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 大豆气候

第三节 大豆气候

第三节 大豆气候
第三节 大豆气候

第三节大豆气候

大豆生产对我国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豆是营养价值最高的作物之一,在大豆所含的干物质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含量分别占40%、20%、35%和5%,蛋白质含量是谷物的3—5倍,比其他豆类高10个百分点以上,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人类膳食中营养平衡的优质蛋白质,经过加工后,蛋白质消化率可达90%以上。在构成大豆油的脂肪酸组分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在80%以上,有利于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此外,大豆还含有一些对健康有益的微量成分,如异黄酮、低聚糖、皂苷、磷脂、维生素E等,被视为保健食品。因此,发展大豆生产有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蛋白质营养水平,对保证粮食安全和增进全民族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林州每年种植大豆面积6万余亩,是玉米、谷子之后的第三当家品种,总产达0.8万吨,近几年林州种植的大豆品种有豫豆14、豫豆16、冀豆12、豫州6号、荷豆12等。

林州大豆每年6月10日左右播种,9月20日左右收获,在正常天气气候情况下,全生育期约102天。(见表1)

表1 大豆历年发育期日期

大豆的生长发育全过程可分为:萌发期、幼苗期、花芽分化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因此,分析林州的光热水资源,充分利用本地气候,趋利避害,对大豆的丰产丰收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豆生育期阶段的分析

通常以始花为界将大豆的一生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在农业生产中,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萌发期、幼苗期、花芽分化期、开花期、结荚鼓粒期和成熟期等6个阶段。

1、萌发期:大豆从种子萌发到幼苗出土的阶段。播入土壤的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水分和空气条件下,产生萌幼。首先胚根伸长,伸入土中,随着下胚轴向上伸长,子叶带动着幼芽顶出地面,大豆萌动需要4—6天。种子发芽最适宜温度为20—22℃,此时林州的平均温度为23.7℃,高于大豆萌动发芽期指标,林州当地有农谚说“五月(农历)冷,一颗豆子打一捧”。就是说温度偏低有利大豆生长。除适当的温度外,还要求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大豆种子吸收等于本身重量1.2—1.5倍的水分,才能发芽。如果土壤中含水量过大,土壤通透性不好,会影响种子内贮藏物质转化,延迟萌

发,甚至产生腐烂。为使大豆生长顺利通过萌发期,必须抓好播种前准备和播种环节。选用粒大饱满的种子,保证整地质量,使土壤平坦疏松,适时播种并掌握适当深播。

2、幼苗期:通常把50%的豆苗拱出地面的日期称为出苗期。从出苗到花开始分化之前的阶段称为幼苗期。大豆展开叶子后,幼茎继续伸长,1对原始真叶(单叶)开始展开,单叶展开后5—6天第一复叶展开,以后每3—4天出现一片复叶,此时进入第三真叶期,上部叶片约每6天长出一片,同时,腋芽也随之分化,在第一对真叶展开后,主茎已分化出6个节,幼苗期适宜温度一般为日平均温度20℃以上,适宜土壤含水量为19—20%,林州此时的温度25℃左右。该期根系的生长较地上部生长为快。

幼苗期为主要的营养生长时期,植株是否健壮,直接影响到后期生殖生长和产量。当植株过密时,第一节间茎过长,应及时间苗、定苗,防治徒长。培育壮苗是此期的关键,壮苗特点是:根系发达,茎杆粗壮,节间短,叶片肥厚、深绿。

3、花芽分化期:指花芽开始分化到始化之前的阶段。大豆花芽分化开始的时期因品种和环境条件而异。在大田生产条件下,一般在出苗后20—30天开始花芽分化,分化期为25—30天。在营养分枝出现之前,部分叶腋处和顶端分生组织部位已开始花芽分化。因此,幼苗期和花芽分化期含有部分重叠。花芽分化期是大豆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植株生长量较多,根系发育旺盛,茎叶生长加快,分枝不断增加,花芽不断进行分化。此时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

植株的花芽数、分枝数及根系生长的优劣。同时也对以后的生长发育和开花数有显著影响。此时林州的平均气温为25℃左右,很适合花芽分化。因此,在生产上,应及时供应养分和水分。此时可采取中耕培土、追施氮肥和磷肥、灌溉等措施来促进根系、茎叶生长及花芽分化。

4、开花期:是指从始花到终花的阶段。开花期的长短因品种和气候条件而异。不同品种的开花期为15—40天不等。林州开花期为15天,开花期最适宜的温度为22—29℃,夜间温度18—24℃。相对温度为74—80%。开花期是大豆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并进的时期,需要大量的水分和养分,此时的外界条件对大豆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开花数和花荚脱落率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为保证充足的水肥供应,应注意及时灌溉(此时林州已进入汛期,水分条件基本满足生长需要),适当追施磷钾肥。开花期的长势不仅反映了前期生长状况,而且是后期干物质积累的基础。

5、结荚鼓粒期:指终花到鼓粒饱满的阶段。此时生殖生长占主导地位,植株除继续积累光合产物外,同时进行营养物质的分配和再利用,养分向籽粒内转移。大豆结荚鼓粒期间的生长状况对产量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任何影响叶片寿命、光合效率和根系活力的因素都将直接影响荚数、粒数、百粒重和产量。此时,林州主汛期已过,平均温度24.0左右,很适宜大豆生长发育。此时,要及时防治病虫害,清除杂草,保证叶片的面积和功能期。

6、成熟期:大豆植株上出现第一个呈成熟色的荚果时称为生

理成熟,95%以上的荚果呈成熟色时称完熟期。在天气晴朗的秋天,从生理成熟到完熟需要5—6天。达到生理成熟的大豆植株生命活动逐步减弱,种子含水量迅速下降,籽粒逐渐变圆。此时林州平均气温为19℃左右,降水较少,很适宜大豆生长。如遇到长时间降水,不仅延迟成熟,而且影响品质。

二、大豆生育期对光照、温度、水分和养分的分析

1、光照:大豆是短日照作物,短日照加快大豆的开花和成熟,长日照则延迟甚至阻止部分品种的生殖发育。光照范围在9—18小时内,光照愈短,愈能促进发芽分化,提早开花成熟。不同品种的短日照光反应有很大区别。

表2—1林州市大豆生育期各旬月平均日照时数

从以上林州每旬月的日照时数可以看出,光照条件非常适宜大豆生长发育,特别是8月中下—9月份,光照较短,有利大豆开花成熟。

光照除调节大豆的生长发育速度外,更重的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向大豆提供能量。大豆是喜光和较耐阴的作物。一般情况下,光照强度接近2500勒克斯时,光合作用的速率便不在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对林州光照资源来说,全年总辐射4963.43MJ/m2,在大豆生

长发育的(6—9月)辐射总量为1925.81 MJ/m2,占全年辐射总量的38.8%,能被大豆利用,进行光合作用的太阳辐射(波长0.4—0.7μm)称之为光合有效辐射(PAR)。林州全年光合有效辐射(PAR)量为2432.86 MJ/m2。在大豆生长期(6—9)光合有效辐射(PAR)量为944.43 MJ/m2。高产大豆群体应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冠层中不同层次叶片光合作用的光能需要。选择株型合理的品种,调节群体密度及匀度是改善大豆群体关照状况的有效措施。

2、温度:温度作为热量的标志,因大豆是喜温作物,不同生育期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如表2-2

表2—2大豆在各生育期需要的温度(℃)

萌发期大豆的种子对土壤温度很敏感。可以发芽的最低温度为6℃,出苗期需要的最低温度为8—10℃。林州市6—9月份平均气温为23.7℃,见表(2—3)。极端最低温度10℃,很适宜大豆生长发育期的日平均温度20—25℃。

大豆全生育期需要≥0℃的积温为2000—2500℃,林州市历年

6—9月≥0℃积温为2422.8℃,在所需范围之内,能够满足大豆生长发育的积温需求。

表2—3林州大豆生育期各旬平均气温

3、水分:大豆是需水较多的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需要耗水600—800毫升。大豆在不同生育期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不同的。见表2—4

表2—4 大豆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

表2—5林州大豆生育期各月降水量

种子发芽和出苗阶段需要充足的水分。见表2—5。大豆幼苗期耐旱力强,此时,土壤水分过多,会使大豆根系发育不良。开花结荚期是需水临界期,要求土壤相对湿润而水分又不过多,否则就会引起落花落荚,严重影响产量。林州大部分地块是靠自然降水,应尽量做到大豆开花期与雨季重合,即花雨相遇。鼓粒期遇到干旱,易发生早衰,百粒重降低,秕粒增加,影响产量。最适合大豆生长发育的土壤水分为土壤占田间持水量的60—70%。

4、养分:大豆是需要营养数量大,种类多的作物,形成相同的产量,大豆比禾谷类作物需氮量多4—5倍,大豆需要最多的营养是氮、磷、钾,其次是钙、镁、硫,也需要少量的钼、硼、锰、锌等微量元素。每667平方米,获得266.8千克籽粒产量,需吸收氮(N)23.9千克,磷(P205)2.25千克,钾(K2O)8.2千克,以及多种微量元素。

大豆出苗至开花始期,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只占全生期总吸收量的1/3—1/4。开花以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对养分吸收逐渐达到高峰。在氮素的吸收上,大豆幼苗所需氮量不多,若供应不足,幼苗会出现缺氧症状,影响正常生长。开花结荚期,是大豆所需氮量最多的时期,此时根瘤固氮力虽强,但仍满足不了需求,需补充土壤中的氮素。大豆的全生育期都要求较高的磷营养水平,从出苗到盛花期要求最为迫切。出苗到始花期需吸收全生育期需磷总量的15%左右,开花到结荚吸收约60%,结荚到鼓粒期吸收

约20%,鼓粒到成熟吸收约5%。各生育期钾的吸收量不同,苗期吸收钾量比氮、磷量多;开花结荚期吸钾速度最快;结荚后期达到高峰;鼓粒期吸收速度开始降低。

大豆生长对营养的要求有一定的指标(见表2—6)。生产上可作为补充施肥的监测指标。

表2—6大豆生长对几种营养要求指标

大豆对土壤要求不严,不适于在沼泽地和盐碱地生长。以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保水力强,土壤PH值6.8—7.5的土壤最为适宜。

三、大豆的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防治

1、林州地处河南省的北角,与山西、河北交界,西临太行山是典型的山区气候。6—9月正是主汛期,降水相对集中。6月份正值大豆作物的播种期,温度偏高,降水稀少,初夏旱几乎年年发生。

高温、大风、冰雹、暴雨、连阴雨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7月下旬—8月上旬两旬降水量达180.0?,占整个生育期降水量的35%,6—9月降水总量占全年降水的76%,因此,做好气象情报和灾情服务十分重要。

大豆的病原菌有100多种,我国30多种,其中菌性病害最多,侵入大豆真菌性病害的有:霜霉病、褐纹病、锈病、纹枯病、紫斑病、灰斑病、根腐病等;细菌性病害有:斑点病和斑疹病等;病毒性病害有花叶病等;大豆线虫病危害也相当严重。主要介绍林州发生的几种病虫害及防治。

1、大豆包囊线虫病:大豆包囊线虫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发病轻的减产5—10%,中等减产20—30%,重的减产50%以上。症状:幼苗受害后生长迟缓,子叶及真叶变黄,重病苗停止生长甚至死亡,病株根系不发达,根上生有密集的黄白色至白色的突起,为线虫的虫瘿,病株根瘤减少,地上部显著受抑制,植株矮小,叶片由下向上变黄,花期延迟,嫩荚萎缩。发病条件:①土壤温湿度:土壤的温湿度直接影响线虫的侵染活动。最适宜的侵染温度为20℃,最适宜土壤湿度为60—80%。②土壤类型:在沙质、瘠薄、地势偏洼、偏碱性土壤中并在干旱的情况下,发病危害大。在粘性、肥沃、岗地、偏酸性土壤中、并在土壤含小量适宜的情况下,则发病轻危害小。③耕作制度:重茬和迎茬的地块发病重,合理轮作换茬的地块发病轻。防治方法: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①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②轮作倒茬. ③适时

灌溉,提高土壤湿度。④药剂防治。

2、大豆霜霉病:以大豆生育期遇到低温连阳雨的天气发生较重。危害大豆幼苗、叶片、荚和豆粒,多雨年份造成损失较大,可减产15%。症状:病粒表面产生不规则形的灰白色霉层,是病菌的卵孢子和菌丝。子叶不显症状。成株叶片上呈圆形或不规则的淡黑或绿黄色斑块,散生或连在一起,叶背有灰霉。豆荚表面一般无明显症状,剥开豆荚可见荚内有不规则的块状灰色霉状物。发病条件:主要以卵孢子形式在种子上形成。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7—8月是发病盛期,多雨湿度大的年份有利于发病。防治方法:①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②种子处理或选用无病种子。③栽培技术措施是深翻和轮作,增施磷、钾肥等。④药剂防治。

3、大豆褐纹病。主要危害叶片,有的年份从真叶即开始发病,引起早期落叶,影响大豆生长发育,降低产量。症状:成株叶片上病斑多呈不规则形,赤褐色,具轮纹,散生小黑点。病重时病斑可汇合成褐色斑块而干枯。茎上有暗褐色短条纹。荚上病斑赤褐色,呈不规则斑点。发病条件:种子带病菌引起幼苗发病,越冬的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大豆叶片,继续扩大再侵染。7—8月份是发病盛期,连续多雨,病情加重,密植豆田发病较多。防治方法:同霜霉病。

大豆的害虫已知有100余种,危害性较大而普遍性的有10余种。大豆苗期的主要害虫有:地老虎、大豆蚜虫等。成株期主要害虫有:卷叶螟、大豆红蜘蛛、豆天蛾等。结荚期主要害虫有:大豆

食心虫、豆荚螟等。

1、地老虎:地老虎种类很多,地老虎幼虫常在近地面将幼苗从茎基部咬断或咬食叶子、嫩叶,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豆茬地及时秋翻灭虫,减轻越冬虫口。早春铲除地头、地边的杂草,并带到田外及时处里或沤肥,可消灭一部分卵和幼虫。对大龄幼虫,可在每天早晨扒开被害株的周围进行捕杀。在发蛾期间,利用黑光灯或糖、醋、酒液(酒:水:糖:醋=1:2:3:4加入少许农药)诱杀成虫。②药剂防治。

2、大豆蚜虫:大豆蚜虫以成虫和若虫在嫩叶、嫩茎上刺吸汁液,是大豆生长前期的主要害虫之一。发生规律:越冬卵量多,危害严重。若6月下旬到7月上旬低温少雨,会造成7月间大豆蚜虫的严重发生。高温、多雨对大豆蚜虫生长不利。防治方法: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克兑水40—50升,或5%来福临乳油10—20毫升加水50—75升,或50%灭蚜净乳油1500—2000倍稀释液喷雾。

3、豆天蛾:以幼虫食豆叶,轻则吃成网孔,重则将植株吃成光杆,造成不能结荚,而影响产量。发生规律:①气候条件: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盛发期,此时正值我市主汛期,降小集中,容易使幼虫化蛹和羽化。②土壤条件.在地势低洼,土壤肥沃的淤地,植株生长繁茂,则发生早、危害重。③品种差异:早熟,茎杆柔软,含蛋白质和脂肪丰富的品种受害重。而晚熟,茎杆较硬,抗涝性强,品质差的品种受害较轻。防治方法:①药剂防治。②诱杀成虫。

4、大豆食心虫:大豆食心虫以幼虫钻入豆荚内咬食豆粒,严重降低产量和品质。发生规律:①气候条件:7月下旬至8月上旬降水量适宜,会有较大发生;高温干燥及低温多雨,发生较轻,②耕作与栽培制度:多锄多蹚不利发生;连作地受害重,混间作面积大,甚至不采取单作时,则重茬面积增加,可导致较高的虫蚀粒。

③品种差异。不同品种间被害率差异较大,如豆荚有毛的大豆品种易于着卵,豆荚皮中木质化的隔离层能影响幼虫蛀入。防治方法:以选用抗虫品种为主,结合农业耕作和栽培技术措施,用药剂及生物防治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对病虫害的药剂防治,合理利用气象条件十分重要,特别是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对药效有一定的影响。①温度:施药时温度过高,一会使作物的气孔关闭,影响对药剂的吸收;二会使药剂挥发快,造成有效成份的损失,从而影响为药效。因此,适宜温度为15—25℃,低于13℃或高于28℃不宜施药。②相对湿度:在长期干旱条件下,多数叶茎蜡质层加厚,同时气孔关闭,影响药剂进入植物体,反而降低药剂效果。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5%就会影响药效。

③风速:风速过大会造成雾滴漂移,喷雾不匀,影响药效或造成药害。喷药时要求风速在每秒4米以下。一般应在下午3时以后,上午10时之前喷药,晚间喷药最适宜。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进一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下大气力抓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执教老师:蒋卫兴 上课班级:高一 (10)班 上课日期:2009年12月10日 一、课标要求: 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二、教材分析: 本节由三部分组成:锋与天气、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这三部分的内容都是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如:气团(冷气团、暖气团)、锋(锋面、锋线)、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再进一步明确受这些天气系统的影响,会带来怎样的天气或天气会有怎样的变化过程。最后都安排有一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又突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两个案例——台风、寒潮,是本节所学的天气系统带来的两个天气实例,它们属于自然灾害中的气象灾害,它们的发生机制和规律与本节所学的天气系统息息相关。简易天气图的识读。这是对第一部分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活动展开讨论和对图2.24锋面气旋进行天气状况分析。 三、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2.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 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2.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 五、教学难点 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天气与气候(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

《天气与气候》(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明确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位置以及它们对我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和资料分析及自主学习等方法,能够说出我国气候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气候,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频发的国家,树立气候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资料分析、读图分析、对比学习。 【课时安排】 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温故知新:气候的两大要素是什么?(气温和降水)我国的气温特征是?(冬季: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我国的降水特征是?(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那么,我国的气候又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二、新课学习 (二)中国的气候特征 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读图,分析我国有哪几种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读图,说一说这五个城市的气候类型。 北京:温带季风气候;上海:亚热带季风气候;海口:热带季风气候;拉萨:温带大陆性气候;

乌鲁木齐:高原、高山气候。 阅读教材第83页图I,填写下表。 表中所列5个城市的气候特点有什么差别?试着解释一下原因。 气温: 海口→上海→北京冬季气温越来越低→自南向北,纬度越来越高 乌鲁木齐冬季严寒→深居内陆 拉萨冬季寒冷→地势高 北京、上海、乌鲁木齐夏季高温;海口全年高温→纬度因素影响 拉萨夏季气温不高→地势高 降水: 海口→上海→北京降水逐渐减少→自南向北,纬度越来越高 降水最少的是乌鲁木齐→距海远 展示各个气候类型区内生长的动植物图片。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优势:世界上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有适合生长的地区。 阅读:我国气候类型为什么复杂多样 首先,由于纬度位置的差异,纬度位置越高,年平均气温越低,因此在我国形成了多个温度带。其次,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讲,距离海洋越近的地方,降水量越大。地形也是影响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在青藏高原、天山和横断山脉等地,就形成了独特的高原、高山气候;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会出现中温带、寒温带的景观;在干旱荒漠地区的高山迎风坡,会出现湿润、半湿润的气候特征。 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 2.季风气候显著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复习题及标准答案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知识导学: 短时间、经常变化 天气及其影响天气的特点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差别大 天气对人类的影响:交通、生活、生产、战争等 意义 天气预报生产过程 内容:阴晴、风、气温、降水等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卫星云图 天气符号识别简单天气预报图 污染指数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空气质量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 本节的重点是以熟练识别卫星云图中的基本色彩和常用天气符号的含义为基础,达到看懂简单天气预报图的目的。学习时,可以先从对比、区分不同颜色和符号的意义(形状)出发,结合制作天气符号卡片、识别天气符号竞赛、天气预报接力赛、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节目等活动,加强对它们的掌握。理解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本节的又一重点。学习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实例和亲身感受说明天气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天气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综合能力训练: 一、填空: 1、天气反映一个地方里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的。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

气可能差别很大。 2、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风、和降水的情况。 3、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大小。温度是大气的程度。 4、风向是风的。风力是风的。 5、卫星云图中,绿色表示,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 6、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的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来表示。 一、单项选择: 1、降水概率为100%表示;降水概率为0表示。 A、可能有雨,肯定无雨 B、肯定有雨,可能无雨 C、可能有雨,可能无雨 D、肯定有雨,肯定无雨 2、当天空布满云时,为;当天空无云或云很少时,为。 A、阴天、多云 B、多云、晴 C、阴天、晴 D、多云、阴天 3、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对人体健康;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对人体健康。 A、大,有利;小,有害 B、大,有害;小,有利 C、小,有利;大,有害 D、小,有害;大,有利 4、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六级西风”的是。(图1) A、B、C、D、 5、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霜冻”的是。(图2) A、B、C、D、 6、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多云”的是。(图3) A、B、C、D、 7、下列天气符号,分别表示。(图4) A、小雪,中雨,暴雨,雨加雪 B、小雨,中雨,大雨,霜冻 C、中雨,大雨,暴雨,雾 D、小雨,大雨,暴雨,冰雹 8、下列词语中描述天气的是。 A、四季如春 B、长冬无夏 C、终年炎热 D、电闪雷鸣 二、综合题: 1、读城市天气预报图:(图5)

生态环境保护自查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自查报告 按照市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工作专题会精神,现将我局牵头项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严把环评大闸,注重在源头上预防污染。扎实推进规划环评,积极开展项目环评,发挥好环境影响评价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中的“调节器”、“控制阀”作用,主动服务、全程跟踪重大项目建设,对促增长、惠民生的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20**年至今共完成194个项目的环评审批工作,涉及投资872479.89万元;对违反产业政策以及不具有环境可行性的项目做到不引进、不发展,近2年先后依法否定不符合产业政策及“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项目20多个。 二是坚持联防联控,强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认真落实国家“大气十条”,20**年淘汰了海大集团20蒸吨燃煤小锅炉1台;在城区强制推行清洁能源,对商户主动使用天然气的,给予开户费50%优惠,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97.72%;开展了城区餐饮油烟专项治理工作,城区餐饮业油烟净化装置安装率达50.2%;落实秸秆全域禁烧工作,强化乡镇(街道)、村、组干部责任,按照1000元/村、2-4万元/乡(镇、街道)的标准落实工作经费,加强巡查,推广秸秆粉碎还田、食用菌种植等方式引导农民开展综合利用,露天焚烧秸秆现象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投入财政资金67万元并争取省级补助资金50万元,在城区建成了pm2.5自动监测站。20**年城区空气质量api指数≤100的天数达到335天,空气优良天数占91.78%。 三是确保饮水安全,全力做好水污染防治。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张家岩水库实行每月不定期巡查和加密监测,在原已取缔库周所有排污口的基础上,设立了标志牌和界桩,在一级保护区(陆域)设立了120米隔离网,建立了城市饮用水源应急管理制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在水

2018-2019年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练习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 令?--------- (一)教材第61页思考 1.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它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和草地)与水生生态 系统(如深水湖和海洋)之间。换言之,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湿地 结合了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属性,但又不同于二者。 2?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可以在学习本课之前和学习本课之后,说出对湿地生态意义的不同认识。 3 ?三江平原大部分沼泽变成商品粮食基地,虽然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但是使三江平原大部 分沼泽作为湿地的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及野生生物栖息地的作用降低。 (二)教材第63页思考 1.湖泊干涸、消失,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节温度,增加空气湿度)、调蓄水量(减少洪水)、美化环境(旅游胜地)、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 2?对“围湖造田”问题的认识分两个方面:一是为什么要围湖造田,大多情况是因为人多地少,吃饭问题难以解决,为眼前利益而围湖造田,导致人与环境关系的恶性循环;二是如何解决,简单地讲是“开源节流”,开源指实行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生存问 题,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节流指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对土地的压力,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提 高对环境的认识,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三)教材第64页思考 思考提示:从佛罗里达南部大沼泽疏干的教训中,可以看出湿地的生态效益是巨大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我们不合理地利用湿地(如疏干沼泽),就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我们应该保护它。同时, 人类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提高,即从现状维持到恢复和重建受损的湿地。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1.教材第42页活动 (1)这段话是描写冷锋天气的。 (2)“连日大风……铁甲如冰”,这是冷锋过境前的天气状况。此时,此地在干燥的暖气 团控制下,大气不稳定,多大风天气。 (3)“彤云压阵……云势越重……降下一天大雪”,描述的是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状况,锋 面过境时,天气活动频繁,先是云,后为雪。 (4)“那雪……已没过马膝”,此时降雪过程已经停止,说明冷锋已经过境,天气转好。 (5)根据描写判断,这个冷锋移动速度快,一是天气过程很短,二是强度很大,有“大雪” 为证。 2.教材第44页活动 (1)气旋中心的气流是辐合上升的,而反气旋中心的气流是下沉辐散的。 (2)假如空气中所含水汽量较大,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会因气流上升形成降水。 (3)冬季,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可能出现寒冷、干燥、晴朗的天气,还可能出现大风降 温天气,甚至出现寒潮。夏季,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则可能出现高温、晴朗的天气。 [课堂小结] 学业达标 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有不少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有些与天气系统有关。据此回答 1~2题。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此诗中所 描述的天气现象与哪种天气系统有关( ) A.冷锋B.暖锋 C.准静止锋 D.反气旋 解析:依题意,该诗句的大意是:夏日的晴空,忽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

吹云散,雨过天晴,应是阵雨天气,多与冷锋有关。 答案:A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诗句中所描述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另一性质 的锋面,该锋控制下的天气特征是( ) A.降水时间短B.降水强度很大 C.持续阴雨 D.影响范围很小 解析:每年6月中旬,我国锋面雨带移至江淮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冷暖气团势 均力敌,锋面在此徘徊形成准静止锋,从而导致该地常常阴雨连绵,因为这时正值梅子黄熟的季节,人们习惯称之为“梅雨”,诗句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正 是梅雨季节。 答案:C 当地时间2013年9月24日,受飓风“英格丽德”和热带风暴“曼努埃尔”影响,墨西 哥出现强风暴雨天气,多地受灾严重。据此完成3~4题。 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与该飓风相同的天气系统是( ) 4.此次飓风可能带来的灾害主要有( ) ①海啸②风暴潮③地震④狂风⑤暴雨⑥沙尘暴 B.②⑤⑥ A.①②④ D.①③⑤ C.②④⑤解析:飓风是气旋的一种,中心是低气压,对沿海地区带来狂风、暴雨等天气。 答案:3.C 4.C 下表是北京市2015年11月2—5日的天气预报。据此,完成5~6题。

生态环境保护3

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我国人口现状和发展前景 (1)现状:。 (2)前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 目标:2005年人口总数控制在以内,2010年控制在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例题1 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B.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D.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生殖年龄和个体数 2.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例题2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和等。 例题3 在大量使用1(化肥)、2(农药)、3(普通洗衣粉)、4(石油)和5(高含硫煤炭)这几种物质中,能促使赤潮发生的是()A.1和2 B.3和1 C.2和4 D.3和5 例题4 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举一反三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各国共同行动,综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C.各国共同行动,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严格控制发达国家CO2的排放量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它们所拥有的全部以及各种各样的,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三个层次:、、。 思考: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例题5 连线: 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 潜在价值每个物种都维系着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海洋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能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的灵感 直接价值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了木工用的锯 蝉蜕是一种动物性药物 间接价值某种不知名的昆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在对被保护的建立以及 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自然保护区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的保护区和野生生物类的保护区等。 (2)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在进行专门保护。 (3)离体保护: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长期储存,以保护物种的种质资源。例如,建立,;利用、和等技术。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例题6 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内许多原有的特有物种面临灭绝威胁,为保护这些特有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A.就地保护 B.易地保护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严格控制污染 举一反三下列不属于好的自然保护办法的一项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严禁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C.立法保护,并加强宣传教育 D.人工饲养和繁殖濒危的野生动物 四.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例题7 下列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符合的一项措施是 (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元素多于补充的氮元素 D.农田施用的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举一反三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行和宣传教育并举。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 布置作业: 1.我国特有的、栖息于淡水的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是() A.大熊猫 B。白鳍豚 C.扬子鳄 D.金丝猴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第三节天气与气候 学习目标: 1、我国五种主要的气候类型。 2、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重难点: 1、我国五种主要的气候类型。 2、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梳理 1、我国气侯的主要特征:、。 2、我国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是一线,它与 mm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3、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气候。 我冬季盛行来自高纬大陆的风,绝大部分地区,夏季受来自低纬海洋风的影响。 4、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发源于西伯利亚和一带,它同来源于洋和洋的 夏季风有规律的更替,带来了明显的气候季节变化。 5、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是。一般地说,季风区内降水,若夏季风实力强劲,容易造成“”。 6、在我国各种自然灾害中,以灾害最为常见,影响也最广泛。 二.课堂合作研习 1、我国气候最显著的特点是() A、季风气候显著B、气候复杂多样C、气候类型多样D、海洋性明显 2、受冬季风的影响,我国冬季的气候特征是() A、温暖湿润B、寒冷干燥C、温和多雨D、炎热干燥 3、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方,这是因为我国() A、季风气候显著B、气候复杂多样C、季风区广大D、雨热同期 4、李军长到12岁了还从来没见过家乡下雪,下列城市中最有可能是他的居住地的是()A、北京B、上海C、哈尔滨D、海口 5、除夕之夜,哈尔滨举行“冰灯游园会”,而广州则举办“迎春花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起伏大B、降水差异大C、离海远近相差大D、纬度差异大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一、多变的天气 1、天气及其影响 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 、 、 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 、 。 ⑶影响:天气对 、 、 、 等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天气预报的内容: 卫星云图: 表示海洋、 表示陆地、白色表示 。 不同地区地区,云层厚度是不同的。云的颜色越 ,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 。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P46中的图3.6)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评价空气质量的方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与生活 ⑴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 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 ⑴日变化(P51中的图3.12) 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⑵年变化(P51中的图3.13) ①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③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⑶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⑷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 3、气温的分布 ⑴等温线: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⑵表示: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⑷分布规律: ①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P53中的图3.17) 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垂直变化: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一级 1~50 优 二级 51~100 良 三级 100~200 轻度污染 四级 200~300 中度污染 五级 >300 重度污染

第三节天气与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天气与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通过认识卫星云图,学会如何判读卫星云图 (3)通过认识、记忆、比赛,掌握常用天气符号及其含义,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判读卫星云图、风向示意图,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2)通过记忆天气符号及其含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通过播报天气预报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收看天气预报,联系到日常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2)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素质,更好地发挥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各种天气符号的含义、风向示意图 2、学会看简易天气预报图 难点:读懂天气预报图并流利播报天气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法、游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当天的雷雨大风天气导入新课。最近频繁的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梅州也出现了雷雨天气,给出行带来了很多的不便,老师来上课时,虽然撑伞,由于风大雨大,还是被淋湿了。天气与气候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出天气与气候的课题。以生活事例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板书]第一节天气与天气预报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请大家阅读课本找出这两个概念 [教师讲述]大家找到这两个概念没?请大家齐读,天气开始…… [学生齐读]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风雨、阴晴、冷热等状况。气候: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 [教师讲述]从概念可以看出,天气是短时间内大气的状况,短时间可以是今天、明天、未来几天、甚至同一天大气出现不同的状况。例如今天,早上起来的时候阳光明媚,9点多的时候就下起了大雨,天气时刻在变。而气候较稳定,是多年的天气状况,例如梅州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教师讲述]天气与气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来比较区别。从时间上看……从稳定性……描述的词语也不同…… [教师提问]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请思考。请位同学回答。 [学生回答]天气是气候在某段时间内的具体表现,气候是对长期以来天气变化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经济高度增长已成为当今时代特征,对环境乌日娜实施有效控制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社会的焦点,我们要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环境宣传教育,加强环境科学知识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全民保护环境知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民环保教育工作。 一、扩大环保宣传教育层面,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环境宣传教育在我城区虽已开展多年,但长期以来,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重点一直在城区、乡镇政府驻地和企业,对农村环境教育宣传工作普及覆盖面不广,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早就了全民保护意识普遍不高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从根本上讲,主要是环保价值观的缺失。解决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的问题,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农民行动起来环境问题才又望解决,小康生活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因此,需要通过多方位、

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农村人群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通过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认识水平,提高他们参与保护家园的意识。 保护环境,宣传教育为本。由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相对薄弱,农民普遍缺乏环境意识,由此,化肥、农药、秸秆、家禽粪便等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民们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因此,环保宣传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应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作为今后宣传工作重点,面向乡镇和农村,运用电视、广播、短信、报纸、传单、板报等形式,加大对农村居民环境知识的宣传工作,让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如何帮助减少在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染。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全民生提案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大力提倡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幻灯、网络等各种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大力宣传生态恶化对生存环境的危害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着重宣传有关节水、节电、节肥、节约的生态农业使用的环保科普知识,围绕打造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向群众宣传绿色食品

高中地理 3.3 生态环境保护课后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 读某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该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完成第1~2题。 1980年2010年 耕 地 55% 40% 林 地 20% 44% 草 地 5% 7% 荒 地 15% 2% 其 他 5% 7% 1.该河流域的治理中,对R和T之间河段的主要治理措施是( ) A.东侧植树种草,西侧修建梯田 B.两侧都修建梯田 C.东侧修建梯田,西侧植树种草 D.两侧都植树种草 2.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当地的农业资源,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防止土地沙漠化 B.实施开荒造田,建成商品粮基地 C.大力治理低湿洼地和盐碱地,发展生态农业 D.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河流的东侧等高线分布稀疏,说明该处坡度较小,可以修建梯田;河流西侧等高线分布密集,说明该处坡度较大,需要通过植树种草来护坡。第2题,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生物资源种类多样,应结合丘陵的特征和当地的农业资源来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1.C 2.D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完成第3~4题。

3.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4.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③用矿物燃料完全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3题,由图甲可知,该地区的平地所占面积较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从图乙可知,该地居民能源消费以薪柴为主,因此砍伐树木较多;结合两图信息可推断该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第4题,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需要恢复已破坏的植被,当地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减少对树木的砍伐,是解决当地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②③不具有可行性,可排除。 答案:3.B 4.C 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肃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相差较大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6.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配套K12]2017秋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第1课时)教案 中图版

《天气与气候》(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和气候术语。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从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理解、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观念,树立热爱自然,减少空气污染的环保意识。 【重点与难点】 (1)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 (2)如何通过不同途径获知天气信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方法】 联系生活体验、比较、识图、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音乐放松一下,播放海尔兄弟——《雷欧之歌》。 从这首《雷欧之歌》里,我们听到了很多词语,如:打雷、下雨、天冷、天热等。大家知道这几个词语都是对什么的描述吗?(天气) 对,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天气。 二、新课学习 (1)概念 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变化状况,例如风雨、阴晴、冷热等。 气候: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 (2)区别与联系 天气:短时间的,多变的; 气候:长时间的,一般变化不大,较稳定; 但两者都是指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

1.今天风和日丽。(天气) 2.明天白天最高气温12℃,并伴有沙尘。(天气) 3.7月是全年最热的月份。(气候) 4.受南下冷空气的影响,今后几天将会有降温现象。(天气) 5.今天有雾,请大家注意安全。(天气) 6.某城市一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大约相差15℃。(气候) (一)天气预报 1.作用 视频:天气预报 通过收看或收听天气预报,知道一日或短期内的天气情况的。 2.卫星云图 绿色或棕色:陆地;蓝色:海洋;白色:云团,云团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阅读:台风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常常受到热带气旋的侵袭。热带气旋是源于热带洋面上的空气大旋涡,当它发展到特别强烈时被称为台风。台风常给所经过的地区带来极大破坏,并引发灾害。根据气象卫星提供的资料,气象台可以预报台风的生成和移动情况。 3.常用天气符号 天气预报图是天气预报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天气符号来表现各地不同的天气情况。 说出下列天气符号代表的含义。 风向与风力示意图:气象学中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这风向。因此,来自北方的风叫做北风,来自南方的风叫做南风。风力表示风的强弱,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展示风标示意图 请判断下面出现的是什么风? 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知天气预报?(电脑上查询,打开浏览器搜索当地天气预报或者下载天气预报客户端;电话查询,气象服务电话12121;电视上天气预报节目查看;手机上网查询,打开手机浏览器搜索当地天气预报或下载天气预报小插件。) 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选择一幅课本、图册或练习册上出现的天气预报图进行播报? 阅读: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过程 各个气象站按照世界统一的观测规范,在同一时间进行气象观测,获取各种气象情报。然后通过

第三节 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设计

第三节保护生态环境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三节 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介绍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课本首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第二个活动通过材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然后,通过一个游戏使学生在娱乐中认识哪些活动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哪些是有害的。在“大家谈”中则设计了与学生接近的话题,使学生联系身边的问题对环境的破坏加以认识。然后通过“知识链”部分的总结,对生态环境问题加以总结,并介绍了生态保护的作用和意义。最后,在“实际用”中介绍了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相关的法规政策。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本课的教学。一方面可以按照课本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另一方面也可以自行设计教学方法。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以达到本节科的教学目标——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形成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分类简述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 2.简述保护环境的做法。 能力目标 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过程,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保护生态环境。 三、重点难点 本节的中心是使学生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问题,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不同的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激发学生对环境破坏活动的厌恶。 四、教学媒体 有关环境破坏的视频资料 五、课时建议 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可以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案: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方案1 按照课本的设计进行教学

方案1: 课外收集资料 课堂交流 我为环保献一策 课外分组查找资料: ①我国森林资源面临的危害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②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③我国生物资源的现状,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稳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意义; ④我国的空气污染程度及带来的严重后果。 将课外查找到的资料,在课堂上同其他同学共同分享,互相交流。组内可以分工,每人交流一个方面,其他同学给予补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经同学和教师共同讨论后,总结几条可行性建议,送交有关部门。 帮助学生确立查找目标,提供查找线索,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协作,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共同完成任务。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后通过分析努力及借助资料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各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有利于获取更全面的信息,达到资源共享;有助于学生意识到团体的力量,增强同学之

初一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 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我们

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 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 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 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现在我国处于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但就是与此同时,我们同样要注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是我国在各方面达到共赢。 首先就是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随着工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也极为迅速。城市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对城市造成了污染且破坏了城市周围的生态系统。城市这种密集的人口活动,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发展对城市及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就是极其严重的,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生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气,水质,噪声等污染严重,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对城市居民的心理,生态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直接危害城市的健康发展。 面对种种问题,宣传教育就是做好城市环保的工作基础与前提,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各种手段,抓住一切机会,对政府企业社会公众进行宣传,,避免环保宣传盲区,市环保工作真正做到政府重视,企业配合,人民群众满意,社会效益明显的最优状态。环保无疑就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但只要政府领导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就是建设与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就是实现自身政绩的基础条件,企业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就是对社会义务的履行更就是自身发展,生存的基本要求,环境保护工作就就是由被动走向主动。 其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就是必不可少的。刚刚闭幕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已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安排与部署,明确提出了改革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等改革。再此,我结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建设的实际以及未来发展走向,谈几点认识; 科学健全的体制机制就是确保生态文明制度动态制度的根本保证。这次全会以前所为有的改革,在我国尤为突出。这次全会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从全局性,系统性,科学性出发,首次提出了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监管所有污染排放。独立进行环境监管与行政执法等体制改革新思路。同时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强化机制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提出了健全建立生态补偿,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污染防治区域的联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等实施机制,以完善监督考察机制等内容。加快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体制。 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密切相关。全会首次将“保护环境”列入政府五大核心职能之中,这位加快生态环保体质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提高事权的匹配性。实现生态环保立法,行政,监督,监管四者的有机统一与合理配置,达到权力间的有效制衡与流畅运作。应严格将名职能部门的权利与责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其固化与制度化,减少职能交叉的权利与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立法方面,应适当削减部门的立法权,将其逐步上升为人大或新成立的综合性生态环境决策机构。行政方面,应实行大环保管理体制,将目前分散的生态环保职能尽量统一化。国家层面应强大几大区域性监察中心的执法与监察职能,改变目前“只监不查”的局面。省级层面应探索实行执法管理体制的垂直整合,以有效克服地方主义倾向。 延伸体制环保链条,实现环境管理部分职能的社会化。应借鉴日本在环境管理方面驻环境监管员,让生产者切实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 加速构建智力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 环境保护就是国家智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应重点解决三大问题:建设不同行动主体间的协调体制。目标就是弥补制度空隙,化解资源分割,保证各实施行动产生合力。 建设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机制。应保障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并在环境决策与执行中体现公众的真实意愿。应规范公众参与的法律保护程序,确保公众参与制度化。应充分发挥环境组织的作用,建立公众环境咨询机构,广大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与交流;应扩大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