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

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

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文学研究会丛书。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

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

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

欧洲的现实主义。

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以1925年五卅为界

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新月社:1923年,北京。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由此产生新月诗派:1926年4月,徐志摩《晨报》开辟《诗镌》(代表刊物)

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做一件认真的事情做。倾向于自由主义,前期新月派被称

为“新格律诗派”

语丝社,浅草社,湖畔诗社。

胡适与周作人的理论贡献。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1. 理性精神的显现。2. 感伤情调的流行 3. 是个性化的追求。4.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第二个十年(1928——1937.6)

进入第二个十年的标志:1928年1月,全部共产党员作家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屯。+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文化批判》创刊。《创造月刊》突变。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同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独立的原则”“健康的原则”“尊严的原则”。此时期显著特征:

1,五四时期的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文学主潮政治化。

2,革命文学运动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运用,决定此后面貌。3.左翼文学兴发,多种倾向文学互竞,丰富30年代文学创作。

基本线索:国民党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提出“三民主义文艺”口号。发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文艺月刊》《民国日报》《觉悟》《前锋周报》《前锋月刊》

决定面貌的是(基本历史线索):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及其文学+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政治和文艺上倾向不同,分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同盟军:自由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所保留,不以反对现行制度为

目的。

民主主义:对现实社会制度批判。

革命文学论争:背景:1.现实政治的推进。

2,作家的思想自身的发展。

3,国际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影响。

创造社和太阳社VS五四时期已成名的作家,鲁迅,矛盾等

文学的工具论。对五四文学的全盘否定VS文艺揭示和认识生活的现实主义观点。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主要观点:

1.上层建筑随经济基础变化而变化,革命文学是历史的内在发展。

2、阶级社会里一切文学都有阶级性,无产阶级文学功利性要求。

3、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

4.作家要确定无产阶级立场与世界观。

左联:1930年3月。上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

常务委员:冯乃超,鲁迅,田汉等七人。成立大会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讲话。刊物《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工作: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翻译,介绍,研究。加强与世界文学,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创作方法的革新,新的现实主义的推行。

从苏联引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意义:

1.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文学)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了对中国文学运动的领导权,组织领导,把革命文学的发展纳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轨道。

3.分散的文学团体统一于左翼。革命的文学队伍。

文艺思想对立:

马克思主义VS自由主义决定于:政治斗争尖锐。

特点:论争始终集中于文学的外部表现上,对内在的语言,形式等不深入。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主潮,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起补充作用。

自由主义作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为艺术而艺术”“超脱现实”原则。

这两种文艺思潮的论争贯穿30年代。较重要的是:左翼作家VS“新月派”

新月派(梁实秋)观点:人性论。(永恒的人性的文学,以人性的普遍存在论反对阶级论)天才论。(一切文明是少数天才的创造,文明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优胜劣败的定律注定反文明的无产阶级被文明征服)革命文学等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延续和发展,左翼文学“伤感的

革命主义”“浅薄的人道主义”评价:保守倾向和贵族色彩,但也看到主流派的公式化,概念化弊病。

左翼与自由就“性灵文学”的论争:论语派:1932年,林语堂,《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标榜“性灵文学”特色:1.对内面灵魂的封闭性的自我审视与表现,绝对排斥自我以外事物。 2.强调人的性灵,自然本性流露,文艺摆脱社会约束,回到自然。

左翼VS京派

京派:30年代,北方作家群,朱光潜,沈从文。

《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阵地。特点: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三大派别:左翼,京派,海派。

共同时代文学的特征:1.文学创作题材规模开拓,表现角度开掘。

2.文学形式为叙事,心理刻画艺术得到重视与发展。

3.个人风格,民族风格与时代审美特征的形成几乎同时。

第二个十年历史特点: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对民族灵魂开掘的历史深度,从历史潮流中吸取战斗激情和力的美。是中国现代文学日趋成熟的标志。

第三个十年(1937.7——1949.9)

特点:1.文学与战争救亡发生紧密联系。(最显著) 2.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学。

3.孤岛文学

战士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制约。分为: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抗战初期: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救亡。

文协: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武汉。名誉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老舍主持文协日常工作。理事中无鲁迅。会刊:《抗战文艺》

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具体:文学创作共同的爱国主义主题和思想追求。报告文学和通讯热门,诗歌向广场艺术方向发展。

各种大众化的文艺形式唱主角。

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国名党民族主义文学汇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相持阶段:沉静下来,正视战争残酷,现实腐败,沉郁苦闷,对战争,民族前途的忧虑。重新认识民族,自己,寻找民族振兴的出路。

具体:1.爱国主义主题的扩展与深入,题材纵深立体开拓,多样化趋向。

面对现实,总结历史。面向自己(财主底儿女们,路翎) 2.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抒情诗。(财主。。,霜叶红似二月花,四世同堂)3.主题集中:黑暗的诅咒,对腐朽现实政治的否定+知识分子的自我内省,历史总结。

解放区:民族形式的革新与大众化,创作基调明朗,朴素。对新社会新制度的赞美+人民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翻身解放成新人。形成新评书体,新章回体小说,民歌体叙事诗,新喜剧。

评论:优:作家与农民互相吸收,引起自身质变。农民从新文学中得到现代文明,新文化,促进觉醒。农民觉悟带来文艺创作热潮,中国民族传统文艺复兴,推动新文学发展。缺:某些传统文化道德中的封建性因素。文学发展的片面性。忽视了文学自身的艺术

规律,轻视知识分子,放松艺术形式手法现代化,忽视高雅优美部分,单向突进。

“孤岛”文学:1937年上海沦陷,作家留在上海租界继续创作,配合抗日救亡运动。戏剧最活跃“上海剧艺社”《夜上海》

沦陷区文学:(七七事变后,东北+华北沦陷区)乡土文学。雅文学和俗文学在对立中接近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座谈会上。正式发表于1943年《解放日报》内容:党如何领导文艺,文艺的“外部关系”问题,

核心命题:革命文艺“为群众”及“如何为群众”。根本的,原则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首先为工农兵服务”“工农兵方向”如何为群众:世界观和思想感情的改造。大众化。文艺源于生活,比生活更高。

文学思潮,论争:

1.关于“民族形式”问题

2..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

3.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三大支柱:到处都有生活,精神奴役创伤。“民粹主义底死尸”复活。小说

第一个十年:

1.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正宗地位:

从文学边缘地位向中心移动:原因:梁启超“小说界革命”,出版传播手段进步。五四革命给小说现代化的契机:原因:阅读群体扩大,西洋小说的引入。

2.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问题小说:问题产生的原因:五四塑造了“思考的一代”,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作品的直接刺激。代表作家: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叶圣陶。

叶圣陶:从问起步迅速转为写实派,《潘先生在难中》,诚实,细腻,摆脱了问的幼稚。典型的灰色人物,暴露色彩中内蕴的讽刺喜剧手法。“不动声色”的讽刺。

人生派写实小说: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乡土小说作家群组成+叶圣陶。王鲁彦《柚子》集,彭家煌《怂恿》集成就最大。

乡土小说: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主要作家作品: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冥婚”。彭家煌《怂恿》《活鬼》。台静农《地之子》。许钦文《疯妇》意义:题材和视野的扩展,艺术表现手法的转换。

3.“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郁达夫。《沉沦》。

其小说特点:性的苦闷,生的苦闷,客观上反映伦理道德。独特的题材:城外留学生中青年人青春期的性心理。

独特的人物:多情,得不到感情的孤独的游子,“自悲症”患者,麻痹自我,缩小自我的孤独者。

独特的表现形态:“心理情绪”模式,主观抒情,感性为主。

“自叙传”小说特点:1.抒情性(主观抒情)

2.自传性(以创作者为艺术中心)

3.自我暴露(侧重表现创作者心境)

4.创作者,叙述者和作品主人公的统一性(三位一体)

第二个十年:

上一时期的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1.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

2.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3.接近读者市场的“海派”原因: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

1.“左联”和左翼小说

左联:造成革命现实主义的小说。其准备期间的小说代表:蒋光慈。

其中一支:以矛盾为首,沙汀,吴组缃,叶紫——社会剖析小说。

还有:太阳社,创造社中的。

共同特点:自觉运用文学为革命呐喊,在变革年代里以热情写出“思想大于艺术”的,具有重大社会效果的作品。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典妻,春宝娘。悲剧性:对自身命运的习以为常,欲有所动,无处表述。《二月》:对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晶。萧涧秋。强大的封建主义习惯势力面前,个人奋斗,人道主义理想的碰壁。

丁玲:五四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保持女性立场的作家。第一个革命女作家姿态。20年代末期:处女作:《梦珂》,1927

《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集子

主要描写:新一代青年女性性爱的苦闷。

女子“新”在:1.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新思想影响,逃离封建家庭,有家难回的漂泊者。

2.个性解放,爱情至上。

3.崇尚自由,博爱等源自西方的思想,充满憧憬,心地善良。《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自我感伤小说)执拗的寻觅人生意义而无出路鄙视世俗又感到要沉入纵情声色重感情爱幻想,狂想

反抗带有病态但仍是反抗。

知识分子时代病的反映。

三十年代左联时期

《一九三O年春上海》知识分子从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

开始试写表现工农大众的作品。

代表作《水》农民觉醒,反抗的群像描写。突破了“革命加恋爱”的模式,题材意义标志着左联文学的转变。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正确的表现了农村的阶级关系,写出了生活的复杂性。结构匠心独具,十分严谨。

张天翼:讽刺小说家《包氏父子》蒋牧良:《雷》

沙汀:《法律外的航线》《代理县长》《凶手》《兽道》《在祠堂里》吴组缃:《西柳集》叶紫:《丰收》艾芜:《南行记》

萧红:中国诗化小说精品(首创)处女作:《王阿嫂之死》

成名作:《生死场》北中国农村的生活的沉滞,闭塞,造成的对民族活力的窒息。这一方浸润着血污的黑土,是人轮回的“生死场”讽刺长篇《马伯乐》

代表作:《呼兰河传》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传统的落后文化对人的戕害,中国社会滞后的发展,生与死,空间的永存,时间的永动的生命体验。精

神被扭曲,人性被毒害的呼兰河人,还写了农民的抗争与觉醒。有着回环复沓的感觉,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只是一个个片

段诗化的链接。

其作品:1。直面惨淡的人生,继承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的主题。艺术的沙漠,有隔阂和沙漠,没有光和热。

2.具有诗的体裁与散文的风韵。

3.结构散漫,但非散乱,有一根情感的主线索。4.信马由缰的方式。

5.强烈的抒情色彩。自我抒情,心无城府,超越审美观念。

2.京派小说与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京派:代表作家作品:废名《桥》《莫须有先生传》,芦焚(师陀)《谷》,杨振声,萧乾

汪曾祺《受戒》

萧乾:第一篇小说《蚕》

《篱下》:借用儿童眼光看世界,清澈中透出酸楚,寄人篱下,世态炎凉,返璞归真。《栗子》:把爱国情怀与男女恋爱交织。强烈的政治情怀超越京派。代表长篇《梦之谷》:自叙传长篇。感伤的诗。

李劼人:“人生派”的延续

《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以四川为背景,描写出自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广阔的社会图画。宏伟的构架和深广度。——“大河小说”

海派: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畸形繁荣产物。初期特点:1.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2.过渡性的描写都市

3.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

4.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张资平,叶灵凤

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

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表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处于独立地位。施蛰存:《在巴黎大戏院》《魔道》心理分析小说,城乡二元倾向。刘呐鸥:《都市风景线》《残留》《风景》在批判中迷失,与中国现实结合不够,洋味浓。穆时英:“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真正意义上的新式洋场小说家。

《南北极》集《上海的狐步舞》批判,迷恋,潜在的哀婉抒情气息,更能体现现代

都市人灵魂深处的悲哀。

特点:1.快速的节奏表现现代都市生活,半殖民都市的畸形和病态。矛盾:左翼代表,站在阶级立场上,揭示民族资必将灭亡

新感觉派: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濡染,融入其中,认可与接收,沉醉,压抑,批判。 2.刻意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追求小说形式,手法,技巧的翻新,表现其“新现实”通感,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等

3.注重挖掘潜意识,隐意识,生活中微妙心理,变态心理。刘呐鸥《残留》施蛰存《春阳》

丰富了心理小说的表现手法,夸大“本我”的作用第三个十年

1.暴露与讽喻

张天翼《华威先生》“包而不办”抗战文化官僚的典型。

攫取权力的狂热,无孔不入的亢奋,外部具有“开会迷”的行为。具有历史预见性。钱钟书:学者型讽刺小说家

抗战胜利后《围成》:揭露抗战期间中上层知识界的众生相。

多重意蕴:1.生活层面。40年代抗战时期中国老城乡,农村的落后,闭塞及知识界,教育界的腐败。

2.文化层面: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西方文化的批判。

3.哲理层面。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没有一个英雄,均是盲目寻梦者,为命运所玩弄。人类困境的感受,精神的孤独感,反讽。人生到处是围成。

主人公方鸿渐:性格怯懦,柔弱,弱智知识分子,嘴上机敏。传统文人的正义感,忠孝为核心,儒道合一的文化性格。没有一帆风顺的原因: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遇到的困境,西方价值评估体系,重利益,重

自我实现,个人,拜金主义等,他处于这样一种虚伪自私的重利社会中肯定无所适从,对社

会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不以为然,东方重义轻利的观念使他被现实击垮。

小说传达:对现代世俗的揶揄和讽刺。

主题深刻,意蕴多面。独特风格的讽刺特征。

叙述故事,旁征博引,引用了丰富的比喻。

2.体验与追忆

“七月派”小说:胡风(理论代表),《七月》,国统区,路翎,丘东平。

主张: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生活血肉感,对人心灵的直视。特点:1.小说审美内容和艺术风貌异常复杂。竭力挖掘生活本身复杂性。(路翎《燃烧的荒

地》)表现人物性格复杂性。(财主底儿女们) 2.深刻而丰富的心理刻画,心理斗争和心理状态的极端变化。(财主底儿女们)

3.重体验的现实主义色调,融入作家热情和战斗精神。

4.沉郁,浓重,激越,悲凉的创作风格,悲剧气氛。

其作家笔下都有倔强的灵魂,坚韧的品性《饥饿的郭素娥》,但都趋于毁灭。

语言拖沓,重浊,不透明,粗犷,压抑。

路翎:创作代表。《饥饿的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财主底儿女们》师陀:把悲凉中国乡镇的衰败和人生命运的难以把握相结合。

《无望村的馆主》勤俭的,暴力的,靡费败亡

《果园城记》朴素,纯情,柔和,凄凉。活在昨天的宗法制小城。《结婚》最好的讽刺长篇。

3.通俗与先锋

张爱玲:

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

新旧杂糅,雅俗共赏,中西结合。表现泸港两地男女两性和两性心理,男女之情——贯穿小说的主线。成名作:《倾城之恋》范柳原,白流苏。

新感觉派写的是对“性”的沉溺,张爱玲是女性的悲剧,写出了女性在新的生活环境中的生活情境,与旧小说不同。.

意象的特点:1.把自然景观化解为都市生活中的琐细物象。

2.意象的繁复(相互映衬又相互独立,产生新的意韵)

3.把人物心态植入客观物象,突出主观感觉,营造心理意象。

4.意象连缀。“月亮”

月亮:凄凉,阴森,寂寥。产生于最悲惨绝望的时刻。自己的生命感受,情绪记忆。

小说形式体现新旧,雅俗特点: 1.叙事模式:借鉴传统又自如运用西方蒙太奇手法。有古典章回感又融入现代人的情绪特征。(七巧变老)

2.语言上的新旧杂糅:工笔的细腻,写意的蕴藉,传统小说的清雅别致,现代人的创造。

3.风格:苍凉之感。自身经历,中外文学素养。

徐訏:

基调:浪漫虚构,大众传奇,爱与人性善恶的多重性。《鬼恋》变态的出世心理和充满神秘色彩的恋情。1943年写《风萧萧》,徐訏年。

无名氏(卜乃夫):浪漫爱情小说的畅销作家。《野兽,野兽,野兽》《海艳》《金色的蛇夜》

后期浪漫派小说的特点:1.凭想象编织故事,多有夸张,理想化。 2.异国情调,神秘色彩

3.人生哲理的寻绎,对象征诗情的刻意追求。

4.现实与民间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新诗

第一个十年

1.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散文化,平民化。打破诗的格律,白话写诗。

2.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具有明白而平凡的特点,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

3.“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表明新诗在经历萌生后蹒跚着前进。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

宗白华《流云小诗》

即兴式短诗,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性,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冯至

《昨日之歌》诗集,鲁迅说:“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其抒情诗最大特色:出处表现出艺术的节制。幽婉的风格。叙事诗。《蚕马》《吹箫人的故事》

4.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新月派: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诗的形式格律化。闻一多:三美:音乐,绘

画,建筑美。

闻一多(理论的基石)徐志摩:(艺术的范本)贡献:1.诗歌音乐性的建立。

2.诗歌体式的变化多样,追求形式完美

3.创造深邃优美的意境。《再别康桥》

5.“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象征派:

李金发(诗怪)《弃妇》,颓丧,感伤,忧郁的情绪,弃妇难以名状的“隐忧”。题材:1.生命的哀歌。2.自然和爱情。3.怀念故乡家乡,追溯童年。

6.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

5+6显示了诗的“大众化”与“贵族化”不同趋向。

第二个十年

在前一基础上发展,出现了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诗人群。VS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

1.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上海总会。机关刊物《新诗歌》

发起人: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

其诗人特点:与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直接,自觉的血肉联系。创作口号:“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

“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

这一时期的诗歌观:1.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去。反映现实,“诗的意识形态化”

2.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由此产生的创作特点:

1. 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2. “诗的意识形态化”,作为主体的是奉行战斗集体主义的群体。

3. 在艺术表现上,直接描摹现实。

中国诗歌会外,始终关注现实的诗人:

臧克家:乡土诗人,农民诗人,有别于新月派诗歌的绅士气和中国诗歌会的功利性第一本诗集《烙印》,还有作品《洋车夫》《老马》“坚韧主义”:正对生活苦难,倔强的精神,沉着迎接磨难。

鉴赏:简约明朗的古典主义色彩,注重炼字,提倡苦吟,用具体单纯的象征表现古典诗歌含蓄凝重的风格。以暗示代替说明。

2.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后期新月派:1928年《新月》月刊新诗栏+1931《诗刊》季刊为阵地。基本成员除前期徐志摩等外,还有陈梦家等南京青年诗人群。特点:出现向自由诗发展,幻灭的空虚感,迷茫的感伤情绪。

暗示,象征构成隐晦的艺术境界。

3.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现代诗派:形成于30年代,以《现代》杂志为中心,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群体,受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影响,注重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苦闷,把外来诗歌的观念和形式与古典诗歌相结合,使现代诗歌中国化。主要成员: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

林庚,李白凤,金克木等

由后期新月派和象征诗派演变而成。戴望舒的《雨巷》已经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起点:《我的记忆》

特点:1.用暗示和象征表现个人内心的深层情趣。诗歌主题的多异性和审美风格的朦胧美。捕捉微妙瞬间,神秘恍惚 2.西方象征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词结合,新诗的现代化,民族化。音乐性,旋律美。

戴望舒:早期特点:哀婉,朦胧,晦涩,爱,梦死的交织。成名作《雨巷》开启“诗的音乐性”时代。抗战爆发后,后期:高亢,清晰,思想力度加深。汉园三诗人:何其芳《燕妮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汉园集》为1936年三位诗人的合集。

卞之琳:《音尘集》《鱼目集》“小处敏感,大处茫然”最醉心于新诗技巧与形式试验的艺术家。

特征(贡献):1.由“主情”向“主智”转变。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断章》“新的智慧诗” 2.“诗的非个人化”

第三个十年

1.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七月诗派:艾青影响下,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呼吸》等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代表诗人:牛汉,绿原,方然等

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自由诗体为旗帜,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巨大影响。主张:1。反对琐碎的描摹生活现象本身,主张凭借历史力量,“突入生活”, 2.反对冷淡的摹写生活,主张诗人渗透到客观对象中。主观与客观,历史与个人的融

合统一。

2.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盗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中国新诗派:继七月诗派以后出现于国统区诗坛的一个青年诗人群。

1947年7月,杭约赫,上海,《诗创造》月刊和《中国新诗》,围绕两刊物形成一个以校园诗人为主体的诗歌群体。主要诗人:王辛笛,穆旦,郑敏,陈敬荣,袁可嘉,唐祈,唐,杜运X。九人合集《九叶集》

九叶诗派由此得名。

特点:表达内容上:1.寻求时代与自我的平衡(两点融合)(强调对人类的苦恼和荒诞意识的表现,对人类存在的价值进行拷问和追索,表现时代的希望和自我的执着)审美追求上:1.强调情感的理性化。

穆旦:中国的哈姆雷特,反叛性,异质性。代表作《被围者》

内向的,冷漠而又热烈,内敛的,冷酷的,哲理的深度,厚重,深沉。

郑敏:最具有沉思气味的人,雕塑感,绘画感,哲理的沉思。代表作《金黄的稻束》

4.敌后根据地的创作:民间化倾向李季《王贵与李香香》信天游诗体阮章竞《漳河水》

散文:

第一个十年

2.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周作人:

特点:内容上:1.自我心理剖析 2.写民俗 3.写个人私事艺术上:1.个性化的文学观

2.真诚随意的创作态度

3.朴实自然的风格

4.冲淡,闲适的韵致,平和,中庸的性格,清冷,简洁。

作品:《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

3.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冰心:《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

朱自清:《荷塘月色》《背影》

5.“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语丝派:1924年,《语丝》杂志,散文流派。核心作家:鲁迅和周作人。其次林语堂。

主要成就:短小犀利的杂感“语丝文体”: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催促新的产生,排击旧物。

现代评论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鲁迅和部分语丝成员相对立。作家:徐志摩,陈西滢,吴稚晖

第二个十年

1.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第三个十年

3.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梁实秋《雅舍小品》,生活的智慧。

张爱玲《流言》集。讲庸常的生活陌生化。戏剧

第一个十年

1.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春秋社,进化团,“甲寅中兴”

2.“国剧运动”

国剧运动:徐志摩,1926年,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主张:1.从整理和利用旧剧入手建立中国新剧。

2.发扬传统戏剧娱乐,纯粹艺术的倾向,反对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剧

3.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糅合东西方戏剧特点。

4.“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开创者。

田汉:多产,充沛的创造活力,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

第一个剧本:1920《梵峨嶙与蔷薇》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是其早期创作的总的主题。

“艺术家”形象系列。《南归》

另一主题:美的幻灭与毁灭。具有社会批判性。《获虎之夜》“诗人写剧”的特色:长篇人物独白,叙事,抒情。

丁西林:出色的剧作家+物理学家为数不多的喜剧家,独幕剧,“超前性”,剧中常有充满机智,幽默感的警句。处女作《一只马蜂》其戏剧结构:“二元三人”模式。《压迫》《酒后》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 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 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 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 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 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 义。 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 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 以1925年五卅为界 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 《新青年》: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主要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30年

中国现代文学30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 一.填空 1.中国诗歌会上海总会机关刊物是《新诗歌》。 2.标志着中国诗歌会前驱诗人殷夫与他出身阶级“告别”的诗作是《别了,哥哥》。 3.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园地。 4.在1936年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云集》三位青年诗人出版的合集是《汉园集》,他们因此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5.中国诗歌会代表人物蒲风的代表作是《茫茫夜》。 6.被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首领”的诗人是戴望舒。 7.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烙印》。 8.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其机关刊物是《新诗歌》。 9.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因其对现代艺术散文体裁的独特创作,1936年被授予《大公报》文艺金奖;获得此奖的还有芦焚小说《谷》。 10.戴望舒被称为现代派“诗坛的首领”,他的作品《我的记忆》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 11.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12.臧克家的代表诗集是《烙印》和《泥土的歌》。

13.卞之琳的诗歌代表作是剪裁出的名篇《断章》。 14.鲁迅在《故事新编》中讲庄子将生活在过去时空的人复生,让他与现在时空中的自我对话发生种种饶有兴味的冲突的一篇是《起死》。 15.鲁迅创作《故事新编》主要采取了古今杂糅的手法。 16.鲁迅在《故事新编》的《奔月》(小说篇名)中,不写后羿当年的赫赫战功而竭力铺写其功成名就,由英雄变成凡人以后的遭遇和心境。 17.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写女娲在创人、补天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同时伴随着精神的苦闷的一篇是《补天》。 18.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和《人世间》、《宇宙风》提倡幽默闲适、独抒性灵的小品文。19.文学研究会作家瞿秋白的两部散文集分别是《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20.夏衍早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为《包身工》。 21.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1932年和1934年又先后创办了《人世间》与《宇宙风》两刊,都以发表小品文为主。 22.30年代前期瞿秋白的杂文多收在《乱弹及其他》。 23.开明派散文作家丰子恺的散文集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 24.邹韬奋(作家名)把1933年后流亡欧洲访问苏联的见闻写成的报告文学《萍踪寄语》、《萍踪忆语》。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争论、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于它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奠基作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新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即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 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标志着从作家个体转向群体创作,并有自身鲜明的文学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文学主张这方面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潮,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它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是: 一方面左翼文学强劲的发展,将文学和社会时代的联系方面推进到了极点。革命文学的运动的出现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深入和挺近。 用一句话概括: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但是第二阶段之所以成熟,并不仅仅是革命文学的发展,而是进一步出现了多种风格、作家流派的作家作品。特别重要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现代主义上的探索,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小说。 此外还出现了京派和海派这样的文学派别。 第三个十年(1938—1949),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显示了文学和时代更加密切的联系。 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抗战的发生,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文艺抗战运动。从39年到42年属于抗战前期的文艺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积极宣传民族意志、鼓动抗日救国的文学作品。这个阶段显示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显示了与时代相辅相成同时发展的特点,表明文学始终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成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成熟。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42年以后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为两个地区的文学: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 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涌现出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 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等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无论是它自身的演变,还是它和时代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看出,它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 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传承 一方面反叛传统旧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不懈追寻。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以《新青年》编者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作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兴起。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反映了他的“人的文学”等主张;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当时作家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教学文稿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 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注:作品后带有*号的为精读篇目,要求写读书笔记。 一、小说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茅盾:《子夜》*、《腐蚀》、《春蚕》、《林家铺子》、 3、巴金:《激流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家》*) 4、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5、叶圣陶:《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6、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沉沦》*) 7、沈从文:《边城》* 8、钱钟书:《围城》* 9、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1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1、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12、艾芜:《山峡中》* 13、萧红:《生死场》 14、庐隐:《海滨故人》 15、许地山:《缀网劳蛛》 1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18、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诗歌 1、胡适:诗集《尝试集》 2、郭沫若:诗集《女神》(《凤凰涅磐》、《天狗》) 3、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4、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 5、徐自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沙 扬娜拉》)

6、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忆菊》、《发现》、《死水》*) 7、李金发:诗集《微雨》(《弃妇》*) 8、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集》(《雨巷》*) 9、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 《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乞丐》、《手推车》、《北方》) 10、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老马》*) 11、何其芳等:《汉园集》 12、田间:《给战斗者》 13、穆旦等九叶诗人:《九叶集》 三、散文 1、鲁迅:《鲁迅散文全集》、《鲁迅杂文全集》(《野草》) 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绿》、《儿女》、《给亡妇》 3、冰心:《寄小读者》、《往事》、《笑》 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乌蓬船》*、《北京的茶食》) 5、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代序》*、《男人》*、《女人》、《中年》)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祝土匪》、《讨狗檄文》、《中国人之聪明》、《我的 戒烟》、《秋天的况味》*) 7、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四、戏剧 1、郭沫若:《屈原》* 2、曹禺:《雷雨》*、《北京人》 3、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4、田汉:《名优之死》 5、贺敬之等执笔:《白毛女》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真题笔记)

考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的参考书是什么?怎么读这些书呢?需要了解些什么信息? 我跟你分享下我的考研经验,参考书里面我会提到。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 现代文学方向参考书目共有14本。分别为: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张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观》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这个书目就是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时一直以来给出的考研指定书目,自2009年起,北大不再指定书目,不过实际上院里的老师们讲,考研依然按照这些书出题,所以好好看这些书就行。 一门专业课,一门专业基础,共有300分。 其中,专业课150分中,名词解释为30分,共6个。每个五分。论述题五选四,每题30分。 文学基础,大综合50分。大题(论述题)为100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述题共占据了220分,可谓得论述者得天下。 1、招考信息:有关北大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考试信息,如:招生人数、录取人数、历年报考人数、考生来源情况、录取标准、复试分数线、复试人数、参考书目,等等。(这些信息在网上多逛逛你就能找到了,我就不赘述了。) 2、复习资料:包括历年专业课真题、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笔记、授课讲义,一些专题复习笔记等。这个我是在网上买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完整,当然,价格也不低;这里就不具体说哪个网了,免得被怀疑是打广告。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网上买资料不要轻易地随意把钱打给陌生人,不安全,我就差点被骗。 根据我自己的考研经验,我整理了一下主流的一些方法论,摘论如下: 专业课,照搬教材定论只能及格,观点陈旧平庸也没有高分。这就对专业课的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能融会贯通,并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么基础再好,也只能仰天长叹。现当代文学对于作品的阅读不可或缺。北大出题总是会强调结合具体作品,结合具体作家,所以这一点十分关键。 因此,仅以现代文学方向来论,阅读作品和相关作品的评论是重点中的重点,阅读评论主要是参考论述观点,阅读作品最重要的是体会和感悟,解答论述题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当然中间也不能缺乏一些经典的观点。因此我的思路是,整个现代文学来说,必须重点读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三本书,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中提及关键作品,必须有一个阅读基础,这是作论述题的关键。这部分几乎涵盖了整整120分的分值。 其次,就专业基础来说,对于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外国文学和外国文论四个方面,基础性的是理解外国文论的各种流派理论,这对于专业基础课中的大题是非常有益处的,因为,

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之我见

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之我见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为维持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这个时期显著的特征有三:其一是“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二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三是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前者一般又称为左翼文学运动。以“左联”为中心,拥有一片发表园地,形成一种声势。这一时期的“左联”之外的作家无论在政治上与文艺上都具有不同倾向,本身也处于不断分化中。这些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没有“左联”那样共同的严密组织,未形成统一的文学运动。他们往往由于文学见解的比较一致而出版刊物,编辑丛书,由此集合一批文学好尚相近的作家,共同开展活动。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文艺

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的文坛。 三大文学派别创造了不同的文学景观,但有同一生存于30年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因而在整体文学的张力场上又显示出某些共同的趋向,在整个现代文学历史发展中展现出一种时代文学的特征。首先是文学创作的题材空前规模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第二个特征则是着重社会解放,重视叙事;第三点,在这一时期心理刻画艺术得到了特别重视与发展;最后,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家的创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 不得不说,三十年代的现代文学文坛是缤纷的,而这一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家的风格都是我所欣赏的,比如说开创新的文学范式的茅盾、带有独特“京味儿”和幽默风,擅长描写“市民世界”的老舍、还有大胆去讴歌青春,揭示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巴金、为我们建造“湘西世界”散文的沈从文、还有一大批像叶紫,萧红,丁玲,张天翼等等的小说家和徐志摩,戴望舒,臧克家等的诗人…… 在他们当中,我欣赏沈从文,一个如此才华横溢的男人,一个具有如此特殊气质的大家。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这句名言,如今刻在沱江江畔沈从文墓旁的大青石上。作家永远回到了故里--曾被新西兰作家路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 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为文学研究会的力作。文学研究会也注重翻译,以译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为多,他们还猛烈抨击作为游戏和消遣的鸳鸯蝴蝶派文学。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模拟试卷四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目录 1.创造社 2.语丝/语丝社 3.文学革命论 4.左联 5.文学研究会 6.七月诗派 7.九叶诗人 8.新月社 9.第一次文代会 10.延安文艺整风运动 1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2.文协 13.《文学改良刍议》 14.人的文学 15.新青年 1,创造社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 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 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 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 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 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2,《语丝》 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 《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梁遇春、周作人、鲁迅、林语 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 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 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 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语丝社" 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得名,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一般指刊物的 编辑者及主要撰稿人。该刊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由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重要时间和事件 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 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 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26.1920.3胡适诗集《尝试集》出版,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 27.1918.5刘半农在《新青年》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同年7月他又发表了《窗纸》、《无聊》中国最早的散文诗。28.1920年陈衡哲(女)发表《小雨点》——中国最早的童话小说。29.1919.3《终身大事》(胡适)发表于《新青年》。 30.1918.5钱玄同发表最早也是《新青年》最早的一篇白话“随感录”。 31.“鲁迅”是他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 32.1903年鲁迅发表了第一篇译述小说《斯巴达之魂》。 33.1908年鲁迅、周作人合译了《域外小说集》(最早用直译方式)。34.1909年鲁迅创作自己第一篇小说《怀旧》。 35.《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1921.12—1922.2《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

中国现代文学史(老舍)笔记

老舍 一、概述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在英国期间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老张的哲学》以北京为背景,展示了小市民的生活侧面。作品塑造了张德明这个恶棍形象,展现了20年代在黑暗势力的崔擦逼迫下,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沉痛揭示了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对国民的严重侵蚀,在哭声中暴露了现实社会的丑恶、腐朽。 《赵子曰》写的是新一代,主要人物有:赵子曰、欧阳天风、李景纯。作品所设置的赵子曰从“混世”到“救世”的觉醒过程,作者对赵子曰的针砭与嘲讽,出自于老舍呼唤自重自强的民族精神的深层心理。 《二马》是老舍早期三部长篇小说中的翘楚,它通过对马则仁(老马)、马威(小马)父子的对比,切入了中西文化冲撞的本质,显示了在世界潮流的冲击下,经历了漫长历史积淀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必然更新的趋势。在新旧交替,中西对比的整体思维中,透视了民族心理的各个层面。《二马》标志着老舍早期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抗战前老舍的其他作品,童话体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中篇小说《新时代的旧悲剧》,短篇小说《赶集》、《婴海集》、《蛤藻集》。 《猫城记》接猫人丑恶行为的描写,对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痛心疾首的剖析,并间接地抨击了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的腐败、无能。 《离婚》通过对北平财政所几个科员家庭风波的描写,批判了整个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小说标志着老舍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这十几年,是老舍创作的又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集《月牙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和话剧《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 《月牙儿》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改

中国近代文学三十年(试题整理)

《汉园集》诗集.1936年出版的三位青年诗人的合集,内收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卞之琳的《鱼目集》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此外,同名的还有日本侦探杂志《新青年》、新青年网站和新青年论坛。1915年9月15日创刊﹐陈独秀主编,第1卷名《青年杂志》。《青年杂志》自第2卷(1916年9 月)改名《新青年》,自此成为反封建和鼓吹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 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前期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1927年以前,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于赓虞等。于是,以《诗镌》的创办为标志,新格律诗派即"新月诗派"开始形成。虽然《诗镌》只出了11期便于1926年6月停刊。但它所倡导的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在新诗坛上形成风气并留下了影响。《诗镌》时期的活动,-般认为是前期"新月诗派"。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使自叙传小说成为一种潮流。作品中以第一人称写“我”,即叙述者自己,最常用的手法是直抒胸臆,即在表现自我主人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时,以充满激烈情绪的笔调去描写,在事件的叙述中作坦率的自我解剖。“自叙传”抒情小说又叫“自我小说”。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但作者并不着意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以深刻的思想教育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 集中写“穷”(生的苦闷)写“色”(性的苦闷)的情况。既有强烈的叛逆倾向,又有浓郁的感伤情调。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代表作有《雨巷》,《寻梦者》、《单恋者》、《烦忧》。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他的诗歌中内含的多种思想艺术气质,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从汲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到采撷西方现代派手法,最终走向咏唱现实之路,几经寻觅和创新,形成了自己诗歌的特殊风格和色调。尤以其诗境的蒙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丁玲早期知识女性形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