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必修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高中数学必修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高中数学必修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高中数学必修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高中数学必修直线与方

程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第八章 平面解析几何

第一节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

[知识能否忆起]

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

(1)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2)倾斜角的范围为[0,π)_. 2.直线的斜率

(1)定义: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 表示,即k =tan_α,倾斜角是90°的直线没有斜率.

(2)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经过两点P 1(x 1,y 1),P 2(x 2,y 2)(x 1≠x 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为k =y 2-y 1x 2-x 1=y 1-y 2

x 1-x 2

. 二、直线方程的形式及适用条件 名称 几何条件

方 程

局限性

点斜式 过点(x 0,y 0),斜率为k y -y 0=k (x -x 0)

不含垂直于x 轴的直线 斜截式 斜率为k ,纵截距为b y =kx +b 不含垂直于x 轴的直线 两点式

过两点(x 1,y 1),(x 2,

y 2),(x 1≠x 2,y 1≠y 2)

y -y 1y 2-y 1=x -x 1

x 2-x 1

不包括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

截距式

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 ,b (a ,b ≠0)

x a +y b

=1 不包括垂直于坐标轴和过原点的直线

一般式

Ax +By +C =0(A ,B 不

全为0)

[小题能否全取]

1.(教材习题改编)直线x +3y +m =0(m ∈k )的倾斜角为( ) A .30° B .60° C .150°

D .120°

解析:选C 由k =tan α=-

3

3

,α∈[0,π)得α=150°. 2.(教材习题改编)已知直线l 过点P (-2,5),且斜率为-3

4,则直线l 的方程为

( )

A .3x +4y -14=0

B .3x -4y +14=0

C .4x +3y -14=0

D .4x -3y +14=0

解析:选A 由y -5=-3

4

(x +2),得3x +4y -14=0.

3.过点M (-2,m ),N (m,4)的直线的斜率等于1,则m 的值为( ) A .1

B .4

C .1或3

D .1或4

解析:选A 由1=4-m

m +2

,得m +2=4-m ,m =1.

4.(2012·长春模拟)若点A (4,3),B (5,a ),C (6,5)三点共线,则a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k AC =5-36-4=1,k AB =a -3

5-4

=a -3.

由于A ,B ,C 三点共线,所以a -3=1,即a =4. 答案:4

5.若直线l 过点(-1,2)且与直线2x -3y +4=0垂直,则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 解析:由已知得直线l 的斜率为k =-3

2.

所以l 的方程为y -2=-3

2(x +1),

即3x +2y -1=0. 答案:3x +2y -1=0

1.求直线方程时要注意判断直线斜率是否存在,每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一定每条直线都存在斜率.

2.由斜率求倾斜角,一是要注意倾斜角的范围;二是要考虑正切函数的单调性. 3.用截距式写方程时,应先判断截距是否为0,若不确定,则需要分类讨论.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典题导入

[例1] (1)(2012·岳阳模拟)经过两点A (4,2y +1),B (2,-3)的直线的倾斜角为3π

4

,则y =( ) A .-1 B .-3 C .0

D .2

(2)(2012·苏州模拟)直线x cos θ+3y +2=0的倾斜角的范围是________. [自主解答] (1)tan 3π4=2y +1-?-3?4-2=2y +4

2=y +2,因此y +2=-=-3.

(2)由题知k =-

33cos θ,故k ∈???

???-33

,33,结合正切函数的图象,当k ∈??????0,33时,直线倾斜角α∈??????0,π6,当k ∈????

??-33,0时,直线倾斜角α∈??????

5π6,π,

故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是??????0,π6∪????

??5π6,π.

[答案] (1)B (2)??????0,π6∪????

??5π6,π

由题悟法

1.求倾斜角的取值范围的一般步骤: (1)求出斜率k =tan α的取值范围;

(2)利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借助图象或单位圆数形结合,确定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

2.求倾斜角时要注意斜率是否存在.

以题试法

1.(2012·哈尔滨模拟)函数y =a sin x -b cos x 的一条对称轴为x =π

4

,则直线l :

ax -by +c =0的倾斜角为( )

A .45°

B .60°

C .120°

D .135°

解析:选 D 由函数y =f (x )=a sin x -b cos x 的一条对称轴为x =

π

4

知,f (0)=f ? ??

??π2

,即-b =a ,则直线l 的斜率为-1,故倾斜角为135°.

2.(2012·金华模拟)已知点A (1,3),B (-2,-1).若直线l :y =k (x -2)+1与线段AB 相交,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B .(-∞,-2]

C .(-∞,-2]∪????

??12,+∞

解析:选D 由题意知直线l 恒过定点P (2,1),如右图.若l 与

线段AB 相交,则k PA ≤k ≤k PB .

∵k PA =-2,k PB =1

2,

∴-2≤k ≤1

2.

直 线 方 程

典题导入

[例2] (1)过点(1,0)且与直线x -2y -2=0平行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 (2)(2012·东城模拟)若点P (1,1)为圆(x -3)2

+y 2

=9的弦MN 的中点,则弦MN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

[自主解答] (1)设所求直线方程为x -2y +m =0,由直线经过点(1, 0),得1+m =0,m =-1.

则所求直线方程为x -2y -1=0.

(2)由题意得,1-0

1-3×k MN =-1,所以k MN =2,故弦MN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y -1=2(x -

1),即2x -y -1=0.

[答案] (1)x -2y -1=0 (2)2x -y -1=0

由题悟法

求直线方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直接法:根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直线方程形式,直接写出直线方程; (2)待定系数法:先设出直线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待定系数,最后代入求出直线方程.

以题试法

3.(2012·龙岩调研)已知△ABC 中,A (1,-4),B (6,6),C (-2,0).求: (1)△ABC 中平行于BC 边的中位线所在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和截距式方程; (2)BC 边的中线所在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并化为截距式方程.

解:(1)平行于BC 边的中位线就是AB ,AC 中点的连线.

因为线段AB ,AC 中点坐标分别为? ????72,1,? ??

??-12,-2, 所以这条直线的方程为y +2

1+2=x +

1272+1

2

整理一般式方程为得6x -8y -13=0,截距式方程为x 136-y

138

=1.

(2)因为BC 边上的中点为(2,3),所以BC 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y +43+4=x -1

2-1

即一般式方程为7x -y -11=0,截距式方程为x 117

-y

11=1.

直线方程的综合应用

典题导入

[例3] (2012·开封模拟)过点P (3,0)作一直线,使它夹在两直线l 1:2x -y -2=0与l 2:x +y +3=0之间的线段AB 恰被点P 平分,求此直线的方程.

[自主解答] 法一:设点A (x ,y )在l 1上,点B (x B ,y B )在l 2上.

由题意知?????

x +x B 2=3,

y +y

B

2=0,

则点B (6-x ,-y ),

解方程组?

??

??

2x -y -2=0,

?6-x ?+?-y ?+3=0,

得?????

x =113,y =16

3,

则k =16

3-0113

-3=8.

故所求的直线方程为y =8(x -3),即8x -y -24=0. 法二:设所求的直线方程为y =k (x -3), 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x A ,y A ),(x B ,y B ),

由?????

y =k ?x -3?,2x -y -2=0,

解得????? x A =3k -2

k -2,y A

=4k

k -2.

由?

??

??

y =k ?x -3?,

x +y +3=0,解得?????

x B =3k -3

k +1,y B

=-6k

k +1.

∵P (3,0)是线段AB 的中点, ∴y A +y B =0,即

4k k -2+-6k k +1

=0, ∴k 2

-8k =0,解得k =0或k =8. 若k =0,则x A =1,x B =-3, 此时

x A +x B 2

1-3

2

≠3,∴k =0舍去,

故所求的直线方程为y =8(x -3), 即8x -y -24=0.

由题悟法

解决直线方程的综合问题时,除灵活选择方程的形式外,还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若与最值或范围相关的问题可考虑构建目标函数进行转化求最值.

以题试法

4.(2012·东北三校联考)已知直线l 过点M (2,1),且分别与x 轴,y 轴的正半轴交于

A ,

B 两点,O 为原点.

(1)当△AOB 面积最小时,求直线l 的方程; (2)当|MA |·|MB |取得最小值时,求直线l 的方程. 解:(1)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1=k (x -2)(k <0),

A ? ?

?

??

2-1

k ,0,B (0,1-2k ), △AOB 的面积S =12(1-2k )? ????2-1k =12??????4+?-4k ?+? ????-1k ≥1

2(4+4)=4. 当且仅当-4k =-1k ,即k =-1

2时,等号成立.

故直线l 的方程为y -1=-1

2

(x -2),即x +2y -4=0.

(2)∵|MA |= 1

k

2

+1,|MB |=4+4k 2

, ∴|MA |·|MB |=

1

k

2

+1·4+4k 2

=2

k 2+1

k

2+2≥2×2=4,

当且仅当k 2

=1k

2,即k =-1时取等号,

故直线方程为x +y -3=0.

[典例] (2012·西安模拟)设直线l 的方程为 (a +1)x +y +2-a =0(a ∈R ).

(1)若l 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求l 的方程; (2)若l 不经过第二象限,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尝试解题] (1)当直线过原点时,该直线在x 轴和y 轴上的截距为零,此时截距相等.

故a =2,方程即为3x +y =0.

当直线不过原点时,由截距存在且均不为0, 得

a -2

a +1

=a -2,即a +1=1, 故a =0,方程即为x +y +2=0.

综上,l 的方程为3x +y =0或x +y +2=0. (2)将l 的方程化为y =-(a +1)x +a -2,

则?

??

??

-?a +1?>0,a -2≤0,或?

??

??

-?a +1?=0,

a -2≤0.

∴a ≤-1.

综上可知,a 的取值范围是(-∞,-1].

——————[易错提醒]———————————————————————————

1.与截距有关的直线方程求解时易忽视截距为零的情形.如本例中的截距相等,当直线在x 轴与y 轴上的截距为零时也满足.

2.常见的与截距问题有关的易误点有:“截距互为相反数”;“一截距是另一截距的几倍”等,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先考虑零截距情形.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针对训练

过点M (3,-4)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互为相反数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当过原点时,直线方程为y =-4

3x ;

②当不过原点时,设直线方程为x a +y

-a =1,

即x -y =a .代入点(3,-4),得a =7. 即直线方程为x -y -7=0. 答案:y =-4

3

x 或x -y -7=0

1.若k ,-1,b 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则直线y =kx +b 必经过定点( ) A .(1,-2) B .(1,2) C .(-1,2)

D .(-1,-2)

解析:选A 因为k ,-1,b 三个数成等差数列,所以k +b =-2,即b =-2-k ,于是直线方程化为y =kx -k -2,即y +2=k (x -1),故直线必过定点(1,-2).

2.直线2x +11y +16=0关于点P (0,1)对称的直线方程是( ) A .2x +11y +38=0 B .2x +11y -38=0 C .2x -11y -38=0

D .2x -11y +16=0

解析:选 B 因为中心对称的两直线互相平行,并且对称中心到两直线的距离相等,故可设所求直线的方程为2x +11y +C =0,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得|0+11+16|

22

+11

2

|0+11+C |

22+11

2

,解得C =16(舍去)或C =-38.

3.(2012·衡水模拟)直线l 1的斜率为2,l 1∥l 2,直线l 2过点(-1,1)且与y 轴交于点P ,则P 点坐标为( )

A .(3,0)

B .(-3,0)

C .(0,-3)

D .(0,3)

解析:选D ∵l 1∥l 2,且l 1斜率为2,∴l 2的斜率为2. 又l 2过(-1,1),∴l 2的方程为y -1=2(x +1), 整理即得y =2x +3.令x =0,得P (0,3).

4.(2013·佛山模拟)直线ax +by +c =0同时要经过第一、第二、第四象限,则a ,

b ,

c 应满足( )

A .ab >0,bc <0

B .ab >0,bc >0

C .ab <0,bc >0

D .ab <0,bc <0

解析:选A 由于直线ax +by +c =0经过第一、二、四象限,所以直线存在斜率,将方程变形为y =-a b x -c b ,易知-a b <0且-c b

>0,故ab >0,bc <0.

5.将直线y =3x 绕原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所得到的直线为( )

A .y =-13x +1

3

B .y =-1

3x +1

C .y =3x -3

D .y =1

3

x +1

解析:选A 将直线y =3x 绕原点逆时针旋转90°得到直线y =-1

3x ,再向右平移1

个单位,所得直线的方程为y =-13(x -1),即y =-13x +1

3

.

6.已知点A (1,-2),B (m,2),且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是x +2y -2=0,则实数m 的值是( )

A .-2

B .-7

C .3

D .1

解析:选C 线段AB 的中点?

??

?

?1+m 2,0代入直线x +2y -2=0中,得m =3.

7.(2013·贵阳模拟)直线l 经过点A (1,2),在x 轴上的截距的取值范围是(-3,3),则其斜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设直线l 的斜率为k ,则方程为y -2=k (x -1),在x 轴上的截距为1-2

k

,令

-3<1-2k <3,解得k <-1或k >1

2

.

答案:(-∞,-1)∪? ??

??12,+∞ 8.(2012·常州模拟)过点P (-2,3)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

解析:直线l 过原点时,l 的斜率为-32,直线方程为y =-3

2x ;l 不过原点时,设方

程为x a +y a

=1,将点(-2,3)代入,得a =1,直线方程为x +y =1.

综上,l 的方程为x +y -1=0或2y +3x =0. 答案:x +y -1=0或3x +2y =0

9.(2012·天津四校联考)不论m 取何值,直线(m -1)x -y +2m +1=0恒过定点________.

解析:把直线方程(m -1)x -y +2m +1=0整理得 (x +2)m -(x +y -1)=0,

则?

??

??

x +2=0,

x +y -1=0,得?

??

??

x =-2,y =3.

答案:(-2,3)

10.求经过点(-2,2),且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1的直线l 的方程. 解:设所求直线方程为x a +y

b

=1, 由已知可得?????

-2a +2

b

=1,1

2|a ||b |=1,

解得???

??

a =-1,

b =-2

或???

??

a =2,

b =1.

故直线l 的方程为2x +y +2=0或x +2y -2=0. 11.(2012·莆田月考)已知两点A (-1,2),B (m,3). (1)求直线AB 的方程; (2)已知实数m ∈???

?

??

33-1,3-1,求直线AB 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 解:(1)当m =-1时,直线AB 的方程为x =-1; 当m ≠-1时,直线AB 的方程为y -2=1

m +1

(x +1). (2)①当m =-1时,α=π

2;

②当m ≠-1时,m +1∈????

??

33,0∪(0, 3 ],

∴k =

1m +1∈(-∞,- 3 ]∪????

??33,+∞, ∴α∈??

????π6,π2∪? ??

??π2,2π3.

综合①②知,直线AB 的倾斜角α∈??????π6

,2π3.

12.如图,射线OA 、OB 分别与x 轴正半轴成45°和30°角,过点P (1,0)作直线AB 分别交OA 、OB 于A 、B 两点,当AB 的中点C 恰好落在直线y =1

2

x 上时,求直线AB 的方程.

解:由题意可得k OA =tan 45°=1,

k OB =tan(180°-30°)=-

33

, 所以直线l OA :y =x ,l OB :y =-33

x . 设A (m ,m ),B (-3n ,n ), 所以AB 的中点C ?

????

m -3n 2

,m +n 2,

由点C 在y =1

2x 上,且A 、P 、B 三点共线得?????

m +n 2=12·m -3n

2,m -0m -1=n -0

-3n -1,

解得m =3,所以A (3, 3). 又P (1,0),所以k AB =k AP =

3

3-1=3+3

2,

所以l AB :y =3+3

2

(x -1),

即直线AB 的方程为(3+3)x -2y -3-3=0.

1.若直线l :y =kx -3与直线2x +3y -6=0的交点位于第一象限,则直线l 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

解析:选B 由??

?

y =kx -3,

2x +3y -6=0,

解得???

??

x =

3?2+3?2+3k ,y =6k -232+3k .

∵两直线交点在第一象限,∴?

??

??

x >0,

y >0,解得k >

3

3

. ∴直线l 的倾斜角的范围是? ??

??π6,π2. 2.(2012·洛阳模拟)当过点P (1,2)的直线l 被圆C :(x -2)2

+(y -1)2

=5截得的弦最短时,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易知圆心C 的坐标为(2,1),由圆的几何性质可知,当圆心C 与点P 的连线与直线l 垂直时,直线l 被圆C 截得的弦最短.由C (2,1),P (1,2)可知直线PC 的斜率为

2-1

1-2=-1,设直线l 的斜率为k ,则k ×(-1)=-1,得k =1,又直线l 过点P ,所以直线l 的方程为x -y +1=0.

答案:x -y +1=0

3.已知直线l :kx -y +1+2k =0(k ∈R ). (1)证明:直线l 过定点;

(2)若直线l 不经过第四象限,求k 的取值范围;

(3)若直线l 交x 轴负半轴于点A ,交y 轴正半轴于点B ,O 为坐标原点,设△AOB 的面积为S ,求S 的最小值及此时直线l 的方程.

解:(1)证明:法一:直线l 的方程可化为y =k (x +2)+1, 故无论k 取何值,直线l 总过定点(-2,1).

法二:设直线过定点(x 0,y 0),则kx 0-y 0+1+2k =0对任意k ∈R 恒成立,即(x 0+2)k -y 0+1=0恒成立,

∴x 0+2=0,-y 0+1=0,

解得x 0=-2,y 0=1,故直线l 总过定点(-2,1).

(2)直线l 的方程为y =kx +2k +1,则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为2k +1,

要使直线l 不经过第四象限,则?

??

??

k ≥0,

1+2k ≥0,

解得k 的取值范围是[0,+∞).

(3)依题意,直线l 在x 轴上的截距为-

1+2k

k

,在y 轴上的截距为1+2k ,∴

A ? ??

??-

1+2k k ,0,B (0,1+2k ).

又-1+2k k

<0且1+2k >0,∴k >0.

故S =12|OA ||OB |=12×1+2k k (1+2k )

=12?

?

???4k +1k +4≥12(4+4)=4,

当且仅当4k =1k ,即k =1

2

时,取等号.

故S 的最小值为4,此时直线l 的方程为x -2y +4=0.

1.(2012·郑州模拟)已知直线l 1的方向向量为a =(1,3),直线l 2的方向向量为b =(-1,k ).若直线l 2经过点(0,5)且l 1⊥l 2,则直线l 2的方程为( )

A .x +3y -5=0

B .x +3y -15=0

C .x -3y +5=0

D .x -3y +15=0

解析:选B ∵kl 1=3,kl 2=-k ,l 1⊥l 2,

∴k =13,l 2的方程为y =-1

3

x +5,即x +3y -15=0.

2.(2012·吴忠调研)若过点P (1-a,1+a )与Q (3,2a )的直线的倾斜角为钝角,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k =tan α=2a -?1+a ?3-?1-a ?=a -1a +2.

∵α为钝角,∴a -1

a +2

<0,即(a -1)(a +2)<0, 故-2<a <1. 答案:(-2,1)

3.已知直线l 过点P (3,2),且与x 轴,y 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 ,

B 两点如图,求△ABO 的面积的最小值及此时直线l 的方程.

解:设A (a,0),B (0,b ),(a >0,b >0),则直线l 的方程为x a +y b

=1,

∵l 过点P (3,2),∴3a +2

b

=1.

∴1=3a +2

b ≥2

6

ab

,即ab ≥24.

∴S △ABO =12ab ≥12.当且仅当3a =2

b ,即a =6,b =4时,

△ABO 的面积最小,最小值为12. 此时直线l 的方程为x 6+y

4=1.

即2x +3y -12=0.

第二节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知识能否忆起]

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斜截式

一般式

方 程 y =k 1x +b 1 y =k 2x +b 2 A 1x +B 1y +C 1=0(A 21+B 2

1≠0) A 2x +B 2y +C 2=0(A 22+B 22≠0)

相 交 k 1≠k 2

A 1

B 2-A 2B 1≠0

? ??

??当A 2B 2≠0时,记为A 1A 2≠B 1B 2 垂 直

k 1=-1

k 2或

k 1k 2=-1

A 1A 2+

B 1B 2=0

? ??

??当B 1B 2≠0时,记为A 1B 1·A 2B 2=-1 平 行

k 1=k 2

且b 1≠b 2

{ A 1B 2-A 2B 1=0,B 2C 1-B 1C 2≠0或

{ A 1B 2-A 2B 1=0,A 1C 2-A 2C 1≠0

? ??

??当A 2B 2C 2≠0时,记为A 1A 2=B 1B 2≠C 1C 2 重 合 k 1=k 2

且b 1=b 2

A 1=λA 2,

B 1=λB 2,

C 1=λC 2(λ≠0)

? ??

??当A 2B 2C 2≠0时,记为A 1A 2=B 1B 2=C 1C 2 二、两条直线的交点

设两条直线的方程是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就是方程组{ A 1x +B 1y +C 1=0,A 2x +B 2y +C 2=0的解,若方程组有唯一解,则两条直线

相交,此解就是交点坐标;若方程组无解,则两条直线无公共点,此时两条直线平行;反之,亦成立.

三、几种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

平面上的两点A (x 1,y 1),B (x 2,y 2)间的距离公式:

d (A ,B )=|AB |=?x 1-x 2?2+?y 1-y 2?2.

2.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P (x 1,y 1)到直线l :Ax +By +C =0的距离d =|Ax 1+By 1+C |

A 2+

B 2.

3.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Ax +By +C 1=0与Ax +By +C 2=0间的距离d =|C 1-C 2|

A 2+B

2.

[小题能否全取]

1.(教材习题改编)已知l 1的倾斜角为45°,l 2经过点P (-2,-1),Q (3,m ).若l 1

⊥l 2,则实数m 为( )

A .6

B .-6

C .5

D .-5 解析:选B 由已知得k 1=1,k 2=m +1

5.

∵l 1⊥l 2,∴k 1k 2=-1, ∴1×

m +1

5

=-1,即m =-6.

2.(教材习题改编)点(0,-1)到直线x +2y =3的距离为( ) C .5

解析:选B d =|0+2×?-1?-3|

5

= 5.

3.点(a ,b )关于直线x +y +1=0的对称点是( ) A .(-a -1,-b -1) B .(-b -1,-a -1) C .(-a ,-b )

D .(-b ,-a )

解析:选B 设对称点为(x ′,y ′),则

???

y ′-b x ′-a

×?-1?=-1,x ′+a 2

y ′+b

2

+1=0,

解得x ′=-b -1,y ′=-a -1.

4.l 1:x -y =0与l 2:2x -3y +1=0的交点在直线mx +3y +5=0上,则m 的值为( )

A .3

B .5

C .-5

D .-8

解析:选D 由{ x -y =0,2x -3y +1=0,得l 1与l 2的交点坐标为(1,1). 所以m +3+5=0,m =-8.

5.与直线4x +3y -5=0平行,并且到它的距离等于3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设所求直线方程为4x +3y +m =0,由3=|m +5|42

+3

2

,得m =10或-20.

答案:4x +3y +10=0或4x +3y -20=0

1.在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首先应分析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两条直线都有斜率时,可根据斜率的关系作出判断,无斜率时,要单独考虑.

2.在使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或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时,直线方程必须先化为Ax +By +C =0的形式,否则会出错.

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典题导入

[例1] (2012·浙江高考)设a ∈R ,则“a =1”是“直线l 1:ax +2y -1=0与直线

l 2:x +(a +1)y +4=0平行”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自主解答] 由a =1,可得l 1∥l 2;反之,由l 1∥l 2,可得a =1或a =-2. [答案] A

在本例中若l 1⊥l 2,试求a .

解:∵l 1⊥l 2,∴a ×1+2×(a +1)=0, ∴a =-2

3

.

由题悟法

1.充分掌握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对于斜率都存在且不重合的两条直线l 1和l 2,l 1∥l 2?k 1=k 2,l 1⊥l 2?k 1·k 2=-1.若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那么另一条直线的斜率是多少一定要特别注意.

2.(1)若直线l 1和l 2有斜截式方程l 1:y =k 1x +b 1,l 2:y =k 2x +b 2,则直线l 1⊥l 2的充要条件是k 1·k 2=-1.

(2)设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则l 1⊥l 2?A 1A 2+B 1B 2=0.

以题试法

1.(2012·大同模拟)设a ,b ,c 分别是△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则直线x sin A +ay +c =0与bx -y sin B +sin C =0的位置关系是( )

A .平行

B .重合

C .垂直

D .相交但不垂直

解析:选C 由已知得a ≠0,sin B ≠0,所以两直线的斜率分别为k 1=-sin A

a

,k 2=

b

sin B

,由正弦定理得k 1·k 2=-

sin A a ·b

sin B

=-1,所以两条直线垂直.

两直线的交点与距离问题

典题导入

[例2] (2012·浙江高考)定义:曲线C 上的点到直线l 的距离的最小值称为曲线C 到直线l 的距离.已知曲线C 1:y =x 2

+a 到直线l :y =x 的距离等于曲线C 2:x 2

+(y +4)2

=2到直线l :y =x 的距离,则实数a =________.

[自主解答] 因曲线C 2:x 2

+(y +4)2

=2到直线l :y =x 的距离为

0-?-4?

2

-2=

22-2=2,所以曲线C 1与直线l 不能相交,故x 2

+a >x ,即x 2

+a -x >0.

设C 1:y =x 2

+a 上一点为(x 0,y 0),则点(x 0,y 0)到直线l 的距离d =

|x 0-y 0|

2

-x 0+x 2

0+a 2

?

????x 0-122+a -1

42

4a -142

=2,所以a =9

4.

[答案] 9

4

由题悟法

1.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可直接代入距离公式去求.注意直线方程为一般式. 2.点到与坐标轴垂直的直线的距离,可用距离公式求解.也可用如下方法去求解:

数学必修2 直线与方程典型 例题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1.1 倾斜角与斜率 【知识点归纳】 1.直线的倾斜角: 2.直线的斜率: 3.直线的斜率公式: 【典型例题】 题型一求直线的倾斜角 例 1 已知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等于,则直线的倾斜角为(). A. 60° B. 30° C. 60°或120° D. 30°或150° 变式训练: 设直线过原点,其倾斜角为,将直线绕原点沿逆时针方向旋转45°, 得到直线,则的倾斜角为()。 A. B. C. D. 当0°≤α<135°时为,当135°≤α<180°时,为 题型二求直线的斜率 例2如图所示菱形ABCD中∠BAD=60°,求菱形ABCD各边和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变式训练:已知过两点, 的直线l的倾斜角为45°,求实数的值. 题型三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例3右图中的直线l1、l2、l3的斜率分别为k1、k2、k3,则(). A .k1<k2<k3 B. k3<k1<k2 C. k3<k2<k1 D. k1<k3<k2

拓展一三点共线问题 例4 已知三点A(a,2)、B(3,7)、C(-2,-9a)在一条直线上,求实数a的值. 变式训练: 若三点P(2,3),Q(3,),R(4,)共线,那么下列成立的是(). A. B. C. D. 拓展二与参数有关问题 例 5 已知两点A (-2,- 3) , B (3, 0) ,过点P (-1, 2)的直线与线段AB始终有公共点,求直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 变式训练: 已知两点,直线过定点且与线段AB相交,求直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

拓展三利用斜率求最值 例 6 已知实数、满足当2≤≤3时,求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变式训练:利用斜率公式证明不等式:且 3.1.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知识点归纳】 1.直线平行的判定 2.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注意垂直与x轴和y轴的两直线): 【典型例题】 题型一两条直线平行关系 例 1 已知直线经过点M(-3,0)、N(-15,-6),经过点R(-2,)、S(0,),试判断与是否平行? 变式训练:经过点和的直线平行于斜率等于1的直线,则的值是(). A.4 B.1 C.1或3 D.1或4

(推荐)高中数学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 取x轴作为基准, 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α= 0°. 2、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 0°≤α<180°. 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3、直线的斜率: 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 k = tanα 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 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 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4、直线的斜率公式: 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 斜率公式: k=y2-y1/x2-x1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1、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 注意: 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k1=k2, 那么一定有L1∥L2 2、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

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直线l 经过点),(000y x P ,且斜率为k )(00x x k y y -=- 2、、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已知直线l 的斜率为k ,且与y 轴的交点为),0(b b kx y += 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1、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已知两点),(),,(222211 y x P x x P 其中),(2121y y x x ≠≠ y-y1/y-y2=x-x1/x-x2 2、直线的截距式方程:已知直线l 与x 轴的交点为A )0,(a ,与y 轴的交点为B ),0(b ,其中0,0≠≠b a 3.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1、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关于y x ,的二元一次方程0=++C By Ax (A ,B 不同时为0) 2、各种直线方程之间的互化。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3.3.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1、给出例题:两直线交点坐标 L1 :3x+4y-2=0 L1:2x+y +2=0 解:解方程组 3420 2220x y x y +-=??++=? 得 x=-2,y=2

直线与方程(经典例题)

直线与方程 知识点复习: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即tan k α=。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 ) 90,0∈α时,0≥k ; 当( ) 180,90∈α时,0

高中数学必修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 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 a∈A ,相反,a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B? A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高一数学必修2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 2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一)高一数学必修2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 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即。斜 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时,; 当时,; 当时,不存在。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注意下面四点:(1) 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 与P1、P2 的顺序无关;(3) 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 时,k=0 ,直线的方程是y=y1 。 当直线的斜率为90 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 但因l 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

等于x1 ,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 ②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直线两点,④截矩式: 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 与轴交于点, 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 ⑤ 一般式:(A ,B 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x 轴的直线:(b 为常数); 平行于y 轴的直线:(a 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一)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 的常数)的直线系:(C 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 的常数)的直线系:(C 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 )斜率为k 的直线系:,直线过定点; (ⅱ )过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为参数),其中直线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直线与方程例题解析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的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 倾斜角与斜率 1. 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我们把x 轴正方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则直线l 的倾斜角α的范围是0απ≤<或),0[πα∈ 2. 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的斜率,等于直线的倾斜角的正切值,即tan k θ=. 如果知道直线上两点 1122(,),(,)P x y P x y ,则有斜率公式2 1 21y y k x x -=-. 特别地是,当12x x =,12y y ≠时,直线与x 轴垂直,斜率k 不存在;当12x x ≠,12y y =时,直线与y 轴垂直,斜率k =0. 注意:直线的倾斜角α=90°时,斜率不存在,即直线与y 轴平行或者重合. 当α=90°时,斜率k =0;当090α?<,随着α的增大,斜率k 也增大;当90180α?<

数学必修2---直线与方程典型例题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典型例题】 题型一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设直线I斜率为k且1

3.1.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 【典型例题】 题型一两条直线平行关系 例1 已知直线l i 经过点M (-3, 0)、N (-15,-6), 12 经过点R (-2, - )、S (0, 2 5),试判断^与12是否平行? 2 变式训练:经过点P( 2,m)和Q(m,4)的直线平行于斜率等于1的直线,贝U m的值是(). A . 4 B. 1 C. 1 或3 D. 1 或4 题型二两条直线垂直关系 例2已知ABC的顶点B(2,1), C( 6,3),其垂心为H( 3,2),求顶点A的坐标. 变式训练:(1) h的倾斜角为45 ° 12经过点P (-2,-1 )、Q (3,-6),问h与12是否垂直? (2)直线11,12的斜率是方程x2 3x 1 0的两根,则h与12的位置关系是—. 题型三根据直线的位置关系求参数 例3已知直线h经过点A(3,a)、B (a-2,-3),直线S经过点C (2,3)、D (-1,a-2) (1)如果I1//I2,则求a的值;(2)如果11丄12,则求a的值 题型四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综合运用 例4四边形ABCD的顶点为A(2,2 2 2)、B( 2,2)、C(0,2 2.. 2)、D(4,2),试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 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注意:B ?/B或B?/A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必修2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与题型

必修2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 结与题型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的知识点 倾斜角与斜率 1. 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我们把x 轴正方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则直线l 的倾斜角α的范围是0απ≤<. 2. 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的斜率,等于直线的倾斜角的正切值,即tan k θ=. 如果知道直线上两点1122(,),(,)P x y P x y ,则有斜率公式21 21 y y k x x -= -. 特别地是,当12x x =,12y y ≠时,直线与x 轴垂直,斜率k 不存在;当12x x ≠,12y y =时,直线与y 轴垂直,斜率k=0. 注意:直线的倾斜角α=90°时,斜率不存在,即直线与y 轴平行或者重合. 当α=90°时,斜率k =0;当090α?<,随着α的增大,斜率k 也增大;当90180α?<

高一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集合综合应用题;单调性、奇偶性证明与应用; 第二章、指数幂与对数的运算;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第三章、零点问题,尤其是二次函数的零点、二次函数根的分布。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 (Ⅰ)列举法: (Ⅱ)描述法: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5、“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记作a∈A ,相反,a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6、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集合相等,子集,真子集,空集等定义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并集、全集与补集的定义 2.性质:A∩A = A,A∩φ= φ, A∩B = B∩A,A∪A = A,A∪φ= A , A∪B = B∪A. ⑴C U(C U A)=A ⑵(C U A)∩A=Φ⑶(C U A)∪A=U (4)(C U A)∩(C U B)=C U(A∪B) (5)(C U A)∪(C U B)=C U(A∩B) 二、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看课本) 注意:1、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定义域补充: 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 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学生版)

I直线方程知识点总结 一、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 1)倾斜角:一条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 轴的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直线的倾斜角,范围为 ( 2)斜率:当直线的倾斜角不是900时,则称倾斜角的为该直线的斜率,即k=tan 注记:所有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是所有直线都有斜率.(当=90 0时,k 不存在)(3)过两点 p1(x1,y1),p2(x2,y2)(x1≠ x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k=tan y 2 y 1(当x 1=x2时,k不存在,此时直线的倾斜角为900) . x2x1 知识点 2:直线的方程名称方程 斜截式y=kx+b 点斜式y-y0=k( x-x0) 两点式y y 1 =y y1 y2y1y2y1 截距式x y +=1 a b 一般式Ax+By+C=0已知条件局限性 k——斜率 b——纵截距 (x0, y0)——直线上 已知点, k——斜率 (x1,y1) ,(x2,y2)是直线上 两个已知点 a——直线的横截距 b——直线的纵截距 A C C ,,分别为 B A B A、 B 不能同时为零斜率、横截距和纵截距 直线的点斜式与斜截式不能表示斜率不存在(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两点式不能表示平行或重合两坐标轴的直线;截距式不能表示平行或重合两坐标轴的直线及过原点的直线。 二、规律方法提炼 1、斜率的求法一般有两种方式 ( 1)已知倾斜角,利用k tan ;(2)已知直线上两点,利用 k y2y 1 ( x1 x 2 ) x2x1 2、求直线的一般方法 (1)直接法:根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直线方程,选择时应注意方程表示直线的局限性; (2)待定系数法:先设直线方程,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待定系数,最后先出直线方程; 3、与直线方程有关的最值问题的求解策略: ○1 首先,应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结论,选取适当的直线方程形式,同时引进参数; ○2 然后,可以通过建立目标函数,利用函数知识求最值;或通过数形结合思想求最值. II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完整版)必修二第3章直线与方程题型总结

必修2 第3章 直线与方程 理论知识: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倾斜角: 2、 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 .. 3、直线的斜率: k = 记住特殊角的正切值 ⑴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 ⑵当直线l 与x 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 4、 直线的斜率公式: 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 斜率公式: k = 2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1,L1∥L2则 注意: 2、 则 注意: 3.直线方程 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2、、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4.了解斜率和截距的性质 4.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求法:联立方程组。 5.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2.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3、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6.对称问题 1.中点坐标公式:已知两点P 1 (x 1,y 1)、P 1(x 1,y 1),则线段的中点M 坐标为 2.若点11(,)M x y 及(,)N x y 关于(,)P a b 对称;求解方法: 3.点关于直线的对称: 若111(,)P x y 与222(,)P x y 关于直线:0l Ax By C ++=对称,求解方法:

直线与方程测试题 题型一(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053=-+y x 的倾斜角是( ) A.120° B.150° C.60° D.30° 2.若直线x =1的倾斜角为 ,则( ). A .等于0 B .等于 C .等于2π D .不存在 3.图中的直线l1,l2,l3的斜率分别为k1,k2,k3,则( ). A .k1<k2<k3 B .k3<k1<k2 C .k3<k2<k1 D .k1<k3<k2 4.求直线3x +ay =1的斜率为 题型二(直线位置关系) 1.已知直线l1经过两点(-1,-2)、(-1,4),直线l2经过两点(2,1)、(x ,6),且l1∥l2,则x =( ). A .2 B .-2 C .4 D .1 2.已知直线l 与过点M(-3,2),N(2,-3)的直线垂直,则直线l 的倾斜角是( ). A .3π B .32π C .4π D .43π 3.设直线 l1经过点A(m ,1)、B(—3,4),直线 l2经过点C(1,m)、D(—1,m+1), 当(1) l1/ / l2 (2) l1⊥l1时分别求出m 的值 4.已知两直线l1: x+(1+m) y =2—m 和l2:2mx+4y+16=0,m 为何值时l1与l2①相交②平行 5.. 已知两直线l1:(3a+2) x+(1—4a) y +8=0和l2:(5a —2)x+(a+4)y —7=0垂直,求a 值。 题型三(直线方程) 1:根据下列各条件写出直线的方程,并且化成一般式: (1)斜率是1 2-,经过点A(8,—2); . (2)经过点B(4,2),平行于x 轴; . (3)在x 轴和y 轴上的截距分别是3 ,32-; . 4)经过两点P 1(3,—2)、P 2(5,—4); .

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 2、子集与真子集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 = A, A∩φ= φ, A∩B = B∩A,A∪A = A, A∪φ= A ,A∪B = B∪A. 4、全集与补集 > (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3)性质: 二、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6)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2、补充一:分段函数 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在不同的范围里求函数值时必须把自变量代入相应的表达式。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二:复合函数 ' 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 称为f、g的复合函数。 补充三:抽象函数 3、函数的解析式的常用求法: 1、定义法; 2、换元法; 3、待定系数法; 4、函数方程法; 5、配方法 4、函数的值域的常用求法: 1、换元法; 2、配方法; 3、判别式法; 4、几何法; 5、不等式法; 6、单调性法 5、函数单调性

高中数学直线与方程知识点归纳与常考题型专题练习(附解析)

高中数学直线与方程知识点归纳与常考题型专题练习(附解析)  知识点: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tan k α=当时,; 当时,; 当时,不存[) 90,0∈α0≥k () 180,90∈α0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1. 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 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即k=tan 。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 当直线l 与x 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 当[ ) 90,0∈α时,0≥k ; 当( ) 180,90∈α时,0

高中数学必修123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 -非空真子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8)交集、并集、补集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 (2 0)

〖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概念 ①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一个函数,记作:f A B →.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 ①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或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a b ,(,]a b ;满足,,,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记做 [,),(,),(,],(,)a a b b +∞+∞-∞-∞. 注意:对于集合{|}x a x b <<与区间(,)a b ,前者a 可以大于或等于b ,而后者必须 a b <. (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①()f x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②()f x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 ③()f x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 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tan y x =中, () 2 x k k Z π π≠+ ∈. 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 ⑦若()f x 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大全(必修)

高二数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必修) 第1章空间几何体1 1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r rl Sπ π+ = 4 圆台的表面积2 2R Rl r rl Sπ π π π+ + + = 5 球的表面积2 4R Sπ =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h S V? = 底 2锥体的体积h S V? = 底 3 1 3台体的体积h S S S S V? + + =) 3 1 下 下 上 上 ( 4球体的体积3 3 4 R Vπ = 第二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1 2 2 2r rl Sπ π+ =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 b c ∥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 D C B A α L A · α C B · A · α α 共面 =>a ∥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