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铁生抒情散文随笔《病隙碎笔》琐议

史铁生抒情散文随笔《病隙碎笔》琐议

史铁生抒情散文随笔《病隙碎笔》琐议
史铁生抒情散文随笔《病隙碎笔》琐议

史铁生抒情散文随笔《病隙碎笔》琐议

摘要: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凝聚了太多关于人生的终极思考:生与死、残疾与爱情、灵魂与肉身、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等,并用生动而通俗易懂的哲理语言一一作了诠释,让人眼前豁然一亮,在审美阅读中了悟人生。

关键词:史铁生;抒情散文;随笔;琐议

消费主义波浪汹涌的时代,很多人为追随金钱物质以添贪欲,心灵粗疏思想堕落,即使被认为最圣洁的文坛,也渗透着令人窒息的沉闷。然而,也有那么一些作家,身在淤泥却洁身不染,把写作看成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史铁生便是其中的一位,也是最特殊的一位。

《病隙碎笔》,更是充满着智慧和安详。这是一本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抒情散文随笔,语言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思辨缜密,充溢着生命体验,文本重新寻找出了人生的真谛。

一、生与死

这是一个困扰人类的古老问题,无数人穷尽一生都在竭力探寻,史铁生是病人,他压根儿就没有充足的生命去享受物质的安逸,时间是他的奢侈品,他只是以平常人的身份参与其中,用文学去阐释“生与死”,思考个人价值怎样去融入社会价值。

史铁生认为:“人生最根本的两种,无非生与死。对于

生,我从基督精神中受益;对于死,我也相信佛说。经历过重大灾难的人,多半已能透彻地想通了生与死不过是转眼间的事,生死没什么可惧怕的,但人应该与命运抗争的,不能只为活着而活着。活着,即是存在,即肉身的存在,是人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存在,并不单指有形之物,无形思绪也是,甚至更是。”所以,活着并不是生命的唯一,最重要的是想方设法使生命获得意义。史铁生当初徘徊在生与死之间,最终生的意志战胜了死的念头,便活了下来,直到花甲前的几天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留给人们深深的遗憾,但他的精神永远扎根人世间。

二、残疾与爱情

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概念,在史铁生的《病隙碎笔》特别得到强调,“我想,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残疾与爱情。”史铁生从罹难的知青到著名的作家,历经炼狱,其间的多少辛酸与苦难,人们无法想象,因为他文章里精神向上、进取。所以,丝毫看不出他失落和忧伤。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个残疾人的书写,残疾是他的特点,也是他一生的跌宕。

残疾既然不能消除,并不意味着人们对生活就无能为力,或者听天由命,或者靠别人的施舍。残疾人,要靠自身的努力得到自尊,争取人生权利,比如衣食住行、教育医疗、求职工作、谈情说爱、交朋结友等等。

关于爱情,史铁生有过这样的描述:“残疾人(以及所有的残疾的人),怎能听任爱情权利的丢失?怎能让爱愿躲进荒漠?怎能用囚禁来解救囚禁,用无言来应答无言?”爱情,是人神圣的权利。残疾人每每遭到歧视,在追求爱的过程中屡受打击,难以承受生命之轻。

史铁生最终得出结论,残疾和爱情本无关系,是别人把它们强行拉扯在一起的,如果你爱上某个人,或者某个人爱上你,是不会在乎任何一方是否残疾。

三、灵魂与肉身

正视自己独有的信仰,在痛苦的折磨中,感受人生与死亡时刻的淡然,这是《病隙碎笔》追问生命意义最为强烈的一个环节。生命应该还包括无形的思绪(思想、精神、意志等等),都是人们看不见的,只能体会得到,而这些思绪可以统称为灵魂。史铁生举了一棵树和鸟儿的例子作喻:“一棵树上落着一群鸟儿,把树砍了,鸟儿也就没了吗?不,树上的鸟儿没了,但它们在别处。同样,此一肉身,栖居过一些思想、情感和心绪,这肉身火化了,那思想、情感、心绪也就没了吗?不,他们在别处……树不是鸟儿,你不能根据树来辨认鸟儿。肉身不是心魂,你不能根据肉身来辨认灵魂。”史铁生常年坐在轮椅之上,瘫痪使他失去正常的生活,只有依靠智慧思考一些问题,感悟人生,其思想如同一匹脱缰的骏马,在旷野间狂奔、嘶鸣。

四、苦难与信仰

史铁生调侃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每三天就要去医院透析一次,把血液里的毒素排出,第二天好不容易有了一天良好的精神状态提起笔来写作,第三天就又要去医院透析,写作的事又成为奢望。《病隙碎笔》的书名就是由此而来的,正是在时间的缝隙里,史铁生写出了他所有的作品。

苦难使人信仰产生,信仰使人脱离苦难。史铁生说:“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这其实是信仰,如同“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是一种心情,是一种行走的姿态,是一个恒久的过程。

五、写作与艺术

史铁生诠释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这真是极富幽默的体验之说。当然,作为一名专业作家,写作就是职业,想必他是认为自己生病的时间远远超出了写作的时间,是在生病之余完成的创作,故有此一说,但绝非谦逊之说,而是真情的流露。

为此,史铁生展开思辨,“艺术,原是要在按部就班的实际中开出虚幻,开辟异在,开通自由,技法虽属重要但根

本的期待是心魂的可能性。”这即是说,艺术源于现实,通过人的加工,成为服务于人们精神世界的熏陶品。艺术是真实的存在,但它的存在是建立在他物的存在之上,只是通过人的处理和加工成为另一种真实罢了。

《病隙碎笔》中关于人生的思考远不止上述五个方面,之所以抽取这五个方面作琐议,乃是有感而为之,以表文本细读之所得。《病隙碎笔》,是新时期当代中国文坛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如同贾平凹所说的那样,史铁生对生命的解读,以及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已经构成了真正的哲学。史铁生直到生命终结,一刻都没有停歇过对人生的思考,面对命运的挫折,面对身体的病痛,始终泰然处之,为人们漫漫人生路点亮了一盏引领的航灯。

参考文献:

[1]史铁生.病隙碎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3.

[2]海德格尔.人,诗意的安居.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S编辑孙玲娟

名著读后感6篇800字

名著读后感6篇800字 本文是关于名著读后感6篇8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读书能使人进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多读书,读好书对人的帮助是十分大的,对于学生来说,也应当在空闲时间多读读好书,在寒暑假期间,更是应当多多名著,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希望以下名著的读后感对您有所帮助! 名著读后感一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剧中人霍拉旭所说:" 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 曲折迭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漱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 名著读后感二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_向死而生读后感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_向死而生读后感这是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范文1 负能量爆棚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不公,越来越发达的网络,让我们看到了有钱人的日常,他们的生活是什么,他们的娱乐是什么,欲壑难填斥着大脑,你开始变得焦躁,嫉妒,愤懑... ... 金银细软,无尽玩乐,羡煞风景,姣好容颜,你看看自己,每天一复一日的工作,只为了也许只够买一双鞋的月工资,也许你在朋友圈同龄人里也许还算混的过去,白领的职位,一天下来忙来忙去,坐在电脑面前熬的一脸油光,看看自己还剩下什么,黑眼圈,呼之欲出的大痘,还有那些怎么折腾也掉不下去的赘肉。你开始厌倦你的工作,厌倦你的领导,厌倦周而复始的生活,你开始努力积极向上,希望通过努力换来相应的回报。偶尔心烦时候依然想逃离,你开始计划出行,希望能带来改变,可是每一次的匆匆旅行回来之后,剩下的却是囊中羞涩的不安,为什么我的生活是这个样子的?! 人的物质基础和精神世界一定要并驾齐驱,当俩者脱离太遥远的时候,你会很痛苦,当你拥有眼前的物质基础时,你只能做到在这个范围内满足自我的精神需求,然而当精神世界远远高于物质基础的时候,你的“我执”将不被控制,如果佛语能很清楚的用语言来解释“我执”,就是人们执着于自己的缺点,自大,自卑,贪婪,自我...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前几日阅读了李开复的《向死而生》,“癌症面前,人人平等”才读一半了,不知道用什么形容我的心情,罹病一年多,让李开复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使他发现是苍天对他的警醒,不要被无止境的欲望

所压迫,要懂得释放自己,慢节奏享受生活,开始感悟亲情,开始回忆恋爱时光,开始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不再那么急迫的效率化的工作,在病中的觉悟,让李开复清楚的认识到,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无尽的对自己的要求,无形中的压力,透支的身体,是他用健康换来的事业上的成功,调整了自我,放慢了心态,对死亡的畏惧,让他开始懂得感恩,懂得享受生活。 可是我真的很想说,这本书说的没错,因为它讲的是李开复,一个已经把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人,一个不需要因为生计而奔波的人,一个不用天天挤公交车还房贷的人,一个不用考虑他孩子未来上哪个小学,一个不用请假就可以旅行的人,他的自我追求依然那么紧迫,导致毒素的激增,身体给了他警示,聪明的人应该知道什么时候放手。抛开李开复这样的励志偶像尚且这么多烦恼,可见世界是公平的,因为你的眼光只看到了世界的一面,他能拥有羡煞旁人的一切,他同样也能承受旁人不能承受之重。 在那些我们不能操控的未知中,我们唯能做的只有不断的修善自我,平宁心境,把想做的能做的事情记下来,一点点一步步的靠近梦想,不要再狂言世界因你而不同了,归于平淡的心,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放下那些自大,自卑,贪婪,自我.. 读《向死而生》心得感想范文2 生病了,怎么办?除了求医问药,还有一剂良方,就是读书。常常与高人和智者对话,心灵会收获很多支撑和抚慰。多年来,我身体一直不太好,曾从北京作协副主席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从田虚的《生命的微笑》,从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等著作中受到很多启发。今年六月,我在《新民晚报》上断断续续地读了李开复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的摘编,促使我做

史铁生读后感

史铁生读后感 圣人或许可以看透尘世,而纵使是史铁生,在鬼门关中游走过几回,并在命运面前勇敢站起,尚不敢自诩圣人。我们,平凡的沙子,更不敢称圣人。 我们不是圣人,没有圣人的宽阔胸襟,欲望驱使我们贪婪地追求,贪婪地想占有一切美好与幸福,因而更恐惧失去。以至于失去后,留下的尽是痛苦甚至绝望,却不曾体味我们拥有的美好。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歪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 --------《病隙碎笔·之一》 我们总是这样,不断的为失去的而悲伤,又发觉我们也在不断的失去,却没注意我们也在幸福地获得中。在我们还在为上一次失去而伤痛时,其实我们正幸福地拥有现在,而此刻的幸福总要等到再次失去是才格外强烈…… 在面对失去时,我们将面临两种选择,一者,继续为现在的失去而痛苦,二者,珍惜现在的幸福,很显然,相同的

境遇下,后者更明智。(当然,如果有人愿意选择前者,我们尊重他的选择,这是他的权利,或许他就是想要体味这一痛苦的过程。)所以,别总抱怨上帝,“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与拥有,失去相似。拥有现在便是生,失去生命便是死。与其日日夜夜恐惧死这一结果的降临,不如享受自己正拥有的生这一过程。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在最狂妄的年纪,上帝直接在史铁生那条娇嫩的脊髓上做了手脚,他失去了奔跑的权利,而上帝并未饶过这条脆弱的生命,接踵而来的是肾的近乎罢工……上帝的导演让他离死亡比我们近了一大步,他也曾迷惘,他也曾绝望,但在爱的延迟下,他终实现了“铁生”,活了下来,并勇敢的活了下来。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用笔,不,是用心告诉世人,生与死,不过是轻轻地来,轻轻地走。无须恐惧,不必拖延。这生的时间和死的时刻我们无法掌控,而这生的过程和死的态度却紧握在我们手中。而后,他不再迷惘,不再绝望,他撞

《病隙碎笔》读后感

学生习作 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读《病隙碎笔》有感 “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然而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以随意调换,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通俗易懂并且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关于我们人生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仍然坚持地在写文章——在他三天一次透析,整天与病魔抗争的时期,他完成了《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生命体验的记录。他随着年龄的增加,写作的时间将不断减少。也许正因为这样,他对于病痛不畏惧,努力留出时间对人生意义等去进行思考,所以也有了对“成长”、“生病”、“爱情”、“道义”等的感悟。 看完《病隙碎笔》,顿时觉得史铁生不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哲学家,一个有很高文学功底的伟人。史铁生,我曾反复地咀嚼着这“铁生”二字,一个因双腿瘫痪而投身写作的人。或许上天给了他过多的信任,让他经受着磨难却依然坚强的活着。很难让人相信以上对于拜佛这事儿的看法竟出于他的文章。甚至于轻松地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对于一个有着这样经历的人来说,沉郁、沮丧才是人们对他的认识,可在《病隙碎笔》中,我终于看清楚了他,终于感受到了他的一颗善良、智慧、自我的心。拥有化苦难经历为人生哲理的本领,用一支笔驰骋在依旧充满生命力的大地。 史铁生没有躲避生命必须面对的问题,他用他的智慧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也领悟到了很多道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生命给我们每个人的提问都不一样,怎么样去回答生命抛给你的问题正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于是,不再苦苦追问“公平吗?”“为什么?”我会抓紧每一寸的时间,继续、和继续的继续。

《病隙碎笔》读书报告

《病隙碎笔》读书报告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或判断,也没有精彩优美的语词、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折磨中记录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朴实无华的,又是鲜活无比的,满着智慧和安详。 曾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他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他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职业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调侃自己。《病隙碎笔》是哲学性的散文,是一个思想者思索的过程,通篇无题,与残疾并无太大干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个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痛苦的探索,源自一个思想者对人生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辩析。史铁生是一个完全靠自己的觉悟修养自己品行的人,他一直是在寻找答案,他穷尽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

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坚持活下去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信念。为活着而思索,为思索而活着。 书中有一句话说:“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看,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谈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

读病隙碎笔有感

读病隙碎笔有感 【篇一:《病隙碎笔》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又一次被深深地教育了。这是一部充满人生体验的人生笔记。之所以是《病隙碎笔》,是因为他的透析从开始的一周一次,到一周两次,后来每隔一天一次。他身体里的血得从动脉管引出来,在透析机里过滤掉毒素,再从静脉流回体内,整个过程长达四个半小时,全身的血液都要被过滤几十遍。就是这样一个长年坐在轮椅上的人,穿过浩瀚的肉体之痛,带给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得到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生病的日子,怀念那些不生病的日子,;病重了时,又怀想病轻的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人总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得到了还想得到更多,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心中的欲望不断地被各种欲望填满,压得喘不过气来,尽管很辛苦,但却欲罢不能,所以幸福的滋味一直可望不可及。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幸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幸福的底线其实就是不贪婪,不去做那些无谓的假设,也不去奢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在能爱的时候尽量去爱,做自己该做且能做到的事,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这就是幸福的。 【篇二:病隙碎笔读后感】 翻开《病隙碎笔》,静静地阅读,里面的语句十分质朴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而且有的话还很幽默,可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的感悟很多,并震撼于铁生精神。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几乎在病痛中度过,他瘫痪,得过褥疮,患尿毒症,可他却十分乐观。他不感叹命运不公,还把人生比作话剧,有矛盾和冲突才精彩。他不因一生患病而哀叹,还说生病也是一种经历,还曾对别人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病成群结队地来把我的身体的部分当做乐园”等话。这些话虽然幽默,我却笑不出来,反而为他感到难过。可他不需要,他认为苦难是必经的,人不能总哀叹“我怎么那么倒霉。”,因为”幸运很多,人不嫌多。”从他所写的每一句话可以看出他的乐观向上,而这就是铁生精神。和他相比,我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当自己被烫伤时,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总发脾气。可这和铁生的病痛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因此对他的敬佩之情更深了。和他相比,我们都实在太不坚强了。我时常能听到有些人因为患重病而一蹶不振没几天就死了的事;时常都能听到身边人遇到一点小挫折便抱怨命运等等。 此外,在这本书中,他还谈到了自己对世界与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且每一点思考都很有道理。

善待生命 —读《病隙碎笔》有感

善待生命—读《病隙碎笔》有感 善待生命读《病隙碎笔》有感 生命是短暂的,神明在傲慢地看着我们,以风的川流,云的变幻,以野草和老树的轻响健康的日子里,要瞑揖默谢,好好锻炼,注意饮食;年轻的日子里,要心怀理想,追求,探索冒险;被爱的日子里,要好好珍惜,懂得感恩,善待他人;痛苦的日子里,要坦然接受,持有信心,充满希望善待生命,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于常人来说,好好生活,便是对生命的善待。 歌手姚贝娜亦用自身的经历诠释着善待生命的真谛。她总是挑战最有难度的歌,却将每首歌都演绎的完美,给听众带来欢乐与享受。她在《心火》这首歌里唱到:我是短暂的花朵,也是最长久的琥珀。我的心就是火,燃烧在每一首我唱的歌,听到的人为我证明了这世界我来过。她的父亲在她雕像的底座上也留下了最中肯的评价:一个爱唱歌的女孩,一个用生命唱歌的女孩。她对自己的歌声充满信心,对生命饱含敬畏,她对生命的态度给生者带来启示。 《花田半亩》的作者田维便是一个心怀希望的善待生命的女孩。她的生命年轮只有21道,但是她用年轻的生命演绎着一曲绝唱。田维有一种良好的情怀,中文从她良好的情怀里发了芽。;她对汉字心怀庄重,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她对生命心怀尊重,要活,就好好地活。田维平生最喜爱龙胆花,它生长在远离喧嚣的市镇,空气清纯的世界里,它本身似乎也显得高洁,一丝不染。那燃烧不

息的蓝色,给人们带来一股深深的暖意,仿佛是放荡不羁的精灵的召唤,给人们送去一种启迪。 善待生命,就要好好生活。好好生活这四个字并不慈悲。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惑,痛苦,甚至绝望,但得要好好地,换言之,就是要有信心。信心,不需要事先的许诺,也没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领受的。只有信者的路上才会有希望。 虽然以病床为桌、药水为墨、病痛为笔,但是这本书折射出的却是生命与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个体生命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他都没有回避与躲闪,而是用轮椅上日日夜夜的凝练与浓缩,给予了我们智慧的回答。史铁生用他寸步难行之躯,走到了我们健全人尚且无法抵达的理想之路。 把身体比作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就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铁生坦然地调侃着自己有着缺陷的身体。试想,一个人若是双腿和两个肾同时失灵,料必他的心是绝望的,或许梦里还会见到死神的身影。然而,铁生并没有糟蹋自己的生命,他欣然地接受这一切苦难。他觉得,命运就是一出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的人间喜剧,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既然不能换角色,又何必折腾,倒不如倾尽全力演好自己的角色,生命反而会馈赠我们赞美的掌声。

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读后感 平凡的人生,惊险不断的命运;质朴的爱情,意想不到的苦难。史铁生的一生是惨淡的,双腿瘫痪,疾病缠身。但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直面命运的挑战。他那调侃的言语,让人觉得这仿佛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体验生活的,体验病情也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篇幅很长,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主要涉及到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或判断,也没有精彩优美的语词、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的折磨中记录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朴实无华的,又是鲜活无比的。 文章开始的第一句话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然而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以随意调换,也不可能千般一律。正如他在《我与地坛》说的?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

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生活存在差别的,必须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要过于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 之所以喜欢他的作品,是因为他对生活的坦然豁达。?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他那调侃的言语,让人觉得这仿佛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人生旅途中都十分顺利的成功人士。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无法把人生的意义想得透彻,而史铁生却把人生的许多哲理问题阐析得那样简单明了。每个活着的人都害怕死亡,甚至不敢提及死亡,而史铁生却把死亡想得那么简单。文章的第二部分谈到了作者想用徐志摩的诗?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作为自己的墓志铭,这是何其正确啊。人初来这个世界时,有几个人会在意你的到来,然而当你走了又有几个人为你流下悲伤的眼泪呢?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平静地出场然后默然地离场。史铁生以一种调侃的口吻说到?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经过了这么多的挫折,史铁生不再像《我与地坛》里描述的那样,为自己残缺的躯体而发愁,没办法接受身边发生的一切,而是以一种很平静的心态面对病魔,并为自己的生病冠上了另一种名称?生活体验?,曾经那些忐忑不安的想法早已灰飞烟灭,满腔的爱,让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他学会了以乐观的态度诠释自己的命运。然而试想如果换做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恐怕早已痛不欲生了,不可能还以笑脸来迎接这个世界。也许这是中国

病隙碎笔读后感1000字3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1000字3篇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病治疗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下面是有病隙碎笔读后感1000字,欢迎参阅。 病隙碎笔读后感1000字篇一:我一向不喜欢看随笔的,但史铁生的随笔《病隙碎笔》却一下子吸引了我。 这部作品是史铁生在重病时躺在轮椅上所写的。他把他的文字命名为《病隙碎笔》是很有道理的。1998年之后,史铁生的病情转为尿毒症,病情一直在恶化。发展到后来,每隔三天就要透析一次。靠血液透析的他只能在一天的某个空闲时刻才能动动笔,而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和病魔作斗争。他的写作是不折不扣的病隙写作。这样的空隙又是小得可怜的。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在病床上瘫痪二十多年的的人是怎样写作的。在他的《我的地坛》和《务虚笔记》里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唯物论者对于人生对于命运深刻的思考。而就在他的《病隙碎笔》里我们依然看到的是一个坚强的智者对于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有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读完这本书,我在思考,史铁生到底是一个什么人,为什么他的文字里就看不到病的痛苦和阴影呢? 是的,在他的文字里我们丝毫看不到痛苦和阴影,我们

看到的是他对生命、信仰、爱情、神性、写作和艺术的深刻坦直的思考。在写作时,他已经完全忘记了他是一个重症病患者,他的思想已经完全游离于自己所创造的心魂世界里,“可以这样说,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这种坚固的东西我认为就是对文字的热爱和信仰。在他的《碎笔3》中有这样一句话:“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史铁生文中所谓的心魂就是超出或分裂于肉体的思想灵魂。在病床上的他是一个患者,随时都可能死亡。而在写作时的他却是一个人格思想完全健全、能够静观和俯视尘世一切的哲学家。他认为一个人的缺陷残疾不完美是普通的,困境也并不是绝对的。“残疾,其最危险的一面,就是太渴望被社会承认了,渴望之后又走进残疾”。史铁生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病痛折磨二十多年内从不气馁妥协,而是心平气和地完成了他的一部部作品。基于此,他就是一个生命的强者,一个有着无限崇高思想的智者,一个可以蔑视一切灾难和痛苦的先行者! 困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的心魂已经超出了他的肉体,他不再像常人一般萎缩在自己的病体中,他的头脑里是另一个世界,开阔而丰厚,精神自我在他的世界里变得如此的高大,他可以“居高临下俯瞰自己的尘世命运”,可以“冷眼旁观自己的执迷和嘲笑自己的妄念”,可以不被病体限制而天马

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读后感第1篇病隙碎笔读后感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病隙碎笔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病隙碎笔读后感 (一)许久没有把一本小说能从头到尾看完过,“五一”放假期间,偶尔的一个机会,从朋友处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他在谈到“精神”时写道精神,当其仅限于个体生命之时,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种机能,肉身的附属,甚至累赘。但当

他联通了那无限之在,追随了那绝对价值,他就会因自身的局限而谦逊,因人性的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丑陋而忏悔,视固有的困苦为锤炼,看琳琅的美物为道具,既知不断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这样的超越乃是永远的过程。这样,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属了,而成为命运的引领那就是他已经升华为灵魂,进入了不拘于一己的关怀与祈祷。所以那些只是随着肉身的欲望而活的,你会说他没有灵魂。这个不能用脚走路,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与它摩擦(指坐着,躺着,死)的人,不甘心命运强加于他的苦难,把心灵托付给笔,把痛苦与烦恼凝聚在笔端,不断地叩问生命的意义,呼唤光明的到来。他就这样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生命的意义,用支离破碎的身体阐述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已经把写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一种方式,以他残损的身体表达他美丽的心愿,可以为爱的祈告创造出丰富多的乃至独领风流的语言。或者说,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写作。我认为病隙碎笔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作家韩少功评论病隙碎笔说“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

《教育碎思》读后感(精选多篇)

《教育碎思》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教育碎思》读后感 一张处方,无论多么灵验,也不能包医百病,只有熟谙处方背后的药理,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是郑金洲在其新著《教育碎思》 中《教育学本土化的追求》一文中的一个比喻。读华东师范大学教 育学博士郑金洲教授的书,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教育学的熏陶。 对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学是枯燥的,然而《教育碎思》却不会让人有这种感觉。教育理论不能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不能被一线教师接受,在郑金洲看来,主要是因为教育“理论本身 还不够成熟,还没有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定的平衡机制。” 因此,“教育理论要敢于直面实践。” 北师大的石中英教授曾经大力呼吁教师要懂一点“教育哲学”。确实,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只能在经验 的层次徘徊,而永远只是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教育碎思》中有很多文章涉及对基本教育概念的分析和阐释,如《何谓“教育 观念”》、《何谓“案例”》、《“素质教育”提法的思索》、《“创新教育”的说法成立吗》、《“校本”是什么》、《“教育 口号”辨析》、《教育现代化的正与悖》等,这些文章不仅让我们 知道如何正确科学地理解这些名词,更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严谨科 学的治学态度。 在教育理论者努力要跟实践相结合的时候,教育实践者更要积极向理论学习,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 第二篇:教育碎思读后感 《教育碎思》读后感 这学期末,学校让我们挑两本书来读读,丰富暑假的生活,一本是关于教育方面的理论著作,另一本是关于本专业的理论著作。我

在书店的教育类书堆前站住,每一本书粗略一翻,最后从几十本书 中挑中了《教育碎思》。 《教育碎思》谈了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其中不乏教育学理论,但讨论更多的是教育实践、教育现象。诸如“素质教育”、“创新 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园暴力”、“师生交往”、“新型课堂”“案例教学”、“探究式学 习”“课程改革”、“教学科研”等等,都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耳熟 能详的话题。 因为是初读,有些还不能了解透彻,但有一章让我有所感触:师生交往有效性的匮乏。郑金洲在文中指出的问题在我们今天的课堂 上还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的课堂虽然不像以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 唯命是从,但是,师生交往还是不平等的。 当老师的,总有理由来解释自己对学生的呵斥、惩罚。 首先,老师所有的行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好。假如老师在心里没有学生,他就不会因为你作业没做而批评你,因为你上课不 听而点你的名。其次,班级的人数太多了,一个班有五六十人,每 天要面对大大小小不同的事情。如果人少的话,那么就相对好管理了,我的心情就会轻松,我的脾气就会变好,我和学生们就会轻声 细语的说话了。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提法差不多已经深入人心了,我从来没对此怀疑过什么,直到读了《“素质教育”提法的思索》和《“创新教育”的说法成立吗》两篇文章才知道,原来在这两种提 法里头还是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现在很多的做法都在学国 外的,没有经历一段长时间的在自己本土的实践证明,很多都不成熟,却被教育行政部门当作一种指令来抓,很容易走偏。这可以 反映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们也很心急,想把我们的教育事业抓上去。不过,欲速则不达。 很多时候,我们的反思只是停留在事情的表面现象,没有追根溯源,也就看不清问题要害所在。看看自己的工作其实很大一部分是 处于模糊状态下进行的。开卷有益,至少能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

病隙碎笔阅读个人心得体会700字5篇

病隙碎笔阅读个人心得体会700字5篇 书是我们的知心好友。当淋浴在灿烂的阳光中,膝上摊开一本书,闻着纸上散发着的油墨清香,旁边放上一杯水,听顽皮的风娃娃吹开书页的美妙声音,我的心里充满了快乐。 一部人生的笔记。 《病隙碎笔》写于他三天一次透析,整日与病魔抗争的时期,史铁生以调侃的语气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他是如何写出这样一句话,以一颗平静的心,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不如意的事。换做是别人,恐怕早就自怨自艾,埋怨生活的不公了吧。 一个竟日坐在轮椅上的人,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阐述不一样的人生哲理,他对死和生的追问尤为精辟,把生与死当作是生活一部分,甚至说:“死是生之消息的一部分”因而,他总能看清楚生命本质。 早些时候他为病魔所困,后来他漠视病魔,这样的坚强超脱让我们这些健康的人自愧不如。我们总是找到许多借口回避我们的失败,我们总是把客观存在的困难夸大,而事实却是另外一回事。“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我们总是将好的忘记,其实那些倒霉的事才是我们所要忘记的。 人生的很多哲理,并不像我们用笔写出或者用口说出那样简单。

深刻的体会,要与一个人所经历的生活相联系,不然没有任何意义。史铁生以多年的经历总结出的很多有意义的东西,使我们少走弯路。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只有经历过才能学会分辨,一个人的一生,也总是存在着一条必须一个人走的路。 我们对未来的渴望总是那样的强烈,愿望那么多,然而当我们真正去面对时,却发现身上少了很多应对困难的法宝。“爱,即孤立的音符或段落向着那美丽与和谐的皈依,再从那美丽与和谐中互相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相依相随。倘若是音符间的相互隔离与排拒,美丽与和谐便要破坏。”把爱带在身上,才支持我们抵挡阻碍我们的种种磨难,提供有利的条件。“然而人什么都可能躲过,惟死不可逃脱。”史铁生以平静的口吻对我们说。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我们才会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博大,什么叫做宽容,才能学会平和的接受生活。 在接连不断的苦难之下,史铁生先生写下了这本《病隙碎笔》,这是一本充满信仰的书,这本属给予了我很大的触动和激励。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对于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生死,但在史铁生看来,那便是对生死最好的诠释,是句再好不过的墓志铭。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扫尽尘嚣,用渺小的生命改变一段岁月,让世界因自己的存在而有一点点不一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了。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史铁生没有在病痛中度日如年,而是用受病折麽和与病搏斗的空隙来思考人生。生命不仅没有使

病隙碎笔读后感800字3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800字3篇 【篇一:《病隙碎笔》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又一次被深深地了。这是一部充满人生体验的人生笔记。之所以是《病隙碎笔》,是因为他的透析从开始的一周一次,到一周两次,后来每隔一天一次。他身体里的血得从动脉管引出来,在透析机里过滤掉毒素,再从静脉流回体内,整个过程长达四个半小时,全身的血液都要被过滤几十遍。就是这样一个长年坐在轮椅上的人,穿过浩瀚的肉体之痛,带给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得到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生病的日子,怀念那些不生病的日子,;病重了时,又怀想病轻的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人总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得到了还想得到更多,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心中的欲望不断地被各种欲望填满,压得喘不过气来,尽管很辛苦,但却欲罢不能,所以幸福的滋味一直可望不可及。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幸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幸福的底线其实就是不贪婪,不去做那些无谓的假设,也不去奢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在能爱的时候尽量去爱,做自己该做且能做到的事,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这就是幸福的。 【篇二:病隙碎笔读后感】 翻开《病隙碎笔》,静静地阅读,里面的语句十分质朴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而且有的话还很幽默,可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的感悟很多,并震撼于铁生精神。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几乎在病痛中度过,他瘫痪,得过褥疮,患尿毒症,可他却十分乐观。他不感叹命运不公,还把人生比作话剧,有矛盾和冲突才精彩。他不因一生患病而哀叹,还说生病也是一种经历,还曾对别人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病成群结队地来把我的身体的部分当做乐园等话。这些话虽然幽默,我却笑不出来,反而为他感到难过。可他不需要,他认为苦难是必经的,人不能总哀叹我怎么那么倒霉。,因为幸运很多,人不嫌多。从他所写的每一句话可以看出他的乐观向上,而这就是铁生精神。和他相比,我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当自己被烫伤时,一会儿哭,一会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 导读:病隙碎笔的读后感【1】 这一本书里,史铁生老师不仅是以独特的视角注视着生命,更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书写着鲜活无比的道理。虽然他已经离开人世,但却将永远在精神的高度遥望我们。他的乐观豁达,他难以想象的意志力,与他亲手写下的这一些人生的体检记录,将是我们精神上的营养补给与坚实依靠。 对于史铁生老师来说,写作不单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的写作,早已超越了生命、人性,是他历经世事洗练之后的一方净土,一片乐园。 在他的笔下,文字总是乐观幽默的语调,他也时常调侃自己的病痛。这是一种勇敢的调侃,是一种坚强与释然的表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软弱与缺陷。窃以为,人总是破碎的,因为破碎过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然而有的人,总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个人哭诉自己的不幸,以为换取别人的同情便是对自己命运的救赎,试图用赚来的眼泪点燃自己灰败的人生;也有一些人,总以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变身完美,就能够扞卫他们的尊严。前者将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怜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强势里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但史铁生老师,显然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不需要哭诉,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强者。 毕竟,伤心并不是几滴眼泪就可以流出来的,尊严也不是几个口

号就可以呐喊出来,最动人的'汉语,就是把伤口变成智慧,然后从中汲取人生的梦想与真谛。 而史铁生老师,正是这么做的,而《病隙碎笔》,正是这么做的。这些看似破碎实则连贯的文思,就是伤口经过治愈,成为了带着油墨香味的智慧。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历经苦难的豁达,超越苦难的人格力量,尽在书中,这一本《病隙碎笔》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敢于坚守其中,更愿意担任清扫的苦役。因为历经人生谷底,犹如死了一回,但也会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场。 这是一份苦难,更是人类的福祉。 读《病隙碎笔》,是感悟历经沧桑后的明彻和超脱,是找寻苦难中的光明与希望,是发现那份悲壮中的灵性,是一种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 它将永远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着在凡尘中疲于赶路的心灵。 也许,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2】 寒假期间,老师布置了作业,其中包括了要看书写读后感,我就去书店买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就叫做《病隙碎笔》。 这《病隙碎笔》的作者就是史铁生,以前我从未听到过,直到学

高考作文常考话题名言合辑

一、爱国,热爱民族,热爱传统 精彩名言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3、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4、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 5、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文天祥 6、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二、热爱生命,感恩,爱心,热情 精彩名言 1、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世界时,我们才真正生活在这世上。——泰戈尔 2、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断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形式表现出来。——泰戈尔 3、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萧伯纳 4、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汪国真 5、譬之一草一木,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乔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叶燮 6、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会灭。——雨果 7、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8、我期望理解,但是也慢慢地感受到了一种责任,给予比接受伟大,去爱比被爱伟大。——海明威 9、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塞缪尔厄尔曼 10、灵魂里的一滴仇恨,会扩散开来毁掉所有色彩,就像白牛奶里的一滴黑墨水。——艾丽丝门罗《爱的进程》 11、死者不像生者那样极易失去爱,他们珍藏着我们的爱,直至我们也化为黄土。——梅特林克 三、珍惜享受时间,生命的可能性 精彩名言 1、内心丰富的人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但需要与之相反的宁静的闲暇。——叔本华 2、普通的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叔本华 3、志士惜年,贤人昔日,圣人惜时。——魏源 4、得时无怠,时不再来。——范蠡 5、在生活里,我们命中碰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以秒计算的。——高尔基 6、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远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伏尔泰 7、因为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未来。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可能成为您的敌人。——博尔赫斯

《向死而生》读后感

《向死而生》读后感 导语:《向死而生》这是李开复的第六本书,讲述的是他与癌症作斗争的17个月里的故事。以下是要给大家介绍的《向死而生》读后感,欢迎各位的参考! 《向死而生》读后感1 负能量爆棚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不公,越来越发达的网络,让我们看到了有钱人的日常,他们的生活是什么,他们的娱乐是什么,欲壑难填斥着大脑,你开始变得焦躁,嫉妒,愤懑…… 金银细软,无尽玩乐,羡煞风景,姣好容颜,你看看自己,每天一复一日的工作,只为了也许只够买一双鞋的月工资,也许你在朋友圈同龄人里也许还算混的过去,白领的职位,一天下来忙来忙去,坐在电脑面前熬的一脸油光,看看自己还剩下什么,黑眼圈,呼之欲出的大痘,还有那些怎么折腾也掉不下去的赘肉。你开始厌倦你的工作,厌倦你的领导,厌倦周而复始的生活,你开始努力积极向上,希望通过努力换来相应的回报。偶尔心烦时候依然想逃离,你开始计划出行,希望能带来改变,可是每一次的匆匆旅行回来之后,剩下的却是囊中羞涩的不安,为什么我的生活是这个样子的?! 人的物质基础和精神世界一定要并驾齐驱,当俩者脱离太遥远的时候,你会很痛苦,当你拥有眼前的物质基础时,你只能做到在这个范围内满足自我的精神需求,然而当精神世界远远高于物质基础的时

候,你的“我执”将不被控制,如果佛语能很清楚的用语言来解释“我执”,就是人们执着于自己的缺点,自大,自卑,贪婪,自我……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前几日阅读了李开复的《向死而生》,“癌症面前,人人平等”才读一半了,不知道用什么形容我的心情,罹病一年多,让李开复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使他发现是苍天对他的警醒,不要被无止境的欲望所压迫,要懂得释放自己,慢节奏享受生活,开始感悟亲情,开始回忆恋爱时光,开始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不再那么急迫的效率化的工作,在病中的觉悟,让李开复清楚的认识到,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无尽的对自己的要求,无形中的压力,透支的身体,是他用健康换来的事业上的成功,调整了自我,放慢了心态,对死亡的畏惧,让他开始懂得感恩,懂得享受生活。 可是我真的很想说,这本书说的没错,因为它讲的是李开复,一个已经把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人,一个不需要因为生计而奔波的人,一个不用天天挤公交车还房贷的人,一个不用考虑他孩子未来上哪个小学,一个不用请假就可以旅行的人,他的自我追求依然那么紧迫,导致毒素的激增,身体给了他警示,聪明的人应该知道什么时候放手。抛开李开复这样的励志偶像尚且这么多烦恼,可见世界是公平的,因为你的眼光只看到了世界的一面,他能拥有羡煞旁人的一切,他同样也能承受旁人不能承受之重。 在那些我们不能操控的未知中,我们唯能做的只有不断的修善自我,平宁心境,把想做的能做的事情记下来,一点点一步步的靠近梦

《教育碎思》读后感(精选多篇)

《教育碎思》读后感(精选多篇) 一张处方,无论多么灵验,也不能包医百病,只有熟谙处方背后的药理,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是郑金洲在其新著《教育碎思》中《教育学本土化的追求》一文中的一个比喻。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教授的书,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教育学的熏陶。 对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学是枯燥的,然而《教育碎思》却不会让人有这种感觉。教育理论不能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不能被一线教师接受,在郑金洲看来,主要是因为教育“理论本身还不够成熟,还没有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定的平衡机制。”因此,“教育理论要敢于直面实践。” 郑金洲便是这么做的。《教育碎思》谈了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其中不乏教育学理论,但讨论更多的是教育实践、教育现象。诸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园暴力”、“师生交往”、“案例教学”、“课程改革”、“教学科研”等等,都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耳熟能详的话题。作为一名年轻的师范大学的博导,郑金洲坚持到中小学去听课,既显示了一种做学问的方法,更表明了一种做学问的态度。难怪在短短的几年内,他便迅速成为一位在教育理论界著述颇丰、影响颇广的年轻理论家。 教育理论家看待教育问题的视角自然与普通教师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同样是听课,在《听课中的观察与记录》一文中,就不啻成了一门学问。“听课者一般要提前几分钟进课堂”,然后要“观察学生的状态”,“与任课教师攀谈”,“与学生攀谈”,“选择自己要坐的位置”,并“画出几幅教室课桌椅排列的草图,以备使用”;上课铃声响过之后,听课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员特性”、“言语交互作用”、“非言语行为”、“活动”、“管理”、“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认知水平”、“社会方面”、“情感水平”、“教学材料的使用”以及“时间”等上面;至于课堂纪录,也是有技巧的,可以选择“实录式”、“叙述式”、“分类系统式”、“图式记录”等多种方式;下课铃响了,不要急着离开,因为“在课后仍然可以观察到一些有益的信息,对你理解和认识这堂课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北师大的石中英教授曾经大力呼吁教师要懂一点“教育哲学”。确实,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只能在经验的层次徘徊,而永远只是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教育碎思》中有很多文章涉及对基本教育概念的分析和阐释,如《何谓“教育观念”》、《何谓“案例”》、《“素质教育”提法的思索》、《“创新教育”的说法成立吗》、《“校本”是什么》、《“教育口号”辨析》、《教育现代化的正与悖》等,这些文章不仅让我们知道如何正确科学地理解这些名词,更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 在教育理论者努力要跟实践相结合的时候,教育实践者更要积极向理论学习,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