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木耳高产栽培技术

毛木耳高产栽培技术

毛木耳高产栽培技术

毛木耳又称黄背木耳,粗木耳等,与黑木耳相比,颜色较浅、质地硬、产量高、适应性和抗逆性强、易于栽培管理、出耳快、产期集中。栽培简便,产量高,产品既能鲜售又能干销,已成为农村致富,农民增收的优势项目,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食用菌。

一、分布与发展现状

1981年由台湾引入内地,90年代已形成规模化种植。毛木耳分黄背木耳和白背木耳两大类,黄背木耳栽培主要分布在山东,四川,河南,安徽四省,白背木耳栽培主要在福建。黄背木耳是1988年引进到山东鱼台的,由于其产量高,质量好,易栽培,便于干燥贮藏,因此很快得到推广,鱼台与苏北相邻,形成了鲁苏一亿六千万袋连片的大产业格局。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二、营养价值与药用作用

毛木耳含有十七种氨基酸、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等。特别是富含人体易吸收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木耳具有补气益智,滋补强壮,补血活血、养血止血、护肤美容,滋养润燥,养胃润肠等功效。尤其能够有效抑制人体各种癌细胞的生长,降血压,降血脂,有预防和治疗多种心脑血管和糖尿病等作用。其绒毛含多糖尤为丰富,具有多种药效,有良好的清肺益气功能,是纺织、采矿、冶炼、理发、环卫等行业从业人员理想的保健食品。

三、栽培季节和栽培方式

(一)栽培季节

毛木耳属中温偏高、稳温结实性真菌。较耐寒耐热,菌丝在0℃以下较长时间不会死亡,在37℃时仍能生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3~30℃,子实体生长温度18~34℃,最适温度为24~28℃,培育出来的毛木耳产量高,质量好;温度超过30℃,生长快、耳片薄、色红而毛稀;温度低于15℃,耳基形成及分化均十分迟缓。在淮海流域11月下旬~翌年4月份制种和制袋培养,比较适宜的出耳时间为5月上旬~10月上旬。

(二)栽培方式

主要采用代料灭菌袋栽。室内、外均可,吊袋、菌墙、层架式竖袋和畦床地栽,可选用大棚、简易棚设施,也可利用林下遮荫栽培。

(三)耳棚设置

选用墙式栽培的拱棚,拱棚边高3m,棚顶中心高4m,宽8~9m,长度视场地而定,一般为20~25m。用竹竿、塑料薄膜、遮阳网、草帘等材料搭建,棚顶上层为秸草、中层遮阳网、下层塑料薄膜,棚四周外层用遮阳网,内层用薄膜,以便隔热和调节光线。在向阳方向需要黑膜或使用遮光率较高的遮阳网,以减少直射阳光。在耳棚顶部需每隔3m开一个50cm见方的通气窗。耳棚内,按长度方向,设2列床架,中间留1.2~1.5m通道,按耳棚宽度方向横向排列,长3.5m左右、宽1m、高2.1m、全架分4层,底层离地10cm,每层间隔50cm,床架行间相距0.8~1m。

(四)喷水设施

在耳棚内安装微喷设施,既可减少用工量,又使水喷施均匀。

四、品种选择

毛781是福建三明真菌所在80年代选育出的优良品种之一。朵型大、肥厚、背面毛色黄色。菌丝生长温度5~33℃,最适温度22~25℃。出耳温度15~37℃,最适温度20~30℃。菌株抗病性强,是内销的主要品种之一。

毛912、43-1、E03由台湾省引进。朵型大、面黑、背白,品种外观形状好,最典型的特点是背面绒毛多而白,耳质柔软,肉质细腻,品质优良,出耳温度18~33℃,最适温度20~30℃,是切丝加工和出口外销的主要品种。

毛8903由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选育。朵片大、耳面红褐色、背面绒毛短而白,耳厚角质多,耐高温,出耳温度15~35℃,最适温度20~30℃,适于鲜销和干制。

天晴1号由山东鱼台振南木耳合作社选育,菌丝生活力强、抗逆性强、朵型大、肥厚、产量高、耳片厚、出菇早,是鲜销和干制的主要品种,适于山东。五、科学配方

(一)常用配方

1、棉籽壳500千克,麸皮或米糠40千克,磷酸二铵2千克,石膏粉10千克,石灰粉10千克,钙镁磷肥10千克,白糖1千克。

2、玉米芯500千克,麸皮50千克,磷酸二铵2千克,石膏粉10千克,石灰粉10千克,钙镁磷肥10千克

3、木屑500千克,麸皮50千克,饼肥15千克,石膏粉10千克,石灰粉210千克,钙镁磷肥10千克,磷酸二铵2千克,白糖1.5千克。

4、棉籽壳150千克,玉米芯200千克,木屑150千克,石膏粉10千克,石灰10千克,麸皮40千克,磷酸二铵2千克,钙镁磷肥10千克。

5、玉米芯350千克,木屑3150千克,麸皮50千克,石膏粉10千克,石灰7.5千克,磷酸二铵2千克(钙镁磷肥10千克)。

6、玉米芯350千克,木屑150千克,麸皮50千克,石膏粉10千克,磷酸二铵2千克(钙镁磷肥10千克)。

(二)参考配方

1、杂木屑68%,棉籽壳15%,麦麸15%,石膏粉1%,碳酸钙1%。pH值自然(以下同)。

2、棉籽壳50%,杂木屑40%,麦麸8%,碳酸钙1%,石膏粉1%。

3、阔叶树木屑80%、麦麸或米糠15%、玉米粉3%、石膏粉1.2%、磷酸二氢钾0.5%、尿素0.3%。

4.花生茎蔓粉53%、玉米芯25%、麦麸12%、棉饼粉5%、玉米粉3%、石膏粉1.2%、磷酸二氢钾0.5%、尿素0.3%。

料水比(1:1.2)~(1:1.5),使培养料含水量达到60~65%。

实践证明,采用多种原料混合培养,比单一原料产量高,棉籽壳和花生茎蔓栽培料产量较高。

六、菌袋制作

(一)拌料

把主料玉米芯、棉籽壳、木屑、麸皮、米糠等倒在水泥地上摊平,再把辅料石膏粉,麸皮,石灰粉等混合均匀撒在主料上,把糖,磷酸二铵,磷肥溶入水中,再把水加入料中,搅拌均匀半小时后即可装袋。

(二)装袋

手工或者机械装袋均可。用聚丙烯塑料袋,规格:42cm×17cm(墙式立体栽培法)、50cm×17cm(立袋出耳适合林地树下栽培与夹袋高层栽培)。装好的料袋必须松紧适度(用手指轻按不留指窝,手握有弹性)。若装袋过松,导致菌丝生长过稀;若装袋过紧会影响菌丝的生长速度。装好袋的两端都扎成活结,以便接

种操作。

(三)灭菌

装料后迅速进入常压灭菌灶内灭菌,100℃后保持10~12小时,注意补水,再继续焖一夜,效果更好。

(四)冷却

把料袋从锅内及时取出,运入消过毒的室内或大棚内,8~10个高为宜,一定要摆放整齐,每排之间相隔8~10厘米,以便散热降温,料袋要轻拿轻放,发现菌袋破裂小口的,不要用手摸,用胶带及时粘上,破裂大口的要将料倒出重新装袋、灭菌。

七、接种

(一)用具

出锅完毕,把接种用品及菌种搬进接种室或接种棚内,用具主要有脱鞋,板凳,喷雾器,酒精,小勺等。

(二)洗种

用水桶盛大半桶清水,放入克霉灵50克溶入水中拿菌种去掉套环,打开袋口用小勺挖掉上端一厘米,然后放入克霉灵溶液中,内外清洗片刻拿出,用手拧一下袋口放好备用。

(三)消毒

用克霉灵50克加水7.5千克,用喷雾器喷洒接种用具及刚出完锅的料袋,随后用烟雾消毒盒点燃消毒,用量每锅10~15盒,一般都是头天傍晚7~8点前后灭菌。雾

(四)接种

待菌袋料温降到30℃以下,室内没有明显的气味,接种人员即可进入,先换上脱鞋,用75%的酒精擦手,把清洗好的菌种打开袋放好,取栽培袋,解开栽培袋扎口绳,用勺子取菌种放入袋内,尽量撒开,使袋肩部都有菌种,然后扎上袋口。一袋菌种可接种20~25袋培养料。

八、发菌培养

(一)排袋

接种后的菌袋放到培养室或大棚培养。发菌室应清洁、避光、冬暖夏凉、易

于通风换气、地面干燥。在放菌袋前,对内壁用石灰水粉刷,地面撒石灰粉,空间用必洁仕、菌宝等喷雾。在培养室地面上用砖排建墙基,把菌袋按“井”字型交错堆叠起来,每堆7~8层,或将接种后的菌袋堆成墙式。

(二)温度控制

菌丝生长温度是20~30℃,20℃以下菌丝生长缓慢,24~28℃生长最快最好,30℃以上又逐渐变慢变弱,如果长时间保持在32℃以上,即使菌丝能够缓慢生长。具体管理:接种后3~5天为萌发期,温度应保持在25~30℃,让菌丝尽快萌发。室内应遮光保温,5天后由萌发期转入生长期,袋内料温以24~28℃最好。要经常通风,室内空气清新,菌丝生长快,以后主要掌握袋间的温度,温度正常时两端没有冷凝水珠,或水珠呈无色透明。有红色水珠为缺氧,呈浅黄色或茶色水珠为温度超高,应通风降温,如通风无法降温时,应及时倒架,摆成井字型。(三)翻袋

接种后七天内不要翻动,以免杂菌感染,菌袋翻动越多污染率越高。10天后菌丝已占领菌穴,菌丝吃料直径有1厘米左右时,开始翻袋检查杂菌,发现污染的菌袋要及时处理。红色链孢霉是主要污染菌,发现时可用棉花团蘸煤油或柴油塞入破口处或涂于袋口,以控制孢子飞散传播;被绿霉、黄曲霉污染的菌袋要清出隔离培养,防止蔓延传播;若发生螨类、瘿蚊和跳虫等害虫,要定期用克螨特、阿维菌素制剂、菇净、吡虫啉、锐劲特等药剂稀释液喷洒。如发现老鼠危害,要及时撒施石灰,使菌袋表面覆盖一层石灰,即可阻止其危害;也用扑鼠夹,粘鼠板放在老鼠常出入处,进行扑杀,或使用对人畜无害的杀鼠剂杀鼠。以后每隔7~10天翻袋一次。由于菌丝生长迅速,新陈代谢不断加强,菌袋袋温也随之上升。为此翻袋时要将菌袋排稀,防止高温死菌。发菌期50~60天为宜,经催耳管理可采取墙式立体出耳,或在耳棚内掉耳出菇,也可在林下保湿地栽出耳。

九、出耳管理

(一)耳房选择

栽培室要求喷灌方便,水源水质符合饮用水质量要求,同时排水良好;光线明亮、通风良好;运输方便,便于管理。耳棚四周围严,防止外界风吹入耳棚。老耳房要进行彻底杀菌灭虫后再使用。

(二)排袋

将发好菌的菌袋堆成墙式、架式。栽培种放床架上,架式有竹架或木架,排袋架应牢固,木棍直径大于2厘米,木棍间相距20厘米,并同横边垂直,层高45厘米左右。墙式菌袋横放,剪去袋口塑料膜,每层袋口朝向一致,上层、下层方向相反,或口底交错排列,层间用两竹片横隔,以防高温。墙高10~12层(袋),底层离地面10~15cm。喷水保持耳房空气相对湿度85~90%,保温20~25℃,保持耳房“七阳三阴”光照和空气新鲜,经10~15d即可现出耳蕾。

(三)耳蕾发生期

若采取吊袋式或层架、畦床立栽出耳,应提前进行割口开袋处理。割口前,用0.2%高锰酸钾溶液浸洗菌袋外表进行消毒处理,然后用消毒过的刀片,在塑料袋周围均匀开孔,开孔用刮胡须刀片割洞穴。洞穴的形状有“V”、“∧”、“+”、三种,以“V”型最佳。一般每袋开10个左右,大小约2cm×2cm,开口时不要损伤菌丝,口与口之间呈“品”字型错开。开口后到出耳芽期间,主要是催芽管理,时间7~10d。管理措施:增加光照,以促进耳基形成;控制出耳房温度在18~25℃;适时适量通风;开袋后经3~5d,待开口处料面有气生菌丝形成后才轻度空间喷雾和地面喷水,保持棚内空气相对湿度85~90%,以促进耳基分化。在散射光、适当降温、保湿刺激下耳蕾形成。

(四)耳片伸展期

由于耳片伸展迅速,新陈代谢旺盛,因此要注意补水和通气。耳片小时少喷水,每天早晨喷雾1~2次即可,喷水时要勤、轻、细,保持湿度在85~90%。在耳片较大时特别是中后期要多喷水,湿度在85~90%。毛木耳的子实体富含胶质,耐旱能力强,利用此特点,采用干干湿湿的水分管理方法有利于毛木耳的子实体生长,保持耳片湿润不滴水为度。控制耳房温度在24~28℃。经常进行通风换气,避免高温高湿,以防流耳病的发生。喷水时要结合通风,不喷关门水,随着耳片增大而增加通风量。当耳片长至5cm左右,可停水5~7d,使耳片边缘干燥,以增加耳片厚度和达到面黑背白的效果,然后再加大喷水量,这是耳片增厚的技术关键。通过干湿交替的管理,把耳片生长期适当延长。

十、采收

毛木耳要适时采收。过早采收会影响第一潮的产量;过迟采收,不仅质量变差,产量受影响,而且还将延迟下一潮耳芽形成。当毛色已转白、耳片颜色转淡

并充分舒展、边缘开始弯曲,呈波浪状,耳边变薄,颜色由紫红转为褐色时即可采摘。如晒干可一次性采收,便于耳场杀虫与管理,如出耳整齐的应一次性全部采收;鲜销或耳片生长参差不齐可采大留小,几天后再一次采净,采耳时可选晴朗的早晨,采后去杂质、耳根和基料,把丛生大朵的分开,易于晒干。采收时一手托住耳朵,一手用利刀从耳蒂处割下,蒂头应采尽,不留原基,以防腐烂污染菌袋,同时防止带料。采收时不可伤害小耳芽。采收前7~10d,应减少喷水,使毛色转白。采收前停水3~5d,当第一潮耳进入成熟期时,在袋口另一端底部开口,这样在第一潮耳采收时,二潮耳基可提早形成。同第一潮管理,共可收3潮~4潮耳,鲜耳总生物转化率达120~130%,优质商品率达80%以上。每潮采收后用刀尖轻轻挖出耳基或采收时将耳片连同耳基一起采下,采下的毛木耳及时把耳蒂剪干净。

优质干耳的标准:单片无拳耳,腹面黑亮,耳片无泥土杂质,无霉烂耳,无耳渣,耳根不带基料。晒干的木耳要及时装入塑料袋内或者编织袋内,再放入大农膜筒内扎紧两端以防吸潮霉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