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五)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五)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五)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五)

高一历史期中检测(一)

一、选择题

1、《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①人烟稀少②耕作技术落后③商品交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2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3.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4.“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材料反映了( )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5.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

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以商业职能为主 B.以政治职能为主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 D.商业限制被打破

6.工具的改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图一相比,图二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图一图二A.合理利用水资源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节省了人力 D.灌溉不受水源限制

7.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8.“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时期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

A.井田制B.地主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D.农民土地私有制

9.《东京梦华录》载:(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表明宋代( )

A.城市商业功能日益增强B.金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C.主要交易商品为丝织品D.房屋建筑业水平不断提高

10.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不虚传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这场“商业革命”最本质的现象是( ) A.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 B.出现了工商业市镇

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11.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12.西汉初年,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下列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西汉政府并未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政府鼓励商业是造成商人富贵的原因③西

汉初期存在官商勾结的情况④商业资本回流于土地造成了农民流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3.下面是某一时期三种商品在英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示意图。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

现于( )

A.中英鸦片战争前后 B.17世纪打败荷兰后

C.“光荣革命”完成后 D.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

14.上海开埠二三十年后就出现了最早的一批女工。据统计,从1882年到1894年,上海

有外商丝厂4家,华商丝厂8家,共有工人 9 600人,其中女工占90%。这说明( ) A.妇女是近代产业工人的主体 B.妇女的生活观念发生变化

C.妇女的生存权利得到保障 D.妇女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15. 19世纪末,外资银行开始落户北京东交民巷。1896年,盛宣怀在《自强大计折》中

提出:“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上述言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列强已控制中国的政治中心

B.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C.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D.中国半殖民地化最终形成

16.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等十几个

民用企业。从中能够得出( )

A.时下“士农工商”四民观念淡薄

B.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利润丰厚

C.他们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D.政府大力扶植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企业

17.“(清末)这个运动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坚持

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

材料所述的这一运动( )

A.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C.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D.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8.在探究西方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过程中,甲同学根据1866年创办的民营机器厂—

—发昌机器厂,依靠向外商船厂承接装配船用零件而发展起来,得出外国在华企业对中国民族工业起着辐射作用的结论;乙同学根据该厂因竞争不过英商船厂,于1899年为英商耶松船厂所吞并,得出外国在华资本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结论。下列评价中最为合理的是( )

A.两位同学结论相互矛盾 B.甲结论不全面,乙结论成立

C.两位同学认识都不全面 D.甲结论成立,乙结论错误

19.右面是1906-1915年中国社会商会数量的变化示意图。1912年后商会数量变化的原因

是( )

A.列强经济侵略加剧,中国商人加强自保

B.政府放松经济管理,办企业必须加入商会

C.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商人的投资热情高涨

D.商人倡导使用国货,办商会以抵制洋货

20.下图展示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A.图中B出现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有关

B.图中C-D出现的最主要影响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图中D-E出现的外因是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图中G-H出现的内因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1.右图是民国30年创办的旌德建华烟厂生产的香烟商标。对此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

B.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C.发展实业与抗战相结合

D.中美英苏四国共同抗日

22.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指数为100)。

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②因国民政府工作重点提高外交地位所致

③面粉业、纺织业发展最快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

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 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该现象( )

A.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

B.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

C.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24.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导致②时期现象的因素是A.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25.下图是一份询问笔录,该询问笔录产生

的背景是( )

A.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打压

B.民国官僚资本压制工商业发展

C.“一五”计划忽视了轻工业发展

D.计划经济实施及极“左”思潮泛滥

26.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

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交中国的面貌。”出现上述场景的原因之一是( )

A.中国实行土地私有化政策 B.中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C.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27.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

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28.2001年,曾有一首词写道:“四海五洲举杯,华夏入世喜同醉。千年佳酿,万国友邦,

歌舞盛会!”这首词吟诵的是( )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 B.中国开始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C.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D.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9.1992年邓小平讲“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

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其背景是( )

A.“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0.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

卷调查》的部分结果,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对图一和图二信息解读不确切的是 ( )

A.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解放

B.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走向理性

C.农民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与市场意识

D.农民的幸福观和价值取向与传统比较变化不大

31.“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 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这里的三个历史节奏不包括 A.中共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探索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

D.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2.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有人在纪念改革开放的征文中说道:“在此后的三

十年间,从半闭关锁国状态下苏醒的中国快马加鞭追赶世界。如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79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第一扇“窗”是指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33.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的综合性国际贸

易盛会。对下表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C.广州企业对外开放的水准最高 D.市场经济体制使广交会充满活力34.法国史学家波密昂说过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是

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以下历史事件中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有( )

①辛亥革命②光荣革命③工业革命④邓小平改革开放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35.1873年2月,《申报》登载杨勋的《别琴竹枝词》:“清晨相见谷猫迎,好度由途叙阔

情。若不从中肆鬼肆,如何密四叫先生。”这种近代上海中英夹杂的“洋泾浜”英语主要反映出( )

A.上海英语教育落后

B.外来文化已被广泛接受

C.中国人崇洋媚外

D.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36.下面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女青年群体流行的服装图片。导致这两个

时期服饰流行样式变化的相同的原因是( )

A.政治观念的影响

B.审美情趣的变化

C.生活水平的提高

D.国际潮流的影响

37.长期在上海生活的郑观应,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撰写的一篇文章中,一口

气列举了西国输入的食物、用物、玩好等57种,指出这些洋货“皆畅行各口,销入内地,人置家备,弃旧翻新”。这突出反映的社会生活现象是( )

A.奢侈享乐已日渐成风

B.传统伦理道德已荡然无存

C.洋货流行已日渐成风

D.传统生活方式已荡然无存

38.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

自主。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民国初年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B.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开始出现

C.人们婚俗观念已受西方影响 D.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男女平等

39. 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公元 1873年),由上海达吴淞……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

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

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

③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0、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

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 )

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

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

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

41.“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

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这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课,从中我们可以了解( )

A.电话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B.当时新式学堂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C.当时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2.右图为天津电报大楼的楼顶建筑,钟表指针的脱落和墙皮的破损向众人说明曾经红火一时的电报事业离人们远去,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信息技术的发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人们观念的更新

D.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3.安庆是安徽近代报刊的发源地和集中地之一。辛亥革命前后,安庆先后出现众多进步

报刊,如《安徽俗话报》《安徽通俗公报》《安庆日报》《爱国新报》《安徽白话报》等。

这些报刊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4.报纸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推动该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

①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②报纸可以迅速传递信息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5.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网址是https://www.doczj.com/doc/5c16999131.html,,其中“1905”是为了纪念( )

A.世界电影诞生

B.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C.京剧《定军山》摄制

D.《歌女红牡丹》公映

4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

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下列西方事物成为中国人生活组成部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西装②电话③无线广播④电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47.下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①殖民者残酷的奴役剥削②大批土著被贩卖到欧洲

③传染疾病的肆虐④工业生产污染严重

A.①②④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48.美国史学家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流》序言中说:“历史学者在探寻新旧世界重新接触的真正意义之时,受到传统的局限。生态学者或地理学者在粗略浏览了 16世纪的原始资料之后会发现: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但连经济史学者也会偶尔遗漏这一点。”这表明作者( )

A.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从生态视角解释欧洲向美洲的殖民

C.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 D.以欧洲为中心来评价哥伦布的航行

49.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由此推断在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之初英国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

B.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

C.圈地运动促使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计40分。51题12分,52题15分)

50、“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2年3月,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投资的保兴面粉厂建成投产。当地的一些土豪劣绅,因为荣德生没有请客送礼款待他们,所以心怀不满,竟纠集起来,向县衙门告了一状,说荣德生私占公有土地,破坏地方安定;又说工厂的烟囱正对着城内的大成殿和学宫,破坏了风水,今后无锡人就不能考状元做大官了!当时还是清朝,县大爷居然下了一道命令,勒令工厂停建,迁往别处。

材料二:1913年荣氏兄弟出资4万元与人合资创办福新面粉厂,产品还未出厂便被抢购一空。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盈利率达80%。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生产的面粉畅销全国,其“兵船”牌面粉,更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各国,“一战”时出口达80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荣氏兄弟成为中国有名的“面粉大王”。

材料三:1937年,荣氏企业遭到空前的浩劫,其中如申新八厂、茂新一厂在战火中化为一片废墟。8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绽、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均被破坏毁损,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军管”劫夺。留居上海的荣宗敬目睹手创的事业被毁于一旦,精神上受了严重创伤,1938年2月,荣宗敬郁积成疾,撒手离世。

材料四:1948年,由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抢购狂潮,上海经济渐趋瘫痪。上海产业界人士纷纷迁资海外,寻求新的出路。资金的外流,致使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这让荣德生气愤不已。“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经再三斟酌决定留在大陆。

材料五:荣毅仁在19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

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遇到了什么阻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期间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和破坏是在什么时期?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有哪些?

(5)根据材料五回答,新中国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对人民政府的态度怎样?

高一历史2012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到专题五综合考题附带原版答案

座位号_____________ 密班级: 姓名: 学号: 考试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高一历史2012—2013年度上学期11月份月考试题 ——命题人殷思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一、单选题(共32题,每题2分,共64分) 1.从秦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牢固的血缘关系 B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终于得到解决 C .浓厚的专制色彩 D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1)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2)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3)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4)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1234 B 123 C 234 D 23 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5.“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戊戌维新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6.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 A 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 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C 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制度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回答7—9题 7.这一制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也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此制度是( ) A .多党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这一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正在日趋健全 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制度是指( ) A .多党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此制度是指( ) A .多党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11.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要矛盾是( ) A.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主要是由于( ) A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C ,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D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3.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最初动机( ) A 、解决香港问题 B 、解决澳门问题 C 、推动对外开放 D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14.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关系的主要表现有( ) ①仍然处在隔绝状态 ②开始了民间交往 ③“三通”限制放松 ④回大陆人员增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15.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中不同意( ) A .用和平方式收回香港主权 B .实行中、英、港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C .用主权换治权 D .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 16.“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 ) A 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 B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 站在亚非拉美被压迫民族一边 D 站在苏联一边 17.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 A 、亚非会议 B 、第26届联合国大 C 、日内瓦会议 D 、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18.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 ) (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4)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1)(2)(3)(4) B、(1)(2)(4) C、(1)(2)(3) D、(2)(3)(4) 19.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叫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好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 A .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1,1-文档资料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1—1/2练习班级姓名 1.“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A.宗教习俗B.农业生产C.祭祀祖先D.纪念庆典 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3. 中国古籍中有神农氏教民耕种、有巢氏教民筑房的记载。《左传》中记载了“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这“烈山氏”的称呼可能与哪种历史情形有关? A.养蚕织丝 B.烧山耕种 C.铸造青铜 D.使用铁器 4. 孔子的学生种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 A.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畜牧业是当时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C.当时牛耕技术已普及全国 D.孔子生活的时代可能已有牛耕 5.东汉时期,某些地区的耕作方式出现了从图1到图2的变化,这种变化 ①使回转更加轻便②提高了耕作效率图1 ③便于牛耕的普及④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在十二生肖中,牛是最勤劳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图2 一直享有尊崇的地位,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下列关于牛的评说中,不具有可能的是A.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殷商时牛已经拉着犁给人耕地了 B.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 C.唐诗“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描写老牛田地耕作劳累 D.人们常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只问耕耘、不问索取的人称为“老黄牛” 7.史书记载:战国中期,人们把使用铁农具耕作看得如同用瓦锅做饭一样。这一记载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二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 两大力量:军与民。 三大阶段: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三大侵略特点:第一阶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点,战争开国门。第二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瓜分狂潮。第三阶段:日本大规模侵华旨在灭亡中国。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西方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通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要求开埠通商、协定关税是这一阶段商品输

出的要求,也是列强侵华的特点。 (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因此,其经济侵略特点,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具体反映在要求在中国修筑铁路、开设工厂、提供贷款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完成后,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同时也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希望瓜分中国。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日本大规模侵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侵略中国的主要是日本,其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称霸西太平洋,因而灭亡中国是日本侵华的突出特点。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评价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以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评价。 2.从考查的功能看:不着眼于“是什么”,而是着眼于“为什么”。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典型例题】 下列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 B.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检测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依据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D.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A.《天津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马关条约》的签订 4.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 C.威海卫战役 D.平壤战役 5.近代中国有一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 6.在《马关条约》各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7.右图中的史实发生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洋务运动时期 8.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C.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地区

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10.“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的造币厂门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满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银币。……总额是四百五十五万英磅,这五大车的白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批“古怪银币”最有可能来自于 A.《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 B.《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 D.《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 11.佳士得拍卖公司曾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3.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 A、对华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14.在下列条约中,涉及既割地又赔款的是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辛丑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 B、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世纪初—19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根源)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实用】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0.12.8 1、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 .商朝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2、右图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A .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 3、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受灾严重,但有一处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没有受到 严重损害,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B.都江堰C.大运河D.井渠 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句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它所反映 的我国古代经济形式是 A.小农经济B.集体经济C.商品经济D.游牧经济 5、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使图案与器形相 映成趣。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汉代 B .唐代C.宋代 D .清代 6、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高潮,图7 中所示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 的青铜器,该青铜器铸造于 A.商代 B .秦代C.汉代 D .唐代 7、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鼓风冶铁 8、 2007 年 12 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 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 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9、唐代诗人陆龟蒙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所描绘瓷器的主要产地在 A .古代河北B.古代河南 C .古代陕西D.古代浙江 10、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 .景德镇 B .苏州 11、古代诗人王建在《汴州即事》中写道 C.扬州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D .洛阳 ,诗中的“草市”是 古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草市最早出现是在 A.秦汉B.六朝C.唐朝D.宋朝 12、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 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 草市兴起 13、我国北宋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八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条件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来源:①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②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③德国的古典哲学。 (4)实践条件:马克思、思格斯的努力,深入工人运动,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2.诞生 (1)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内容 ①揭示了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 ②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党的纲领、目的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③提出了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④指出无产阶级应当建立自己的政党。⑤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3)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形成不可抗拒的潮流。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1.第一国际 (1)成立标志:来自英、法、德、意、波兰等国的工人代表于1864年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大会,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 (2)领导机构:临时中央委员会(后改称为总委员会)。 (3)原则:①政治原则:《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②组织原则:《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 (4)主要贡献 ①反对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压迫。 ②反对第一国际内部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派别。 (5)意义:国际工人协会成为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它的建立真正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了。 2.巴黎公社 (1)背景 ①民族矛盾: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压境。 ②阶级矛盾:资产阶级国防政府要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③直接原因:1871年3月18日反动政府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 (2)成立:1871年3月28日成立,它是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权。 (3)革命措施 ①军队方面:废除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②政权建设: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十个委员会。 ③制度建设: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 ④待遇方面: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工资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 (4)失败:1871年5月,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中,即历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事件。 (5)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其原则永存,精神不朽。3.第二国际的斗争 (1)成立: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开幕。大会通过了每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 (2)第二国际内部存在的斗争:第二国际成立后,内部各种派别斗争激烈,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修正主义思潮泛滥,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自行解散。1.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指() ①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②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③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④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其含义主要是指无产阶级() A.接受了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B.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进入了有组织的革命斗争时期 D.开始提出了独立的经济和政治要求 3.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1842年,恩格斯在英国的曼切斯特,通过自己实践活动逐渐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 B.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发表,表明马克思已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C.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第一次会晤,开始了两位导师的共同战斗历程 D.《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4.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是() A.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 B.社会经济还未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C.缺少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 5.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理论来源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来自①德意志②英国③法国④比利时() A.① B.② C.②③ D.③④ 6.马克思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标志是() A.主编《莱茵报》期间 B.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 C.1843年,马克思来到巴黎 D.1844年,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7.1824年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的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都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 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 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 C.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 8.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是()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社会主义思想高涨 D.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9(选做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材料二马克思在1872年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说,《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前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1)材料一中的“思想材料”指的是什么?“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又是指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道理? 1.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时说:“摩尔(指马克思)的一生,要是没有国际,便成了挖去了钻石的钻戒。”这里的“国际”是指()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 开辟新航路作业

第5课开辟新航路 一、选择题 1.有人认为:“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里的“现实目标”指的是() A.黄金和土地B.资本 C.商品市场D.原材料 解析:“现实目标”显然与当时社会各阶层狂热追求贵金属有关。 答案: A 2.据统计,麦哲伦船队的船员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葡萄牙人37人,意大利人30多人,法国人19人,此外还有佛兰德(今属比利时)人、德国人、英国人等。这表明当时() A.葡意法成为航海活动的领导者 B.各国间加强了航海方面的合作 C.航海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地圆学说的科学性已得到证实 解析: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是得到了西班牙国王的支持,故A项错误;各国间航海方面的合作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船队的船员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表明航海探险活动被多个国家的人所接受,航海活动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故C项正确;地圆学说的科学性是通过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得到证实的,麦哲伦船队的船员构成与地圆学说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 3.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飞涨,一般生活用品上涨了4倍多,粮食上涨了5倍多,在欧洲其他地区物价也上涨了2倍左右。这一现象导致了() A.西班牙成为世界霸主B.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C.封建主力量得到加强D.欧洲普遍陷入贫困 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飞涨”结合所学得出其原因是价格革命,西班牙没有成为世界霸主,故A项错误;价格革命使物价上涨,新兴资产阶级获利,实力上升,故B项正确;物价上涨,金银贬值,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的力量削弱,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得出欧洲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发展,不能得出欧洲普遍陷入贫困,故D 项错误。 答案: B 4.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知识总结(人民版)教程文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1929-1933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制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 ③具体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分期付款盛行、股票投资过度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席卷:股市崩溃迅速席卷美国整个经济部门,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 4、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5、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6、影响 (1)经济危机: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2)社会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工人罢工运动、农民运动不断高涨。(3)国际局势紧张: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1、一贯措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特点: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三、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1、金融和信用危机 2、工农业生产遭到巨大损失和倒退 3、对外贸易额急剧下降 4、国民收入锐减,失业剧增,贪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 5、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第二节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 2、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杯水车薪 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1、目的 ①直接目的:结束经济混乱,摆脱危机 ②根本目的: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新政的内容

★三、评价罗斯福新政 1、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意义: 对美国:①经济:使美国经济走出了低谷,并最终渡过了经济大危机; ②政治:缓解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③人民:提高了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建立起福利国家打的框架,使社会弱势群体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对世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战后欧美各国影响深远。 3、局限:只是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第三节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 (2)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主要经济部门,保证了战时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 2、表现: 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政府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3、特点:与西欧不同,不是实行工业国家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和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和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4、实质:虽然建立了国有企业,但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5、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 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志,通过了解这两种制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中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其中某些制度脱胎于氏族社会,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点内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情分析 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学中注意通过衔接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高中新课程。因为所学知识比较遥远和枯燥,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学生程度差异明显,同学新来乍到,一时不适应,这两点要引起高度重视。 ●教学建议 1.教法:情境导入启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创设问题,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2.学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法。逐步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 4.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

编号01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 阵营和以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外交原则:奉行的外交政策。 4、外交成就:(1)与、保加利亚等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2)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发展:(1)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改为“”。(2)在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修改为“”。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召开:年4—7月,在召开。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问题。 (3)特点:特点: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最终达成《》。 (5)意义:缓和了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召开: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举行。(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4)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这被人们誉为“”。 编号02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学习重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重返联合国 1、背景:(1)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占据。(2)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3)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4)中国综合国力上升,逐步提高。 2、概况:年10月,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提案,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影响:(1)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2)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年4月,通过“”;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华,为访华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1929-1933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 ③具体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分期付款盛行、股票投资过度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席卷:股市崩溃迅速席卷美国整个经济部门,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 4、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5、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6、影响 (1)经济危机: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2)社会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工人罢工运动、农民运动不断高涨。 (3)国际局势紧张: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1、一贯措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特点: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三、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1、金融和信用危机 2、工农业生产遭到巨大损失和倒退 3、对外贸易额急剧下降 4、国民收入锐减,失业剧增,贪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 5、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第二节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 2、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杯水车薪 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1、目的 ①直接目的:结束经济混乱,摆脱危机 ②根本目的: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新政的内容 ★三、评价罗斯福新政 1、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高一历史必修一模块考试专题八九练习1111

高一历史必修一模块考试专题八九练习 一、选择题: 1.第一次指明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的著作是( ) A.《<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B.《共产党宣言》 C.《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D.《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是( )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社会主义思想高涨 D.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3.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三个国家是 ( ) A.英、法、美 B.英、德、美 C.英、法、德 D.法、美、德 4.下列哪项不是《共产党宣言》的观点() A.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B.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C.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D.通过资产阶级的改革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5.恩格斯曾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二人已经深入到运动中去。”恩格斯的意思是( ) A.不想创立科学理论 B.要创立理论发展空想社会主义 C.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无产阶级 D.理论只能阅读而不能实践 6.巴黎公社的社会经济措施中,最能体现其阶级性的是( ) A.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B.公社职员的薪金最高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 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D.建立工人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 7.巴黎公社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主要表现在( ) A.废除了旧的军队、警察、法庭等,建立新的国家机构 B.规定了工作人员的最高年薪 C.实行了一系列保护工人阶级利益的政策 D.接管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8.巴黎公社最主要的经验是( ) 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依靠工人和农民阶级的联盟 D.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尝试 9.俄国能够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最优越的条件在于( ) A.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B.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强 D.无产阶级拥有广大的同盟军 10.以下最能说明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性质的史实是( ) A.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D.实现了工农联盟民主专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