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分析和课后反思

案例分析和课后反思

案例分析和课后反思
案例分析和课后反思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反思

杨延庆

(一)教学设计中的特色:

1.注重以问题为主线:通过物理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以问题小组为

单位提出自己的问题

2.注重以学生为主题:无论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还是对时间的探究,

都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并努力增大参与面。如绳子波的形成几乎是全班出动,人浪的演示也有半数以上的学生直接参与,演示实验能让学生动手的一定不由教师包办。

3.通过资质的互动课件可以很好辅助学生对横波形成过程的探究,

和“人浪演示”这一参与面很大的实验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二)教学设计后的思考

1.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最具实效的合作探究?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问题,要鼓励问题小组内和问题小组间对问题的交流、合作和探究,这是新课标和新课程所反应的一个基本理念。但是,相对而言,探究有事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实际的合作探究过程有时显得较长。本教学设计实际授课时间也并不宽裕。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最具有是小的合作探究?觉得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必须在保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下做好引导。这确实也是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索。

2.字对学生的想法和问题的评价中,如何把握好“鼓励承载”和“指出错误”的“度”?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考虑了民主平台和和谐氛围的创设,对学生所提出的看法和想法,努力“鼓励赞赏”为主的态度进行评价,充分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反思之下觉得对学生“之处错误”的评价过于滞后。

我们对学生所阐述的看法,既要鼓励称赞,又要指出错误;要客观评价,又要避免打击其积极性。要掌握这样一个合适的“度”,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案例

杨延庆

“波的形成和传播”是高中物理课程“机械波”一章的第一课,它是学生对本章知识体系意义建构的基础。“波”每时、每刻都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可以感觉它,但却无法用眼睛看清它的本质。“波的形成过程与传播方式”是隐含在物质运动过程中的,要把握“波的形成和传播”,就必须要观察“介质”。通过让学生认识物质在“震源”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进而总结出“波”的存在形式,“波”的分类、“波”的形成过程、“波”的传播规律以及“波动”是介质传递能量的结果。使学生从对“波”的直观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际上波是很具体的,波的形成要有具体的条件:1 波源 2 传递波的媒质。只有具备上述二个条件,波才能传递能量,体现它的物理量,频率,周期,振幅。只有让学生正确认识“波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规律”,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本章“机械波”知识体系建构。

由于“波”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规律,是隐含在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因此,学生完成这一方面知识的元认知过程比较困难,学生不仅要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去观察体验感悟它的存在过程,还需借助于信息技术及其信息资源的帮助,在虚拟的环境中,在理想的条件下观察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的运动状态和规律,否则学生很难完成对“波的形成和传播”的知识体系的意义建构。因此,本课程教学要解决的焦点是:①教师如何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去感知“波”的存在形式;②教师如何构建虚拟的环境,让学生从理

性上认识“波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规律”。

虽然有关“波”的知识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它,但“波”处处可以感知,涉及“波”的物质运动是客观的,可感触的;只要教师为其创造条件,学生完全可以亲身观察、体验感受产生在自己身边的“波动”。教学不能急于求成,不要过多地从概念的讨论上做文章,而要让学生通过对教学网页中为他们提供的许多具体的常见的易于理解的广泛实际例子和模拟、虚拟的演示资源中来逐步感受、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关于“波”的理性研究,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广泛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猎取有效信息,自主进行“波的形成和传播”知识体系的意义建构

杨延庆

在简谐振动这一章里,全振动这个概念非常的重要。之前上课的经验是:虽然这个概念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讲解起来还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的,这样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才不会让学生不知道这个概念,以致在新课的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因此,在本次的教学中,我注意针对学生接受能力差异,对于那些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在课下再找时间再单独讲,争取让每个学生理解这个概念。

对于机械波,经常遇到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图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容易将二者混淆,而这个问题也是本章中常考的题型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给学生讲清楚波动图像和振动图像二者的差异,让学生学会区分。另外,对于波的传播的双向性和周期性的方面,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比较突出,即个人审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这就需要我多举例分析,给学生做好示范,然后再做一些同类型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

杨延庆

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可以说全振动是最重要的概念,在课堂上尽管用了多媒体演示和图示解析一次全振动的过程,可是在后面的教学中发现还有好几个学生不知道,以致在新课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本以为这是个较简单的概念,虽然花费的时间不少,但是还是有些忽视学生接受的能力有差异,又一个个找到单独讲解,让他们自己画图说明一次全振动的过程才放心。

在学习了机械波之后,经常要遇到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图象,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容易混淆,大部分是不细心,要持别强调。在分析问题中,有两种图形的相互转换,还有要通过题意做出最简波形图,并要注意由周期性引起的多解问题,学生在这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比较突出,即个人对审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比如不会根据图形做出最简波形图,或在图中找某点的位置,对波在一个周期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和质点在一个周期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运用不是很得心应手。在这方面一是多做题讲解进行训练,另一个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