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师范大学2013-2014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统考复习提纲

福建师范大学2013-2014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统考复习提纲

福建师范大学2013-2014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统考复习提纲
福建师范大学2013-2014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统考复习提纲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发展理论

一.发展是贯穿人的始终,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二、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顶叶前部负责接收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

三.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

四.心理发展的实质(观点):①霍尔:内发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②华生:外铄论“给我一打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殊环境中教育他们,那我担保,任意挑选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等,都可以把他练成我所选定的专家”③皮亚杰建构观点和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五、心理发展的特点:①连续性和阶段性(楼梯和斜坡)②方向性和可塑性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④发展的关键期(某些行为能力和行为存在特殊期,良性刺激会促发,反之阻发)

⑤历史和文化背景

六、毕生发展观的观点:①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②个体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③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年龄、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

七、弗洛伊德认为推动人类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八、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人生发展八阶段:①信任对怀疑(0-1)探索世界是否可靠②自主对羞怯(1-3)自我控制③主动感对内疚感(3-6)成人行为动机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2)面临学校危机⑤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自我概念问题困扰⑥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获得亲密感⑦精力充沛对颓废感(25-50)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⑧完美感与沮丧感(50岁以后)获得完美感避免缺憾、厌恶

九、华生的论调完全否认遗传的作用,鼓吹教育万能论。

十、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第二章认知发展

一、认知发展的过程(观点):①(华生)领域一般性,只存在一条认知发展路线,即认知发展几乎同时在多领域发生。例儿童对重力的理解和比较两数字大小能力由儿童相同的基本认知技能变化决定,二者同步②(莱斯利)领域特殊性,认知发展一不同速度在不同领域发生,存在不同发展路线且是独立的。例儿童对重力的理解和比较两数字大小能力是不相干的由不同机制支配。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领域特殊性观点

二、适应: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是心理结构的适应。适应就是调整图式以对环境做出反应的过程,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相关联但不同的过程。

三、同化就是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是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修改,使之更适应已有的知识结构。

四、认知发展的阶段①感知运动智力,形成客体永恒性,即能意识到被移出视野的物体仍存在和试图找它们,例捉迷藏②前运算思维,思维表现自我中心,即容易被物体鲜明的知觉特征所吸引③具体运算思维,一是理解守恒法则,二是表现出去中心化④形式运算思维,个体的思维抽象化,能离开具体事物,能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思考

五、认知发展与学习环境1、特点:①为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需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关注的不是教师以什么方式最有效的传递信息,而是提供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满足学习者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不同复杂环境下学习并加

深理解②将学习的主题和问题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下③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途径①优化感知环境,首先创设引发直接感知的丰富的知觉情境,利用多样式教学形式以刺激感知;其次创设引发主义的新奇的知觉情境,利用问题、游戏等方式来引发注意②创设体验情境,可将学习内容和已有知识联系对认知过程进行实践,让学生解决课程中的疑问等促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③创设探索情境,可给学生提供假设性问题,并向学生提供有趣的、相关的问题且提供建设性意见④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帮助自主学习;可利用计算机辅导教学;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学生的成功体验是自主深化的保障⑤创设合作情境,分组学习让小组学生从各个角度、特色中思考和自我促进;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思考的见解,鼓励参加教学活动。

第三章智能发展

一、1905年投入使用的比奈-西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

二、韦克斯勒量表的第三优势是开始使用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三、斯皮尔曼认为存在一般智力因素和特定智力因素。

四、卡特尔的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液态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晶态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晶态智力使人们很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具体问题,液态智力帮助人们处理新的复杂的问题;液态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就不再提高,而晶态智力可以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四、智力发展的差异:表现在个体差异和团体差异上。①个体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大体表现在智力水平、智力结构、智力发展过程三方面(智力差异分层次:天才,正常,智力落后;能力各异;)②团体差异:最明显的是性别差异,如男擅长空间能力,女则是言语能力;③智力发展的速度差异:一方面有些人智力发展较早(早熟);有些人前期发展较慢,但后来居上(大器晚成)

五、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①遗传:遗传决定论认为智力是遗传的能力,取决于父母的智力,是学业和职业成就的可靠预测标准,并得到双生子研究支持,但产生了等级划分认识②环境:环境决定论认为智力是习得的品质,由后天成长的社会环境塑造的,强调养育的作用。

六、创造性思维的特征:①独创性:指思维区别于其他东西的显著性,在测量的结果上表现为产品的与众不同的程度(例铁钉的用处回答)②流畅性:指思维的发散程度,在测量上表现为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产品(包括想法、观点和技术手段)③变通性:指思维发散的类别,表现在对待同样的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④精细性:指思维过程中对已有想法的进一步完善,从而使思维产品更具体化⑤现实价值:指创造性思维必须考虑其结果的现实价值,具有指向性和可行性

七、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⑴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①培养创造力的知识基础,知识是提高创造力的基础,研究表明高水平的创造力需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发散性思维;其次帮助学生分清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的区别,使学生学会在特定情境中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可使人们在自由状态下思考⑵培养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影响创造力的产生和发展,学校等如给学生过大压力会限制思维活动影响创造性倾向形成⑶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①创造性的训练环境:学校应在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上给学生创造挑战性和空间的训练环境,布置作业中增加思维活动机会②鼓励性的支持环境:及时奖励学生的创造行为③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对个体表现创造力有促进和阻碍作用,表现在对性别角色的期待上,需消除传统性别观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④评价体系完整的教育环境:创造性思维和知识掌握没有直接相关,所以学校应建立完整评价体系,不但看学业成绩

第四章社会性发展

一、情绪由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表现构成。

二、青少年情绪发展特点:①稳定与冲动:情绪情感更稳定但有很强的冲动性,表现为“一时兴起、年轻气盛,”因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占优势,也与个体社会需要增多,自我意识增强相关②深刻与延续:情绪体验更丰富深刻,也以心境状态出现更为持久、微弱的心理状态③掩饰与表露:掩饰情感使其具有内隐性,但也会在特定情况下表露想法和情感,不如成年人周密成熟④自尊和自卑:关注自我增强了自尊,但认知、社会能力不足导致自卑三、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特点:自我意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形式上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内容上分为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⑴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飞跃的时期,因生理、心理、社会使其正视自我⑵自我意识特点:①独立意识发展,产生成人感:成人意识增强,希望获得独立空间,模仿成人行为,独立意象受阻时表现硬抵抗、软抵抗和反抗迁移②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女孩介意体重等是对大众媒体。父母的期望折射③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品质:表现为青少年谈心和日记里④自我意识出现新分化:分化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者存在差距体现儿童自我意识的成熟⑤强烈的自尊需求:期望他尊和承认,获得适当地位、重视等⑥自我评价趋于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能够独立评价自我;并向全面性评价发展;从身体向个性品质发展

四、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特点:①异性意识发展:过程由准备期到疏远期到亲近期再到两性初恋期②异性感受强烈:表现为对异性好奇,渴望获得性知识;且想结交异性朋友,注意异性看法③性困扰频繁:包括生理困扰和心理困扰

五、①霍尔用“暴风骤雨”形容青春期,认为青春期是动荡的,充满种种矛盾和冲突;

②勒温形容青少年是跨立在童年期和成年期门槛之间的“边缘人”;③斯普兰格用“第二次诞生”形容青少年阶段的心理特点;④何林渥斯把青少年的意义称为“心理性断乳”

六、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①过渡性:生理过度表现为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生理机能和第二性征发育;认知过渡表现为认知结构的质的改变;社会地位过渡是社会角色的变化②闭锁性与开放性:闭锁是内心世界日趋复杂,也因闭锁而期望别人理解自我③社会性:受社会影响过大④动荡性:思维敏感、偏激,情绪不定,成人模式未建下的不平衡和心理未成熟,易出现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

七、自我意识的辅导:①全面客观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是自我成熟的标志,教师应帮助认知,且要公正、全面评价②确立现实合理的理想自我③培养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④克服自我意识障碍:过分追求完美:要引导他们认识追求完美是健康发展的本能,但要求十全十美、不迁就现实是非理性的观念,教会他们理性分析思考问题,改变非理性观念;过度自我会造成盲目自我使交际受挫,要引导他们客观公正认识自己,看到优点和不足;过度自我拒绝造成自我否定,忽视自我价值,教师要引导他们客观认识自我,看到不足和优点,鼓励、增加他们的成功感受以提高自我价值感;丧失自我则把他人期望当成自我认识的一部分,易迷失自我,教师应帮助他们客观认识自我,独立自我评价,不盲从他人

八、性心理辅导:①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走在青春期前面②可围绕

1、让青少年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正常性生理。卫生知识

2、传授性心理知识,如心理发展特点、表现,怎样与异性交往

3、进行性道德及婚姻家庭教育③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辅导方式,家庭性教育注意要融入点滴且要强调性方面能做什么来防止孩子反抗④帮助消除性心理困扰,同时注意“早恋“问题处理,不要”一棒子打死“,应鼓励帮助正常交往;超越正常交往而建立起来的朦胧的爱要用适当手段将性冲动转向积极方向。

第五章人格发展

一、人格基本特征:①独特性和共同性:独特指人与人心理和行为方面不相同②整体性:指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但在现实个体上不孤立存在,也不是简单堆积,而是综合有机体

③稳定性和可塑性:跨时间持续性和跨情境一致性,“三岁看大,七岁看老”④社会性和生物性:生物实体具生物性,受社会现实的限制、制约,具社会性。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①遗传与人格发展:研究表明个体人格特质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心理是人脑机能,大脑结构和神经过程由遗传决定,所以遗传制约心理活动②环境与人格发展: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自然包括胎内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社会文化因素③自我意识与人格:自我意识在人格中的作用:1、可主动选择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2、经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影响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育环境;3、通过自定目标、计划、自我教育、自我调节来塑造人格。

三、双生子研究法是经常用来研究人格行程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方法,高尔顿首创

四、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三类:基础性需要(生理、安全);心理性需要(归属与爱、自尊);成长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最高

五、气质与性格:气质是指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表现为心理过程的速度(知觉灵敏性、思维灵活程度)、强度(情绪体验强弱、意志努力程度)、稳定性(注意保持时间、心境持续的时间)、指向性(内、外向、情绪外露程度);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六章学习理论

一、学习是指学习者因学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以及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依据学习结果分类学习:①言语学习,即通常所称“知识”②智慧技能,即能力③认知策略,即学会如何学习④态度,即品行⑤动作技能,即技能

三、依据学习的意识水平: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不知不觉获得经验并因之改变某些行为的学习;外显学习是指受意识支配、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按照规则作出反应的学习。

四、学习的特点:①学习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安排由国家根据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等做出的规定,具系统性②学习具有间接性:人们可不必亲身参加而通过中间环节如书本获得认识③学习具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自主性是学生主体的体现;策略性是通过策略知识调节、控制学习;风格性是学习具有个人色彩

五、行为主义学习观:基本观点没有超出刺激-反应的范式,关注环境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基本观点是“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所有行为是习得的。刺激-反应的联结是直接的,会根据环境的反馈结果自动加强或是减弱。例孩子哭用糖哄便停止之间形成联系。

①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联结是通过试误而建立的(无需中介)②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总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1、练习律,指联结由于练习次数而有别2、准备律3、效果律,因获得满意效果而强化,出现同样情境时引起该反应②华生的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观:人类的一切行为构成要素是反应,除了与生俱来的反应外,其他都是在适应环境与各种刺激的关系,通过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过程形成的。

(用理论解释现象)1、教幼儿初学单字所用图形与自行联对发是条件作用原理的实际运用

2、学校恐惧症等是由于在校学习失败或是惩罚不当引起恐惧,进而对学校情境产生恐惧。

③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学习观:行为可分为1、应答性行为2、操作性行为

六、认知主义强调学习是获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七、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观: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学习取决于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①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知识结合起来②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指学生积极主动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使新旧只是发生作用,导致对新旧知识的同化,并改造旧知识,使新知识获得新意

义。

八、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互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在自己经验背景的基础上建构起来①知识观: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②学习观: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③教师观: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第七章学习动机

一、动机水平和学习效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证明适中强度促进学习效率,较弱或较强的学习动机阻碍学习效果。就一般而言,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并不是固定不变,与学习的复杂程度相关,简单则为较高学习动机,较难则为较低学习动机。

二、动机划分:一种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引发的动机;外部动机是外部诱因引发的动机)另一种是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及阐明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需获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为获得长者的赞许或是认可而努力学习的需要)

三、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部分组成,两者所占的相对强度不同,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避免失败者的动机中避免失败多于追求成功,旨在避免失败,一则倾向于选择容易的人物,二则是选择及其困难人物,减少失败感;对于成功率只有50%的采取规避态度。

四、归因理论:韦纳归结原因分为内外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维度,每个维度都具有特定的心理意义。①稳定性维度与期望相关,成功归因于稳定原因会保持高期望②内外源、可控性维度与情感相关,内外源影响自豪、自尊情感;可控性与内疚、惭愧情绪联系。

积极的归因有助于个体保持成功的高度期望和积极情绪,从而提高动机水平。相反地,消极归因降低个体成功期望,使个体体验到消极的情绪,降低动机水平。如果长期处于消极归因心态,将失败归结为能力的缺乏会有碍人格发展,并最终陷入“习得性无助感”。

五、无助感产生后的表现:①动机缺失:积极反应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②认知缺失: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形成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消极心理定势,学习中表现困难③情绪缺失: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最初烦躁,后变得冷淡、悲观、颓丧,陷入抑郁。

六、教师在使用奖励、表扬等强化手段的时候注意:①针对学生不感兴趣但必须完成的任②针对真正的进步与成就③尽可能采用社会性而非物质性的奖赏④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第八章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

二、学习策略定义:是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使用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能及调控方式。1、学习策略师一种学习谋略2、学习策略不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3、学习策略是有意识的心理过程4、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标志

三、迈克卡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抄写、做笔记)、元认知策略(自我检测、集中注意调查阅读速度)、资源管理策略(建立计划表,找学习环境,努力归因,寻求帮助)

四、认知策略在学习策略中起核心作用

五、感官并用策略:多种感觉通道参与识记具有更好的识记效果。

六、复习策略:①及时复习②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③尝试记忆(盖兹实验表明20%时间阅读,80%时间尝试回忆,回忆正确率最高④追加学习,追加学习以学习度为150%时,记忆效果最佳。

第九章学习风格

一、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二、学习风格的特征:①独特性,学习风格因人而异②稳定性,形成后的学习风格很少受环境、学习内容变化的影响③兼有活动和个性两种功能,对学习活动直接参与,个性对学

习影响间接,通过学习风格作用于学习。

三、从个体在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划分标准),个体的认知风格可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四、场独立型者和场独立型者的学习特点:场独立型喜欢自然学科且成绩好,社会学科则差,学习策略上善于独立自觉学习,受内部动机支配,教学偏好结构不严密的教学;场依存型喜欢社会学科且成绩好,但自然学科成绩差,学习策略上易受暗示,学习不主动,受外部动机支配,教学偏好结构严密的教学。

五、认知的问题解决风格——沉思型和冲动型。沉思型学生表现更成熟的问题策略,提出不同的假设,能够较好地约束自己的动作行为,忍受延迟性满足,比冲动型学生更能抗诱惑;两者区别在于沉思型学生更容易自发地或在外界要求下对自己的解答作出解释;冲动型学生很难做到,即使在外界要求必须做出解释是,他们的回答往往不周全、不合逻辑。

第十章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学生获得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策略和方法等与新知识、新技能之间发生的影响。

二、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又称积极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或促进作用;负迁移又称消极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或阻碍、干扰作用。

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即后继学习引起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的认知结构变化四、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从迁移的层次划分):纵向迁移也是垂直迁移,是指不同抽象概念层次的各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又称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念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五、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从迁移的内容划分):特殊迁移也称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具体知识或是动作技能的迁移;普遍迁移也称非特殊成分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概念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

六、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①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因素②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越容易向具体情境迁移,效果也越好③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态势,由先前学习引起,对以后学习活动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有定向作用④认知结构,是由人们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做成的观念结构,直接关系到新知识的学习效果。

七、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①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②科学精选教学材料,选择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且必须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注重教材更新③合理编排教学内容,要达到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④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是使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考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即整体把握和细致整理复习⑤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法是促进学习的手段,是培养迁移能力的前提条件,重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探索、比较、概括,寻找新旧知识共同点,归纳原则、规律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所有资料仅供大家参考,用黑体标出来的属于重点内容,请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结合书本,祝大家考个好成绩! 第二章学生心理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观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P30) 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形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31)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操作。他们在做出判断时倾向于运用一种标准或维度,比如:长得多,密得多或高得多,还不能同时运用两个维度。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三、建构主义(必考) (一)、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皮亚杰提出了建构论,他认为新结构或新知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建构的过程。个体的认知图式不能同化新的知识经验时,心理产生不平衡的状态。每经过一次由失衡到新的平衡,其认知结构就会产生一次新的改变。个体认知结构的改变使之能够吸收更多心的知识经验,促使智力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 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 2、情景、协作、会话的意义结构; 3、建构主义模式/策略:a、支架式b、抛锚式c、随机进入 (二)建构主义的特点 1、比认知心理学更强调认知的主观方面,在认知上向客观主义相对立的一面发展。 2、强调情境的积极作用(抛锚式教学) 3、强调社会文化的互动和积极作用(维果斯基) 4、关注知识如何从一种动态的过程中生成的(皮亚杰的认知、同化、顺应) (三)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特征 1、积极的学习 2、建构性的学习 3、累积性的学习

学前教育心理学总复习汇总

第一章 1、研究原则:包括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 1、1、加涅:学习记忆模型 A、加工系统(操作) B、执行控制系统 C、预期控制系统(动机) 2、发展与学习的关系: A、发展对学习有制约作用 1)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个体的生理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为有效的学习提供物质基础。(拔苗助长是错误的) 2)学习必须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B、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3、学习准备期:又名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 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适合性包含3个因素:个体生理因素、个体智力因素的发展、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是教学的出发点、 4、学习关键期: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 定阶段。Eg: 2岁——口头语言、4岁——形状直觉形成4-5 岁——学习书面语言。 5、发展敏感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此能力某方面最为迅速时期。4岁前Eg:2—4岁——语 音学习、5—5.5岁——掌握数概念 6、发展性教学:维果斯基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是,这样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 7、最近发展区: 第三章(基础) 1、学习理论诞生的标志:桑代克的“联结说”。 2、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2、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实质性练习、非人为的联系、先行组织者、上位学习 下为学习、并列结合学习、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3、托尔曼的“认知——期待说”首次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S——0——R。实验:位置学习、迂回实验、潜伏学 习实验。

教育心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四、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1.维果斯基把历史研究作为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2.他首先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个是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直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3.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就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4内化学说: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5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6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教学支架的概念,交互式教学模式,同伴合作模式,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指导 八、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十、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家庭、同伴和教师。 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斯皮尔曼提出智利的二因素论即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二、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三、流体智力:是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 四、晶体智力:是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五、斯滕伯格认为智力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变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七、谭顶良提出学习风格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 1、学习风格的生理因素:生理刺激:声音、光线、温度;时间节律;感觉通道: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大脑的单侧化。 2、学习风格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答案图文稿

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 核答案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2017年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二、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答: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和加涅等人的观点,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通常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学习者获得有关步骤或程序的陈述性知识。比如陈述分数加法的规则或者能够描述在驾驶汽车时该如何换档。在此阶段,学习者对活动的完成是非常艰辛的,需要逐条记忆每一项规则,并缓慢地操作每一步骤。第二阶段:联合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仍需思考各个步骤的规则,但经过练习和接收到的反馈,学习者已能将各个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有关的活动。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习者最终进入自动化阶段。在此阶段,学习者常常无需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例如,一个人在开车时可以一边说话,一边流利地换挡,在交通拥挤的路面上连续地改变方向;或者一个学生不用想着分数加法的各项规则就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分数加法题,表明他们已达到自动化阶段,即获得了有关的程序性知识或技能。 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答:维纳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的位置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但是,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个原因可以用稳定性和控制的位置两个维度加以划分。 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1)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往往来自于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而所解决的问题又往往是教师或课本中明确规定或提出的模式化问题。因此当学生面临从未见到的题型或复杂的情况,就会不知所措,理解不了。 (2)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存在未知概念或学生所缺乏的日常经验,问题理解也会出现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先获得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3)急于得出答案。心理学上把富于解决某类问题的经验并能快速、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的人称为“专家”,与之相应的不能熟练解决问题的人称为“新手”。实践表明,无论哪个专业、多大年龄的新手,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等弄明白问题之前就急着要得出一个答案。甚至不管已知条件是否充足、所选择的策略是否有效,他们就开始胡乱地把已知条件拼凑在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4)具有辐合思维倾向。辐含思维是指人的思维朝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之相反的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朝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哪怕有时看起来与原有问题大相径庭。导致人在理解和表征问题时具有辐合思维倾向的因素叫心理定势,它能使人由于经验的作用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由于练习的结果而只想到一种现成方法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的功利主义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考点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②教师③教学内容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载体)⑤教学环境(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 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新教师成长经历三个阶段:①关注生存阶段——重视师生、同事间的人际关系;②关注情境阶段——重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③关注学生阶段——重视学生个别差异。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的作用 ①描述和解释:对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分析,找出因果,有助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以指导评价自己的教学 ②预测和控制:帮助教师正确分析学生行为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以解决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心理学诞生】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年出版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大纲》分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卷。由此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确立。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行为主义学习论>[1949新中国成立]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二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基本特征:⑴连续性与阶段性{第二性征}⑵方向性与顺序性{从头到脚的动作发展}⑶不平衡性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⑷差异性{人与人性格能力不同}。 ☆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一时期学生突出表现为强烈的独立倾向,?极力想争取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自主的地位,他们对自己往往高估,事事都想自己做主。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合理建议和要求,又要积极给予正面引导。 1.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基础——生理发展的特点 ①身体发育进入第二次“生长高峰”期;②神经系统趋于成熟;③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 2.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认识活动。①初中生认识活动的随意性已显著增长,可以长时间集中学习,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②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初二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2)情绪情感。表现出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矛盾性特点。 (3)个性发展。①自我意识高涨;②反抗心理突出;[尊重、理解、平等、接纳、信任] (4)人际交往。①同伴关系在初中生活中日益重要。交友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缩小,更注重交友质量;与异性伙伴的关系要好于同性伙伴,与同性伙伴关系较为稳定。 ②初中生与成人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与父母情感不如以前亲密,寻求独立;另一方面,不再盲目接受教师的观点,开始品评各位教师。初中生所喜欢的教师的特点主要是: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卷答案答案

答案 一、BADCA DACCD 二、11、心理诊断 12、基本技能 13、主观性稳定性完整性 14、道德行为方式技能的掌握 15、预期感知信念 16、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统一 17、设计管理维持和完善 18、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19、准备技能 三、对错对错错 四、25、心理诊断的目的有三个: ①来访者心理状态和行为是否正常及异常的性质、程度、原因。 ②来访者生理状态是否正常,生理障碍的部位、程度和性质,生理障碍对心理过程的影响及心理过程对生理障碍的影响,心身关系。 ③社会因素对心理和生理障碍的影响。P252 26、1、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2、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3、能积极悦纳自我;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5、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6、有坚定的信心和意志; 7、有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27、1、板书要与教师口语表达相结合。 2、板书应规范、美观 3、板书可以多种形式呈现。 4、要控制黑板的合理使用量。 5、要重点突出。 6、板书的内容要有较强的层次性、逻辑性、连贯性、概括性。 P38 28、1、教师既往教育教学的成败经验和认知归因 2、教师的间接经验 3、他人的评价,劝说和自我规劝 4、教师的生理唤醒和情绪状态 五、29、答:(1)、从情感与智力活动的关系看: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注意、 想象、思维等心智技能的发挥是受个体情绪状态的影响的。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将潜在的各种心智技能充分发挥出来。相反,情绪萎靡不振、心烦意乱,

就会阻碍各种心智技能的发挥。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反映了人的心境的易感性和扩散性。 从情绪的扩散性看:从教师角度而言,情绪的扩散性可能会导致有些教师依照自己不同的情绪状态来对待教育教学和学生。当情绪好时,就会对学生的反应持更多的肯定态度,信任学生,对学生出现的小错误也能够更大度的谅解、容忍、妥善处理。相反,当情绪不好时,就会事事求全责备,吹毛求疵,甚至对微不足道的事也会勃然大怒。 (3)、从情感的感染性看:情感具有感染性,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到的一点。在课堂上也是如此,教师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学生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师无精打采,有气无力,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教师态度和谐,面带笑容,课堂气氛就会轻松和谐,学生就能积极配合;教师态度凶狠、厌烦,学生就会胆怯、焦虑不安等等都说明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受教师的影响很大。P157 30、答:此题无固定答案。根据学生所答的详细程度来给分P150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774-《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doc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2012年5月 一、考试形式 1、期末考试采取当堂闭卷笔试。闭卷考试时限为90分钟。 2、期末考试卷面满分为100分,占总成绩中的70%。 二、命题单位 考试由中央电大出题 三、试题类型及结构 本课程考试题型共有五种: 1 2 3 共24分) 4、案例分析题,(1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不要空着,如果没有准备到,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列出几点进 行分析,共30分) 四、答题要求 1、多选题中答对但不全的给1分,所以拿不准的不要选,只选最有把握的。 2、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如果没有准备到,按自己的理解列出几点。注 意答题时要点要单独成行, 3、案例分析要首先找准理论依据,答题时理论依据要单独成行,联系案例内容进行分析。 4、论述题不能只答要点,一般一个要点只有一分,必须在每个要点后面展开论述。答题 时每个要点要单独成行,要点后面直接进行分析,不能仅罗列要点,然后只对某一要点展开详细分析,这样得分也会很少。如果没有准备到,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列出几点进行分析。 五、复习依据 1、文字教材 2、形成性考核册 3、期末复习指导手册 4、中央电大的考核说明 并课程为中央电大命题。中央电大要求,同学们复习时以形成性考核册、期末复习指导手册为主,以中央电大的要求为准。下列复习提纲为上海电大教师根据形成性考核册、期末复习指导手册、以往考题(已标出)整理而成,仅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尤其多次考过的题目,大家要引起关注,参见阴影部分,其他也要理解,如划线部分,考过1次的,大致了解如何作答。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C) A学生的学习心理 B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D人与动物的心理现象 2、下列选项中,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BCD) A心理咨询 B教师心理 C教学心理 D学习心理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考过——选择题)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1、识记概念:社会性(考过1次)、自我意识(考过2次)、人格(考过1次)、思 维(考过1次)、认知方式(考过1次) 2、掌握心理发展的遗传决定论(考过—简答2次)、环境决定论(考过—简答1次) 3、了解学优生与学差生人格差异(如动机、主体性与适应,考过—简答2次) 6、选择题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B)的观点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C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D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一个学生面对问题时不易受周围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属于( D ) A场依存型 B抽象型 C沉思型 D场独立型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第三章学习心理 1.识记概念:学习(考过2次)、有意义学习(考过1次)、观察学习(考过1次)、类属学习(考过1次)、发现学习(考过1次)、总括学习(考过1次)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考过2次——论述)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考过1次——论述)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考过2次——论述) 7、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考过2次——论述) 8、学生学习的特点(考过2次——简答) 第四章陈述性知识的获得 1.识记概念:陈述性知识(考过1次)、概念学习(考过3次)、原理(考过1次)、概念同化(考过2次)、知识表征(考过1次)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教资考试知识点整理讲课稿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教资考试知识 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 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师如何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征,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和规律,促进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一门课程。 二、发展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德国冯特 1879年成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成立 2.德国普莱尔 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标志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诞生 3.美国桑代克 1913年《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独立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师的意义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家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如低年段出现的具体形象思维,考虑到儿童思维的形象性,就要使用直观性的教具。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和学习的理论,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如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的初中生同一性的问题,指导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现最近发展区可以到达的水平)。教师教授的内容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 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为教师每天的有效决策提供了依据。处理突发事件,课堂练习。 4.研究结果可以改进教学,因为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 五、行动研究(库尔特·勒温) 1.概念: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开展研究,以直接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效果的研究。 2.基本特征: (1)在行动中研究教师的教学工作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教师自己 (2)对行动的研究“以问题为中心” (3)为行动而研究为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3.行动研究的过程: (1)计划;(2)行动的实施;(3)总结与反思。 教师通过教育行动研究,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 六、怎么成为会学习的学生 (一)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 1.叶克森---多德森学习动机强度和学习效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内,学习动机越强,效率越高。 2.罗杰森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者认识到学习内容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就会提高。 (二)具备必要的学习技能,恰当运用学习方法和策略 1.学与习相结合 2.学与思相结合 3.学与创相结合 4.采用多种学习策略 (三)具有坚强学习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成为专家型教师 1.特点: (1)专家水平的知识特点;(2)高效;(3)创造性的洞察力。 2.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2.当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桑代克在1903年著成的《教育心理学》一书出版。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在两个或多个变量上测试每个被试的数值,然后以计算相关系数的方式来确定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例如,用它来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考察教师期望与学生动机之间的关系。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常用的是实验法。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学习理论的三条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且给以活动就会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无准备而强制给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2)练习律(题海战术):指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即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频次越多,则联结得越强,反之,则越弱。后来桑代克又发现,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得以增强。 (3)效果律:即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那么,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则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也就是说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决定着他未来的行为。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强化: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 A.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B.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减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 A.I型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B.II型惩罚: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关系:对不同人而言,强化的效果不同,同一种反应,甲认为是一种惩罚,乙可能认为是一种强化,因此在选择强化物时,应遵循“祖母的法则”,即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另外,强化还可分为: A.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水、食物、安全等。 B.二级强化: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力,可分为社会强化(拥抱、微笑)、信物(钱、奖品)、活动(游戏、听音乐)。

2020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20年《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11、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12、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A 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13、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2---18岁时期发展的特定目标和任务是( ) 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B发展主动性的阶段 C变得勤奋的阶段 D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1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15、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2018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2018年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资料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 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 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 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 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 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 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 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 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 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 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 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 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 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 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 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 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 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 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 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 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 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 定的反应的学习。 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 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世 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 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 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 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 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 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 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 (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 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 (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 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 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 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 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 复。 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 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 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 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 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 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 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 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 化。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 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 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 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 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 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 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 填空或选择 1、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1980年 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 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 种心理现象)。”美国1971年出版的《教 育百科全书》指出:“教育心理学是对 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 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 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2、前苏联的彼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 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 育的心理学规律。” 3、(拜瑞斯等人)进行的(良好行为游 戏) 4、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 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强调教育要与心 理学相结合,倡导(直观教学的)原则, 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 发展学生的思维。 5、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 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付诸了实施。他将教 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 (系统)、(方法)。后来,其学生将上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心理学与教育 1.1 心理学概述(不很重要) 1.心理学是以描述、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外部行为通常受内部心理活动支配。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 4.心理活动的机制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2)心理活动的脑定位 (3)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 (4)心理活动对客观现实的依赖性 5.心理学的功能 (1)描述和测量 (2)解释和说明 (3)预测和控制 1.2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派别 1.行为主义心理学 ·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机能主义心理学 ·美国:詹姆斯 1900 3.格式塔心理学 ·德国:冯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1912 4.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华生 5.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1900 梦的解析 6.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 1.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的要素和过程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2.1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述(了解) 1.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征: ·含义:一般则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段时间内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个别差异性 3.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个体主观因素 2.2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重要)

14秋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2.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指个体追求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 3.学习 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4.他律 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5.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的。 6.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日常工作中获得的关于教育过程心理现象的整合性认识及总结,寻找其中规律性的方法。 7.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8.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它功能的心理特点。 9.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认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10.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11.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12. 教师的威信是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积极肯定的关系。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信誉。 13.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