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高考地理提分点强化训练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专练(解析版)

2021年高考地理提分点强化训练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专练(解析版)

2021年高考地理提分点强化训练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专练(解析版)
2021年高考地理提分点强化训练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专练(解析版)

2021年高考地理提分点强化训练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

〖2021年高考地理提分点强化训练解读〗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2021年高考地理提分点强化训练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和作用力,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剖面图、地质构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过程。〖典例探究〗

(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一节选)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貌形成的相关知识,抓住“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

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这句话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地质剖面图,获取所在地经历的地质事件信息的能力,进而重建当地在内、外力作用下的环境演变过程。

【详解】(1)由材料可知,玄武岩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但在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且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说明最初的平坦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并进一步由台地变成平顶山变成了尖顶山,说明面积变小。

(2)注意审题清楚,题干提示“根据侵蚀程度”进行判断,判断各种微地貌构成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而不是微地貌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由材料可知,玄武岩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单元,后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尖顶山、平顶山和台地。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说明尖顶山地貌侵蚀最严重,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

(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通过保留的部分可以判断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的早晚,平顶山、尖顶山是较早形成的,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台地形成的时间较晚,也就是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故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三)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 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 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 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答案】7. D 8. C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可知,断层①将灰岩④断开,故灰岩④先形成,断层①后形成;断层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②;最后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③。所以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④,D 正确,ABC 错误。故选D 。

【8题详解】

读图可知,砂砾石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BD 错误。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A 错误,C 正确,故选C 。

【点睛】喷出岩形成的年代晚于其穿透的岩层;沉积岩一般是底层形成的年代早,上层形成的年代晚。

(2020年新高考天津卷)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 形成图中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 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

B. 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

C. 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

D. 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

5. 导致图中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

A. 垂直抬升

B. 水平拉张

C. 水平挤压

D. 岩浆喷发

【答案】4. D 5. A

【解析】

【4题详解】 此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图中岩层层理结构明显,应该是沉积岩,AC 错误。图中岩层多次出现坡度较大的陡崖,应该是垂直裂隙发育,岩石被侵蚀形成,该地区位于粤北山区,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侵蚀较弱,以流水侵蚀为主,D 正确,B 错误。故选D 。

5题详解】

图中岩石为沉积岩,最初形成于低地,形成沉积岩后,受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间歇性的垂直抬升作用使得本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垂直抬升,A 正确。水灵拉张会导致裂

谷出现,水平挤压会导致岩层弯曲出现褶皱山脉,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地貌,此地貌景观不是裂谷、褶皱山、火山,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备考秘籍〗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以看出,试题多以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植被分布特征与区域环境的关系、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环境的演化特点,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要出题方向,今后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此复习时应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进行透彻的理解,对地形、地貌与植被等地理要素的关联程度深入挖掘。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构建知识因果链条,理顺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要多注意外力作用及其地貌类型的复习,尤其突出风力和流水地貌。

〖2021年高考地理提分点强化训练突破〗

1.构造地貌与地质剖面图判读

[透析考向]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的考查要求学生理解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形成机制,掌握主要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并知道主要地质构造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是考查学生对物质循环过程理解与否的重要方式。要强化学生对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掌握判读的技巧。地质年代是新课标增加的内容,这个角度可以结合地质剖面进行考察,但是应该不会考察太深。

[学法指导]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方法

①分析判读地质构造。褶皱判断方法有二:一是通过岩层的弯曲形态进行判断;二是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反之为向斜。

②判读地貌形态。一般和地质构造联系在一起,可直接读取。背斜正地形形成山岭,逆地形形成谷地,向斜相反。断层常形成块状山地、高地、裂谷、陡崖、谷地或低地。

(2)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分析地质构造特征

①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③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

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④看是否有岩浆活动: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

2.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

[透析考向]

河流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故为高考题考查重点。一般以景观图、区域图、古代聚落、交通线选线等为背景资料,考查学生对河流作用及河流地貌形成机理的理解,并且理解随着外界因素的改变,河流地貌的发展与变化。这部分知识点的考查往往更多侧重于河流地貌、地形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人对自然的适应和利用。

[学法指导]

(1)流水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流水侵蚀作用有溯源侵蚀、向下侵蚀和侧蚀。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因素:径流量、地表起伏、河道落差、流速、地表性质、植被覆盖状况。

特别注意:若河道平直,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即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若河道弯曲,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流水堆积作用与堆积地貌:

机理: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

差异: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慢的原因、沉积环境的差异,故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

(3)特殊河流地貌特征

①河流峡谷:多位于河流中上游,多因地壳上升、岩层断裂、经流水长期下切侵蚀而成。

②河曲地貌:一般出现在地形平缓、侧蚀作用强的区域。但山区的河曲地貌形成过程如下:平缓侧蚀河曲,或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后板块挤压地壳抬升,高差增大下蚀作用加强,深切形成“V”形河曲。

③河流阶地地貌: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阶地是在地壳抬升,河流下切过程中形成的。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谷地或平原(河漫滩或河床)。构造运动或气候剧变的上升期,河流以下切为主,原来的谷地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先形成的阶地地势高,年代早,新形成的阶地地势低,年代新;只发生侵蚀而没有产生沉积物堆积的阶地为侵蚀阶地,完全由沉积物堆积形成的阶地则为堆积阶地。

④三角洲地貌与海岸线变迁

成因:位于河流入海口,因河床展宽、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海水顶托、泥沙堆积而成。

面积大小变化原因:泥沙来源;海平面变化→海岸线变迁(三角洲面积增大,海岸线前进,陆地面积增大,海平面下降;面积减小,海岸线后退,海水倒灌,陆地面积减小,海平面上升)。

3.风力堆积地貌

[透析考向]

这部分知识点的考查往往以景观图、区域图、古代聚落、交通线选线等为背景资料,考查学生对风力作用及风力地貌形成机理的掌握。复习时要注意掌握风力地貌形成的机理,然后以不变应万变,去分析具体的特殊区域的风力地貌的形成。

[学法指导]

①形成机理: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大或者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风力减弱,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

②地貌类型及分布:沙丘(垄)及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区及沙漠边缘,其次是沿河、沿湖及沿海地区。

③风向判断: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黄土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为风向。如下图所示:

4.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透析考向]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研究的主线,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之一,故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考的重点。考点往往集中在河流地貌、风沙地貌等对聚落选址、交通线建设的影响等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形地貌对交通运输线选择、走向、布局等方面的影响,掌握河流对聚落选址、形态等的影响,特别注意山区对交通线建设、聚落、大型工程建设等的影响。

[学法指导]

(1)交通建设大多是在陆地表面进行的,在建设中要求体现“成本低、时效高”的原则。因此,建设成本(工程难度、人力、物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方式、交通线路的选择以及交通密度的大小。平原区各种方式都可选择,限制性小;山区,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如果地形内外阻隔无法克服,且面积广大,路途遥远,可以考虑优先发展航空加强对外联系,如青藏高原等。山区,资金少、技术水平低时,先建设一般性公路或铁路较多,交通线路短,密度小;资金多、技术水平高时,除建设一般性公路或铁路外,还可根据需要适当建设高等级公路甚至高速公路或高铁,交通线路增长,密度增大。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在农耕区,聚落是人们长期集中生活居住和生产的地方,需要有稳定的水源和农副产品供应(农业)。可以说,地形对聚落分布影响其实就是河流地貌的影响,是河流和河流堆积地貌共同的作用。从地形角度分析聚落分布,可分三步:

第一步,“近水”。分析河流水源状况,有时还可分析航运。

第二步,“土肥”。分析冲积平原提供的肥沃土壤,有利于农耕。

第三步,“避险”。选择较高位置,规避洪灾。

〖限时检测〗

(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A. 由北向南

B. 由西向东

C. 由西北向东南

D. 由东北向西南

2. 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 ②③④①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④②

D. ③②①④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图中滑坡边界的形态、古河道以及现今河流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结合滑坡掩埋的河流阶地以及古堰塞湖的位置等相关信息可推测,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注意图中的方向指示标),阻塞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故选C。

【2题详解】

图中所示序号中最先有古河道,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滑坡体掩埋了部分河流阶地,同时,滑坡体阻塞了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因此图中所示序号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D。

(2020年·新高考北京卷)以南岭为例,要求考生判别相关地理要素特征和差异,以此推知其他重要地理界线的突出作用。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下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 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图中()

A. 断层形成晚于褶皱

B. 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

C. 山峰是由背斜形成

D. 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

【答案】3. C 4. A

【解析】

【3题详解】

沉积岩中含有化石。结合图例可知,①和④是花岗岩,②是安山岩,三者都为岩浆岩,不可能发掘化石,A、B、D错。③是砂岩,为沉积岩,可能发掘化石,C正确。

【4题详解】

结合图例可看出,乙处岩层出现弯曲为褶皱,褶皱的岩层都出现了断层,说明断层形成晚于褶皱,A正确。图中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没有经过变质作用,B错。图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C错。乙处煤层因断层作用厚度大,D错。所以选A。

【点睛】岩层新老关系判断的规律:1、下层沉积岩要比上层的沉积岩老。2、下沉接受沉积,上升接受侵。

3、被侵入的岩层要比侵入岩老。

4、变质岩比附近的侵入岩要新。

(2021年1月浙江地理)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完成下面两个题。

5.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 ( )

A.物理风化作用较弱

B.风力沉积作用较弱

C.生物风化作用较弱

D.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6.形成乙地石棉矿的地质作用是 ( )

A.变质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喷出作用

【答案】5.C 6.A

【解析】

【5题详解】甲地降水量小于丙地(地处沙漠),晴天多,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风力沉积作用强;甲地降水少,植被稀疏,生物风化作用较弱;甲地降水量小于丙地,流水侵蚀作用弱。

【6题详解】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侵入岩为岩浆活动的结果,与岩浆接触带的岩石会因高温高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2020·甘肃张掖市第十二中学高三月考)开普敦是南非著名港口和旅游城市。其南侧有座“桌山”,海拔 1087 米,因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而得名;山顶上荒凉的戈壁滩与植被茂密的洼地形成鲜明对比,且终年云雾缭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桌山山顶()

A.受地形阻挡难以俯瞰开普敦港湾B.“桌面”形态是受内力作用而成

C.云雾是湿润气流遇地形抬升而成D.植被景观的差异受热量因素主导

8.南非桌山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沉积作用一地壳运动一变质作用B.沉积作用一地壳运动一侵蚀作用

C.岩浆活动一沉积作用一地壳运动D.侵蚀作用一岩浆活动一沉积作用

【答案】7.C 8.B

【解析】

7.桌山山顶与开普敦之间没有地形阻挡,所以并不会因地形的原因导致难以俯瞰开普敦港湾,A错。“桌面”形态是受外力侵蚀作用而成,B错。云雾是湿润气流遇地形抬升,水汽凝结而成,C正确。山顶上有荒凉的戈壁滩,而山顶上洼地地势相对低洼,水分条件相对较好,植被茂密,所以植被景观的差异受水分因素主导,D错。故选C。

8.从图中“砂岩地层”可知,组成桌山的岩层为沉积岩,形成沉积岩的地质作用为沉积作用;然后地壳抬升使该地区隆起,再经过外力侵蚀作用,坚硬的岩层保留下来形成桌状山,所以南非桌山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沉积作用一地壳运动一侵蚀作用,故选B。

【点睛】

开普敦地处30°S-40°S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当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而少雨,阳光充足,当地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而多雨,同时海面风浪大。

(2020·吉林省白城市第十四中学高三期末)大同盆地是数百万年前开始形成的断陷盆地,山地与盆地之间有断层分界,盆地内部也发育了众多断层。下图示意大同火山群地貌及横剖面,图中古湖存在时间长达

200万余年,期间由于气候变化,湖泊多次出现进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古湖湖床较盆地北部地势低是因为同一时期 ( )

A.岩体沉降差异B.流水侵蚀差异C.物质堆积差异D.火山活动差异

10.古湖于数万年前彻底消失,推测其消失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全球变冷,水源封冻,湖泊干涸B.全球变暖,气候变干,蒸发旺盛

C.地壳运动,河流侵蚀,湖水外泄D.火山活动,岩浆喷发,掩埋湖泊

【答案】9.A 10.C

【解析】

9.山地与盆地之间由断层分界,盆地内部也发育了众多断层。图中古湖湖床较盆地北部地势低是因为同一时期岩体沉降差异,A对。流水侵蚀是河谷地势低的原因,不是湖盆整体地势低的原因,B错。湖盆区域有火山灰沉积和湖相沉积,物质堆积应较多,不是地势低的原因,C错。火山活动在盆地中,影响差异不明显,D错。

10.根据材料提示,大同盆地是数百万年前开始形成的断陷盆地,山地与盆地之间有断层分界,盆地内部也发育了众多断层,而古湖位于盆地内部;古湖于数万年前彻底消失,推测其消失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地壳运动,断层处受河流侵蚀,湖水外泄,C对。全球变冷,水源封冻,湖泊冰冻,消失可能小,与材料不符,A 错。图中古湖存在时间长达200余万年,由于气候变化,湖泊多次出现进退,但没有消失,因蒸发消失的可能性小,B错。剖面图中古湖盆仍存在,被岩浆掩埋可能小,D错。

【点睛】

山地与盆地之间由断层分界,盆地内部也发育了众多断层。图中古湖湖床较盆地北部地势低是因为同一时期岩体沉降差异。该地断层发育,湖泊消失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地壳运动,断层处受河流侵蚀,湖水外泄。

(2020·安徽六安一中高三月考)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下图为某玄武岩地貌景观。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完成下面小题。

11.塑造图示地区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和流水侵蚀B.风化和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和搬运D.沉积和固结成岩

12.根据侵蚀程度差异,图中不同地貌单元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A.台地的玄武岩、平顶山的玄武岩、尖顶山的玄武岩

B.台地的玄武岩、尖顶山的玄武岩、平顶山的玄武岩

C.尖顶山的玄武岩、平顶山的玄武岩、台地的玄武岩

D.尖顶山的玄武岩、台地的玄武岩、平顶山的玄武岩

【答案】11.A 12.C

【解析】

11.由材料可知,图中地区玄武岩喷出的岩浆流动性较好,喷出冷凝形成平坦的地形,形成的台地在外力侵蚀和风化作用下,形成年代较早的被侵蚀的严重,失去台地特征,而形成年代较晚的,被侵蚀较轻,保留明显的台地特征。从平坦的台地到尖顶山和平顶山的形成主要是在内力基础上,受风化和流水侵蚀所致,A对。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地貌,B错。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蘑菇、城堡地貌,C错。沉积和固结成岩形成的主要为沉积岩,而图示地表形态是在岩浆岩基础上受外力侵蚀形成的,D错。故选A。12.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故选C。

【点睛】

流水作用包括流水侵蚀作用、流水搬运作用和流水沉积作用。它们形成的地貌都不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地貌、“V”型谷、河流上的瀑布,使坡面变得比较破碎。流水搬运作用和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河谷平原、河口三角洲、山前冲积扇。

(2020·山东莒南第二中学高三月考)金沙江金江街段位于金沙江中游。下图为金沙江该河段河流

阶地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河段的河流流向最可能为

A.自西北向东南B.自北向南C.自东北向西南D.自东南向西北

14.图示河流阶地形成之前,该地区可能发生的内力作用是

A.地壳运动B.变质作用C.地震D.岩浆活动

15.下面四个阶段中,河流流速最慢的是

A.T1B.T2C.T3D.T4

【答案】13.A 14.D 15.B

【解析】

13.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为东北方向,金沙江位于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读图可知,该河段河流东北岸以河流堆积地貌为主,据此可判断,河流流向最可能为自西北流向东南。故A项正确。

14.读图可知,金沙江该河段的基岩为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河流阶地形成之前,最可能发生岩浆活动。故D项正确。

15.河流流速快慢会影响河流阶地沉积物颗粒的大小,河水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河水流速慢.沉积物颗粒小。T1、T2、T3、T4四个阶地中,T2阶地由粉砂层组成,沉积物颗粒小,因此此时期河流流速最慢:T1、T3、T4阶地由河流砾石组成,沉积物颗粒大,此时期河流流速快。故本题选B项。

(2021·天津高三期末)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示区域内()

A.花岗岩形成早于石灰岩B.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

C.乙山构造属于断块山体D.地形类型主要为山地

17.在野外实地考察时,能够判定图中丙处为断层的依据包括()

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②断层附近形成岩石破碎带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16.B 17.B

【解析】

16.图示区域内花岗岩侵入石灰岩层,其形成要晚于石灰岩,A错误。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B正确。乙山构造属于背斜山,C错误。地形虽有起伏但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为丘陵地形,D错误。故选B。

17.从图中可知,①断层面处无陡崖发育,①错误。②断层附近岩层受力断裂,易被风化,形成岩石破碎带,②正确。③断层发生位移,两侧岩层错开岩性不同,③正确。④断层处受外力侵蚀后,地表较平坦,相对下沉的岩体没有形成低地,④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地质构造中,先形成的不能破坏后形成的,后形成的可以破坏先形成的。

(2020·广东高三月考)河流的发育与地形地貌、气候变迁、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联系。其中,河流入海口是海洋和河流交互作用非常强烈的地区,地貌形态演变迅速。经研究,长江三角洲几千年前是河口湾(喇叭口状),但随着历史演变,后来河道中沙岛与分汉众多,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三角洲地貌。下图为长江河口位置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经研究发现,6000年前长江入海口在扬州段,并在此发现了众多海蚀遗迹。其形成原因是该时段长江流域()

A.气候较冷,海平面上升B.气候变暖,流水侵蚀强

C.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D.气候较暖,潮流上溯强

19.自东晋以来,先民为发展农业在长江中下游修筑沿江堤防,此举产生的影响是()

A.入海口流量加大,加速三角洲冲蚀B.利于两岸冲积平原发育,农业发达

C.加大输沙量,利于河口三角洲发育D.利于河道裁弯取直,河床侵蚀加剧

【答案】18.D 19.C

【解析】

18.现代地质学和水文学已经证实,在距今6000年前后的冰后期,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海侵达到了最大限度,长江在扬州、镇江一带入海,当地的地貌形态和沉积物特征至今仍有海侵的痕迹。故选D。19.长江流域的开发(历史时期主要表现为农业开垦),一方面加剧了长江干支流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为了保护已开垦的农田,先民们开始沿江修筑堤防,长江中下游的主要自然功能营造两岸泛滥平原逐渐丧失,向下游的输沙量加大。科学家对扬州附近古长江沉积物进行分析,估算出距今2000年前长江口年输沙量约为2.4亿吨。而经过两千年的农业开发后,长江口的泥沙量在1950-1960年达到了峰值,最高位6.47亿吨(1964年)。人类活动改变了长江向下游的输沙量,扭转了长江口泥沙淤积与海潮侵蚀的对比关系,河口拦门沙不断扩张,河口位置向海推进。故选C。

(2020·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高三期末)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段河谷横剖面, T1~T4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一种阶梯状地貌),该阶地是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后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图示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A.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C.流水侵蚀→地壳下降→流水沉积D.流水侵蚀→地壳上升→流水沉积

21.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

A.河谷不断拓宽变浅B.不受风力侵蚀的影响

C.东南岸以沉积为主D.水流速度呈变快趋势

【答案】20.B 21.D

【解析】

20.注意材料信息“该阶地是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后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的”。所以图中相对高度较高的阶地形成时间较早,之前受流水沉积形成,之后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原来的河漫滩成了阶地,所以形成过程是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故选B。

21.读图可知,自T4-T1(形成时间由早到晚),阶地形成的过程中,阶地的沉积物从粘土到砾石,砾石的颗粒从T3-T1时期是不断变大,则说明河流的流速呈变快趋势,D正确,水流速度变快,侵蚀不断加强,河谷不断变窄变深,A错;风力作用属于外力作用,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也可能受到风力侵蚀的影响,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B错;河谷东南岸(注意方向信息)基岩陡立,沉积物很少,说明以侵蚀为主,C错。故选D。

【点睛】

构造运动往往造成河道比降的变化,影响河流系统中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当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时,河流以侧向侵蚀作用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然后地壳上升,河床比降增加,水流转而下切,于是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的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则可以形成多次阶地。

22.(2020·安徽高三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是沟槽和垄脊相间排列的地貌形态,主要分布于干旱区,风和流水是塑造雅丹地貌的主导力量。鸭湖位于青海西北部,原为一片古湖,后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古湖萎缩,现今湖水微咸,湖中有近千个水上雅丹单体,它们与周边陆地上分布的雅丹,从形态到分布特征都一致,然而美丽的水上雅丹地貌却潜藏着衰亡的危机。该地区主要为沉积岩,地层中含有盐层。近年来当地为开发东、西台吉尔乃湖的盐业资源,在鸭湖附近修筑了两道水坝。

(1)推测鸭湖陆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2)分析鸭湖部分陆上雅丹转变为水上雅丹的原因。

(3)从外力作用角度推测水上雅丹潜藏的衰亡危机。

(4)分析修筑堤坝对鸭湖水上雅丹地貌产生的影响。

【答案】22.(1)古湖时期,气候相对温暖干旱,该区域地势较低、接受大量沉积物。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该地区受挤压变形,形成众多褶皱山脉。气候越来越干(古湖萎缩),湖泊沉积物暴露于地表。风力和流水不断侵蚀出露的湖底,形成雅丹地貌。

(2)由于气候转暖变湿,径流增多,河水汇入鸭湖;人工修筑堤坝阻挡河水注入东西台吉尔乃湖,致使更多径流流入鸭湖,导致部分陆上雅丹浸泡于水中,最终形成水上雅丹。

(3)该地区温差大,风化作用强。雅丹底部常年浸泡在水中,岩石易变软,加上水浪冲刷,将底部掏空,导致重力坍塌。雅丹地层夹有盐层,湖水易溶蚀。该地常年受风力等侵蚀作用,导致雅丹裂隙扩大,直至消亡。

(4)改变了湖泊分布格局,水位和水量,鸭湖面积扩大,重新塑造了水上雅丹地貌,同时部分雅丹因受流

水作用而破坏。

【解析】

(1)本题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貌的形成一般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推测鸭湖陆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要从材料所给信息进行推导。材料指出“雅丹是沟槽和垄脊相间排列的地貌形态,主要分布于干旱区,”“原为一片古湖,”“该地区主要为沉积岩”据此可以推测,古湖时期,气候相对温暖干旱,该区域地势较低,接受大量沉积物。“后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古湖萎缩,”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该地区受挤压变形,形成众多褶皱山脉。气候越来越干(古湖萎缩),湖泊沉积物暴露于地表。“风和流水是塑造雅丹地貌的主导力量”风力和流水不断侵蚀出露的湖底,形成雅丹地貌。

(2)本题考查地貌变化的原因。陆上雅丹转变为水上雅丹,主要是因为鸭湖的湖水变多,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据图可以看出:由于气候转暖变湿,径流增多,更多的河水汇入鸭湖;人工修筑堤坝阻挡河水注入东西台吉尔乃湖,致使更多径流流入鸭湖,使得鸭湖面积变大,导致部分陆上雅丹浸泡于水中,最终形成水上雅丹。

(3)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该地主要以风化和侵蚀作用为主。风化作用: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流水侵蚀作用:雅丹底部常年浸泡在水中,岩石易变软,加上水浪冲刷,将底部掏空,导致重力坍塌。“地层中含有盐层”,雅丹地层夹有盐层,湖水易溶蚀。风力侵蚀作用:该地常年受风力等侵蚀作用,导致雅丹裂隙扩大,直至消亡。(4)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图中显示,修筑堤坝改变了湖泊原来的分布格局,水位和水量,使得鸭湖面积扩大,重新塑造了水上雅丹地貌,同时部分雅丹地貌因受流水作用而破坏。

23.(2020·北京高三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湘西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边缘,这里多岩溶台地。岩溶台地是类似于平顶山或桌状山的一种岩溶地貌,多与峡谷伴生。下图分别为岩溶台地-峡谷示意图和景观图。

(1)描述岩溶台地地貌景观的特征。

(2)分析湘西岩溶台地的形成原因。

湘西岩溶台地的绝壁上多悬挂式洞爆(如图)。它是由地下溶洞或暗河中的地下水体,从崖壁上岩溶洞穴口流出而成。其形成与地壳运动、地表河流下蚀与地下河溶性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3)推断悬挂式洞瀑的形成过程。

【答案】23.(1)顶部相对平缓,四周为陡崖。

(2)石灰岩广布;地壳运动相对剧烈;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明显。

(3)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断裂,岩层破碎,流水沿断裂处溶蚀,地下暗河溶洞发育,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剧烈,形成峡谷,纵向及横向处岩层分离,岩体沿断裂处解体崩塌,地下暗河出露,形成悬挂式洞瀑。【解析】

(1)由材料可知,岩溶台地类似于平顶山或者桌状山地貌,说明顶部较为平缓,而该地台地发育众多,与峡谷相伴而生,说明四周坡度较陡,为陡崖绝壁。

(2)湘西岩溶台地的形成原因与岩层性质及气候等有关。湘西位于我国季风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流水侵蚀作用明显。从岩石来看,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石灰岩广布,容易与流水发生溶蚀作用,喀斯特地貌发育。从地壳运动看,地壳运动使部分岩层发生断裂,地表水沿裂隙下渗,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明显,形成峡谷,部分岩体崩塌,面积广大的岩层留存,形成台地。

(3)读图可知,绝壁处有地下暗河的出水口,说明悬瀑应在河流流水溶蚀后发生在陡崖处形成悬挂式瀑布,应先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断裂,岩层破碎后,流水沿断裂处溶蚀,地下暗河溶洞发育,后地壳抬升,流

水下蚀剧烈,形成峡谷,后来纵向及横向处岩层分离,岩体沿断裂处解体崩塌,地下暗河出露,悬挂式洞瀑形成。

【点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