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学基本知识

气象学基本知识

气象学基本知识
气象学基本知识

1.降水量: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散失,在水平面上所积聚

的水层深度。

2.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和变化过程。

3.光和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4.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温度与最低月平均温度之差。

5.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割断了气压带,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

6.赤纬:是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用阳光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来表示。

7.逆温:在对流层中。总的看来,温度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就其中某一层而言,有时

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8.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由于刚好和地面辐射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9.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使不饱和的空气达到饱

和时的温度。

10.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做曲线运动时,作用在空气上的力除了水平气压梯度力

和水平地转偏向力外,还有惯性离心力,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所形成的风。

11.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

辐照强度。

12.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13.切变线:是指1500米高度上的风向、风速发生气旋性逆时针方向变化的不连续线。

14.气团: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一大块空气。

15.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变性热带大陆气团。

16.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在气压场上,又称低压。

17.辐射:以电磁波或离子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能量的方式。

18.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的日平均温度。

19.气候:一般的讲,气候指一定的范围在一个较长时段内的大气的统计状态。

20.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达到相等的光强值

2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与实际水气压之差

22.寒潮:是冬半年,由强冷空气活动引起的大范围剧烈降温的天气过程

23.蒸发量:植物蒸腾耗水量和植物下土壤表面蒸发耗水量的总和

24.霜冻:在作物生长期内,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植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

的短时间低温冻害

25.对流层的特点:1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2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3气

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4.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

26.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类型有那些1日射型: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辐射型:土

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3过渡型:土壤上下层温度的垂直分布分别具有日射型和辐射型的特征

27.简述霜形成的有利条件:晴朗微风的夜晚,因为天气晴朗有利于地面辐射冷却,微风又

能把已经发生过凝结的空气带走,使新鲜潮湿的空气不断流来补充,以致形成较强的霜28.简述三基点温度及其特点:最适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在最适温度下植物生长发

育迅速而良好;在生长发育的最低和最高温度下植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

如果温度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达到生命的最低和最高温度时,植物开始死亡

29.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或达到任意表面的辐射能

30.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或到达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31.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通过或到达的光通量

32.逆温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有时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33.有效积温:活动积温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34.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能的总收入与总支出之差值。

35.地球公转的两个特点:1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始终保持66°33′交角2地轴在宇宙空间

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

36.季节的交替现象原因:上段1+2+地轴方向不变,66°33′的交角也不变,这样在地球公

转时,有时北半球倾向太阳,有时南半球倾向太阳。引起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不断改变,导致地面获得的能量发生周期性变化,于是便产生了地球上季节更替现象。

37.黑体:吸收率等于1的物体。

38.绝对黑体:任何温度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能的吸收率都等于1,即对投射于其上的辐射

能全部吸收。

39.灰体:物体的吸收率为小于1的常数,并且不随波长而改变。

40.三圈环流:低纬的热带环流圈、中纬度环流圈、极地环流圈

41.活动面:能够吸收和放射辐射能,并与邻近气层、土层进行热量和水分交换,从而调节

周围空气、土壤温度、温度等气象要素的表面。

42.低温冷害对作物的生理影响:1降低作物光合作用强度2减少根系对养分的吸收3影响

养分的运输。

43.反气旋分类:1极地反气旋2副热带反气旋3温带反气旋

44.锋:大气中冷暖气团相对运动时在其交界面上的过渡带分为:冷锋、暖锋、静止锋、锢

囚锋

45.在晴天,日总辐射将如何变化在晴天,总辐射随太阳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一天中,总辐

射在夜间为0,天亮后逐渐增加,正午达到最大值,午后又逐渐减小。

46.风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1.风能影响农田乱流交换程度,增加地面和空气的热量交换,

增加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2.风能提高作物授粉受精率,有利于高产,有些异花授粉植物是靠风来传播花粉的。3.强风对农作物的直接危害是使农作物倒伏,折断。造成机械损伤。

47.影响水面蒸发的气象因子有哪些1.水温越高,蒸发越快。2.蒸发面下面的饱和水汽压和

蒸发面上面的水汽压差值越大,蒸发越快。3.风速越大,蒸发越快;4.蒸发面上的气压越高,蒸发速率减小。

48.试述常用的界限温度及农业意义:0度:土壤冻结或解冻,0度以上持续日数为农耕期;

5度:早春作物开始播种,5度以上持续日数为喜凉作物生长期;10度:喜温作物开始播种,10度以上持续日数为喜温作物的生长期;15度:喜温作物积极生长,春季棉花、花生进入播种期,可开始采摘茶叶;20度:水稻安全抽穗、开花的指标,也是热带作物橡胶正常生长、产胶的界限温度。

49.水平地转偏向力的特点:1.只有物体相对于地面运动时才具有水平地转偏向力,静止时

不具有;2.水平地转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3.水平地转偏向力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方向垂直,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4.水平地转偏向力不是一个真实的力,他是在旋转的地球上研究物体时提出的一个假象力。

50.绝对湿度和相对适度的日变化如何绝对湿度:单波型,即一天中出现一个最高值和一个

最低值,多发生在海洋、海岸、寒冷季节的大陆和暖季的潮湿地区,最大值出现在午后,最小值出现在日出前。相对湿度:双波型,一天出现两个最大值,分别为8-9时和20-21时,出现两个最小值,分别为日出前和14-15时,一般出现于暖季的大陆或沙漠地区。

51.根据土壤的湿润程度,简述土壤蒸发的机制:1.对表面较为湿润的土壤,水分从表面蒸

发土壤下层的水分通过毛细作用被提升到表面。2.对于土壤表面干燥的情况,在土壤中首先汽化,而后通过土壤孔隙扩散出来。

52.空气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53.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1.相对湿度2.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3.绝对湿度4.饱和差5.

露点温度6.比湿

54.积温及应用包括哪些方面积温有活动积温、有效积温、负积温、地积温。应用:1.积温

是作物与品种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2.作为物候预报、收获预报、病虫预报、生长期预报等的重要依据,也可根据需要利用积温推算作物播种期。3.作为农业气候专题分析与区划的重要依据之一。4.负积温表示作物越冬的温度条件。

55.简述霜形成的条件:霜形成的有利条件是晴朗有微风的夜晚,晴朗的天气有利于地面和

植物表面的辐射冷却,微风又能够把已发生过凝结的空气带走,使新鲜潮湿的空气不断补充,以致空气中含的水分多,从而形成较强的霜。相反,阴天或大风的夜晚不易形成霜。

56.水气凝结的条件:空气中的水分达到过饱和状态、空气中有凝结核或凝华核。

57.水汽达饱和的条件:增加大气中水汽的含量、降低温度。大气冷却的方式:绝热冷却、

辐射冷却、接触冷却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仅知识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 *教学要点及试题: 绪论 重点: 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 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 ●气象(meteor): ●气象学(meteorology)运用物理学原理和数学物理方法,研究发生于大气中一切物理性质、物理现 象和物理过程的大气学科。 ●气象学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1)大气一般的组成、范围、结构及各种要素等; ●(2)大气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能量来源; ●(3)探求大气现象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4)将大气现象中的规律应用于实践。 ● ●气候:某地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的相互作用下,某时段内(一 般指30年以上)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 ●天气与气候简析。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况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 1.气候和天气关系密切,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个不同概念: ● a. 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的具体状态。 ●例如:三亚市某日的最高气温30°C,最低气温20°C ,午后有雷阵雨 ● ● b.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例如:在中国,东部地区7月较为闷热;北方地区1月和2月多严寒天气;某市年平均气温为25°C, 昆明四季如春,这些都属于气候现象。 ● ●气候学研究任务: ●气候系统及其组成: ●大气的物质组成:(1)干洁空气、(2)水汽、(3)固态、液态颗粒

●什么是气溶胶(Aerosols),其分布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大气的圈层组成及各圈层特点 ●饱和水汽压(E)与温度(t)按指数规律变化。 ●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 ●比湿(q) ●混合比(γ) ●露点(T d)当 ●风(wind) ●云: ●降水变率 ●空气状态方程: ●虚温:T v, ●思考题: 1.某气象台站测得某日某时f=40%,t=15℃,p=1000hPa, 求该时段的e、d、a、q、γ值。 2.北纬30°处有一座海拔1000m高的山,试分析该山地坡麓与山顶在上、下午不同时间各气象要素(T、p、 e、E、 f、t d)的分布及山南与山北的差别。 3.简介大气主要成分在大气层中的作用及微量气体(CO2、O3)影响气温垂直分布的原因及机制。 4.人类用什么方法来限制大气系统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 臭氧层遭到破坏? 5.对流层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存自然环 境有何影响? 6.对流层顶气温分布为何高纬高,低纬低? 7.说明状态方程物理意义. 8.说明各气象要素定义及单位. 9.干湿空气哪个重,为什么? 10.一块湿空气,P=1000hpa,e=23.4hpa,t=20°, 求该湿空气密度. 一、填空题: 1.气象学是研究发生于()中的一切()和()的科学,以()为研究对象。用()表示。 2.天气是指在某一地区,()或()内大气中的()和天气现象的综合。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基础知识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的基本知识)一、地球大气成分由三个部分组成Clean Air【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①干洁大气(即干空气)Moisture 水汽(滴)② Impurity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③ 二、低层大气的各种主要成分N2):氮气(①存在方式: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作用:是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氧气(O2②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积极参加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臭氧(O3③ 时空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空间变化:平:由赤道向两极增加。水 ,含量极少。~60km 垂直:55 ,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25km 20 15km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12 ~ 10km向上,逐渐增加;从 近地面,含量很少; 臭氧的作用: 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制作用。a. 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 b. 温作用。 CO2) 二氧化碳(④ 空间变化:水平:城市大于农村;

垂直:0~20km,含 量最高;20km 以上,含量显 著减少。 作用: 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b.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产生“温室效应”。 三、水汽来源: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表面的蒸腾。① ②时空变化:时间: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一般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 ③作用: a.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 四、大气中的杂质 在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气溶胶的作用: ①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②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失去的热量; ③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 ④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五、气温、 ①定义: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反映一定条件下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 通常指距地面1.5m高处百叶箱中的空气温度。 ②单位:摄氏度(℃)温标;绝对温标,以K表示;华氏温标:℉,水的沸点为212℉ ③单位换算: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大气圈。 大气的分布是如此之广,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地点不在大气的笼罩之下;它又是如此之厚,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山峰能穿过大气层,而且就以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来和大气层的厚度相比,也只能算是“沧海之一粟”。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圈底部的“下垫面”上。大气圈是人类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强大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这个能源首先经过大气圈而后到达下垫面,大气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和过程,除决定于大气本身的性质外,都直接或间接与太阳辐射和下垫面有关。这些现象和过程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至为密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它们进行观测、分析、总结,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在生产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逐步提高,这就产生了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气象学。 气象学的领域很广,其基本内容是:(1)把大气当作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等;(2)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3)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4)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如人工影响天气、人工降水、消雾、防雹等),使之能更适合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由于生产实践对气象学所提出的要求范围很广,气象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在气象学上用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差异很大,再加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气象学乃分成许多部门。例如有专门研究大气物理性质及其变化原理的大气物理学;有着重讨论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并据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天气学等,而其中与地理和环境科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气候学。 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气候。气候和天气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而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例如从上海近百年的长期观测中总结出,上海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经常会出现阴雨连绵、闷热、风小、潮湿的梅雨天气,但是有的年份(如1958年)会出现少雨的“空梅”,也有的年份(如1954年)6—7月连续阴雨50—60天,出现“丰梅”。“开梅”和“断梅”的迟早也历年不同,这是上海初夏时的气候特征。 由此可见,要了解一地的气候,必须作长时期的观测,才能总结出当地多年天气变化的情况,决不能单凭1958年一年的观测资料,来说上海初夏的气候是干旱无雨,也不能凭1954年一年的情况,就说上海的初夏气候有持续50—60天的阴雨,那都是个别年份出现的具体天气现象,而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地球大气 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 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 应 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 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天气层)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 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 (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 ?^)或W/

m2 o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I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Im/ m2) 亦称为照 o 度,单位勒克斯(lx )。 3、辐射的基本定律: (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 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温度增高,最大辐射波长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位移。 4、太阳常数(S。):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太阳光线垂直入射的天文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h):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当地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7、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季节的分布规律。 (1)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春分、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8可照时数(昼长):从日出至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9、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10、昼长岁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章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章复习资料 1.饱和水汽压(E):①温度低的未饱和空气,只要降低较少温度,空气很快出现饱和。②降低相同温度,温度高的饱和空气被凝结的水汽多,相反则少。③温度高E值大,温度低E值小。 2.影响蒸发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①蒸发的温度—蒸发的温度愈高,蒸发愈快,相反,愈慢。②蒸发的性质—同温度时,水面蒸发快于冰面、淡水快于海水。③空气湿度和风—空气湿度大的蒸发速度小于空气干燥时,有风时大于无风。 3.露: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有水汽的凝结物,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如果露点温度在0℃以下,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称为霜。4.露、霜差异:共同点——天气条件均为晴朗微风的夜晚,不同点——温度要求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露、霜常被人们作为“晴天”的预兆(露水起晴天、霜重见晴天)。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5.积状云 形成方式——由热力对流、冷锋面对流、地形抬升等形成。 特征——云块孤立分散,呈白色菜花状。 一般,积云出现晴好天气,积雨云出现雷阵雨或冰雹天气。

6.云量带分布 1)赤道多云带:赤道地区气温高、水汽来源充沛,全年以上升气流为主,是全球的高云量带,平均云量约为6。 2)纬度20-30°少云带:全年以下沉气流为主,空气下沉绝热增温、十分干燥,是全球天空相对明净的少云带,平均云量4左右,荒漠地带不足2。 3)中纬度多云带:该带内气团活动频繁,冷暖空气常在此形成锋面,是全球的高云量带,平均云量为6.5-7。 7.大气降水 降水的形成:凝结,冰晶效应,冲并 降水类型: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 降水的时间分配:常用降水量、降水时间、降水强度及降水季节变化、降水变率等表示。 8.降水的地理分布: 1)赤道多雨带——受赤道热带气团控制,全年多雨,年降水量1500—3000mm,个别>3000—4000mm。 2)20—30o少雨带——受副高控制,年降水量<500mm,但受季风、台风和地形因素影响,少数地区降水丰富(乞拉齐朋、福建、广东…) 3)中纬度多雨带——受锋面影响,年降水量500—1000mm。尤其大陆沿岸受季风影响降水十分丰富。 4)高纬度少雨带——受极地高压影响,气温低、蒸发弱,年降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间、空间尺度) 2.气象学发展历程:气象仪器、无线电报、无线电探空仪、遥感探测、自动气象站 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 1.大气组成: 干洁空气(N2、O2、CO2、O3)、水分、悬浮杂质 2.大气的垂直结构(温度、成分、电荷、大气垂直运动) a.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④主要大气现象发生在此层 分层:贴地层、摩擦层、对流中层、对流上层、对流层顶 b.平流层:①25km(臭氧层)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热而使空气温度大大升高) ②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③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飞机航行。 c.中间层: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d.热层:气温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电离现象 e.散逸层 3.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 a.比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与干空气的质量)的比值; b.露点:空气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 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高,露点高; 实际大气中,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露点温度比气温低 第三章辐射系统 1.辐射通量及辐射通量密度定义 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2.辐射规律(选择) a.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放射能力强(弱),吸收能力强(弱)黑体吸收(放射)能力最强 同一物体,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同一温度下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b.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温度越高,放射能力越强 c.维恩位移定律: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着物体温度不断增高,最大辐射波长向短位移。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光谱:可见光(50%)、红外区(43%)、紫外区(7%) ◆太阳常数: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值为 1370W/m2 1)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天文辐射) a.影响因素: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白昼长度 b.天文辐射对热量分布的影响 ①全球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赤道,随纬度增高而减少。形成热带、温带、寒带等气候带。 ②夏半年获得天文辐射量最大值在20°~25°的纬带上,由此向两极减少,最小值在极地。 (原因:太阳高度角大,白昼长度大于赤道) ③冬半年北半球获得天文辐射最大在赤道。随纬度增高而减少,到极点为零。高低纬度之间冬季气温差较大。 ④由于日地距离影响,南北半球天文辐射总量是不对称的,南半球夏季各纬圈日辐射总量大于北半球夏季相应各纬圈的 日辐射总量。相反,南半球冬季各纬圈日辐射总量小于北半球冬季相应各纬圈的日辐射总量。 2)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反射、散射、吸收) a.主要变化: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分解

集训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2014.09.12) 1、大气运动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支配。 2、影响大气运动的真实力有(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摩擦力);影响大气运动的视示力有(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 3、(1)气压梯度力: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叫气压梯度力,由表达式可知,气压梯度力方向指向—▽P 的方向,即(由高压指向低压);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2)摩擦力:单位质量气块所受到的净粘滞力 (3)惯性离心力:R C 2Ω= (4)地转偏向力: V 2 ?Ω-=A ,地转偏向力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①.地转偏向力A 与Ω 相垂直,而Ω 与赤道平面垂直,所以A 在(纬圈)平面内; ②.地转偏向力A 与V 相垂直,因而地转偏向力对运动气块(不做功),它只能改变气块的(运动方向),而不 能改变其(速度大小)。 ③.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A 在V 的(右侧),南半球,地转偏向力A 在V 的(左侧)。 ④.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的大小成比例。当V=0时,地转偏向力消失。 (5)重力是(地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合力,但是地球是椭圆的,任何地方重力都(垂直于水平面)。重力在赤道(最小),极地(最大)。 4、温度平流变化:气块在温度水平分布不均匀的区域内保持原有的温度作水平运动而对局地温度变化所提供的贡献。 温度对流变化:空气垂直运动所引起的局地温度变化。 局地温度变化=个别变化+平流变化+对流变化 5、连续方程的表达式: 0)(=??+??V t ρρ 表示大气(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称为(连续方程)。其中)(V ρ??称为质量散度(单位体积内流体的净流出量,净流出时散度为正,净流入时为负)。 6、(尺度分析)是针对某种类型的运动估计基本方程各项量级的一种简便方法。通过尺度分析,保留大项,略去小项,可以使方程得到简化。(零级简化方程),就是只保留方程中数量级最大的各项,略去其他各项。一级简化方程,是除保留方程中数量级最大的各项外,还保留比最大项小一个量级的各项。 7、重力位势: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上升到高度Z 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位势的单位是(焦耳/千克)。 8、地转风:对中纬度天气尺度运动而言,在水平方向上(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平衡的风称为地转风,ρp G ?-=

气象科普知识集锦

气象科普知识集锦 1、什么气象条件使春雷响彻天际? 在惊蛰以后,明显增强的暖湿空气与负隅顽抗的冷空气激烈对峙,引发了强烈的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当潮湿的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形成高大的积雨云,云中强烈的电场使正负电荷发生碰撞而放电,从而使万钧雷霆骤然发生。可见此时雷电的发生不仅与近地面层气温回升有关,与冷空气活动有关,与此时空中的水汽明显增多更加有关。 所以,人们总结出:冬季大气干冷,则无雷;春季水汽渐起,则 初雷;夏季高温潮湿,则雷盛;秋季水汽渐去,则雷潜。春季到了,伴随着暖湿空气势力的增强,有了充沛的水汽,高耸的雷雨云系得以发展,春雷才得以响彻天际。 2、“春捂秋冻”有益健康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随着气温的回暖,人们也将脱下冬装,换 上春服。在此之际,年轻爱美的人们迫不及待的穿上裙装和西服衬衫,然而,年长的中老人们还要穿的多一些,暖一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捂秋冻”。那么,春季到了,天气转暖了,人们为何要“春捂”呢?大家都知道,春天和秋天都是过度季节,但它们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一般以3—5月为春季,9—11月为秋季。根据多年气候资料统计,春季最高温度的平均值高于秋季,而春季的最低气温平均值却反而低于秋季。北京地区气候资料显示,春季的平均最高气温为18.9?,秋季则为18.2?,春季高于秋季0.7?;春季平均最低 气温为6.1?,秋季平均最低气温为6. 7?,春季比秋季反而低 0. 6?。这说明:虽然在春季白天温度高一些,但一早一晚温度还是

比较低的。屋里的温度有一定的保守性,春季是回暖期,屋里的温度回暖不如屋外,所以在屋外感觉很热,一进入屋里就感觉很凉;秋季则相反,是一个降温季节,屋外气温虽然下降了,但屋里却是温暖的。因此,如果春季不注意保暖,天一热就急忙脱衣服,就会不能完 全适应早晚与屋外的温度,稍不注意就会着凉感冒发烧。还有,虽然春季天气已回暖,但冷空气活动次数仍多于秋季,还时常有寒潮入侵,往往出现倒春寒天气,很容易让人们不适应。为此,春季一定不要轻易减少衣服,多注意保暖,多“捂一点”比较好,搞好春季保健才能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3、看风识天气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4、春季养生重在防“肝火” 发表时间:2009年2月12日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时期,气候变化多端,时有风寒温湿交 替侵袭人体。这一季节以肝气为令,冬天蓄积体内的阳气随着春暖转为向上外发,若藏阳气过多会化成热邪外攻,如果遇到阳气骤升,内外两阳碰撞,易引动内热而生肝火,继而诱发多种疾病,此时需调养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复习

绪论 1.什么是气象?什么是气象学?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总称。 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变化特征和规律的科学,是农业气象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农业气象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答: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研究内容: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小气候与调节;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政策 3.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答a.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b.大气提供农业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c.气象条件对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产生影响d.大气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e.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反作用 第一章 1.什么是大气圈?答:整个空气圈层成为大气圈(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组成。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 2.大气的成分答: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3大气污染的概念、环节.。答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环节:污染源排除污染物;大气的运送扩散;污染对象 4.大气污染防治的方法和途径答:工业布局和减排;煤烟型污染防治;减少交通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绿色植物和覆盖。 5.什么是气温,气压,风,湿度,云 气温:通常就是指地面气象观测场内处于通风防辐射条件下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m处的干球温度表读数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以百帕(hPa)为单位 风:空气运动产生的气流称为风 湿度:表示大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 云: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6.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的作用 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共五层。(P21) 对流层的特点及其作用:气温虽高度增高而降低。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高度,气温见底的情况是不同的。(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高层和低层的空气能够交换和混合。使得近地面的热量、水汽固体杂质等向上运送。对层云致雨有重要作用。(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地流层受地面影响最大,而地表有海陆,地形起伏等性质差异,使对流层中温度、湿度、CO2等水平分布极不均匀。在寒带大陆上空的空气,因受热较少和缺乏水源就显得寒冷而干燥;在热带海洋上空的空气,因受热多,水汽充沛,就比较温暖而潮湿。温度,适度的水平差异,常引起大规模的空气水平运动。 第二章 1、太阳常数、四季形成的原因。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距离处于平均值,垂直于太阳入射光表面的太阳辐射时的辐射度。各地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差异是产生一年四季变化的原因。 2、太阳高度角、赤纬、可照时数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赤纬: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以当地地理纬度来表示,称为赤纬。赤纬的变动范围是+23.5o—-23.5o。 可照时数: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3、什么是地球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大气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总称为地球辐射。

气象学知识整理

气象学知识整理 ㈠名词解释5×2′㈡填空20×1′㈢判断10×1′㈣选择10×1′㈤填图2×5′㈥简答3×5′㈦计算2×5′㈧论述1×15′ 名词解释 1.气象学:气象学就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就是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 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广义农学(含农、林、牧、渔、农经等)与气象学之间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 3.大气污染:由于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的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称大气污染。 4.黑体(绝对黑体):吸收率等于1的物体为黑体。如果有一物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能的吸收率都等于1,即对投射于其上的辐射能全部吸收,这种物体就成为绝对黑体,简称为黑体。 5.灰体:如果一个物体的吸收率为小于1的常数,并且不随波长而改变,这种物体称为灰体。 6.*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建议取值1367±7W?m﹣2,通常采用1367W?m﹣2.

7.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易于让大量的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大气又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辐射不易逸出大气,大气还以逆辐射返回地面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少地面的失热,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暖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习惯称“温室效应”。 8.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 9.*逆温现象:在对流层中,总的看来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但就其中某一层而言,在一定条件下,有时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加(气温垂直梯度为负值)的现象,叫做逆温现象。按形成原因分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10.三基点温度:温度对于植物生命、生长和发育过程的影响,从其生理过程来讲,都有3个基本点温度,简称三基点温度,即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11. “温周期现象”:植物的生长和产品品质,在有一定昼夜变温的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要好。这种现象称“温周期现象”。 12.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称饱和差。单位hPa d﹦E-e d越小,空气越接近饱和即越潮湿d=0时空气达饱和 13.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使未饱和空气达饱和时所具有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气压一定,水汽越多,露点越高;反之越低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课后题目

课后题目 1、什么是气象学?什么是气候学?它们有哪些主要分支? 2、气象学和气候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1、为什么学习气象学与气候学? 3.2、什么是气候系统?它由哪些因子组成? 4、臭氧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大气中的臭氧在气象学和生物生命活动中什么意义? 5、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共分哪几层 5、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共分哪几层 6.1、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是什么? 6.2、比较:绝对湿度与水汽压;饱和水气压和水汽压:温度与 露点温度:相对湿度和饱和差。 7、如果两个气团温度不同,但相对湿度相等,它们的绝对湿度 和比湿是否相等?为什么? 8、写出气象上常用的干空气和湿空气状态方程表达式,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9、何为辐射?辐射遵循哪些基本定律。 10、太阳辐射光谱可分为哪三部分?各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多少? 1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起了什么变化? 12、为什么大气在比较干洁时,天空呈现蔚蓝色?而浑浊时天 空呈灰白色?并解释早晚的红日 13、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由哪两部分组成?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14、太阳辐射随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纬度、海拔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15、为什么在晴朗无风的夜间往往比阴雨的夜间多霜(露)? 16、地面有效辐射的大小与地面和大气的哪些性质有关? 17、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随纬度如何变化? 18、写出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差额、地气系统辐射差额的表达式。 19、写出热力学第一定律在气象学中的表达式。 20、什么是干绝热过程?什么是湿绝热过程? 21、为何湿绝热直减率(rm)小于干绝热直减率(rd)?rm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2、如何通过rm rd r判断大气的层结稳定度? 23、设山高为1000m,rm(湿绝热直减率)=0.65℃/100cm,一 团未饱和湿空气在迎风坡山脚时的温度为20℃,露点为 16.5℃,当它上升到山顶时,水汽已全部凝结并离开气块。 求该团空气上升到山顶时的温度是多少?越过山顶后到达背风坡山脚时气温为多少? 24.1、什么叫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是如何形成 的?逆温对天气有何影响? 24.2、温带山区山体的什么部位最易引种亚热带作物?为什么? 25、地面与大气,大气与大气之间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热量交换? 26、为什么低纬地区气温日较差大于高纬地区?而气温年较差正好相反? 27、饱和水汽压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它们如何影响饱和水汽压? 28、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达到凝结的途径通常有哪些?pB3 29、霜和露是如何形成的?说明其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和区域。 30、雾可分为哪几种?试区分辐射雾和平流雾的形成条件、特 征和产生区域的不同点。 31、根据上升运动的特点,云可分为哪几类?了解各类云的主 要特征。各类云与什么样的降水相联系? 32、简要说明云滴增长为雨滴的物理过程。 33、写出静力学方程的表达式,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34、写出等温大气的压高方程的表达式。举例说明其应用的方面。 35、什么是位势高度?它和几何高度有何关系? 36、气压系统主要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37、等压面为什么不是一个水平面?如何根据等压面的形状判 断气压的空间变化? 38、什么是深厚系统和浅薄系统?怎样的温压配置有利于上述系统的形成? 39、什么是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40.1、地转偏向力有哪些特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40.2、作用于空气质点上的力有哪几种?它们对空气运动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41、什么叫地转风?梯度风?其风速大小与哪些因子有关?风 向与气压场关系如何? 42.1、什么是热成风?热成风与温度场关系如何? 42.2、根据受力分析,比较同一纬度相同气压梯度,相同曲率半 径条件下,地转风、高压中梯度风低压中梯度风的大小。 43、简述气压随时间变化的原因? 44、埃克曼螺线所表示的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有何规律? 这些变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45、画图实线为低层等压面的等高线,虚线为气层的平均等温 线,标出A、B点(北半球)低层地转风方向,气层热层风方向,并讨论A点上空白由大气中风随高度变化的特点(H1<H2T1<T2)。 46、画图并说明经向三圈环流与其相对应的近地层行星风系, 纬圈气压带的形成和风布。 47、说明海陆分布如何改变低空和高空气压场的纬向带状结构。 48、以青藏高压为例说明高大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49、冬、夏季大气环流有哪些显著差异? 50、举例说明环流异常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51、什么是气团?其形成条件是什么?分为几类?夏半年影响 我国的气团有哪几种? 52、什么是锋?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锋可分为哪些类型?锋 附近气象要素有哪些突变表现? 53、比较冷锋(第一型)和暖锋过境时天气有何不同? 54、试从形成条件和天气特征比较气旋和反气旋的不同。 55、冷空气活动和寒潮是否是一回事?寒潮经过地区出现哪些天气现象? 56、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台风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57、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活动有何规律?它对我国天气 气候变化有何影响? 58、比较台风和温带气旋、冷高压和副热带高压的异同点。 59、在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业务中通常有哪几种天气图?60、天气预报方法主要分哪几种?优缺点? 61、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有何区别? 62、什么是季风?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有何异同点? 63、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大陆东、西岸气候有何差异?它是如何形成的? 64、什么是沃克环流?什么是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它们有什 么联系?对气候有什何影响? 65、高大山脉对气温有什么影响? 66、山地降水量随坡向和海拔高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 67、青藏高原季风是如何形成的?它对大气环流和我国气候有何影响? 68、简述海陆风、山谷风、焚风是如何形成的? 69、为什么高大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 70、海陆对降水和雾有何影响? 71、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哪几种?C02等温室气体的 增加会对气候造成怎样的影响? 72、人类活动对臭氧层造成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有什么危害? 73、何为酸雨?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危害? 74、城市化会产生哪些气候效应?为什么? 75、人工防护林可形成哪些有益的气候效应? 76、世界气候分类主要有哪几种方法?它们的分类依据和指标 有何区别? 其优、缺点有哪些 77.1、比较下列气候类型的异同: ①温带季风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干湿季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④、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⑤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沙漠气候;⑥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77.2、试区别赤道山地地区气候垂直变化与经向从赤道—极地气 候水 平变化的异同点。 78、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它们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79、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80、森林对改善地区自然环境有作用?为什么? 81、青藏高原对气候有何影响? 82、简述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 83、气候变暖将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河北农业大学)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基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第三节大气的结构 第一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一般知识 第二节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第四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第五节地面有效辐射 第六节地面净辐射 第七节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第二章温度 第一节土壤温度 第二节水层温度 第三节空气温度 第四节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空气湿度 第二节蒸发 第三节水汽凝结 第四节降水 第五节人工影响天气 第六节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 第七节水分与农业生产 第四章气压与风 第一节气压和气压场 第二节空气的水平运动——风第三节大气环流 第四节地方性风 第五节风与农业第五章天气与天气预报 第一节天气系统 第二节天气预报 第六章农业气象灾害 第一节农业气象灾書概述 第二节由水分条件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第三节由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四节由光照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五节由气流异君导致的气象灾害 第七章气候与农业气候资源 第一节气候的形成 第二节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节气候变迁 第四节中国气候特征和中国农业气候特点第五节中国农业气候资源 第六节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第七节气候要素的一般表示方法 第八节季节与物候 第八章小气候 第一节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第二节农业小气候环境的改善 第三节农田小气候 第四节设施农业小气候 第五节农田防护林小气候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一、气象学概念、研究内容与气象要素 1气象学(概念: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过程: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与转化过程,如大气的増热与冷却,水分的蒸发与凝结等; 物理现象:风、云、雨、雪、、冷、暖、干、湿、雷电、霜、露等。 2 研究内容 (1)物理气象学。它从物理学方面来研究大气中的过程和现象,揭露这些过程和现象发展的物理规律。 (2)天气学。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为天气。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就是天气学。 (3)气候学。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它一般用气候要素的统计量表示。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规律、综合分析与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就是气候学。 (4)微气象学。微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及其它微小环境内空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物理气象学的一个分支。 二、气象要素(概念:表示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各种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 1.主要的气象要素有:气压、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云、能见度、日照、辐射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三、农业气象要素学的定义、任务及研究方法 1.农业气象学概念: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农业气象要素:在气象要素中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称农业气象要素,包括: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等。 3.农业气象的研究内容: (1)农业气象探测:包括一起研制、站网设置、观测和监测方法等。 (2)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 (4)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 (5)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气象预报与气象情报 (6)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7)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4.农业气象学的任务:(1)农业气象监测。(2)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3)农业气候分区、区划、规划与展望 (4)农业气象措施、手段的研究(5)农业气象指标、规律、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5.研究方法:通过调查、观测、试验等结合完成。 6.平行观测法:(1)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构成 (2)主要气象要素、农田小气候要素、农业气象灾害的观测和田间管理工作的记载。 7.在平行观测的普遍原则和指导下,还采用下列方法: (1)地理播种法。(2)地理移置法或小气候栽种法。(3)分期播种法。 (4)地理分期播种法。(5)人工气候实验法。(6)气候分析法。 四、我国气象及气象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按成分)分类: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一)干洁空气组成(25km以下)(%)

气象学知识点(修改版)

气象学知识点 天气:一个地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为天气。 天气学:研究天气的变化规律并预测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学科称为天气学。 气候:某地长时期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季以上)。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偶发的极端天气状况。 研究气候的特征、分布、变化、形成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气候系统各成员之间、人与气候之间)。 气候是长期天气状况的综合,但不是天气状况的简单平均 天气过程——短期过程。

天气特征——瞬息万变的不稳定特性。 气候过程——长期天气过程。 气候特征——相对稳定特性。 气候虽具一定稳定性,但仍有变化 天气:变化快,期短。 气候:变化慢,期长。 气象学和气候学在生产生活中有用途? 1.天气预报;防寒防暑等。 2.灾害预警;例如台风预警。 3.提供旅游资源;例如云海。 4.军事战争;例如诺曼底登陆,草船借箭..... 气象学和气候学与林业有什么关系? 1.森林健康:干旱与树木死亡; 2.林木生长限制因子大多是气候因子; 3.植物小气候原理---城市行道树等; 4.森林对气候的影响: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固碳释氧.... 古代气象: 从人类有文字记载开始——17世纪末。

以原始的肉眼观测、简单的手工器械测定和不完整的甚至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字记载为主。 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 除去水分和气溶胶以外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按照浓度分类 主要成分:N2, O2, Ar,CO2,浓度>300ppmv 微量成分:如CH4,浓度在1~20ppmv之间 痕量成分:O3,H2,氮氧化合物,硫化合物及氟氯烃类化合物,浓度<1ppmv 按照平均停留时间分类 基本不变成分:N2, O2, Ar及Ne, Kr等惰性气体。 可变成分:平均寿命为几年到十几年,比例随时间、地点变化。有CO2, CH4, H2, N2O 等。 变化很快的气体成分:如碳、硫、氮等的化合物。 臭氧

气象学知识点

气象:在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把这些统称为大气现象即气象。 天气:指某一地区的某一瞬时或某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暖干湿风雨雪霜等用几个气象要素或几个天气情况来综合描述的。 气候:指一地长时间或多年的大气状态,包括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通常用各种气象要素的统计量来表示。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以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干洁大气:除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和气体。 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直呼,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暖增温的作用。 农田中的CO2的主要来源为土壤和大气。 作物光合作用CO2的来源为大气。 辐射:自然界中一切物体,只要其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就会不停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界传递能量,这种传递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辐射的特性:波动性和粒子性 太阳辐射的波长观测范围为:0.15~4.0um 地面和大气辐射的波长观测范围为:3~120um 黑体:对于投射到该物体上的所有波长的辐射都能全部吸收的物体。 太阳常数: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散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大气中的各种质点,使太阳辐射能向四面八方分散开来,这一现象称为散射。 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的形式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夹角。 散射辐射:阳光被大气散射后,以散射光形式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总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是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的总和。 地面辐射:地面按其本身的温度不断向外放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RLu) 地面反射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回大气空间,这部分辐射称为地面反射辐射。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传向地面的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亦称净红外辐射。 地面净辐射: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净辐射(Rn),也称地面辐射差额。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光饱和现象: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以后,光合作用不再随光照度增大而增加了,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 光饱和点: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 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减小而降低,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与呼吸作用消耗的物质相平衡时的光照强度。 植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日照长度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植物的光周期现象。热容量:在一定条件下,物体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