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重症医学名词解释、大题重点总结

最新重症医学名词解释、大题重点总结

最新重症医学名词解释、大题重点总结
最新重症医学名词解释、大题重点总结

1急性呼吸衰竭(ARF):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

2急性呼吸衰竭可分为急性低氧血症型呼吸衰竭(Ⅰ型)和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Ⅱ型)

3急性低氧血症型呼吸衰竭(Ⅰ型):主要由于肺换气过程中的氧合功能障碍所致。典型表现为PaO2≤60mmHg,而PaCO2≤40mmHg。

4限制性通气不足:是指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到限制二引起的肺泡通气量不足。

5阻塞性通气不足:是指由于气道狭窄或阻塞所以起的通气功能障碍。

6体外膜肺氧合:是利用体外膜肺拉票提高PaO2和(或)降低PaCO2,从而部分或完全替代肺肺功能。

7Ⅱ型呼吸衰竭:一般来说,成年人,位于海平面水平,在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时,若PaO2≤60mmHg, PaCO2正常或低于正常时即为低氧血症或Ⅰ型呼吸衰竭;若PaO2≤60mmHg, PaCO2大于或等于50 mmHg是即为高碳酸血症或Ⅱ型呼吸衰竭。

8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由各种非心源性原因导致的肺毛细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难治性低氧血症和肺水肿。

9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各种严重的感染、损伤等原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的一种临床过程。

10代偿性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机体在创伤、感染和休克等引起SIRS的同时伴发代偿性抗炎反应,释放内源性抗炎介质以对抗炎症过程,有助于防止和减轻SIRS引起的自身免疫损伤。

1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从广义上来说是由于冠状动脉快速狭窄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任何因冠状动脉疾病而导致的心肌供血不足所致的多种临床症状。(它主要包括了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

12.辅助循环主要是指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13.急性肾衰竭(ARF)即急性肾损伤(AKI)指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不能清除小分子物质而导致肾功能突然下降,从而出现液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14.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是采用每天24小时或接近24小时的一种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以替代受损肾脏功能。

15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HF)模拟正常人肾小球滤过功能以对流的方式给予患者不断补充与正常人相似的电解质置换液并与此同时行相应的体液超滤以清除血液中的水分及毒素。

16急性肝衰竭(AHF)是指原无肝病患者突然发生大量肝细胞坏死或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并在起病8周内出现肝性脑病的一种综合征。目前认为AHF亦可发生在原有肝损害的患者。发生于原无肝病患者的AHF也称爆发性的肝衰竭(FHF)

17大量输血:指紧急输血量超过患者血容量的1、5倍以上,或一小时内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血容量的1/2,常伴有稀释性的血小板减少及纤溶亢进。

18成分输血:将全血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制成一定标准的制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选择性的输注。

19自身输血:将患者预先采集、贮存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输回体内的一种输血方法。

20基础代谢率:禁食相当时间(一般为14~16)后,在环境温度16~20℃和绝对安静卧姿的条件下,人体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产生的热量。

21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危象:是指在原有的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基础上,由于各种应激使病

情急剧而发生危象。

22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是指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长期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或在为控制病情时遇到某种应激情况,致甲状腺素合成和分泌加速,释放入血过多,引起高热,失水,衰竭,休克,昏迷等危重状态。

23急性肾上腺危象:是指在各种应急状态下肾上腺皮质发生急性功能衰竭时所产生的危象综合症。临床上以恶心,呕吐,严重低血压,脱水,休克,乃至高热,惊厥,昏迷等为特征。24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泵功能不全综合征,从广义而言是指在适当的静脉回心血量下,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求。

25低排血量心力衰竭:凡是心力衰竭伴心输出量下降者,称为低排血量心力衰竭。

26高排血量心力衰竭:凡心力衰竭伴心排出量增多者,称为高排血量心力衰竭。

27外周充血:这是全心或右心衰竭的常见征象,当右心房压超过10-15mmHg时,便可出现周围静脉压升高、周围静脉充血征象。

28休克:休克是由多种原因(如创伤、感染、失血、过敏等)造成组织有效血流量减少的急性微循环障碍,导致细胞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29低血容量休克:低血容量休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休克类型,其主要原因是体内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30感染性休克:是指各种病源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内毒素、外毒素),导致的机体免疫抵制、失调,微循环障碍及细胞、器官代谢、功能损害的综合征,死亡率高达40﹪-85﹪以上。31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各种细胞因子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导致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以及发展形成DIC。

32严重脓毒症:指全身性感染伴有器官功能不全、组织灌注不足或低血压。

33脓毒症:病人具备SIRS诊断指标四项中的两项以上,同时血培养阳性者。

34过敏性休克:是致敏原与体内相应抗体相互作用引起的全身性立即反应。

35氧疗:是氧气吸入疗法的简称,是指通过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增加肺泡气氧浓度,促进氧弥散,进而提高动脉氧分压和氧饱和度,以缓解或纠正机体缺氧的治疗措施。

36非控制性氧疗:指对吸入气中的氧浓度没有精确地控制的吸氧方法。

37控制性氧疗:指通过严格控制吸入氧浓度来提高血氧饱和度的氧气吸入方法。

38氧中毒:在不适当的高压下吸氧或长时间高浓度吸氧造成的人体组织和功能上的损害。39高压氧疗法:在一个密闭的加压舱内,给患者吸入超过1个大气压的纯氧的治疗方法。40减压病:因快速减压使机体组织和血液中气泡行程而发生气栓。

41气压伤:高压下因某种原因使机体不均匀受压力而引起。

42无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应用对机体没有损害的方法而获得各种心血管功能参数,使用安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

43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指经体表插入各种导管或探头到心腔和血管腔内,而直接测定心血管功能参数的监测方法。

44中心静脉压:指腔静脉与右房交界处的压力,是反映右心前负荷的指标。

44.心排出量: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总血量,正常人左右心室的排出量基本相等。

45.颅内压(ICP):是指颅腔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和脑血流三种物质容积之和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常以侧卧位测量脑室内压力值表示,正常5-15mmHg.

46.恶性高热(MH):是指由于麻醉药物激发的全身肌肉强烈收缩、伴体温急剧上升及进行性循环衰竭的代谢亢进危象。

47.体温过低:中心温度低于35度

48.低温治疗:是指用人工方法使体温降低达正常温度以下的一种医疗措施,以求达到降低机体代谢、保持或延缓机体细胞活力的目的。

49.毛细血管脆性实验(CFT):又称束臂实验,用肢体加压的方法使静脉充血并使毛细血管受到一定的内在压力,根据新出现出血点的数量及其大小来估计毛细血管的脆性。正常值0—5,女性0—10个。

50电除颤(defibrillation)是终止室颤的最有效方法

51电复律:用同步放电电击心脏的方法使(快速性)心律失常转为窦性心律的方法

52同步电除颤:除颤仪的电脉冲释放由患者心电R波所激发,以使其恰好落在R波的降枝上,从而避开心肌的易损期。

53同步电除颤:电脉冲释放与患者心电R波无关的除颤仪

54人工心脏起搏是用人工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以启动心搏,从而代替心脏自身起搏点纠正心率和心律异常。

55起搏器(pacemaker)由脉冲发生器、电源、电极及导线组成

56营养不良:是一种或数种必需营养素相对或绝对缺乏或过剩所导致的病理状态。

57“允许性”低热卡喂养:营养早期,合并有全身炎症反应的急性重症患者,能量供给在20-25kcal/(kg.d),被认为是大多数重症患者能够接受并可实现的能量供给目标。即所谓的“允许性”低热卡喂养。其目的在于:避免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如高血糖,高碳酸血症,淤胆与脂肪沉积。

58蛋白质营养不良(恶性营养不良):严重疾病患者因应激和营养素摄取不足,以致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降低,细胞免疫与总淋巴细胞计数下降,但一般测量数值正常,临床上易被忽视。

59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消瘦型):由于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而逐渐消耗肌肉与皮下脂肪。60混合型营养不良:久病长期营养摄入不足而表现出上述两种营养不良的某些特征,是一种非常严重、危及生命的营养不良。

61要需饮食:人工制成的包括自然食物中各种营养素,无需消化直接或接近直接吸收的治疗饮食。

62“全合一”(全营养混合液):在临床行肠外营养支持时,为保证机体组织的合成与营养物质的充分利用,应按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各种营养物质混合置于一大容器中一并输注。

63机械通气:是指应用呼吸机进行人工通气治疗呼吸功能不全的一种有效方法,起作用是增加肺泡通气,减少患者呼吸做功,改善氧合。

64启动:是指呼吸机开始送气的驱动方式,包括时间启动,压力启动,流量启动。

65时间启动:用于控制通气,是指呼吸机按固定频率进行通气。当呼气期到达预定的时间后,呼吸机开始送气,进去吸气期,不受患者自主呼吸的影响。

66压力启动:当患者存在微弱的自助呼吸时,吸气时气道内压降低为负压,触发呼吸机送气,而完成同步吸气。

67启动:是指患者吸气开始前,呼吸机送慢而恒定的持续气流,并在呼吸回路入口和出口装有流速传感器,有微机测量两端的流速差值,若差值达到预定水平,则触发呼吸机送气。68限定:正压通气时,为避免对患者和机器回路产生损害作用,应限定呼吸机输送气体的量,包括容量限定,压力限定,流速限定。

69切换:是指呼吸机由吸气期转化为呼气期的方式,包括时间切换,流速切换,压力切换。70机械控制通气CMV:是一种时间启动,容量限定,容量切换的通气方式,与自主呼吸完全相反。

71机械辅助通气AM V:是一种压力或流量启动,容量限定,容量切换的通气方式,AMV可呼吸机工作于患者吸气同步有利于患者呼吸恢复。

72辅助/控制呼吸 A/C :可自动转换,当患者自主呼吸触发呼吸机时,进行辅助呼吸;当患者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负压较小,不能触发呼吸机时,呼吸机自动转换成控制呼吸。

73间歇指令性通气 IMV:在患者自主呼吸的同时,间断给予CMV。

74同步间隙指令通气SIMV:为IMV的改良方式。在患者自主呼吸的同时,间隔一定时间行A/C。正压通气与患者自主呼吸同步。

75压力支持通气PSV:一种压力启动,压力限定,流速切换的通气方式。

76呼气末正压PEEP:吸气由患者自主呼吸触发或呼吸机产生,而呼气终末借助于装在呼气端的限制气流活装置,使气道压力高于大气压。

77最佳PEEP:肺顺应性最好,萎陷得肺泡膨胀,氧分压最高,肺内分流降至最低及氧输送最多,而对心排出量影响最小时的PEEP水平。

78持续气道正压 CPAP:患者在自主呼吸的基础上,于吸气期和呼气期由呼吸机向气道内输送一个恒定的新鲜正压气流,正压气流大于吸气气流,气道内保持持续正压,气流量和正压可按患者具体情况调节。

79反比通气IRV:延长吸气时间的一种通气方式。

80压力控制通气PCV:一种时间启动,压力限定,时间切换的通气方式。

81无创通气NIV:无需建立人工气道而进行机械通气的呼吸支持模式。

8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时并发医院内获得性肺炎。

83术后脑功能障碍:又称术后精神功能障碍(POP),指术前无明显精神异常的患者术后出现大脑功能活动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识等方面不同程度障碍,是老年患者和大手术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84术后瞻妄:是一种术后急性的精神紊乱状态,常伴有短暂性的注意力、感受、思维、记忆和睡眠周期障碍,其中注意力障碍是其核心症状。

85认知功能障碍(POCD):指麻醉和手术后出现的记忆能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认知功能改变,严重者还会出现人格和社会行为能力下降。

86落日现象:睡眠-觉醒周期失去其规律性,觉醒状态白天减少而夜间异常增多。部分患者的谵妄症状出现典型的昼轻夜重节律,即“落日现象”

87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简称甲亢危象,是指甲状腺功能亢进过程中,由于某种诱因造成甲亢病情急剧恶化,使患者代谢、体温调节及心血管功能等失代偿而危机生命的状态。

88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危象:是指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引起的一系列急性临床症状:高热、胃肠紊乱、循环功能障碍、神志淡漠、萎靡或躁动不安、谵妄甚至昏迷。

89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HONK):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糖尿病并发症,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严重的高血糖、脱水、血浆渗透压升高而无明显的酮症酸中毒,患者常有意识障碍或昏迷。90低血糖症:是指葡萄糖低于正常低限(2.8mmol/L)引起相应的一种临床现象。常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91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是指甲状腺功能亢进过程中,由于某种诱因造成甲亢病情急剧恶化,使患者代谢,体温调节及心血管功能等失代偿而危及生命的状态。

92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危象:是指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引起的一系列急性临床症状:高热,胃肠紊乱,循环功能障碍,神智淡漠,或躁动不安,谵妄甚至昏迷。

93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HONK):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糖尿病并发症,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严重的高血糖,脱水,血浆渗透压升高而无明显的酮症酸中毒,患者常有意识障碍或昏迷94低血糖症:是指血葡糖糖低于正常低线(2.8mmol/l)引起相应的一种临床现象。病因多种,常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和终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9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在严重感染,创伤,烧伤及休克等危重病过程中,可以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进行性,可逆性的器官或系统的功能障碍,从而影响全身内环境的稳定,这种序贯性的渐进性的可逆性的临床综合征,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96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当促炎反应占优势,表现为全身炎性瀑布,细胞凋亡。

97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抗炎反应占优势,表现为机体对各种应激的反应低下,及免疫系统受抑制,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98混合型拮抗反应综合征(MARS):在循环中存在大量失控的促炎介质和抗炎介质,形成了强大的相互交叉影响的网络系统,同时各种介质之间存在“交叉对话”SIRS与CARS并存,相互加强,则形成混合型拮抗反应综合征。

99Marshall评分:即涉及呼吸,肾脏,肝脏,心血管,血液和神经系统6个器官或系统,每个器官或系统选择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评分。每个器官系统的分值为0~4分,总分为0~24分。

100 SOFA评分:即欧洲危重病学会制定的序贯性脏器衰竭评价评分,涉及呼吸,凝血,肝脏,心血管,神经和肾脏6个器官,每个器官或系统选择一个指标进行评分。

101心搏骤停:是指心脏机械活动停止,收缩功能衰竭导致心脏突然丧失有效排血能力,自主血液循环停止的病理生理状态。

102心肺复苏:针对心搏骤停所采取的一切抢救措施成为心肺复苏。

103基础生命支持:是指在急救现场采取的抢救措施,包括生存链的前三个环节,即胸部按压,维持呼吸道通畅和人工呼吸。

104胸部按压:连续有节奏的施压与胸骨下部,通过提高胸内压和直接按压心脏促使血液流动。

105进一步生命支持:通常在医院内或转运途中进行是指利用药物和机械手段提高重要器官的灌注压和血供,处理心律失常,进而促进自主胡循环恢复。

106脑死亡: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性停止。

107急性肺水肿:有不同原因引起肺组织血管外液体异常增多,液体有间质进入肺泡,甚至呼吸道出现泡沫状分泌物

108 Qf为单位时间内液体通过单位面积毛细血管壁的净流量

109血流动力性肺水肿:是指因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是流入肺间质流体增多所形成的肺水肿,毛细血管的渗透性或液体的传递方面均无任何变化

110神经性肺水肿:继发于急性中枢神经损伤后发生的肺水肿

111复张性肺水肿:各种原因所致萎限后在肺复张时或复张后24小时内发生的急性肺水肿。112氧中毒性肺水肿:指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60%)引起的肺组织顺害所致的肺水肿

113肺渗漏综合征:指支气管液与血浆蛋白的胶渗压比值>75%引起的毛细血管渗透压增加所致的肺水肿

共同通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共同通路主要表现是病人常出现一个以上脏器或系统的功能不全或衰竭,由于机体各器官或系统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有时又互为因果,一旦进入恶性循环,将累及多器官的功能,终致病人死亡。

ICU的特点有那些?

答:ICU的特点有①病人来自多专科;②可对病人生命功能进行连续、定量动态、及时的监测,因而可实现早期诊断;③具有先进的治疗手段;④ICU医生与各专科医师的协同诊治;

⑤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和⑥现代管理模式所带来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请论述近代麻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近代麻醉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①麻醉:是以消除疼痛为目的,着重以麻醉技术、方法的研究与临床实践为主要工作内容,奠定了近代临床麻醉的方法学基础,屑医疗技术科室;②临床麻醉学:其基本任务是为手术提供无痛、肌肉松弛、无不愉快记忆、合理调

控应激反应以及在麻醉期间采取低温或控制性降压等条件,以保障病人术中安全,减少并发症及术后顺利康复,成为外科学中的分支专科,属临床医学中的三级学科;③麻醉学或麻醉与危重医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疼痛机制和诊疗的科学,成为独立的、与内外科并立的学科,属临床医学中的二级学科。作为二级学科的重要标志,不仅是工作领域的拓展,即涉及临床麻醉、危重病诊治和疼痛诊疗三个工作领域,即使是临床麻醉,其工作重点也已转移到对病人生命功能的监测、调节与控制。因此,危重病医学已成为现代麻醉学的重要内涵之一

创伤后机体反应可能的应激源有哪些?

答:损伤、感染、疼痛、失血、休克、酸中毒、心理因素和低温等。

创伤后机体反应涉及哪几个系统?并引起机体哪两方面改变?

答:创伤后机体反应涉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凝血系统及微循环系统等,最终引起了机体代谢和器官功能的改变,以提高机体对创伤的适应能力,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创伤后机体产生非特异性防御反应通过哪几个途径产生?

答:(1)激活补体系统;(2)激活磷脂酶A2;(3)激活单核-巨噬细胞。

机体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抗损伤和抗感染的机制是什么?

答:其机制是:①输送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至损伤部位,有利于对细菌、有害物质和死亡细胞进行吞噬和消化;②形成纤维蛋白屏障,限制微生物和毒素的扩散;③稀释毒素,减少损伤;④向损伤组织输送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氧,促进组织的生长和创面愈合。

抗炎介质有哪两类?分别有什么抗炎介质?

答:抗炎反应由两类抗炎介质引起:①内源性抗炎介质:创伤后产生最重要的内源性介质是前列腺素E:(PGE2),此外,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所释放的一氧化氮(NO)。

②抗炎性内分泌激素: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是主要的抗炎性内分泌激素。

SIRS的病理生理变化是什么?

答:SIRS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全身持续高代谢状态、高动力循环、以细胞因子为代表的多种炎症介质的失控性释放,引起多个器官系统功能不全。

SIRS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SIRS的临床表现为:①体温>38度,或<36度;②心率>90次/分钟;③呼吸频率>20次/分钟或PaCO2<32mmHg;④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中性幼稚粒细胞>10%。具备以上4项中的2项以上,即可判断患者发生了SIRS。

判断SIRS向MODS转变的特征性指标有哪些?

答:①SIRS并发肝功能障碍;②氧摄取和(或)利用受损,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升高。

创伤后早期和后期凝血系统的状态如何?

答:在创伤的早期,由于组织和内皮细胞损伤,启动了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引发血液的高凝状态。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也激活了激肽酶和纤溶酶系统,引起组织水肿、炎症和凝血。创伤合并大出血的患者,大量输注库存血和晶胶体溶液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浓度因血液稀释而降低,因此,创伤早期也可出现低凝状态。在创伤的后期,由于血液的高凝状态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加之纤溶系统的激活,使血液转为低凝状态。严重创伤还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过程是怎样的?

答: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引起创伤后器官功能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以能量代谢障碍、细胞内[H+]增高为始动,以细胞内钙超载,氧自由基增多,兴奋性氨基酸积聚等为主要环节,导致细胞结构损坏及功能障碍。

创伤或大手术后机体高代谢状态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代谢的改变是在应激激素、细胞因子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主要表现为能量物质分解增多,合成减少,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创伤后机体的体液分布异常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创伤后机体的体液分布可发生异常,主要表现为:第三间隙体液潴留,非功能性细胞外液增多,以及液体伴随大分子物质从血管内流至组织间隙,因此,虽然水钠潴留,出现局部或全身水肿,但机体仍可处于低血容量状态。

创伤后发生全身水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造成全身水肿的主要原因是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所致的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低蛋白血症。

创伤后肝脏合成的急性期蛋白主要有哪些保护作用?

答:①抑制蛋白酶的作用,防止或减轻组织损伤;②抵抗致病微生物侵袭;③清除应激反应中产生的一些有害物质,如过量的氧自由基;④促进损伤细胞的修复。

遇哪些情况应采取措施提高机体应激反应能力?

答:遇到下列情况应采取措施提高机体应激反应能力:①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②垂体功能不全;③甲状腺功能低下;④大手术、面积广泛而创伤大的手术等。

提高机体应激反应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答:提高应激反应能力的方法有:①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增强心血管功能的心血管药物;

②避免或减少使用削弱应激反应的药物,如吗啡、巴比妥类药、氯丙嗪、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③支持器官功能或对代谢的调整等。

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引发哪些生理效应?

答:①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血压升高;②皮肤、腹腔内脏和肾脏的血管收缩,冠状动脉及骨骼肌血管扩张,体内血液再分布以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③呼吸增快,潮气量增大,支气管扩张,肺泡通气改善,氧供增加;④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血糖、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给组织细胞提供更多的能量物质;⑤增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和肾素的分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糖皮质激素提高机体生存能力的机制是什么?

答:①促进蛋白质、脂肪分解,增强糖原异生,升高血糖,以保证重要器官(如心、脑)的能量供应;②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③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血容量的维持;④稳定溶酶体膜,防止或减轻组织损伤;⑤抑制化学介质(如白三烯、血栓素、前列腺素、5-羟色胺、致炎性细胞因子等)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组织损伤;⑥降低肾小球入球血管阻力,增加肾小球的滤过率。

创伤后循环应激可引发心肌损害和心律失常的原因?

答:①儿茶酚胺增加心肌氧耗量,使心肌发生功能性缺氧;②心肌细胞的钙内流增加,形成钙超载,导致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发生改变;③儿茶酚胺的氧化产物对心肌的损伤;

④儿茶酚胺自氧化过程产生的氧自由基损害心肌膜;⑤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冠状动脉痉挛,以及儿茶酚胺诱发血小板积聚,导致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⑥交感神经兴奋降低室颤阈值,易于发生心律失常,甚至心室纤颤。

试述降低创伤后机体反应的措施有哪些?

答:1.预防或消除应激源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后机体反应往往是多个应激源(诸如损伤、疼痛、大出血、脱水、情绪紧张、继发性感染等)同时或相继作用,因此,采取有效的镇痛、及时补充血容量、心理治疗、防治感染等措施对减轻机体反应具有重要作用。为减轻手术疼痛以及手术本身所致的应激反应,麻醉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或)良好的镇痛。

2.免疫与炎症反应的调控(1)免疫疗法: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时,可采取如下措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①充分补充营养,减少蛋白质的消耗;②选用左旋咪唑、胸腺激素或白细胞介素-2等免疫增强剂。(2)抗炎疗法:当机体出现严重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时,可选用如下抗炎药物以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以免造成器官功能的损害,如应用糖皮质激素、非类固醇性抗炎药等。3.预防或治疗应激性损伤(1)应激性心律失常和心肌损害的防治:如果应激源(如大出血、脱水、疼痛等)已消除或得到有效治疗后,病人仍存在心动过速、高血压,应采取如下防治措施:①应用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量,阻止脂质过氧化反应;②应用维拉帕米等钙通道阻滞剂,减少钙离子内流,防止心律失常和冠状动脉收缩;③应用抗氧化剂或超氧化物歧化酶以消除氧自由基。(2)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的防治:①H2组织胺受体阻滞剂;②中和胃酸和粘膜保护剂;③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洛塞克)。4.其他措施:①防治肺损伤,保证充分氧供;②保护肾功能,必要时适当使用利尿剂;③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硷平衡;④控制体温,减少氧与营养物质的消耗

答出体液的量及所分布的种类?

答:成人体液占体重的60%,分成细胞内液占体重的40%,细胞外液占体重的20%,包括血浆占体重的5%,组织间液占体重的20%。

麻醉对水电解质产生那些影响?

答:麻醉药(1)可使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2)椎管内麻醉因阻滞交感神经,血管床增大可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3)麻醉中呼吸管理能引起体液的变化,高二氧化碳血症时细胞外液容量可增加,低二氧化碳血症时细胞外液容量可减少。

解答输液的4-2-1法则是什么?

答:此法用于维持输液中生理需要量的计算,70kg体重病人为例,来计算其每小时需要的输液量:第一个10kg体重10χ4=40mlml。第二个10kg体重10χ2=20。其余的kg体重(70-20)χ1=50ml。三者向加40+20+50=110ml/hr

何谓CVE(compensatory intravascular volume expansion) 量,怎样处理。

答:因麻醉药引起的血管扩张、血管床增大引起血容量不足,对此可用5-7ml/kg的LR来补偿(补偿性血管内容积扩张)

0.85%氯化钠和0.9%氯化钠有何不同?

答:0.85%Nacl与组织液等张0.9%Nacl与血浆等张

答出乳酸林格尔液(LR)的组成和用途?

答:

在1000ml中将含0.6%Nacl加乳酸钠、氯化钾、氯化钙使变成Na+130、Cl-109、K+4、Ca2+3、Lactate28mEq/L,用于补充细胞外液

明胶制剂,商品名佳乐施(血定安)含多少电解质?最大量可输多少?其扩容增量效力是多少?

答:1L佳乐施中含Na+154mmol,Cl-120mmol,最大量可输15L,其扩容增量效力是70%

贺斯(HES)的分子量是多少,60%溶液1L中含多少氯化钠,其扩容增量效力是多少?

答:分子量是20万,60%溶液含Nacl 为9g/L,其扩容增量效力是100%。

高渗性脱水时只感到口渴时体重减少多少?

答:体重减少2%。

低钾血症的心电图改变有什么?

答:u波增高,ST段下降,Q-T间期延长,T波低平双相或倒置及心律失常,室颤,心停跳。高钾血症的心电图改变有什么?

答:T波高尖、Q-T间期延长、QRS波增宽、P波降低或消失

补钾时要注意那些问题?

答(1)补钾过程中每2-4小时监测血钾一次,不能单靠心电图来判断血钾浓度变化。血钾达到3.5mmol/L则应停止或改为缓慢补钾。(2)对有任何心脏阻滞或任何程度肾功能减退,给钾速度应减半,每小时应控制在5-10mmol/L,尿量如在30-40ml/h以上补钾是安全的。(3)酸中毒合并低钾,应在纠正酸中毒前补充钾。(4)若大量钾盐仍不能纠正低钾,应考虑同时存在低镁或碱中毒并予以纠正。(5)低钙血症与低钾血症同时存在时应补充钙剂。(6)当病人能进食时,应尽早将静脉补给改为口服补给。(7)补钾时应减少钠摄入,因高钠血症时尿排钠增加,钾也随之排出增加

人体渗透现象主要发生的部位在哪里?以及每个部位起渗透作用的主要物质是什么?

答:人体的渗透现象主要发生在由细胞膜分隔的细胞外液(ECF)与细胞内液(1CF)之间和由毛细血管壁分隔的血浆与组织间液(1SF)之间。在ECF与ICF之间起渗透作用的主要物质是无机盐,Na是ECF渗透性的主要决定者,而K+主要决定ICF的渗透性。因蛋白质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蛋白质(尤其白蛋白)是血浆与ISF之间起渗透作用的主要物质。

体液渗透浓度监测的方法有哪些?

答:体液渗透浓度常见的监测方法有冰点法,半透膜式法和计算法等多种。

体液渗透平衡失常有哪几种类型?

答:体液渗透平衡失常可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低渗伴脱水、伴正常体液量、伴水肿,高渗伴脱水、伴正常体液量、伴水肿。

血液低渗状态的病因和临床常见类型?

答:血液渗状态常因体内水过多(如水摄入过多、水潴留等)和(或)溶质短缺(如摄入不足、过多丢失、ECF丢失时仅补充水等)引起。临床常见类型有低钠性低渗状态,低蛋白血症,水中毒等。

血液高渗状态的病因和临床常见类型?

答:血液高渗状态常因体内纯水丢失、低渗体液丢失、溶质过载引起。临床常见的类型有高钠性高渗血症、高血糖性高渗血症等。

如何利用COP和PAWP指标判断肺水肿发生的可能性及其类型?

答:通过监测胶体渗透压和肺小动脉楔压(PAWP),并计算其差值(COP-PAWP),可对肺水肿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判断。例如COP-PAWP在4—8mmHg时肺水肿发生的可能性明显增加;COP-PAWP<4mmHg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肺水肿,因此临床将COP-PAWP<9mmHg作为肺水肿的先兆指标。另外,根据COP、PAWP的不同变化,可将肺水肿分成三种类型:①心源性肺水肿,其特点为PAWP升高、COP大致正常;②胶体渗透压降低性肺水肿,其特点为PAWP接近正常、COP明显降低;③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和(或)肺淋巴管引流障碍性肺水肿,其特点为PAWP和COP均大致正常。

血液低渗状态预防和治疗?

答:1.预防除给病人补充每日正常所需的液体量外,还要注意补充各种情况下的体液丢失量。所补溶液的最佳选择是与所丢失的体液非常相似的液体,如尿液丢失可选用5%葡萄糖溶液加每升40mmol的钾(氯化钾),胃肠道丢失可选用等渗盐水或乳酸林格溶液,另外对高危病人应进行必要的体液内环境监测。2.治疗原则是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减少水的摄入,适当补充所缺的溶质,具体治疗措施因视病情不同而异。(1)短时间内已丢失了大量体液的病人(如急性胃扩张、严重腹泻):需迅速补充等渗溶液(如成人可每30分钟输入1升),直至尿量达50ml/h或lml/(kg·h);同时应监测CVP、尿量、计算体液确切丢失量。(2)低渗伴脱水,且低渗为主要症状者:应选择既能迅速纠正低渗现象又能使体液量缓慢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方法。一般补充等渗溶液即可,使Posm在2—3天恢复正常。当渗透浓度正常后,可再次使用适量的5%葡萄糖溶液。但当病情危急时,可使用高渗溶液,例如用3%氯化钠溶液。首先输入计算量的1/4,几小时后根据血钠再决定输液量。一般在再次评价之前,3%氯化钠的输入量不应超过500ml。如遇耗钠性肾炎,需补充高渗盐水,但以尿钠测定值为依据。(3)稀释性低渗状态(如水中毒)者:应限制水的摄入或输入,补充足够的热量。仅在水中毒已濒临死亡时,可谨慎输入少量高渗盐水,例如5%氯化钠100ml/h,24h内不超过400mli

血液高渗状态预防和治疗?

答:1.预防给予病人失水量相当的水。如给昏迷者鼻饲足量的水,给发热者补充5%葡萄糖溶液,应用静脉内高营养时,审慎地使用胰岛素,使血糖不超过16.65mmol/L,否

则应减少糖的输入量。2.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增加低渗晶体液或水的摄入或输入,消除额外的溶质。对急性高渗状态,可较快地降低Posm;对慢性高渗状态,应缓慢降低Posm,4~6小时内Posm降低不超过30—50mOsm/kg。(1)高钠性高渗血症的治疗:因病因不同而异。脱水时应补水,补水量(m1)=(实测血钠的mmol数—正常血钠的mmol数)XkgX4,当日补充计算量的一半及每日需要量,余下量次日给予。早期应补充足量的水,然而再酌情补充电解质。对低渗液丢失者,应及时纠正循环衰竭,再酌情补充低渗盐水,如1/2的5%葡萄糖溶液和1/2的生理盐水。对Na’负荷者,应严格限制钠盐,并使用袢利尿剂利尿,酌情补充5%葡萄糖溶液,但纠正高钠血症不能操之过急,一般使Posm每小时降低2mmol /L即可。(2)高糖性高渗血症的治疗:限制糖的入量,适当使用胰岛素,对糖尿病引起者还应注意纠酸补钾,对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者应补充低渗盐水(如0.45%氯化钠溶液)

写出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答:pH=pK+log[HCO3]/α.PCO2

比较AB、SB两者关系可说明哪些问题?

答:与SB相比,AB包括了呼吸因素的影响。在正常人,两者数是一致的,即AB应等于或接近SB,在呼吸性酸碱平衡失常时,两者数值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当ABSB,则说明有呼吸性酸中毒的存在。

如何区分复合型酸碱平衡失常和有代偿的单纯性酸碱平衡失常?

答:①确定原发过程,同时存在两个原发过程为复合型;②对pH、BE、PaCO2行数据分析,当BE、PaCO2呈反向变量时,可视为复合型失常;当BE、PaCO2呈同向变量时,超越代偿速、幅度或限度率者,应视为复合型失常。

请回答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以及机体如何代偿?

答:①代谢性酸中毒可发生在H+产生增多和(或)排出受阻并积聚时。前者主要发生在组织血流减少(如休克)、缺氧以及代谢障碍时,后者则见于肾功能不全或衰竭。②代谢性酸中毒亦可发生在HCO3–丢失过多时,例如肠瘘、肠液丢失过多以及急性腹泻时。③作为代偿,病人呼吸兴奋,通气量增加,导致PaCO2下降,从而可减轻pH下降的幅度。因此,这种病人的AB、SB均下降,但AB

请回答代谢性碱中毒的病因以及机体如何代偿?

答:代谢性碱中毒可发生在H+丢失过多时,例如呕吐。代谢性碱中毒亦可见于HCO3–增多时,例如口服或输入碳酸氢钠过多,或大量输入ACD血液后枸橼酸经肝脏代谢产生HCO3–等。此时作为代偿,由于呼吸浅慢,导致PCO2升高,但是由于肺的这种代偿作用较弱,因此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时,pH通常随着[HCO3–]增加而升高。这种病人的AB、SB增加,但是AB仍大于SB。

请回答呼吸性酸中毒的病因以及机体如何代偿?

答:(1).呼吸性酸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肺泡有效通气量不足。AB升高,SB及BE无明显改变,而AB>SB。(2).作为代偿,当PaCO2升高时,通过肾脏H+被排出,HCO3–则被再吸收,因此体内[HCO3–]增加,但这一作用的完成需要时间,此时SB升高,BE增加,但AB仍大于SB。

请回答呼吸性碱中毒的病因以及机体如何代偿?

答:呼吸性碱中毒起因于过度通气,此时体内CO2排出增多,PaCO2下降。因此体内HCO3–减少(AB),因此AB下降,AB

常不明显,所以pH常随PaCO2的下降而上升。当[HCO3–]无改变时,PaCO2每下降10mmHg,pH大致升高0.08单位。

请回答酸碱平衡失常诊断的主要实验室指标标准?

答:酸血症pH<7.35;碱血症pH>7.45代谢性酸中毒BE<-3mmol/L或SB<21mmol/L代谢性碱中毒BE>3mmol/L或SB>27mmol/L呼吸性酸中毒PaCO2>45mmHg呼吸性碱中毒PaCO2<35mmHg

请回答酸碱平衡失常时机体代偿的最大代偿幅度判断标准?

答:(1)代酸的呼吸代偿:当[HCO3-]P每减少1mmol/L时,PaCO2可降低1.2mmHg。(2)代碱的呼吸代偿:[HCO3-]P每增加1mmol/L时,PaCO2可升高0.6mmHg。(3)慢性呼酸的肾代偿:PaCO2每升高10mmHg,[HCO3-]P可增多3.5mmol/L。(4)慢性呼碱的肾代偿:PaCO2每降低10mmHg,[HCO3-]P可减少5.6mmol/L。

请回答酸碱平衡失常时肾或肺代偿的极限值分别是多少?

答:酸碱平衡失常时,肾或肺的代偿是有极限的,一般以PaCO215~20mmHg或60mmHg和BE+15mmol作为极限值。

试述呼吸性酸中毒对人体生理功能主要有哪些影响?

答:①急性呼酸时由于肾未及代偿,pH一般均随PaCO2升高而下降,PaCO2每增加10mmHg,pH大致下降0.08单位。②PaCO2急性增高可导致脑血管显著扩张,在PaC0220—100mmHg 范围内,PaCO2升降lmmHg,脑血流量可相应增减4%-7%,或2—3ml/100g脑组织。因此,当PaC02到达70mmHg时,脑血流量可增加一倍,PaCO2150mmHg时,脑血管极度扩张,其容积达正常的240%。由于脑血流量增加,颅内压亦随之升高。应当指出,PaCO2升高时,脑血管的自身调节作用减弱,而低氧血症则可加重PaCO2的血管扩张作用。此外,当脑组织有损害时,PaCO2升高还可导致“窃血综合征”。③PaCO2升高可刺激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由于垂体-肾上腺系统兴奋,血液中皮质类固醇也增加。④在心血管方面,表现为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当PaCO2从40mmHg升至60mmHg时,心脏指数可增加1倍。PaCO2升高时心、脑和皮肤血管扩张,骨骼肌和肺血管则收缩,可导致或加重肺动脉高压。⑤通过中枢和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可显著兴奋呼吸,但在麻醉期间这一作用常被掩盖。

试述呼吸性碱中毒对人体生理功能主要有哪些不利影响?

答:(1)呼吸性碱中毒可在短期内使脑血管收缩,脑血流减少,颅内压相应下降;当PaC02低于15 ~20mmHg时,由于脑血流减少可造成脑组织缺氧的危险。(2)PaCO2下降还可使氧离解曲线左移(P50下降),影响氧从血红蛋白向组织释放。(3)对心血管的影响,主要是心排血量减少,心、脑和皮肤血管收缩,肌肉血管则扩张。(4)由于对枢和外固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可致呼吸抑制,这在应用全麻和镇痛药的病人中更加明显,不但会出现过度通气后的低通气阶段,而且需要有较高的PaCO2才能刺激呼吸的恢复。(5)当PaCO2降低时,还可因K+向细胞内流而发生血钾降低,全身氧耗量增加。

试述酸碱平衡失常的分析方法?

答:(1)根据pH决定有无酸血症或碱血症(2)注意BE与PaC02的变量关系当BE与PaC02呈反向变量时,应诊断为复合型酸碱平衡失常。如BE降低、PaCO2为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当BE与PaCO2呈同向变量时,有二种诊断可能:①单纯型酸碱平衡失常,两者的关系属原发过程和继发代偿改变;②属复合型酸碱平衡失常。鉴别的要点是pH 的倾向性、代偿速率、幅度和限度。凡超越代偿速率、幅度或限度者均应判断为复合型酸碱平衡失常(3) pH的倾向性:指的是pH改变与BE或PaC02改变的关系。在单纯型酸碱平衡失常中,如pH的变化与一个分量(BE或PaC02)的数值相一致,则相一致的分量常为原发过程,而另一个分量则可能是代偿性改变(4) 代偿的速率、幅度与限度:若从病因、病程、临

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已能确认其原发疾病,此时,若与原发分量(BE或PaC02)相对应的另一个分量(PaCO2或BE)的数值变化已超越了代偿的速率、幅度与限度,应判断为复合型酸碱平衡失常(5) 结合电解质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如计算AG等。

试述代谢性酸中毒的治疗要点?

答:(1)代酸可按阴离子间隙(aniongap,AG)的改变分为二种类型,即AG增高型和AG

正常型代酸;这二种类型的代酸其病因和病理生理有明显的区别,在治疗方面,AG增高型代酸更应强调病因治疗,而AG正常型代酸则在病因治疗的同时强调HCO3-的补充和H+的排出(2) 轻度代谢性酸中毒常可随脱水的纠正而好转,一般可给予适量的平衡液。如病情较重,则需用碱性药物治疗,其中碳酸氢钠作用快而直接,是常用的药物,乳酸钠和三羧基氨基甲烷(THAM)也可以选用(3)碱性药物用量的计算方法为:所需碱性药物的

mmol=BEX0.25Xkg(体重)。经计算先用1/2--2/3量,用药1小时后再进行酸碱测定,然后按BE计算后再补给。应当指出,碱性药物的补充要适量,如过量或短时间内输入过快、过多,易致碱血症、低钾血症、高渗状态、氧离解曲线左移以及脑血流减少等不良后果,应予注意(4)代谢性酸中毒常伴有Na+和水的丢失及热量的消耗,血K+可能升高,但体内钾总量仍可能缺少,应分析情况,予以纠正。

试述代谢性碱中毒的治疗要点?

答:(1)代碱的治疗中特别强调纠正电解质紊乱的重要性(2)在很多情况下,缺K+与代碱有密切关系,缺K+既是代碱的原发诱因,又是持续因素,而碱血症又可促进K+的排出。因此,代谢性碱中毒治疗时要补充足够的K+(3)Cl-与代谢性碱中毒的关系亦很密切,当阴离子总量无明显改变时,[C1—]的减少往往由[HCO3-]的增加所补偿,而补充Cl—则是使[HCO3-]下降的重要前提(4)KCl溶液仅能补充K+,而补充C1—还需用生理盐水(5)当[C1—]无明显改变时,由于[HCO3-]增高导致代谢性碱中毒,[Na+]常可增高,此时代谢性碱中毒可伴有高钠血症和高渗状态,因而构成了治疗的复杂性,应同时纠正HCO3-增多,高渗状态并注重肾功能(6)代谢性碱中毒较重时,可发生手足搐搦、脑血流减少和呼吸抑制。此外,由于P50下降,可使细胞缺氧,应补充NH4C1,一般补充NH4Cl 2~3mmol/kg,能提高[C1—]10mmoI /L,可配成0.8%溶液静脉滴注(7)补充KCI在多数情况下仍属必需,即使是由于服用碱性药物过多而造成的代谢性碱中毒,虽然此时血[CI—]可正常,血[Na+]增加,但K+排出仍多,因此必需补K’,而Cl—则不必积极补给。

试述呼吸性酸中毒的治疗要点?

答:(1)在呼吸性酸中毒的治疗中,改善通气占主要地位。注意保持气道通畅,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经口或经鼻气管内插管,或气管造口,进行人工通气(2)对呼吸性酸中毒的病人盲目补充碱性药物将增加治疗的复杂性,严重时甚至可危及生命(3)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的病人在进行通气治疗时,要警惕由于呼吸性酸中毒的肾代偿后遗的高碱血症,以及因此而造成的碱血症和低钾血症。通气量的调节应使血液pH不超过7.45—7.50。由于肾代偿的撤除需要时间,而排出HCO3-必须有足够的Cl—,因此,为了支持机体的调节功能,必须适当补充Cl—和K+(4)麻醉期间以急性呼吸性酸中毒为多见,如果Pac02较高,而且持续升高达一定时间,那么,当PaC02快速下降时可发生二氧化碳排出综合征,表现为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心律失常,甚至心跳停止。处理方法是对PaCO2升高的病人,人工通气的量要适当控制,逐步增加。此外,要注意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可使用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或异丙肾上腺素等p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药。

试述呼吸性碱中毒的治疗要点?

答:(1)呼吸性碱中毒的治疗以原发病为主(2)可以增加死腔量而适当增加CO2的复吸入,或吸入O2及CO2混合气体(3)也可应用镇静药以适当减少通气量,但镇静药的掌握较为困难,当使用过量时反可导致呼吸抑制,造成呼吸性酸中毒和缺氧。当合并有低氧血症

时,给氧至关重要,否则后果严重(4)若pH超过7.55,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抽搐等严重并发症,必要时可使用肌肉松弛药,并应用人工通气调节PaCO2,使pH下降。当病情延续至数日,则应注意补充K+。此外,当PaCO2下降的同时伴有PaO2下降时,提示有换气功能障碍,应警惕ARDS的发生。

试述何谓二氧化碳排出综合症?分析其原因?如何防治?

答:如果Pac02较高,而且持续升高达一定时间,那么,当PaCO2快速下降时可发生二氧化碳排出综合征,表现为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心律失常,甚至心跳停止。其原因有:①PaCO2升高时的应激反应突然消失;②骨骼肌等血管扩张,加之过度通气时胸内压增高,使回心血量减少;③PaCO2突然排出可使冠状血管和脑血管收缩,以致心脏和脑供血不足。处理方法是对PaCO2升高的病人,人工通气的量要适当控制,逐步增加。此外,要注意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可使用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或异丙肾上腺素等p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药

何谓氧总量?请写出计算公式。

氧总量是指血液中所含氧量的总和,即除了溶解于血液中氧量外,还包括了与血红蛋白相结合的氧量。C-O2=(1.34 ×Hb×SaO2)+0.00315×PO2

请回答P50减少及增加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P50的变化可以反映氧离曲线的位移方向。若P50减少,则氧离曲线左移,说明氧合血红蛋白亲和力增加,氧就不易从血红蛋白释放,此时虽然血氧饱和度正常,组织细胞仍有缺氧的可能;若P50增大,则氧离曲线右移,说明氧合血红蛋白亲和力减少,氧易从血红蛋白释放,因此虽然血氧饱和度偏低,组织细胞仍可能无明显缺氧。

影响氧离曲线移位较重要的因素有什么?

使氧离曲线移位的因素很多,但在临床上较为重要的因素是PH、温度、2,3-DPG和CO2。请回答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三个环节:1、外呼吸(或称肺呼吸),空气被吸入肺,肺泡内气体与肺泡内毛细血液中气体进行交换,氧进入血液循环,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并随呼吸排出到体外。

2、氧与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或称组织呼吸),系指气体在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交换,氧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而二氧化碳则进入到血液中。

请回答肺泡通气量V A改变对P A CO2和P A O2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V A与P A CO2二者呈反比关系,P A CO2可较好的反映通气功能的状态;P A O2则随着V A的减少而下降,但在过度通气时,尽管V A增加明显,P A O2并不能有相应的升高。肺换气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以及早期主要有哪些指标改变?

肺换气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包括肺泡膜病变或肺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早期就可出现PaO2下降,A-aDO2增大,Q S/Q T增大。

Q S/Q T比值在排除哪些情况时可反映肺换气功能的状态?

(1)不正常的动静脉交通;(2)心脏性右向左分流;(3)肺内原因(如肺内肿瘤或血管瘤)。

呼吸指数作为肺氧合能力指标的意义?

(1)即使F I O2不同,仍有参考价值;(2)其变化与肺功状态相关明显,呼吸指数越大,肺功能越差;(3)利用呼吸指数列线图可预计不同F I O2下的PaO2值,供给氧时参考。

试述麻醉后短期出现血气监测异常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1)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呼吸抑制和呼吸道不通畅(如舌后坠),PaO2下降和PaCO2升高(2呼吸道分泌物多未清除或分泌物粘稠排除困难,导致小气道闭塞,肺不张,FRC减少,结果PaO2下降,A-aDO2增加(3过度通气后低氧血症指术中病人被施行过度通气,当恢复自主呼吸1~2小时,可出现低氧血症;其原因是体内CO2总量减少,PaCO2仍低,影响自主通气量恢复,使PaO2下降(4手术的影响剖腹手术术后往往易于发生PaO2下降,A-aDO2亦增大,与FRC减少,CV增加有关;术前病人情况特别是有无肺部疾病亦至为重要(5酸碱平衡主要是碱中毒尤其是代碱可加重呼吸抑制。

试述哪些因素会增加Pa-ET CO2梯度?

(1肺泡死腔量增大(2老年人合并呼吸道疾患(3肺实变,肺不张,肺水肿,气胸(4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或大血管疾病(5肺血流减少包括体循环病变(如低血压)和肺循环病变(如肺栓塞)

静态肺容量监测包括哪些项目?

(1潮气量(2补吸气量(3补呼气量(4残气量(5深吸气量(6功能残气量(7肺活量(8肺总量

FRC的概念、正常值及其生理意义?

指平静呼气后肺内所残留的气量。正常成年男性2300ml,女性1600ml。FRC在呼吸气体交换过程中,缓冲肺泡气体分压的变化,减少通气间歇时对肺泡内气体交换的影响,FRC减少说明肺泡缩小和塌陷。

动态肺容量监测包括哪些项目?

1分钟通气量2肺泡分钟通气量3用力肺活量4最大呼气中期流量5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6最大通气量7流量-容积环

小气道功能监测包括哪些项目?

1.CC和CV2。FDC3。FEF25%~75%4。MEFV曲线

肺换气功能监测包括哪些项目?

1.DL CO 2。A-aDO2 3。Q S/Q T 4。PaO2/F I O2

SpO2监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低温(<35度)

2.低血压(<50mmHg)

3.应用血管收缩药物使脉搏减弱

4.血中含有亚甲

蓝、MetHb、COHb5.不同测定部位6.外界光源干扰

有创动脉监测适应症和并发症有哪些?

适应症:⑴各类危重病人和复杂的大手术及有大出血的手术⑵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⑶需行低温或控制性降压的手术⑷严重低血压、休克待需反复测量血压的手术⑸需反复采取动脉血样作血气等测量的病人⑹需要用血管扩张药或收缩药治疗的病人⑺呼吸心跳停止后复苏的病人并发症:血栓、出血、动脉瘤、感染和动静脉瘘等。

中心静脉压监测的适应症和并发症有哪些?

适应症:⑴严重创伤、各类休克及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病人⑵各类大、中手术,尤其是心血管、颅脑及腹部的大手术⑶需长期输液或接受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的病人⑷需接受大量、

快速输血补液的病人⑸需长时间使用血管收缩药物的病人。并发症:⑴感染⑵出血和血肿⑶气栓、血栓、气胸、血胸、心包填塞和神经损伤等

自动间断测压法优缺点有哪些?

优点:⑴无创伤性,重复性好⑵操作简单,易于掌握⑶适用范围广⑷省时省力⑸可以自动报警⑹自动检测袖带大小确定充气量⑺与手动和直接测压法相关性好。缺点:低温、外周血管强烈收缩、血容量不足以及低血压时测量值受影响

有创动脉测压法的常用途径有哪些?

桡动脉、肱动脉、尺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

中心静脉测压法的常用途径及入路有哪些?

⑴右侧颈内静脉:有三个入路,分为前、中、后路⑵锁骨下静脉:分锁骨上路和锁骨下路⑶颈外静脉⑷股静脉

影响中心静脉测压值的因素是什么?

⑴导管尖端位置:右心房或近右心房的上下腔静脉内,成人置管13~15cm;⑵标准零点:右心房中部水平线作为理想的标准零点。仰卧位时在第四肋间腋中线水平,侧卧位时相当于胸骨右缘第四肋间水平;⑶胸内压:右心室有效充盈压=CVP—心室外壁压(胸内压),因此,任何胸内压的改变,将影响CVP的测量值。⑷测压系统的通畅度

使用漂浮导管的适应症?

⑴ARDS患者的诊治。⑵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扩容监测。⑶指导与评价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时的效果。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估计⑸区别心源性与非心源性肺水肿

置肺小动脉导管可产生哪些并发症?如何防治?

⑴心律失常:原因是导管尖端触及心内膜,故导管气囊应充气足量,严重时应退出心室并经导管注射利多卡因。⑵气囊破裂:多次使用、留置时间过长或频繁过度充气。当发现气囊破裂后不应再注气并严密监测有无气栓的发生。⑶肺动脉破裂出血:注意导管插入深度,不能快速、高压地向气囊充气。⑷其他并发症:感染、肺栓塞、导管打结等

测量心排出量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⑴温度稀释法⑵续心排出量测定⑶心阻抗血流图⑷多普勒心排出量监测⑸监测呼出和部分重吸入气体中CO2测心排出量⑹经肺温度稀释法连续心排出量测定(PiCCO)

管超声心动图有何优点?

⑴和心脏之间无肺组织,用高频探头,成像清晰。⑵可以在术中连续监测。⑶可不受人工机械瓣的影响。⑷可以通过观察左室壁运动,监测心肌缺血。⑸可以监测血流栓子和空气栓子⑹评定外科手术修复的效果

应用何种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并如何判断血容量及循环功能状态?

1、可以应用动脉血压(BP)、中心静脉压(CVP)及肺动脉压(PAP)或肺小动脉压(PAWP)

⑴当BP、CVP及PAWP严重低于正常值时,机体处于血容量严重不足状态;⑵当BP在正常范围内,而CVP、PAWP下降时,表示血容量轻度不足;⑶当BP轻度下降,而CVP和PAWP在正常范围内时,表示心输出量降低或容量血管收缩;⑷当BP严重降低,而CVP与PAWP严重高于正常值时,表示心功不全及容量相对过多;⑸当当BP在正常范围内,而CVP、PAWP轻度升高时,表示容量血管收缩,肺循环阻力增高。或答此表

BP CVP PAWP 临床意义

↓↓↓↓↓↓血容量不足

→↓↓血容量轻度不足

↓→→心输出量↓容量血管收缩

↓↓↑↑↑↑心功不全,容量相对↑

→↑↑容量血管收缩,肺循环阻力

心电图应用的范围:

1) 术前ECG监测2)术中ECG监测3)术后恢复期和ICU中ECG监测4)心肺复苏期间ECG监测。

造成心电图伪差的原因:

1)肌肉阵颤可引起细小而不规则的波动2)呃逆或呼吸使隔肌运动增加,造成基线不稳,同时影响QRS综合波的高度;。3)电极与皮肤接触不好及导线连接松动或断裂;4)交流电灼器干扰。。

消除伪差和防治干扰的措施:

1使用一次性电极,按需使用电极膏,局部皮肤用乙醇擦干2接近各种接头,使传导良好3暂时拔除各种电器接头4接好ECG监测仪的地线。

小儿心电图的特点:

1心率较成人快,10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2 P-R间期较成人短,7岁后恒定,QTc深,新生儿的心电图缺乏Q波,心电图呈悬垂型3 T波变异较大。

老年人心电图的特点:

1异常心电图的出现率高2以早搏、房颤、束支及其分支阻滞最常见3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4多见ST-T改变

如何应用不同导连检测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

1)Ⅱ导连P波清晰,主要监测心律失常2)V导连显示缺血性改变,Ⅱ、V3、V5导连结合监测阳性率高。

颅内压测定的方法:

1)脑室内测压;2)硬膜下测压;3)硬膜外测压。

颅内压的分级:

1)正常颅内压:〈15mmHg。2)轻度升高:15-20mmHg。3)中度升高:20-40mmHg。4)重度升高:>40mmHg。

颅内压力—容量关系:

1)当颅内病变的容量少量增加时,颅腔顺应性良好,颅内压上升很小2)如果颅内病变继续发展,颅内的有限空间已无法代偿,此时容量即使少量增加,颅内压也急骤上升。

脑电图的波形有几种:

1)α波:处于安静状态时的脑波2)β波:情绪紧张、激动和服用巴比妥药物时增加3)θ波:浅睡眠时4)δ波:深睡眠和麻醉状态。

体温测温的方法:(1)玻璃内汞温度计;(2)电子温度计:1)热敏电阻温度计,2)温差电偶温度计。

体温升高的分级:1)低热37.5-38℃。2)中等度热38.1-39℃。3)高热39.1-41℃。4)超高热41℃以上。

体温升高的处理方法:1.病因治疗;2.对症治疗 1)物理降温2)药物降温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体温降低的原因:1.感染性疾病;2.非感染性疾病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2)抗原抗体反应;3)内分泌或代谢失常;4)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5)环境温度及湿度太高,病人覆盖物太多二影响散热#?)恶性高热。

出凝血异常的环节判断

1)血管因素;2)血小板因素;3)凝血因子因素;

出凝血功能的术前评估。

1)血小板评估 100×109/L以上。2)凝血因子评估

甲状腺机能亢进危象的临床表现:

危象前期:甲亢症状加重,发热T>39℃,P>120-159次/分,烦躁,恶心,呕吐等。2.危象期烦躁不安嗜睡,昏迷。高热T>39℃,脱水,休克。P >160次/分。消化道症状加重。急性肾上腺危象的临床表现:

1)循环系统:血压下降,虚脱,休克。2)消化系统:厌食、恶心、呕吐。3)神经系统:软弱无力,嗜睡昏迷。4)全身症状:脱水、少尿、高热或低温

心电图监测的目的与意义:

1)持续显示心电活动2)持续监测心率3)持续追踪心律,及时诊断心律失常4)持续观察ST段、U波,诊断心肌损害与缺血以及电解质紊乱5)监测药物对心脏的影响,作为决定用药剂量的参考依据6)判断心脏起搏器的功能。

正确识别心电图波形必须明确的问题:

1)心率是多少2)心律是否规则3)每个P波后是否跟随QRS综合波

4)P-R间期多少5)Q-T间期和QRS综合波是否正常7)心律失常是室性还是室上性8)有无ST段和T波改变及出现U波9)对血流动力学有何影响?是否需要治疗

影响颅内压的因素:

1)二氧化碳分压(PaCO2),PaCO2下降时,PH上升,脑血流和脑血容量增加,颅内压升高。PaCO2增高时,PH下降,脑血流和脑血容量减少,颅内压下降。过度通气可降低颅内压,但PaCO2过低,脑组织缺血缺氧,会加重脑损害2)动脉氧分压(PaO2),PaO2在60-300mmHg 时,脑血流和颅内压基本不变。当PaO2低于50mmHg时,脑血流明显增加,颅内压增高。低氧血症持续过长,脑水肿已形成,即使PaO2改善,颅内压也未恢复。如合并PaCO2升高,更易导致脑水肿,病情更加凶险3)血压:平均动脉压在50-150mmHg波动时,依靠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机制,颅内压不改变,超出这一限度,率内压将随血压的升高或降低呈平行改变4)中心静脉压:胸内压和中心静脉压对颅内压有直接的影响,这两项压力升高可通过颈静脉、椎静脉和胸椎硬膜外静脉,逆向影响脑静脉,使静脉回流障碍,颅内压升高5)其他,挥发性麻醉药和氯胺酮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加,颅内压升高。静脉麻醉药和镇痛药使脑血流减少。利尿剂和降温使颅内压降低

脑电图的临床应用

1)脑缺血(氧)的监测;缺氧早期,出现短暂的EEG快波,当脑血流降到20-25ml/100g/min 阈值时,EEG波幅降低,频率变慢,最后呈等电位线,但仍有治疗脑损伤的时机2)昏迷病人的监测:昏迷时EEG 常表现δ波,若恢复到θ波或α波,病情改善;反之,若病情恶化δ波逐渐转为平坦波形3)病灶定位意义:当脑组织有局灶性病变时,相应的头皮电极可以出现异常的脑电波4)麻醉及手术中的应用:可协助判断麻醉的深浅5)诊断及预后评估:对癫痫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体温降低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1)应激反应;2)循环衰竭;3)耗氧量增加;4)麻醉病人苏醒延迟;5)出凝血时间延长;6)免疫功能抑制,酸碱平衡紊乱。

体温降低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1)适宜的环境温度;2)营养支持;3)维持循环稳定。

术中和术后出血分析:

1).麻醉因素 2)手术因素 3)大量输血输液 4)体外循环

氧疗的指征是什么?

低氧血症伴通气量基本正常;低氧血症伴通气不足;无低氧血症的高危患者

什么是非控制性氧疗及其方法有哪些?

非控制性氧疗:对吸入气中的氧浓度没有精确控制的吸氧方法。⑴鼻导管、鼻塞、鼻咽导管给氧法;⑵普通面罩给氧法:吸氧面罩包括麻醉面罩、部分重复呼吸面罩、无重复呼吸面罩;

⑶氧帐给氧法

什么是控制性氧疗及其方法有哪些?

控制性氧疗:通过严格控制吸入氧浓度来提高血氧饱和度的氧气吸入法。方法:空气稀释面罩吸与氧法呼吸机给氧法

氧疗的并发症有哪些?

高碳酸血症、吸收性肺不张和氧中毒。氧中毒分为:眼型、肺型及神经型

高压氧治疗的适应症有哪些?

⑴减压病与气体或空气栓塞症是HBO治疗的绝对适应症;⑵一氧化碳中毒;⑶气性坏疽;

⑷挤压伤和区隔综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和其他急性创伤缺血. ⑸氰化物中毒⑹有病变的移植皮片及皮瓣;⑺感染性疾病;⑻热烧伤;⑼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脑缺氧和脑水肿;⑽心肌缺血与急性心肌梗死;⑾放射性坏死;⑿特殊的出血性贫血;⒀促进特殊损伤的愈合

高压氧治疗的绝对禁忌症有哪些?

绝对禁忌证⑴未经处理的气胸;⑵早产儿;⑶接受化疗的病人或以往曾用过博来霉素或丝裂霉素C的病人

高压氧治疗的相对禁忌症有哪些?

相对禁忌证⑴有凝血机制异常或出血倾向者;⑵自发性气胸病吏者;⑶胸部手术史者;⑷任何肺部病变者;⑸卡他性与化脓性中耳炎,耳咽管阻塞或通气困难者,急慢性鼻窦炎;⑹青光眼,视网膜剥离,视神经炎病史者;⑺未被控制的高热;⑻癫痫;⑼精神失常;⑽孕妇或月经期;⑾氧过敏试验阳性者;⑿血压在160/100mmHg以上者;⒀先天性球形红细胞症;⒁全身极度衰竭与疲劳者等

高压氧舱的种类及各类的特点是什么?

⑴单人氧舱:这种氧舱体积小,只容纳一个病人,舱内直接用纯氧进行加压,病人在舱内吸入纯氧治疗。单人氧舱的特点为造价低,便于移动,治疗范围局限,高压纯氧易燃等。⑵多人氧舱:一般有三个舱室,其中最大的可进行外科手术的为手术舱;可容纳一批病员同时治疗的为治疗舱;允许医务人员进出手术舱、治疗舱的小舱为过渡舱。舱内用压缩空气进行加压,舱内氧浓度低于30%。病人在舱内通过面罩、头部氧帐或人工气道吸入氧气(一般为纯氧)。这种舱的特点为造价昂贵,不能移动,一次治疗病人多,治疗范围广,可同时进行手术和吸氧治疗,允许医务人员进出舱内护理病员,安全性高等

高压氧治疗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慎重选择适应证,杜绝禁忌证。⑵防止火灾:严禁火种、易燃易爆物品入舱;不穿可以引起静电火花的服装;使用除颤起搏器时必须事先大量换气,将舱内氧浓度降为25%。⑶人员进舱前排空大小便,摘除手表、钢笔。⑷舱内若田气囊式供氧装置吸氧时,严禁拍打、挤压气囊。⑸舱内抢救危重病人时,必须保持其呼吸道通畅。舱内输液应用开放式输液法。10mi 以上的安瓿,应在舱外开启。⑹加压减压时注意冷暖。⑺舱内氧浓度不得超过30% (单人氧舱除外)。⑻减压前,病人身上所有的引流管均需开放并保持通畅;若有带气囊的气管导管,需放气。⑼治疗全过程中,岗位人员不得擅离职守

高压氧治疗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⑴提高氧的弥散;⑵大幅度增加血氧含量;⑶增加组织氧含量和储氧量;⑷抑菌作用⑸促使组织内气泡消失;⑹增强化疗放疗对恶性肿瘤的作用

试述氧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⑴重视病因治疗:氧疗只能暂时缓解或改善机体的缺氧,而不能消除缺氧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进行氧疗纠正低氧血症和组织缺氧的同时,应对导致缺氧的基础疾病进行积极治疗,⑵根据低氧血症机制不同选择合适的氧疗方法:在氧疗方式选择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应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创到有创,及时监测和调整,以能尽快达到改善缺氧为目的。⑶选择合适的FiO2:是指能达到适当的氧合SaO285%~90%、PaO260~80mmHg,又不引起CO2潴留及氧中毒等相关并发症的最低氧浓度。⑷持呼吸道通畅:包括氧气输送管道和呼吸道。保持气道通畅的有效方法包括气体的湿化、定时检查和更换各种导管、定时雾化吸入、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及实施适度的胸部理疗。⑸随时评价氧疗效果:根据动脉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紫绀以及神志和精神状况的变化还评价氧疗效果。如氧疗后患者心率变慢、呼吸频率下降、血压上升且平稳、呼吸困难好转、末梢循环改善、尿量增加、皮肤红润变暖、紫绀减轻或消失等,均表明氧疗效果良好,反之提示病情恶化,氧疗未达到效果。另外,SpO2>85~90%以上疗效满意,还可进行动脉血气(ABG)监测 ABG是目前评价氧疗效果最为准确可靠的方法⑹预防交叉感染:所有供氧装置,给氧装置,包括鼻导管、鼻塞、面罩、湿化器等一切氧疗用品均应定期消毒,一般专人使用。更换给别的患者应用时,更要严格消毒。

试述氧中毒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氧中毒:临床分型肺型、眼型及神经型。

肺型:病变部位在肺,临床表现为早期胸骨后疼痛、干咳、渐进性呼吸困难;晚期出现呼衰和ARDS病症。眼型:晶体后纤维组织形成,发生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接受商浓度氧疗时,临床表现为永久性失明。神经型: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见于高压氧治疗的病人。典型表现为吸氧后发生抽搐和癫痫大发作,停止吸氧后,抽搐即停止。

防治方法:⑴对症治疗。⑵及时调节氧疗方案。⑶掌握连续吸氧的安全时限⑷采用间隙性吸氧法

试述什么是轻、中、高度氧疗及其适应症。

低浓度氧疗FiO2<35%,适应症:慢性CO2潴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

中浓度氧疗FiO2 35~50%,适应症:有明显通气/血流失调、显著弥散障碍又无CO2潴留,急性左心衰、心肌梗死、休克、脑缺血、Hb低下或心输出量不足的病人。高浓度氧疗FiO2 >50%,适应症:无CO2潴留的严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ARDS、CO中毒、心肺复苏后和I型呼衰经中浓度氧疗无效的病人

任何正压通气都有三个必备的机械功能是什么?

起动、限定和切换功能。

呼吸机的起勃分几种?谈其原理的概念

(1)时间起动:用于控制通气,呼吸期达到预定时间后呼吸机开始通气。(2)压力起动:用于辅助通气,利用病人自主呼吸的负压触发呼吸机通气。(3)流量起动:用于辅助呼吸,呼吸机在吸气开始前,即输送恒定的慢气流,用微机测呼吸回路入口及出口的流速差,如达到预定的差值触发呼吸机通气

限定呼吸机通气量有几种限定?

(1)容量限定(2)压力限定(3)流速限定

呼吸机由吸气期转换成呼气期有几种切换方式?

1.时间切换

2.容量切换

3.流速切换

4.压力切换

危重病医学名词解释

1 危重病医学 CCM:(criticalcaremedicine)是一门研究危重病症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 治的科学,在治疗中突出应急治疗措施。 2共同通路(commompath危重病人不论来自哪个专科,也不论其原发病是什么,当病程进入危重期,病人都将表现出许多相似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出其疾病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或病程。 3 急诊医学( emergencymedicine,EM ):急诊医学涉及范围包括因灾害、意外事故所致的创伤,中毒以及突发的各种急症。因病人生命安全面临着威胁,故要求医疗体系的各个环节能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和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 4 灾害医学( disastermedicine,DM ):主要指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风暴、海啸等导致的医学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与群体性。因此,迅速、有效地救治众多的伤病员成了灾害医学的基本内容,灾害医学是急诊医学中的特定内容,涉及组织领导、通讯、交通、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和后勤支持等多项任务。 5重症监测治疗病房(ICU):是将危重病人集中管理的病室,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及先进的医疗监测和治疗手段,可显著地提高危重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6 创伤后机体反应:亦称创伤后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到创伤后所出现的以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为主、多个系统参与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7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机体创伤后的防御反应若失控或过度激活其所释放出大量的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可引起强烈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8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创伤后机体除产生炎症介质外还可释放抗炎介质产生抗炎反应。适量的抗炎介质释放有助于控制炎症恢复内环境稳定抗炎介质过量释放则引起免疫功能降低以及对感染的易感性增高征。 9 电解质:凡在溶液中能离解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溶液叫电解质。 10 非电解质:凡在溶液中既不导电又不能离解成离子而保持分子状态的溶液称为非电解质。 11晶体: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1 nm或一束光通过时不出现反射现象称为晶体。 12 胶体:溶质分子>1 nm,而<100nm或出现反射现象者称为胶体。如白蛋白。 13 第一间隙、第二间隙、第三间隙:第一间隙指组织间液。第二间隙指血浆两者间在毛细血管壁侧互相交换称为功能性细胞外液。手术创伤或感染细胞外液转移到损伤或感染区域称为第三间隙功能上不再与第一第二间隙有直接联系成为非功能性细胞外液。 14渗透(osmosis):是指当溶质的移动被半透膜所限制时溶剂(水)从较低浓度的溶液侧向 较高浓度的溶液侧的净移动。 15 渗透压( osmoticpressure )指由于渗透作用使水分子逆溶液浓度差单方向转移而产生的一种压力即阻止水分子继续转移的压力。 16 晶体渗透压(crystalosmoticpressure )是指由溶解在体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非离子物 质(分子量<30000)溶质颗粒所产生的渗透压。 17胶体渗透压(COP是指由溶解在体液中的大分子非离子物质(分子量>30000)颗粒所产 生的渗透压。 18渗透间隙OG血浆渗透浓度的计算公式未包括血浆中所有能产生渗透现象的物质如蛋白、脂类、乳酸等因此其数值必然低于实际测定值。我们将血浆渗透浓度实际测定值与计算 值的差值称为渗透间隙。 19 有效渗透分子:将体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溶质称为有效渗透分子。 20 无效渗透分子:体液中含有的能自由透过毛细血管壁或细胞膜的溶质因其不能产生渗透现象。 21 SB :即标准碳酸氢盐是指血温在37C血红蛋白充分氧饱和的条件下经用PCO2为40mmHg 的气体平衡后所测得的碳酸氢盐的浓度。 22 AB :即实际碳酸氢盐是指未经 P002为40mmHg勺气体平衡处理的血浆中[BHC03]的真实含量。与SB相比AB包括了呼吸因素的影响。

预防医学总结

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在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于人类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 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和概括,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2.全科医学:是指以个人整体健康为中心,面向家庭与社区,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 3.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 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 4.健康(health):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 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5.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6.临床预防服务(clinical preventive services):是指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 的“患者”病伤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实施个体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7.健康管理: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和针对性地评估并对整个生命 全程进行干预,减少健康危险因素的威胁、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疾病、对所患的疾病进行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经济有效地避免早亡和提高生活质量。 8.健康维护计划(health maintenance schedule):指在特定的时期内,依据求医者的年 龄、性别及危险因素而计划进行的一系列干预措施。 9.危险因素(risk factory):指机体内外存在的使疾病发生和死亡增加的诱发因素。 10.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是指从个体或群体健康信息咨询或调 查、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等过程中收集各种与健康的相关危险因素信息,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1.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不仅包括个体或群体可观察到的、外显的行动,也包括 人的思想活动和情感状态(与促进、维护或恢复健康相关的个体心理、情感状态和外显的行为模式)。 12.健康相关行为( health-related behavior):是指人所表现出来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 的行为,包括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 13.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着有益于健康改变 的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14.健康状况评价(health status evaluation):通过分析人群的健康水平及其变化,来 探讨人群存在的健康问题,筛选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评估各种健康计划、方案、措施的效果。 15.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16.营养(nutrition):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素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 过程。 17.营养素(nutrient):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集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 功能的化学成分,分为六大类:①蛋白质②脂类③碳水化合物④无机盐和微量元素⑤维生素⑥水。 18.限制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食物蛋白质中某一种或几种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 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19.蛋白质生物学价值(biological value ):指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储留利用的 部分。等于储留氮比吸收氮。

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自己整理)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院外急救:pre-hospital emergemcy medical care)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包括院前救护、院内急诊科救治、危重症监护(ICU)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完整体系。 加强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 是应用现代危重病医学理论,集具有抢救危重病人经验的专业人员和现代化的监测与治疗仪器为一体,加强对危重病人的集中治疗、监测及护理,以取得最为有效的救治效果的一种特殊场所。 床位设置一般综合性医院综合ICU床位数量占全院总床位的2%~8%,床位使用率以75%为宜,ICU每张床位占地面积15~ 18平方米,室温保持在22.5~25.50C,湿度以55%~65%为宜 人员编制医生:床位为0.8~1:1 护士:床位为 2.5~3:1 ICU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以质量为第一的原则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院外急救:广义: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或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的总称 狭义:指有通讯、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区别:有否公众参与 猝死--最佳抢救时间4min 严重创伤--抢救的黄金时间1h 特点:突发性紧迫性艰难性复杂性灵活性 院外急救的原则:先排险后施救 先重伤后轻伤先施救后运送急救与呼救并重转运与监护急救相结合紧密衔接、前后一致验伤与颜色标记卡:绿色标记卡—轻伤员 意识清楚,多处软组织损伤,无需特殊治疗; 黄色标记卡—重伤员 需手术治疗,但可拖延一段时间; 红色标记卡—危重伤员 因窒息、心搏呼吸骤停、大出血及休克等造成伤员有生命危险,需立即行紧急抢救性手术以控制大出血和改善通气者 黑色标记卡—死亡 我国院外急救的组织形式:广州模式重庆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深圳模式香港模式 电击除颤的时机——尽早除颤原则 ●室颤、无脉性室速应迅速除颤 除颤位置:胸骨右缘锁骨下方,另一个在左乳头外侧即左腋前线第五肋间 能量选择: 单相波非同步,直接360J

全科医学试题

四、名词解释 1.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新型临床二级专业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健康问题和疾病。3 2.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居民健康照顾的,主要由全科医生提供的、以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服务,它是整合了其他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化的临床专业服务。 3.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师或家庭医生,是毕业后接受了全科医学教育或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合格后,在基层开展全科医疗服务的新型临床医生。能够为病人个体及家庭成员以及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全方位负责式的健康管理。4.首诊医疗(首诊服务):在基层医疗中,全科医疗是一种以门诊为主体的第一线医疗照顾,是公众为解决其健康问题寻求医疗卫生服务时最先接触、最经常利用的医疗保健部门,也称为首诊服务。 5.患病体验:病人经历疾患的主观感受,包括不适、痛苦、功能障碍等。 6.健康信念模式:是人们对自己健康的价值观念,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心程度,主要涉及就医行为的价值和可能性。7.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组成的类型及各成员相互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结构及人口结构和内在结构两部分。 8.家庭角色:是其成员在家庭中的特定身份、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家庭角色功能正常与否,是影响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9.家庭资源:为维持家庭基本功能,应付紧张事件和危机状态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称为家庭资源。家庭资源的充足 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及其成员对压力及危机的适应能力。可分为家庭内资源和家庭外资源。 10.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11.COPC:即以社区为基础的基层医疗,是利用流行病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健康促进等原理和技术,在社区范围内,为个体和群体提供综合性的基层卫生服务。它重视社区环境和生活行为等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将以个体为单位的诊疗服务和以群体为范围的卫生干预有机地结合起来。 12.社区诊断:又称社区需求评估,是运用流行病学、社会学等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收集并分析资料,明确社区及其与健康相关特征的过程。它是以社区人群和环境为对象,旨在明确社区内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社区可利用的资源和解决卫生问题的能力,掌握卫生服务的需求和供给情况,确定社区内需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程。 13.社区卫生干预计划:针对社区需要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及其影因素,根据社区内外可利用资源等实际情况,确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工作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过程进行统筹安排,以达到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目的。 14.病人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活动,它具有特定的目标和方法,其对象包括病人、高危人群和健康人群。目的是 为病人提供健康信息,促使病人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去除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加强遵医行为,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15.筛检:应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他手段,从外表看似健康的人群中发现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它是一种初 步检查,而不是诊断。 16.病例发现:又称为机会性筛检,是对就诊病人实施的一种检查、测试方法,其目的是发现病人就诊原因以外的其他疾病或健 康问题。 17.化学预防:是指对无症状的人使用药物、营养素(包括无机盐)、生物制剂或其他天然物质作为一、二级预防为主的措施, 提高人群抗病能力,以防治某些疾病。 18.互动代价:在人际关系中,采用互动形式进行沟通时所取得或花费的代价。 19.沟通:就是带有目的的传播信息的过程,是由信息的传达、接收与解读然后作出反应所构成的连续性过程。 20.建设性交流:通过语言交流对交流的某一方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保护作用,这一类型的交流内容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保护作用,这一类型的交流内容或方式称为建设性交流。 21.开放式提问:就是所提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回答结果一般无法预料。其优点是 这种类型的问题可使气氛和缓,病人可自由应答,有助于他们开启心扉,支持他们充分表达患病经过和体会,医生可以从中获得较多的信息。 22.模糊语言:是医务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在符合特定要求的前提下,主动运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23.诊断鉴别分类:在接诊病人时要在得出正确的诊断假设之前,根据病史和查体的结果判断病人症状的轻重缓急,随即进行相 应处理。 24.VINDICATE鉴别诊断法:即按照病理学的分类方法将全部疾病分为9组,进行鉴别时以成组疾病纳入或排出来思考问题,否 则对于数不清的疾病一头雾水地一个一个地进行考虑是行不通的;依此顺序思考问题亦不会丢掉一大类型的整组疾病。它是用英文首字母组成的一种鉴别诊断法。 25.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的临床表现:①疼痛可向右上腹、背部放散;②出血发生率高;③常向胰脾穿透而较少发生游离穿孔;④ 常因炎性反应导致总胆管受压引起梗阻性黄疸。 26.如何避免特殊检查“撒大网”?: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病情是第一位,常规是第二位,辅助检查代替不了病史,基本功能诊断60%—70%疾病,扬长避短,基层医师主要靠临床诊疗思维来诊断和鉴别诊断,这样避免检查“撒大网”。 27.胃食管反流会引起胸痛的原因? 贲门松驰胃液返流到食管,压力增大时会形成酸雾颗粒到咽喉部,引起咳嗽、咳痰,严重引起肺纤维化导致饭后烧灼感、疼痛。 28、主要问题目录:记录的问题一般指过去影响了、现在正在影响或将来还会影响个人健康的异常情况。内容包括已明确诊断 的慢性生理或心理疾患、手术、社会或家庭问题、行为问题、异常的体征或化验检查结果、难以解释的症状或反常态度、健康危险因素等。 29.病情流程表:是对某一健康问题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的动态记录,多用于慢性病人的病情记录。它是将病人长期追踪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检查结果或治疗指标制成一张表格的形式。 30.信托型医患关系的“行仁性”与“契约性”: 行仁性:要求医生无条件地对病人行善,要高尚、宽容、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即“医高于患”; 契约性:表明医患关系双方存在着平等的、类似“甲方乙方”的契约关系。 31.医疗行为的“双重效应”:一个医疗行为可以产生双重效应,一个是为达到治疗疾病或保全生命目的的有意的、直接的效应,另一个是可以预而无法避免的,并非有意的但有害的间接效应。 32.医疗质量:从狭义角度,主要是指医疗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又称诊疗质量;而从广义角度,它不仅包含诊疗质量的内容,还强调病人的满意度、医疗工作效率、医疗技术经济效果(成本效果比)以及医疗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又称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 33.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实施质量管理的全部职能的所有活动。 34.戴明环:又称PDCA循环法,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由英文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 理几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它是最早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故称为“戴明环”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汇总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汇总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对象,分析健康与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2、【健康危险因素】是指能使疾病和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素。 3、【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以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4、【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能力的活动。 5、【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6、【营养素供给量】是指为满足机体营养需要,每日必须由膳食供给的各种营养素的数量。7、【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求,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包括8种,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色氨酸) 8、【膳食纤维】是指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酶所消化的,且不被人体吸收利用的非淀粉多糖和木质素。 9、【维生素】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以本体形式或可被人体利用的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10、【合理营养】是指通过膳食及其加工烹调,向机体提供足够数量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数量平衡。 11、【平衡膳食】是指由多种食物合理搭配并能全面达到营养需求的膳食,即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的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 12、【环境】指环绕于地球上的人类空间以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物质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体。 13、【环境卫生】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对象,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环境因素,达到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14、【自然环境】是天然形成的、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15、【社会环境】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构成。 16、【生物转化】是指环境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在其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进行代谢转化的过程。 17、【生物富集】是指某些生物从环境中不断摄取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蓄积和(或)通过食物链作用在各级生物之间传递、转移,使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相当高。 18、【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扰乱了生态平衡,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 19、【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致病因子(病原体)所造成的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复习课程

急救护理学 1、市区急救的反应时间是15分钟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组成: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救护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作用: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4、急诊护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及措施:(选择)P18 (1)、稳定急诊护理专业队伍 (2)、提高分诊准确率 (3)、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4)、完善急救备用物资管理机制 (5)、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6)、提高急诊患者的住院率 (7)、规范护理文书

(8)、保证互换沟通通畅 5、ICU的人员编制:床位:医生人数=1:0.8以上 床位:护士人数=1:2.5-3以上 ICU 收治对象: (1)、创伤、休克、感染等引起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心肺复苏后需要对其功能进行较长时间支持者 (3)、严重的多发伤、复合伤 (4)、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疾病症,如中毒、溺水、触电、虫蛇咬伤和中暑患者 (5)、有严重并发症的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6)、各种术后重症患者或年龄较大,术后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高危患者 (7)、严重水、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失衡者 (8)、严重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等分泌危象患者 (9)、各种原因大出血、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等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全需要支持者 (10)、脏器移植术后及其他需要加强护理者 6、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性增加 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病中复杂 各种进入性治疗、护理操作较多

全科医学名词解释

全科医学名词解释 1.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 2.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家庭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的一种基层医疗专业服务,是一种集合了其他许多学科领域内容的一体化的临床专业。3.全科医生:又称全科/家庭医生或家庭医生,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5.患病体验:病人经历某种疾患时的主观感受。 6.健康信念模式:是运用社会心理学来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一个模式。它以心理学为基础,由刺激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7.家庭结构:家庭内部的构成和运作机制。 8.家庭角色: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特定身份,代表着他(她)在家庭中所应执行的职能,反映出他(她)在家庭中的相对位置和与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9.家庭资源:为维持家庭基本功能,应付紧张事件和危机状态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家庭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及其成员对压力及危机的适应能力。可分为家庭内资源和家庭外资源。 10.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11.COPC:又称社区导向的基层医疗,是一种将社区和个人的卫生保健结合在一起的系统策略,指在基层医疗中,重视社区、环境、行为等因素与个人健康的关系,把服务的范围由狭小的临床医疗扩大到流行病学和社区的观点来照顾。

12.社区诊断:是社区卫生工作者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社区个方面进行考察,发现问题,通过实施卫生行动,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卫生资源来解决社区的主要卫生问题的过程。 14.病人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15.筛检:应用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手段,对未识别的疾病或缺陷作出推断性鉴定,从外表健康者中查出可能患某病者。 16.病例发现:对就诊病人实施的一种检查、测验或问卷形式的调查,而病人是因其主病来就诊的,目的是发现病人就诊原因之外的、可能的其他疾病。 17.化学预防:使用合成或天然的物质作为预防措施,提高人群抗病能力,以防止某些疾病发生。 19.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在两个或更多人之间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和情感的交流。 21.开放式提问:能让病人主动、自由的诉说,医生可获得较多的信息。 22.模糊语言:指所表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难以明确规定且隐含多种判断的语言。模糊语言具有多义性,在理解上有很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23.诊断鉴别分类:病因学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病理生理学诊断、家庭诊断、综合诊断、临时诊断。 鉴别诊断法:主要用于循环、血管疾病;炎症;新生物、肿瘤;退行性变;中毒;先天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创伤;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 31.病情流程表:以列表的形式描述病情(或其他问题)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将资料做一图表化的总结回顾,可以概括出清晰的轮廊,及时掌握病况,修订治疗计划、病人教育计划等。 32.信托型医患关系的“行仁性”与“契约性”: 33.医疗行为的“双重效应”医疗行为具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重点 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的总体概括,它从医学科学中抽象出某些特征,构成医学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指导医学工作者观察、思考、解释和解决医学科学中的问题。 2.健康观: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在一定的医学模式下,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认识。 3.健康: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衰弱。健康是一种状态,健康和疾病是存在于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动态过程。 4.环境:围绕着某一中心事物(主体)并对该事物产生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即环境是某个主体周围的介质、条件和状况。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被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许多因素是人体健康的必需条件,而某种元素含量异常,也会影响当地居民健康。 6.次生环境: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天然形成的自然条件发生改变的物质环境,如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7.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和转化,使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8.剂量-反应关系:有害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机体呈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9.剂量-反应关系:一定剂量的有害物质与在受影响群体中呈现某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 10.空气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空气中出现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并达到一定程度,超过其自净能力,对人类、动物及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11.暂时性听阈位移(TTS):人或动物接触噪声环境后听阈发生变化,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听力可恢复到原先的水平。 12.蛋白质生物学价值(BV):是评价食物蛋白质在体内利用程度的最常用指标之一。为储留氮和吸收氮之比。 13.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多种食物共同食用,用含氨基酸较多的食物搭配含氨基酸较少的食物,以提高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4:平均需要量(EAR):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的群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达到EAR水平时,可以满足50%个体的需要。 15:推荐摄入量(RNI):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达RNI水平时,可以维持机体有适当的储备。 16:适宜摄入量(AI):指通过实验或观察获得的健康人对某营养素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总结

1急诊:突然发生的急性疾病以及意外伤害。 2急诊医学:在急救医学的基础上,危重病医学,复苏医学,灾害学,急性中毒学,创伤学,急诊医学管理学等逐步发展,共同组成了现代急诊医学。 3院前急救:事发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实行的初步急救,实施急救的地点可以是家庭,公共场所,社区,野外等,施救者可以使院前急救专业人员,院前急救辅助人员,全科医生,公民或者公民本人。 4反应时间:接到患者呼救信息至急救力量到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为国际上用以衡量急救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化惯例,失去的反应时间不超过8分钟,郊区的反应时间不超过15~30分钟。 5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急诊医学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三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6专科型ICU:专科建设的衍生和发展,是英语专科建设医院或者专业特色十分明显的学科。收治某一专业分为内的危重患者。 综合性ICU:跨学科,面向全院的监护病房,其任务是收治多科为重患者,适应绝大多数医院。 7院内获得性感染:入院前无感染,入院后48~72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常见获得性肺炎,血源性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外科感染等等。 8心肺脑复苏术:心跳呼吸骤停后,是自主心脏和自主呼吸得以恢复并积极保护脑功能的急救技术。 9生存链:用来描述VF所致SCA患者复苏时间重要性的一个四环接链。包括:早期识别和启动急救医疗系统,或者联系当地急救反应系统,呼叫120。早期由目击者进行CPR,早期进行电击除颤,早期由医务工作者进行复苏后的高级生命支持。 10黄金时间:发生伤病后的前四分钟。 11休克:是集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有效循环血量显着下降,不能维持机体脏器与组织的正常灌注,继而发生全身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一种危急重症。12心源性休克:狭义上是指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引起的休克综合症,见于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等,广义上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泵功能极度衰减退,心室充盈或者射血障碍,导致心排血量锐减,多重要脏器和周围组织灌注不足而发生的一系列代谢与功能障碍综合症。 精神源性休克:即神经原性休克或者中枢循环衰竭,是指由于强烈的神经刺激如创伤,剧烈疼痛等,引起某些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5——羟色胺等释放增加,或者脑损伤缺血,深度麻醉,脊髓高位麻醉或者脊髓损伤交感神经传出通路被阻断,最终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大量血瘀滞于扩张的血管中,有效循环血量突然减少而引起的休克。 13 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机体在经受严重损害如严重疾病,外伤,手术,感染等之后,同时或者序贯性发生两个或者以上急性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功能衰竭的综合征。 14 SIRS(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当机体经受打击后,发生全身性自我破坏性炎性反应过程。 15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由于肺外或者肺内的严重疾病引起肺毛细血管炎症性损伤,通透性增加,继发以急性高通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是急性呼吸衰竭常见类型,也是急性肺损伤(ALI)的病情发展结局。

全科医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全科医学概论一页纸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全科医学2 全科医疗8 全科医生12 综合性服务8~9 医患关系104 核心家庭36 主干家庭37 联合家庭36 家庭生活周期41 社区55 社区卫生服务58 临床预防医学121 健康咨询122 健康教育127 周期性健康检查126 健康促进128 姑息照护144 临终关怀144 二、简答题(注意大标题) 1、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有哪些?2 为什么要发展全科医学?4~5 2、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有哪些?8-10 3、全科医生在社区中的角色是什么?13-14工作任务和能力是什么?14 4、全科医生与其他专科医生的区别有哪些?15我国全科医生教育培训模式?15~16 5、如何开展以人为中心的应诊过程?25-26 6、病人怎样才能获得完整的背景资料?26 7、APGAR各代表什么?有何实际意义?112-113 8、从医学伦理学角度,病人具有哪些权利?110 9、医患沟通的技巧方式有哪些?114-116 10、家庭权力结构有哪些?38家庭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有哪些?40 11、何调家庭访视?50叙述家庭访视的分类有哪三种 12、家庭生活压力事件包括哪些?44~45如何评价家庭功能?46 13、社区导向的基层医疗保健的定义?71实施步骤和阶段如何?71~74 14、临床预防医学的内容有哪些?122~126 16、退休期”家庭可能面临的家庭问题是什么?42 17、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包括哪些?(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围产期如何保健?135~136 18、什么是健康管理?205 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有哪些?209~212 全科医学概论作业题教学大纲中第149页 1

重症医学常见知识点汇总

1、气管插管的目的有哪些? 答:(1)通过人工手段建立呼吸通道,解除上呼吸道阻塞。(2)迅速建立有效呼吸通道,为心跳呼吸骤停者进行人工呼吸。(3)便于清除气管及支气管内的分泌物和给氧。 2、CVP测压管刻度上“0”的位置如何调节? 答:测压管刻度上的“0”调到与有形方向平行(相当于平卧时腋中线第四肋间)水平处,或者用水平仪标定右心房水平在测压管上的读数,该读数就是零点。 3、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并发症。 答:(1)气胸;(2)血胸;(3)血肿;(4)液胸;(5)空气栓塞;(6)折管;(7)感染。 4、周围动脉穿刺置管多选用哪些动脉?首选哪条动脉? 答:多选用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和足背动脉。首选桡动脉。 5、负压吸痰的压力应是多少? 答:成人吸痰时压力<250mmHg,小儿压力<100mmHg,压力过大易损伤粘膜,压力过小则达不到吸痰效果。

6、心肺脑复苏有哪三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基础生命支持;第二阶段:高级生命支持;第三阶段:持续生命支持。 7、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步骤。 答:C:人工循环;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D:药物治疗。 8、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时间比及频率。 答:按压部位:胸骨中1/3与下1/3交界处。 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比为1︰1。 按压频率为:成人80~100次/min,儿童100~120次/min。 9、心肺复苏有效指征。 答:(1)大动脉搏动能触到;(2)收缩压≥60mmHg;(3)自主呼吸恢复;(4)皮肤颜色好转,发绀减退;(5)瞳孔缩小,有对光反应。

10、呼吸机使用时,如何调节吸入氧浓度及触发灵敏度的正常值? 答:吸入氧浓度(FiO2)通常设置为30%~50%,一般以40%左右为宜。触发灵敏度通常为0~500pxH2O,越接近0值,灵敏度越高。 11、使用呼吸机时,常见的人—机对抗原因有哪些? 答:常见的人—机对抗原因有:(1)病人不习惯;(2)呼吸机轻微漏气或压力调节太高;(3)通气量不足;(4)严重缺氧;(5)疼痛;(6)存在其他引起用力呼吸的因素,如气胸、心力衰竭等;(7)气管内有痰液集聚;(8)呼吸参数和通气模式选择不当。 12、停用呼吸机的指征? 答:病人全身情况好转:(1)循环稳定,如肤色红润,肢暖;不用升压药时血压、脉率正常,无心律失常发生;末梢红润,尿量足等。(2)呼吸平顺,自主呼吸强,能保证满意的通气,呼吸频率<25次>6mL/kg。(3)病人安静,无出汗等。 13、长期进行机械通气产生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全科医学名解简答

一、名词解释 1、全科医生 (general practitioner):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提供者,又称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 )。 2、家庭:是指能提供社会支持,其成员在出现身体或情感危机时能向其寻求帮助的一些亲密者所组成的团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一方面家庭保护其成员的权力,一方面要承担起对其成员的责任。 3、社区:是指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4、全科医学/家庭医学(general practice/family medicine):是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其面向社区与家庭,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他是一门临床二级学科,是一门整合传统生物医学和近代心理社会科学的临床医学的学科,是全科医生在为个人及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卫生保健服务时所运用到的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5、家庭治疗:是一种综合的、广泛的家庭关系治疗,它包括家庭咨询、家庭教育、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细致工作。 6、重点人群:是指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或处于一定的特殊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有害因素作用、患病率较高的人群,也称特殊人群或脆弱人群。 7、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个人及社会增加对健康影响因素的控制能力和改善其整体健康的全过程,以达到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的完善状态,确保个人或群体能够确定和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求,改变和处理周围环境。 8、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9、首诊服务(first contact)公众为其健康问题寻求卫生服务时最先接触、最经常利用的医疗保健部门的专业服务。 10、家庭生活周期理论(family life cycle ):家庭生活周期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重要事件和压力,若处理不当而产生危机,则可能在家庭成员中产生相应的特定健康问题,对家庭成员造成健康损害。 11、生物医学模式:把人作为生物体进行解剖分析,力图寻求每一种疾病特定的生理、病理变化,研究相应的生物学治疗方法。该模式以疾病为中心来解释病人的健康问题,视疾病为独立于社会行为的实体。将疾病从病人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抽离出来,形成了该模式的重要缺陷。 12、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是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执行某一特定行为的自信程度。自信心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人们感觉到采取某种行为会面临许多困难时,需要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才能最后建立起这种行为。自我效能(自信心)对于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如吸烟、饮酒、缺乏锻炼等行为时尤为重要。 13、社区动员(community mobilization)是指通过发动社区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点社区健康发展目标的群众性运动。其中动员必要的社会资源,有效的信息传递,争取跨部门的合作,建立多学科的联盟,是社区动员成败的关键。 14、社区诊断(community diagnosis)是应用社会学和流行病的方法和手段,收集社区有

危重病医学题库

危重病习题资料总论 选择重症监护病房是指 A.服务于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病房 B.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救治的场所 C.外科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管理的场所 D.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及先进的医疗监测和治疗手段, 对危重病人实行集中管理的场所 E.以上表述都不正确 选择危重病医学诞生于 A.17世纪末 B.18世纪末 C.19世纪6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E.以上都不是 选择美国危重病医学会成立于 A.1968年 B.1970年 C.1978年 D.1980年 E.以上都不是 选择危重病医学中所谓的“共同通路”是指 A.危重病人救治过程中所采用的共同方法 B.危重病人病情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经过的病程阶段 C.危重病人危重病病情发展过程中相似的规律或病程 D.危重病人救治结果的相似性 E.导致危重病人危重病情原因的相似性 创伤后机体反应 选择下列哪项不是SIRS的诊断标准 A.体温大于38℃或小于36℃ B.心率大于90次/分 C. 外周血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幼稚杆状核白细胞>10% D.外周血幼稚杆状核白细胞>10% E.呼吸频率小于20次/分或PaCO2大于45mmHg 第三章围手术期水、电解质及渗透平衡失常的诊治>> 第一讲体液治疗的监测 选择以下麻醉药品对水、电解质平衡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A.乙醚增加血浆容量 B.环丙烷增加血浆容量 C.巴比妥类增加血浆容量 D.吗啡减少细胞外液容量 E.以上全对 选择以下对二氧化碳血症相关水、电解质影响正确的描述是 A.高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容量增加,低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增加 B.高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容量减少,低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减少 C.高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容量可减少,低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增加 D.高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容量可增加,低二氧化碳血症细胞外液减少 E.二氧化碳血症对水、电解质平衡无影响 选择年轻、重要脏器功能良好的患者一般可以耐受的体重增加范围是 A.10%~20% B.15%~25% C.20%~30% D.15%~30%

预防医学重点名词解释知识讲解

预防医学重点名词解 释

1、三级预防策略:①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在第一级预防中,如果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则称为根本性预防。②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③第三级预防对以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地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以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2、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使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3、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4、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计算方法同发病率;与发病率相比,罹患率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量,观察期限可以以日、周、旬、月为单位,可以精确地测量发病的几率,常用于疾病爆发或流行时的调查,如传染病、食物中毒及职业中毒等爆发的调查。 5、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6、续发率:也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7、判断疾病地方性的依据:①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人群组中发病率均高,并随着年龄增长儿上升。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组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③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其发病率逐渐与当地居民接近。④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的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趋向。⑤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也可能发生类似的疾病。 8、移民流行病学:利用移民人群综合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从而找出病因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中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别,区分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从而发现病因线索。移民流行病学进行病因探索主要依据以下两点:①若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主要由环境因素造成,则该病在移民人群中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的人群不同,而与依据地当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接近。②若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主要是遗传因素的作用,则该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移居当地人群不同,而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接近。 9、大流行:当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广,短时间内可跨越省界、国界或洲界、发病率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即为大流行。 10、现况研究:描述性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并对资料的分布状况、疾病与因素的关系加以描述。因为现况研究所获得的资料是在某一时间横断面上收集的,故又称横断面研究。又因它得到的率是在特定时间、特定人群中的患病率,因而又有患病率研究之称。 11、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去暴露与某种或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比例或水平,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或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是否与研究的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2、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该方法一是按照随机化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二是同时前瞻性随访各组的疗效,是典型的按照实验法的原则设计的研究类型,符合实验研究的基本条件。 13、病因研究的步骤:一、总结现象:可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疾病的发生于流行也是如此二、建立假设:此阶段的任务是根据已掌握的具有科学事实的大量材料进行分析,对其规律性作出假设性的解释和推断,即建立假设。 三、检验假设:通过对描述性研究和临床观察的材料分析,形成了某因素与某疾病有因果联系的假设。四、病因推到:在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研究后,可能得到某因与某疾病有统计学的关联,虽然经过分析性研究进行检验,也不能随便就判断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联。 14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①关联的强度②关联的重复性③关联的时间性④剂量-反应关系⑤关联的特异性⑥关联的合理性⑧试验证据⑨相似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