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型城市理论演变及其启示_苏雪串

创新型城市理论演变及其启示_苏雪串

创新型城市理论演变及其启示_苏雪串
创新型城市理论演变及其启示_苏雪串

978-988-16309-6-4 ?2012 EduRes.

133The Evolution of Innovative City Theory and Its

revelation

Xuechuan SU, Jiwei HE, Feifei GAO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China, 100081

Abstract: Since serious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the polarization arose in many citie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1970s,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ies have begun a study of the theory of Innovative city, from the early attention to urban governance innovation to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diversification goals of innovative city, the innovative city's theoretical researches emerged endlessly.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the innovative cities become the hotspot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s well, from the factors to affect the innovative city to the development modes, many theoretical researches are produced. We hope this article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our innovative urban construction by collating and summarizing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produced at home and abroad and exploring ways and patter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city from the theories of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Innovative city; Theory of evolution; Revelation

创新型城市理论演变及其启示

苏雪串,何继伟,高菲菲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中国,100081

摘 要:自从70年代西方国家许多城市出现两极分化等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以来,国际学术界开始了对创新型城市的理论研究,从早期的关注城市治理创新到系统研究多样化目标的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的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我国,在全球化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创新型城市也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从影响创新型城市的因素到发展模式等,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已经产生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从理论演变和发展中探寻促进创新型城市发展的途径和模式等,以期对我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理论演变;启示

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而城市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引擎和中心,创新型城市建设必然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学术界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产生了大量成果,本文对其梳理和分析,希望能以此促进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借鉴。

1.创新主体的演变:从企业创新理论到创新型城市

1.1创新理论的产生:熊彼特强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创新(innovation )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

理论》一书中首次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经济之所以不断地发展,是因为在经济体系中不断地引入创新,经济本身存在着某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这就是“创新”活动。他所理解的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的组合。这种组合包括下列五种情况:创造新的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新的供应来源,实现新的工业组织形式。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强调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并且创新是企业家的行为,或者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1.2雅各布斯和佛罗里达等人对创新理论的发展:城市成为创新主体和影响创新的重要环境

978-988-16309-6-4 ?2012 EduRes.

134

熊彼特之后,索洛(Robert Solow,1957)测算了

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罗默(Paul Romer )在80年代进一步分析了技术创新的源泉,即从投资过程揭示创新的内生性,至此,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依然没有涉及地点因素(城市或区域)。

60年代末,雅各布斯(Jane Jacobs,1969)在其《城市经济》一书中,对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人才集聚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有才华和充满创意的人集聚在一起时,新思想能更加自由地流动,因而个人和团队的智慧都将成指数增长,必然促进创新。雅各布斯强调,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自我构建的系统,他的多样性是创新的真正源泉。因此,城市而非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 ,2002)在其《创意阶层的兴起》一书中指出,在新经济时代,“才能”和“创意”是财富的关键来源,城市发展必需依赖“创意工作者”。创意阶层是指所有需要创意的职业,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诗人、艺术家、设计师、卫生及法律从业者、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从业者。一个创意社会必须具备3T——技术(technology )、人才(talent )和宽容(tolerance )。只有那些能够吸引创意阶层去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才能获得经济的成功。佛罗里达以创意工作者在一个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指标,衡量一个地区或城市在创新和高科技产出方面的高低。结果,他发现在创意人口比例高的城市,人均专利拥有量(创新衡量指标)和高科技产出比都很高。佛罗里达的研究结果表明,创新人才是影响城市创新的主要因素,而创新人才趋向于向基础设施完善和人文环境宽松的城市集聚,即适宜的城市环境和创新人才的结合及互动,促进城市创新和繁荣。

1.3创新型城市概念的产生及其内涵

70年代以后,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的深入,以知识、技术和服务创新的城市网络和创新体系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型城市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从目前文献研究来看,创新型城市的英文表述有两种:“Creative City”和“Innovative City”。“Creative city”的说法主要来自欧洲(英国、荷兰等)的一些研究文献,主要是指对城市面临的问题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并由此带来城市的复兴,这些问题包

括:交通管理、产业发展、城市生态、种族融合等等。相对于“Creative City”,“Innovative City”的提法包含了目前关于创新型城市研究的主流含义,主要研究“创新(Innovation )”作为驱动力的一种城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断融合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思想。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型城市”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国外研究强调城市治理方面的创新,文化理念十分突出,讲求精神与物质同步发展。而国内学者根据对创新概念的理解,强调创新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2.从城市治理创新到城市创新体系完善:国外创新型城市发展目标的演变

西方学者对城市创新问题的关注始于70年代以来的城市危机。这一时期由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致城市出现城市衰退、社会分化、情感恐惧等城市危机。为此,学术界从城市创新的角度寻求解决城市危机问题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途径,西方学术界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从经历了从城市治理创新到创新体系完善的过程。

2.1城市创新理论的形成:以城市治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研究

查尔斯?兰德瑞(Charles Landry)是创新型城市研究的先驱和国际权威,他的代表作《创新城市》(The Creative City)是关于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第一本专著。在该书中,他强调在新经济时代,城市发展的动力以及全球城市体系中城市之间的关系等都具有新特点,不能再用以前的思路解决21世纪的问题。城市治理创新应根据新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微观条件等寻求治理城市危机和促进城市发展的新途径。他还主张创新型城市的治理应积极要求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做出全面、全新的评判。兰德瑞在对城市创新实践的成败原因进行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创新型城市的一套完整的战略框架和实施机制,为其他城市实施创新战略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法。

比特?霍尔(Peter Hall )的研究揭示了多样性是城市创新从而防止城市衰退、促进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他在《城市文明:文化、科技和城市秩序》一书中从时间和空间上对30多个不同的城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人类创新的历史中,地点是非常

978-988-16309-6-4 ?2012 EduRes.

135重要的。某些地方会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变得非常具有创造力和创新力,而且常常是一阵非常短暂且集中的爆发式的创造力。城市正是这样一种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在这里聚集交流,不断地创造着“新事物”。他们中有企业家、艺术家、知识分子、学生和行政管理人员,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民族,将不同的文化集中在一起。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不同思想的碰撞激越,为创新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英国切斯特汉姆-格劳塞斯特高等教育学院的蒂姆-霍尔(Tim Hall )和考文垂大学的菲尔胡伯特(Phil Hubbard)从企业家的角度对城市创新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显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新的城市形态,必须采用新的城市治理方式,主张以水平合作的治理方式取代垂直命令的政府治理方式。

2.2城市创新理论的扩展:城市创新目标及途径的多样化研究

Maryann (1999)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进步和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城市正面临着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新竞争。要适应这种竞争所提出的挑战,就必须通过创新,变革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以新的观念、新的方式为城市经济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Tahtmaxep (1996)在《城市创新角色的研究》一文中,揭示了“创新—技术结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链条中各环节的相互关系,研究了使社会情绪符合新技术结构所要求的创新进步的机制,介绍了形成城市创新角色潜力问题,包括精神潜力、一定的消费技术和地区组织潜力、创新潜力等。提出了对在大型技术创新作用下的改革进行社会学分析的方法和方法论原理,以及按照创新角色的城市分类法,考虑到居民的心里状态,讨论了城市创新发展的生态空间。

James (2001)在《创新性城市》一书中揭示创新与城市之间的复杂性以及由欧盟经济与社会研究计划组发起的关于城市竞争力和结合力的这个国际间的可比性项目的结论。为探讨创新过程与经济集聚相互关系这个基本问题,他提供了5个欧洲城市(斯图加特、米兰、阿姆斯特丹、巴黎和伦敦)的案例研究,认为城市创新环境的产生来自4个不同的源泉:一是经济集聚和企业国际化规模;二是同类型公司的空间集结与定位;三是城市经济规模与创新进程;四是创新源泉与国际出口市场的关联。5个城市的案例显示

了这4个创新源头的不同组合,这些区别涉及城市规模、特定的经济取向和不同的体制模式等。

3.从创新型城市的影响因素到发展模式选择:国内学术界关于创新型城市发展路径的理论探索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许多国家都把强化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战略,以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来提升国际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为此,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已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3.1关于创新型城市要素的研究

在界定创新型城市内涵等的基础上,国内学术界一直特别重视对创新型城市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工程院邹德慈院士(2005)认为,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持和增长城市活力的产业创新,主要牵涉产业结构问题、新兴产业问题和产业集群问题;二是支撑创新型城市的先进基础设施,由城市的物质基础、城市的防灾减灾体系和城市的管理体系等三个基本体系组成,这三个基本体系分别构成了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支撑条件、重要安全保障和重要运营手段;三是城市政府管理能力,政府管理的两项重要内容分别是制度和管理者的能力,其中,制度是基础性的因素,制度的创新是保障产业创新和城市各方面创新的重要条件。

暨南大学代明(2005)提出了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四个战略支点:科技研发中心、 新兴产业中心、品牌营销中心和企业运营中心。复旦大学刘杰(2006)认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城市系统多要素的创新,尤其是各要素之间的整合和协同作用,这些要素主要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城市中硬件要素的数量、质量以及多样性和可获得性是城市创新能力的前提,主要体现在:大学、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研究部门的研发能力;体现信息和通信可获得性的城市的图书馆系统、信息和交通设施;包括从小学教育到技术型和人文型的各类大学在内的城市综合教育系统,从大众文化到高雅艺术的各类文化设施。创新型城市的软件要素则主要表现在城市历史、城市危机感、城市的内在的创新能力以及城市的组织能力、市民的价值体系或生活方式,以及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等方面。

978-988-16309-6-4 ?2012 EduRes.

136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总结出影响创新型城市四个要素,创新资源:即创新活动的资源,包括人才、信息、知识、经费;创新机构:即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创新机制:即保证创新体系有效运转,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创新环境:即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 3.2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

国内学者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对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进行了概括总结。

杨冬梅等(2006)将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和在同时吸收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基础上的混合型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往往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发达工业化国家一般采用市场主导型模式。任胜钢和陈凤梅(2007)从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创新主体间相互联系的空间层面这两个维度,概括出六种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即科技主导的地方性创新系统,企业主导的地方性创新系统,企业主导的外向性区域创新系统,企业主导的多面性区域创新系统,研企结合的外向型区域创新系统,研企结合的多层面区域创新系统。

白永秀和赵勇(2006)从创新要素的角度,根据制度、知识、技术以及产业等在推动城市创新过程中的地位,将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划分为知识创新型、技术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以及制度创新型四种发展模式。胡钰(2007)在总结了我国几个典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经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三种模式: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培育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城市的集成创新能力的深圳模式;提升城市知识竞争力,坚持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的上海模式;整合创新资源,以增强城市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突破口的大连模式。这种划分有利于其他城市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与自己条件和环境相似的城市进行模仿。

还有一些学者根据国内外典型的创新型城市的经验,总结出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不同模式。徐井宏、张红敏(2011)通过对国际创新型城市的分类研究,提出资源型城市创新、工业创新城市、服务创新城市、科技创新城市、绿色创新城市、全面创新城市等

模式。南京大学吴煜、刘荣增(2003)把沪宁城市带的不同城市的创新模式加以分类,提出了五种不同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沪宁自主创新模式、沪宁跨国合作创新模式、苏锡配套创新模式、苏锡常区域联合创新模式以及各具特色的园区创新模式。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乌兰察夫(2004)认为深圳已经具备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基础和条件,从人才、公共管理体制、财政税收及中介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八大战略措施。

4.总结和启示

汗牛充栋的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成果表明,城市作为重要的创新主体和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外部环境,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获取的启示如下:

第一,创新型城市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单元,且每个城市有着各自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而对创新型城市的理论研究涉及各个方面,包含许多因素,也因此,在实践中,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全面考虑城市各个方面的因素。

第二,全球化是影响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城市作为联结世界的节点,彼此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强,每个城市应根据其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及其发展水平选择其创新路径和模式。

第三,城市因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的差异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因此,每个城市应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选择城市创新的战略重点。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城市发展水平和提高以及全球或国家宏观环境的变化,城市创新应调整其对策和模式。

创新型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都还处于探索之中,对该领域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动态的关注,期待能够促进相关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形成更加丰富的创新型城市理论并推动城市创新实践。

References

[1] Jane Jacobs. The economy of cities[M].China citic press,2007. [2] Yin Jizuo. World city and creative city[M].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2003.

[3] Richard Florida. Who’s your city [M].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4] Ronan Paddison. Handbook of Urban Studies [M].Shanghai Renmin press, 2009.

[5] Xu Jinghong, Zhang Hongmin. Transformation: Case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innovative city[M].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11. [6]

Richard Florida.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Basic Books ,2003.

978-988-16309-6-4 ?2012 EduRes.

137[7]

Friedmann J.Wolff G. World city formation: 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J]. Internatio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ch, 1982(6): 309-304.

[8]

Friedmann , John (1986),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Vol.17:69-83.

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

百度首页 | 百度知道 | 登录“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 年提出的, 如今, “创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位博学的思想家, 熊彼特不仅从经济学意义上阐述了“创新理论”, 而且特别从社会哲学、经济社会学、经济史学等多重视角阐发了“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 1、创新的内在质变性 2、创新的社会历史性 3、创新的系统有机性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不仅在经济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而且在社会哲学层面上揭示出的“创新”的丰富内涵。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 创新理论概述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下列5种具体情况:

创新理论与实践 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

创新理论与实践-第1讲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 1 【单选】在韩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功不可没,对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A. 科研投入 B. 教育发展 C. 技术进步 D. 科技管理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D 2 【单选】哪个国家是世界上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 A. 德国 B. 日本 C. 美国 D. 中国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C 3 【单选】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 A.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B.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C.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D. 以上皆是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D 4 【判断】2006年1月18日,中国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正式提出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的创新战略。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5 【判断】英国创新战略的规划设计以国家创新体系为核心展开,以实现从创新体系向创新能力的转变。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6 【判断】党的“十六大”明确的提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错误 7 【判断】创新型国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国家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1 【单选】关于内在制度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 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 B. 通过政治过程获得权威的代理人设计和确立 C. 被自上而下强加并执行 D. 通常配有惩罚措施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A 2 【单选】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变革属于哪一种何种制度变迁方式?() A. 强制性制度变迁 B. 诱致性制度变迁 C. 源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之后的改革推广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 A B Cright 正确答案:C 3 【单选】改革以来中国的制度变迁属于() A. 渐进式制度变迁 B. 突进式制度变迁 A Bright 正确答案:A 4 【判断】家庭承包经营改革是一步到位的全局合法化改革。()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错误 5 【判断】写在纸上的制度,与实际实施的制度总是一致的。()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一、总体说明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条件、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创新环境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 (一)基础条件 城市基础条件状况是城市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是创新产生的必备条件。从全球来看,公认的创新型城市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较大人口规模。城市基础条件指标包括人均GDP、每万人拥有的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数和城市环境三个二级指标。 (二)创新投入 创新资源的投入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创新投入主要包括创新人员的投入和创新资金的投入。创新投入指标由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等四个具体指标构成。 (三)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用来反映创新的成果。创新绩效指标由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万元GDP综合能耗、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GDP 的比重和每万名R&D人员国际科技论文数五个二级指标构成。 (四)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包括创新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为创新活动提供文化上的支撑。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保障企业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重要条件。创新环境指标由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科学技术普及、科技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以及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实施情况等六个方面构成。 二、指标体系框架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城市环境(%) 创新投入1.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2.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3.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4.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人) 创新绩效1.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件) 2.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3.万元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4.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GDP的比重(%) 5.每万名R&D人员国际科技论文数(篇) 创新环境1.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 2.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3.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 4.科学技术普及 5.科技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 6.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实施 三、数据来源 创新型城市评价数据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从公开渠道获得的数据,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试点城市(区)的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二是各试点城市(区)上报的数据;三是从其它渠道获得的相关统计数据。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性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 具体来说,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以下4个基本特征:一、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二、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三、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四、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 二、为什么要建立创新型国家 第一,建立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热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在全球化进程当中, 中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国际竞争压力。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每百万人获得发明专利数只有1项, 而日本为994项, 韩国779项, 美国289项;集成电路芯片、石油化工、轿车等产品的生产设备70%以上依靠进口。由于缺乏核心技术, 中国生产的手机不得不付出价格的20%, 计算机价格的30%、程控数控机床价格的40%的专利费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但核心技术受控于人; 我国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三大国, 但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占10%左右, 出口产品利润率低; 我国是制造业第四大国, 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事实说明, 创新已成为制约我国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要想确保本国安全和实现中国的腾飞, 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主创新体系, 在急剧变换的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当中把握机遇, 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这必将有利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改变关键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必将有利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必将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我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现在正是建设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不会有太大的提升, 而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分析表明, 我国目前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39%左右。在继续保持占国内生产总值40%左右的投资率和持续15 年保持7%以上的

探讨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解读

[摘要] 探讨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分析了我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对策 一、国家创新体系及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内涵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在科技进步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中没有对于科技创新体系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和含义。李良寿在《科技创新体系概念探析及其建设思考》一文中提出,科技创新体系含义简单的说就是作用于科技创新活动各种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 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

突破和实质性进展。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和机制不适应 国家层次上的创新体系并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一个真正解决技术经济相结合的好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存在着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成果、职称评定政策导向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 2.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一,企业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目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仅为1:0.07,消化吸收强度不足,企业二次创新能力不强。 第二,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受观念、体制、资金、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点,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范围不广、层次不高,已有的合作也主要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上,共建研发机构、共建技工贸一体化经济实体等高层次的合作还比较少。 3.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市场化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计划是协调集成创新体系各要素联系的机制和纽带,这种方式有助于国家科技目标

2018年专业技术人员创新理论与实践答案

1.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途径,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恒久希望,是一个企业走向辉煌的动力资源,也是一个人生存质量的核心载体。人类社会的一切进步,都维系于不断地( )。C:创新 2.因为有了创新,人类才发明了劳动工具,脱离了动物界。第一把石斧的诞生表明: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具有( )。B:创新能力 3.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导致人类社会和经济时代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的( )。A: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动 4.创造与创新两者都具有( ),但两者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创造的首创性是指“无中生有”;创新的首创性则是指对现有的东西进行变革,使其更新,成为新的东西,可称为“推陈出新”和“有中生新”。 C:首创性特征 5.创新注重应用,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 )。 B: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6.每一次重大的创新都会产生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新强力地推动着( )。 A:科技进步 7.在文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创新的文艺家,就不会有自己的地位。所以,从社会进步上分析,创新促进着( )和人类文明。C:文化繁荣 8.在工业经济时代,提高引进和吸收消化新技术的能力是头等大事,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却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 )。在未来社会只有创新才能跟上高科技发展的变化趋势。 B:灵魂 9.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 )。A:创新 10.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 )。 C:自主创新能力 11.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下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卓识的远见、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应具有良好的创新、创造的能力与意识。因为,( )是高素质人才的本质特征,是新时代人才的价值所在。 A:创新与创造能力 12.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依托( ),才能开拓进取,才能充分展示个人的才华,才能有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做出工作成绩,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A:创新与创新思维能力 13.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为此就需要不断地创新,从而就需要( )专业技术人才。A:创新型 14.创新活动是由诸要素构成并在其中发挥相应作用的( )的过程。创新活动体现了人们对规律认识的发展过程。 C:思维与实践

国家创新体系素材

1、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主要流派 1.1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国家创新系统这个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首先提出来的1。他在1987年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这说明国家在推动一国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换句话说,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和追赶、跨越中,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公共商品,需要从一个长远的、动态的视野出发,寻求一个资源的最优配臵,以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日本的通产省在历史上和在今天正是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 概括起来,日本的创新系统有以下几个重要特色: 政府的重要干涉作用,尤其是通产省的重要作用。 企业研究开发的作用,尤其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 教育和培训的重要作用,如强调对就业工人的培训、教育, 打破白领工人和黑领工人的界限。 4、独特的产业结构,尤其是企业集团的重要作用23。 从而,在费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中,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其构成可用下图来表示: 1理查德·R·纳尔逊: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载G·多西等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3 Freeman, C. (1987).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London: Pinter.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创新理论概述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 根据创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长波:1)1787—1842年是产业革命发生和发展时期;2)1842—1897年为蒸汽和钢铁时代;3)1898年以后为电气、

创新理论与案例分析模拟考试题题型

一、判断题(每题1分) 1.创新就是国家竞争力 正确 错误 2.提升国家竞争力需要依靠国家的创新能力以及以市场引导、利益驱动的消化吸收科技成果的社会创新能力。 正确 错误 3.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就是一国的整个国民经济。 正确 错误 4.潜在综合国力测定实际上是对未来综合国力发展趋势的预测。 正确 错误 5.破坏性创新可能导致新竞争规则体系的建立。 正确 错误 6.创新不仅有有形创新,还包括管理理念、技术等方面的无形创新。 正确 错误 7.技术创新活动是技术可能性单方面作用的结果。 正确 错误 8.链环回路模型中第5条路径是技术推动模型所描述的情况。 正确 错误 9.产品衰退表示无法再生。公司无法通过合适的改进策略,再创产品新的生命周期。

正确 错误 10.以创新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替代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来反映技术投入的强度将更为合理和完整。 正确 错误 11.技术发展的难以预测性对技术创新管理的复杂性有一定影响。 正确 错误 12.内企业大多是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组成,他们基本上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正确 错误 13.由于重大的技术创新伴有很大的风险,因此新事业发展部又称为风险事业部。 正确 错误 14.为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支持基础研究,根据企业中长期战略基础结构,形成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 正确 错误 15.开放式创新认为企业在发展新技术的时候,应同时将内部和外部的所有有价值的创意有机地结合起来。 正确 错误 16.创新过程中的集权是指在创新过程中把较多的决策权集中到项目高层主管人员手中。 正确 错误

17.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每年度累计时间应达到90学时(或规定学分). 正确 错误 18.《继续教育证书》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分级管理。 正确 错误 19.专业技术人员应邀讲授继续教育课程,按实际授课时数的三倍认定学时(正确)。 正确 错误 20.专业技术人员出版著作(译作)或发表论文,经正式出版或行业系统正式使用的著作或翻译资料按每万字10学时认定,其中第一作者按全学时认定,参加者按序依次递减20%认定。 正确 错误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 21.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 素质 效果 行为模式 综合能力 22.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于(D )。 军事竞争 技术竞争 企业竞争 产业竞争 23.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在于()。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来的, 1、开发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 2、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比如改手工生产方式为 机械生产方式; 3、发现新的市场,比如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4、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钛金属做眼镜的镜框; 5、创建新的产业组织,比如新兴的培训公司。 我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制定本规定。 二、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三、本规定适用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不含铁路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包括电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未列明行业(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四、各行业划型标准为: (一)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二)工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三)建筑业。营业收入8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8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6000万元及以上,且资产总额5000 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且资产总额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四)批发业。从业人员2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5000万元及以

熊彼得创新理论

《经济发展理论》这部著作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他首次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而后他利用该书再版以及相继出版《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的机会对理论加以运用和发挥,从而对该理论进行了不断的补充完善,使该理论成为了他经济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并构成了他的许多其他理论的基础。 而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熊彼得深入探讨了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用他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其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至高无上的作用。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恩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 因此,他提出了——“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得进一步明确指出“创新”的五种情况: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即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某产品一个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论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后来人们将他这一段话归纳为五个创新,依次对应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而这里的“组织创新”也可以看成是部分的制度创新,当然仅仅是初期的狭义的制度创新。

《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课程考试测验题答案(继续教育)(1)

《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课程考试测验题 一、单选题 1、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A)在1912年提出的? A熊彼特B马歇尔C舒尔茨D诺斯 2、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0年,是产业革命发展时期,(C)的“创新”在其中起了重 要作用 A汽车工业B电气C纺织工业D钢铁工业 3、熊彼特认为,是(C)力量,避免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状态。 A经济B教育C创新D军事 4、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概念产生于何时?(B) A本世界20年代前期B上世纪80年代中期C上世纪60年代中期 D 本世纪80年代 中期 5、哪个国家是世界上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C) A德国B日本C美国D中国 6、美国的研发投入归纳起来有哪些特点(E) A联邦政府调整研发投入比例,联邦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研发经费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 势 B政府采取措施,鼓励私人企业投资研发 C确定研发优先领域,进行超前部署研发计划 D先军后民和军民结合的融合体系 E以上均是 7、在韩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D)功不可没,对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发挥了重 要作用 A科研投入B教育发展C技术进步D科技管理 8、哪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国家(A) A英国B法国C美国D日本 9、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一直保持(A)的增长率,在全世界可谓独树一帜, 被誉为“中国奇迹”。 A8%以上B6%以上C10%以上D5%以上 10、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C) A资金投入B吸引归国科技人员C自主创新能力D建立高新研发型企业 11、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进行创新的动机或动力来源于(E) A他看到创新可以给他本人及其企业带来获利的机会

弗里曼 国家创新体系

根据笔者的记忆中,第一个人使用表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本特- 阿克伦德瓦尔,他也是一个非常原始的,发人深省的书(1992)对这个问题的编辑器。然而,他和他的同事们将是第一个同意(并作为伦德瓦尔自己指出的)的想法要追溯到至少李斯特的构想政治经济学的“举国体制”(1841),这可能一样好被称为“创新的举国体制”。 list主要关注的是德国赶超英国,他主张不但保护幼稚产业,还要扩宽政策制定的范围尽可能的加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大多数这些政策的关注与学习新的技术和应用它。这本书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色彩都在强烈对比的是古典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的国际主义国际化的方式和列表的信念,荷兰和丹麦应加入德国“外滩”和收购,因为他们的“血统和整个人物的德国国籍在当今的欧洲共同体读取有些奇怪。然而,尽管他的观点,这些不吸引人的特点,他清楚地预见许多现代理论。 回顾经济学家不断变化的想法,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在几年之后,世界银行(1991)的结论是,它是无形的投资知识的积累是决定性的,而不是物质资本的投资,因为是在相信一次(页面33-35)。报告援引了“新增长理论(罗默,1986;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91)支持这一观点,但所谓的”新*增长理论,其实只是迟纳入新古典主义模型这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实的假设间的经济史学家和新Schumpcterian经济学家。事实上,它也可以同样有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谁在批评从亚当·斯密的一段话,说: 进一步 该国目前的状态是一切发现,发明,改进,这已经住在我们面前的所有代之完善和卖力的积累的结果:他们形成了智力资本的存在人类,每一个单独的民族,是生产力只有在比例中,它已经知道如何适当的前几代的造诣,并通过它自己的*,以取得他们增加 列表的明确承认有形和无形投资的相互依存具有决定性的调制解调器环。他还看到,行业应与教育科学的正规院校: 目前几乎存在制造业务没有任何关系的物理,力学,化学,数学或艺术设计等,没有进步,没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可以在这些学科进行由一百行业和流程不能可以提高或改变。在制造国,因此,科学和艺术必然成为流行 由于list和他志同道合的经济学家的宣传,德国开发了世界上最好的技术教育和培训系统之历史悠久的普鲁士系统一。该系统不仅根据许多历史学家,(如朗德,1970;巴尼特,1988;霍布斯鲍姆,1968年)的主要因素,德国众多行业劳动力的技艺超群和高效生产力,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超越英国,(PRAIS,1981)。许多英国教育培训的政策已超过一个世纪的,但仍未赶上德国的技术教育和培训制度 List不仅预测到目前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些基本特征,他也承认国外的进口技术和国内技术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国家不仅要吸收其他更先进的国家所取得的成就,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成果。同样,已经有这种方法来学习技术在普鲁士一个很好的模式:收购机床技术。这是英国工程师(尤其是莫兹利),谁负责的关键创新机床技术在十九世纪的第一季度力学。这项技术是由Paulinyi(1982)描述为“Alpha和现代机器制造的欧米茄,因为它使设计和施工的金属加工精密机械对所有其他行业。有关人士试图保持相当的隐蔽性,但它的重要性是由普鲁士政府,谁采取了果断措施,获得技术认可,尽管英国政府试图禁止机床出口(与实施的重罚违反)

熊彼特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 年提出的, 如今, “创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位博学的思想家, 熊彼特不仅从经济学意义上阐述了“创新理论”, 而且特别从社会哲学、经济社会学、经济史学等多重视角阐发了“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 1、创新的内在质变性 2、创新的社会历史性 3、创新的系统有机性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不仅在经济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而且在社会哲学层面上揭示出的“创新”的丰富内涵。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 创新理论概述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

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下列5种具体情况: 1、开发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 2、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比如改手工生产方式为机械生产方式; 3、发现新的市场,比如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4、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钛金属做眼镜的镜框; 5、创建新的产业组织,比如新兴的培训公司。

产业创新理论

1.产业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竞争理论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遵循由产品创新、企业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发展规律。历史证明,一些后进国家,如日本、韩国,通过构筑起与众不同的产业模式与产业竞争优势,实现了国家发展阶段的跳跃式推进;而一些发达国家,在受到日本产业全方位的冲击后,正是通过产业创新来延续其90年代的繁荣。产业创新己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本选题以产业创新为主题,探讨南宁市产业创新的现状、环境、能力评价和战略定位等,提出南宁市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和策略。在实践上,为政府产业政策与战略的制定、企业发展提供可行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工具。 国家竞争力最终要体现在产业竞争力上,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产业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特定产业在成长过程中或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中主动联手开展的产业内企业际的合作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本形式。产业创新不是企业创新,也不是产业内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简单叠加,而是产业上下游企业间密切配合、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是产业纵向关系中上下游企业博弈过程中,追求最大化行为过程,既包含市场需求变动而引起的创新行为,也包括产业上游资源变动而迫使创新行为,可以说,产业发展就是上下游企业在创新互动中促使产业不断升级与发展的过程。【1】嵌入在产业链中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2009年12月刘志迎,李慧 1.1国外研究 1.1.1国外产业创新研究 熊彼特所描述的连续产业革命”多数经济学家喜欢称其为“波”或“阶段”,是产业近代历史上的突出表现。随着对这种长波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特别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提出,产业创新思想开始萌芽. 在国外,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熊彼特的创新 经济增长的动力、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企业家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学术界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使创新的经济学研究日益精致和专门化,仅创新模型就先后出现了许多种,其代表性的模型有:技 构建起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创新双螺旋等理论体系, (1912)提出产业创新理论后,一系列国外学者,如弗里曼(1997)、司托克斯(1999)、波特(2008)等对产业创新的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1974年克利斯弗里曼和罗克·苏特合著的《产业创新经济学》的发表,为产业创新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金麟沫(1998)在《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中通过对韩国科技创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与实践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与实践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依据 (一)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实现机制,国家的繁荣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创新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机制,它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的动力。 (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能力在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今天竞争优势必须来自于创新并迅速将它们的新产品和新工艺商品化、产业化,以使其竞争对手的技术改造难以跟上它们的创新。 (三)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按照以往的发展方式,现代化建设向纵深阶段推进遇到新的“瓶颈”。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驱动,随着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升,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失去。中国单位资源的产出率比较低,供需结构存在问题。环境状况难以持续。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内涵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我国在战略上逐步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十七大报告强调,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把创新战略作为中国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创新。自主创新的战略投资需要超前部署。关键领域的技术跨越,是后进国家或地区赶超先进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途径。 (二)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互补,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要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取竞争优势,抢占高技术产业链中的某些制高点。 (三)经济转型期可投入主体形成三级布局。国家在战略层面上选择重大方向如生物技术、军事航空、引领未来的基础研究等进行投入;行业和区域选择对行业和区域战略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进行重点投入;企业特别是大中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战略发展进行研发投入。 (四)实行行政与研究系统双轨制,加快制度供给,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体制和机制具有特殊意义。加快创新要素市场的建设,如人才市场、经理人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建立有利于创新的风险投入机制。 (五)政府发挥战略导向、服务和协调功能,抓紧完善政策体系。我们在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符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对有关创新的指标进行专门性研究。我国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文化与教育政策、人才政策都要根据创新战略的要求完善和创新。 (六)教育领先,人才为上,长远布局。创新的基础在于科学的发展。发展科学和建设人才队伍需要创新型的高等教育、创新型的教育机制,需要创新型的教育管理体制。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八个基本假定

文章编号:1003-2053(2003)05-0533-06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八个基本假定 王春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北京 100732) 摘 要:根据拉卡托斯有关理论体系的理论硬核及其保护带的论述,通过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八个基本假定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认识。本文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有关科技知识流动和应用的制度安排;这种流动是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这种相互作用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国家边界对于这种科技知识的流动是有影响的;国家专有因素直接影响到这种科技知识流动的效率与方向;科技知识流动的效率和方向又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增长实绩;国家创新体系也存在着制度失效问题;不存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最优模式。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硬核;基本假定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3-08-05 作者简介:王春法(1963)),男,山东乳山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学、创新研究。 根据拉卡托斯的观点,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应该有其理论硬核和保护带。其中,理论硬核是由一个或一组核心命题组成的,它既是该理论赖以进行理论推演的出发点,又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指南。不仅如此,这种理论内核本身又是不可反驳的。一旦出现了对于这种理论内核的挑战,则意味着该理论体系需要进行重大修正,以适应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的需要。与此相反,保护带是可以挑战并且不断进行修正的。在一般情况下,理论的发展和深 化主要表现为对这种保护层的丰富和完善。[1] 那么,具体到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而言,其理论硬核究竟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硬核主要包括以下八个基本假定。 1 国家创新体系首先是一种有关科技知识 流动和应用的制度安排 应该承认,所谓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 -tion System,NIS)就是一种有关科学技术长入经济增长过程之中的制度安排,其核心内容就是科技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技术知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循环流转和应用的良性机制。事实上,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 一种战略性资源,而如何更有效地使用这种战略资源对于一国的国际竞争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理论上说,现代经济学在将科学技术从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科学技术知识如何长入经济增长过程之中的问题上,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认为,现代经济增长中,除了以各种商品和产品形式体现出来的物流以及以资金形式体现出来的资金流以外,还存在着一种以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知识流。一般说来,国家创新体系方法强调技术和信息在人们、企业以及机构之间的流动是创新过程的关键所在,创新和技术发展是该系统中的各个主体一整套复杂关系的结果,这个系统包括企业、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创新支撑服务机构(中介)、政策制订部门(政府)、金融部门、法律、文化等都参与并影响着创新活动的进行。因此,一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实绩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及其应用状况:如果科学技术知识在一国现有的经济系统之内的循环流转非常通畅,那么,我们就能够肯定地说这个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健康的;反之,我们则认为这个问题的国家创新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校正其缺陷。因此,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及其应用也是我 第21卷 第5期2003年10月 科 学 学 研 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21No.5 Oct.200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