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2017七年级下历史岳麓版知识点速记手册(zxls_20170430130021)

(新)2017七年级下历史岳麓版知识点速记手册(zxls_20170430130021)

2017七年级下历史岳麓版知识点速记手册

第六单元开放与革新的隋唐时代

第23课隋朝的兴衰与唐朝的建立

一、隋统一全国

1.背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经济恢复发展,南方也获得开发,民族交融深化。

2.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即隋文帝。

3.统一:589年,隋灭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4.隋的措施: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发展经济,完善和创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1)创立:隋文常时,设立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2)特点:以才能为选官标准。

(3)影响:创造出一种相对客观公平的选拔机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高位的局面,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读书风气的盛行。科举制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

二、大运河的开凿

1.目的;促进南北交通和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2.时间:隋炀帝于605年开始开凿。

3.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4.影响

(1)积极: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速了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

(2)消极:为此工程而征调大量民夫,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激化了社会矛盾

三、隋唐更迭

1.隋朝灭亡

(l)原因:隋炀带的暴政。

(2)爆发: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

(3)灭亡:618年,隋场帝在红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第24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贞观之治”

1.李世民即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现。李世民即唐太宗。

2.治国思想:鉴于隋亡于暴政的教训,认识到爱惜民力才能巩固统治。

3.措施:采取了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举措。他还求贤若渴,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4.结果:唐太宗在位23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

“负现之始”

二、经济发展与“开元盛世

1.女皇武则天:延续唐太宗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2.开元盛世

(1)继位:712年,唐玄宗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开元

(2)措施:励精图治,任人唯贤,整顿吏治,大力发展生产。

(3)结果:开元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开元盛世”。

3.经济发展

(1)原因:自唐朝建立以来,由于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经历了持续的恢复和发展。

(2)表现

①农业:发展迅速,兴修水利,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耕地和人口数超过前代,发明了曲元犁和筒车

②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得

到发展。

③商业:都城长安宏伟富丽,布局严整,市、坊分明,人口达百万,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和同为一家”

1.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2.唐蕃关系

(1)吐蕃统一:7世纪前期,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建立政权,定都逻些。(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唐蕃通婚增强了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

金城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与吐蕃首领尺带迷丹成亲。尺带珠丹上书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4)唐蕃会盟:9世纪初期,吐蕃与唐朝会盟。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二、西行与东渡

1.背景: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对外交通发达,唐朝时中外交往出现盛况空前的局面。

2.玄樊西行

(1)概况:边边观初年,玄樊前往天竺取经,后携带经书回到长安并译出佛经1300多卷,对中国佛数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评价:玄樊西行造就了中印古代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3.鉴真东渡

(1)概况:唐玄宗时,鉴真6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他不仅传播佛教,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学以及文学、绘画等传到日本。

(2)评价: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26课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

一、多元开放的社会风尚

1.“胡风盛行”:唐代文化兼收并蓄,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人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

2.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的宗教政策,允许信徒建寺传教,使唐代的宗教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也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3.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子放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婚姻方面也比较独立自主。

二、五彩纷呈的唐诗

1.概况:感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诗歌创作空前繁荣,流传至今的唐诗就有近5万首。唐代诗坛群星灿烂。

2.代表

(1)李白:歌颂国家的强盛、河山的壮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后称“诗仙”

(2)杜甫:沉郁雄浑,语言锤炼,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被称为“诗史”,后称”诗圣”。

(3)白居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重在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第27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

1.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日益黑暗。藩镇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

2.过程: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叛唐,史称“安史之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彻底平定叛乱。

3.影响:“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北方社会经济,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二、落镇割据与唐朝衰亡

1.落镇割据: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在自己的管辖区内拥兵自重,形成“落镇割据”的局面

2.宦官专权:唐朝后期,宦官官把持朝政,甚至可以废立皇帝。

3.黄巢起义:875年黄巢在山

东起义,建立大齐政权,极大

地冲击了唐朝统治。

4.唐朝灭亡:907年,节度朱温

灭唐,建立梁朝,史称“后梁”。

三、五代十国

1.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

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

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

“五代”。与五代同时,南方

和山西地区还先后建立多个

割据小国,总称“十国”。

2.后周世宗柴荣改革

(1)背景:五代后期,人民渴望结束分裂割据和战乱局面。

(2)内容:发展经济,严肃法纪,整顿军队。

(3)影响:经过改革,国力大增,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第七单元多民族政权并立与两宋社会变化

第28课北宋的统治

一、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

2.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剥夺高级武将将的军权,编制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2)政治:在中央,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宰相专掌行政,枢密使掌管军事,三司使管理财政。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分别对皇帝负责。在地方,中央派文认知府、知州等职。代替节度使管理地方政事。

二、重文轻武的国策

1.原因:统冶者吸取武将专横导致割据分裂的历史教训,订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2.表现

(1)重文轻武:选用文宫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压制武将的权力。

(2)发展科举:科举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3)重视文教: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开设州学、县学,由政府选派学官,传授儒学;私人创办的书院迅速发展,对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3.影响:基本消除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隐患,有利于统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但是也造成了机构重叠、官员冗滥、军队指挥不灵等弊端。

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的兴起与宋辽和战

1.辽的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2.宋辽和战

(1)战:为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发动对辽战争,均以失败告终。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逼近澶州,东京危急。宰相寇准力主抗敌,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

(2)和:1005年,宋辽达成和议,双方各守边界,互不骚扰,宋每年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双方边境相对稳定,为双方经济、文化发展及交流创造了条件。

二、党项族的兴起与宋夏和战

1.党项族的兴起

(1)西夏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都城兴庆府。

(2)措施:重用汉人为官,仿照宋朝设置行政机构,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2.宋夏和战

(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均大败宋军,但是西夏也遭受严重损失。

(2)和:1044年,宋夏订立和议。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给西夏岁币。后又在双方边境设置榷场,恢复贸易往来。此后,双方虽有冲突,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未间断。

第30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女真的崛起

1.统一:12世纪初,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

2.建国: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建立金国。

3.金灭辽:1125年,辽帝被金军所俘,辽灭亡。

二、北宋灭亡与岳飞抗金

1.北宋灭亡:1127年,金军攻下北宋都城东京,北宋灭亡。因宋钦宗的年号为“靖康”,史称靖康之变”。

2.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即位,后定都临安,他就是宋高宗

3.岳飞抗金

(1)背景:南宋建立后,金军继续南下,南宋军民坚持抵抗。

(2)概况:岳飞率领岳家军在

抗金战争中多次获胜。1140年,金军主帅兀术率军进攻南宋,岳飞在郾城大败兀术的主力骑兵,并收复许多失地。

(3)结果:宋高宗勒令岳飞退兵。不久,秦桧陷害岳飞意图谋反,将他杀害。

三、南宋偏安

1.背景: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向金投降求和。

2.宋金和议

(1)时间:1141年,达成和议。

(2)内容:双方以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贡送岁币。(3)影响:形成南宋与金南北对的局面。此后,南宋偏安江南,不思进取,最终在古人的铁骑下走向灭亡。

第31课两宋时期的经济和技术(上)

一、农业的进步

1.农具改进:宋代发明了新的农具秧马,推广龙骨翻车和筒车等,提高耕种效率。

2.粮食作物:宋代,水稻成为南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占城稻得到大力推广,北方的小麦也扩种到全国。

3.经济作物:南方普遍栽种茶树,棉花的种植从两广、福建扩展到江准流域。

二、手工业的兴旺

1.纺织业

(1)丝纺织业:种类繁多,产量、质量和刺绣工艺都远超前代。

(2)棉纺织业:在南方逐渐普及。

2.采煤业:宋代采煤技术领先世界,当时煤主要用于冶炼、烧瓷和居民生活。

3.制瓷业:北宋时兴起的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三、内外贸易的兴盛

1.商业繁荣

(1)商业竞争激烈:商家开始使用广告,设计使用商标

(2)镇市繁荣:由草市发展而成的镇市,成为新的商业中心和城乡联系的重要纽带。(3)交子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会子”“关子”等纸币。

(1)原因:设置专门管理对外贸易事务的市舶司,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对外商实行优惠政策,设立“蕃坊”“蕃学”等。

(2)主要港口:广州、杭州、宁波、泉州等。南宋时,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盛誉。泉州城南一带有“蕃人港”,是蕃商的聚居地

(3)范围:东至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各国。

第32课两宋时期的经济和技术(下)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唐末五代以来,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3)南方大量荒地得到开发和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概况:南宋时,苏州、湖州稻米产量居全国首位,“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粮仓。

3.结果: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

1.活字印刷术

(1)发明:北宋时期,毕昇发明。

(2)传播:向东传至朝鲜和日本,又经阿拉伯西传至欧洲。

(3)意义:对人类交明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火药

(1)概况:朝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开始制造使用火药的武器。代在军事上广泛使用。(2)传播:13世纪、火药传人阿拉伯地区,然后传到欧洲

(3)影响:引起了世界军事史上的革命,宣告了热兵器时代的到来。

3、指南针

(1)概况:战国时期,用磁石制造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期出现人造磁铁的指南针。从宋朝开始,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

(2)传播:12世纪,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影响: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

第33课都市繁华与市井文化的兴起

1.原因:宋代商业繁荣,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2.表现

(1)宋代打破了城市中居住区和商业区之间的界限,城市

内商业店铺林立,商业区昼夜经营,有夜市和早市。

(2)北宋张择端的《靖明上河图》反映了东京城内外和汴河两岸商贩云集、交易繁忙的景象。饮食业发达,饮酒、喝茶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城市服务行业也迅速发展。

(3)城市中出现了大型的休闲娱乐场所---“瓦子”

二、宋词的流行

1.宋词:是宋代最具有特色的文学体裁;是一种新体诗歌,能够配乐演唱,称“曲子词”;句式有长有短,语言通俗浅近,题材贴近生活。

2.流行原因:宋代社会经济济和城市的发展,酒楼、瓦子等场所娱乐表演的需要。

3.代表

(1)北宋苏轼:意境高远,豪迈雄浑,开创了蔓效词派。《念奴娇*赤壁怀古》。

(2)两宋之际李清照:绝约派代表。前期多写生活情趣,真挚自然,清新淡雅;后期反映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浑重灾难。《如梦令》《武陵春》。

(3)南宋辛齐疾:慷慨奔放,充分表现豪迈气概和爱国情怀。《破阵子》。

4.评价: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继唐诗之后的又一座丰碑。

第八单元元朝的统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34课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与蒙古的勃兴

1.统一:13世纪初,继未真统一蒙古各部。

2.建国: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聚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

二、西夏、金、南宋的相继灭亡

1.背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2.灭西夏、金和南宋:l227年,灭四夏;1234年灭掉金朝;1276年,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火亡。

3.西征

(1)概况:蒙古军队三次西征,占领今天的中亚直到欧洲东部。

(2)影响:给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

三、元朝的建立

1.建立: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大都。

2.统一全国:1279年,灭南宋残部,完成对全国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以来的政权分立局面。

3.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版图超过汉、唐盛时。

4.政治制度:为了加强对广大地区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地方设置行中书省。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第35课元朝的统一局面

一、民族关系的发展与边疆开发

1.背景:元朝的统一局面给各西族人民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2.表现:大批汉人前往边疆,促进了边疆开发;蒙古等族迁入内地,同汉族杂居相处;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逐渐与汉人融为一体;形成了新的民族—一回回民族。

3.影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巩固了统一的国家。

二、宣政院对西藏的管辖

1.措施:在中央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和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宜,首任长官是八思巴。在吐蕃设有各级行政机构,并派驻军队,清查户口,设置驿站。

2.意义:标志着今西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三、纵横全国的水陆交通

1.开凿元大运河

(1)目的:南粮北运

(2)开凿:在隋大运河的基础上,在山东境内开凿济州河与会通河,在通州与大都之间修成通惠河。

(3)影响:为南北交通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中外交流频繁

(1)原因:元朝东西之间的陆路与

水路交通都十分发达

(2)表现: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太都兴建教堂,进行传教活动。波斯、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知识传人中国。

第36课元朝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多次下令禁止将农田改作牧场,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把新增田地和人口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

2.手工业:纺织业和制瓷业有了长足进步。用棉花纺纱织布已为江南地区的主要家庭副业。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青花、釉里红等瓷器新品种,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

3.商业:元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国际性大都市。

二、郭守敬与《授时历》

1.元代的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现行公历的一周年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2.郭守敬还主持开凿了通惠河

三、元曲

1.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2.代表:关汉卿的代表作有杂剧《至娥冤》;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

第九单元明清时期的政治更迭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37课明朝的建立和明初政治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朝灭亡和明朝建立:1368年,明军攻占太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秦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

2.明初统治:朱元璋奖励垦荒,减免租税,发展农业生产。还整顿吏治,严惩贪官。

二、明初强化皇权

1.废丞相,设三司:在中央,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在地方,废除行省制,设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行政、司法和军事,三司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设立厂卫机构

(1)目的:加强对官吏、百姓的监控。

(2)机构:明太祖设立绵衣。后来,明朝又先后设立东厂和西厂

(3)影响:造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怖政治氛围。

3.设立廷杖制度:为了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明太祖对不合己意的大臣施以廷杖,很多大臣被杖责致死。

三、科举之弊

1.背景:明太祖建立各级学校,完善教育内容,沿用科举取士制度。

2.范围:命题必须在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内

3.要求:使用八股文,考生不得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4.影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第38课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的“倭患”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明朝前期,经济逐步繁荣,国力盛强

2.目的: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3.在位皇帝:明成祖。

4.经过: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先后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地位:郑和航海的时间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开辟新航路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创举。

6.意义: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之化交流。

二、抗倭倭斗争

1.背景:明朝初年,经常到中国东南沿海侵扰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的武士集团,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明朝中期,倭患严重。

2、概况:嘉靖年间,明政府派戚继光等将领组织抗倭。戚继光组织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了浙江倭寇。接着在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共同作战,取得了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3.发展:为了抵御倭患,加强海上安全,明代绘制海防地形图,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包括在内。

第39课明清易代

一、晚明的社会危机

1.背景: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不理朝政,政治腐败。

2.表现:宣官弄权,朝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土地兼并严重;朝廷增加赋税名目,加重了人民负担。

3.结果: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明末农民起义

1.爆发:1627年,陕西饥民暴动。之后,各地人民群起响应。

领袖:1636年,李自成被推为“闯王”

3.口号: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受到广大农民拥护。

4.建立政权: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5.结果:起义军攻人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

三、满洲的兴起与清兵入关

1.满洲的兴起

(1)女真概况: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争斗混战。

(2)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和满文,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建立后金。

(3)清朝建立: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

2.清兵人关

(1)背景:李自成占领北京后,驻守军事重镇山海关的明将将吴三桂降清。

(2)人关:1644年,清兵人关,打败农民军,占领北京。同年底,清朝正式定都北京,逐步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第40课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

一、军机处的设立

1.设立: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事机要事务,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后来其职权扩展至一切军国大计,军机大臣只能跪奏政务,笔录谕旨,传达到中央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2.军机处由皇帝控制,使皇帝可以更好地独掌军政大权,是专制皇权极端强化的产物。

二、文化专制

1.目的:在思想文化方面实行严密的控制,巩固专制皇权。

2.表现

(1)大兴文子狱;

(2)宣扬飞君君思想和儒家的伦理道德,继续推行八股取士;

(3)借编纂图书的机会,将抵触清朝统治的内容进行删改和焚毁。

3.影响:强化了皇权,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第41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从此,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更政府的正式册封。

2.设立驻藏大臣:1727年,由清政府设立,代表朝廷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3.确立金瓶望签制度:由驻藏大臣监督认定每世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

二、西北边疆的巩固

1.加强对蒙古的管错:康熙帝平定了漠西蒙古准鸣尔部噶年丹的叛乱。乾隆时,在乌里雅苏台派驻将军管理漠北地区。

2.加强对新疆的管辖:乾隆时期,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设立伊犁望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三、郑氏复台与清朝对台湾的统治

1.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2)过程: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登陆台湾岛南部,攻克赤嵌城。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清政府对台湾的统治

(1)背景: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攻打台湾,郑氏归降,清统一台湾。

(2)管辖: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理台湾、澎湖列岛等地,求属福建省。

3.清朝疆域:西至葱岭,东临太平洋,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西北达巴尔喀仕湖北岸,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

第十单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中国

第42课经济发展与国力强盛

一、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措施: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鼓励垦荒,治理黄河,修筑海塘。

2.表现:玉来、番薯、马铃碧、花生、烟草、向日葵等农作物新品种于明代传人中国,在清代得到广泛种植。

3.结果:清朝前期,内地农业生产发达,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二、工商业的发达

1.手工业:清代手工业比明代规模更大,分工更细。佛山镇的铁器,景德镇的瓷器,苏州、杭州等地的丝、棉织品,福建、云南的茶名扬海外。

2.商业:城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发达,中小城镇蓬勃兴起。形成商帮,比较有名的有晋商和徽商。

三、人口增长

1.原因:耕地面积的扩大,高产粮食

作物的种植,取消人丁税等。

2.影响:人口的迅速增长,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但也造成了大量人口没有土地耕种,加重了社会负担。客观上,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边疆地区经济的并发

3.康乾感世:清朝前期,随着国家的

统一,出现了社会安定、人口增长、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焦乾盘世”局面。

第43课科技成就与通

俗文艺的繁荣

一、北京城与长城的修筑

1.北京城

(1)修建: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把北京城扩建为宫城、皇城和京城三部分。

(2)清朝以北京为都城,沿袭了明朝的格局。紫禁城成为中国五个世纪里的最高权力中心。

2.长城:为了加强北部边防,明朝修建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总长8851千米。它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二、实用科技的伟大成就

1.《本草纲目》: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2.《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编写,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13.《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科学家宋应星编写,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并配有大量插图。被普力“中国17世纪的工艺有科全书",

三、通俗文艺的繁荣

1.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

2.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其中曹雪芹的《红楼梦》代表了明清小说的最高成就。

3.戏曲:元末明初形成的昆曲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戏曲剧种之一。19世纪前期,形成新的剧种“京剧”。

第44课西方的挑战与清朝中衰

一、殖民势力东来

1.殖民者东来

(1)从16世纪开始,西方殖民者东来,葡萄牙人占据澳门,西班牙和荷兰人先后侵占台湾。(2)18世纪以来,英、法等国也相继来华,试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市场。

2.抗击沙俄

(1)背景: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人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城。

(2)过程: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率军两次在雅克萨打败沙俄,取得胜利。

(3)结果:沙俄政府被迫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的边界问题。

二、清中后期的政治腐败

1.背景:乾隆后期,统治集团盲目自大、骄奢成风。

2.表现:乾隆帝六下江南,挥霍无度;吏治败坏;国库日益空虚:农民起义不断;军备废弛,战斗力削弱。

3.结果:清朝统治由鼎盛走向衰落,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三、马夏尔尼来华与“闭关锁国”

1.马夏尔尼来华:为了扩大对华贸易,1792年,英国政府派使臣马夏尔尼来中国交涉通商事宜。结果乾隆帝拒绝了其一切要求。

2.闭关锁国

(1)含义:严格限制对外留易严密防范商民与外商直接交流接触。

(2)危害:限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却挡不了殖民者的扩张。清政府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的发展已无法跟上工业革命后西方发展的步伐。

重要图片书页:

P4 P7 P13 P20 P26 P29 P37 P42 P44 P50 P60 P62 P67

P71 P76 P81 P88 P9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