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与寿险公司的市场定位

论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与寿险公司的市场定位

论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与寿险公司的市场定位
论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与寿险公司的市场定位

论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与寿险公司的市场定位

胡秋明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内容摘要]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养老金制度整体结构的调整,二是政府主导下的公共养老金计划运行机制的转变。基于部分OECD国家经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国家公共养老金计划的保障水平与寿险深度之间具有高度负相关性。立足于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和未来走向,寿险公司应及时调整其在养老保险市场中的定位,包括谋求参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发放及个人账户积累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积极参与企业年金市场开拓,充当企业年金基金的法人受托机构;以及调整寿险产品定位,大力开拓城镇和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

[关键词]养老金制度(pension system) 企业年金(occupational pension) 寿险公司(life insurance corporation)

伴随着养老金制度结构性改革进程的推进,寿险公司在老年经济保障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养老金制度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取向,客观上要求寿险公司调整其在养老保险市场中的定位。本文将立足于国际国内养老金制度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实践和未来走向,通过对OECD国家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揭示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与商业人寿保险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并进而分析我国寿险公司如何适应养老金制度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及时调整其在养老保险市场中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产品开发、资产管理、客户服务以及精算、销售等方面的优势。

一、国际养老金制度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实践及其政策取向

西方国家养老金制度改革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给传统的现收现付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加之1970s中后期以来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普遍不景气,国家财政难以承受日益膨胀的公共养老金支出,各国开始关注于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改革的初期,主要是实施一些“开源节流”的调整措施,比如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延长享受全额养老金所需要的缴费年限、延长计算养老金待遇所需的收入基数的时间段、提高缴费率、降低公共养老金计划的收入替代率、降低养老金指数化调整的系数等。进入90年代,出于增加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促进养老金制度在缴费和受益之间的公正性及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西方各国开始探索养老金制度结构性改革的途径。在世界银行、IMF等国际机构的强力推动下,拉美各国、东欧经济转型国家及其他亚、非发展中国

家也相继着手进行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一时之间,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大有演变为一种国际潮流的趋势。深入认识和准确把握养老金制度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实践及其政策取向,应着重于两个层面来理解。其一,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强调养老金制度整体结构的调整;其二,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集中体现为政府主导下的公共养老金计划运行机制的转变。

(一)养老金制度整体结构的调整

即调整政府主导下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的待遇水平,改变公共养老金计划在老年退休收入中“独占鳌头”的局面,引导和鼓励发展各种私人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计划,将构建多支柱养老金制度体系作为制度改革的目标。多支柱养老金制度体系一般包括三个支柱:

第一支柱:政府集中管理、通过政府一般税收收入融资或企业与个人缴费融资的强制性养老金计划,一般覆盖全体国民或居民,提供最低的退休收入保障,起预防老年贫困的作用。养老金受益资格往往基于国民权或居民权来确定,或者是基于受益人家庭经济状况审查的基础上来确定。养老金给付通常按两种方式计发,一种是向所有满足资格条件的老人按均一比率发放养老金,比如英国的基本养老金计划,政府向所有达到退休年龄的国民或永久居民提供均一比率的养老金(the flat-rate state pension),而不考虑受益人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澳大利亚的公共退休金计划,政府事先确定一个均一比率的养老金待遇标准,然后基于受益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审查的基础上来发放。另一种则是以受益人就业期间的工薪收入为基数来计发养老金。也就是说,受益人就业期间的工薪收入水平越高,则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也越高。为了体现社会公平的目标,有的国家针对基本养老金计划的收入替代率指标,建立了一种收入再分配机制。具体而言,受益人就业期间的工薪收入基数越大,则基本养老金计发适用的收入替代率就越小。比如美国,随受益人就业期间的工薪收入基数的增加,计算养老金时适用的收入替代率相应地由72%下降为24%;而另一个国家——瑞士,其基本养老金收入替代率的调整范围是100%至33%。

第二支柱:私营化分散管理、引入个人账户、实行基金积累制的强制性或自愿性养老金计划。相对于第一支柱养老金计划在多支柱养老金制度体系中的主导性作用,第二支柱养老金计划常常被称为补充性计划。事实上,随着养老金制度结构性改革进程的推进,第一支柱的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在萎缩,第二支柱养老金计划在养老金制度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将第二支柱养老金计划称为补充性计划已不太适宜。表1列示了OECD国家养老金计划的类型分布。就OECD国家而言,有10个国家建立了强制性的第二支柱养老金计划,其中有4个国

家允许“合约退出”①强制性养老金计划,并且,大多数国家都鼓励自愿性养老金计划的发展。

第三支柱:各种自愿性养老储蓄计划,比如商业寿险公司提供的各种养老保险产品,美国的个人退休储蓄账户(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也属于此范畴。

表1 OECD国家养老金计划的类型

第二支柱的养老金计划

第一支柱的养老金

计划

强制性养老金计划允许“合约退出”的

养老金计划

自愿性养老金计划

提供均一比率的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丹麦(按均一比率发

放)

芬兰

澳大利亚(SGB)

日本(EPI)

英国(SERPS)

加拿大、丹麦

爱尔兰、新西兰

荷兰

与就业期间工薪收入挂钩的基本养老金计划法国

韩国

瑞士

瑞典

希腊(TEAM)德国、奥地利

比利时、西班牙

美国、法国、意大利

卢森堡、葡萄牙

韩国、瑞典、瑞士

说明:①除丹麦外,其余各国的强制性第二支柱养老金计划的缴费与受益均与就业期间的工薪收入相挂钩;

②澳大利亚SGB即指Superannuation Guarantee Bill,日本EPI即指Employee Pension Insurance,英国SERPS即指State Earnings-Related Pension Scheme.

(二)政府主导下的公共养老金计划运行机制的转变

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公共养老金计划在多支柱养老金制度体系中的地位下降、责任缩减,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公共养老金计划的运行机制发生了一系列转变。具体而言,公共养老金计划运行机制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下列一些方面:

1.增加预提资金积累,即融资机制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基金积累制或完全基金积累制转变,以此来缓解人口老龄化给养老金制度造成的压力。支持改革的人相信,增加养老金计划的预提资金积累,能够提高一国的国民储蓄率,如果辅之以有效的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机制,能够促进一国经济增长。②

2.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给付结构由待遇确定型(即DB计划,Defined Benefit Plan)部分或全部向缴费确定型(即DC计划,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转变。传统的DB计划,缴费与受益之间的关联性不明显,逃避缴费的现象屡禁不止,制度本身的运行效率不高;而基于个

①所谓“合约退出”,就是说只要雇主能够证明他们建立的职业年金计划满足政府规定的一些基本要求,则允许雇主不参加国家强制性养老金计划,而自行举办职业年金计划。

②关于养老金计划的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的经济效应比较,尽管有大量的研究文献,但尚缺乏强有力的实证研究来证明现收现付制确实有损于国民储蓄率,也同样缺乏强有力的实证研究来证明基金积累制确实能有效提高国民储蓄率。见Peter R.Orszag and Joseph E.Stiglitz: “Rethinking Pension Reform: Ten Myths about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New Ideas about Old Age Security—Toward Sustainable Pension Systems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World Bank, 2001

人账户基础上的DC计划,增加了养老金计划的缴费和退休待遇之间的关联度,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缴费的积极性,提高了公共养老金计划的运行效率。同时,引入个人账户,明确职工本人对个人账户积累基金的所有权,增加个人对积累基金投资运营资产组合的选择权,一则客观上切实降低了养老基金管理机构所承受的投资风险,二则也迎合了日益盛行的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3.引入私人部门管理运营积累的养老基金,并实施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长期以来,公共养老基金是由公共部门集中管理的,并将投资渠道严格限制在政府债券或银行存款等安全性高、收益率低的项目上。统计数据表明,这种管理模式使积累的养老基金保值增值乏力,在某些年度积累基金的投资收益率甚至为负。(世界银行,1996)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养老基金的积累规模必将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提高积累基金投资运营的效率。借鉴智利私营化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运作的成功经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养老基金私营化管理的途径。一方面是引入市场私人部门管理运营养老基金,比如成立专门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或者是以信托的方式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管理运营养老基金;另一方面是扩大养老基金投资资产组合的选择范围,逐步放开养老基金投资股票、企业债券的限制,并允许养老基金进行国外投资,以求得在更广的范围内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支持改革的人认为,养老基金的市场化运营,将有助于推动金融创新、培育市场主体、提高政府监管水平。而且,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长期而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作为重要机构投资者,养老基金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将有助于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常常被称为养老金制度的“私营化”改革。究其原因,主要是养老金制度结构性改革后,私人养老金计划及私人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机构在养老金制度体系的作用得到了极大地加强。事实上,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并不等同于政府责任从老年经济保障领域的完全退出,只是政府责任一定程度的退出,或政府承担责任的形式和途径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突出了职业年金计划和个人储蓄性养老金计划的作用,减少了退休劳动者对政府公共养老金计划的依赖,以强调和充分发挥劳动者自我积累和自我保障的意识。

二、养老金制度结构性改革与商业人寿保险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基于部分OECD国家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

至此,我们认识到,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首先体现为作为第一支柱的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的缩减,以及作为第二支柱的职业年金计划和第三支柱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计划

的扩展。寿险公司是养老保险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对商业人寿保险的发展又有何影响呢?直观地看来,在保险资源空间一定的情况下,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的保障程度及覆盖范围与商业人寿保险发展之间是相互冲突的,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说,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的缩减,客观上为商业人寿保险的发展创造了需求空间。更进一步来分析,公共养老金计划运行机制的转变,同样为商业人寿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增长点。表2揭示了部分OECD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的保障水平与商业人寿保险深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表2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对该14个OECD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的保障水平与寿险总体深度两个变量作回归分析(如图1所示),其线性负相关性并不明显,可决系数R2=0.1022。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影响基本养老金计划的保障水平和寿险深度的其他因素,我们会发现,法国因银行保险比较发达,聚集了大量保费,使得其寿险深度较大;英国寿险深度比较大,则应主要归因于人寿保险的跨国经营;希腊、意大利则因历史上较高的通货膨胀,使得人寿保险的发展相当滞后;丹麦、瑞典、瑞士的养老金制度比较独特,实行强制性的第二支柱养老金计划且不允许“合约退出”(见表1),变量B/AE并不能准确反映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的保障水平。因此,如果仅对余下的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爱尔兰、荷兰、西班牙及美国七国进行回归分析,如图2所示,我们将发现,基本养老金计划的保障水平B/AE与寿险总体深度之间呈现出高度的线性负相关性,其回归方程式为:Y=5.67-1.93X,可决系数R2=0.95,标准差St.=0.29,协方差Cov.=0.20。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虽然影响一国商业人寿保险深度的因素是众多的,但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的保障水平是确定不疑的影响因素之一。在影响商业人寿保险发展的其他因素一定的前提下,作为第一支柱的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的保障水平越高,则商业人寿保险深度就越小;反之,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的收缩,势必为商业人寿保险的大发展创造了需求空间。

表2 部分OECD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的保障水平与寿险深度

国别国家基本养老金

计划的保障水平

(B/AE)

寿险总体深度(寿

险总保费/GDP,

%)

团体寿险深度(团

体寿险保费/GDP,

%)

个人寿险深度(个

人寿险保费/GDP,

%)

德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西班牙1.68

1.81

1.51

0.69

2.11

2.6

2.1

2.3

2.7

1.8

0.23

0.04

0.96

0.35

0.66

2.37

2.06

1.34

2.35

1.14

美国

法国

希腊

爱尔兰

意大利

荷兰

英国

瑞典

瑞士 1.07 3.93 1.76 0.52 3.38 0.63 0.4 1.42 0.58 3.6 5.7 0.8 4.5 1.3 4.8 6.5 2.5 5.9 0.58 0.09 1.47 0.16 1.98 1.45 1.35 3.39 5.12 0.71 3.03 1.14 2.82 5.05 1.15

2.51 说明:①指标B/AE 用于衡量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的保障水平。其中,参数B 为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给付的收入基数上限;AE 为社会平均工资,以制造业工人的总体平均工资收入来衡量。

②寿险深度以1995年统计数据为准。

资料来源:Jean-Jacques Gollier: “Private Pension Systems”, Private Pension Systems and Policy Issues,No.1, OECD 2000,p259

图1 14个OECD 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的保障水平与寿险总体深度的相关性0

1

234567

00.51 1.52 2.53 3.54 4.5

基本养老金计划的保障水平

寿险总体深度(寿险总保费/G D P ,%)

图2 七个OECD 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的保障水平与寿险总体深度的线性负相关

1

23456

00.51 1.52 2.5

基本养老金计划的保障水平

寿险总体深度(寿险总保费/G D P ,%)三、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和未来走向

(一)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①改革的具体实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退休费用社会统筹改

革。1991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在总结各地区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一些战略性的指导意见,包括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及国家提倡和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等。1993年11月党的第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1995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包括明确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明确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统一了我国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整体框架,其基本内容包括:(1)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规模设定为职工个人缴费工资的11%;(2)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为职工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标准为本人个人账户存储额除以120。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

①社会养老保险即国际养老金制度研究中所谓的公共养老金计划,为了与国内理论研究和官方文件使用的概念保持一致,这儿采用社会养老保险的概念,等同于下文的“基本养老保险”。

年的,其退休以后不能享受基础养老金,但其个人账户的存储额可一次性领取。(3)新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而在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和视同缴费的年限累计满15年的“中人”,在领取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可再领取一定的过渡性养老金。而新办法实施前就已经退休的“老人”,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放养老金,同时执行养老金调整办法。(4)明确提出个人账户的存储额只能用于职工养老,不能提前支取;职工调动时个人账户全部随同转移,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后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继承。1998年7月2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一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调剂机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额拨缴;另一方面,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被取消,统账结合模式的基本养老保险属地管理原则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2000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这一方案在总结评估以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重点对正在确立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进,包括个人账户的规模调减为8%,社会统筹调增至20%,企业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分离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对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分账管理,并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及积极寻求其它筹资渠道,做实个人账户,实行个人账户的实账运行。①积极创造条件,尝试个人账户积累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实现积累资金运营的多样化资产组合,以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并有效化解投资风险。这些措施表明了国家推进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的决心和新的政策取向,从而可以看成是国家对统账结合模式的修订。这一方案于2001年7月1日正式在辽宁全省进行试点,现已扩大至东北三省开展试点。

(二)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

考查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可以清晰地预见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从养老金制度体系的整体框架来看,中国养老金制度体系将一如既往地以构建和完善多支柱的养老金制度体系作为改革的终极目标。从现阶段来看,多支柱的养老金制度体系包括:第一支柱是“统账结合”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其目标替代率是58.5%,确保老年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保障;第二支柱是实行基金完全积累制的企业年金计划;第三支柱是个人自愿

①“统账结合”模式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初衷,就是试图通过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基金,为退休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通过基金积累制的个人账户基金,缓解人口老龄化给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过大压力,同时减轻政府的老年经济保障责任,甚至于积累的养老基金可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渠道来消化“老人”和“中人”的“历史欠债”,统筹基金只好挤占个人账户基金,从而导致个人账户的“空账”。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将危机到“统账结合”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及有效性。对于是否做实个人账户,目前理论界是有争议的,参见:郑秉文.“名义账户”制: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理性选择[J]管理世界,2003,(8);[美]约翰?B?威廉姆森、孙策.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FDC层次向NDC层次转换[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3)。

性养老储蓄,包括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各种养老类保险产品。从长期来看,统账结合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进一步调整。调整的思路可借鉴英国公共养老金计划改革的经验,在相关政策、市场条件成熟时,允许个人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将个人账户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剥离出来,加入到企业举办的企业年金计划,其收入替代率接近60%,从而使企业年金计划在老年经济保障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而社会统筹部分可进一步扩展为普遍保障的基本养老保险计划,其收入替代率为20%,覆盖面可逐渐扩展至全体国民,由中央政府承担直接责任,采取现收现付制的筹资模式,以税收方式筹集资金,并按均一比率水平给付养老金。(胡秋明,2004)从我国多支柱养老金制度体系的改革目标来看,政府主导下的基本养老保险计划的保障水平将进一步降低,也就是说,政府在老年经济保障领域的责任将进一步退出,而让位于市场化管理运营的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其中,企业年金计划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积累的养老基金的市场化投资运营将是制约我国多支柱养老金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的两个关键环节。

四、我国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市场中的定位

(一)寿险公司在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定位

可以预计,在为期不短的一段时期里,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将继续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从“统账结合”模式的制度安排来看,隐含了两个主要风险:一是个人账户的长寿风险,二是个人账户积累基金的投资运营风险。所谓个人账户的长寿风险,是指由于个人账户积累基金的平均预期支付期限为10年,一旦个人退休后的生存余命长于10年,则退休劳动者将面临个人账户积累基金不足的风险。而实际情况是,2003年我国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0岁,女性是73岁多,且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还将会大大增加。按现行的退休政策,男性职工(包括传统身份划分中的工人和干部)在60岁退休,女性工人的退休年龄是50岁,女性干部的退休年龄是55岁。事实上,受就业压力的影响,近几年提前退休比较普遍,为数不少的劳动者在45岁就退休了。这样一来,劳动者退休后的平均生存余命远远大于10年,个人账户的长寿风险日益严重。现阶段,个人账户的长寿风险是通过统筹基金来消化的。但是,一旦分离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就必须寻找其他途径来解决个人账户的长寿风险。从国际经验来看,解决个人账户长寿风险的最有效途径就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给付的年金化,即当劳动者退休时,规定将个人账户积累基金全部或部分用于购买寿险公司或其它专门机构提供的各种年金产品。此举不仅能有效解决个人账户的长寿风险,而且还能避免养老金一次性发放遭遇的退休劳动者的“短视”行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长寿风险,个人账户养

老金的给付应该实行年金化。寿险公司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年金产品设计和提供方面的既有优势,积极介入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给付。

“统账结合”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隐含的另一风险就是个人账户积累基金投资运营的风险。从制度设计的初衷来看,个人账户实行基金积累制,劳动者退休后所能够获得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多寡,完全取决于个人账户积累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和风险状况。逐步做实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的个人账户,并将个人账户基金与社会统筹基金分账管理,使得个人账户积累基金的投资运营变得日益重要。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过程中,仅仅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累的基金就达到80亿人民币。然而,受现行投资管理体制的限制及投资管理主体的缺乏,做实后的个人账户积累基金的保值增值状况令人堪忧。借鉴国际经验,养老金制度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取向之一,就是引入私人部门管理运营积累的公共养老基金,并实施多样化的资产组合。立足于我国国情,应改革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体制,改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独家垄断政府养老基金投资运营业务的现状,引入市场私人部门参与个人账户积累基金的投资运营,并进一步拓展养老基金投资的资产组合选择范围。寿险公司的经营特性,决定了寿险公司在管理长期性货币资金方面拥有确定不疑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及信息优势。寿险公司参与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既是推进养老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保险功能不断完善和保险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必然要求。具体实现途径可以通过拓展新近发展起来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受托人参与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

(二)寿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中的定位及其实现途径

正如前文所述,国际养老金制度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实践和政策取向已清楚表明,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缩减,必将伴随着私人养老金计划的扩张,寿险公司作为资产管理人、年金产品提供者在包括职业年金计划在内的私人养老金市场中居于主导性地位。就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实践而言,企业年金计划的建立和发展是制约我国多支柱养老金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的关键环节。寿险公司应认清形势、合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推动企业年金市场的快速发展。具体而言,寿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中的定位应着重于下列几个方面:

1.加快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的组建步伐,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参与到企业年金市场运作中来,谋求充当企业年金基金的法人受托机构,也可同时兼任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根据新颁行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法人受托机构在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产业链中居于核心地位,可以在有关规定允许范围内自主选择资产托管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组建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为寿险公司充当企业年金的法人受托

机构扫清了组织结构上的障碍,并且提高了寿险公司参与企业年金市场拓展的专业化水平。保监会批准筹建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养老保险公司,已经拉开了我国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建设的序幕。

2.充分发挥寿险公司在年金账户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及先进的账户管理技术系统,充当企业年金运行的账户管理人。

3.充分发挥寿险公司在年金产品设计方面的既有优势,积极开发适应企业年金市场需求的年金产品。

4.充分发挥寿险公司既有的精算专业力量,为企业年金产品设计、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5.应充分发挥寿险公司强大而广泛的销售系统优势,鼓励寿险公司积极介入企业年金产品销售和市场拓展等业务。

(三)寿险公司在商业养老保险市场中的定位

基于部分OECD国家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我们已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影响商业人寿保险发展的其他因素一定的前提下,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的保障水平与商业人寿保险的发展水平之间具有高度的负相关性;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的缩减,客观上为商业人寿保险的发展创造了需求空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商业人寿保险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①就商业养老保险市场而言,目前我国各家保险公司经营的养老保险产品有110多个。2003年,全国商业性养老保险业务保费收入430亿元。与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相比,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是远远不够的。立足于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和未来走向,寿险公司应及时调整其在商业养老保险市场中的定位,多渠道、多方位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发展。

1.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要,调整寿险产品定位,回归寿险保障功能,积极开发养老类保险产品。经济保障功能是寿险产品的本质,寿险产品的消费本质上是对将来不确定性事件引起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的绝对规模和相对比例都在迅速增加。我国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共有1.4亿人左右,在2020年将增加到

2.4亿人,到2050年将增加到4.36亿左右。②如此巨大规模的老年人口总量,预示着我国养老保险市场潜力是不可估量的。而现实情况则是,近几年以来,我国寿险保费收入高速增长,很大部

①李好好等人基于1992~2002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改革与商业寿险密度两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揭示了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对商业寿险业既有促进与刺激作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参见李好好、邓晓辉、李立伟:“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对商业寿险业的影响”,《上海金融》2003年第九期。

②张翼.中国人口总量的增长与结构变化[A].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p135

分得益于投资型保险费的超常增长。据统计,投资型保险费收入占寿险保费收入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3.7%,迅速上升到2002年的49.3%。新保单中,分红险的比重达到75%左右,保费收入为1121.7亿元。①从国际经验来看,投资型产品要占据寿险产品的主体,一则传统的保障型产品已有充分发展,市场趋于饱和;二则要以完善而有效的资本市场为前提。鉴于我国寿险业的发展阶段和资本市场的现状,寿险公司把市场开拓的重点放在投资型产品,不仅隐含了巨大的财务风险,而且本身也是无视养老保险的巨大潜力,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将危及到我国人寿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调整寿险产品定位,回归寿险保障功能,积极发展养老类保险产品,是我国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2.鉴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还很低,寿险公司应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充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的“拾遗补缺”作用。如果说对于那些享受了社会养老保险保障的劳动者而言,商业养老保险是“锦上添花”;那么对于那些仍旧游离于社会养老保险保障范围的劳动者,商业养老保险无疑是“雪中送炭”,商业养老保险对社会养老保险具有重要的“拾遗补缺”作用。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计,2003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5506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1646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3860万人。统计数据清楚表明,现阶段我国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还很有限,大量的城镇居民还游离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之外。有鉴于此,寿险公司应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创新养老保险产品,以游离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保障范围之外的劳动者为近期市场开拓的主要对象,充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拾遗补缺”的作用。

3.组织力量、加强研究,积极开拓农村养老保险市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市场一直处于少人问津的状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严重滞后。据统计,2003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428万人,共积累农村养老保险基金259.3亿元,全年共有198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当年支付保险金15亿元。再来看农村人口总量和相对量指标,2002年农村人口总数为78241万人,占总人口的60.91%。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重于城镇、速度快于城镇。在8811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乡村老年人口为5938万人,占67.39%。乡村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7.35%,高于城镇6.30%的水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加之农村青壮劳力继续向城镇转移,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将加快,程度也将进一步加剧,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将进一步弱化,农村的养老问题将比城市更加突出。鉴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严重滞后及巨大的商①陈之楚、刘晓敬:“我国寿险需求决定因素分析”,《保险研究》2004,(6)p10

业养老保险市场潜力,寿险公司应组织力量、加强研究,积极开拓农村养老保险市场。寿险公司开拓农村养老保险市场,不仅是解决农村老年经济保障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顺应保险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防止老龄危机[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2]胡秋明.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分析[J]天府新论,2004,(2)

[3] Robert Holzmann and Joseph E.Stiglitz(2001):“New Ideas about Old Age Security—Toward Sustainable Pension Systems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D.C.

[4]Colin Gillion, John Turner, Clive Bailey and Denis Latulippe(2000): “Social Security Pensions---Development and Reform”,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Geneva

[5]Martin Feldstein and Horst Siebert(2002):“Social Security Pension Reform in Europ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and Londo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public pension systems and the orientation of life insurance corporation in

the pension market

[Abstract]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public pension systems can be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one is to restructure the integrated pension systems, the other is to change the mechanisms of public pension plan. Based o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several countries of OECD,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enefit level of public pension and the life insurance premiums as a percentage of GDP is negative. Confronted with the practice and the future reform of public pension systems in China, the life insurance corporations have to readjust the orientation in the pension market, such as the annuitization of personal account, as a trustee of occupational pension fund and to pioneer the rural pension market.

我国的养老保险由三个部分组成

我国的养老保险由三个部分组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发达,为了使养老保险既能发挥保障生活和安定社会的作用,又能适应不同经济条件的需要,以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此,我国的养老保险由三个部分(或层次)组成。 基本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是按国家统一的法规政策强制建立和实施的社会保险制度。 全国养老保险暨社会保险局长座谈会 企业和职工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在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因其他原因而退出劳动岗位并办理退休手续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向退休职工支付基本养老保险金(也称"退休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基本养老金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晚年基本生活。 企业补充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它居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如今两种养老保险的层次和功能上的不同,其联系主要体如今两种养老保险的政策和水平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单位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应选择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的机构经办。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筹

集方式有现收现付制、部分积累制和完全积累制三种。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可由企业完全承担,或由企业和员工双方共同承担,承担比例由劳资双方协议确定。企业内部一般都设有由劳资双方组成的董事会,负责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事宜。 个人储蓄性 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职工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由社会保险机构经办的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社会保险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办法,职工个人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情况,按规定缴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记入当地社会保险机构在有关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应按不低于或高于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以提倡和鼓励职工个人参加储蓄性养老保险,所得利息记入个人账户,本息一并归职工个人所有。 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经批准退休后,凭个人账户将储蓄性养老保险金一次总付或分次支付给本人。职工跨地区流动,个人账户的储蓄性养老保险金应随之转移。职工未到退休年龄而死亡,记入个人账户的储蓄性养老保险金应由其指定人或法定继承人继承。 企业缴费 缴费数额计算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企业按本企业职工上年度月 四川农村养老保险 平均工资总额的20%缴纳(部分省市略有调整),职工个人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的8%缴纳;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以个人身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以所在省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按20%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例如:2010年4月份陕西省公布的2009年度全省社平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2010-3-31 13:36 任舸【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文章简要肯定了近年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取得成绩,指出了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全面推进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建设、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和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等方面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趋势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 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业年金缺位。 (二)基本养老金制度覆盖率低 2006年我国就业人口为76990万人,其中城市就业人数为28310万人,城市就业人口比例为36.77%.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理论覆盖率从2001年的38.8%增长到2006年的42.8%,覆盖率仍不足50%.显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有效覆盖面较狭窄。 (三)养老保险基金“所有者缺位” 当前,我国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实质上是缴费人的资本或劳动收入的一部分,所以,从经济学上产权明晰这一原则出发,理应成立一个代表缴费人利益的组织来对这部分基金进行管理。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是由政府代管,政府成为养老基金的托管人。所以,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就处于“所有者缺位”继而“所有权悬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发生融资困难和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使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社会救助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内容,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养老保险已经实行多年,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发展,仅供参考!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养老金制度采用的是“现收现付”的模式。就是用养老基金收上 来的钱付给现在的退休人员。1997年,政府开始进行养老金制度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 容是实行双轨制,在继续推行“现收现付”的同时,建立起个人退休账户。 自养老制度改革伊始,虽起步就明确养老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由统筹资金主要是财政补贴、企业年金及个人缴费资金三块构成。但由于综合配套改革迟迟未能启动和到位,同期财政分灶吃饭后客观上加剧了地方与中央之间、地方各级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受制于片面追求政绩为取向的发展观,导致统筹资金———三大资金板块中最主要的一块资金长期“缺斤少两”,经日积月累,加上“上梁不正下梁歪”———直接和间接造成企 业少缴、赖缴、欠缴风行,致使养老金缺口创下2.5万亿元的天文数字。 对于个人账户这个概念,仅仅是作为一个计发方法,实际上,就只是一个名义账户,无论是在财务上还是在金融体系上,个人账户并不存在。由于个人账户仅仅是一个虚拟账户,所以在对养老基金财务的管理上,实行的是混账管理的办法,即允许统筹基金、个人账户基金相互调剂使用。这种调剂完全是单行道:个人退休账户里的钱被挪用,填补“现 收现付”制度的窟窿。 养老金巨额缺口原本首先缘于政府没有“身体力行”,而已纳入保障体系内的养老金又 必须月月发放,这又迫使地方政府“刮肉补疮”,挪用个人账户资金用以消解养老金拖欠问题———日积月累,个人账户从此成为“空账”,以每年1000多亿元的规模增加,到2005年末将达到8000多亿元。 照这样下去,政府的养老保险制度未来可能出现严重的支付危机,上亿人缴纳了养老保险费,退休以后却领不到养老金。为此,政府于2000年开始在东北进行社保改革的试点,明年开始将向全国推广,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做实个人账户。

最新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一、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的制度变迁 1、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建立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成果。1951年原政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但在之后的三十余年里,由于受到国家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什么变化,直到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垒面启动。 2、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初步改革 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休制改革全面启动,在国营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展开的过程中,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显现出来。随着企业更新职工队伍,企业退休人员骤然增多,企业养老金负担迅速增长,由于实质上的企业保险,企业之间负担轻重不一的矛盾十分突出。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80年代首先开始进行了还原养老社会保险基本职能的养老社会统筹的工作,1986年国务院颁发的77号文件,建立了市一级层次上的国有企业养老金的社会统筹机制。在社会统筹机制内,养老金资金由人口结构年轻的国有企业向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国有企业的转移,实际上构成传统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再保险机制。传统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部分企业层面上的支付危机在这样的社会统筹机制的设置上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1990年,劳动部又开始进行养老社会保险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试点工作,提出养老社会保险基本养老金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按职工退休时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第二部分按职工本人缴费年限和指数化月平均缴

费额计发。随后,地方各级政府又建立了专职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归属劳动部监管。1991年为扩大传统养老社会保险的缴费基础,国务院在《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要求国营企业的所有职工(包括固定工与合同工)都要以标准工资的3%为起征点向该计划缴费。《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由国家、企业、个人三个层次构成的基本模式,初步确定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逐步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在这个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体制中,基本养老保险是核心,由国家立法,在全国统一强制实施,适用于城镇各类职工。第二个层次是单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力量举办的,体现不同单位在经济条件上的差别性的养老保障。第三个层次是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个人根据经济能力和不同需求自愿参加,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引导,在储蓄利率上给予相应的优惠。 3、新型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 4 新型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2000年,中央政府组织专门力量研究提出了完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试点方案,并于2001年7月起在辽宁省进行试点,目前已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中央政府提出修改和完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最直接的动因是拯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从1998年起,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面临两方面的巨大压力:其一,养老基金收不抵支,养老金拖欠十分严重。其二,个人账户有账无钱,是空账,个人账户取舍问题再次引人关注。放弃它,统账结台的制度设计落空;保留它,需要财力支撑。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

养老金制度建模

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研究 摘要 本文针对我国企业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问题,根据2005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模型,即缴存的养老保险金E与得到的养老保险金F保持一致;和对养老金替代率讨论模型uε =±。分析了在该政策背景下,当已知基金收益率和缴费率时,各个因素对基 58.5% 金收支平衡的影响。 在问题一中首先采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GDP增长率对2011-2035年GDP进行预测,然后根据已知的GDP和平均工资对二者关系进行拟合得到关系式,最后根据GDP的预测值计算出平均工资的预测值。 对于题二计算出各年龄段职工工资与该企业平均工资之比,再使用加权平均得出缴费指数参考值。 针对问题三根据一个职工他所交的养老保险金和他退休后总共领取到的养老金的差值来计算其缺口,最后找到该职工领取养老金到多少岁时,达到收支平衡。 问题四为了保证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不仅实现当期收支平衡,而且还要在未来长时期内保持收支平衡,并要达到目标替代率,结合我国国情实际,从就业年龄,退休年龄,养老金替代率,工资增长率等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各相关变量作了定量和定性分析讨论,得到了既要达到目标替代率,又要维持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就业年龄, 根据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决定支出的原则进行测算, 推迟职工的就业年龄有利于减少养老金负担,缓解就业压力。 (2)提高退休年龄,退休年龄是决定养老金负担水平的一个基本因素,在平均预期寿命和保障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提高退休年龄,不仅可以缩短平均享用养老金年限,降低养老金支付总负担,而且还可以相对延长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期限,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从双向有利于实现养老基金收支的平衡。 (3)缩短养老金替代率降低时间,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基金在2050年之前不出现赤字,可更好的维系养老金收支平衡,并达到养老金目标替代率。 (4)降低工资增长率,工资增长率对职工领取的保险费额的影响幅度远远超过对其所缴纳的保险费额的影响幅度,从而使E与F的正差额变小,即使积累或结余变少。因此,降低工资增长率可以缓解养老金支付负担,维持收支平衡。 关键词:最小二乘法拟合加权平均收支平衡曲线拟合替代率

第七章养老保险制度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七章养老保险制度 一、填空题 1、人们日常提到了年龄,有以下几种含义、、、 。 2、养老保险是的一个组成部分。 3、养老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包括、、 。 4、养老金精算中要考虑的五个“基础率”,即:预定死亡率、、 、、。 5、我国规定男工人和男干部年满岁、女工人年满岁,女干部年满岁,连续工龄满年者,可以享受退休待遇。 6、我国现行制度规定,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个人缴费比例最终达到本人工资的。 7、按现行制度规定,本人月工资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按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缴费,超过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以上的部分不缴费。 8、基本养老金一般由和两部分构成。 二、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属于传统模式的是:() A、德国的社会保险模式 B、前苏联的福利模式 C、美国的国家模式 D、新加坡的积金积累制 2、以下项目属于养老保险制度现收现付模式的特点的是:() A、代际赡养 B、通常建立个人帐户进行积累 C、同代自养 D、有一定的资金积累 3、按现行制度规定,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可以继承。 A、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个人缴费部分 B、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 C、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部分 D、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部分 4、按现行制度规定,“新人”缴费年限满年,退休后按月发给养老金。 A、10年 B、15年 C、20年 D、25年 5、如果小黄是95年参加工作,现在仍然就职于某公司,那么小黄属于。 A、老人 B、中人 C、新人 D、青年人 6、养老保险费费率等于。 A、养老金替代率×抚养比 B、养老金替代率/抚养比 C、抚养比/养老金替代率 D、养老金替代率×社会保障水平 三、多项选择题 1、养老保险具有以下特点:() A、推行保险立法化

浅谈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浅谈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特征的确立,原有的国有企业职工 的养老保险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客观发展的要求,改革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已成 为必然。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必要性 1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沿革与弊端 由于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产品经济模式设计的,社会保险工作涉及到的人、钱、物都由企业或单位自己管理,即企业办社会保险。这必然造成企业包揽过多,企业负担过重的局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的养老 保险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1.1 实施范围狭窄《劳动保险条例》基本上是在国有企业中实行的大集体和 外商投资企业参照执行,而小集体企业、新建的集体企业和私人企业基本上尚未 实行。改革开放后,多种形式的企业不断涌现,但非国有企业的职工却不能享受 国有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随着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些企 业与国有企业职工生活待遇不同,成了改革初期政府亟待解决的难点。这对于这 类企业的健康发展,解除职工后顾之忧极为不利。特别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趋 势越来越猛,职工养老保险问题不能解决,对此类企业职工越来越成为了困难。 1.2 社会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不仅负担了职工养老保险,而且还负担了职工 的生育、疾病、伤残、死亡等保险待遇,实际上企业承担了本应由社会保险机构 承担的工作。这自然加大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成本,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1.3 超越国情,且职工缺乏自我保障意识长期以来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完全由 国家和企业包下来,职工和个人不缴纳保险费,这不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 点和生产发展水平低、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不适合我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 的形势。国家和企业负担越来越重,也必将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个人 不缴费,缺乏自我保障意识,助长了人们完全依赖国家和单位的思想,这不利于 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1.4 有悖于社会保险“互助共济”的原则社会保险机构按照国家法令将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保险费通过社会统筹的方式征集起来,形成保险基金, 然后在不同的职工中进行分配,它具有互助共济的性质。但“企业保险”使企业之 间养老保险负担不平衡,老企业退休职工多,负担重;新企业退休职工少,负担轻。经济改革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和市场,而企业却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新企业 轻装上任,老企业负重难行。 2 建立健全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客观必然性 在今天的中国,建立健全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推动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成熟,经济改革纵深发展的配套措施,它所具有的经济和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 2.1 有助于企业走向市场,参与竞争,成为真正独立的生产经营者社会保险 是国家立法确定的,以保险形式实行的对工薪劳动者(或全体公民)的生活保障措施。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保障退休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险 项目。如此可以大大减轻企业的负担,还企业以其固有的经济职能身份,排除其 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阻力。 2.2 决定着劳动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与发展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与人才市场体系,使人员流动、职工辞退、机构精简正常化和规范化、社会性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

2020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2020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遵循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 与效率相结合、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逐步建立起独 立于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 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 ,具体比例由试点省(市)人民政府确定,因退休人员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确需超过工资总额20%的,应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 审批。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 ,由单 位代扣。个人工资超过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做实个人账户的起步比例为3% ,以后每年提高一定比例,逐步达到8%。有条件的试点省(市)可 以适当提高起步比例。个人账户储存额只能用于本人养老,不得提前支取。参保人员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中的储存余额可以继承。 他强调,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推动,扎实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 (二)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 本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 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 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本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本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 年的人员,按照合理 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 老金。具体标准由各试点省(市)人民政府确定,并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备案。 本方案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 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养老金并轨制度

养老金并轨制度 最新国务院发布的养老保险金的改革方案,废除了以前的养老金双轨制,开始实行,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个人共同负担,个人缴纳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8%,单位缴纳比例为单位工资总额20%。参保人员未领足139个月即死亡,家属可继承余额。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既体现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又体现工作人员之间贡献大小差别,建立待遇与缴费挂钩机制,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提高单位和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 (二)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按照国家规定切实履行缴费义务,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形成责任共担、统筹互济的养老保险筹资和分配机制。

(三)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合理确定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水平,切实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四)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立足增量改革,实现平稳过渡。对改革前已退休人员,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 (五)解决突出矛盾与保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量力而行,准确把握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先行解决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的突出矛盾,再结合养老保险顶层设计,坚持精算平衡,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 本决定适用于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个人工资超过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改革现状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改革现状 1.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 (1)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期(1950~1957) 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是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此条例对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实施范围、实施内容、待遇标准等方面做出了各种具体的规定。 (2)养老保险制度的扩充、发展期(1958~1966) ①国务院在1958年2月9日和3月7日分别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至此,养老保险从劳动保险条例中脱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统一的企业、机关的养老保险制度。 ②为了解决城镇集体经济中从业人员及他们的退休养老问题,1966年4月20日发布了《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休统筹暂行办法》和《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职暂行办法》,建立了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退休统筹制度。 ③在1958年、1959年,国务院还颁布了有关军人的退休管理的规定,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养老保险体系。 (3)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倒退期(1967~1977) ①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养老保险的组织管理机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有的退休、退休制度也近似于瘫痪,造成了实际上的干部、职工的终身制。 ②1969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使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了社会统筹的功能,职工的退休养老成了其所在单位内部的事务,使社会保险退化为企业保险、社会保障倒退为企业保障。 (4)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期(1978~1986) 1978年6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这标志着养老保险制度从此进入了制度恢复期,但同时也将1958年统一起来的企业和机关退休、退职制度重新分化为两个分离的制度。 (5)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期(1986~) ①从体制上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革命的标志是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②1991年6月26日,为扩大传统养老保险的缴费基础,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意味着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将从此得以确立。 ③1993年10月1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问题的批复》,确立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④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进一步确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⑤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根据两年来各地方的实践,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了“七统一”。 ⑥1998年3月成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的社会保险体制进行统一的管理。

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011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 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 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 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 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 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 日期:年月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2011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制度的改革问题,通过对问题背景及附件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采用数据拟合、求平均值、图表等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得出各个问题较合理的结果。 对于问题一,先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工资增长采取了经济预测,再采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预测出从2011到2035年山东省的年平均工资(见表一)。 对于问题二,在已知的基础上,结合问题一的结论和附件2可以求出2009年该企业各年龄段职工工资与该企业平均工资之比(见表三),又根据职工缴费指数的参考值和养老金的计算办法,考虑某职工自2000年起分别从30岁,40岁开始缴养老保险,一直到退休(55岁,60岁,65岁),建立了模型一,根据模型一计算出在这6种不同的情况下的养老金的替代率为25.56%、30.67%、34.92%、15.36%、20.45%、25.60%。 对于问题三,是在问题二的基础上,可以得出该职工30~55岁、30~60岁、30~65岁各年龄段缴纳的总金额分别为155940元、287268元、509676元; 再得出该职工从退休到75岁死亡,这段时间内每年领取的养老保险金额分别为:11004元、24804元、60552元; 最后得该职工缴存的养老保险金与领取的养老保险金的差额(见表五、六、七); 对于问题四,是在深入分析前三个问题的基础,给出了提高养老金增值率、采用多层次的企业养老统筹体系、深化改革等方案措施来实现既要达到目标替代率又要实现收支平衡的目的 经检验,各问题解决的结果较合理,所采取的错施对我国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最新公布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最新公布 发布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XX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同时决定,统一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次提高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决定》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待遇水平与缴费相关联,建立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统筹考虑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同步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区委、区政府领导休假,由区委、区政府办公室提出计划,其中,区主要领导休假,须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区委、区政府其他领导休假,须经区主要领导批准;区人大、政协领导休假,由区人大、政协办公室提出计划,其中,区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休假,须经区委主要领导同意,并报市人大、政协批准,其他领导休假,须经区人大、政协主要领导批准; 霍肖桦表示,要解决退市难的问题,就需要让中国投资者对“垃圾股”保持理性,投资者如果对“垃圾股”的炒作

热情降低,许多业绩不佳的企业可能不会再押宝最后一搏。 解读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今后怎么养老 国务院日前决定全面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和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曾经被许多人羡慕的“铁饭碗”被打破,那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今后咋养老呢? 个人缴8%,另缴4%给职业年金 改革后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新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养老金,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国务院改革决定还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此举将保障改革人群的新养老金水平不低于现有水平。 根据改革决定,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0%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费,本人缴费工资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倍的部分不纳入缴费基数,低于平均工资60%的以60%为基数缴费,即“300%封顶、60%托底”。 职业年金方面,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 改革后,这4000万人的退休后待遇咋样?决定明确,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

养老金制度改革最新方案

养老金制度改革最新方案 养老金制度改革最新方案 ,说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必将逐步拉近。但二者差别过大,立即趋同并不可能,逐步并轨才能确保改革平稳实施。国家应确立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逐步下调的机制,并确定逐年下调比例。◆ 养老金并轨要以公平为核心无论是养老金改革,还是公务员工资改革,都应该以公平为核心,即养老金并轨之后,公务员与企业退休人员所领的养老金平均水平应该接近。养老金“并轨”尽显公平善意人们诟病养老金“双轨制”把已离开工作岗位的劳动者仍分为三六九等、体制内外有失公平。其实,就“养老金”的概念本意而言,其显性功能当是“养老”。尽管其发放标准可与在岗贡献有所关联,但就生存保障和安度晚年的角度考量,各行各业的人们本不应该有太大差别。公务员也不过是一种基于社会分工的职业分类,为什么就不能与其他行业一视同仁、等量齐观?由此解读,养老金“并轨”当属破除等级观念、彰显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举。养老保险并轨释放改革公平活力事实上,从双轨制运行的实际情况看,不仅不公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活力,从整体上束缚了社会效率。我们说改革要释放潜力与活力,破除双轨制在这个层面上无疑是极大的利好,可谓为市场潜力与社会活力开掘了源头活水。我们说向改革要动力,破除双轨江苏中公教育制无疑就是一个极大的动力释放。人才只有流动起来,才会使社会呈现活力。此时市场的力量,就以其看不见的手的高能高效配置,为人才提供合适的位置,为经济提供最佳的生产要素。双轨制的存在显然是一大制度壁垒,阻碍了人员的横向流动。打

通双轨制这堵墙,不仅利于公平,还便于人才流动。期待这样的改革举措再多些,因为无论于国家发展,还是于社会平等,抑或于个人福祉,都是增量。养老金并轨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养老金并轨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并轨方案仅仅只是养老金并轨过程的第一步,它离实现养老金并轨还有一段距离。首先,养老金的取得是养老金领取者一生工作,缴纳养老保险的结果。再者,从养老金替代率来看,也不可能立即或在短期内并轨。退休公务员的养老金约为在职工资的八九成,第 三,并轨之后还有个“找钱”的问题。养老保险目前还存在个人缴费是小头,基金支付和财政补助才是养老金构成大头。并轨之后,财政还得为这一部分增加支出。综上所述,养老金并轨方案真正的实现并轨,还需几年。那么在多年之后,这个现在看起来还算公平的养老金并轨方案,是否还会显得公平呢?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之后,但其与农民的养老金是否并轨、是否公平,问题又会接踵而至。更多江苏公务员考试相关信息请访问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篇二: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新消息: 201X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方案最新规定随着养老保险并轨改革方案正式发布,被社会诟病多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终于取得实质性突破。这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制度公平、标准公平和权利公平,也意味着我们向健全完善统一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险制度迈出了重要一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双轨制的形成 1、养老金双轨制的定义养老金双轨制通常又可以称为退休金双轨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指的是对于不

养老保险管理办法

金昌烟草专卖分局(公司) 职工养老保险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对职工养老保险金的管理工作,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解决职工后顾之忧。根据国家有关养老保险的有关政策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金昌烟草专卖分局(公司)系统内职工,包括聘用员工。 第三条职工养老保险金缴纳基数的确定,根据《甘肃省劳动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精神,职工养老保险缴纳基数为职工月平均工资收入总额,包括岗位、效益工资,各项津补贴,但不得低于全省上年平均工资的60%,不高于全省上年平均工资的300%。 第四条养老金缴纳按国家规定,现行比例为:个人8%,单位20%。 第五条个人账户的建立和管理。 (一)按照规定程序自职工在本单位领取薪金的第一个月(聘用员工试用期满),即可参加养老保险,并为其建立一个终身不变的个人账户,逐月逐年登记。并在每年7月记利息一次,利率按银行同期存款定期利率计息。

(二)政工科负责对本单位系统内职工养老保险金缴纳基数的核定,并做好对相关政策的贯彻实施和对职工的宣传工作。 (三)政工科对职工养老保险金的缴纳、登记管理接受广大干部职工的监督检查。 第六条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在年度缴费结束后,应对职工个人账户进行结算,包括当年缴费额、实际缴费数、当年利息额、历年缴费累计结转本息储存额等。 第七条职工由于种种原因而中断工作的,不缴纳养老保险,不计缴费年限,其个人账户由社会保险机构予以保留,个人账户继续计息。职工调动或中断工作前后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不间断计息。 第八条职工工作调动。在本省范围流动时,不转移基金,只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关系。 第九条职工未达到退休年龄,去境外定居的,其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本金和利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其养老保险关系。 第十条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 (一)凡1996年1月1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含1986年10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劳动合同制工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符合上述退休条件,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及改革回顾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改革回顾 中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是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组成,即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养老保险计划。由政府主导并负责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构成职工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一层次或第一支柱,政府倡导但由企业自主发展的企业年金(原来称为补充养老保险)构成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层次或第二支柱,团体或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性人寿保险则构成第三层次或第三支柱。 我国的养老改革大体分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养老保险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苏联的经济运行模式我国过实行计划经济,我国在城镇地区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中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前身为国家劳动保险。建国伊始,政务院就于1951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对劳动保险的实施范围、基金的征集与保管、待遇水平都作了详细规定。 1953年,政务院又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意见的决定》。该决定统一了劳动保险待遇的开支渠道,规定企业要按工资总额的3%提留劳动保险基金,劳动保险基金由企业的工会管理,其中70%留给基层工会用于支付各种劳动保险待遇,30%上缴全国总工会,由总工会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 195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建立了针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不同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负担,并由人事部门进行管理。 195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统一了企业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该规定放宽了退休条件,男性和女性退休养老的工龄要求分别从25年和20年降低为20年和15年,同时将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纳入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 至此,几乎所有的城镇全民所有制企业、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建立了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从筹资方式看,这种制度属于现收现付制①。由于当时人口年龄结构轻,国家承诺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比较高。这为以后我国改革现收现付制增加了难度。 这种退休费用全国统筹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之前。 在1966—1977年“文革”期间,工会组织被撤销,社会保险工作陷入一片混乱无序之中,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处于停滞、倒退的状态。为了应对这种局面,财政部于1969年2月下发了《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

2019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2019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备受瞩目。会议提出,要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出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以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调整动作频密。今年首次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同步调整基本养老金,总体上涨6.5%左右。人社部在10月25日透露,今年下半年,养老金并轨工作目前研究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研究启动了参保缴费和待遇支付工作,在老龄化社会程度日益加深、养老金收支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出台非常必要和迫切。 养老服务水平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资源,同时由于养老需求的多元化,需要有效整合不同的养老服务方式,进行有效融合。 养老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中国目前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愈来愈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都是新移民较多、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人口结构很独特。例如深圳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但却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移民城市,所以它的人口结构非常独特。为了应对这样一个独特的问题,深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老龄工作。在深圳市的12项重大民生工程中,养老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为了加快各养老民生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深圳养老工程专责小组分级与各职能部门建立了沟通机制,每月梳理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整合现有资

源,推进落实养老民生工程。深圳已经把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战略任务,全力在打造完成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国家级 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的两个改革探索任务。在致力于打造养老企业总部经济中心、养老金融创新中心、养老服务教育培训科研中心、高科技老年用品研发制造中心、养老用品会展营销和国际分销中心的同时,尽可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优势,将金融、产业、科技、人文等优势,大力发展集“养老+医疗+保险+文化+科技+ 金融+地产+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养老服务业。 深圳现在正在创新完善扶持老年人服务事业和产业体系,将在未来几年着 重加强老龄服务队伍建设,保障养老设施用地供给,加强财政扶持保障功能, 落实税费优惠政策,鼓励自由物业转换养老服务,探索养老保险创新制度,积 极应对深圳未来将遇到的老龄化问题,营造尊老、敬老、助老、孝老的社会氛围,提高全市老年人的福利和保障水平。此外,深圳市还在加快养老服务设施 的建设,打造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养老需求。积极发动社会 各个阶层高度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倡导社会各个层面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 任。 2018年9月20日,深圳市民政局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面向养老服务等健康产业,致力打造集呼叫救助、居家照料、健康服务、档案管理为一体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养老服务。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深圳还要充分发挥科技企业领先的优势和政府的现代 服务理念,推动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深圳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 改革试点先行先试的作用。 发展老龄产业需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 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点妨碍了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人员流动不能有效发挥社会互济功能也不能有效应对养老保险面临的财务困境因此应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重构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打破城乡界限和职业界限建立基于国民身份的单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XX年新年伊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启动的消息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基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推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破除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人人皆有保障才是改革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 一、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构成复杂、模式多样分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两大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又分为企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两种共计有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农民工四种养老保障模式这些养老保障模式费用来源不同、保障程度不一彼此独立缺乏衔接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点“碎片化”的制度设计无助于体现公平公正妨碍了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人员流动不能有效发挥养老保险的社会互济功能也不能有效应对养老保险面临的财务困境革弊图新已呈必然之势 (一)“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导致待遇差距

至上个世纪90年代企业完成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正式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则未列入改革范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依旧由国家财政完全拨付从而形成了养老资金来源上的“双轨制”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企业缴费一般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8%养老金与当地社会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挂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费用是由国家和单位负担个人不缴费养老金标准以本人工资为基数按工龄长短核计发放养老金的缴费和发放体制上存在的“双轨制”导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差距逐渐拉开退休前收入基本相当的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退休后的收入差距可能相差两倍甚至更多事业单位职工特别是公务员养老被视为“游离”于社会保险制度之外而享受另一种“超稳定”、“超水平”养老方式的特殊群体处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制边缘的农民工养老由于缴费门槛高、跨区域转移难及15年的缴费年限等政策限制一直存在参保率低、退保率高等现实问题实际上根本起不到养老的作用截至XX年底全国参加城保的农民工2416万人只占在城镇就业的2.3亿农民工的17% (二)“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淤塞了社会成员的职业流动 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公务员在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差别不仅导致了他们退休后的待遇差距还在相当程度上淤塞了这两类职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企业职工调到机关或事业单位已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无法衔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到企业欠缴的养老保险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