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城文化带:从农牧交错到民族融合

长城文化带:从农牧交错到民族融合

长城文化带:从农牧交错到民族融合
长城文化带:从农牧交错到民族融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f10684923.html,

长城文化带:从农牧交错到民族融合

作者:靳宝

来源:《前线》2017年第07期

北京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错地带,不同经济形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是这一地区历史发展的主线之一,而长城文化带又是这一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走廊。

地处华北平原北端的北京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错地带,不同经济形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是这一地区历史发展的主线之一,而长城文化带又是这一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走廊。

长城的修筑

从华北、东北部范围来看,历史上有三次大的修筑长城,一个是燕秦时期,一个是北朝时期,再有就是明朝时期。战国时期,燕国为了抵御匈奴侵扰,在设置北边五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的基础上,开始修筑长城,史称燕长城。从目前考古调查来看,燕长城的基本走向为东西向,同时存在两条并行的长城,即燕南长城和燕北长城。燕南长城又称易水长城,西起太行山东麓,东至子牙河西岸,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的易县、徐水、新安、文安等境内。至于北长城,是燕国的主要长城,分布在今河北省的张家口、沽源、丰宁、围场等县市和内蒙古的多伦、赤峰、敖汉旗等旗县,以及辽宁省的阜新、抚顺、本溪等县市,全长约1000公里。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在燕、赵、秦长城的基础上,重新修缮,连接成真正的

万里长城。

据有关人员考察,北朝时期的北齐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修筑新线长城,始经行今北京地区,北周、隋唐时期曾不同程度的修缮利用过北齐长城,最后明朝又利用了大部分北齐长城的基础,进行大规模改建,形成并遗留下今天北京地区雄伟壮观的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现存的昌平北西岭古长城遗迹、延庆双界山古长城遗迹、密云古北口古长城遗迹、门头沟大村古长城遗迹、昌平白羊沟古城堡遗迹、密云司马台古长城遗迹,都是北朝长城的残留。这类古长城虽只是简单的石垒城垣,墙体较矮,但依然蜿蜒傲立在现代文明之中。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长城,是明代长城的物质与文化传承。明朝对于长城的修筑,无论从规模、数量、技术等方面来看,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当时虽然明朝建立了新政权,但残元势力一直威胁着新生政权的稳固和国家安全。同时,明初与残元势力几次交战的失败,也使得明太祖放弃了彻底消灭残元军事力量的计划,而是以长城为防御堡垒实行另一种形式的国家安全战略。于是明初就修筑了从燕山山脉到军都山脉之间的关隘。永乐之后,又先后放弃了大宁卫、东胜卫,整个防御边线再次内缩,边防界限被迫南移数百里。特别是“土木之变”后,长城的一些关隘和城堡遭到了严重破坏,代宗即位后,立即下诏修复沿边关隘。至武宗、世宗朝,由于朝廷腐化,国力衰弱,使得朝野上下从心理上更加依赖长城这道坚固防御工事。

民族融合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探究

民族融合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探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民族众多,饮食文化也多种多样。饮食对于人类的日常生 活是很重要的一环,饮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自然也是“千锤百炼”,经历了各种 各样的影响和变化。民族性是饮食中很突出的一个特性,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 的民族,饮食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过,在后续的交流中,民族融合的出现 也对饮食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融合;饮食文化;影响 引言 在我国新的发展时期,强调物质、精神文化共同发展,并着力推动少数民族 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过程中,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文化 和非物质文化的结合体,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并对推进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和维护各民族团结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 民族饮食习俗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餐饮业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部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饮食类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所占的 比例进一步提高。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项目中,出现 了“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 艺等70多种制作技术。更多饮食类项目也出现在各地区最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中。罗哲文(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对饮食文化能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 论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民族饮食习俗文化有着独到的制作技术和深厚的文化 意蕴,应该成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饮食不仅是食品,也是生活方式和 文化体验的一种体现,中国很多老字号餐饮酒店都保留着几道传统的、正宗的菜品,这些食品彰显了独特的品牌形象、蕴含着自身的饮食习俗文化。他还通过收 集文物和文献等,用照片、文字或者视频的方式将民族饮食及对应的习俗文化保 存下来,申请了专利或者成立专项基金对此加以保护和传承。近年来,中国以行 业协会为主,以当地民族美食为纽带,联合相关餐饮企业建立了传统饮食产业化 基地,以促进民族饮食习俗文化的传承发展。还有一些饮食产业基地在地方政府 的支持下建立并发展起来,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产业集群。 2 民族饮食融合的主要途径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出现过战乱、动荡、朝代更替等变化,中原是经济文化 发展相对发达的地方。周边的少数民族看到中原的蓬勃发展,自然会心之向往。 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在历史上就有关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记载,这些少 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人一同生活,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他们为中原带去新的菜品、烹饪手段等。同时,他们也会受到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同理,在社会动荡 时期,中原地区的人也会朝着四周扩散,在少数民族区域与之一同生活时,也会 带去新的变化。正是在这种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民族融合,饮食文化自然 也随之受到影响。 3 民族融合对饮食文化产生影响的主要内容 3.1 深入探究饮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伴随人类一直在发展演变的,是最能代表地方性、民族 性的文化。保护探究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就很难实现民族饮 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内涵的了解,以更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院:创新实验学院 班级:工商管理081 姓名:朱旭 学号:17608014 内容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了多次冲突与融合,满族,蒙古族,鲜卑族,契丹族,藏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激荡,铸就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 关键字:冲突与融合,满文化,蒙古文化,鲜卑族文化,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有绝大多数,其他的民族都被称为少数民族。从古至今,中国大部分王朝都是被汉人统治,而且汉人的文化一直以来都远远比少数民族发达。 在个别少数民族统治汉人的王朝中,该民族与汉族文化发生着冲突与融合。 一、满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中,最繁荣的无疑是满人统治的清朝了。那么,在清朝,满文化与汉文化是如何冲突的呢? 十七世纪,汉族人口为八千余万,满洲民族人口只有三百余万,满洲人以绝对少数人口统治一个有着绝对多数人口的文化深厚的古老帝国,有随时被消化掉了的危险,当然十分恐惧,所以满族统治阶级提出“崇尚满洲”的治国原则,大兴“文字狱”,将对满清有反抗思想的知识分子赶尽杀绝。。“文字狱”真实地反映当时满族贵族对汉族的民族情感很敏感,内心也是惧怕汉族的民族情绪高涨。在行政管理上,满清政府尽管也使用汉人,但是不敢赋予汉人以实权,甚至在思想内心深处对汉族官员处处揣测和提防。 满清政府还通过重修或编写文献典籍,淡化汉民族意识。清政府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提出:“凡宋人之于辽、金、元,明人之于元,其书内记载事迹,有用敌国之词”者,在《四库全书》中要“夷之改彝,狄之改敌”。精神思想上的禁锢和文化意识上的阉割,导致汉民族的许多知识分子要么整天埋头在传统的八股文、科举之中,专心致志从事考据,在古书堆里当不需要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学者”。 满清政府要求汉族在服装式样、礼仪方式甚至一些生活习俗上放弃汉族传统而沿用满洲传统。顺治初年,满清政府下令汉民与满族一样蓄发,易衣冠,概从满洲制,由束发留辩改变民族习俗入手在精神上征服汉人。满清政府还强调学习满文满语,将汉文官名、城邑名一律改用满文。 满清政府在压迫汉族人民,扼杀汉文化的同时,满文化也在与汉文化进行着不知不觉的融合。 文化典籍的翻译,是满族吸收汉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就重视在汉族的文明宝库里寻找自己民族缺乏的文化科学技术。他重视将汉族的文化典籍翻译成满文,设置了翻译汉文的翻译机构。入主中原后,1651年在科举考试中设立翻译科,应考者限于旗人子弟,雍正元年设立翻译乡试,乾隆4年开始举行翻译会试。 满人学习汉家经世谋略,仿汉制建国家政权。满族八旗与汉军八旗朝夕相处,满汉之间早已相互影响。而汉族儒生士大夫入仕清廷,更是满族吸纳汉族文化重要途径。 满汉民族驻防杂居,文化习俗相互影响。满族入关,八旗分兵把守泱泱中国国土,满族形成大分散、小聚集的局面,满族与汉族在杂居中逐渐吸收和顺应汉民族的文化习俗,汉族也同样受到满族的影响。 满族学习和研究汉族文化取得杰出成就。由于满族的乾隆皇帝爱好汉族民间的皮黄演唱艺术,在北京举办戏园子祝寿,通令徽班进京,形成中国今天的国粹---京剧艺术。满族上层学习汉族文化形成了一种风气,《啸亭杂录》记载:当时“士大夫家几上,无不陈《水浒传》、《金瓶梅》以为把玩”。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与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分别在雍正、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 一、“华夏”与“夷狄”之别 “华夏”指中原民族,又称诸夏。 “夷狄”则泛指周边少数民族。 区别“华夏”与“夷狄”的标准,既有地理因素和血缘因素但更多的是文化因素。中国:有城郭可守,有墟市可利,有田土可耕,赋税可纳,婚姻仕进可荣。 夷狄:无城郭无耕地,不知礼仪,迁徙无定,以游牧为生,全民擅骑射,勇猛剽悍。 二、中国历史上三次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高潮 游牧经济的脆弱与游牧民族的南迁。 第一次:汉代—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唐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次:唐----元代的民族融合,突厥、党项、女真、契丹、蒙古、色目人等民族的南迁 第三次:清朝满洲、蒙古族的大量南迁 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制朝仪 ,制礼仪,行汉服,改用汉语,南迁洛阳,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中国文化中的异族文化因子 1、作物和饮食方法: 葡萄:张骞从大宛带回,唐代,伊朗人和突厥人又把葡萄酒的酿制技术传入中国。菠菜:唐由波斯传入,又称为“波斯草”,中国道士用来克丹毒,还可“解酒毒”。石榴:又称“安石榴”,原产伊朗及其附近地区,唐代传入中国。 胡饭与春卷饼食(胡饼)乳酪萨其马(满语“sacima ”)涮羊肉 2、家具和坐姿 几案—桌椅;矮式—高式;席地而坐—垂足坐。 3、音乐舞蹈 宫廷音乐:隋唐宫廷乐舞对外族乐舞的吸收 中国乐器的主干来自外域:琵琶(伊兰语barbat),唢呐(波斯语surna)。 4、服饰 汉族服饰由“上衣下裙”到“上衣下裤”的演变 演变过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朝宫廷服饰—南北朝民间服饰——唐朝常服(对襟紧身上衣与裤子的结合)裤子,旗袍,马褂 5、语言与文字——现代汉语中的“胡言胡语” A、来自中亚和南亚各国的语言文字: 源于印度:“琉璃”出自梵文,源于波斯:“狮子”“琥珀”,源于西域:“葡萄”“苜蓿”,源于阿拉伯:鹦鹉又称“八哥”。 B、来自中国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站”原指“管理驿站的人”,后为驿传的中转地和中途停靠点,如车站;“胡同”:原意为“水井”,后指街巷;“戈壁”:指“草木难生的地方”。 满语:“吉林”,满语意为“一带”;“蒙古包”的“包”是满语“家”、“屋”之意。

文化融合的好处

文化融合的好处: 1、多元文化是美好生活的诉求Multi-cultural aspirations of a better life 2、你知道什么是文化融合吗?Do you know what is cultural integration ?文化融合就是学习、传播和综合运用各种优秀文化。Cultural integration is the study, dissemination and use of a variety of excellent culture 3、你知道海尔公司吗?它在实施自己的市场化战略时充分运用了中外的文化融合满足了不同类型的人们的不同需求Do you know Haier?Make full use of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theimplementation of market strategy to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eople.就这样,海尔步入了全球化战略阶段This entered the stage of the Haier globalization strategy 5、你喜欢肯德基吗?你喜欢吃面包吗?可是这些是西方饮食文化的一种,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刺激了中国的消费,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个你不能否认。Do you like KFC?You like to eat bread? But these are the kind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but also greatly enriched the Chinese people's eating habits, to stimulate China'sconsumption, and promoting economic

中国民族探究之民族文化融合

中国民族探究之民族文化融合

引言: (3) 发展脉络: (3) 远古: (3) 先秦: (4) 秦汉: (4) 魏晋南北朝: (5) 隋唐: (6) 宋辽夏金元: (6) 明清: (6) 民族融合的特性: (7) 参考文献: (8)

引言: 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与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伸。 中国文化自诞生之日起,便绝非自我禁锢。以迁徙、聚合、贸易、战争为中介,中华民族文化相激相荡,中国文化因此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形成和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民族必然会消亡。民族的消亡并不意味着民族从地球上消失,而是指民族之间的差别的消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融合。民族消亡之时,正式民族融合之时。民族融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趋势。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为中华民族之一大特征。” 我想沿着时间的顺序,从远古至清代,简略分析一下在这历史岁月中的名族文化融合的过程。由于史料真的非常多,我也不能面面俱到,我自己选择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发展脉络: 远古: 从远古洪荒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神州大地上。当中华先民开辟草莽、创造物质文明之际,文化的创造也同时开始了。大量的文献和考古材料证明:中华民族文化的溯源,不是单源而是多源的,不仅黄河流域,还有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西南高原、北方草原······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华文化的曙光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的。迄今为止,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达400多处,它们遍布中国25个省。从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马坝人、大荔人、柳江人、河套人至山顶洞人,在一百多万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进行了艰苦的劳动。在这一时期,对于文化,主要是以形成为主,加之缺乏相应的交通工具,山长水远,各种民族之间的交流非常少。但在这一时期,有许多重要的成就,比如:制作石器的技能,使用明火,在晚期,有发明了远程弓箭。 大约于公元前六七千年,中国古文明史从晚期智人的旧石器时代进入了全新的新石器时代。比较著名的文化有:仰韶文化、马家滨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 根据古史传说,在国家形成之前,黄河与长江流域主要分布着三大集团。黄河中游为华夏集团,其著名首领有黄帝、炎帝、帝喾、祝融、尧、舜、禹。江汉流域以及长江以南为苗蛮集团,其著名首领有女娲、伏羲。黄河下游和江淮流域为东夷集团,其著名首领有太昊、少吴、伯益、蚩尤。 后来,逐渐形成了我们的华夏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包括蛮、夷、戎、狄。大量考古学成果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各个民族之间的就有很多共同点了。以陶器制作为例,他们惊人的相似就是彩陶制作。西喇木伦河流域红山文化

民族文化与广告创意的融合

民族文化与广告创意融合 摘要 当今社会,人们的消费内涵已经从“物质”层面升华至“精神”层面,广告创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宣传,还必须融入文化内涵,尤其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以求从精神上打动消费者。不同民族的消费者因其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广告要达到诉求效果,必须尊重消费者的心理,进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在广告中将民族文化与产品、品牌及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从而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并产生消费行为。本文分析了民族文化与广告创意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介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并从对消费者的深度心理沟通、增加产品形象的文化附加值、塑造特色企业文化形象三个方面,层层递进,提出在中国广告中融入民族文化、塑造民族品牌的具体创意对策。 关键词:民族文化;广告创意;互动;文化策略随着市场的日益开放和信息传播的不断扩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济贸易越来越频繁,促进了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广告发展到今天,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及效应,已远远超越了传播商品信息这一基本功能,并越来越表现出文化方面的调适功能。 因此,民族文化对广告创意的影响也明显地显现出来。要提高中国企业与产品的竞争力,必须以分析民族的消费心

理、文化心理为前提,不断提高其广告创意的水平与质量。 一、广告创意与文化 (一)广告创意的内涵 广告创意是广告人员在对市场、产品和目标消费者进行调查分析的前提下,根据广告客户的营销目标,以广告策略为基础,对抽象的产品诉求概念予以具象而艺术的表现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广告活动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广告主与消费者沟通和对话的桥梁,是广告的生命和灵魂。有助于广告活动达成预定目标,使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保持较高的地位,并促进广告实现超值的关注。 因此,广告创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是一项社会文化活动。而能否成功地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则是广告创意的关键,它决定了广告活动的成败。 (二)文化是提升广告创意的重要元素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从宏观方面来看,广告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当然离不开文化,只有搞好文化建设,广告事业才能更快发展,广告创意水平以及发展空间才能整体上得到提升。从微观方面,一个广告要达到其诉求目标需要有优秀的创意。 二、广告创意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多民族文化融合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多民族文化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 是对中华民族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的一种文化,它能够反映中华民族最为本质和最具特色的内涵,能体现中华民族基本精神。这种文化是一个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点:崇尚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推尊入世的处世哲学;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和为贵”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简述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①中国文化的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在史前时期,对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 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无疑首推农业的发明,是伟大中华文明的摇篮。 ②中华文明都可以说是肇源于新石器时代。从“以玉为兵”的黄帝到“以铜为兵”的禹,中华民族实 际是在向青铜时代过渡的过程中,完成了向文明的过渡。新时期时代晚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丰富和部落领袖权力的增加,权力和财富的继承也被垄断。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确立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制度。至此,国家形态正式产生,中国进入了有史社会。 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形成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含有初步分化和 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都邑国家形态。 ④中华文明的起源既是本土的,又是多中心的。由于四周地理事物的天然阻碍,中华文明只能发源于 本地,而且在早期的发展中也极少与外界文化发生关系,是世界上少有的原生性文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辽西红山文化、陕西半坡文化等等,都能说明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区域性发展的特征。 ⑤中国文化在其早期就产生了自身的凝聚力。夏、商、周的氏族来源固然不一,宗庙各异,但均发展 出城邑式的宗族统治机构,君王的继承制度也有基本上的类似。而在物质文化方面,基本特点也是一致的。比如都以农耕为主要生业,都以土葬为主要埋葬方式,陶器都以灰色印文陶为特征,器形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院:创新实验学院 班级:工商管理081 姓名:朱旭 学号:17608014 内容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了多次冲突与融合,满族,蒙古族,鲜卑族,契丹族,藏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激荡,铸就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 关键字:冲突与融合,满文化,蒙古文化,鲜卑族文化,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有绝大多数,其他的民族都被称为少数民族。从古至今,中国大部分王朝都是被汉人统治,而且汉人的文化一直以来都远远比少数民族发达。 在个别少数民族统治汉人的王朝中,该民族与汉族文化发生着冲突与融合。 一、满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中,最繁荣的无疑是满人统治的清朝了。那么,在清朝,满文化与汉文化是如何冲突的呢? 十七世纪,汉族人口为八千余万,满洲民族人口只有三百余万,满洲人以绝对少数人口统治一个有着绝对多数人口的文化深厚的古老帝国,有随时被消化掉了的危险,当然十分恐惧,所以满族统治阶级提出“崇尚满洲”的治国原则,大兴“文字狱”,将对满清有反抗思想的知识分子赶尽杀绝。。“文字狱”真实地反映当时满族贵族对汉族的民族情感很敏感,内心也是惧怕汉族的民族情绪高涨。在行政管理上,满清政府尽管也使用汉人,但是不敢赋予汉人以实权,甚至在思想内心深处对汉族官员处处揣测和提防。

满清政府还通过重修或编写文献典籍,淡化汉民族意识。清政府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提出:“凡宋人之于辽、金、元,明人之于元,其书内记载事迹,有用敌国之词”者,在《四库全书》中要“夷之改彝,狄之改敌”。精神思想上的禁锢和文化意识上的阉割,导致汉民族的许多知识分子要么整天埋头在传统的八股文、科举之中,专心致志从事考据,在古书堆里当不需要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学者”。 满清政府要求汉族在服装式样、礼仪方式甚至一些生活习俗上放弃汉族传统而沿用满洲传统。顺治初年,满清政府下令汉民与满族一样蓄发,易衣冠,概从满洲制,由束发留辩改变民族习俗入手在精神上征服汉人。满清政府还强调学习满文满语,将汉文官名、城邑名一律改用满文。 满清政府在压迫汉族人民,扼杀汉文化的同时,满文化也在与汉文化进行着不知不觉的融合。 文化典籍的翻译,是满族吸收汉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就重视在汉族的文明宝库里寻找自己民族缺乏的文化科学技术。他重视将汉族的文化典籍翻译成满文,设置了翻译汉文的翻译机构。入主中原后,1651年在科举考试中设立翻译科,应考者限于旗人子弟,雍正元年设立翻译乡试,乾隆4年开始举行翻译会试。 满人学习汉家经世谋略,仿汉制建国家政权。满族八旗与汉军八旗朝夕相处,满汉之间早已相互影响。而汉族儒生士大夫入仕清廷,更是满族吸纳汉族文化重要途径。 满汉民族驻防杂居,文化习俗相互影响。满族入关,八旗分兵把守泱泱中国国土,满族形成大分散、小聚集的局面,满族与汉族在杂居中逐渐吸收和顺应汉民族的文化习俗,汉族也同样受到满族的影响。 满族学习和研究汉族文化取得杰出成就。由于满族的乾隆皇帝爱好汉族民间的皮黄演唱艺术,在北京举办戏园子祝寿,通令徽班进京,形成中国今天的国粹---京剧艺术。满族上层学习汉族文化形成了一种风气,《啸亭杂录》记载:当时“士大夫家几上,无不陈《水浒传》、《金瓶梅》以为把玩”。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与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分别在雍正、乾隆年间推出。

多民族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多民族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作用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各个民族在中华大地上演绎着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却又因为各种原因水乳交融。共同勾勒出了中华文化的美丽蓝图。 关键词 引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这其中多民族融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意在分析多民族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作用。 大秦帝国的统一:促进中华文化走向融合的开端和基础 历经夏商和西周松散的政治制度逐渐被淘汰后,中华大地迎来了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此时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名存实亡。)众诸侯国各自为政,战争频发。经过长达百年的角逐,秦统一六国。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的现象,但实际上各诸侯国之间的文化仍有较大差异,存在且不限于文化类型、文化水平。例如齐国沿海,盐业较为发达,所以重商;鲁人多礼教儒士,所以重礼;秦人处西北,民风彪悍,尚武;此外,秦、楚文化最为落后,长期被其他诸侯国比为蛮夷之地。大秦帝国雷厉风行的统一结束了这场中华文化的“四分五裂”,首先,秦帝国从根源上杜绝了文化的互不相通,这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该制度的建立彻底突破了分封制的桎梏,政治统一带来了文化大统一。 1、书同文 秦始皇通令全国范围内以小篆为标准字体。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统一度量衡、货币 秦始皇以秦国度量衡器推行全国。并以圆形方孔钱作为国家统一货币,此举有利于全国的经济交流。 3、车同轨 秦始皇规定,全国大车两轮之距为六尺,这对当时的全国交通有着重要的意义。 秦帝国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中华大地各民族走向统一。并逐渐融合的道路。进而多民族的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一个历史基础。 尽管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专制,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可这并不能掩没秦始皇为推动多民族融合。所创下的丰功伟绩。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时代从这里开始,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西汉初年,连年战争使得民生凋敝,国力衰微。此时却屡遭匈奴南下进犯。西汉统治者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与此同时,秣马厉兵,鼓励农业发展,打造兵器,为以后的军事反攻做好准备。 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核心加强了双方的文化交流,使双方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的社会发展。也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质生活。例如西域的马匹、骆驼等奇珍异兽传入中原。中原地区的丝绸冶铁技术进入西域等。 西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综合事务,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愈发加强。西汉统治者对西域采取双管齐下的手段,有力地加强了其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融合,使原本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更平添了西域文化的神秘色彩。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原文化的主动融入 16国末期原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的鲜卑族拓跋氏的势力逐渐扩大。公元386年,鲜卑族拓拔氏首领拓拔珪南下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在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公园,490年孝文帝亲临朝政,不久北魏社会危机不断显现游牧民族不适于高度繁荣的中原文化。一族在北方边境虎视眈眈,平城地狭人稠,农业发展落后,意识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他开始着手汉化改革。 1.迁都洛阳

宗教传播与民族文化融合现象

宗教传播与民族文化融合现象 *导读:宗教的核心要素是对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信仰,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出于宗教情感、利益纠纷,或多或少都会相互排斥。我国古…… 宗教的核心要素是对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信仰,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出于宗教情感、利益纠纷,或多或少都会相互排斥。我国古代宗教具有众多的神灵,统治者虽然对外来宗教的神灵多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但是这种宽容是以不伤害传统的敬天法祖的基本信仰为前提的。佛教初传中国,往往遭到不忠、不孝的指责,基督教不允许信徒在家中祭祀祖先、在官场祭祀孔子,故受到清朝政府的禁止。但是与一神教信仰相比,多神教信仰的排他性要小得多,只要在基本信仰方面不直接冲突,往往可以采用并行不悖的政策,寻求殊途同归的结果。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儒释道激烈的争论中,经过出家僧人和信佛士大夫的反复解释,终于使统治者相信:佛教是弃小孝而行大孝,具有阴翊王化的特殊作用,佛教因此获得了合法地位。总之,信仰多神教的国家,一般倾向于一种吸附型的民族文化交流模式,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在我国历史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世界性宗教先后传入,祆教、摩尼教、犹太教等中亚地区的民族宗教也曾传入,均受到了礼遇。在西方学者看来,中国人在宗教上是一种混血儿。 多神信仰影响下的吸附型的民族文化交流模式,也反映在民

族观上。中原的统治者想把周边的少数民族变为华夏,向落后民族传播先进的礼乐文化,即是用夏变夷。但是这种传播不是强制性的输出,而是依靠边裔四夷向中原文化的自觉靠拢。孔子在政治上提出了以修文德以来之为纲领的民族和平同化政策。儒家修文德以来远人的吸附型民族文化交流模式,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诸民族自愿归附的文化中心,从而表现出一种文化盆地现象。我国古代的长城,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界线,与西方历史相比,我国历史上两种生产方式的冲突也不少。但是宗教并非民族冲突的根本原因,物质利益的争夺才是民族冲突的本质。而且我国古代民族冲突的结果不是民族的分崩离析,而是在每一轮重大的民族冲突过后,都有一轮更高层级的民族融合。这种吸附型的民族文化交流模式,使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侵入中原,而且有时候还会长期驻扎下来,建立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地方王朝或者中央王朝。可以说,我国古代地理范围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增加,不是军事征服的结果,而是这种文化吸附的结果。 毋庸讳言,我国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利益矛盾,当矛盾尖锐的时候,也会发生民族冲突和战争。但是从整个历史看,冲突和战争是短暂的,和平与融合才是常态的。因为我国各民族之间文化、信仰、利益的共同性大于差异性,即使面对近代西方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中华民族也没有分化、瓦解,这除了中华民族自身拥有的强大的凝聚力外,没有因信仰因素造成的离心力也是重要的原因。

民族文化融合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鄂东楚墓出土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器现象与民族文化融合 作者:丁兰, DING Lan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10,30(4)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9条) 1.黄州古墓发掘队湖北黄州国儿冲楚墓发掘简报 1983(3)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冈市博物馆.黄州博物馆湖北黄州楚墓 2001(2) 3.湖北省博物馆江陵工作站.麻城县革命博物馆麻城楚墓 1986(2) 4.武汉市考古队.汉阳县文化馆武汉市汉阳县熊家岭楚墓 1988(12) 5.武汉市考古队.汉阳县博物馆武汉市汉阳县熊家岭东周墓发掘 1993(6) 6.湖北省鄂城县博物馆鄂城楚墓 1983(2) 7.李森林发现武汉新洲战国墓群 2004(1) 8.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 1985 9.彭浩楚墓葬制初论 1982 10.丁兰湖北地区楚墓分区研究 2006 11.张正明楚文化史 1987 12.冯先铭中国陶瓷 2001 13.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 1982 14.江西省历史博物馆.贵溪县文化馆江西贵溪崖墓发掘简报 1980(11) 15.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 1963 16.江西省博物馆.清江县博物馆江西清江战国墓清理简报 1977(6) 17.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鄞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宁波钱岙商周遗址试掘简报 2003(3) 18.杨楠论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区域特征 2000(3) 19.丁兰楚都纪南城周边楚墓地出土青铜越式鼎现象初探 2007 相似文献(10条) 1.会议论文张翔原始瓷与几何印纹硬陶分窑烧制及其意义1985 该文对原始瓷与几何印纹硬陶分窑烧制及其意义进行了探讨。近年学者以绍兴富盛和肖山进化窑址为据,论定我国原始瓷与几何印纹硬陶为同窑合烧。该文针对这一问题,根据亲身调查和所获数据,认为两种产品应为异窑分烧。该文作者曾在二十年内四次到进化窑址和一次到富盛窑址,对它们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和研究,认为应是分窑烧制,并例举了七个进化窑址只有原始瓷(或几何印纹硬陶)堆积的地层实例。原始瓷与几何印纹硬陶的原料不同,加工处理有别,造型大小不同,制成方法不同,一个有釉;一个没有釉,烧成温度和其它烧条件不同,正是这些特点的差异,决定了两种产品有精粗雅俗之分。得出了两种产品是异窑烧制而成的。(文友摘) 2.期刊论文孙天健原始瓷器的发明及其里程碑意义-中国陶瓷2003,39(3) 原始瓷器是在印纹硬陶釉陶和白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在瓷石制坯、窑温升高和施釉等工艺进步的基础上,加上先进的文化追求而发明的.它是从陶到瓷发展历程中一次质的飞跃. 3.会议论文邓泽群.鲁晓珂.张志刚.李乃贤.莫志东.李铧广西东北部秦汉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研究2009 架笕田窑、上力脚窑和富民坊窑三处窑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架笕田窑时间为汉代,位于现在桂林市兴安县架笕田村北的龟山脚下坡地上,窑群排列密集,可明显分辨的窑址痕迹达15处以上,为马蹄形窑,碎片遍地.从地面采集到的陶瓷碎片来看多是罐,也有钵.灰胎,有拍印纹,大多无釉,少量残器上有青黄釉、黑釉,不少残片上可见到未完全脱落的釉斑.罐肩常见多道弦纹,也有水波纹.架笕田窑、上力脚窑和富民坊窑三处窑址,除富民坊窑窑址进行过发掘,其余两窑址尚未发掘。作者分别在架笕田窑、上力脚窑和富民坊窑三处窑址附近地面采集了若干陶瓷碎片,挑选了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碎片作为样品进行研究,分析了这些陶瓷碎片的化学组成,选择测试了其中5个样品的烧成温度及物相组成。分析讨论了它们的化学组成特点以及工艺特点,对广西主要是广西东北部在秦汉时期生产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期刊论文刘毅商周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研究-华夏考古2003(3)

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文化融合

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文化融合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爱国者同盟网 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爱国者同盟网)q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迁都洛阳,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这大大加速了胡汉民族融合。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或迁往河西陇右,或随晋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僚、爨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爱国者同盟 (二)辽宋夏金元时期自五代十国以后,历史又进入一个大分裂、大混乱之后的大统一的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民族融合先在各民族政权统治区域内进行,亦即主要在边疆进行。二是在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西夏对峙、纷争、冲突与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中,由于民族大迁徙而再次改变民族分别格局,从而促进了一次新的民族大融合,为元的空前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宋的北部,辽夏金北族王朝的建立,促进了这一地区的民族融合。 建立辽的契丹源于鲜卑。它是在东灭渤海,频繁征伐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民族和不断向南扩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向南发展,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