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级中学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必修Ⅰ)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课)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

2.分封制: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奴隶制国家政权)

④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3.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结合,使其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②等级森严。③以血缘为纽带,确定权利分配方式。

(2)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知道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课)

1.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

2.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皇权至上。

3.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4.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5.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唐三省六部制及宋朝分割相权等措施,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3课)

1.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宋朝设立中书门下省,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皇权不断加强。

2.汉朝郡国并行制:

3.元朝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的史实,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课)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

2.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

3.君主专制在明清发展到顶峰。我国多名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4.从秦到明朝,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概述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0、12课)

1.虎门销烟:林则徐领导1839年6月。(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①根本原因:英国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②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内容: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发动,1856-1860

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

4、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1895年4月。

①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黄海海战邓世昌牺牲。

②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割地、赔款、通商、开厂。

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了。

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6月发动。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内容:略。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体现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列举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16课)

1.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开始侵略中国。

2.七七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3.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罪行。

4.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名族统一战线。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5.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6.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7.历史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变乱及天京陷落等史实;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影响;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11课)

1.太平天国运动历程:

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正式政权。北伐和西征达到军事上的全盛时期。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

a、核心:解决土地问题,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b、内容:①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②产品归国库、平均分配产品。

c、理想目标: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d、评价:(1)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2)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革命性)。(3)但是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过(空想性)。

3、《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

a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b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c评价:(1)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4、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第一,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二,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

第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

第四,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

第五,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5、教训: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6、局限性: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是小私有者,具有自私狭隘特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②时代局限性: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形成,先进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未产生,因此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而失败。

主观方面(农民阶级局限性)①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不明确革命目的。

②定都天京后,贪图享乐,争权夺利。③战略失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

(2)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的史实;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影响;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3课)

1、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武昌起义

①背景和条件:(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两个中心:东京、上海;三个代表: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成立

A、革命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B、革命政党:同盟会(政治纲领——旧三民主义、组织、领袖、性质)

(7)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等。

②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4、清宣统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

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颁布

内容:A、主权在民; B、国民自由、平等;

C、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个人专权)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7、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史的地位与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知道中共“一大”内容,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14课)

1、五四运动:

①原因: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导火线)

②经过:第一阶段:运动中心在北京,学生充当先锋。口号。

第二阶段:6月5日起运动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③作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爱国运动。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1)国际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

(2)国内条件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的出现。

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3.中国共产党成立:①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②一大内容:党的名称;领导机构:中央局;奋斗目标: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③影响: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4)知道国民党“一大”、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失败;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内战爆发、土地改革、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14课、15课、17课)

1.国民革命运动 1924---1927

①兴起: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国共合作形成。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②北伐战争: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军阀。北伐战争胜利进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③失败: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2.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共发动南昌起义。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3.八七会议:1927年在武汉召开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4.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10月到达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5.红军长征

①开始:1934年10月,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②转折:1935年,遵义会议。

内容:A、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C、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评价:A、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

B、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③胜利: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长征结束。

④影响:A、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传播了中共的革命思想,扩大了中共的影响

B、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大批骨干;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⑤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6.内战爆发:1946年6月内战爆发,中共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7. 土地改革:1947年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8、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9、三大战役:1948年秋——1949年1月中共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

10、渡江战役: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

1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②改变了世界政治结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的基本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0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的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作为统一战线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创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A.背景:新中国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B.会议成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坚持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②意义: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4.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21课)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上的成就,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21课)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上的成就: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修订: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3、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

4、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①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③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22课)

1、“一国两制”

①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目的是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②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

2、香港回归:1997.7.1香港回归。

A.能够回归的原因:

①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前提)

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③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

④中英《联合声明》(法律依据)

⑤全国人民喜迎回归,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

B.意义:

①标志着洗雪了香港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新纪元。

②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③是世界上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光辉典范。”

3.1999.12.20澳门的回归。

4.海峡两岸关系。

缓和:20世纪8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三通”。

发展:① 1990年海基会成立。1991年海协会的成立。

②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③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2008年,两岸直接三通得到实现。

5、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有重大历史意义: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①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是和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③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3课)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可以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

2.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年末,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日内瓦会议 1954年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

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4.万隆会议 1955年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亚非国家建交,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5.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24课)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 1971.10.25,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

(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2)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

(3)是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4)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4、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24课)

1.中美:①1971年基辛格访华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建交。

2.中日: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3.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4)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24课)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世界维和部队。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形成了“上海共识”(APEC会议)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年10月,中国与俄罗斯等六国成立并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4.意义: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古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与社会条件。(5课)

1、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a.地中海东部、欧、亚、非三洲要冲

b.三面环海,山与海阴隔,海岸曲折,良港众多

c.地中海式气候,温和宜人.

2、地理环境对希腊的影响,

a.发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殖民活动

b.有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3.城邦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共和政体)

4.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条件:城市国家。

社会条件: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2)知道雅典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5课)1.梭伦改革

①目的:缓和社会矛盾

②内容:a、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

b、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c、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e、废除债务奴隶

③影响: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

①内容:a、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b、建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c、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d、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

e、制定陶片放逐法。

②影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3.伯里克利改革(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顶峰)

内容:a、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b、“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

c、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d、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4.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①历史进步性(得):

雅典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②历史局限性(失)

(1)就其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

(2)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3)了解《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及地位,认识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6课)

1.《十二铜表法》:①内容广泛,条文清晰。

②评价: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是罗马法的起点;但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③地位:罗马成文法诞生。

2、万民法: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组织汇编了《民法大全》,罗马体系最终完成。

4.罗马法的构成:

①按结构划分:公民法万民法;

②按形式划分:习惯法成文法。

5.罗马法地位:罗马法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7课)

1.《权利法案》: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

2.君主立宪制特点: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的权力。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西方民主制度的一种模式,为其他国家所效仿。3.责任内阁制:

①含义:内阁由议会产生,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②形成过程:没有任何成文法律为依据,依靠惯例形成的。

(1) 形成: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1721年,沃尔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

(2) 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③特点:a、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b、内阁成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c、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d、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对议会负责。e、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及两党制的形成;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8课)

1.美国1787年宪法

A、主要内容:①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的权力。②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③各州可以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自治权。④将立法、行政、司法的权力分别授予参众两院、总统、最高法院三个部门。

B、特点:三个部门之间互不统属又互相制约,有效地防止了专制主义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2.两党制

①形成: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党对峙的局面最终形成。

②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特色。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同:均体现了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异: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关系不同、国家元首的地位不同、政府产生的方式不同。(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9课)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1875年

行政权:由总统掌握,总统由两院联席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

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直接选;参议院:间接选)

内阁: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总统经众议院同意任命内阁。2.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②宰相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

③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④宪法还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3.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①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立法权在议会;都体现分权与制衡;都体现了民主的原则。

②不同点:国家政体:法国是议会共和制。德国是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任期:德意志是终生制。法国是任期制

国家元首权力:德意志是掌握国家的实权。法国是掌握国家实权(行政权)

政府首脑:德意志首相。法国是总统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德政府首相不对议会负责。法对议会负责

政府首脑的产生:德由皇帝任命。法由议会选举产生

国家权力中心:德皇帝和首相。法议会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体会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

作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调节、缓和了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代议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18课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①阐明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提出作用: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③揭示使命: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④号召联合: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2.意义:《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18课)

1.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

1871年3月18日革命爆发。1871年3月28日公社成立。采取一系列革命措施。

2.经验教训:①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

②无产阶级不能孤军奋战。巴黎公社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③要乘胜追击残敌,不能给其以死灰复燃的机会。

④要控制国家财政和经济。巴黎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听任其向凡尔赛政府提供经费等。

⑤军事指挥要得当。

(3)概述俄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工农苏维埃政府建立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19课)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爆发。

①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作用: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罗曼诺夫王朝)

③影响:

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监督性的)2.《四月提纲》:

1917列宁发表,提出将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3.七月事件:1917年7月,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表明革命的和平过渡已成为不可能。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十月革命胜利。

5.工农苏维埃政府建立

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

令》。

十月革命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6.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②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半殖民地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25课)

1.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2.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目的是帮助西欧恢复经济,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3.“北约”:1949年成立,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4.经互会:1949年苏联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5.“华约”: 1955年成立

至此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出现。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二战后世界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6.朝鲜战争:1950---1953

①朝鲜分裂: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②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7.越南战争:1961--1973

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被迫撤出越南。

但是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知道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6课)

1.欧洲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2.日本:

①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A内因:⑴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⑵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⑶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⑷适时提出经济发展的口号

B外因:⑴美国大力扶植。

⑵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②结果:

⑴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⑵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⑶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

②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政策: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③发展:20世纪70年代

重要任务(政治):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行动纲领(经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④影响: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知道苏联解体及两极格局的瓦解,了解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力量的加强,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27课)

1.苏联解体:1991年

①解体过程

a、1988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造成人们的思想严重混乱;

b、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加剧了政局动荡。

c、1991年底,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这样,苏联不复存在。

②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非但没有成效,反而激化矛盾;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苏联社会的发展;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③影响: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崩溃,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2.欧盟:①1992年签订《欧洲联盟条约》,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②1993年正式成立欧洲联盟。欧盟的实力不断增强,其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3.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4.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其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改善。

5.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6.至今为止,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

7.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总的来看,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范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六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六单元)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包括26课)(现代:中国) 自查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标志、意义? 建国初期民主法制的建设的内容? “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 “一国两制”的内涵、理论形成过程和实践表现?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的表现、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中央政府针对台湾问题的立场?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政策?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标志?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有哪些? 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责,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文化大革命 主要原因: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 表现:“文革”中,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典型的事例是刘少奇冤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空前地践踏,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教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平反一系列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XX年一系列法律的颁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1999年《行政复议法》的出台,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冶金 瓷器丝织业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 革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 (1) 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 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 特点。 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 孔子孟子荀子 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考点突破: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 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 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 ___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抗战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 ___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___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中共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战争发起局部反攻。(2)时间地点: (3)目的:为了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4)内容:制定了当时的中共的任务;确立了 ___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选举以 ___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5)意义:为抗战胜利和 ___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战胜利 (1)背景:德国战败投降;美苏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中共 ___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 (2)日本投降:宣布投降、正式签署投降书。 4、意义: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新-课-标-第-一-网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 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 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 中流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皇权至上。 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汉朝郡国并行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元朝的行省制度等; 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背景: 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地主出现封建经济形成初步发展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3.阶级: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 国统治者的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人物 孔子(儒家,春秋晚期): 思想核心“仁”政治思想(1)以德治民(2)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3)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4)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伦理观性本善(4)价值观舍生取义 荀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伦理观性本恶(4)朴素唯物思想制天命以用之老子(道家,春秋晚期)客观唯心体系(1)哲学思想世界万物本原

是道(2)辩证法思想祸福相依(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道家,战国末)(1)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2)世间万物相对(3)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社会批判精神 韩非子(法家,战国末)(1)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时而变(2)依法治国系统了法制理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厚今薄古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子(墨家,战国初)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1)边疆危机(2)土地兼并(3)亡国问题(4)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5)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豪强势大,黄老学说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影响 利于社会恢复,利于社会稳定(积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消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荀子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太原教育教学网北部区班主任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精品—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精品—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一关于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ppt的一些课件等等的资料。网在线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ppt =================资料简介======================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第1课邢台市第一中学郑英丽一、蔚蓝色的希腊二、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三、珍惜自由的希腊公民地理环境城邦体制公民素质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蔚蓝色的希腊地理环境一、蔚蓝色的希腊地理环境三面环海;三洲要冲;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1、独特的地理环境:周边环境:一、蔚蓝色的希腊地理环境山岭沟壑平原稀少土地贫瘠 1、独特的地理环境:内陆环境:气候环境:地中海式气候,温暖湿润。合作探究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特殊的地理特征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了哪些影响?三洲要冲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山岭沟壑平原稀小土地贫瘠地中海式气候周边内陆气候三洲要冲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山岭沟壑平原稀小土地贫瘠地中海式气候2、海洋性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周边内陆气候吸收亚非文明航海和海外贸易小国寡民的城邦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粮食缺乏、农耕经济不发达民主政治有助于葡萄、橄榄航海、海外贸易人口增多资源短缺殖民活动商品经济发达平等互利的价值观念开放探索的民族性格海外贸易结论1:希腊的地理环境为民主政治形成提供自然条件例如东南亚海洋资源同古希腊相似,却没有产生像古希腊那样的文明课堂延伸 是不是有希腊那样?淖匀坏乩砘肪常鸵欢ɑ岵裰髡文兀康乩砘肪呈钦 挝拿鞯木龆ㄐ砸蛩芈穑? 自然地理环境不是决定因素,只是对各地区的文明有着一定的作用,各地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还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有关。 ==================资料简介====================== 境考察古城邦地理位置特征:地貌特征一:地貌特征二:气候特征:合作探究人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大家结合旅行指南分析四大地理特征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有没有产生影响?如果有,又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山岭沟壑农耕经济不发达海岸曲折港湾众多从事海外贸易、殖民活动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思想观念有利于迫使考察报告一冬季多雨夏季干热盛产葡萄酒、橄榄油有利于希腊的地理环境为民主政治形成提供自然条件土地和人口的矛盾合作探究第一个考察内容:城邦是什么?从城邦的概念中你能得出城邦的特点是什么吗?第二个考察内容:古代希腊为什么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而是形成众多城邦呢?第三个考察内容:城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分别是什么?考察报告二城邦特征:①小国寡民(提供了公民直接参政的可能性) ②独立自主(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 ③实行民主政治(君主专制难以发展) ④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文化繁荣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方法总结 学习本单元,要宏观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注意以下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学会透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2、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完整理解,注意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 3、注意寻找这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如当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立,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4、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学习中注意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