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宋代文人看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

从宋代文人看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

从宋代文人看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
从宋代文人看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

从宋代文人看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

---陶然副教授在华东交通大学孔目湖讲坛的演讲---

陶然 1971年生,祖籍南京。初毕业于新闻系,因爱好诗词而转读古典文学。1999年在吴熊和先生指导下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词学及宋金元历史与文学研究。有《金元词通论》、《唐宋词汇评》等著作。

社会变迁是很广泛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社会、观念等不同层面。记得我念中学时很喜欢金庸小说,手不释卷。父亲把书没收,然后郑重其事地跟我说:有两个人,一个叫金庸,一个叫梁羽生,专门写书“毒害”青少年。前些年,新的浙江大学成立后,金庸成了我们人文学院的院长。我就打电话给父亲说:你讲的那个“坏人”现在成了我们的领导了。这就是一个观念变迁的例子。我的父辈觉得武侠小说对青少年是不好的,但在我当时甚至现在的观念来看,这些小说却展示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的神奇世界。除了观念变化之外,还有不断发生的政治变迁和社会变化。其变迁有不同的层次与角度。激烈的政治斗争往往会影响文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命运,而社会的结构性变动,则具有翻天覆地的意义。这种变化在古人看来有着天下和国家的不同。顾炎武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所讲的“天下”是有特指的,他说亡国不同于亡天下。亡国,是改朝换代,换了一个皇帝。没有必要为了一姓之皇帝而殉国。但是亡天下就不一样了,亡天下是民族的沦亡。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人,清兵入关对于当时人来说,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不能承受的伤痛。所以他才会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知识分子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今天我想以宋代王安石、苏轼和辛弃疾为例,谈谈文人是如何参与和面对激烈的社会变迁的。

荆公:孤独的前行者

王安石是一个很倔强固执的人,他看人、看事都是如此。他强行推行新法,不管有多少反对的声音。但事实上在变法过程中产生了不少问题。

王安石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苏轼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士大夫典范。他们的为人、文学创作,包括他们的缺点,都对后世文人有极大影响。而他们又是在宋代这个特殊的文化和政治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宋代的思想、学术、人文观念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如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这件事的真伪有争议,但重文轻武这一政策是没有疑问的,到达了让后代文人都很羡慕的地步。如宋代武官的地位远不如文官高。在宋代,枢密院专门掌管全国的军事事务,其长官是枢密使,与宰相平级,但一般由文官担任,武将能做到枢密副使就不错了。文官的生活待遇也非常高,俸禄优厚。宋代文人都很有钱,出手阔绰大方。王安石嫁女,以金陵几千顷良田为嫁妆。辛弃疾在绍兴做浙东安抚使时,江湖文人刘过来访,辛弃疾一口气给了他几百缗,没多久又送了一千缗给他买田,有一条记载说所赠高达万缗。一缗即一千钱,后世戏曲有《十五贯》的故事,十五贯就是十五缗,因十五贯就闹出人命,万缗那就是一笔巨资了。但是这些政策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中央财政非常紧张。每年有那么多的工资要开出去,那么多的花费要花出去。在宋人看来主要原因是冗官冗兵。宋代是常备军制,《水浒传》中的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所谓禁军是中央直属军队,驻扎各地。禁军之外,还有厢军,类似于地方民兵。厢军不用来打仗,除维持地方治安外,还参与灭火、水利建设、修筑城墙等事务。遇上灾荒,就招募没钱、没饭吃的农民去当兵,养起来,否则会在民间引起动荡。于是国家财政越来越紧张。宋代还有个问题就是军事实力较弱。所谓盛唐隆宋,唐代的强盛那是真正的强盛,而宋之“隆”,主要是文化经济方面,军事方面不行。宋太祖的时候还有点朝气,把许多

小国都平定了。后来他弟弟赵光义做皇帝,和辽国打,就大败于高粱河,后唐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一直收不回来,开国局势就不够好。宋仁宗时,西夏闹独立,于是派范仲淹和韩琦去,两人都是了不起的贤能大臣,才干过人。他们发动五路大军进攻,但西夏人坚壁清野,不跟你决战,没多久宋军后勤运输跟不上,只好退兵。范仲淹这等人才都只能守边而已,其《渔家傲》词说:“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头白,英雄老去,却未能建立功业。而普通士兵忍受着思乡之苦,也同样一夜难眠。这和唐代边塞诗相比,少了许多豪迈之气。可见宋代的武力慢慢弱小下去了。

在这种背景下,宋神宗时代,发生了王安石变法,这一政治事件把包括苏轼在内的许多著名文人都卷进去了。

王安石早年在宁波任县令时,推行了一些新的政策。他的办法如今看来都是不错的措施。如“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农民要春耕,于是官府把钱借给农民。到了秋天,有了收获,把粮食卖掉,然后加二分的利息还给官府。利息虽重,但还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之内。这不是很好吗?类似国家农业发展银行制度呀。国家的钱有了投资渠道,农民也得到了资助。王安石看到这政策效果不错,于是写万言书给宋仁宗,但仁宗年纪已老,主持朝政的也是一批老人,都不愿有太大的政治变动,没人理会他。后来王安石因母丧辞官,居于金陵。欧阳修、韩琦这些元老们都很看重他,朝廷请他回来做官。可是请啊请,就是请不动。越请不动就越想叫他来。宋神宗即位后,请王安石做主管天下财政事务的“三司使”。王安石觉得机会来了,就出山了。王安石和宋神宗谈自己的治国方略,得到神宗极大的信任,让他直接做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在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发动变法,这使得北宋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都发生了极大变动。

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本意都很好。如免役法,古代普通百姓都要服劳役,一年里要有若干天免费为政府义务劳动。王安石认为可以让政府造预算,这一年天下总共要修多少水利、要修多少城墙,把这些劳役都折算成钱,平摊到每个成丁的人头上,每人交点钱,朝廷拿这笔钱去雇佣无业的劳动力,让他们来干活。创造了工作机会,这不是很好吗?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也是个合理的办法。王安石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这个机构来推行变法。逐步把其他宰相的权力抓到这个机构里面来。先夺权,权力集中了,就开始推行变法。王安石是一个很倔强固执的人,他看人、看事都是如此,一旦他认为是个坏人,那个人就不要想有出头之日。他强行推行新法,不管有多少反对的声音。但事实上在变法过程中产生了不少问题。有的农民从农村到县城来,拿了官府的钱,看到花花世界这么好,没两天钱就花完了,到了秋天还不了钱,官府就把其土地没收,甚至把人关到牢里去。这些法令推行下去,不到一年,各处监狱人满为患。王安石又提拔那些放贷多的官员,于是地方官员不管实际需求,强迫农民借贷,造成民间弊端的确非常多。这就使一批老臣开始反对王安石变法,包括原来很看重他的欧阳修、韩琦,也包括苏轼父子在内。当然苏洵写《辩奸论》,讲王安石是奸臣,过于偏激。王安石为人很好,文学才华也很高,但他在推行政策和用人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把负责监察和弹劾的台谏官都换成自己的人,以此为工具,将反对派一个个赶出朝廷,这就开启了宋代权相弄权的风气。当时有不少年轻后进都热衷于依附新法,自谓王氏门人,其间有不少的投机人物,但王安石也只有这批人可以倚重,其实他也是个悲剧人物呀。他最信任的副手就是吕惠卿,吕也觉得自己是当然的接班人。但他遇到强劲的对手,即王安石的儿子王蚞。王蚞想取吕惠卿而代之,这其间的政治斗争非常复杂、激烈,而且很恶劣,中国传统文化及士大夫的一些劣根性在这类政治斗争中暴露无遗而且遗泽深远。最后吕索性与王安石决裂。他把王写给自己的私人信件公开,其中有些内容自然不适合让皇帝及其他宰相知道的,这让王安石极其被动,只好下台,回金陵养老。而此时苏轼也卷入了这场政治斗争。东坡:看透人生而又善处人生

王安石发起政治革新运动,不避批评、勇猛精进,是一种伟大,而以悲剧结局。苏轼一生的轨迹则勾勒了一个文人被卷入到政治漩涡中的处世方法,圆融而达观,这是另一种伟大。

此前苏轼是极富才华的青年官员。他觉得王安石变法有问题,写了不少诗歌暗示和讽刺新法。在湖州知州任上,突然被京城来的衙役抓走,被关入御史台监狱,这就是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拼命辩解,说自己的诗没有什么特殊意思,不是谤讪朝廷。后来终于把他放出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期,也是他人生观念逐步成熟的时期。

到了黄州这个长江边上很偏僻的地方之后,一开始他很郁闷,但在读了许多佛书道经后,心境慢慢平衡,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特有的人生观念,这种观念被称为苏轼式的人生观,很了不起,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三个字:想得开。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一直能够实践这种人生观。什么困苦都没关系,自己有个主心骨最重要,立定脚跟,自作主宰。外来的荣也好,辱也好,终究是外来的,自己的内心如何才是最重要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讲的“宠辱不惊”就是这个意思。苏轼在《定风波》中讲“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是什么?政治的风雨;晴是什么?政治的晴天。也就是荣辱。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于我何有哉?这种观念一直贯穿着他的后半生。他的一些门生受到牵连被贬,心理上就受不了,特别是秦观,很敏感的一个人,心情很压抑,最后在旅途上死掉了。

数年后,宋神宗去世,高太后主政,司马光做宰相,废除新法,反对变法的旧党均被召回朝廷,苏轼做到翰林学士承旨。但司马光死后,旧党分裂。中国文人有个劣根性,上面有棵大树罩着的时候,都还能够和和平平;对面有个敌人的时候,也都能够同心协力。但大树和敌人都没有了,相互之间就要斗起来了。这是一种具有绵延性的文化基因。此时旧党分裂为洛、朔、蜀三党,苏轼兄弟就是蜀党的领袖。苏轼是一个很天真的人,他骂人也好,赞扬别人也好,都是发自内心的,但他的政治手腕不强,这一点不如苏辙,所以苏辙能做到副宰相,也有人说苏辙很阴险。

八年后,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又把赞成变法的新党召回,把旧党打下去。苏轼贬到广东惠州,心态仍然很好,写诗说自己睡得很香,宰相章 见了大怒,拿着地图找,又找到了两个地方,而且和苏轼兄弟的字都有关系。子瞻(苏轼)被贬到了海南儋州,子由(苏辙)贬到广东雷州。苏轼只当这是一次旅游,到海南整天跟黎族老人聊天。在给别人的信中讲自酿之酒如何美味。后来其子苏过回到中原,别人问苏轼酿酒的秘方是什么,苏过摇摇手说那酒根本就不能喝,就酿过一次,喝了以后全家人都拉肚子。这么困苦、这么难熬,苏轼照样承受下来,保持着一颗非常豁达的心态,这是很了不起的。读他此时的诗文,会觉得这样一个人非常伟大。他把中国传统士大夫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佛道的避世思想彻底融合起来,形成他自己的人生观念。宋徽宗即位后,他回常州养老,不久去世。

王安石发起政治革新运动,不避批评、勇猛精进,是一种伟大,而以悲剧结局。苏轼一生的轨迹则勾勒了一个文人被卷入到政治漩涡中的处世方法,圆融而达观,这是另一种伟大。而当一个文人卷入更大的社会动荡中,又会如何呢?我们不妨看看辛弃疾的命运。

稼轩:撞击时代的悲剧英雄

社会变迁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思考与活力,他们面向社会的姿态始终是热情的。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从不缺乏避世的隐士,当然更不乏蝇营狗苟之徒。但正因为还有那些充满激情的名字,才让后人看见了动荡时世中的脊梁。

北宋的灭亡与其他王朝不同,不是从内部烂掉,再也维持不下去,最后垮台。而是由于外来侵略。北宋与辽国打了几十年,真宗时订“澶渊之盟”,每年几十万两买来一百年的和平。这笔买卖从功利层面说划得来,但在心理层面总觉得这是屈辱。徽宗时女真人经高丽到山东和北宋达成“海上之盟”,一起进攻辽国。荆棘虽然刺手,但铲平荆棘后,外面进来的是狼。南宋末年又犯了同样的错误,与蒙古联合灭金,最终亡国。如果不攻打已成和平邻邦的金国,而且支持金国与蒙古消耗,不是很好吗?但之所以宋人总会这样做,就是因为受不了心理上

的屈辱感。北宋的迅速灭亡,大批文人逃难来南方,金兵又屡次南侵,带来巨大的社会动荡。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辛弃疾登上了历史舞台。

辛弃疾由北而南,开创了一个时代。他是济南人,16岁时曾随父至金国都城应举,好在他没考取,否则南宋历史上就少了一位极富个性的文人了。20岁时,趁完颜亮南侵失败、金国内乱之机,他在山东起兵,拉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后投奔了耿京义军,耿京派辛弃疾去和南宋联络。辛到金陵,得到宋高宗的接见。被委任为天平军节度使掌书记。回北方后,得知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出卖被杀,十万人马烟消云散。据说辛弃疾带了四五十人,直入金军五万人的营帐之中,把张安国抓出来。一路南奔入宋。这是他晚年最乐于回忆的英雄经历。辛弃疾不是一般文人,而是一个英雄之才,他到南宋后,力主抗金北伐,却被迫闲居十八年,报国无门。但人们常说辛弃疾因被投降派打击而不得重用,以至赍志以殁,这种说法是简单化而不全面的。因为辛弃疾没有不被重用,他做的官不小,先后任建康府通判,江西提刑,后来又调到湖北及湖南做转运副使,又调福建、江西、湖南等地任安抚使,均为方面大员。到他晚年时,朝廷想要北伐,又重新启用为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这样看来也不能说南宋朝廷不想用他,但在当时又无法重用辛弃疾。他一生受到过六次弹劾,死后还有人追劾。这些弹劾主要有三个理由:好杀人、好财、好色。后者大可存而不论,前两项理由是关键。辛以文人出身行伍,得靠严杀来立威,否则别人不服他。在赣州围剿赖文政茶商军,先诱降,再杀。连宋孝宗都说这事过分了点。所以辛弃疾不是那种空言阔论、遇事束手的小廉曲谨之儒,而是有胆有识的精明强干之才,是个狠角色。但这和宋代社会的主流观念有冲突。宋代以仁厚治天下,宋太祖定下规矩,每一个皇帝即位前,要由不识字的小宦官带去看一块碑,上面有三条誓言,新皇帝把这誓言念一遍,就表示发了这三条誓。其中两条誓言很重要,一是优待柴氏子孙,当年赵匡胤从柴氏孤儿寡母手中抢来皇位,所以对其要优待。另一条就是不杀言事士大夫,宋代一般不杀文人。文官犯罪,最重也不过流放。讲究仁厚的信念笼罩着整个社会。所以辛弃疾有了这个好杀的名声,想起用他也很难。

其好财当然也有一些事实,如他在湖南训练军队,用钱如泥沙;在江西任安抚使时,纵容手下亲兵贩卖战备物质牛皮,被朱熹搜检拘没;闲居上饶时,营造新居,上百间房,富丽堂皇,朱熹见后以为耳目所未曾睹。一个闲居官员有这么多家产,是值得怀疑的。这些是个人小节问题,毕竟南宋是个战乱年代,要靠军队来打仗,在经济上也管不了那么严。南宋名将如岳飞等也有虚报军额的事。做大事的人是不拘小节的,往往求事功而不惜度逾常轨。但这和宋代社会的主流思潮又有冲突,宋代理学盛行,讲究学做圣人,首先要道德完美。道德上是不能有这种小节问题的。所以弹劾辛的并不是投降派、主和派,几乎都是主战派,也多为正人君子或理学名臣,他们的政治志向往往与稼轩相同。但辛弃疾过于猛厉的作风和独特的个性导致他无法和社会主流思想合拍,最终只能报国欲死无战场,这就是辛弃疾的悲剧。

在巨大的社会变迁面前,任何个体的力量都是渺小的。政治家也好,文人也好,英雄也好,他们可以影响甚至造就时世,但也仍然被社会变动所裹挟。王安石倾其一生心力试图改造政治与社会,却因北宋的灭亡导致普遍反感,至清代才有蔡上翔、梁启超等为其辩诬,其后却又被添加了过多的政治光环。但更深层的悲剧还在于他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他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都不是北宋社会所能承载的,更不用说实践。他是超前的,因而是孤独的,他晚年的不少诗中都浸透着一种孤独感。相比之下,苏轼更与我们贴近,更有亲和力,他像一位长者,拍去满身的灰尘,在我们面前坐下,微笑着,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忘记了那个社会的动荡和人生的困苦,被他的睿智、豁达所感染,他不是李白那样的仙人,也不像杜甫那样穷瘦,而是红尘中的智者。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他不断地用长枪大戟撞击着他的时代和社会,豪气过人,映照一世,就算是悲剧,也是英雄的悲剧。

社会变迁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思考与活力,他们面向社会的姿态始终是热情的。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从不缺乏避世的隐士,当然更不乏蝇营狗苟之徒。但正因为还有那些充满激情的

名字,才让后人看见了动荡时世中的脊梁。现代社会同样是一个变迁乃至全面转型的时代。知识分子不仅面对着巨大的社会动荡,或许比古人更艰危的是:现代知识分子还需承受身份、价值、社会地位的转型。他们似乎不再需要直接面对那么激烈的社会冲突,但边缘化的地位并不意味着对社会关怀和责任感的丧失。当然,王安石那样的政治气魄、辛弃疾那般的英迈豪情,离我们已渐渐远去。然而我以为苏轼式的人生哲学,仍然可以让人们在权力与利益的夹缝中寻到一缕温情与心灵的宁静,一种对信念和价值的坚持。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发展 摘要:文人画,也称文人士大夫画,这样明确指出作者定位是士大夫阶层,文人士大夫古代指官僚阶层。这一阶层的绘画表现手法以水墨为之。文人画是政界中高级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者的智慧结晶和思想产物,以书、画、文、思想构架起来的一种形式美。后来由文人士大夫阶层推向了社会,由业余走向了专业,在原先的框架上增加了诗词、印章等诸多因素,形成了一直延续壮大至今的形式美本体。 关键字:文人画、变化、发展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当中一个特殊的类别。此一分类并不是根据绘画的内容,而是以画家的身分而定名,画家的身分多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另还有较特别的──禅僧。 中国文人画始自唐朝的自然派诗人画家王维。其多才多艺,既能书擅画,又妙解音律,以画的造诣而论,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被称为“南宗画之祖”,文人画的开宗人物,受禅宗影响很大。诗作擅以描写山野田园自然风景,如身入诗中景色,他的画更具有这种气质。这种文字与绘画的结合始自王维,所以董其昌称王维的画为“文人画”。自此之后,中国的绘画与诗、词、书法等结了不解之缘,至于在一幅画上落款、题诗、题跋甚至于加盖图章,以及画家以书法笔意作画等的演变,似乎都可说是因“文人画”而产生。 表意境以书入画 “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人思想、意趣,结合书法、文学、绘画、人品诸种因素。大多数文人画家均以深远闲淡、穆和严静作为绘画创作最终追求的意境,因此他们以最简单的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最概括的黑、白、灰为色彩语言,传达出画家内心最深切的感受。北宋苏轼,米芾、米友仁父子被视作文人画山水最早的典型。米芾不只是画家,亦是著名书法家,其作画力求“平淡天真”,以书法笔意,或露锋缓行或挑笔出锋,佐以下笔的轻重缓急、顿挑、使转纵横,使书法的意韵表露无遗。 中国文人画,从唐朝的自然派诗人画家王维建立以来﹐到了十三世纪元朝﹐开始受到艺术家和文人普遍的重视与喜爱﹐直至清初。此一文人画形式的画风发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社会调查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 ——常熟市区调查报告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1978 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为了基本了解常熟市区交通工具的变迁状况以及对此的有关想法,我针对性地设计并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 我的调查活动步骤如下: 1、设计调查问卷 2、把问卷分发给市区的居民,主要在社区。 3、统计调查问卷 4、阐释调查结果 5、分析原因,提出个人想法与建议 6、写调查报告 7、提交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 ——常熟市区调查报告 一、改革现状 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物质上都有了较大的飞跃。街道上国外的品牌店,马路上原装的汽车,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无不透露着改革开放的气息。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人们对于吃也是越来越讲究,现在是要吃的健康吃的放心,而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只是能希望吃饱穿暖过好日子,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是很低的。而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升,对于生活的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旅游、养生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常熟交通的变化就能推及改革开放36年来的变化了。 二、选题缘由 最早选题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堵车”。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常熟人,记得小时候最兴奋的事就是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跟着他到处去玩耍,可是很奇怪的是,现在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了,一到节假日包括市里的路上都是满满的私家车,虽然“公益自行车”项目在常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但很显然自行车的分布范围还不是特别广泛,并且大多数人都仍然会选择私家车出行,因为保证了速度,又为自己的出行留有了余地。我们宿舍一个舍友上个假期回家,结果在学校外面一点点的路上堵了很长时间,让她很是烦闷。我想,这和我多年前认识的常熟已经大相径庭了,而且路上也多了许多电瓶车之类的新型交通工具,所以就特别挑了这个题目,来研究一下改革开放36年以来常熟的交通工具变迁。 三、数据分析与感悟 自改革开放起,人们的生活就在不断提高。三四年的时间,常熟市区包括的自行车就多起来了,但主要还是旧自行车。从“改革开放初期(70年代)你或身边大多数人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这个问题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自行车可以说是那个时期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了,几乎有18%的人都选择了自行车,而另外58%的人几乎都没有交通工具。那时候农村女孩结婚,几大件就包括了自行车。父亲对我说,他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那时候自行车是个稀罕物,要是能骑在街上可帅气了。父亲的愿望终究还是实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2宋元时期的都和社会生活教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社会生活》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大都市、市民日常生活就、传统节日、宋词和元曲。 展现了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前后联系,繁荣的原因离不开前面所学习的政治经济内容,繁荣的影响至今仍可以找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 2、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2、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2、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教学重点】 宋代市民娱乐生活、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 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导入新课】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译文: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此汗八里大城(即元大都)之周围,约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质物,盖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 ——《马可·波罗行纪》 这两个大城市怎样兴起的,当时是怎样的繁荣景象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来了解。【讲授新课】 一、繁荣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 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教学设计】《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社会生活》(人教)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社会生活》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大都市、市民日常生活就、传统节日、宋词和元曲。 展现了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前后联系,繁荣的原因离不开前面所学习的政治经济内容,繁荣的影响至今仍可以找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 2、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2、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2、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教学重点】 宋代市民娱乐生活、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 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导入新课】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译文: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此汗八里大城(即元大都)之周围,约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质物,盖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 ——《马可·波罗行纪》 这两个大城市怎样兴起的,当时是怎样的繁荣景象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来了解。【讲授新课】 一、繁荣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4.总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全国经济重心是怎样南移的?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的发展 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得到很大开发 1.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2.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宋代绘画浅谈

宋代绘画浅谈 作者:薄松年 中国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采的面貌。 绘画的繁荣北宋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的江、浙、湖、广地区都在其境内,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文化都得到继续发展并超过北方。北宋的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南宋的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绘画的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汴京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汴京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也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以悬挂字画美化店堂,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租赁。适应年节的需要,岁末时又有门神、钟馗等节令画售卖,为市甚盛。北宋时,汴京善画“照盆孩儿”的画家刘宗道,每创新稿必画出几百幅在市场一次售出,以防别人仿制;专画楼阁建筑的赵楼台;画婴儿的杜孩儿,也在汴京享有盛名。吴兴籍军人燕文贵常到汴京州桥一带卖画。山西绛州杨威,善画村田乐,每有汴京贩画商人买画,他即嘱其如到画院门前去卖,可得高价。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宋代由于手工业的发达,促成了雕版印刷的发展与普及,出现了汴京、临安、平阳、成都、建阳等雕版中心,不少书籍及佛经都附有版画插图,现存宋金雕印的弥勒像、陀罗尼经咒、《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赵 城藏》等,可见其绘刻之精美程度。 在五代南唐、西蜀建立画院的基础上,宋代继续设立翰林图画院,以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北宋徽宗时还曾一度设立画学。宋代多数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人都对绘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装点宫廷、图绘寺观等需要,都很重视画院建设。特别是徽宗赵佶,本人在绘画上具有较高修养和技巧,注意网罗画家,扩充和完善宫廷画院,并不断搜访名画充实内府收藏,导致了宫廷绘画的兴盛。画院画家与社会保持一定联系,但又受皇帝的制约,宫廷绘画带有明显的贵族美术的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画院集中了社会上的优秀画家,体现了当时较高的水平,创作出如郭熙的《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唐的《采薇图》、《万壑松风图》,马远的《踏歌图》、《水图》等一大批成功 的作品。 唐代出现的文人画,从北宋中后期以后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当时对绘画的收藏、品评

浅谈宋代美术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 浅谈宋代美术 姓名梁思雅 年级班级11-01班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二零一二年五月

摘要 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和完备特别是宋朝,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文人学士把书画视为高雅的精神活动和文化素养,并对绘画提出鲜明的审美标准,在创作和理论上都开始形成独特体系。社会、宫廷、文人士大夫之间的绘画创作各具特色而又互相影响,使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都出现群彩纷呈、多方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绘画鼎盛时期群彩纷呈

Abstract Chinese history in late feudal period, further mature and complete, especially the song of painting, be the heyday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Scholars considered elegant spirit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literacy, and made a distinct aesthetic standard of painting, in writing and in theory are beginning to form a unique system. Social, Palace, between the literati painting creations each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action in content, form and technique of painting in the song make cluster color colorful, much development aspects. key words: drawing a period of great prosperity Group color colorful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研究性学习论文】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在由反反复复变化的社会,每一天都好像万花筒一样变出许多的花样,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现如今的我们奔小康,过上好日子,忽然发现我们身边的小细节都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您发现了吗?比如说交通工具,于是按捺不住的我们便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小小的研究。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30年前,大家总是这样描述当时的交通状况:“开门就是坡(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坡,啥时有大路,修到咱这坡?”30年后,条条宽敞的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让大家不再为出行难,为农产品运不出山而发愁了。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年。本专题将从公路、航空、水运等方面展示交通30年的蜕变。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沟通城乡,联系各地区以至国内外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管理手段,就难以卓有成效地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同时,快捷方便的交通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占有突出地位,一地区的交通状况直接提高或降低工作的效率。城市是交通网络上的枢纽,城市交通的滞塞与通畅,不仅左右着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对于地区甚至全国的经济、政

治、文化活动的运转,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1.建国初期——小骡拉车跑得欢 当时的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步入“轨道”,可是会发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有牲畜拉车,类如骡车、马车、牛车……但这些所谓的交通工具可能是在当时不错的了,据了解当时的这些交通工具也需要“行车驾照”,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不怎么发达的。 2.70年代——人力踏车满街跑 在70年代,自行车看来已经很普遍了,街头车流很多,摩托车、汽车……也都陆续出现了,这说明从70年代开始我国的交通工具已经有所进步,像这些“洋货”在大马路上开始成为平常事,这说明中国的交通已经开始迈向新的曙光,迎接新的开始。 3.90年代——铁轨连通你我他 90年代,火车之类的新交通工具也逐渐在我国遍地开花,从建国到70年代来看,90年代的交通已经相对算比较先进了,这也同样说明中国的交通发展前途是无限的,在90年代的人们生活也慢慢步入轨道,这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4.现如今条条道路通罗马。 随着经济交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已不再局限与快捷方便,而更多的是关注于其环保实用的部分,对出行工具选择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交通工具也逐渐向清洁性发展。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对我国近三十年来的交通工具的发展有了深刻的了解,从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社会经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大地二中张清泉 上信中学陈道锋 青海一中李清 镇海中学陈志海 大地二中张清泉 ?教学分析?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教学目标】

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获图》)同学们,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之。总体说来,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是现在的情况。其实,在中国古代,北方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北方的发展水平高。那么,后来南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这种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完成?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图标)学生回答: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说明什么。 答案提示:南方人口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南。 2.(多媒体展示问题: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学 生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答案提示:从 东汉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3.(多媒体展示问: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抢答: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

浅析元代文人画的发展

题目】:浅析元代文人画的发展 【摘要】:中国画史有三个高峰,一个是宋代的院体画,一个是清代的大写意画,另一个就是元代的文人画。本文首先对传统文人画的概念作一个陈述,然后从元代的社会背景与具体原因两大方面对促进元代文人画成熟的因素作详细分析,并在文章最后进一步说明文人画成为元代美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元代;文人画;成熟;影响 【前言】:什么是文人画?文人画也叫士夫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近代画家陈师曾解释文人画是一种画中带有文人意趣和性质,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的功夫,而在画外体现文人思想的绘画形态。也就是说,文人画是一种不不拘泥形似,用以表达心里感受的直抒胸臆的艺术。相对于宋代院体画的写实性来说,文人画是一种写意的画。 近代文人画家冯骥才在《文人画宣言》这本书中阐明了文人画与院体画的区别,他说院体画是一群技术型的专职画师为了俸禄进了画院,画一些供皇帝,大臣玩赏的画。它具有绘画的客观真实性和玩赏性,而没有画家个性和心灵的表现。而文人画具有绘画者本人独立的,个性的精神内容。 文人画在元代的成熟与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这样说,不了解元代的社会背景,也就无法深入的了解元代文人画的内涵。它的成熟除了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外,还有着各方面的具体原因。正是这两大方面的因素促成了元代文人画的成熟。这一时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文人画家,他们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其中有许多成为传世的代表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元代的文人画把民族审美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元代美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并对整个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正文】 一.元代文人画兴起的社会背景与文人心理 元代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央政府的封建王朝,,那么作为汉族这样一个历史上 几乎一直处于绝对强势的民族,却完全沦落于一个少数民族铁蹄之下,这是作为精英阶级的文人们心理上很难接受的,面对元朝科举制度从一开始就废立无常的境遇,加上本来就有的民族间的抵触情绪,就进一步降低了文人的从政热情,从而滋生了他们的厌世和逃世心理。那些通过各种渠道得以跻身仕官的少数文人,也由于受到猜忌、排挤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精神也时时处于痛苦之中,这便使元代的文人们开始面对自己的内心,将绘画作为个人进行精神上自我调节的手段。 二.元代文人画发展,成熟的具体原因 1. 政治环境因素。 元朝初期,画院解体,元朝统治者放松了对绘画的控制。与宋代统治者时常干预绘画相比,元代画家有相对的自主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题材,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大量院体画师走向社会,走向民间。他们不再有官府撑腰。那么到了社会上,他们的画虽有高超的技术,但没有新意。一些院体画高手便涉入文人画。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 开题报告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30年前,大家总是这样描述当时的交通状况:“开门就是坡(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坡,啥时有大路,修到咱这坡?”年后,条条宽敞的公 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让大家不再为出行难,为农产品运不出山而发愁了。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年。本专题将从公路、航空、水运等方面展示交通30年的蜕变。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沟通城乡,联系各地区以至国内外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管理手段,就难以卓有成效地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的经济建设。 同时,快捷方便的 交通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占有突出地位,一地区的交通状况直接提高或降低工作的效率。城市是交通网络上的枢纽,城市交通的滞塞与通畅,不仅左右着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对于地区甚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运转,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1 ?建国初期一一小骡拉车跑得欢 当时的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步入“轨道”,可是会发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有牲畜拉车,类如骡车、马车、牛车……但这些所谓的交通工具可能是在当时不错的了,据了解当时的这些交通工具也需要“行车驾照”,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不怎 么发达的。 2 . 70年代一一人力踏车满街跑 在70年代,自行车看来已经很普遍了,街头车流很多,摩托车、汽车……也都陆续出现了,

宋代私家园林的文人化研究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1.1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 1.2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2) 第二章宋代私家园林的发展概述 (2) 2.1宋代私家园林兴盛的内外因 (3) 2.2宋代私家园林的主要分布 (5) 2.2.1洛阳 (5) 2.2.2吴兴、苏州 (5) 2.2.3临安、杭州 (6) 第三章宋代艺术的文人化特征 (6) 3.1宋代艺术文人化特征形成的基底 (7) 3.2历经洗涤后的文人思想特征 (8) 3.3文人特质的“简”化 (8) 3.4文人思想的“禅”化 (9) 3.5书画艺术的“得意忘形” (10) 第四章文人思想对宋代私家园林的浸润 (12) 4.1崇尚自然 (13) 4.2立象尽意 (14)

4.3禅意雅致 (15) 4.4含蓄隽永 (15) 第五章宋代私家园林的文人画意趣 (17) 5.1文人与园林 (17) 5.2画境文心的宋代私家园林 (18) 5.3空间经营的以小见大 (19) 5.4造景怡情的以物拟境 (19) 5.5楹联匾额的以文点睛 (20) 5.6置景立石的以藏达意 (20) 5.7行游辗转的以院寄情 (21) 结语宋代私家园林文人化的历史意义 (22) 6.1开创私家园林艺术的高峰............................................................ (22) 6.2推动园林艺术与绘画的相辅相长............................................................... ...... .. (23) 6.3保存与传承诗词书法文化................................................................... ...... ...... ...... .24参考文献. (26) 附录 (2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28) 致谢 (29)

最新精选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宋朝的社会生活练习题四十一

最新精选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宋朝的社会生活练习题四十一第1题【单选题】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干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早符。”诗中描述的节日是( ) A、春节 B、元宵节 C、中秋节 D、冬至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宋朝时,市民聘选的交通工具不包括( ) A、船 B、牛、骡、驴、马拉的畜力车 C、人力鬼魂的独轮车 D、轿子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假如穿越时光隧道,你回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可以看到( ) ①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②由于实行“夜禁”,大街上空无一人③有人在用纸币购物④有人喝米酒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图是在宋代城市盛行的瓦子。瓦子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B、农民生活的需要 C、宋代文化的繁荣 D、士大夫的大力提倡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士可杀不可辱”。宋代时期的“士”指的是( ) A、读书人 B、农民 C、手工业者 D、商人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北宋东京娱乐场所里专供舞台演出的地方叫( ) A、瓦子 B、勾栏 C、瓦舍 D、团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你的经历中可能有( ) ①吃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②在“勾栏”中听说书艺人讲岳飞抗金的故事 ③骑骡子出门旅行,携带纸币,住邸店 ④经常吃鱼 A、①②

B、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 )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陪都长安 D、宋都东京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费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舍”。由此推断,这一朝代应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

从交通工具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交通工具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交通工具变化看社会变迁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沟通城乡,联系各地区以至国内外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 1. 最早的运输工具可说是木棒:棒的一端缚重物,由一人背负;或将重物放在中间,由两人抬行。人类早期发明的另一个运输工具是橇,并由此制造了车。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跨越水域,还发明了独木舟。 2. 人类很早就开始以家养的牛、马等牲畜驮运物品。车出现后,牛、马等家畜又被用於挽拉车辆。 3(建国初期—— 当时的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步入“轨道”,可是会发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有牲畜拉车,类如骡车、马车、牛车……但这些所谓的交通工具可能是在当时不错的了,据了解当时的这些交通工具也需要 “行车驾照”,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不怎么发达的.

4(70年代—— 在70年代,自行车看来已经很普遍了,街头车流很多,摩托车、汽车……也都陆续出现了,这说明从70年代开始我国的交通工具已经有所进步,像这些“洋货”在大马路上开始成为平常事,这说明中国的交通已经开始迈向新的曙光,迎接新的开始。 5(90年代—— 90年代,火车之类的新交通工具也逐渐在我国遍地开花,从建国到70年代来看, 90年代的交通已经相对算比较先进了,这也同样说明中国的交通发展前途是无限的,在90年代的人们生活也慢慢步入轨道,这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6(现在的交通可谓是鼎盛时期随着经济交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已不再局限与快捷方便,而更多的是关注于其环保实用的部分,对出行工具选择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交通工具也逐渐向清洁性发展。 通过上述材料的了解,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社会的变迁。我记得我是出身在农村的,当我记事起我们那里要买东西的话还要步行2里多的山路去买,交通十分的不变。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村里开始修了一条油路,从那时起人们去买东西大多都是骑自行车去买方便了很多。而到了上初中的时候人们就开始骑摩托车,到了现在村里面的一些人家都已经开上了小车。而且现在农村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以农村来我国整个社会都在发生变化。我们不能说是交通改变了社会,但是我们可以说交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交通工具见证了我们社会的发展,从刚开始的人力推车到蒸汽时代,从蒸汽时代到工业革命,从工业革命到现代科学。我们的交通变得更加的先进更加便捷,在

七下第11课宋朝的社会生活

第11课宋朝的社会生活 我的目标: 通过对教材提供的丰富图片、资料的阅读,了解并体会宋朝人的生活状况;宋代城市商业面貌和市井生活状况,宋代的风俗习惯等;并结合今天的生活环境进行比较,从而较全面的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面貌。 抽丝剥壳 衣食住行 1、在今年春节的黄金周,杭州宋代景区的游客整整齐齐的穿着服饰游玩。下列情景中出现的现象不符合宋朝史实的是() A、妇女外出一般都佩戴红色的盖头 B、政府官员其骡马,家眷乘坐轿子 C、一群人在茶馆中饮茶聊天 D、人们在娱乐场所听书、看杂技 2、假如你是一位北宋的商人,你家来了一位南方的贵客,你应该用什么来招待他,才能符合这位客人的口味() A、面条 B、米饭 C、馒头 D、带馅的包子 3、中国是世界上饮茶而闻名世界的国家之一,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这句话告诉我们() A、宋代饮茶风盛行 B、宋代茶馆很多,布置幽雅 C、宋代手工业发达 D、宋代人们需要米盐 4、牛不仅在农业生产中而且在交通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除此外,宋代人使用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有() ①驴②马③骡④轿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5、下列关于宋朝食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东京夜市有许多小吃 B、南宋肉食以羊食为主 C、北宋肉食以羊肉为主 D、夏季集市有冷饮卖 6、下图是宋代墓室的壁画《宴饮图》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⑴壁画主要反映宋代社会风貌的那些方面? ⑵壁画中的主要人物处于那些阶层?试陈述自己的理由? 四时节庆 7、“爆竹声声辞旧岁,笑声朗朗迎新春”春节是是我 国最为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年的开始,你知道春节在宋代被称为() A、元旦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8、“家家腊月二十五,浙米如珠和豆煮“这句诗反映 的习俗() A、吃年糕 B、喝腊八粥 C、吃粽子 D、吃重阳糕 城市娱乐 9、《水浒传》中有这样的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 逵和“浪子”燕青逛汴京的大街,这条街上有说书的、唱曲的、表演杂技的等请问你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 A、早市 B、瓦厂 C、瓦舍 D、集贸市场 10、宋初东京的一位居民热情招待来这里赶考的朋 友,他请朋友游玩时不可能做到的是() A、带朋友到瓦子听戏看杂技 B、到城里品尝冷饮 C、在酒店用交子买单 D、乘牛车郊游 11、邓小平一次在参观文物展时指着一幅名画“我们 的祖先早就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应是()A《送子天王图》 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12----13) 12、此图反映的是那座城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A、唐都长安 B 、宋都汴京 C、南宋的都城临安 D、元大都 13、它反映宋代城市() A、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B、千姿百态的风俗人情

宋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原因

宋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原因 2011级财税学院 注册资产评估师2班 王轩

一、选题原因 宋代在我国古代历史中作为一个饱受非议的朝代,政治腐败、军事羸弱,自然而然的被扣上“弱宋”之名。如果但从经济层面看待宋朝,那么宋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空空前繁荣的朝代,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提出研究宋朝经济这一问题。 二、前人研究成果 1、宋朝经济概况(参见百度百科,词条“宋朝”经济科技) 农业 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江浙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1]。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 手工业 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北宋时期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唐朝增加一百余处。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 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了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在瓷器上雕画花纹是北宋时的新创,划花用刀刻,绣花用针刺,印花用板印,宋瓷还有锥花用锥尖凿成花纹,堆花用笔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北宋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近年来在亚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证明瓷器是当时的重要输出品。时至今日,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着名的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 宋朝时期,主要的造纸材料包括丝、竹、藤、麻、麦秆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纸产地。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麻纸、竹纸,安徽的凝霜、澄心纸、粟纸,浙江的藤纸等都闻名于世。甚至还有纸被、纸衣、纸甲等。纸张的大量生产与活字印刷术为印刷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朝的印刷业分三大系统,官刻系统的国子监所刻的书被称为监本,而民间书坊所刻的书被称为坊本,士绅家庭自己刻印的书籍属于私刻系统。东京、临安、眉山、建阳、广都等都是当时的印刷业中心。当时坊刻书中以浙江最好,称浙本,四川次之,称蜀本。福建的刻书以量取胜,称建本,其中尤以建阳麻沙镇最多,世称麻沙本。社会上流行刻书的风气。其中以临安国子监所刻的书品质最好。宋朝的刻书以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做工考究、传世稀少、价值连城而闻名于后世。 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时期,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临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宁府,今南京)、平江府(苏州)、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 金融商业 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太宗时期,每年铸币八十万贯。到神宗熙宁六年,已达六百余万贯。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真宗时期,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纸币,代替铁钱

宋代文人园特征

浅析宋代文人园特征 文人园林乃是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者,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萌芽于唐代的文人园林到宋代已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的一股新兴潮流,同时影响着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简远、疏朗、雅致、天然四个方面。著名的有艮岳、苏州的沧浪亭等。 简远:即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这是对大自然的风致的提炼与概括,是宋代艺术的普遍风尚,也是创作方法趋于写意的表征。司马光的独乐园因其在“洛中诸圆最简素”而名重一时。李成《山水诀》论山水画:“上下云烟起秀不可太多,多则散漫无神;左右林麓铺陈不可太繁,繁则堆塞不舒”《宣和画谱》则直接提出要“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的主张。山水画的这种画风与山水园林的简约格调是一致的。意境的创造在宋代文人园林中普遍受到重视,除了以视觉景象的简约而留有余韵之外,还借助于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诱导欣赏者的联想。宋代主要是以诗的意趣,即景题的“诗化”来表现园林意境。景题能够寓情于景,抒发主人的襟怀,诱导游赏者的联想,其创造意境比唐代更为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疏朗:园内的景物数量不求其多,因而整体性强而不流与碎琐,园林的筑山往往主山连绵而客山拱伏成一体,且山势多平缓,不做故意的大起大伏。水体多以大面积来形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植物配置亦以大面积的丛植或群植成林为主,林间留余空地,虚实相衬托,于幽奥中见旷朗。建筑密度低、数量少,且个体多于群体,不见有游廊连接的描写,更没有以建筑群围和或划分景域的情况,景观开朗。 雅致:文人士僚不同于流俗的清高、文雅,园林的经营就成为其人格物化的体现,故园林的景致多呈现雅致的文人化风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是宋代文人画的主要题材,也是文人吟咏的主要对象,象征人品的高尚、节操。园中种竹也就成了文人追求雅致情趣的手段。除此,还种有梅菊等展现高标意象的植物。石以琴棋书画并称,也是文人园林中必不可少之修饰,尤以太湖石为最。曲水流觞向来被视为高雅之事,故所有园中多设流杯亭。此外,建筑物多用草,诗化景题的命名,多抒发了文人士大夫脱俗而孤芳自赏的情趣,表示不同流俗。 天然:力求园林本身同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内部成景往往以植物为主要内容。是宋代园林天然之趣的追求和表现。园林的选址很重视因山就水,利用原始地貌,园内建筑更注意收纳、摄取园外之景,使得园内园外两相结合而浑然一体。 同时,禅的思想与哲理通过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而渗透到了文人园林的创造中。完全中国化了禅宗与大自然山水风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禅僧对于山水风景之美具有高而独特的鉴赏品位,常以山水花木等大自然景物和景象来比拟禅境,启发禅悟。在禅僧看来,自然之境与禅境并

文人画

文人画(Southern School),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艺术特色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间南山";有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藉,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文人画重意。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零","零"既是白既是空。"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文人画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论画竹"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 历史发展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菜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即后世所说的"元四家"。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高隐""小隐""渔隐",以"出世成仙"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艺术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