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学通论笔记

民族学通论笔记

第二章人类的种族

人类的种族又称人种,严格说来,所指的是现生人类这个统一物种即晚期智人当中的各个亚种。种族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现代民族学家将其理解为经常在内部进行婚配和繁育的种群。种族这个概念所要表示的主要是存在于外表体质特征上的人类变异,是人类进化和发展中必然出现并长期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传统课题之一。研究这个课题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从科学意义上讲,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起源以来的进化过程,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生物学特征与文化特征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从社会意义上讲,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全人类各个种族一律平等的科学基础,破除种族偏见,维护人类尊严。

局限性:从科学上讲,没有任何生理上的障碍能把人类不同种族之间的成员隔离开来,拿任何种族中的任何成员身上的任何特质作标准,都能发现种族的内部成员之间的差异。

美国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列文丁发现只有6.7%的变异能在地理种族的水平上得到解释,即在种族的水平上偏离标准类型的比率高达94%左右。认为传统的种族概念只能解释人类遗传变异内容的15%,剩下的85%的内容都要靠村落与村落、家庭与家庭,甚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区别来加以说明。

对策:人类遗传学家主张限制种族的使用范围,代之以繁育种群或人类变异的概念。体质人类学家尝试采用新的方法,即渐变群,又译倾群,是指人体特质中的某种基因频率在空间上的渐次分布。

种族和民族

从科学意义上讲,二者是互不相干、泾渭分明的,种族所涉及的是人类种群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主要是自然科学;而民族所涉及的则是人类的社会文化群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主要是社会科学。种族和民族是两套分类系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人类这个统一体所作的划分,前者主要考虑生物因素而不考虑文化因素,后者主要考虑文化因素而不考虑生物因素。因此,从理论意义上讲,一个种族或种族类型中包含了若干个民族,或者一个民族中包含了几个种族或种族类型的现象都是正常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

种族和民族在使用过程中又有许多联系:首先,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二者的外延有重合的时候。如美国的黑人既属于赤道人种,又是该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次,二者在日常生活用语中都被人们赋予了多种含义,尤以民族为甚。如种族主义。

第四章经济文化类型

经济文化类型是苏联民族学家托尔斯托夫、列文和切博克萨罗夫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概念。定义是:居住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并有近似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围绕该核心概念的操作规范包括:第一,它不是单纯的经济类型,而是经济和文化相互联系的特点的综合体。第二,它具有超地区性的特征。第三,每一个类型的文化特征首先取决于该类型所处地理条件所规定的经济发展方向。第四,是历史过程的产物。第五,各种经济文化类型都有各自的历史年龄。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

首先,充分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对于物质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为民族学对于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起源和特征的研究提供了一条科学的认识途径。第二,这一概念和理论为世界民族分类这一重大的民族学研究课题提供了一套新的选择方案。第三,对考古学中的文化、类型等概念的形成和解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第四,对于体质人类学材

料和数据的搜集、分析和解释也能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五,对于民族史志的撰写和讲授也能起到动纲不动领性的作用。最后,能为民族学走向社会,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开辟出新的途径。

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

一、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组

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的森林地区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交汇处,包括讲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的赫哲、鄂伦春及部分鄂温克族。含有两个经济文化类型,即以鄂伦春族为代表的山林狩猎型(“仙人柱”、马匹、迁徙生活)和以赫哲族为代表的河谷渔捞型(土窑、窝棚、鱼皮衣、半定居)。

二、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

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到准格尔盆地西缘,南到横断山脉中段的广大地区内,有蒙古、哈萨克、裕固、塔吉克、藏和部分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含有四个类型,即以部分鄂温克族为代表的苔原畜牧型,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戈壁草原游牧型,以哈萨克族为典型的盆地草原游牧型,以藏族为典型的高山草场畜牧型。

三、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1,山林刀耕火种型。门巴、珞巴、独龙、怒、佤、德昂、景颇、基诺等族。

2,山地耕牧型。藏缅语族的羌、纳西、彝、白、普米、拉祜和部分藏族和傈僳族。

3,山地耕猎型。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苗、瑶、畲族等。

4,丘陵稻作型。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傣、壮、侗、水、仫佬、毛南、黎族等。

5,绿洲耕牧型。回、俄罗斯、维吾尔、乌兹别克、塔塔尔、东乡、保安、撒拉等族。

6,平原集约农耕型。汉、满、回、维吾尔等族。分北方亚型和南方亚型。

第五章民族学的源流

马克思民族学的创立:《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民族学创立起来了。

对民族学的贡献:首先,关于劳动在人类起源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其次,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第三,关于氏族和家庭史的理论。第四,关于原始公社的理论。第五,关于私有制产生的理论。第六,关于“直接过渡”的理论。

苏维埃民族学派

十月革命后,苏联民族学得以建立和发展。民族学的苏维埃学派萌芽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正式形成于30年代末40年代初。与西方民族学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原始社会史的研究。2,对民族起源问题的研究。3,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与民族学相结合。4,重视对国外民族的研究。5,对西方民族学的批判。6,重视民族学理论问题的研究。7,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了十分细致的研究。8,对经济文化类型和历史民族区的研究。

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1,林纾、魏易译哈伯兰的《民种学》,1903年出版。2,“五四”前后,中国学生前往西方学习民族学知识。3,上海沪江大学1915年设立中国第一个社会学系。4,李济,南开大学,人类学系开设人类学和进化史课,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人类学系。5,1926年蔡元培《说民族学》中提出“民族学”这一术语,对学科进行了界定。6,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社会科学研究所,其中第一组为民族学组,蔡元培兼任组主任。7,1934年,中国民族学会成立,出版《民族学研究集刊》。8,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汉

族地区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如史禄国、杨成志云南调查,凌纯声、芮一夫湘西苗族调查,凌纯声、商承祖东北赫哲族调查等。9,抗战后民族学研究和教学机构转移西部,开展了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田野调查。如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的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魁阁)。10,20世纪前半期的研究著作有: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费孝通《江村经济》、林耀华《金翼》、许烺光《祖荫下》等。11,新中国建立初,参加了中央访问团对各民族地区的慰问、民族地区民族民主建政、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等。

民族学中国化的三种意见

第一种:利用外国民族学的方法,择其善者,根据中国实际,结合而成中国化的民族学。在理论上必须对国外学科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和综合的汲取,再根据中国的现实加以检验与修改,由是取得思想上的独立。孙本文。

第二种:以经过比较择出的某一学派的国外民族学理论为张本,实现民族学的中国化,强调以试用假设始,以实地证验终,理论和事实结合,使西方学术根植于中国土壤之上,再加上有了独立的科学人才,来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实现彻底的中国化。吴文藻。

第三种:吸收国外民族学的合理之处,但因为国情不同,中国所需的民族学和欧美殖民地式的民族学应当有本质的区别。建立一种在观点、方法和内容上都与西方有别,成为中国自己的独立的民族学。要修正地应用民族学,将一些民族学原则在中国加以应用,以求适合中国的特殊情况。岑家梧。

中国民族学的特点

重视历史资料的运用;自观和他观相结合的调查研究,本土人类学家。

第六章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它是民族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是民族志构架的源泉,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经验,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民族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是民族学创新的基本动力,不仅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也对其他相关的学科发生着重要影响。

1874年,英国科学进步协会编印的民族学田野考察专业手册《人类学的记录和询问》,是民族学学科产生的一个标志。

马林诺斯基革命,指的是对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的创新,即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是民族学实地调查发展过程的一次变革,一次飞跃,奠定了现代民族学实地调查的基石。

新中国的民族学实地调查最突出的成果有两项: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如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

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特点

1,社会性和多元性。2,文化性和生活性。(关注非主流文化)3,历史性和现实性。4,实践性和探索性。5,艰苦性和变化性。

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类型

1,自观和他观。2,宏观和微观。3,社区和个案。4,定性和定量。(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的制约)5,专题和综合。

民族学实用调查法

1,观察与参与观察。2,个别访问。3,调查会。4,问卷法。5,谱系调查法。6,自传调

查法。7,定点跟踪调查法。8,文物文献搜集。

民族学调查者素质的培养

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民族政策为指导,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为调查对象服务是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当地群众,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2,打破僵化模式,适应新形势,建立新思维。

3,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开阔。

4,善于沟通人际关系,具备应变能力。

近期中国民族学的主要任务

第一,继续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研究。第二,进一步深入开展国内各民族的研究。第三,加强世界民族的研究。第四,继续开展国外民族学理论的研究。第五,继续开展影视民族学的研究。第六,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研究。第七,开展民族文物研究和建立民族学博物馆。第八,开展民族统计学的研究。

民族识别的三原则:一是结合我国实际,灵活处理斯大林关于民族四个特征的理论;二是从民族集团的现状出发,分析研究历史;三是尊重本民族集团中大多数人的意愿。

民族识别的三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第一阶段;从1954年到1964年的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为第二阶段;从1964年起,经过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到现在,为第三阶段。

民族识别工作的意义:首先,使广大少数民族有了明确的族属,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其次,避免了国外因族属不清而付出代价的教训,积累了经验,在国际上引起反响。最后,看到了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尺度,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特征,明确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第八章社会形态与民族学研究

社会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重要范畴之一,是中国民族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是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即生产方式,是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要了解一种社会形态,不能只局限于物质方面,还必须了解受物质因素制约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及其他一切社会现象。民族社会形态研究运用的是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的方法。

社会形态的概念,首创于马克思、恩格斯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在社会形态的研究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学方面的资料的发现和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学说的确立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同时也在社会形态的研究中产生和发展起来。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系统地阐述了人类所经历的第一种社会形态,确立了科学的原始社会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诞生。

是否承认并重视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和资产阶级民族学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社会形态研究的意义:首先,民族学的社会形态研究为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供了生动的活材料;其次,社会形态研究是认识各民族社会现象的基础;第三,民族社会形态研究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中有重要作用;第四,民族社会形态在后进民族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群、前氏族公社和原始公社(母系制

和父系制),农村公社和家长制家庭式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中间阶段。

一,原始群

指从猿到人过渡时期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是刚刚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共同生产和生活的集团。包括4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阿法种和800-14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主要成就是手足的初步分工,尚不平稳的直立行走,以及产生了初步的语言。

二,前氏族公社

直立人阶段,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二三十万年到三四百万年的历史。是人类第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形式。实行血缘婚,即按辈分划分的婚姻,也叫集团内婚,是人类的第一种婚姻形态。

三,氏族制度下的原始公社

先后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母系家族公社和父系家族公社,即由母系到父系、由大型到小型的演化过程。氏族制度的痕迹:存在图腾崇拜,氏族名称使用动植物的名称;实行外婚制;本质上是民主的;实行原始共产制,集体生产、共同消费;同一氏族的人须相互保护、帮助复仇;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活动;有公共墓地。

四,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农村公社或家长制家庭时期,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过渡的最后一个阶梯,表现出二重性。在居民联合、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组织形式和社会管理四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二重性,其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最具破坏力的是小土地劳动,是贫富分化、阶级对立、国家产生的根源。

中国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原始民主型、血缘纽带型和中央政府委任型。

原始民主型:基诺族的长老制;瑶老制和石牌制;侗族、苗族、布依族、水族等的“款”血缘纽带型:黎族合亩制;景颇族山官制;凉山彝族家支制

中央委任型:政教合一制度;盟旗制度;土司制度

第十二章婚姻家庭制度

群婚及其家庭形式

集团内群婚,即血缘婚(班辈婚),排除亲子间的性交关系,只允许同一辈的男女间结成配偶,因此在亲属方面无父方与母方、夫方与妻方之分,也没有血亲与姻亲上的区别。相对应的家庭形式叫血缘家庭,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家庭形式,是第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形式,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发展阶梯。

集团外群婚,即氏族外群婚,普纳路亚家庭。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选择原则导致。前氏族公社向母系氏族公社的转变。有多种形式:1,普那路亚群婚——排除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实行一定范围内相互的共夫和共妻,即男子只能以别一氏族的女子为妻,女子也只能以别一氏族的男子为夫。普那路亚婚是群婚的最高形式。2,级别婚——澳大利亚土著中发现,两个氏族,两个婚级,四个性级。排除母方兄弟姐妹间、母方兄弟的子女间、母方姊妹的子女间的通婚,而允许母方兄弟的子女与姊妹的子女间的婚姻,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氏族和婚级。这就是依父系概念所说的交错姑舅表婚。3,环形婚——按父系概念来说,是一种单向舅表婚,即舅家的女儿固定要嫁给姑家的儿子,而舅家的儿子不能倒娶姑家的女儿。如景颇族的“丈人种”和“姑爷种”。此外,在有些民族中还有单向姑表婚和交错姑舅表婚,单向姑表婚即舅家的儿子理应娶姑家的女儿为妻;交错姑舅表婚即舅方嫁出一个姑娘到姑方,姑方必须回嫁一个姑娘作抵。

个体婚的初级阶段——对偶婚

第十四章文化的概念

泰勒1871年《原始文化》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来: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不足:缺少物质文化的内容)

中国民族学界: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

文化的结构

1,二元结构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源于苏联学术界,50年代以来为中国学术界接受。

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及其创造方式,包括劳动工具和人类为满足衣食住行等各种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精神文化是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成果,包括思维、语言、知识,以及属于上层建筑中的哲学、科学、伦理、道德、教育、法律、制度、风俗习惯、宗教、文学艺术等。

2,三元结构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或实物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3,四元结构说——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或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文化的特征

1,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文化的后得性

3,文化的适应性(对自然环境和对社会环境)

4,文化的分化和整合。文化分化,指从旧文化体系中分化出新文化体系的过程。在社会发生变化时,旧文化体系中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价值取向,并与旧的文化发生矛盾冲突,当这种矛盾冲突突破临界点时,原来的文化体系就被打破,发生文化的分化现象,衍生出新的文化体系。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5,文化的变异(变迁)与涵化。

第十六章文化与民族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莫过于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它体现在民族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中,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体现在他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还会以各种方式在这个民族中流传下去,世代相继,从而形成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于是文化特点和文化传统,便成为区分民族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文化与民族不可分离。文化都是民族的,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性是当代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文化的民族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别是民族精神文化,作为民族群体文化的根本特征,作为民族文化的基本传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民族。

民族学研究文化的意义:第一,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民族的内涵与特点,以便对民族异同做出更合理、更准确的区分。第二,可以使我们透过文化,更准确地揭示负载它的那个民族的社会。如服饰的功能有区分性别和标志社会地位,与从群婚过渡到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进化有关,也与在家庭和社会中确立父权制有关。在确立和巩固等级制度和意识起过重要作用。第三,有利于推动我国各民族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四,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交往,增进相互理解、尊重、信任和合作,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

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及其创造方式,包括劳动工具和人类为满足衣食住行等各种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还要注意使用它们的技能和经验。可分为劳动工具、住所、饮食、服饰及交通工具等。

农业民族的住所建筑技术有两大类:柱架结构和壁桁结构。

作为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是客观世界的反应,它的形式和内容决定于一定民族的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同时民族的精神文化又反过来对民族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施以影响和作用。在阶级社会里,民族的精神文化常有深刻的阶级性。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有机的统一,精神生产的成果常表现为一定的物质形式。

思维和语言是精神文化的基础。民族心理是一种文化现象,或称为文化过程,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都是在发展的,是长期形成的,表现为一个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活动。信息也是一种文化过程,一种准文化现象,是人类的感官接收的外界事物的反馈。

风俗习惯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直接反映并影响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生活面貌。指一个民族在衣食住行、生产劳动、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方面的风尚和习俗。

民族学研究风俗习惯主要意义在于:1,风俗习惯是历史学和文化学研究的重要资料。2,可以由现存的民族风俗习惯追寻国内各民族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成分,了解中国民族文化与邻近国家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的痕迹。3,有利于加强国际间的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

风俗习惯的特点:关于内涵特征,主要表现为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和约束性。关于外延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承继性和变异性两方面。

宗教是一种文化,既是一种信仰实践,又是一种社会力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包摄着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心理习俗。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还是世俗文化最古老的渊源或积累形式。

第十九章民族学的应用

“应用人类学”一词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丹尼尔-布林顿1896年向美国科学促进会发表其就任主席的演讲中开始使用的。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应用人类学”一词是拉德克里夫布朗1930年发表的报告“应用人类学”开始的。

西方应用人类学的四阶段划分法:1,形成期——1914年以前,为殖民当局制定政策提供资料;2,发展初期——1914至1938年,从事殖民地行政管理;3,扩展阶段——二战1939至1970年,战争问题研究和第三世界的发展问题研究;4,决策时代——1971年至今,介入决策研究。

主要研究范围:1,殖民地的行政管理;2,国民性研究;3,公共卫生与医学人类学;4,技术变迁与经济发展;5,社区研究与发展人类学(如维科斯河谷的康乃尔秘鲁计划和福克斯计划);6,工业人类学;7,教育人类学;8,都市人类学(情景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法);9,决策研究(新应用人类学——参与决策过程并对政策施以自己的影响)。

民族学在中国的实践与应用:民族识别工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近年来民族学中的一些应用项目的研究。

民族学与现代化:1,四化建设需要民族学——少数民族地区、汉族地区、世界民族研究。2,民族学离不开四化建设——中国民族学的基本任务和显著特点便是为各民族的繁荣和发展服务;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实践;要以现代化的手段武装自己以跟上世界民族学发展的潮流。

影响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人口自然变动;人口迁移变动;人口社会变动。

2,政治因素——直接影响(计划生育政策,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分有关的政策);间接影响(更改民族成分,异族通婚后代的族属选择)。

3,民族因素——对自然变动的影响(通过某种媒介如家庭形式、婚姻习俗、宗教信仰等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发生作用);对迁移变动的影响;民族转化过程对人口变动的影响(民族识别、“还本归原”、异族通婚)。

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促进民族繁荣发展

1,加强学习、宣传,树立重视教育、科技的新观念。

2,从实际出发,注意民族特点、地区特点和文化特点,使民族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符合科学性。

3,大力培养骨干,多形式、多渠道地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信息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new

2010年~2011年信息管理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2信息管理(广义):信息管理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3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是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 4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5信息组织:信息组织,亦称信息整序,是利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揭示和描述,并按给定的参数和序列公式排列,使信息从无序集合转换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6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2分) 1、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受者 的模式。 2、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依附性。 3、“三金”工程是指金卡金关金桥三大 基础工程的简称。 4、核心信息源是马太效应优势积累的结果。 5、我们可以通过对信息源、信息的准确度信息费用 三方面的评价来判断信息是否有价值。 6、信息组织的特性是依附性、渗透性、增 效性。 7、从便于对信息管理的角度将信息源划分为记录型、 智力型、实物型、零次型。 8、信息检索的特性是相关性、逻辑性、不确定性。 9、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子系统或要素)组成的具有

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真题笔记(信息管理学基础 完全版)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信息的概念 (1)从信息的作用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负熵”等。(没有揭示信息的本质) (2)从信息的范围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消息、知识、情报、数据等。(只指出了信息概念的外延,及信息的范围,定义应该表达概念的内涵) (3)从信息的内容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交换的内容”。(已经注意到了信息的质的方面,但是a信息的范围没有划定,b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 (4)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规律、运动状态、存在标志等。 a、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亦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b、从认识论层次上看,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但不够通俗,并且从两方面定义,不便于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此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上面第三、四类观点,因此该定义基本上属于第三类定义,但事物发出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实质上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2、信息的属性 (1)普遍性。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必然存在着信息,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交换。 (2)多样性。 (3)可识别性。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主体所识别。 (4)可加工性。信息可以被汇总和组织、分析和综合、扩充和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将进行加工处理。 (5)与载体的不可分析。信息需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6)与载体的独立性。绝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 (7)可传递性。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或交流。 (8)可共享性。同一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 (9)非消耗性。可以多次开发,反复利用。 (10)强时效性。信息老化和更替。 3、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信息与知识、情报 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这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区别于信息的根本属性)、语言性、积累性等基本属性。 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情报具有知识性、动态性(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和有用性等基本属性。 从三者的范围大小来看,信息>知识>情报,三者之间属于一种包含关系 (2)信息与数据

高考《经济生活》必背基本知识点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必记必背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导致价值量增大,这是造成物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3)纸币发行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其他因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对物价上涨起了助推作用). (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有不同影响。)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影响人们消费选择:替代品比较多的商品,其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会选择替代品。在互补商品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不仅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上升,反之,也是这样。) (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产量;相反,会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

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相反,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拓展延伸】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以及稳定物价的措施 原因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以人为本。 措施 提示科技+发展生产+纸币发行+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客观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同时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有密切的联系。) (3)物价水平。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信息管理学作业

信息的理解 基本概念: 1.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2.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绪论 对于读者来说,如何通俗的了解和接受所谓信息的概念,来得更加重要。基本概念: 1.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2.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绪论 对于读者来说,如何通俗的了解和接受所谓信息的概念,来得更加重要。 新的解释是信息本质是能量本身概述和能量互换传递的概述,信息本质也是能量的一种,但信息最重要的功能是表现能量的差别。 “信息”一词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即有“信”字的出现。“信”常可作消息来理解。作为日常用语,“信息”经常是指“音讯、消息”的意思,但至今信息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信息是物质、能量、信息及其属性的标示。[2006年,医学信息(杂志)]。 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信息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 信息(Information)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相关资料:图片信息(又称作讯息),又称资讯,是一种消息,通常以文字或声音、图象的形式来表现,是数据按有意义的关联排列的结果。信息由意义和符号组成。文献是信息的一种,即通常讲到的文献信息。信息就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 信息是抽象于物质的映射集合。 信息是有价值的,就像不能没有空气和水一样,人类也离不开信息。因此人们常说,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所以说,信息的传播是极具重要与有效的。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过程以及关于这种状态和过程的知识。它的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㈠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㈡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㈢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㈤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题: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答:1、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 年 9 月,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联系在了一起。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以来, 10 年左右时间里, 全国已形成以中央、省、地、县( 市) 各级计划部门信息中心为骨干的信息专业队伍。连同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机构已构成较完整的信息体系。1993 年, 以“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主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高潮。由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信息通信设施方面全国新增长途光缆干线 8 万余公里, 新增局间电话 5600多万线, 电话主线用户超过4400万。公用数字数据网已联通约 1000个县市, 公用分组交换网已覆盖2000多个县市和乡镇。卫星通信方面新建了12 座地球站, 形成由 20个城市组成的卫星通信网。至 1995 年底全国已有近千座广播电台、约 700 座电视台和 700 余座有线电视台, 其中有线电视用户已近 4000万。不仅如此, 各种高新通信技术已普遍使用,异步传输模式也开始试验。在信息处理设施方面国内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 300 万台( 套) 。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源于近些年的高额投入。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仅传统的信息媒体有了很大发展, 如报纸已有 1000 种、杂志已近7000种, 年出版图书已逾 10 万种。而且电子化信息资源开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据国家计委、科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联合调查, 国内有一定规模可以上网服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 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 国内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约 1 万家, 从业人数约 20 余万人。与 10 年前相比有了几倍至 10几倍的增长。在网络建设上, 近些年各部门、各地区的局域网以及纵向的广域专业网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去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国内已有电子化信息服务网络 104个。可以说, 中国信息化进程近几年确实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2、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尽管中国信息业近年来有了较长足的进展, 但毕竟仍是起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广义,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3、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5、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6、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形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行为,最为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或信息。(特征: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7、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8、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9、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10、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1、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 12、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

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东财《信息管理学》在线作业1

(单选题) 1: 信息管理学是()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 A: 信息传播学 B: 管理学 C: 信息科学 D: 信息经济学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企业系统规划法的重要工具是()。 A: CSF B: BPR C: U/C矩阵 D: BSP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按照检索的信息形式,信息检索可分为文本检索和()检索。 A: 多媒体 B: 超文本 C: 图片 D: 文字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结合工程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思想,信息系统建设一般需经过系统分析、()、系统实施等阶段。 A: 系统设计 B: 系统维护 C: 系统调查 D: 系统规划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按信息来源,信息可分为内源性信息和()。 A: 企业信息 B: .产业信息 C: 外源性信息 D: 行业信息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信息战略规划包括信息技术战略、()和信息管理体制战略等三方面规划内容。 A: 人力资源战略 B: 信息资源战略 C: 计算机发展战略 D: 信息系统战略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1991年,美国()大学的三位学者提交了一份名为《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们创造性地概括出一种称为“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的新型企业。 A: 哈佛 B: 麻省理工 C: 里海 D: 普林斯顿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信息接收者或信息接收端称作()。 A: 信栈 B: 信源 C: 信宿 D: 信道

(单选题) 9: 逻辑顺序方法的步骤是信息调查、信息分类与登记、()。 A: 信息整理 B: 信息存储 C: 信息采集 D: 信息分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口传信息源和实物信息源也称为()。 A: 非文献信息源 B: 静态信息源 C: 网络信息源 D: 文献信息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1: ()是法律承认的权威机构,负责发放和管理电子证书,对电子商务中网上交易各方进行身份确认。 A: 数字密钥 B: 数字证书 C: 认证中心 D: 支付网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2: 从基本组成上来说,信息系统是由基础设施层、数据处理层、()和用户接口层等4个层次组成。 A: 规划层 B: 系统层 C: 设计层 D: 应用层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3: 企业领导者的信息查询行为会受到企业组织和社会信息环境的影响,其规律可归纳为:可近性和()。 A: 易用性 B: 准确性 C: 及时性 D: 适用性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4: 信息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控制(),实现信息的效用与价值。 A: 信息活动 B: 信息流向 C: 信息技术 D: 信息资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5: 信息战略规划包括信息技术战略、()和信息管理体制战略等三方面规划内容。 A: 计算机发展战略 B: 信息系统战略 C: 信息资源战略 D: 人力资源战略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 信息流的主要功能包括联结功能、()和()。 A: 统计功能 B: 调控功能 C: 决策功能 D: 查询功能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信息得含义 【本章考点】 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得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 2、信息得特征 3、社会信息化得含义及层次 4、信息管理得内容及任务 5、信息管理得沿革发展 【本章重难点】 1、社会信息化 2、信息管理得目标与任务 3、信息管理得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信息概念得发展 1、消息层面得信息 早期,人们对信息得理解就是很肤浅得,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瞧做就是消息得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得名句。诗中得“信息”就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与“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就是相互通用得。 2、通信领域得信息概念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得就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得开创研究 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得方式,并用选择得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得大小。 (2)申农得负熵理论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得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与信道容量得方法与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得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得东西。 (3)维纳得控制理论 1950年,控制论得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瞧做广义通信得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得过程瞧做就是一种广义得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得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得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得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得关注。这些关于信息得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她领域得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得减少(信息得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 4、信息得生物科学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她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得元素得数目以2为底得对数就就是该集合得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得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瞧做就是信息得传递。例如生物体内得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就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就是一种重要得信息传递。 5、科技工作得信息概念 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瞧做经验、知识与资料。诸如:“信息就是作为存贮、传递与转换得对象得知识”,“信息就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得一切符号系列化得知识”,“信息就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得经验、知识与智慧”,“信息就是组织好得、能传递得资料”等等都就是有代表性得信息定义。 6、哲学中得信息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自己整理笔记.doc33

参考答案 1、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 C不确定程度)。 2、下述对U/C矩阵描述正确的是(D U/C矩阵中,纵向表示功能,横向表示数 据类)。 3、系统分析的主要目的是( A、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4、对于大型程序设计来说,首先应强调的是程序的( B、可维护性 )。 5、在工资系统中,水电费扣款一项,属于( B定个体变动属性)。 6、数据流程图DFD中,符号圆圈“B、外部实体)。 7、一般要求达到(A、第三范式)。 8、数据字典的建立应在( A 、系统分析阶段)。 9、中小企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首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一般是(C、SQL Server )。 10、诺兰模型把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归纳为六个阶段。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各管理层次需求的阶段是( D、成熟阶段)。 11、身份证编号属于编码中的( C、区间码)。 12、与数据流程图相比较,业务流程图独有的内容是( D、系统中的人员) 13、下列描述中不属于信息特性的是( C、系统性)。 14、项目管理时可利用( C 、甘特图和网络计划技术),以便以最少的时间和资料消耗量来完成计划。 15、管理信息按决策层次的不同通常分为三级,即(C.战略级、战术级、作业级)。 16、下列决策问题中,属于非结构化问题的是( C、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17、系统的特征包括: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和(B、环境适应性)等特征。 18、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称为系统的( B、吞吐量)。 19、判断树和判断表的功能是用于描述(C、处理逻辑)。 20、在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化开发方法中,不属于系统分析阶段的是(A编写程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数据是记录下来可鉴别的(符号),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 2.程序调试时,测试数据除采用正常数据外,还应编造一些(异常数据)和(错误数据)以检验程序的正确性。 3.可行分析报告的结论为:(立即开发)、(改进原系统)和(条件具备再开发)。 4.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代码)维护, (程序)维护, (数据文件)维护和机器维修。 5.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有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购买软件包)等. 6. 网络的拓朴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型和树型等多种,实际应用中,常将它们综合起来混合使用以构建复杂的计算机网络 三、简答题 1. 信息系统的详细调查方法有哪些? 答:详细调查是在信息系统分析阶段可行性分析论证完成之后进行的一项活动,目的在于完整地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系统分析准备。 详细调查方法常有:(1)召开调查会;(2)访问;(3)发调查表;(4)参加业务实践。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应遵循用户参与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应用

东财《信息管理学》在线作业11答案

东财《信息管理学》在线作业1-0026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信息管理学是()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 A.信息传播学 B.管理学 C.信息科学 D.信息经济学 正确答案:B 2.企业系统规划法的重要工具是()。 A.CSF B.BPR C.U/C矩阵 D.BSP 正确答案:C 3.按照检索的信息形式,信息检索可分为文本检索和()检索。 A.多媒体 B.超文本 C.图片 D.文字 正确答案:A 4.结合工程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思想,信息系统建设一般需经过系统分析、()、系统实施等阶段。 A.系统设计 B.系统维护 C.系统调查 D.系统规划 正确答案:A 5.按信息来源,信息可分为内源性信息和()。 A.企业信息 B..产业信息 C.外源性信息 D.行业信息 正确答案:C

6.信息战略规划包括信息技术战略、()和信息管理体制战略等三方面规划内容。 A.人力资源战略 B.信息资源战略 C.计算机发展战略 D.信息系统战略 正确答案:B 7.1991年,美国()大学的三位学者提交了一份名为《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们创造性地概括出一种称为“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的新型企业。 A.哈佛 B.麻省理工 C.里海 D.普林斯顿 正确答案:C 8.信息接收者或信息接收端称作()。 A.信栈 B.信源 C.信宿 D.信道 正确答案:C 9.逻辑顺序方法的步骤是信息调查、信息分类与登记、()。 A.信息整理 B.信息存储 C.信息采集 D.信息分析 正确答案:D 10.口传信息源和实物信息源也称为()。 A.非文献信息源 B.静态信息源 C.网络信息源 D.文献信息源 正确答案:A 11.()是法律承认的权威机构,负责发放和管理电子证书,对电子商务中网上交易各方进行身份确认。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企业信息管理作业四

《企业信息管理》形成性考核四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0分) )是指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和可获得资源情况,为求得和长期生存和持续的均衡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管理与谋略。 A.竞争战略B.企业战略C.总体战略D.职能战略 2.()决定并揭示企业的目的和目标,提出实现目的的重大方针和计划,确定 企业应该从事的经营业务等,主要问题是确定企业的整体企业经营范围,在全企业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 A.竞争战略B.企业战略C.总体战略D.职能战略 3.()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市场中竞争,开发哪些产品或服务,这些产品和服 务提供给哪些市场,如何更快、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 A.竞争战略B.企业战略C.总体战略D.职能战略 4.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要获得成功,首先就要做好的( )工作。 A.企业信息战略制订B.企业信息战略实施 C.企业信息战略匹配D.企业信息战略规划 5.()是系统成功的头等重要因素。 A.最高管理者的重视与参与B.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需求程度 C.管理者对信息系统的需求程度D.管理者对企业各业务活动的理解 6.()是评价IT项目是否可行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一个标准,是对IT项目解 决方案的成本有效性的度量。 A.技术可行性B.经济可行性C.运行可行性D.实施可行性7.IT项目建设模式中,()是指由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人员开发系统。 A.自主开发方式B.委托开发方式C.联合开发方式D.购买软件包8.IT项目建设模式中,()是指聘请专业的开发公司为企业建设信息化项目,但 是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企业的业务骨干参与系统的调研、分析、论证工作。 A.自主开发方式B.委托开发方式C.联合开发方式D.购买软件包9.IT项目建设模式中,()是指聘请专业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开发系统,但在开 发过程中本企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也参与其中 A.自主开发方式B.委托开发方式C.联合开发方式D.购买软件包10.IT项目建设模式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实情况向专业的信息系统公司购买功 能较为强大的信息系统软件来满足信息需求。这种方式()。 A.自主开发方式B.委托开发方式C.联合开发方式D.购买软件包11.自主开发方式的优点有() A.开发费用低B.省时省力C.专业性高D.开发周期长 12.自主开发方式的缺点有()

信息管理系统读书笔记

信息管理系统读书笔记 第一篇:《管理系统》薛华成清华大学出版社读书笔记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心中一直有些疑惑,管理是什么、信息是什么、系统是什么、管理信息系统又是什么。通过阅读,我在书中找到了我要的答案。 管理:管理是为了某种目标,应用一切思想、理论和方法去合理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人,调度各种资源,如人、财、物、设备、技术和信息等,以求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好或最大的产出目标。 信息: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系统:系统是一些部件为了某种目标而有机地结合的一个整体。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起源很早,能够追溯到xx世纪xx 年代。最初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出自管理,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计算机。直到xx年代,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的著名教授高登戴维斯才给出管理信息系统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经过后人的不断补充与完善,我们可以将管理信息系统定义如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信息系统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依靠计算机等实现管理,而是一个将人包括在内的人机系统,一个管理系统,一个社会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在具体进行项目开发前,首先要建立领导小组、组成系统组、进行系统规划。领导人员应具有一些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有提高自己企业管理水平的思想和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设想;懂得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及主要工作并要善用人,能够组织队伍。 在组成系统组织前应由领导者建立信息系统委员会,主要工作是确定系统目标,审核和批准系统方案,验收和鉴定系统及组建各种开发组织。在信息系统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一个系统组。系统组应有各行各业的专家,例如管理专家、计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 组建队伍后,进行全系统的规划。

管理学作业答案

管理学 1:[论述题]论述:1.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其代表作为《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高效率. 泰勒认为,提高劳动效率是对工人和雇主都有利的事情,所以应该相互协作。但是提高生产率的根本途径是管理的科学化,而不是增加劳动量。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管理:(1)制定标准定额。(2).挑选一流的工人。(3).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4).实行新的奖励制度。(5).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 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他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理论中》是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作。 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按其重要程度和产生的先后顺序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一个人首先产生的是最低层次的需要,当这一需要基本满足以后,才依次要求高层次的需要;在同一个人身上,这几种需要可能同时存在,但由于其心理发展程度不同,占主导地位的需要也就不同;人的需要带有发展动态的性质;管理人员必须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研究调动积极性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具体的管理活动。 2:[论述题]名词解释:战略管理控制职能计划职能决策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非正式组织管理

参考答案:战略管理是指在制定、实施与评价具有全局性、指导性与纲领性的组织目标、方针与计划的活动中,通过一定策略、技术与手段以实现组织长远目标的过程。 控制就是管理者尊遵照一定的科学程序,对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及其效果是否符合计划进行测定,从而确保计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过程。 计划就是通过计划的编制,合理地安排组织内部的一切具体管理活动,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达到决策目标的实现。 .决策就是对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作决定的过程,它包括人士现状、识别问题、分析问题、拟定方案、选择方案、使方案生效等一系列环节。 预算管理就是通过对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所进行的计划、领导、组织、控制、协调、监督等活动。 人力资源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狭义的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是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 管理环境是指环绕一定管理活动并与该管理活动发生一定关系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它影响着管理系统的生存和发展。 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职工在共同劳动中,由于共同爱好、情感、价值观以及其他原因自发形成的群体。 管理是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对人力、无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信息管理学

第二篇信息管理学概论 第一章信息管理 一、信息管理概述 (一)信息管理的概念及对象:实质就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信息管理不只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如信息、人员、技术、机构等进行管理,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社会对信息需求的过程。) (二)信息管理的视角: ①技术角度: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 ②经济角度: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③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着眼于解决和协调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等,促进社会更充分利用信息,发挥其社会功能,为实现某种发展目标服务。 ④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 (三)信息管理的流程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二、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一)传统管理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 (二)技术管理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问题是拼命追求新技术,完全忽视了信息管理中其他因素的作用。 (三)资源管理阶段:概念剔除的两个背景,一是技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二是信息成为一种资源,迫切需要从经济角度思考问题,并对它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带来的问题,一是网络信息的无序化扩大,二是信息污染,三是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四是根据需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的难度更大。 (四)知识管理阶段:是一种重视与人打交道的信息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与人们利用这些信息的规则联系起来。其核心是知识的创造、应用、学习、理解和协商。其实现必须以相应的信息技术为条件。 三、信息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一)信息管理的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