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榆社县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4榆社县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4榆社县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4榆社县控制性详细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论 (2)

一、规划背景 (2)

二、规划依据 (2)

三、规划思想 (2)

四、规划原则 (2)

五、规划发展目标 (2)

第二章现状概况 (3)

一、城市概况 (3)

二、规划用地范围 (3)

三、规划用地的基本情况 (3)

第三章规划要素概述 (3)

一、规划定位 (4)

二、规划结构与形态 (4)

三、用地布局 (5)

四、道路系统规划 (7)

五、绿地系统规划 (8)

六、景观系统规划 (9)

第四章用地控制规划 (9)

一、土地使用规划 (10)

二、规划规模 (10)

三、环境容量控制 (10)

四、建筑控制规划 (10)

五、交通指标控制 (11)

六、城市景观控制 (12)

第五章附则 (13)

附则一:规划技术经济指标表 (13)

附则二:规划用地平衡表 (13)

附则三: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14)

附则四:土地使用兼容性表 (15)

附则五:名词解释 (16)

第一章总论

一、规划背景

榆社县城总体规划于2012年年初编制完成,并于年底通过。21世纪在榆社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榆社县城市建设得到了良性发展,并取得很大的成绩,其中总体规划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为高质量完成“三年翻一番”任务,努力打造“财富榆社、智慧榆社、绿色榆社”,为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强区富民的目标,榆社县新城规划编制单元的规划无疑是促进榆社县新城快速发展、并建立榆社县新城高品质生活方式的崭新平台。在12年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新城规划编制单元是榆社县新城中心城市片区的一部分,其规划设计必将带动整个新城居住产业的发展,从而为新城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

为了促进榆社县区经济快速发展,贯彻榆社县新城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加快榆社县新城的建设,依据榆社县区域发展纲要和新城总体规划及榆社县人民政府相关要求,特编制范围约1.9平方公里的榆社县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6. 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7. 建设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8.《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9.《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10.《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11.《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08);

12.《晋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13、《榆社县新城总体规划(2012-2030)》

14、《山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年)

15、《晋中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年)

16、其它各项基础资料。

三、规划思想

(一)结合县委、县政府的规划和建设的要求。进一步突出榆社县新城规划结构和功能,构建优质的城市环境,完善新城规划编制单元居住区各项配套设施,拉开新城开发建设的新序幕。

(二)立足21世纪,面向现代化,以高起点、高标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的设计理念来进行本规划。

(三)将城市开发与城市建设及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解决城市发展问题。

(四)注重生态效益,创造特色景观,优化空间布局与结构,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素质,塑造“绿色榆社”的品牌形象,是规划的根本所在。

四、规划原则

(一)落实《榆社县新城总体规划(2012-2030)》中关于本规划的具体要求,明确各部分的功能定位和定性问题,提出更加合理的路网结构、绿化结构、公建布局等内容,划分地块边界,确定各项建设控制指标。

(二)立足于现实,充分认识和利用现状,在规划中较多地考虑原有地形、地貌、水系;在适应土地开发与建设实际的同时,正确处理规划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超前性与操作性之间的关系。

(三)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与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如中小学等社区配套设施和公共绿地等的规划控制要充分予以重视并在实施中严格管理,为各类城市建设项目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规划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与效益原则,力求去塑造一个具有优雅环境、文化内涵和鲜明个性的城市空间的目标下,注重开发建设的投资效益。

五、规划发展目标

通过本次规划,站在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上,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形态支撑,并且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增加城市内在活力以及对外的知名度。具体目标是在东部新城的建设中依托行政中心发展、东河滨河绿化带的打造、北部科学园的发展、南部文峰生态公园的建设,形成

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的、花园式的现代化新城。

第二章现状概况

一、城市概况

(一)城市区位特征:

榆社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中部偏东南,晋中市东南部。东与左权、和顺相连,西与祁县交界,南与武乡毗邻,北与榆次、太谷接壤,县境南北长54.7公里,东西宽34公里,总面积为1699平方公里。辖4个镇,5个乡。

县域交通较为便利,太长高速和汾刑高速在县城西北角交汇,太焦铁路由北向南贯穿全境。

(二)地段区位特征:

地块位于县城东河东段片区,是榆社未来依托行政中心和科学园为核心发展的生态宜居新城,它的建设将为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人士提供一个理想的居住家园。

二、规划用地范围

规划范围是:东至榆社县新城总体规划中规划的东外环路,南至五路,西至向阳路、东河和忠杰路以东,北至育林路南侧,总用地约1.98平方公里。

三、规划用地的基本情况

本规划用地处于县城的东部新城中心,泰新街、东大街、东升街等城市道路基本形成;以榆社县职业高中为核心的文化氛围基本构建;东河从基地内东西贯穿,两条排洪沟分别从基地东北侧和西南侧通过;文峰生态公园位于其南侧,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基地内文峰苑东侧有部分工业用地,其他大部分用地是农田和村庄,有待开发,各村庄用地情况见下表。相关现状用地指标见下表。

表2.3.1 现状用地表

用地代码用地类型用地面积(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

R

居住用地31.91 66 其中

二类居住用地R2 10.66 22

三类居住用地R3 21.25 44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79 2 其中行政办公用地A1 0.79 2

B 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1.38 3 M 工业用地 1.77 4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11.75 24 其中城市道路用地S1 11.75 24

U 公用设施用地0.34 1

G 绿地与广场用地0.74 2

总计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48.68 100

表2.3.2 基地内个村庄用地详细情况汇总表

名称占地面积(公顷)户数(户)人口(人)容积率

石花村(部分)23.5 340 1360 0.48

文峰苑9.4 1240 4340 1.5

坂坡村29.2 520 2080 0.52

连家庄村 4.4 180 720 0.48

第三章规划要素概述

一、规划定位

新城规划编制单元在榆社县政府领导的关心下,以贯彻党的十八大的精神指导之下,确立以下四项规划定位:

(一)文化建构:新城编制单元作为榆社县新城发展的崭新平台,立足于文化设施的“高起点、高标准、高发展”的规划理念,规划将进一步齐全各项设施,建立配套齐全、文化氛围浓郁、生活条件优越、交通方式便捷、生态环境舒适,具有花园特色的现代都市社区。

(二)多元开发:作为未来榆社县发展的新开发模式,规划强调通过“多元素开发、多层次并进、多途径结合”的开发模式,进一步优化新

城规划编制单元的设施配套,建立一种起居便捷、人气聚集、文化品位高尚的社区环境,以多元开发为主旨,结合房产开发、服务设施配套、体育齐全,创建人文与经济并存、休息与活动并存、城市生气与生态环境并存的生活环境。

(三)持续发展:新城规划编制单元在本次规划中确立“以城市总体发展编制单元为依据,完善齐全的社区配套为基础,建立以‘文化特色为建构、持续发展为模式、生态环境为支持’的社区新模式”为指导思想,对新城规划编制单元的各项基础设施、道路网络、配套系统在最大尊重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建立可持续发展、多元并进的城市发展体系,以期为未来发展建立一种新型模式。

(四)生态宜居:立足榆社,以“高品质、高标准、高效率”为规划原则,在合理利用现有绿地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整合,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方式构建新时期榆社绿化景观通廊,打造东部花园式新城。

二、规划规模

(一)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总面积为1.98平方公里,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为1.75平方公里。

(二)人口规模

本次榆社新城区人口的确定,采用建筑面积法与用地面积法结合确定人口容量的模式来预测老城区发展完善后的人口容量。

居住用地——

参照居住区规划规划设计规范及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其确定二类居住用地100~120㎡/户、户均3.5人。

按照建筑面积法计算,本次规划中,二类居住用地87.55hm2,居住用地计算容积率二类居住用地为1.2~1.4,据此可以核算出:

二类居住:

87.55*hm2(1.2~1.4)÷(100~120㎡/户)*3︽3.15~3.67(万人)

取中间值得出居住人口为2.7万人

按照用地面积法计算,则二类居住用地按照28~32㎡/人计算,据此可以核算出:

二类居住用地:

87.55hm2÷(28~32㎡/人)=3.12~2.74万人

取中间值得出居住人口为2.1万人

经计算,两种方法结合考虑取规划人口约为2.5万人,人均建设用地为76.11平方米/人。

三、规划结构与形态

(一)规划要点

1、从未来城市发展需要出发,确定规划编制单元合理的发展性质和发展规模,提供可选择的发展用地;

2、布局科学合理,用地集中紧凑,功能结构清晰,各项用地指标既要较为经济,又能保障现代化城市活动的基本需求;

3、加快城市的功能开发,提高和改善居住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完善城市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

4、加强城市的绿地建设,保护和利用好城市的现状河流水系和生态走廊,提高城市绿化指标,提高绿化覆盖率。

5、形成通畅、安全、快速和便捷的城市对外交通和道路系统,合理布局各类静态交通和交通服务设施。

(二)规划形态与结构

在总体布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布局原则和要求及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规定,形成“一核、三轴、三区”的空间形态与结构。

1、“一核”:即依托行政中心的发展形成的商业、娱乐、旅游的综合服务核心。

2、“三轴”:即东西联系景观轴和南北人文景观轴。它们分别以东河滨河公园和人民路、济川路组织景观,东河滨河公园为东西向贯穿东部新城的景观联系轴线;承接东大街的县城城市生活主轴线;人民路是东部新城内部联系两个居住社区的生活性人文景观轴,其两侧可结合绿化形成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的人文步行开敞空间,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居住社区。

3、“三区”:即分别以东河滨河公园和人民路为界形成一个北部居住社区(科苑社区)和两个南部居住社区(文峰社区、榆东社区)。科苑社区规划居住6000人,文峰社区规划居住8000人,榆东社区规划居住11000人,科苑社区在泰新东街、箕城路,文峰社区在东升街、向阳路,榆东社区在东升街、箕城路组织居住小区级各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并且同人们路人文景观轴有机连续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具有一定文化底蕴、花园式的现代化都市社区。

四、用地布局

考虑到远期规划区功能需要,结合新城总体规划、城市主导风向、城市对外交通用地和城市道路交通用地布局,统筹合理安排规划区居住用地、公服设施用地、教育科研、文化娱乐用地等其它用地。

通过综合考虑都市社区的功能合理性和实施可操作性及现实性等问题,对原《榆社县新城总体规划(2012-2030)》中的规划用地性质稍有调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行政办公用地:根据榆社总体规划,东部新城行政中心用地位于滨河南路东段以南,东大街以北,整体平面呈现“门”字形,用地面积

6.18公顷,主要考虑到面积过大,进行适当缩减行政办公用地面积。

●文化设施用地:榆社总体规划在东升街东段以南,人民路绿化带以西设置了文化设施用地,综合考虑行政轴线的打造,现调整其至东大街以北,行政办公用地以南,位于人民广场两侧。

●科研用地:未来榆社依托广生制药在泰新东街以北,向阳路北段以东发展的科学园用地面积过大,综合考虑科研用地发展规模,缩减其面积。

●中小学用地:调整箕城路、健怡路之间的小学至东升街以南,人民路以西。更改人民路以东的中学用地为居住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榆社县总体规划定位东部新城的综合医疗中心位于规划地块的东南角,地理位置偏僻,不方便居民就医,现调整其至东升街东段以南、箕城路南段以西的街区范围内,规划面积用地1.4公顷。

●用地:榆社县总体规划在东部新城综合医院以北设置一处社会福利用地,考虑到地处偏僻,现调整至运动公园以北,健怡路以西

●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增加文峰苑以南的商业服务设施用地面积。

●商务设施用地:扩大东大街以北,向阳路以西的商务设施用地范围

●市政设施用地:调整箕城路、泰新东街路口的消防设施用地至,泰新东街、东外环路路口。

●道路用地:济川路向北延伸,合理划分地块;打通向阳路与箕城路的连接,在行政办公用地和文化设施用地前新增一条支路;调整箕城路、东升街路口以东东升街的走向;在城东运动公园以北,增加一条支路,体育北路,沟通箕城路和健怡路;沿着文峰苑北边界新修一条城市支路,增加道路网密度,疏通交通。

绿地用地:保留原总体规划中的绿地位置,另外增加几处集中绿地,在箕城路以东,体育北路以南,健怡路以西,东升街以北的地块建设城东运动公园。在文峰社区的社区中心、榆东社区社区中心、科苑社区社区中心增设社区中心绿地。在行政办公用地与文化设施用地之间增设绿带空间,并向东延伸,和东河连接。缩减行政轴线两侧绿化带的宽度。

(一)居住用地

1、用地现状

基地内出文峰苑小区外,基本上都是农田和以村落形式散布的一些居民点。

2、规划原则

(1)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地段特征,进一步强化用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居住用地规模参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3)在提高居住水平的同时,努力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4)合理使用土地,住宅建设以多层为主兼有小高层,居住建筑容积率总体控制在 1.1-1.7之间,具体详见《地块分图则》部分。

(5)规划居住用地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以保证有良好的居住环境。

3、规划措施

规划一类居住用地面积为8.26hm2,占总用地面积的4.38%

规划二类居住用地面积为73.44hm2,占总用地面积的38.9%。具体如下:

(1)住宅用地

规划分成两个居住片区,居住片区内以多层为主,兼有小高层和部分高层,为突出行政中心轴线的需要,人民路两侧居住用地容积率需适当降低,但不超过1.2。规划总住宅用地面积为81.70hm2,占总用地面积的43.27%,规划居住总人口约为2.5万人。

(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①用地现状

规划范围内现有小学、幼儿园各一所,分别是文峰苑内幼儿园、石花小学。从现状的情况来看,学校数量少,普遍存在占地面积小,建筑质量差等问题;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基本上没有。

②规划要求

从本规划对区内居住用地来看,规划区内的居住人口将逐步增加到2.5万人。为此根据相关的国家标准,在榆社县新城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进行布局:

●幼儿园、托儿所:

幼儿园和托儿所规划结合在一起设置,以充分利用室外场地,设置标准按总人口的5%的出生率,人均面积15㎡计算,科苑社区的托幼用地为4000㎡,设置六班幼儿园;文峰社区的托幼用地为8000㎡,设置十二班幼儿园;榆东社区的托幼用地面积为6000㎡,设置九班幼儿园。容积率为

0.2-0.3,建筑密度15%,绿地率45%,建筑层数不大于3层。单独设置的托儿所可以和居住小区内的会所等其他公共建筑一起设置。

●小学:

小学用地面积为2.0公顷,设置标准按总人口的8%,人均大于8㎡计算,共需1处,容积率为0.4-0.6,建筑密度20%,绿地率为40%,建筑层数不大于4 层。

●中学:

中学用地面积为3.0公顷,每2.5万居民设一处,则需设置中学1处。容积率为0.5-0.8,建筑密度25%,绿地率40%,建筑层数不大于5 层。

●商服用地:

商服用地根据具体情况定,一般容积率为1.0-1.5,建筑密度35%,绿地率25%,建筑层数不大于 3 层。

③规划措施

在三处居住社区内的社区中心处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规划商服用地主要设置在两居住片区内,方面居民日常生活。规划用地面积0.47hm2,占总用地的0.25%。规划区内设置中学1处,按照榆社县新城总体规划的布局,布置在泰新东街以南,济川路以西。规划区内设置小学1所,布置在东升街以南,向阳路以东的1.8公顷地块。幼托设置详见地块分图则。

中小学总用地面积为3.28hm2,占总用地的1.65%。

幼托总用地面积为1.8hm2,占总用地的0.91%。

规划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3.20hm2,占总用地的1.69%。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1、指导思想

根据县委《意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群众满意为准则,按照“区域规划最佳、设置配置最优、服务效率最高、资源效益最大”的要求,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出发,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促进社区公共服务合理配置,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社区综合管理和保障体制,推动社区规范化建设,逐步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现代化社区。

2、布局原则

(1)强调新城规划编制单元自身结构的完整,提出“都市社区”的概念,在遵循住宅区设计原理的条件下,合理安排公建的服务半径和布点问题。

(2)强调新城规划编制单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一方面遵循《榆社县新城总体规划》的主要设计思想,构筑“花园城市”;另一方面同城市发展脉络相联系,达到人、自然、文化的和谐结合。

(3)规划措施:

首先在东升街和向阳路交叉口形成社区级服务中心,配置商业、邮电、通讯、银行等服务设施;其次,分别在东升街和人民路两侧布置居住片区级服务中心,配置行政办公、商业、市场、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规划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为46.5hm2,占总用地面积的10.6%。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1、布局原则:

(1)贴近居民生活,面向社区服务及城市服务,提出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服务半径;

(2)强化结构功能,形成“集中商业和线性商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3)引入“生态”概念,充分体现时代主题,强调以人为本。

2、规划措施

依据《榆社县总体规划2012-2030》和本次规划的空间结构要求,主要在人民路两侧布置集中的都市社区级商业,加强都市社区的中心感;在泰新东街北侧职中段北侧、在文峰塔公园北侧和西侧布置集中的居住区级商业,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在向阳路、东升街路口和箕城路、东升街路口分别布置社区型商业,包括肉菜市场、超市等。规划商业用地面积为12.39hm2,占总用地面积的6.56%。

(四)道路广场用地

布局原则:依照国家标准规定的路网密度,合理的安排主次干道,形成完善的路网体系。规划道路广场用地34.0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8.01%。

(五)绿地

布局原则:利用现有的水系和自然资源,建立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和广场用地为一体的绿地系统。规划绿地总面积37.2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9.75%。

注:规划用地平衡表见附则三。

五、道路系统规划

(一)规划原则

1、道路尺寸适宜。不同类型的道路拥有不同的尺度感,道路与周边建筑有良好的比例关系。

2、步行与车行尽可能分离,定量或定性地划定道路特征,这样有利于增强良好的交通秩序,又有助于保障行人的安全。

(二)规划措施

1、基本上按照总体规划中提出的路网格局,以方格网为主,对局部地段或局部道路进行修改,使城市道路更加合理和科学。

2、规划道路设计(包括规划等级,红线宽度,横断面设计等)道路系统分为城市主干路:泰新东街、东大街、向阳路,其道路红线为36-50米;城市次干路:育林路、城东街、东升路、箕城路、东环路、文峰路,其道路红线为20-24米;城市支路:济川路、人民路、健怡路、五一路、忠杰路、滨河南路、迎宾路及体育北路,其道路红线为16米。

3、道路设计上,可通过交通管制来限制交通量或减慢行车速度,如人民路和迎宾路路应限制车行或减速。

4、结合滨水和沿街公建设置滨水步行道和步行街,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表3-4-1 规划道路一览表

道路等级道路名称起止点红线宽度(m)长度(m)面积(万㎡)断面形式

城市主干路泰新东街向阳路–东外环路50 85042500 4.5-7-2-28-2-7-4.5 向阳路育林路–文峰街36 251290432 5 - 4.5 – 1 – 15 – 1 - 4.5 - 5

东大街滨河南路–东外环路36 130847088 5 - 4.5 – 1 – 15 – 1 - 4.5 - 5

城市次干路育林路向阳路–东外环路20 79915980 5 – 10 - 5 顺城东路向阳路–东外环路24 93322392 5 – 14 - 5

箕城路育林路–五一路20 168633720 5 – 10 - 5

东升街滨河南路–东外环路24 125030000 5 – 14 - 5

文峰路忠杰路–向阳路24 2345616 5 – 14 - 5

东外环路育林路–五一路24 171241088 5 – 14 - 5

城市支路济川路育林路–顺城东路16 5719136 3.5 – 9 – 3.5 滨河南路忠杰路 - 箕城路16 188230112 3.5 – 9 – 3.5

迎宾路向阳路–箕城路16 4457120 3.5 – 9 – 3.5

人民路东大街–五一路16 71611456 3.5 – 9 – 3.5

体育北路箕城路–健怡路16 2904640 3.5 – 9 – 3.5

五一路向阳路–东外环路16 105416864 3.5 – 9 – 3.5

忠杰路滨河南路-文峰路164497184 3.5 – 9 – 3.5

健怡路东大街–五一路1676112176 3.5 – 9 – 3.6 文峰苑北路滨河南路-向阳路124495388 2.5 - 7 - 2.5

(三)道路平面定位

1、本规划的控制点坐标,根据1:1000 地形图进行设计。

2、榆社县大道的坐标以现状中实际位置为准。

3、规划所定坐标,原则上不要轻易改动,应严格控制执行,在具体道路设计及施工放样时,经规划管理部门同意后,可根据大比例的地形图作局部调整,但应考虑与其他道路的平顺衔接,并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所规定的技术要求。

(四)道路竖向规划

1、本竖向规划根据1:1000 地形图进行,标高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

2、本区已建道路交叉口的控制点标高以现状为准。规划充分考虑了现有地形,尽量避免大填大挖为原则,在满足道路行车安全和平顺的前提下,以建设部颁布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为标准,结合现状地面的标高,综合考虑地下管线布置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

3、规划所定控制点及地块内部标高原则不宜改动,经规划管理部门同意后,在具体道路设计及地块开发时,可根据大比例的地形图,作局部的调整,但须考虑与其它道路的平顺衔接及地下管线敷设的要求。

4、区内主要建设用地适宜规划坡度应符合表3-4-1 的规定。

表3-4-2主要建设用地适宜规划坡度

用地名称最小坡度(%)最大坡度(%)

道路用地0.2 8

居住用地0.2 25

公共设施用地0.2 20

5、道路竖向规划应结合规划用地中的控制高程、沿线地形地物、地下管线、地质和水文条件等作综合考虑,并与道路两侧用地的竖向规划相结合,满足塑造街景的要求。

6、道路规划横坡为0.5%~1.5%。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应符合表3-4-2 的规定。

表3-4-3 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

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坡度(%)最小坡长(m)

城市快速路

0.2 4 290

城市主干路 5 170

城市次干路 6 110

城市支路8 60

7、非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宜小于2.5%。

注:规划用地地面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坡度小于0.2%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

②地块的规划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2 米以上。

③用地的规划高程应高于多年平均地下水位。

六、绿地系统规划

(一)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绿化、水系等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规划用地范围内的自然水系,组织公共绿地,丰富规划区空间,改善生态环境,

少占可建设用地。

2、均衡分布,点、线、面相结合,发挥各类绿地的不同使用功能,美化环境,方便使用。形成网络化的生态绿地系统。

(二)规划措施

1、规划将河口公园和东河滨水景观带纳入规划设计中,并按照总规要求充分组织其他公共绿地,从而有效组织各居住组团的绿化空间。

2、设置向阳路东升街路口、箕城路东升街路口和箕城路泰新东街路口设置街头绿地功能,充分发挥小游园的优势。

3、重要道路,人民路两侧留有20-25米的公共开敞绿地。向阳路两侧留有10-15的公共开敞绿地。

4、各中小学绿地,要按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要求进行绿化。

规划公共绿地面积为34.94hm2,占总用地面积的17.64%,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为13.976平方米/人。

七、景观系统规划

(一)规划原则

1、结合现状和城市规划建设主导思想,强调与自然和现状的有机整合。

2、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强调地段空间中“特征点”或“特征区域”的标识作用。

3、树种选择以当地树种为主,以其它树种为辅。近期植物配置以速生林为主,以尽快形成良好的绿色环境;远期适量增加慢生林,并注重乔、灌木的合理搭配,使规划区环境更加优美。

(二)规划措施

1、组织“绿带”(东河滨河景观带和向阳路路景观渗透带)景观,适当布置休闲坐凳和体育设施,方便居民生活和锻炼。

2、人民路两侧留有20-25的步行开放景观空间,形成休闲、娱乐、购物的南北人文轴。

并将都市社区服务中心、居住区级服务中心,体育公园有效地组织在东升街沿线上,并形成一系列有特征的景观节点。

3、居住区在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必须营造宜人的生态环境。其主要表现方式为以优美景观为特征的“场所+景观”设计思路。在新城规划编制单元内首先对自然地貌进行重新整合与定位,赋予一定文化内涵;同时通过购物广场、购物廊、休息场所及部分灌木化植被,营造以人民路为主线的社区步行街系统,并在该系统内形成良好的街道景观而成为特色商业街。

第四章土地控制规划

一、土地使用规划

(一)土地用途控制规划

1、榆社县区新城规划编制单元控制性规划是榆社县新城总体规划的一部分,也是榆社县新城建设的主要战略举措,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强化地段文化职能,优化地段的城市特征,合理确定城市的各种功能布置。

2、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者不得随意改变地块的使用性质,但规划管理部门可根据规划区发展需要,有条件地依据规划,在“晋中市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用地性质的调整。变更地块性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只能在同性质用地的范围里变动,如需在不同性质用地的范围内进行变动,必需经主管部门进行论证后方可变动;

(2)符合“土地使用兼容性表”中的规定,详见附则六。

(二)地块划分

根据本中心区的道路及外围条件,规划将该中心区分为3个片区18个地块。

地块编号为A-C,结合实际情况,为满足使用对象的要求又细化为二级地块和三级地块。地块分三级划分并编号,开头一级如上所述三个大街坊编号,后面依据地块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依次以数字表示二级、三级地块和本次规划的编制次序,如A1-03。

1、本规划东至新城总体规划中规划的东外环路,南至五一路,西至东河,北至育林路,总用地约1.9平方公里。主要划分原则为:

(1)按主、次干路分区;

(2)以道路为界限划分大地块;

(3)在大地块内根据用地性质划分小地块;

(4)根据居住组团大小,划分过大地块;

(5)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地块划分至中类和小类。

2、规划区建设用地根据地形、实际情况与榆社县新城总体规划,将用地划分A 区、B 区和C区,全区共划分成82个地块。为方便实施管理,对各地块进行统一编号,各地块编号参见“用地编号图”。

(三)土地使用强度控制规划

规划对全区各地块做出了用地强度及各类控制指标的规定(详见图则),为规划管理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

1、控制性指标

用地性质:地块主导性质。

用地面积:不含道路的净用地面积。

建筑限高:规定值为地块内建筑高度的上限值。

容积率:规定值为地块土地开发强度的上限值。

绿地率:指绿地用地面积与地块总面积比值的下限值。

建筑密度:指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与该地块面积比值的上限。

配套设施:规划地块内需配套的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及市政设施项目。

其它包括机动车出入口建议方位,禁止机动车开口路段,建筑后退道路红线、配建车位等。

2、指导性指标

居住人口:用地内建议容纳的居住人口数。

建筑形式、体量、风格等:指导性指标以城市设计为主要依据,为形成舒适、宜人的公共环境、良好的景观界面,以及为形成特色地区风貌统一连续协调,而提出的对土地开发和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指标。包括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色彩以及其它环境要求,此外对核心地段明确提出开发建设类型。

3、规划区地块内建成区的指标与本规划图册规定不相符合的,在今后重建、改建或用途改变时,须符合本规定中相关的控制指标。

4、临时使用工地可不受本规划图册控制指标限制,但须经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5、各地块或建设基地内的开发建设除必须符合本规划图则中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省市相关规范、规定的要求。

二、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按照建设用地所能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对土地开发做出合理的控制和引导,其中控制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绿地率等。

(一)容积率

1、容积率计算方式如下,它直观地反映了该地块的土地开发强度。

FAR=Sa/S

FA—容积率

Sa—该地块上的建筑面积总和

S—该地块土地面积

2、新城规划编制单元建设用地范围内公共设施用地容积率总体控制在0.1---2.0之间;居住生活用地容积率为0.8---1.5;商业金融用地容积率为1.0---2.0,教育用地容积率为0.2-0.8,医疗卫生用地容积率为0.8。根据地块面积大小可相应调整,具体由分图则地块开发控制图表详细规定。

3、各地块的规划容积率依照地块指标控制表(附表三)中容积率执行,开发者对地块的开发强度不得超过地块控制要求。

4、容积率的有关特征规定:

(1)容积率可以转让,转让只能在相邻地块间进行(相邻地块指同一街坊内的地块),转让只能在同种性质的地块或性质相容的地块之间进行,转让的数额不得大于两地块中容积率较小地块的40%。

(2)积率的奖励补偿,办法见下表4-2-1。

(二)建筑密度

1、地块建设中建筑密度只能小于或等于《地块指标控制一览表》(附则五)中关于建筑密度的规定值。

2、建筑密度的控制指标同时也应符合国家其它的相关规定。

(三)绿地率

1、地块内各用地绿地率应符合分图则控制性指标中规定,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面积指标:组团不小于0.5 平方米/人;小区不小于1.0 平方米/人;居住区不小于1.5 平方米/人;居住小区内每块公共绿地面积应不小于400 平方米,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绿地面积在规定的建筑日照间距范围之外。

三、建筑控制规划

(一)建筑间距

1、建筑间距应符合日照、消防、抗震、安全的要求,应满足分图则列表之规定,还要综合考虑采光通风、环保、环卫、工程管线等要求。

2、住宅建筑的建筑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

L=L1+L2

L=建筑间距

L1=日照间距

L2=遮挡建筑遮阳点至该建筑背阳面外墙的距离 3、住宅建筑日照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 L1=I*H L1=日照间距 I=日照间距系数 H=建筑的计算高度

(榆社县日照系数按冬至日1h 计算为1.32)

4、非住宅建筑(第三十条所列建筑除外)与住宅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4.1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的南侧或东西侧的,其间距按照住宅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执行。

4.2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北侧的,其间距按照非住宅建筑的规定控制。住宅建筑为多层的,其最小间距不小于15米;住宅建筑为高层建筑的,其最小间距不小于30米。

5、非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应根据建筑性质及所在的区域,满足交通、安全、消防、绿化和城市景观的同时,其最小间距多层不小于15米,高层不小于30米,并由规划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6、 在沿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宽度42米及其以上的道路同侧布置的建筑山墙之间的距离,多层应不小于9米;高层应不小于15米。山墙之间有城市规划道路的,按照规划道路宽度控制。

7、在考虑建筑间距时,应同时考虑到相邻建筑室外地坪高差的因素。凡相邻建筑室外地坪高差超过0.3米时,在计算建筑间距时可按照高差值进行相应的核减。

8、对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公寓住宿楼、中小学教学楼等有规范要求的设施用房,应保证冬至日有效日照时间内满窗日照不少于2小时;对托儿所、幼儿园特殊用房,应保证冬至日有效日照时间内满窗日照不少于3小时。

(二)建筑高度

1、建筑高度以地块内建筑的最大高度控制,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符合各分图则“规定性指标控制表”中建筑的高度控制指标。

(2) 沿街建筑物的高度应满足消防、安全的要求,并避免对其它建筑物产生日照遮挡,无电梯住宅层数不得超过6层。 2、社区服务中心、特色街区等建筑高度控制应符合城市设计的需要,且满足景观的要求。 (三)建筑退让

1、沿建设用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铁路、河道两侧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应符合日照、消防、防震、安全等要求,并综合考虑通风、环保、视线干扰、卫生、工程管线、市政设施和文物保护等要求,同时符合本规定。

2、建筑物后退建筑用地边界距离,应符合分图则相关规定,且符合有关设计规范,地下建(构)筑物的离界距离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不小于3 米。原则上不能侵入城市道路规划红线或绿线,包括室外地下化粪池、消防水池等附属设施,同时要满足城市市政管线敷设要求。具体退让距离,由城市规划部门根据建筑物性质和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如果在两相临地块的地块边界线上设置共用道路,则建筑后退线必须设置在南北向道路两侧3 米、东西向道路两侧5米外。

3、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在满足日照间距的同时,应按道路功能、路幅宽度、建筑物类别以及高度确定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最小后退距离应符合分图则中规定,且符合表4-3-3规定。

表4-3-3 建筑物退让道路红线距离控制表

≤30米 >30米

多、低层 长边、短边

3.0米 5米 高 层 (含裙房)

长 边

H ≤50米 5米 8米 50<H ≤100米 10米 15米 H >100米

15米 20米 短 边

6米 10米 建筑面积≥2万平米的专业市场 15米 25米 建筑面积<2万平米的专业市场

15米

20米

注:1、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对特殊地段(如市中心、主要商业街及景观地段)的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可在表六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2、如临街为高层建筑,应当同时满足高层建筑的退距要求。

传达室(门卫)、书报(电话)亭、治安亭、公厕、围墙等临街小型建筑物的退线要求,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具体确定。 城市道路红线外侧规划有绿化隔离带的,建筑物退让道路绿化隔离带控制线(绿线)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3米。

4、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退让道路规划红线距离,除按上述规划外,低层、多层建筑增加不少于5米,高层建筑增加不少于10米;在两条同时大于规划道路红线42米的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原则上不小于25米。

上述退让距离均自道路规划红线直接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

退

5、沿城市河道两侧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其后退河道规划蓝线的距离除按有关规定执行外,不得小于6米。

6、新建影剧院、大型商场、游乐场、体育馆(场)、展览馆、文化设施、大型专业市场、火车(汽车)站房、宾馆、医院门诊楼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建筑裙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方向的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以外,不小于20米,并满足停车、回车场地、人流集散等方面的规定。

7、各地块若设围墙,则沿路面按分图则中的绿地控制线控制,与其他地块相临面围墙一般设于地块边界线上;如果某地块和公共绿地或防护绿地相临,则地块围墙可设在两地块之间的地块边界线上;如果某地块和河流相临,则地块围墙可设在陆域控制线上;如果在两相临地块的地块边界线上设置共用道路,则地块围墙必须设置在道路两侧1 米外;地块围墙退道路红线距离详见《围墙后退道路红线图》。

四、交通指标控制

(一)出入口方向

建设项目用地机动车出入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当在项目用地周边较低级别的道路上布置;

2、城市快速路两侧一般不得设置机动车出入口,交通性主干道上应适当控制机动车出入口的设置;

3、机动车出入口应符合行车安全及视距的要求,且距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距离应自道路红线直线段起不应小于70米;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米;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米;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人行横道线不应小于20米;距铁路道口、桥梁、隧道、坡道起点等不小于50米;

4、开设机动车出入口宽度最小不小于5米,最大不大于12米,有特殊规定的出入口根据建筑要求由规划部门确定;

5、停车场出入口设置数量应按照50个车位及以下的停车场可设一个出入口,宽度不小于7米;50-300个车位的停车场,应设两个出入口,出入口距离应大于20米;大于300个车位的停车场,出口和入口分开设置,两出入口距离应大于20米。

6、建设用地机动车出入口按照右转出入组织交通,出入口对应的道路车行道绿化隔离带上原则上不宜开口,确需开设的,由规划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后确定。

(二)停车泊位

1、各地块内停车位指标应符合分图则控制性指标相关规定,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建筑,必须按照表六《建筑物配建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指标控制表》规定执行,并且配建的停车场(库)应当在本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停车设施包括室外停车场、室内地下停车库和机械升降式停车位。

表六建筑物配建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指标控制表

建筑物性质分类机动车指标非机动车指标

住宅一类别墅 1.5-2.0车位/户 1.0 二类中高级住宅 1.0-1.5车位/户 1.5 三类普通住宅0.8-1.0车位/户 2.0

办公楼行政办

0.8车位/100M2建筑面积 2.0

商务办

S建≤15000M20.8车位/100M2建筑面积 2.0 15000<S建<

30000M2

0.6车位/100M2建筑面积 2.0

S建>30000 M20.5车位/100M2建筑面积 2.0

商业一类商业中心0.5车位/100M2建筑面积8.0 二类普通零售网点0.4车位/100M2建筑面积 5.0

餐饮健身娱乐一类S建≤200M2 1.0车位/100M2建筑面积 2 二类200 M2<S建<1000M2 1.5车位/100M2建筑面积 4 三类S建>1000 M2 2.0车位/100M2建筑面积 5

影剧院 3.5车位/100个座位12

酒店旅馆一类三星及以上0.5车位/100M2建筑面积0.3 二类其他0.3车位/100M2建筑面积0.5

医院一类市级医院0.8车位/100M2建筑面积 3 二类区级医院(社区)0.4车位/100M2建筑面积 2

体育场馆一类体育场3车位/100个座位20 二类体育馆4车位/100个座位25

交通站场火车站 2.0车位/高峰日每千人旅客 3 客运站 2.0车位/高峰日每千人旅客 3

图书馆市级图书馆0.2车位/100M2建筑面积 2

展览馆0.6车位/100M2建筑面积 3

公园一类市级综合性公园 5.0车位/每公顷用地15 二类游园绿地 2.0车位/每公顷用地10

小学0.5车位/100学生15

中学市级0.6车位/100学生80

工厂仓

0.3车位/100M2建筑面积 3

注:1、本指标机动车停车位是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其他各型车辆的停车位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规定的换算系数折减;2、本指标为规划控制下限值;3、S建为建筑总面积。

2、住宅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按表4-4-1 计算。

表4-4-1住宅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

类别小汽车自行车

一类居住区1辆/户1辆/户

二类居住区0.6辆/户

3、公共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按表4-4-2 计算

表4-4-2 公共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

建筑类别小汽车自行车

车位/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车位/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办公50 300

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50 500

文化、娱乐、餐饮60 500

医院30 300

(1)车位大于50 个时,出入口不得小于2 个,停车位大于500 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3 个,且出入口之间距离应大于15 米。

(2)居住区内单行道和尽端式车道长度不宜大于120 米,并应设不小于12 米X 12 米的回车场地。

五、城市景观控制

(一)城市景观规划

1、在尊重新城总体规划目标,即“生态绿色特色的现代化县城”的同时,要严格控制城市的轮廓线、制高点、视线通道、城市地区标志物、城市雕塑设置以及其它景观要素。

2、景观规划区范围内(河口公园、社区体育公园)的各项建设均需符合景观规划有关要求,需进行专项设计。

3、在设计地区(或区段)的景观要素,要综合考虑整个城市的整体效果,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艺术品质。

(二)住宅建筑景观

1、同一住宅建筑群或者各功能区块内住宅建筑在符合分图则中相关规定的同时,在风格、造型、色彩方面宜协调统一,且各组团或小区要有其标识性。

2、建筑物应当符合城市道路和广场的界面变化要求,临城市道路和广场的立面应当为主要立面,其立面和屋顶造型应当丰富,并进行重点设计,与城市街道和广场景观相协调,注意整体界面的统一和协调,在统一中求变化,以形成丰富的城市景观。

3、临城市道路和广场建筑物面宽,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外,应当负荷下列规定:

3.1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米,其最大连续面宽的投影不宜大于80米;

3.2建筑高度大于24米,小于等于50米,其最大连续面宽的投影不宜大于70米;

3.3建筑高度大于50米,其最大连续面宽的投影不宜大于60米;

3.4不同建筑高度组成的连续建筑、体型较为复杂的建筑、标志性建筑、重要公共建筑以及特殊地段的建筑,应按照天际轮廓线错落有致的景观要求,其高度和体量经专家评审论证后,由规划主管部门审定。

4、临城市道路或广场的建筑物立面设计和装修应当与所处环境和景观相协调,不应设置影响建筑立面的附着物,除需设置室外空调机及其他附属设施的,应当结合立面造型,统一设计,并进行隐蔽处理,与主体建筑统一审批。

5、居住建筑临城市主干道或广场的一面,不的设置外挑厨房和突出开敞式阳台,并且阳台和窗户不得安装任何形式的外挑式防盗笼。严格控制居住建筑中设置娱乐等对居住环境有较大影响的项目。

6、各地块沿街界面原则上要求是完全通透的,若是实体围墙,宜采用通透式设计,且形式要美化,与周围环境要协调。

(三)城市雕塑和建筑小品

1、设置城市雕塑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和设置规定,雕塑选址应不影响城市交通,且要方便公众观赏。

2、雕塑和小品的设计,要体现区段特征和整个城市的特征,应着重体现榆社县新城人文精神。

3、城市雕塑建设不得压占城市道路和各类管线。

(四)户外广告、招牌、指示牌、公用电话等

1、在建筑物上设置户外广告和招牌标示,应当遵循安全、美观、实用、节能的原则,不得破坏建筑物的立面造型、主要特征,应当与建筑物的风格、形式、色彩相协调;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物,应当在方案设计时预留广告位置,没有预留的,不得在其建筑物上设置户外广告;已经预留户外广告位置的,其设置的户外广告位置、尺度应当与预留的广告位置、尺度相符;

2、户外广告、招牌、指示牌、公用电话应当遵循安全美观的原则,并符合安全、消防、通风、采光等要求,造型要与环境相宜。

3、在主要交叉口和绿化隔离带内不应设置影响交通视线的广告和影响行车安全的闪烁照明。

4、户外广告、招牌、指示牌、公用电话等设置建议进行专项设计。

5、风景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内设置广告、招牌、指示牌等,其形式和内容应和周边环境相协调;城市纪念性建筑、文化教育设施、政府办公设施、居住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内不得设置商业性户外广告。

第五章附录

附录一:规划技术经济指标表

项目指标备注

总用地面积(hm2)195.80

总建筑面积(㎡)1678900

其中居住建筑面积1032800

公共服务设施面积185200

商业建筑面积325200

办公建筑面积107500

其它建筑面积28200

人口总量(万人) 2.5

人口毛密度(人/hm2)78.32

注:1.公共服务设施指公益性公共建筑以及行政办公建筑等;

2.办公建筑指经营性办公建筑。

附则二:规划用地平衡表

用地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

(公顷)

占城市建

设用地比

例(%)

人均用地

(平方米/

人)

R 居住用地81.70 43.27 32.68

其中

一类居住用地R1 8.26 4.38 3.30 其中住宅用地R11 8.26 4.38 3.30 二类居住用地R2 73.44 38.90 29.38

其中

住宅用地R21 70.24 37.20 28.10 服务设施用地R22 3.20 1.69 1.28

幼儿园R221 1.97 1.04 0.79

菜市场R222 0.47 0.25 0.19

社区中心

R223

0.75 0.40 0.3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2.98 12.17 9.19

其中

行政办公用地A1 4.36 2.31 1.74 文化设施用地A2 1.75 0.93 0.70

其中

图书展览用地A21 0.87 0.46 0.35

文化活动用地A22 0.88 0.47 0.35 教育科研用地A3 14.64 7.75 5.86 其中

高等院校用地A31 4.08 2.16 1.63

中小学用地A33 5.08 2.69 2.03

科研用地A35 5.49 2.91 2.20 医疗卫生用地A5 1.68 0.89 0.67 其中医院用地A51 1.68 0.89 0.67 社会福利用地A6 0.54 0.29 0.22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12.39 6.56 4.96

其中商业用地B1 1.81 0.96 0.72

商务用地B2 9.45 5.01 3.78

娱乐康体用地B3 1.12 0.59 0.45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34.01 18.01 17.23

其中

城市道路用地S1 33.36 17.67 16.97 交通场站用地S4 0.65 0.34 0.26

其中

社会停车场用地

S42

0.65 0.34 0.26

U 公用设施用地0.45 0.24 0.18

其中

安全设施用地U3 0.45 0.24 0.18 其中消防用地U31 0.45 0.24 0.18

G 绿地与广场用地37.28 19.75 14.91

其中公园绿地G1 28.53 15.11 11.41 防护绿地G2 3.18 1.68 1.27 广场用地G3 5.57 2.95 2.23

小计城市建设用地H11 188.8 100.00 79.15

水域面积7.00 - --

总计新区总面积195.80 -- -- 附则三: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地块编号用地性质地块面积

(hm2)容积率建筑面积

(㎡)

建筑密度

(%)

绿地率

(%)

建筑限高

(m)

建筑类型控制停车位

数量

(个)

居住

户数

(户)

居住人

数(人)山西省榆社县城局部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A地块

A1-1 A35 5.4 1.50 81000 30 35 18 多层405

A1-2 G1 0.5 0.10 500 10 50 3 低层- - - A1-3 R21 5.4 1.50 8100020 45 18 多层537 537 1700 A1-4 B1 1.6 3.00 48000 50 30 20 多层- - - A2-1 R22 0.5 0.80 4000 40 40 10 多层- - - A2-2 G3 0.3 - - - 50 - - - - - A2-3 R22 0.3 0.80 2400 32 36 6 低层- - - A2-4 R21 8.8 1.40 123200 20 45 18 多层883 953 3000 A2-5 G1 0.5 - - - 80 - - - - - A2-6 E1 0.2 - - - - - - - - - A2-7 G1 1.4 0.10 1400 10 80 3 低层- - - A2-8 S3 0.7 0.10 700 21 30 6 低层- - - A2-9 U3 0.5 0.80 4000 24 30 10 低层- - - A3-1 A33 3.0 0.80 15000 25 35 20 多层- - - A3-2 A34 4.0 1.20 48000 27 35 20 多层/小高层- - - A3-3 R21 3.5 1.20 42000 20 45 18 多层348 348 1200 A3-4 G2 0.5 - - - 80 - - - - - A3-5 E1 0.1 - - - - - - - - - A3-6 G2 0.5 - - - 80 - - - - - A3-7 R11 3.8 1.00 38000 23 50 10 低层141 94 300 A4-1 G1 2.1 0.10 2100 10 80 3 低层- - - A4-2 E1 1.1 - - - - - - - - - A4-3 G1 2.2 0.10 2200 10 80 3 低层- - - A5-1 G2 0.2 - - 80 - - - - - A5-2 A1 4.3 2.50 107500 35 40 50 高层- - - A5-3 G2 0.2 - - - 90 - - - - - A5-4 G1 1.4 - - - 80 - - - - - A5-5 A2 0.9 0.50 4500 40 30 10 低层- - - A5-6 G3 1.1 - - - 46 - - - - - A5-7 A2 0.9 0.50 4500 40 30 10 低层- - -

山西省榆社县城局部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B地块

B1-1 G1 1.2 0.10 1200 10 80 3 低层- - - B1-2 E1 1.5 - - - - - - - - - B1-3 G1 1.2 0.10 1200 10 80 3 低层- - -

B1-4 B3 1.1 1.10 12100 32 50 10 低层- - - B1-5 G1 0.5 0.10 500 10 80 3 低层- - - B1-6 E1 0.2 - - - - - - - - - B1-7 G1 0.5 0.10 500 10 80 3 低层- - - B1-8 B2 2.4 3.00 72000 50 30 16 多层- - - B2-1 E1 0.7 - - - - - - - - - B2-2 B1 0.7 2.20 15400 45 30 9 低层- - - B2-3 B1 0.9 2.20 19800 45 30 9 低层- - - B2-4 B1 0.9 2.20 19800 45 30 9 低层- - - B2-5 R21 3.9 1.70 66300 20 41 33 多层/中高层- - - B2-6 G2 0.4 - -- 80 - - - - - B2-7 G1 0.9 - -- 80 - - - - - B2-8 B1 0.9 2.20 19800 45 30 9 低层- - - B3-1 G2 0.4 - - - 80 - - - - - B3-2 B1 0.6 3.00 18000 45 30 20 多层- - - B3-3 B1 0.7 3.00 21000 45 30 20 多层- - - B3-4 B1 1.2 3.00 36000 45 30 20 多层- - - B3-5 G3 0.7 - - - 50 - - - - - B3-6 R21 3.9 1.70 97500 20 41 33 多层/小高层560 560 1960 B4-1 E1 0.6 - - - - - - - - - B4-2 R22 0.3 1.50 4500 32 30 15 多层- - - B4-3 G3 0.4 - - 46 46 - - - - - B4-4 G1 0.6 - - - 80 - - - - - B4-5 R21 5.2 1.20 62400 20 45 18 多层640 824 2884 B4-6 R22 0.9 0.80 7200 35 40 10 低层- - - B4-7 G2 0.5 - - - 80 - - - - - B5-1 G2 0.5 - - -- 80 - - - - - B5-2 A32 2.0 0.50 10000 25 35 15 多层11 - - B5-3 B1 0.3 2.50 7500 45 30 20 多层- - - B5-4 R21 5.3 1.20 63600 20 45 18 多层530 530 1862 B5-5 B1 1.2 2.00 24000 45 30 6 低层- - - B5-6 G3 0.9 - - - 50 - - - - - B6-1 G2 0.6 - - - 80 - - - - - B6-2 R21 9.8 1.20 117600 20 45 18 多层924 740 2590 B6-3 B1 1.0 2.00 20000 45 30 10 低层- - - B6-4 G1 0.4 0.10 400 10 70 3 低层- - - B6-5 G2 0.5 - - - 80 - - - - -

山西省榆社县城局部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C地块

C1-1 G1 0.3 0.10 300 10 80 3 低层- - - C1-2 G1 0.5 0.10 500 10 80 3 低层- - - C1-3 G1 2.4 0.10 2400 10 80 3 低层- - - C1-4 G1 3.5 0.10 3500 10 80 3 低层- - - C1-5 G1 4.1 0.10 4100 10 80 3 低层- - - C1-6 E1 2.2 - - - - - - - - - C2-1 G3 0.7 - - - 50 - - - - - C2-2 B1 1.3 3.00 39000 45 30 20 多层- - C2-3 B1 0.7 3.00 21000 45 30 20 多层

C2-4 B1 0.7 3.00 21000 45 30 20 多层

C2-5 R21 4.0 1.70 85000 20 41 33 多层/小高层600 645 2258 C2-6 B1 0.3 2.30 6900 50 30 15 多层- - - C3-1 R21 5.0 1.20 6 20 45 18 多层500 500 1700 C3-2 G3 0.3 - - - 50 - - - - - C3-3 G1 2.3 0.10 2300 10 80 3 低层- - - C3-4 A6 0.5 0.60 3000 40 40 10 低层- - - C4-1 G1 0.6 - - - 80 - - - - - C4-2 E1 0.9 - - - - - - - - -

C4-3 G1 0.7 - - - 80 - - - - - C4-4 R11 4.5 1.00 45000 23 50 10 低层165 110 388 C5-1 G3 0.9 - - - 50 - - - - - C5-2 B1 0.3 2.50 7500 45 30 6 低层- - - C5-3 A4 1.6 1.20 19200 30 40 24 多层/小高层- - - C5-4 R21 5.3 1.20 63600 20 45 18 多层537 537 1879 C6-1 G3 0.2 - - - 46 - - - - - C6-2 R22 0.2 1.00 2000 32 36 6 低层- - - C6-3 R22 0.7 0.80 5600 28 40 10 低层- - - C6-4 R21 10.5 1.20 126000 20 45 18 多层1070 1070 3660 C6-5 G1 0.5 - - - 80 - - - - - C6-6 E1 0.5 - - - 80 - - - - - C6-7 G1 0.7 - - - - - - - - -

附则四:土地使用兼容性表

用地类型建设项目居住用地R 公共设施用地C 工业用地M 仓储用地W 对外交通用地T

道路广场

用地S

U

绿地G 一

R

1

R

2

R

3

B

2

B

1

A

2

A

5

A

4

A

3

A

7

A

8

M

1

M

2

M

3

M

9

W

1

W

2

W

3

W

9

T

1

T

2

T

4

T

5

T

9

S

1

广

S

2

S

3

G

1

G

2

住宅建筑低层住宅●●●×××××××××××××××××××××××××××多层、小高层住宅○●●×××××××××××××××××××××××××××高层住宅○●○×××××××××××××××××××××××××××

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教

托幼机构●●●○○○○×○××○××○×××××××××××××××小学●●●××○○×○××○××○○××○×××××××××××普通中学●●●××○○×○××○××○○××○×××××××××××商

市场●●●×○××××××○○×○○××○×××××××××××社区配套商业网点●●●×○○○○○××○○×○○××○×××××××××××医

门诊所●●●○○○○●○××○○×○○××○×××××××××××社区卫生中心●●●○○○○●○×○○○×○○××○×××××××××××文

青少年、老年活动站●●●○○●●○●×○○○×○○××○××××××××○××社区健身活动场所●●●○○●○○○××○○×○○××○×××××××××××市

变配电所●●●●●●○○○×○●●●●●○●●○○○○××○○●○×公共厕所●●●●●●●●●○●●●●●●●●●●●●●○○●●●○○燃气站、供热交换站●●●○○○○○○×○○●●○○○○○××××××××●××公共停车场(库)、公交场站●●●●●●○○○×○●○○●●×●●○○●●○○●●●○○行

居委会●●●○○○○○○×○○○×○×××××××××××××××物业管理、综合服务(环卫、绿化)

管理房

●●●○○○○○○×○○○×○×××××××××××○×××

居住区级办

行政办公建筑×○○●○○○○○×○○○×○○×○○○○××××××○××一般办公建筑、商业写字楼、商办综

合楼

○○○●●●○○○××○○×○××○×○○××××××○××

综合商场×○○○●××××××○○×○○×○○×××××××××××银行、证券交易所及保险公司×○○○●○×××××○○×○×××××××××××××××一般旅馆、招待所及其附属设施×○○○●○○×○××○××○○××○×××××××××××旅游(三星级以上)宾馆、度假村及

其附属设施

○○○○●○××××××××××××××××××××××××

注:1、●表示允许建设;×表示禁止建设;○表示有条件建设,具体由规划部门根据实际用地情况及周边环境确定是否可兼容建设。

2、上述表中未列出的其它建设用地不能安排与其用地性质不同的建设项目。

附则五:名词解释

地块边界线:

指某个建设项目实际的建设用地范围,其所围合成的封闭空间为地块面积。

建筑控制线:

指限定地块内的建筑建造范围的界限,建筑控制线由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和建筑后退用地边界线组成,当地块沿道路时,建筑控制线即为建筑

后退道路红线。建筑控制线的规定是为了保证地块内的公共开放空间、共同通道以及各地块建筑之间的合理间距。

80%建筑贴线:

指沿街建筑墙体至少有80%保持在同一个竖向平面上划定的控制线。

陆域控制线:

指为保证河道两岸防洪正常通行或其它要求而划定的控制线。

容积率:

指建筑物总建筑面积与该项目地块面积的比值。现行的容积率是指建筑物地上建筑面积与该项目规划使用土地面积之比。地下建筑作为设备、车库时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计算公式:FAR=总建筑面积/地块面积

建筑密度:

指建筑物底层占地面积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率(用百分比表示)。在本规划中指建筑底层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计算公式:建筑密度=建筑基底面积/地块面积

绿地率:

指规划用地中绿化用地面积与该建设项目规划使用土地面积之比。

计算公式:绿地率=绿化用地面积/地块面积

绿地控制线:

指地块四周与地块边界线的绿化后退线,它同时也可作为地块开发建设的围墙线。

机动车出入口方位:

指建议地块设置机动车出入口的位置方位。

禁止机动车开口路段:

为保证安全行车,地块内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必须退让道路交叉口一定距离而设置的封闭界面。

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文本

控规文本标准化文件 注意:若地方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定,则文本形式与内容深度按照地方规定来。 注意:不同规划项目会有相应表达重点及增减内容。如旧城改造、工业园区要突出其特殊性。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文本第一条一般应阐明规划编制目的。 范例: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一步深化完善××××××(如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明确本编制区未来发展方向及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协调各专业、各部门的需求和规划管理的要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规定,结合××××××的实际情况,特编制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国家规范,城乡规划法及道路交通规范等,二是地方规范,编制区所在省、市、县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三是与编制区相关的上层规划,如总规、分区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注意:1、下位规划、同级控规不能作为规划依据 2、规划依据应注明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时间,政府文件应注明文号,相关规划应注明规划期限 3、上层次规划须经法定程序批准 范例: 本规划涉及的控制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现有的相关标准、规范,针对编制区的开发、建设、管理而制定的,对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省及××××××市有关的 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2)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版) 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6.《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1) 7.《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7号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 第7号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已经第64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日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出让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应当按照《城乡规划法》第六条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

设活动是否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行为。 第二章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六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七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第八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当地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历史文化遗产、公共安全以及土地权属等因素,满足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需要,妥善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第九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城市、镇总体规划,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十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二)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

关于明确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和修改程序的通知

关于明确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和修改程序的通知 (佛规通[2008]81号) 各分局: 为了提高规划管理行政效能,规范城市规划的审批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现对由各区负责组织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和修改程序明确如下: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程序 (一)专家评审和公众参与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完成后,由属地规划分局组织初步审查,并组织专家评审和公众参与工作。 (二)区政府审查阶段:属地规划分局复核修改完善后的规划成果报区政府审核,由区政府报市政府审批。 (三)市政府审批阶段: 1.市规划局审查阶段:市政府批转市规划局启动审批程序,由市规划局牵头征求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并组织审查意见。 2.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阶段:市规划局提交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 3.市政府批准阶段:经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市规划局复核修改完善后的规划成果报市政府批准。 (四)批后公告和备案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属地规划分局应按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进行批后公告,并做好备案和存档工作。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程序 符合法律法规要求需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作出重大调整的,由属地规划分局提出对控规调整的报告,经市规划局同意调整后,由具备相应城市规划资质的单位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方案,并按照上述报批程序报批。 请你们按照上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报批和修改程序开展相关工作,切实抓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审批和实施管理。今后法律、法规或上级政府有新的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我局。 附件: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流程示意图

控制性详细规划样本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 1.控制性详细规划 定义: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以对地块用地使用控制和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和都市设计引导、市政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以及交通活动控制和环保规定为重要内容,并针对不同地块、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用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等方式对各控制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和定界控制和引导。 2.控制性详细规划作用: 2.1承上启下,强调规划延续性。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价值即在于“承上启下”。 2.2与管理结合、与开发衔接,作为都市规划管理根据。 2.3体现都市设计构想。控制性详细规划可将都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中宏观都市设计构想,以微观、详细控制规定加以体现。 2.4都市政策载体。 3.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特性: 3.1通过抽象表达方式实现规划意图 3.2具备法律效应和立法空间 3.3综合性

3.4刚性和弹性相结合控制方式 3.5规划性和引导性结合 3.6通则式与判例式结合 3.7动态控制与互相转化也许(兼容性规定) 3.8强制性内容提出 4.控制性详细规划目的: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目的是指在都市总体规划指引下。 4.1明确所涉及地区发展定位,与上位都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中相应内容相衔接,使之可以进一步分解和贯彻,拟定该地区在都市中分工。 4.2根据上述发展定位,综合考虑现状问题,已有规划、周边关系、将来挑战等因素,制定所涉及地区都市建设各项开发控制体系总体指标,并在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方面配制上贯彻到各地块,为实现所涉及地区发展定位提供保障。 4.3为各地块制定有关规划指标,作为法定技术管理工具,直接引导和控制地块内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5.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 是通过指标制定来实现,其核心内容是其各项控制指标,可以分为规定性控

宁乡县灰汤镇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 区位条件 (2) 1.2 自然与文化资源 (2) 1.3 核心区现状分析 (3) 第二章规划原则、目标和指导思想 (5) 2.1 规划编制依据 (5) 2.2 规划思想 (5) 2.3 规划目标与原则 (5) 第三章规划区功能与人口规模 (7) 3.1 环境容量分析 (7) 3.2 主体功能区规划 (8) 3.3 人口规模预测 (9)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 (11) 4.1 布局原则 (11) 4.2 规划结构 (11) 4.3 用地规模 (11)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12) 5.1 交通规划策略 (12) 5.2 道路网格局 (12) 5.3 对外交通规划 (12) 5.4 核心区交通规划 (12) 5.5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13) 5.6 停车场规划 (13) 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 (15) 6.1 居住用地总体布局 (15) 6.2 居住组团规划 (15) 6.3 居住建筑风貌控制 (15) 6.4 居住区配套设施 (15) 第七章公共设施规划 (17) 7.1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17) 7.2 商业用地布局 (17) 7.3 旅馆业用地布局 (17) 7.4 休疗养用地布局 (17) 7.5 文化娱乐用地布局 (17) 7.6 非市属办公用地布局 (18) 第八章绿地水系与景观规划 (19) 8.1 景观格局 (19) 8.2 绿地系统规划 (19) 8.3 水系蓝线与防洪规划 (19) 第九章土地开发管理与控制指标 (21) 9.1 土地利用要求 (21) 9.2 开发时序 (21) 9.3 开发控制指标 (21) 第十章城市设计引导 (23) 10.1 整体空间设计要求 (23) 10.2 建筑设计 (23) 10.3 环境景观控制 (24) 10.4 附属设施配置引导 (24) 第十一章度假旅游策划 (26) 11.1 整体旅游特色定位 (26) 11.2 度假旅游开发策略 (26) 11.3 旅游项目策划 (26) 第十二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28) 12.1 给水规划 (28) 12.2 排水规划 (28) 12.3 雨水规划 (28) 12.4 供电规划 (29) 12.5 通信规划 (30) 12.6 燃气规划 (30) 12.7 环卫设施规划 (30) 12.8 管线综合规划 (30) 12.9 消防规划 (31) I

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路线图文

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路线 1 设计思路 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图 前期策划(重点1)--现状调研(重点2)--方案编制(重点3)--汇报论证(重点4)--报批归档(重点5)--质量与服务保障(重点6) ????重点详解 重点1:前期策划 1、项目组成立,内部分工,责任到人,总体工作计划安排;

2、副总、项目负责人主持,台州市总规、椒江区分区规划与地方控规编制技术规范文件学习,理解与常规不同之处,并留有记录; 3、针对下陈、三甲片区的区域协调、功能定位及较复杂的现状条件,编制系列调查表格和调查要求规则,并经副总、项目负责人修改确定,重点开展对企业和农村社区的问卷调查; 4、根据控规编制工作的一般规则,提出需甲方提供的资料清单和配合事宜。 重点2:现状调研分析 1、接收甲方提供的地形图,调研外围及内部已确定的“六线”(道路、绿地、河道、文保、市政、高压下走廊)和背景资料; 2、听取当地有关部门对片区概况、发展态势及有关规划、近期建设动向和相关专业规划的介绍; 3、进行系统的土地利用、产权属性和建筑、风貌景观等开展田野调查,根据制订的调查规则进行图上作业、标注、拍照等,同时对重要企事业单位、大用地单位、重要建筑、可能进行规划调整的产权单位和设施进行发展调查; 4、系统对所属政府有关部门、业主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如人口、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大单位等; 5、系统对相关规划及管理信息进行调查; 6、进行土地利用等现状图件的电子版汇总制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充调查。 重点3:方案编制 1、编制现状调研分析报告,进行院内部讨论交流,重点在与城市关系和片区理解,上位与周边规划关系研讨,类似案例研究; 2、对发展思路、空间布局进行多方案比较,要求参加的规划专业人员均应提供一个以上方案,并进行内部交流,在此基础上汇总形成概念性初步方案;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法定图则(讲演稿)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法定图则 李迅 (2004年6月17日) 1.什么是控制性详细规划 2.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与适用范围 4.如何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程序、内容、深度、成果表达) 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特点 6.法定图则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7.法定图则编制、审批、实施制度 8.法定图则编制方法(内容和深度) 9.法定图则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比较

1.什么是控制性详细规划 我国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落实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意图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规定各类用地适建情况,强化规划设计与管理结合、规划设计与开发衔接,将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要求,转化为微观控制的转折性规划编制层次。自1988年温州、桂林等城市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时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经过几年各地的全面推行和实践,证明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编制层次。同时,我国于1991年10月颁布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已经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详细规划编制阶段中的第一编制层次。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9月3日建设部令第14号发布)第二十一条规定,“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第二十二条规定,“根据城市规划的深化和管理的需要,一般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知道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要求,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 2.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2.1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的背景 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程序,以前基本为“总体—分区—详细”这样一个模式,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吸取国内外有益经验、不断适应新形势,使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程序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因此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完整版)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包含哪些内容呢

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包含哪些内容呢? 1、用地性质 2、用地地块划分 3、适建性、兼容性确定 4、各级道路红线位置、控制点、标高 5、市政设施配套情况,定位 6、与图则配套的地方规定。 7、每个地块内的建筑控制,包含一般经济指标、出入口位置、建筑限高(城市天际线)、建筑色彩规定等。 估计还有更多,随着逐步深入学习,将持续更新。 总之,我们应该明确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内容、分区规划的内容、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编制情况,针对各自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包含的内容,确保编制的控规能适用于规划局日常的规划管理工作。 另外,我们必须研究的就是控规的编制单元确定,如何能在能在管理中进行弹性调整。因为我国没有类似美国的开发权转让制度,而国土管理部门片面强调土地节约原则及鼓励向空中要地的做法加剧了对控规的侵害,因此如何科学地公平公正的做好弹性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对编制单元内的建筑容量、环境容量、人口容量、公建设施配套等做好平衡,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规划的综合性研究为基础,以数据控制和图纸控制为手段,以规划设计与管理相结合的法规为形式,对城市用地建设和设施建设实施控制性的管理,把规划研究、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结合在一起的规划方法。控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件和附件。图件由图纸和图则两部分组成,规划说明、基础资料和研究报告收入附件。

2008年《城乡规划法》实施,将控规纳入法定规划,城市和镇都必须编制控规,经依法批准的控规具有法定效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和出让均应该符合控规要求;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依法批准的控规既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也是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依据。控规既能控制市场开发行为,避免市场失效,也能控制行政行为,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但是,控规理论自身还不够完善,编制水平各地差距较大,编制方式也不尽相同。《城乡规划法》要求控规全覆盖,实际操作中有一次全覆盖、分区分期编制、根据出让情况临时编制小地块控规等多种。一次性全覆盖统观全局、整体性好,各项配套设施能够全盘考虑,但也有研究不足、针对性不强、编制粗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等缺点。根据项目情况编制小地块控规优缺点正好相反,针对性强但缺乏全局观念,三大设施难以配套到位。以上两种方法对大城市弊端尤为突出。分区分期编制控规综合了上述方法的优点,既能纵观全局,也加强了各区域的针对性研究,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既考虑控规的普适性,也考虑针对性,强调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全国编制控规较好的城市均采用分区分期编制方法,如北京市中心城共1088平方公里,划分成33个片区(平均约30平方公里)、300个街区(平均约3平方公里)、3万多个地块(3公顷左右)。各分区一次编制,逐步深化,分期审批,定期评估并进行动态维护,不断将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城市规划及建设上来。 就合肥市而言,控规编制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2004年)以《城市规划法》实施为标志。《城市规划法》自1990年实施后,合肥市即启动了控规的编制工作。初期,主要结合道路改造和建设,编制道路两侧地区的控规,如马鞍山路地区控规等。中期,结合城市改造成片地区编制控规,如南七地区控规等。后期,即2000年以后,主要针对新区建设编制控规,如政务文化新区控规、望湖城地区控规等。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整理版仅供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7号《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已经第64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日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第六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七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第八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当地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历史文化遗产、公共安全以及土地权属等因素,满足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需要,妥善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第九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城市、镇总体规划,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十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二)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 (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的用地规模、范围及具体控制要求,地下管线控制要求; (四)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紫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等“四线”及控制要求。 第十一条编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管理要求,以及社区边界、城乡建设要求等,将建设地区划分为若干规划控制单元,组织编制单元规划。 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或者减少控制要求和指标。规模较小的建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与镇总体规划编制相结合,提出规划控制要求和指标。 第十二条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编制完成后,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30日。公告的时间、地点及公众提交意见的期限、方式,应当在政府信息网站以及当地主要新闻媒体上公告。 第十三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分期、分批地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心区、旧城改造地区、近期建设地区,以及拟进行土地储备或者土地出让的地区,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十四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成果由文本、图表、说明书以及各种必要的技术研究资料构成。文本和图表的内容应当一致,并作为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 第十五条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

对接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的城市设计管控方法探索——以无锡市区为例

对接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的城市设计管控方法探索——以无锡市区为例 发表时间:2020-04-09T07:52:42.175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22期作者:赵毅 [导读] 本文尝试探索城市设计“图则怎么画”和“规划怎么管”的问题,以标准图则的形式提供转译标准,将城市设计管控纳入控规为主的规划管控体系,落实城市设计意图,支持城市设计领域的日常规划管理活动。 赵毅 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摘要:本文尝试探索城市设计“图则怎么画”和“规划怎么管”的问题,以标准图则的形式提供转译标准,将城市设计管控纳入控规为主的规划管控体系,落实城市设计意图,支持城市设计领域的日常规划管理活动。 关键词:城市设计管控;城市设计图则;城市设计成果转译;无锡市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城市设计日益重视,城市设计管控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中。许多城市往往是先完成了若干地区的城市设计编制项目,之后才陆续研究和实施城市设计管控的相关内容。常见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在规划层面进行管控,将城市设计规划意图落实在地块规划条件之中,进一步指引具体项目的建设。 就体系而言,现有总规-控规为主的法定规划体系业已成熟,城市设计管控应当与之充分结合;就内容而言,城市设计成果应进行标准化转译,从管理到使用上跨越设计方案的表达,实现可读、可用、易用的目标。 2.国内相关研究及做法探索 2.1 梳理层次,对接法定规划管控环节 梳理城市设计的层次,将各层次城市设计与总规-控规-修详(建设实施)的法定规划体系相互衔接是近年相关研究的共识。《城市设计技术管理基本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将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区段、地块和专项四个大类,前三类与法定规划的层次一一对应。 以上海为例,按照现有城市规划体系,结合不同尺度的管控要素特征,将城市设计管控工作划分为总规阶段、控规阶段以及建设实施阶段三个阶段。总规阶段划分为市域层次与区县层次;控规阶段划分为地区层次与街区层次。总规与控规阶段可针对特定对象及特定范围进行专项城市设计。建设实施阶段按照管控对象,分为建筑项目、公共开放空间、市政设施、环境设施四种类型。各阶段与层次对应不同的设计范围、典型尺度、设计类型与管控途径,主要设计管控内容各有侧重。相关管控要素通过规划设计全过程进行层层落实,并在建设实施阶段结合《上海市城市设计导则》,在不同类型与等级的地区,进行差异化管控。 2.2 编制城市设计图则,同步审批 在图则方面,将城市设计要素以附加图则的形式和控规一并纳入建设审批条件,为城市设计图则赋予法定性。 以上海市为例,协调制度与机制可以促成规划管理各环节统一思想,领会城市设计成果的意图,确保城市设计的审批成果切实可行,核心地区形成贯穿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的管控协调体系,明确城市设计作为附加图则与控规共同纳入土地出让合同。附加(城市设计)图则与控规图则范围、比例尺均相同相同,视城市设计管控要素的多寡可以绘制多张城市设计图则。 以南京市为例,南京出台《南京市出让地块城市设计工作暂行规定》,明确特定意图区地块出让须城市设计图则;一般地区采用文字通则要求;城市设计图则可直接纳入出让条件;已批地段城市设计须形成城市设计图则并报审。同步出台的《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技术标准(试行)》关于图则内容和标准图层给予明确的规定,根据该标准可直接进行城市设计要素的落实和城市设计成果转译。 3.实践案例:无锡市区城市设计管控体系及图则的研究 3.1 管控体系研究 参照上海、南京等城市的管控方法,无锡市区将城市设计管控体系对接法定规划各层次: (1)总体城市设计和片区城市设计对接无锡市区、各行政区和功能区、新市镇的总体规划,确定无锡总体风貌定位和空间格局,明确重要特色意图区、特色空间要素、城市空间基底等方面宏观控制要求,并作为正式成果的组成部分纳入相应总体规划;

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

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 (2012年修订) 1、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省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的指导,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我省实际,对2006年颁布的《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进行修订,制定本导则。 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城市(含县城,下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其中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需符合本导则四、六、七的规定,并根据镇的规模和具体情况,参照执行九、十、十二、十三等有关内容的要求。 3、基本原则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依据城市、镇总体规划,落实并协调相关专项规划要求; (2)统筹兼顾,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 (3)合理、综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统筹规划; (4)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贯彻落实交通引导、低碳生态等要求; (5)处理好规划刚性与弹性的关系,并体现规划的经济性和可实施性; (6)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障公共利益,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功能。 4、其他规定 (1)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不得违反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规定,规划所依据的基础资料须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要求。 (2)各市可结合当地实际和工作需要,在本导则的指导下制定相关技术细则或规定,其内容应当与本导则相衔接。 1、划分目的 为了便于全面系统地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化、落实城市、镇总体规划的意图,形成系统有序的城市规划控制引导体系,应将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划分为若干编制单元,以此组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项目。 2、划分原则 (1)地域完整

01-增城市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增城市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前言 增城市石滩镇是广东省的中心镇,是广州市确定的2003年首批重点建设的五个中心镇之一,重要的地理区位和巨大发展潜力使其成为广州市近期发展的热点地区之一。 石滩历来重视规划工作,并十分注意规划的实施和安排,2005年8月份,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的《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已经通过广州市规划局的终审,进入实施过程中。目前,许多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还在推进,石滩新城区的建设成为建设新石滩的重点。 为了切实推进石滩新镇区的城市建设,尽快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土地的开发,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受石滩镇人民政府委托,开展石滩镇新城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在规划过程中,增城市石滩镇各级政府和领导都十分重视,给予项目组极大的方便和支持,同时,也为项目的规划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谨此表示衷心感谢。 第一章规划背景 石滩地处增城市南部快速发展区,北部紧邻增城市区,南部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大市东莞一江之隔,是广州产业东移的主要阵地之一,直接接受广州,东莞的辐射。近年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石滩旧镇区位于广深铁路以北,增江河以西,增滩公路以东,由几个村庄聚合而成,镇区面积狭小,道路狭窄,功能混乱,村镇混杂,城市面貌落后,不能起到中心镇应有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也不能满足新时期石滩经济大发展的需要。 另外,改造旧镇区涉及面广,成本高,且旧镇区不能充分体现石潍中心镇区的新面貌,因此,在合适的地方建设新镇区,提升石潍的中心镇功能,以增强石滩的辐射和吸引作用十分必要。 石滩镇总体规划已就石滩新城区的选址做了安排。新镇区位于旧镇区以北,增滩路东南侧,增江河以西,交通便利,有旧镇区的依托,且地势低平,景色秀丽。 目前,围饶新城区的开发,许多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开展,如增江河堤,东西向主道和南北向主干道的建设等。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新城区的建设,建造21世纪具有石潍特色的新型城区,对新城区做控制性详细规划就且得既必要且迫切。 石滩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就在此背景下展开。 第二章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4.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2005.6) 5.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7.《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三章现状条件分析 一、区位分析 规划区位于增滩公路东侧,增江以西,北部与郑田工业区隔广惠高速公路相邻,南面与石滩镇元洲村隔江相望,规划范围约4.08平方公里。 规划区现状人口约3000人,其中仙塘村1230人,顾屋村1882人。 新区周边环境优美,地块分布较为完整,是理想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且新区与旧镇区紧密相连,是旧镇区的自然延伸,易于接受旧镇区的辐射,形成新区。

控制性详细规划_居住区用地平衡表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控制性详细规划居住区用地平衡表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与分析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定义、内容、成果、审批一.定义,内容:控制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和综合开发、土地有偿使用的依据。主要内容包括:详细确定规划地区各类用地的界限和使用范围,提出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规划交通出入口方位、建筑后退红线等;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的用地界限;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细则。这一阶段的城市景观、形象设计主要依照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景观设计要求,提出各项景观建设标准和用于景观设计的各项控制指标,指导下一阶段景观设计。二.成果:(一)位置图。图纸比例不限;(二)用地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分类画出各类用地范围(分至小类),标绘建筑物现状、人口分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必要时分别绘制;(三)土地使用规划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画出规划各类使用性质用地的范围;(四)地块划分编号图。图纸比例1/5000,标明地块划分界线及编号(和本文中控制指标相对应);(五)各地块控制性性详细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图纸标绘以下内容:1.规划各地块的界线,标注主要指标;2.规划保留建筑;3.公共设施位置;4.道路(包括主、次干道、支路)走向、线型、断面,主要控制点坐标、标高; 5.停车场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界线;(必要时4、5 两项可单独绘制)。(六)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图。标绘各类工程管网平面位置、管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三.审批:应该由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6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确定的意义、如何确定、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规定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泊车位及配套服务设施,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指导性指标:入口容量,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等,其他环境要求。意义:62. 容积率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城市总体规划 强制性内容的思考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城市总体规划 强制性内容的思考 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建设单位和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利用土地,进行工程建设必须依法取得城市规划主管部门颁发的规划许可方能进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查土地利用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对符合城市规划的项目颁发规划许可,这是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的基本制度。 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都是法定规划,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上位规划和下位规划的关系。下位规划是对上位规划的深化、细化和具体化,下位规划应服从上位规划。上位规划是下位规划编制的依据。从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性质、作用、内容来看,城市总体规划是属于战略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属于战术性的(操作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我国法定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重要层次是城市规划科学的巨大进步。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具体规划与建设实施之间从战略性控制到实施性控制的核心层次和重要手段,是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发展最直接的法定依据,也是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实施规划管理最为直接的法律依据。 从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控制性详

细规划在编制中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调整总体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具有一定普遍性。按照有关规定,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城市人民政府必须组织论证,就调整的必要性向原规划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调整(《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年8月29日建设部颁发),这一规定基本上没有得到执行落实。从国家到地方(省主管部门)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一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是违规,问题突出,必须查处;二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应区别对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科学的角度,应坚持实事求是,本人更倾向于后者。 一、应当允许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予以适当调整,这个裁量权应当是地方政府的。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城市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第一,城市总体规划属于战略层面,其内容、深度的规定有很多是概括性的要求,很多内容做不到具体指导实施、引导和调整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达到这种要求和深度只能是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去深化、具体化和实现。第二,由于小比例尺地形图的限制,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也难以对各类性质用地边界具体确定,包括总体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城市用地性质(包括用地兼容)、用地

某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doc

****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成都分院2008.02 1 第一章现状概况一、区位关系及规划范围 1、区位关系 **区位于**镇镇区东西两侧,是**镇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318国道穿境而过,西距天全12公里,东距雅安市区26公里。2、规划区用地范围 **区分为**片区和思经片区,**片区用地范围北至土地堂,西至**大桥,东至切山三级水坝,南至盐水岩,面积2.58平方公里。思经片区用地范围北至思经河,东到思经路,西邻思经乡,南到思经路,面积为0.33平方公里。 二、现状概况 1、**区基本情况。区属于山地丘陵地带相间地带,**片区自然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形整体起伏变化不大,局部有陡坎,平均海拔在650~720m,其用地大部分为农田。规划区内现有**110kV变电站,沿凤阳大道两侧形成汽车修配及商业小店铺。**城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已将**镇作为建材及食品加工区。同时工业区也是未来**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经片区现状用地属思经河冲击平地,主要为农田、村镇用地,现有思经乡政府、思经小学等单位,基础设施主要有思经水厂、35KV变电站等。

2、天全工矿企业基本情况:区内现有工矿企业有年产量70万吨的治权水泥厂、年产量为20万吨的二郎山水泥厂、琼雅工业硅等20多家工矿企业,年产值约2亿元。三、**区开发建设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 A、区位优势。**区地处雅安与**城的经济发展轴上,地理区位优越。 B、资源优势。**镇周边矿产资源丰富,同时区靠近天全河,取水方便,并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要求。区内已建成**110kv变电站,电力得到保证。 C、依托旧镇,开发新区。**区配套的居住用地及生活服务设施由**镇统一安排。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D、用地较平坦,有满足区用地规模,且已有一定的基础设施。 2、不利因素 A、**区涉及部分拆迁企业和居民区,拆迁补偿投入资金较大。 B、**110kV变电站虽能对工业区开发建设有利,但高压线走廊对用地布局有一定影响。 第二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二〇一一年六月

目录 1.总则 (1) 1.1.目的和依据 (1) 1.2.适用范围 (1) 1.3.基本要求 (1) 1.4.编制范围 (1) 1.5.规划原则 (2) 1.6.编制深度 (2) 1.7.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制性内容 (2) 2.术语 (4) 3.土地使用 (7) 3.1.规划导向 (7) 3.2.用地分类 (7) 3.3.混合用地 (12) 4.开发强度 (15) 4.1.规划导向 (15) 4.2.控制方法 (15) 4.3.中心城及宝山新城、闵行新城、虹桥商务区等的开发强度控制 (15) 4.4.其它城镇的开发强度控制 (16) 4.5.地块容积率的确定 (17) 4.6.其它用地开发强度控制 (17) 5.空间管制 (18) 5.1.规划导向 (18) 5.2.空间景观构架 (18) 5.3.建筑高度 (21) 5.4.建筑界面 (22) 5.5.公共空间 (23) 5.6.风貌保护 (23) 5.7.地下空间 (24) 5.8.其它 (25) 6.住宅 (26) 6.1.规划导向 (26) 6.2.基本要求 (26) 6.3.具体标准 (26)

7.公共服务设施 (28) 7.1.规划导向 (28) 7.2.基本要求 (28) 7.3.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28) 7.4.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30) 7.5.基础教育设施 (32) 8.生态环境 (34) 8.1.规划导向 (34) 8.2.基本要求 (34) 8.3.生态建设 (34) 8.4.防护距离 (35) 9.综合交通 (37) 9.1.规划导向 (37) 9.2.基本要求 (37) 9.3.道路系统 (38) 9.4.轨道交通系统 (41) 9.5.交通枢纽 (42) 9.6.常规公交 (43) 9.7.出租车 (44) 9.8.加油(气)站 (44) 9.9.静态交通 (45) 9.10.慢行系统 (46) 9.11.地块机动车出入口控制 (47) 10.市政设施 (48) 10.1.规划导向 (48) 10.2.基本要求 (48) 10.3.给水 (48) 10.4.雨水 (50) 10.5.污水 (51) 10.6.供电 (52) 10.7.燃气 (54) 10.8.通信 (55) 10.9.邮政 (55) 10.10.环卫 (56) 10.11.水系 (57) 10.12.市政设施的设置方式 (58) 11.防灾避难 (60) 11.1.规划导向 (60) 11.2.基本要求 (60) 11.3.防洪除涝 (60)

完整word版,《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程序》

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程序 目录 1、总则 (2) 2、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编制内容 (4) 3、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则编制内容 (6) 4、附件 (11)

1、总则 1.1为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加强城市规划的执行力,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实现规划编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结合武汉市城市发展和规划管理要求,制定本规程。 1.2本规程适用于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及远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市域其它地区可参照执行。 1.3 为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合理衔接规划管理工作,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分级编制、分级审批、分级管理、分级调整”的原则,以《武汉市城市规划地域划分及编码规则》确定的控规编制单元和控规管理单元两层地域划分为载体,形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以下简称控规导则)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则(以下简称控规细则)两级规划控制体系。 控规导则是以落实武汉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目标,以控规编制单元为载体,对区域功能、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市、区级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作出进一步规划控制、直接指导控规细则的编制;控规细则以落实控规导则为目标,以控制管理单元为载体,对单元内主导属性、整体控制指标、居住区级各类设施进行控制,直接指导规划咨询编制,满足规划管理的要求。 1.4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满足规划管理需求为导向,合理解决规划刚性和弹性,控规导则和控规细则的控制内容均分为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两部分。强制性内容是刚性内容,审批、调整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可以直接指导规划管理的内容;指导性内容是弹性内容,必须经过进一步规划论证才能指导规划管理,调整必须符合规划合理性的内容。 1.5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采取实线控制和虚线控制的方式进行用地控制。 实线控制是指进行实线控制的用地,在法定文件附图中用实线划定,对地块的位置、边界形状、建设规模、设施要求均不得作出更改。 虚线控制是指进行虚线控制的用地,对地块的位置、规模及设施要求不得作出更改,但其边界形状可根据具体方案略作调整。 1.6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符合本规程以及国家、地方有关标准和

XX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目录 腾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说明 第一章规划概况 (1) 一、项目背景 (1) 二、区位 (1) 三、规划范围 (1) 第二章现状综合分析 (1) 一、自然条件 (1) 二、土地使用现状 (2) 三、现状基本特点 (2) 四、现状建筑高度 (2) 五、现状建筑质量评定 (2) 六、现状道路交通 (3) 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 (3) 八、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3) 第三章规划依据、原则、目标与重点 (3) 一、规划依据 (3) 二、规划原则 (3) 三、规划目标 (4) 四、规划重点 (4) 第四章规划范围、规模与功能定位 (4) 一、规划范围 (4) 二、规划规模 (4) 三、功能定位 (4) 第五章规划理念 (4) 一、基本单元理念 (4) 二、缓冲带理念 (5) 三、城市设计理念 (5) 第六章用地布局规划 (5) 第一节规划结构 (5) 第二节居住用地规划 (6) 一、规划原则 (6) 二、居住单元划分 (6) 三、居住人口预测 (6) 四、社区中心规划 (6) 五、中小学规划 (6) 六、表6-2-5 小学用地和建筑标准 (7) 七、幼儿园规划 (7) 第三节公共设施规划 (7) 一、规划原则 (7) 二、规划布局 (7) 三、便利中心的建设模式 (7) 第四节工业用地规划 (7) 一、工业布局原则 (7) 二、规划布局 (7) 三、就业岗位推估 (7) 第五节道路广场用地规划 (8)

第六节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8) 第七节物流(仓储)用地规划 (8) 一、物流用地 (8) 第八节绿地、特殊用地与其他用地规划 (9) 一、绿地用地规划 (9) 二、特殊用地规划 (9) 第七章工业产业发展规划 (9) 一、现状分析 (9) 二、工业发展指导思想 (10) 三、产业择定 (10) 四、产业布局规划 (11) 五、工业发展政策 (11) 六、都市工业发展理念 (12) 七、工业发展实施措施 (13) 第八章道路交通规划 (13) 一、规划原则 (13) 二、对外交通规划 (14) 三、道路系统规划 (14) 四、道路衔接规划 (18) 五、城市交通瓶颈解决措施 (18) 第九章绿地系统及水系规划 (18) 第一节绿地系统规划 (18) 一、绿地规划原则 (18) 二、规划措施 (18) 三、绿地系统规划 (18) 第二节水系规划 (19) 一、规划目标 (19) 二、规划布局 (19) 三、规划策略 (19) 第十章城市设计引导 (19) 第一节城市设计原则 (19) 第二节城市设计控制要素 (20) 第三节景观规划 (20) 一、景观规划原则 (20) 二、景观带规划 (20) 三、景观节点规划 (20) 四、城市景观轴线 (20) 五、滨水景观建设 (20) 六、居住景观设计 (21) 七、工业区景观 (21) 八、标志系统 (21) 九、桥梁景观规划 (22) 第四节广告规划控制 (22) 第十一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22) 第一节给水工程 (22) 一、现状概况 (22) 二、规划依据 (22) 三、规划原则 (22) 四、规划用水量 (22) 五、水源选择 (23) 六、给水管网规划 (23) 七、消防用水 (2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