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一、名词:(5个,共15分)

1、情绪理解:

情绪理解是指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

2、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并非一般科学意义上的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

感知、情绪等)的认知,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3、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就是婴儿対一个重复出现的刺激逐渐熟悉,兴趣下降。去习惯化就是当刺激发牛?变化时,婴儿再次对声音感兴趣。

4、延迟满足:

米歇尔将延迟满足解释为一种tt愿为更有价值的反远目标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

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制能力。

5、性别角色发展:

性别角色发展是指个体不断理解和获得性别角色标准的过程。

6、非共享环境:

非共享环境是指子女在家庭内外获得的独特经验,来源于仅仅被一个子女经历的事件和条件,可以分为系统影响和非系统影响。

7、自我中心主义:

指婴儿在判断和行为中有受口己的需要与感情的强烈影响的倾向。

8、依恋内部工作模式:

所谓内部工作模式,指的是婴儿对接近与获得依恋对象的一系列期望,婴儿感受到的在面临

困难时依恋对象为他提供支持的可能性,以及婴儿与依恋对象之I'可的互动等。

9、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我的心理、心理及社会关系诸方面的认知、体验和调节,它渗透于整个心理和行为屮,是对Z其调控作用的综合系统。

10、观点采择:

观点采则是采用他人的视角来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11、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12、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对于婴儿理解或解释血部表情的能力,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吋,他们往往从

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

13、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14、依恋:

-般意义个体对另一个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发展心理学意义婴儿寻求并

试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15、语言获得装置:

为了学会语言而存在的,是一种以生物为基础的、先天的模块。

16、关键期:

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I'可,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17、移情:

对另一个人情绪状态的理解而产生的与此相一致的感情状态。

18、性别图式:

一组有关男女性别的信念和期望,是个体対性别信息进行组织的认知结构。

19、客体永久性:

当客体在婴儿视野屮消失时,婴儿仍然认为该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即使个体不能知觉到物体的存在,他们仍然是存在的。

20、自尊:

自我所做出的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所引起的情感。

21、情绪调节:

对情绪的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所需要的动力过程。

22、同化:

将环境刺激纳入机体已有的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已有的动作,引起格式量的变化。

23、顺应:

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需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的格式,引起格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

24、基本情绪:

先天的、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个体的生存演化而來的情绪,这些情绪具有不同的适应功能, 并且可以在不需要认知参与的情况下自发地产生,是物种长期进化的结果。

25、复合情绪:

在基本情绪的基础上,在社会情境屮经由白我的认知评价而产生的情绪。

二、填空(15个空,共15分);单选(10个,共10分);多选(5个,共10分);判断(5个,共5分)*红色部分重点注意,容易出题

1、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儿童心理发展的加速期。

各种心理能力或特质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发展过程屮,但发展是不均衡的。从总体发展趋势看,有两个加速期:婴儿期及幼儿早期是第一加速期,随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

青春期为第二加速期,随后是第二个平稳发展阶段。老年期则开始了各方面的下降趋热。

3、心理年龄特征。

埃里克森认为心理社会发展包括以下儿个方面。

①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0-1岁);

②自主对羞耻和疑虑(1—3岁);

③主动对内疚(3—6岁);

④勤奋对自卑(6—11岁);

⑤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青春期);

⑥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

⑦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

⑧自我整合对绝望(成年晚期)。

4、纵向设计与横向设计。

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被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里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优点是直接测量可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对某种心理现象的探索。缺点是研究耗时费力,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被试的代表值加以比较。优点是时间短且省力;数据有代表性和稳定性。缺点是难以寻找转折点,有抽样误差。

5、有关心理发展不同学派的观点。

一、构造主义,创始人是德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作为独立学科的创始人,建立了现代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一构造主义,该学派从1879年开始。

构造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现象是简单的“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攵合体”,它致力于心理意识现象“构造”的研究,分析心理意识现象的“元素”,设想心理元素结合的方法。该学派又称为“元素主义心理学”。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及其学生铁钦纳。

騒及其心理学体系的主要观点是:①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②元素分析与创造性综合;

③实验内省法。铁钦纳一方面继承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冯特认为内省法只能用来研究简单的心理过程,而铁钦纳则把内省法用来研究思维、想象等高级的心理过程。

冯特把心理元素分解为纯粹的感觉和简单的情感,铁钦纳则把意识经验分析为三种元素:感觉、意向、情感。

二、行为主义,现代心理学的第二个派别是行为主义,出现在美国。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

华生的主要观点:

(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

(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①心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② 必须放弃心理学屮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向等等

(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迭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①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仪器的实验观察法;②口头报告法;③条件反射法;④测验法。斯金纳属于新行为主义,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三、机能主义,机能主义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一个学派,它与实用主义哲学紧密相连在一起,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

机能派认为,意识机体适应环境达到生存目的的工具,心理学的任务是对意识状态“适应功能”的描述和解释,它认为意识状态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整体,称之为“意识流、思想流、主观生活流”。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詹姆斯和安吉尔。

潸姆斯的主要观点是①每一种意识都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②意识是经常变化的;③每个人的意识都可以感到是连续不断的,每个人的意识状态都是意识流的一部分;④意识的选择性。

宝宜丕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内省法(主观观察)和客观观察法,尤其看重内省法,

认为内省法是心理学的基本方法,积极主张心理研究的领域应包括一切心理过程及其生理基础和外部行为,看重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

四、格式塔主义,格式塔意思是“形状、形式”,主要代表人物是魏特墨、科勒和考夫卡。魏長墨的主耍观点是似动现象就是一个格式塔,在心理现象上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的性质不存在于它的部分Z屮。

蚤夫主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所谓心理物理学场含有自我与环境的两极性,而这两极性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结构。他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即外部的真实环境;行为的环境即个人心目中的环境。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

五、精神分析,又称为弗洛伊德主义,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是(1)无意识学说,他把自己的心理学称之为深层心理学,他构建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心理组成成分,第一层次是潜意识系统,第二层是前意识系统,第三层是意识系统。

(2)释梦理论,他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把梦的内容所表示的意义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表层意义,是梦的“显意”,一个是深层意义,是梦的“隐义”。

六、日内瓦学派,侧重于儿童智力发展的认识活动,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主要观点是(1)认识结构及其动态过程,皮亚杰的儿个基木概念:图乐、同化、顺应。(2)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提出心理发展的四要素a.机体的成熟因素,b.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时的练习和习得经验的作用c.社会环境d.对心理起决定作用的平衡过程。皮业杰将儿童认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七、人本主义,反对行为主义,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把人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人本主义的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6、双生子爬梯研究说明了什么在发展中的重要性。(选择题)

双生子爬楼梯研处说明了成熟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这个实验屮,格赛尔说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Z前的学习与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他把通过皋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没有真正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 学习本身并不推动发展。

7、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关键术语。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关键术语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他讲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从观察到学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等。

8、弗洛伊德如何划分人格结构,各种我分别遵循什么原则。

在他的后期著作中,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道徳原则”:超我遵循“理想原则”。

9、埃里克森人格理论及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埃里克森,儿童精神分析医生,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

他把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一生称为生命周期。

他关心个体发展屮的人格结构,认为个体在发展屮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牛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构成的统一体。

在人格的发展过程屮,要经历顺序不变、又相互联系的八个阶段。①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 ②白主对羞耻和疑虑;③主动对内疚;④勤奋对自卑;⑤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⑥亲密对孤独;⑦、繁殖对停滞;⑧自我整合对绝望。

所谓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來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跨入青春期的个体,rti于身体迅速发展、性的成熟,以及所面临的种种社会义务与选择,会对过去怀疑,对将来迷惘,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白我难以统一,这就是同一感危机。如果个体在进入青春期之前,有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感和勤奋感,就容易实现自我同一感。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个体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

10、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采用的方法。

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双生子研究。皮亚杰一般都是用实验法,比如客体永久性实验、三山实验证实了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两难情境研究…?…

H.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主要因素。

皮亚杰既是一个结构论者,又是一个建构者者。

在他看来,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这四个因素是: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其中笫四个因素是决定性因素。①成熟:主要指机体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②口然经验:主耍是通过与外界物理坏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它对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二是数理逻辑经验。③社会经验:指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④平衡化:思维不是单纯来白于主体,而是来白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可以用格式、同化与顺应、平衡来说明适应过程。

12、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发展进程是一个具有质的差异的连续阶段,心理发展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格式或认知结构。前一阶段的结构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他把个体认知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6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④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13、前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思维特点。

由于符号功能与象征功能的出现,思维得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表象思维与直观形象思维成为该阶段的主导。

皮亚杰通过“三山实验”证实,rfl于儿童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尚不能变换角度或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视角,因而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屮心特点。

此外,由于儿童不能很好的区分心理的和物理的现彖,思维还具有“泛灵论”的特点即倾向于将活动着的任何物体都视为有生命的。

14、皮亚杰的图式、同化、顺应。

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屮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即形成格式。格式的复杂水平直接决定了思维水平的高低。格式类似于其他学者所认为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机体L2有的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格式量的变化, 当机体的格

式不能同化客体,须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格式,引起格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适应。

同化和顺应即相互对立又彼此联系。

15、生态理论模型屮都包括那些系统°

布朗芬布伦纳有关发展的生物生态模型。他提出了四种环境系统,由小到大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以及宏系统。

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①微系统:主要有家庭、学校、同伴及网络。②中系统:是指个体与其所处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过程。③外系统:是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人有影响的环境如传媒、社会福利制度等。④宏系统:是一个文化系统比如价值取向、生产实践….

除了上述的环境系统外,还存在一个吋序系统,用于解释成长的吋间维度。

16、大脑皮层神经纤维髓鞘化。

出生后脑的发展主要在于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和脑机制的完善化。

研究发现,儿童大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伸长。神经元之问的联系越来越丰富,这都导致大脑重量的迅速增加。

与此同时,大脑神经纤维逐步髓鞘化,神经纤维髓鞘的作用类似于电线外部的那层绝缘体。它可以保证神经兴奋沿一定的道路迅速传导。

新生儿出生时,脑的低级部位(脊髓、脑干)C开始髓鞘化。接下来是与感觉运动有关的部位髓鞘化,然后是与运动系统有关的部位,最后是与智力活动直接有关的顶叶、额叶区髄鞘化。到六岁末,儿童基本完成所皮层传导通路的髓勒化。

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制过程中。儿童年龄越小,兴奋过程的优势就越明显,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

随着大脑机能的发展,皮层抑制机能也相应的得到发展,抑制行为也逐渐精准而稳定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皮层抑制机能发展的前提之一便是大脑神经纤维髓勒化。

髓鞘是由神经胶质细胞层层包裹构成的,主要起绝缘作用。

17、同卵双生子研究。

在关于遗传的研究屮,对同卵双生与异卵双生是研究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最有效的途径。同卵双生子是由同?个受精卵分裂而成的两个胚胎各自发育成的两个体,两者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遗传特性。

因此,同卵双生子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上的相似性,可以看成是遗传对发展所起的作用; 同时可以把同卵双生子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差异归因于环境因素。

经双生子对比研究以后发现,①人的体征的遗传制约性比行为能力的遗传制约性要大,其中头发和眼睛的颜色的遗传最为明显。②不同的心理行为受遗传的制约程度不同,如语言、空间、数等能力的遗传一般要大于记忆、推理方面的遗传。③人格方面也存在着遗传效应,如美国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员发现,个性中的好奇心与第11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有联系,而在第17对染色体上则存在于焦虑有关的基因。

18、由常染色体界常引起的人类智力低下的疾病基因遗传病传代规律复杂,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连锁显性遗传、性连锁隐性遗传。

按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递的疾病有软骨发育不全症(?种矮小症)、亨廷顿氏舞蹈症(一

种神经系统渐渐退化的病症)、青光眼的某种症状、多趾畸形等。

个体只要有一个缺陷基因,他本身就是个遗传病患者,而且肯定会将这个缺陷基因代代相传。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造成的疾病有镰状细胞性贫血、苯丙酮尿症(简称PKU),患者体内存在着一对阻碍苯I丿、j氢酸疑化酶生成的常染色体隐性基因,由于肝脏缺乏这种酶,以致蛋白质中的苯丙氨酸不能氧化成酪氨酸,只能变成苯丙酮酸。

大量的苯丙酮酸及其酮酸,累积在血液和脑脊液中,一部分随尿排出。

大量的苯丙氨酸及其酮酸对正在迅速发育的婴儿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长此以往就会毒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进行性智力落后。

只需采集新生儿的一滴血,可作出诊断。

限制含有苯丙氨酸的食物有面包、蛋、鱼、牛奶等。还有唐氏综合症,是第21对常染色体上有三条染色体,首先得到证明是由常染色体的异常引起的人类疾病。

19、唐氏综合症的病因(83)

唐氏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染色体先天缺陷,它又称为先天愚型、伸舌样白痴。

它是以身体和智力的迟钝为特征的,并且有相当独特的外貌。患者一般脸型圆满,两眼旁开, 塌鼻梁,口小舌大,耳朵畸形。

有人证实了唐氏综合征是由于第21号常染色体上的偏差所引起。这是遗传上的重要突破,也是首先得到证明的由常染色体的异常所起人类疾病的病例。它是归因于第21号染色体的易位或没有分离。在易位时,21号染色体的一部分附加到另外的染色体上,通常是到第13> 14、15或22号染色体上。这样虽然出现的仍是46条染色体,但是他们的正确顺序遭到了破坏。

然而,更常见的是染色体没有分离,患病的个体在第21对号染色体上有三条染色体,所以这种病也被称为21三体症,这多余的染色体分配可能是生殖细胞在减数分类过程屮出现的, 是减数分类失败的一种结果。

当孕妇年龄为39岁时,每出生130个孩子会有1例唐氏综合征。可以在出生前通过羊膜穿刺來加以检测,怀孕的第16周左右是进行羊膜穿刺的最好时间。

20、延迟满足实验。

延迟满足实验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屮的经典实验,是美国斯坦福人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的。

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这个实验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所谓的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口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这是一个很通俗的解释。

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的好一些。

22、影响胎内坏境的因素。

在这里我们分析儿个主要的胎内环境因素

①母亲的年龄;

②母亲服药,有--种药叫反应停,该药可以减轻孕妇的恶心、呕吐、无名状的难受等常见的早孕反应;

③母亲的情绪;母亲在受到精神的极度刺激或长时间刺激时,一方面作用于大脑,并传递到下丘脑使母亲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使母亲释放一种叫儿茶酚胺的激素。这种激素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同吋使胎儿发生化学变化。

④致畸因子与胎儿发育的敏感期。致畸因子对胎儿造成的伤害往往取决于以下的因素:

(1)接触量;(2)遗传;(3)其他消极影响;(4)年龄。

22、孤儿院的孩子与一般孩子的差异。

早期生活经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在孤儿院里,一个照料者往往要照看许多的孩子,而且照料者经常更换,生活于其中的儿童很少受到社会刺激,也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儿童建立关系。

墨森等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孩子与一般孩子有三方面的差异。孤儿院的孩子显著地爱闹事(如脾气暴躁、欺诈窃取、损毁财务、踢打他人),更依赖人(需要别人留意、要求不必要的帮助),更散漫和多动。

研究者认为,与成长于正常家庭环境的孩子相比,生活在孤儿院的孩子往往既缺乏认知与社会性刺激,也缺乏应答性的反应,因而造成情绪与社会性方面的缺陷,并且一直持续到成年期。

23、研究婴儿认知发展所采用的两种经典研究范式。

两种经典研究范式是①注视偏好范式;②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范式。

这些研究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三方面的信息:婴儿的知觉辨别能力;婴儿的知觉偏好;婴儿的再认记忆能力。

24、视觉偏爱实验。

婴儿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测量是他们的注视行为。

范茨采用的基于儿童注视行为的实验程序,是婴儿知觉研究的经典实验之一。在“偏好方法” 屮,实验者同时呈现两个图案,并测暈婴儿注视何个图案的时间。

如果婴儿对某对象的注视时间反于对另一对象的注视时间,则说明婴儿对一个对象表现出了“偏好”。出现“偏好”说明婴儿的知觉系统能区分这两个刺激,也可判断婴儿倾向于注意什么。研允发现,甚至是出生只有48个小时的新生儿,也表现出对人脸和靶心图等形状的知觉偏好。这说明婴儿并非完全任环境支配,他们至少在知觉注意方而天生就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25、深度知觉与视崖实验。

早期的婴儿是否也具有三维知觉能力?这涉及婴儿的深度知觉问题。

“视崖”是吉布森和沃克发明用以探索儿童深度知觉发展的装置。当婴儿成熟到能爬行时(一般为7个月左右),将他们置于视崖上,多数婴儿表现岀逃避“悬崖”的倾向,且这种倾向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甚至年龄更小的儿童,研究者则通过其他的线索来推断他们的知觉。例如:将两个月婴儿置于视崖深侧时,其心率降低的程度大于他们在浅滩时的程度,面孔镇定,没有哭泣,心率下降说明他们只是注意到了悬崖,而不是害怕。

相反,年龄稍大的婴儿处于这一情景时,则表现出心率加速,表明婴儿感到害怕。

26、儿童对方位概念的掌握。

①空间方位:狭义的空间概念是对客观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的认识;广义上的空间除了对空间方位以外还包括各种空间变换关系的认知,如在空间中的移位、翻转或旋转变换等。空间位置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相对性;(2)连续性;(3)可变性。需要儿童的掌握。

②位置或方向的方位,这些常常是相对的,如前和后、左和右、进和远。

主要包插从辨别上下到辨别前?后,再到辨别左右;从以口身为中心到以客体为中心;从近的区域范围扩张到远的区域范围

27、格尔曼提11!的幼儿计数原则。

格尔曼特别关注计数的数抽象过程。

幼儿计数活动受五个计数原则的支配和限定。前三个原则告诉儿童如何恰当计数,第四个原则告诉儿童有哪些东西可加以计数,第五个原则包含对前而四个原则特征的综合。①一对一原则;

②稳定次序原则;③基数原则;④抽象原则;⑤次序无关原则。

28、儿童很早就拥有的有关领域的理论。

儿童很早就拥有朴素理论的概念,一般认为儿童拥有三大核心理论,包括朴素物理理论(力和运动,物质和物体,天气)、朴素心理理论(愿望、信念、意图)、朴素生物理论(消化, 生殖,死亡)。

29、错误信念任务包括两种经典范式。

错误信念任务测试的是儿童能否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理解他人所持有的错误的想法。

错误信念任务包插两种经典范式,即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意外地点任务,也称意外转移任务,年龄界限为4岁。意外转移任务,也称表征变化任务4岁的儿童能完成。研究表明,3岁的儿童在进行错误信念推理方面能力是有限的,5岁的儿童克服了实验任务屮几乎所有的困难。

30、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

现代的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采用的主要是白然实验法。

而且主要采用故事法的实验实验方法。具体通过木偶道具、玩具模拟故事场景或通过图画卡片來说明故事情境内容。①意外转移任务也叫"Maxi和巧克力”任务。②非预知性实物任务也叫欺骗外表任务即“糖果盒”任务。

31、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P152)

斯滕伯格于1985年出版了《超越IQ》一书,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他认为智力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判断智力行为的标准不同,但相同智力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是一致的。

智力不但与一个人所处的外部社会文化条件有关,也与其内在的心理机制有关,个体的经验则是实现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

他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①情境业理论,阐述的是智力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明确适合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理解和测量的智力行为是什么;②经验亚理论,阐述的是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主要论及个体对任务或情境的经验对于个体理解解力在人与任务或情境交流中的作用。新异性和自动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当一个人初次遇到一项任务时,他需要处理新异性的能力。但当个人对一定的任务或情境练习到一定量自动化就会发挥作用。③成分亚理论,揭示的是智力行为发牛的内在心理成分,阐述了完成智力行为的内在机制。

32、智力的PASS模型。(154)

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的心理学家戴斯等提出了“认知过程的评估”一一智力的PASS模型。

该理论有两大理论基础,一是鲁利亚的神经心理学,二是认知心理学。所谓PASS模型,即

“计划一一注意一一同时性加工一一继时性加工模型”他们认为个体的智力活动有三个认知功能系统或单元:①注意一一唤醍系统、②编码一一加工系统(可以把大脑皮层的整合活动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即同时性加工过程(同步的整合刺激,主要是空间整合)和继时性加工过程(将刺激整合成暂吋性的系列组合))、③计划系统。这三个认知功能系统即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同时又执行各自的功能,而且他们提出“最好将智力看作是认知加工过程”。

33、智力测验。(175)

智力测验主要有两个量表

①格赛尔发展顺序量表,用来测查自出生后4周到6岁婴幼儿的发展情况。

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测查(1)动作,分为粗动作和细动作,前者指身体的姿态、头的平衡、坐站爬等,后者是指使用手指的能力(2)顺应,考察婴幼儿对外界刺激物分析综合以顺应新情境的能力如对物体和环境的精细感觉(3)言语,看婴儿对他人的讲话能听懂多少

(4)社会应答,如婴儿是否能自己吃饭,何时会笑,对谁会笑等。可进一步得到发育商数(DQ) DQ=MA/CA X100 (其屮,MA为测得的成熟年龄,CA为实际年龄)

②贝利婴儿发展量表,适用于测量2个月至2.5岁的婴儿,

包插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心理量表,用于测量适应性行为,内容涉及知觉、记忆、学习等(2)动作暈表,用来测如站、走、爬楼梯等(3)婴儿行为记录表,用来评定婴儿的情绪、社会行为等

34、弗林效应。

弗林效应指智商测试的结果逐年增加的现象。

最早提出这现象的人是理查德林恩,在1982年的一期《自然》内,他提出了美国人做智力测验的成绩越来越好。

弗林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趋势: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屮所有发达国家年轻人的IQ指数都出现了持续增长。这一发现受到广泛的关注,别称为“弗林效应”。

在1980年出版的著作中指出,黑人与白人之间IQ指数的差别是教育环境造成的,因此,他跟踪调查美国军队的征兵记录,因为参军的年轻人都要进行IQ测试,结杲发现,随着教育机会的逐渐平等化,黑人与白人之间IQ指数的差别正在逐渐减小,这个经验证据支持了他的“智商环境决定论”。

但是这个跟踪调查还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每一代年轻人总是比上一代表现出更优异的IQ平均指数。出现的原因有(1)生物学因素,近亲通婚减少,营养更佳、(2)社会学因素,较多人得到教育

35、心理发展的定型化。

“定型化效应”,也叫“刻板印象”。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

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泄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

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 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

36、语音的范畴知觉。(190) 人类的大多数知觉是连续知觉。

例如,对黑,白颜色的知觉通常是连续的,人们难以在某个色点截然区分两种不同的颜色。 在黑白之间我们称之为灰色,其实就是我们难以明确区分黑、白的部分。

人类的语言知觉则完全不同,语音是以范畴知觉的方式被人所感知的。所谓范畴知觉,是个 体对两种声音表示两个不同音位还是属于同一音位范畴的辨别能力。

研允表明,婴儿很早就表现出了范畴知觉的能力。

37、儿童语言发展包括那些发展(195)

儿童语言的发展包括

①语音的发展、②语义的发展、③语法的发展、④语用的发展。 语义的发展包括 词义的发展包插 句义的发展包扌舌 语法的发展包括 语法词素的发

展包括 句法结构的发展包括 儿童句法结构的发展特点(①句子的功能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②句子的结构从简单松散 到复杂严谨、③句子的类型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语用的发展包括(1)说的语用技能的发展(2)听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38、乔姆斯基的语言获得装置。

根据语言获得理论中的先天论的观点,人类习得语言是生理上预先设定好的,每过麻省理工 学院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说,又称“先天语言能力说”

与斯金纳强调环境作用的理论相反,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强调先天过程和生物机制,主张 语言的习得是一种本能和自然的过程,并指出所有的儿童从一生下来就具有语言习得装置 (LAD ),这种装置使为了学会语言而存在的,是一种以生物为基础的、先天的模块。

他认为儿童获得言语的过程通常是在4岁内就能完成的。在如有限的时间里,儿童掌握了本 族语的基本语法现象?.不可能是归纳的结果,

他提出,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一一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构显示基本的句法关 系,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则表示用于交际中的句子形式,决定句子的语咅等。

儿童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规则系统。这种规则系统是这 些句子的实质,是深层结构。

在他看来,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PLAD 为儿童语訐的习得 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语言获得装置是以宀来就有的普遍语法作依据,对具体的少数语言素材一一输入的本民族语 言素材,提出一些初步的语法假设,然后将这些假设逐个和具体素材的结构加以兀配和检验, 接受彼此符合的假设,修改不符合的假设或重新建立新的假设,最后建成一套个别语法系统。 这个过程是儿童自己完成的,但是儿童对此过程并不能意识到,乔姆斯基假定这些转换规则 的发展要经过几年时I'可,以此解释为什么儿童起初的语言技能相当有限,以及为什么它们的 发展如此

词义的发展和(2)句义的发展。

词汇量的增长、(2)词类范围的扩大、(3)词义的扩张与缩小, 儿童对复杂句子的理解、(2)儿童的语义综合。

语法词素的发展和(2)句法结构的发展。

(1)语法词素的发展顺序和(2)过度化规则。

(1)儿童句子的发展阶段(①单词句、②电报句、③完整句)和(2) (1) (1) (1) (1)

神速。

39、婴儿言语能力的获得。

婴儿为什么能在1-4岁左右的短短儿年中,不经过正式的训练而基本上获得社会上通用的语言?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出现四中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假说,

即:①阿尔伯特的模仿说、②巴普洛夫和斯金纳的强化说、③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④机能主义观。

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性模仿说。选择性模仿说所提出的语言获得模式,比较符合语言习得的实际状况。

强化说提出了“强化依随”的概念,即强化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发生。

机能主义观强调社会情境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为语言学习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机会,这些机会构成了语言习得支持系统(LASS),它的功能是帮助儿童努力从言语输入中习得意义,最后习得语法规则。

40、婴儿最早单词使用吋11!现的特点。

婴儿最早使用单词出现的特点是词义的扩张、词义的缩小和杜撰新词。过度扩张和过度缩小现象表明,在一段时间里儿童的单词使用不用于成人。有时候儿童还会出现杜撰新词的现象。

41、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最早是由皮业杰提出的,是指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我们知道即使看不到、摸不到客体,这个客体也是存在的。即使我们的视线中没有客体,也可能是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对于婴儿来说,这种客体永久性的概念的获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10个月左右,婴儿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概念,即当客体在他的视野中消失时,仍然认为该客体是存在的。

42、青春期风暴的典型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阿奈特总结了有关青春期风暴的众多研允,这些研究无一例外地支持一定程度的青春期风暴的论述。

即青春期是一个比其他时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问题的时期。青春期风暴的典型表现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与父母冲突、情绪激荡和冒险行为。

43、引起婴儿怯生的主要外界因素。

婴幼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

7到12个月的儿童会出现儿种明显的害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陌生人的害怕。婴儿并非见到陌生人就一定会害怕,而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主要有①父母是否在场;②环境的熟悉性;③陌牛人的特点(研究发现,婴儿对陌生的成年男性表现的更为害怕);④抚养着的多少;⑤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⑥婴儿接受的刺激。

44、自我意识情绪。(复合情绪)

自我意识情绪是个体在具有一定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而产生的情绪,是将自我卷入情绪中的一种特殊情绪型,包插内疚、羞耻、尴尬、妒忌、口豪等。

由于它的产生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活动,所以出现的比较晚:自我意识情绪是与认知过程结合在一起的,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要以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前提;第一、个体必须内化一系列标

准、规则和目标;第二、个体必须具有自我的意识;笫三、个体还必须将自我与这些标准、规则和目标作比较,以决定自己的成功与否,如果成败的原因被个体归为内部原因,也就是指向白我时,这时所产生的情绪即为白我意识情绪。

它的出现要迟于基本情绪,伊扎得认为,它是在初级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不是由初级情绪组成的,它具有初级情绪的某些特征,但是要高于初级情绪。

对儿童来说,产生口我意识情绪所必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将外在的评价内化为稳定的口我评价。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从根据外在标准转向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来评价行为。

45、玛西亚对自我同一性的划分。

玛西亚根据探索和投入这两个维度将同一性分为四种类型,也可以称为四种同一性状态、同一性危机解决的四种途径。①同一性实现;②同一性延迟;③同一性拒斥;④同一性混乱。这四种类型,首先不仅仅是一种分类,还代表着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动态的。第二,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都会经历这四种状态。第三,这四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46、艾克曼提出的四种常用情绪表达策略。

艾克曼提出了四种常用的情绪表达策略,分别是弱化、夸大、平静化、掩饰。弱化指减小真实情绪表现的强度,夸大指提高情绪表现强度,平静化指面部没有表情、很平静的样子,掩饰指表现不同于真实情绪性质的表情。

47、儿童的先天气质类型。

通过父母访谈得到婴儿在这九个维度上的信息,然后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发现大部分幼儿都可以归为以下三种类型。①“容易熨”,这类婴儿饮食、睡眠都很有节律,情绪比较愉快、积极。

②“困难型”,这类婴儿与第一类正相反,引人注意③“慢热型”这类婴儿的行为表现居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

48、男女性成熟的早晚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青春发育期的身体变化,会直接导致心理变化。

身体成熟的年龄差界一成熟的早晚一对心理适应更有着重要的影响。身体成熟程度的差界会使同年龄的儿童招致不同的社会心理坏境,从而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兴趣、能力和社会交往。研允表明,身体成熟的早晚对于男女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甚至有可能是相反的。一般来说,早熟的男孩和晚熟的女孩在情感、人格和社会适应上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早熟的男孩显得更加独立、自信,具有身体上的吸引力,女孩的情况正好相反,早熟的女孩会经历许多社会困难。

49、依恋的测量。

目前,最为著名、应用最为广泛的依恋测量方法是安斯沃斯等提出的陌生情境测验。

基本假设是:儿童被置于由亲子分离和陌生人出现所导致的压力情景中,突出了其寻求安全的努力。此时依恋能被最好的观察到。

该方法由8个情境组成,每个情境持续时间约3分钟,其中情节3、4和5、7是测量依恋的关键场景。一般都由母亲作为抚养者出现,在特殊情境下,可以由其他抚养着代替。

重点是观察儿童在渐次增强压力的情况下,母亲在场与否时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对待分离后团聚的方式。

50、依恋类型。

根据婴儿在陌生环境屮的反应,可以将他们描述为儿种安全型或不安全型的依恋。

(1)安全性依恋,他们将养育着作为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

(2)(2)不安全一冋避型依恋,以回避母亲的方式表现出不安。

(3)(3)不安全一抗拒型依恋,这类儿童不容易被安抚。

51、依恋与怯生。

按照鲍尔贝的观点,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前依恋期;②依恋关系建立期;③依恋关系明确期,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分离焦虑和怯生出现:当婴儿的依恋对彖要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抗、哭叫等行为。

分离焦虑的出现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6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出现反抗分离的行为,强度持续增加,一直到15个月左右。

分离焦虑的出现,意味着婴儿己经能够理解到父母的消失是暂时的,即使看不见他们,他们也是存在的,即他们具有皮亚杰所说的客体永久性。

{婴儿表现出的第三种基本情绪是害怕。(基本情绪:微笑、哭泣、害怕),大致分为两类, 对人的害怕一怯生}

52、鲍姆令德区分的四种父母教养方式。

鲍姆令德将研究的信息进行整合以后,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和反应性。

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1)权威熨教养,在多数情况下,这是最有利于成长的抚养方法。鼓励孩子独立,同时也会有一定的限制和控制。(2)专制型教养,这类父母对孩子要求非常的严格。(3)放纵性教养,让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4)忽视型教养,这类的父母对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53、同伴关系评定与同伴关系类型

同伴关系如何,研究者经常采用社会测量技术来予以评定。

社会测量技术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同伴关系评价技术,要求儿童自己來评价对他人(同伴)的喜欢程度。主要包扌舌两种方式(1)同伴提名,这种方式可以测出同伴地位的重要差异,另外,这话测量不能给出喜欢与不喜欢之间一一处于中间段儿童的信息。(2)同伴评定,这种方法比较可靠,进行逐一评价。

同伴关系的五种类型

(1)是受同伴欢迎的儿童;(2)是被拒斥儿童;(3)是矛盾的儿童;(4)是被忽视的儿童;(5)是一般的儿童。

54、同伴的影响。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同伴作为一种重要的安全感來源,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社会学习的观点来看,同伴是强化物。同伴间的互动,往往强化或惩罚了某种行为,从而影响了该行为的榜样和社会模式。在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评价自己行为的效果之前,同伴的行为可以作为衡量自己的尺码。另外,同伴之间的竞争还是个体的重要来源。

55、游戏的种类。依据游戏所需要的认知努力,也可以将幼儿的游戏行为分为四类。

①功能性游戏:简单地重复性地操作物体或不操作物体的肌肉运动。如摇拨浪鼓。

②构造性游戏(或称创造性游戏):带有一定目的,为了制作某个东西操纵物体的游戏,如积木游戏。

③假装游戏(或称象征性游戏):使用某一物体或某人来代替真实的不在身边的对象。如过家家;

④规则性游戏,按照事先制定的规则和限定进行游戏,如棋类游戏。

56、婴儿客体我开始岀现的时间。

婴儿无法用语言表达他们的观点,也不能理解复杂的指导语。探究者通过呈现婴儿自身形象的方式测量他们的视觉自我辨认。

母亲在婴儿的鼻子上点一个点,给他一面镜子。研究发现,1岁以下的婴儿不能认出镜子里的自己。在15到18个月左右,出现自我辨别的婴儿比例有所增加。到2岁吋,大部分婴儿都能辨认自己。我国学者刘金花也重复了这个研究,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57、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横向研究中不同年龄儿童对这些两难问题的反应,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徳认知的发展遵循三个可预测的水平,分别为前习俗、习俗和后习俗水平。

在前习俗水平,道德推理的前提是个体必须服务于自己的需要;在习俗水平,道德推理的基础是社会系统必须基丁?法律和规章;在后习俗水平,道德推理所基于的假设是:每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力必须维持。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划分为两个成分:补?会观点和道德内容。

58、观点采择能力的获得。

观点采则是采用他人的视角来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塞尔曼提出了观点采则的发展概念,从三岁到青春期包括5个阶段。这些阶段始于儿童早期的白我中心观点,终于青春期较为深入的观点采则。

观点采则是与自我屮心相对而言的,它要求个人在对他人做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

通过分析儿童对这些两难困境的反应,他得出结论,认为儿童观点采则遵循以下发展阶段。(1)阶段0自我屮心观点3-5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

(2)阶段2 社会一信息观点釆择6-8能够意识到他人的观点是建立在他们自己的

归因基础之上

(3)阶段3相耳的观点采则10-12 认识到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别人的观点

(4)阶段四社会与习俗系统的观点采则12-15 o

(6-10是发展的迅速时期,10岁就能够根据有关事件信息准确推断他人的观点)

59、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徳发展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皮亚杰认为,要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性质,不能采用直接的提问法和把儿童放在实验室里进行剖析,只有从儿童对特定行为的评价中才能分析出他们对问题真实的认识。

因此,他和同事创立了两种研究方法: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①临床法(谈话法),主要研究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和执行的发展情况。②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对过失行为、说谎和社会公正的道徳推理的发展。

60、哈特普对攻击的分类。

对攻击的分类有许多不同的维度,哈特普将攻击分为故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指向人,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击或伤害他人;

工具性攻击指向物品,是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操等动作。

敌意性攻击至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外显攻击,另一种是关系攻击。

简答:(5个,共25分)

1、简述情绪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①情绪是早期儿童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②情绪是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工具

③情绪是儿童组织心理活动的心理工具

2、简述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的特点。

①从被动、外部的调节到主动、内部的情绪调节

②从具体的、感觉运功调节到抽象的认知调节

③从单一情绪调节策略到多种情绪调节策略的综合运用

④随年龄的增长,枳极的调节策略越来越多、消极的调节策略越来越少。

3、简述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趋势。

①早期冲突和攻击多的起源;

②攻击行为多的年龄变化;

③攻击行为的稳定性;

④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4、简述依恋对儿童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①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

②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③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

5、简述婴儿怯生的影响因素

①父母是都在场

②环境的熟悉性

③陌生人的特点

④抚养者得多少

⑤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⑥婴儿接受的刺激

6、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③不平衡性④个別差异⑤关键期

⑥发展的年龄特征:个体的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具有普遍性)、本质的(表示具有一定的性质)、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心里特征。

7、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太多了丿* P330

①婴儿期的亲社会行为

②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年龄差异

③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

④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8、简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区别

①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在组成上不同,它们分别包含了不同的心理因索,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态度、性格、气质等因素;而智力因素则由观察、想象、思维等组成。

②两者在结构的完整性上不同,构成智力因素的诸基本因素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非智力因素则没有完整的、统一的结构。

③两者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不同,智力因素承担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任务,属认知活动范畴,起认识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则一般不直接参与智力活动的操作,但对智力操作有动力和调节的作用,是认知活动中的心理倾向性,起意向作用。

④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遗传决定,遗传决定着智力发展的潜力(比如脑细胞的数量、神经系统的反应传导速度等);非智力因素则主耍由后天“习得”,优化非智力因素主要在于后天培养。

⑤智力因素的水平越高越好;而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则要适当,过低或过高的非智力因素水平都可能会对相关活动构成不利。

9、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321)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遵循三个可预测的水平,分别为前习俗、习俗和后习俗水平。在前习俗水平,道徳推理的前提是个体必须服务于自己的需要;

在习俗水平,道德推理的基础是社会系统必须基于法律和规章;

在后习俗水平,道德推理所基于的假设是:每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必须维持。

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成分:社会观点和道德内容。

一共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律道徳(道徳来自于权力和权威);

第二阶段是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换(道德意味着寻求自身利益);

第三阶段人际随从(道德就是使自己为他人所悦纳);

第四阶段是法律和秩序(合法的就是正确的);

第五阶段是社会契机(人的权力要先于法律);

笫六阶段是普遍的伦理道徳(道徳是关乎个人良心的事)。

10、简述自律道德的主要特征。

①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境下规则可以违反。

②判断行为时,不只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和意图。

③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④惩罚较温和,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也不再相信内在的公正,认识到越轨行为可以隐藏而不被觉察或惩罚。

11、简述儿童早期的口我认识发展特点。

①自我、心理和身体的混淆。

②具体的描述;

③物质性描述;

④动态描述;

⑤不现实的积极高估

12、简述他律道徳的主要特征。

①认为道徳规则是由权威制定的②判断行为的好坏只依据行为的客观后果,即客观责任,而不是行为者的意图或动机③非此即彼。判断别人的行为时不是好就是坏,而且认为别人也会这样想。④内在的公正,认为惩罚是天意,违反规则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而不管是否有人发现。⑤单方面遵守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13、简述家庭系统的特点。

14、维果斯基所提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

①高级心理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

②高级心理机能的反应水平是概括?的和抽象的

③就其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屮介的

④在起源上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所制约

⑤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

15、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①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

②测量和解释个別差异

③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④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⑤提岀帮助与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16、简述个体的语言发展。

①语言的准备期②语言的形成期:语言的雏形③儿童语言的发展期

17、简述心理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

四种环境系统组成,由小到大分别是:微系统、屮系统、外系统、宏系统。

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

微系统是指对儿童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环境,主要有家庭、学校、同伴及网络;中系统是指个体与其所处的微系统及微系统Z间的联系或过程;外系统是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人有影响的环境,如媒体、社会福利制度等;宏系统是一个文化系统,涵盖社会的宏观层面,比如价值取向、生产实践、风俗习惯、发展状况分。

宏系统包容着微系统、屮系统及外系统。

18、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①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②心理性欲的发展: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

19、简述道奇关于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道奇认为,儿童受到挫折和挑衅后的反应不仅依赖于情景中的社会线索,还依赖于儿童对这种信息的加工和解释。

个体从面临某一社会线索到作出攻击反应的整个信息加工过程包括5个步骤

①译码过程②解释过程③寻求反应过程④反应决策过程⑤编码过程。

20、简述乔姆斯基语言发展的转换生成说。

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一一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显示基本的句法关系,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则表示用于交际中的句子形式, 决定句子的语音等。

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语音),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论述:(2个,共20分)

1、试评述毕生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德国柏林的人类发展研允所的巴尔特斯是毕生发展观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

毕生发展观心理学的目的是获得三方面知识:毕生发展一般规律的知识、个体Z间发展差异的知识和个体发展可塑性的知识。

毕生发展的核心假设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并没有?到成年期就结束,而是扩展到了整个生命过程,它是动态、多维度、多功能和非线性的,心理结构与功能在一生中都有获得、保持、

转换和衰退的过程。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①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从生命的孕育到生命的晚期,其中的任何一个吋期都可能存在发展的起点和终点。毕生发展观主张心理发展不仅収决于先前的经验,而且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等因素有关,因此,一生发展中任何一个阶段的经验对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没有拿个年龄阶段对于发展的本质来说特别重要。②个体的发展是方而、多层次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各个方面,甚-至同一方面的不同成分和特性,其发展的进程与速率是不相同的。他将智力分成认知机械和认知实用两种成分,基本对应雨流体智力和品体智力。前者在成年早期就开始衰退,呈明显的倒U型趋势,后者在成年以后在不停地发展,知识增长的速度明显的缓慢。毕生发展观以一种更为全面的眼光來审视发展。他认为发展不是简单意味着功能的增加,生命历程屮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退的整合,任何发展都是新适应能力的而获得,同时也包含能力的丧失,只是其得与失的强度和速率随年龄的变化有所不同。③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④牛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构成了毕生发展观的总体框架。总体框架包括三个基本原理,这里强调的是三个原理的总体方向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而非具体过程。第一个原理是进化选择的优势随年龄增长而衰退;第二个原理是对于文化的需求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第三个原理是文化的效能随年龄增加而下降。⑤ 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在巴尔特斯看来,选择、最优化、补偿三者Z间的协调。选择是指个体对发展的方向性、目标和结果的趋向或冋避。最优化是指获取、优化和维持有助于获得理想结果。补偿则是由资源丧失引起的一种功能反应。毕生发展观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借助于这种观点,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在生命历程中的意义与价值。

2.试述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问题儿童启蒙计划的创始人尤里?布朗芬布伦纳于1987年提出的生态系统模型。四种坏境系统组成,由小到大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

微系统是指对儿童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环境,主要有家庭、学校、同伴及网络;中系统是指个体与其所处的微系统及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过程;外系统是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人有影响的环境,如媒体、社会福利制度等;宏系统是一个文化系统,涵盖社会的宏观层面,比如价值取向、生产实践、风俗习惯、发展状况分。

宏系统包容着微系统、中系统及外系统。

3.试述影响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因素

(1)认知因素;

(2)生物学因素:个体的攻击行为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征,这种稳定性可能是出于基因或生物学的原因,如刺激和天生的气质类型等。睾丸激素是影响人类攻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困难气质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3)社会文化因素:

①文化的作用:A.个体的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所处的文化或亚文化的影响B.社会经济地位也会影响个体的攻击和违法行为

②家庭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系统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