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7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07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07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07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第七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第一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产生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主要代表人物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滞胀,导致凯恩斯主义失灵,货币主义开始受到重视,人们开始利用货币主义对凯恩斯主义进行大规模的批判。

鉴于货币主义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无法彻底同凯恩斯主义决裂,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卢卡斯于1972年发表《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率先将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同货币主义模型结合起来分析)等人在货币主义的旗帜下,以理性预期为分析工具,重新阐述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一般价格水平、就业与产量决定的理论,强调经济体系的自我调节机制,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经济,逐渐形成了理性预期学派。但在当时,理性预期学派被看作是货币主义的分支,是一种激进的货币主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理性预期学派有广泛的发展,在经济学领域开始了理性预期革命。1985年,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在《经济学》第12版中,用理性预期学说重新撰写了宏观经济学,并将理性预期学派正式列入主要经济学流派之中。《经济学》第12版的出版,标志着理性预期学派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学流派的产生。

理性预期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了重要的发展,使得原来的名称已不足以体现该学派的全部特色。另外这些重要发展本质上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相一致,于是,西方学者称其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1979年,萨金特在其《宏观经济理论》著作中,曾将他们的理论称作“新古典宏观经济学”(the 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或NCM).于是一些学者就借用这个名称,简称其为“新古典学派”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由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与理性预期学派大体相同,有的经济学家仍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称为理性预期学派。

2.主要代表人物

(1)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merson Lucas ,1937—)

罗伯特·卢卡斯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1937年9月15日出生于华盛顿州的亚基马市,父亲是船厂的装配工,母亲是时装设计师。1959年获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64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70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得到教授职位。1975年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1995年10月10日,由于:“他发展与应用了理性预期假说,并因此改变了宏观经济分析和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曾担任过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经济计量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联合会会长等职务。

卢卡斯的主要著作有:经济周期理论研究(1981),理性预期与经济计量学实践(1981,与托马斯·萨

金特合著)。重要论文有“预期和货币中性”、“对经济周期的理解”等。

罗伯特·卢卡斯虽然因发展和应用了理性预期假说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本人却未能“理性预期”到自己能够获得这一荣誉,而他的前妻芝加哥大学本科时的同学丽塔·莉莉·科恩(Rita Lilli Cohen)却预期到了这一点。他们俩1959年结婚,1982年分居。在1989年办理离婚手续时,丽塔提出若是卢卡斯在1995年年底之前获得诺奖,她应该分得全部奖金的一半。当时卢卡斯认为自己获得诺奖的可能性极小,就漫不经心地答应了。后来当丽塔按离婚合同拿走他的一半奖金时,卢卡斯后悔莫及,认为丽塔简直是个女巫。

(2)托马斯·萨金特(Thomas.J.Sargent ,1943—)

托马斯·萨金特出生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1964年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文学学士,196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曾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他是卢卡斯的追随者,主张经济自由。他主要研究宏观经济模型中的理性预期的作用、动态经济学理论和时间序列分析。他的代表性著作有《宏观经济学》,与卢卡斯合著的《理性预期和经济计量实践》等。

(3)罗伯特·巴罗(Robert J. Barro,1944—)

罗伯特·巴罗出生于美国纽约,他于1965年获得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理学学士学位,1969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哲学博士。曾在芝加哥大学、罗彻斯特大学任经济学教授,现在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他主要研究宏观经济中的就业、货币和经济周期问题。他的有关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在西方经济学界有相当的影响。他的代表性著作是《货币、就业与通货膨胀》(1976)、《现代周期理论》(1989)和《宏观经济学》(1993)。

(4)芬恩·基德兰德(Finn E. Kydland,1943—)、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1940—)

芬恩·基德兰德出生在挪威,是挪威公民。1973年在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圣巴巴拉校区的教授;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出生在纽约,1967年从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联邦储备银行明尼阿波利斯分行的研究员。

基德兰德与普雷斯科特因在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难题”和商业周期的决定因素等问题的研究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而共同获得2004年的130万美元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5)明福德(Patrick Minford,1943—)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英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利物浦大学的应用经济学教授明福德,出生于英格兰,1964年获得牛津大学的文学士学位,1970年和1973年分别获得伦敦大学的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开始在利物浦大学任教。在西方经济学界,他有“英国的卢卡斯”之称号。其代表作为《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出版中译本。

其他代表人物有尼尔·华莱士(Neil·Wallace)等。

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和发展阶段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之所以从货币主义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是由于正统货币主义存在一定的缺陷:

(1)适应性预期假说与理性人假定相矛盾

在适应性预期中,人们仅仅根据过去的信息来进行预期,完全不考虑现在可能获得的其他信息。此外,当预期的变量值与实际变量值不一致时,经济主体只能缓慢与部分地修正预期。在适应性预期假说下,人们的预期会犯系统性的错误,而不能吃一堑长一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显然,适应性预期假说与理性人假定相矛盾。根据适应性预期导出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都向右下方倾斜,从而意味着只要中央银行不断地增加货币供给量,菲利普斯曲线就会不断地右移,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就有持续的交替关系。另外,正统凯恩斯主义也吸收了垂直的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使得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逐渐综合,模糊了两者的界限,大大减弱了货币主义对正统凯恩斯主义的攻击力。

(2)固定货币增长率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不一定能够稳定经济

弗里德曼坚持货币需求函数相当稳定,因此,要求用固定货币增长率的单一货币规则来稳定经济。然而20世纪80年代,美国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明显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衰退。1980年的美国通胀率上升到13.4%,失业率达到8%。1982年,通胀率虽然有所下降,但失业率达到10%,形成了严重的滞胀局面(部分原因是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年的国际石油价格由1978年的每桶14美元上升到34美元)。如果货币需求函数本身不稳定,那么,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就不一定能够稳定经济。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

这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阶段,当时被称作理性预期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该阶段的主要贡献是:将理性预期假说运用到宏观经济学研究之中(创新方法);将古典经济学中的弹性价格和弹性工资假说引入宏观经济学;创立了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货币政策的无效性命题。

(2)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这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巴罗、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和约翰·泰勒(John Taylor,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等。他们在该阶段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提出政策无效性命题、创立了应用宏观经济学。

第二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3大假说

理性预期假说、持续市场出清假说和总供给(自然率)假说构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尽管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接受所有三个假说,然而持不同主张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也可能只支持其中一个或二个假说,而没有必要把三个假说统统接受。

一、理性预期假说

1.三种非理性预期

(1)静态预期(Statical Expectations )

静态预期完全按照变量的过去值来预期变量的未来值,即使错误不断,也从不修正。蛛网模型(见附录)中的预期就是这种预期。其形式为:

1-=t e

t P P (2)外推型预期或外插型预期(Extrapolative Expectations )

外插型预期是指凯恩斯“通论”中的预期。凯恩斯认为预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对于有些经济变量,是可以主观估算出其有关的概率分布的;但另一方面,另一些经济变量却根本无法通过计算形成预期。例如投资决策,企业家对于不确定的未来,常常缺少估计投资盈利与否的客观基础,全凭过去的投资盈利情况与自己的主观预测或血气冲动(由生理与心理情况决定)行事。其形式为:

)(211----+=t t t e

t P P P P α 其中α的大小,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心情的乐观程度:假设从t -2期到t -1期价格上升了,乐观的人将预期这种上涨趋势持续下去,即1=α,悲观的人预期未来的价格会下降,即1-=α。若0=α,就变成静态预期了。外推型预期有以下特征:预期的形成缺少可靠的基础,易受情绪的支配;预期被看作是外生变量;预期不受有关经济变量与政策变量的影响。

(3)适应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指适应性预期是指经济主体主要根据某种变量的过去值来形成该变量未来的预期值。如果预期不正确,即预期的变量值与实际变量值不一致,经济主体就会按照实际变量值与预期变量值的差额来逐渐地(不是一次性地)调整预期偏差。以通货膨胀为例,对t+1期的适应性预期通货膨胀率可以用下述公式来表示:

)(1e t

t e t e t P P P P -+=+α 在适应性预期中,人们只能随着价格的变动来滞后地调整对价格的预期。是一种被动的后顾式预期。由于适应性预期仅仅根据过去预测未来,因而只有在将来的情况同过去的情况相类似时,这种预期才可能是大致准确的。但是将来的情况不一定与过去情况保持相似,而且经济政策本身也会加剧未来与过去的区别。因此,适应性预期仍然难以对经济前景做出可靠的推断。认识到现代货币主义在预期问题上的这一失误后,年轻的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不同的新颖观点。

2.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 Hypothesis )概念的提出——穆斯,1961

理性预期概念与美国经济学家穆斯的有关微观经济学研究成果相关。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弗雷泽·穆斯(John Fraser Muth ,1930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62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在1961年7月号的《经济计量学》杂志上发表《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率先提出了理

性预期概念。他认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在过去和现在所能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正确的预期。“由于预期是对未来事件有根据的预言,所以预期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言,在本质上是一样,我们将这种预言叫‘理性预期’”(外国经济研究会编,《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他提出理性预期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价格决定的动态模型——蛛网模型完全是以非理性预期为前提的。如果生产者的预期合乎理性,那么商品市场将很快地趋于均衡。

穆斯所提出的理性预期概念,在当时未被人们用于宏观经济分析,因而对经济理论未产生广泛的影响。卢卡斯于1972年发表《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率先将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同货币主义模型结合起来,分析宏观经济问题。以后随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流行,理性预期概念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宏观经济学研究之中。

3.理性预期的含义(理性预期假说的弱版本和强版本)

(1)理性预期假说的弱版本:

弱版本的主要含义是,在形成关于某一变量的未来值的预期时,经济主体会找到该变量的所有决定因素,并会最佳(最有效)地利用有关这些决定因素的所有可公开获知的信息。换句话说,预期是经济主体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理性地形成的。例如,如果经济主体认为通货膨胀率是由货币扩张率决定的,那么他们就会充分利用有关货币扩张率的所有可公开获知的信息来形成对未来通货膨胀率的预期。

(2)理性预期假说的强版本

理性预期假说的强版本形式在上文引自穆斯(1961年)论文的文字中已有表述,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中的理性预期正是穆斯的这种强版本形式。理性预期的强版本形式认为,经济主体对某些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期同这些变量的客观数学条件期望相一致。以通货膨胀的预期为例,理性预期假说的强版本形式可以用下述代数式来表示:

)(1

-=t t e t I P E P 其中的e t P 是t 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1

-t I 是在t -1时期,经济主体所能得到的有关信息集合。)(1

-t t I P E 为t 期的通货膨胀率的期望值。 理性预期的强版本形式不排除存在预期误差的可能性。不存在误差的完美预期只存在于消除了不确定性和经济主体拥有完全信息的世界。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与经济主体得不到完全信息的现实生活中,即使是理性预期,也会产生误差。然而这种预期误差是一种随机误差,它的条件期望值等于零,且与经济主体形成预期时所得到的信息集合没有关系。在理性预期中,经济主体对经济变量的预期平均来说是正确的,即预期不会产生系统性误差。如果预期有误差,当事人就会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并改变他们形成预期的方式,这样就排除了系统性错误。因此,强理性预期形式隐含着:

t

t e t P P ε+= 其中的e

t P 是t 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t P 为t 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εt =随机误差项,它的平均值为

零,且与预期形成时所能得到的信息集合不相关,否则经济主体就没有充分利用所有可得到的信息。

总之,理性预期假说的强版本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作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

第二,经济主体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会力图获得进行正确预期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包括过去的和现在的各种信息。

第三,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经济主体的预期可能存在失误。但经济主体对经济变量的预期平均来说是正确的,即经济主体对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期同这些经济变量的客观数学条件期望相一致,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错误。这时因为当预期发生错误时,经济主体能够及时地根据他所得到的新的信息来修正他形成预期的方式,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由于理性的经济主体能够随时修正形成预期的方式和自己的行为,使得政府在采用某项政策干预经济时,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这就是著名的“卢卡斯批判”的本质含义。

4.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的区别

(1)能否利用所有可以公开得到的信息

在理性预期形式中,经济主体总是能够利用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对某些经济变量进行预期,而不是仅仅根据这些经济变量的过去值来进行预期。这是它同适应性预期的一大差别。以通货膨胀为例,人们在形成对通货膨胀的适应性预期时,仅仅考虑过去的实际通货膨胀率以及过去的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误差。而在理性预期中,人们不仅考虑这些因素,还考虑政府已经或将要采取的宏观干预政策可能产生的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理性预期假说排除了经济主体浪费有用信息资源的可能性。

(2)预期误差是否具有系统性

根据适应性预期假设,经济主体对某一变量的未来值的预期(例如通货膨胀)仅仅建立在该变量过去值的基础之上。这种通过“回顾式”方法形成预期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除非所预期的变量值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不变,否则对它形成的预期就会重复错误,导致预期误差具有系统性。原因有两个:

第一,不考虑该变量过去值(实际值与预期值)以外的其他信息,尽管错误不断重复;

第二,经济主体只是部分地调整预期,调整量为其上次误差的一定比例。

而在理性预期假说下,人们会考虑和利用所有可公开获得的信息,理性地形成预期。即使有误差,其原因主要是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而且误差具有随机性,它的平均值为零。从而产生了理性预期强版本下的关键性含义:即经济主体不会形成有系统性误差的预期。

5.对理性预期的批评

有许多针对理性预期假说的批评,这里简短地介绍一下常见的两种批评。

(1)信息成本

获取和处理那些所有可公开获得的信息进行预期,需要一定的成本(时间、努力和金钱等),因此经济主体就不可能使用所有可得到的公开信息。

理性预期假说的辩护者指出,“理性”经济主体在形成他们的预期时有激励去最佳地利用所有可得到的信息。换句话讲,当事人有激励获得信息并把信息运用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边际收益(以预期精确度的改进来衡量)等于边际成本(从获取和处理所有可得到的公开信息的角度讲)。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与能获得所有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都被利用的情形相比,预期效果会差一些。另外,理性预期假说并不要求所有经济主体独立地去获取和处理可获得的各种信息。经济主体也可以间接地,例如从新闻媒介发表的预测和评论中获取信息。如果预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问题就成为辨别哪一种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从“噪音”中筛选有用的各种信息。

(2)在分散的市场里操作的每个经济主体处理信息、做出正确的预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而难以保证他们能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准确的预期。

事实上,即便是专门的预测机构,他们根据大型复杂的宏观经济模型所做出的经济预测也未必都是准确的,有时连方向都预测失误。所以公众的预期也不可能做到平均来说是正确的地步,从而不可能完全抵消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二、市场持续出清假设(这方面的争论比第一个假说多)

1.市场出清的含义

市场出清是指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相等,不存在超额供给和超额需求。当需求和供给达到均衡从而市场出清时,交易中所有可能获取的收益都已经被获取。

2.关于市场出清的不同观点

(1)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看法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由于货币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充分的弹性,可以根据供求的变化做出迅速的调整,因此,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在每一个时点上始终是均衡的,市场是持续出清的。经济处于一种持续的均衡状态(短期和长期)。

(2)正统凯恩斯主义的看法

凯恩斯认为货币工资具有向下的刚性(当某个厂商企图降低工人的货币工资时,工人将因感觉到自己的相对社会地位的下降而反抗降低货币工资),所以劳动市场不能持续出清。后来的新古典综合派在阐述凯恩斯的劳动市场非出清理论时,常以“货币幻觉”解释工资刚性。正统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货币工资的调整(货币幻觉)比较缓慢,劳动市场可能持续不出清,经济可能持续处于非均衡状态。

(3)正统货币主义认为,由于工人在短期存在货币幻觉(适应性预期),劳动市场短期内可能是非均衡的。但在长期,工人不存在货币幻觉,失业率将自动回到自然率水平,宏观经济将处于均衡状态。

(4)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看法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市场出清问题的看法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看法完全相同,认为价格\货币工资和利率可以自由地迅速调整,各种市场在每一时点上都是出清的。

评论: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非出清的假设与新古典经济学是矛盾的,新古典综合派试图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统一起来。正统货币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市场非出清假说,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彻底否定了凯恩斯主义,并重新构造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解释市场出清问题。后来的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很多理由来解释为什么市场在失衡后,价格和工资调整到市场出清的过程将是缓慢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试图以均衡的宏观经济学模型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均衡”的微观经济意义是指每个经济主体都选择了符合自己正确预期的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优决策。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就是要从微观经济出发,把产出波动、失业、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现象解释为是微观经济主体最优决策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说明市场是出清的,不存在凯恩斯所说的市场非出清引起的种种缺陷。

3.对市场连续出清假说的批判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假定市场可以连续出清。这个假定暗含着市场是竞争的,因为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每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才是价格的接受者,价格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因而具有完全的灵活性,从而保证了供求之间的相等。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更多的是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市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和价格经常受某些制度性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刚性,短期内难以发生变动。所以,无论是劳动市场还是产品市场,都不是连续出清的。

三、总供给或自然率假说(假定总供给由就业量决定)

总供给假说建立在以下两个正统的微观经济学假说基础之上:第一:工人和厂商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而做出决策;第二,无论是工人的劳动供给还是厂商的产量供给都取决于相对价格。

1.劳动供给是相对实际工资(现实的实际工资相对于预期的或正常的实际工资的高低)增函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时期,工人都会将自己所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工作和闲暇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假设工人对正常或预期的平均真实工资有一主观标准。如果目前真实工资在正常真实工资之上,工人就会有激励在当期工作更多的时间(消费更少的闲暇时间),期望在预期真实工资较低的将来有更多的闲暇(工作少一些)。相应地,如果目前真实工资低于正常真实工资,工人就会有激励在当期消费更多的闲暇(工作更少),而期望在预期真实工资较高的未来工作多一些(消费更少的闲暇)。用目前闲暇替代未来闲暇或相反的替代行为称之为跨期替代。在劳动与闲暇的跨期替代模型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用工人的“自愿”选择来解释就业的变化:工人改变劳动供给是对所察觉的真实工资的变化所做出的理性反应。因此,失业都是自愿的。

2.产量供给是相对价格(本厂商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其他厂商的产品价格)的增函数

假设,厂商随时都知道自己产品的价格,而对别的市场的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了解在时间上滞后。当自己的产品的价格提高时,它必须确定这种价格变化是否反映相对价格的变化:如果反映相对价格的变化,意味着社会增加了对自己产品的需求,厂商应该(理性地)增加产量,这是对自己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别的商品的价格的上升所做出的理性反应;如果自己产品价格的提高不反映相对价格的变化,仅仅是绝对价格的变化,厂商就不应该增加产量。厂商必须区分相对价格变化与绝对价格变化。实际上,一

般价格水平的变化越大,生产者提取一个正确的信号(区分相对价格变化与绝对价格变化)就越困难,从而对价格变化所做出的供给反应就可能越小。

3.意外供给函数

从以上两点分析中,可以得出意外供给函数:

)(e f P P Y Y -=-α;或者 )(e f P P

Y Y -=-α (7.1) 产量(Y )对它的自然水平(Y f )的偏离仅仅是对实际价格水平或实际通货膨胀率(P

)对其预期通货膨胀率(e P

)的偏离的反应,也就是对没有预期到的(意外)价格水平的上升所做的反应。例如,当市场价格水平普遍提高,某个厂商的产品价格高于厂商的预期值时,单个厂商感到意外,错误地把自己产品的绝对价格上升当成相对价格的上升,从而增加劳动需求,提高货币工资,导致经济中就业和产出供给的上升。但在没有价格意外的情况下,产量将保持在它的自然率水平上。

实际上,意外供给函数重述了货币主义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只有当通货膨胀的预期完全正确(也就是没有价格意外)时,产量和就业才会停留在其自然率水平上。

第三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

一、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1.均衡经济周期理论的特征:用均衡原理来解释经济周期

早在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之前,许多经济学家就已热衷于经济周期的研究。然而凯恩斯革命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使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转移到某一时点的产量水平上,而不是产量或经济随时间延伸的动态演变。在凯恩斯主义者看来,经济周期似乎是非均衡现象,人们不可能得到一个关于经济周期的均衡理论。然而哈耶克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认为,“贸易周期理论的最大难题”是提出一个解决办法,“把周期现象结合到经济均衡理论体系中去,但二者明显有抵触”。尽管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不可能得到一个均衡的经济周期理论,但40年后的卢卡斯进行了这项研究。卢卡斯的最著名的成就,就是他证明对总量不稳定有可能形成一个均衡解释。正如胡佛所说,“无须借助非均衡概念来解释宏观经济总量以及价格变动,这是新古典的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所迫切需要解决的东西”。

2.经济波动的机制

总供给依赖于相对价格的假说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解释产量和就业波动的关键理论。在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分析中,影响整个经济的未预期到的总需求冲击(主要由没有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引起)引起预期价格误差(理性地形成),进而导致产量和就业偏离其长期(完全信息)均衡(自然)水平。产生这些误差的原因是由于劳动者和厂商拥有的信息不完全(获取信息需要成本,因此,经济主体不可能获得完全信息),他们错误地把一般价格变化当成相对价格变化,从而分别变动劳动供给和产出供给。

设起初的产量和就业位于自然率水平。央行未加宣布突然增加货币供给,引起总需求增加和一般价水平上升。私人部门没有预期到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分散生产的厂商们把他们商品价格的上升当成他

们产品的相对价格的上升,从而增加劳动需求量与产量,同时导致货币工资的上升。劳动者则错误地把察觉到的货币工资的上升(相对于它们的预期值)当作真实工资的上升,从而增加劳动供给。与弗里德曼模型中劳动者单方面被愚弄相比,卢卡斯模型中,劳动者和厂商在信息的不完全方面没有任何的不对称:厂商和劳动者都会有预期误差,对没有预期到的普遍的价格上升做出反应,分别提高产品和劳动的供给。结果总产量和就业都将暂时高于它们的自然率水平,最终使经济趋于繁荣。因此,幻觉的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一旦私人部门意识到相对价格与实际工资没有变化,劳动者和厂商就会相应减少劳动供给和产品供给,产出和就业就会回到其长期的均衡(自然)水平。即正常的菲利普斯曲线垂直。

在一般价格水平处于较高水平的经济繁荣时期,如果中央银行未加宣布突然减少货币供给,则会产生相反的情况,使经济最终趋于萧条。

在货币经济周期学派看来,产量和就业偏离其自然水平是货币供给变化产生的“随机冲击”所造成的人们对价格预期的误差的结果。当然这些预期误差本质上也是随机的。理性预期假说和意外供给函数结合起来就可以解释产量和就业会围绕着它们的自然水平而随机波动。

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如果这些理论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凯恩斯革命中诞生的宏观经济学就该被扔进历史的垃圾箱(萨默斯,1986年)。

1.引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Ⅰ的让位

1972年至1982年期间,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是货币意外模型,它最初是由卢卡斯(1972年,1973年)提出的。把弗里德曼—费尔普斯的自然率假说、持续市场出清假说以及理性预期假说结合在一起,卢卡斯模型得以严格地证明,如果通货膨胀是未预期到的,短期或幻觉的菲利普斯曲线将如何产生。由于通货膨胀决定于货币扩张率,同时由于具有理性预期的当事人不可能系统地感到意外,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将是无效的。这个萨金特—华莱士的政策无效主张意味着,真实变量的平均值不可能受到预期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这是一个明显(尽管引起很大争论的)反凯恩斯主义的结论。

经济周期的货币意外模型,到了1982年,同时陷入了理论上和经验上的绝境。在理论战线上,人们广泛地认识到了与信息混乱相关的这个假设的不合理性(奥肯,1980年;托宾,1980年b)。因为,出于方法论上的考虑排除了粘性价格,新古典模型对包含货币与产出之间因果关系的经济周期没有做出令人能够接受的解释。在经验战线上,尽管在早期有一些成功,但支持预期到的货币是中性的这一主张的证据并非那么有力(巴罗,1993年)。由于这两方面的困难,货币意外模型“已经被广泛地认为在目前的工业化国家是不适用的”(麦卡勒姆,1990年)。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总量不稳定的新古典解释主要集中到真实冲击而非货币冲击,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这个方法最著名的鼓吹者或对该方法有过贡献的人士包括明尼苏达大学的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芬恩?基德兰德,以及查尔斯?普洛瑟、约翰?朗、罗伯特?金、艾伦?斯托克曼、塞尔焦?雷贝洛、罗伯特?巴罗,这些人在罗彻斯特大学任教或者与该大学有一定关系。

2.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向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转变

一些新古典理论家对既能在经验上站得住脚又能避免早期新古典模型理论弱点的对经济周期的严密的均衡解释的寻求,导致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形成。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以供给冲击——这种冲击以

技术随机变化的形式出现——代替早期模型中的刺激机制(也就是末预期到的货币)。但早期新古典模型的传播机制被保留下来并得到了发展。托宾(1980年b)在批评卢卡斯的货币失察解释时指出:“在自然禀赋、技术和偏好的波动的推动下,完全信息模型的真实均衡可能发生变动”,同时如果此种波动是持久性的随机过程,那么所得到的观察结果“就可能像是经济周期”。在这些观点发表两年后,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82年)着手研究他们的非货币的均衡模型,它与随后朗和普洛瑟(1983年)发表的论文一起被称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在详细研究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之前,先分析新古典模型Ⅰ的两个主要先驱者罗伯特?卢卡斯和罗伯特?巴罗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看法。依据罗伯特?卢卡斯的观点,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把宏观经济模型“引入了新的领域”(卢卡斯,1987年)。然而他确实认为该模型只关注与货币因素相对的真实因素“是错误的”,他认为“杂交”的模型会是一条富有成果的出路。不过卢卡斯热情赞扬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采用的方法论,这些学者遵循了他以前的建议,即要最好地理解经济周期,就得“建立一个最贴近现实的模型:一个被充分描述的、随时间变化的人为经济,从而逼真地模拟实际经济的时间序列行为”(卢卡斯,1977年)。这些人为的经济系统可以作为实验室,“那些由于费用太高而无法在实际经济中进行试验的政策可以在这里以非常低的成本进行试验”(卢卡斯,1980年)。这正是80年代真实经济周期学者制定的研究计划。就卢卡斯自己的工作而言,他已将兴趣转到为货币理论(新货币经济学)和经济增长分析建立更好的微观基础上。在保罗?罗默的研究成果之后(参见保罗?罗默,1986年;卢卡斯,1988年,1993年),经济增长这一研究领域再度受到关注。现在卢卡斯似乎把经济周期看作是一个相对“次要”的问题。依据他的观点,如果我们的真正目的不是设计更复杂的稳定政策以消除经济周期风险的残差量,而是提高生活标准,那么理解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更为重要(参见卢卡斯,1987年,第30—31页)。

罗伯特?巴罗(1989年a,1989年c)在80年代末认为,7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家对解释货币非中性的强调是弄错了重点,因为“新古典方法并没有很好地解释货币在经济波动中的重要作用”。在80年代中期,巴罗认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的成果是“大有前途的”,代表着“真正的进步”(巴罗,1984年)。更进一步,他自己的成果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Ⅰ和模型Ⅱ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参见巴罗,1981年)。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因为早期模型缺乏坚实的经验基础,就否认新古典学者在70年代取得的成就。根据巴罗的观点,这些成就导致了“理论和经验分析的更好的方法”(巴罗,1984年)。巴罗指出了新古典学者在70年代取得的三个主要的成就(1989年a),

(1)均衡模型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2)理性预期假说的采纳和发展;

(3)博弈论在制定和评价政策上的应用。

前两个贡献实现了在选择性微观基础上建立宏观模型的目标,同时提供了一个能顽强抵挡卢卡斯(1976年)批评的分析框架。与动态博弈有关的第三个方面的成就道出了承诺、信用和声誉在政策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澄清了规则和相机选择二者之间的区别。在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方面的远见卓识已经在广阔的领域里得到了应用而并非只局限于货币政策的实施。尽管巴罗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表现了热情,但和卢卡斯一样,他最近的研究工作转到了有关经济增长的问题上面(参见巴罗,1991年)。

3.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历史透视(产生发展过程)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赖以建立的假设前提是,技术进步率有着大的随机波动。对生产函数的这些供给

冲击造成了总产量和就业的波动,这是理性个体通过改变他们的劳动供给和消费决策回应相对价格的结构变化的结果。这些发展主要是针对早期的货币失察模型的退位以及卢卡斯对建立“人为模型”的呼吁所做出的反应,它同时也表明对总供求模型中供给方的重新关注。

真实而非货币力量推动着经济周期这一思想肯定不是一个新的思想。由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82年)的研究论文唤起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在凯恩斯《通论》发表之前的文献中就有许多突出的分析(有关两次大战之间经济周期文献的优秀评述,参见哈伯勒,1963年)。一些经济学家,例如拉尔夫?霍特里,坚持经济周期的极端货币解释,而另外一些经济学家,特别是丹尼斯?罗伯逊,强调真实力量是周期波动背后的原动力(多伊彻,1990年;古德哈特和普雷斯利,1991年)。虽然罗伯逊并不像现代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那样在分析经济周期时排除了货币力量,但按照古德哈特和普雷斯利的看法,罗伯逊对技术变迁的强调和均衡理论家最新的研究成果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技术变迁同样在约瑟夫?熊彼特的短期不稳定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的长期动态分析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新技术的引进影响了生产率的长期增长并产生了短期非均衡效应,和现代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一样,熊彼特认为周期和增长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参见熊彼特,1939年)。

在凯恩斯发表《通论》之后,建立了强调乘数—加速数相互作用的模型(萨缪尔森,1939年,希克斯,1950年)。这些模型同样是“真实的”,因为它们把波动看作是真实总需求(主要是不稳定的投资支出)推动的,它们不重视货币因素,同时认为供给方向的现象提供了形成经济周期转折点的约束条件(参见莱德勒,1992年a)。不管它们具有什么样的长处,乘数—加速数模型到了20世纪60年代早期就不再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凯恩斯主义革命的影响,它将宏观经济分析的中心从经济周期现象转到了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的方法和政策上面。一些经济学家自信经济周期已不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甚至到了1969年,一些经济学家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经济周期过时了吗?(布朗芬布伦纳,1969年)。我们已经看到,在70年代和80年代,经济周期带着复仇心理又杀回来了,同时也看到了对凯恩斯主义模型的极度不满如何导致了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的反革命。均衡经济学家在80年代期间对经济周期研究的新发展被证明是对所有以前那些把总需求的波动作为不稳定的主要根源的模型的一个挑战。因此,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不仅是新古典综合的“原”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竞争者,同时它也代表着对所有货币主义和早期的新古典模型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除了上述影响之外,另外两个方面的重要发展也推动了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向真实经济理论的转变。首先,与70年代期间两次石油价格上涨有关的供给冲击使得宏观经济学家更加意识到供给因素在解释宏观经济不稳定中的重要性。这些事件,再加上需求取向的凯恩斯主义模型明显不能充分解释与加速的通货膨胀相伴而来的失业的上升,迫使所有的宏观经济学家投入相当多的研究力量,来建立供给方具有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其次,纳尔逊和普洛瑟的研究成果(1972年)指出,在解释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轨迹时,真实冲击可能远比货币冲击重要。因为有证据支持如下主张:产量的变动轨迹用随机游走一词来描述是最恰当的。

4.周期与随机游走

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对经济周期研究的重新关注,经济学家更专注于经济时间序列的统计特性。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将趋势从周期中分离出来。传统的方法是设想经济沿着由索洛的新古典模型(索洛,1956年)描述的反映潜在趋势的增长率的轨迹演进。这个方法假设GNP的长期趋势是稳定或

平滑的,围绕着趋势的GNP的短期波动主要由需求冲击决定。该种传统方法同时被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采用,一直到80年代早期。所有这三家的需求冲击模型都把产出对趋势的偏离解释为暂时的。不同的是凯恩斯主义者感到这种偏离可能是剧烈的而且持续较长的时间,因此有理由要求矫正性行动。而货币主义,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家,由于确信市场力量具有保持均衡的能力,因此认为没有必要实施积极的稳定政策。在1982年,纳尔逊和普洛瑟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对这种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挑战。纳尔逊和普洛瑟对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的研究导致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将货币扰动作为纯粹的暂时波动根源的宏观经济模型可能从来都不会成功的解释产量变差(波动)的大部分,由真实因素造成的随机变动是任何宏观经济波动模型的一个核心部分”。

纳尔逊和普洛瑟之所以得出这样一个重要的结论,是因为在研究美国的数据时,他们难以拒绝GNP 随机游走的假设。这个结论与传统观点有着怎样的区别呢?可逆的周期性波动能够解释真实GNP的大部分短期变动这一观点可以由方程(7.1)表示:

Y t=g t+bY t-1+z t(7.2)这里t代表时间,g和b是常数,z代表随机冲击,它的平均值为零。在方程(7.2)里g t代表潜在的GNP的平均增长率,它描述必然趋势。假设有些针对z t的冲击,它使得产量在时间t时高于趋势。我们假设冲击只持续一个时期。由于Y t依赖于Y t

-1

,冲击将在时间上向后传播,形成序列相关。但由于在传统方法里,0

图7-1 在“趋势复归”情形里产量的轨迹

图7-1简述了在趋势稳定性情形下某一冲击对收入运动轨迹的影响。假设在时间t1时发生了一个扩张性货币冲击,使收入暂时偏离趋势轨迹。然而,随着时间的延伸,收入最终将复归到它的趋势轨迹上。因此,这个例子和认为由未预期到的货币冲击引起的产量对其自然水平的偏离是暂时的这一自然率假说是一致的。

和上述观点相对照,纳尔逊和普洛瑟认为我们所观察的GNP的多数变化是持久的,因为在一次冲击之后,不存在产量复归到以前的趋势的倾向。在这种情形里,我们说GNP是随机游走的。方程(7.3)表示GNP的随机游走:

Y t=g t+Y t-1+z t(7.3)

在方程(7.3)里,g t反映产量的“漂移”(drift),由于Y t同样依赖Y t

-1,对z t

的任何冲击都将永久1

性地提高产量。在图7-2中,假设在时间t1,有一冲击提高了产量水平。因为下一个时期的产量由时期t1的产量决定,所以产量的提高将持续到未来的任何一个时期。在具有漂移的随机游走情形下,产量有一个“单位根”;也就是说方程(7.3)里滞后产量项的系数等于单位量,b=1。

1

图7-2 在冲击具有持久影响下的产量轨迹

纳尔逊和普洛瑟的这些发现对于经济周期理论有着根本性的含义。如果技术变迁引起的对生产率增长的冲击是经常性的并且是随机的,那么随机游走之后的产量轨迹将表现出类似经济周期的特征。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观察到的GNP波动是产量的自然(趋势)率的波动,而不是对平滑的必然趋势的偏离。表面上像是围绕着平滑趋势的产量波动,事实上是由一系列的持久冲击引起的趋势自身的波动,每一次持久的生产率冲击决定一个新的增长轨迹。

根据索洛的研究成果,经济学家习惯上从波动分析中分离出增长分析,与此不同,纳尔逊和普洛瑟的研究成果表明决定趋势的经济力量与造成波动的力量没有区别。根据中性假设,在新古典世界中GNP 的持久变动不可能是货币的结果,因此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力量一定是真实冲击。纳尔逊和普洛瑟认为,他们的发现为经济周期的货币理论的重要性设置了一个极限,而真实扰动很可能是产量波动的更为重要的根源。如果在增长过程和经济周期之间存在重要的相互作用,那么将增长理论与波动分析隔离出的传统做法就是不合逻辑的。通过消除趋势和周期之间的区别,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已经开始整合增长理论和波动理论(参见金等,1988年a,1988年b;普洛瑟,1989年)。

5.供给冲击

总需求冲击或者总供给冲击或者二者的某种组合,可能导致产量周期性不稳定。在需求方,就像凯恩斯以及大多数早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强调的那样,冲击可能源于IS曲线的不稳定,或者像LM曲线描述的以及货币主义者所强调的那样,冲击可能源于货币方的不稳定。在供给方,我们可以设想一系列由生产率的重大变化引起的冲击:

(1)物质环境的一些不利变化对农业产量形成不利的影响。这类冲击主要是指自然灾害,例如地震、干旱和洪水。

(2)能源价格的显著变化,例如石油价格在1973年、1979年的“急剧抬高”和随后1986年的下降以及最近的进一步提高。詹姆斯?汉密尔顿(1983年)认为1945年以来美国的大多数衰退都以能源价格的上涨为先导。

(3)战争、政治大动荡或者劳动者的骚动,它们打乱了经济现存的运行和结构,像前南斯拉夫的分裂和前苏联的解体以及70年代和1984年英国的罢工和劳动者的骚动。

(4)政府调控,例如进口配额,它破坏了激励,使企业家的才能转向寻租活动。

(5)由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质量变化造成的生产率冲击,新的管理手段、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新的生产技术的引进。

尽管上述某些或全部因素在某个特定的时点上可能是重要的,但我们可以把第5条广义地定义为“技术变迁”,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期望它是先进的工业化经济中长期内供给方的推动力量。不应忘记通常无自然灾害之忧的政治稳定的经济,仍具有总量波动。

6.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尽管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二阶段将重点从经济周期的货币解释转移开,然而最新发展的均衡模型仍然保留并且精炼了新古典大厦的另外一些砖石。新牌均衡理论具有下述一般特征:

第一,当事人的目的是在现行资源约束条件下最大化他们的效用和利润。

第二,当事人理性地形成预期,不会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危害。当事人可能仍面临信息提取问题(例如,一特定生产率冲击是暂时的还是持久的?),但是有关一般价格水平轨迹的信息能公开得到。

第三,价格灵活性确保了市场持续出清,使得均衡通常占统治地位。

第四,总产量和就业的波动是由可得到的生产技术的较大的随机变化引起的,而各种传播机制则使这个最初刺激的影响扩散开来。

第五,就业波动反映人们工作时间的自愿变化。工作和闲暇被假定在时间上是高度可替代的。

第六,货币政策是无意义的,对真实变量没有影响,即货币是中性的。

第七,经济波动和趋势分析中短期和长期之间的区分被抛弃。

从上面可以看出,主要的变化是有关

(ⅰ)占主导地位的冲击因素,以技术冲击代零星货币冲击;

(ⅱ)放弃对有关一般价格水平的不完全信息的强调,而与一般价格水平有关的不完全信息在由卢卡斯创立的早期货币失察模型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ⅲ)打破了宏观经济分析中短期和长期的二分法,这是通过整合增长理论与波动理论进行的。

一般认为,货币构成经济波动的原因缺乏计量研究证据的支持,这一事实为把研究方向转向构建真实力量起关键作用的模型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依据。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纳尔逊和普洛瑟的发现(大多数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可以被很好地描绘成随机游走,而并非波动或对决定性趋势的偏离)进一步加强了上述依据。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同时声称,他们的理论对刻画总量波动特征的“特征事实”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解释。确实,就什么是特征事实这一问题,他们对许多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1)技术冲击

沿用费里希(1933年)的作法,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区分了经济周期的刺激与传播机制。刺激机制是最初的冲击,它使得一变量偏离其稳态值。传播机制包含那些使冲击效应随时间向后传递并使得对稳态的偏离持续化的因素。尽管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一些版本允许真实的需求冲击例如偏好或政府消费的变化作为刺激机制发挥作用,但该理论更典型的模型是由外生的生产率冲击推动的。要素生产率的这些随机波动是由较大的技术变化率随机变动引起的。传统的索洛新古典增长模型假设,长期内的人均产量取决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则假设为随时间稳定发生。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反对这个观点,他们强调技术变化的不稳定本质,他们将技术变化当作总产量变动的主要原因。如图7-3所示。

在图7-3中,图(a)表示的是使生产函数从Y移动到Y*的有利的技术冲击的影响。这种移动对劳动的边际产量的影响从而对劳动的需求的影响由图(b)说明。通过提高劳动需求,生产率冲击增加了就业也提高了产量。就业扩大的程度取决于当时真实工资下的劳动供给弹性(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表明,真实工资较小的顺周期变动是与就业的较大的顺周期变动相联系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真实工资弹性很大的劳动供给曲线,以使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这些事实相一致,如图7-3(b)中S L2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冲击将使产量从Y0增加到Y2,同时真实工资从(W/P)a上升到(W/P)c,就业从L0增加到L2。如果劳动供给相对缺乏弹性,如S L1所示,技术冲击会导致真实工资较大的变动和就业较小的变化。然而这不符合特征事实。

很清楚,为了使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解释总量波动中观察到的就业的大幅变动,就必须存在闲暇的跨时间替代(闲暇价格效应中的替代效应必须远远大于收入效应)。由于这些模型假设价格和工资是完全灵活的,因此劳动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在这种框架里,劳动者根据他们的偏好和能够得到的机会选择失业和就业。

(2)跨时劳动替代假说

依据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的观点,作为有力的传播机制跨时劳动替代使得供给对真实工资较小的变

动做出很大的反应。依据这个最初由卢卡斯和拉平(1969年)采用的假说,家庭随真实工资的时间变化而改变其劳动供给。当真实工资暂时较高时,他们更愿意增加工作时间;而当真实工资暂时较低时,他们工作的时间就会减少。为什么应当如此呢?

劳动供给取决于个人的劳动供给决策,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种种影响个人劳动供给数量的因素。当前就业的好处主要(很明显不是全部)与赚取的收入有关,它使得个人劳动者能够消费商品和劳务。为了赚取收入,劳动者分配给闲暇的时间应当少一些。闲暇一词用来概括所有的不取得收入的活动。代表性劳动者的效用函数表明消费和闲暇都产生效用。但是做出他们的劳动供给决策时,劳动者既考虑未来也考虑当期的消费和闲暇。当决定其当期劳动供给时,劳动者需考虑未来,此时他需要考虑当期真实工资是高于还是低于标准工资。真实工资增加时的替代效应倾向于增加劳动供给量。然而,由于较高的真实工资使劳动者感觉更富有一些,从而增加闲暇的消费,导致劳动供给减少。这种财富或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成反方向变动。当期真实工资增加对劳动供给量的影响很清楚将取决于上述占支配地位的效应。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区分了真实工资的持久变化和暂时性变化,目的是为了分析合理的依据最大化自身利益目标行为的个人如何跨时间对由技术冲击引起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跨时劳动替代假说说明了两样事情。

首先,如果技术冲击是短暂的,使得当期真实工资只是暂时地高于标准工资,那么劳动者将“晒草要趁太阳好”,以工作替代目前的闲暇,而在预期真实工资较低的未来则少工作,因此在目前供给更多的劳动、减少目前所消费的闲暇的决策同样也就是在未来消费更多闲暇的决策。因此真实经济周期理论预言,真实工资的暂时变化会有一个大的供给反应。持久的技术冲击,能提高现在和未来的真实工资,造成闲暇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相对不变,没有劳动的跨时替代(参见阿贝尔和伯南克,1992年,第363—381页)。

其次,一些理论家强调灵活价格模型中,真实利率对劳动供给的重要性(参见巴罗,1981年,1993年)。真实利率的上升促使家庭在目前供给更多的劳动,因为在真实利率上升的条件下,通过目前劳动赚取的收入的价值相对于未来赚取的收入的价值而言是上升的。这种效应可以表现为劳动供给曲线向右方的移动。我们可以用方程(7.4)来表示真实经济周期模型里劳动供给函数的一般形式,这里r=真实利率:

S L=S L(W/P,r)(7.4)相应的跨时间相对价格由方程(7.5)给出:

(1+ r)(W/P)1=(W/P)2(7.5)依据方程(7.5),引起真实利率上升或者使当期真实工资(W/P)1相对暂时高于未来真实工资(W/P)的对经济的任何冲击将提高劳动供给从而也将扩大就业(参见曼丘,1994年)。

2

7.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

在理性预期、完全的价格灵活性以及对货币供给有完全信息的世界里,货币中性是必然的。因为名义变量并不影响真实变量,产量和就业完全是由决定生产函数和生产要素供给的真实因素决定的。适合该世界的IS—LM模型由图7-4表示。

IS曲线表明真实总需求(RAD)是真实利率的一个减函数。由于价格是完全灵活的,因而LM/P曲线总是处于变动之中以与IS曲线相交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上。真实总供线曲线(RAS)的位置由生产函数的位置以及劳动者供给劳动的意愿决定(参见图7-3)。

图7-4含灵活价格的IS -LM 模型 改变了生产函数的技术改进将使总供给曲线即RSA 向右移动,总供给曲线RAS 上的任何点都代表着一个均衡(完全)的就业位置。因为价格水平将自动调整使得LM/P 曲线总是与RAD 曲线相交于产量的充分就业水平,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RAD 曲线和RAS 曲线。图7-5给出了真实经济周期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

图7-5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 RAS 曲线用真实利率的正函数表示,因为真实利率影响劳动的跨时间相对价格。方程(7.5)表明,如果真实利率上升的话,那么当期劳动供给将增加。如下重要观点应当予以指出:

(1)这个模型完全是真实模型,因为货币数量和总价格水平不影响总产量或就业。

(2)在货币主义、早期新古典模型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起重要作用的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区分被放弃了。

(3)RAS 曲线描绘一系列与充分就业相一致的均衡位置的轨迹。

(4)价格灵活性假设使得真实利率能够均衡商品市场,从而使RAD=RAS 。

(5)在解释产量波动时,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强调起因于技术冲击的RAS 曲线的移动(参见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82年;普洛瑟,1989年)。

Y e

r

r e r

(6)一些均衡理论家指出,在某些时期真实总需求冲击作为对总量波动的解释同样是重要的。例如,巴罗证明了政府支出的暂时增加是如何造成产量扩张的(参见巴罗,1993年,第12章)。他总结道“政府购买的变化在战时(但不在和平时期)经济波动中起主要作用”。

图7-6代表一个基本的市场出清图形,它是现代新古典均衡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中的核心部分。依据巴罗的观点(1993年),在商品市场上,以Y S代表真实总供给,C d代表总需求,市场出清的条件由公式(7.6)给出:

C d(r,…)=Y S(r,…)(7.6)

方程(7.5)中的被省略并以……表示的变量包括,由对生产函数或政府支出等等的冲击引起的各种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C d和Y S对真实利率变化的反应由沿着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来描述。如果任何别的影响C d和Y S的变量发生变化,比如对生产函数的冲击或者政府支出的增加,那么C d和Y S曲线将发生位移。

为了解在这个模型里技术冲击将怎样影响总产量,从点a开始研究一下图7-6。假设一个有益的技术变化以图7-3中的形式出现。该冲击很明显将使Y S曲线从Y S1右移到Y S*。如果技术冲击被认为暂时的,那么财富效应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很可能较小,C d向右方的位移小于Y S的位移:从点a到点b的移动。产量从Y1上升到Y2,真实利率降至r2。如果技术冲击被认为是持久的,那么财富效应对消费的冲击将会更为有力。在这种情况下,Y S和C d向右位移的程度很可能是一样的,导致产量从Y1上升到Y*,但真实利率仍停留在r1:从点a到点c的移动。根据巴罗的观点,在解释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方面这个模型是很合理的。

8.校准模型

真实经济理论家一般并不试图提供能够进行传统的经济计量检验的模型,而是提供更一般的波动理论的数值化例子。为了考察他们的模型的数量含义,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发展了一个所谓的校准方法(参见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82年;普洛瑟,1989年;阿贝尔和伯南克,1992年)校准方法涉及下述步骤:

(1)建造一个古典的总量经济均衡模型,如图7-5和7-6所示。

(2)提供具体的生产函数和消费决策函数的代数式。例如,普洛瑟使用的具体的科布—道格拉斯

生产函数。

(3)然后校准步骤用由—带有随机数字发生器的计算机产生的一个随机技术冲击序列对该模型进行模拟。

(4)这些冲击对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然后被记录下来,以使其结果能够和主要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的实际行为进行比较。

这些模拟表明,在重复的技术冲击打击下的竞争性经济能够表现出实际观察到的那种波动,由普雷斯科特和普洛瑟进行的那些模拟产生了一些给人以深刻印象的结果,因为这些模型能够模拟实际经济中一些重要的时间序列数据。实际上,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声称,最近有关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的研究支持与波动的“货币”理论相对的“真实”理论的预言。但是,像我们前面指出的那样,货币和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是一种被接受的特征事实。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怎样处理货币的明显的根源性影响呢?

9.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中性

货币中性是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该模型里,货币中性不仅在短期适用而且也在长期适用。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另外一些主要思想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如托宾、弗里德曼和卢卡斯,都同意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对经济有真实效应并且对解释产量的波动有重要作用。关于货币和产量二者关系的本质和强度以及关于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相对有效性自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观点各异的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现象对于经济周期研究是关键性的。货币和产量呈现正相关关系,而货币变动领先于产量变动这一被普遍接受的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被许多人看作是从货币到产量的因果关系的有力证据(西姆斯,1972年)。弗里德曼和施瓦茨(1963年,1982年)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货币主义观点——货币不稳定是真实量不稳定的核心。

然而货币和总产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也许只是表明货币供给是对经济活动做出反应,而不是相反。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是内生的,我们观察的货币对产量的相关性是反向因果关系的证据;也就是说,对未来产量增长的预期导致目前货币供给的增长。根据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扩张期间对货币的需求会扩张并诱导货币供给的调整反应,在货币当局盯住利率时尤其如此(参见巴罗,1993年,第18章)。西姆斯(1980年,1983年)、利特曼与韦斯(1985年)的贡献提供了支持真实经济周期方法的得要证据,并为其经济周期模型中的非货币倾向提供了支持(参见艾肯鲍姆和辛格尔顿,1986年)。

最初建立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没有货币特征。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82年)起初着手于建立一个只包括真实变量但能够扩展到考虑名义变量的模型。但在建立他们的真实模型之后,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总结道,由于经济周期几乎能够完全由真实数量解释,因此货币部门的引入是不必要的(参见普雷斯科特,1996年)。朗和普洛瑟的模型不包含货币部门,金和普洛瑟把货币与产量之间的历史联系解释成货币对产量的内生反应,反对正统货币主义对货币与产量之间关系的解释。在他们的模型里,“货币服务是私人部门生产的中间产品,其数量随着真实经济的发展而上升和下降。”金和普洛瑟认为金融业提供了便利市场交易的会计服务流。通过将金融部门嫁接到生产和消费的一般均衡模型中,金和普洛瑟说明了真实产量、信贷和交易服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将如何产生,而这些共同运动的时间轨迹则取决于真实产量变化的根源。他们的模型暗示内部货币(inside money)(银行存款)将随产量正向变动。另外,金融服务能比最终产品更快地生产出来的事实意味着,金融服务的扩张很可能先于产量的扩张。银行储蓄的存量因而与产量是高度相关的,银行储蓄成为经济周期的领先指数。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0章 预期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十章预期理论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 行咨询。 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是如何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它们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何在? 答:(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解释 ①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这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理论解释,该曲线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具有替代关系;通货膨胀越高,则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则越高。 ②货币主义者在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时引入了预期的因素。他们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中,人们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人们实际得到的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投资,增加就业,失业率下降。在此前提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 在长期中,人们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预期。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人们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这时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中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 ③理性预期学派所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预期,其特征是预期值与以后发生的实际值一致的。在这种预期假设下,短期中也不可能有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情况,即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所以,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2)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 凯恩斯主义认为,无论在短期与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存在关系,从而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与长期中都是有效的;货币主义认为,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交替关系,而长期中不存在这种关系,从而认为宏观宏观经济政策只在短期中有效,而在长期中无效;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没有交替关系,因此,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1.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A)。 A.斯密; B.李嘉图;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2.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C)。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3.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D)。 A.高失业; B.滞胀; C.通货膨胀; D.价格稳定。 4.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A)。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5.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 值被称为(B)。 A.国民生产总值; 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6.实际GDP等于(B)。 A.价格水平/名义GDP; 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7.下列各项中属于流量的是(A)。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 D.失业人数。 8.存量是(A)。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 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 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9.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C)。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0.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B)。 A.储蓄大于投资; 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 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C)。 A.政府管制; 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 D.货币供给适度。 12.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C)。 A.产出; B.就业; C.名义工资; D.实际工资。 13.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A)。 A.有效需求不足; 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 D.微观效率低下。 14.下列各项中不是流量指标的是(D) A.消费支出; B.PDI; C.GDP; D.个人财富。 15.在国民收入核算账户中,下列各项中除了哪一项外均计入投资需求(D)。 A.厂商购买新的厂房和设备的支出; B.居民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C.厂商产品存货的增加; D.居民购买股票的支出。

古典宏观经济学与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古典宏观经济学与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摘要 注意观察宏观经济学有关联邦预算、税收政策或社会保障等相关问题的争论,出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之外,几乎每一个问题都会存在争议。透过这些争论会发现一些反复出现的问题,据此我们可以将经济学家分为不同的学派。一个经济问题是关于总需求如何决定:另一个问题涉及价格弹性的作用;还有一个问题则是围绕着人类如何形成预期和如何做出决策的问题而展开。 关键字宏观经济学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 一、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所考查的是同时影响众多企业、消费者和工人的的因素。研究宏观经济学以两大核心命题为主要线索:(1)产出、就业和价格的短期波动,也即所谓的商业周期;(2)产出和生活水平的长期变动,也即所谓的经济增长。 20世纪经济学的一项主要突破是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它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应对周期性经济危机和刺激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问题。面对大萧条,凯恩斯创立了自己的革命性理论,它有助于揭示经济波动的决定因素,并解决商业周期中最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提出了对策。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因为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作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并不分开,“宏观”就是在“微观”的基本思维基础上发展的。但“宏观”又区别于“微观”。“微观”研究的是某个组织、部门或个人在经济社会上怎么样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会对经济社会有什么影响。而“宏观”则是研究整个的经济社会如何运作,并找出办法,让经济社会运行得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快。 宏观经济学存在着许多流派、分支,甚至分歧(意见、观点不同)。比较出名的有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等。其不能存在比较大的“共同观点”。尽管“宏观”也可以建立像物理、化学和气象等的模型,但“宏观”模型是很难用现实去说明是否正确。不可能只是为了证明“宏观”的某个观点是否正确,而去有意识的“调节”、“操作”和干涉经济社会的运行。比如说,不可能为了说明“失业率有多大才会对经济社会产生不稳定的影响”,而去真的让一些人民失业。这些事情,不单是不可能去做,而且也做不到。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很复杂、很困难的。

宏观经济学第9章习题及答案

第9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准备金比率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乘数货币政策乘数 二、判断题(正确标出“T”,错误标出“F”) 1.紧缩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2.预算赤字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用于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 3.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左移。 () 4.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主要通过转移支付、政府购买和税收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 5.当政府同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均衡国民收入一定会下降,均衡的利率一定会上升。() 6.减少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比率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 7.由于现代西方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器功能,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所以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来干预经济。() 8.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是价格稳定,价格稳定指价格指数相对稳定,而不是所有商品价格固定不变。() 9.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是稳定收入水平,但不稳定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 10.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数量与最初的存款和法定准备金比率都成正比。()

11.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左移,而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 () 12.当一个国家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时,政府只能通过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加以遏制。() 13.在西方发达国家,由财政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 14.当一个国家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5.凯恩斯主义者奉行功能财政思想,而不是预算平衡思想。() 三、单项选择 1.下列哪种情况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国民收入?() A. IS曲线陡峭而LM曲线平缓 B. IS曲线垂直而LM曲线平缓 C. IS曲线平缓而LM曲线陡峭 D. IS曲线和LM曲线一样平缓 2.下列哪种情况“挤出效应”可能会很大?() A.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而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C.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而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3.挤出效应发生于下列哪种情况?() A. 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B. 减少政府支出,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C. 增加政府支出,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 货币供给增加,引起消费支出增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 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做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人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 y=zf(k)。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为节省篇幅,这里只说明其基本思路。首先,新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各种理论,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其次,新凯恩斯主义导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最后,利用短期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回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 (3)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回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反对政府干预。早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就曾断言,由于人们的合理预期,规则的政策对产量变动是无效的。因而,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财政政策有效性上的分歧 ①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认为控制经济波动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总供给曲线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宏观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活动或宏观经济现象为考察对象。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异和联系。 答:差异: ①表现在研究对象上不同;②表现在研究的变量不同;③对待政府的态度不同。 联系: ①首先,微观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离开了微观分析这一基础,宏观分析 将成为空中阁楼;; ②其次,从根本目标上看,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经济分析也是一致的; ③再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虽然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④最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基本分析方法上也存在一致性。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与方法 3、在宏观经济学中,考察经济总量的各种指标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等。 4、GDP核算的方法。 答:对于一国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的核算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得到:①产品法,即计算已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②支出法,即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者的总支出额;③收入法,即计算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所有收入。 5、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划分问题。 答:最终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最终结果而进入人们的消费或使用领域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与劳务则是指已经生产出来,但在同期中就在其他产品的生产中被用掉的产品和劳务。(注意:在GDP的核算中,资本品和存货投资都视为最终产品) 6、净利息是指个人从商业和国外渠道得到的利息收入减去为借款所支付的利息。 7、名义GDP与实际GDP。 答:在宏观经济学中,以现期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名义GDP;以在一个特定的基年或基期盛行的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实际GDP。名义GDP=实际GDP×物价指数;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 8、价格指数。 答:对于一个特定的商品和劳务组合,相对于一个特定的基期,计算其报告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化即为价格指数。现期价格指数是现期某些物品的价值与基期同样物品的价值的比率,并乘以100%。价格指数主要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注意: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100%)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均衡 9、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答:两部门经济是指只有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关系为:AD=AS或者C+I=C+S(AD代表总需求,AS代表总供给,C代表消费,S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

中山大学2007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试题

中山大学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402 科目名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部分(75分) 一、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的答案的代号写在答题纸上,并注明题号。) 1. 如果X 的价格是$1.50,Y的价格是$1,某个消费者买Y的边际效用是30。假设该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满足效用最大化,他购买X的边际效用是 A. 45 B. 30 C. 20 D. 15 2. 任何预算约束线的位置和形状取决于 A. 消费者的品位以及预算约束线中的收入量 B. 只有所购商品的价格 C.品味、收入以及所购商品的价格 D. 所购买商品的价格以及收入 3. 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条件“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表示企业将 A. 扩大产出直到价格下降到等于边际成本 B. 扩大产出直到边际成本上升到等于价格 C.降低价格直到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D. 以上都不是。 4. 如果在长期均衡中,某商品的竞争价格是,则对此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来说: A. 边际成本> 平均成本=18 B. 边际成本< 平均成本=18 C.18=边际成本=平均成本 D. 18=边际成本> 平均成本 5. 当以下哪个条件满足时,边际收益MR 变成负数。 A. 需求的价格弹性变为负数 B. 总收益达到最大 C.需求弹性从有弹性变成无弹性 D. 总收益为负数 6. 当价格位于以下哪条曲线的最低点时,完全竞争企业出现零利润点。 A.A VC曲线 B. AC曲线 C.MC曲线 D. APC曲线 7. 假设一个企业使用一台新机器能增加5个单位的产出,当产品价格是6时,这台机器的边际收益产品是 A.$30 B. $15 C. $6 D. $5 8. 以下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A. 当外在性存在时,商品的价格不一定反映它的社会价值 B. 存在负的外在性时,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私人成本 C. 外在性导致的无效率可以依赖于市场本身的力量解决 D. 存在正的外在性时,边际社会收益小于边际收益

黎诣远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3.4第3篇)

黎诣远《宏观经济学》(第3版) 第3篇宏观理论体系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并简述理由) 1.对于货币非中性的解释,古典经济学家通过错觉理论来解释,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通过价格黏性来解释。 【答案】√ 【解析】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误的感觉,产生货币幻觉。在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看来,货币的作用是巨大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国家应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克服经济危机和萧条。凯恩斯认为,价格和工资缺乏弹性,经济不存在一个自动矫正机制,经济就可能出现非充分就业下的均衡,但这种均衡低于充分就业下的潜在产出均平。 2.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可能是黏性的。 【答案】√ 【解析】价格和工资具有黏性是新凯恩斯主义对新古典价格完全伸缩性观点的不完全接受,主要体现为对凯恩斯工资刚性的坚持和修正。 3.古典的自然率假说,资本主义在长期中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 【答案】√ 【解析】长期,错误的价格预期得到纠正,货币幻觉消失,实际工资、产量和就业就会回到各自的自然律水平上去。 4.与新古典经济学家不同,新凯恩斯主义者不承认理性预期,认为经济人是非理性的。 【答案】× 【解析】新凯恩斯主义接受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理性预期的假设,但不接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市场出清和工资、价格有充分弹性的观点。 5.根据凯恩斯主义模型,在短期由于价格黏性使经济不能迅速恢复一般均衡,在长期中,价格的灵活调整最终将使经济达到一般均衡。 【答案】√ 【解析】新凯恩斯模型假定市场非出清,工资和价格调整相对缓慢,使得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市场出现非均衡。 6.新古典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都在理论上承认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因此关于制定并实施经济的财政政策,两者并无分歧。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一、 1、宏观经济学:以涵盖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方式、相互联系与变动规律,分析并应对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经济波动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标。 2、国民经济核算帐户:用来定义基本宏观经济变量关系,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账户,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提知识。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基本概念,度量一定时期一国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总产出价值。 4、名义GDP:采用现行物价衡量总产出价值。 5、实际GDP:采用不变价格衡量总产出价值,用物价指数对名义GDP进行通缩。 6、支出法:通过对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7、收入法:把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8、部门法、生产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 9、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利用一国国民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 10、个人收入: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的部分。 11、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12、劳动生产率:一个单位的劳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出量。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速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13、社会生产函数:生产理论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具有以下一般形式生产函数:Y= AF(L,K)。 二、 1、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从短期看问题”分析角度,体现在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依赖于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的假说。 关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假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追究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关于理性预期的假定。理性预期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其二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总是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三是,经济主体在预期是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也就是说,经济主题会随时根据他所看到的新的信息修正预期。所以,从整体和中长期来看,人们会准确地预期到会趋向于实际数值的经济变量的值。 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是指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都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这样市场就不会出现超额供给。因为如果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购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同样的,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到使雇主愿意在某一工资水平上雇佣失业者。因此,每个市场都会处于均衡状态。 关于自然率的假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存在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因素。经济政策可以暂时影响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大小关系,但在长期中无效。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即使有必要,按照理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也不可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人们只能根据过去的信息而预测未来,而新古典学派认为这种预期是错误的,人们在预测未来时,除了已过去的事实作为依据也要考虑事态在将来的变化。例如,人们在估计某商品的价格时除了考虑历史价格,也会考虑到将来的变化对供给的影响。所以说这种预期不符合现实。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他们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均衡,但是,实际地观察表明二者并不随时发生变动,因此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经常相等,即市场处于非出清或不出请的状态,这一点与新古典学派完全相反。 凯恩斯模型在短期中有效,而古典模型在长期中有效。价格调整的速度也就是总供给曲线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从水平转为垂直是一个正在积极探索的领域。

宏观经济学入门——07级春季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第十三讲

第十三讲 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主义 13.1 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 13.1.1 现金交易数量说 1.费雪(Fisher )的交易方程式(1911) MV=PY (1) 2.观点: (1)货币流通速度V 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是一个随时间而缓慢变化的变量,短期内可看作常数。 这意味着:名义国民收入完全取决于货币数量。 (2)费雪认为通过弹性价格,经济会保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上。因此,Y 和V 不变,M 的变化完全反映在P 上。 (3)由(1)式可得,当货币需求为: M d =PY/V (2) (4)?货币流通速度是不是一个常数?考虑货币的职能? 13.1.2 现金余额数量论 1.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而影响人们持有多少货币余额受以下因素影响: (1)财富总量(2)机会成本(3)对收入、物价等的预期。 2.庇古的(Pigou )工作: M d =kPY (3) k 为固定的比例,表示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 对应的,剑桥方程式为: M=kPY (4) 3.评价: (1)现金余额数量说与现金交易数量说的形式类似,但考虑的出发点不同。各是? (2)一点遗憾。 13.2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13.2.1 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3.2.2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1.实际货币需求为:M d /P 2.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货币需求为: 1 11(), 0dL L L Y dY => (5) 3.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为: 2 22(), 0dL L L i di => (6)

4.将上面的信息合并,得: 12()()d M L Y L i P =+ (7) 13.2.3 观点: 1.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投机需求和利率) 2.货币的流动速度也是不稳定的(货币需求的不稳定引起),注意到: 12()() d PY Y V M L Y L i = =+ (8) 3.货币数量M 与名义收入PY 的关系也很不稳定。 4.货币数量的现金交易方程是一个恒等式,为什么凯恩斯要抛弃它? 13.3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金融学专业要求,其他专业不要求) 13.3.1 货币的交易需求:鲍莫尔-托宾模型(20世纪50年代) 1.Baumol-Tobin 模型证明了:货币的交易需求同时与收入和利率.. 有关。 2.给出下面的问题: 一个经济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获得一定量的收入Y ,在获得收入后全部以货币形式持有,然后这段时间内均匀地将消费掉,直至到期末全部花完为止。(1)他平均的货币持有额为多少?(2)由于货币的持有是没有收益的,若利率为i ,则消费者损失掉的利息总收入是多少? (3)为了获得消费收入,消费者可将收入中暂时不用的货币用于购买生息资产(如:债券),然后在每笔支出发生时卖出一部分债券。但这样做是有成本的(交易费用),假定每次出售债券交易费用为b 。则理性的决策者会选择什么样的货币持有量? 3.解上面的问题: ()2 Y K C K b i K =? +? (9) 得到: **11 2K L == (10) 上式即为著名的“平方根公式”,有什么含义? 交易性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各是多少? 13.3.2 预防性需求 1.惠伦(Whalen )模型 结论:预防性货币需求与收入有正向关系,而且也同利率成反向关系。 2.考察的框架: (1)若出现流动性不足,则损失为b 。 (2)假定未来某段时间内的净支出为X 服从某一随机分布,其均值为0,方差为S 2,企业或个人持有的预防性货币余额为12L 。则由切比雪夫不等式可知:

宏观经济学题库

宏观经济学题库

————————————————————————————————作者:————————————————————————————————日期: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在理论基本假设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分) 二、在经济复苏时期,凯恩斯主义者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使用上是否有所侧重?为什么?(5分) 三、货币创造乘数的大小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6分) 四、请说明公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1.运用IS-LM模型,从政府购买支出的角度,分析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并就每种情况做出准确的图形。(10分) 2.(7分)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说明储蓄率的上升对总产量的短期增长率和长期增长率的影响(假定其它因素未变且开始时经济处于稳态(steady-state))。 3.(8分)用总需求一总供给(AD-AS)模型回答如下问题:假定一经济开始时在潜在产量水平上达到短期均衡。设在某一时刻经济中,出现了有利的供给冲击(假定这种供给冲击不影响潜在产量水平)。试说明这种冲击对均衡产量、均衡价格、真实工资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并说明经济的调整过程和原因。 出(收入)水平的敏感性?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与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关系?(10分) 2?试用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解释当前中国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10分) 3?利用投资乘数原理分析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效果及应当研究与解决的问题?(10分) 4?国际上有汇率制度?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如何进一步改革我国的汇率制度?(10分) 5?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贸易平衡状态?汇率是固定的,资本不能流动?在下列各种扰动中,有哪些情形可以用总需求管理来应对?要求指出每种情况对外部与内部平衡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15分) a)出口市场的损失? b)储蓄下降,同时对本国产品的需求相应增加? c)政府支出增长? d)对进口的需求向本国产品转移? e)进口下降,同时储蓄相应增加? 6?用资本流动下Mundell-Fleming模型讨论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15分) 7?写出Solow经济增长模型,求出均衡的资本量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并求出积累的黄金法则?(15分) 8?写出Ramsey-Cass-Koopmans最优增长模型,并求出修正的资本积累的黄金法则?(15分) 2?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与功能财政思想有哪些区别? 五?试推导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并指了其政策含义(15分) 六?有人认为:今年长江流域的水灾并不是坏事?你认为如何?试用你所理解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解释你的结论(15分) (3)何为挤出效应?说明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2)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与功能财政思想有哪些区别? (3)简要说明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曲线)的推导? (4)说明混合型通货膨胀理论 1. 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 2. “如果一企业用5台新机器替换5台报废的旧机器,它没有使GDP增加,因为机器数量未变.”这一说法对吗? 3. “总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就增加”的说法对吗? 4. 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 5. 为什么存货会被算作资本,存货变动会被算作投资? 6.为什么计入GDP的只能是净出口而不是出口? 7.假定甲为乙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乙为甲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甲乙商定相互的支付互相抵消300美元,结果甲只收乙100美元.试问:计入GDP的是否就这100美元? 8.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9.什么是长期消费函数?长期消费函数与短期消费函数相比有哪些特性? 10. 前瞻消费理论和凯恩斯消费函数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11.试用前瞻预期理论分析消费者在经济繁荣和衰退时的消费行为?

西经答案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二十一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简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解答:(1)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第一,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二,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三,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四,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2)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可概括为如下三点:其一,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其二,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其三,力主“单一政策规则”,即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影响。 2.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 解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主要有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微观经济学表明,理解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假设个体追求其最大利益。所以,要使宏观经济学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应将个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假设。 所谓理性预期是经济当事人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用通俗的话说,理性预期假设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市场出清的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使相应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或趋向于相等。 自然率假说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等,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3.推导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解答:一个典型企业i的供给函数由下式给出 yi=h(Pi-P)+y eq \o\al(*,i) 其中,yi为企业的产量,Pi为其产品的价格,P为价格总水平,y eq \o\al(*,i)为企业的潜在产量,h表示企业对其产品价格与价格总水平偏离的一种反应,h>0。 用Pe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P的估计,从而有 yi=h(Pi-Pe)+y eq \o\al(*,i)(1) 进一步地,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假定按下式进行 Pe eq \o(P,\s\up6(^))+b(Pi eq \o(P,\s\up6(^)))(2) 式(2)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该社会的有关机构预测并公eq \o(P,\s\up6(^))eq \o(P,\s\up6(^))的调整,参数b为调整系数。 将式(2)代入式(1)并整理,得

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题2007.11

已经给出答题要点,要分析清楚 关于国民收入的衡量: 假设一个妇女嫁给了她的男仆。在他们结婚后,她的丈夫继续像以前一样照顾她,而且她也继续像以前一样养活他(但是作为丈夫而不是雇员)。结婚如何影响GDP? GDP将下降 GDP并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它没有包括所有的商品和服务 结婚之前、结婚以后对GDP计量的不同 将下列交易归入美国四个支出部分之一: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 (1)波音公司向本国空军出售一架飞机。 (2)波音公司向法国空军出售一架飞机。 (3)波音公司向本国航空公司出售一架飞机。 (4)波音公司向法国航空公司出售一架飞机。 (5)波音公司向阿米拉·艾尔哈特(美国最早的飞行员)出售一架飞机。 (6)波音公司制造了一架下一年出售的飞机。 (1)政府购买;(2)净出口;(3)投资;(4)净出口;(5)消费;(6)投资。 在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1968年竞选总统时的一篇演讲中,他对GDP讲了以下一段话: (GDP)并没有考虑到我们孩子的健康、他们的教育质量或者他们游戏的快乐。它没有包括我们的诗歌之美或者婚姻的稳定,没有包括我们关于公共问题争论的智慧或者我们公务员的廉洁。它既没有衡量出我们的勇气,我们的智慧,也没有衡量出我们对祖国的热爱。简言之,它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它可以告诉我们有关美国人的一切,但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以作为美国人而骄傲。 肯尼迪的话对吗?如果对的话,我们为什么要关注GDP? 对于经济发达国家而言,他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GDP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统计指标,它忽略了很多对社会福利水平相关的因素,比如环境污染、居民健康、家计劳务等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因素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日益增大,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他们的GDP已经足够大,更有理由来考虑如何改善其他指标的问题。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即提高GDP。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足够的社会财富来进一步考虑社会福利水平问题。 经济增长: 1983年美国的《总统经济报告》有下面这样一段话:“把较大比例的国民产出用于投资将有助于迅速恢复生产率增长,并提高生活水平。”你同意这种主张吗?请解释。 不同意。根据索洛模型可以知道,这样的结论不一定成立。 把较大比例的国民产出用于投资,会在短期内提高人均资本,从而提高人均产出增长率,即生产率的增长。当经济达到稳定状态之后,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与投资率有无关系。 生活水平是指人均消费水平,投资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人均消费就高,要看人均资本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当人均资本高于黄金规则水平时,在人均资本低于黄金水平时,人均消费水平如何。 所以,上述结论是不一定成立的。 经济的初始稳态资本存量高于黄金率水平,政策制定者要达到黄金率水平该如何调整?这种调整会对投资、消费、稳态产出产生什么影响?

《宏观经济学原理》知识要点

《宏观经济学原理》知识要点 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问题与应用:1、5、8、11) 基本要求掌握四个基本概念:GDP、名义GDP 、实际GDP 、GDP平减指数; 掌握一个恒等式:Y = C+I+G+NX GDP——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衡量的是市场价值——用货币衡量 真实GDP衡量的是数量——用“不变价格”(基年价格)衡量 通常用Y代表GDP因此,Y既代表总支出也代表总收入。由于一个国家的所有产出都参与了交易(剩下的——即“存货”,假定被老板自己买下了),因此,Y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总产出。 GDP平减指数——衡量的是从基年到现年物价水平的变化。 计算方法:(名义GDP/真实GDP)×100。 Y = C+I+G+NX ——用“支出法”表示的国内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的总产出被分成四类:家庭支出C、企业支出I、政府支出G、外国人的支出NX 。 —1—

第24章生活费用的衡量(问题与应用1、4、6、7、9、10) 基本要求三个基本概念:消费物价指数CPI、名义利率、真实利率 两个关系: CPI与GDP平减指数、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 一个计算公式:$现在=$T年×(现在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CPI定义为:(当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其中“一篮子”的物品与劳务典型消费者经常消费的那些物品与劳务(我国大约是700余种),不是全部的物品与劳务。其“种类”和“数量”是固定在基年的,而不管“当年”的实际消费的种类和数量。 消费物价指数CPI和GDP平减指数,都是衡量物价水平的。 不同的是。CPI只按基年已经固定的种类和数量计算物品与劳务;而GDP平减指数是按照当年实际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计算的。 名义利率是银行挂牌的利率,是用货币衡量的 ——当一笔存款到期后取出来的时候,钞票数量变化的比例。 真实利率是购买力变化比率,是用产品数量衡量的 ——当一笔存款到期后取出来的时候,能够购买的产品数量变化的比例。 两者的关系:真实利率 = 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2—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成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两大主流学派。这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认市场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的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对未来具有理性预期并据此行动,因而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会迅速调整,达到市场出清,经济自动趋向均衡。这样,政府对经济是一切干预都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1)如果政府采取超越人们预期的突如其来的政策干预行动,尽管短期内可能使经济偏离均衡,取得某种小、但只会使经济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是利少弊多。 (2)不管他们的理论结果多么精致、完善,精神实质始终是一句话:彻底的经济自由。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市场的不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不可能对未来能洞察一切并据此行动,因此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难以迅速调整并达到市场出清。 (3)经济从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在此期间,经济回遭受损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尽管该学派的理论结构并不景致、完善,而且说法不一。 (4)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但精神实质也始终是一句话: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这两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我们不能说谁是谁非,而只能说哪一派的观点和主张较符合真实世界。从这一点看,新凯恩斯主义可能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符合实际些。根本原因在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能理性预期的假定条件实在太苛刻。 人们在市场活动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尽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获知的信息,不断修整与其中是一切错误。但由于世界的千变万化,一切经济现象无刻不在变动中,加上人们总有某种为自己利益而欺骗和损害别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因而对所有经济活动主体来说,信息总是不完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尽可能作出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定,但现实生活中永远不存在这些假定的情况。可能正因为如此,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都没有按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张去做,对经济的形形色色干预从未间断过,哪怕是在经济自由注意呼声最强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终担任在着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角色。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凯恩斯主义无疑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衣钵,但力图克服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寻找价格粘性和市场非出清的微观基础,竭力证明这种“粘性”和“非出新”同样是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他们找了五花八门的“理由”来说明这种“结果”,这些“理由”有些看来很不充分,证据不足,但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这些“理由”都是从经济主体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出发的,因而是合乎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也是能使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微观基础上;二是这些“理由”尽管各不相同,说法各异,但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是现实经济生活的某种反映。 显然,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和区别,并不在于认为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不要“理性预期”或力求“理性与其”,而在能不能“理性预期”或做到“理性预期”,也不在于认为要不要“市场出清”,而在于能不能“市场出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这一标准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可能比新凯恩斯主义离真理更远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