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六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教学提纲

实验六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教学提纲

实验六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教学提纲
实验六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教学提纲

实验六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实验六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茎的初生结构是由茎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所产生的。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即表皮、皮层和维管柱。单子叶植物茎一般不具有形成层,仅有初生结构。

茎的次生结构是由侧生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所形成的,产生次生结构的过程叫次生生长。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类似于双子叶植物木本茎的次生结构。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2. 掌握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3. 掌握双子叶植物木本茎的次生结构。

4. 了解裸子植物茎的结构。

二、仪器、药品与材料

(一)实验材料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蚕豆(Vicia faba L.)、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玉米(Zea mays L.)、水稻(Oryza sativa L.)的茎

椴树属 (Tilia )茎横切片,黑松(Pinus thunbergiana Franco)茎横切面,黑松木材三切面。

(二)仪器与用品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培养皿、滴管。

(三)试剂

40%盐酸、5%间苯三酚。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

(一)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由顶端分生组织所产

生。取向日葵幼茎横切片,

观察如下结构(图10-1):

1.表皮

2.皮层

3.维管柱

3.1维管束

3.2髓

3.3髓射线观察蚕豆幼茎、南瓜等葫芦科植物茎的横切面,注意维管束的区别。

(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单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束为有限维管束,维管束中没有形成层,因此只具有初生结构。由于禾本科植物是单子叶植物中重要的一大类,本实验以禾本科玉米茎的结构为观察对象,了解单子叶植物的结构特点。

1.表皮

2.基本组织

3.维管束

3.1木质部

3.2维管束鞘取水稻茎的横切面加以观察,注意与玉米茎的横切面相比较。

(三)双子叶植物木本茎的次生结构

取三年生以上的椴树属茎横切片,在显微镜下

观察如下各部分的结构(图11-1)。

1.表皮多数已脱落,有时仅有残余部分

存在,可根据表皮细胞上厚厚的角质层来确定。

2.周皮在茎的外围,由数层排列整齐而

致密的细胞组成。可分为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

内层。皮孔结构具有何种生理功能?注意观察椴树

茎上的皮孔是否具有封闭层,是属于哪一类皮孔?

3.皮层周皮下方的多层皮层细胞属于厚

角细胞,厚角细胞内方的数层细胞为薄壁细胞。

4.韧皮部外形略呈梯形放射状,与喇叭

形的韧皮射线相间排列于形成层之外。

5.形成层(维管形成层) 形成层细胞在每次分裂后,产生两个子细胞,其中的一个仍然保留细胞分裂能力,而另一个则分化为次生维管组织的母细胞。

6.木质部年轮中,由口径较小的导管和管胞所组成的面积较小的部位,是夏、秋季所形成的,叫晚材(秋材)。由于该时期植物的生长渐缓,小管径的导管能够满足降低的生理需求,同时,这种结构能增强植物的支持能力。木质部的细胞成分为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

7.维管射线

8.髓

(四)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取黑松幼嫩枝条,做徒手横切片,以间苯三酚染色法染色后加以观察,了解其结构特点。

观察松树木材的三个切面:横切面、径向切面和切向切面。了解次生木质部中管胞、射线、具缘纹孔、树脂道等结构特征。

四、作业

1.绘椴树属茎的部分横切面结构图,分别标明各部分名称。

2.绘向日葵茎部分横切面图,注明各部分名称。

3.绘玉米茎的一个维管束,注明各部分名称。

五、思考与探索

1.根据观察结果,比较茎和根的次生结构的异同点。

2.比较双子叶植物木本茎和裸子植物茎的结构,并加以分析。

3.试列出双子叶植物茎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试列出玉米茎和水稻茎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021年生物课《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教案

生物课《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教案 生物课《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教案范文 1.掌握木本植物(这里指双子叶植物中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草本植物(这里指单子叶植物中的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了解草本茎倒伏的原因及防止倒伏的措施。 2.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生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 3.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学生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 ___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贡献,弘扬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 1.“本本植物茎的结构”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可作为其它植物茎结构的代表,弄清木本茎的结构,为了解其它植物的茎奠定基础。 (2)只有掌握了木本茎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茎的功能和年轮形成的原因。

2.对维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轮概念的理解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维管束是对茎结构整体而言,是茎的立体结构。它指的是:茎内,由韧皮部、形成层、本质部三部分合起来构成的结构。课本上维管束的图和茎的横切装片,都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如何使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立体概念,教师可参看教参,自制维管束教具加以说明,避免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轮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理解年轮是植物的生长线,但容易把年轮的概念与年轮线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挂图、模型或自画板图配合相应的文字进行说明。准确地把握年轮的概念及年轮线的概念。 3. ___学生观察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结构的横切、纵切装片,也是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茎结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和教师的挂图上,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茎结构在认识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教

植物茎的结构及其功能的观察图

植物茎的结构及其功能的观察(图)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芽的构造。 2. 了解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次生构造及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 3.认识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二、实验原理 芽是处于幼态而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也就是枝、花或花序尚未发育前的雏体。以后发展成枝的芽称为枝芽;发展成花或花序的芽称为花芽。枝芽的结构决定着主干和侧枝的关系与数量,也就是决定植株的长势和外貌。花芽决定着花或花序的结构和数量,并决定开花的迟早和结果的多少。茎的顶端分生组织中的初生分生组织所衍生的细胞,经过分裂、生长、分化而形成的组织,称为初生组织,由这种组织组成了茎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茎和裸子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个部分,但裸子植物茎没有双子叶植物茎的那种一生只停留在初生结构中的草质茎类型。单子叶植物的茎和双子叶植物的茎在结构上有许多不同。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茎,只有初生结构,所以结构比较简单。少数的虽有次生结构,但也和双子叶植物的茎不同。以禾本科植物的茎作为代表,说明单子叶植物茎初生结构的最显著特点。绝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维管束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不具形成层(束中形成层)。维管束彼此很清楚地分开,一般有2 种排列方式:一种是维管束全部没有规则地分散在整个基本组织,愈向外愈多,愈向中心愈少,皮层和髓很难分辨,如玉米、高粱、甘蔗等的维管束,它们不像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维管束形成一环,显著地把皮层和髓部分开。另一种是维管束排列较规则,一般成两圈,中央为髓。有些植物的茎,长大时,髓部破裂形成髓腔,如水稻、小麦等。维管束虽然有不同的排列方式,但维管束的结构却是相似的,都是外韧维管束,同时也是有限维管束。 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发育到一定阶段,茎中的侧生分生组织便开始分裂、生长和分化,使茎加粗,这一过程称为次生生长,次生生长产生的次生组织组成茎的次生结构。侧生分生组织通常包括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形成层细胞的分裂包括切向分裂和径向分裂。切向分裂向形成次生木质部,加在原有木质部的外方;向外形成次生韧皮部,加在原有韧皮部的方。在形成次生结构同时,形成层细胞为扩大自身圆周还必须进行径向分裂或横分裂以适应方木质部的增粗,同时形成层的位置渐次向外推移。双子叶植物茎中次生木质部的组成包括轴向系统的导管、管胞、木纤维、木薄壁组织和径向系统的木射线。次生韧皮部同样包括轴向系统和径向系统,轴向系统由管胞、伴胞、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纤维组成,有时也有石细胞;径向系统则由韧皮射线组成。韧皮射线通过形成层的原始细胞与木射线相连,合称维管射线。芽是植物地上部分的轴,主要的生理功能是支持和输导的作用。水分与矿质元素的长途运输依赖于导管和管胞;同化物的长途运输主要依赖于筛管和筛胞。 三、实验用品 (一)材料大叶黄茎尖纵切片、向日葵和玉米茎横切片、椴树茎横切片、蚕豆茎、盆栽木槿

茎的结构

茎的结构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掌握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能力目标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生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学生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 1、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可作为其它植物茎结构的代表,弄清了木本茎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茎的功能和年轮形成的原因,并为了解其它植物的茎奠定基础。 (1)维管束是对茎结构整体而言,是茎的立体结构。是由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三部分合起来构成的结构(木本植物茎)。课本上维管束的图和茎的横切装片,都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如何使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立体概念,教师可自制维管束教具或利用多媒体制作三维立体图像加以说明,避免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轮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理解年轮是植物的生长线,但容易把年轮的概念与年轮线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挂图、模型或自画板图配合相应的文字进行说明。准确地把握年轮的概念及年轮线的概念。 3、组织学生观察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结构的横切、纵切装片,也是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茎结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和教师的挂图上,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茎结构在认识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论与实

际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把观察到的结构特点与教科书中的挂图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茎的结构》一节,由于名词较多,可以用两课时讲授。本节是这一章带有关键性内容的一节。 关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教师可以利用杨树或柳树的枝条或木本植物茎的立体结构模型进行教学。教学时,可以按层次观察。使立体感增强,形象清楚,学生容易理解。而韧皮纤维,可以准备一些麻的纤维(剪几段麻绳,搓开后备用),让学生体会到韧皮纤维的柔韧性。 关于草本植物茎的结构,要指出它在结构上的特点,一是要指出它在表皮以内有几层机械组织;二是要指出它的维管束分散排列,而且它的维管束里没有形成层。在指出这些特点的时候,还应该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相比较,以便使学生获得鲜明的印象。 由于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木本植物的茎,课前应该采集1~3年生的新鲜的椴树茎,切成长约5厘米的茎段,供学生观察。如果没有椴树,杨树、柳树、木槿、泡桐、臭椿、月季等都可以代用。杨树、柳树的树皮易于剥开,便于观察形成层。泡桐、臭椿、月季等颜色较深。认清三部分结构以后,可以让学生剥下一部分树皮,看到木质部表面粘滑的一薄层,这就是形成层。因为形成层只有几层细胞厚,所以用肉眼在横断面上看不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树皮内层和木质部从上到下撕下一些纤维状细丝,从而为讲述韧皮纤维和木纤维打下基础。 关于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的茎,因为茎的结构复杂,课前可以培训实验小组长,以便课上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显微镜幻灯机打出茎横切面的放大图像或挂出相应的挂图,帮助学生观察。关于树皮的外侧,只要看到一些个体较小、排列紧密、细胞壁较厚的细胞,能联系到树皮的保护作用就可以了,重点是观察筛管和韧皮纤维。显微镜下的形成层并不难看到。在木质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基本区别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的基本区别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基本区别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种类最多、适应性最强的类群。全世界约有20—25万种,超过植物界总种数的一半。我国被子植物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约近3万种。被子植物通常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个主要类群。根据粗略的估计,已描述的双子叶植物大约有165000种,单子叶植物55000种。在中学植物学教材中曾多次讲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所谓双子叶植物就是种子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单子叶植物就是种子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除此之外,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还有哪些基本区别呢? 在自然界,我们可以根据叶片的脉序、根系的类型和花的形态特征来区别这两类植物。一般来说象苹果树、杨树、榆树、洋槐、棉花、向日葵等双子叶植物,它们的叶片具有网状脉序;而小麦、水稻、竹子、鸢尾等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为平行脉序或弧形脉序,这种特征用肉眼即可观察,若把叶片对着阳光来看,可以观察得更清楚。在根的形态上,双子叶植物一般主根发达,故多为直根系,如棉花、月见草、榆树等;而单子叶植物一般主根不发达,由多数不定根形成须根系,如小麦、葱、水稻等。双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5或4,花萼和花冠的形态也多不相同,如苹果花、油菜花等;而单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3,且花萼和花冠非常相似,不易区分,如百合花、萱草花等。 如果在实验室内作进一步观察,可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来区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在解剖结构上的区别。双子叶植物的支脉末梢是不封闭的,故有自由支脉末梢;而单子叶植物的支脉末梢是封闭的,故无自由支脉末梢。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通常有两片子叶,如大豆、花生、南瓜等;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仅有一片子叶,如水稻、洋葱、玉米等。双子叶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成环状排列,即排列成圈,且有形成层,能够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属无限维管束(开放维管束),因此双子叶植物的茎能不断增粗;而单子叶植物茎中的维管束是散生的,不排列成圈。若排列成圈,则排列成两圈或两圈以上,且无形成层,故不能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属有限维管束(封闭维管束),因此单子叶植物的茎不能任意增粗。双子叶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排列的不规则,多为散生,如天竺葵、棉花等;单子叶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排列的比较规则,多排列成行,如玉米等。双子叶植物的花粉,多具3个萌发孔,如油菜等;单子叶植物的花粉,多具单个萌发孔,如玉米。为方便读者现列表比较(见下表): 以上是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基本区别,也是它们的典型特征,据此可以将二者区别开来。但是这些特征并不是绝对的、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特殊的例子还是有的。如双子叶植物中可以作中药用的柴胡,它的叶片就具有平行脉序;而单子叶植物中的山药的

最新实验六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实验六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 茎的初生结构是由茎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所产生的。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即表皮、皮层和维管柱。单子叶植物茎一般不具有形成层,仅有初生结构。 茎的次生结构是由侧生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所形成的,产生次生结构的过程叫次生生长。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类似于双子叶植物木本茎的次生结构。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2. 掌握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3. 掌握双子叶植物木本茎的次生结构。 4. 了解裸子植物茎的结构。 二、仪器、药品与材料 (一)实验材料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蚕豆(Vicia faba L.)、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玉米(Zea mays L.)、水稻(Oryza sativa L.)的茎椴树属 (Tilia )茎横切片,黑松(Pinus thunbergiana Franco)茎横切面,黑松木材三切面。 (二)仪器与用品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培养皿、滴管。 (三)试剂 40%盐酸、5%间苯三酚。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 (一)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由顶端分生组织所产生。取向 日葵幼茎横切片,观察如下结构 (图10-1): 1.表皮 2.皮层 3.维管柱 3.1维管束 3.2髓 3.3髓射线观察蚕豆幼 茎、南瓜等葫芦科植物茎的横切 面,注意维管束的区别。 (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单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束为有 限维管束,维管束中没有形成层,因此只具有初 生结构。由于禾本科植物是单子叶植物中重要的 一大类,本实验以禾本科玉米茎的结构为观察对 象,了解单子叶植物的结构特点。

实验八 植物根茎的形态及内部结构观察

实验八植物根、茎的形态及内部结构观察 根尖及根的初生、次生构造 【实验目的】 了解根尖各部分及根的初生、次生结构。 【实验材料】 油菜和小麦种子萌发的幼根、棉花幼根横切、水稻幼根横切,棉花次生根横切片。【实验用具】 显微镜、放大镜、刀片、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培养皿及碘液等。【实验内容】 (一)根尖的区分(图8-1) 取油菜根尖,放在载玻片上,滴上清水后,用放大镜观察,注意根上长有许多白色根毛的部分是根毛区,其下白色部分是伸长区,再下是略带淡黄色的生长点及根冠部分,然后用另一载玻片盖在根尖上,加适当的压力,把根尖压扁,取去上面的载玻片,滴上碘液,盖上盖玻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根冠细胞为椭园形,排列疏松,靠近生长点的因含淀粉粒被染成兰色,生长点细胞着色较深,细胞形小、核大、壁薄、质浓,排列紧密。伸长区着色较浅,细胞显著伸长,成长方形,并出现液泡,开始分化,根毛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

成许多小根毛,并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无机盐等(称为吸收组织)。用高倍镜观察根毛,可见根毛细胞壁薄、胞质少、液泡大。有时在根毛尖端还可见到细胞核。 (二)观察棉花幼根横切片(图8-2) 取棉花幼根横切片置低倍镜下观察。找到材料后,用高倍镜仔细观察下列各部分:1.表皮最外面一层细胞,排列比较整齐,而且有的表皮细胞具有一条向外伸展的根毛。 2.皮层表皮以内的许多层薄壁细胞,排列比较疏松,即是皮层。皮层最内一层排列紧密整齐,称内皮层,在横切面上为一圈,其半径壁上可见木栓化增厚的部分为卡氏点,常被染成红色。 图8-2 根的初生构造 A.外方组织B.维管柱 1.表皮2.皮层3.内皮层4.中柱鞘 5.原生木质部6.后生木质部7.韧皮部 3.维管柱位于皮层以内,可分为: (1)中柱鞘:由1-2层薄壁细胞构成,位于内皮层以内。 (2)初生维管组织:位于中柱鞘内,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初生木质部呈放射 状,有四条染成红色的放射棱,靠近外面的导管口径较小,是原生木质部,靠近里面的口径较大,是后生木质部。想想看,什么叫外始式?初生韧皮部位于每两个放射棱(束)之间,与其相间排列,染成蓝色,细胞形小,排列紧密,呈多角形的是筛 管,呈方形或三角形的是伴胞。最中心是没有成熟的木质部。 (三)观察棉花根次生横切片 先在低倍镜下区分(自外向内)周皮、中柱鞘、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及初生木质部等,再用高倍镜仔细观察下列结构: 1.周皮为根的最外方,可分为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三部分。木栓层为最外几层扁砖形的细胞所构成,细胞排列紧密整齐;木栓形成层紧接木栓层之内,是一层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因位于根的侧面,称侧生分生组织,能向外分裂出木栓层,向内分裂成栓内层,栓内层紧接木栓形成层之内,由1-2层薄壁细胞组成。 2.维管柱位于周皮以内,包括下列几部分: (1)中柱鞘:为中柱最外的1-2层薄壁细胞,在老根上已转化为木栓形成层。

最新实验六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实验六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 1 2 茎的初生结构是由茎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所产生的。双子叶3 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即表皮、皮层和维管柱。单子叶植物茎一4 般不具有形成层,仅有初生结构。 5 茎的次生结构是由侧生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所形成的,产生次6 生结构的过程叫次生生长。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类似于双子叶植物木本茎的7 次生结构。 8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9 1. 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0 2. 掌握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11 3. 掌握双子叶植物木本茎的次生结构。 12 4. 了解裸子植物茎的结构。 13 二、仪器、药品与材料 14 (一)实验材料 15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蚕豆(Vicia faba L.)、青菜16 (Brassica chinensis L.)、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玉米(Zea mays 17 L.)、水稻(Oryza sativa L.)的茎 18 椴树属 (Tilia)茎横切片,黑松(Pinus thunbergiana Franco)茎横切面,19 黑松木材三切面。 20 (二)仪器与用品

21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培养皿、滴管。 22 (三)试剂 23 40%盐酸、5%间苯三酚。 24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 25 (一)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26 由顶端分生组织所产生。取 27 向日葵幼茎横切片,观察如下 28 结构(图10-1): 29 1.表皮 30 2.皮层 31 3.维管柱 32 3.1维管束 33 3.2髓 34 3.3髓射线观察蚕豆幼茎、南瓜等葫芦科植物茎的横切面,注意维管束35 的区别。 36 (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37 单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束为有限维管束,维管束中没有形成层,因此只具有初38 生结构。由于禾本科植物是单子叶植物中 39 重要的一大类,本实验以禾本科玉米茎的 40 结构为观察对象,了解单子叶植物的结构

实验六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教学提纲

实验六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实验六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茎的初生结构是由茎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所产生的。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即表皮、皮层和维管柱。单子叶植物茎一般不具有形成层,仅有初生结构。 茎的次生结构是由侧生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所形成的,产生次生结构的过程叫次生生长。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类似于双子叶植物木本茎的次生结构。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2. 掌握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3. 掌握双子叶植物木本茎的次生结构。 4. 了解裸子植物茎的结构。 二、仪器、药品与材料 (一)实验材料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蚕豆(Vicia faba L.)、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玉米(Zea mays L.)、水稻(Oryza sativa L.)的茎 椴树属 (Tilia )茎横切片,黑松(Pinus thunbergiana Franco)茎横切面,黑松木材三切面。 (二)仪器与用品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培养皿、滴管。 (三)试剂

40%盐酸、5%间苯三酚。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 (一)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由顶端分生组织所产 生。取向日葵幼茎横切片, 观察如下结构(图10-1): 1.表皮 2.皮层 3.维管柱 3.1维管束 3.2髓 3.3髓射线观察蚕豆幼茎、南瓜等葫芦科植物茎的横切面,注意维管束的区别。 (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单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束为有限维管束,维管束中没有形成层,因此只具有初生结构。由于禾本科植物是单子叶植物中重要的一大类,本实验以禾本科玉米茎的结构为观察对象,了解单子叶植物的结构特点。 1.表皮 2.基本组织 3.维管束 3.1木质部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与双子叶区别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⑴表皮由长细胞和短细胞(硅细胞和栓细胞)组成,外壁角化并硅化. ⑵机械组织是位于表皮内的厚壁组织. ⑶基本组织占茎的大部分体积的薄壁组织,其中常有气腔或气道. ⑷维管束分散在基本组织中,在实心茎中星散分布,在中空茎中排成疏松的两环. 双子叶植物有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之分 A.初生结构 ⑴表皮是茎外表的初生保护组织,其最显著特征是细胞外壁角质化,并形成角质层. ⑵皮层由厚角组织和皮层薄壁组织构成.厚角组织及近外侧的薄壁细胞常含有叶绿体.皮层具有光合作用和贮藏作用,并可产生木栓形成层. ⑶中柱(维管柱)由维管束、髓和髓射线三部分构成. ①维管束多数双叶植物的维管束为无限外韧维管束,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有束中形成层.初生韧皮部由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纤维组成;初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成熟方式为内始式.维管束起输导和支持作用. ②髓是茎中央的薄壁组织,起贮藏作用. ③髓射线是位于两个维管束之间,连接皮层和髓的薄壁细胞,起贮藏和横向输导的作用,正对束中形成层的髓射线细胞可恢复分裂转变为束间形成层. B.从外至内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构成.同皮上通常有皮孔,是老茎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2) 被挤压的皮层:有或无,是初生结构的皮层在次生生长过程中,被挤压破坏留下来的一些残余. 3) 次生韧皮部:由韧皮薄壁细胞、筛管、伴胞、韧皮纤维、韧皮射线组成.主要起输送有机养分和机械支持作用.在木本植物的老茎中,次生韧皮部还是木栓形成层发生的场所,一旦在此处形成周皮,其外方的部分韧皮部即死亡成为干树皮的一部分 4) 维管形成层:由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组成. 5) 次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木纤维、木射线组成.起输送水分、矿质营养和机械支持作用. 6) 初生木质部:是由初生结构中初生木质部保留下来,在次生木质部的内方.木射线通过形成层的射线原始细胞和韧皮射线相连,共同构成维管射线(vascular ray).多年生木本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又称木材 7) 髓:在茎的中央,由薄壁细胞构成,常含淀粉粒等贮藏物质.髓边缘常有环状的环髓带.

单双子叶根初生结构

单双子叶根初生结构

植物学 第1题: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双子叶植物: [由外到内] ①表皮 ②皮层(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内皮层) ③维管柱(中柱鞘;初生韧皮部:后生韧皮部+原生韧皮部;初生木质部:后生木质部+原生木质部)----显微镜结构下后生和原生基本区分不开 举例:花生、大豆、蚕豆、油菜、向日葵、白菜等 单子叶植物:[由外到内] ①表皮 ②皮层(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内皮层) ③维管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髓) 举例:小麦、玉米、甘蔗、兰花、水仙、百合、凤梨、香蕉等 第2题: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 次生分生组织: ①形成层: 来源--中柱鞘+薄壁组织 生长--向外形成次生韧皮部+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维管射线 次生韧皮部:筛管、伴胞、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 次生木质部: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 年轮形成原因:形成层逐年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

②木栓形成层: 来源:中柱鞘 生长:向外形成木栓层+向内形成栓内层 最终发育--形成周皮(皮孔) 第3题:双子叶植物根和茎的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同: ①初生结构的基本结构相同(表皮、皮层、维管柱); ②初生韧皮部发育顺序均为外始式。 异: ①根表皮具有根毛,没有气孔,角质层薄;茎表皮无根毛有气孔,角质层厚。 ②根中有外中内皮层,内皮层细胞上有凯氏带,维管柱有中柱鞘;而茎中无显著的内皮层,没有凯氏带,茎维管柱也无中柱鞘,但维管柱占比大,皮层中有厚角组织。 ③根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各自成束,呈辐射状;而茎中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内外并列排列,共同组成束状结构。 ④根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外始式;而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内始式。 ⑤根中无髓射线;茎中央为髓(环髓带),维管束间有髓射线。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生物小实验植物部分归纳

生物小实验植物部分归 纳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生物小实验家知识归纳 一、根: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场所。 1、根的主要作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另外还有:固定支持作用、合成作用、储藏营养、运输作用、繁殖作用) 2、根尖结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根毛在成熟区,是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最活跃的细胞) 3、根的分类: 按形状分:直根系、须根系 按作用分:定根、不定根 4、变态根:何首乌、红薯、紫薯、萝卜、胡萝卜、爬山虎,甜菜. 5、根瘤:许多植物的根系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建立了共生关系,在植物体上形成根瘤。一般在豆科植物中常见。豆科植物将水分及营养物质供给根瘤细菌的生长﹔另一方面根瘤细菌也将固定合成的铵态氮,通过输导组织运送给寄主植物。 二、茎:植物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器官 1、茎的主要作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另外还有:光合作用、贮藏营养物质和繁殖作用) (芽鳞是包在芽的外面,起保护作用的鳞片状变态叶。芽鳞脱落后留下的痕迹,叫作芽鳞痕,常在茎的周围排列成环,一般顶芽的芽鳞痕比较明显,侧芽

长成侧枝后芽鳞痕位于枝掖处不明显,侧枝上明显的芽鳞痕是侧枝的顶芽的芽鳞痕。) 芽的结构 1.顶端分生组织——使芽轴不断伸长,发育成 新的叶原基和芽原基 2.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3.幼叶——发育成叶 4.——发育成茎 5.芽原基——发育成侧芽 2、茎的结构: 3、变态茎:马铃薯、洋葱、大蒜、百合、荸 荠、芋头、仙人掌的茎。 4、年轮:木本植物主干横切面上的同心轮纹。由于一年内季候不同,由形成层活动所增生的木质部构造有差别。春夏两季生长旺盛,细胞较大,木质较松,

双子叶植物茎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双子叶植物茎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⑴表皮由长细胞和短细胞(硅细胞和栓细胞)组成,外壁角化并硅化。 ⑵机械组织是位于表皮内的厚壁组织。 ⑶基本组织占茎的大部分体积的薄壁组织,其中常有气腔或气道。 ⑷维管束分散在基本组织中,在实心茎中星散分布,在中空茎中排成疏松的两环。 双子叶植物有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之分 A.初生结构 ⑴表皮是茎外表的初生保护组织,其最显著特征是细胞外壁角质化,并形成角质层。 ⑵皮层由厚角组织和皮层薄壁组织构成。厚角组织及近外侧的薄壁细胞常含有叶绿体。皮层具有光合作用和贮藏作用,并可产生木栓形成层。 ⑶中柱(维管柱)由维管束、髓和髓射线三部分构成。 ①维管束多数双叶植物的维管束为无限外韧维管束,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有束中形成层。初生韧皮部由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纤维组成;初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成熟方式为内始式。维管束起输导和支持作用。 ②髓是茎中央的薄壁组织,起贮藏作用。 ③髓射线是位于两个维管束之间,连接皮层和髓的薄壁细胞,起贮藏和横向输导的作用,正对束中形成层的髓射线细胞可恢复分裂转变为束间形成层。

B.从外至内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构成。同皮上通常有皮孔,是老茎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2) 被挤压的皮层:有或无,是初生结构的皮层在次生生长过程中,被挤压破坏留下来的一些残余。 3) 次生韧皮部:由韧皮薄壁细胞、筛管、伴胞、韧皮纤维、韧皮射线组成。主要起输送有机养分和机械支持作用。在木本植物的老茎中,次生韧皮部还是木栓形成层发生的场所,一旦在此处形成周皮,其外方的部分韧皮部即死亡成为干树皮的一部分 4) 维管形成层:由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组成。 5) 次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木纤维、木射线组成。起输送水分、矿质营养和机械支持作用。 6) 初生木质部:是由初生结构中初生木质部保留下来,在次生木质部的内方。木射线通过形成层的射线原始细胞和韧皮射线相连,共同构成维管射线(vascular ray)。多年生木本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又称木材 7) 髓:在茎的中央,由薄壁细胞构成,常含淀粉粒等贮藏物质。髓边缘常有环状的环髓带。

七年级上册生物《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案

( ( 第 3 单元 第 5 章 绿色植物的一生 第四节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重点) 2、区分木本植物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重点、难点) 3、通过茎的输导功能实验,说出各部分的作用。 情感性目标: 知道保护森林和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重点与难点: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带有芽的枝条。 2、各种类型芽的挂图;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挂图。 3、锯成小段的椴树茎;茎的横切面玻片标本。 4、导管、筛管的模型。 5、提前 1—2 天将冬青、月季或其他木本植物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 6、康乃馨若干枝,刀片,放大镜。 7、FLASH :(1)茎的结构及作用;(2)枝芽的结构及与茎的关系。 8、视频:(1)茎;(2)年轮。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第 1 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小资料]:1.世界上最高的 树是澳洲的杏仁桉,高可达 156m 。 2.世界上最粗的树是生长 在西西里岛的一件大栗树,树干 的周长有 55m 左右。 3.世界上体积最大的树是 生长在美国的一株巨杉,又称世 界爷。人们在它的树干下部开了 一个洞,可以通过汽车,或者让 四个骑马的人并排通过。 [提问]:从小资料中你发现 了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 仔细阅读小资料。 提出疑问:树为什么能长 得这样高大、粗壮?为什么巨 杉中间开洞,树却不会死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思考]:植物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 [提问]:这说明茎具有什么 功能? [讲述]:在学习茎的功能之前,我们先来认识茎。茎是多数植物地上部分的枝干,连接着根和叶。茎也称为枝或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来的。迅速回答:茎。输导功能。 枝芽发育成茎 [出示]:带芽的枝条。 [自学]:P68页课文及枝芽 的结构示意图。 [思考题]:1.植物的主干和 侧枝都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2.芽有几种类型? 3.枝芽由哪 些部分组成?它们将来发育成 什么? [出示]:各种类型芽的挂 图。 [观察]:悬铃木的芽。 带着思考题进行自学阅 读。 回答出植物的枝条无论 是主干和侧枝都由芽发育成。 说出芽有花芽、枝芽和混[讲解]:芽的外面覆盖着两合芽之分。 片鳞片,表面密生茸毛,能防止 水的丧失和严寒的冻伤。用刀片 把芽纵切,可以看到中间有一芽 轴,芽轴的周围生有一些黄色的 幼叶,相互紧紧地挤在一起。用 镊子小心地摘去一片片幼叶,就 可观察到叶腋里的小突起—— 边解剖并观察枝芽,边听 老师讲解,认识枝芽各部分的芽原基;接近顶端的小突起——结构。特别是补充认识生长点叶原基;去尽所有和叶原基(书上没提到的结 构)。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生物教学--茎的结构

生物教学--茎的结构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掌握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 能力目标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生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学生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 2、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贡献,弘扬他们献身科

学的精神。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500)=500;”onmousewheel=“returnbbimg”>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可作为其它植物茎结构的代表,弄清了木本茎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茎的功能和年轮形成的原因,并为了解其它植物的茎奠定基础。 2、对维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轮概念的理解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1)维管束是对茎结构整体而言,是茎的立体结构。是由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三部分合起来构成的结构(木本植物茎)。课本上维管束的图和茎的横切装片,都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如何使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立体概念,教师可自制维管束教具或利用多媒体制作三

维立体图像加以说明,避免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轮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理解年轮是植物的生长线,但容易把年轮的概念与年轮线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挂图、模型或自画板图配合相应的文字进行说明。准确地把握年轮的概念及年轮线的概念。 3、组织学生观察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结构的横切、纵切装片,也是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茎结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和教师的挂图上,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茎结构在认识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把观察到的结构特点与教科书中的挂图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植物学实验

植物学实验是植物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植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实验内容既和理论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植物学实验是学习植物学实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质的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课。通过实验学习,要求学生逐步掌握植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植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逐步提高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植物学实验内容主要有: 1.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包括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植物体各个器官的构造; 2.植物体各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 3.植物的系统分类; 4.植物与环境; 5.基本的实验方法与技能。 植物学实验教学中体现形态结构与生理内容相结合,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规范的工作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积极思考、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部分实验中开展拓展性实验,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研究的能力。

在实验内容安排上尽可能与课堂教学内容相一致,但考虑到实验的相对独立性及实验材料会受到季节性影响等原因,实验顺序可作适当调整或适当增减内容。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和生物绘图、植物细胞(一) 目的与要求: 1.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成相原理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2.学习生物绘图的基本技术。 3.观察认识植物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基本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仪器及试剂: 显微镜、擦镜纸、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刀片、培养皿、吸水纸、滴管、纱布、绘图纸、铅笔。 I-KI溶液、蒸馏水。 实验内容: 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生物绘图。观察洋葱鳞茎表皮细胞,木耳菜叶绿体,红辣椒有色体等。 实验二植物细胞(二) 目的与要求:

茎的结构

[茎的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掌握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茎的结构。 2、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 能力目标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生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学生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 2、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贡献,弘扬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可作为其它植物茎结构的代表,弄清了木本茎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茎的功能和年轮形成的原因,并为了解其它植物的茎奠定基础。 2、对维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轮概念的理解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1)维管束是对茎结构整体而言,是茎的立体结构。是由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三部分合起来构成的结构(木本植物茎)。课本上维管束的图和茎的横切装片,都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如何使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立体概念,教师可自制维管束教具或利用多媒体制作三维立体图像加以说明,避免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轮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理解年轮是植物的生长线,但容易把年轮的概念与年轮线的概念混淆,造成理

解上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挂图、模型或自画板图配合相应的文字进行说明。准确地把握年轮的概念及年轮线的概念。 3、组织学生观察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结构的横切、纵切装片,也是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茎结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和教师的挂图上,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茎结构在认识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把观察到的结构特点与教科书中的挂图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法建议 《茎的结构》一节,由于名词较多,可以用两课时讲授。本节是这一章带有关键性内容的一节。 关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教师可以利用杨树或柳树的枝条或木本植物茎的立体结构模型进行教学。教学时,可以按层次观察。使立体感增强,形象清楚,学生容易理解。而韧皮纤维,可以准备一些麻的纤维(剪几段麻绳,搓开后备用),让学生体会到韧皮纤维的柔韧性。 关于草本植物茎的结构,要指出它在结构上的特点,一是要指出它在表皮以内有几层机械组织;二是要指出它的维管束分散排列,而且它的维管束里没有形成层。在指出这些特点的时候,还应该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相比较,以便使学生获得鲜明的印象。 由于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木本植物的茎,课前应该采集1~3年生的新鲜的椴树茎,切成长约5厘米的茎段,供学生观察。如果没有椴树,杨树、柳树、木槿、泡桐、臭椿、月季等都可以代用。杨树、柳树的树皮易于剥开,便于观察形成层。泡桐、臭椿、月季等颜色较深。认清三部分结构以后,可以让学生剥下一部分树皮,看到木质部表面粘滑的一薄层,这就是形成层。因为形成层只有几层细胞厚,所以用肉眼在横断面上看不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树皮内层和木质部从上到下撕下一些纤维状细丝,从而为讲述韧皮纤维和木纤维打下基础。 关于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的茎,因为茎的结构复杂,课前可以培训实验小组长,以便课上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生物教案《茎的结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显微镜幻灯机打出茎横切面的放大图像或挂出相应的挂图,帮助学生观察。关于树皮的外侧,只要看到一些个体较小、排列紧密、细胞壁较厚的细胞,能联系到树皮的保护作用就可以了,重点是观察筛管和韧皮纤维。显微镜下的形成层并不难看到。在木质部中,要看到导管和木纤维。 由于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草本植物的茎,应该事先收集好玉米茎,并切成约5厘米的茎段。如果材料不好找,可以用甘蔗代替(每人有半节即1/2个茎段即可)。玉米茎外层的硬皮,可以让学生用手剥开,体会到它有保护和支持作用。包埋在薄壁细胞之间的一条条细长的“筋”,就是维管束。 用显微镜观察草本植物的茎时,要引导学生找一找茎的横切面上有没有形成层,从而为讲述有关的知识打下基础。 在显微观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时,启发学生认识某种组织结构应关注存在位置、细胞形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序号 1 第四节 计2教时 备课时间第1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生物情感,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严谨求真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1—3年生的新鲜杨树茎,切成5c的小段、小刀、探针、放大镜等工具。 教师准备:木本植物茎的纸制套筒教具、年轮形成过程的积件、显微镜、木本植物茎的永久横切片。 教具选用 挂图、模型 主要教法 讨论型教学、实验教学、谈话法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体验、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知识进程 活动流程 提问导入 组织讨论出示准备好的枝条展示枝芽的纵切面:挂图、模型导入新课: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植物体的茎是怎样产生的? 新课讲授:一、枝芽发育成茎1.芽的种类鳞芽裸芽顶芽侧芽 .枝芽的结构

.枝芽发育成茎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叶原基——发育成幼叶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二、茎的基本结构观察:木本植物茎的实物 .环割新鲜杨树茎的树皮——观察内外有什么不同? .用手摸剩下的木质部——感知形成层的存在。 .用探针试探木质部和髓的硬度——思考它们的不同的功能。 思考:木本植物的茎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木本植物茎的各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观察:木本植物茎的永久横切片、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挂图 思考:草本植物的茎为什么不能像木本植物的茎一样逐年加粗? 木本植物的茎中是靠近髓的木质部先形成,还是远离髓的木质部先形成?总结:从外到内一般为树皮、形成层、木质部、髓四部分。形成层位于木本植物的树皮与木质部之间,形成层的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因此,木本植物的茎能够逐年加粗。三、年轮的形成年轮的成因——一年四季气温的明显变化影响形成层的活动 思考:为什么同一年的春材与秋材之间的界限不明显? 明显的界限是在哪一年的春材和那一年的秋材之间

植物学实验(上)习题集

植物学实验(上)习题集 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一、填图: 1、在印发的显微镜图上注明各部分名称。 二、思考题: 1、把物镜从低倍镜换至高倍镜时应注意哪几点? 2、显微镜的使用和维护的注意事项主要有哪些? 实验二、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初步观察 一、绘图: 1、绘洋葱鳞叶内表皮细胞图,注明:细胞壁、细胞质、液泡、细胞核、核仁。 二、思考题: 1、植物细胞的构造特点是什么?注意与动物细胞有何区别? 2、试述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和步骤。 3、简述生物学绘图的基本方法及步骤。 实验三、细胞内各种质体和后含物 一、填表: 二、思考题: 1、植物体的叶、花、果实呈现的不同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2、晶体在细胞中是如何形成的?晶体的形状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征? 3、试述制作徒手切片的方法和步骤。

实验四、植物细胞壁、纹孔、胞间连丝、胞质流动观察 一、绘图: 1、红辣椒果皮细胞壁上的单纹孔,注明:细胞壁、单纹孔。 2、松管胞的一段(示具缘纹孔),注明:具缘纹孔。 3、柿胚乳薄壁组织(示胞间连丝),注明:初生壁、胞间层、胞间连丝、细胞腔。 二、思考题: 1、植物细胞的初生壁和次生壁有什么区别?在各种细胞中它们是否都存在? 2、哪些结构保证了多细胞植物体中细胞之间进行有效的物质和信息传递? 实验五、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及组织的四种类型 一、绘图: 1、把观察到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按顺序各绘一细胞图,示明其有丝分裂的全过程。 2、绘蚕豆叶(或豌豆叶)下表皮细胞图,要求绘出3―4个气孔为宜,注明:表皮细胞、保卫细胞、气孔。 二、思考题: 1、顶端分生组织有什么特点(位置和细胞特点)? 2、表皮有何特点?这与其生理功能有何关系? 2、基本组织有什么特点?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对植物生活有什么意义? 3、分泌结构有哪些类型?试举例说明。 实验六、机械组织、输导组织 一、绘图: 1、绘一管胞、一纤维细胞图,注意二者的区别。 2、绘一导管细胞图(根据观察到的类型绘)。 3、绘2—3个筛管和伴胞的横切面图。 二、思考题: 1、厚角组织与厚壁组织的区别是什么? 2、从输导组织的结构和组成来分析,为什么说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高级? 实验七、根外部形态、初生生长与次生生长 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的观察 一、绘图: 1、毛茛根的初生结构横切面(略图),注明各个部分的名称。 2、毛茛根的初生结构横切面(1/6详图),注明各个部分的名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