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

浅析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21265892.html,

浅析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

作者:张彪

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4年第02期

摘要:预期违约制度起源于英国,它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接受的重要合同法律制度之一,也是合同法中违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合同法》首次将预期违约制度纳入其中,但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本文针对我国《合同法》中关于预期违约制度的规定及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完善这项制度的几点建议,希望借此能为我国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预期违约制度提供些许的帮助。

关键词:合同法;预期违约;救济措施

预期违约制度是英美法系国家为解决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而确立的一项制度。它是合同法中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的体现,其价值在于使合同中的受害方提前得到法律上的救济,以避免损失的扩大,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合同法》在借鉴和吸收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预期违约制度。但是我国关于预期违约制度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并且与不按抗辩权制度存在法律适用上冲突,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这项制度。

一、预期违约制度的概述

1.预期违约的概念

预期违约也称为先期违约,是指在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无正当理由而明确表示其在履行期限到来之后将不履行合同,或者其行为表明其在履行期限到来之后不可能履行合同【1】。

预期违约的实质是毁约,它包括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两种形态,也称明示毁约和默示毁约。但是预期违约不同于实际违约,它是在合同履行期到来前使履行成为不可期待,侵害的是对方的一种期待权,而这种期待是基于双方依法成立的合同而产生的,因此这种期待权是正当的,应受法律的保护。

2.预期违约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预期违约制度最早源于英国的霍切斯特诉戴?纳?陶尔一案【2】。在该案中,被告与原告

于1852年4月签订了原告作为被告旅游随从的合同,原告从1852年6月1日起为被告提供旅行服务,期限为3个月。但是在同年5月11日,被告向原告明确表示将不履行该合同,于是原告于5月22日提起损害赔偿之诉。本案法官认为“在被告拒绝履行该合同之后,原告有权考虑是否解除对该合同的未来履行义务,同时保留他就合同被毁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此外,原告有权谋求为其他雇主提供服务,而不是消极地等待该合同履行期限的到来”。最后法院判决原告胜诉,这也是最早关于明示毁约规则的判例。另外,英国于1894年在辛格夫人诉辛格一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