潮因其雄奇壮美历来被人们所称颂。同学们,你们见过钱塘江大潮吗?想不想亲眼目睹?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边看边思考这是怎样的钱塘江潮。 (学生观看视频) 师:这潮水太美了,你能不能也用感叹句来说一说你刚才你所看到的情景。 (学生畅所欲言) 这就是同学们眼中所看到的钱塘潮,这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周密写的这篇文章《观潮》,让我们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活动2【测试】朗读入文,知识检测 1、朗读 老师把检查朗读的权力交给你们了,两个人两个读,看哪个小组读得正确,读对的人数最多,现在开始。 (学生对读) 2、复习检查字词意思。

高中化学必修一-胶体-教案

胶体教案设计 2222 张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启始章,本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从物质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学生在初中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过,在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学习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过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2、学情分析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它是一种混合物体系。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的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对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探究,得出胶体的一种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这样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事物的复杂性有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就重点考虑以下两点,以寻求学生理解上的突破。第一,创设亲切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引领学生进入这一陌生的领域;第二,设计适当的方式(精当的设问、形象的课件、现象明显的实验等)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胶体是物质聚集状态表现的性质。 【整体思路】 教学步骤知识主线

《观潮》公开课教学设计

《观潮》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感受景物的动态变化,厘清动态景物介绍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梳理文章描写钱塘潮变化的具体角度,体会文章描写的表达效果,积累优美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言语品读的过程中,感受钱江潮的气势,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角色扮演,激趣导入。 1.各位小游客们,欢迎乘坐“美丽景象”号旅游车,我是你们的导游。 今天我们要去观赏一个被称为天下奇观的美丽景象,宋代大文学家苏 轼是这么称赞它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肯定有小游客猜到 我们的终点站是哪里了吧。(盐官镇)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一定要来盐官 镇呢?(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2.那么,小游客们跟随着我一起登上海塘大堤,观潮去吧! 二、自读课文,抓拍场景。 1.今天来观潮的人可真不少,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你会怎么说?(人 山人海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水泄不通) 2.我们来得早,很幸运地占据了观潮的最佳位置,现在潮还没有来,大 家拿出相机对着喜欢的场景拍拍照片,一会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最喜 欢的场景。(生自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喜欢的场景描写,并简单 写写你对这个场景的感受) 3.(出示图片)这里面有你们抓拍的场景吗?请同学们用文字来描述一 下你拍摄的照片吧!(生分享,相机理解横卧,横卧的钱塘江仿佛一条 沉睡的巨龙) 4.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背后是一句句优美的文字,一句句优美的文字 组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们齐读这些美妙的画面,感受这 画面之美,文字之美。(齐读) 三、品词赏句,欣赏动景。 1.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可江面还是一片平静,观潮的人们开始急躁 起来,有人开始小声嘀咕:(请学生表演) 2.就在这时,你们听——谁来描述一下你听到的声音(闷雷滚动)你们 观察到江面这个时候是什么样的呢?(风平浪静) 3.听到这个声音人群不仅没有安静下来,反而变得——人声鼎沸;因为 ——潮来了! 4.期待已久的钱塘江大潮终于来了,大家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请大 家带着这样的心情尽情地欣赏这天下难得一见的奇观吧!精彩的场景 一定要抓拍下来哦!(有感情地朗读3,4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么让 潮来时的画面动起来的。) 5.同学们,刚才我们抓拍了很多精彩的照片!这么多照片中你最喜欢的 是哪一幅呢?你能把理由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a.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