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等专业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发展规划

中等专业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发展规划

***市***中等专业学校数控技术专业

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现状

我校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于2008 年正式招生。该专业连续招生五年,现有在校生289 人,已有毕业生276 人,招生规模逐年上升。

学校十分重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工作,先后投资了近1000 万元用于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其中,用于数控专业学生实训的“工业制造培训中心”占地3000 平方米。主要实验、实训设备达235 台套,共投入1083.0679 万元。生均达 3.75 万元。2011 年我校成功引进“硕达模塑教学工厂”,构建实景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了教师与车间合一、老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工人合一的三个有效对接。同年,我校创建了数控机床装调与维护国家级实训基地。

该专业拥有一定规模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任专业教师共18 人,本科学历达100% ,其中具有硕士学位(在读)的教师 6 人,占专职专任教师

的33.33% ;具有中学高级教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 6 人,占专职专任教师

的33.33% ;具有“双师及双师素质”的教师12 人,占专职专任教师

的66.7% ;具有高级职业技术格的老师达100% 。其中,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技术资格的老师8 人,占专职专任教师的43.1% 。兼职教师 4 人,占专职专任教师22.22%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良好的敬业奉献精神,完全胜任目前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需要。

目前,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于2008 年被认定为***市示范专业,2009 年被认定为江苏省示范专业;2010 年被认定为江苏省职业教育省级课改实验

点;2010 年《数控铣削加工- 实用教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2011 年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被评为***市精品专业;2011 年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成功创建国家级实训基地。

二、专业建设整体目标

对接地方产业结构,动态准确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学校专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十一五”学校发展规划的纲领文件,改革与完善管理体制与机制,构建以市精品专业为支撑、应用专业为骨干、以专业群形成为标志的专业新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立高效、灵活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汇聚一批学风严谨、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骨干;建设一批装备优良、设施实用的专业实训室和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标志性成果;以江苏省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为目标,加快推进五年制数控技术(高职)专业的建设步伐,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创新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三、专业建设思路

(一)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创建江苏省“品牌专业”为契机,通过三年的建设,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积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企业调研,职业能力分析,逐步形成符合职业功能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功能模块化,教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项目化校本教材,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三)构建“六位一体”的新型数字化教学工厂

按照国家级示范学校建设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实训条件,努力建设“六位一体”的新型数字化教学工厂。积极推行“7S ”管理新模式。

(四)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结合专业发展,注重实践锻炼,提高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科学培养师德高尚、勇于创新、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五)积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在与汇众模具有限公司、硕达模塑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市场,加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冠名班”、“订单培养”的办学规模,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借助“引企入校”试点,逐步形成“车间即教室、学生即学徒、老师即师傅”的新型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四、专业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牢固确立“市场需求就是办学方向、社会满意就是质量标准、适应经济发展就是学校生命”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实训基地建设高起点,专业建设高标准,教师配备高水平,学生培养高质量,校企合作高效益”的办学目标,全力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悉心营建职教特色。

1.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形成产、教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在专业建设中,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市场对数控加工业人才的需求,实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

2.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技能兴趣,并结合加工制造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并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适时滚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以专业群链接生产线,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教育为主导,

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相互渗透,建立“引企入校、进厂办学、企业办学、校

办企业”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 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多证制”教育

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根据我校“文化够用、技能过硬”的教学理念,明确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以具有熟练的操作、设备故障的诊断、维护、维修技能为核心,形成数控技术专业领域的实训

4. 建立“功能模块化、内容项目化、教学一体化”的“三化”课程体系

将数控加工专业课程按功能进行整合,设置若干模块。每个模块中的核心课程精选企业典型产品作为教学任务,采取任务驱动式“一体化”教学。通过学校专业教师工作室培养、校内实训基地训练、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以及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工学交替等“四段式”培养,真正实现将教学融入生产,将工件融入产品,将学校融入工厂,将学生融入工人的“四融入”模式,努力打造“优质产品的制造者”。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企业实习基地锻炼

学校工作室培养验

校内实训基地训练

图 1 学生培养流程图

(二)师资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始终坚持

以人为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高层次

人才队伍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结合专业发展,注重实践锻炼,提

高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科学培养师德高尚、勇于创新、专兼结

合的高素质“双师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建设目标:

( 1 )总量目标:保证教师数量充足,保持队伍稳定,生师比为16 : 1 ,满足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长远发展的需求。

( 2 )素质目标:引导教师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现代化的职教理论,创新思想,更新观念,把握课改,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整体素质持续提高。

( 3 )结构目标:

学历结构:到2015 年,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达到25% 以上。

职称结构:中、高级以上职称所占教师比例达到65% 。

(四)校企合作建设

校企合作是加强职业教育专业运用性的捷径。为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关度,加强专业的适用性,必须了解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特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而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的职业需求,所以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数控专业知识特点,本专业应选择三类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数控系统生产企业、数控设备生产企业和数控设备使用企业(主要为加工企业)。在合作中,本专业主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 1 )建立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和企业合作,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自己工作有一个感性认识,使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数控技术形成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而且也使自身能力素质得以提高,比如职业道德的建立,协作精神的培养、意志力的锻炼,工作环境的了解,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只有建设好实习基地,才能充分显示出专业发展的特色。

( 2 )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

因为学校培养的学生就是在这些类型企业工作,所以合作企业最了解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所需的技能、知识和素质。通过聘请合作企业经验丰富人员参加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制定,使得教学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的学生也更具有竞争力。

学校培养方案和计划是需要不断完善的,而这种完善又需要在与企业的不断交流中实现。通过和企业合作,建立起学生培养反馈机制,能够及时从企业和分

六、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

成立数控加工专业项目组,全面负责该项目建设和规划工作,按照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负责该项目的实施及运行过程的跟踪管理。邀请企业数控专家、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调整完善数控加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该专业的教学改革,负责组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确保该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2 .制度保障

严格执行国家、省、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制订该项目有关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规章制度,建立项目负责人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项目监督责任制、目标责任考核制,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体系,确保建设项目按期保质保量顺利完成。

3 .经费保障

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争取专项拨款,争取相关行业和企业的资金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以保障项目建设资金到位。

***市***中等专业学校

2010.0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