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随堂优化训练》岳麓版历史必修2全册课时作业(含答案)

2013年《随堂优化训练》岳麓版历史必修2全册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对应学生用书P67)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届山东潍坊三县阶段性检测)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特点

2.如果再现我国古代先民在原始农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最好选择()

A.使用铁锄清除杂草

B.展示耒耜的发明过程

C.使用青铜器松土

D.用铁犁翻耕土地

3.(2012届广东中山桂山中学期中)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图中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③青铜主要用于酒器的制造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2012届广东汕头高一质检)《庄子·秋水》:“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这一记载反映了()

A.生产动力的重大进步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自耕农经济的出现

D.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5.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信息是()

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6.(2012届广东梅州东山中学期中)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A.铁锄B.曲辕犁C.翻车D.筒车

7.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B.农具与技术的改进

C.郡县制的普遍建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8.一位外国学者曾说:“称中国为河川之国,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有众多的河流,而且在于因为对河川进行了治理而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历史。”不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建成芍陂

B.秦朝时期建成郑国渠

C.西汉时期出现漕渠

D.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9.(2012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六次月)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漂,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D.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10.小农经济在我国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下列关于小农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它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材料二《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材料三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概括《野老歌》反映的社会现象。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自耕农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12.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请回答:

(1)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自耕农经济是怎样的经营模式?

(3)自耕农经济有哪些特点?

(4)“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为什么能够在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对应学生用书P67)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引文反映井田制的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2.(2012届广东深圳测试)史学家认为,公元前645 年晋国“作爰田”是一次重大变革,根据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测出,其实质是()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各个阶层的地位

3.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4.桑弘羊上书汉武帝指出:“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桑弘羊建议由国家管理盐铁的直接目的是() A.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B.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C.限制土地兼并

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5.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6.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B.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D.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7.有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材料中反映出导致当时“田制为空久”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政治腐败B.土地兼并严重

C.土壤日益贫瘠D.人口增长迅速

8.(2012届广东佛山一中期末)土地兼并与集中,是我国土地私有制的突出特征。宋代的土地兼并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是()

A.宋代实行“以军功行田宅”的制度

B.采取田庄式生产经营模式

C.宋代采取均田与限田的措施

D.宋代“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政策

9.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10.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廛:卖东西的店铺)”。这一现象的积极意义在于()

A.佃农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

B.佃农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消失

C.佃农与市场发生关系,获得实际利益,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D.佃农获得产品的完全支配权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根据材料概括这一制度的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制度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卷136材料二(公元485年北魏)颁发诏令,实行均田;将土地分为露田、桑田两种。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受露田20亩。露田加倍或2倍授给,以备轮种。桑田为农业田,不须还官,但须在3年内种植桑、榆、枣等树,而露田在身死后或年过70岁后要还给官府。在不宜种桑的地方,给麻田,男子10亩,妇人5亩。奴婢可与良人接受同样数额的田地。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

具体实行均田制时,原有的桑田,所有权不变,但要用来抵销应受份额。已达到应受额者,不得再受,超过应受额部分,可以出卖;不足应受额部分,可以买足。凡土地不足之处,允许向荒地处迁移,土地富足的地方,可以随力所能及借用国有荒地耕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露田与桑田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二分析,北魏均田制规定土地不得买卖,为什么还是出现了土地买卖现象?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对应学生用书P67)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四大经济区是指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B.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发展划分而成

C.各经济区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D.山东、山西经济区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2.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

A.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

B.江南地区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

C.龙门碣石以北在西汉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D.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3.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自然灾害B.战乱频繁

C.逃避兵役徭役D.逃避债务

4.唐宋时期,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①阶级矛盾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③民族矛盾④人地矛盾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5.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落后于北方的原因是()

①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②统治残酷阻碍经济发展

③人口稠密资源贫乏④生产工具和技术落后

A.①②③B.①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促成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客观条件是()

A.相对而言稳定的社会环境

B.水利工程的兴修,大批良田的开垦

C.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传

7.中国古代文献中常出现“关东”一词。秦汉时期的“关东”指函谷关(今陕西境内)以东地区,明清时期的“关东”则指山海关以东地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治中心的迁移

D.社会制度的变革

8.下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A.东汉B.南朝C.隋朝D.南宋

9.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富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南方商品经济水平较高

B.江浙一带统治者重视人才培养

C.江浙地区人杰地灵有良好的文化氛围

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10.(2012届广东湛江二模文综)历代状元籍贯分布统计表(单位:人)

地区唐五代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合计

北方40 6 28 0 6 11 8 11 10 120

南方18 10 24 37 0 0 2 77 69 237

共计58 16 52 37 6 11 10 88 79 357

形成以上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战乱频繁B.经济重心南移

C.中原人口南迁D.南方重视教育

二、非选择题

11.古代中国以农耕文明为主,边疆地区也存在着游牧经济。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山西、山东、龙门碣石以北、江南四大经济区。见下图:

材料二公元前2世纪前后秦皇、汉武时期汉族王朝统一不久,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为了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范围,向四周开疆拓土……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两大经济区是哪里?简述这一地位形成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材料三,分析地图中标示的农业区域向北方扩展的原因和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关知识,分析地图中标示的农业区域向南方扩展的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一、二均摘自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汉代至清末江淮较大水灾统计

朝代西汉唐明清

每百年次数15.2 23.4 75.7 262.9

——《长江流域水患研究》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进程和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长江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运用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长江流域开发的认识。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对应学生用书P67)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于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时期开始出现铁制农具

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把煤作为冶炼燃料的明确记载

C.南北朝时期灌钢技术使兵器更加锋利

D.秦汉时期开始用淬火技术处理铸铁

2.(2012届广东增城调研)1980年,湖南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包含“嫦娥奔月”内容的帛画(下图),由此可以看出()

①丝织品是当时百姓的主要衣料②汉代丝织品达到了很高水平③汉代的绘画水平已经相当高超④中国人二千多年前的飞天梦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而中国却在元代就已经掌握了一次纺出三根纱的高超技术,对这一技术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是()

A.郦道元B.黄道婆

C.哈格里夫斯D.汉文帝

4.(2012届广东肇庆二模文综)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5.(2012届广东广州七区质检)中国的瓷器以其巧夺天工的工艺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中世纪以来,欧洲兴起了一股收藏中国瓷器的热潮。下列是欧洲某收藏家的三个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生活的时代不早于中国的()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6.(2012届广东中山统考)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7.在中国古代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艺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商周/青铜器—唐宋/棉布—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唐宋/陶瓷—明清/棉布

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8.明中期以后,官府工匠可交纳“班匠银”代替服役。这一现象反映了()

A.手工业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调整

B.私营手工业的兴起

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手工业内部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9.(2012届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段考)元朝时期将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称作“匠户”,规定其身份世袭,不得脱籍改业;明代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允许班匠以银代役;清顺治年间宣布废除“匠籍”。上述变化()

①体现出古代官营手工业管理体制的调整②使统治者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征调各类工匠③反映了官营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的日趋松弛④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A.①②B.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据张瀚《松窗梦话》记载,明朝中后期杭州仁和县有张毅庵者,因其丝织品“备极精工”,人相争购,逐渐富裕,从一张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雇请“各色人匠”,因此“家业大饶”。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朝中后期杭州的丝织业发达

B.杭州丝织品做工精致受到欢迎

C.杭州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杭州人辛勤劳动因此逐渐致富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朝)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仍佴(纠集)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臵局……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

——《元史》材料二明代名隶官籍的民匠中,班匠(定期到官府服役者)百二十三万,构占工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其余为坐匠。……1485年,工部奏准,轮班匠可以以银代役,后又规定一律以银代役。

——《中国史纲要》材料三(入清以后)“原匠子孙逃故无遗”,止存户籍。1645年,顺治帝“免直省(直隶)京班匠,并除其匠籍”。……康熙以后,废除了匠籍。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元朝手工业管理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管理模式会造成什么弊端?

(2)材料二、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和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进步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材料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思考,中国古代手工业在经营方式上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2)结合材料二思考,施复夫妇由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反映出什么问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南海一号”是宋代我国向外运送手工业品的船只,船上大量手工业产品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4)《群神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作品中的瓷器为青花瓷,被有意安排在了突出位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种瓷器应是在中国哪个朝代时输出的?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对应学生用书P67)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届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段考)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或经济政策是()

A.原始农业B.工商食官

C.重农抑商D.工商皆本

2.下列属于隋唐时期商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的是()

A.政治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

B.南北往来的密切

C.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出现

D.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3.(2012届广东佛山一中期末)于昌明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张三正为他儿子准备上学堂的学费。于昌明不知道在这种情形下,主角应该使用何种货币。请根据历史知识,为张三判断最有可能的货币是()

A.纸钞B.金币C.银两D.布帛

4.(2011年海南单科)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6.(2012届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段考)客家民谣:“龙田墟,二五八(注:二五八,即农历当地赶集的日子)。”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

A.晓市B.村落C.草市D.夜市

7.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D.③④

8.(2012届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段考)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重农抑商的政策

9.宋高宗对大臣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这段谕旨说明南宋政府()

A.注重对官吏的考查B.重视海外贸易

C.注意减轻人民负担D.注意开源节流

10.(2012届广东江门高三调研)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材料二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材料三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

——《东京梦华录》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业出现的时间。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商业活动的什么特点?

(3)材料三与前两则材料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简要评价材料二、材料三中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对应学生用书P67)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明清农业发展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水稻的种植南北比较普遍

B.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粮食产量减少,经济作物增多

D.耕地面积日益缩小

2.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益少”,江南农村人口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商品经济相当繁荣

3.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新旧转型的趋势,最主要的表现是()

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资本主义因素萌芽产生

C.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D.大量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4.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该材料表明当地()

A.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B.日益成为江南棉织业的中心

C.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雇佣关系

D.商业发展突破了官府的控制

5.(2012届广东佛山一中期末)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判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自耕农、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6.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导致了农耕经济的瓦解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永乐至宣德年间,海禁略有松动,造船业与海外贸易开始复苏。但即使是在郑和七下西洋时,民间的海禁也并未完全取消。似乎航海只是朝廷的特权,一种上规格的、可以向世界炫耀的特权。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海禁不是一刀切,对民对官有区别②海禁松动就会有利于商业发展③值得炫耀的航海与海禁政策相抵触

④郑和下西洋的同时明朝还在闭关自守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

8.清末的海禁政策对中国发展造成的影响是()

①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②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堵塞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④造成了中国与西方力量对比的逆转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物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

C.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10.(2012届广东揭阳联考)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B.属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D.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二、非选择题

11.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苏州哪些历史现象?“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这些人靠什么生活?

(2)我国明清时期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还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3)明清时期对内、对外采取怎样的商业政策?实施这些政策的后果如何?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雍正帝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臵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 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纳也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仁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之间的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一、单项选择题

1.15世纪时,欧洲人急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不包括()

A.为迅速沟通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B.《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诱使他们到东方去寻找黄金和香料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他们渴望获得黄金

D.为了传播基督教

2.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B.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C.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使土著人皈依天主教

3.“《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以来的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著名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曾熟读此书,并在其所读拉丁文《马可·波罗游记》中加了45处标记,他对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富庶极为艳羡……”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马可·波罗对东方的描述是完全真实可信的

B.马可·波罗的游记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本原因

C.哥伦布受到《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有确凿证据

D.《马可·波罗游记》最早是用中文写作的

4.(2012届广东六校联考)“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请问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 A.迪亚士B.哥伦布

C.达·迦马D.麦哲伦

5.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人所谓的“地理大发现”的含义是()

A.发现了美洲大陆

B.开辟了欧洲到亚洲的新航路

C.人类首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D.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地方

6.2010年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的解说词这样说:“在15世纪就要结束的时候,热那亚籍的航海家哥伦布带回了关于新世界的讯息。新世界是什么,是土地,是人口,是资源,后来人们发现,那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哥伦布开辟了新航路

B.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广阔的市场

C.15世纪是新世界发现的时代

D.热那亚地区连接了新旧世界

7.16世纪著名的葡萄牙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的:“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令诗人对他的祖国引以为豪的是() A.地处海陆交通要冲

B.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

C.率先探索新航路

D.居欧洲商业中心地位

8.新航路开辟之所以被认为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最主要是由于()

A.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B.人类开始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

C.证明了地圆学说

D.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开始出现

9.下列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隐含着对历史的某种价值判断。请问这个选项是()

A.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B.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C.19世纪中叶的俄国

D.19世纪以来的美术

10.(2012届广东梅州东山中学期中)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观察新航路开辟后400多年的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扩张B.东西文明的交流

C.工业革命的兴起D.世界人口的迁移

二、非选择题

11.这是一幅14世纪前后欧洲的商路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在14世纪,如果你是意大利商人,你要到达中国广州的必经地是哪里?到15世纪后,你有哪些新选择?

(2)达·伽马和迪亚士都是从里斯本出发的,行程都经过非洲西海岸,但最终二人走了不同的路线。推动他们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是什么?

(3)15世纪中国的郑和也曾远航过,郑和与同时代西方船队的远航有什么不同?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意大利)塔维亚尼:“1988年3月,在庄严的政府官厅里举行有纪念意义的《新版哥伦布资料汇集》首发仪式时,我们明确地指出这个热那亚人的伟大业绩是一个发现,但它不能也不应该就这样被认为是独占的。这不是欧洲中心论的问题,而是整个旧世界——包括中国、印度和日本当时都不知道新世界的存在。然而,上千年以来,在新世界里有许多居民,其中一些已达到相当高的文化、文明和能力水平。”

材料二(墨西哥)马丁内斯:“对1492年10月12日是应该庆祝还是应该纪念?许多人对此有争议。……西班牙语言文化学者和保守派人士似乎想不惜一切代价地庆祝‘发现传教’500周年,而左派思想家则主张进行单纯的纪念,这样的纪念可使对‘蹂躏一冲突’或‘不和’的分析占一席之地,甚至可使争论继续下去,以便指责欧洲列强实行种族灭绝,并且以某种方式讨回旧债。”

材料三(哥伦比亚)波萨达:“500年前征服者来到美洲,我们现在称之为‘两个世界文明的汇合’的这种人种和社会现象也便开始存在。……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所谓‘两个世界文明的汇合’,不过是三种血统、三个人种和三种文化的聚合和交融,其结果就是发生了一个至今仍未结束的极其复杂,又充满痛苦的混合过程。这混合就是美洲土著、欧洲人和非洲人这三种血统和文化的大混合。当然,黑人这个因素不是所有拉美国家都有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欧洲、拉美学者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评价上有几种观点?

(2)对“庆祝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欧洲、拉美学者各是什么态度?

(3)你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

第8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早期殖民帝国葡萄牙的表述,正确的是()

A.殖民扩张的目的是占领市场和原料产地

B.殖民地全部在亚洲和非洲

C.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是垄断商路

D.实行残暴的种族奴役政策

2.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下图所示的分界线。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3.今天,荷兰的成年人经常向孩子们重复这样一句话:“荷兰之所以还是荷兰,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那么对于17世纪的荷兰“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成为头号贸易强国

B.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C.擅长海盗式的劫掠

D.垄断东方香料贸易

4.17世纪上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雇用著名的印刷业家庭为公司绘制航海地图。当时,绘图人员受雇后必须在阿姆斯特丹市长的面前起誓,答应要保守秘密,不让图上的信息外流。这一做法最主要是考虑到()

A.战争需要B.文化背景

C.商业利益D.外交机密

5.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A.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英国击败荷兰并夺取新阿姆斯特丹

6.进入19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自恃富强,动违禁令……日形狂诞”。1833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独占权。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打开商品市场B.扩大资本输出

C.夺取香港诸岛D.巩固远东霸权

7.18世纪,西方人所谓的“乌木”买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重要的资本积累方式。“乌木”是()

A.在亚洲掠夺的檀香木

B.对非洲黑人的蔑称

C.在殖民地掠夺的煤炭

D.对美洲棉花的反称

8.(2011年广东汕头一模文综)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图(单位: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年份

1570 1670 1780

国家

甲232 000 568 000 450 000

乙51 000 260 000 1 000 000

A.英国、西班牙B.荷兰、葡萄牙

C.英国、荷兰D.荷兰、英国

9.秦奋在历史学习中发现:欧洲的一些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荷兰有西兰(Zealand),大洋洲有新西兰(NewZealand);法国有奥尔良(Orleans),美国有新奥尔良(NewOrleans)。对此现象的由来,正确的解释是()

A.两者地理形势相同所致

B.两者文化传统相同所致

C.两者关系世代友好所致

D.欧洲列强殖民活动所致

10.“英国人安东尼·培根是一名奴隶贩子,从1768年开始从事黑奴贸易……尽管很多黑人死于途中,每趟利润仍高达百分之几百。这样在八年中,他竟赚了76 000英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黑奴贸易使英国商人获利丰厚

B.殖民者从非洲抢夺了大量财富

C.黑奴贸易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黑奴贸易具有血腥性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荷兰人第一个冒险建造出了一种仅能运送货物而不可装臵火炮的商船。……它的设计很独特,它的船肚子很大,所以船身很大很圆。而甲板很小。这样的做法是因为,在斯堪的纳维亚,船所缴纳的税取决于甲板的宽度,甲板越窄,付的钱越少,所以,荷兰人造的船甲板很小,船肚子很大,利润也就很多。

材料二1596~1598年,一个有名的人叫巴伦支,他是荷兰的一个船长,他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他经过了三文雅,现在一个俄罗斯的岛屿,但是他们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在恶劣的险境中,8个人死去了。但荷兰商人却做了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他们丝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货物,而这些货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

材料三1602年,在共和国大议长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政府将一些只有国家才能拥有的权利,折合为25 000荷兰盾,入股东印度公司,这就大大增加了东印度公司的权限和信誉。……荷兰人同时还创造了一种新的资本流转体制。1609年,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诞生在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于1609年,大约比英国银行早一百年。

材料四为了保障银行的信用,阿姆斯特丹市通过立法规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限制银行的交易自由。由此,一个看上去不可思议的现象出现了:当荷兰和西班牙的军队正在海洋上厮杀时,西班牙贵族手中的白银仍可以自由地从阿姆斯特丹银行的金库中流进流出。荷兰的银行,可以合法地贷款给自己国家的敌人。

——以上材料皆引自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解说词

(1)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性商业殖民帝国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荷兰丧失大国地位的主要原因。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班牙从一开始就对美洲殖民帝国实行杀鸡取卵的短视政策,它不像后来的英国,不知道怎样对北美殖民地实行哪种有系统的榨取,也不知道怎样使殖民地成为宗主国的工业品市场和廉价原料供应地,而是一味贪婪地搜刮美洲的金银财富。当然,这种政策在某种程度下也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一方面,美洲有大量金银可采;另一方面,西班牙国内的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向殖民地提供工业品的水平。

材料二商人一旦富有,所渴望的是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借以分享贵族特权,而对工业则望而却步。美洲金银的大量涌入,对工业发展也起到了消极作用甚至破坏作用:金银数量的激增造成通货膨胀。同时,精力充沛的西班牙人都奔向美洲去做发财梦,相应地忽视了发展国内工业。

材料三西班牙国内工业落后,再加上它的航运业落后……结果在对美洲贸易中,荷兰、英国人排挤了西班牙……其原因主要在于:西班牙对于美洲……的榨取,使得西班牙的半封建的、以土地为基础的经济和社会的重新改组成为不必要的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班牙对美洲的主要掠夺方式,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殖民掠夺对欧洲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对美洲贸易中,荷、英排挤了西班牙的原因。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里的“变革”是指()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C.英国工业革命

D.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一位著名的美国史学家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

B.使用蒸汽机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形成

D.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3.(2012届广东茂名一模文综)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促进工业文明的崛起②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促使石油产量大增③火车、汽船等新的交通工具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④有利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美大陆的完善、扩展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

4.(2012届广东佛山一中期末)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展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图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2012届广东梅州东山中学期中)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里的“长技”指的是()

A.汽车制造技术B.蒸汽机车制造技术

C.电话制造技术D.内燃机制造技术

6.(2012届揭阳一中期末)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D.贫富差距缩小

7.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由工场制到工厂制,再到大企业制,其根本原因是() A.大机器生产出现的需要

B.科学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

D.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 为什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教材可以对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在处理一册课本之前,一定要先从某个角度去整合全部内容,把点连成线,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在复习每节课时再把点放在线上,这样就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2、对研讨某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言,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历史。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必修二内容: 一、 农业文明时代 (一)农耕文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2、土地制度的演进: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以后)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产业结构);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_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 (二)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领先于世界) (三)政府的政策:________ (四)分化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_________萌芽(发展缓慢) (原因: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_________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______________等政策; 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__________、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近代前夜的迟滞 (因素:内因:明清__________、闭关锁国、固守_____经济;外因:西方列强完成____________,对外侵略扩张) 二、工业文明时代 (一)________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主题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火药应用于军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判官、地方割据矛盾的基本解决) 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海禁)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闭关锁国清末鸦片战争及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上古时期(养蚕缫丝、陶瓷) 西周(工商食官、井田制) 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的出现、牛耕的运用、私营手工业的出现、铁器的使用、重农抑商) 汉朝( 小农经济的初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关系的出现、东汉青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白瓷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隋唐(唐朝曲辕犁、经济重心的继续南移、陶瓷业的发展、坊市制、对外经济的发展) 宋朝(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小农经济的成熟、交子的出现、商业的发展、打破坊市制、制瓷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元朝(彩瓷的出现、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朝(粉彩、麻的广泛运用、土地兼并的激烈发展) 清朝(鸦片战争钱前的经济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秦朝的法家思想西汉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隋唐时三教合一思想两宋理学的创立及发展(二程、朱熹、陆九渊的心学)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医圣张仲景) 书法(相关朝代的书写主体书法名家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绘画(帛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出现顾恺之画圣吴道子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及代表画家马夏的残山剩水明末的八大三人的奇特画风) 诗经与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政治上:主要是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演进过程);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及其代表性法律文献; 经济上:了解古罗马、古希腊的工商业发达以及海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成就(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起源、智者学派中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道德与知识的联系和认识你自己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其对哲学的发展 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当代史的具体分界线争论不休,我这里就采用课本的观点,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我国近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线。其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政治上:了解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时间,过程和战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影响和主权的破坏,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时间点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和地位,最后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总体影响),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以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精耕细作(人们不断更新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提高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粮食亩产量提高,是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骨耜等石器;进入文明时代(商周),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2、农耕技术的发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唐代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进步。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 ③落后性: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稳定了社会经济;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所有 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其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 (二)租佃关系(地主与佃农) 过程:由战国,随着私有土地而产生,到明清:普及全国,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 影响:由于,农民可以获取一部分粮食,所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 三、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粮食产量高)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经济区域的特点:多样性、不平衡。 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汉代时的经济中心)、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中唐的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中原人口(最主要)的南迁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中唐后开始超过北方 (3)南宋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商周青铜器,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 2、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4、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 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强化版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易错点: 1,西周受封诸侯对土地享有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买卖; 2,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井田制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无权支配劳动产品;个体农耕下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 4,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与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是汇票,不是货币。 山东历史: 1,春秋时期齐鲁的税制改革,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2,农业书籍: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代王祯《农书》; 3,手工业:齐国盐铁纺织业发达;西汉设“三服官”;西汉丝绸之路的源头; 4,商业:战国秦汉时临淄和陶是著名经济都会;

考点一:农业 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耕作方式 土地制度小农经济成为封建基础组织形式 土地私有,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结合,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 1,铁犁牛耕,开垦私田;2,战争频繁,遭到破坏;3,税制改革,承认私有。 土地兼并: 原因:土地私有制度和土地买卖制度 影响:政治上政府收入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农民普遍贫困,工商业者买田置地,影响工商业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小农经济成长因素: 有利因素: 1,生产工具的使用:铁犁牛耕; 2,封建政府的扶植:重农政策; 3,农民自身的努力:拥有生产资料,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单产产量。 不利因素:

1,规模小,条件差,剥削重; 2,天灾人祸,土地兼并,人口增加,威胁破产; 3,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的农业,始终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表现: 1,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老死不相往来; 4,脆弱性:容易受政策、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我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漫长。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的成就: 1,14-18世纪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衣食结构变化:双季稻的扩种与增产,玉米番薯的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 3,赋役制度变革:明中后期一条鞭法;清前期摊丁入亩,标志着赋役制度的成熟; 4,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大量增长; 5,农业科技进入经验总结阶段。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二教材整体分析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二教材整体分析 08级历史学一班 郭军 40803012

一、教学内容说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历史Ⅱ经济文明历程》,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这一册教材共设有5个单元,而仔细分又可分8个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在上述专题中,前四个专题基本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后四个专题基本反映了世界历史中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八个学习专题共同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历史Ⅱ》的主要学习内容。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决定着人类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现象。政治和文化对经济发展又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本教材选取的八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都是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通过这八个专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理解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与评价;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经济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与影响,理解经济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本专题主要内容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来认识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使其了解我国古代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逐步学会用横向联系的方法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特点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本专题主要讲授的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包括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与曲折发展的原因、历程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讲授,要让学生了解近代经济结构的复杂性,认识其中的最大变动就是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从而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原因、表现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主要包括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通过讲授,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人民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主要史实,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改革开放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变,认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结合史实,探讨改革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对付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2、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保证了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开原高中高三历史组 一、单项选择题 1.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2.“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3.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5.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 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6.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6中最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课后习题答案

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岳麓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 [课中思考题] 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提示: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遭受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因为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由此,过度的土地兼并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阅读与思考] 请思考明清时期农业雇工与佃农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尝试理解这一变化的意义。提示:①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可知,到了明清时期雇工和佃农在法律上已享有与地主平等的身份,没有主仆之分。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反抗斗争促成这一变化;这一变化又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诸城繁华中学高一历史学案(0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小结 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描述从夏朝到清朝的政治制度,其中,第 1 课讲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第2、3、 4 课讲的是从秦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1、原始社会 : 2、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3、封建社会 :战国→ 秦→ 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第1 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前 2070—前 1600)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二、商朝(前 1600—前 1046)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 ,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商朝还是一 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前1046—前 770)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 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 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 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武装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服从 政令、朝觐述职、纳贡、随王作战等义务。 4、分封制的影响: 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层层分封,形成“周王----- 诸侯 ------ 卿大夫 ------ 士”的等级序列。 ③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分封制的变化历程: 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二)、宗法制 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政治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的特点:①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③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复习提纲 (金沙县第五中学万飞制) 夯实基础构建体系知识迁移注重实战 本书叙述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展示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复习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知识梳理和体系构建。 【核心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本单元掌握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区域分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 、西方的工业文明进程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B 、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核心内容】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4世纪),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成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掠夺与扩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壮大了西方国家的实力,闭关锁国的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导致了洋务运动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以及交通通讯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 、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B 、资

本主义国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核心内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尼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关内容;罗斯福新政、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等相关内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时间轴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西汉 魏晋 东汉 南北朝 唐 南宋 北宋 清 元 明 原始社会末 1840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宋朝不抑兼并 重 农 抑 商 有 所 放 松 重心南移完成 王一景牛治一理人 黄 河 经 济翻重 心车 开 始 南 移 曲辕犁犁评筒车 石器锄耕 土地国有制(贵族) 集体耕作 西周·井田制 重 农 抑 商 开 始 土 地 私 有 制 确 立 商 鞅 变 法 都 江 堰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牛 耕 推 广 早期:耦 犁 中期:犁 壁 晚 期:二 牛 抬 杠 北魏均田制 土均南地田方兼制超并崩过严溃北重 方 (中唐)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铁犁牛耕出现、自耕农 小农经济出现、男耕女织 农作物种类增多、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青铜器出现 官营手工业 工商食官 木 炭 冶 炼 铁 钢 私 营 手 工 业 出 现 家 庭 手 工 业 出 现 炒钢法 青瓷、水排 丝国、汉代开始用煤冶铁 灌钢法、白瓷 邢窑白瓷、越窑青瓷 普遍用煤冶铁、瓷都 缂丝技术 棉纺织业出现 开始焦炭炼铁 黄道婆 彩瓷:青花瓷、釉里红 资本主义萌芽 五彩、斗彩、松江(棉布) 粉彩、珐琅彩 西 周 ————明 中 期, 官 营 手 工 业 占 社 会 主 导 地 位 明中期后,私营手 工业占主导地位 私商出现 工商食官 (秦—唐以前)重 农 抑 商,商 业 发 展 缓 慢 唐朝繁荣: 邸店、飞钱、柜坊 周——唐,实行坊市制,政府直接管理市场,集市有空间(坊市分开)和时间限制(日中为市) 宋朝出现纸币、打破坊市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集市,出现了夜市、草市、晓市。(瓦子、勾栏)。元朝商业繁荣,宋元对外贸易发达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会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但实行海 禁、闭关锁国,阻碍了发展。 1765—1850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教材主要介绍社会主义建设的前二十多年中,中国共产党由于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加之后来“左”倾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困难,但仍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二十余年间中共领导下取得的建设成就与挫折是课标要求掌握的基本史实,同时还应学会分析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和遭遇挫折的原因,并吸取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第三单元的基础上,对经济体制已经有较明确的认识。必修I 中讲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方针,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为什么走上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挫折的原因,教师应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情境设疑,合作探究法,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如“一五”计划的成就,“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图片。利用图片和数据,在教学中逐步展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与教训。 学习方法 要从宏观上把握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即在曲折中发展。掌握发展的表现,分析曲折的原因,同时要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具体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20世纪0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2.正确认识建国后到1976年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失误,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法:在教学过程中展示1949~1976年的相关图片,成功再现当

年的历史事实,加深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评价。 2.深入探究法:通过阅读“一五”计划的内容,结合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引导学生探究“一五”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深远影响。 3.社会调查法:引导学生向身边的人调查,特别是了解父辈的亲身经历,以加深理解教材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正反两方面的经济建设史实,使学生铭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2.学习1956--197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实,感悟党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最终都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经济建设不断前行。 重难点分析 重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三大改造。 难点 三大改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及由此而建立起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武汉长江大桥》图,同时利用“大跃进”时的壁画,或《坐在稻穗上的姑娘》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照(图)片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我们该怎样评价这些信息及其反映的时代呢? 教学新课 教师要求学生通读一遍教材,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建国后至1976年四个阶段的经济建设史实,填写下表: (学生回答,教师完善)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 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②制瓷技术: 东汉末年: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 产生:西周时期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 生产的发展。

2019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册: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一五”计划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C.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利于新中国各地区均衡发展 2.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行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二者的相同点是() A.消灭了农村的土地私有制 B.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公私合营的改造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A.优先发展重工业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进行了公私合营D.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益源庆醋厂是太原市一家久负盛名的老字号,20世纪50年代开始被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1956年,益源庆被收归到太原市新星食品酿造厂,成为该厂专门制醋的一个车间。国家对益源庆这类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 A.走集体化道路B.没收为国营企业 C.全行业公私合营D.资本家自愿捐献 5.下图是195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湖北省光化县崔营乡幸福社第二生产队“二亩九分小麦亩产3530斤(1斤=0.5千克)”的报道。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创新了经济发展的模式 C.生产急于求成 D.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6.下面是1953—1975年中国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比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建设()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金沙县第五中学万飞制) 夯实基础构建体系知识迁移注重实战 本书叙述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展示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复习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知识梳理和体系构建。 【核心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 品分配方式。本单元掌握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区域分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 、西方的工业文明进程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B 、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核心内容】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4世纪),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成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掠夺与扩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壮大了西方国家的实力,闭关锁国的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导致了洋务运动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以及交通通讯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 、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B 、资本主义国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核心内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尼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关内容;罗斯福新政、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国家干预经济、

教案-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检测:第四单元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含解析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歌曲《小燕子》发行于1957年,是电影《护士日记》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 A.“一五”计划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大跃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考查我国“一五”计划的相关内容。从“1957年”“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可知,这些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成就,故A项正确。 答案:A 2.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时间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41.5 3.2430.720.6 结束年54.517.127.20.04 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1946、1949 B.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表格、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 急剧下降,这是由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时间是过渡时期。 答案:B

3.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 ) A.使经济建设成为全党的工作重心 B.扭转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错误 C.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分析 D.提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国的总任务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史实的识记能力。中共八大的主要贡献是对中国社会主 要矛盾的正确分析。 答案:C 4.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画,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 C.“大跃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宣传画强调“不到十五年,就要超过英国”,体现了“大跃进”时期的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特征,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5.“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 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这是针对当时党中央哪一方针路线通俗的注解( ) A.“一化三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解析:由关键信息“1962”“农轻重”“综合平衡”可知是为了纠正农村中的 “左”倾错误,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 答案:D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纲课标解读: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商周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屯田制、均田制等)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种植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使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西汉中期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以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的进步: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