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四单元 生产理论

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四单元 生产理论

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四单元 生产理论
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四单元 生产理论

第四单元生产理论

一、单项选择

1.当生产过程处于生产第一阶段时,关于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平均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

B.平均产量递减,边际产量递增

C.平均产量递增,边际产量先递增然后递减到与平均产量相等

D.平均产量始终大于边际产量

2.以横轴表示劳动(L),纵轴表示资本(K),则等成本线的斜率是(A)。

A.

B.

C.

D.

3.凡是齐次生产函数,都可以分辨其规模收益的类型。这句话(A)。

A.正确

B.不正确

C.可能正确

D.不一定正确

4.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企业增加2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就能够减少4个单位的资本投入量,则有(A)。

A.,且

B.,且

C.,且

D.,且

5.如果确定了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D)。

A.在生产函数已知时可确定一条总成本曲线

B.就可以确定一条总成本曲线

C.在生产要素价格已知时可以确定一条总成本曲线

D.在生产函数和生产要素价格已知时可以确定总成本曲线上的一个点

二、多项选择

1.当生产函数的为正且递减时,可以是(ABC)。

A.递减且为正

B.递减且为负

C.为零

D.递增且为正

2.关于生产函数的生产的第二阶段,应该:(AB)。

A.开始于开始递减处(即的最高点),终止于为零处

B.开始于曲线和曲线的相交处,终止于曲线和水平轴的相交处

C.开始于开始递增处,终止于递减处

D.开始于开始递减处(即的最高点),终止于开始递增处

3.对于生产函数Q=f(L,K)和成本方程来说,在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点上应该有(ABCD)。

A.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相切

B.

C.

D.上述说法都对

4.等产量曲线被两条脊线划分成为有效替代和无效替代的区域,临界两个区域的脊线具有(ABCD)的性质。

A.

B.

C.

D.

5.当生产函数为Q=f(L,K)时,规模报酬可以被描述为(ABCD)。

A.

B.

C.

D.Q=f(λL、λK)

三、判断题

1. 等产量线是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使用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的坐标点的轨迹。(√)

2.边际产量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也达到最大。(×)

3.厂商在既定产量下实现最小成本的两要素最优组合原则,与在既定成本下实现产量最大化的两要素最优组合原则,是不相同的。(×)

4. 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5.生产函数指的是要素投入量和最大产出量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通常分为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和可变比例生产函数两种类型。(√)

四、辩析题

1.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产出将不断递增,边际产量在开始时递增然后趋于递减。

答案:错。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产出将先递增,达到最大值以后,转为递减,边际产量在开始时递增然后趋于递减。

2.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的交点,一定在边际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部分。

答案:对。随着某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曲线上升到最高点以后先下降,平均产量曲线上升到最高点以后下降,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

相交,所以,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的交点,一定在边际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部分。

3.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造成的。

答案:对。正是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才造成了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4.厂商在既定产量下实现最小成本的两要素最优组合原则,与在既定成本下实现产量最大化的两要素最优组合原则,是不相同的。

答案:错。厂商在既定产量下实现最小成本的两要素最优组合原则,与在既定成本下实现产量最大的两要素最优组合原则,是相同的。

5.既定成本条件下,厂商实现最优要素组合的条件是使得最后一单位的货币成本,无论用于购买何种生产要素所得的边际产量相等。

答案:对。因为厂商实现最优要素组合的条件是==λ

五、简答题

1.生产的三阶段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厂商只会在第Ⅱ阶段上生产?

答:生产的三阶段是根据总产量曲线TP L、平均产量曲线AP L和边际产量曲线MP L的形状和相互关系划分的,在第I阶段上,平均产量处于递增阶段,即平均产量从零达到最大;该阶段的产量水平是从零到AP L曲线、MP L曲线相交点的产量水平。第Ⅱ阶段是平均产量的递减阶段,该阶段上虽然平均产量处于递减状态,但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说明总产量仍处于递增的变化趋势直至总产量达到最大,因此该阶段始于AP L曲线与MP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产量水平,止于MP L曲线与横轴的交点所对应的产量水平。第Ⅲ阶段是总产量的递减阶段,在该阶段上,MP L小于零是导致TP L曲线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因此该阶段始于MP L 小于零所对应的产量水平的部分。

厂商选择第Ⅱ阶段进行生产,是因为这一阶段是生产的三个阶段中最具有效率的一个阶段。在第Ⅲ阶段上,由于MP L为负,意味着进一步增加可变投入非但不能引起产量增加,反而会导致产出水平下降,因此厂商不会选择在该阶段生产;在第I阶段上,由于AP L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这意味着可变投入的增加使得会进一步生产效率提高,为追求更具有效率的生产,厂商会不断追加投入,直至生产效率达到最大。

2.用图形说明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从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条曲线的形状和性质上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4-1所示。

(1)AP L曲线上各点的值是从原点向TPL曲线上各点所引射线的斜率值,因此,当此射线与TP L曲线相切(B点)时斜率值最大,即AP L在此点取得最大值(B1点)。

(2)MP L曲线各点对应于TP L曲线上相应点切线的斜率值,在TP L曲线的拐点(A点)处其斜率达到最大(A1点)。

(3)TP L曲线的最高点(C点)处切线的斜率为零,即MP=0(C1点),MP曲线与横轴相交。

(4)当AP L达到最大时,从原点向TP L曲线所引射线与该点的切线重合,表明AP L曲线与MP L曲线相交于AP L曲线的最高点。

图4-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5)当AP L处于上升阶段时,MP L曲线处于AP L曲线上方,当AP L处于下降阶段时,MP L曲线处于AP L曲线下方。

3.当一个企业规模扩大时,其产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答: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在这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

在企业生产的开始阶段,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的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产分工和生产经营管理达到最优状态,此时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规模报酬不变以后,由于企业的生产规模过大,使得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协调,降低了生产效率,从而出现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减。

4.请区别边际收益、规模收益、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这四个概念。

答:(1)边际收益是指总收益对产量的变化率,即多销售一单位产品时总收益的增加量。边际收益是总收益曲线相应点的切线的斜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收益等于价格和平均收益,与需求曲线重合,是一条以市场价格为高度的水平线。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面临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意味着要增加一单位产出的销售,必须要降低全部产出的价格,因而价格大于边际收益,边际收益曲线向下倾斜并低于平均收益曲线。

边际收益(MR)与需求的价格弹性(E d)的关系为MR=P(1-1/∣E d∣)。如果,∣E d∣>1,则MR>0,说明总收益随着销售的增加而增加;如果∣E d∣=1,则MR=0,这时总收益与销售量无关;如果,∣E d∣<1,则MR<0,说明总收益随着销售的增加而减少。

边际收益是厂商理论的核心概念。利润最大化均衡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边际收益与某种生产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的乘积所形成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就是该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2)规模收益是指企业长期调整规模时,规模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规模收益分为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递减三种情况。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随着投入量成比例地增加,产出量也按同样的倍数上升,此种情况称为规模收益不变。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增加的比例,称为规模收益递增。发生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为:①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大的厂商能引进更多的、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机器设备和雇佣更多的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劳动力。②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机器设备的不可分性意

味着设备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围内才能发挥最大的生产能力。规模大意味着更能充分地利用设备。③资金的节约。生产规模大的厂商可以用较低的价格来购买大批量的生产要素,从而使收益大幅度提高。④可以使非直接生产人员所占的比例减少,从而使成本降低。

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为规模收益递减。产生规模收益递减的原因为:①生产要素可得性的限制。随着厂商经营规模的扩大,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许多重要的生产资源不能满足厂商的需要。②管理的困难。生产规模大的厂商对于生产上的协调和监督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

规模收益是不变,还是递增或递减,这是一个需要经验证实的问题。一般来说,企业在初创时期,因生产规模小而呈现规模收益递增,当以上递增起因的好处都发挥以后,就会进入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这一阶段过后,企业再扩大规模,就会面临以上递减起因的困难,从而进入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3)规模经济指企业或行业产量扩大的倍数大于由此造成的成本扩大的倍数。如果产量的扩大是由所有投入同比例扩大而实现的,那么规模经济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在存在规模经济时,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产生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各种要素的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从而促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某些生产要素,比如机器设备的不可分性也使得生产在一定范围内出现规模经济。此外,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或行业扩大产量可能促使企业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从而也造成单位成本下降。

(4)范围经济是指在成本相同的条件下,一个厂商同时生产几种产品比几个厂商分别生产这些产品所得到的产量更大,或者说,一个厂商同时生产一定数量的几种产品比几个厂商单独生产这些产品花费的成本更小的现象。经济中出现范围经济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产品之间在生产技术使用方面具有相互关联性。例如,农场既生产粮食又搞养殖,这样农场就可以充分利用其土地资源。范围经济概念广泛地应用于分析产业结构及其效率问题。经济中存在范围经济的事实也被作为反对政府肢解跨行业经营的某些具有垄断倾向的大型企业的重要理由。

5.单一生产要素和多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是如何确定的?其间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各有什么特点?

答: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是指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所选择的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范围。在短期内,如果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可以改变,则该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位于平均产量最大值点和边际产量等于0的点之间,如图4-2所示。

图4—2 TP、AP、MP曲线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在L2与L3之间。

在L2的左边,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意味着每增加一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大于每单位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所以,理性的厂商不会将可变要素投入量停止在目前的水平上,还会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以进一步增加总产量。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相对于不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而言,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对不足,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将会增加总产量。

在L3的右边,边际产量小于零,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会使总产量下降,理性厂商不会在此阶段进行生产,自然会减少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因此在L2与L3之间的区域是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

在长期内,所有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以变动的。假定有两种投入要素K和L都是可变的,那么,两种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是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的区域。如图4-3中OB和OA之间包含的区域。

图4—3脊线及生产的经济区域

以Q1等产量曲线为例,要素L的投入量超过a1和要素K的投入量超过b1,那么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同时减少L和K的投入量来实现。因此理性的厂商会把投入组合限定在要素L和K的边际替代率为负的区域。

六、论述题

1.试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成立的原因。

答: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基本内容可以表述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连续地等量地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它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引起边际报酬递减的原因在于:在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和固定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组合比例。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为零,而不变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的,因此,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远远没有达到最佳状态;随着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逐渐增加,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越来越接近于最佳组合比例,在这一过程中,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呈递增的变化趋势,当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到最佳组合比例所要求数量时,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在此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组合将出现偏离最佳要素组合比例趋势,从而导致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

从上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分析中不难看出,该规律成立的基本条件应当是:①生产的技术水平保持不变。因为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会有新的要求,从而在不

同程度上会削弱甚至消除报酬递减现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存在技术进步就不会出现报酬递减,技术进步实质上只能推迟报酬递减现象的出现,而不能改变报酬递减的必然趋势;

②该生产必须是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并且单位可变投入具有相同的效率。因为,同时改变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则意味着生产规模发生了变化;而可变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则会削弱甚至消除报酬递减;③可变要素投入的数量必需达到一定的限度之后。因为任何生产过程都不可能是在一开始就呈现报酬递加现象的,只有在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达到一定数量限度之后才会发生,这一数量的大小既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供求状况也受一定时期的某种生产的技术要求影响。

答案

2.运用生产的三阶段理论,作图说明我国实行减人增效改革的意义。

答:生产三个阶段的特点根据短期生产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I阶段,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达最大值,且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这说明:在这一阶段,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或者说,生产者只要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就可以增加总产量。因此,任何理性的生产都不会这一阶段停止生产,而是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以增加总产量,并将生产扩大到第Ⅱ阶段。

在第Ⅲ阶段,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继续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劳动的总产量也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是有利的。因此,这时即使劳动要素是免费供给的,理性的生产者也会通过减少劳动投入量来增加总产量,以摆脱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和总产量下降的局面,并退回到第Ⅱ阶段。

由此可见,任何理性的生产者既不会将生产停留在第I阶段,也不会将生产扩张到第Ⅲ阶段,所以,生产只能在第Ⅱ阶段进行。

在生产的第Ⅱ阶段,生产者可以得到由于第I阶段增加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全部好处,又可以避免将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第Ⅲ阶段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第Ⅱ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在第Ⅱ阶段的起点处,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和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相交,即劳动的平均产量达最高点。在第Ⅱ阶段的终点处,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与水平轴相交,即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零。至于在生产的第Ⅱ阶段,生产者所应选择的最佳投入数量究竟在哪一点,这一问题还有待于以后结合成本、收益和利润进行深入的分析。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企业冗余人员过多,使得企业生产位于生产的第Ⅲ阶段,以使得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劳动的总产量也呈现—卜降趋势。根据生产三阶段理论,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企业应该在第Ⅱ阶段进行生产,所以企业必须进行减员增效。

3.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论述我国目前企业资产重组的意义。

答:(1)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含义规模经济是指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厂商产量的增加或收益的增加。在长期中,企业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同时增加,使生产规模扩大,从而得到各种益处,使同样产品的单位成本比原来生产规模较小时降低。规模经济可分为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内在经济是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外在经济是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

范围经济是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一个厂商同时生产两个或多个产品)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的情况(两个企业分配到的投人物相等)。如果企业的联合产出低于独立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那么其生产过程就存在着范围不经济,这往往是因为

一种产品的生产与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有某种冲突。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一家生产两种产品的厂商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规模经济时而获得范围经济。同样,有时联合产品的厂商在单个产品方面具有规模经济,但不一定拥有范围经济。

(2)企业资产重组的意义

企业资产重组就是指企业为了提高公司的整体质量和获利能力而通过各种途径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已有业务进行重新组合或整合。外部购并扩张是资产重组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国目前企业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营企业规模较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技术开放能力较低,国家对民营经济的进入设置了行业壁垒;第二,我国国有企业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和行业,但国有经济的效率较低,行业进入壁垒较高。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客观上要求企业资产重组,从单个企业的层面上看,通过资产重组,可以使企业迅速扩张资产规模,并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机制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规模经济显著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另外,结合我国当前实际,企业资产重组还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有利于民营经济的迅速成长。企业规模的扩大有两条途径,一是依靠企业内部积累,一是依靠外部扩展。企业资产重组可以使民营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增加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国有经济的退出。我国国有经济应该从一些行业中退出。企业重组可以使民营经济迅速进入国有经济退出的部门,以跳过企业建立的规模不经济阶段,从而既实现规模经济,又有利于国有经济退出。

4.我国加入WTO,试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论述我国汽车行业或企业将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答:(1)加入WTO我国汽车行业将遇到的问题我国汽车行业竞争激烈,规模生产问题尚未解决,开拓国内轿车市场的优势尚未形成,加入WTO后,将面临外国轿车大量涌入的巨大压力。我国轿车由于生产分散,经济规模较小,成本居高不下,价格是国际市场轿车价格的2—3倍。价格过高,以及国内轿车消费政策迟迟得不到调整、不配套,工薪阶层既买不起车也养不起车,致使国内轿车消费市场开拓缓慢,轿车行业的成长困难重重,始终不能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加入WTO后,到2005年前将降至25%,汽车零部件进口的平均关税将降到10%,并取消汽车进口配额。这将加大外国汽车企业和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内市场上与我国企业的竞争。

与日、美、德等汽车生产大国相比,我国汽车工业的各种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概括起来,我国汽车工业存在以下两个严重的弊病:

第一,我国汽车工业的生产规模小,且布局分散。我国许多汽车厂家生产规模小,且布局分散,这是发展我国汽车工业,提高汽车产品国际竞争力最为严重的障碍。纵观世界汽车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公司为了追求最高的销售额和最高利润,总是不遗余力地扩大市场份额,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使生产过程更加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后,国内开始了汽车工业兼并的小浪潮,但实际上并未根本扭转产业规模小、生产布局分散的局面。“入世”以后,中国企业的首要对策是国家进行强有力的监控和干预,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布局的集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二,汽车工业产品开发周期过长,直接导致经济效益降低。从国外引进零部件或者关键零部件,在国内组装的汽车生产方式,独立开发能力差,产品开发周期过长。这种状况

导致的结果是投入的产品缺乏竞争力,利润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产品开发资金的投入,导致技术水平基本停滞的恶性循环。

(2)我国汽车行业企业的对策

首先,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努力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使产品系列化、组合合理,在短期内应尽最大努力摆脱KD模式的制约,走自我开发生产的道路。

其次,我国汽车工业必须推行强化性现代化管理的对策。只有在规模扩大的同时,进行严格有序的管理,企业上下共同努力,才会将这种可能性转化成具体的结果。因而,加强管理,促进生产过程的更加有效的组织,是我国汽车企业在“入世”前后始终的对策。

再次,我国汽车工业整体尚处于成长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销售额和利润进一步增加,单位成本出现减少的趋势,竞争加剧,在成长阶段末期出现高利润。处于这一阶段企业策略的重点是尽最大努力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在注意改进产品的同时,应积极开拓市场,进一步建立营销体系和分销渠道。

最后,政府在汽车产业方面要加大、加快扶持力度。199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效策》把我国的汽车工业置于国家支柱产业的地位,但国家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还应加大,国家在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制约汽车发展的相关产业上,应给汽车工业足够的发展空间。

七、计算题

1.已知生产函数Q=21L+9L2-L3,试讨论生产过程中三个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范围。

解:平均产量函数为:AP L=21+9L-L2。

平均产量函数为:MP L=21+18L-3L2。

(1)AP L递增,得9-2L≥0,L≤4.5。

由AP L

所以,当劳动投入量小于4.5时,生产过程处于第一阶段。

(2)由AP L递减得9-2L<0,L>4.5。

由MP L≥0得21+18L-3L2≥0得到4.5

所以,当劳动投入量大于4.5而不大于7时,生产过程处于第二阶段。

(3)由MP L<0,得21+18L-3L2<0得到L>7。

所以,当劳动投入量大于7时,生产过程处于第二阶段。

2.已知某厂商生产函数为Q=L1/4K3/4,又设P L=l、P K=3,求总成本为80时厂商的均衡的Q、L与K的值。

解:总成本既定条件下使产量最大的厂商均衡条件为:

=

对于生产函数Q=L1/4K3/4,MP L=L-3/4K3/4、MP K=L1/4K-1/4,则

=

由此得L=K,代入总成本L+3K=80,得L=20、K=20,此时Q=20

3.设某厂商总产量函数为:Q=72L+15L2-L3。求:

(1)当L=7时,边际产量MP是多少?

(2)L的投入量为多大时,边际产量MP将开始递减?

解:MP==72+30L-3L2

当L=7时,MP=72+30×7-3×72=135

(2)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后开始递减,MP最大时,其一阶导数为0,所以=30-6L=0,

L=5。

即L>5后,边际产量MP将开始递减。

4.假定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2K1/2L/1/2,如果资本存量固定在9个单位上(K=9),产品价格(P)为每单位6元,工资率(w)为每单位2元,请确定:

(1)该企业的规模收益状态;

(2)企业应雇佣的最优的(能使其利润最大的)劳动数量;

(3)如果工资提高到每单位3元,最优的劳动数量是多少?

解:

(1)当K、L同比例增加λ倍时,有

F(λK,λL)=2(λK)1/2(λL)1/2=2λk1/2L1/2=λF(K,L)

所以该企业的规模报酬不变。

(2)企业利润最大时,企业处于均衡状态,满足均衡条件MRTS LK==

==

当w=2,K=9时,r=L。

成本TC=wL+rK=2L+9r,生产函数Q=2K1/2L1/2=2×91/2 L1/2=6L1/2

当P=6时,利润π=PQ-2L-9r=6(6 L1/2)- 2L-9×L=36L1/2-4L

π′=18L-1/2-4

为使利润最大化,应使π′=0,则L=,所以,企业雇佣的最优劳动数量。

(3)如果工资提高到w=3时,有=r=L

成本TC=3L+9r, 利润π=PQ-3L-9r=6(6 L1/2)-3L-9×L=36L1/2-6L

π′=18L-1/2-6,要得到最优的劳动数量,须使利润最大化,即应使π′=0,即18L-1/2-6=0,L=9。5.已知生产函数Q=2L0.6K0.2,请问:

(1)该生产函数是否为齐次函数?次数为几次?

(2)该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情况如何?

(3)假如L与K均按其边际产量取得报酬,当L与K取得报偿后,还有多少剩余产值?

解:

(1)因为Q=f(L,K)= 2L0.6 K 0.2

所以f(λL,λK)=2(λL)0.6(λK)0.2

=2λ0.8L0.6 K 0.2=λ0.8Q

所以,该生产函数为齐次函数,次数为0.8。

(2)根据(1)f(λL,λK)= λ0.8Q,可知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减的生产函数。

(3)对于生产函数Q=2L0.6K0.2

MP L=2 K 0.2×0.6L-0.4=1.2 L-0.4 K 0.2

MP K=2L0.6×0.2K-0.8=0.4 L0.6 K -0.8

这里的剩余产值是指总产量减去劳动和资本分别按边际产量取得报酬以后的余额,故剩余产值=Q-L·MP L-K·MP K

=2L0.6 K 0.2-L×1.2 L-0.4 K 0.2- K×0.4L0.6 K -0.8

=0.4 L0.6 K 0.2=0.2Q

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计算题 1.假定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P=100—5Q,供给函数为P=40+10Q。(1)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2)由于消费者收入上升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15,则求新的需求函数;(3)由于技术进步导致对商品的供给增加15,则求新的供给函数;(4)求供求变化后新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5)将(4)与(1)比较,并说明结果。 2.某市的房租控制机构发现,住房的总需求是Qd=100—5P,其中数量Qd以万间套房为单位,而价格P(即平均月租金率)则以数百美元为单位。该机构还注意到,P较低时,Qd的增加是因为有更多的三口之家迁入该市,且需要住房。该市房地产经纪人委员会估算住房的供给函数为Qs=50+5P。(1)如果该机构与委员会在需求和供给上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自由市场的价格是多少(2)如果该机构设定一个100美元的最高平均月租金,且所有未找到住房的人都离开该市,那么城市人口将怎样变动(3)假定该机构迎合委员会的愿望,对所有住房都设定900 美元的月租金。如果套房上市方面的任何长期性增长,其中的50%来自新建筑,那么需要新造多少住房 3.在某商品市场中,有10000个相同的消费者,每个消费者的需求函数均为Qd=12-2P;同时又有1000个相同的生产者,每个生产者的供给函数均为Qs=20P。(1)推导该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和市场供给函数;(2)求该商品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3)假设政府对售出的每单位商品征收2美元的销售税,而且1000名销售者一视同仁,这个决定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有什么影响实际上是谁支付了税款政府征收的税额为多少(4)假设政府对产出的每单位商品给予1美元的补贴,而且1000名生产者一视同仁,这个决定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又有什么影响该商品的消费者能从中获益吗 4.某君对商品x的需求函数为P=100-,求P=60和P=40时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5.假定需求函数Qd=500一lOOP,试求:(1)价格2元和4元之间的弧弹性;(2)分别求出价格为2元和4元时的点弹性。 6.假定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100-2P,供给函数为Qs=10+4P,试求:(1)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2)均衡点的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 7.甲地到乙地的汽车票价为10元,火车的乘客为12万人,如果火车乘客与汽车票价的交叉弹性为,试问当汽车票价从10元下降至元时,乘座火车的人数将会有什么变化 8.假定猪肉市场存在着蛛网周期,供给和需求函数分别是:Qst=-10+3Pt-1,Qdt=30-2Pt,并且在初始状态时产量为20,问第二年的市场价格是多少均衡价格是多少这个均衡能达到吗

《微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1)

第五章成本论 一、选择题 1.下列正确的说法是(D ) A.所有的固定成本都是沉没成本; B.一些机会成本是沉没成本; C.可变成本也可能是沉没成本; D.所有的沉没成本都是固定成本。 2.不影响行动决策的成本是( C ) A.可变成本; B.隐含成本; C.沉没成本; D.显性成本。 3.使用自有资金也应计算利息收入,这种利息从成本角度看是( B )。 A.固定成本; B.隐含成本; C.会计成本; D.生产实际投入的成本。 4.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称为( B )。 A.平均成本; B.固定成本; C.长期成本; D.总成本。 5.平均固定成本( D ) A.表示每增加一个工人的产出量; B.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 C.随产出增加而不断增加; D.随产出增加而不断减小。 6.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固定成本(D )。 A.在开始时下降,然后趋于上升; B.在开始时上升,然后趋于下降; C.一直趋于上升; D.一直趋于下降。 7.边际成本是( B ) A.价格和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 B.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变化量; C.每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产出量; D.不随产出量变化的成本。 8.边际成本的计算公式是(C ) A. TC/Q B. TP/L C. △TC/△Q D. △TP/△L 9.如果企业能随时无偿解雇所雇佣劳动的一部分,那么企业付出的总工资和薪水必须被考虑为( C )。 A.固定成本; B.可变成本; C.部分固定成本和部分可变成本; D.上述任意一种。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厂房设备投资的利息是可变成本; B.贷款利息的支出是可变成本; C.总成本在长期内可以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D.补偿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折旧费是固定成本。 11.假如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大于产量增加前的平均可变成本,那么在产量增加后平均可变成本( B )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都有可能。 12.假如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边际成本小于产量增加前的平均成本,那么在产量增加后平均成本将( A )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都有可能。 13.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时,那么在产量增加后( B )。 A.平均成本上升; B.平均可变成本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微观经济学》典型习题及参考答案

微观经济学练习题一 一、判断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量经济问题。() 2.序数效用论分析消费者均衡运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3.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倒”需求曲线(价格与需求同向变化)。()4.市场均衡状态是供给与需求相等的状态。() 5.离原点约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 6.微观经济学中,生产者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7.生产函数为Q = 0.5L0.6K0.5时,厂商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状态。()8.厂商短期生产的第三阶段是劳动的边际产量(报酬)为负的阶段。()9.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10.外在不经济会使企业的LAC向上方移动。() 11.面临两条需求曲线的是寡头厂商。() 12.斯威齐模型又被称为“拐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13.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以劳动为例)的需求原则是:VMP = W 。()14.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也可能是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15.不具有排他性和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资源。() 二、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个体经济单位 B.社会福利 C.利润最大化 D.资源稀缺性 2.墨盒的价格上升会使打印机的需求:() A.不变 B.上升 C.下降 D.不能确定 3.需求曲线右移,表示在同一价格水平下供给()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能确定收入增加的同时, 4.以下关于价格管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限制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B.支持价格总是高于市场均衡价格 C.只要价格放开,商品的供给就会增加 D.对农产品而言,为防止“谷贱伤农”,可使用支持价格的策略 5.商品在消费者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则商品的需求弹性() A.越小 B.越大 C.与之无关 D.不确定有无关联6.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会增加销售收入 A.提高价格 B.降低价格 C.提价和降价都 D.提价和降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答案 二、选择题 1.B 2.D 3.C 4.C 5.D 6.B 7.C 8.A 三、简答题 1.微观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什么? 答:微观经济学有四个假设前提:资源稀缺性、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完全信息 2.微观经济学有什么特点? 答:微观经济学的特点:(1)用数学语言描述经济现象与规律;(2)以价格理论为核心;(3)以均衡为目标;(4)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 3.微观经济学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答: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三大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具体从三个层面展开的: 第一个层面:分析单个消费者、单个要素供给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 第二个层面: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局部均衡)。 第三个层面:研究所有市场的价格同时决定。 四、论述题 1.请介绍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答: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体现在理论上新发展、方法上新发展和微观经济学发展的新趋势三个方面。 理论上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1)提出了新消费理论,包括显示性偏好理论、风险条件下的选择理论、消费也是家庭生产的理论;(2)提出了现代企业理论,包括企业的性质、最大化模型与委托——代理问题、内部组织效率与非最大化厂商理论;(3)博弈论改写了微观经济学;(4)信息经济学成为微观经济分析的主流。 方法上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计量经济学的崛起,二是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大规模运用,三是博弈论引入到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发展的新趋势包括:(1)假定条件多样化,(2)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3)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有何区别? 答: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体现在:(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而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3)假设前提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和资源稀缺,而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5)中

微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微观经济学试题库 一、解释概念(每套5个,每个3分,共15分) 均衡价格需求需求价格弹性比较静态分析需求收入弹性供给 预算线边际效用替代效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均衡 边际替代率递减总效用边际效用吉芬物品 边际产量等产量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规模报酬生产函数等成本线机会成本经济利润隐成本边际成本正常利润 完全竞争市场停止营业点边际收益收支相抵点垄断竞争市场自然垄断完全垄断市场边际产品价值边际要素成本准租金经济租金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 一般均衡瓦尔拉斯定律局部均衡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帕累托最优状态 公共物品科斯定理外部影响市场失灵 二、判断(将答案填入下表中,判断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套题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8 10 答案 1.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2.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 3.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在内的个体经济单位。∨ 4.若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Ed =0.6,卖者提高价格肯定增加销售收入。∨ 5.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6.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7.当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8.Ed>1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 9.若某商品的Ed<1,表明当该商品价格下降20% 时,该商品需求量减少小于20%。×10.卖者提高价格肯定会增加销售收入。× 11.在几何图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运动。∨ 12.在几何图形上,需求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运动。× 13.当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这两种商品的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 14.某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则该商品需求弹性越大。∨ 15.商品用途越广,需求价格弹性越大。∨ 16.任何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都是反方向变化的。× 17.当对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时,粮食丰收,粮价下跌,农民收入反而会减少。∨18.如果两种商品具有替代关系,则相应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 19.正常物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同方向变动。∨ 20.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的消费者得到的效用水平是无差异的。× 21.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固定常数时,表明两种商品是完全互补的。× 22.当消费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为负时,则总效用达极大值。× 23.当边际效用减少时,总效用也是减少的。× 24.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包括边际效用分析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2017尔雅-微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当代的显学:经济学起源的探秘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A、 ?B、 ?C、 ?D、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从思想渊源的角度来看,以下属于经济学的起源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单一性和有限性不是人的欲望所具有的特征。()我的答案:√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政治经济学转向现代经济学的标志是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我的答案:√ 得分:25.0分 欲望与资源: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观点,以下哪一项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A、 ?B、 ?C、 ?D、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满足人类欲望的资源的特点是()。 ?A、 ?B、 ?C、 ?D、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需要不受货币预算约束的需求。() 我的答案:√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人类生产的产品产量是无限的。() 我的答案:× 得分:25.0分 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分类(上)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按照经济学原理的观点,以下属于经济学的正确分类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2 【多选题】与微观经济学相比,以下选项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有()。 ?A、 ?B、 ?C、 ?D、 我的答案:BCD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经济中多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我的答案:√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从经济学原理的观点来看,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一定不是消费者。() 我的答案:× 得分:25.0分 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分类(下)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观点,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的性质是()。 ?A、 ?B、 ?C、 ?D、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根据经济学原理的观点,经济人的特征是()。 ?A、 ?B、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框架图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框架图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框架图》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讲解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其主要观点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和人生价值等。下面我给高二学生带来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框架图,希望对你...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讲解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其主要观点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和人生价值等。下面我给高二学生带来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框架图,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知识框架图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知识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解析: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

微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安徽工业大学经管学院2012-2013学年二学期 课程考试试卷答案(A卷)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考试时间:120分钟年级:xxx级 专业:xxx 题目部分,(卷面共有46题,10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38小题,共38分) 1、一种要素投入的第二阶段开始于平均产量最大的点 A、总对 B、从不对 C、有时对 D、常常对 答案:A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 A、连续地投入某种生产要素而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变 B、生产技术不变 C、按比例同时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D、A和B 答案:D 3、当生产函数Q=f(L)的APL为正且递减时,MPL可以是: A、递减且为正; B、递减且为负; C、为零; D、上述任何一种情况。 答案: D 4、如果生产函数是常数规模报酬的,当劳动增加10%而资本保持不变时,产量将 A、增加10% B、下降10% C、增加超过10% D、增加不到10% 答案:D 5、当AP L为正但递减时,MP L是() A、递减 B、负的 C、零 D、上述任何一种 答案:D 6、在以横轴表示生产要素X,纵轴表示生产要素Y的坐标系中,等成本曲线的斜率等于2,这表明 A、Px/Py=2 B、Qx/Qy=2 C、Py/Px=2 D、上述都不正确 答案:A 7、在边际产量发生递减时,如果要增加同样数量的产品,应该 A、增加变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B、减少变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C、停止增加变动生产要素; D、同比例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答案:A 8、当某厂商以最小成本提供既定产量时,那么他 A、总收益为零; B、一定获得最大利润;

C、一定未获得最大利润; D、无法确定是否获得最大利润。 答案:D 9、在从原点出发的直线与TC的切点上,AC A、是最小的; B、等于MC; C、等于A VC+AFC; D、上述都正确。 答案:D 10、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之后 A、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B、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 C、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 D、MC′>MP′ E、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BD 11、由企业购买或使用任何生产要素所发生的成本是指() A、显性成本 B、隐性成本 C、变动成本 D、固定成本 答案:A 12、得到MC曲线是由() A、TFC曲线的斜率 B、TVC曲线的斜率但不是TC曲线的斜率 C、TC曲线的斜率但不是TVC曲线的斜率 D、既是TVC又是TC曲线的斜率 答案:D 13、当收益递减律发生作用时,TVC曲线() A、以一递减的速率上升 B、以一递增的速率下降 C、以一递减的速率下降 D、以一递增的速率上升 答案:D 14、某厂商每年从企业的总收入中取出一部分作为自己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报酬,这部分资金被视为: A、外露成本 B、内隐成本 C、经济利润 答案: B 15、对应于边际报酬的递增阶段,STC曲线: A、以递增的速率上升; B、以递增的速率下降; C、以递减的速率上升; D、以递减的速率下降。 答案: C 16、如果没有分摊成本,且生产过程中规模收益递增,那么() A、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两者不随产量变化 B、边际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下降,平均成本保持不变,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

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习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资源配置实证分析规范分析边际分析 二、选择题 1、经济学可定义为() 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 B.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 C.研究如何最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于诸多用途 D.人们靠收入生活 2、下列哪项问题不是西方经济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A.在稀缺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方法 B.如何实现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翻两番 C.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D.充分就业和物价水平的稳定 3、下列哪项是属于规范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A.电冰箱在夏季热销的原因分析 B.政府如何改变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 C.对中国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率超过8%的研究 D.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研究 4、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C ) A.2007年9月美联储把贴现率降至4.75% B.2007年美国失业率超过4% 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已超过30000美元 5、关于经济如何运作的基本经济问题() A.只有在市场经济国家中才存在 B.只有在计划经济国家中才存在 C.只有在混合经济国家中才存在 D.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经济,都存在 三、判断题 1、西方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关于选择行为的科学。 2、资源的稀缺性是由于人们的欲望存在无限性特征决定的。 3、“一家制药厂研发新药并上市销售”这一事件属于宏观经济学讨论的问题;“本年度失业人数下降”这一事件属于微观经济学讨论的问题。 4、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体系中的决策完全是由非政府组织做出的。 5、经济理论揭示了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6、实证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是人们进行规范研究的基础。 四、简答题 1、请简单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2、西方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历史唯物主义)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区别: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社会存在还包括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实践、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等。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联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②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运用】①只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现象,强调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和唯物论的意识反作用是相通的。②注意原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对应。强调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只能用物质决定意识;③在强调社会产生的某种精神时,多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内容】: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

第六版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习题一 1.简释下列概念: 稀缺: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充分的或者说不足的。 自由物品: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 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的轨迹,又叫生产可能性曲线。 自给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外界交换来的。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计划来解决。 市场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混合经济: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因此也是垄断和竞争相混合的制度。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实证经济学:在解释经济运行时从客观事实出发,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并借以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作好坏、善恶的评价。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作出“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阐述怎样才能符合这样的标准。 内生变量:是指由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指不是由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决定的,而是由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决定的变量。 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 局部均衡: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一般均衡:在分析某种商品价格决定时,是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决定。 2.你认为研究人们的消费问题是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的对象? 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是仅从概念上就可简单加以区分的。消费这个概念和问题,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都有,但含义和研究的角度不一样。在微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主要是研究消费者行为(选择),即根据预算约束,消费者如何按自己的偏好选购消费品以实现效用极大化;而在宏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主要是研究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如何决定,及如何影响总需求水平等。 3.经济物品是指(D)。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4.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B)。

(生产管理知识)第四章供给分析生产理论

第四章供给分析(上) 生产理论 第一节概述:生产与生产函数 一、厂商及组织形式 1、厂商:生产者亦称厂商或企业。指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经济单位。 2、组织形式:(略)

二、企业的本质:对市场的替代(略) 市场经济是依靠价格体系指挥和协调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的;而在企业内部,生产者的行为则是由一个统一的领导层依靠行政命令来指挥和协调的,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组织生产的方式。 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上大学时,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企业产生的根源。 交易费用是指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耗费,分为“外部交易费用”和“内部交易费用”。 外部交易费用又称为市场交易费用,是指收集有关产品的各种信息所付出的费用、谈判和讨价还价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为保证契约的实施所需要支付的费用等,外部交易费用主要依靠市场价格协调; 内部交易费用是进行生产过程调度、组织内部资源供应等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主要靠规章制度、行政指令协调。 外部市场的使用不是免费的,是要化代价的,存在外部交易费用。为了减少外部交易费用就有必要建立企业,把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将交易“内化”,这样,企业就产生了。 但是,企业内部也存在交易费用,当企业规模扩大时,内部交易费用也会扩大。 一般地,外部交易费用是企业规模的减函数!内部交易费用的企业规模的增函数! 即:企业规模越小,内部交易费用越小,但是外部交易费用越大(较多地依赖外部市场!);反之相反,企业规模越大,内部交易费用会越大(内部协调成本加大),而外部交易成本会越小(不依赖外部了)。 完全依靠市场:不好;完全依靠企业:不好;应该部分依靠企业;部分依靠企业。企业规模扩张到哪上点? 当企业规模增加一个单位时,如果:外部交易费用的节省(例如减少了50元)大于内部交易费用的增加(例如增加了30元),那么企业的规模可以继续扩大; 外部交易费用的节省(例如减少了30元)小于内部交易费用的增加(例如增加了50元),这说明企业的规模过大; 外部交易费用的节省(例如减少了50元)等于内部交易费用的增加(例如增加了50元),这说明企业的规模是最好的。 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根据科斯理论,企业的规模应扩张到这一点,即在这一点上再

微观经济学典型习题及参考答案

微观经济学典型习题及参 考答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微观经济学练习题一 一、判断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量经济问题。() 2.序数效用论分析消费者均衡运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3.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倒”需求曲线(价格与需求同向变化)。() 4.市场均衡状态是供给与需求相等的状态。() 5.离原点约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 6.微观经济学中,生产者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7.生产函数为Q = 0.5L0.6K0.5时,厂商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状态。() 8.厂商短期生产的第三阶段是劳动的边际产量(报酬)为负的阶段。() 9.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10.外在不经济会使企业的LAC向上方移动。() 11.面临两条需求曲线的是寡头厂商。() 12.斯威齐模型又被称为“拐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13.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以劳动为例)的需求原则是:VMP = W 。() 14.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也可能是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15.不具有排他性和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资源。() 二、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个体经济单位 B.社会福利 C.利润最大化 D.资源稀缺性 2.墨盒的价格上升会使打印机的需求:() A.不变 B.上升 C.下降 D.不能确定 3.需求曲线右移,表示在同一价格水平下供给()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能确定收入增加的同时, 4.以下关于价格管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限制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B.支持价格总是高于市场均衡价格 C.只要价格放开,商品的供给就会增加 D.对农产品而言,为防止“谷贱伤农”,可使用支持价格的策略 5.商品在消费者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则商品的需求弹性() A.越小 B.越大 C.与之无关 D.不确定有无关联 6.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会增加销售收入 A.提高价格 B.降低价格 C.提价和降价都 D.提价和降价都不会 7.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 A.越不能达到 B.越不能确定 C.越低 D.越高 8.边际产量(报酬)递增的阶段,往往对应的是厂商()的阶段 A.规模报酬递减 B.规模报酬递增 C.规模报酬不变 D.规模报酬如何不能判断

微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第四版) 第二章 1.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d=50-5P,供给函数为Q s=-10+5p。 (1)求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 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解答:(1)将需求函数 Q d= 50-5P和供给函数 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 ,有: 50- 5P= -10+5P 得: P e=6 以均衡价格P e =6代入需求函数 Q d=50-5p ,得: Q e=50-5*6=20 或者,以均衡价格 Pe =6 代入供给函数 Q s =-10+5P ,得: Qe=-10+5*6=20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 =6 , Qe=20 ...如图1-1所示. (2) 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 数Q d=60-5p和原供给函数Q s =-10+5P, 代入均衡条件Q d= Q s ,有: 60-5P=-10=5P 得 Pe =7 以均衡价格 Pe =7 代入 Q d=60-5p ,得 Qe=60-5*7=25 或者,以均衡价格Pe =7 代入Q s=-10+5P 得 Qe=-10+5*7=25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 Pe =7 ,Qe=25 2.假定表2—5是需求函数Qd=500-100P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需求表: (1 (2)根据给出的需求函数,求P=2是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3)根据该需求函数或需求表作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利用几何方法求出P=2时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它与(2)的结果相同吗?

第四章生产理论

第四章生产理论 学习目标 学习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 ●简述生产函数的内涵; ●区分生产的短期与长期; ●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规律; ●掌握一种和两种生产要素技术系数可变时的合理投入; ●掌握两种生产要素技术系数不变时的规模经济问题。 从本章开始研究生产者即厂商行为。我们假定,任何生产者(厂商)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生产经营的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目标涉及三个问题:第一,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即如何在生产要素既定时使产量最大,或产量既定时使投入的生产要素为最少。这就是如何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第二,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要使利润最大化,就是要使扣除成本后的收益达到最大化。这就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确定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第三,市场问题。市场有各种结构,即竞争与垄断的程度不同。当厂商处于不同的市场上时,应该如何确定自己产品的产量与价格。我们分三章分别介绍这三个问题。 本章的生产理论要说明如何合理地投入生产要素,并从中得出若干生产规律。 4.1 生产与生产函数 4.1.1 生产与生产函数 1.生产与生产要素 生产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的行为。在市场经济中,厂商从

事生产经营活动就是从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劳动力、机器、原材料等),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产品或劳务,在产品市场上出售,供消费者消费或供其他生产者再加工,以赚取利润。所以,生产也就是把投入变为产出的过程。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即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生产也是这四种生产要素结合的过程,产品则是其共同作用的结果。劳动是指劳动力所提供的服务,可以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劳动力是指劳动者的能力,由劳动者提供,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本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资金。它包括两种形式:有形的物质资本和无形的人力资本。前者指在生产中使用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料等资本品;后者是指在劳动者身上的身体、文化、技术状态以及信誉、商标、专利等。在生产理论中指的主要是前一种物质资本。土地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自然资源,是在自然界所存在的,如土地、水、自然状态的矿藏、森林等。企业家才能是指企业家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包括经营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企业家根据市场预测,有效地配置上述生产要素从事生产经营,以追求最大利润。经济学家特别强调企业家才能,认为把劳动、土地、资本组织起来,使之演出有声有色生产经营话剧的正是企业家才能。 2.生产函数 (1)定义 生产函数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它是反映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技术数量关系的一个概念。 (2)生产函数的表达方法 以Q代表总产量,L、K、M、E……等分别代表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的才能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则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可表示为: K N L f ) E Q= ( , , , , 为了分析方便,通常把土地作为固定的,企业家才能因难以估算,所以,生产函数可以简化为: f Q=(式4—1) L ) , (K (式4—1)式表明,在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水平时,生产Q的产量,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与资本的组合。同样,(式4—1)式也表明,在劳动与资本的数量与组合已知时,就可以推算出最大的产量。

微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 第1章 绪 论 1.简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2.经济模型应该准确地描述现实世界吗? 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区别是什么? 4.市场与行业的区别是什么? 第2章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1.在下列各种情形下,啤酒的市场价格将如何变动? (1)啤酒生产原料价格上涨; (2)消费者收入普遍提高; (3)啤酒业进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 (4)凉夏。 2.假设一个封闭的岛国遭受了大海啸的袭击,造成大面积农田被毁坏,但所幸的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居民死亡。请画图分析大海啸发生前后该国粮食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变化。 3.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不利,因为农业要歉收;但也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有利,因为农业歉收后谷物会涨价,农民因此而增收。试利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对这两种说法给予评价。 4.刘先生决定总是把他的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1/a )用于购买食品。请计算他对食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 5.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P Q d 550-=,供给函数为P Q s 510+-=。 (1)求均衡价格e P 和均衡数量e Q ,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P Q d 560-=.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e P 和均衡数量e Q ,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供给函数变为P Q s 55+-=.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e P 和均衡数量e Q ,并作出几何图形。 6. 2006年3月1日,中国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确定了2006年白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为每50公斤72元。请画图分析这种最低收购价格措施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1.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50-5P,供给函数为Qs=-10+5p。 (1)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 ,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5+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2.解答:(1)将需求函数Qd=50-5P和供给函数Qs=-10+5P代入均衡条件Qd=Qs, 有: 50-5P=-10+5P 得: Pe=6 以均衡价格Pe=6代入需求函数Qd=50-5p ,得:Qe=50-5*6=20 或者,以均衡价格Pe =6 代入供给函数Qe=-10+5P ,得:Qe=-10+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 =6 , Qe=20 ...如图1-1所示. (2) 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Qd=60-5p和原供给函数Qs=-10+5P, 代入均衡条件Qd=Qs,有: 60-5P=-10=5P 得Pe=7 以均衡价格Pe=7代入Qs=60-5p ,得Qe=60-5*7=25 或者,以均衡价格Pe=7代入Qs=-10+5P, 得Qe=-10+5*7=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7,Qe=25 (3) 将原需求函数Qd=50-5p 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供给函数Qs=-5+5p ,代入均衡条件Qd=Qs,有: 50-5P=-5+5P 得Pe=5.5 以均衡价格Pe=5.5代入Qd=50-5p ,得 Qe=50-5*5.5=22.5 或者,以均衡价格Pe=5.5代入Qd=-5+5P ,得Qe=-5+5*5.5=2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5.5,Qe=22.5.如图1-3所示. 2. 假定表2—5是需求函数Qd=500-100P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需求表: 某商品的需求表 (1)求出价格2元和4元之间的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2)根据给出的需求函数,求P=2是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3)根据该需求函数或需求表作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利用几何方法求出P=2时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它与(2)的结果相同吗? 解(1)根据中点公式 有:ed=(200/2){[(2+4)/(2)]/[(300+100)/(2)]}=1.5 (2) 由于当P=2时,Qd=500-100*2=300,所以,有: =-(-100)*(2/3)=2/3 (3)根据图1-4在a点即,P=2时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为: 或 显然,在此利用几何方法求出P=2时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和(2)中根据定义公式求出结果是相同的,都是ed=2/3。

慕课第四章:保护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 第4章 保护贸易理论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范爱军

慕课学习第4周 保护贸易理论 ●第1单元 贸易差额论 ●第2单元 保护贸易论(上)●第3单元保护贸易论(下)●第4单元 超保护贸易论 ●第5单元 保护贸易新论 ●第6单元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第1单元 贸易差额论 1.1 历史背景 贸易差额论是16~17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 现的国际贸易理论。 这一时期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商业资本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于是便出现了反映这种商业资本向外扩张要求的理论,即重商主义,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实行外贸扩张。

1.2 理论思想 (1)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贸易差额论是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为基础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代表财富,一国是否富裕,主要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金银数量。国家一切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目的都应是为了获取金银。

(2)保持外贸顺差是增加金银的 主要途径认为增加一国的金银拥有量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开采金银矿藏; 二是通过对外贸易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内。 贸易差额论认为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是对外贸易。 认为内贸不能增加一国的金银总量。 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会使外国的金银流入国内。

(3)两个阶段贸易差额论的区别 第一,早期的贸易差额论 早期的贸易差额论也称作“货币差额论”,他们非常片面地解释和实施“外贸顺差”政策,极力主张通过国家严厉的行政手段来增加金银财富。 早期贸易差额论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任何交易都不允许出现逆差,以此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第二,晚期的贸易差额论 认为外贸保持总体顺差就可以。 他们与早期贸易差额论者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不反对把金银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只要始终坚持多卖少买的方针,金银就会以外贸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就能达到保持本国货币收入不断增长的目的。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