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

最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

最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
最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

gt;gt;gt;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

1、已经两个数的和(即两个数一共是多少),两个数的差(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求这两个数。(线段图记在头脑里)

解法:

①(和-差)÷2=小的数小的数+差=大的数

②(和+差)÷2=大的数大的数-差=小的数

注:3个以上的数也是这样的道理,就是想办法使它们一样多,然后同理可求。

2、已经两个数的和(即两个数一共是多少),大数拿8个(假设)给小数,这样两个数一样多,求这两个数。(线段图记在头脑里)

首先明确:大数拿8个给小数是大数比小数多8个吗?不是,大数应该比小数多2倍的8个(也就是多2×8=16个),只有这样拿8个给小数,自己还有一个8,两个数,才会一样多。(请注意和两个数的差区别开来)

gt;gt;gt;练习题

1. 口算。

120×3=()170×4=()

39+45=()86×10=()

2. 小青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他每天看的页数同样多,4天看了60页。

(1)他一个星期可以看多少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本书共195页,小青需要用多少天看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t;gt;gt;参考答案

1. 口算。

120×3=( 360 )170×4=( 680 )

39+45=( 84 )86×10=( 860 )

2. 小青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他每天看的页数同样多,4天看了60页。

(1)他一个星期可以看多少页?

60÷4=15(页)15×7=105(页)

(2)这本书共195页,小青需要用多少天看完?

195÷15=13(天)

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就先到这儿了,我会持续为大家更新最新的内容,希望大家学有所成。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容量和升 学习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总课时编号:1 学习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习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学习过程: 一、自己学 《认识升》自主学习单 1.认识容量: (1)右面两个茶杯,()号茶杯能盛的水多。 (2)读一读:(1) (3 (4) 要知道 2.认识容量单位: (1)为了准确测量或计算容器的容量,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2)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符号“L”表示。 (3)读一读下面这些容器里盛的水、油、饮料等各有多少升。 (4)去超市找一找:哪些物品用“升”作单位,分别是多少升,记下来。

3.体验“1升”有多少 (1)先在量杯里倒入1升水,再全部倒入每条边长度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你有什么发现? (2)每条边长度是1分米的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升。(如下图) 二、交流学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 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实践学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

【数学】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十万:10个一万; 一百万:10个十万; 一千万:10个一百万; 一亿:10个一千万; 2.数级:数级是为便于人们记读阿拉伯数的一种识读方法,在位值制(数位顺序)的基础上,以三位或四位分级的原则,把数读,写出来。通常在阿拉伯数的书写上,以小数点或者空格作为各个数级的标识,从右向左把数分开。 3.数级分类 (1)四位分级法 即以四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我国读数的习惯,就是按这种方法读的。如:万(数字后面4个0)、亿(数字后面8个0)、兆(数字后面12个0,这是中法计数)……。这些级分别叫做个级,万级,亿级……。 (2)三位分级法 即以三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这西方的分级方法,这种分级方法也是国际通行的分级方法。如:千,数字后面3个0、百万,数字后面6个0、十亿,数字后面9个0……。 4.数位: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这就说明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 5.数的产生: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后来,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

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6.自然数: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包括0),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 7.计算工具:算盘、计算器、计算机。 8.射线:在几何学中,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所组成的图形称为射线。如下图所示: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整理

四年级下册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1、平移和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是改变图形的位置。 2、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3、把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折痕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4、所学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有1条对称轴有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有2条对称轴是长方形;有3条对称轴是等边三角形;有4条对称轴是正方形;有无数条对称轴是圆。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2、1个千亿=10个百亿1个百亿=10个十亿1个十亿=10个亿 1个千万=10个百万1个百万=10个十万1个十万=10个万 1个千=10个百1个百=10个十1个十=10个一 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多位数的读法:先分级,从右到左每四位一级,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每级的读法和个级一样,读好“亿级”加“亿”,读好“万级”加“万”。 例如:3605 5200 6000读作三千零五亿五千二百万六千 5、多位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一级一级往下写,每级的写法与个级一样,除最高级可以不满四位,其余每级都要写满四位。例如:三十亿四千五百二十万三千四百写作:30 4520 3400 6、把一个数改写成亿或者万为单元的数:“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所以用“=”号连接。方法是一找二去三添。 例如:把1230000改为万为单元的数。 一找,找到万位“123 0000”,二去,去掉3后面的四个0得到123,三添,在123后面添上“万”。所以1230000=123万。 例如:把12300000000改写成亿为单位的数。 一找,找到亿位“123 0000 0000”,二去,去掉3后面的8个0得到123,三添,在123后面添上亿。 所以12300000000=123亿 7、省略万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数可能比原数大(五入时),也可能比原数小(四舍时)。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1) 能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经历探索并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感受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2)通过实例了解容量的含义,初步感受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所有连线中线段是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知道平角和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能辨认从不同的方向(前面、右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3)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选择适当的方式(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而有效地表示数据,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判断。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某一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2.数学思考方面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探索计算方法、运算顺序的活动过程,发展数感和初步的符号意识,提高运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认识射线和直线,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平角和周角,研究它们的大小关系、体会直线间的位置关系,认识升和毫升,进行几何与平面视图间的相互转换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3)在简单的数据整理、认识平均数和体验可能性大小的活动中,增强数据意识,随机意识,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4)在建立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充分开展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想等数学活动,能有条理地思考,比较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四则运算 1、运算顺序: 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有关0的运算: ①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②任何一个数乘0得0。 ③0不能做除数。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④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0做除数没有意义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找不到一个数与0相乘得5。 二、观察物体(二) 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三、运算定律 1、加法运算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 +c=a+(b+c) ③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 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或交换减数的位置。 a-b-c=a-(b+c)或 a-b-c=a-c-b 3、乘法运算定律: 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 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 ×c=a×c+b×c 4、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或交换除数的位置。 a÷b÷c=a÷(b×c)或a÷b÷c=a÷c÷b 5、有关简算的拓展:

苏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小学数学总复习基础知识 第一部份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整数【正数、0、负数】 一、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和1、2、3……都是自然数。自然数是整数。 二、最小的一位数是1,最小的自然数是0。 三、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4”读作正四。“-4”读作负四。 +4也可以写成4。 四、像 +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五、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六、通常情况下,比海平面高用正数表示,比海平面低用负数表示。 七、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八、通常情况下,上车人数用正数表示,下车人数用负数表示。 九、通常情况下,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 十、通常情况下,上升用正数表示,下降用负数表示。 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一、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 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二、整数和小数都是按照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 一……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三、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四、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五、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六、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的数,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数, 百分位上的数,千分位上的数,从左往右,如果哪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七、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在万位或亿位右边点上小数点,再在

【小学数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概括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概括 第一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1.画图形的另一半:(1)找对称轴(2)找对应点(3)连成图形。 2.正三边形(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四边形(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几边形有几条对称轴。 3.图形的平移;先画平移方向;再把关键的点平移到指定的地方;最后连接成图。(本学期学习两次平移;如从左上平移到右下;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 4.图形的旋转;先找点;再把关键的边旋转到指定的地方;(注意方向和角度)再连线。(不管是平移还是旋转;基本图形不能改变。) 第二单元多位数的认识 数位顺序表: 我国计数是从右起;每4个数位为一级。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整数数位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从个位起依次说出各个数位。

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作数位。 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一共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2.复习多位数的读、写法。 (1)多位数的读法。 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每级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2)多位数的写法。 先写亿级;再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复习数的改写及省略。 改写。可以将万位、亿位后面的4个0、8个0省略;换成“万”或“亿”字;这样就将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省略。省略时一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部分的尾数最高位是小于5(四舍)、等于大于5(五入)。 4.比大小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最高位)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点内容汇总

四年级(上册)数学重点内容汇总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特别注意: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区别。 2、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位数:一个数含有几个数位,就是几位数,如652100是个六位数。 4、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6、亿以上数的读法: ①先分级,从高位开始读起。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②亿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 一个“0”。 7、亿以上数的写法: ①从最高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②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8、比较数的大小: ①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②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9、求近似数: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 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 还是等于或大于5 。小于5就舍去尾数,等于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 进1,再舍去尾数。 10、表示物体个数:1,2 ,3,4,5 ,6 ,7 ,8 ,9 ,10,……. 都 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1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2、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13、ON╱CE:开关及清除屏键,清除显示屏上的内容。AC:清除键,清除所有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新)

国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复习资料(概念部分) 第一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1、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那么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判断一个图形有几条对称轴,有时需要将图形多次对折。有些轴对称图形可能有几条对称轴。画对称轴必须用点划线。 2、懂得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懂得画图形的另一半: (1)找对称轴(2)找对应点(3)连成图形。 3、正三边形(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四边形(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 条对称轴,……正n边形有n条对称轴。 4、图形的平移:(先确定平移方向,再决定平移的距离。)先画平移方向,再把关键的点平移到指定的地方,最后连接成图。注意要画出表示平移方向的箭头。 》 5、图形的旋转,先确定旋转中心点,再考虑旋转的方向和角度。即先找固定点,再把关键的边按指定的方向和角度旋转到指定的地方,再连线成图。注意在图形内顶点处画出表示旋转方向的箭头。 (不管是平移还是旋转,图形的大小和形状都不发生改变。) 第二单元多位数的认识 我国计数习惯是从右边起,每4个数位为一级;国际计数是每3个为一节。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 1、三位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五位数。 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的每一位相乘,乘得的积和个位对齐, 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的每一位相乘,所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3、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把两个乘数不是零的部分相乘,再看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

就在积的末尾加几个零。 4、数量关系: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5、积的变化规律: … ①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或除以)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或除以)几。 ②一个乘数乘几,另一个乘数除以相同的数,积不变。 ③一个乘数乘a,另一个乘数乘b,那么积会乘a与b的积。 一个乘数除以a,另一个乘数除以b,那么积会除以a与b的积。 第四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计算器上的各种功能键。 & 开机键ON 关机键OFF 消除键AC 改错键CE 2、商的变化规律: ①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几。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商也随之乘(或除以)几。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1、和差问题的两种方法: — ①较小数=(和-差)÷2 较大数=和-较小数 ②较大数=(和+差)÷2 较小数=和-较大数 2、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问题; (1)画图时要注意: ①按一定顺序画图; ②图中各长度的比例要一致; ③在图中适当位置标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联系图中思考,找出解决问题方法。 (2)数量关系: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试卷_

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一定有了沉甸甸的收获,请亮出你的风采吧!别忘了仔细审题,认真答卷哦!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注:打★题为本人原创题】 一、“认真细致”填一填:(共25分,每空1分。) ★1、2008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常熟各大商场生意火爆,截止10月7日晚上,华联商厦销售额达到了10200050元,这个数读作(),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是()。 2、与最小的六位数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和()。 3、□59÷45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填(),商是一位数,□里最大填()。 4、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条直线。 ★5、一个周角等于()个直角,()个20度的角的和是一个平角。6、 是由( )个小正方体摆成的。 ★7、在 里填上“>”、“<”或“=” × 360÷36÷ 8、在公路上有三条小路通往小明家,它们的长度分别是125米、207米、112米,其中有一条小路与公路是垂直的,那么这条小路的长度是()米。 ★9、100张纸的高度大约是1厘米,照这样推算,100000000张这样的纸高度大约是()米,比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4米要()。(填“高”或“低”)10、右图中,有( ) 锐角,( )个直角, ()个钝角。 ★11、有两个书架,甲书架有书80本,乙书架有书50本,每次从甲书架拿出3本放入乙书架,拿()次后两个书架的书相等。

★12、 小红串了一串黑白相间的珠子(如上图),只有珠子的两端部分露出来,你知道()色的珠子多,多()颗。如果这串珠子中黑珠有20颗,那么白珠有()颗。 【命题意图:本大题考查学生对除法,角,认数,找规律,平行与垂直等单元的知识点,其中第9题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第12题联系生活,考查学生对间隔排列规律的灵活应用。】 二、“对号入座”选一选:(共5分) ★1、一个数四舍五入求近似值为3万,这个数最大是()。 A、 29999 B、 34999 C、 30000 D、 39999 2、如右图,从右面看到形状与()看到的形状相同。 A、左面 B、上面 C、正面 ★3、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把一条线段向一端延长100米,就得到一条射线。 B、上午9时30分,钟面上分钟和时针所夹的角是直角。 C、810÷5=(810×2)÷(5×2)。 ★4、两人轮流掷小正方体,约定红面朝上算甲赢1分,黄面朝上算乙赢1分。用下面正方体()掷是最公平的。 A、2红1蓝1绿2黄 B、3红1绿2黄 C、1红3蓝2黄 5、观察下面的算式:5×9=45 55×99=5445 555×999=554445 5555×9999=55544445 则555……5×9999……9=() 10个510个9 A、555......5444......45B、555......5444......45C、555......5444 (45) 9个59个410个511个49个510个4 【命题意图:本题中安排的五道选择题,精心组织,第一题考察近似数,第二题考察学生观察物体的能力,第三题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选择题,含盖几个知识点,

苏教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 2、进位加法。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 2、退位减法。 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解决问题: 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一、认识角 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1)、定顶点。(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3)、画 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 画线) 二、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 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 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 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 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4、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1、意义: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相同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2、名称:乘数×乘数=积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汇总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乘法 1、三位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五位数。 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的每一位相乘,乘得的积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的每一位相乘,所得的积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3、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现把两个乘数不是零的部分相乘,再看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加几个零。 第二单元升和毫升 1、1升(L)=1000毫升(ml 、mL) 2、从里面量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是1升。1升水重1千克。生活中一杯水大约250毫升;一个高压锅大约盛水6升;一个家用水池大约盛水30升,一个脸盆大约盛水10升;一个浴缸大约盛水400升;一个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2升,一个金鱼缸大约有水30升,一瓶饮料大约是400毫升,一锅水有5升,一汤勺水有10毫升。 3、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血液总量约为4000----5000毫升。义务献血者每次献血量一般为200毫升。 4、1毫升大约等于20滴水。 第三单元三角形 1、围成三角形的条件:较短两条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条边。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也就是当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会改变),生活中很多物体利用了这样的特性。如:人字梁、斜拉桥、自行车车架。 4、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大于第三个内角。) 5、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等于第三个内角。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6、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小于第三个内角。) 7、任意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都有三条高,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落在两条直角边上;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8、把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就是画它的高。 9、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外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的夹角叫做顶角,底和腰的两个夹角叫做底角,它的两个底角也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跟底边高正好重合。)三条边都 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也都 相等(每个角都是60°,所有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 10、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 它的底角等于45°,顶角等于90°。 10、求三角形的一个角=180°-另外两角的和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期中试卷(B)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测试卷(B)Array成绩____________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每空1分,共17分) 1、经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线段有()个端点。 2、角的两条边都是()线,角的大小与边()有关。 3、1周角=()平角=()直角。 4、120分=()时 4分=()秒 600分=()时 5、()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把一个直角分为∠1和∠2,∠1是50°,∠2是()。 6、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 7、钟面上()时整和()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平角。 8、小学部教学楼,相邻两层之间都有22级台阶,从一楼到五楼,一共要爬()级台阶。 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5分) 1、大于90°的角都是钝角。………………………………………………() 2、一条直线长15厘米。……………………………………………………() 3、最大的三位数除以最小的两位数,商是9,余数是9。…………() 4、钟面上的分针,走1小时,正好转成了一个周角。………………() 5、在一段木料上锯了5次,就把这段木料分成了5段。……………() 三、注意审题,细心计算。(32分) 1、口算。(6分) 80÷10= 63÷3= 280÷70= 90÷5= 10×50= 28×20= 280×0= 14×5= 54+28= 74-24= 100-49= 28+72=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4分) 420÷5= 945÷45= 验算:验算: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过来。(4分) 45+15×8 (80+40)÷20 =60×8 =80+2 =480 =82 4、混合运算。(18分) 31+2×30 (31+2)×30 480-(180+60) (45-26)×33 770÷(14+21) 98+5×63 四、动手实践,操作应用。(12分) 1、把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连起来。(5分) 320÷16··480÷2÷5 24×18 ··320÷4÷4 240÷5 ··28÷4 60×16 ··4×16×15 280÷40··24×2×9 2、连一连。(3分) 正面侧面上面

小学四年级上下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十万:10个一万;一百万:10个十万;一千万:10个一百万;一亿:10个一千万; 2.数级:数级是为便于人们记读阿拉伯数的一种识读方法,在位值制(数位顺序)的基础上,以三位或四位分级的原则,把数读,写出来。通常在阿拉伯数的书写上,以小数点或者空格作为各个数级的标识,从右向左把数分开。 3.数级分类 (1)四位分级法 即以四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我国读数的习惯,就是按这种方法读的。如:万(数字后面4个0)、亿(数字后面8个0)、兆(数字后面12个0,这是中法计数)……。这些级分别叫做个级,万级,亿级……。 (2)三位分级法 即以三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这西方的分级方法,这种分级方法也是国际通行的分级方法。如:千,数字后面3个0、百万,数字后面6个0、十亿,数字后面9个0……。 4.数位: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这就说明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 5.自然数: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包括0),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 7.计算工具:算盘、计算器、计算机。 8.射线:在几何学中,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所组成的图形称为射线。如下图所示: 8.射线特点 (1)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从一个端点向另一边无限延长。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汇总新编整理完整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汇总新 编整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一单元除法 1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百位够 除时商是三位数,百位不够除时是两位数。) 464÷4=166 464 ÷8=58 2.一位数除多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一位不够看2位,不够商一 0占位,除数当姐余当妹。 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208÷2=104 315÷ 3=105 217÷3=71 3 0乘任何数都等于0。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等于0。 ( 1 ) 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用遮0法,先算0前面的数的乘积, 再数数2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添在积的后面。20×30 想2×3=6 20×30=600 (2)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一个因数分别乘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再把两次乘出来的积相加。24×32 想 24×2=48 24× 30=720 720+48=768 (3)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估第一个因数,也可以估第二个因数,还可以两个因数都估。 4 [半价出售](原来的价格÷2=现在的价格) 6、记忆数量关系式:鸡的总只数÷层数=每层的只数书的总本数÷ 书架的个数=每个书架上书的本数 电池的总个数÷每盒电池的个数=盒数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 率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跳绳的总个数÷几分钟=每分钟跳的个数打字的个数÷时间=每分钟打字的个数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第二单元年月日 1 年分为平年、闰年;月分为大月、小月和特殊的2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7个);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4个) 平年的2月有28天,闰年的2月有29天。 2连续的大月有7月和8月,或者12月和1月。 连续两个月天数是61天,其中一个是大月,一个小月。 5、各类节日: 元旦节1月1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妇女节 3月8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 国际儿童节6月1日、建党节7月1日、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 6、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公元800年、1200年、1600年、2000年、2400年等)。

最新版【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q最新版【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 1 课时总第 1 课时 课题:图形的平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 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 (5)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6)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的重点是巩固平移的距离问题,通过练习强化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巩固平移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

最新版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 1 课时总第 1 课时 课题:图形的平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 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 (5)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6)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大数得认识】 1、10个一万就是十万,10个十万就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就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就是一亿、10个一亿就是十亿,10个十亿就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就是一千亿,10 2、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向左,每四位为一级,分别就是个级、万级、亿级。与万位相邻得两个数位分别就是千位与十万位。与亿位相邻得两个数位分别就是千万位与十亿位。 3、亿以内数得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得数要按照个级得数得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她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4、万以内数得写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 5、比较亿以内数得大小:位数多得数,这个数就大。位数相同得两个数,从高位比起,最高位上得数大得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得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得数。 6、“万”作单位得数:省略万后面得尾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得数,要瞧千位上得数,然后进行四舍五入。 7、求近似数得方法叫“四舍五入法",就是“舍”还就是“入”,要瞧省略得尾数部分得最高位就是小于5还就是等于或大于5。 8、表示物体个数得1 2 3 4 5 6……。都就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 0也就是自然数。所有得自然数都就是整数。最小得自然数就是0,没有最大得自然数,自然数得个数就是无限得。最小得一位数就是1、 9、每相邻得两个计数单位之间得进率都就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10、亿以上数得读法:先分级,再从最高位读起,读完亿级得数,要加“亿"字,读完万级得数,要加“万”字。每级末尾得0都不读,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11、亿以上数得写法:先瞧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级写起。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12、“亿”作单位得数:省略亿后面得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要瞧千万位上得数,然后进行四舍五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