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持续发展导论-笔记讲解

可持续发展导论-笔记讲解

可持续发展导论

【课程基本信息】

1、探讨问题:一个社会和文明是怎么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

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考试形式:三道论述题,至少每道200字

●具有普世性的行为才是值得赞扬的

●男性的主要社会责任在于展示力量,不以善为最高目的。

●而女性的主要社会责任在于宽容,在于传承善,而生育后代是传承善的最重要的手段。

●人口生产与传承,以美德、善为前提

●最具有普适性的是家庭伦理观,父母对子女的善是永恒的。

●文明社会,出现了以两性为基础的父权制社会。

●自愿、无害、

●人类最基本的原则都与人口生产有关系。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是指向后代的。

●对于成年人来说两性关系的不稳定并不会有重大影响,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会很是不利。

●忠诚的爱情受到表扬是因为它有利于人口的繁衍。

【pre选择题目】

1、说龙凤:关于龙凤起源

2、中国技术化时代的特征:提出心特征、质疑书本说法、进一步论证书本说法

3、伦理化时代、特点、道路

4、历史发展道路的理论:其他人的关于历史发展道路的学说并与老师看法进行对照。

导言:理论与方法

【前言】

1、历史的产生

●中国最早的历史《春秋》

●最早的历史是流水账,在选择要记录哪些历史的时候人们就形成了历史观。

●历史观最重要的是根据道德原则进行道德评判。

●中国的历史观在春秋时候就开始形成了。

2、民族历史意识→人类历史观念

●农业时代产生了与特定地理环境或特定生活方式相关联的民族历史意识。

●民族历史意识本质上是各民族文化发展即将终结之际的产物,从根本上屏蔽了对民族文化发展

道路的真理性思考。

●工业时代,文明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人类在各民族历史意识相互汇通的基础上,超越早先各自

民族历史意识的局限性,孕育和建构了某种共同的人类历史观念。

一、西方思想对文明道路和人类历史的思考

(一)主要学者与观点

1、黑格尔(人类历史意识自觉的开始)

①观点

绝对理念或世界精神是世界历史的本质,在历史中表现为“自由意识”,世界历史就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自由在人类历史中对偶然“意志”的扬弃决定世界各国民族都将走上世界历史的道路。

历史“有一个决定的东方,就是亚细亚。那个外界的物质的太阳便在这里生气,而在西方沉没,那个自觉的太阳也在这里升起,散播着一种更为高贵的光明。”

●太阳从东方升起,东方是人类社会的早期,在那里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君主)

●太阳向西移动,古希腊罗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期,在那里有部分人是自由的(居民)

●太阳最终到达了西方,基督教日耳曼世界拥有高贵的光明,在那里所有人都是自由的

历史就是由东方发展到西方的过程

*18世纪末19世纪以后,西方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态度由赞扬变成批评。

→西方在经过工业革命之后兴起,开始蔑视东方文化。

②缺陷

●黑格尔对东方尤其是中国文明的了解极其有限。

●工业文明仍在起步阶段,世界历史意识还很空疏。

2、马克思(世界历史意识最重要的奠基人)

①观点

●第一次把历史建立在实践即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实践

主要就是社会物质生产。

●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与物质生产力相适

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上层建筑。

●以唯物史观为武器批判工业文明:技术进步与社会大生产使得财富增加,但以生产资料私人占

有为基础的工业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社会不公。

●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开始,其基本特点是把生产资料由私人占有变成社会公有。

②缺陷:过分专注于物质生产领域

●人类社会存在多种性质的社会关系,但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能归结为生产关系。如家庭关系。

●人类文明的相当一部分思想或意识形态不是物质生产的产物。如道德感,美感,羞耻感等。

●唯物史观中关于历史发展阶段的论述容易被教条化,并且无法就各个主要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

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马克思对工业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指向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希望通过公有制与财富增长来实

现,但苏联与中国相继证明了公有制试验的失败,财富的增长也已经要到头了。

3、韦伯

①观点:理性化

●理性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

●宗教社会学:高级宗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减少巫术和迷信成分,进化出一种普遍的伦理信仰,

其理性化表现为伦理化。

历史就是驱魅的过程。在早期的巫师社会,精英分子都是巫师。随着社会发展,巫师地位下降,被伦理宗教社会取代,宗教先知的地位上升,宗教先知提出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后大众跟随。

●关注高级伦理宗教对人行为的影响并试图借此论证西方文明与资本主义的内在关联。

将人的行为分为目的目的合理性行动与价值合理性行动,前者具有更高程度的合理性。

将社会结构分为“共同体化”社会结构(感情、传统)与“社会化”社会结构(理性)。

资本主义社会开创了新的时代,用目的合理性行动取代了价值合理性行动。

●并非所有行为都是经济行为,并非所有关系都是生产关系。将人的经济行为按合理化程度的高

低进行细密的区分,对于行为产生的社会关系结构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

②缺陷

●没有指出伦理宗教诞生的内在历史逻辑,而是把其简单地归为宗教先知们的思想创造。

●没有找到克服目的合理性行动与价值合理性行动内在分裂的现实道路。

4、亚斯贝斯

①观点

●提出“轴心时代”理论: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西方是同时代的、毫无联系地并列存在着

的一个整体。(《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轴心时代理论揭示了世界各主要古典文明的发展似乎存在着某种共同的节奏,不是匀速前进

的,并且只有轴心时代这一个真正的思想高潮。

②缺陷

●不理解前轴心时代的意义,没有揭示农业文明从前轴心时代到轴心时代文化转变的内在逻辑和

历史真相。

(二)主要潮流与批判

1、技术崇拜与技术批判

①技术崇拜

●原因:技术进步及其巨大的财富效应导致了技术崇拜或技术统治的政治呼声

●代表人物与观点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新大西岛》

科学技术史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具有科学知识的人应该统治国家。

凡勃伦

技术专家体现了理性、关心社会福利、大公无私等价值,能够建立不同于自私自利的资本的新价值体系,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技术专家摆脱资本所有者的束缚,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管理者。

哈维斯科特:激进实践家

领导的“技术统治联合会”具有明显的政党性质,其纲领是夺取国家政权,主张科学专政。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温和技术统治论)

《意识形态的终结》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现代西方社会正在向“后工业社会”严禁,技术性决策将在社会中发挥重大作用,传统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的将被技术治国论所取代。

主张统治阶层应该是掌握理论知识的科学家而不是一般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

●总结:技术统治论者相信技术进步是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钥匙,并且认为由具有专业知识的技

术专家按照理性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可以克服资本统治导致的社会不公正。

②技术批判

●上世纪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技术批判,技术批判可以被看做对工业时代社会批判的深入。

●两个批判维度

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理论

TAT具体论述见课本

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评判理论深刻展示了技术如何从物质生产的帮手上升成资本政治统治的帮凶。

海德格尔:技术使人物化

现代技术追求达到对自然的普遍控制,控制的方式成为“座架”,“座架”使得人被物化了。

“座架”的思考方式导致人与自然的分离以及人的自由的散失,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即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人造人。

●总结:都注意到了现代技术对人的操纵和物化,但是都没有找到摆脱物化的现实道路。

2、民主崇拜与民主批判

①民主崇拜

●哈耶克:

民主的三大好处;

民主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或自由本身。

②民主批判

●托克维尔:对民主政治恒久性最深刻的理论怀疑《论美国的民主》

民主社会的文化心理

?民主制度有强烈的反传统、反历史的心理倾向。民主社会的宗教信仰在不断地走向世俗化,超验感被弱化。而历史与超验感从民主社会的想象力中淡出,使得民主社会中的人感到不

稳定性和流动性,使得人们面对许多焦虑和压力,导致心理紊乱成为民主社会的流行病。

?因而,民主社会把财产当做一种社会及心理方面异化的个人提供心理安全的符号,金钱成

为民主人的重要身份标志,但这无疑会导致“人类灵性”面临窒息的威胁。

?民主社会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特征,在道德上无所适从。人们为了追求自由而无视形

式,功利原则很有可能取代秩序的其他原则。对平等的追求最终导致不平等的加剧。

民主社会中央集权化:中央集权是民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更强调经济因素)?生活的时代工业文明刚刚起步

?没有找到“人类灵性”即道德价值与自由的真正根源

?不明了当代民主制度的目标与边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仅仅是经济问题)

●海德格尔:对民主制度永久性和道德性的公开批判

●总结:民主制度不是工业时代才开始出现的新的制度发明,它曾普遍存在过但又被普遍而长期

地放弃了。

(三)自由、平等与正义

●工业时代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首要价值追求就是自由。

●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

1、哈耶尔:新自由主义

①观点

●主张自由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尤其认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

本保障。

●正义与平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平等指的是自由和法治秩序下的“机会平等”而非“结果平

等”

②缺陷

没有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就没有自由。

2、罗尔斯:《正义论》

①观点

●公平与正义的实现:“自由的平等原则”与“差别原则”

●为了实现自由平等原则下的差别原则将天赋与社会条件作为集体资产共享。

●提出“无知之幕”下签订契约,与社会生活的高度不确定性相吻合。

②缺陷

●将天赋与社会条件作为集体资产共享不可行,难以获得支持

●并非所有时代都具有显著不确定性,且生活的不确定性集中表现在经济生活或物质生产领域二、两种生产与文明研究的新视野

(一)工业时代

1、工业时代的特征

①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经济生活第一次成为全球性的事业,从而使西方文化主导的文化历史研究首次超越了传统的民族历史眼光,获得了全球性视野。

②物质生产或经济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首要地位,容易误导研究者。(详细见课本)

2、工业时代社会历史研究缺点

①对人口生产及其重大社会意义的遗忘

②没有从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及其相互作用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明创造

(二)两种生产: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

1、有关学说

●马克思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相对于物质生产来说,人口生产的重要性是与不发达的物质生产阶段相联系的。

●韦伯

2、二者关系

●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是两种并行不悖的人类生产活动,各有任务与目标。

●物质生产是为人口生产服务的。

(三)人口生产的意义

1、人口生产是人类快乐、平等、自由、永恒与神圣观念的源头;

①物质生产使人不快乐、不平等、不自由,物质生产不追求永恒;

②人口生产使人快乐、平等、自由、永恒与神圣观念(具体论述见书本)

两性关系相对而言是比较自由的,国家对两性关系的干涉比较小。

2、人口生产缔造了家庭这一最具有永恒与普遍历史意义的社会组织形式,使得人们无论在肉体还是精神上都找到了最重要、最永恒的依托与归宿。

①家庭是社会生活得以实现的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父权制核心家庭的历史大致与人类文明史

同步,人类的文明化是以人口生产的家庭化,即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为起点;

②家庭生活确立了对人类生存具有本质意义的两种社会关系,即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同时也是

人类灵性即道德与社会政治权威的根源。

A.社会关系:人口生产完全表现为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

B.道德观念:人口生产或家庭生活是人性善的源头与集中体现;

C.社会政治权威:代际权威与兄弟间权威→父子型权威与兄弟型权威

Eg.中国古代:夏商(兄弟型权威)→西周东周(过渡)→秦汉(父子型权威)

孟子:霸道与王道→父子型权威与兄弟型权威

韦伯:传统型权威(父子型权威)→理法型权威(兄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

*民主社会的政治权威:建立在力量和知识基础上的理法型权威

政治生活中对民主的追求与经济生活的等价交换原则互为表里。

(四)物质生产与技术化

1、技术化的重要性

●人口生产离不开物质生产,而物质生产的发展主要依赖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

2、技术化时代

在技术化时代,社会的主要努力都聚焦于各种技术的发展与改进,使得这一时代的文化表现出浓厚的技术化色彩。

3、技术化时代的四大特征(见书本P41·123)

4、技术化时代的真实存在——巫师社会

●技术领袖便是巫;

●巫术作为沟通鬼神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研究自然的过程;

5、对“巫是科学”的批判

野蛮社会里巫术大部分是社会性巫术以及没有实质性内容的生产性巫术。

反驳:野蛮社会是人类文明的侏儒而不是少年时期。

6、技术化时代文明差异的根本原因:地理因素导致的技术差异

(五)人口生产与伦理化

1、技术化时代到伦理化时代的转变

①农业时代人们在特定地理条件下生存所需要的技术进步是有限的,在必要的核心技术进步实现之后,技术进步对社会生活的边际效用下降,社会不再专注于生产领域的技术进步。

②已经实现的技术进步使人类实现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增进了血缘族群之间的交往,形成了民族国家;

③民族国家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变成了:如何稳固地建立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

2、伦理化时代

在伦理化时代,人们把人口生产导致的家族血缘结构及其价值观普遍化为社会治理的政治结构与意识形态。

3、各民族伦理化道路的差异

●社会生活的稳定性尤其是经济的自足性

●是否单一人种

中国: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与自足性,人种差异小→彻底的家庭伦理化

印度:存在多人种→种族伦理化:种姓制度

中东地区(两河流域与古埃及):长期受到外来侵略,稳定性差→种族伦理化:宗教与教派

古代西方:经济缺乏自足性→城邦伦理化

4、伦理化时代中国的主要特点:文化创造

包括三点(见课本P49-50)

(六)文明的停滞或可持续发展

1、文明的发展过程:技术化时代→伦理化时代→停滞/可持续发展时代

2、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阶段被西方人打破,西方领衔开启了新一轮的技术化进程,使得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过渡到了工业文明。

3、工业文明的技术化时代

①技术进步使得生产力飞跃,对自然有了更大规模、更深程度的开发;

②技术进步使得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出现,即工厂生产与现代企业制度,进入社会化大生产时期。社会化大生产的弊端:四点(见书本P53-54)

第一章父精母血——龙凤崇拜一、凤是什么

1、凤应有的特征

①是一种鸟或像鸟的动物;

②有比较明显的女性化特征

2、凤的原型是家燕

①燕子生人《诗经》

②燕子为农业文明的人带来春天的消息二、龙是什么

龙的原型是闪电

①出现在春夏季的闪电预示着生产周期的到来;

②闪电的特点符合龙的特点;

③神的甲骨文写法类似与闪电的模样;

④闪电是龙符合《易经》中对龙的解释

三、“前中国时代”的龙凤文化区域

1、前中国时代含义(见课本P66)

2、凤(鸟)崇拜文化区: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下游海岱地区、辽西地区

3、龙崇拜文化区:黄河流域中西部

4、龙凤文化交融区:燕辽地区、荆楚地区

四、早期龙凤文化的考古学特征

(一)凤文化的特征

1、对鸟的崇拜

2、对玉的爱好

3、服饰有羽冠与丝绸

4、黑陶文化发达(二)龙文化的特征

1、崇拜龙或闪电

2、陶文化的发达

3、乐器都是洪亮高亢的

五、龙凤崇拜与中国文明的诞生

1、传统华夏文明诞生的错误:把华夏文明当做从来就有的固有民族与文明

①傅斯年:夷夏东西说

②徐炳旭:华夏、东夷、苗蛮三集团说

2、龙凤文化在开发华北平原的过程中相遇并相互斗争融合形成了华夏文明。(五帝时代)具体见书本(P73-77)

六、酒、爵及与龙凤崇拜的关系

第二章中国诞生的地理学进程

——从龙飞凤舞到龙凤呈现

一、龙飞凤舞:“前中国时代”的文明状况

1、燕辽地区: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高峰)

2、长江下游地区: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良渚古城)

良渚文明的灭亡(见课本P87)

3、长江中游地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4、黄河下游地区:山东半岛的山坡高地

5、黄河中游地区

二、龙凤呈祥

1、文献中的洪水与古城

2、考古发掘中的洪水与古城

3、史前洪水的性质:气候灾难、河患

4、古城、治水与文明起源

第三章中国诞生的技术化进程

——从技术统治到抵制技术一、中国农业时代的技术进步轨迹

(一)史前时代的技术进步

1、确定生产的品种或作物:南稻北粟(和黍)

2、发明与土壤状况相适应的农具组合

3、确定播种季节,即农业生产周期的开始

4、拓展耕地:由山坡高地向平原低地的迁移

(二)传说时代的技术进步

1、筑城:抵御洪水

2、开启了对历法的探讨

3、发明了冶金术(三)夏商时代的技术进步

1、持续对华北平原进行次第开发

2、发明了掘井技术

3、完善历法——干支纪年法

4、为求雨发明了祭祀与占卜

5、冶金术取得进步并应用于祭祀

(四)西周到春秋战国时代的技术进步

1、冶铁技术的发明

2、灌溉技术的进步

二、技术进步的社会地位

极其重要(从史前到夏商)→相对不重要(西周)→完全不重要(春秋战国) 技术进步地位的变化是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并且是特定制度设计的结果

三、技术统治与技术的意识形态化

1、技术统治

2、技术意识形态化:技术为统治提供合法性

当下技术批判的有限性

第四章中国诞生的土地制度与生产组织形式的演进

——兼论井田制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空想

一、商代——绝对社会化大生产

1、甲骨文的证明

①有:数量概念和计量单位、土地、外地或方国向中央王国进贡

②没有:土地面积大小的计量单位、土地交易、外方向商王贡献谷物或商王收取谷物税

2、土地制度与生产组织形式

①土地制度:土地归商王室所有,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

②生产组织形式:社会化大生产,生产是在商王(社会精英)的领导下大规模进行的。

社会化大生产的定义(见P135)

二、西周——相对社会化大生产

1、土地制度:对土地使用权进行划分

分封诸侯的实质就是授土授民,土地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

2、生产组织形式:相对的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规模组织的缩小与精英分子的有限参与使得西周的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降低

三、春秋战国——小农经济的诞生

1、生产知识的普及与铁器使用的大众化使得传统的庄园集体经济日趋没落

2、春秋与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承认家庭土地,鼓励小农家庭经济,使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综上概述】见书本P144

四、井田制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空想

1、井田制的特征

①是土地国有、家庭经营的土地制度;

②是家庭小生产;

③家庭对国家的义务是力役而不是税赋。

2、不可能存在的理由

①按家庭平均分配的小土地所有制与家庭生产形式在西周的文献中得不到任何支持

②家庭小生产与纯粹力役地租从未并存过。

3、沦为空想的原因:主张以力役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第五章中国诞生的政治学进程

——从原始民主到君主集权

一、传说时代的禅让——族际民主

五帝时代,华夏联盟刚刚诞生之际,联盟内部仍存在强烈的族群意识,两大族群轮流推选、担任族群联盟最高首领。

1、尧舜禹之间的权力传承是通过禅而非继,排除了血缘继承的可能性;

2、尧舜禹都被认为是勤劳有才干的,禅让的本质是尚贤而非尚德;

3、尧舜禹与三苗之间发生过的斗争标志着超越龙风崇拜之上的华夏族群意识已经开始萌芽。

二、夏商时代——龙、凤文化族群分别垄断华夏联盟最高权力时代

1、夏商时代的王位传承制度

①夏朝(龙崇拜族群统治):父子相继

没有龙崇拜族群内部的区分,所以王位是在辈际间传承

②商代(鸟崇拜族群统治):王族间流传

由十个天干群组成了王族,王位在王族内部流传,主要是一王族的父辈传给另一王族子辈,子辈若还不具有接受王位的能力王位便在原王族的同辈中流传

2、夏商时代的内部族群关系与外部族群关系

①夏朝(龙崇拜族群统治):鸟崇拜族群持续反抗

②商代(鸟崇拜族群统治):龙崇拜族群持续反抗

史实:《盘庚》见书本P165

③与外部族群关系:冲突不断

三、西周——大国时代的开启与家族伦理化时代

1、分封制:血缘关系政治化

把人口生产形成的家族血缘关系提升为社会治理的政治架构

把家族权力拓展到血缘部族之外的地域和人群

2、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下利益分割的公正性

3、天命观与德治

4、周礼:定义见书本P173

四、帝国时代与家庭伦理化时代

1、西周分封制的崩溃:“

族—国一体”体制造成的对王权的分割

庄园经济没落,家庭经济成为通行的生产组织形式

2、完成统一的力量选择

周天子:拥有周礼赋予的合法性优势,但要以削弱自身实力为代价

卿室:缺乏完成统一的法理型优势,也不具备完成统一所需要的强大实力

以诸侯为代表的公卿力量:克服了对天子力量的依赖,消除世卿贵族对其权力的不断侵蚀和分割的欲望和可能性,成为旧秩序的埋葬者和新秩序的开创者——秦开创帝国时代

新兴的小农阶级与传统礼制关系最为遥远,成为帝国时代真正的开创者和主人——汉代

3、走向统一帝国的程序

①经济上削弱贵族势力

措施:向包括贵族土地在内的所有土(耕)地征税

作用:加强了诸侯的财力,淡化了诸侯庄园主身份,鼓励小农经济

②政治上排挤贵族势力

允许并要求平民服兵役

大量起用平民

即,平民力量不断上升,旧的血缘等级秩序不断被消灭。

4、帝国的制度与思想

①制度:土地制度与官僚制度

土地制度(见书本P182)

官僚制度(见书本P183)

对君主集权制度批评的反驳:P184

②思想:儒家思想

把家庭生活的伦理原则作为最高的善,然后把这种善普遍化,也即把家庭生活的伦理原则上升为国家治理的政治思想。

5、结论!见P185

第六章中国文化的生活智慧与社会理想

【前言】

●中国文化基本品格:小生产;对技术态度冷漠;家庭伦理

●对外部世界:和平;对内部世界人际关系:家庭伦理;对自然:谦卑和永续利用

一、中国文化的和平主义精神

1、原因:中国社会生活具有稳定性

①外部:没有高水平异质农业文明的直接干扰

东边临海,西部高山,北方草原荒漠,华夏势力最强

②内部:自足而富庶,且周边没有可获取补助资源

2、体现一:诸子百家基本都主张和平——儒家思想是和平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孟子:

霸道:“以力服人”。

王道:“以理服人”。

3、体现二:军事化水平低P190

中国的社会组织缺乏战斗力: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组织。

中国有广阔的领地作为依托,能够自给自足,无需对外扩张:北方是草原,南方是海洋,西方是山地。

4、结果:中国帝国的大国风范——“朝贡体制”即华夏中心主义

理由四点(见书本P192-193)

二、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伦理主义文化

中国:对外是和平主义;对内是家庭伦理主义,二者是相结合的。

(一)社会伦理

1、定义:维护族群持续有序生存的社会基本准则

2、类型:家庭伦理(中国)、族群伦理(古希腊)、种族伦理(古印度)

中国一开始是家族伦理主义,族国一体,后来才发展成了家庭伦理主义,家国同构。

家庭伦理:前提是单一种族和稳定自足的生活,具有开放性

族群伦理:以族群为单位向外寻求补充生活资源,强调本族群利益至上,具有封闭性

种族伦理:前提是多个种族并存,强调本种族的利益,具有封闭性

不同伦理类型在特定条件下会相互转移。

(二)家庭伦理

1、儒家学说

①提倡以家庭生活的伦理原则来治理国家(孔子)

对孝悌这两种伦理行为实现理论自觉,然后把这两种伦理社会化,是指成为整个社会生活或政治统治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

②对家庭伦理的提倡使得社会获得了伟大理想与崇高目标: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对比见P198-199)

2、道家学说

①主张“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道法自然→源于对家庭伦理社会化的缺乏信心

②社会治理应无为而治(见书本P200)

③反对新技术:技术进步有害于世道人心

④反对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反对家庭伦理社会化,因其违背自然,过于有为

⑤影响:小政府;熟人社会(见书本P203);提供了精神皈依

3、法家学说

①对人类灵性极不信任,不相信人在家庭生活之外的善

②主张通过法、术、势,尤其是法(赏罚)来治理社会

4、关于制度的三家学说关系

思想家的分歧不在于是否有制度,而在于如何设计制度

①儒家:主张设立制度,将家庭伦理原则制度化,反对通过刑罚恐吓的办法来建立和维系制度;

②道家:主张设立制度,但制度应尽可能简约,不要管的太多太细

③法家:以性恶为基础,用刑罚的方式来管理社会

(三)帝国主义制度与家庭伦理

1、小农经济制度与家庭伦理

①体现:国家把土地按人口的多少与性质平均分配给每个家庭耕种

②赋予了家庭物质生产的功能,实现了社会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基本单位的统一

③家庭的伦理化特征会导致公正与稳定

2、帝国官僚制度与家庭伦理

①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家庭理事会

②选拔社会管理者的方法: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3、帝国官僚制度与妇女身份与家庭伦理

①技术化时代:妇女仍有参与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的权利

②伦理化时代:妇女从社会公共事务隐退,回归家庭

三、对自然的谦卑和永续利用

1、思想发展

①夏商时代(技术化时代):确立对自然的谦卑——祭祀占卜

②西周-春秋战国时代(伦理化时代):

保持形式化的祭祀;

思想家把对自然的谦卑理性化上升为思想或哲学,发明了一整套因顺自然、对自然资源进行永续利用的行为准则

2、有关学说

①实践:管仲

注重行政指导;强调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开发。

管子是中国帝国主义时代最重要的管理家:通过管理企业的方式使得齐国社会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管子不是道德的管理者而是社会生活的管理者。

②思想:道家——道法自然

③思想:儒家——由家庭伦理观念出发逻辑地推导出对自然万物的伦理态度。

【综合结论】见书本P214

第七章中国道路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一、西方文明道路及其帝国主义品格

1、轴心时代:农业生产达到了技术进步的瓶颈期,不再是精英分子关注的主要问题

2、黑暗时代:为结束希腊本土小国林立、农业技术瓶颈期而进行战争试图统一但是失败。

原因:气候与作物结构→经济生活非自足性→缺乏统一的强有力手段

3、古典时代:以城邦为单位积极向外拓展

①行动:

内部社会关系的调整

对外进行海外殖民以输出人口,海外贸易以输入生活资料

②影响

城邦(生存共同体)的出现:出现原因见书本P223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出现:男性公民为主导

大土地所有制与大生产方式的形成

知识与思想的形成:外部世界的不稳定性导致理念论的出现

伦理观念的形成:对城邦传统公民道德进行反思与批判,是族群集体生存至上的伦理信念

4、希腊化时代:东西大规模战争爆发,西方为获取东方财富进攻东方

帝国的兴亡、宗教的出现(见书本P235-236)

5、近代:向海外殖民扩张与进行海外贸易的需要促使西方迅速发展技术,并产生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技术化时代。

二、中国文明道路及其和平主义品格

中国传统文明的和平主义性格是由中国经济生活的自足性及其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

1、技术化时代:人与自然的和平主义→技术进步现实性的消失

①地理优势为中国经济生活的自足性提供了可能

②自足性经济生活的实现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的水平

2、伦理化时代:人与人的和平主义→小农家庭生活的持续性实现

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与之配套

①夏商时代:劳动以族群为单位进行,土地与收获归于国有→族群战争频繁

②西周时代:集体主义制度开始瓦解,土地所有权被贵族分割→战争

③春秋战国:土地开始国有,小农经济出现

④帝国时代:小农经济成为主导→和平主义出现

三、中国道路的可能路径

(一)中西方对比

1、西方的个人主义

①古希腊的个人主义

②西方工业时代的个人主义

2、中国的集体主义

(二)中国和平发展

由中国现代化的现实历史条件与实践和工业文明即将到来的历史发展阶段共同决定。

1、现实历史条件: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动进行的

2、现实实践:不需要民主制度

3、工业文明即将到来的历史发展阶段

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课件-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讲义

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课件-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 讲义 第四章政府的角色 问题一公共部门的重要性,存在的必要性。 马斯格雷夫妇认为,政府的普遍性或许反映出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这种意识形态不同于消费者选择和实行分权的决策等前提,并且“市场机制自身并不足以实现所有的经济职能”,离开了政府的市场将无法正常运转,原因如下: 1、必须不存在任何自由准入(市场)障碍,且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必须具备充分的市场知识,这就需要有政府管制和其他标准来保证这些条件的实现 2、当竞争由于高额成本而变得无效时,政府干预也是必要的 3、一般来说,若无政府为其提供法律框架,进行保护和强化,市场运行所需要的合同性的安排和交易行为将无法进行。 4、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并导致“市场失灵,”这需要通过公共部门制定解决方案 5、社会价值观要求政府对市场体系产生的收入和财富以及通过继承获得的转移性财产权进行的分配进行调节 6、市场体系并不足以保证高就业率,物价稳定以及社会所希望的经济增长率,这就需要通过公共政策来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

7、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评估未来消费的贴现率方面有不同的观点。以上观点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某些理论依据,总之市场无疑是强有力的,并能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为众多商品和服务提供一套配置与分配体制。但要记住市场不是万能的,有时需要政府的干预。问题二私人管理与公共管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差别。 赞成公共部门应具有专门的管理形式的理由在于: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之间具有巨大的区别。①公共部门的决策可以是强制性的,如公民可以被强迫缴纳税款,而私营部门不具有这一特征。并非所有的公共活动都具有强制性,而是那些需要比私营部门更谨慎执行的公共活动才具有强制性。私营企业在主观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他们可以对不同的消费者提出不同的要价,他们可以忽视正常程序的存在。②公共部门具有不同于私营部门的责任制形式。从理论上说,公司管理部门要对股东负责,而公务员要对政治领导人、国会、公众以及司法系统的不同部门负责。③公共服务管理者必须解决在很大程度上由政治领导人设定的外部议程。这一点就不同于以盈利为各级人员共同动机的组织。对公共服务的管理者,一方面必须执行政治议程,另一方面偶尔地反映冷淡,甚至采取不友好的行政行为,这样会引起官僚机构与政治官员之间的冲突。这并不是说按照政治议程办事就比按照盈利办事缺少合理性,而是说政治议程使得公共部门的管理不同于私营部门。这些由政治官员强加的大部分议程缩减了管理者的活动范围。④公共部门在测量产出或生产效率方面存在着固有的困难。公共部门缺乏类似于私营部门中利润这样的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 第一章是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定义。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对象和特点。 教育研究方法论概论--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层次。 第二章是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选题的基本要求。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假设的形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课题研究的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项目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是教育文献的检索。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的类型与主要分布。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第四章是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概况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调查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调查实施程序。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调查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问卷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访谈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调查。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有效性。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控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形式。 第七章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八章是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SPSS在教材定量分析中的应用。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第九章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2017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状元笔记

第六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考点1】引言 公共政策是对政府与其顾客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揭示其特点的一种方法,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只是其正统称谓而已。 现在两种公共政策的方法,每一种均有其自身的关注点和所强调的侧重点。第一种被称为“政策分析”;第二种是“政治性的公共政策”。政策分析通过较抽象的统计资料和数学模型来研究决策和政策制定的问题。政治性公共政策论者更感兴趣的是公共政策的结果,成效,决定特殊事件的政治上的相互作用和政策领域而不是统计方法的作用。 总的来说,以上这些都意味着,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不满并已经失去了耐心,不论对数字还是对结果的关注都被归结为对过程的关注。我们或许可以将公共政策看作一种独立的典范,并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相竞争,也可以认为是一套适用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领域的分析方法。对传统模式的批评在于更多的运用经验性方法支持甚至取代决策,而不是更多的探讨基础性问题。管理主义模式运用经验主义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好处,但是他们理论则完全是经济学的——并通常是经验性的——而不是公共政策。 【考点2】政策分析和政治性的公共政策学派之间对公共政策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分歧。 从政策分析的角度来看,帕特和斯普林格认为:“政策研究的功能在于通过提供准确有用的决策信息来推进公共政策过程。那些从技术上看来充分有用的信息制作技能则位于政策研究过程的核心地位而无论使用何种特殊的方法论。”这个定义强调所使用的方法。 奎德也是如此定义的,他将该领域定义为: 为了对社会技术问题有更深的了解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一种应用性的研究正得以实施。为了帮助政策制定者选择最有利的行动,该方法试图将现代科学和技术引入有关的社会问题,并对可行的行动方法进行政策分析,以获得有关运用效果和执行效果的信息并整理相关证据。奎德在政府研究领域方面运用传统的方法也是科学和统计学。在运用这些程序要求甚至做出决策时,关键在于技术和科学。 林恩的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其特点 林恩,所采用的方法迥然不同,并且强调政治上的相互作用,而政策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他的定义中。公共政策可以被描述为不同个体所构成的分散过

总体要求

《公共政策导论》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 公共政策导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学习本课程必须既重视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注重不断提高自己对现实中政策实践问题的分析能力。公共政策导论这门课程结合我国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实践,阐述了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对于广大初学者来说,要想学好本课程,应当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真阅读教材,找出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和难点,并不断巩固记忆和加深理解,力求做到熟练掌握教程中的每个知识点。 第二,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即时练习和课程作业,从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不断提高。 第三,要认真阅读案例部分及其答题技巧,并有意识地留心新闻、报刊、杂志等媒介上的公共政策案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际案例。 第四,对于例题分析部分要仔细领会,不仅要记忆例题的知识内容,更要学会回答各种题型的技巧和方法。 第五,在学习完课程的全部知识内容后,应认真做好模拟试题,这些题型、题量以及试题难度都是模仿全真试题而设计的,因此,同学们应当自己制定具体的复习计划,在考试前完成考试题库中的模拟试题,以便在正式考试中驾轻就熟,取得优异成绩。 第六,学习本课程应当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不断温习教程中理论知识,并能够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政策实践,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以上几点是对于公共政策导论这门课程的初学者提出的总体要点,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按照上述几点的基本要点,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争取在正式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二部分试卷结构 公共政策导论的正式考试试卷分为两部分: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选择题部分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部分包括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题三种题型。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各种类型及其分值情况。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的基本要求是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得分。一般来说,单项选择题较其它题型容易,这部分题目重在考察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单项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1分,共25分,这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重已经相当高了,对于多数考生来说,单项选择题等于是送分题,因此,绝对不可轻视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的准确率,如果单项选择题不能得到较好成绩,总分就很难提高。下面我们试举一例,来看单项选择题的出题方式,例如: 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A、立法决策 B、行政决策 C、司法决策 D、政党决策 经分析我们知道,立法决策、司法决策、行政决策都在美国公共政策之列,政党虽然有时能够发挥较大的影响作用,但政党只能作为非官方参与者影响公共政策,政党的政策不能作为公共政策的一种,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二)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的基本要求是从五个选项中选出二至五个选项,多选、少选、错选均不能得分。因此,多项选择题的难度相对于单项选择题来说就加大了许多。在标准试卷中,多项选择题有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大家千万不能轻视这10分多项选择题的份量,虽然分值比重不是太大,但这是最能够体现差距的一个地方,稍有不慎就会被别人超出4—6分,相反如果复习全面、准确,就能够轻松超出一般人的得分,稳获这10分。可以说多项选择题是许多人成败的关键点。多项选择题的出题方式如下: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1.按适用围和概括程度分 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具体点科学方法论 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系统科学方法等 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领域的哲学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2.按研究目的功能和作用分 ①基础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②应用研究:用于应用和检验理论,评价它在教育解决实际中的作用。(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③发展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策略。(回答的是“如何改进”) ④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收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⑤预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回答的是“将会怎样”的问题) 3.按研究方法分 ①历史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遗忘时间段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时间和预测未来事件 ②描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研究的问题 ③相关比较研究:相关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相关或用于与预测,比较研究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④实验研究:目的在于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出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 ⑤理论研究: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从而发现它的在规律 1,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转变教育观念【科技意识,人才观,全面发展观】 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和提高教育质量 2,教育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核心:教育规律】 3,教育研究能够增强研究者的能力,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中重要战略措施。

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3~15章)【圣才出品】

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13章电子化政府 1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引言 1.背景 (1)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技术(IT)革命见证了很多国家的经济的真正转型。 (2)生产软件和硬件的新兴产业兴起,而一些传统产业则由于资本投资的减少而消失。尽管整体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但对很多工人产生了不良影响,这同时对政府运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3)私营部门的发展出现了电子商务和电子商业,相应地在政府运作中出现了电子化政府,即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在政府以及公共管理的专业领域出现的IT革命。 2.电子化政府 (1)基本内涵 ①电子化政府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以更加便利、顾客导向、成本—效益等这样不同而又更好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 ②广义的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对任何信息通信技术的采用”。这些技术包括视频会议、语音数据进入系统、光驱,互联网和个人局域网,以及一些其他技术例如互动式电视、手机上网和个人掌上电脑,以及某些社交网络等。 (2)影响 ①不仅将改变大多数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而且还将改变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基本关系。 ②技术可以让政治家和官员更好地理解公众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需求。 (3)存在的问题 ①电子化政府在许多地方存在严重的设计和执行难题,在实际的政府运作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电子化政府(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和速度来提供公共服务)往往意味着花费高

而回报低。 ②电子化政府的关键问题是它是否有真正的新生事物,是否是一种如办公室计算机一样的技术引擎,或者是否的确不同于传统政府。 (4)前景与现状 ①电子化政府的前景和潜力在于政府能够更有效率、更有效能地提供公共服务。 ②电子化政府的期望一直是,互联网能动系统会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和提供更好的服务。 ③实际上,政府在电子化过程中的整体水平和具体运行都比较差,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不善,而不是技术问题。 ④电子化政府可以固化现存的管理架构,但同样可以促使人们全面反思如何通过电子化政府提供服务。 二、技术和传统的行政模式 1.9世纪的技术与行政模式 在传统模式时期,公共组织往往是技术上的领导者,它们尽可能使用最新的设备。电报和电话是政府内、外部服务中非常重要的通信技术,政府部门也是最早的使用者。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完全与当时的技术发展相一致。这种一致主要体现在: (1)韦伯官僚制的核心部分是“办公室”概念,“办公室”是官员工作、公众与机关打交道并保存记录的地方,也是组织技术和信息处理的中枢。 (2)从组织架构的设计符合当时的技术角度来看,整个系统一直运行良好。 (3)公共部门是电话和电报的最早使用者。电话和电报成为整个官僚机器的一部分,强化了官僚组织的权力。 早期的技术变革虽然被行政机构所采纳,但它对权力机构和办公室的组织方式影响甚微。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广东金融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性质 《公共政策学》课程是2020年本科插班生入学考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考试科目,该课程考试大纲是对考试试卷知识点分布、范围的规范与指导。 二、考试大纲目标 要求考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公共政策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中的政策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考试方式 1.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3.《公共政策学》科目考试参考书: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ISBN:978-7-300-21528-0。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 重点第二节全面理解公共政策 文字的游戏:多重定义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权力与控制、讨价还价、博弈) 从经济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

考核重点:公共政策的含义;具体表现形式;特征;作用;公共政策的类型。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了解第一节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重点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重点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类型 重点第四节公共政策的作用 理解掌握三权分立、议政合一、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物质性政策、象征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边际效用、福利经济学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与环境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主体 重点第二节政策客体 理解性掌握第三节政策的环境因素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模型概述 重点第二节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政策模型:传统理性与有限理性、渐进主义、小组意识(Groupthink)、精英主义、制度理论、博弈理论、团体理论、过程理论、系统理论重点第三节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 公共选择、社会实验、证伪理论、取舍理论 了解第四节中国古代政策史观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 第五章政策制定 重点第一节社会问题的产生 重点第二节政策问题的确定 重点第三节政策议程的建立 了解第四节政策规划 理解掌握第五节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笔记 各章节重点难点 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 (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3)因变量=反应变量=输出变量=实验结果,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是实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4)无关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意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四)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1、总体、样本和抽样的概念 (1)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突击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能够代表性的一本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样本容量。 (3)抽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是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如抽签、随机数目表,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均等。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却样本数较小的情况。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一些。 (2)随机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样本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为抽样间距,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规模) (3)分层随机抽样:也成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依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次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4)整群随机抽样:抽样的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5)有意抽样法。即按照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取样本,也叫有偏的抽样。 (五)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1、选题价值论证 2、先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4个要点) (一)文献的作用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人员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公共政策部分 第一讲总论(前三章) 第一章绪论(定义+多种定义+二种解释) 第一节(研究原因~定义) 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 (1)从科学角度而言,公共政策原因和结果的分析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增 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且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扩大社会科学的广度和深度。 (2)从专业角度而言,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从政治角度而言,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 制定过程。 ★2、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1)社会公共权威泛指具有特殊权力、能够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实体。 (2)特定情境是指特定的历史使其和环境条件,以及公共政策特定的适用范围。 (3)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 (4)行动方案是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5)行动准则是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第二节 1.公共空间:是提供给大众使用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在这个空间里活动,于是你的权力知识与他人分享空间,而不是独占空间。 2.公共物品:是指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3.公共职能:就是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之上的、用来满足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群体需 求的一种活动。 4.公共问题:了解。 ★5.公共利益:(育明教育注:2009年考察过简答题)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公 共利益。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如果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准则: (1)公共性:体现公共利益 (2)合理性: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个人利益与私人利益的权衡。 (3)正当性:听取公众意见、参与 公平性:得失相当的公平补偿和合理补偿。 ★6.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 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 代的重要作用。 7.公共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的等共同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等。包括以下基本原则: (1)正当性:公共秩序的需要是否比私人利益公共利益更为有利 (2)必要性:除非必要,否则尽量少侵犯或不侵犯个人利益。 (3)合法性 (4)合理性:个人损失得到合理补偿。

北师 北邮行管考研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重点总结

绪论 一个民主的、负责任的、有能力的、高效率的、透明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无论是对经济发展还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体制,需要了解和借鉴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作者系统论述了“管理主义”和新公共管理的特点,在将新旧模式认真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政府应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场机制;政府改革不仅要从规模、范围等方面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从体制或运行机制等方面对政府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逐步合理缩小政府的规模,减少政府的活动范围,从传统的政治与行政分离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根据市场的特点,一方面,在公共部门的管理中积极引进私营部门中较为成功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民营化过程,让民营企业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管理。同时,在明确区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不同责任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应有责任。 第一章改革的时代 问题一、传统公共行政的一些基本原理。 (1)使用官僚制,政府本身应该按照等级制、官僚制的原则进行组织。与其在企业和其他机构中的运用,在公共部门中贯彻得更彻底,更持久。(2)认为存在一个最佳的工作方式,并且在综合性工作手册中规定工作程序以供行政人员遵守。并认为严格遵守这些科学管理原则,可以提供使组织正常运作的最佳方法。(3)通过官僚制组织

提供服务,政府一旦介入到某一政策领域,它就可以通过官僚制组织结构成为商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4)行政人员普遍信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即行政仅仅是执行命令的工具,而任何政策或策略则属于政治领导人制定的,其理由在于这样可以确保责任。(5)认为激励个体公务员的力量是公共利益,因为服务公众是大公无私的。(6)公共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因此它需要一支中立的、无个性的、终身任职的、且能为任何政治领导提供同样服务的职业官僚队伍。(7)、从字面上讲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确实是行政性的,也就是执行他人提供的指令而无需为结果承担个人责任。 问题二、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理论在哪些方面遭受挑战? 1官僚制确实“业绩彪炳”,但它并非在所有的场合都运作良好,僵死的等级的官僚制已经产生某些消极的后果。 2寻找一种最佳的工作方式以及让所有公务员都遵循是非常困难的,且容易造成组织运行的僵化,而在私营部门首创的弹性管理制度正在被政府部门采用。 3官僚制组织并不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唯一形式,政府可以通过补助金,管制或合同形式间接地进行工作,而不是单纯地作为直接提供者。 4事实上,政治与行政问题长期交织在一起,但这种现象对管理结构的影响直到最近才暴露出来,而一旦官僚制的运作与社会相分离,公众就要求制定更有效的责任机制。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袁振国主译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三、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资料 三、分析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第三章查阅文献 第一节文献检索

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 二、图书馆 三、期刊文献 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 六、元分析报告 七、《教育研究评论》 八、论文 九、辞书 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 一、摘要或小结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 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确定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研究的意义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 三、附录 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整合)

单选题 1.(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 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 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3.(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 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4.(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 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5.(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 一步。 6.(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7.“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德瑞) 8.“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 早提出的。 9.《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E休斯) 10.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 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11.成本效益分析以(货币价值)为测量标准。 12.从系统论角度看,(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 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13.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公共责任)。 14.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 15.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 是(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16.福利经济学之父是(庇古)。 17.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 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 18.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 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政策方案规划)。 19.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20.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21.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 会可持续发展)。 2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系统性)。 23.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 24.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 25.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全球性)。 26.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和评估总 结三个阶段。 27.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28.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 29.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 的行为准则。 30.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权威性)的分配。 31.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小论证)是政策问 题的最低层次。 32.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了其参与政治时对政 策的解读和利益诉求的表达 33.荷兰经济学家(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 的学者。 34.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威廉 ?邓恩)。 35.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 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 36.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资源)。 37.进行政府重塑的核心要点是(政策工具)。 38.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戴伊)。 39.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 步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40.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 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41.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年出版的(《政府过程》)揭示了 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42.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 称为(目标群体) 43.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基础)。 44.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前提)。 45.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自 然地理环境)。 46.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利益)。 47.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 学者(戴维?伊斯顿)。 48.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 的是学者(保罗?A?萨巴蒂尔)。 49.萨巴蒂尔认为(信仰体系)是宣传联盟能够形成的关键要 素。 50.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社会 问题)。 5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 52.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多样性) 53.首选的政策工具是(自愿(自主)性工具)。 54.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目标群体) 55.文化环境不包括(心理文化)。 56.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 尔的(实验理论) 57.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 的科学指的是(政治学)。 58.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题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冲刺题 一、名词解释 1.研究变量 1)自变量: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量,是能够独立的变化并能够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 2)因变量: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变化的量,他是研究者需要观测的指标。 3)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的 2.总体、样本、取样的概念 总体:即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他成为研究对象时,就是总体。 样本: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 取样:即遵循一定的要求,从一个整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研究的过程。 3.调查研究法: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针对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在自然条件下搜集客观资料并分析处理研究资料的研究方法。 4.尝试性: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为了研究某个特定的研究(假设),在人为模拟的环境中,采用控制的手段对研究变量施加特定的影响,从而

验证假设以揭示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及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 二、填空题 1.研究是一种认识活动,而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他的特殊性在于 它是通过人类的理性参与,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的认识活动,是一种试图克 服人类认识局限性,从而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2.由于人类自身认知活动的局限性,要求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保持谦虚和 虔诚的心态,勤于学习和思考,这既是研究活动存在的必要性,也是 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心态。 3.没有问题就是没有研究。 4.研究计划主要是回答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的问题,即通过 研究计划试图回答为什么研究和打算怎么研究。 5.研究问题的首要特征是问题的真实性,不是杜撰和空想出来的。即研 究问题首先需要是真问题。 6.观察法的类型分为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结构性观察法、非结 构性观察法 7.问卷问题设计时,问题的转化步骤:研究问题-研究假设-调查问题-具体指标-问卷问题。 8.调查问卷的结构为:前言、内容、结语。 9.教育实验的类型为: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修订版)笔记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备考资料-育明考研 一、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育明斯太朗考研) (2) 二、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近五年复试分数线(育明斯太朗考研) (2) 三、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近五年硕士研究生招录情况统计表(育明斯太朗考研) (3) 四、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参考书(育明斯太朗考研) (4) 五、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资料一本通(目录) (4) 六、615公共管理理论考试大纲 (6) 七、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10) 八、参考书笔记(获取更多参考书笔记欢迎咨询杜老师) (12) 七.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之间的联系:(育明教育注:重点) (12)

一、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育明斯太朗考研) 北邮作为特色工科类院校,信息科技一直是其强项,与清北交科等一线名校相比都毫不逊色,相对来讲其他学科排名一般,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北邮学科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对人文社科类专业越来越重视,从这几年的财政投入就可以看出。而且北邮在电信、网络、通讯等领域多年积累了丰富,毕业生认可度高,经育明教育统计,北邮公管的就业以国企、事业单位居多,尤其三大运营商每年都有大批岗位。综合以上因素,北邮公管的竞争难度属中等,但性价比高,对于外地希望进京读研或者以国企为就业意向的同学来说,是理想的选择。 二、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近五年复试分数线(育明斯太朗考研) 复试内容和计分标准 1、复试内容

复试内容包括综合素质考核、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心理测试、笔试、面试、外语综合能力测试等内容。 2、计分标准 复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含外语综合能力(10%)、专业笔试(40%)、专业面试(50%) 总成绩=初试总成绩÷5×70%+复试成绩×30% 复试形式 1、专业笔试科目:公共管理学 参考书:徐双敏,《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冯静,《公共政策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专业面试 组织形式:硕士点负责人组织本专业所有硕士生导师参加。 面试地点:公共管理专业面试 思想政治考核、资格审核 面试内容: (1)专业面试:外语综合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及前沿知识、科研能力、应变反应能力。 (2)思想政治考核、资格审核。 三、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近五年硕士研究生招录情况统计表(育明斯太朗考研) (北京邮电大学考研咨询育明·斯泰朗考研杜老师扣扣: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 育明教育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北邮近几年的招考人数虽有些调整,但目前已经趋于稳定,14人左右。每年的报录比基本在1:10左右浮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招考模式。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克服浮躁,稳扎稳打的走完五轮,坚持到底,考取北邮公管是稳定可预期的。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政策导论指导笔记

公共政策导论的学习经验 公共政策导论(张红凤)这本书只是公共政策学的入门教材,内容和知识点都很基础,不需要你深入思考,理解学科基本知识即可,因此,鉴于14年考题的难易程度,公共政策导论这门科考到130以上,应该问题不大,前提是你按照我的计划执行下来,天道酬勤。万事开头难,第一,志愿问题。要确定报考的决心,不要左右摇摆,认清自己的实力以及兴趣,实力决定你的层次,山财比不是211,更比不上985高校,所以你要考虑清楚自己的目标。兴趣决定你以后的发展方向,选择自己钟情的专业。既然本科专业多不如意,借考研的机会改变一下方向。第二,资料问题。决心已定,就需要准备资料了,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考研资料一定程度上影响你的分数,资料过多影响你的宝贵的复习时间,资料不全,信息不完备,同样会影响你的成绩。我建议公共政策导论这门课,只需要准备好教材和真题即可,真题只有14年的,13年用的是谢明的教材,并不是这本。所以真题在这课的重要性大大减弱,最重要的就是公共政策导论这本书了,一本书读三遍胜过三本书读一遍,这些道理大家一定都知道,为什么做不到呢!你只要把这本书从头到尾内容知识点理解熟记,知识框架清晰,考试基本不成问题,我不推荐一直背书,我本人就很不喜欢背书,专业课,政治,英语我都没有背过,当然,如果你理解不了或者没有时间深入下去,背诵也不失一种好方法,背诵就因人而异吧。第三,辅导班问题。不要报所谓的山财老师开设的专业课辅导班,我花钱在网上听过几节的课,除了对简答,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型的答题思路有用之外,其余就是念课本了,不要浪费金钱和时间了。各个题型的答题方法我会在后面讲解的。第四,自制力问题。考研面前人人平等,都需要你经过自己的坚持和汗水去实现,不管你考哪一所学校,都要全力以赴。如果你不能克服笔记本上网和手机上网的习惯,请把笔记本和手机放在家里吧,不要说什么我要看考研视频什么的,笔记本和手机对你有没有用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多扣心自问,检讨一下自己,和你父母把手机换一下,我相信大部分家长的手机还是诺基亚的黑白手机吧,我觉着诺基亚低端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黑白手机)真是学习的利器,我自己就有一部,我上自习或者上课我都用这部,我觉着很时髦,比苹果亮多了。第五,计划问题。(1),五一之前把公共政策导论大体读一遍,做到基本了解这本书。(2),暑假之前,用黑色的笔把你自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化一下,不要怕自己乱花,花多了你最后就知道重点了。(3),暑假期间是最重要的时间,失去时间2个月的时间,你的考研就已经失败了一半了,珍惜暑假,不要出去散心也不要出去找同学谈心,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找个山找个庙找个塔上去吼一下或者哭一下,自己排解。7月到9月初开学,这两个月时间,你需要整理自己的笔记,这本笔记是你考高分的唯一法宝,这次用蓝色的笔把整理在自己笔记上的知识点在教材上花出来,大条抄在笔记上,这不需要你归纳,大条以教材为准。其余小点你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加课本上的内容自己归纳出来。笔记在开学还没做完,请在10月低之前必须做完,不能再晚了。(4),9月到10月这两个月时间,是巩固时间,我不赞成辅导班的基础,强化,冲刺,填鸭式的教课。按照辅导班的安排,多半是完不成考研的复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