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存在不足及对策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存在不足及对策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存在不足及对策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存在不足及对策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存在不足及对策

作者:骆飞徐海斌左志宇赵桂东郭小山王丽平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20年第10期

摘要: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建设任务。我国的设施农业较国外起步晚,在设施建设、技术研究、装备研发、资金投入等方面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促进我国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推动设施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在综述世界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国外和国内2个方面总结设施农业发展的特点,剖析我国设施农业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河西地区设施农业现状发展思路【论文】

河西地区设施农业现状发展思路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地设施农业发展迅速,且正向高科技、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本文分析了国内设施农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并结合河西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在河西地区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发展思路;河西地区 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集成了现代科学领域如信息、电子、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生物、品种、栽培、养殖、管理等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等,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河西

地区地处西北干旱气候区,日照充足,土地资源紧缺,适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面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从业队伍萎缩、农民增收艰难、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效益微薄,首先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以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 1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以油纸作为透光盖层的原始温室;到清代末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温室,其结构形式为一面坡式,以玻璃作为透光材料,夜间采用草帘保温;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保护地栽培技术,但由于设施条件和技术原因,设施农业发展十分缓慢;20世纪60年代末,由简单覆盖、风障、阳畦、温室等构成的一整套保护地生产技术体系在北方地区出现;20世纪70年代,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技术并很快得到推广,地膜覆盖对保温、保墒、保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

现代设施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12

现代设施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胡建 (四川农业大学信息与工程技术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摘要:设施农业是利用人工修建的设施,通过可调控的技术手段,对室内环境因子进行全方位调控,形成摆脱自然条件约束的全新技术体系,可为作物生长提供最佳的环境条件。为此,从设施农业的内涵以及特征出发,分析了国内外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出现代设施农业正朝着智能化、工厂化和节能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88X(2012)07-0245-04 0引言 传统农业也称为固定农业,是从铁器工具的使用到工业化以前的农业,经历了2000年多时间,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农业[1]。其主要特点是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对外部自然环境的依耐性较强、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和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的分工等诸多方面。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农业,是逐步走向市场化、商品化的农业。其内涵更加广泛,包含安全农业、无公害农业、机械化农业、企业化农业、技术化农业、知识化农业、商业化农业和资本化农业等方面[2]。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农业现代化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和光辉的前景。发展设施农业是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满足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必要保证。 1设施农业内涵及特征 1.1设施农业内涵 设施农业是在不适宜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下,通过维护结构设施,把一定的空间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系统,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人为地创造生物生长发育的温度、湿度、光照、水分、养分等环境条件,实现高 收稿日期:2011-09-07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项目(09ZA063) 作者简介:胡建(1979-),男,重庆人,讲师,硕士,(E-mail)hjsicau @126.com。产、高效和优质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 设施农业从广义上讲可分为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两种类型[3]:设施栽培主要是指蔬菜、花卉及瓜果类等作物的设施栽培,设施包含各类塑料棚、温室、人工气候室以及相关配套设备;设施养殖主要是指家畜、家禽、水产品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设施包含各类保温、遮荫棚舍和现代集约化的饲养畜禽舍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设施农业从狭义上讲主要包括塑料大棚、温室和植物工厂3种不同技术层次的设施类型,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其中,节能日光温室为我国独创,其节能栽培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在北纬32? 41?甚至43?地区的严寒冬季,能够在不用人工加温或者仅有少量加温条件下进行黄瓜等喜温性蔬果的生产。节能日光温室目前已发展到40万hm2,栽培种类也由蔬菜扩展到花卉、观赏木本植物及草莓、葡萄、桃等园艺植物。 1.2设施农业特征 设施农业是一个新的生产技术体系,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与传统农业相比较,具有下列显著特征: 1)科技含量高,抗灾能力强。设施农业是先进的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机械技术、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管理技术的高度集成,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通信、自动控制、环境、栽培、管理与经营等学科领域的系统工程,科技含量高。与此同时,设施农业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人为的干预和控制,使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储藏不再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从而增强了抵御灾害的能力。 2)反季节生产成为可能。设施农业能够根据不同生物种类或者同一生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子的需求进行人为的控制,使其完

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摘要:设施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和措施。在分析我国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目前设施农业发展中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对策分析 设施农业就是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利用人工建造的实用设施,该设施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品的贮藏保鲜等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以便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现实的巨大生产力,从而获得速生、优质、高产、高效的农畜产品。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设施农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易于集约化生产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快速发展。 一、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久远,至今已形成多种类型、多种结构、多种功能的综合发展模式。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也得到不断加强,其科技项目正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 我国长期以来蔬菜供应不足的问题随着设施园艺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基本解决,达到了淡季不淡、周年有余的目标。我们已经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的园艺设施,同时在保护种植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蔬菜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些研究成果已逐步应用与推广在生产实践中。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但超越以前的瓜、菜、花卉等园艺作物的范畴,而且在大田作物、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林果生产等诸多领域也获得广泛应用。 2、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含量低。发达国家采取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手段来发展工业化农业,而我国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则是采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一)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一) 一、中国农业资源概况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和剥削,农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生产水平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农业生产全面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经过几十年努力,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和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许多主要农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人均占有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市场供给充足,告别了全面短缺的状况,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可以说,中国创造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跨越的世界奇迹。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农产品品质改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均衡供给能力增强。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考察团对日、韩、香港的调查,我国出口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率约为0.4%,达到国外对残留标准的要求。事实证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有保证的。 (二)农业科技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技术与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以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使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部分领域已经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42%。 农业科技不断取得积极成果。据统计,仅xx年以来,全国共取得各类获奖农业科技成果两万多项,其中国家科技奖励成果773项。特别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航天育种、杂交水稻和油菜的研究与利用,动物疫病、基因疫苗、动植物的营养与代谢、生物反应器等方面的研究,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成效显著。从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种子工程”,共推广新品种1200多个,其中优质高产多抗品种411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灾害监测与损失评估及产量评估等方面广泛应用。农业遥感技术主要是利用卫星等现代空间工具对农业进行研究、观察的新兴技术。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开展了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北方草原草畜动态平衡监测、耕地变化遥感监测、草原遥感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玉米、水稻、棉花等大宗农作物遥感估产的业务化运作工作,以及北方土地沙漠化监测、黄淮海平原盐碱地调查及监测、冬小麦旱情监测等。保护性耕作、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玉米地膜覆盖、精量半精量机械化播种、平衡施肥、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稻田养鱼、畜禽快速高效饲养、水产优质高效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李树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摘要:设施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设施农业就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品的贮藏保鲜等提供最佳的环境条件,以期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现实的巨大生产力,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中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对策 Abstract:Agricultural facilities to measure a country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ark of degree. Is the use of facilities agriculture man-made facilities, for planting, breeding and its products provide the best fresh-keeping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biological genetic potential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potential into reality, obtain fast-growing and high-yield, high-quality, high-efficiency produ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acilities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facilities agricultur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Factory farmingAgricultural facilitiescountermeasures 引言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村。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摘要:设施农业作为新型产业在我国得到前所为有的发展,它是现代生物及时和工程技术的集合,是多领域,多学科的庞大系统程。结合我国设施农业的实际情况,简要的分析了我国的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设施农业今后应采取的相应对策,为我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趋势;对策。 设施农业是运用现代话工业技术成果和方法为农产品生产提供可以认为进行控制和调节的环境条件,使光、热、水、土、气、肥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植物或动物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从而更加有效地保证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 质生产规模 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我国审视农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设施农业正成为我国农业的创新产业,它的发展给我国传统农业注入了新鲜血液,给现代农业带来了强大动力和发展前景。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形成相当规模和多种类型。设施农业装备与结构经历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管理由粗 放到集约的发展历程。 1.1我国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层次逐渐提高。 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前苏联引进的保护地栽培技术是简易的设施农业.技术含量低,经营规模小,经营粗放。60年代末。我国北方大、中城市郊区才初步形成了由简单覆盖、风障、阳畦、温室等构成的一整套保护地生产技术体系111。7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由日本引入中国,并很快得到推广,对保温、保墒、保肥起到了很大作用。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得到发展,形成了以塑料大棚为主,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将我国传统的设施栽培提高到崭新阶段阁。尤其是高效节能型目光温室,它适应了当时我国农村的经济技术水平.在黄河中下游的黄淮平原、辽东半岛、京津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在上述地区冬季寒冷条件下不用加温,可以生产出喜温的蔬菜和果菜,在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园艺产品的花色品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90年代.我国大规模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也以生产超时令、反季节的设施园艺作物为主。到2000年,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达到210万公顷。其中节能型日光温室达20万公顷阁。 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已达250万公顷。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5%。年产值达到2 000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2.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从农业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设施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设施农业的定义: 所谓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通过人工调控,改变自然环境,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微生物(食用菌)、水产生物以及产品的储藏保鲜等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以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的新型农作方式。 设施农业按主体不同, 可以分为2 种类型: (1)设施栽培--目前主要是蔬菜、花卉及瓜果类的设施栽培, 其主要设施有各类温室、塑料棚和人工气候室及其配套设备等。 (2)设施养殖--目前主要是畜禽、水产品及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 其主要设施有各类保温、遮荫棚舍和现代集约化饲养畜禽舍及配套的设施设备。 2、设施农业的特点 (1)高投入、高产出,是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设施农业产业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以日光温室为例,最简易的竹木结构日光温室,每亩造价在2.2万元以上,尚不包括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日光温室的成本甚至已达到300元/平方米,如此计算建设一亩地的现代日光温室成本就得20万元以上。同时,设施农业也是高附加值、高产出的现代化产业。根据抽样调查分析显示,设施农业生产的年综合平均产值1.3万元/亩,年净产值1万元/平方米,比露地生产高3~5倍。经济效益高的行业,比如花卉,每亩产值能够达到10万元以上。 (2)人工创造适宜小气候,反地域、反季节进行农业生产 设施农业中的温度、光照、湿度、水肥、土壤条件、植物营养以及综合环境条件都可以调控,因此可以根据当地气候、地理、人文和社会、经济条件自主选择设施类型、栽培作物、设施设备和技术,进行实时实地的农业生产,从而可以创造植物生长的适宜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种植对气候条件的依赖。 (3)有利于高效利用资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得到了迅猛发展,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而且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历来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2014年5月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就已经表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本国的粮食产量连本国人民都供应不上,还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长期以往,我们必将受制于人。现代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灌溉、以及对化肥和灌溉系统敏感的高产出种子。现代农业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用于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农具的操作、包装及运输。从生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根本是不可持续的。机械化耕作、化学肥料的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都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害虫发展出了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终年不休的的灌溉导致涝灾、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的枯竭。从长期来看,所有现代农业的要素都经历着报酬递减。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是农业的迅速萎缩。农村农业人口减少、土地抛荒、基建征用、城市扩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利设施荒废、工厂废物任意排放、农业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粮食种子被外资控制转基因泛滥成灾,长此以往中国不仅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粮食也会严重依赖进口,那时中国将受严重制于人! 1、“大包干”将农业经济打回个体经济 1978年开始推行“大包干”,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为标志,个体经济基本上占了主导地位。个体经济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体经济不利于农业发展。个体农民难以承担水利等公共工程,也无力购买机械设备。其次,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共同发展的一条道路。个体农民难以和公司在市场上竞争,“公司加农户”只能让农民吃亏。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农民受到剥夺,拉大城乡差别,农民纷纷涌入大城市,最终导致农村凋敝和城市贫民窟化。此外,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共同富裕。个体经济不仅难以兴办合作医疗等福利设施,个体经济的恶性竞争必然会导致农民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当时农民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退回资本主义,而且退回封建主义,倒退了2000年”。 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社队工业改为了乡镇企业,事实上开启了社队工业私有化的大门,90年代的后期,通过一轮“股份合作制”为旗号的私有化浪潮,基本上完成了乡镇集体企业的私有化。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是有本质不同的,社队工业是集体所有,可以就地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而乡镇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只能让少数农民富裕起来,大多数农民只能日益贫困。 人民公社的解体同时意味着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农民变成单个个体参与到社会竞争中,面对权力倾轧、资本剥削完全失去了谈判的能力,成为被资产阶级和基层腐败官员鱼肉的对象。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导致农村完全回复到无政府主义状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农民各自为战,相互帮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农村社会风气骤然恶化。更主要的是,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中国农业挡在现代农业大门之外,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精密化的农业田间管理均变作不可能。单位农业生产效率长期维持在很低水平,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施肥特点

文章编号:1004-3888(2002)04-0373-04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施肥特点 Ξ 秦巧燕1,贾陈忠1,曲 东2,同延安2,王荣堂1 (1.湖北农学院农学系,湖北荆州434025;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 要:概述了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及施肥特点,指出了不合理施肥导致的设施农业 土壤次生盐渍化和硝态氮累积等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并提出了积极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设施农业;次生盐渍化;硝态氮;中国中图分类号:S316;S62 文献标识码:A 设施农业是当今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它是 利用设施及配套技术进行的农作物集约化生产,是工厂化农业的一种模式,也是中国高效农业发展的方向[1]。近年来,设施农业在我国发展迅速,且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的设施栽培面积日益扩大,在设施农业中占有很大比重。 1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设施农业是指利用比较大型的保护措施,使农作物的生育全过程都在适宜的人工调控的环境下进行的一类保护地栽培。它主要以现代科技和设施(包括地膜)为依托,能够为作物提供较长生育期和更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多分布在城郊和农村,用于高经济价值的植物(或作物)如蔬菜、花卉等的生产。目前,我国设施农业生产设施多样,包括大、中、小型塑料棚、遮阳网、温室以及无土栽培和植物工厂等多种形式,但北方地区主要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蔬菜生产发展最快[1,2]。 设施农业(设施园艺)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叶的欧洲宫廷。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及欧美各国就已经开始塑料大棚的试验研究,并且不断地推广应用。在欧洲,荷兰的设施农业“一枝独秀”,其玻璃温室面积占整个欧洲的1/2,并创造了当今世界最高的产量和效益水平。日本、意大利、罗马、匈牙利等国家的设施农业也很发达[3]。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蔬菜的设施 栽培技术,并进行试验研究。70年代中期,塑料大棚发展到0.53万hm 2,1981年发展为0.72万hm 2;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不完全统计,1996 年全国的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到69.8万hm 2,较1981年增长了95.9倍;而1999年度全国的设施栽培面积已达133万hm 2,是1996年的1.91倍。预计到2011年度,全国设施园艺栽培面积将超过166万hm 2,2031年度可增至200万hm 2以上。 其中北方地区主要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发展最快,南方地区主要是遮阳网。据统计资料分析,1982年度中小拱棚占69%,薄膜温室(包括普通日光温室和加温温室)和塑料大、中棚占31%;到1999年度薄膜温室和塑料大、中棚的比例达到59%,上升了28个百分点;而中小拱棚的比重则 由69%下降到41%[4]。 2 我国设施农业的施肥特点 在设施栽培中,设施内局部小环境与大田耕作环境存在明显差异,蔬菜的生长环境、施肥技术等发生根本性变化,决定了其施肥管理上与露地有着很大的区别。而我国目前在设施农业的配套技术方面仍很落后,普遍存在将露地施肥习惯直接转移于设施农业中的现象,设施连作障碍严重,随着设施应用年限的延长,其内部土壤的理化性状和营养平衡遭致破坏,从而导致蔬菜各种生理病害及土传病害大量发生,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 Ξ 收稿日期:2002-03-05 第一作者简介:秦巧燕(1972-),女,山西绛县人,湖北农学院农学系教师. 第22卷 第4期Vol.22No.4 湖 北 农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Hubei Agricultural College 2002年8月Aug.2002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同学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宽厚仁德的民族性格,也留下灿烂的农业文明。一部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史。我们要学习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这一专题主要就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该专题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下部主要介绍近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在讲述这个专题的时候我们以岳麓版必修二的内容为基础,个别地方,我们将凭借教材中内容让大家仔细的体会。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历史的田野,看一看在涌动的麦浪下还有多少让人心醉的农业常识。上篇——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首先,大家看到的是本节我们要学习的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的知识题纲。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古农业经济的特点代农 业土地制度发展重农政策概 况 关于土地兼并问题 一、农业耕作方式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直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也不例外。 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国古代的先民们就已经过向往这笔“逐水草而居”稳定的生活模式,原始农业的出现无疑为这种生活模式的产生奠定的必要的基础。但是最初的时候知识采取了一种落后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关于“刀耕火种”,大概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他和后来出现的石器耕锄区分开。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农业的认识极其微薄,他们在田野里用工具将小树砍倒,将和野草一起烧掉,然后用燃烧后的草木灰作肥料,在上面直接耕种,直接耕种就是说没有翻土之类的

耕作过程。这种耕种情况,一般是一年换一块土地。长年累月,就形成了一个以人们居住点为中心的,大体呈圆形的耕种区域。由于中国一次的土地就被弃而不种,所以人们每年向背向居住点的方向去更远的地方进行生产劳动,当这段距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太大的消极影响后,人们就会离开自己的居住点,到更远的地方定居。这种“刀耕火种”的农业耕作方式,对于不断追求幸福的人们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 最迟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发明了耒、耜这样的农业工具。这种专门用来进行类似松土之类的农业活动的工具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初步出现了认真细致的生产操作。要说明的是,耒耜一方面是指耒和耜,另一方面它也代表着那一时期所有的农业生产工具,也就是说当时对土地的认真细致的操作远远不止翻地松土这么两个内容。 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铁犁牛耕阶段。这个阶段是如此漫长,然而在这漫长的年月里,留给炎黄子孙的回忆和财富有十多么值得我们骄傲~一般来说,人们就是把铁犁牛耕种的铁犁定位为铁质的犁,我认为,就如同石器耕锄阶段的石器并非只是弹出的指石质的工具一样,因为当时的耒耜还有木质的和骨质的等等,所以铁犁牛耕中的“铁”应该泛指经过熔炼而出现的金属。这样的话,奴隶制社会时期青铜农具就应该证明当时已经有了朦胧的铁犁牛耕身形。当然,由于青铜器的昂贵,他很少用来制作生产工具,主要用于制作奢侈品和少量的武器,所以奴隶制社会时期还不是铁犁牛耕的主题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转型时期,铁器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改造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这种既坚硬又便宜的金属让农业充满的发展的活力,2000多年的日子里,他造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即使在工业文明的今天,仍然让我们自豪不已。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中国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设施农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设施农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主要以玻璃温室、塑料棚 温室、塑料日光温室、活动屋面温室形式为主。我国温室未来的发展呈现出现代化、精准化、多元化、都市型的特点。 玻璃温室是以透明玻璃为覆盖材料的温室,透光率一般为60%-70%。这类温室的骨架为镀锌钢管,门窗框架、屋脊为铝合金轻型钢材。玻璃温室在设施栽培中,是使用寿命最长的一种结构类型,但从引进温室使用情况来看,由于在我国气候适应性较差,成本较高,安装维护不方便,大部分经营亏损,经济效益差。在我国通常只有在晚秋和冬春季节用来栽培花卉、蔬菜育苗及农业科研上的作物种植和观赏示范,因此,玻璃温室在我国发展得很慢。玻璃温室包括单坡面玻璃温室、双坡面玻璃温室。塑料大棚又称塑料棚温室,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园艺设施类型。塑料大棚是以塑料薄膜为覆盖材料,以竹、木、水泥与钢筋混合柱(近年来又发展了镀锌钢管支架和金属线材焊接支架)为骨架材料的不加温单跨拱屋面温室。塑料大棚的主要作用是冬季保温、夏季遮阳,用于冬季茄果类、瓜类等喜温性蔬菜育苗和蔬菜的秋延后、春早熟栽培。由于塑料大棚光照强度较弱,空气相对湿度过高,目前为一种季节性栽培设施而被利用。 塑料日光温室是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温室,近年来发展迅速。与 玻璃温室相比,其重量轻、骨架材料用量少、造价低、结构件遮光率小、使用寿命长、生产效益好、环境调控能力基本上可达到玻璃温室的同等水平,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用户接受能力远远高出玻璃温室,几乎成

了现代温室发展的主流。但是由于塑料薄膜透光性低于玻璃,这种温室存在春冬季采光不足,室内空气污染,夏季后墙挡风,温度过高的缺点,与现代化温室相比,环境调控能力和土地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 活动屋面温室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栽培设施,在气候温和、无雪的地区使用较多。这种温室屋面采用高强度塑料薄膜或遮阳网,配自动控制拉幕系统,能根据室外条件的变化适时启动拉幕系统,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能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活动屋面温室包括单层活动屋面遮荫棚、单层活动屋面温室和两者兼顾的双层活动屋面温室。 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世界塑料大棚和温室面积约36.576万公顷,而我国面积最大,我国塑料大棚和温室的建设面积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40多公顷发展到现在近15.67万公顷,占世界42.8%。设施农业同普通农业相比,产业化程度高,效益好,接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势互补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弱质产业、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的局限性,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其必要性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现状。国际上一般采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体系,综合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还有较大差距。 1、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来看,一方面,200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1.9%;美国只有1.3%,日本为1.7%,韩国为3.2%,巴西为5.1%,印度为17.5%,全世界平均只有3.4% 2、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来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0.3公顷;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3.7公顷,是中国的200多倍。从农业土地生产率来看,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例,除小麦外,中国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3、从农业资源利用率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化肥施用量为341吨,墨西哥只有69t,印度129吨,巴西137吨,日本270吨,美国110吨,澳大利亚仅44.8吨。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无论是与现代农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必须急起直追,加快发展步伐。 (二)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走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都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大规模转移农民为基本特征的。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既在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性,又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具有必然性: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吃饭问题将长期成为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维护粮食安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各种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2、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能源资源贫乏的国家,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国现有耕地仅1.22亿公顷,人均耕地只有0.09 公顷,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以每年93.33万公顷的速度锐减,保护耕地、坚决守住1.2亿公顷耕地,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 3、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基数巨大,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的空间有限,必须坚持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4、我国农民科技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必须加快农业技术推广

国内外温室产业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国内外温室产业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设施农业是外来词汇,在我国也称“工厂化农业”,目前学术界和经济界还没有一个统一和权威的定义。一般来说,所谓设施农业是具有一定的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出适宜的气象环境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具体地说,设施农业是指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通过调节和控制局部范围内环境、气象因素,为作物生长提供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和肥等环境条件,使作物处于最佳生长状态,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新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之趋势日趋明显,设施农业被赋予新的内涵。与“设施农业”相比,“设施园艺"的范畴较小。 设施园艺是指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和工程化生产方式为植物创造合理的生长环境,以期获得最高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一种高效农业。但在园艺学家看来,设施农业中用于植物生产的比重较大,故设施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又被称为“设施园艺"。 “日光温室”产业作为我国设施农业产业中的主体,近20年来已成为农业种植中效益最高的产业。它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蔬菜淡季供应、增加农民收人、节能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安置就业、避免温室效应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稳定社会等均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2国内外温室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2.1我国温室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2.1.1我国温室发展历史。我国是温室栽培起源最早的国家,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能利用保护设施(温室的雏形)栽培多种蔬菜,至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设施农业始终徘徊在小规模、低水平、发展速度缓慢的状态,70 年代初期地膜覆盖技术引入中国,对保温保墒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70?80年代,相继出现了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90年代开始,中国设施农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随着近年来国家相关科研项目的启动,在学习借鉴、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中国的设施农业有了较快发展,设施面积和设施水平不断提高。近代温室的发展经历了改良型日光温室、大型玻璃温室和现代化温室三个阶段,但由于各地区生产状况、经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e6587492.html,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作者:卢锐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3期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农业发展关系到基本民生问题。设施农业是我国农 业发展的根本,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本论文主要从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趋势、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进行阐述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希望为研究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专家与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思路 一、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我国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探索,设施农业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得到推广,已经普及到农村地区,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性很高。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设施农业技术逐渐成熟,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的设施技术不断改进,再加上政策的扶持和技术指导,我国设施农业面积迅速扩大,已成为全球设施农业生产大国,面积和产量都位于世界前列。 2.我国设施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我国对设施农业的监管力度也随着加强,逐步采用现代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提高设施农业管理水平,确保设施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结合实际生产情况,我国进一步强化设施农业生产全程管理,结合市场规律,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管理,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功的管理模式,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有效地避免盲目性发展,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我国设施农业研发创新能力提高 市场化需求为设施农业研发提供动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不仅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而且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蔬菜、花卉、无土栽培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有些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与推广。 二、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改善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条件,是提高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