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经讲义

内经讲义

内经讲义
内经讲义

《内经讲义》复习题

来源:贺忠延的日志

绪论

1、《内经》的成书年代。

【归纳】《内经》成书时间:《史记》之后(公元前99年;《七略》之前(公元前26年。

结论:《内经》成书:公元前99年~公元前26年。

2、《内经》的注家、注本。

※1、全元起---南朝齐梁人----《内经素问训解》

《内经》最早的注本。注释《素问》当时已经存在的八卷。本书已亡佚,但其目录收录于《素问识》中,《新校正》中保留其部分篇目及全元起注解。

2、杨上善---唐----《黄帝内经太素》

该书将《内经》的《素问》、《灵枢》合在一起进行分类编排,共分十九大类,每类分若干篇目,并加以注释。该书的《素问》经文保存了王冰改动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3、王冰---唐----《黄帝内经素问》

王冰将《素问》重新整理编次,刊正谬误,补入运气七篇,并加以注释。以二十四卷本行世。

4、马莳---明----《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通注内经的全书。

由于他擅长针灸,因而对《灵枢经》的注释远高于对《素问》的注释,成为历史上第一部《灵枢》的全注本。

特点:重于灵枢(针灸-结合临床经验)

※5、吴崑---明----《素问吴注》

以王冰的二十四卷本为底本加以注释,注文阐发医理深入而不流于空泛。该书有直接改经文或增减经文现象。

6、张介宾---明----《类经》

将《内经》分类并注释,共分十二大类,三百九十目,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一部书。其注释义理周祥,明白易懂。

(分类注释,完整,没丢失)

7、张志聪---清----《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张志聪及其门人集体注释《内经》的一部书。

特点:对前人之注,做到了取其精华,厘正谬误,且有新意。

※8、高士栻---清----《黄帝素问直解》

特点:其注释简洁明白,简单明了。

9、滑寿---元----《读素问钞》

《素问》的摘要选注本。

10、李中梓---明----《内经知要》

摘要《素问》、《灵枢》之要文、要义编纂而成。是医学入门读物。

11、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灵枢识》

日本、丹波元坚---《素问绍识》

阴阳应象大论

1、名词解释

※※痎疟:二日一发的疟疾。

※飧泄:完谷不化的泄泻。

壮火:用药不合适,产热过多,机体不能利用,或不能充分利用,可能对人体有害。

少火:用药合适,产的热正好适合机体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对人体有益无害。

※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2、“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药食之气产热过盛,超出机体的需求,则对人体产生危害;其产热不足或正好满足人体的需求,则有益而无害。

3、气味及其为薄厚阴阳属性及作用。

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薄为阴中之阳;气属阳,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为阳中之阴。

4、如何理解“热胜耐冬不耐夏,寒胜耐夏不耐冬”?

阳胜生热,遇热而热增,遇寒而热减,故阳胜病耐冬寒不耐夏热;

阴胜则寒,遇热则寒减,遇寒则寒增,故阴胜病耐夏热而不耐冬寒。

5、风、热、燥、湿、寒的致病特点。

※※【原文】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注释与讲解】

⑴、风胜则动:

风邪太过,肢体出现动摇震颤或头目眩晕的疾病。

⑵、热胜则肿:

肿:气郁化火,产生疮疡类的疾病,而非水肿。

⑶、燥胜则干:

燥邪过胜则耗伤津液,见内外干燥之病。

⑷、寒胜则浮:

浮:浮肿。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行,不能化气行水,使水液运行停滞,聚而成水肿。

⑸.湿胜则濡泻:

濡泻:稀溏便或大便不成形。

泄泻特点:便出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水、津液与粪便不分。脾为湿困,不能运化水谷,而发濡泻。6、脉与四时的关系如何?四时脉象有何特点?(权衡规矩)

四时脉应脉象特点

春中规脉圆滑,柔韧

夏中矩脉宽缓大方

秋中衡脉轻涩

冬中权脉有下沉之势

7、背诵: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chen胀。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六节脏象论

1、名词解释

唇四白

※2、五脏的命名及其依据?

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根据五脏在人体部位的阴阳属性和五藏相对应的季节属性,以及季节阴阳属性的太与少,综合命名。

※3、试论述十一脏取决于胆。

观点一:以明代张介宾为代表,认为十一藏既取决于胆府,又取决于胆经。

观点二:以李东垣为代表,认为十一脏取决于春生之气,即春气。

观点三:“十一”为土之误。即土藏取决于胆。

观点一:

胆:指器官。

胆经:运行气血的通道。二者并非为相同。

张介宾将两个概念混淆了。在逻辑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所以这个观点不合理。

观点三:

1、《内经》中其它篇章没有相关的论述。

2、历代的注家、版本也没有提出相关的论述。

3、土藏取决于胆;土藏即为脾胃,古代没有提出脾胃与胆的功能之间的影响关系。

观点二:

李东垣认为十一藏取决于春气。

第一、五脏与四时之气相通应,并被五时所主。

第二、五脏可用相应的季节名称称代。这为胆转换为春气提供了根据。

第三、春气太过、不及使四时之气异常,进而影响五脏病与不病。

综上所述,肝胆之气通于春气,春气决定于一年四时气候正常与否,进而影响五脏及其相应的六腑病与不病。因此十一脏取决于胆所通应的季节之气—春气。

4、背诵:

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脾者,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五脏别论

1、名词解释:

※女子胞:子宫,又称胞宫。

奇恒之府:指异于常腑也,即不同于一般的脏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魄门:魄,通粕;即肛门。

气口:又称脉口,寸口。

※2、试论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气口:又称脉口,寸口。气口主手太阴肺经(包括肺),但不能确定是否主五脏。

在人迎、寸口脉诊中,人迎主腑主表;而寸口主脏主里。说明寸口主五脏、主里。

3、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的区别?

器官功能特点功能表里配合,与经

脉相络属

五脏心、肝、脾、肺、

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有

传化物泻而不藏、实而不满有

六腑胃、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

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无(胆除外)奇恒之腑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

营卫生会

※1、名词解释

漏泄:汗出较多或汗出如雨的现象。

气道:营卫之气运行的通道

※2、如何理解“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清”、“浊”:指气的性质而言。

营气:指其性柔和的水谷精微物质。卫气:慓悍滑疾之性的水谷精微物质。

※3、卫气的运行方式有哪些?是如何运行的?

一.卫气的单独运行方式:昼夜运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卫气白昼运行:从人睁开眼睛开始,在头部从不同途径,沿着手经或足经进行循行。足经部分的循行

到足下,然后返回到眼睛,如此往返的运行。

※卫气的夜间运行:通过足少阴经的分间先到肾,然后到心,到肺,到肝,到脾,由脾再到肾,往返循行二十五周。

传递关系:以相克模式传递。

二.营卫伴行:营气在血脉中运行;卫气在血脉之外,分肉之间的环境中运行。

※4、营气,卫气运行环境有何区别?(共两点)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分肉之间。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5、试论述卫出上焦。

(一)卫气不出于下焦。

下焦所出物质是水,进入膀胱之后,则为尿。水和尿在人体中的作用与卫气无关。故卫气不出于下焦。

(二)卫气出于上焦。

1卫气与上焦之气的性质比较:

上焦之气与卫气都具有慓悍滑疾的特性,所以它们在性质方面相同。

2卫气、上焦之气运行部位的比较:

上焦之气和卫气都在脉外与分肉之间运行,所以它们的运行环境相同。

3上焦之气与卫气的质态比较。

卫气与上焦所出之气都是精微物质,所以它们的质态相同。

通过以上三方面比较,上焦之气与卫气在特性、运行环境、质态等方面均一致。所以,卫气出于上焦。

※6、何谓“夺血无汗,夺汗者无血”简述其机理。

(一)汗血同源关系:血不足的人则少汗;汗出过多的人,则血少。(正反论述)是否符合临床?

失血的病人,是否有出汗现象?

(二)气血的亏损与治疗的关系:失血的病人,不要用汗法治疗;经常出汗或亡阳的病人,不能再用放血或伤血的治疗方法。(正反论述)张仲景:“疮家不可以发汗”、“亡血家不可以发汗”

7、卫气与睡眠的关系。

失眠的原因: 卫气不足:夜间卫气不能入于阴或卫气在阴分不足,而在表仍有大量滞留,则出现不寐。

※8、“少壮之人昼精夜眠,老人昼不精,夜不眠”简述其机理。

少壮人昼精夜眠的机理:少壮人由于气道通畅,保证营卫之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卫气昼行于阳则寤,夜行于阴则寐,故少壮人昼精而夜眠。

老人昼不精,夜不眠的机理:老人由于气道涩,影响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则出现卫气昼行于阴,夜行于阳的颠倒的运行现象。

生气通天论

1、名词解释

喘渴、煎厥、薄厥、偏枯、风疟、洞泄、痎疟、短肌

喘渴:气喘息息,喝喝有声。

痎疟:二日一法的疟疾。

※洞泄:急而猛的以水样便为主的泄泻。

※风疟:疟疾的一种,以汗出恶风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疟疾。

※煎厥:古病名,高温酷暑条件下,过度劳役,耗伤阴精阳气,气阴两伤而引起的昏厥病。

※薄厥:古病名,由于大怒,迫使气血上逆,郁积于头部而致突然昏厥的病症。

※偏枯:病名,虚邪客于身半,经气受阻,导致半身疼痛,肌肉干枯消瘦不用的病证。

短肌:肌肉萎缩

※2、阳气有哪些主要作用?提出经文依据。

1、卫外作用。“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2、濡养作用。“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3、保护阴精的作用。“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3、影响阳气失调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内因包括情志、嗜欲、饮食、劳倦、居住条件等等。

外因:寒暑燥湿风。

※4、什么是煎厥、薄厥、偏枯?其发生的病因、病机、病症?

煎厥:古病名,高温酷暑条件下,过度劳役,耗伤阴精阳气,气阴两伤而引起的昏厥病。

病因:烦劳(内因);暑热(外因)主证:突然昏倒,身热微厥,汗出。

薄厥:古病名,由于大怒,迫使气血上逆,郁积于头部而致突然昏厥的病症。

病因:大怒。主证:突然昏仆不知人,或兼见肢体不用。

偏枯:病名,虚邪客于身半,经气受阻,导致半身疼痛,肌肉干枯消瘦不用的病证。

病因:虚邪贼风。主症: 半身疼痛,肌肉瘦削,无汗,半身不遂。

5、如何理解“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具有卫外的功能。

※6、阳气在一日中的盛衰变化?如何依据此养生防病?试述其机理?

平旦阳气复生,由衰转盛,日中达到最盛,由此由盛转衰,于夜半达到极衰,继而阳气又开始恢复。

养生原则:

在早晚(平旦、日西)及日中,尽量少活动,少和外界接触,目的是防止疾病发生。

机理:平旦和日西阳气虚弱,卫外功能相对较弱,容易感受外邪,如受寒;日中阳气极盛,且自然界阳气也处于旺盛状态,两阳相克,也易导致疾病,如中暑。

※7、试从生理、病理方面阐述阴阳的关系?

生理功能方面:

阴精:阳气化生的物质基础。《阴阳应象大论》:“精化为气”,及文中“阴者,藏精而起气也。”

阳气:具有调节腠理的开阖、防御外邪的作用,因而它能保护阴精,使阴精不受伤。“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病理方面:

阳气被伤,则机体的防御机能减低,阴精就会受到损伤。

“风客淫气,精乃亡”,“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

8、如何理解“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藏精并且生气。阳,卫于外固密肌表。

9、如何理解“风客淫气精乃亡”?

风:代表外邪,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客:侵犯;淫气:逆乱之气。精乃亡:阴精耗散。

※风客淫气,精乃亡:风邪侵犯人体,使人体正气逆乱,阴精耗散。

10、四时邪气引起什么疾病?

11、五味太过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出现病症的病机?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酸能养肝,所以味过于酸,肝气盛。肝木乘脾土,而使脾气衰竭。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因为咸入肾,咸味用得太过伤肾,肾主骨,肾气伤,骨失所养。肾伤不能化气行水,肾水反侮脾土,脾主肌肉,从而出现短肌。

味过于苦,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苦属火,肾属水,心火反侮肾水。肾伤,肾色外现,出现色黑。

味过于甘,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甘入脾,过食甘味则伤脾。脾与胃相表里,脾失健运,则脾病伤胃。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若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气壅滞,出现胃气厚重。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辛入肺,辛味过胜,则伤肺,肺伤则津液不布,筋失所养而败坏迟缓;辛性走散,神气耗伤,故殃及精神。12背诵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欬,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百病始生

1、名词解释:

虚邪、洒淅喜惊、募原、缓筋、膂筋、溏出糜、贲响、足悗、

※虚邪:自然界存在的致病因素。

洒淅喜惊:指恶寒怕冷,惊恐不安。

溏出糜:指大便糜烂腐败,恶臭难闻,泛指热性泻痢。

※募原:又称为膜原,指胃肠之间的脂膜。

※膂筋:膂,脊背;即附于脊背之筋膜。

※缓筋:指腹壁内的筋膜,相当于前腹膜。

2、疾病发生的病因是什么?为什么所伤部位不同?

百病之因: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不同致病因素侵犯人体部位不同。

风雨伤于上;清湿伤于下;情志不和伤于五脏。

※3、试述天人虚实与发病的关系。

第一种情况:天虚人虚:既有发病的外部条件,又有发病的内在依据,故病。

第二种情况:天实人实:既没有发病的外部条件,又没有发病的内在依据,不病。

第三种情况:天虚人实:有发病的外部条件,但没有发病的内在依据

1、理论上:不得病。

2、临床上: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起主导作用,即致病因素过于强烈,也可使人得病。

第四种情况:天实人虚

1、虽然存在发病的内在依据,但没有发病的外部的条件,所以不病;

2、人体正气虚,不能适应外界正常的气候变化而得病。

※4、外邪伤人传变的一般规律?

皮毛络脉经脉输脉伏冲之脉肠胃。

5、腹部积证发生的病因、病机及分型?

病因:寒邪(积的总病因);

病机:寒邪侵犯人体,则气机逆乱,气血郁滞,日久成积。

积块形成的分类:寒凝津聚型、津血凝聚型、气滞血瘀型。

※6.背诵: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

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日: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热论

※1、名词解释:

伤寒、两感于寒、热遗、热复、腰脊强、舌本、风府

※热复:温热病,热退后,由于饮食护理不当,或其它诱因引起第二次发热。

※热遗:温热病好转期,由于饮食护理不当,或其它诱因造成热邪缠绵不除。

※伤寒:广义:指感受四时邪气所致的外感热病。狭义:指冬日感受寒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

※腰脊强:强,不柔和;指腰脊有硬木不柔和的感觉。

※舌本:舌根。

※“两感于寒”:指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同时感受寒邪。如阳明,太阴同病。

※风府:督脉经穴,在项后正中线入发际一寸处。

※2、何谓伤寒?伤寒发热的机理?

伤寒发热机理:寒邪使腠理、玄府闭塞,肌肤间卫阳之气不得泄越,郁而发热。

3、解释六经伤寒病证的病机。

第一、运用经文中提供的经络的走行连属。

第二、疼痛与经脉、寒邪相联系。

寒主收引、其性凝滞,可以使经脉拘急收缩,导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第三、对于口干、舌干等症状的解释:

1、寒阻遏经脉,使津液不能运行;

2、热伤津液。

4、六经伤寒治疗及应用。(六经伤寒在好转期如何护理?)

对于质硬、高热、辛辣的饮食,应该禁止或慎用。应少量服质软、易消化、甘凉、清淡的食物;而且食量宁少勿多。

5、热遗、热复病因病机?如何防止其发生?

病机:饮食之热和邪热互结造成。

治疗:视其虚实,调其逆从。

※6、为什么说两感于寒不免于死?

⑴、病情复杂。表里经同时感受寒邪,即表、里经的证候同时存在。

⑵、病势重,在疾病的早期,即第三日开始出现谵言,不知人的危重证候。

⑶、不食饮,得不到正气的补充。

评热病论

※1、名词解释:

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风水、瞑视。

※风水:由于肾风误刺引起全身性水肿。

风厥:先少阴之气虚于内,然后太阳经感受风邪,传入少阴,引动少阴经气厥逆而致发热、汗出而烦闷的病证。

※劳风:病名,活动汗出后,感受风邪而引起的外感性疾病。

※冥视:视物不清。

阴阳交:阴:指阴精;阳:指阳热邪气。交:交争。病名,指阳热邪气入于阴分,邪正交结不解,阳热炽盛,阴精劫夺,正气不能制伏阳热邪气,以致正气衰败,邪盛正衰,预后极差的危急证侯。

※肾风:病名,风热伤肾,肾虚不能主水,水邪泛滥于上,而出现面目浮肿,妨害言语的一种病证。

※2、阴阳交的病证及预后

病症:汗出辄复热基础上,有脉躁疾,狂言,不能食。

预后:汗出脉静身凉,此邪随汗出,正盛邪退,为向愈之征。汗出身复热,脉躁疾,此邪热猖獗,津液耗竭,正衰邪胜,预后不良。

3、风与风厥的病因、病位、病症及治疗的异同?

风风厥

病因风邪风邪

病位太阳经(肌表伤卫)邪先入太阳(表),后入少阴(里)。

病症发热汗出发热汗出,烦闷不为汗解

治疗针刺太阳泻太阳,补少阴,服热米粥

4、如何理解外感热病三死一生?

三死:“汗出而热不衰,死有三候:一不能食,二犹脉躁,三者失志。”

Ⅰ、汗出后仍发热,而脉躁疾;

Ⅱ、汗出后仍发热,狂言(谵语);

Ⅲ、汗出后仍发热,不能食。

一生:汗出后,脉静;是温热病向愈的一种现象。

虽愈必死:虽然病有好转,但预后不好。

5、风水的病证及病机?

病证:气少,热,汗出、小便黄、目下肿、口苦舌干、咳出清水样物、月事不来。

病机:肾阴虚,阴虚则热,加之外来风热邪,则阳热之邪聚集;肾为气之根,又主纳

气,故肾虚则气少;阴虚阳必胜,故热;阳气亢盛,阴虚不内守,故汗出;肾开窍于二阴,肾阴虚内热,则小便黄;腹为脾所居之处,水在腹中,水邪及于脾脏,脾使水湿之邪上逆于眼

胞处,则目下肿;火气上逆,热邪蒸于胆,胆汁随邪气上行,则口苦舌干;水邪入于胃,不能仰卧,仰卧则咳出清水样物;水气上迫于肺,使心气不得下通,心主血脉,血不下达;所以胞脉闭而月经不来。

※6、劳风之病的定义、病症、治疗及预后.

.定义:病名,活动时汗出,然后感受风邪而引起的外感性疾病。

病症:恶风振寒,项强,视物不清;咳嗽喘促,痰黄浓稠。

病机:项强,视物不清,恶风振寒,咳痰。

治则治法:外散风邪(取太阳经穴)内清肺热,止咳平喘,降气化痰。

预后:劳风:表证,预后较好;劳风之病:表证+里证,预后较差。

咳论

1、名词解释

喉中介介如梗状、两胠、遗矢、遗尿、喉痹

※喉中介介如梗状:咽部不舒服如有物阻塞感。

※胠:腋窝。

遗矢:大便失禁。

遗溺:尿失禁。

喉痹:以咽喉肿痛,伴有吞咽困难,或者声音嘶哑为临床症状的喉部疾病。

2、肺咳的病因病机。

内因:寒饮食的寒气上逆于肺造成肺虚。

外因:正值秋季,外邪侵犯人体,邪气从皮毛内传于肺;内外合邪,造成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肺气上逆而发咳嗽。

病机:邪客于肺,肺失宣肃,气逆不畅。

※3五脏六腑咳的证候特点(咳+某脏腑的症状脏咳以疼痛为症状特点腑咳以泄为症状特点)

五脏咳

肺咳:咳嗽、喘促、息鸣、咳痰代血。

心咳:心痛、咽喉阻塞、咽痛、喉痹。

肝咳:两胁下胀满,疼痛,甚则不可转动。

脾咳:右胁下痛并与肩背牵引作痛。

肾咳:咳则腰背相引疼痛,咳吐涎沫稀痰。

六腑咳

胃咳:咳而呕;

胆咳:咳呕胆汁;

大肠咳:咳而遗矢(屎)--大便失禁;

小肠咳:咳而失气;

膀胱咳:咳而遗尿。

三焦咳: 咳而腹满,不欲食,痰多稀薄,喘,浮肿。

※4、五脏六腑咳的针刺取穴原则

※5、为什么“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1、肺令人欬:

内因:寒饮食的寒气上逆于肺造成肺虚。

外因:正值秋季,外邪侵犯人体,邪气从皮毛内传于肺;内外合邪,造成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肺气上逆而发咳嗽。

2、其它四脏令人咳:

在春、夏、长夏、冬四个季节,邪气首先侵犯心、肝、脾、肾,然后通过相应经脉上传于肺,使外来的邪气与原来肺中的寒饮食之气,互相结合,造成肺的宣发、肃降失调,肺气上逆,而发咳嗽。

※6、如何理解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聚,关:与…有关

咳病与肺胃两脏关系最密切。

寒饮食入胃,其寒气通过胃与肺的经脉上传到肺,造成肺寒,肺气虚弱。

外邪通过其它脏腑传入肺脏或直接侵犯肺脏。内外合邪,肺的宣发肃降的功能失常,肺气上逆,则咳。

《素问·痹论篇》

※1、名词解释:

行痹、痛痹、著痹、心下鼓、肌绝、中气喘争、暴上气而喘、善噫、乏渴、肓膜、上为引如怀、数小便、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心下鼓:心悸。

※暴上气而喘:突然呼吸急促,困难。

※善噫:噫:(1)、饱食声;(2)、叹息声。

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足不能站立和行走,只能坐,头腑不能抬,以致脊高于头;形容骨软无力。

※乏竭:疲倦无力。

※肌绝:肌肉消瘦,无力。

※肓膜:体内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膜状组织,具有覆盖和间隔的作用。

上为引如怀:指腹部胀大如引满之弓,有似怀孕之状。

中气喘争:肠鸣。

※2、痹证的病因病机。

病因:风寒湿之邪气。

病机:正气逆乱的条件下,风寒湿三气侵犯人体,导致经脉阻滞,气血不通,形成痹证。

※3、何谓行痹,痛痹,著痹以及它们疼痛的特点是什么?

⑴、行痹:痹邪中以风邪偏盛致病。

临床特点:游走性疼痛,痛处不定。《素问风论》:“风善行而数变。”

⑵、痛痹:痹邪中以寒邪偏盛致痹。

临床特点: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少有移动。

⑶、著痹:痹邪中以湿邪偏盛致痹。

临床特点:酸重疼痛不剧烈,但痛处固定,或麻木不仁,关节变化明显,甚则肢重难举。

※4、五脏痹及胞痹、肠痹的证侯表现及病机。

肺痹:

主症:喘咳而烦,呕吐

病机:邪客于肺,肺气不宣,气郁胸中,喘咳而烦。肺脉还循于胃口,邪客于肺,循经于胃,胃气上逆,则发呕吐。

心痹

主症:心烦,心下鼓,善叹息,突发喘息,嗌干,恐惧。

病机:心烦,心下鼓,善叹息:心主血脉,邪客于心,心脉不通,心气不得舒展。突发喘息:心系连于肺,邪客于心,心脉不通,宗气不能贯心肺而司呼吸,肺气不宣。嗌干: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心气阻闭,气血津液不能上承。

恐惧:心主神明,邪客于心,心神被伤。

肝痹

主症:多饮,小便短数不利,小腹胀,少腹与胸胁相引而痛,夜卧则惊。

病机:多饮: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使气机不畅,津液不能上承。小便短数不利:肝经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寒凝肝经,下犯下焦,肾与膀胱气化失司.小腹胀:水停膀胱,小腹胀。

少腹与胸胁相引而痛:肝经“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邪客肝经,气血凝滞运行不畅。夜卧则惊:少腹与胸胁相引而痛。

肾痹

主症:肿胀,骨软无力。

病机:肿胀:肾主水,邪客于肾,气化失司,水湿内停或外溢。骨软无力:肾主骨生髓,髓养于骨。邪气伤肾,骨髓不生,骨失养。

脾痹

主症: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脘痞。

病机:四肢倦怠无力:脾主肌肉、四肢。邪伤脾,其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濡润四肢肌肉。咳嗽:脾经上膈络肺中,邪伤脾,邪随经脉上于肺,肺气不利。呕吐:脾经属脾络胃,邪客于脾,犯于胃,胃气上逆。

肠痹(大、小肠)

主症:小便不利或癃闭,肠鸣,飧泻。

病机:小便不利或癃闭:邪客于大、小肠,其传导化物的功能失司,水液留于肠中,不能注于膀胱。肠鸣,飧泻:水停肠间,水谷邪气相搏,则肠鸣,水谷杂下,则飧泻。

胞痹

主症:少腹按之灼痛,小便癃闭,流清涕。

病机:少腹按之灼痛:膀胱在少腹,膀胱受邪气化失司,尿闭膀胱而胀,故按之内痛。日久化热,故灼痛。小便癃闭:膀胱气化失司,尿闭膀胱。

流清涕:涕为脑之液,膀胱经从巅入络脑,寒客于膀胱,且随经脉上于脑,寒凝津液而为涕。

5、五体痹的证侯特点。

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6、如何理解“凡痹之类,逢寒则痋,逢热则纵”?

痹症的临床特点:遇到寒冷的条件,疼痛加重;遇到温热的条件,疼痛减轻。

※7、痹证针刺治疗取穴原则是什么?

五藏有俞,六府有合:五脏痹取俞穴(原穴);六腑痹取合穴。

五脏(俞):六腑(合):

肝俞:太冲胃合:足三里(大陵)

心俞:大陵胆合:阳陵泉

脾俞:太冲大肠合:曲池(上巨虚)

肺俞:太渊小肠合:小海(下巨虚)

肾俞:太溪三焦合:天井(委阳)

膀胱合:委中

※8、痹证的分类及分类依据?

按病因分:风痹、寒痹、湿痹。

按疼痛的证候特点分:行痹、痛痹、著痹

按受邪对象分:五脏痹、腑痹

※9、营卫之气在痹证形成中有的作用。

若营卫之气逆乱,与风寒湿气相结合,而产生痹证。

风寒湿:发病的外在条件;逆乱的营卫之气:发病的内在依据。

《素问·痿论篇》

※1、名词解释:

白淫、痿躄、宗筋、谿谷

※痿躄:泛指四肢萎弱不用。

※“宗筋”:众筋,泛指全身筋膜。

※“白淫”:指男子滑精,或女子带下一类的疾病。

※“谿谷”:肌肉包括经筋之间相互邻近组织形成的间隙或凹陷部,其中大的间隙为谷,小的间隙为谿,相当于组织间隙。

2、五体痿的病因、病机及证侯是什么?

病因:⑴、外因①、水湿:“有渐于湿,以水为事”。②、热邪:“逢大热”。

⑵、内因①、情志:“有所亡失,所求不得”;“悲哀太甚”;“思想无穷,意淫于外”。②、劳逸:“有所劳倦”。

③、房事:“入房太甚”。

痿证病机:五脏因外感或内伤生热(五脏气热),津液气血耗伤,致相应五体(皮、肌、筋、

脉、骨)失养所致。

※3、为什么治痿独取阳明?

※“治痿,独取阳明何也”。

第一、治痿,取阳明;

第二、独取阳明。

第一、治痿取阳明。

阳明是“五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故治痿要取阳明。

冲脉者,十二经脉之海,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

说明阳明、冲脉作用相同。

故治痿亦可取冲脉。

第二、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与冲脉作比较。

“阳明为之长”。

“长者,胜也”,即胜过一筹,故取阳明不取冲脉。

4、痿证如何实施针刺治疗?为什么?

总体治疗:取阳明经。

皮痿、脉痿、筋痿、肌痿、骨痿均取阳明经。

辨五体痿而选经取穴:

选经:皮痿选肺经、筋痿选肝经、脉痿选肺经、肌痿选脾经、骨痿选肾经。取穴:荥穴和输穴。

上古天真论

※1、名词解释:

真气、术数、天癸、月事

真气:人体的正气。

※术数:专门的养生方法和技术,如导引、吐纳、按跷等。

※天癸: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一种物质,又称天水。

※月事:月经。

※2、上古之人的养生法则有哪些?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3、养生的两大纲领?

“外避虚邪,内养精神”。

※4、男女具有生育能力的年龄段?哪一段为生育的最佳时期?

男女的生育年龄段:从二七、二八到七七、八八,整个年龄段都可生育。

最佳的生育年龄段:人体精力、体力最充配的时候。

经文:最佳年龄段:女子四七、男子四八。

※5、背诵:女子七岁……八八,天癸竭。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曲黎敏讲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之十二时辰与养生

xx(心): 归属于火;也意味着生长之象,即散、疏布; xx xx(肝): 归属于木;xx(肺): 归属于金;秋礼也意味着生发(文化)之象;崇文门也意味着收敛(收肃杀)之象;宣武门北(肾): 归属于水;也意味着收藏之象; 冬xxxx、xx 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竹篮打水一场空,而金木可以柃走;买军火石油等对身体有害;) 骂人时说你真不是东西,就说你是南北,就像水和火一样无情无义。 听到声音就害怕,是因为胃肾气不足; 黄帝内经的内容: 顺气自然;健康长寿靠自己;天人合一; 二、十二时辰与养生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肾主骨;肝主筋; 1、子时: 夜里23点到1点——胆经当令;中午12点之前,阳气可以化万物,所以吃什么都容易消化。 2、丑时: 夜里1点到3点——肝经当令;

3、寅时: 夜里3点到5点——肺经当令;重新分配气血,心脏病者不适宜早炼。 14、卯时: 早晨5点到7点——大肠经当令;心梗者解大手不要太用力,便秘说明肺气不好。 5、辰时: 上午7点到9点——胃经当令;长痤疮源于胃经(胃寒)。 吃早饭犹如春雨贵如油。月经痛经、乳房胀痛与乳汁和胃经有关。常按摩足三里(膝盖下三寸处)养足胃气,长寿。 6、巳时: 上午9点到11点——脾经当令;肺输送气血而脾是把胃腐熟了的食物输送到肌肉腠理中。脾主肌肉。脾的外现在嘴唇上。老年人眼皮耷拉下来是脾的问题。脾在志为思。身体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病。 7、午时: 上午11点到13点——心经当令;重视子午功就是借助天地一阳生和天地一阴生达到心肾相交,心的神明为神,肾的神明为精。 普通人怎么达到心肾相交?睡觉 8、未时: 下午13点到15点——小肠经当令;心与小肠相表(阳、丈夫)里(阴、妻子),类似夫妻关系。心脏病最初可能表现在小肠经上,比如胸闷,心里难受等。 9、申时:

2014王洪图 黄帝内经 教学讲座(1—80全集)

《黄帝内经讲义--养生大道》(王洪图)80集全集黄帝内经王洪图教学讲座(1—80全集) 张廷模《中药学》教学讲座(1—79全集) 王洪图黄帝内经 目录xCL一品下载 01《黄帝内经》简介xCL一品下载 02《黄帝内经》的成书、流传xCL一品下载 03《黄帝内经》学术体系得结构、形成xCL一品下载04《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价值xCL一品下载 05 阴阳五行概述xCL一品下载 0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二)xCL一品下载 0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三)xCL一品下载 0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xCL一品下载 09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xCL一品下载 1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xCL一品下载 1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七)xCL一品下载 1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八)xCL一品下载 13 素问﹒藏气法时论(二)xCL一品下载 14 素问﹒藏气法时论(三)xCL一品下载

15 藏象概述xCL一品下载 16 素问﹒灵兰秘典论(二)xCL一品下载 17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xCL一品下载 18 素问﹒六节藏象论(二)xCL一品下载 19 素问﹒六节藏象论(三)xCL一品下载 20 素问﹒五藏别论(二)xCL一品下载 21 素问﹒五藏别论(三)xCL一品下载 22 素问﹒经脉别论(二)xCL一品下载 23 素问﹒太阴阳明论(一)xCL一品下载 24 素问﹒太阴阳明论(二)xCL一品下载 25 灵枢﹒本神(一)xCL一品下载 26 灵枢﹒本神(二)xCL一品下载 27 灵枢﹒本神(三)xCL一品下载 28 灵枢﹒营卫生会(二)xCL一品下载 29 灵枢﹒营卫生会(三)xCL一品下载 30 灵枢﹒营卫生会(四)xCL一品下载 31 经络概述xCL一品下载 32 素问﹒骨空论(二)xCL一品下载 33 病因病机概述xCL一品下载 34 素问﹒生气通天论(二)xCL一品下载 35 素问﹒生气通天论(三)xCL一品下载 36 素问﹒生气通天论(四)xCL一品下载

曲黎敏教授讲座《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中医体质养生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存在、活动于父母、环境、自我耕耘所形成的土壤或温床——体质上。多样化的土壤生长出异彩纷呈的树木花草;不同的温床养育着强弱不同的幼苗;不同的体质带给我们不同的生命体验。呵护生命、关注健康、保健养生,就要先了解、关注自己的体质。 第一章体质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养成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存在、活动于父母、环境、自我耕耘所形成的土壤或温床——体质上。多样化的土壤生长出异彩纷呈的树木花草;不同的温床养育着强弱不同的幼苗;不同的体质带给我们不同的生命体验。呵护生命、关注健康、保健养生,就要先了解、关注自己的体质。 一、体质偏颇是常见现象什么是体质?让我们先看看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比如从形态上来看,有的人高大威猛,有的人短小精悍,有的人五大三粗,有的人娇小玲珑,女性更是环肥燕瘦,体态各有不同。 从皮肤上来看,有的人皮肤非常好,肤如凝脂,不用花很多的钱去买化妆品,一年四季皮肤都非常有光泽;有的人皮肤干燥,尤其到了秋冬季,天天离不开油腻的、滋润的护肤品;而有一些人是油性皮肤,终年毛孔粗大,油光满面,时不时地脸上还长痤疮,令人烦恼。 从头发上来看,有的人的头发浓黑茂密;有的人的头发则稀疏黄软。 从性格心理方面来看,有的人心胸宽,有的人心眼小;有的人比较敏感,有的人比较迟钝;有的人外向开朗,有的人内秀沉静。 从疾病方面来看,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癌症,或者支气管哮喘等疾病,通常都有比较明显的家族史,在一个家族里面,可以有多个患者。这些病本身不遗传,但是因为

这个家族的先天禀赋有共性,体质遗传,使得他们对这些疾病具有非常高的易感性。 从治疗效果来看,同样药物治疗同样疾病时会得出迥异的效果:多数病人体现了很好的药物疗效;有些人就会过敏或不适;而个别病人只反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毫无疗效可言。所以医生会感叹“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方少”。这也是体质使然。 冬天来了,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火锅。有的人一吃火锅就浑身发热,面色红扑扑的,非常舒服;而有的人一吃火锅,第二天早上就会牙痛或者扁桃体发炎,或者脸上生很多痤疮,或者小便很黄,或者大便干结。我认识一个人,他晚上吃了狗肉火锅,第二天早上,嘴里起了七个溃疡面,舌头上有,颊黏膜上也有,非常疼,疼得连着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 夏天很热,人们在外工作一天回到家里,通常都喜欢吃冰镇的西瓜或者喝冰镇的饮料,有的人吃喝以后会觉得非常舒服,有的人却马上会拉肚子,非常敏感。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因为这两种人是不同的体质。 还有的人喝凉水都增膘,而有的人“浸油缸都不肥”。 不同的体质对于季节的感受也不一样,热性体质的人通常怕热不怕冷,寒性体质的人通常怕冷不怕热,这些现象在《黄帝内经》中叫做“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 …… 以上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实际上都是体质现象。可以看出,体质和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的健康出现问题,通常就是体质出现了问题,是体质出现了明显的偏颇。二、中医自古就重视辨体识病 体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体验、生存质量,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自古以来

黄帝内经背诵文段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 第一章阴阳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 《素问·六节藏象论》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素问·五藏别论》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黄帝内经讲义(一)

黄帝内经讲义(一)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 ? 1.河南新郑历史沿革新郑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3-11-10] ? 2.黄帝故里河南新郑(组图)华夏经纬[引用日期2013-11-10] 3.《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 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黄帝内经中的皇帝是轩辕,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曾与岐伯等论医学。黄帝,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黄帝内经》不是黄帝时代的作品,其写作年代大约在战国,成书在西汉,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岐伯,被黄帝尊为“天师”。这位天师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文无所不通,详细地解答了黄帝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阐明了中医的基本道理,所以至今民间称中医学仍为“岐黄之术”。 1.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白话解: 人体有阳气,像天上有太阳一样。太阳不能正常运行,万物就不能生存;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运行,就会缩短寿命而不能生长壮大。所以说天的运行不息,是借太阳的光明,人体的健康无病,是赖轻清上浮的阳气保卫。 2.原文: 故病久则转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

曲黎敏——《黄帝内经》视频讲座 文字版

曲黎敏——《黄帝内经》视频讲座文字版1 一、默认分类2008-11-22 15:14阅读404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第一期,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的题目是《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第一我们要先说一下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实际上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它几乎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古代文化当中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圣人为什么重医药,这个圣字又怎么讲呢?这是一个口,这是一个耳,然后底下是一个人,这个口和耳放在一起,也就是繁体字里边的听的意思,那么所谓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如果既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够使别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所以这个是圣人重医药的第一条,第二条是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古代文化认为,天下即人身,那么古代的天字是这样写的;人的头顶上面是天,所以在古文里又叫做天、颠、顶,天下即人身,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就是说人体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边是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它自己本身有一个和谐的机制,那么这也是中国古代认为就是说为什么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一个原因。这句是什么意思呢?就说的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有变。人的本性是没有变的,所以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那么比如说国学里边《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实际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打一个比方说,假如我们的肝火太盛的话,(肝)木生(心)火,那么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如果肾精不足的话,我们思维就不够,就是思维力就不够,假如说打一个比方,如果是你端着这个酒杯的手都在抖的话,那么你这个控制手的能力都没有,控制水杯的能力都没有,你怎么能控制全局!你的身体本身出问题了,你做事的行为,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所以这也是后来有一句话,拿破仑的一句话叫做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那么在中医里来说,就是人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即是命运。从这个角度往下接着讲呢,就是说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所以说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国学一向都强调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就是说的你能够把医学领悟了,你有可能就领悟到天下之道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么从第二点上讲,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认知自我,这里大家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去想一想,我们的生命活力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样一些词汇,比如说魄力,精神,还有胆识,意志,聪明,像这些词都是表达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一些词汇,和代表我们领导力的一些词汇。那么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家想一想,所谓魄,你这个人有没有魄力,做事有没有决断性,那么这个魄力到底是什么呢?它具体指的是哪些方面呢?实际上这个魄在中医里它涉及到一个词,它是肺的神,所谓神在这儿要解释一下,什么叫神呢?就是肺气足了以后,它的外现就叫做神。它的表现,我们说你这个人有没有神,精气神的那个神,神足不足,实际上都是说你的精和气足了以后的外现,就像火焰的光芒一样。那个叫神。那么这个魄指的是肺神,而力关系到我们另外一个脏器,就是肾。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的力量从哪里来,都是从腰这儿来,从腰这儿来,所以力量是从肾来的。那么这两个概念,像肺和肾都涉及到一个本能

1.1曲黎敏黄帝内经讲座(最全面的整理笔记)

曲黎敏讲座1 曲黎敏 曲黎敏:女,山东人,1964年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医史人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哲学与文化。著有《易道气功养生》、《中医与传统文化》,论文有《中医学形成的文化背景》、《五运六气与流行病相关问题研究》、《中医抗击瘟疫史》、《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中医学?人的学说》等30余篇。 一、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和意义

1.《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唯一一本以帝王命名的书。 (1)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2)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3)圣人为什么重医药 圣人为什么重医药 《黄帝内经》实际上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它几乎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古代文化当中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那么圣人为什么重医药,这个圣字又怎么讲呢? 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够掌握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 如果既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够使别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所以这个是圣人重医药的第一条。 第二条是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古代文化认为天下即人身,那么古代的天字是这样写的,人的头顶上面是天,所以在古文里又叫做天、颠、顶,天下即人身,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体是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边,是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它自己本身有一个和谐的机制,这也是中国古代为什么说: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一个原因。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说的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有变,人的本性是没有变的。所以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那么比如说国学里边《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实际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 打一个比方说,假如我们的肝火太盛的话,(肝)木生(心)火,那

曲黎敏讲《黄帝内经》简要文字版

曲黎敏讲《黄帝内经》 默认分类 2009-11-13 11:56 引用 xiaoguiping 的曲黎敏讲《黄帝内经》 第一讲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 上医医国、中私医人、下医医病。 2.可以自我认知 人身难得: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和自己内在脏腑的运行。 懂得了人体就懂得了人生的很多方面。 真法难闻:黄帝和他的老师的一些对话。 中国难生:作为中国人该感恩、自豪。只有中国有这么多经典。 3.可以培养我们的洞察力“百姓日用而不知” 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如中国人为什么买东汐不买南北? 中国人连骂人都讲文化的。说这个人不是东汐,那就是南北。是无情无义的人。 对日常生活的感情:了解北京城各个城门的作用也就理解下面这个图 下面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图,和现代地图方位是完全相反的。通过这个图可以懂得中私和《易经》的一些理。 (左)东:(木春肝仁生发) (上)南:(火夏心义生长) (右)汐:(金秋肺礼收敛) (下)北:(水冬肾智收藏)

(中)中:(土长夏脾信运化) 第二讲中私与日常生活 1 习能胜恐: 恐惧、胆小易惊是肾精胃气不足的象。习惯可以战胜恐惧。 2 封禅泰山: 古代伟大的帝王要封禅泰山。泰山在五岳中并不是最高的一座,也不是中间的,做为国君要掌握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发之机的问题。东主生发。 3 “鸣金收兵” 中国古代打仗刚开始一定是敲鼓,鼓声是主生发的,能振奋士气,让肝气上来,可以往前冲。到该收兵的时候,就要“鸣金收兵”了,汐,金就是收敛。 4 人体的中部在那里? 人昏倒了要掐哪呢?掐人中。为什么呢?很多人都说不清楚。它是人体里两条最大的经脉的连接点。一条是阳脉督脉,主气,决定男人的生殖;一条是阴脉任脉,主血,决定女人的生殖。人体的中部就是“人中”。 人中这个穴位在人身上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人体两大经络的交合,是阴阳的交合。所以人中真正的象应该是深、长、宽的,这样说明你气血交通的能力特别强。人中还称为寿宫、子庭。所以从人中这个象就看出你的寿命和后代的问题。在古代相书里,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相。就不用去查你的长寿基因,就看你这个人中的相就可以了。 5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 夏天阳气在外,身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寒湿的格局。夏天我孟舜而要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夏天人的脾胃是最虚的,消化能力最弱,所以要吃一些姜类的温暖东汐,宣发的东汐;冬天阳气全部内敛,所以人体内部脾胃形成了一个内热的格局,反而冬天可以吃一些滋补类的东汐,同时吃萝卜可以使我们的身体保持一种清凉和通畅,因为萝卜是顺气的。 6 为什么小孩的志气特别高远? 智力高不高,志气大不大,都跟肾精足不足有关。小孩子的志气就特别高远,要当科学家,宇航员。因为小孩的肾精足。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志向了,就想多赚点钱就行了,实际已经显示你肾精不足的象了。到了老了以后就会常说:能活着就行了,我什么也不求了。精几乎快没了,精快绝了的象。

曲黎敏黄帝内经讲义

曲黎敏《黄帝内经》讲义 1.1 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实际上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它几乎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古代文化当中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那么圣人为什么重医药,这个圣字又怎么讲呢? 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够掌握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如果既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够使别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所以这个是圣人重医药的第一条,第二条是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古代文化认为天下即人身,那么古代的天字是这样写的,人的头顶上面是天,所以在古文里又叫做天、颠、顶,天下即人身,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体是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边,是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它自己本身有一个和谐的机制,那么这也是中国古代认为就是说为什么: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一个原因。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说的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有变,人的本性是没有变的。所以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那么比如说国学里边《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实际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打一个比方说,假如我们的肝火太盛的话,(肝)木生(心)火,那么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如果肾精不足的话,我们思维就不够,就是思维力就不够。假如说打一个比方,如果是你端着这个酒杯的手都在抖的话,那么你这个控制手的能力都没有,控制水杯的能力都没有,你怎么能控制全局?你的身体本身出问题了,你做事的行为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所以这也是后来有一句话,拿破仑的一句话叫做: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那么在中医里来说,就是人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即是命运。 从这个角度往下接着讲呢,就是说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所以说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国学一向都强调: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就是说的你能够把医学领悟了,你有可能就领悟到天下之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那么从第二点上讲,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认知自我,这里大家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去想一想,我们的生命活力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样一些词汇,比如说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像这些词都是表达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一些词汇,和代表我们领导力的一些词汇。那么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家想一想。 所谓魄,你这个人有没有魄力,做事有没有决断性,那么这个魄力到底是什么呢?它具体指的是哪些方面呢?实际上这个魄在中医里它涉及到一个词,它是肺的神。所谓神在这儿要解释一下,什么叫神呢?就是肺气足了以后,它的外现就叫做神。他的表现,我们说你这个人有没有神,精气神的那个神,神足不足,实际上都是说你的精和气足了以后的外现,就像火焰的光芒一样,那个叫神。那么这个魄指的是肺神,而力关系到我们另外一个脏器就是肾。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的力量从哪里来,都是从腰这儿来,所以力量是从肾来的。那么这两个概念,像肺和肾都涉及到一个本能的,我们先天本能的问题。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魄力它关系到本能的问题,是学不来的。你不可以向别人学魄力,是你自己肺气足不足,和你自己的肾精足不足的问题。 那么另外一点,精神,说你这个人看上去真的很有精神,生命活力很旺盛,要不然你就特别萎靡,可是这个精到底是什么呢?这个精同样是肾的最基本的物质就是指精,在中医的概念里就指的是精,而神在这里边,神是心的神明,心之神为神。那么所谓精神,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在中医里有一个固定的词汇,是心肾相交的能力,就是你心和肾相交通的能力如何,它的能力的外现就是精神。如果你心力不足,肾精不足的话,你这个人就显得没有精神,所以这个精神也是指的我们身体层面上的一种东西。 那么胆识,在《黄帝内经》里认为,胆是主决断的,那么你有没有决断力,这也是你的一个领导力的一个体现。那么决断力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的是什么呢?就是你胆气的足不足,并不是说这个人把胆囊切了,他就没有决断力,关键是一个胆气的足不足,胆精的问题。 那么意志,意志也涉及到,男人就要看他的意志力如何,那么这个意志是由什么来,它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它的物质基础,意是中医里脾(精)的外现,脾的神为意,那么脾,心之所存谓之意,那么就是说脾的外现是神,是意,因为脾主运化,所以说如果你的意很足,你的脾的脾精很足的话,你运化的能力就强,而运化的能力强,意味着我们不是记忆力的问题,而是关联性的问题,比如说你头脑非常灵活,你看到这个事物,你马上就能够关联到那个事物,当你把这两个事物能够很关联起来,这种关联性就是意。这就是运化,就是灵活,就是头脑非常灵活的表现。那么志也是肾,志是肾之神,所以说像意志这种词,就是在说肾的这种能力,那么在这个意志来讲,实际上如果精神是心肾相交的话,那么意志实际上指的就是我们运化,人体的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体现。因为肾主收藏,是运化和收藏能力的体现。你能够运化多少,然后你又能够定得住多少,这是你的意志力。你如果只是运化很聪明的话,而你又定不住,你又坚持不下来,那就是意志不坚定。所以这也是我们生命力的一种体现。 那么聪明就很好解释了,聪明在中医里认为,肾开窍于耳,就是说肾气是开窍于耳的,肝开窍于目,肝是开窍于

百家讲坛-曲黎敏《黄帝内经》(文字版) 第7集 《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上)

百家讲坛-曲黎敏《黄帝内经》(文字版)第七集《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上) 中医经典有两部:《黄帝内经》、《伤寒论》。 经字左边像形脐带,脐带连接先天和后天,是一个很根本性的东西。 织布横的是经,竖的是纬,经相对不动,纬相对变动。 古代有经、纬书,六部经书,诗、书、礼、乐、易、春秋。 中医里把《黄帝内经》作为经书,经书具有亘古不变的特性,都是讲根本的东西。讲本质的东西,称之为经。 纬书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汉代出了很多,主要都是在讲变化。 什么叫论呢,与论字右边发音一样的,都代表次序和次第。说话有次序,就叫言论;人有次序,就叫人伦,水要有次序,是沦。 《伤寒论》是涉及治疗学的一本书,它在讲人得病的次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是人的表,小肠也属于太阳;胃经属于阳明...... 治病应该是相反顺序,把病一层一层地往外拱。 《伤寒论》描述得病和治病的顺序,所以叫论。 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讲究的不是病,是症,症在哪个层面,就用哪个层面的药。 有些高血压,实际上是胸膈堵住了,上焦憋闷了,把头脑憋得出了毛病。这种血压高,宣化开,病就解掉了。 有的血压高,是由于肾精不足导致的,心脏需要以加压的方式来满足人的气血供应。 《黄帝内经》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 人的本性是天真的。五脏六腑本身就达到一种很和谐的状况和格局。 中医用五行表达这种和谐的格局。人体本身具有生克,比如肾水足了,可以生木,肝阳往上走,就能够助心火,木就生火,火可以生土。这就是五行,本身具有和谐性,自身就平衡。 人体才是最自足的一种表现,是人组织结构里最精准的,没有更聪明的了。它自身能够以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 第一篇是讲人身体的本性。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 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是在讲生命是一个过程。 “生而神灵”: “昔”字是日在水下,远古,太阳已经到了洪水的边上,意为很久以前。“生而神灵”,任何一个生命的出生,都有不可思议的那个方面,不仅是黄帝,我们每个人都是“生而神灵”,都有像。 老子喜欢用小孩子打比喻,他最喜欢的是少女和小孩子。 他说小孩子:

内经讲义

《内经讲义》复习题 来源:贺忠延的日志 绪论 1、《内经》的成书年代。 【归纳】《内经》成书时间:《史记》之后(公元前99年;《七略》之前(公元前26年。 结论:《内经》成书:公元前99年~公元前26年。 2、《内经》的注家、注本。 ※1、全元起---南朝齐梁人----《内经素问训解》 《内经》最早的注本。注释《素问》当时已经存在的八卷。本书已亡佚,但其目录收录于《素问识》中,《新校正》中保留其部分篇目及全元起注解。 2、杨上善---唐----《黄帝内经太素》 该书将《内经》的《素问》、《灵枢》合在一起进行分类编排,共分十九大类,每类分若干篇目,并加以注释。该书的《素问》经文保存了王冰改动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3、王冰---唐----《黄帝内经素问》 王冰将《素问》重新整理编次,刊正谬误,补入运气七篇,并加以注释。以二十四卷本行世。 4、马莳---明----《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通注内经的全书。 由于他擅长针灸,因而对《灵枢经》的注释远高于对《素问》的注释,成为历史上第一部《灵枢》的全注本。 特点:重于灵枢(针灸-结合临床经验) ※5、吴崑---明----《素问吴注》 以王冰的二十四卷本为底本加以注释,注文阐发医理深入而不流于空泛。该书有直接改经文或增减经文现象。 6、张介宾---明----《类经》 将《内经》分类并注释,共分十二大类,三百九十目,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一部书。其注释义理周祥,明白易懂。 (分类注释,完整,没丢失) 7、张志聪---清----《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张志聪及其门人集体注释《内经》的一部书。

黄帝内经讲义

黄帝内经讲义(转载) 黄帝内经讲义 从中医角度讲:睡觉的最好方位并不是一定的而是与季节有关。 可以参考易经、我国古天文、阴阳五行、以及子午流注的理论。人体睡觉的方位应该与“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相应同时也与每个人的身体个体差异相结合。 一般来说:可以按季节来定方位: 1.春天----头东脚西顺应木相在东方 2.夏天----头南脚北顺应火相在南方 3.秋天----头西脚东顺应金相在西方 4.冬天----头北脚南顺应水相在北方 另外如果治疗和保健身体更应顺应天时可以对内脏有力比如“皮肤有病,按中医肺主皮毛肺脏为金在秋天“头西脚东”顺应季节的方向,可以加强治疗效果。当然这方面的还有很多仅举此例简单说明。 子午流注与12时辰养生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健康长寿。因此中医时间医学将十二地支作为日节律的指称。日节律就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 子时(23点至l点),胆经最旺。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由此可见胆的重要性。有些人随便切掉胆是轻率的表现。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凡在子时前l至2小时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反之,经常子时前不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特别是胆汁无法正常新陈代谢而变浓结晶,犹如海水中水分蒸发后盐分浓而晒成盐一般,形成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而“胆怯”。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中医理论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曲黎敏讲座《黄帝内经》摘要

第一期: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一、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和意义. 1.《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唯一一本以帝王命名的书。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有帝王的支持,好办事啊。不过百姓也有命,生命之学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如今能医好病的即为好医生了。倒是我们自己,除了病以外,多学点知识调理自己,让自己也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地方。上医医国,似无先例,现今更无可能,为国策把脉,参与评说,且能命中要害倒是有可能。 圣人为什么重医药 所谓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就是能够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如果又能够让别人听从自己,就可以由人而王。 ——能够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讲真理而又拥有受众,的确是圣人的特征。本人肺气不足,肾精不强,从未有由人而王的欲望,离圣人也远。学习圣人,提高克服不良生活习惯的自制力,是很实惠的目标。 天下即人身,人体是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它自己有一个和谐的机制。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假如肝火太盛,木(肝)生火(心),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如果肾经不足典话,我们就思维就不够。拿破仑有一句话: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中医的话是人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即命运。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中国文化强调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

——非常同意前半部分所述,很有启发,以积极的心态,让自己的身心和谐。人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即命运?常言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又由人身而定。似乎有点不够全面,一个身心健壮的贫儿似乎不能与病怏怏的王子的命运相比。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差异并无大差别,即使有差别,其命运也未必由此定论,人的主观努力起很重要的作用。在大环境中,在你的活动范围内,的确人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对命运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们三肾人、四肾人,与正常人的命运有所不同。但同为移植人,命运也各异。 2.可以认知自我 生命活力:魄力精神意志胆识聪明 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 魄在中医里涉及到它是肺的神。肺神,肺气足了以后它的外现就叫神。力,涉及到肾,力量从肾来。肺和肾都涉及到一个先天本能的问题,所以魄力关系到本能的问题,是学不来的。不可以向别人学魄力。 ——终于找到我魄力不够的原因了。不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胆量也有可能越练越大吧。 精神,在中医里,肾的最基本的物质就是指精;神是心的神明。精神在中医里是心肾相交的能力。 胆,是主决断的。胆识涉及的是胆气足不足。 意志,意是脾(精)的外现,心之所存谓之意。脾主运化,脾精足不是记忆性的问题,而是关联性的问题。关联性好,就是运化,就是头脑灵活的表现。志是肾之神,肾主收藏。意志是人体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体现。运化灵活,又能定住坚持,就是有意志力。——明白了脾的作用。过去谈意志,几乎全看主观因素,现在也了解到其物质性的一面。聪明,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木。聪明与否,看肝肾能力。

曲黎敏黄帝内经视频讲座文字版

曲黎敏黄帝内经视频讲 座文字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字号: 第四期,十二时辰的养生(辰~申) 好,我们上次讲到了卯时,那么下面接着的是什么呢,是辰时,辰时也就是上午7点到9点, 这个时间是胃经当令,那么胃经,大家看一下胃经,胃经是起于迎香,然后往上这么一直走走到山根,然后沿着头角至额颅,到头角至额颅,那么它先是走颜面这一块儿,然后沿着身体的,胃经是人体前面的一条,很重要的一条经脉,阳明胃经,那么它一直走到我们的,脚趾的中趾,就是第二个脚趾那个底下,如果你第二个脚趾,出现疼痛的话,那是你的胃经出问题了,那么先说脸,在脸部的时候,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轻人长痤疮,长痤疮一般都会长到,哪个地方呢,就是脸颊上还有哪儿,额头上,实际上这都是胃经的病,治痤疮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从胃经治,那么为什么会长痤疮呢,实际上这也是由于胃寒造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往往这种长痤疮的人,通常都是喜欢,特别喜欢喝冷饮的人,而人体内部是一个恒温的机制,假如你喝了大量的冷饮的话,慢慢慢慢就造成了胃寒,造成胃寒,人体是有自保功能的,人体的这种自保功能,就会攻出热来攻这个寒,就会攻胃里的这个寒,那么攻这个寒的时候,当它一攻就形成胃的燥火,形成燥火的时候,就显得你就会更渴,就更愿意喝冷饮,这样人体就会攻出更多的热,来攻这个胃寒,所以反反复复下去恶性循环,慢慢慢慢这个燥火表现在脸上,就为痤疮,实际上我们在喝水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到,夏天恰恰我们应该喝温水,而越喝温水的话越解渴,越喝凉水的话越不解渴,所以痤疮就从,脸上(胃经)治就可以,这个是胃经,首先我们先说一下,7点到9点,为什么一定要吃早饭,吃早饭是说什么呢,经脉气血从子时一阳升,到这会儿阳气已经全部的,升起来到大肠经的时候,到卯时的时候阳气全升起来,那这个时候阳气,太阳也已经升起来了,天地出现一片阳的象,那么这时候吃早饭呢,实际上有点像什么呢,用打一个比方来说像什么呢,就像春雨贵如油,就是你要补充一些阴,食物就是属于阴的,前面都是阳气在运化,那么这个时候你吃食物,就像你人体的补充一样,就像春雨一样重要,而且吃早饭是不容易发胖的,为什么这么讲,我先头也讲过了,上午是阳气最足的时候,人体也是,阳气气机最旺盛的时候,那么这时候吃早饭不会发胖,也跟下一个经脉有关,下一个经脉是脾脉,脾就主运化,能够通过运化把这些变成精血,然后输送到你的五脏去,所以早饭多吃不会发胖,那么刚才讲到胃经的时候,我们讲到了脸上的痤疮的问题,大家看胃经接着沿着,我们的颈部一直往下走,然后它过的是,在上半身过的正好是乳中,乳中就是乳房的正中线,那么实际上像女子经痛痛经前,有乳房涨痛的什么这些现象,其实都是跟胃经相关的,而且还有一个问题,这就是乳汁的问题,大家就一定要清楚,乳汁实际上是血的变现,因为胃,我们吃下东西,它变现出来的东西,精华就是血,而乳汁又是血的变现,因为乳汁更容易让小孩子吸收,所以这是乳汁的问题,然后接着下落大肠,然后一直这么下来沿着前腿走,这个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要注意,当我们前腿的毛病,我们前面这个腿,出现问题的时候,通常都是胃经出问题,是你的胃病,还有膝盖它也路过膝盖,是走膝盖的,所以古人是非常强调,是护住这个膝盖的,膝盖是很重要的,那么为什么要护住膝盖,你看古人坐的坐姿,要是像我们现在这么做的话,他的两手也会扶在膝盖上,我刚才讲过,我们的手中,有一个劳宫穴是心包,那么这个穴位是属于火穴,然后它捂住膝盖,是可以防止膝盖受凉,而且就是保护胃气,一定要记住这是在保护胃气,那么古人跪坐,也是要把手放在膝盖上,其实这都是养生,还有在胃经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足三里,足三里这个穴位,也是在膝下三寸处,足三里是一个长寿穴,所以说经常按摩足三里,实际上也是养护我们胃气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好,下一个时辰,是脾经当令,是巳时,上午9点到11点,那么脾经当令,第一条是脾主运化,脾和肺在中医里同属于太阴,同属于太阴,但是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的太阴就是说,它们都具有分配的这种功能,但是肺分配的是全身的气血,而脾在这时候主要是,主管的是把胃腐熟了的,食物

黄帝内经讲义

黄帝内经讲义 《黄帝内经》讲义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 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

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 越凸显出来。

内经讲义习题

第一章阴阳五行 第一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節選)A型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是“天地之” A.气 B.理 C.本 D.纪 E.道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是“变化之” A.道理 B.本始 C.纲纪 D.征兆 E.父母 3.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飧泄”的病机是 A.清气在上 B.清气在下 C.清气在表 D.清气在里 E.清气在中 4.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胀”的病机是 A.浊气在下 B.浊气在上 C.清气在下 D.清气在上 E.清气在里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阳”的功能是 A.生精 B.成形 C.化气 D.行血 E.养神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 A.病因 B.病机 C.正气 D.阴阳 E.精神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之征兆”的是 A.天地 B.寒热 C.水火 D.血气 E.男女 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之道路”的是 A.上下 B.左右 C.东西 D.内外 E.前后 9.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清阳” A.归六腑 B.走五脏 C.实四肢 D.通下窍 E.行三焦 10.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浊阴” A.归六腑 B.出五脏 C.实四肢 D.走上窍 E.发腠里 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气厚”的性能是: A.宣散发表 B.助阳发热 C.涌泄邪气 D.通利小便 E.补益精血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气薄”者的性能是: A.宣散发表型B.助阳发热C.涌泄邪气D.通利小便E.补益精气 1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味厚”者的性能是: A.宣散发表B.助阳发热C.泄利邪气D.通利小便E.补益精气 1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味薄”者的性能是: A.宣散发表型B.助阳发热C.涌泄邪气D.通利小便E.补益精气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气味厚薄论药食的阴阳属性,指出气厚者为:A.多阳少阴B.多阴少阳C.少阴少阳 D.阳中之阴 E.阳中之阳 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气味厚薄论药食的阴阳属性,认为气薄者为 A.多阳少阴 B.多阴少阳 C.少阴少阳 D.阳中之阴 E.阴中之阳 17.下述除……外,都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论药物食物阴阳属性及作用? A.辛甘发散为阳 B.酸苦涌泄为阴 C.咸酸收敛为阴 D.气厚发热为阳 E.味厚则泄为阴 18.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壮火” A.益气 B.行气 C.生气 D.食气 E.升气 19.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少火”能使气 A.衰 B.壮 C.强 D.弱 E.长 20.下述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那一条说明阴阳转化的病机? A.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B.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C.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D.热胜则肿,寒胜则浮 E.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2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气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