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危机下施工企业凸显的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下施工企业凸显的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下施工企业凸显的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下施工企业凸显的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下施工企业凸显的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

作者:周吉高

3月27日上海市建筑施工行业协会组织法务小组召开了扩大研讨会,讨论金融危机下出现了什么新的问题。内容集中整理以后发现,实际上这些风险平时都存在,只不过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集中暴露出来了。金融危机下施工企业存在四大风险、总共有24个风险点,主要包括:第一,关于企业对外承包凸显的风险,也就是总承包企业对外承接发包人(建设单位)工程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风险点有10个;第二,关于企业对外分包、转包凸显的风险,(将转包写出来是因为转包确实存在,但不代表提倡转包);第三,企业内部承包凸显的风险,很多民营企业实际上实行项目经理承包制,挂靠也好、内部承包也好,在金融危机下暴露出来的风险,对总承包企业来说是非常大的;第四,企业诉讼阶段的风险,这一方面的风险对企业来说也是非常大的。

第一部分,关于企业对外承包凸显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一、发包人不组织验收或者虽经验收但未获通过的风险

表现形式:第一种情况,承包人提交了竣工报告后,发包人拖着不组织验收;第二种情况,虽然组织竣工验收,但是以质量问题为由对你不予通过。

原因(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为什么凸显出来):开发商资金紧张。因为如果验收通过了,那就意味着要办理结算,结算完成就要支付工程款。现在金融危机来了,开发商资金紧张,房子卖不出去,有的开发商就故意拖延验收或者让你验收通不过。

如何预防和化解:

第一,要把承包合同范围里的工程全部完工,不留尾巴;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要整改完毕。如果承包范围内的内容没有做完,验收当然通不过;一些小的质量问题一般情况下可能不算是问题,但发包人如果想让验收通不过,一旦质量问题没有整改完毕,他也很有理由。

第二,竣工后要及时提供竣工报告,如果不提交的话发包人当然不会组织竣工验收,提交竣工验收报告后,发包人如果不组织验收,实际上就是延误验收,延误验收实际也视为验收通过,这是合同示范文本的约定。

示范文本第32.3款:“发包人收到承包人提交的竣工报告28天内不组织验收的,或者验收后14天不提出修改意见的,视为竣工验收报告已被认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建设工程实际竣工日期有争议的,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二)承包人已经提交竣工验收报告,发包人拖延

验收的,以承包人提交验收报告之日为竣工日期;……” 所以,如果采用示范文本签约,提交竣工报告后28天内不组织验收,就视为认可了;如果不采用示范文本签约,只要是提交了竣工验收报告而发包人不组织验收,根据司法解释第十四条的规定,合理期限可以参照示范文本的28天,也是以承包人提交竣工报告之日作为竣工之日。

第三,如果发包人组织验收后,因质量问题没解决或承包内容没完成而验收通不过,就要对质量问题进行整改、将未完成的工程完成,在整改完成以后,要再次发出书面的(不能是口头的)验收申请,如果在合理的期限里不组织再验收的话,也是视为验收通过。

风险提示:第一,完工留尾巴,或者质量问题没整改,导致的后果就是无法通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未通过,工程结算价款也无从谈起,发包人更不会支付工程款。另外,还会导致逾期竣工的风险,有可能要承担逾期违约金。第二,不及时提供竣工报告,发包人不可能组织竣工验收。第三,验收未通过后不及时采取整改修复措施并重新提出竣工验收申请,与前两种风险也是一样的。

二、未约定竣工标准的风险

表现形式:有的合同里面没有约定竣工标准,法院通常认为竣工就是竣工备案完成,竣工备案没有完成,就认为没有竣工。既然没有竣工,就不具备竣工结算的条件,支付工程结算价款的条件也不具备。还有,如果竣工是指竣工备案的话,实际竣工备案的日期一般要比合同确定的竣工日期晚,导致的后果就是被认为逾期竣工,要承担逾期竣工的违约责任。

原因:竣工的标准属于专业范畴,从事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员都知道什么是竣工的标准、如何来确定。但是法官作为法律工作人士,对于专业范畴的知识不了解,只知道竣工备案完成了那肯定竣工了,而不知道实际上承包范围内容的完成就是竣工,所以往往产生错误的认识,影响判决的结果。事实上,竣工和竣工备案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承包范围的工程内容完成就叫竣工。但是竣工备案是竣工以后通过验收,然后等业主组织的消防验收、规划验收、环保验收都完成之后,才能竣工备案。显然,竣工和竣工备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竣工在前,竣工备案在后。

如何预防和化解:在合同里明确约定,“合同承包范围内的工程完成即为竣工”。实际上,施工合同示范文本里,关于竣工的标准也没有明确约定。一般来说,中级法院对于竣工的标准会比较清楚,因为这类案子做得比较多。但是现在一审法院的受案标准发生变化,本市企业诉讼标的在5000万元以下由区级法院受理,如果当事人一方非本市的单位,标的在2000万元以下由区级法院受理。这样工程款纠纷案可能大部分都由区级法院一审,区级法院对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审理得比较少,往往认为竣工就是指竣工验收备案。

假如发生法院将竣工标准理解为竣工备案,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法院提供有关竣工备案的规定,说明要发包方完成消防验收、规划验收、环保验收等一系列工作,才具备备案的条件,所以竣工只是完成了合同中约定的承包范围内的所有工程并通过了发包人组织的验收,而

定,“发包人收到竣工结算报告及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后,在本办法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期限内,对结算报告及资料没有提出意见的,视同认可”。但这些规定为何得不到很好的执行呢?原因就是,369号文、建设部107号令等都是行政规章,不是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比较低,不能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曾经就发生过一个案子,泰州法院适用369号文作出判决视为认可,结果被江苏高院发回重审。

如何预防和化解:

第一,加强约定,明确具体审查期限,同时约定法律后果。一种是约定视为认可,另一种是约定承担固定资产的双倍贷款利息(示范文本中都是固定资产的一倍贷款利息)。当然,并不是你想约定视为认可就能约定的,有些发包人会稀里糊涂地跟你约定了,但有些发包人(特别是一些房产公司)基本上不可能约定视为认可。但是在合同履约过程中,承包人是可以抓住机会的。比如,履约过程中发包人有违约行为,你有权解除合同,而发包人因各种原因有求于你,承包人就可以以会议纪要或补充协议的形式,约定结算期限并且约定超过这个期限不结算就视为认可。我在外地有两个项目代表发包人,在谈退场事情的时候,本来约定好一个审价时限,若审不下来的话就通过诉讼来解决。但是施工单位不同意,说结算的事情必须在退场之前解决,而不是在退场之后谈审价的事情。结果发包人作出让步,由承包人报一个数字,发包人审查后确定一个结算价款,在退场之前就解决这个事情。这就是承包人努力的结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退场的时候约定一个期限,比如60天内审查完毕,同时约定60天内未审查完毕则视为认可。

第二,提交完整的结算资料。在提交竣工结算报告的同时提交完整全面的竣工结算资料,防止发包人以资料不全为由拖延结算。369号文规定的审查期限,也是从提供竣工结算报告及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之日起计算。结算资料不完整或者不全面,审查期限就可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并导致延误结算。竣工结算资料包括合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签证、索赔以及图纸。不提交完整的话会让对方找到借口,而且一些补充的项目会因为资料不全而得不到确认。所以,在提交竣工结算报告的时候,不能只提交一本竣工结算书,还要把所有竣工结算资料编制成册提交给发包人、审价单位。

第三,如果结算资料、结算报告都已提供,但是发包人还是拖延竣工结算,则要对双方合作前景、项目风险程度做一个评估。如果没有合作前景,风险又很大,再拖下去的话,发包人可能房子都卖完了,或者厂房转移掉了,这种情况下,只有提起诉讼,由法院委托司法审价来解决拖延结算的问题。因为不提起诉讼的话,就可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最后可能导致工程款无法收回。

四、结算中签证被推翻或者阶段结算被推翻的风险

有些企业反映,一些项目原来也办理过阶段结算,如基础、主体结构做完了,都办

也过了,综合这些情况,在司法实践中签证、阶段结算一般是不会被推翻的。

那么司法实践中有些签证或者阶段结算被推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个是承包人为了尽快获得工程款而妥协的结果。有一个案例:一个住宅小区项目,基础完成后,主体结构完成后,分别办理了阶段结算,并且委托了审价。还审了两次,一家单位审完之后又找另一家单位审。最终审价报告经过双方签字盖章。后来双方发生纠纷,起诉到了法院。承包人提出装修工程和安装工程没有审价,应该提起审价。但发包人提出,装修工程和安装工程当然要审,基础工程、结构工程套用定额错误,工程量虚增,也要重新审价,所以要求一并审价。实际上,这个阶段结算如前面讲到,没有无效的情况,也没有可变更、可撤销的情况,发包人的主张是不能成立的。但是,考虑到春节快到,承包人要急于拿到工程款。在这样的情况,双方就在法院的主持下进行了调解。装修工程和安装工程不再审价,在原来报价的基础下浮15%;基础和结构工程,在第二次委托审价结果的基础上下浮9%。施工单位为了拿到了结算款,这是让步的结果。如果施工单位不让步,除非在庭审中承认,否则的话9%是不可能让掉的。当然,工程款会拖欠得比较久,因为工程款纠纷,一般要审一年,如果涉及到工期和质量的话,可能要两年三年。这样,三年以后才能拿到工程款和利息的话,不划算。但是如果约定了双倍利息的话,施工单位也拖得起。

另一个是代理人不专业。如前案例中,两个实业公司A、C和施工单位B签证149万,委托审价的结论也有了,双方也都签字盖章了,为什么还要同意审价呢?到了法院,签证也有了,委托审价的结论也有了,工程造价已经确定。作为代理人,不管法官怎么讲,对方怎么讲,都不应该同意审价。如果做不到早点确认结算价款,早些取得工程款,则不能妥协。因为一旦妥协而接受司法审价,则签证、阶段结算被推翻,结算价款无法确定,工程款无法取得,必须待司法审价确定工程价款后才具备支付条件,而此时结算价款也可能大幅度下降。

五、保修金回收的风险

这个风险在金融危机前也是存在的。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两年或五年保修期满后发包人没有支付能力,甚至发包人营业执照可能已被吊销,人也找不到;二是以承包人对质量问题未及时保修发包人委托他人修复、发生的费用接近或大于保修金为由而拒绝支付;三是发包人以承包人主张返还保修金的时候还有一些质量问题没解决为由而拒绝支付。

如何预防和化解:

第一,针对发包人五年后可能没有支付能力、营业执照可能被吊销的风险,从制度上加以解决。一种办法就是把保修金存放到第三方而不是放在发包人那里;另一种办法就是改保修金为由承包人向发包人开具银行保函,承包人如果不保修的话,发包人则可以动用银行保函委托他人修复。当然要从制度上来解决,可能需要从建设部的层面进行解决。

第二,通过诉讼来收回保修金。对于以承包人对质量问题未及时保修发包人委托他人修复、发生的费用接近或大于保修金为由而拒绝支付的情况,如果提起诉讼,往往对发包人不利,因为发包人往往难以举证。问题出现的时候有没有通知承包人?如果通知了有没有书面文件?委托他人修复有没有合同?签了合同有没有完工报告?完工了有没有验收?验收后有没有结算?结算后有没有付款凭证?作为发包人如果不能提交这些证据,就难以证明修复费用。假如双方合作关系不好,今后也没有新的工程可以做,承包人就可以拿起法律武器解决。对于发包人以承包人主张返还保修金的时候还有一些质量问题没解决为由而拒绝支付,承包人如何来应对?有一个案例:合同约定了保修期为2年。两年以后,发包人以承包人未履行保修义务特别是没有解决渗水问题为由拒绝支付保修金。承包人认为已经履行了保修义务,并且在保修期内修好了渗水的问题。至于保修期以后的渗水问题,同意一旦发现非因结构造成而由承包人承包的装修工程造成的渗水,继续保修至5年。因此,根据约定2年满后保修金必须支付。我认为,2年内发生的质量问题承包人有证据证明已经修好,现在的渗水问题已经超过2年保修期,如果还有渗水可以帮你修,但保修金必须支付。因此,承包人的主张能够成立,发包人的抗辩理由不能成立。

第三,把收取保修金的权利及保修义务转让给物业公司。因为有些物业公司实际上就是开发商设立的,折价转让给物业公司可以避免以后拿不到保修款。假如约定保修金是5%,承包人将该保修金权利及保修义务转让给物业公司,物业公司支付3%的价款并承担保修义务。则承包人收回了3%的保修金。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是保修费用由谁承担的问题。我曾审查过一个合同,合同中约定“保修期内发生的质量问题由承包人负责保修并承担费用”。这个约定实际上是加重了承包人的责任,因为保修期内发生的质量问题,保修是承包人的义务,但承担责任的主体要依据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确定,即保修费用应由责任主体来承担,而不是说承包人有保修义务就要承担保修费用。假设由于设计缺陷导致了质量问题,承包人在保修期内负责保修,而保修费用应由设计单位承担。但是如果合同约定了由承包人保修并承担保修费用的话,法院也是认可的,所以施工单位在审查合同时要注意有无这样的条款。如果是格式条款中有加重承包人责任条款的话,是无效的。但施工合同要认定为格式条款很难,因为格式条款是指一方制订的、经常使用的,现在一般发包人的项目不多,不能认定为格式条款,这种的话,这种约定就是有效的。

六、工程款回收的风险

风险源主要有:第一,市政项目工程款收回风险。不是说国家要投资四万亿,资金就到位了,就没有问题了。施工单位在承接某一项具体的市政项目的时候,要考虑有没有工程款不能收回的风险。第二,投资(带垫资)的风险。有的施工单位认为现在房建项目很难做,所以积极寻找新的方向做BT、BOT,但工程交付使用时工程款能否回收,风险也很大。第三,郊区商品房抵债的风险。工程款被拖欠了,发包人提出以房抵债(大多发生在郊区),怎么办?承

包人就要决策了,不接受以房抵债的话,权益不能实现,接受的话,房子没办法处理。如果抵到个人名下的话,相当于房屋买卖,还要交营业税、增值税、契税;如果不抵到个人名下还挂在开发商名下的话,一旦开发商还有债务,你的房子就可能被查封,即使有内部协议书也不起作用。第四,承建郊区、开发区厂房或者办公楼的风险。有一个案例:某企业承接在某地郊区设立的开发区内的自用办公楼及职工住宅项目,投资额3.5亿元,后因拖欠工程款停工了。该办公楼、职工住宅是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而建造的,且建造在郊区,即使去查封这个办公楼或职工住宅楼也很难卖出价钱,不像在市区通用的厂房或通用的住房,采取拍卖方式不会存在很多问题,这个时候,发包人拖欠的工程款,执行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如何预防和化解:

第一,针对市政项目工程款收回的风险,首先要调查今后工程款的来源。工程款今后从何而来?如果这个市政项目工程款来源没有落实,就不要去做,如果去做,最后工程款可能很难拿到。有一家企业在某地建造一座大桥,被拖欠的工程款达5000多万元,时间长达十几年至今还没拿到。如果工程款来源没有落实而项目比较好,要想办法落实资金来源。有个集团级施工企业不久前在外地搞了一个投资额为30亿元的项目,资金原先说由政府担保,但《担保法》规定国家机关担保是无效的。最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将这个项目列入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由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然后,发一个文件,列入政府财政,类似政府担保性质。最后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难说,但毕竟是一个比较好的处理方法。

第二,施工企业转型做BT、BOT项目面临风险的防范方法。我在外地也为发展商提供服务,曾经有个单位提出来要用BT的形式造一个大桥项目,投资15个亿,要我介绍一些能做大桥的单位,我问他们资金有没有落实,他们没有正面回答,实际上资金没有落实。如果去做的话就套进去了,这个风险是很大的。防范的方法跟前面一样,首先要调查工程款的来源,如果没有来源,要想办法落实,如果落实不了,就不做了。

第三,郊区商品房抵债的风险防范方法。到底抵还是不抵?需要慎重决策。有的单位认为应该抵,因为回收工程款非常难,抵到多少是多少,总比收不回好;也有企业认为不抵也可以,通过诉讼保全,由法院拍卖,但这可能会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当然要诉讼的前提条件是具备了支付条件)。如果抵的话,如何来抵?一种是真抵,比如有些单位办公楼造完了,拿出一些房源抵作工程款,当然这种项目适用于预售、现售的项目。另一种是不真正抵债,怎么来做呢?一签订抵债协议;二签订预售合同;三办理预售登记。这样才能把这种方式的抵债抵好。当市场转好的情况下,双方办理解除预售合同手续,把这个房子再卖给别人,回收房款后支给承包商工程款。这个叫不真正抵债。不真正抵债的风险在于,首先,抵债协议签订后不预告登记,如果开发商还欠别人钱,债权人可能向申请法院查封这个房屋。其次,预售合同签了,预告登记也办理

了,但是没有在开发商取得大产证之日起三个月内去申请小产证,三个月一过,预告登记就失效了。《物权法》第20条规定:“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再次,让与担保无效的风险。有一个案例。房产公司A

与施工企业B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由B承建A“银鑫商务大厦及A区营业房”工程。合同签订后,B依约完成施工任务后,由于A未能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拖欠款623万元。经双方协商签订协议,A将其所属的山普大厦整栋楼房产过户给B抵押,作为支付拖欠工程款的担保,如A在约定时间内付清全部欠款后,由B退回抵押房产手续,A承担相关费用;若A不能在约定的时间内如数支付欠款,产权归B所有,由B进行出售或拍卖作为工程款。双方办理了山普大厦的过户手续,当时折价381万元。此后,A向B支付了第一笔款120万元后未再支付余款。B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A支付其拖欠工程款及利息和违约金。A则认为该抵押担保的约定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而无效。提出反诉要求确认协议书中的抵押担保约定无效,要B向其返还山普大厦并赔偿损失。法院判决:B将山普大厦返还A;B在所担保的债权范围内对山普大厦享有优先受偿权。A向B支付工程款472万元及利息、违约金30万元。房产公司的理由是协议书第三条约定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禁止性规定,属于留置契约,该协议无效。法庭认为,该协议书第三条有关抵押担保的约定应为让与担保,但因该种非典型性担保形式无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都未作规定,该约定违反了物权法定的原则,故《银鑫商务大厦等工程款项支付协议书》第三条约定的让与担保无效。我认为认定让与担保无效正确的。这个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能将不真正抵债协议做成让与担保性质。

七、境外投资项目的苛刻条款风险(签约弱势地位风险)

有些单位做过境外投资项目,这类合同的条款对承包商是非常不利的。如果金融危机没发生问题还好一点,因为履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还可以协商解决。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建设单位就要严格执行合同约定了。有些施工企业感到,境外的公司(以及他们的代理机构)招标文件很厚,招投标的时间比较短,而且在招投标期限内不断有文件的补充,招标文件纳入了太多的合同条款(并非FIDIC条款,而是绝对偏向发包人的非常不平等的条款)。投标方的管理人员对此的应对能力不强,往往只作商务考虑而未考虑合同条款,中标后都作为合同的附件,商务标、合同标都作为合同的附件。我们对境外公司的应对能力不够。现在最主要的是双方之间的条款不公正,投标的时候我们没有资格提出异议。这是比较头痛的一个问题。也有些企业碰到议标的项目,合同条款附在招标文件中,原来只有主要的几点,结果全部都附上了,到中标后签订合同时,都是不能商量的,面对境外投资项目的苛刻条款,承包人处于弱势地位。

有一个案例:某施工企业承接了江苏某五星级酒店,合同价款2亿元,价款确定方式为固定单价合同。合同文本采用了香港版文本,关于工期约定:节点工期延误每天违约金由

5000元到20000元分段计算,节点工期按单个工期目标节点分别进行考核;逾期竣工违约金为每天5万元;节点逾期违约金与逾期竣工违约金可以累计。工期延误承包人需要在影响工程进度的事件发生7日内发出书面通知,并在发出书面通知后7日内提交延误预期影响的细则,并在随后的7天内或者导致工期延长的事件中止影响工程进度的7日内(以时间靠后者为准)提交完整的延误证明资料。若未遵守上述约定的任何要求,承包人将无权获得工期的延长。如果工期获得顺延,承包人也无法获得费用索赔。金融危机发生后,发包人拖欠工程款,承包人停工。此时,发包人来函称合同约定65天后才有权催告付款,再过10天不付承包人才有权停工,故要求承包人立即恢复施工。后来承包人未复工,发包人通知解除合同。这里承包人面临的风险有:第一,价款无法获得调整的风险:单价包干,使涨价造成的2000万元价款面临难以调整的风险。第二,工期节点罚款风险及逾期竣工违约金风险:履约期间发生了工期可以顺延的情形,但是依据上述三个7天约定,一天也不能顺延,均视为放弃顺延的权利。第三,即使工期顺延,1000万元费用无法获得约定索赔。第四,合同被解除后差额由承包人承担的风险、发包人其他损失的风险、工程结算款无法及时获得须待竣工后获得支付的风险。如果不发生金融危机,可能这类问题也就能协商解决。但是金融危机一来,开发商本来就没钱,这个风险就大了。

如何防范和化解:

第一,评估项目管理能力和风险来决定是否承接这个项目,如果能力不够,风险过大,就放弃承接这样的项目。我在海南的一个施工单位,在投一个标的时候,预测到价格可能要上去,而招标文件里面又是规定固定单价,后来投标时提出来价格要调整,结果作为废标,实际上就是主动放弃了这个项目。

第二,需要借助专业律师提供全过程法律服务。一般情况下,施工企业的管理能力是不够的,如果仅仅停留在合同交底,哪怕把所有的风险都提示到了,因为承包人的管理人员在实际履约过程中都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做,不般不会考虑合同的风险。而律师的作用在于善于抓住机会给对方压力要求修改对承包人不利的合同条款。

有一个案例:某特级企业承包外商合资的住宅项目,价款一个多亿;合同条款极其苛刻;固定价款偏低,有些项目低于成本;图纸不变,漏报的不得调整;工期延误(竣工指竣工备案)罚款万分之五等等。后来,我们提供专业服务,抓住一次有利机会,成功地变更了合同约定。因为桩基工程在招标的时候未纳入总包范围,总包此时已经进场,发包人要求纳入,承包人不同意,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发包人必须重新招标并发包桩基,延误总包工期,总包可以索赔。承包人就借这个机会,要求发包人修改合同条款并签订三方协议。后来,双方协商谈判修改了合同中所有的苛刻条款,并特别约定:承包人应及时将工程移交给发包人,但拖欠工程款除外。也就是说如发包人拖欠工程款,承包人可以不交付工程。此后,施工单位按约履行,并在过程中提出

九、违约金过高风险

施工企业反映:国外有最高违约金的设定,比如FIDIC合同里面约定工期违约金最高不超过合同价款的5%或者10%,但是我们国内却没有。我们遇到这样一个案例:约定工期违约金每天1万元,后来履行过程中认为差不多可以完成,就又签订了每个单体工期违约金按每天8万元计算,共6个单体。结果验收出现问题,到现在还没验收通过,工程款也被严重拖欠。

如何防范和化解:防范的方法不要约定这样的条款,但施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有时也无奈地违心签下来了。化解的方法,就是申请法院调低违约金。法院是否会调整呢?《合同法司法解释二》已出台,根据解释二的规定,违约金过高经当事人申请,法院必须调整,调整的标准就是如果超过损失数额30%的必须调整。但是,如果当事人不申请,法院不会主动调整。

十、固定价格风险

表现形式:固定总价、固定单价合同遇价格上涨无法获得调整。

防范或化解的方法:

第一,过程中化解的方法,即在履约过程中化解固定总价、固定单价的风险。首先,看看合同有没有无效的情形。如果施工合同存在无效的情形,承包人可以主张合同无效,要求发包人调整合同价款,发包人不调整的话,承包人可以拒绝施工。其次,如果施工合同有效但发包人存在根本违约(比如拖欠工程进度款)的情形,承包人可以以有权单方解除合同为由给发包人施压,要求其调整合同价款。

第二,其他化解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对于采用固定单价计价的施工合同,承包人可以根据合同中有关风险范围约定情况要求调整合同价款。我曾经在一个施工合同中发现,合同中仅约定了变更部分价格不予调整,但是合同其他条款并未约定价格调整事项,这就不能认定为固定价格合同。因为根据《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规定,对于固定单价合同,双方应当在合同中约定综合单价包含的风险范围和风险费用计算方法,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综合单价不予调整。既然合同中没有约定风险范围,人工、材料价格上涨都属于风险范围之外,合同价款可予以调整。

如果施工合同是采用2004版《上海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承包人可以依据示范文本通用条款的约定要求发包人调整合同价款。

另外,承包人还可以依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新颁布的相关规范性文件(比如上海的12号文件)与发包人协商谈判,要求发包人调整合同价款。因发包人责任导致施工期间遇人工材料价格上涨的,承包人可以向发包人提出索赔。

第二部分,关于企业对外分包、转包凸显的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

对外分包和转包在行业管理中是两个概念,转包是不合法的,但又确实存在,所

以我们从现实出发还是把它提出来了,并不代表我们提倡和支持。两者法律风险基本是差不多的。

一、分包、转包的风险

一些企业总承包工程后通过分包(转包)来履行合同,施工由分包商来做,总包只收3、4个点,分包商做完结账走人,做好做坏与他没关系。还有一些转包的单位是挂靠在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底下的私人老板,这个风险就更大了,如果他亏本,就会扔下一屁股债务跑了,到最后结账时由总包去赔钱。曾经有一个工程,总包跟业主结算拿了3000万,分包给另一个单位,而分包打总包的官司,总包付给他们6000万,亏损很大。所以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如果总包自身的实力没有提高,一味扩大市场份额,继而分包量扩大,这不仅带来了法律上的风险,而且还有经济上的风险。

风险主要表现方式:

第一,分包单位工期延误,视为总包延误,总包要向业主承担责任,承担逾期竣工违约金。

第二,分包单位发生质量问题,总包要向业主承担连带责任。比如分包单位是做装修的,装修质量出了问题,业主可以找总包,也可以找分包,总包和分包单位向业主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分包单位因亏损,未做完合同范围内容中途撤场,总包仍要继续履行合同,风险仍由总包承担。虽然总包可以向分包追偿,但追偿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第四,分包合同无效。比如主体结构分包合同无效,没有得到业主批准的分包合同无效,以分包的形式转包也是无效。分包、转承包单位违反约定,无法追究其违约责任,无效合同的违约金条款当然是不能适用的。

第五,分包单位实际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如果挂在一家企业还好一点。如果是施工班组的话,更没有办法追究违约责任,因为合同本来就是无效的,或者根本就没有合同。

如何预防防范和化解:

第一,根据自身的管理力量承接业务,当承接业务量将超过自身管理能力或施工能力时时,暂停承接业务。

第二,通过审查分包单位资质、信誉,选择合格分包商,并建立合格分包商档案。对于大型施工企业来说,更要做好这个工作,项目中标后就从合格分包商里面选择,防止信誉度不高的分包商进入,最后导致损失很大。合格分包商从以下方面考虑:资质、公司经营状况、公司实力、项目经理劳动合同、四金等关系、类似项目施工情况等。坚决排除私人挂靠的分包单位。

第三,过程监控。将工程分包以后,要监督质量、监督工期、监督工程款的支付和使用。不能收了几个点之后什么都不管。我在三亚代理一个项目的建设单位。承包方一家大型施

工企业,有人挂靠在里面施工。总包对挂靠人还算有监督工作。后来挂靠人履行合同的能力非常差,公司就来接管,不让他继续挂靠下去,因为挂靠下去的结果就是公司承担逾期竣工违约金。所以,通过过程监督,一方面是防范风险,另一方面是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第四,从企业内部来讲,对项目负责人、监督人员实行问责制度,前提是企业要制定项目风险管理手册。项目经理部建立以后,项目管理人员首先要拿到一个项目风险管理手册,哪里有风险、应该在哪里防范、应该怎么做都有明确的规定,然后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如果没有做到的话,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个也是企业管理控制项目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阴阳合同的风险

有些企业认为,分包合同也存在阴阳合同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法律规定主体结构工程不能转包,那么就变通处理。比如说公路项目,主体结构不能转包,双方就签一个设备租赁合同(阳合同),到业主那里去备案,然后私下又签订一个阴合同,也就是实际履行的包工包料的合同。阳合同是合法的合同,是备案的合同,阴合同是违法的合同,是实际履行的合同,阴阳合同就是这样造成的。

某公司就发生了一个阴阳合同案例:分包因与总包发生纠纷诉讼到法院,分包主张以阳合同为依据,总包则主张以阴合同为依据。最后,法院认定阴合同是无效合同,阳合同是有效合同,结果按阳合同结算,原本1000万的分包工程付给人家4000万。原因就是他们不重视阳合同,认为大家关系好,阳合同只是做做样子,所以将设备租赁价格定得非常高。他们的教训就是以后一般不要订立阴合同,即使要签订,至少也要设立防火墙,要在合同里面约定清楚实际履行的是阴合同。最后,纠纷一旦到了法院之后,一定要做到让法院认定这个实际履行的合同。这是那家企业反映的情况,但是他们对阴阳合同的理解是不准确的,是和司法解释相违背的。首先,所谓黑白(阴阳)合同按白(阳)合同结算,是从工程的承包人和发包人的角度提出来的,分包合同里面不存在阴阳合同按阳合同结算的规定。所以,上述分包合同中黑白合同按白合同结算是不对的,没有法律依据;其次,黑白合同按白合同结算是指经过招投标的合同,没有经过招投标的合同也是不适用的;再次,不但是要经过招投标的,而且是要经过备案的。这个备案是指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所以,只有满足了以上三个条件,才能适用黑白合同按照白合同结算的规定。另外,我针对这个问题和最高院民一庭庭长作了交流,他指出:现在大家对黑白合同按白合同结算这个条款反响很大,实际上这个条款违背了最基本的诚信原则。但是,当初为什么提出这个条款呢?主要是建设部因为黑白合同现象很严重而提出来的。现在最高院正在和建设部进行沟通,但是最终怎么解决尚无明确说法。

如何预防和化解?黑白合同按白合同结算一般都对承包方有利,但是,有的地方的业主为了省掉一些规费,它把白合同价格约定得很低,而黑合同的约定高于白合同,所以,也

要注意不能让签订的白合同最后对承包方不利。防范的方法有:第一,统一黑白合同的价款确定方式。比如都统一成可调价,这样黑白合同的结算方式都是一样的;第二,利用发包人对白合同不重视,以为只是走程序的想法,抬高白合同的价款。一些境外的国际测量师指出,他们在上海提供测量服务过程中,发现业主通常不重视白合同,认为只是走走程序。第三,如果业主为了规避规费将白合同价款约定低于黑合同,在这种情况下的防范方法,一是拒绝签订;二是将白合同中价款暂定,抬高单价、明确工程量按实结算,不签订固定总价或者固定单价合同。

如果黑白合同中黑合同价款确定方式对承包人有利,如何保护黑合同价款确定方式?一个方法就是进行阶段结算,每做完一个阶段按照黑合同把阶段结算做完。比如说,基础做完了,双方做个阶段结算确认一下;主体结构做完,双方做个阶段结算再确认一下。双方已经确认的部分,再要主张按白合同结算,法院是不予支持的。所以,可以通过阶段结算的方式来固定黑合同中有利的约定。

当然,不管是白合同还是黑合同对总包有利,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采用黑白合同的方式,以防止今后可能带来的风险。

三、分包/班组不退场的风险

某项目脚手架工程,承包人直接叫了民工来做,合同没有签订。后来因为要评文明工地而他们的工作达不到要求,因此要他退场。这个时候,这些作业人员就乱开价钱,不给钱不走,敲你一笔以后再撤场,承包人为此受到很大损失。

另有一个土方分包工程,总包企业对发包人介绍的土方分包商未经考察就让其进场进行场地平整,言明是否让其开挖施工则看其表现。结果因表现不佳让其退场,他不肯退场非做不可,并称市场上没有他搞不定的。后来总包企业让另一家土方公司进场,双方发生争执。开始第一家来了8个人,而后第二家叫来了20多个人,第一家马上通过电话叫来一车人。直至公安出场维持秩序。在后一家赶不走前一家情况下,双方商谈解决方案。

这类风险在于:第一,影响工期造成工期延误。两家土方公司打架造成谁也没办法施工,肯定影响总包方的总工期;第二,要让其退场则发生大量所谓的赔偿费用,你不给他,他就不走;第三,甚至有些单位很强势,我就得做,赔钱也不行。

如何预防和化解:第一,要对分包单位、施工班组的资信情况以及过去有没有做过类似工程进行调查;第二,未签订合同不让进场。总包企业往往觉得自己很牛,我跟你分包单位就是不签订合同,先进来做再说。实际上这个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对总包单位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从价款确定这一方面来说,如果双方对价款没有约定则按定额计算,这对总包很不利。所以,哪怕先将合同主要条款明确下来也是好的;第三,如果签订合同的话,则可以在合同中约定总包有权随时解除合同,分包或班组必须退场,否则,每延误一天要承担巨额违约金。

四、不签约的风险

有人认为总包与分包不签合同会更主动,这样的的认识是不对的。没有合同,价格约定没有书面证据,一旦发生纠纷按照定额来算,显然对总包是不利的。

风险表现在于:第一,合同没有约定结算方式,按司法解释规定,要按定额进行结算或者按工程量清单结算,而总包跟分包的合同一般要下浮10个点或15个点,现在变成不能下浮了,这部分内容总包付给分包的分包款比总包从业主那里拿到的工程款还多,这个风险是非常大的。第二,如不让分包单位继续施工,则还可能需要承担其预期可得利益损失。根据合同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应当签订书面合同而没有签订的,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合同成立并生效”。如果让分包单位进场施工了,尽管合同没有签,但分包也申请了工程进度款,甚至总包也支付了进度款,这个时候合同就已经成立并生效。既然合同生效,你如果要赶他走的话,就要支付其部分预期可得利益,比如其预期有5%的利润,你就要赔偿他5%。第三,退场风险。

防范或化解方法就是未签合同不让分包队伍进场。

第三部分,关于企业内部承包凸显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一、私刻公章、卷款逃跑、对外担保、高利贷款、职务侵占的风险

有些企业内部实行项目经理承包制,在这种体制下很容易产生一些职务犯罪,包括:私刻公章形成企业债务;工程未完工卷工程款逃跑;超越自己的授权范围为他人提供担保;在垫资工程上未经企业同意私自借高利贷;将甲项目的材料设备“飞过海”到乙项目等职务侵占。这种制度缺陷带来的风险一直存在,但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会越来越多,这股风在一些民营企业中有较集中的暴露。

风险表现在于:第一,对于内部承包人的这类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能否追究其刑事责任往往界限模糊。如不构成犯罪,企业则需要对外承担民事责任,企业的利益将受到损害;第二,职务侵占、借高利贷、卷款逃跑等行为,即使最终认定其构成犯罪,企业利益的损失很难向行为人追索。

风险预防和化解的方法:

第一,源头控制,做到“四不”。

一是不出借资质、不接受挂靠。当然现在挂靠很难避免,即使要有挂靠,要做到不熟悉的不借不挂,要进行资信考核,原则上本地以外的挂靠老板不接,然后看他做过什么工程、有多少资金能力、赌不赌。

二是不低于成本价竞标。靠低价承包、高价索赔越来越难以成功。金融危机下不要低于成本价竞标,否则万一索赔不成,最后挂靠人跑了,企业要承担亏本的损失。

有一个案例:总包单位以下浮26%的价格承接了约9000万元的工程,然后转包给另一支队伍施

工,合同履行过程中索赔难以成功,实际施工人想一走了之。总包单位寻求法律服务,我分析了以下四点。1、以低于成本价中标,法院一般不会认定无效或者可变更、可撤销。司法实践中有过这样的案例但并没有被认定为无效或者可变更、可撤销。《司法解释》征求意见过程中讨论过该问题,形成的意见是“当事人以低于成本价主张法院变更或撤销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后来正式稿并没有这一条是因为最高院认为当然不能撤销,没有必要规定。2、抓住机会给发包人压力,要求调整价款。如有无其他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形?发包人有否逾期付款?发包人有没有要求签订三方协议把原来未包括的内容包括进去?这些都是承包人改变弱势地位的机会。3、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由总包企业送发包人以给其压力,要求调整。为什么这么做呢?为什么不是发律师函呢?因为律师函一般被认为是偏向委托人的,实际上没有多大作用,而法律意见书是供企业决策用的,一般会认为比较客观。4、如果结果还是无法调整,实际施工人可能就一走了之了。总之,这个案子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三是不要超出资金能力去带垫资,要给自己留有一定的余地。因为垫资合同是有效的,垫不上去就属于违约。

四是不要盲目进入陌生的领域和陌生的区域。

第二,过程控制。

一是加强施工管理中的监管和调控,对项目经理要分甲乙丙丁,对项目部也要分类,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管控力度。

二是对资金、成本要监控。不管如何操作,工程款的所有权是公司的,使用中要审批。可以给项目部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在授权范围之内。发包人支付的工程款要到公司账户上,不能直接到项目经理个人开设的账户上。

三是规定项目部印章不能用于签订材料买卖合同,对大宗材料采购的量和单价要由企业监控。

四是即使工程项目是项目经理自己通过关系承接的,但如果项目做完之后发包人工程款没法到位,该走司法途径的同样要及时采取措施。

二、以项目章对外担保、对外承诺、对外签订合同的风险

这类风险就是企业平时难以获悉对外实际已发生的债务,一旦问题暴露,则直接导致企业损失。

如何来防范呢?怎样才能让项目章无法签订合同或签订合同的效力具有不确定性?尽管企业作了规定,但项目经理仍然用项目章去签订材料买卖合同怎么办?有些企业的经验是:项目部的印章经常改变,如由圆形改为椭圆形,再由椭圆形改为很怪的一个长方形,上面还载明“非合同专用章”。这样,合同相对方就会引起警惕,你这个章怎么这么怪呢?签订材料买

卖合同不能认这个章,而项目经理只能把合同拿到公司加盖公司章。当然,载明“非合同专用章”的章到了法院怎么认定?是不是就不能认定为公司行为呢?这个有争议。有的法院认为这个合同生效,有的法院认为合同不生效。尽管如此,这种方法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有一个案例:总包商采购砂石料,合同价款为500万元,盖了总包单位项目部的非合同专用章。付给供应商200万元,还欠300万元,供应商提起诉讼,结果法院未判总包企业付钱,理由是非合同专用章。当然,即使用非合同用章、限定100万元以下或1000万以下的专用章,也有输过官司的情况。

三、挂靠人以项目经理名义对外签约的风险

风险同样是公司难以获悉对外债务,最终导致公司损失。比如,总包合同中都约定甲方代表是谁、乙方项目经理是谁,如果项目经理以自己个人名义对外签订合同,很难认定公司不承担责任。因为总包合同里面约定了他是这个项目的项目经理,然后材料也是用在这个项目上,最后法院还是认定公司要承担责任。所以,如果是挂靠的项目,在总包合同里面约定的项目经理一般要是公司自已的管理人员而不能是挂靠人本人。因为如果约定的是挂靠人本人,他的签字行为公司仍然要承担责任。

四、民工管理风险

现在施工企业在民工管理上碰到的问题,一个是《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另一个是少数民工敲竹杠的问题。如前面案例讲到脚手架工程,承包人自己直接叫了民工且未签合同,因为他们达不到评文明工地的要求而要他退场,他们就乱开价格,不给钱就不走人。

如何预防和化解:

第一,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新的要求,调整和完善对民工的管理。有的企业采取一个很好的方法:以民工安抚民工,以民工管理民工。企业指导帮助项目部做好民工管理的工作,项目部具体落实为民工提供服务的各项措施。如项目上成立党支部,让民工也参与进来,使他们有归宿感。待遇适当提高,人员相对固定。

第二,针对少数民工敲竹杠的问题,要对班组进行资信调查,规范合同及记录。同时可以由协会建立用工风险警示。

第四部分,关于企业诉讼阶段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一、遭到恶意反诉并被查封的风险

风险表现是:企业银行账号被查封,导致工资无法发出、其他付款无法进行,企业经营受到影响。

某承包商承接了某大型工业企业成立的房地产公司在城乡结合部开发的房产项目。

刚开始业主还能按比例正常付款,后来形势不好,房子卖不掉,出现资金紧张,不能付给承包商工程款,承包商上报的签证单一份也不肯签。由于它是项目公司,不能追究到母公司,2008年4月份通过竣工验收,6月份承包商就通过EMS把竣工资料递交过去了。开始开发商一直拖着,种种迹象表明,业主有转移资金的嫌疑。在6个月的优先受偿权快到的时候,承包商就向中院提出诉讼。这时,开发商反诉承包商工期违约,他的证据是一份自冒承包方项目经理签名的会议纪要,说实际竣工日期不是4月份而是10月份,因此提出4000万元的工期违约金,还申请法院查封了承包商的账户。法院说会议纪要是不是伪造涉及到实体上的审理,如果当事人申请保全而提供担保是程序上的问题。因为施工企业到了年底,要专门在账上有一笔钱应付民工工资的,银行账户被查封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当然最后法院从实际出发,让承包商提供实物担保或其他相关单位担保,缓解了危机。但这种恶意的反诉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预防和化解的方法:

第一,提供担保以解封账户。

第二,加强签证与索赔。

第三,追究对方责任。如用其他单位房屋担保或担保公司担保发生费用,可以要求对方承担。如果是用自己的房屋担保,对于评估费用以外的其他损失则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

二、遭到巨额反诉的风险

1、遭巨额反诉并承担责任之风险。某企业在外地承包了一工程,当向发包人催讨工程款时,发包人推说资料不全不付。当承包人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其支付工程款时,对方则反诉承包人工期、质量有问题,并申请查封了承包人的账户。承包人为了保证发工资,结果只能以自有的大厦做担保。

2、工期违约金纠纷案件的审判思路变化要求我们加强工期管理。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它是二审法院将一审法院作出的“不予支持建设单位的逾期竣工违约金之反诉请求”完全改判的案件。

一审法院认为: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未按合同约定提供足够的供电量、加层导致工程量增加、设计变更、甲供材料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工程延期竣工,现建设单位要求施工企业支付延误工期罚款的请求,缺乏事实依据,理由不能成立,逾期竣工违约金请求不予以支持。

二审法院认为:1、由于建设单位按约以确认的工程进度款支付工程款,故施工企业以工程款未到位作为延期竣工的抗辩理由不能成立;2、双方对供电量不足问题互有往来函件,施工企业对该事实也表示认可。现施工企业以此为由认为其可以延期竣工,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不予以支持;3、加层虽导致工程量的增加,但未按照双方约定予以签证,施工企业要求顺延的理由不能成立;4、设计变更与材料供应问题与施工企业延期竣工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施

日本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措施

日本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措施 摘要: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日本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措施,并与以往相比较分析了这次的政策特点,指出日本银行的政策对于确保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金融政策成本的角度评价,日本银行以注资为主的金融政策是高成本和低效益的政策。 关键词:日本银行;金融危机;金融政策与措施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日本经济也深受其害,经济下滑幅度甚至超过危机发源地的美国。为应对金融危机,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最近,鉴于急剧的日元升值和物价持续下降,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进一步加强了政策操作力度。本文将对日本银行的政策与措施进行探讨。 一、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这次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对日本股市的影响 2006年,日本随着通货紧缩形势好转,股市不断回升,日经225种平均股价升至17000日元以上。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一些国际投资资本从美国市场出逃流入日本股市,促使日本股价持续上涨,2007年6月底,日经平均股价涨至18138日元(为本世纪最高价)。之后,随着国际资本的流出转为下落,到年底最后一个交易日,日经平均股价报收于15307日元。2008年8月降为13073日元,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引起国内外市场极度不安,使日本股市急剧下挫,9月底日经平均股价跌至11260日元。之后,10月8日、10日、16日股价下跌幅度连创新高,分别为9.4%、9.6%、11.4%,到11月底跌至8512日元,仅仅3个月就跌去35%。2009年3月3日,日本股市大幅下挫,日经225种平均股价跌至7229.7日元,为上世纪90年代日本股市泡沫崩溃以来最低值。随着股价不断下跌,股市总值也相应收缩,2008年底,东京股市总值收缩为283.4602万亿日元,比2007年同期减少200.3687万亿日元,这意味着200多万亿日元(约占当年GDP的40%)股票资产蒸发。①因此,日本企业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比例发生逆转,经营严重恶化。可见,金融危机对日本实体经济的影响已大大超出虚拟经济范围。 (二)对日元汇率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还引发了新一轮日元对美元的升值。2008年8月危机发生前,日元兑美元为1美元=109日元,此后日元不断升值,12月升至1美元=91日元。进入2009年日元进一步升值,2009年1月22日,升至1美元=87日元。2009

工程安全风险识别及安全风险应对控制措施.docx

工程安全风险识别及安全风险应对控制措施 序号 施工内容 危害分析 预防措施及处理措施 1 危化品危害 1、酸碱灼伤 2、高温烫伤 1、严格办理交出手续,确保物料安全隔离; 2、施工人员劳保用品穿戴整齐。 3、酸碱作业时必须佩戴防护面具或穿防酸服。 4、如有灼伤,大量清水冲洗≥ 20分钟,然后送医院处理。 2 化学气体 1、吸入性伤害 1、吸入气体者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安静及保暖。 2、 3、患者应及时送到大医院或有职业病科的医疗单位救治。 3 动火作业 2、引起火灾、爆炸 3、火花飞溅损坏仪表电器、电缆 4、严格执行厂内的动火作业制度。 2、加强仪表电器、电缆的防护及周边管道的防护。 3、不得堵塞消防通道,保证充足的消防水源,配备适当的灭火器材。

4 现场施工 违规、违章作业造成安全事故 1、严格遵守安全技术规程和操作规定施工。 2、生产岗位配备少量急救药品。 5 用电作业 1、错接引起线路短路 2、触电 1、临时用电需提前办理用电审批手续,不得私自乱接。 2、必须由本厂职电工负责接电 3、电缆破损处及时做绝缘处理。 4、移动式电动工具必须配备触电保安器,防止人员触电。 6 受限空间 作业 1、窒息。 2、化学灼伤。 3、触电。 1、确保安全隔离,并加挂警示牌。 2、清洗、置换合格,保持良好通风,定时检测。 3、必须办理《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4、必须落实好施工人员安全防护措施。 5、受限空间作业必须有专人监护。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制止作业,并立即采取救护措施。发生事故时,救护人员确保做好自身防护后,方可进入受限空间实施抢救。 6、受限空间照明电压应小于等于 36V,在潮湿容器、狭小容器内作业电压应小于等于12V。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作业或进行电焊作业时,应配备漏电保护器。在潮湿容器中,作业人员应站在绝缘板上,同时保证金属容器接地可靠。

企业如何才能在经济危机中求发展

企业如何才能在经济危机中求发展 一.题引: “由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正在一波波向世界各国扩展。在我国,八万家中小企业纷纷倒闭,近日,又一波企业倒闭潮又在我国卷起。” 二.现状及分析: 八万家中小企业纷纷倒闭,是因为在当前外在经济的影响下,本身缺乏竞争力,缺乏资金,技术,,等等因素才导致最后的结果。 1.今年以来,民营企业因为管理不善或者资金链断裂的原因倒闭的不少,倒闭企业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忽略了主业,过度扩张,进行了产业的多元化投资,或者主业本身就不强、不大,没有技术及质量优势。 2.那些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小企业,只能在市场经济很好的环境下才能获得生存,一旦市场经济出现浪潮,在价格战中很容易就被淹没,倒闭破产在所难免。市场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 3.要在今年这样的环境下保持增长,须有性价比高、品牌效应好、附加值高的产品。把产品做专、做强,使产品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才能在危机中站稳脚跟。 三.在危机中求发展: 创新,是企业永恒的话题。依靠创新,我们才能在这场风暴中找到机遇。在“寒冬”中站稳脚跟我市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发现,不少企业“安然无恙”地按照既定方略前行,化解危机为机遇,有的甚至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过倍的逆市飘红。 做好前瞻性技术产品研发必须意识到科技创新应对抗击风险的厚重力量。企业若想既做大又做强,就必须高瞻远瞩,提早着手研发能够引领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以占领市场的主导地位。金融危机冲击市场时,旧产品已经提前自我淘汰,新型产品依靠独有技术形成“逆流而上”,成为市场中的佼佼者。在产品研发前,通过市场调研找准定位,把产品的成本消耗、流程设计、上市价格以及产值和利润等做出精准预算,这将成为市场拓展中新的创新增长点。 1、自主创新,把握机遇 金融危机的到来是一个机遇,验证了自主创新、练好内功,是增强发展的后劲,应对危机的根本之策。创新,意味着拥有逆势之下突围的话语权,意味着提升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金融危机影响最深的,应该是产业链末端的传统制造业,要承接国家扩大内需的“东风”,反而迎来了绝好的发展机遇。不可否认国际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依靠自己的品牌,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抓住目前原材料价格下降的制造优势,从靠扩张、外延式的发展转向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企业利润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明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算没发生金融危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也很容易被淘汰。

企业如何应对危机

以信任和信心直面危机 ●刘瑞旗:用信心赢得信任 首先,真正的财富在哪里?真正的财富在别人的记忆当中,你有信誉了,人家信任你了,人家会愿意把财富给你,在市场经济中体系中“信任”尤其重要。在企业的发展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什么?关注别人对你的记忆。你要发展的话,一定是别人对你的信任,所以你不管碰上什么风险,碰上多大的危机,你会比别人好。因为信任就是别人对你的记忆,不管是在什么样的阶段,都会为这种记忆付钱的。别人对你的信任从另一种角度上说,是取决于你的信心。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再有信心也没有用了,信任是永远在自己平常的心中建立起来的,信心就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你就是要成为第一,你要保持你的第一,你就是第一,如果你今天不是第一,你要努力地成为第一,如果你今天是第一,你怎么样永远保持你的第一,这很重要,这就是信心,不是说今天有危机我们就要增加信心,没有危机了就不要信心了。你看这个社会发展到今天,未来世界没有给第二留下位置,你一定要成为第一,至少你要在成为第一的状态当中,增加信心。今天我不是没有关系,但是我要在成为第一的状态当中,不断的成长,那你的信心就有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别人的信任是通过你成为第一的概念,你成为第一了,会得到更多的信任和信赖你的人。 ●沈健:沟通达成信任 信心最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的订单在下降,我们的盈利也在下降,很多的员工非常担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搞了一些相对比较不正式的沟通——如“金融危机沟通午餐会”。

由高管出面,结合他们自身的经历,用他们自己的经验跟员工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沟通。而且这些非正式的沟通中,老板说的话比较直接,员工感觉到自己的饭碗跟金融危机的关系密切相关。员工非常震撼,他就会马上落实到行动上来,他相信今天的努力是给自己的饭碗挂钩的。另外公司还通过多种渠道鼓舞士气——很多公司今年的新年年会都取消了,但我们却计划把新年年会办好,而且要“大张旗鼓”办“诺基亚的奥运会”——在国家的体育馆,请真正的奥运冠军来和大家沟通,以弘扬拼搏奋斗的精神(当然费用是其他环节节省下来的)。我们有一个口号是“你能做,而且能做得更好”,我们要鼓励员工继续保持信心,我们明确告诉员工,我们是不想裁员的,我们是跟大家同舟共济的,但是你们要努力,你们每一个人一点一滴的成果加起来就是企业总的竞争力的体现。 裁员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李玉卿:高层降薪不裁员 作为国有企业,它有三个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比较起其他的企业来可能更重一些,所以我们裁员的可能性不大。企业裁员了,往社会上推,这也不是一个办法。从我们企业情况来看,假如说你裁员了,也解决不了面临的危机问题,只能使这个企业没有信心,给社会增加负担,给社会造成不稳定,所以我个人理解,裁员的可能性不大,有可能是管理层降薪什么的,降薪不裁员。我个人理解危机是两个意思,首先是“危”然后是“机”,危险和机遇。危机的时候也是有两面性的,你要利用这个机会,提高技术,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是一个机会。

金融危机来临时各方的应对措施列举

金融危机来临时各方的应对措施列举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针对金融危机先后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金融危机应对措施1、注入流动性 为缓解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问题,各国央行纷纷向金融市场注人流动性。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欧美日等各国央行一直都在不断地向金融市场注资。自2008年9月以来,这种注资的规模和范围更加扩大,反应更为迅速。仅以雷曼申请破产的一周为例,美国、欧洲央行、英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共计向流动性紧张的金融市场紧急注入4960多亿美元。 金融危机应对措施2、金融机构国有化 为了防止危机进一步扩散,对已经陷入或面临破产境地的金融机构,政府出面接管实行国有化。自2008年9月以来,美国已先后接管了受金融危机影响而陷入困境的全美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联储还通过向陷入困境的AIG 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持有了AIG79.9%的股份。在欧洲,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凭j 国政府为挽救陷入困境的富通集团达成协议,分别出资40亿、47亿和25亿欧元,购买富通集团在各自国家分支机构49%的股份。英国政府接管了陷人困境的最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周正业老师,领导力管理专家,团队建设专家。南京师大文学学士、法学硕士。上海交大客座教授,历任美资跨国公司高级经理。欧洲最大培训公司合作讲师。现任天下伐谋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营销学院执行院长。德国政府对濒临破产的德国第二大商业地产借贷机构——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提供贷款保证。冰岛政府为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将该国前三大银行全部收归国有。乌克兰央行接管乌工业投资银行。此外,各国还纷纷推出了各自的金融机构国有化计划。例如,英国政府宣布了一项核心为国有化的银行救援案。英国政府将动用总额500亿英镑的“银行资本调整基金”,向英国各大商业银行注资。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也都有相似的国有化计划。 金融危机应对措施3、降低官方利率 为了降低借贷成本,缓解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各国央行纷纷降息。2008年9月份澳大利亚央行7年来首次降息25个基点。10月7日,澳大利亚央行进一步大幅减息100个基点,是其继1992年经济萧条以来的最大降幅。全球央行降息序幕由此拉开。10月8日,全球包括美国、欧洲、英国、加拿大、瑞典和瑞士央行在内的七大央行同时宣布降息,降息幅度高达50个基点。这些央行减息均为“非常规”减息,因为减息均未在央行例行会}义期

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 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其效果评述1 2007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9年全球GDP 增长率将降至0.5%,其中发达国家的增长率为-2%。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刺激经济举措,以应对二战后最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全球经济刺激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数额之巨,为世界经济史上所罕见。在危机刚刚爆发之后,主要经济体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着力点在于救助金融机构,防止金融危机再度恶化。金融危机很快波及到实体经济,主要经济体应对措施的着力点在于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阻止经济下滑,促进经济复苏;金融危机已将全球经济带入了未知的境地,展望未来,主要经济体刺激政策的着力点还落在扶植新兴产业,提前谋篇布局,抢占制高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恢复市场信心,促使经济回暖,但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全球经济走出衰退,尚需要更多的后续政策支持,现有经济刺激政策中的缺陷将在未来逐渐凸现。 主要经济体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 1. 金融救助方案 金融机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金融 1 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专题报告。参与讨论并提供材料的成员包括:张明、姚枝仲、李众敏、郑联盛、曾省存、马锦。执笔人为何帆。 June. 1, 2009 https://www.doczj.com/doc/661459965.html, Policy Brief No. 09038

稳定报告》估计,全球金融体系因亏损导致的资产减记约为4.4万亿美元。按照2008年的水平计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的减记规模相当于37年的官方发展援助,美欧金融机构的资产减记规模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的13%。 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三管齐下”,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方入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和非常规的政策,实施全面的金融救市方案。第一,从资产方来看,危机之后金融机构亏损严重,不得不低价抛售金融资产,导致金融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救助的办法是政府出资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第二,从负债方来看,危机之后金融机构纷纷“惜贷”,导致金融市场上流动性短缺,救助的办法是各国央行通过各种形式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试图缓解信贷紧缩的困境。第三,从所有者权益来看,遭受损失的金融机构不得不减少自由资本金,甚至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救助的办法是通过直接向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注入资本金,实施“国有化”控股。 美国的金融救助政策最早强调购买不良资产。2008年10月,美国政府通过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案(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中就包括高达7000亿美元的不良问题资产救助方案(Troubled Assets Relief Program,TARP),用于购买金融机构问题资产以及帮助金融机构注资。为了向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流动性,美联储还推出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相对而言,美国在向金融机构直接注资方面,因为担心有“国有化”嫌疑,表现较为迟疑。欧洲在金融救助政策方面则较强调政府通过注资获得金融机构股权。比如,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向富通集团注资112亿欧元,英国向苏格兰皇家银行等三大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向六大私营银行注资105亿欧元等。在这些注资方案中,以英国的方案最具代表性。英国向本国银行注资后获得的是银行的优先股股权,因而英国政府虽然是被注资银行的股东,但不干预银行的经营活动,只享有优先分红的权利。英国政府还承诺,一旦对这些问题银行的注资在未来获得盈利,会把这部分盈利注入社保体系。在问题更严重的冰岛、瑞典,政府甚至直接接管金融机构,实施完全的国有化。欧洲各国政府一般不直接购买金融机构的“有毒资产”,现在看到的案例主要是2009年3月7日英国政府接手该国第三大银行莱斯银行集团2600亿英镑的“有毒资产”,作为交换条件,政府对该行持股从现阶段的43.5%上升为65%。日本的金融机构经营较为保守,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损失相对较少。日本也采取了收购不良资产、注资等方式帮助出问题的金融机构,但规模相对较小。比如,日本用于收购金融机构问题资产的资金约为10万亿日元(约1000 2

(营销策略)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的营销策略

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的营销策略 本文详细论述了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的营销策略。 本文重点论述在短缺经济、通货膨胀经济,过剩经济这三种环境下企业的营销策略。 1企业在短缺经济时期的营销策略 有些特定行业常常会遇到需求过度,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当许多行业同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时,我们则说出现了一个短缺经济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企业应该对营销策略作出必要的调整。而下面两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第一种是不计后果地减低营销额,大幅度提高销售价,降低产品质量,削减新产品的研制,减少顾客服务项目与内容。根据客户的支付能力分配产品的供应,减少市场调查、广告及推销走访等的开支预算,淘汰利润较低的产品,但是所有这些行为都只是为了获取眼前利益。一旦恢复正常,许多顾客就会转向其他供应者。 第二种是一如既往,按常规营销。他们认为短缺状况只是暂时的,企业仍然生产与原先同样的产品向老顾客销售,只是适当提高一点价格以弥补成本的增加,用于广告、推销队伍和市场调查的开支,仍同以前一样多,只是广告信息略加改动而已,这些措施尚能短时间维持企业的净利率和在顾客中的信誉。但从长远的观点看,这些做法却难以改善企业的最终境况。 在严重短缺时期,需要采取第三种方法,即战略性营销调整。企业应成立一个委员会,负责预测短缺的前景,并确定改变客户组合和营销组合的方案。

1.1客户组合——通常在一个企业的全部客户中,只有一小部分客户的业务量,就占了企业销售额的大部份(即所谓的20-80惯例)。大多数企业都把自己的客户根据其销售额,销售增长状况,盈利状况和业务往来所花的费用,分为A、B、C、D四类。对A类客户,只要他们的需求量不是大幅度超过原先的订货水平,就满足他们的全部需求,对B类客户,按原来订货水平,供应80%的货源,对C类客户,只供应原先订货水平的50%的货源,对D类客户,只供应原先订货水平的20%的货源。此外,第五位的就是新的A类客户,向他们供应订货量的50%。 1.2产品组合与设计——资源短缺和投入成本上升都会使企业产品组合中各产品的盈利率发生变化,企业就得把稀有的原料和燃料,都用于生产获利较多的产品。企业需要对产品进行一次检查,找出不值得再经营的产品,淘汰盈利较差的产品,同时,对新产品和现有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企业可以根据产品的价格和营销额、费用等对每一个产品的需求进行优化,运用线性分析方法,就可以得出产品的最佳组合和最佳盈利方式。 1.3订价——供不应求的企业会碰到如何在客户中分配产品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很有效的方法是提高价格,那些对产品有强烈需求的客户,能够承受较高的价格,这样也就使供与求很快达到平衡。企业对供不应求的产品价格提高多少,必须小心谨慎,至少需考虑三个方面的反应。第一个是政府可能制订限制涨价的规定,或提出制止涨价的警告。第二个方面是竞争对手,竞争对手的价格措施限制了企业运用价格手段的效果,企业提价幅度不能远远超过竞争对手的提价幅度。第三个方面是顾客,顾客对企业重新定的价格是否公开或者太高会留下印象。短缺时期过后,顾客就会不再理会那些他们认为有价格欺诈行为的供应商。

关于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如何应对国际贸的论文

关于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如何应对国际贸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壁垒企业策略 论文摘要:随着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蔓延,及其对各国实体经济影响的日渐深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渐加强,形成了主动性反倾销反补贴壁垒,以及隐性绿色壁垒等本质为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新型贸易壁垒,本文研究新贸易壁垒对于我国经济市场的影响,并对我国企业应时国际贸易壁垒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长期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强大拉力,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贸易形势的日趋严峻,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逐步抬头。各国为保障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或者实现某些特定目的而采取的各种贸易保护政策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全面。 一、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壁垒的新形式 细数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所遭遇的贸易壁垒,主要有以下两种新形式: (一)主动性反倾销反补贴壁垒。 实践中,随着出口国为了销售多余产品、扩大出口或争夺国外市场,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将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对进口国某一产业的建立和发展造成实质性损害、威胁或阻碍,就会招致进口国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的惩罚。有鉴于此,为了限制倾销而采取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是合理的,但如果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的程度超过了其合理范围或合理程度,就会演变为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从而对正常国际贸易形成阻碍。而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卖体经济的破坏日趋严重,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世界各国纷纷进一步发展和强化反倾销手段,使得反倾销反补贴手段正逐步由传统单一、被动的对倾销造成损失所采取的弥补性贸易措施,向主动保护本国脆弱产业不受侵害的保护性贸易措施发展。 (二)隐性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是指国际贸易中进口国为了维护本国工业的经济利益,凭借自身先进的环保技术,利用国际社会对环保问题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觉醒,通过刻意提高贸易关税,如“碳关税”和非关税如环境标准、环境技术等手段,阻碍他国产品进人本国市场从而达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展,为了保护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本国制造业,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纷纷表示计划征收进口商品的“碳关税”,迫使发展中国家采纳超出其资源偿付能力的环保标准,弱化其国际贸易的优势。可以看出,以“碳关税”为代表的隐性绿色壁垒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壁垒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措施 1.规范企业出口行为,防止恶性竟争 多年来,中国进出口领域经营秩序混乱,专业外贸公司和自营进出口企业各自为战,为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措施及实施情况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措施及实施情况2010/08/11 --------------------------------------------------------------------------------------------------- 为应对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财政部和美联储联手推出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和财政刺激计划。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连续不断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从金融救援到实体解困,从应急式的“危机处理”到长期性的“结构调整”,其使用频率之高、政策范围之广、实施力度之强实属罕见,对遏制经济深度下滑,提振美国经济,促进美国可持续增长的基础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着眼于应对金融危机的金融救援与经济刺激计划 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美国政府重拾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手段,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的危机应对机制和政策框架。 金融救援计划 (一)金融救援的目标与途径 美国金融机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数据显示,金融机构的资产减记规模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的13%,家庭金融资产缩水20%。为挽救频临崩溃的金融系统,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决策当局“三管齐下”,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方入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非常规的政策,实施全面的金融救市方案。第一,从资产方来看,危机之后金融机构亏损严重,不得不低价抛售金融资产,导致金融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救助的办法是政府出资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第二,从负债方来看,危机之后金融机构纷纷“惜贷”,导致金融市场上流动性短缺,救助的办法是央行通过各种形式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试图缓解信贷紧缩的困境。第三,从所有者权益来看,遭受损失的金融机构不得不减少自由资本金,甚至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救助的办法是通过直接向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注入资本金,实施“国有化”控股。 (二)美国两轮金融救援计划 为实现上述目标和途径,布什政府(7000亿)和奥巴马政府(1.5万亿)实施了总规模达2.2万亿美元的两轮金融援助计划: 1、布什政府的金融援助计划(TARP) 内容要点:2008年10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批准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7000亿美元计划。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授权美国财政部处理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在两年有效期内分步使用7000亿美元资金,通过“资本收购计划”、“目标投资计划”以及“资产保证计划”等购买金融机构受损资产;二是建立问题资产处置计划后,允许财政部向金融机构受损失资产提供保险;三是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和独立委员会对法案的实施进行监督;四是要求将美国国债最高法定限额从现有的10.6万亿美元提高到11.3万亿美元,以便为政府实施救援计划留下资金空间;五是将保护纳税人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六是增加对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房贷申请人帮助。 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增发国债,而联储方面筹措资金的渠道则来自资产置换、财政注资和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杠杆化),其中,资产置换超过3000亿美元,财政注资2000亿美元,其余部分为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员工应对经济危机的七种办法

员工应对经济危机的七种办法 全球金融危机使不少企业,感受到寒冬的提早到来,同时也实实在在的危及到职场一族,甚至是姣姣白领!企业裁员潮令普通员工顿感大势不妙,也使白领人人自危。身为职场白领,怎样才能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保住自己的工作,并且突出重围,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顺利?是职场一族人人思考的问题。面对如此巨大的金融危机,职场人士要想安全度过,必须采取积极稳妥的职业生涯策略,审慎做好应对,处理得当可以化危机为转机。为帮助职场一族化危机为转机,特为白领归纳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七种办法。 第一,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的情况之下,不少企业首先会采取降薪的措施,既然降薪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不妨抱着理解的心态,坦然接受公司的降薪决定,与公司患难与共。因为相比被公司裁掉来说,降薪已经算是退而求其次的莫大荣幸了。所以,请理解并接受降薪决定。 第二,经济不景气将使人人自危,要想保住饭碗,只有更加专注于本职工作,保持心情愉悦,不轻易受到传言的影响,排除郁闷和恐慌心理,全力以赴地对待工作,以突显出自身的价值,才可能给自己增加留下的机会。一句话,专注本职工作,突显自身价值。 第三,为企业创造直接价值是一个精明能干的白领所追求的。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如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则不可能被老板裁员。 第四,加紧学习,提升实力,时刻保持职业危机感,除了学习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专业技能,还要积累一些可转移技能,如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做企业不可多得的复合型人才。 第五,还要多加强人际沟通。当今职场,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能让自己更多一些地接触到一些信息和资讯,以便及时做好应对。所以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同时要力所能及且不显山露水地主动承揽更多工作内容,减少可替代性。这样做不仅能够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更可以兼任其他岗位的工作,成为“节约型人才”,减少被别人替代的机率。 第七,此外,在经济衰退企业大量缩减人员的时候,可能有一些优良企业仍然会大量招贤纳士,挑选精兵强将为企业储备人才,所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寻求职业生涯管理专家智慧支持,看准时机,跳向优良的大型企业,成就人生伟业。 总之,可以预料经济危机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就算职场白领们当前还没有遇到外在小环境影响到职业生涯,但也很有必要做好预防。上述七种办法对于白领在全球金融危机下自救自强应该有所帮助。祝职场白领安全地渡过金融“寒冬”,快乐地迎接春天的到来!

应对经济危机推动经济发展计划.doc

应对经济危机推动经济发展计划 一、积极应对挑战,促进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在XXXX,将从25XXXX中小企业地方留成税收中提取5%的补充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和使用由市经委和财政局制定,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实施。 6、设立市直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基金。市财政安排市地方税务部门已按省级征收标准征收入库的,超出部分由市财政返还;企业符合法定减免条件的,地方税务部门应积极协助省级主管部门申报、争取。 XXXX年或以上,风险投资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可以在当年的 7XXXX年中扣除,如果当年扣除不足,可以在下一个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XXXX 。创新金融产品,充分利用保函、信用证套餐、承兑汇票、票据贴现等金融工具,有效为市场、技术、发展前景。企业提供信用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特色和有影响力的金融服务。不断推出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新产品。各类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适用于电力能源、纺织服装、林纸、冶金建材、机电制造、餐饮六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重点外贸出口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对优质成长型中小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利率上调幅度控制在较低水平,有效减轻企业利息负担。

XXXX年度借款资金;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进入担保行业,促进企业互保和商业担保业务的规范发展。力争今年向XXXX筹集市级担保公司的资金,并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弥补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各商业银行应积极配合担保机构拓展企业担保信贷业务,商业银行的担保放大倍数不应低于3倍。充分发挥担保机构的融资作用。 2。加快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落户。对新设立或引进的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和后台服务中心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并报省有关部门确认,由地方税务机关审批。给予3年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3。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从新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之日起,3年内从其营业收入中征收的地方留成部分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由财政全额返还。 XXXX年度额度规模按XXXX年度工业企业短期贷款净增量的 1.5‰、2‰给予奖励,不得超过上半年企业上缴外汇额度。 四、加强协调管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20、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优化部门服务。相关执法部门应加强服务和安全检查,避免和减少惩罚性检查;市纪委(监察局)设立经济环境企业监测点,经常走访企业,了解和掌握部门行政执法情况,加大对优化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的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破坏经济环境的行为。 21、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清理现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类行政事

施工安全管理及风险控制方案83920

马鞍山宜源电力设计院贵池项目部 XX工程 施工安全管理及风险控制方案

施工单位(章): 2018年01月 批准:日期:安全审核:日期:技术审核:日期:

编制:日期: 目录 1概述 (1) 1.1编制目的 (1) 1.2编制依据 (1)

1.3工程概况 (1) 2安全目标 (1) 2.1安全目标 (1) 3安全管理机构及职责 (2) 3.1管理机构 (2) 3.2安全职责 (2) 4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4) 4.1作业人员基本条件 (4) 4.2安全管理制度和台帐 (5) 4.3施工安全方案管理 (6) 4.4 施工机械管理 (7) 4.5安全文明施工费管理 (7) 4.6 作业人员行为管理 (7)

4.7 应急管理措施 (8) 5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8) 5.1 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8) 5.2 施工重大风险及预控措施 (8) 6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11) 6.1施工准备阶段 (11) 6.2施工阶段 (11) 7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 (14) 7.1 防止大气污染 (14) 7.2防止水土污染 (14) 7.3 防止噪声污染 (14)

1概述 1.1编制目的 为规范和指导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文明施工及安全风险过程管控,明确各岗位职责,落实参建人员安全责任;按照“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设施标准化、现场布置条理化、机料摆放定置化、作业行为规范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要求,对本工程施工安全工作进行全方位细致的策划,预判重大作业风险,制定风险预控措施,保障作业人员和设备财产安全,实现工程安全目标。特制定本方案。 1.2编制依据 1.1.1 贵池供电公司工作委托单; 1.1.2 《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Q/GDW738-2012); 1.1.3 《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10kV开关站典型设计(2016版)》; 1.1.4 贵池供电公司提供的负荷数据、相关运行参数、资料; 1.1.5 国家其他相关的规程规范。

领导应对金融危机的讲话稿

领导应对金融危机的讲话稿 Speech document of leaders' response to financial crisis 编订:JinTai College

领导应对金融危机的讲话稿 小泰温馨提示:讲话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本文档根据题材主题讲话稿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冲击着全球经济,我国、我省、我市经济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面对金融危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当前全党全社会的重要任务。经济发展要始终遵循应有的规律,违背经济规律必将会受到惩罚。就我市经济发展走势看,下一步可能会有更大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重点产品市场萎缩,企业效益明显下滑,投资者的信心有所下降,重点项目投产达产难度已经显现。这些冲击和影响有企业自身管理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密切相关。我们要面对危机,正视困难,增强应对危机的紧迫感,增强忧患意识,趋利避害,积极应对。 要迎接挑战,在危机中实现国民经济新的转机。任何一次危机都必然带来新的商机和发展机遇,我们要善于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在不利的条件下捕捉加快发展的良机。一是工业经

济已经走出低谷,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在结束了10年工业亏损历史,结束了10年财政低迷历史,结束了10年没有大项目支撑历史的基础上,今年 全市经济仍然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年初提出的“一个巩固、两个领先”的目标基本实现。到10月末,全市 生产总值增幅仍在20%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增幅33.7%,固 定资产投资增幅51.8%,工业总产值增幅40.3%,工业增 加值增幅22.9%,利润增幅44.2%。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工业增加值增幅、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都排在全省前三位,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企业体制、机制的适应力明显增强。企业改制后,机制的灵活、体制的创新,为适应市场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应对今天的金融危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是转化经济风险的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我市工业企业多、产业门类全,在金融危机面前,风险和冲击大大分散,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四是支柱骨干企业发展的势头仍然良好。在这场金融危机面前,很多企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可喜的是**的骨干企业仍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冶金业受到巨大冲击的情况下,红钢仍满负荷生产,市场前景看好。其他一些骨干企业虽受到一些冲击,但下一步发展的机遇大干挑战,将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五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断改善,金融部门对地方发展

浅析金融危机下小型企业如何应对市场的变化

浅析金融危机下小型企业如何应对市场的变化 工商0903 (0963XXXX)李辉 1 研究背景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确保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思路决定出路,在当前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困扰下,再加上小企业自身的“先天不足”(资金、人才、技术匮乏),发展小企业需要转变思路,另辟新径。 如果领导者有强者的心态和勇气,那么危机只会令小企业越来越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危机反而可以视为改革与成长的机会,要知道危机与困难只是表象,变革与创新、发展才是实质。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危机中找到突破口,变压力为动力,让机遇成就自己!

2 文献综述 2.1 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和概念 小企业是指劳动力、劳动手段或劳动对象在企业中集中程度较低,或者生产和交易数量规模较小的企业。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发展,世界各国都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小企业的范围和特征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相应地确定中小企业的概念。对小企业的界定因地域、行业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我国界定小企业的标准是依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的。 2.2 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Crisis),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组合。 2.3 小企业需直面金融危机,立足长久发展 首先,小企业可在转型中发展。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明确的发展目标“定位”和后期的发展之中的“转型”。而且,这两者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企业发展目标“定位”明确,有助于“转型”成功,而“转型”成功也更加坚定了企业的“定位”的准确性。 不过,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发展瓶颈的时候,此时,其“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就将提到日程上来。只要经过创新的产品才能符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赢得客户的青睐。而更多企业的“转型”成功,势必推进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于是,有人说产业升级是市场“逼迫”出来的。的确,当单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模式受到制约。企业就应该考虑到“转型”的问题,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就成为企业的转型的利器,企业应该从长远战略角度来考虑自身的发展问题。 其次,小企业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其实,“转型”也是一种“发展”。小企业的“转型”不是一天能够实现的,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要持之以恒才能看到成效。而且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企业转型才能够更容易成功。的确,总有一种力量,推动着企业的转型和发展。而其最核心的力量就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发展。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风口

中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中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2008年进入9月份,被称之为金融海啸的从美国华尔街发生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虽然此次经济危机最终影响还难以预测,但短时间内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已不可避免。面对国际上的经济动荡,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中国经济必然受到冲击,同时中国虽然在今年顺利完成奥运会的举办,但2008年对中国来说绝对是多事之秋,一些改革开放中深层次矛盾暴露出来,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已面临普遍的质疑和挑战,严重阻碍整个社会进一步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国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为此,执政者已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政府在十七大以后也采取了一些加大民生保障的措施,但在经济发展受到外界冲击,内部原有矛盾和问题又不断呈现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成经济和制度的转型非常困难,有学者提出以扩大内需的方式来抵御外部经济环境的振荡,维持经济持续增长无疑是可行和必要的手段。但具体如何操作,是继续以往粗狂的投资带动增长,以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大大小小面子工程、腐败工程来实现内需扩大和经济规模扩张,还是遵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当前暴露的矛盾和弊端进行政策和制度上的改革和调整,解决整个社会进一步发展和上台阶的关键问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能顺利渡过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并以此危机为契机巩固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当前形势下,有必要采取政策和措施有: 1. 加速建立全国性的社会保障体制,完善全民的养老、医疗和失业救济制度,重点是全国性的信息网络建设。社保体制完善程度不仅直接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水平,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因此在社会出现重大危机时,往往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体现保障覆盖全面、分配更公平和公正、制度完善,而且其发展极其倚重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IT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因此国家在加快制度等软件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大全国性统一的硬件环境的建设来提高相关制度的执行手段,并且通过这个全国性网络建设来推动相关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相关IT行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因此通过扩大对社会保障网络投资来扩充内需比通过对占地资源大的高速公路重复投资以及各种面子工程建设来推动内需更有意义; 2. 加快和深化医疗、教育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教育保障制度,加大医疗、教育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增加政府提供此类公共服务的数量和品种,并提高质量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广大国民的后顾之忧,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其它方面的生活水平提高,从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和内需。 3. 改进社会的分配制度,减少和遏制通过权利和社会资源垄断获得超额收益。具体措施有充分利用反垄断法,促进民生领域的市场竞争,降低广大民众的基本生存成本;此外通过改进和简化税收制度、削减政府服务收费项目也可以达到调整社会分配的目的。如减少部分税收品种和数量(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额等)也可使广大民众增加收益、减少支出而提高生活效率和质量; 4. 改革个人住房分配制度和房地产发展策略,对各类建筑物收取物业税同时由国家向公民发放住房公积金。针对目前房地产发展的问题,国家虽然采取了

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分析

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 标签: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 0 引言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 1 金融体系失衡 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2 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