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中考 语文 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初中中考 语文 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

①最近有媒体报道,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全身瘫痪的霍金在65岁生日之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计划做一次太空旅行。霍金是一个神话,残疾人和科学巨人两种身份特征在他身上合为一体,他的科普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这样的功绩和一个高度残疾的人联系在一起,确实能给人极大的震撼。

②探究霍金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我们固然可将之归于他的天资聪颖,但我觉得霍金和他母亲的解释或许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

③“如果不是因为生病,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霍金如是说。“如果他不生病,他可能不会这么专注,因为一个健康的人兴趣是广泛的。”他的母亲这样解释。一句话,专注、安静下来、丢去广泛兴趣,是霍金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大师,他们能够取得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科学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经济上可能有人一夜暴富,学术上却不可能一夜成功。做学问是一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长期的研究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老老实实下功夫,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在学术领域,研究者需要具备像霍金这样的专注和恒心,才能有所创造、有所超越。

④反观我们有些人,功利思想严重,心浮气躁,三心二意,对一些域外新知不愿做紧密的跟踪和研究,对本土的研究难题不愿做踏实细致的研究。即使是迫不得已要学习、钻研一点东西,也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结果对诸多学问都只是一知半解,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科学精神而言,他们所能达到的境界与霍金相差岂止“十万八千里”。

⑤因此,急功近利心理不除,学术界就难以成为一个清静之地,而长此以往,势必要殃及整个社会的创造能力。如何医治?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真心像霍金学习,不仅要学他身残志坚的意志,更要学他“术业有专攻”的专注精神,科研人员必须下恒心挤掉杂念,排除浊气,甘心埋头书房或实验室,充分利用“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静下心来,真心实意地搞点研究,做点学问。可以说,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这是一名学者取得成就的前提条件,正如著名科学家丘成桐所说“好的科学家首先要坐得住”。

(摘自《搜狐教育》)(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面几则材料,哪一项不能作为本文论点的论据?()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B.毛泽东长沙读书期间经常到闹市去读书,能做到学习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为他后来成为一名伟大的军事家奠定了基础。

C.管宁读书,目不斜视,因朋友华歆读书不专,他割席分座,与之绝交。

D.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3)本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文章②③两段,用文中语句回答霍金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5)阅读本文后,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1)“做学问要能静下心专心研究”或者“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

(2)A

(3)①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②列举学术界有些急功近利的人,将他们心浮气躁与霍金专注执着的科学精神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中心论点,有说服力。

(4)①天资聪颖;②专注、安静下来、丢去广泛兴趣;③对于科学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

(5)我们在学习上应该要有专心致志、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绝不能三心二意、心浮气躁:见异思迁。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坐得住(静下心来),才能有所收获、走向成功、取得成就。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的开头从霍金接受媒体采访的事写起,分析霍金在科学上取得进步的原因,进而推广到论说古今中外的科学大师取得成功的原因:对于科学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然后举心浮气躁,三心二意的人研究学问的事例从反面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并用著名科学家丘成桐的话进行证明。因此,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做学问要能静下心专心研究”或者“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

(2)A说明“乐趣”的作用。不能做本文的论据。BCD可以做本文的论据。

(3)“反观我们有些人”接着就举这些人的事例,运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就科学精神而言,他们所能达到的境界与霍金相差岂止“十万八千里””这句话运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法。作者运用这两种论证方法是为了证明本文论点,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综合运用,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从“ 探究霍金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我们固然可将之归于他的天资聪颖”可以看出霍金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是因为天资聪颖;从霍金母亲的话和“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科学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可知霍金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是是:专注、安静下来、丢去广泛兴趣;对于科学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

(5)谈启示这样的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只要能紧扣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来谈即可。

故答案为:⑴ “做学问要能静下心专心研究”或者“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

⑵ A;

⑶①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②列举学术界有些急功近利的人,将他们心浮气躁与霍金专注执着的科学精神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中心论点,有说服力。

⑷ ①天资聪颖;②专注、安静下来、丢去广泛兴趣;③对于科学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

⑸我们在学习上应该要有专心致志、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绝不能三心二意、心浮气躁:见异思迁。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坐得住(静下心来),才能有所收获、走向成功、取得成就。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

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⑵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及论据内容分析其是否能充当本文的道理论据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所论证的内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该段的中心句。

⑷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⑸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启示即可。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自立

①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们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们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二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

“富二代”指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子女,他们靠继承家产来拥有丰厚的财富。“富二代”在《鲁豫有约》栏目播出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词,但随着一部分“富二代”的负面新闻事件的曝光,“富二代”几乎成了堕落、炫富的负面词

汇。

结合本文思考,你认为当今的“富二代”们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成才?

【答案】(1)人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2)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爱迪生自立自强的事例,论证了“要想成才,先得自立”的观点(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3)开篇借俗语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人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立的重要性,并向青年一代发出号召。

(4)要有吃苦的精神,要自立、自强,要摆脱父辈的庇护;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感恩社会、报效国家;要学好文化知识,练好创业本领,科学地、发展地继承家业、创新家业等。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的题目“自立”点明了文章的论题,那么对于这个论题的观点和看法即中心论点,第①段“同样,人也是如此,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这句话明确表达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因此,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人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2)结合这段话的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提出“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的观点,然后举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有力地证明了这个观点。最后总结了自立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3)分析论述思路要看文中的标志性语句,同时还要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性语句,如本题中的“同样,人也是如此”就是关键的提示。答题时先把文章整体感知一遍,然后分成几个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为提出论点部分,第二至四段为论证部分,最后一段是总结归纳。符合议论文是基本的论证结构。然后把各部分的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4)能结合文章“人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的观点并结合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富二代”的父辈们已经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他们有条件享受父辈的成果,但是如果不摆脱父辈的庇护,那么结果就守不住父辈创造的家业,更不能提发展和壮大父辈的创下的家业。因此他们首先也和普通孩子一样,①要有吃苦的精神,要自立、自强;②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感恩社会、报效国家;③要学好文化知识,练好创业本领。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才能肩负着继承、发展壮大父辈基业的责任。

故答案为:⑴人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爱迪生自立自强的事例,论证了“要想成才,先得自立”的观点(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⑶开篇借俗语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人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立的重要性,并向青年一代发出号召。

⑷要有吃苦的精神,要自立、自强,要摆脱父辈的庇护;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感恩社会、报效国家;要学好文化知识,练好创业本领,科学地、发展地继承家业、创新家业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

文章内容去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⑶此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一般议论文的结构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⑷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面对诱惑定住心神

①北宋名臣范仲淹幼时家贫,日食三餐不继,不得已将米煮成薄粥,待凝结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其二,留下“断齑划粥”的故事。有同窗见他生活清苦,赠送了些好饭好菜,但他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婉拒不食。后来,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依然坚守廉素。晚年,他谆谆告诫弟子:“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②于人生而言,“忍穷”二字,难能可贵。当下,不少人浸染浮躁之气,面对微利之诱而心动,面对五色之惑而目眩,导致为人失度、处事失矩。人生之路,纵有高低起伏,但行稳才能致远。与其穷困潦倒时幻想一夜暴富,迷茫失意时盼一夜成名,功成名就时便忘乎所以,不如涵养“忍穷”心态,保持奋发状态,练就定下来的心境、沉下去的作风、低下去的谦逊。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成事创业,还是为官做人,涵养“忍穷”心态尤为重要。

③不少腐败官员,都有着“贫苦的童年”,经过“奋斗的青年”“上升的中年”,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晚年”。他们滑入违法犯罪的深渊,表面看是对财物的贪婪,实为精神上的贫血,在权力加身后逐渐丧失初心、丢失灵魂、迷失自我。他们不是忍受不了贫穷的困苦,而是抵制不住诱惑的“糖衣”,遏制不了贪婪的欲火。不能忍穷,“贫”字多一“点”,就会走向“贪”。

④心理动力学里有个“贫穷情结”,特指那些的心理现象。比如,有些人参加展览会,只要是免费的东西,不管自己是否需要,总是样样都拿;有些人即便在“富起来”之后,也难以消除心理上“受过穷”,反而进行报复性的享受。曾经写下千古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人李绅,对贫穷艰辛有着深刻的感悟,然而发迹后却生活奢靡,最终落得个“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下场。有的腐败分子看到一些商人过得很奢华,“忍穷力”未能抵住诱惑力,“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一念之非不遏,如初食鸦片一般不能自拔,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

⑤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忍穷”的关键是抱朴守拙。党员干部随着职务的升迁,会面对更多的掌声和鲜花、诱惑和围猎,能否保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清醒,“如临深

渊、如履薄冰”的警醒和“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自省,不贪享成功后的光鲜光彩,不贪图权力背后的名利地位,是避免“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的关键。

⑥有句谚语说:“谁在凯旋中战胜自己,谁就赢得了两次胜利”。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难战胜的敌人是自己。从困境到顺境,从艰难到成功,思想上会产生放松倾向,心理上会幻现虚假安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丧失警觉和警醒。倘能始终保持“忍穷”心态、“如初”状态,则无败事。

(选自《人民日报》)(1)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2)请你概括文中的“贫穷情结”。

心理动力学里有个“贫穷情结”,特指那些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现象。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段话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说说理由。

【答案】(1)举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坚守廉素的例子引出对“忍穷”的议论,并且作为事实论据论证“无论是成事创业,还是为官做人,涵养“忍穷”心态尤为重要”这一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处处都想占小便宜

;样样都想占为己有

(3)示例:可以,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强调了人不可以为了功名利禄失本心的观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无论是成事创业,还是为官做人,涵养“忍穷”心态尤为重要”两者观点是一致的。所以能成为本文论据。

或示例:可以作为本文论据。因为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列举有些人从前为了“义”舍弃生命,现在为了“利”忘记了“义”,即见利忘义,是本文“无论是成事创业,还是为官做人,涵养“忍穷”心态尤为重要”这一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所以能成为本文论据。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议论文段落的作用。本文第一段,首先用范仲淹“断齑划粥”及其一生“坚守廉素”的故事引出本文的论题“忍穷”。事例本身属于事实论据,在论证方法上属于举例论证,证明了本文的论点“无论是成事创业,还是为官做人,涵养‘忍穷’心态尤为重要”;另外,以事例开头,增加了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梳理概括能力。找到相关答题区域,结合关键句子回答。定位在第4段的“心理动力学里有个‘贫穷情结’”,结合“只要是免费的东西,不管自己是否需要,总是样样都拿”“报复性的享受”“李绅,对贫穷艰辛有着深刻的感悟,然而发迹后却生活奢靡”“有的腐败分子……,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分析,可知作者列举了种种处处都想占小便宜、样样都想占为己有的现象来告诉我们什么是“贫穷情结”。

(3)本题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鱼我所欲也》中的这段

话,“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人应该舍利取义,作为道理论据能很好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无论是成事创业,还是为官做人,涵养‘忍穷’心态尤为重要”这一观点。所以,这段话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故答案为:

(1)举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坚守廉素的例子引出对“忍穷”的议论,并且作为事实论据论证“无论是成事创业,还是为官做人,涵养‘忍穷’心态尤为重要”这一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处处都想占小便宜、样样都想占为己有

(3)示例1:可以,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强调了人不可以为了功名利禄丢失本心的观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无论是成事创业,还是为官做人,涵养‘忍穷’心态尤为重要”两者观点是一致的。所以能成为本文论据。

示例2:可以作为本文论据。因为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列举有些人从前为了“义”舍弃生命,现在为了“利”忘记了“义”,即见利忘义,是本文“无论是成事创业,还是为官做人,涵养‘忍穷’心态尤为重要”这一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所以能成为本文论据。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作用,首先要明确这段论证了什么内容,然后结合全文的行文思路进行分析,可以从结构严谨的角度解答;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要点,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审题后确定答题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的语段,找到关键语句即可解答;

⑶本题考查判断论据和论点的关系,答题时应注意,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观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补充倒立论据时,要引用权威性的名言警句,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4.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__________

朱万疆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断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中走向宁静,从浅陋中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着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索。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图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_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

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④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___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⑤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经典蕴舍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只是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引出中心论点

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文章第②段中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简要回答。

(4)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答案】(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A

(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5)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第①段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引用林语堂的名言说明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进而谈到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最后总结品读经典的好处: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第②段论述什么是经典。第③④两段从两个方面论述读经典的好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因此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题目要求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据此拟题即可。

(2)A引用林语堂的名言说明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而不是证明品读经典的好处。故不能作为证明本文论点的事实论据。BCD正确。

(3)文章第②段在提出“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这个观点后,然后举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为例,说明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据此可知作者说的“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意思就是: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结合这段话的论证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提出本文的一个分论点: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然后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非常有力地证明了这个观点。

(5)结合第②③④⑤段的内容分析,第②段论述什么是经典,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第③段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④段论证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第⑤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而且A处有又如一词,说明前面还举了一个例子。故应放在A合适。

故答案为:(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 A

(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5)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

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2)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往往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等作用,答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3)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

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5)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痛定思痛说“戾气”

陈鲁民

①这些天,最使人悲痛而无语的消息,莫过于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真相浮出水面:一名女乘客因自己不慎错过下车点与司机发生激烈争执,多次用手机殴打司机头部,司机还击之余来不及控制方向盘,致使车辆失控冲断护栏坠入江中,十几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

②其实,像这样的人并不罕见。如果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坐过站、袭击司机”以及“抢方向盘”等关键词,搜索结果居然达40多起。就在万州公交车坠河惨剧发生仅仅一天后,北京也有一名坐过站的乘客拿着一个装满牛奶的包装箱直接砸向了正在开车的公交车司机,还要抢司机方向盘!幸好司机及时刹车,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除了公交车,还有在飞机、高铁上闹事的……

③痛定思痛,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痛悲剧?除了肇事者的目无法纪,漠视规则,极端自私任性,还有一条就是戾气太重。戾气的主要成分是火气、怒气、怨气、恶气,而这四种气在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带来好结果。从字形来看,“戾”就是关在房子里的一只狗,因为关太久了,一旦放出来,就会乱咬乱叫。这位女乘客,明明是自己没注意司机报站而错过下车点,却丝毫不顾公共安全,不考虑其他乘客的安危,大吵大闹,大打出手,疯狂挑衅,结果就如同网友形容的那样,“本来只多坐了一站车,却一下子坐到了人生终点站”。面对区区小事,一个戾气十足的人撒泼,胡搅蛮缠,甚至因此闹出人命,全车无辜者陪葬,其戾气惊人至此,是典型的“垃圾人”。

④毫无疑问,戾气已成了当今社会公敌,“垃圾人”已成危害公共安全的极大隐患。

⑤戾气的产生,虽有客观原因,譬如受到不公正待遇,受种种不良现象影响,工作环境不好,生活压力太大等,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素质太差,缺乏教养,缺乏公德意识,缺乏法治观念。因而就会戾气十足,不管不顾,见谁怼谁,不计后果,并把这种恶劣情绪常态化,弥漫在一切空间,浸淫在每一个细胞,迁怒于任何觉得束缚自己的规则。其结果是毁掉自己的心情,破坏了他人的幸福,影响了自己的情绪,毒化了他人的生活,早晚必定酿成更严重的事故。

⑥平心而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不尽如人意处总会存在,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动进步力量克服那些消极现象,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调节心情,提高修养水平和文明素质,不要堕入戾气的陷阱,不当危害社会的“垃圾人”。譬如说,遇事冷静一些,决不跟人瞎起哄,

被人当枪使;与人和善一些,宽以待人,严以责己;吃亏时大度一些,看轻身外之物,不必过于计较;争执时谦让一些,少发偏激之语,不干极端之事。如果人人如此,戾气自然就无发生之源,亦无藏身之地,“垃圾人”也会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⑦戾气是人精神上的可怕病灶,“垃圾人”是和谐社会的大敌。我们如果不及时遏制戾气的蔓延滋长,不打击形形色色的“垃圾人”,正常的社会秩序就无法得知,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幸福指数就要大打折扣。拒绝戾气,不做“垃圾人”,既是保护他人,也是爱护自己,更是净化社会,端正风气,真真是善莫大焉!

(选自《成都晚报》2018.11.06,有删改)(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①②段有何作用?

(3)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从字形来看,“戾”就是关在房子里的一只狗,因为关太久了,一旦放出来,就会乱咬乱叫。

(4)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第③段结尾画线句子中划线的“无辜者”的看法。

材料: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张欢呼起来。

【答案】(1)戾气已成当今社会公敌,“垃圾人”已成危害公共安全的极大隐患。

(2)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3)分析了“戾”字的构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戾气的可怕,表达了作者对有戾气之人的强烈憎恶之情。

(4)无辜者,即无罪之人,因为别人的无知、缺乏修养、法律意识淡薄而受害直至丧命,这结果确实令人同情;但当别人已经危害到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仍无动于衷,正如鲁迅笔下看枪毙中国“犯人”的留学生,无所作为,不仅麻木,更显无知。其恶果自己难道就没有责任吗?

【解析】【分析】⑴中心论点的识别: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第④段提出中心论点:戾气已成了当今社会公敌,“垃圾人”已成危害公共安全的极大隐患。

⑵第①②段举出事例开头,用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真相,北京一名坐过站的乘客砸公交车司机的事例,引出戾气和“垃圾人”的论题,指出这类现象对公共安全的危害。有三方面作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⑶“戾”字由“户”和“犬”两部分构成,作者联系本文的论题,巧妙解释字义:关在房子里的一只狗,因为关太久了,一旦放出来,就会乱咬乱叫。契合文章要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戾气的可怕。

⑷材料是《藤野先生》中“看电影”的情节,批判一群麻木的中国留学生。文章中的“无辜者”,是指面对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事件发生的时候,冷眼旁观,作壁上观的人们,作者不希望这样的事件再发生,呼吁大家行动起来,及时遏制戾气的蔓延滋长,打击形形色

色的“垃圾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当别人已经危害到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的时候,不能无动于衷无所作为。

故答案为:⑴戾气已成当今社会公敌,“垃圾人”已成危害公共安全的极大隐患。

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⑶分析了“戾”字的构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戾气的可怕,表达了作者对有戾气之人的强烈憎恶之情。

⑷无辜者,即无罪之人,因为别人的无知、缺乏修养、法律意识淡薄而受害直至丧命,这结果确实令人同情;但当别人已经危害到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仍无动于衷,正如鲁迅笔下看枪毙中国“犯人”的留学生,无所作为,不仅麻木,更显无知。其恶果自己难道就没有责任吗?

【点评】⑴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答题时应注意,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文段。首先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题目和首尾段、中间段可以提取论点。

⑵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开头段落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开头作用一般有,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⑶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无论理解词意,还是把握句子内涵,都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⑷本题考查结合材料探究。答题时应注意,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

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刚刚过去的劳动节,家长们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但又有多少家长在劳动节上好了“劳动”这一课呢?

放学途中,书包在父母长辈的肩上,孩子们却两手空空:午餐时,小学一年级的众多孩子不会剥虾,导致无从下口;更有甚者,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周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

对于劳动,家长们各有说法。

家长1:儿子从2岁多。开始自己用微波炉热牛奶。4岁多,站在小板凳上煎鸡蛋。现在6岁,可以自己煮西红柿鸡蛋面。

家长2:儿子10岁了,还不太会系鞋带。每次看他系得那么费动,我很着急。干脆所有的鞋子都买成带粘扣的。男孩就是没有女孩那么细心,生活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吧。

家长3:作为80后,因为有超能干的妈妈,导致我的个人生活能力很差。我倒是挺想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问题是我自己也不太会做。对此我也很无奈。

家长4:我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嗜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至于劳动教育,对孩子没什么意义。

(摘自“校长会”微信公众号)【文本二】

2017年9月到12月期间,××省在八所中小学对450名师生就学校劳动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省中小学劳动的实施现状调查统计表

①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人生的有效途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普指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创造幸福的基础”。

②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品德修养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踏踏实实地磨炼达成。

③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劳动技育婴在增长青少年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④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⑤劳动教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有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关、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支撑。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各环节,整体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1日有删改)(1)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文本三第③⑤段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第二段列出了有关劳动的种种现象,意在引起大家对劳动教育的关注。

B.“家长2”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C.要增长青少年的劳动知识和见识,主要靠社会劳动实践,在做中学,学中做。

D.青少年学生只有在劳动创造中才能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2)当前不少中小学生劳动能力较差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作答。

(3)请写出文本三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针对文本中“家长4”关于劳动教育的看法,请运用文本三的相关内容予以反驳。

【答案】(1)C

(2)①家长原因:更多的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只注重学习教育,从而忽视了劳动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劳动锻炼。②学生原因: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主动性,对劳动课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的。③学校原因:很多学校对劳动课的开设不够重视,大多学校认为劳动课程没有必要作为考核科目。

(3)引用论证。引用了马卡连柯的话,有力的说明了劳动教育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础,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4)劳动教育对于奠基孩子的幸福人生,全面发展,生活实践以及未来规划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一个孩子要有出息,不光是看学习成绩,还爱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若没有勤俭节约,踏实肯干等优良品质。也是庸才而已。第二,出息成才,不光是靠学习成績。还有生产技能,职业意识等实践能力。缺乏这些,无异于纸上读兵,误人误己。第三,出息成才,还需要一个强健的体魄,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综上所述,要成长成才。得得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行。因此,劳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解析】【分析】⑴C项“主要靠社会劳动实践”的说法有误,劳动教育包括社会劳动实践、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等多个环节。

⑵当前不少中小学生劳动能力较差的原因,要从几个方面归纳。家长学校,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只注重学习教育,对孩子参加劳动要求和指导甚少,甚至怕孩子耽误学习,由家长包干或代替干,从而忽视了劳动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劳动锻炼。学生从小缺乏锻炼,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主动性。

⑶“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创造幸福的基础”引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普的话,强调劳动教育对于全体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引用名言有权威性和说服力,有力地证明劳动教育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础的观点。

⑷本中“家长4”关于劳动教育的看法: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绩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至于劳动教育,对孩子没什么意义。这种认识的错误包括:认识不到劳动教育对于奠基孩子的幸福人生,全面发展,生活实践以及未来规划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培养品德、全面发展、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提高、强健体魄健全身心等角度,分析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好处,予以反驳。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家长原因:更多的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只注重学习教育,从而忽视了劳动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劳动锻炼。②学生原因: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主动性,对劳动课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的。③学校原因:很多学校对劳动课的开设不够重视,大多学校认为劳动课程没有必要作为考核科目。

⑶引用论证。引用了马卡连柯的话,有力的说明了劳动教育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础,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⑷劳动教育对于奠基孩子的幸福人生,全面发展,生活实践以及未来规划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一个孩子要有出息,不光是看学习成绩,还爱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若没有勤俭节约,踏实肯干等优良品质。也是庸才而已。第二,出息成才,不光是靠学习

成績。还有生产技能,职业意识等实践能力。缺乏这些,无异于纸上读兵,误人误己。第三,出息成才,还需要一个强健的体魄,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综上所述,要成长成才。得得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行。因此,劳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⑶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即可。

⑷本题考查探究和发表观点。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材料意思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比较、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然后写出写出反驳的观点和根据。

7.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冕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它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人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⑤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读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

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丧失”的是除了现实世界之外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世界。

B.“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这句话在文中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在第⑤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呼应开头的结尾,这句话可写为: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D.“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他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这句话中“极大可能”应该删去,删去后结论更明确、具体,更令人信服。

(2)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案】(1)D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读书使人向善避恶(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解析】【分析】⑴D项错误,“极大可能”表示可能性很大,但不是一定,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故选D。

⑵文章第④段引用笛卡儿和雨果的话,运用了道理(引用)论证方法,论证了“读书使人避恶。”的观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

故答案为:⑴D

⑵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读书使人向善避恶(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⑵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要了解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外、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即可。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国的内涵

①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美德,新时代,我们青少年更应该懂得爱国的内涵。

②爱国的内涵是什么?陆游在《病起抒怀》中用一句“位卑未敢忘国忧”作了最好的诠释。历史上,屈原流放中仍眷恋楚国,苏武牧羊数十年心志不变,都是炎黄子孙爱国的写照。

③爱国的内涵是什么?曹植在《白马篇》中说得明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文天样《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荡气回肠。近代无数仁人志士正是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之歌。爱国就是要以身许国,不存杂念。这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灵魂。

④爱国的内涵是什么?西汉名将甘延寿流传千古的名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最有力的回答,为保卫祖国的河山,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无为中华儿女执着坚守,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戚继光,一代名将;面对倭寇入侵。奋起组建“戚家军”,潜心操练。英勇奋战,终将倭寇赶出国门;。爱国要以维护祖国统一为己任,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⑤爱国的内涵是什么?爱国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是先秦诸子百家到汉魏六朝歌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爱国要以敬重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

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征途上,我们肩负重任,做出自己的贡献。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切入,引出议论对象“爱国的内涵”。

B.第②段采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爱国的内涵。

C.第⑤段从目的和行动上论证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

D.全文从四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层层递进,结构清晰完整。

(2)如果要在第④段的横线上补充一句话,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A.詹天佑,我国第一批出国的留学生,学成回国,凭借杰出才能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建,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回击。

B.任正非,75岁的华为公司创始人,在众多媒体面前表示;要拥抱世界,依靠全球创新发展,为中国企业砥砺奋进树立榜样。

C.李文波,一个普通的南海守礁士兵,二十年坚守,他从健壮小伙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小老头”,他就是守护祖国的一块坚不可摧的磁石!

D.林俊德,一位将军,也是一位院士,他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他人生75年都默默无闻,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3)爱国的内涵是什么?请依据文章的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1)A

(2)C

(3)爱国的内涵是心系祖国(“位卑未救忘忧国”),以身许国,守护祖国(保卫祖国或维护祖国统一),传承文化(继承和弘扬文化)。

【解析】【分析】(1)A正确;B第②段没有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C第⑤段从目的和行动上论证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而不是论证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D全文不是从四个层面论述的,而是从三个层面即“心系祖国,以身许国,守护祖国,传承文化”进行了论述。

(2)本段论证的观点是“维护祖国统一为己任”,ABCD四个例子只要C李文波,一个普通的南海守礁士兵,二十年坚守,他从健壮小伙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小老头’,他就是守护祖国的一块坚不可摧的磁石!”能够证明这个观点。故选C。

(3)结合语境分析。第②段引用陆游的名句并举屈原、苏武的事例证明爱国的内涵是心系祖国(“位卑未救忘忧国”);第③段引用曹植、文天样的名言并举近代无数仁人志士的

例子证明爱国就是要以身许国,不存杂念。第④段引用西汉名将甘延寿流传千古的名句并举戚继光的事例证明爱国就是以身许国,守护祖国(保卫祖国或维护祖国统一);第⑤段运用讲道理和举例的方法证明了爱国就是传承文化(继承和弘扬文化)。

故答案为:⑴ A;⑵ C;

⑶爱国的内涵是心系祖国(“位卑未救忘忧国”),以身许国,守护祖国(保卫祖国或维护祖国统一),传承文化(继承和弘扬文化)。

【点评】⑴本题考查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仔细分析题目中各个选项考查的重点,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其是否正确即可。

⑵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事实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分析题目中所给的事例的具体内容,判断其是否能证明论点,如果能证明论点,就能充当这一论点的事实论据,反之则不能。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该舍则舍,该留则留,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留白”处享人生之美

宋莺

①我家后花园里种满了花菜瓜果,只剩最后一点空隙,总想还种点什么,可转念一想,还是给花园留点空隙吧,就给我的想象留下了空间,我可以用它种下各种可能,甚至种希望,种阳光,种幸福……!

②这就如绘画中的一种艺术手法,叫做“留白”: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空灵深远,含蓄内敛,减少构图太满给人的压抑感,以留有想象的空间。画如过满过实,在构图上就失去了灵动与飘逸,显得拥挤、呆板,而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却能达到“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效果,瀚墨涤心,书画传情。

③文学,音乐上亦多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的留白。如林徽因的诗,就爱用单个字,而不是繁复累赘的词,如“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一个“软”字和“闪”字,比一些形容词的堆砌更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另外,听音乐比听歌更美,不受歌词的束缚和牵制,更有想象的空间和意境!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美到极致,欲辩也忘言,自由的想象是无限的,而语言和声音都是有限的,不要试图用有限去框定无限,而应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④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可川端康成也曾哀叹:“这世界太拥塞了。”什么都被挤得满满的,让人窒息,到处人满为患,交通拥堵,时间排满……电脑不定期清空刷新,就会死机;人心装得太满,就会心累;忙得没空休息,甚至会猝死!林语堂也曾说过:“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

⑤是啊,这太过拥挤的世界太需要留白,我们于“留白”处,才能尽享人生之美!

⑥生命需要留白,在留白处逃出只为生存奔忙的拥挤,回归本真的自我,找到精神的归宿,让灵魂诗意地栖居于闲逸的心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⑦心灵需要留白,在留白处渗进阳光和雨露!学会放下和取舍,放下名利钱权,放下感官、身躯、直到心瓣,破除自以为是的界限,消除执念,方能自在,轻装前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让心远离尘世的纷扰,俗世的浮躁,在红尘中坚守一方心灵净土,修篱种菊,清宁静美,禅意芬芳!

⑧时间需要留白,留点时间读书、写作、思考、感悟,在一生有限的时间里,去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⑨为人处事需要留白,做事不能太绝,对人不能太狠,得饶人处且饶人,山不转水转,有时宽容别人就是放过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⑩于“留白”处尽享人生之美,此生运筹帷幄,游刃有余,名利皆抛,波澜不惊,充实愉悦,自在安然!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

(2)本文第①段为什么写“我”在后花园种花菜瓜果的事?

(3)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读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答案】(1)我们于“留白”处,才能尽享人生之美

(2)引出本文的论题“留白”,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首先提出论点“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接着引用川端康成的名言,列举社会现实,论证当今世界太拥挤,从反面论证该段论点;最后引用林语堂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人生需要留白。

(4)示例:有时,我们太过匆忙,忙碌地学习,忙碌地生活。我们不妨放慢脚步,留下空白,留下时间,用来反思,用来读书。或许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才更充实,更有意义。

【解析】【分析】(1)本文的题目就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因此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留白”处享人生之美(我们于“留白”处,才能尽享人生之美)。(2)结合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及第一段的内容分析,第一段写“我”在后花园种花菜瓜果,本想把所剩的一点空隙也种上,但后来还是决定给花园留点空隙,这样就给我的想象留下了空间,这就如绘画中的一种艺术手法,叫做“留白”。因此这段话引出本文的论题“留白”,同时也起到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3)结合这段话的内容分析,这段话论证的观点是: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所用的论据是川端康成和林语堂的名言和现实中的事例。所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据此把这些内容按照写作顺序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连接起来即可。(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留白”处享人生之美(我们于“留白”处,才能尽享人生之美)。文章依次论证了什么就留白和为什么留白: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生命需要留白,在留白处逃出只为生存奔忙的拥挤,回归本真的自我,找到精神的归宿;心灵需要留白,在留白处渗进阳光和雨露;时间需要留白,留点时间读书、写作、思考、感悟,在一

生有限的时间里,去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为人处事需要留白,做事不能太绝,对人不能太狠,得饶人处且饶人,山不转水转,有时宽容别人就是放过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据此理解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可以在引用文中观点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稍加阐述。

故答案为:⑴我们于“留白”处,才能尽享人生之美

⑵引出本文的论题“留白”,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⑶首先提出论点“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接着引用川端康成的名言,列举社会现实,论证当今世界太拥挤,从反面论证该段论点;最后引用林语堂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人生需要留白。

⑷示例:有时,我们太过匆忙,忙碌地学习,忙碌地生活。我们不妨放慢脚步,留下空白,留下时间,用来反思,用来读书。或许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才更充实,更有意义。

【点评】⑴此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找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⑵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往往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等作用,答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⑶此题考查学生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找中心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⑷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展示才能。解答时,既要联系文本,又要结合学习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1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这个世界需要你

①千年前,你曾奋笔疾书,犯颜直谏;你曾啸聚竹林,诗酒弹唱;你曾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你也曾对月题诗,笔力峥嵘。而如今,我在茫茫人海中踮足眺望,却望不到你峨冠博带的身影,为什么看不到一个正心诚意、上下求索的读书人?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②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为真理而读书,就会勇敢无畏、坚韧执着。像那被烈火焚身的“异教徒”布鲁诺,宁可以身殉道也绝不放弃“日心说”,像那率领船队穿越好望角的麦哲伦,用生命为人类走出一条新路;像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面对柏拉图这样的巨擘也敢于说“不”而放弃了对真理追求的读书,就免不了被凡尘中的物欲干扰、诱惑,丧失做人的底线,陷在“名利”的染缸里不能自拔,失去了铮铮傲骨,迷失了人生方向,活得自私又狭隘,粗俗又劣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