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华大学法制史不全笔记(仅供参考)

清华大学法制史不全笔记(仅供参考)

清华大学法制史不全笔记(仅供参考)
清华大学法制史不全笔记(仅供参考)

敬告:此笔记内容严重不全,错别字不少,仅供参考!

By:MAY 11.12.14 中国法制史大纲

聂老师

1、引例:公与私

中国独特的土地所有权观念与制度

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王莽改制“违民心,追复千载绝迹”

原因:土地兼并,民无立锥之地的现实

内容:土地国有,占田不得过限,禁止买卖土地

与美国不同,均田成为持续。现实需求

西晋——限田

北魏——计口授田

南宋收买民田

元朝减租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孙文耕者有其田

现代法律思想或制度,固然有自己的特征,但仍包含以前各时代的遗产;所谓思想或制度上的新时代,纵为革命,亦未对前时代的补充及继续发展。

2、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与方法

司法独立原则上有例外例外是原则的高压闸

史实

史论

专家哲人与通家

意义:

(1)真:求知(arts for acts)历史比小说更有趣

(2)善:精神寄托与文化自尊

(3)用:资治通鉴

技术法

准则法

2.3学习中国法制史学的态度

全盘西化之弊——片面的深刻

两种错误的倾向:

(1)以今非古,关公战秦琼

(2)比较法的滥用与“崇洋媚外”的心态

正确的态度:

理解——转化而非简单的“批判——继承”

对历史应予“同情之理解”怀抱“温情与敬意”

法家——绝对专制的法律全民意志归于君主耕——生产

功利主义

新加坡非民主社会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胡适

2、4学习中国法制史学的方法

须:A 考订史实,以判例史之真伪

a地下实物与统上遗文互相释正

b异国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正

c外来观念与国有材料互相参政

B整理史料,以贯通史之系统

C确定史观,以把握史之中心

3、中国传统法制的特色

3、1 崇礼教(“讲道德”)

礼法配合,融礼入法

道德以礼为实践

3、2尊经义

1)法律之创作与解释,均以“经”为依据

2)历史上几次重大变法运动,常溯源自“经”

3)“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历代宝律,皆准于礼

汉之新狱,常取义与春秋

汉唐之法律解释,亦多引证于礼经

周代与周官

王莽、王安石《周官》

康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3重宗法

宗法制度之精神,在于:

伦理为公共关系之常规,家庭为共同生活之单位,中华帝国时期法理基于伦理治国始于齐家

家—族—至国(天下)

国有君统,家有宗统,均以嫡长子继承

祭祀战争

泛神论与造神的文化

祖先与神混淆

3、4 形成于西方法律传统的差异

(1)义务本位

重公轻私、重义轻利、重农抑商

(2)家族中心

3C:clan(中)、club(美)、caste(印)

(3)阶段观念:“三纲五常”官民长幼夫妻关系的不平等(4)天人合一

法律虽源于神权,但去宗教化——天意

强调“天意”而有自然法精神

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无讼”的理想

天人是合一,田里是来源于人情

强调人与人和谐

4、中国法制史分期

4、1创始期(战国以前)

殷商之部落

西周之封建

春秋之霸权

战国之蜕变

国与家结合,政与教贯通

宗法与礼教影响:

(1)宗祧继承之礼

(2)冠婚丧祭之礼:六礼、五服

4、1、1创制期之政治

(1)宗法上有宗庙之制,所以续昭穆、定尊卑;巡狩述职之礼,别上下

(2)分封同姓子弟与异姓功臣以屏藩周室,以血统与婚姻关系,构成“家族本位之政治”,形成“世侯世卿”之制

(3)战国时代,贵族世袭被打破,改为布衣将相之局,有权者以富国强兵为号召,求禄者以仁义为迁阔,视刑政为要图。封建礼制被破坏(礼崩乐坏)

4、1、2创始期之经济

魏李悝之“尽地方”,秦商鞅之“开阡陌”,皆顺其势而用之

土地私有更为普遍

春秋末时,始有钱币之使用

4、1、3 ?

4、1、4 学术思想

西周政教部不分官师合一学术本于主官民间未有著作

诸子百家争鸣

国家的终极目的与政府的角色

法家:救时,富强

儒家:富强之后呢?

道家:清净无为

至战国时,无论儒家法家,在法的基础上已趋于平等,倾向于公示主义,为日后法典之编纂奠定了基础

4、2 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1)封建制与郡县制混用

秦废封建,汉惩秦孤之失,二者并行;魏文帝不建亲藩,晋武帝又行封建(3)礼法调和(礼法并用)

4、2、2经济

(1)重农抑商

(2)盐器专卖

(3)均输平准之法

(4)抑制土地兼并(土地国有、限田、均田)

4、2、3社会

以贫富之分——士庶之别

4、2、4学术思想

独尊儒术与儒法并流

(1)两汉董仲舒春秋决狱

(2)东汉马融郑玄

(3)曹魏设律博士

4、3成熟(隋唐——清末)

隋之法制远袭秦汉魏晋历代固有系统

三省制度

《开皇律》

《唐律》与《唐六典》融礼入法

4、3、1 政治

三省六部制郡县制

中央与地方权力之消长(“强干弱枝”与地方割据之循环,至明则采地方分权之法)

4、3、2 经济

(1)土地分配

(2)税赋与徭役:粟米之征(田租),布缕之征(户税)与力役之征(劳役)唐之租调庸

唐中叶杨炎“两税法”

王安石“募役法”

明“一条鞭法”

4、3、3社会

(1)科举制带来的社会阶层流动

(2)阶级良民与贱民之分,元清两朝的民族差异与民族矛盾

4、3、4学术思想

(1)科举

(2)清末明初经世致用的思想抬头乾嘉之学

宋代法学的兴盛:法学在成熟期的高峰

宋代皇帝多明法宫中设审刑院

把法律作为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

宋的铨选制度第一次派遣职务

4、4变革期(西方入侵,始1902年)

器物、制度、思想的大变革

朝贡体制(宗藩)——条约体制(平等邦交)

帝制共和

士大夫知识分子

同治中兴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以时务代洋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2年修订法律馆成立

1908年预备立宪

1910年设立资政院和正式内阁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和平方式

清帝退位南北议和

夏商周

夏代的禹刑——夏朝

礼治首先只是儒家理念中的一种政治文化模式,再古代不能等同于政治,在近代

日益变成遥远的回声,不过礼制的确曾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行为和制度规章,曾深深根植于人心中

周代之后的中国封建制度的延续

西汉和西晋的分封

延续至清的宗藩关系

封建制、宗藩制与联合国

法源史

法典的编纂

创始期战国以前

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成熟期隋唐-清末

变革期西方法侵入时期,始于1902年

法经的制定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

法经的主要内容

分为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第五篇杂法是规定贼盗意外的其他犯罪的篇目

具法师从重从轻,减免刑罚的等定罪量刑

历史地位:

商鞅变法与秦国法制的发展

公元前359年,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改革,史称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

一改法为律

二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

网捕盗贼之法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秦人与变法

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

秦国没有受到文明的驯化、雅化

商鞅的严刑峻法使秦人按成循规蹈矩的习惯,而其奖励军功

以最强悍的最优纪律的民族

睡虎地秦

秦法制特征:

法自君出,君主独断

以法为本,严刑峻罚

统一法律法令,注重法律宣传

律、制与诏,程,课,式,法律答问,庭行事(判例)

汉代法律制度——刘邦称帝

立法指导思想:与民休息,宽省刑罚2、礼法并用,德主刑辅

约法三章与九章律

傍章律越宫律与朝律——汉律60篇

汉代主要法律形式:律,令,科,比(类推)

春秋决狱

其特点是依据春秋等著作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而不是仅依据汉律审案,实行论心定罪的原则。

董仲舒与公羊传

三纲五常

两汉之法律注释与法学之昌明

郑玄马融

曹魏制律

魏国立法较蜀、吴卓有成就

晋律与法律儒家化

司马昭,司马炎完成晋律(泰始律)

张斐杜预作注释,张杜律

南朝制律

北魏制律

东魏麟趾格

西魏大统式

北齐律12篇,949条

北周宇文泰模仿周官之因由精神上独立自称系统之文化政策

魏新律18篇刑名八议妇女处刑从宽

晋律20篇刑名法例服制定罪

陈律20篇官当

北齐律12篇名例重罪十条

周大律25篇流刑分等

八议入律与官当制度确立

议亲、故、贤、能、功、贵、勤、宾

官当制度

准五服治罪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三、成熟期

隋开皇律的制颁及其立法上的成就:

篇章体制定型化

五刑法定化笞杖徒流死

区分公私罪

特权法进一步发展

十恶罪的确立

唐律与唐律疏议

1、<武德律

唐律的历史地位及影响——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

中华法系的代表作

唐六典以官统典治职教职礼职政职刑职事职六部分公30卷

宋立法活动(一)

《宋刑统》的制定历史上第一部雕版印行的法典

沿袭《唐律》

编敕活动

编例活动

洗冤录集

辽金元法治概述

辽人元人都是有心“以夷变夏”

金人则汉化程度很高

号称“小尧舜”的金世宗

至元新格

元典章风宪宏纲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

四等人制度与元朝法律的奇奇怪怪

元初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把实在的案例,在判决上加个诸字,便草草算作抽象的法律其笞杖

明代立法活动

大明律朱元璋

明大诰

明例

大明会典

基本思想和主要制度,不出唐律范围

自作聪明,故为同异,因而率意更张,常常不免弄巧成拙轻罪轻而易犯,重罪越重则多冤

所修正的地方确有道理,不似明律之改唐律

大清律例的由来

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部法典《大清律例》最终定型。

七篇四十七卷30门436条名例律吏户礼兵刑工

先是罪名,再是罪行

清代五朝会典的制定颁行

康熙雍正潜孔嘉庆光绪会典

重要法律典籍辨析

律令典

律与令

汉代律令之间无明显区别

到晋以后才明确区分律与令

秦汉及魏,

典:

科比例

中华帝国的政治法律

刑罚传统——习惯于用刑罚处理社会问题

—(士大夫政治

二中央管制——水平分权

三地方管制与地方建制

四选举(科举)与学校

五财政

士大夫

士大夫的一身二任(官僚与文人)

艺术,而其对艺术本身的爱好也是amateur

君子不器中国缺少专家政治

专门化的行政并不一定就能构成一个理想的,具有良好完全适应性的政治系统,这还取决于政治文化的传统与政治社会背景。仍不失为精致为妙的运作机制,在两千多年中长盛不衰。

儒家意识形态与士大夫真是

儒家正统意识形态

儒家思想对天地人之间的众多事项加以系统的解释安排,以此来安排人生,家庭教育,文化,治国平天下等等问题,直到宇宙问题

礼法之辩

礼制是一种吧政治秩序,亲缘秩序、文化秩序等等结为一体,

法不只是刑,专制官僚政治的理性行政原则的规范。

法制史是立足以科层

礼——乐

乐师司礼之责衍生了师道,吏官主书主法则推进了吏道

学士与文吏:分立与对立

士与吏的分化与秦的文吏政治

自汉之后分立

春秋后期和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

对立

秦帝国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蔑视文化与文化专制。

文吏的特征:

专门的行政技能培训,严格遵循法律规章,充分利用文书薄计进行工作3依照能力、功绩、年劳任职升迁

汉代儒生与文吏的并用与融合

学士与文吏3:分途

明明有别:士大夫阶层负责维系政治文化模式,胥吏则承担具体技术性行政事务,科举制度

诗赋八股取士,适合知识群体的文化兴趣与知识结构

考试内容兼有策论,以考察士人对于国务的理解

东晋门阀政治——皇权政治之变态

魏晋风骨与门阀政治

1、大乱之后读书人经历精神的磨练,

2、南朝君主势弱

3、以儒学者陈的司马

士大夫

士绅:——与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当地事务的地方精英

士绅身份的取得

士绅发挥影响力的渠道

在普通百姓圈子中作为社群的首领

在地方管圈子施加影响

士绅与正式权力的联系与科举制度产生的社会关系

士绅家庭

声望与特权可以与家人分享

士绅在地方行政中的地位、作用

士绅参与地方行政的原动力在于追求地方社会安定有序

提供咨询建议

帝国境内各地差异很大,但中央的法规却十分刚性,缺乏地方适应性,士绅对于本地情况较为熟悉,可以向地方提出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的建议

与差役、胥吏相较,士绅认为更有见识,也更有道德

官绅之间的合作与冲突

一般来说,州县官和士绅的利益冲突,更多的是州县官与个别士绅,而非士绅整体的冲突。因为他们同属于一个特权阶级,要相互依赖以固守共同利益,维持现状。

州县官的前途与名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士绅;士绅也要仰仗走闲逛来维持自己在本地区的影响力与特权

一旦发生冲突,双方合作暂时瓦解

地方逛经常处在士绅的批评,士绅也同样处在地方官压力和束缚之下

中央机关

(一)中枢机关

天子近臣转变为国家大臣

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

例如中央文革小组

近臣——大臣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汉初丞相之职权

地位与职权

天子的礼遇

决定大政方针之权

有执行赏罚之权

天子不亲政,则丞相当理之

丞相所请求,天子须听从,天子的提议,丞相若不同意,只有作罢

原因:

1)思想上,依照黄老学说,人主高拱无为,必须有人辅佐以统领万机,此人便

是丞相。

2)政治上,汉武帝以前,丞相必是列侯功臣

三公与丞相之更迭

传说殷周之制,三公系指太师,太傅,与太保等

秦之三公,则指丞相,太尉,御史

汉从秦制,以丞相统百官,

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

汉成帝纳何武之议,以丞相兼

刘秀优先的理想与政治体制改革

其心中最大的政治问题便是如何巩固自己和子孙的职位

1)中央官制令有位的无权,有权的无位,以杜绝臣下专权

2)地方官制令州牧改成刺史

3)兵制变革取消地方军事训练,消弱地方军事力量,便将边疆有事,依靠雇佣的胡兵

秦西汉之御史大夫为副相

历代之超品官

一省与三省之递延尚书

九卿之演变(1)秦汉

唐代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

唐代御史台

唐之谏官

宋之御史台

宋之谏官

清代之都察院

台谏职权合意——宋

台谏(科道)职权、机构合一

台谏之弊:明半亡于言官

三、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集权与分权

定于一地思想与正统的观念

正统,国家统一的象征。

汉初诸侯制度

汉代危害专制中央集权方面的犯罪

左官罪

阿党附益

出界

附会罪

从嫡长子继承到推恩令

秦汉之地方监察

汉代刺史“诏书六条”

——东汉末年州牧,逐渐成为地方官

唐节度使

漕宪仓帅

明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

明代承元代之行省制度

清代地方政府

省府县三级

清代地方官制(建制)中的个别化现象

东三省不设吏部,侍郎

直隶两江两广

江苏设布政使两员

新疆以分巡道兼之

三级四级地方政府

助理知事

首领官

杂职

清代的州县政府

州县属员

1)书吏无工资贪污上下串通

2)衙役承担的一种役工资比较少

3)长随

4)幂友

州县政府的职责

司法

征税

治安

其他户口编查邮驿服务公共工程与福利教育与教化祭祀题本

题本通过驿站上传

红笔

密参题参

清代之提塘官与政府公报

地方政府与社区人民的沟通、控制:保甲制度

京师之学(国学、太学)

汉武帝始设学

太学

昭帝,增博士

东汉

魏晋太学虚有其名

南朝

北朝

隋代

隋设国子寺

唐代

地方之学

汉初

魏晋南朝

1、荐举

两汉,察举征薜

察举

武帝初,孝廉

东汉刘秀,茂才

两汉,乡举

征辟之法,始于西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之法

魏晋荐举,采用九品中正之法

2、后世之制举

隋虽古代之荐举制度,又开后世之制举制度

隋唐

隋文帝建秀才科

隋炀帝进士科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岁考

殿试

科举制之优点1公平的竞选

首先在与追求公平竞选的制度设计,其所防微杜渐,可以说实在进了人间的能事科举制之优点3

国家控制了考试,便无须再控制教育

铨叙(任用)

唐制,举士举官判为两途

宋之科举,为任官考试

财政制度

主管财政之机关(官员)

1、田租与口赋

田租与口赋(户口税),唐以前视为正税,出租为粟米之征

汉:

北魏:租庸调制

北齐北周及隋

张居正一条鞭法

雍正摊丁入亩

清代之赋税(2)漕粮

丁役

杂役

卖官鬻爵

其他:有文券,

(二)漕运

漕运与京师的粮食安全

逐粮京师

1、均平

2、盐铁问题

中华帝国的身份法

总说

宗族与亲族不同,宗族采男系血族主义,而亲族则依血缘主义,包括所谓的外亲在内

宗族关系的发生和消灭

出生、身份行为

死亡,身份行为

宗族的组织:

为唤起且培植这种宗族意思。宗族常用的手段为造祠堂与修族谱

1)宗祠

2)族谱

3)普例、系谱及传记

宗族的技能

1、宗族自行维持治安,抵抗外敌,平解纠纷

2、为族人谋福利

族人的生命财产,主要由宗族予以保障,族人受他族欺凌。

宗族的财产:1、祭田

主要目的在与祭祀祖先

祭天的设立,有合约字及分字两种

机关:派下总会及管理人

宗族的财产2:义庄

设立目的在于以其收益,赈济族中贫寒

二、亲属

血族(男系自然血亲)与准血亲

内亲与外亲

父族与母族

有服亲与无服亲:五服

服制的核心在于关系

亲系

辈分

亲等

亲属关系的法律效果

刑法上

诉讼法

行政法

私法亲属禁婚同宗收养为监护人抚养义务遗产继承亲属先买权亲属会议三、家族

对于大家族,不可只看人口之多寡,必须重视家族的构造,及其社会的机能

家的组织

分家析产

婚姻的要件

实质要件:双方主婚人或当事人同意

法定婚龄

非禁婚亲

非同姓

身份上的限制

非重婚

非居丧

非祖父母父母犯罪囚禁中

非相奸

非买休息

形式要件:六礼,三礼

婚姻的效力:

夫妻一体

夫妻间的权利义务

嫁娶婚

财产上的效力

婚姻的接触

1、死亡

2、离婚

弃妻

义绝

合离

七出三不去

根本在于维护家族利益

次妻与妾

妾不能扶正

招赘婚

童养媳(童养婿)

五、亲子与监护

收养

亲子关系的效果:尊长权

未成年人的监护(托孤)

监护的终止事由:受监护人死亡,成年,结婚,监护人死亡七、继承

祭祀继承

1、立嫡

宋继承法规

物权法:

动产与不动产(财物与田宅)

动产物权1:物权的取得

原始取得

先占

发现埋藏物

拾得遗失物

拾的漂流物

承继取得

孽息取得

动产物权2:动产质权

质,当,典,解,押

动产质权的设定

回赎

下架及售卖

宋之所有权

宿藏物,遗失物,漂流物,无主物,生产孳息等所有权都做了明确规定

和稀泥:证据无法取得等等

不动产物权1:种类与特色

土地:

附着物:

不动产物权的特色

1、侧重于收益权,类限制物权

2、业主权负有负担,期限或条件,又有大小租

3、身份色彩,又受到团体的限制

不动产物权2本质

传统的业字,不但用于所有权,亦用于典权,永佃权,地基权等强有力的用益物权

赎买条件的不动产买卖,称之为活卖,其标的物为活业,买主称现业主,卖主为原业主

佃农有业户给垦,自投工本,开垦荒地,获得永佃权,佃户成为业主,成立一地二主,即大小佃户。

地基权类私语永佃权,甚至效力更强,其设定人与地基权人之间成立大小租3:物权的变动

方式:立契与标的物交付

上手契:

契税:

过割:

国家博物馆

不动产物权4:历代土地制度

周之井田制与春秋之后土地的私有化

西汉王莽改制

西晋有限天之制,晋魏时,曾颁布

不动产物权5 分割所有权(田皮骨,大小租)

分割制度所有权一田两主

种类:

1、以垦荒改良为其典型,是真正意义上的两田并立

2、租权分卖,地主将其所有权的一部分,卖于他人。出卖收租权,出卖耕作权

3、无偿设定

4、豪强迫使

12月7号中午晚上讲座

不动产物权7:永佃权(1)

成立原因:

给垦

改良

受押租线

私垦

保留佃权

投献和施舍

久佃

性质:

永佃权人永远耕种其标的的产业

永佃权人得处分其权利,可对抗新业主

业主纵有变动

永佃权应纳地租

业主不得撤佃

与小租权的关系与区别

时间久后成为小租权

永佃权转让,需得到业主同意

拖欠地租,业主予以撤佃

业主只能对小租权人收租,不能直接向租户收

不动产物权8:地基权

1)具有小租权性质者

2)只有限制物权性质者

3)具有租赁权(债权性质)性质者

不动产物权9:不动产担保物权(1)

绝买

贴卖:活卖

典与绝卖的区别:典可以回赎,

典与质押的区别均为担保物权,关键不同之处在于是否转移物权的占有:

不动产物权9:不动产担保物权(2)典

典价提供典价而取得典权

承典提供典价而取得典权

出典佃权的设定

典权人的权利义务:占有,使用,收益权,先买权,典产所有权,保管义务

出典人的权利义务:加找典价;担保物,找绝或别售,典产的回赎

出典人的例外负担:房宅通常依约定,法定,出典人须承担部分或全部的修缮费用。典产因延烧等原因灭失时,出典人须共担风险。

佃权的变迁:

典乃中国挂带物权上最具特色的制度,非可强同于外国法:

不动产物权9:不动产担保物权(4)抵押B

特约的效力

过手押:

二、债法

体现为契约

西周债和契约

质剂——大市、小市

傅别——借贷关系

(一)侵权

实质在于制裁

唐律除了刑事外,规定了民事制裁。

元代对于生命,身体的侵害,承认养赡费,医药费

明清受元代的影响,杀人者

侵害财产的赔偿

依唐律(明清律承之)

各种债权

1、买卖

分类

买卖分动产和不动产

不动产买卖分绝卖与活卖

动产买卖通常为即时买卖,也有赊卖和定金买卖

动产买卖

担保责任:

1)瑕疵担保

2、互易

3、赠与

4、使用借贷与消费借贷

借是无偿的,贷是有偿的

利息及其限制:一本一利与复利的禁止

5、赁佣

租赁

雇佣

承揽

6、寄托

7、保证

留住保证制

支付保证制

连保或相保

1、合股

2、合会

3、票据支票

刑罚的种类

1、死刑

2、肉刑

3、流刑

4、徒刑与拘役

5、扑刑

6、赎刑与罚金

刑罚(酷刑)的侮辱意义:

1、刑罚的侮辱意义:

游街

弃市:强调行刑的场所(市井),而非方式

凌迟:侮辱发展到极致

对血的崇拜:

古代肉刑不包括笞杖

传说中的三代刑罚:

五刑

秦刑罚种类

秦的流刑

文帝时期的刑制改革

秋冬行刑——阴阳五行,天人感应

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死刑复奏制度的形成,归中央

隋开皇律之刑罚革命、

唐代死刑复奏制度

宋代刑罚制度的变通

廷杖制度:由皇帝下令,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刑,在朝堂之上仗责大臣的制度。清代立决与监侯制度

区分惬意与果实、惯犯和偶犯

罪疑从轻

西周时期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

责任年龄(秦律)

共犯

有限的罪刑法定

1、类推

2、不应得为法官在法定罪行之外的一定的临时制罪权

3、人主特权:皇帝的审判权永远不受法定罪行的限制。

刑之加重1:十恶

2:六赃

4、累犯

刑之减轻

复仇与轻侮法

唐律注重惩办官吏贪污受贿犯罪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确立

八议入律与官当制度确立

化外人处罚原则

化外人相犯原则

中国刑法史上的重大争议

肉刑废复

复仇的正当性

族烛连坐

亲属容隐

法律平等

刑讯存废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赦罪当否

法律公布

论脏定罪

中华帝国的司法制度

一、两汉春秋决狱

其特点是依据儒家经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而不是仅依据汉律审案。

春秋决狱与法律儒家化

经与权

权者,反经而善者也。

春秋决狱与原情定罪

二、司法组织:

汉代中央司法机构

廷尉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尚书

魏晋南北朝司法机构的变化

1、大理寺的设置:北齐正式设置大理寺

2、御史监督职能的加强

3、尚书执掌司法

唐代中央司法机构

地方司法机构

宋代的审判制度

宋代的司法机构的变化

1、中央:审判院

2、提点刑狱司

3、鞠谳分司

元代司法机关

中央司法机关:

地方:

明代中央司法机构:三法司:刑部主审判,大理寺负责复核,都察院明代地方:省府县三级

厂卫干预司法

清代司法机关

州县厅

省按察司

总督

司法审判程序

秦:

现场勘查和检验

拷讯

乞鞫

清代会审制度

九卿会审

秋审

朝审

热审

京控

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传教与教案

中华归主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50分) 1.为讨伐有扈氏而发布战争动员令《甘誓》的是( ) A.黄帝 B.启 C.汤 D.周武王 2.赎刑作为一个制度始于( )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 3.西周在王位继承上实行( ) A.兄弟相宗制 B.嫡庶继承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父死子继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觞的封建法典是( ) A.《大府之宪》 B.《宪令》 C.《法经》 D.竹刑 5.依律发布反对或推翻朝统治的言论则构成( ) A.以古非今罪 B.妄言罪 C.非所宜言罪 D.怨望诽谤政治罪 6.增设加役流作为死罪的减刑的是( ) A.《开皇律》 B.《贞观律》 C.《武德律》 D.《永徽律》 7.北宋末年查检无主田收归国有的法律称为( ) A.屯田制 B.限田制 C.均田法 D.公田法 8.现存关于遗嘱继承的最早的法规是唐代制定宋代沿用的( ) A.《户令·应分条》 B.《户绝法》 C.《丧葬令》 D.《户绝条贯》 9.在元朝建立前后的立法活动中被《新元史·刑法志》称为元朝“一代法制之始”的是( ) A.《大札撒》 B.《条画五章》 C.《至元新格》 D.《大元通制》 10.元代死刑定制为( ) A.绞、斩二等 B.斩、陵迟二等 C.绞、斩、陵迟三等 D.绞、斩、枭首、陵迟四等 11.元代地方官吏自行编制的一部法律汇编是( ) A.《元典章》 B.《至元新格》 C.《大元通制》 D.《经世大典》 12.《大明律》最后完成于( ) A.洪武元年 B.洪武七年 C.洪武二十二年 D.洪武三十年 13.明朝统治者为加重对官吏贪赃受贿罪的处刑在明律中特设“受赃”一卷于 ( ) A.《吏律》 B.《刑律》 C.《礼律》 D.《名例律》

赵晓耕中国法制史笔记

第一节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 一、西周的法制思想与法律 (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 1.“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内容。为谋长治久安,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同时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这里的“天”仍是夏商以来一直尊奉的“上天”,但周初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 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在这种“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观之下,周初统治者具体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主张。这种“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内容,周初统治者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 2.“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的影响。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代表了西周初期统治者的基本政治观和基本的治国方针。这种主张的提出,不仅解决了为什么商汤可以伐桀武王可以伐纣的理论问题,而且为西周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方向。这种法律思想的形成,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已趋成熟。这一法律观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西周统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礼治”与刑罚镇压相结合,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和“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使这一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政治政府中,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出礼入刑的礼刑关系 1.礼的内容与性质。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鬼神时所举行的仪式。商周两朝在前代礼制的基础上,都有所补充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礼有两层含义: 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则。可归纳为“亲亲”与“尊尊”两个方面。“亲亲”,即要求在家庭范围内,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成员都应以父家长为中心。“尊尊”,即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都应恪守名分,而且“尊尊君为首”,一切臣民都应以君主为中心。在“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下,又形成了“忠”、“孝”、“义”等具体精神规范。二是具体的礼仪形式。 西周时期的礼已具备法的性质。首先,周礼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其次,周礼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实际的调整作用。 2.“礼”与“刑”的关系 (1)“出礼入刑”。西周时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其关系正如《汉书?陈宠传》所说的“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规则超出了礼的规范他就要落入到刑罚的制裁范围之中。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它强调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刑不上大夫”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

中国法制史笔记全整理

中国法制史 绪论 一、关于中国法制史学科 (一)中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 (三)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 二、关于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线索 (一)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法制的萌芽和成长 (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法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隋唐法制的完善 (四)宋、元、明、清法制的成熟及演变 (五)中国近代法制的演变 (六)新民主主义法制实践及其转型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法制的建设 三、关于中华法系 【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 (一)以儒家学说为法制的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立论基础 (二)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三)家族本位的伦理发占有重要地位 (四)鲜明的专制特性? (五)融合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 (六)刑事、行政、经济立法比较发达,民事立法相对薄弱 (七)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论述中华法系及特点: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体,在东南亚早期封建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影响广泛的法系。中华法系的母法就是经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华法系的子法系统,主要有封建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仿效中国古代法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中国法系的特点表现在:从立法和法典结构上看,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从司法体制上看,是“行政兼理司法”。但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应该是“礼法合一”。礼法合一”是指在中华法系法律制度中,中国传统的论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完全融为一体,法律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的评判标准完全一致。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 司考考点: 明德慎罚、出礼入刑、五刑、契约、婚姻继承、大司寇、五听、五过、三刺。

·神话传说时代——习惯法 ·夏商周——形成了礼刑结合的国家法体系 ·西周的法制思想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其内容趋于成熟,促进了礼刑结合的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司法制度。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原始人的法 ·法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一)法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 (二)无论原始社会还是文明社会都有其法律制度 ·中国原始人的法表现为礼与刑两个方面 二、礼来源于原始人的祭祀 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一)刑起源于部落战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二)战争产生了刑罚---- 奴隶制五刑的产生是战争的需要和结果; (三)一些罪名产生于战争----弗用命.不从誓言罪等; (四)刑官产生于战争----皋陶作士.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礼 一、周公制礼★ 西周的重大立法活动.西周初期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周族原有的习惯法为基础,结合 现实需要,对夏商的礼进行全面的整理增删,重新厘订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和礼节 仪式,史称周公制礼. 二、周礼的分类 (一)可分为“本”和“文”;“本”指精神原则;“文”指礼节仪式。 (二)可分为“五礼”、“六礼”或“九礼”。(五礼:吉、凶、军、宾、嘉) 三、周礼的实质 ·西周的礼法制度以差序为基础,所谓差序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等级秩序。 ·礼的实质就是“别”,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秩序是一种等差秩序。 四、周礼的内容 (一)土地所有权 1、土地王有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2、分封制度:“授民授疆土”; 3、贡赋制度:“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二) (三)婚姻 1、婚姻形式:贵族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民间实行一夫一妻制。 2、婚姻条件:(1)禁止性条件:同姓不婚、五不娶。 (2)成立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019年电大本科中国法制史重要知识点整理版

单选题 1.”昏.贼.贼,杀”是夏朝法律内容,其中”杀人不忌为( B.杀)”。 2.西周时吕刑制定了赎刑和有关刑法原则的内容.吕刑的作者是( B.吕侯)。 3.我国古代首次公布的成文法是在( B.鼎上)。 4.汉代对利率曾有明确规定,超过法定利率这叫做(A.取息过率)。 5.明律规定,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所谓”风宪官”的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他官吏处刑要加重(B.二等)。 6.在中国法制史上,”八议”最早规定在( A.(曹) 魏律)。 7.《唐律疏议》第二篇的篇名是( B.卫禁)。 8.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卖的制度,叫做(D.禁榷制度) 9.旧中国起草的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刑法典是( D.《大清新刑律》)。 10.鸦片战争后清朝的专门负责司法行政的机关是(C.法部)。 11.夏朝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个国王是( C. 启). 12.我国古代赎刑最早出现在( A. 夏朝)。 13.春秋时期在晋国铸刑鼎的是( A. 赵鞅). 14.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的一部封建法典,叫做( B. 法经)。 15.秦朝有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井用的刑罚是( D. 具五刑). 16.在《法经》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厩律.兴律三篇的是( C. 察律)。 17.清朝每年复审各省死刑案件的司法制度叫做( A.秋申). 18.《钦定宪法大纲》的附录是( D.臣民权利义务). 19.担任《大清民律草案》的总则.债权和物权三篇起草的外国法学家是( D.日本人). 20.《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周有乱政,而作”( C.九刑)。 21.在我国,首次以年龄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是( B.汉朝)。 22.宋代初年出现的官府承认土地私有权的凭证,叫做( A.红契)。 23.中国法制史上,确立”十恶”罪名的法典是(C 《开皇律》)。 24.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最完整的.具有封建国家行政法典性质的文献是( A.《大唐六典》)。 2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是( D.《大清新刑律》)。 26.《钦定宪法大纲》的正文是( A.君上大权)。 27.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第一届政府得以成立的法律基础是(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28.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机关是( C 立法院)。 29.1946年5月4日党中央发布指示,改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这个指示即为( C”五四指示)。 30.商朝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 A.神权法)。 31.春秋时期叔向反对郑国铸刑书于鼎,铸刑鼎的人是( D.子产)。 32.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的一部封建法典,叫做( B.法经)。 33.秦朝有—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叫做( D.具五刑)。 34.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此法律形式为( D. 比)。 35.《钦定宪法大纲》的附录是( D.臣民权利义务)。 36.太平天国早期的革命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 37.北京政府主管行政诉讼的司法机关是( D.平政院)。 38.西周出现了契约关系,买卖契约称为( A.质剂)。 39.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针对某类事情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此法律形式为( C. 科)。 40.“重罪十条”始于( D.北齐律)。 41.在中国历史上,将典卖制度化的朝代不是( A.西周)。 42.中国封建时代最完备的行政法规及行政立法总汇的法典不包括( D.《崇德会典》)。 4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性文件是( B.《钦定宪法大纲》)。 44. 夏启作为夏朝第一个帝王,打破了传统的掸让制,确立了( A.王位世袭制)。 45.辛亥革命发生后,清政府用了三天便制订和通过了( B.《十九信条》)。 46.西固有一种刑罚是把犯罪者晒成肉干,这种刑罚叫做( C. 脯). 47.春秋时期,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的( C. 子产)。 48. 战国时期,在秦国进行二次变法改革的人物是( B. 商殃)。49.首次将”亲亲得相首匿”原则规定下来的法律是( C. 汉律). 50.晋律的特点是纳礼入律,将儒家的( C. 服制)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 51. 唐代官吏退休年龄为( D.七十岁)。 52.宋朝将历史上最残酷的生命刑正式纳入法典,即( C. 凌迟刑). 53.明代刑罚除死刑外,以( D. 充军)为最重。 54.史书上记载:”吕命穆王,训夏( D. 赎刑)。” 55.秦朝的中央司法审判机关的长官叫( C. 廷尉)。 56.在我国法制史上,正式把”重罪十条”纳入法典的是( B.北齐律)。 57.首次{最早规定规} 定封建五刑制度的法典是( A.开皇律)。 58.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是( B. 《唐律》)。 59.我国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 D. 《宋刑统》)。 60.清朝主管审判的中央司法机关是( A. 刑部)。 61.太平天阔的结婚证书叫( A. 合挥)。 62.武昌起义后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共四章( A.21 )条。 63. (在中国历史上)我国第一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制定,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纲领是(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64.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 B.三公九卿制)。 65.中华法系的代表法典是( C. 唐律疏议)。 66.正式确定封建制五刑的法典是( A. 开皇律)。 67.采用”重典治乱世”的开国皇帝是( D.朱元璋)。 68.《钦定宪法大纲》的正文称为( A. 君上大权)。 69.夏朝法律制度”昏.墨.贼,杀”中规定的刑名是( D.杀)。 70.商朝”立纣为太子案”进一步说明了王位继承实行严格的( C. 嫡长继承)。 71.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 A.质剂)。 72.秦朝的判案成例叫做( B.廷行事)。 73.汉武帝之后,汉朝的法律指导思想的核心是( C. 儒家思想)。 74.将”八议”制度最早规定在法典里的是( A.魏律)。 75.典卖制度法律化的完备始于( C. 宋朝)。 76.为防止臣下结党,最早设置奸党罪名的法典是( C. 《大明律》)。 77.最早确立封建制法典十二篇体例的法典是( A.魏律)。 78.最早确立”十恶”罪名的封建制法典是( D.《开皇律》)。 79.宋朝将判案的成例叫做( C.断例)。 80.通过胡惟庸案,可以总结朱元璋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重典治吏 )。 81.在我国,程序法和实体法分开,始于( B.鸦片战争后清朝 )。 82.在太平天国的法律中,主张发展近代经济.提倡修铁路.造轮船的法典是( B.《资政新篇》)。 8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采取的政体是( A.总统制 )。 8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 B.工农兵代表大会)。 85.夏商周三代监狱的通称是( D.圜土)。 86.第一次将儒家的”服制”列人律典的封建制法典是( B.晋律)。 87.宋朝将中央主管官署就某项法令所作的解释叫做( C.申明) 。 88.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是( B.《资政新篇)。 8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取的政体是( B.责任内阁制)。 70.朱元璋将重典治乱世的重点放在( A.重典治吏)。 71.《史记.殷本记》说”纣囚西伯( B.羑里)” 72.春秋时期对晋国铸刑鼎提出反对意见是( D.孔子)。 73.秦朝强制男犯白天修筑城的徒刑叫做( A.城旦)。 74.“重罪十条”是”十恶”的基础,确立“重罪十条”的法典是( C.北齐律)。 75.最早规定“封建制五刑”的法典是( B.《开皇律》)。 76.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刑罚当属( D.凌迟)。 77.夏朝出现了一种制度,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这种制度叫做( C.赎刑)。 78.西周法律规定,民事案件要缴纳诉讼费,形式为( B.束矢)。 79.《法经》共(C.六篇)。 80.《中华民国约法》采取的政体是( A.总统制) 。 81.在奴隶制五刑中,破坏犯罪者的生殖器官,进而残害生殖机能的刑罚是( D.宫刑)。 82.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中心是(A.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 83.汉代对被告人进行审讯叫( A.鞠狱)。 84.工农民主政权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刑事法规是( A.《中华苏维埃共 .

中国法制史试题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题 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1、春秋时期晋国范宣子铸刑书于鼎,这是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2、“质剂”是适用于买卖关系的一种契约形式。() 3、按唐律规定,官吏犯“公罪”者从重处罚。() 4、汉文景刑制改革,彻底废除了墨、劓、刖、宫四种肉刑,。() 5、“折杖法”颁布于隋朝。() 6、汤刑是商朝法律的总称。() 7、秦汉时的髡、耐等刑罚属于耻辱刑,多作为劳役刑的附加刑使用。() 8、曹魏时“八议”正式入律。() 9、按秦朝法律规定,子盗父母等引起的诉讼不属于“公事告”。() 10、明朝中央司法机关有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 11、在夏朝,“墨”是罪名,也是刑名。() 12、汉代的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四种。() 13、“非眚”是指过失犯罪,要从轻处罚。() 14、郑国执政子产将刑书铸在金属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 15、秦朝的中央司法官称大司寇。() 16、唐律对“化外人”犯罪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17、《宋刑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 18、“厂卫”虽然只是明朝的特务组织,却拥有监督司法审判的大权。() 19、秋审是一种会审制度,也是一种死刑特别复核制度。() 20、“德主刑辅”是西周立法的指导思想。() 21、赀刑是秦朝的独立刑种。() 22、明朝的刑部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23、“傅别”是适用于租赁关系的一种契约形式。() 24、“谋反”是“重罪十条”中的一种罪名。() 25、《晋律》成为唐律的蓝本。() 26、《唐六典》是唐代最重要的刑法典。() 27、汉朝以身高作为判断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 28、宣政院是元朝中央设立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 29、禹刑是夏朝的刑法典。() 30、“通行饮食”是汉代的一种罪名。() 31、“眚”是指故意犯罪,要从重处罚。() 32、《吕刑》是周穆王时吕候所作。() 33、《晋律》是由律学家张斐、杜预编纂的,所以又称“张杜律”。() 34、汉朝的中央司法官称大理。() 35、唐律对“化外人”犯罪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36、“折杖法”是明太祖创设的。() 37、“公罪”是指官吏“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 38、理藩院是清朝设立的管辖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中国法制史笔记

中国法制史笔记 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朝,标志着中国国家的形成,中国法制的雏形相应出现,历经商、周,逐步定型为宗法制的法律制度。西周确立的“ 亲亲” 、“ 尊尊” 原则及有关制度,对后世封建法制有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各大诸侯国相继实行改革,公布了第一批成文法,并为此发生论争。战国时编撰的《法经》,是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 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维护和巩固这种君主专制,成为二千多年来传统法制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步引礼入律,礼律结合,为唐律“ 一准乎礼” 、礼法交融作了长期准备。封建制度至唐而鼎盛,封建法制也臻于成熟、完备。唐律不但为后世王朝奉为立法楷模,且被引进至东亚诸国。此后,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而商品经济在重重抑制下,在宋、明、清各朝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封建法制也愈益缜密,经济立法和民事立法均颇有进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20世纪初清政府“ 变法修律” ,到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陆续公布《六法全书》,标志着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制的过渡和确立。这一时期的法制仿照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大陆法系的形式,大量吸收其法律的内容,

但仍掺杂了不少封建传统法律。清末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更实行独裁专制,实行秘密的非法镇压和军事统治。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不断创造新型的法制。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进行了首次尝试。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法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创设了人民民主法制,历经曲折艰辛,逐步走向成熟,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前驱和渊源。

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

3、债权制度 (1)债的概念:《查士丁尼法典》给债下的定义是:债是依国法得使他人为一定给付的法锁。法锁指特定双方间用法律来连结和约束的意思。其特征: A、债是特定的双方当事人的连锁关系,其中债权人享有请求债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债务人负有应当履行的义务。 B、债的标的是给付。债权人对标的物无权直接行使权利,只能向债务人行使请求给付的权利。 C、债受法律保护。债权人的请求必须以法律的规定为依据,同样,债务人也应遵照法律的规定担负给付的义务。 债权与物权不同:物权有永久性,债权是暂时的;物权享有人可直接对物实施权力,无需依赖他人;债权则需依赖他人的行为,是间接的、有条件的;物权有追及权和优先权,而债权则没有这两种权利。 (2)债的发生原因:古典时代,发生债的原因分两类:一类是因当事人签订契约,另一类是由于不法行为(叫做私犯),其余列入“其他复杂原因”,并分为两项,即准契约和准私犯。准契约是指当事人虽不缔结契约,而与缔约发生同类的债务关系,跟契约具有同一效果;准私犯是指类似私犯而在法定各种私犯之外的侵权行为。 罗马早期只流行少数契约,如买卖、借贷等。订立契约具有严格形式,必须讲固定的语言,配合一定的动作,否则无效,不产生权利义务,这种契约叫要式契约。共和国后期,契约形式主义逐渐丧失,出现各式契约,分为四大类,即要物、口头、文书和合意契约。 要物契约指转移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契约,如果没有标的物的交付,即使当事人意思表示已经一致,也不发生效力。这类契约,主要有借贷和寄托。

口头契约以一定的语言订立,债权人问债务人答,上古时期流行。 文书契约是登载于帐簿而发生效力的契约,只在共和国时期流行一个阶段。 合意契约流行最广,签订手续灵活简便,既不需用文书也不要求当事人一定在场,只要双方“意思一致”,彼此能以“善良”、“公平”原则履行即可,此类契约如买卖、租赁、合伙、委任等。 准契约与上述契约完全不同,这是一类各种式样混杂在一起的债,没有订立契约是他们共同特征,但与订立契约具有同样效果。主要包括无因管理、监护、共有、遗赠等。 除契约、准契约外,私犯和准私犯也是债的发生根据。私犯是属于违法加害于他人人身或财产的行为,违犯者负损害赔偿的责任。《法学阶梯》将其分为四种,即窃盗、强盗、对物私犯和对人私犯。 窃盗是指窃取他人物件为己有,或者窃用、窃占他人财物的行为。 强盗指有意贪图非法利益,以****胁迫的方法,非法携取他人所有物的行为。 对物私犯指非法损害或破坏他人的财产,如杀害他人的奴隶、牲畜以及毁损其他物件等,加害者要赔偿受害者的损失。 对人私犯指加害他人身体或用语言、文字侮辱他人名誉的行为。《十二表法》规定了各种对人私犯的赔偿损失的数额,双方不能达成协议的,被害者可对加害者实行复仇。后允许被害人自行确定赔偿数额。帝国时期,由裁判官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数额。 准私犯是类似私犯而在法定私犯以外的侵权行为。《法学阶梯》分下列几种:法官渎职;自屋内向公共道路投物;阳台、屋檐堆置或悬挂物品足以危及行人安全;船舶、旅店、马厩服务员对旅客的损害等。

中国法制史专题整理

中国法制史专题整理 刑罚 夏商五刑:墨、劓、膑、宫、大辟 周初《九刑》: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西周中后期赎刑是《吕刑》的核心内容 秦“具五刑”:秦朝最残酷的死刑 “赀别”:秦朝经济刑之一,经济制裁惩罚官吏一般失职和百姓一般违法行为汉“亲亲得相守匿”原则 废除肉刑 魏晋《北齐律》标志着初步形成封建五刑制,分为:死、流、徒、杖、笞 唐以五刑为主:死、流、徒、杖、笞 《贞观律》中出现“加役流” 五代“刺配”(杖刑、流刑、刺面三刑合一);凌迟 宋宋真宗时期刺配刑上升为法定刑罚之一;南宋时以国家大法肯定凌迟 明《大诰》规定许多律外适用的酷刑;充军有终身(本人)和永远(子孙)定罪量刑“轻其所轻,重其所重” 清“发遣为奴”即将犯罪者发往边疆某地为八旗官兵或贵族私家之奴隶 五礼与六礼 五礼周礼名目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吉礼:祭祀;凶礼:悼念;宾礼:天子诸侯;军礼:征伐;嘉礼:节庆 六礼西周婚姻仪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求婚;问名:姓氏出生;纳吉:祭祀; 纳征:聘礼;请期:婚期;亲迎:迎亲 八议 魏晋八议制度《曹魏律》: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功、议宾隋《开皇律》进一步完善八议制度 唐确定八议制度: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功、议宾) 十恶 南北朝《北齐律》确定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隋《开皇律》改“重罪十条”为“十恶” 唐《名例律》规定“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 谋反:图谋、参加推翻封建政权; 谋大逆:图谋、毁坏皇帝宗庙、陵墓和宫殿;谋叛:图谋、背叛国家; 恶逆:一种殴打、谋杀尊亲属;不道:杀人、邪术诅咒; 大不敬:危害皇帝人身安全和尊严;不睦:亲族互相侵害; 不义:侵犯长官和夫权;内乱:亲族之间犯奸 五听与六赃 五听西周审问方式: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中国法制史考试知识点(已整理)

夏商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简答):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相互结合,界限不清。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选择: 禹刑:所谓“禹刑”,是夏代法律的总称或代称。泛指夏代的法律和刑罚。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 圜土: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监狱大多称为“圜土”。 西周 “明德镇罚”的立法指导思想的内容:“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手段使天下人民臣服,在制定法律、实施刑罚时应当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地用严刑重罚来迫使臣民服从。西周各代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要求,周初统治者逐渐扩展为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至于“用刑宽缓”则集中体现在西周的各项刑罚适用原则的规定中。礼与刑的关系(论述或简答): (1)西周的礼刑一般关系。西周时期,“刑”是同“礼”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多指刑法和刑罚。“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即正面地、积极地规范人们,要求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刑”则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 罚。凡是礼所禁止的,亦为刑所不容, 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 之所取”,“出礼入于刑”。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 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法 律中一项重要原则,作为一项法律原 则,所强调的是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 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 权。所谓“礼不下庶人”,说的是庶人 以下“违于事而不备物”,即忙于生产 劳动,又不具备贵族的身份和礼所要求 的物质条件,因而不可能按各级贵族的 各种礼仪行事,这些礼也不是为他们设 立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庶人可以不受礼 的约束,因为礼所强调的是等级差别, 天子有天子的礼,诸侯有诸侯的礼,不 能僭越,任何越礼的行为都要受到惩 罚,对庶人更是如此。 所谓“刑不上大夫”,原指大夫以 上贵族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某 些宽有,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在广大被统治 者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 但这些礼遇绝不等于大夫以上贵族可 以不受刑罚制裁。在实际生活中,官僚 贵族犯重罪同样要加以惩罚,特别是对 那些“犯上作乱”的贵族,更是严加惩 处。史籍上关于官僚贵族因犯罪被杀、 被刑的记载不胜枚举。 “五过”制度: “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 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即凡 属司法官罚不当罪、询私枉法者,均分 别按“五过”之罪加以处罚。 “惟官”,指秉承上司旨意,官官相护; “惟反”,指利用职权私报仇嫌; “惟内”,指内亲用事,为亲徇私; “惟货”,指贪赃受财,敲诈勒索; “惟来”,指接受请托,枉法徇私。凡 以此五者出入人罪,均按“其罚为钧” 的方法处置,即按枉法受刑者所受到的 具体刑罚,处罚司法官,用以保证法律 的公正性。 婚姻原则: 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有三大原则。 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 求、“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 “六礼”: 西周“婚礼六礼” (1)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方送礼 品提亲; (2)问名,即在女方答应议婚后,由 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 于宗庙以定吉凶; (3)纳吉,卜得吉兆后,男家携礼物 至女家订婚,确定缔结婚姻; (4)纳征,又称“纳币”,即男方派人 送聘礼至女家,正式缔结婚姻; (5)请期,即男家携礼物女方择定婚 期; (6)亲迎,即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 至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 终成立。 “七出三不去”: 七出:西周时期,女子有下述七种情形 之一,丈夫即可有正当理由合法休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 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盗 窃,去。” 不顺父母,去;因为“逆德”。 无子,去;因为绝嗣不孝。 淫,去;因为乱族。 妒,去;因为乱家。 有恶疾,去;因为“不可共粢盛”,既 因女方的疾病而不能共同生活。 口多言,去;因为离间亲属。 盗窃,去。因为反义。 三不去:以下三种情况,不能休妻“有 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有所娶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 家可依,但体弃时已无本家亲人可靠, 一若此时休妻则会置女子于无家可归 之境,故不能休妻。 “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 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孝,如此已尽

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

《中国法制史》 第一、二章 一、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p17) (一)战争与法律 (二)祭祀与法律 二、奴隶制五刑的具体内容 1、大辟:死刑 2、膑辟:剔去罪犯的膝盖骨 3、宫辟:损害罪犯的生殖器官 4、劓:割去罪犯的鼻子 5、墨:在罪犯的脸额部位刺字 6、刖:砍掉罪犯足 第三章 一、西周的《九刑》 九刑有两种含意: 1.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2.《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 流:中国古代称流刑为流。指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赎:赎刑用财物抵免刑罚。 扑:扑刑是一种身体刑,包括笞、鞭、杖。笞用竹,鞭用革,杖用荆。扑刑在古代为教刑,用来督责官吏,又称为官刑。 鞭:鞭刑(在古代)全部都体现在刑讯上 二、明德慎罚的思想 “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明德慎罚就是强调要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崇尚德政,提倡德教,谨慎地使用刑罚。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三、西周的质剂与傅别 (一)质剂:买卖契约 质: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用较长的契约 剂:买卖兵器、珠宝等贵重器物用较短的契约 (二)傅别:借贷契约 傅:书写别:中分,借贷双方各执一半 四、七出与三不去 (一)七出 1、无子:妻子未能生子 2、淫泆:妻子生活作风淫乱 3、不事舅姑:不孝顺公婆

4、口舌:妻子搬弄是非离间亲属关系 5、盗窃:妻子暗蓄私财 6、妒忌:妻子争风吃醋 7、恶疾:妻子罹患恶性传染病 (二)三不去 1、有所取无所归,不去:结婚时妻子有来处,休妻时无归处 2、与更三年丧,不去:妻子与丈夫曾经共同为公婆之一守满丧期 3、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结婚时丈夫贫贱,休妻时夫已富贵 五、五听 案件审理中,法官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并以经验辨别双方供词的矛盾与真伪,即为五听。五听指五种观察方法。 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言词是否矛盾 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脸色是否异常 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呼吸是否急促 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注意力是否集中 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眼神是否游离 六、西周对刑事、民事诉讼似已做了区分,刑事诉讼称狱,民事诉讼称讼 第四章 一、最早公布成文法的国家 1、郑国是最早公布成文法的诸侯国,公元前536年,在执政子产的主持下,郑国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 2、公元前513年,在执政赵鞅、荀寅的主持下,晋国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以刑鼎形式加以公布。 3、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自己制作了一部“刑书”,把其内容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刑” 二、《法经》:中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 (一)产生背景 李悝变革,制定法经巩固改革成果 1、政治:“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的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不再以身份来获赏、禄 2、经济:实行“尽地力之教”,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封建式的小农经济得到巩固发展 3、军事:严格对官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还要给予优待 (二)体例内容 1、《法经》由六篇构成,依次为《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2、第一部分是专门打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盗法》:打击侵犯财产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贼法》:打击侵犯人身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

七年级下册期末达标测试卷 .积累与运用(19分) 2.修改下列词语中错误的字(4分) 坚持不谢 千辛万苦 风餐露宿 海市蜃楼 迫不急待 相得益章 投机取巧 见异偲迁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3分 A.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B. “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两位宇航员动人的事迹和牺牲精神在广大人民心 中传扬 C.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 才能冲过去的 D. 我们要与自然和睦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的自己的家园 ------ 地球。 4. 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马》一一《自然史》一一布封一一英国博物学家、作家 B .《伟大的悲剧》——《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茨威格——奥地利作家 C .《孙权劝学》——《史记》——司马迁——西汉史作家 D .《最后一课》一一小弗朗士一一都德一一德国作家 5 .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万物按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这声音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颤音,没有 _______ 的 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 ,但沉郁有力, E .激动烦人 D .温柔蚀骨 )(3 分) 兀兀穷年:劳苦的样子 踌躇:犹豫 鲜(新鲜奇异)为人知 瞬(短时间)间 二.拓展与表达(23分) 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 8.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 ,他是. 9. _____________ ,寒光照铁衣。 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及字形完全的一项是( A. 阴薶(m d ) B. 苍穹(q O ng ) C. 纤维(qi m ) D. 旌旗(j mg 琥珀(b o 贬骨 ( bi oi )斫痕 (j n ) 掰开(b o n ) 婆娑.(su o ) 奢侈 ( sh e) 和煦(x u ) 颀长(q )(3 分) 熹微 ( x 1) 迸进(b eng ) 殉职(x u n ) 丛莽(m d ng ) 媚态,也没有 _______ 的叹息, 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A 柔 和甜腻绝望平和 C .柔和甜美失望平 静 6.下列词语或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是 A. 哽(声气阻塞)咽 B. 宿(长久从事某种工作)儒 C. 迥(差得远)乎不同 D. 苍穹:天空 忧愁特点 婉转沉稳 国人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每空0.5分,30空,共15分) 1、周朝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了“__以配天,明德慎__”的思想。 2、西周时,司法官员贪赃枉法之类的犯罪,称为“五过之疵”,主要指“惟官、惟反、_______、_______、惟来”等五种行为。 3、周代有所谓“三赦”之法,即赦幼弱、赦老耄、_______。又有“三宥”之法,即宥不识、_______、宥遗忘。 4、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在财产权利方面基本上是诸子平均分配遗产,出嫁女一般没有继承权。在政治特权及宗法权利的继承方面实行的是_______。 5、在秦代,一些判案成例也有法律效力,称之为_______。 6、汉景帝时曾规定,老幼、孕妇、师、侏儒等“当鞫系者,_______之”。意即不戴刑具、不加桎梏。 7、自汉代开始,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国家正式确定了按照季节执行赏罚的制度,此即“_______、_______”。 8、曹魏时,受《周礼》“八辟”的影响,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八议”制度,八议分别是议亲、议故、议贤、_______、议功、议贵、_______、议宾。 9、南北朝时,法律首创以_______或_______抵当徒刑的制度,称为“官当”。 10、《唐律》由十二篇组成,即名例、卫禁、职制、_______、厩库、擅兴、盗贼、_______、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11、唐律首次将六种非法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归纳到一起,称为“_______”。即强盗、窃盗、枉法(赃)、不枉法(赃)、受所监临、坐赃。 12、_______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雕版印行的法典。 13、_______是世界史上的第一部法医学著作,其作者是南宋人宋慈。 14、清代,每年秋天在北京由九卿、詹事、科道、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进行两次大的会审,其中对当年各省上报的死刑案件及往年的死刑监候案件进行的会审称为;对京师刑部狱中在押死囚进行的会审称为_______。 15、清代,每年夏天要进行一次集中审录轻罪囚犯的会审活动,旨在“断薄囚、出轻系”,称为_______。 16、明清时代省级专职司法官员是_______,它是由宋元时代的各路专职司法官员_______演变而来的。 17、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文本——《中华民国宪法》。这是贿选总统_______当政时颁布的,人称_______。 18、中国近代第一部民法典草案产生于_______时期,第一部正式民法典颁布于_______时期。 19、中国法律近代化完成的标志是******南京政府时期体系的形成。 二、判断正误并作出更正或简单说明理由:(每题2分,15题,共30分) 1、《周礼》是周朝的礼仪教材,后人把周代的所有礼仪习惯称为“周礼”。 2、“神判”的意思是神的裁判,“天罚”的意思是天的惩罚。

范忠信《中国法制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一编起源时期的中国法制(远古至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制) 第一章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传说与事实 1.1复习笔记 一、关于上古无法制时代的追忆 古代贤哲们认为,上古时代起初是没有法制的。 《管子》云:“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 《商君书》云:“古之民朴以厚”,“黄帝之世,官无供备之民。”“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淮南子》云:“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孝经》云:“三皇设言而民不违。” 二、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猜度和观念 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猜度和观念,古代哲人们大多是通过谈论法律产生的紧迫必要性——“禁暴止乱”、“定分止争”——来表达,从下面的逻辑思路来讨论礼乐制度或法制文明的起源。 1.人类早期曾有过如禽兽一般相互争斗、暴乱不已的野蛮时期。 《管子》说:“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配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 2.争斗祸乱产生的原因 这些争斗祸乱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人性恶,天生好利恶害,损人利己; (2)生存资源不足以养活众多人口,不能不争; (3)个人之间因“义”主张)不同而互相非难。 《荀子》说:“礼起于何?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 3.制定礼乐法制定纷止争 必须赶快创立礼乐制度或法制来确定每个人的名分和利益,制止暴乱或禽兽般生活,使人类不至于同归于尽,进而升华至文明境界。 《管子》说:“故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是故道术德行出于贤人,名物处违是非之分,则赏罚行矣。”故“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4.有能力来制定礼乐法制拯救人类的,只有圣人。 《商君书》说:“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悦)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尚)贤立矣。” 5.圣人是依据天地自然之暗藏法则来制定人类社会的礼乐制度的。 《尚书·皋陶谟》说:“天叙有典,勒我五典五悖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天叙”、“天秩”、“天命”就是上天的意志和法则,“五礼”、“五服”、“五刑”是人类的法制。把天法变成人法的是圣人,他们是天人之间的桥梁,上天把他的委任和法则授予圣人。 三、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事实追忆

最新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好资料学习-----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在每小题每小题(本大题共30小题,1分,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前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 1.中国古代法制的雏形形成于 A.夏 B.商 C.周 D.秦 2、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是() A、圜土 B、夏台 C、畿 内 D、社 ( ) 3.商朝已较通行的古老的五刑是 A.孥戮、劓殄、炮烙、剖心、人殉 B.断手、刖、劓、宫、大辟 C.墨、劓、刖、宫、大辟 D.醢、脯、劓、墨、大辟 、西周时期,法官在审讯中要察言观色,注意当事人的表情,这种4 审讯方法被称为() B、五听 C、五行 D、九刑A、 五刑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觞的封建法典5 是()《宪令》 D、《大府之宪》、A、竹刑 B《法经》 C、《兴律》6.汉《九章律》是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 ) 和《杂律》 D.《厩律》A.《具律》 B.《盗律》 C. 、凌迟刑作为法定刑始于()7 D、明、宋 B、清 C、唐A 、在汉朝,由秦的“课”发展而来的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8 )

单行法规称为(、比、科 D、令A、律 B C 9、三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是() A、“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B、“拨乱之政,以礼为先”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C、“拨乱之政,以德为先” D、“拨乱之政,以律为先”( ) 《刑名》篇分为《刑名》与《法例》10.将《新律》之两篇的律典是 A.《九章律》 B. D. C.《北魏律》《北齐律》《晋律》 ( ) 11.隋朝的律有《开皇律》和 A.《大律》 B.《泰始律》 C. D.《武德律》《大业律》 ( ) 12.唐律中大致相当于现今刑法总则篇的是 A.《名例》 B.《刑名》 C.《法例》 D.《具律》 13.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规定于().《开皇 DA.《北齐律》 B.《晋律》 C.《唐律疏议》律》 )14.唐律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行为构成( 大不敬A.不孝 B.恶逆 C. D.不义 )15.充军作为正式刑名,始自( .清朝.宋朝 B.明朗 C D.元朝A )16.明代中央的审判机关是( .刑部 B.都察院 C D.御史台A.大理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