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市供电局创新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地市供电局创新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地市供电局创新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地市供电局创新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地市供电局创新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创新是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地市供电局开展创新工作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供电局开展创新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供电局创新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创新;必要性;创新管理体系

1 供电局开展创新管理的必要性

创新,是现代企业进步的原动力,是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获得跨越式发展,实现持续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供电企业而言,开展创新工作既有外部环境的要求,也有自身需求所在。

1.1 开展创新工作是响应国家号召

近年来,国家将创新驱动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供电局作为国有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工作。

1.2 开展创新是适应政策环境变化的要求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推进,供电企业经营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这要求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手段完成转型升级,拓宽企业发展空间。

1.3 开展创新是满足供电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地市供电局作为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企业,需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整个过程中,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提高生产效率,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为此,供电局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必须大力推动创新管理,激发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 建设地市供电局创新管理体系

针对南宁局创新管理现状,南宁局结合实际开展供电局层面创新管理体系的建设。主要通过健全创新管理组织机构,完善创新课题项目孵化机制,强化创新课题项目过程管控和成果应用,加大宣传和有效激励,营造浓厚的全员创新创业氛围,以“112”的思路推进创新管理工作:建立1个创新

孵化器(即创新工作室),完善1整套创新管控与激励机制,建好2个创新平台(即创新服务平台、创新交流平台),全

面推动创新管理工作。

2.1 健全创新管理组织机构

南宁局在在创先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下设办公室领导下

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增设创新管理工作组,在创先工作办公室的统一

协调下,协同组织各专业创先工作组开展相应专业创新

管理工作,明晰职责和管理界面,实现协同高效运作,营造浓厚的全员创新氛围。

2.2 建立1个成果孵化器

建立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的成果孵化器。工作室主要由劳模、技术/技术专家、创先青年骨干、业务骨干牵头,可以依托于行政单位组建研究团队,也可以跨专业、跨部门组建联合攻关研究团队。创新工作室负责结合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工作,自主选择开展管理、服务、技术、文化等领域的课题项目研究,或者承接局下达的课题任务开展研究,通过研究工作,将管理思路、存在问题解决方案转化成为可应用、可执行的研究成果,经专家评审后,对于可推广的成果,由创新管理综合组组织主创的创新工作室制定推广计划,提交创先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实施。

2.3 建立健全1套创新管控与激励工作机制

2.3.1 建立创新课题项目全过程管控机制

建立创新项目全过程管控机制,实现“课题立项―课题项目研究―成果提炼―成果推广”全过程管控。

做好创新选题策划,建立课题研究项目库,突出试点工作、重点项目、业务瓶颈和改革热点为研究方向,进行研究。鼓励基层员工立足岗位开展自主创新,形成顶层创新和基层创新统筹并进的“众创”模式。

加强创新项目研究。创先课题项目研究实行分层分类全

过程管理,按照局级、车间级进行分层,按照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分类,做到分层、分类管控。过程管控重点抓好中期回顾、成果评审等关键环节,局级课题采取重点管控、定期督办,车间级课题主要由工作室自主管理。

抓好成果总结提炼,组建成果评审专家库,由总工、副总工、各专业技术技能专家,以及业务骨干组成,对成果进行严格评审,并提出成果完善意见,向创新管理委员会推荐可具备推广条件的成果,促进创新成果产品化、模式化。

强化成果推广应用,对于研究成果由创新工作室对推广应用成熟度进行评判,具备推广应用条件的成果,由负责成果研究的工作室,制定成果推广方案计划提交相关职能部室审核,创先工作领导小组对具备推广条件的成果进行评审,根据成果成熟度、适用范围等因素,确定成果试点单位、推广应用范围,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创先办公室组织各职能部室推广应用,以及对成果转化情况进行评价。对于成果中涉及局重大问题研究决策的,由局领导班子审定后决定是否进行成果应用推广。推广计划列入局重点工作计划或专业计划,明确资源支持和推广进度,统一推广、刚性执行、重点考核,确保成果投入生产、产生效益。

2.3.2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开展优秀创新工作室、优秀创先成果等评比活动,并给予相应的物质、非物质激励。同时,为了发挥劳模、技术能

手、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对相关人员的创新工作以及工作室的管理,提出相应的约束条件。

2.3.3 研究建立创新工作激励机制

完善供电局奖励办法,加大对创新组织、个人奖励,对于主创团队成员个人,根据相关奖励管理办法,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2.3.4 完善非物质激励机制

将创新工作成绩列入年度组织绩效,对年度获得局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励的组织,在年度组织绩效、创先劳动竞赛中给予加分奖励,对于优秀创新工作室、先进个人,在局门户网站上进行通报表扬,并开展专题宣传。在年度组织、个人评先评优、表扬立功等方面予以倾斜。

2.3.5 建立技术技能专家在创新工作中的约束机制

研究将创新工作列入技术技能专家等的到位标准和岗位职责,将创新成果数量、质量作为技术技能专家评价考核的关键指标之一,引导技术技能专家积极参与创新研究。

2.3.6 建立党员、党支部在创新工作中的约束机制

将创新研究工作纳入党员到位标准、党支部考核,同时作为年度评先评优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创新工作并发挥作用。

2.3.7 工作室退出机制

对于两年及以上未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或者经费使用不

符合规定,命名、考核、表彰奖励过程中弄虚作假,提供虚假数据和资料的工作室,经核实后撤销工作室。

2.3.8 建立容错机制

完善内部考核机制,对于在创新工作中可能非主观原因造成的差错,经过相关监督部门检查核实,没有发生影响企业形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触及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底线的行为,可以视情况不予追究相应责任。

2.4 建好2个创新工作平台

建立创新服务平台。依托南宁供电局创先工作领导小组,为创新项目的研究提供“五大支持”服务。

提供专业支持,一是建立创新项目导师制,分别由局领导或副总师、部门负责人或技术专家挂任局级、车间级创新项目的指导老师,对项目研究给予相应管理、技术方面咨询服务,强化项目研究力度。二是建立创新专家库。由总工、副总工、各专业技术技能专家,以及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库,对课题研究给予相应技术指导,对课题成果进行严格评审,并提出成果完善以及成果推广意见提出专业意见。

提供资金支持,根据研究项目类型可以申请科技项目、职工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咨询、软课题研究项目,并按照相关项目管理细则的要求管理项目和使用经费。

提供硬件支持,加大创新经费投入,满足创新装备需求。开展员工创新工作室建设,组建调度、变电、输电、配电、

计量五个开放式创新实验基地,为创新工作提供硬件支持。

提供制度支持,对创新研究、成果推广涉及业务调整、管理界面变动、制度标准需要支撑的,由创新管理委员会下达相关任务,业务归口部门对相关制度进行修编完善,为创新工作提供制度支持。

提供培训支持,根据各创新项目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创新知识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对创新研究、先进工具、专利申请方面知识开展专题培训,或组织开展与先进单位进行经验交流,提升工作室成员研究能力和成果总结提炼水平。

3 创新管理体系推广应用情况

2015年,南宁供电局制定发布了《南宁供电局创新工作室管理工作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创新管理方案、机制,规范了创新管理套路,取得了一些列成果。

一是搭建了创新平台,激活了员工创新积极性。全局自发成立50个创新工作室,全年共完成99项课题攻关,其中1项为国家“863”计划课题,24项为网省公司试点项目。6项成果论文获得全国电力行业优秀论文,5项管理创新成果

入围公司2015年度优秀管理创新成果。

二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远程费控、综合项目库管理等创新成果的研究与应用为南宁局精益化

转型提供支撑,对指标提升奠定坚实基础,2015年南宁局综合线损率同比降低0.74个百分点,客户平均停电时间同比下

降20%。

三是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双赢。通过发挥劳模、技术/技能专家、创先青年骨干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革新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创先骨干,有效提升了员工的技术、技能水平,2015年南宁局高技术人才比例同比提升14.07%,高技能人才比例同比提升26%,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工作室,共有2个工作室成为南网星级工作室。

4 结语

南宁供电局结合供电企业实际,通过整合全局资源,搭建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的创新工作平台,同时,通过建立健全创新工作管控与激励机制,为创新工作提供了健全的服务保障,营造宽松、自由、开放、共享的众创空间,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地市供电局层面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探索一体化管理体系(炼化企业QHSE)的建立——整合管理体系思想的提出(2)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探索一体化管理体系(炼化企业QHSE)的建立——整合管理体系思想的提 出(2)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8791-29 探索一体化管理体系(炼化企业QHSE)的建立——整合管理体系思 想的提出(2)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个企业同时并存运行多种管理体系,在保障质量、安全、环境、健康标准的贯标效果,指导和服务生产过程控制规范化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弊端:1.环境、职业健康管理体系都是炼化企业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企业完善制度建设,深化、规范全方位管理是必要的,但是每一种体系规范开展认证、运行、监督、复评对企业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势必造成很多重复劳动,耗费大量的生产资源,这与企业以效益为中心,简化工作程序、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宗旨相违背,不利于企业降低管理费用,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创新中国特色海洋综合管理体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24033646.html, 创新中国特色海洋综合管理体系 作者:周珊珊 来源:《管理观察》2017年第13期 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希望,在比较分析美国和我国沿海 先进海洋管理政策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现代海洋管理政策创新的内容、目标和功能,以及我国未来海洋管理政策创新总趋势。分析研究我国海洋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阐述新世纪拓展我国海洋管理内容、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的必然性。 关键词: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创新陆海统筹集成管理 中图分类号:P711 文献标识码:A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国对海洋管理基本概念的理解经历了80多年的实践与理论探索。回顾国内外海洋综合管理实践与理论,我们不得不把目光移到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丰富的海洋管理实践中提出了最初的海洋管理理论。1972年美国颁布了《海岸带管理法》,标志着海洋管理已成为国家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随后各国不断加以丰富,相继提出了海洋管理法规、条例和政策。1993年,《世界海岸大会宣言》指出,沿海国 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对海岸带实施综合管理,也是解决海岸区域的有效对策。 1.中美海洋管理范围、类型与手段比较 在阿姆斯特朗和赖纳合作完成的《美国海洋管理》一书中,海洋管理被看作是将某一海域的海洋资源、海况及人类活动加以统筹考虑的特定空间的管理活动。随着海洋科技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海洋开发利用实践活动不断加强,海洋管理的内容有了很大的扩展。如美国对自然区域海洋管理范围的理解,经历了包括自然部分、管理部分、管辖部分三大范围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中最基本的是自然部分,即表层水、水体、海床、底土;又如从海洋管理层次与类型对海洋管理的理解不断拓展,将海洋管理明晰为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水域管理等等,以此为依据分别制定了一系列区域性海洋法律制度。 在我国,海洋管理范围有哪些?海洋管理的类型有哪些?海洋管理的手段有哪些?同样困惑着我国海洋实际部门和学术界。尽管我们经过了30多年海洋管理实践与理论的不断探索,并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海洋管理体系,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鹿守本1998年认为,在开发、利用、保护、权益、研究海洋事业等活动所发生的指挥、协调、控制及执行实施总体过程中产生的行政与非行政的一般职能,就是海洋管理。管华诗、

产品创新的概念

产品创新的概念 产品创新是指在产品技术变化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是一个全过程的概念,包括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过程,也包括新产品的商业化扩散过程。产品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这是因为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要达到自己的目标,都要通过向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实现。而在科技高速发展,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要使自己的产品为市场所接受,就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和需求的变化坚持进行研究开发,不断地推出能够满足用户要求的新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在竞争中获胜。也就是说产品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 它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类,其中最简洁也是最重要的分类就是把产品创新分为,重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但我们在这里主要从进行更细的划分,分为五类: 1、结构性创新 结构性创新又叫综合性创新,它的突出特征是能形成新产业的创造以及老产业的重塑,并且往往能塑造产品、市场、企业和用户之间新的联结方式。这种创新界定了产品和工艺的基本结构,为以后的竞争和创新勾画了基本框架。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有IBM 计算机的360系统和WINDOWS操作系统等。 结构性创新有三个突出的特点。首先,它打破了以前产业对新技术的结构性支配;其次,是设计概念的持久性,这种创新所产生的设计概念将在产业未来很长时间内占主导地位;第三,是科学的作用,虽然基于科学突破的创新是支撑主导设计的基础,但主导设计本身并不是科学所激发的,它是技术与市场需要巧妙结合的产物。 2、空缺创造式创新 这类创新是对产品进行稳定、细腻的细化、改进或改变,使之支撑新市场向纵深发展。在某些情况下,空缺创造式创新只涉及较小的技术变化。因此,对生产系统和技术知识的影响是渐进性的但这类产品创新也常常能导致意义重大的新产品引入、以产品特性为基础的剧烈竞争、技术的细致改进甚至变迁。总之,空缺创造式创新的核心是使用现有技术创造新的市场机会这类创新中较突出的例子是索尼公司的“随身听”,它把轻便式耳机与便携式录音机结合起来.在个人音响产品市场中创造了一个新的空缺市场。因为空缺创造式创新引起的种种变化都是建立在现有的技术能力之上的,从而提高了它

用PDCA模式建立整合型管理体系(新版)

用PDCA模式建立整合型管理 体系(新版) Enterprises should establish and improve various safety production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national safety produ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131

用PDCA模式建立整合型管理体系(新版) 目前,越来越多的组织建立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了减少重复工作,节约资源和提高体系的运行效率,避免“两层皮”的现象,许多组织开始探索建立整合型的管理体系。 PDCA循环模式是由美国人爱德华·戴明于1978年提出的,包括策划(Plan)、实施(Do)、验证(Check)和改进(Action)四个基本过程。GB/T19001-2000揪据了PDCA模式,同时采用了过程模式。环境管理体系标准GWI'24001-2004在“引言”中、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GB/T28001—2001在“总要求”中均明确说明两个标准基于PDCA 的运行模式。因此,按照PDCA循环的模式建立整合型管理体系是完全可行的。 选定了整合型管理体系的模式,组织接下来的工作是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各个要素识别出来,再放在模式的

合适位置。 一、组建跨职能的工作小组 建立整合型管理体系的前提是必须分别满足各个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个。也就是说,在建立整合型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某一个体系的要求,而要综合考虑各个体系的要求。为确保分管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各方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组织应任命一个跨职能的工作小组承担这项工作。组员可能来自不同的部门和岗位,但应具备质量管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知识,熟悉各个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和本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还要善于沟通和协调。组织最高管理者建立整合型管理体系的决心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必须为工作小组提供必要的资源。 根据工作小组成员的实际情况,组织可考虑对组员进行管理体系标准知识、审核知识和管理体系文件编写方面的培训,以确保有效地开展整合工作。 二、识别各个体系的要素 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建

创新管理 完善体系 改善业绩(一)

创新管理完善体系改善业绩(一) 〔摘要〕介绍了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在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及安全生产责任制方面的经验及成效。重点介绍了标准作业指导书及其计算机管理系统、“安全监督信息化系统”及“安全工作语言记录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说明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监督;标准化作业;信息化管理;安全生产责任制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在安全工作实践中,就如何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如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过去5年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电网规模不断扩大、自然灾害频繁、外部环境恶劣的形势下,该公司系统没有发生大的电网和设备事故,3年实现了无人身死亡和重伤事故的目标,人身轻伤事故和一般设备事故次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1实行安全性评价动态化管理 为全面掌握电网和所属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公司于2000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输电网安全性评价,同时制定了《发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实施办法》,到2002年底完成了公司系统全部发供电单位的第1轮安全性评价。2002年,该公司开始进行第2轮输电网安全性评价,并于2005年底完成。

为了提高安全性评价的效率和质量,公司做了以下工作: (1)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全面修订《安全性评价》标准,分解、细化和完善评价标准及查评方法,并到基层单位巡回讲解,使大多数生产人员全面掌握安全性评价标准和查评方法,提高自评价的质量。 (2)开发“安全性评价计算机动态管理系统”。应用IT技术对安全性评价过程中的自评、专家查评、分析、整改等各环节进行实时、动态跟踪管理。 (3)以自评为主,缩短自评周期,把常规性安全检查工作与安全性评价结合起来进行。延长专家查评周期,专家查评以抽查为主。省公司主要考核自评与专家评价的偏差。 (4)坚持“贵在真实,重在整改”的原则。安全性评价的得分情况不与单位的安全业绩挂钩,不与评先挂钩,省公司对安全性评价查出的问题不考核,而对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考核。 经过努力,公司基本建立起了危害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动态管理机制。经过2轮安全性评价及整改,省电网结构得到加强,设备健康水平、人员技术水平、企业安全管理和员工安全意识都有明显提高。 2推行标准化作业

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风险与营销对策

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风险与营销对策 作者:牛全保时间:2006-11-29 来源:经济经纬 【字体:大中小】【打印本稿】【关闭】 技术创新产品的主要风险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创新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而导致的 未被市场充分有效接受的可能性。本文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技术创新产品的八大市场风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其市场风险的营销对策。 一、技术创新产品的主要风险是市场风险 一项创新成果(包括消费品、产业品)从开发到稳固地占领市场,需要经过许多环节,如孕育、调查、预测、决策、立项、计划、设计、试验、鉴定、试生产、标准、计量、质量、工艺、设备、营销、服务、评价、改进提高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失败的可能性,即风险。美国罗斯格说,在美国大约每年开发的一万项新产品中,有80%夭折于初期,而剩下的二千项新产品,也仅有一百项能真正取得技术和经济的成功。[1]因此,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必须十分重视其中的风险,及早防范。技术含量不同的创新产品,市场风险也会不同。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创新产品,需要花大力气开拓市场和对付竞争者的介入、替代,市场风险较大。据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对美国大公司的抽样调查表明,高技术创新的成功 率仅为12%[2]。 技术创新的风险有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市场 风险是指由于创新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或其变化而导致的未被市场充分有效接受的可能性。据研究, 产品创新中大约有35%即1/3的项目是由于商业上的失败而中止。因此,市场风险是技术创新的最大风险。 当然,不同性质的创新产品,市场风险的大小不一。开发难度大、市场需求变化快的创新产品,市场 风险必然较大。一般来说,有形的消费品开发难度较大,市场需求变化较快,市场风险最大;产业品尽管 开发难度大,但市场需求变化较慢,风险次之;新的服务项目的开发通常较 易,但服务的市场需求变化较快,与产业品的市场风险难分伯仲。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开发消费新产品的失败率(风险)为40%,产业品为20%,服务为18%。[3] 二、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要素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1 产品不符合消费者或用户的需要及变化 一个企业仅有技术的先进并不能保证技术创新一定成功,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投入较大,也只能保 证它具有较高的创新发生率。实证研究表明,对外界(主要是市场)应变能力差,是中国企业创新的突出 风险。据调查,将“对外界应变能力差”视为重要创新障碍的国别企业分别为:中国42%,丹麦22%,芬兰27%,挪威11%。[4]有时高层管理者在没有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强行推行他喜欢的构思,没有很好地理解消费者或用户的需求,导致创新失败。如福特汽车公司的埃德赛尔牌轿车,此车在设计上有许多不尽人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中央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积累时间最长、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最为完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一类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央企从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坚持依靠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业务发展,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取得了一系列如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西气东输等丰硕的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归纳总结现有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典型央企的成功做法 为充分掌握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简称航天科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公司(简称国家电网)等10多家典型央企进行了现场调研和案例分析。依据对典型央企的实地调研情况,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六方面内容。 1.1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建立起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决策和规划体系一是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 之一。按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的科技工作方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公司实际,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驱动力为核心,制定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战略重点,确定年度计划,并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运用一代”的思路,制定有序接替的科研计划体系。二是设立科技决策规划与管理体系。设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公司重大技术创新战略问题决策。同时,为了落实公司科技战略规划、规范科技管理工作,央企集团层面大都设立了行使科技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负责公司科研项目管理、科技规划计划、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管理、科技奖励、考核监督指导下属单位科技管理工作,以及对外科技交流等;在子公司层面,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对口部门,配备专职科技管理人员,负责组织科技规划和项目建议计划编制,组织科技项目实施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技术需求分析等。三是组建辅助科技决策的专家咨询团队。部分央企设立了专门的技术咨询委员会,由内外部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对重大事项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有的央企在技术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还按领域组建专业分委员会,为公司各类技术决策提供咨询意见,支撑公司科技决策。以航天科工为例,公司建立了以顶层战略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图1)。公司成立了由“一把手”负责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

整合型管理体系简介

整合型管理体系简介 每个企业都有一个由质量、环境、财务、职业健康安全等一系列子体系所构成的管理体系。在ISO9000:2000标准中,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它由以下4个核心标准组成。(1)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2)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3)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4)ISO19011:2000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在ISO14001:1996标准中,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定义是:“全部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目前已颁布了12项环境管理标准,如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ISO14004:1996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撑技术适用指南;ISO14010:1996环境审核指南——适用原则;ISO14011:1996环境审核指南——环境管理体系审核;ISO14012:1996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ISO14040:1997生命周期评估——原则和框架等。另外,一些国家和认证机构,如BSI、BVQI、DNV、SGS等13个认证机构经多次讨论,于1999年发布了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OHSAS1800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实施指南。1999年国家经贸委发布了我国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试行标准,2001年1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2001

浅谈产品的创新设计.doc

浅谈产品创新设计 阿西莫夫说过:“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物质逐渐丰富,人们的需求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使用功能,产品创新的外型;产品新颖的功能;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的影响等,决定着产品的成败与否。因此,创新设计对产品来说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使产品在众多的候选之中脱引而出呢?为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新产品的创新设计时应遵循下面三条基本原则。第一、设计时要具备远见性,意识到市场扩散可能,发掘潜力。产品创新的目的是面向市场,加强影响力,扩大销售,形成规模的经营优势。因此,产品构思不但要创新,更为重要的是,换位思考,充分考虑新产品实际的可行度和市场销售潜力。第二,要意识到产品的经济收益。经济效益是产品创新的重要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设计优势不能转化成商品优势,企业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第三,要具有较高的技术发展水平。技术含量高,性能可靠先进,是当今产品进步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指标。 遵循原则的同时,如何运用创新?产品创新设计就是要将产品的要素凸显出。消费者可以通过其中一些要素,如视觉、触觉等方式感知;又或是通过材料、色彩、形状等对外观造型的了解。另一方面,消费者则可通过对产品的使用感知到,如产品的功能的完备与否、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使用方便性、舒适性等功能。要让产品脱颖而出,创新设计必不可少。创新无处不在,主要包含在三个方面。(1)、产品

新颖的功能。功能是产品的根本,而新颖实用的功能往往最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和使用兴趣。(2)、产品新颖的外观造型。新颖的外观造型和色彩,则是吸引消费者必不缺少的一个因素,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因为色彩具有主动的、引人入胜的感染力,能先于造型而影响人们情绪和心理的变化,从而达到引起消费者注意的目的。(3)、功能和外观造型的相统一。一件色彩搭配良好的产品可以打动人心,引人注意。而产品的功能设计与外观造型设计相结合,则可让产品脱颖而出。因为在符合产品功能和结构的基础上的外观造型才会有意义,产品内部结构的合理性要满足产品外观造型的需要,让外型与结构的完美配合,统一,才能最终脱颖而出。 产品创新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慢慢积累,它贯穿在生活工作之中。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并不可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只有眼界开阔了,思维才能上升到新的层次,从而做出创新的产品的设计。昔神农尝百草,才著出名篇,创新亦是如此。只有不断的借鉴,自身的体验和尝试,修改,才能厚积而薄发,设计出新的产品。

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1.总则 1.1为保障公司持续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不断提高公司技术创新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开发、利用内外部资源,促进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增强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特此制定本制度。 1.2技术创新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运用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提高质量、创新产品、节能降耗、改善劳动环境等一系列技术活动。 1.3围绕公司发展需要,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工作,重点解决生产中的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保障公司快速健康发展。 2.创新原则与目标 2.1公司大力鼓励和支持技术进步,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品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培养科技人才,保护知识产权,促进自主创新。 2.2 技术创新遵循下列原则: (1)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 (2)以各产品工艺生产为主线,配套安排原料、能源、环保以及相关的技术装备,形成系统配套性; (3)以市场为导向,以持续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为目标,以效益为中心; (4)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起点和水平,避免低水平重复和封闭式发展。 2.3 技术创新工作目标: (1)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产品升级换代,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需求; (2)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盈利能力及市场

竞争力; (3)更新设备,不断提升设备性能,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改善环境,促进安全清洁生产; (4)改进操作技术,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方法,促进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5)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 3.技术创新管理机制 (1)以先建立研发队伍、再建设项目、再建立研发平台的原则,建立技术分中心认定与管理机制,加速技术分中心建设。 (2)以集中管理为出发点,建立技术中心对研发机构的设立、立项论证、项目验收、成果激励、费用审批的统一管理机制,引领、督导、协调技术创新工作,提升管理绩效。 (3)以国家有关政策为依据,建立符合国家要求与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科技活动费用保障机制,确保技术创新与新品研发资金足额到位。 (4)以自主创新为主,采用官、产、学、研联合研发方式,建立对外技术合作与申报政府支持项目相结合的机制,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内、外部研发资源。 (5)以提升技术创新体系运行的实效为目的,创新科技管理制度体系,用制度的不断创新保证体系管理规范、高效、科学。 (6)以技术薪酬化、成果市场化为引导,建立研发人员绩效评价体系、研发人员薪酬体系、技术奖金多种形式互动并存的长效激励机制,加速科技进步。 (7)以刚化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指标为手段,建立与一把手KPI指标挂钩的责任考评机制,有效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8)以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为手段,建立不断完善、改进技术创新体系的评价机制,确保体系适应、满足集团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

管理体系三合一整合要点

质量、环境、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文件整合要点 所谓体系整合,就是企业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有机结合。有机结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在三个体系标准要求的框架内,通过高效的接口处理,提高体系运行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因此,体系整合的实质是在三个标准的框架内实施管理流程再造,注重的是内涵而非外在形式。 在QMS、EMS、OHSMS三个管理体系整合过程中,文件整合是非常重要的以部分。而文件整合主要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三个层次的整合。 1、关于管理手册 管理手册的主要内容是描述有关标准要求和组织机构与职责划分,由于ISO9001-2000标准的结构形式和条款编号,与ISO14001-1996标准和OHSAS-18001标准的结构形式和条款编号相差很远,因此,要编写三个管理体系统一的管理手册有一定的困难。与些相反,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无论结构、形式、条款名称、要素编号都非常相似,完全有可能进行整合编写,故组织通常更容易将“环境和安全管理手册”合并为一册,而另册编写其“质量手册”。 如果组织希望将三个管理体系的手册合并,则通常要以ISO9001-2000版标准为基本模式,按照PDCA循环的规律和标准各个条款的功能,插入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相应要求。但是,这样做一定要避免在“三合一”管理手册的描述中缺失有关ISO14001和OHSAS18001标准的有关要求。 2、关于程序文件 与ISO9000-1994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相比,ISO9001-2000版标准更容易与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程序文件的整合。由于经过修订的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比原有1994版标准更加强调PDCA循环,而其明确规定需要编写程序文件的条款已经减少到了6个,使不同性质的组织的质量管理具有更加广阔的自主空间,也为与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兼容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根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个标准的要求,可以考虑编写一套“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程序文件”——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也就是将三个标准中规定需要建立程序文件的条款进行整合(大约有11个条款),编写出一套“三合一”程序文件。其中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大部分要素(约75%)可以合写一个程序文件,包括:法律与其他要求(4.3.2)、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4.3.3和4.3.4)、培训、意识与能力(4.4.2)、协商与沟通(4.4.3)、文件和资料控制(4.4.5)、运行控制(4.4.6)、应急准备与响应(4.4.7)、记录和记录管理(4.5.3)、审核(4.5.4)等。不太适宜合并编写的要素主要是:环境因素与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4.3.1);监测与绩效测量与监视(4.5.1);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和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4.5.2)三个要素。由于运行控制(4.4.6)和应急准备与响应(4.4.7)本身又是由多个程序文件组成的,基本上有30%的内容可以合写,因此,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程序文件合写比例在50%左右。 通常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控制(4.2.3)与上述文件和资料控制(4.4.5)、记录控制(4.2.4)与上述记录和记录管理(4.5.3)、质量目标(5.4.1)与上述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4.3.3和4.3.4)、内部沟通(5.5.3)与上述协商与沟通(4.4.3)、人力资源(6.2)与上述培训、意识与能力(4.4.2)、内部审核(8.2.2)与上述审核(4.5.4)、纠正措施(8.5.2)、预防措施(8.5.3)与上述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4.5.2)8个条款,或者说质量管理体系中6个需要程序文件的条款,有5个可以与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程序文件整合编写。此外,一些质

QHSE整合型管理体系一体化方案通用版

解决方案编号:YTO-FS-PD520 QHSE整合型管理体系一体化方案通 用版 The Problems, Defects, Requirements, Etc. That Have Been Reflected Or Can Be Expected, And A Solution Proposed T o Solve The Overall Problem Can Ensure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QHSE整合型管理体系一体化方案 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解决方案文件可用于已经体现出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等,所提出的一个解决整体问题的方案(建议书、计划表),同时能够确保加以快速有效的执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一、方案制定的背景: 公司于二OO六年九月份在已建立GB/T19001-2000idt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GB/T24001-2004idt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基础上,又建立了GB/T28001-2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公司各部门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风险因素的初始评审,共评出公司环境因素419个,其中重要环境因素7个(电/噪声扰民/废弃物排放/粉尘排放/钢材钢筋消耗/涂料油漆、清洗油、机油、润滑油的泄露/火灾爆炸的发生);危险源风险因素252个,其中重要危险源风险因素14个(无安全技术措施方案、设备设施未经验收使用、无证人员操作造成起重伤害触电、深坑基础护壁不符合规定造成坍塌、不按规定安装集料平台造成高空坠落、拆改防护措施造成高处坠落、未达到三级配电二级保护造成触电、焊渣引起明火造成触电、无资质安装拆除维护、不正确使用吊具、危险化学品不按规定存放、25、50CM以上洞口不按规定防护),普

技术创新有哪些类型

技术创新的类型 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技术创新要引进或产生新的要素,产生这些要素的方式以及创新程度的不同使得技术创新有不同的分类。按创新程度分类,可以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按创新对象分类,可以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渐进性技术创新和突破性技术创新 根据创新的程度,我们将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渐进性技术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而突破性创新也称重大创新或突变性创新,是指技术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它常常伴随着一系列渐进性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我们来举个例子,很多日化洗护用品都是渐进性创新,一些护肤品提高技术,增加了SOD蜜的纯度以及添加入了草本精华,都是渐进性的创新。他们建立在原来产品的基础之上,对原来的产品进行改善,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而从报刊杂志到电视到计算机则是一系列的突破性创新,他们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的技术根基,深层次地改变了人们的娱乐生活。 但是判断一种创新是渐进性还是突破性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很多时候我们会流于表面,无法深入到其本质。渐进性创新是基于持久性技术的创新,是从对企业的现有产品用户关注的产品服务性能方面来改进产品服务的。就创新项目本身的技术特性而言,创新项目可能具有技术上的跳跃性和突破性,但是无论这种改进多么困难,跨度多大。只要其性能改进的轨道依然是其主流用户所要求的性能轨道其依然属于渐进性创新。例如Intel的微处理器无论其研发多么困难,性能提高多少,只要其依然是让微处理器运行速度更快,这样的创新就属于渐进性创新。突破性创新是基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是那些并不是按照公司主流用户的需求性能改进轨道上进行改进的创新。也可能是暂时还不能满足公司主流用户的创新。突破性创新不一定是难度很大的创新。其主要特点在于:产品的改进并不是在原有的性能改进轨道上。所以突破性创新产品可能暂不符合企业现有客户的需要,但可能找到重视其性能的某个小市场新的客户群体。而且一般是低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i 技术创新与技术中心建设总结报告 申报单位:计算机股份 联系人:剑峰 联系:0

目录 一、企业基本情况 (3) 1.企业名称、所有制性质与隶属关系 (3) 2.企业发展概况 (3) 3.企业在本行业的地位和作用 (3) 4.企业主要从事领域和产品情况 (4) 4.1 金融电子与税控类产品 (4) 4.2 军用计算机及安全类 (4) 4.3软件及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 (4) 4.4 PCB与FPCB产品 (4) 5.近三年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情况 (5) 二、企业技术中心概况 (5) 1.技术中心基本情 况 (5) 2.企业技术中心组织结构 图……………………………………… . 5 3.职

能…………………………………………………………… ….. .6 4. 技术开发经费投入情况 (6) 4.1 科技经费来源 (6) 4.2 近两年开发经费收支情况 (7) 5. 企业技术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与运行情况 (7) 5.1 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7) 5.2 国、国际交流的信息化 (7) 5.3 HCC SCM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7) 6. 在研究开发、检测分析设备、中间试验条件等方面的情况 (8) 6.1 研究开发手段 (8) 6.2 测试分析设备 (8) 6.3 中间试验条件 (8) 7. 主要技术带头人概况 (9) 8. 技术中心核心技术及近中期规划 (11)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运行情况 (11)

1. 技术创新环境建设情况 (11) 1.1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1) 1.2 制定《科研项目开发管理程序》,规新产品开发过程 (12) 1.3 建立有效吸引人才与稳定队伍的措施 (12) 1.4 不定期、有计划的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 (12) 1.5 完善、加强绩效考核制度 (13) 2. 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建设 (14) 2.1 项目负责制、管理层持股与员工参股 (14) 2.2 利用专利制度,促进技术创新 (14) 3. 管理创新容 (15) 3. 1 技术管理体制的规划——“榕树计划” (15) 3. 2 实施鼓励申报专利、制度 (15) 3.3 技术管理体制规划的作用 (16) 4. 技术创新建设情况 (16) 4.1不断进行技改,增强技术创新后劲 (16)

三大管理体系整合的基本方法

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三标管理体系整合的基本方法——QMS、EMS、OHSMS三标管理体系整合的基本方法 三个管理体系的整合通常需要经过几个步骤,要经历从组织整合、文件整合、作业整合、到持续改进整合等。然而即使是这样也许仅仅是两个或三个管理体系的部分整合,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整合有赖于组织有关方面经验的积累,以及推行管理体系整合的决心和效果。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的整合——组织整合 1、组织机构和职责划分的重新设置 三个管理体系的整合首先要从组织内部有关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入手。由于质量管理体系通常没有包含组织所有的部门,特别是与质量管理没有直接关系的生产辅助部门、后勤部门及相关现场,但是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必须是全员参与,即体系包括组织的全体员工和所有部门,因此,在进行三个管理体系整合时,需要重新考虑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设置。质量管理体系虽然不必含盖所有部门,但需要在整合的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中明确注明。 整合的管理体系的职责需要重新划分。绝大多数组织质量管理的归口部门与环境、安全、卫生管理的归口部门不同,而相对来说质量管理的职责划分通常是比较全面的。在进行三个管理体系整合时,必须将已有的质量、环境、安全、卫生管理职责重新整理,从管理体系整合的角度归并组织的职责描述,尤其是应考虑将三个体系的管理职能合并到一个主管部门,以便于统筹管理体系运行,减少组织因多头管理造成的低效和内耗。 三个管理体系的管理者代表最好由一人集“三个代表”于一身。由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于管理者代表的人选有特殊要求,即必须由高层管理人员(董事会或执委会人员)担任,因此,三个管理体系共同的代表人选也必须出自最高管理者的副职。管理者代表的行政职位比较高,有助于统一指挥和协调三个管理体系的整合工作,提高组织内部管理的有效性。 2、内审员双重或三重资格培训和多体系参与 内审员是组织内部建立、整合、维护三个管理体系的主要力量。在三个管理体系未整合之前,组织的质量管理内审员与安全卫生管理内审员几乎不会由同一个人兼任。但是,如果组织要实现两个或三个管理体系的整合,则内审员必须具备多重资格,能够同时参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维护,并承担两个或三个管理体系的联合内部审核工作,以及接受外部认证机构的一体化审核。 3、体系主管部门应配置必要的人力资源 组织为了进行三个管理体系整合,将设立三个体系的归口主管部门,但该部门必须具有相应的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要负责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整合、运行,并组织应对外部审核,因此,需要配置懂得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体系和认证管理等的有关人员,至少需要3名具有丰富的体系管理经验的专职人员,维持三个管理体系的日常运行和认证资格。 二、文件化体系的整合——文件整合 1、关于管理手册

三大管理体系整合的基本方法

K1+478~K1+5888段左侧片石混凝土挡土墙第1部分 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三标管理体系整合的基本方法——QMS、EMS、OHSMS三标管理体系整合的基本方法 三个管理体系的整合通常需要经过几个步骤,要经历从组织整合、文件整合、作业整合、到持续改进整合等。然而即使是这样也许仅仅是两个或三个管理体系的部分整合,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整合有赖于组织有关方面经验的积累,以及推行管理体系整合的决心和效果。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的整合——组织整合 1、组织机构和职责划分的重新设置 三个管理体系的整合首先要从组织内部有关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入手。由于质量管理体系通常没有包含组织所有的部门,特别是与质量管理没有直接关系的生产辅助部门、后勤部门及相关现场,但是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必须是全员参与,即体系包括组织的全体员工和所有部门,因此,在进行三个管理体系整合时,需要重新考虑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设置。质量管理体系虽然不必含盖所有部门,但需要在整合的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中明确注明。 整合的管理体系的职责需要重新划分。绝大多数组织质量管理的归口部门与环境、安全、卫生管理的归口部门不同,而相对来说质量管理的职责划分通常是比较全面的。在进行三个管理体系整合时,必须将已有的质量、环境、安全、卫生管理职责重新整理,从管理体系整合的角度归并组织的职责描述,尤其是应考虑将三个体系的管理职能合并到一个主管部门,以便于统筹管理体系运行,减少组织因多头管理造成的低效和内耗。

三个管理体系的管理者代表最好由一人集“三个代表”于一身。由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于管理者代表的人选有特殊要求,即必须由高层管理人员(董事会或执委会人员)担任,因此,三个管理体系共同的代表人选也必须出自最高管理者的副职。管理者代表的行政职位比较高,有助于统一指挥和协调三个管理体系的整合工作,提高组织内部管理的有效性。 2、内审员双重或三重资格培训和多体系参与 内审员是组织内部建立、整合、维护三个管理体系的主要力量。在三个管理体系未整合之前,组织的质量管理内审员与安全卫生管理内审员几乎不会由同一个人兼任。但是,如果组织要实现两个或三个管理体系的整合,则内审员必须具备多重资格,能够同时参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维护,并承担两个或三个管理体系的联合内部审核工作,以及接受外部认证机构的一体化审核。 3、体系主管部门应配置必要的人力资源 组织为了进行三个管理体系整合,将设立三个体系的归口主管部门,但该部门必须具有相应的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要负责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整合、运行,并组织应对外部审核,因此,需要配置懂得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体系和认证管理等的有关人员,至少需要3名具有丰富的体系管理经验的专职人员,维持三个管理体系的日常运行和认证资格。 二、文件化体系的整合——文件整合 1、关于管理手册 管理手册的主要内容是描述有关标准要求和组织机构与职责划分,由于 ISO9001-2000标准的结构形式和条款编号,与ISO14001-1996标准和OHSAS-18001标准的结构形式和条款编号相差很远,因此,要编写三个管理体系统一的管理手册有一定的困难。与些相反,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无论结构、形式、条款名称、要素编号都非常相似,完全有可能进行整合编写,故组织通常更容易将“环境和安全管理手册”合并为一册,而另册编写其“质量手册”。

基于创新价值链的创新管理体系建设

基于创新价值链的创新管理体系建设 ——北京百森咨询有限公司管理咨询部内容提要: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何建立完善的创新管理体系,将企业创新转化为组织绩效,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本文以理论研究、案例分析的形式,探讨企业如何进行创新管理体系的建设。基于创新价值链的理论研究,建立了规划、运营、保障三层面十维度的创新管理体系,并形成创新管理成熟度模型,用以评估企业的创新管理水平。结合企业创新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根源来寻找问题解决的思路,有效指导创新管理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创新价值链、创新管理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快速演变、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业务的复杂化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所处的组织环境趋于复杂,企业竞争模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已经转化为知识和技术的竞争。而创新管理是推动知识和技术发展的源动力,所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增加企业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认识到创新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加强创新管理,通过创新思维的开发、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制度的建设、管理创新的实施等,来规范创新管理,提升创新效益。但与那些优秀的创新型企业相比较,大多数企业在创新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以下,本文将以某电信运营企业的创新管理体系规划项目为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创新价值链和成熟度模型等理论研究,探讨企业如何进行创新管理体系的建设。首先从发现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分析诊断。 创新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在项目中,我们通过资料收集、内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企业的创新管理进行了深度调研,发现在创新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从创新管理的层面来讲,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创新管理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创新流程和模块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有效的联系整合,没有聚焦产生合力,从而缺乏良好的发展模式和创新的长效机制;创新规划不明确,公司没有明确的创新战略和目标,不能准确把握创新的重点方向;创新运营不规范,缺乏系统化的创新管理制度和流程,多数创新流于简单的包装;创新保障不配套,没有完善的创新激励和评估机制,不能有效激发创新的主动性。

整合型管理体系n.

整合型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笔试卷 姓名: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分数:____ 一、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写在题前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30分。 (1、GB/T 24001-2004标准4.5.1条款中的监视和测量的内容不包括: A、监测设备的校准和维护情况 B、运行控制的遵循情况 C、培训情况 D、目标指标的符合情况 (2、产品要求可由: A、顾客提出规定 B、组织预测顾客的要求规定 C、法规规定 D、A+B+C (3、GB/T24001-2004新版标准要求,对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组织应: A、识别环境因素 B、制定环境目标 C、A + B

D、以上答案都不对(4、OHSAS18001-2007版标准的下列条款中,变化大的条款是: A、4·3·1 B、4·4·2 C、4·5·1 D、以上都不是 (5、污染预防可包括: A、源的削减或消除 B、将污染严重的工序外包 C、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恢复、再循环、回收和处理 D、A+C E、A + B+C (6、环境方针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就本组织的环境绩效总意图和方向所作的正式表述。按照GB/T24001-2004标准的要求,组织应将其环境方针传达到有关人员,这些人员是: A、所有组织内的人员 B、所有组织内的人员和组织外的相关方 C、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 D、所有组织所使用的产品或服务所涉及的相关方(7、危险源辨识是: A、识别危险源的过程 B、评估风险大小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过程

C、识别危险源产生的风险的过程 D、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8、某公司已将危险化学品意外泄漏评价、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那么应接受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培训的人员包括危险化学品: I.采购人员II.运输人员III.仓库保管人员IV.使用人员 A、III+ IV B、I +III+IV C、I+II+III D、I+II+III+IV (9、贯彻OHSMS审核规范的组织所关心的对象是: A、产品 B、过程 C、环境 D、人 (10、管理评审是为了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 A、适宜性 B、充分性 C、有效性 D、A+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