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难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教学过程:

初备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作家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告诉我们:“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而我国古代的古诗词更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诗词的世界,一同领略古代文化的美。

二、自学质疑

1、自由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交流展示

㈠.分别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三首诗词。

㈡师生讨论。

1.《次北固山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写得好吗?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3.《赤壁》中作者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可谓是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试找出用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的诗句。

4.《浣溪沙》表达了作者什么?

㈢.集体朗读三首诗词。

五.精讲点拨

《次北固山下》

1.镇江的北固山在作者的笔下是格外的美丽,于是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通过诵读你认为写景的诗句是哪几句呢?那么抒情的诗句又是什么呢?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2.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写得好吗?想一想为什么呢?

3.古人写诗都非常注意锤炼字句,有人认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就是一个典范,你以为呢?

《赤壁》

1.你知道“赤壁之战”吗?你能绘声绘色地描述这个故事吗?你一定行!

2.作者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地慨叹,可谓是以小见大,别出心裁。你认为作者用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诗句是哪两句呢?

《浣溪沙》

1.找找看,词的上阕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哪些美丽而又幽静的景物呢?

2.你知道吗?好的作品都能以景传情,情景交融。词的下阕作者转而抒情,联系作者的经历,你认为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迁移应用

1.《次北固山下》抒发了王湾刻骨的思乡之情。可以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余光中笔下的乡愁吧。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2.课后到图书馆找几首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精读引领课 《古诗三首》 【课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簸”“涯”。 2.借助注释等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感受诗中描绘的情境。 3.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与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4.入情入境,通过写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大地山河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与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入情入境,通过写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大地山河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交流,导入新课 1.播放祖国山水美景图片,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导语: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无边的草原……这些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优美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去看看黄河,去游览江南,去呼吸一下乡村田园的新鲜空气,好吗?)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诗人、古诗背景,黄河、江南的相关资料。 3.出示课题《浪淘沙》 交流诗题:《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浪淘沙:唐代曲名 4.读好诗文 指名读诗词,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停顿是否恰当。(注意“曲”的发音、“簸”的书写)

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1.自主探究,理解诗意。 自读提示: (1)默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问问老师或同学。 (3)同桌交流一下你的理解。 (4)集体交流汇报,理解诗意 2.想象画面,感受意境 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黄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结合图片、视频,读出黄河的雄伟气势。引导学生从“九曲”“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等关键词句,发挥想象,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 3.结合实际,感悟诗情 (1)面对着气势雄伟来自天边的黄河,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想象中穿越时空与作者对话,感受作者不畏艰难险阻,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诗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文化常识感受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2)小组交流: 作者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想好了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4.反复朗读,背诵古诗 (1)带着自己的感受,动情朗诵; (2)结合图片,进行想象,尝试背诵; (3)比赛诵读,熟读成诵。 5.总结读诗方法 (1)读好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读懂诗意(借助注释,结合图片,理解诗意) (3)读出画面(边读边想象,关键诗词体会意境)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教案2)古诗三首 (2)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刘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 (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赏析黄景仁《登北固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登北固楼》 黄景仁 振衣直上最高楼,吴楚青苍一望收。 此地山形常北顾,千年江水自东流。 乾坤莽莽鱼龙气,今古愔愔花月愁。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振衣”典出《楚辞·渔父》中的“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首联点题,写诗人整衣登高,饱览胜景,心怀大畅。 B.颔联写山形如同顾望北方,化静为动;“千年”二字写出历史的沧桑感,江水滔滔,古今不绝,与后文的“今古”二字相呼应。 C.颈联“莽莽”同“茫茫”,写天地间鱼龙腾跃,莽撞而富有生气;“今古愔愔花月愁”暗含历史兴亡之叹。 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妙用借代、叠词、夸张等手法,对仗较工稳,气势雄浑,富有表现力。 15.有人说,此诗尾联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二者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家一贯注重内省法,《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劝告读书人要在内心不断省察自己以提升自身道德和学识方面的修养。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蛟龙舞动于深渊,寡妇哭泣于孤舟的情形,侧面描写箫声的悲凉。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使用借代手法并借鸟鱼欢跃之态描绘春和景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C。“莽莽”指广阔旷远;“鱼龙气”指江面水汽,而非“鱼龙莽撞而富有生气”。 15、同:弘大意境、磅礴气势和高远理想。诗人面对自然的浩瀚无垠,激发出内心建功立业的抱负。 异:毛词偏重的是对个人前途与国家未来的思考,以问句形式发出深沉慨叹,答案暗寓其中,有“舍我其谁”的豪气,表现形式更为含蓄蕴藉。 黄诗偏重的是对自我力量的信心和把握命运的雄心。以上天赋予的“一拳”之力压服自然的浩荡潮流,彰显以一己之力挑战、征服命运的霸气,凸显其锐意进取的积极人生观。表现形式属直抒胸臆,酣畅淋漓。 16、(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两篇精读课文《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两篇篇略读课文组成。《浪淘沙》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江南春》为我们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书湖阴先生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虽然美丽,但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青山不老》写的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森林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茫茫青山中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三黑和土地》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三黑这一获得自己的土地而勤劳耕作,憧憬美好生活的农民形象,表达了翻身的农民的无比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感情。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要求根据文中提供的素材确定主题与角色,阐述出自己对这一主题的看法,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习作《学写倡议书》能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会用正确的格式书写倡议书。《学习园地》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主要观点。学会识别公交路线图,选出最佳方案。积累中国文化常识中的内容:五行、五金、五谷、五音、五彩。 2.单元重点: (1)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我们知道在每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或表达观点时往往会使用一些关键句,能突出表现文章的内涵。这些关键句,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关键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找到关键句,我们就容易提取关键词。文中主要观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阐释自己的主要观点,我们往往利用题目直接点明中心。《只有一个地球》的题目简洁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通俗易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表现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2)学写倡议书。学写倡议书时,首先要注意格式。标题要鲜明,正文写清倡议的内容,最后要署名并写上日期。其次观点明确,抓住内容:(1)写明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2)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最后抓住结尾,表明希望。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

初中古诗词:《次北固山下》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古诗词:《次北固山下》原文译文赏析《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

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赏析】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风平浪静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导学案2(含答案)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导学案2(含答案) 导读:《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世称“诗佛”,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为“王孟”。苏轼评其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 《黄鹤楼》作者崔颢,唐代诗人,作品有《崔颢集》。 《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东晋(时期)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田园诗人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候骑(jì)燕然(yān)崔颢(hào) 萋萋(qī) 晨兴(xīng) 荒秽(huì)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征蓬出汉塞:随风远飞的枯蓬。(2)萧关逢候骑:侦察骑兵。 (3)日暮乡关何处是:故乡。(4)晨兴理荒秽:杂草。 4.阅读诗歌,按照原文填空。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整体感知。 《使至塞上》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

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黄鹤楼》从传说写起,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又由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发日暮怀归之情。全诗气象雄浑,意蕴深厚。 《归园田居》从表面上看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实质上,是表现自己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合作探究 问题一:《使至塞上》一诗中“征蓬”和“归雁”各有什么含义?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问题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受到后人高度赞赏,这句诗好在何处?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古诗三首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刘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 [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王湾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赏析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此诗载于《全

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2教案 人教版

2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 g”,不要读作“yǐn 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①.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②.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相关链接 《书湖阴先生壁》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第一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路程恰为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园亦因此得名。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在王安石诗集中,作者所写有关杨德逢的诗,至今尚保存在十首以上。 其中《示德逢》七律一首,对了解杨的为人较有帮助。诗一开头就说:“先生贫敝古人风,缅想柴桑在眼中。”“柴桑”是陶渊明隐居之所,可见王安石是把陶杨看成同一类型的人物的。李壁说作者和杨是“邻曲”,其实杨居山而王居园,并非近邻。所以王安石有《招杨德逢》七绝云:“山林投老倦纷纷,独卧看云却忆君。尚无心能出岫,不应君更懒于云。”是希望杨尽快到半山园来晤聚。而从此题壁诗第二首来看,显然王安石是写他在杨家里午睡的情景。可见两家住处并不很近。 半山园约落成于元丰二年至五年(1079—1082)之间,这首诗应当是元丰前期的作品。李壁注引《冷斋夜话》:“山谷(黄庭坚)尝见荆公于金陵,因问垂相近有何诗,荆公指壁上所题两句‘一水护田’云云,此近所作也。”如此说可信,而黄庭坚仅在元丰三年(1080)下半年由汴京到江南,则此二诗或即这一年暮春时所作。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欣赏《使至塞上》、《黄鹤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二、诵读欣赏《使至塞上》 1.简介作者 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诵读,理解诗意。 ①创作背景介绍: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②教师范读〈〈使至塞上〉》,学生集体诵读。注意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③学生试说说每句诗的大意 明确: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二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教学 内容 9、古诗三首之《元日》上课时间 教材学情分析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对联等场景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学生对古诗并不陌生,但客观、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传达的感情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时以此为重点。 学习目标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重点难点重点:认读生字,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难点:理解《元日》的诗意,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氛围。 核心 任务 《元日》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设计 板块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出示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 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 “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板块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板块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教案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行路难》 主备人:卫志华单位:大港中学审核人:张琳玲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体会李白诗风,感悟诗意。 正课: 一、朗读《行路难》。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了解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四、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如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小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六、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课后作业

2古诗三首

《2.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登鹳鹊楼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字,会写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方法:反复吟读,借助插图进行说话训练,从而理解古诗。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登鹳鹊楼(读题) 3、解题:“登鹳鹊楼”就是登鹳鹊楼 二、讲授:学习古诗有一定的方法,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理解古诗。 1、(幻灯片)学习古诗四步法 A知诗人(知道诗人) B解诗题(理解诗的题目) C明诗意(明白诗的意思) D悟诗情(领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古诗,我们可以了解诗人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和他的志向、性格以及他的成就开始(幻灯片出示) 王换之,唐代诗人,十几岁读了许多的文章,中年后更加刻苦读书,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4、理解诗句时,我们可以先理解每个词的含义,再把它连接起来解释。,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了古诗,下面请同学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 要求:①读者要声音洪亮,不丢字,不添字②听者要认真倾听(听后评价) 三、精讲古诗 1、第一、二句:指名让生读,对董了什么?通过自己的理解说说字词的含义。(白日: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尽:消失、沉没) (入:进入。流:奔流。“入海流”就是“流入海”,意思是向着大海奔流) 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是:傍晚的太阳正紧靠着连绵的群山,慢慢落下去了,一泻千里的黄河水滚滚地流入大海。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找生读,说说对字词的理解。 (欲:想、要。穷:尽。千里:很远,意思。目:目光,视力)(更:再、重) 第三、四句诗的意思是:要想看得很远,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3、指名读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①思考:与同桌讨论,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生说)②齐读:要求:要读出祖国山河雄伟壮丽的气势。 4、指名读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师:作者是站在哪里看到了黄河水滚滚而下的情景呢?(鹳鹊楼上) 站得高,就能怎么样?生:看得远 师:不仅望得远,而且心胸开阔 后两句诗蕴含什么样的道理?你体会到了吗? ②齐读后两句,要读出诗人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语气。 四、指导精读,启发想像

初中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 三首》教学案教案 导读: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行路难》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体会李白诗风,感悟诗意。正课:一、朗读《行路难》。二、解题。《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了解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四、赏析。(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冰

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如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五、小结: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六、板书设计行路难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昂扬激越豪迈乐观)课后作业背诵

古诗三首2

1望天门山 ①第一句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第二句则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②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其立脚点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山行 ③“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乎人家上下的通道吧! ④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生命力,秋天的山林呈现出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 暮江吟

⑤“铺”字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出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原因: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碧绿色。 ⑥用“珍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中的时间变换是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链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歌颂、热爱之情。 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这两首古诗。 录像(长江波涛汹涌的景象)。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波涛汹涌的景象)。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在诗人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这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2)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长江波涛能冲破天门山,那么,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荡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诗人这时望见有一片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学习建议: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诗人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候客。“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的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3.根据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