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

研究进展

洪华生张勇戴民汉编著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一九九九年年报

序言

告别1999年,我们迎来了新千年的曙光。伴随着新千年的钟声,回首我们实验室走过的第四个年头,在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厦门大学各级领导及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在以苏纪兰院士为主任的学术委员会指导下,通过实验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和开放交流等方面又取得新的、长足的进步。

根据国家目标、学科发展以及实验室自身发展的需要,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我“海洋生态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更名为“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并组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教授任主任,唐孝炎院士、黄荣辉院士、唐启升院士等14人任委员的第二届学术委员会,洪华生教授继续当选本实验室第二届主任。

过去一年中,我实验室围绕主要研究方向,通过承担各类课题和项目,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取得新的突破。共申请到科研经费182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五项79万元,教育部重点项目一项10万元,福建省重点项目一项30万元,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二项8.0万元,国际合作项目二项36.6万元,其它来源项目18.5万元。另外,争取到“973”合作子项目一项。发表论文81篇。其中已发表SCI文章17篇。有三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教育部、省、市级成果奖。另外,重点实验室在海洋微食物环的研究、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其生态毒理效应研究、细菌胞外酶活力、生物标志物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

1999年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成绩突出。先后引进“特聘教授”和留学回国人员各一名。培养了一批青年业务骨干担当科研重任。目前实验室固定在编研究人员15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 10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45岁以下的有12人。新的一批客座研究人员的职称和学历层次也逐步提高。留学日本的熊小京博士来到我室及环科中心工作;长江计划学者焦念志博士也即将加盟我实验室。在搞好科研和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还把实验室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本年度在实验室攻读学位的博士生有19人,硕士生19人,博士后工作人员1人。此外,实验室还积极参与环科中心举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班的培养工作;与厦门市政府共建“厦门市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培训中心”;聘请加拿大教授来厦举办环境评价培训班。1999年7-8月间,以我室人员为骨干,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环境科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来自全国18所高校,2个科研机构和9

个环保部门、涵盖了包括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等领域37个专业的121名学员参加了学习。其中博士研究生22名,硕士研究生70名,青年教师29名。被邀请来授课的30名教师,分别来自美国、英国、香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国家基金委、国家环保总局及地方环保部门,他们大多为环境领域研究与教学的著名专家。暑期学校共开设了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治及大气污染等10门课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首届环境科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获得圆满成功,达到了“拓宽基础,了解前沿,联系实际、促进交流”的预期目的。

目前,围绕本实验室主攻方向,已形成几个具有国际研究前沿及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重点及研究团队。

1999年,我实验室的学术交流特别活跃,尤其是国际交流方面更为突出。共有10人次出国作短期合作;10人次出国参加学术会议;42人次境外人员来我室访问和讲学;国外来我室合作科研3人次;国内合作科研一项;14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8月同香港城市大学签定了合作意向书,12月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继96年、97年、98年先后资助第一、二和第三批项目后,1999年度又自筹资金20万元资助了第四批项目。根据实验室管理规定,接受来自香港城市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电子工程系和生物学系等单位科研人员的申请报告10项,经本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各位委员严格书面函审和在厦学术委员会成员的复审、报学术委员会主任苏纪兰院士终审,最后批准资助了其中的7项。且资助的项目100%为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优秀学者。

在新千年伊始之时,为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着眼于我国近海及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将此凝结我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心血与汗水的文集奉献给我们为之奋斗的海洋环境科学事业和新的千年。同时我们也真诚地欢迎所有有志献身海洋环境科学的海内外专家、学者来我室工作、讲学、访问或攻读学位。

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洪华生教授

于2000年1月6日

海洋环境科学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一九九九年度报告目录

一序言…………………………………………………………….. 二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第二届(1999年)学术委员会组成名单…………..…………….. 三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议程………………………..

(1)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人员工作汇报….…………………………………………

(2)专家学术报告……………..……..…….…………………… 四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一九九九年度工作报告………………..……………………….. 五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术委员会一九九九年度工作评议意见………………………… 六出席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委员名单…………………….. 七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一九九九年度资助项目一览表…………………………………

八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一九九九年度在研项目………………………………………….. 九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一九九九年度主要学术活动…………………………………….. 十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一九九九年后发展方向规划纲要……………………………….. 十一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一九九九年分别与香港城市大学

和北京大学签定的双方合作意向书……………………………. 十二 1999年全国环境科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总结报告……..洪华生十三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一九九九年度发表论文目录……………………………………

A. 杂志论文

B. 会议论文及研究报告

十四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一九九九年度论文选编…………………………………………..

A.近海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1.Huang, B. Q.,Hong, H. and Wang, H., Size-Fractionated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the Phytoplankton-Bacteria Relationship in the Taiwan Strait.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1999, Vol.183: 29-38.

2. Huashengh Hong,Weiqi Chen, Li Xu, Xinhong wang and Luoping Zhang.,

Distribution and Fate of Organochlorine Pollutant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999.Vol.39.No.1-12.PP376-382.

3. Hong Huasheng, Wang Haili and Huang Bangqin, Primary production processes

in the Taiwan Strait-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 productivity,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1999.Vol.18, No. 3, pp.423-433.

Published by China Ocean Press.

4. Wang Xinhong, Xu Li, Chen Weiqi, Zhang Luoping and Hong Huasheng,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s and Sources of PAHs in Sediment of Xiamen Bay, CHIN.J.

Oceanol. Limnol. 1999.Vol. 17 No. 3, 247-251.

5. Shang Shaoling, Huasheng Hong et al, An Estimate on Internal Fluxes of

Phosphorus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in Xiamen Western Se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999,Vol.39: 200-204.

6. Huang Bangqin, Hong Huasheng and Wang Haili, 1999 Size-Fractionated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the Phytoplankton-Bacteria Relationship in the Taiwan Strait, Mar.Ecol.Prog.Ser.183: 29-38.

7. Huang Bangqin and Hong Huasheng,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and

Utiliz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 by Algae in Subtropical Coastal Waters, Mar. Poll.Bull, 1999,39(1-12): 205-211.

8. 黄邦钦,洪华生等,溶解态磷对海洋微藻碱性磷酸酶活力动态的调控机制,海洋

学报. 1999,1(1).

9. 胡建宇,洪华生,陈照章,贺志刚,洪建胜,梁红星,台湾海峡北部海区1998

年2-3月温、盐的断面分布特征,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1999,38(2):263-267.

10.徐立,张珞平,王新红,陈伟琪,洪华生,厦门-金门海区沉积物中非芳香烃的来源和分

布特征,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1999,38(5):738-744.

B. 近海生物生态与生理研究

11.王大志彭兴跃李少菁程兆第金德祥,海水小球藻脂肪酸组成研究.海洋科

学,1999, 124(4): 68-70.

12.王大志等. 七种微藻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研究,台湾海峡,1999,297-302.

13.余群,郑微云等,石油污染对真鲷幼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毒性效

应,厦门大学学报,38(3):429-434.

14.余群,郑微云等,O#柴油水溶性成分对真鲷幼体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水

产学报,1999,第23卷增刊,72-76.

15.郑微云,余群等,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荧光分析,福州大学学报,第27卷增刊,

65-66.

16.郑微云,余群等O#柴油水溶性成分对真鲷幼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环境科学,

1999.

17.郑天凌等,赤潮铜绿微囊藻DNA基因间隔区的序列分析及分子探针的设计,海

洋科学,1999,(1):28-30.

18.郑天凌等,利用可提取性脂肪酸表征细菌生物量,台湾海峡,1999,4(18):

330-335.

19.Lu Changyi, et al,Methane Flux and Production from Sediments of a Mangrove

Wetland on Hainan Island in China,Mangroves and Salt Marshes,1999,Pp:41-49.

20. Wang Guizhong, et al,Investigations into the Reproductive and Larval Culture

Biology of Mud Crab, Scylla Paramaamosain: A Research Overview.Mud Crab Aquaculture and Biology,1999,Pp:121-124.

21.Zheng Wenjiao, et al,Dynamics of Element Content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ypocotyles and Leaves of Certain Mangrove Speci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1999,233:247-257.

C.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研究

22.江毓武,洪华生,张珞平,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厦门海域水质模型中的应用,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1999,38(1):90-95.

23.张珞平,洪华生,陈宗团,陈伟琪,农药使用对厦门海域的初步环境风险评价,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1999,38(1):96-102.

24.张珞平,洪华生,陈宗团,陈伟琪,农药使用对厦门海域的初步环境风险评价,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1999,38(1):96-102.

25.Yong Zhang, Michael H W Lam, Ka-Fai Poon,Bruce J Richardson,

Hua-Sheng Hong, Rudolf S S Wu, Gene J S Zheng,Introduction of a New Devices for Sampling Organic Pollutants, Chem. J. Of Chinese Univ., 1999,20(5, Supplement), 554.(SCI).

26.Yuan Dongxin,et al,Determination of Oxolinic Acid in Toasted Eel Tissue by

Microwave Extraction and HPLC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 Second author,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y, 1999,20(5): 272-278.

27.Yuan Dongxin,et al,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Nutrients in Xiamen Seawater as

Reveal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Second Author,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1999,20(5).

28.陈伟琪,洪华生,近岸海域环境容量的价值及其价值量评估初探,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9.

29.张祖麟,陈伟琪,洪华生,固相微萃取法的应用及其进展,环境科学进展,1999,

7(7):52-59.

30.Yong Zhang, Michael H W Lam, Ka-Fai Poon,Bruce J Richardson, Hua-Sheng

Hong, Rudolf S S Wu, Fate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n the Sediment of Coastal Water, Chem. J. Of Chinese Univ., 1999,20(5, Supplement),555.(SCI).

第二届第一次学术委员会组成名单(1999.12.15)

姓 名 性

别 年

专 业 职 称 学委会

职 务

工 作 单 位 备

苏纪兰 男 64 物理海洋学 院士、教授 主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唐孝炎 女 67 环境科学 院士、教授 委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

黄荣辉 男 57 大气物理学 院士、教授 委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唐启升 男 55 海洋生态 院士、教授 委员中国水产科学院

万国江 男 59 地球化学 教 授 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李永祺 男 64 生物海洋学 教 授 委员青岛海洋大学

周名江 男 55 海洋环境科学 教 授 委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王 辉 男 37 物理海洋学 博士、

副教授、

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 阮五崎 男 57 海洋化学 教 授 委员福建海洋研究所

王桂忠 男 48 海洋生物学 教 授 委员厦门大学海洋系

施 平 男 42 遥感海洋学 博士、教授 委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朱 彤 男 37 环境科学 博士、教授委员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 王钦敏 男 40 遥感学 博士、教授委员 福州大学

李 立 男 54 环境海洋学 教 授 委员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洪华生 女 55 海洋生物

地球化学

博士、教授 委员厦门大学环科中心

第二届第一次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名单(1999.12.15)

李少菁男68 海洋生态学教授顾问厦大海洋系

林鹏男 68 海洋环境

生态学

教授顾问厦门大学生物系

D.R.Kester 男 56 海洋化学教授顾问美国罗德岛大学研究生院

J.M.Martin 男 57 河口生物

地球化学教授顾问意大利欧共体联合环境

研究中心

K.O.Buesseler 男 40 化学海洋学副教授顾问美国Woods Hole 海洋研

究所

洪楚璋男 58 海洋化学教授顾问台湾大学

黄玉山男 50 环境生态学教授顾问香港城市大学

胡绍焱

木男 48 环境生态毒

理学

教授顾问香港城市大学谭凤仪女 44 环境生态教授顾问香港城市大学

谢显堂男 58 生物技术教授顾问香港科技大学

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日程安排

1999年12月14日报到地点:厦门大学逸夫楼

1999年12月15日

上午主持人:苏纪兰院士主任

8:30- 9:00 校领导向第二届学委会委员颁发聘书、照相

9:00- 9:30 实验室主任洪华生教授作99年度工作总结

9:30-10:30 实验室人员工作汇报(每人15分钟)

10:30-10:45 休息

10:45-11:30 实验室人员工作汇报(每人15分钟)

12: 00 午餐

下午主持人:苏纪兰院士主任

2:30-3:30 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99年度工作进行评议

(学术委员会成员)

3:30-3:45 休息

3:45-5:00 讨论今后实验室工作重点及发展方向

(学术委员会及实验室全体成员)

6:00 晚餐

1999年12月16日

上午主持人:洪华生教授主任

8:30-11:30:专家学术报告(每人30分钟)

中午12:00 午餐

下午离会

会议地点:环科中心201会议室

食宿地点:厦门大学逸夫楼招待所

实验室研究人员工作汇报

(1999年12月15日上午9:00—11:00)

报告人题目

1.戴民汉博士、教授:海洋上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与

海——气界面CO2通量的相互作用

2. 王大志博士、副教授:微型生物的研究

3. 胡建宇在职博士、教授:台湾海峡水文动力变化过程的研究

4. 商少凌博士、副教授:水色水温遥感应用研究

5. 张勇博士、教授:有机污染监测新方法在有机污染物迁移

转化过程中的应用

6. 王新红在职博士、助研:沿海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变化过程示踪

及其生态毒理效应

7. 蔡立哲硕士、副教授:河口红树林区底栖动物与环境变化

的研究

8. 江毓武硕士、助研:数字模型在河口、港湾中的应用

地点:环科中心201会议室

专 家 学 术 报 告

(1999年12月16日上午8:30—11:30)

苏纪兰院士、教授: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题目:“海阔天空”

唐启升院士、教授:中国水产科学院

题目: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及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周名江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题目:试论加强我国有害赤潮研究的重要性

朱彤博士、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

题目:亚太区域气溶胶特征实验

王钦敏博士、教授:福州大学

题目:数字地球

王东晓博士: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

题目:南海跃层与跃层生态

地点:环科中心201会议室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999年度工作报告

实验室主任洪华生教授 1999年12月15日

1999年,是本实验室成立后的第四个年头,在以苏纪兰院士为主任的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在实验室全体人员的努力及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今年本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和开放交流等方面又取得新的进展。

Ⅰ.进展情况

一、本年度新争取的课题及研究经费

1999年实验室人员努力争取到科研经费共182.1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五项79万元,教育部重点项目一项10万元,福建省重点项目一项30万元,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二项8.0万元,国际合作项目二项36.6万元,其它来源项目18.5万元。另外,争取参加“973”合作子项目二项(经费未定)。

1.“973”合作子项目二项:

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持续利用(黄邦钦博士、王大志博士,陈刚

博士等)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五项:

① 台湾海峡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洪华生博士,“九五”重点项目,

本年又获追加20万元)

②珠江口及南海北部胶体的有机组成与结构表征(徐立博士,戴民汉博士,

18万元)

③海洋硅藻胞外多聚物研究(王大志博士,14.5万元)

④分子发光法研究磁效应对PAHs环境行为的影响(张勇博士,13万元)

⑤卫星遥感系统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水华研究中的应用(商少凌博士,

13.5万元)

3.教育部重点项目一项:

①有机污染物在海岸带水域水-气、水-沉积物界面迁移、转化及生物修复

研究(张勇博士、洪华生博士等,10万元)

4.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二项:

①多环芳烃对海洋鱼类DNA损伤的致毒机制研究(余群高级工程师,4.0万元)

②半透膜装置模拟生物监测海洋有机污染物及应用研究(张勇博士,4.0万元)5.国际及香港合作项目二项:

①公众基础的环境保护与管理(洪华生博士,加拿大国际发展署资助,30.8

万元)

② SPMD监测有机物(张勇博士,中港合作,5.8万港元)

6.其它来源项目四项:

①马銮湾开口数值研究(江毓武助研,厦门市港务局,2.0万元)

②厦门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卢昌义教授,厦门市政府,10万元)

③湖红树林景观恢复工程(卢昌义教授,厦门市政府,1.5万元)

④永安市城市环境规划研究(郑文教教授等,永安市政府,5.0万元)

二、本年度在研课题

(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项:

1.洪华生:台湾海峡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九五”重点项目)

2.郑天凌:中国沿海典型增养区有害赤潮发生动力学及防治机理研究( “九五”

重大项目,参加第一和第四子课题研究 )

3.郑天凌:微生物在海洋污染沉积环境中的作用研究(面上项目)

4.郑微云:PAHs对海洋鱼类DNA损伤机理及其遗传毒性效应研究(面上项目)

5.郑微云:石油污染物对鱼类自由基产生的影响及抗氧化酶作用机理(面上项目)

6.王桂忠:锯缘青蟹大眼幼体培育过程中的生理生态研究(面上项目)

7.黄邦钦:亚热带近海微型浮游生物在碳循环过程中作用机制研究(面上项目) (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一项:

1.戴民汉:珠江三角洲及其邻近的南海海域中碳及微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定量研究──胶体在该循环中的显著作用(A类)

(三)国家教委重点基金一项:

1.徐立:石油烃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及其生物毒理效应研究。

(四)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十项:

1.郑微云:PAHs对鱼类自由基产生影响及抗氧化酶作用机理

2.袁东星:生物中有效物质的微波提取系统的研究

3.王桂忠:锯缘青蟹多季育苗和大眼幼体的中间养成试验研究

4.王桂忠:锯缘青蟹异型精子的分离及其应用研究

5.王桂忠:锯缘青蟹大眼幼体培育过程中的生理生态研究

6.蔡立哲:滩涂贝类养殖区小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格局的研究

7.卢昌义:福建省优良红树引种扩种的生理生态研究

8.陈伟琪:同安湾流域施用用药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研究

9.卢昌义:河口红树林群落甲烷排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0.胡建宇,洪华生:福建沿岸典型养殖密集海区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

(五)福建省重中之重项目子课题二项和重点科技项目一项:

1.王桂忠,李少菁:福建省海洋生物优良种质生物学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应用研究

2.王大志,程兆第:藻类螯合微量元素的培养研究

(六)其它来源项目六项:

1.洪华生:公众基础的环境保护与管理(加拿大国际发展署资助)

2.洪华生:厦门经济发展对海岸带的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价(UNDP/GEF 资助项

目)

3.蔡立哲:治理深圳河二期工程环境监察审核底栖动物研究(中港合作)

4.张勇:SPMS监测海洋污染物(中港合作)

5.黄邦钦:近岸河口微微型浮游动物在碳循环过程中作用机制研究(华东师范大

学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综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6.卢昌义:引种的红树植物优良种类的生理生态研究

三、研究成果与获奖情况

1.本年度开放室全体人员共发表(包括接受待刊的)论文81篇,其中已发表

SCI文章17篇;会议论文33篇,其中国际会议论文6篇。

2. 郑天凌教授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中国沿海典型增养区

有害赤潮发生动力学及防治机理研究”于1999年12月上旬,顺利通过专家组的中期检查。

3. 洪华生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主任基金项目——“香港维多利亚港与厦门

西港污染沉积物变化过程的对比研究”(项目编号49356001)的成果《香港与厦门港湾污染沉积物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颁发了证书,洪华生、徐立等17人获表彰。

4. 陶有胜高级工程师,郑天凌教授,洪华生教授,啤酒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研

究,1999年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5. 卢昌义教授的报告《甘文尾红树林湿地保护》获199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

的优秀科技建议奖。

四、人才培养

目前实验室固定在编研究人员15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 10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45岁以下的有12人;还有一批客座研究人员的职称和学历层次也逐步提高。除戴民汉博士(199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A类获得者)和商少凌博士已分别从美国Woods hole研究所和日本回到我室工作外;1999年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熊小京博士来到我室及环科中心工作;12月,长江计划学者焦念志博士也即将加盟我实验室。

我们把实验室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1999年年度在实验室攻读学位的有博士生19人,硕士生19人,进行博士后工作一人。此外,实验室还积极参与环科中心举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班的培养工作;与厦门市政府共建“厦门市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培训中心”;聘请加拿大教授来厦举办环境评价培训班。

1999年7月15日-8月15日,以我室人员为骨干,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环境科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来自全国18所高校,2个科研机构和9个环保部门、涵盖了包括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等领域37个专业的121名学员参加了学习。其中博士研究生22名,硕士研究生70名,青年教师29名。被邀请来授课的30名教师,分别来自美国、英国、香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国家基金委、国家环保总局及地方环保部门,他们大多为环境领域研究与教学的著名专家。暑期学校共开设了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治及大气污染等10门课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首届环境科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获得圆满成功,达到了“拓宽基础,了解前沿,联系实际、促进交流”的预期目的。

五、学术交流

今年我实验室的学术交流特别活跃,尤其是国际交流方面更为突出。共有10人次出国作短期合作;10人次出国参加学术会议;42人次境外人员来我室访问和讲学;国外来我室合作科研3人次;国内合作科研一项;14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8月同香港城市大学签定了合作意向书,目前已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草签了合作意向书。

8月3日-6日,实验室主任洪华生教授等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海峡两岸海洋科学即中国及邻近海域海洋科学研讨会,并作《台湾海峡生物过程与物理过程的耦合关系》大会报告,还有其它8篇论文进行了交流。

六、课题审批及进展

继1996年、1997年、1998年先后资助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项目后,本年度又自筹资金20万元资助了第四批项目。根据实验室管理规定,4月30日前接受来自香港城市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电子工程系和生物学系等单位科研人员的申请报告10项,经本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各位委员严格书面函审和在厦学术委员会成员的复审、报学术委员会主任苏纪兰院士终审,最后批准资助了其中的7项。

由于我室有意识的挑选具有专业特色和较高研究水平的学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来申请项目,所资助项目能围绕本实验室近阶段的主攻方向和正在进行的项目而进行,且人员的层次较高,今年资助的项目100%为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优秀学者。另外,我们还对1996年、1997年、1998年度资助的项目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作必要的调整,因此,各个项目自批准以来,基本能按计划进行,有些项目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Ⅱ.研究重点及特色

1.实验室所确定的建设思路:

面向二十一世纪,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于我国近海及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厦门大学所处的区位及多学科、综合性的优势,在高新技术支撑下,以亚热带近海(含河口、港湾及海岸带)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高水平的海洋环境科学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开展区域性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关系的研究;加强与决策管理层的沟通,促进科技成果为社会经济服务;扩大与台、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合作,深化国际合作,走国际化道路。

原厦门大学教育部海洋生态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的名称主要以国内的习惯说法而定,不规范。国际同行难以理解其含义。为使本实验室与国际接轨,同时,由于国家宏观管理政策的调整,经过重新考核、评估,于1999年12月实验室更名为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攻方向与原来一致。

2.主攻方向:

亚热带近海(含河口、港口及海岸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机制及其生态

环境效应研究

围绕本实验室主攻方向,已形成几个具有国际研究前沿及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重点及研究团队

⑴近海生态系统碳及营养盐等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全球变化关系研究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生态系研究(1987-1990)”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后,“台湾海峡初级生产力及其调控机制(1994-1996)”率先在国内开展微食物环研究,通过专家评审获得好评,出版了《中国海洋学文集(第7集)》;继上述两个重点课题后, NSF-C“九五”重点课题“台湾海峡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研究”去年通过专家中期评估为优,部分成果在1999年为8月3日-6日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召开的第四次海峡两岸海洋科学讨论会上进行了交流。洪华生教授应邀在大会上作了题目《台湾海峡生物过程与物理过程的耦合关系》的报告,小组报告的论文还有:1.《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微型食物网的结构与功能初探》;2. 《台湾海峡及厦门海域浮游植物呼吸率的研究》; 3. 《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生态研究》; 4. 《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物量、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及微级结构》; 5. 《海洋浮游植物脂类组成实测及生物标志物定量研究》;6. 《台湾海峡小型底栖生物数量分布及生态意义》;7.《珠江口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结构》等。10多年来,我们对台湾海峡生态系统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步步深入,某些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与国际大型计划JGOFS,GLOBEC研究接轨,得到国内外及台湾学者的关注。台湾海洋研究中心陈民本代理主任邀请洪华生博士、戴民汉博士率领年轻的博士于2000年5月到台湾进行台湾海峡研究的交流,并讨论今后在台湾海峡及南海北部海域的实质性合作。今年NSF-C又对该课题追加20万元,以该课题为基础,结合福建省科委重点项目“台湾海峡海洋生物资源及其环境动态监测与管理系统研究”,于今年夏季又增加了一个航次,以对比97、98、99年夏季分别在厄尔尼诺、拉尼娜年影响下该海域海洋学现象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与生物资源变化的关系,初步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下一步准备与美国罗德岛大学Kester教授、美国缅因大学柴扉博士和美国乔治亚大学的蔡卫君博士的合作,加强遥感应用及生态系统模型的建立。2000年以戴民汉博士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课题为依托,研究区域将从台湾海峡南部扩大到珠江口及南海北部。

⑵海洋微型生物(细菌、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赤潮灾害及海洋污染的防治作用。

在台湾海峡及九龙江口开展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在碳磷循环中的作用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估算初级生产碳有20%经异氧细菌的“二次生产”,36%通过原生生物的摄食作用进入微食物环。考虑到呼吸的消耗,有近60%的初级生产的碳经微食物环的两个起点(即DOC和PICO)分别进入微食物环,这进一步表明其在亚热带海域微型生物食物网在有机碳转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采用生物标志物如:光合色素、脂肪酸、甾醇来鉴别种类组成,估算台湾海峡悬浮球藻的丰度。

A) 微食物环研究。围绕台湾海峡及九龙江口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在微生物的二次生产、粒级结构和种类组成,纤毛虫的种类组成、丰度和摄食率,鞭毛虫的丰度、生物量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微食物环在该海域有机碳转化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近60%的初级生产的碳经微食物环的两个起点(DOC和POC)分别进入微食物环。利用生物标志物技术对一些微型生物进行了定性研究,并应用已有数据证实了台湾海峡原绿球藻的存在。这是国内首次较系统地研究和探讨微食物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其成果已受到国内外有关同行的重视和好评。

B)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围绕海洋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问题,我们和香港城市大学谭凤仪教授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海洋环境中PAHs生物修复作用的研究。已从香港红树林区和厦门港的沉积物中筛选分离了多株具PAHs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并运用核酸探针技术对其进行了鉴定,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微生物都有较强的PAHs降解能力。该工作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C) 赤潮生物方面。围绕菌-藻关系开展了赤潮藻的营养动力学和营养竞争机制的研究,已筛选和分离到一种能降解赤潮藻的新菌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种在一定浓度下能够降解赤潮藻,目前正在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该研究成果将为赤潮藻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

D) DMS 研究。围绕全球变化的前沿课题,我们开展了亚热带海区DMS的生物生产过程及调控机制的初步研究,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从生物的角度来阐明亚热带海区DMS的产生过程和调控机制,并将和北京大学合作对DMS的通量进行研究。这对推动我国在该领域与国际接轨有着重要的意义。

E) 微藻研究。围绕微藻的开发应用,开展了藻类螯合微量元素,微藻生化组成及活性物质,藻类胞外多聚物及微藻高密度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并和香港科技大学谢显堂教授合作,开展产微藻的培养和微藻类的生产研究,一些研究成果已

走在国内的前列。

⑶痕量有机污染物(PAHs、PCBs、DOT等农药)在河口港湾迁移转化过程及其生态毒理效应。

按国际标准建立了水体悬浮物及生物体中痕量PAHs、PCBs、DDT农药等痕量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方法。在对珠江口、厦-金、闽-马、九龙江口悬浮物及沉积物中上述有机物污染物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今夏英国威尔士大学周俊良博士获NSF-C资助,来室进行一个月客座研究,同我室人员进一步到闽江口、九龙江、大亚湾进行水样及沉积物间隙水中PAHs、PCB和农药的测定,结果表明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性。下一步将对农田与近岸水域的迁移过程深入进行研究,并拟与北大环科中心合作进行大气—近海输送通量的研究

1999年4月,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的David Klumpp博士(Principal Research Scientist)来我室, 与实验室合作对厦门附近海域生物体内PAH和农药污染状况及污染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在此基础上,David Klumpp博士及其助手Craig Humphrey于11月再次来厦工作一个月,与实验室成员组成课题小组,对厦门及临近海域PAH和农药污染状况及生物生态及毒理效应进行合作研究。

在有机物的迁移转化研究方面,除了继续深入开展利用SPMD模拟生物监测有机物外,新建了几种分子发光分析法,研究典型PAHs与溶解态有机物(如腐植酸、胡里酸)相互作用的新方法。与此同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污染沉积物中PAHs在自然条件下的衰减研究,与现行的中宇宙法,气动搅拌法相比较,我们所用的方法更接近实际,这使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走在了国内的前列。

在生态毒理效应研究方面,从细胞分子水平开展了有机污染物对鱼类自由基产生的影响及抗氧化酶作用机理研究,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有机污染物对海洋鱼类及贝类DNA损伤及遗传效应的作用机理。这方面的工作已引起国外同行的关注。

我们充分发挥学科和区位优势,紧紧围绕主攻方向,重点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形成拳头,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具有地域研究特色,在实验室建设中,除了依靠本实验室的固定研究人员外,还注重在上述研究重点形成多学科交叉、团结合作的虚拟团队,加强与国际的合作,使得研究水平能尽快提高到国际水平。除此之外,我们还重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建立新的化学和生物监测指标体系,将数值模型应用到河口港湾水质预

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问题及其保护

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生物资源的概念。 2 ?分析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的各种威胁。 ?教学内容 海洋也称“蓝色国土”,有着广阔的空间的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指生活在海洋的所有生命有机体,其中包括微生物、低等和高等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我国已知的海洋生物为2.6万种,占全球海洋已知物种数的10%,拥有河口红树林、珊瑚礁等种类多样的生态系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物种的生态环境。 活动: 调查舟山沿海或自己生活的附近的海洋 生物分布情况,与四五十年前的分布状况有 没有不同?并与全班同学交流调查结果,最后 得出本地目前的渔业资源结构。 当前,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着各种各样的威胁,主要可归纳为: 1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利用 人类对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消耗,加之沿海和海洋工程项目的重大建设,都对典型的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人类为了从海洋及海岸获得食物、医药原材料等海洋物资,使得绝大多数具有商业价值的海洋生物在部分地区被开发利用。捕捞业不仅过度仅利用诸多鱼类和脊椎动物,同时许多非商业性的捕捞也捕杀了大量的海洋生物。

思考与讨论: 舟山传统的捕捞有哪些特点?你知道传统的四大鱼类吗?新兴的捕 捞方式有哪些优点? 2. 海洋污染较为严重 在一般情况下,病原生物或污染生物是导致海洋生物病害的根本原因。来自 城市生活和工业废弃物和农药的过量排放、航运业的排入、大规模的水产养殖以 及空气中传送的有害物质,都带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 污染。 海洋污染的特点 是,污染源多、持续性 强,扩散范围广,难以 控制。海洋污染造成的 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 洋植物(浮游植物和海 藻)的光合作用,从而 影响海域的生产力,对 鱼类也有危害。重金属 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海域中累积,并通 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 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造成毒害。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面积广大的油 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同时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 成海水缺氧,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并祸及海鸟和人类。由于好氧有机物污染引 起的赤潮(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造成海水缺氧,导致海洋生物死亡。海洋污 染还会破坏海滨旅游资源。因此,海洋污染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约来约多的重视。 3. 生态环境的改变 人类填海造地,采伐红树林,海滩挖沙,采矿和开 采石油天然气等活动都严重改变了局部海域的自然环 境,使海洋生物承受巨大的环球压力,而所有这些人为 活动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作用又是多方面的。 在大 的河流上建设水库水电站、因 沿途截流和气候影响而连续的断流,都会对入海口 岸处及近海海域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40多年来我国沿海围海造地、开垦滩 思考与讨论: 你知道红树林有 哪些生态效益吗?

论微生物与环境保护概要

论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生物工程系 摘要: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微生物原本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处理材料,应用在污水、废气的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一方面微生物具有污染环境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具有很强的修复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能力。因此,控制和消除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生物所具有的净化环境的作用,无疑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创建和谐新型社会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环境污染微生物土壤污染治理 当前社会是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随着人类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人口的急速增加,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严重恶化,当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势必造成环境污染。污染物长期残留在环境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生态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生命质量和环境密切相关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在好氧条件下,它能将有机污染物彻底的氧化,分解成CO2、H2O、PO42-、NO3-等无机物,在厌氧条件下,能将有机物降解,转化成有机酸、CO2、H2、CH4

等。。如果没有微生物的作用,仅历年积累下的生物残体就会堆积如山。一、中国当前社会环境保护的状况的 不良现象 随着目前环境污染的地区许多,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太原、兰州、广州、济南。北京、等五个城市位于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之列,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 现在环境问题越来越为人民所关注,世界各国都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围绕它制定和实施本国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的产业政策。同时,国外大型企业也可能因害怕和这些未达到该标准的企业合作而影响其形象,从而中止和这些企业的合作。至2003年,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将和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统一成一个标准,从而将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拟于2008年7月在广西桂林举办“首届全国微生物污染防治监测新技术与环境安全管理研讨交流会”。为我国环境保护近一步改善

中国海洋生态资源环境污染及治理

中国海洋生态资源环境污染及治理 姓名:楚海传 学号:201100160135

院系:机械工程学院11级机械设计 中国海洋生态资源环境污染及治理 关键词:海洋开发、陆源污染、海洋监测 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及评价 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二、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成因 (一)海洋污染源的形成 1.陆源污染 海洋污染物总量的85%以上来自于陆源污染物,其成分主要是化学需氧物质、氨氮、油类物质和磷酸盐四类,合计占总量的95%以上,还有硫化物、锌、砷、铅、铬、挥发酚、氰化物、铜、镉、汞等。陆源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垃圾、农业养殖使用的化肥、农药和禽畜粪便等。因此,陆地污染源可分为四

类: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陆上养殖污染源。 2.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兴建 我国曾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分别掀起了围海造田和发展养虾业两次大规模围海建设热潮,使沿海自然滩涂湿地总面积缩减了约一半。其后果是滩涂湿地的自然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重要经济鱼、虾、蟹、贝类生息繁衍场所消失,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绝迹,而且大大降低了滩涂湿地调节气候、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田等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沿海地区累计已丧失滨海滩涂湿地面积约119万公顷,另因城乡工矿占用湿地约100万公顷,两项之和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50%。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兴建可分为四类:海水养殖、围海造地、海岸工程、深海开发。 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海洋污染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正常作业污染,即海洋油田的勘探和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二是突发性污染,即海域油井意外泄漏。 4、其他污染:倾倒废物污染、船舶排放污染、湿地人为破坏等。 (二)海洋污染的深层次原因 1.人口和资源对海洋的压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资源的供求量相应增加。陆地资源的稀缺性,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解决人口、环境和资源三大问题,主要依靠海洋。 2.社会公众海洋环保意识的淡薄 社会公众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是极其薄弱的。用生活垃圾填海、农业用药的不合理处置等使许多鱼类、贝类产卵场、栖息地被破坏。由于社会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淡薄,使海洋遭到严重损害。 3.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海洋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也随着沿海经济的增长而上升,对海洋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4.现代海洋科技的应用

地球化学

1.生物圈:生命活动的范围包括水圈,大气圈,浅层岩石圈。 有机圈:生物及其产生的有机质分布空间。它不仅包括生物圈,而且包括沉积岩石圈。 2.地球化学界面:是指Eh值或pH值的某种特定值或某种特定界限,特定的矿物或沉积物只在界限的一边存在,不在界限的另一边存在。 3.有机物界面:指位于Eh值为0的界面(界限),有机物在下方为还原环境,有机物能够保存,在上方为氧化环境,有机物不能保存。 4.沥青A:使用有机溶剂直接从沉积物或岩石中直接提取的可溶有机物。 沥青B:从已抽取沥青A的沉积物或岩石的残积物,经过高温热解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的有机物。 沥青C:从已抽取沥青A的沉积物或岩石的残余物,经过酸(HCL)的处理后,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的有机物。 5.氯仿沥青A组分:(1)油质:即溶于石油醚而不被硅胶吸附的沥青部分。(2)胶质:用苯和乙醇—苯从硅胶中解析的产物。(3)沥青质:溶于氯仿而不溶于石油醚的沥青部分。 6.干酪根:泛指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有机质。 7.有机显微组分:能在显微镜下辨认出来的有机组分。 8.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是指稳定13C与12C相对原子丰度比值。 9.干酪根的类型:一,据生物来源分类可以分为腐泥型和腐植型。二、根据显微组分、如果干酪根主要由某一显微组分组成,即称它为这种

干酪根。三、根据干酪根元素分类法:可将干酪根划分为Ⅰ、Ⅱ、Ⅲ、Ⅳ型。 10.腐泥型干酪根:主要由产烃能力高的腐泥质(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组成的干酪根。 腐殖型干酪根:主要由产烃能力低的腐殖质(高等植物组分,木质素,丹宁,纤维素)组成的干酪根。 11.有机质的成熟度:是指有机质的热演化水平,是沉积有机质在低温升高的条件下有机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总和。 12.生烃演化模式:是指有机质在生烃演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基本规律的总和。 13.生油门限:是指沉积盆地中干酪根开始热降解生烃作用的起始成熟度或深度。跨越这一成熟度或深度后,干酪根便开始有效的生烃作用。 液态窗:油气大量生成的温度范围65.6—149. 14.未熟—低熟油:是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包括在生物甲烷气生烃高峰之后,在埋藏升温达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大量生油之前,经由不同生烃机制的地温生物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出来的液态和气态烃。 15.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油气中和沉积有机质中源于生物具有的特征,稳定的碳骨架,在油气生成过程中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能追溯和识别其原始先质的碳骨架化合物。 16.质谱图:化合物在电子的轰击后,会根据化合物结构属性离解成

生物与环境 环境保护教案

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教案 光禄二中齐丽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资源现状和相应的保护措施,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2.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渗透热爱自然的教育;通过认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是进行保护的前提,而只有清楚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因素,才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 (2)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这部分知识内容之中,渗透着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省市)划出的加以保护的区域,用以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能使这些动植物得到良好的繁衍和发展,另外也便于科学家们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种源。所以,自然保护区有“资源库”之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 3.“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理解起来不是很难,造成教学中不容易吸引学生,所以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2020-2021年高中地理第3单元保护海洋环境第节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整合提升鲁教版选修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3单元保护海洋环境第2节海洋污染和生态 破坏整合提升鲁教版选修 1.运用资料,说明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2.运用资料,说明海洋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基础·初探] 一、海洋主要污染物 1.来源:海洋污染物来源于陆地污染物排放,以及海洋上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垃圾。世界海洋总污染量的80%来自陆地。 1.为什么海洋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陆地? 【提示】目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等活动主要集中在陆地上。 2.主要污染类型 (1)石油污染:主要是由于油船事故、海上井喷事故、输油管道漏油,沿海工矿企业、城市和船舶排放含油污水等造成的,目前这类污染已成为严重的世界性海洋污染。 (2)有机质和营养盐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海水中的无机氮和无机磷大量增加,使总氮和总磷含量严重超标,导致海水富营养化。 (3)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矿企业的废水、化学农药以及含铅汽油等。 (4)放射性污染、海洋热污染:核废料入海可造成放射性污染,电力、冶金、化学等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冷却尾水,是海洋热污染的来源。

2.石油污染主要分布在那些海区? 【提示】结合石油污染的来源,石油污染主要集中在海上石油运输线路上,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集中海域,沿海工业城市附近等海域。 二、海洋污染的危害 1.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大量营养盐进入海洋,使海水富营养化,引起某些藻类快速繁殖,消耗水里的溶解氧,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2.对人类的危害:生物体内累积或腐化产生的毒素可通过食物链而威胁人类健康。 3.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非正常竞争导致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4.对海洋旅游的影响:破坏旅游区的环境质量。 3.为什么赤潮主要发出在中低纬度海域? 【提示】中低纬度阳光强烈、水温高,便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另外,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对这些海域的影响大,海水富营养化严重。 三、海洋生态破坏 1.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1) 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包括海岸滨海、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上升流以及大洋区等生态系统。 (2)破坏原因:海洋污染物过量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2.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使珍稀、濒危物种灭绝 (1)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保持生物多样性不仅可为人类提供食物、药品原料和能源,

海洋生物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海洋生物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1. 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 1.1 海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1) 1.2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 1.3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2) 1.3.1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现状及特点 (2) 1.3.2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 2 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发展对策分析 (3) 2.1 加强依法治海,完善海洋生物管理法规 (3) 2.2 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治理旧的污染源,防止新的污染源.. 4 2.3 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 (4) 2.4 加强渔业资源研究,制定合理捕捞量定额 (4) 3 结语 (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寻找新的发展空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面临的重大课题。鉴于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日趋极限及陆地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人们便将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海洋,海洋也因此将成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疆土。70年代以来,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被列入许多国家的发展计划,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我国人口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0.008平方千米,远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千米的水平[1],且陆地资源日益匮乏,环境状况令人堪忧。为满足十几亿人口日益增长的对食物、海洋药物和其他海洋生物制品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海洋生物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 1. 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1 海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阳光、水、空气、矿物等构成了地球生命的基础物质。生活在海洋这一水体环境中的海洋生物具有特殊的新陈代谢机制,使得海洋生物最终将日光转换为化学能量和各种特殊的细胞产物。海洋生态环境赋予了海洋生物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化学成分多样性、食物网的复杂性、整体性和脆弱性。与陆地环境相比,海洋生态环境有如下几个特点:(1)立体空间:水生环境由全球海洋构成一个运动的、相互连通的立体空间,并形成海洋——陆地——大气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的地球生命系统;(2)互相制约因素:水生环境使生物间关系更加密切,使一种生物同周围其它生物间产生了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特殊关系;(3)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每种海洋生物都处在相互交错的食物链中,在捕食和被捕食中相互依存,循环往复,形成复杂的食物网;(4)其它因素:防卫、洄游、生殖、捕捞因素等[1]。这些因素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种群结构、繁衍和补充。海洋特殊的生态环境赋予海洋生物有别于陆生生物的显著特点。海洋生物体内形成了特殊的生化机制,生物间又形成了相互影响的生化体系,整个海洋生物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巨大的共轭生态化学系统。 1.2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地球上80%的生物生活在海洋中。海洋生物资源通过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代不断更新,种群也不断获得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数量上的相对稳定。整个地球每年生产的生物总量相当于1.5×1010t有机碳,而海洋生物就占了87%。已知海洋生物资源蕴藏量约3.4×1010t,有约20万种海洋生物。目前,海洋每年向世界人类提供9.0×107t以上的渔产品——高质量的蛋白食品。据估算,每年仅海洋鱼类的生长量多达6.0×108t,在不破坏资源的前

鲁教版成长训练高中地理学科地理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第二节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二节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 主动成长 夯基达标 1.海洋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A.海洋环境污染和海平面上升 B.石油污染和赤潮 C.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 D.赤潮和海平面上升 解析:明确海洋环境问题的基本内涵。 答案:C 2.1953~1970年,日本的“水俣病”产生的原因是() A.汞污染 B.食物中毒 C.海水富营养化 D.镉污染 解析:1953~1970年,日本九州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产品过程中,排出含汞废物。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海洋后,逐渐在鱼和贝类体内富集。最后导致100多人严重中毒,并先后死亡。患者具有明显神经症状如突发性惊吓、两眼斜视、吞咽困难、阵发性抽搐、口腔张开而不能说话,有的小孩眯着眼睛发出狂笑,不能自已。症状严重的,可出现痉挛、麻痹、意识障碍等急性发作,并很快死亡。除人体受害外,动物如猫的中毒表现也引人注目,主要是集体向大海狂奔,即所谓狂猫跳海。 3.全球第一个受海平面上升而举国搬迁的国家是() A.新加坡 B.图瓦卢 C.马尔代夫 D.荷兰 解析:图瓦卢,26平方千米,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2000年2月18日,该国的大部分地区被海水淹没,首都的机场及部分房屋都泡在了汪洋大海之中。该国的海平面于2月19日下午5时左右上升至3.2米,2月20日下午5时44分海潮才缓慢退却。由于这个由9个环形小珊瑚岛组成的国家最高海拔也不过4.5米,所以低洼地方的房屋全部没顶。由于人类不注意保护地球环境,由此造成的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1.1万国民面临灭顶之灾。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全国大搬迁,永远离开这块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生活的土地。 答案:B 读“我国渤海海域轮廓示意图”,回答问题。4~6题。 4.渤海渔业资源比较丰富,除了这里全部是大陆架浅海,还有下列原因中的() A.海水中植物光合作用弱 B.河流携带营养盐类注入海洋 C.水温适合鱼类生长 D.海底水生植物丰富 5.目前,人类在大陆架开发的主要矿产资源是_________。 6.渤海赤潮时空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A.河流入海处 B.封闭性海湾 C.冬半年 D.夏半年 4~6.解析:该海域是我国著名的渔场之一,也是海上石油、天然气开发的重点海域。但因渤海属于封闭性海湾,和外海海水交换能力差,每当夏季时,因水温较高,加之人类向海洋过多排放废水,导致海水的富营养化,形成赤潮。 答案:4.BC 5.石油(天然气)8.BD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实习周记范文原创全套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实习周记全 套 (本人在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相关岗位3个月的实习,十二篇周记,总结一篇,全部原创,共6500字,欢迎下载参考) 姓名:杜宗飞 学号:2011090118 专业: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 班级: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01班 指导教师:赵晓明

第1周 作为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大学生,我很荣幸能够进入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相关的岗位实习。相信每个人都有第一天上班的经历,也会对第一天上班有着深刻的感受及体会。尤其是从未有过工作经历的职场大学们。 头几天实习,心情自然是激动而又紧张的,激动是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进入职场工作,紧张是因为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职场环境。刚开始,岗位实习不用做太多的工作,基本都是在熟悉新工作的环境,单位内部文化,以及工作中日常所需要知道的一些事物等。对于这个职位的一切还很陌生,但是学会快速适应陌生的环境,是一种锻炼自我的过程,是我第一件要学的技能。这次实习为以后步入职场打下基础。第一周领导让我和办公室的其他职员相互认识了一下,并给我分配了一个师父,我以后在这里的实习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可以找他帮忙。 一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原以为实习的日子会比较枯燥的,不过老实说第一周的实习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嘿嘿,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了,在接下去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的。生活并不简单,我们要勇往直前!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下去,只要坚持着,总会有微笑的一天。虽然第一周的实习没什么事情,比较轻松,但我并不放松,依然会本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进取,以最大的热情融入实习生活中。 虽然第一周的实习没什么事情,比较轻松,但我并不放松,依然会本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进取,以最大的热情融入实习生活中。 第2周 过一周的实习,对自己岗位的运作流程也有了一些了解,虽然我是读是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但和实习岗位实践有些脱节,这周一直是在给我们培训那些业务的理论知识,感觉又回到了学校上课的时候。虽然我对业务还没有那么熟悉,也会有很多的不懂,但是我慢慢学会了如何去处理一些事情。在工作地过程中明白了主动的重要性,在你可以选择的时候,就要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有时候遇到工作过程中的棘手问题,心里会特别的憋屈,但是过会也就好了,我想只要积极学习积极办事,做好自己份内事,不懂就问,多做少说就会有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关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

关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19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海洋局会同农业部,中央编办,环境保护部办理 提案人:致公党中央 主题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高度重视沿海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沿海地区的生命线,先后制定完善了海洋环境保护地方法规和生态建设规划,为沿海开发划定了“红线”。但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渔业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扭转,海洋沙漠化发展的趋势没有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海洋法制意识、生态意识不强。各地、各级政府为了片面地追求发展速度,忽略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顾海域审批程序、不顾海洋使用论证、不顾海洋环境评价,在没有取得海域使用权的情况下,违法用海的现象常有发生,更不谈其对海洋生态环境应负的责任。 2.对海洋的过度无序开发。各地掀起的港口建设、临港产业区建设、化工园区和滩涂围垦等热潮,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和不同程度的破坏。沿海很多地方都在建港口或规划建港口,化工园区更是遍布沿海各地,其对海洋生态影响巨大。更有甚者,一些化工企业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对排放的工业污水不予深入处理、净化,甚至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大面积的围垦,使沿海滩涂湿地迅速缩减,而消失的滩涂湿地,使绝大部分的鱼、虾、蟹等的幼体无法生长发育,成长为成鱼。加之工业的污染,近海沙漠化已不可避免。 3.海洋生态异象频发。山东青岛连续多年浒苔大面积爆发,去年江苏海域的水母爆发、以及一年胜似一年赤潮等。无不警示我们,海洋生态环境已经脆弱到多么严重的程度。甚至连今年的梭子蟹、鮸鱼“丰收”都不一定是好现象,它是海洋渔业资源剧烈动荡的象征。生态异象不仅会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危及到沿海地区人们的生存状态。 4.沿岸径流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据有关报道,长江、淮河等大小河流的径流对海洋的污染占海洋总污染的70%以上,而这部分的污染目前还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制造业大国”给我们的海洋经济带来的“恩惠”短期内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5.渔业生产与管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沿海渔民急功近利式的捕捞方式也是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失衡的直接推手,加之渔业管理方式陈旧,任何渔业资源的兴起都经不住如此巨大的生产能力,由此形成了渔业资源的此起彼伏,动荡不定。 6.跨界、跨流域污染成了治理难点。在苏鲁交界处的海州湾沿岸,兴建许多的化工、冶炼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部分是重污染企业,平时看不到什么污水排放,但一到雨水季节,大量的带有重金属污染的污水就随洪水顺流而下,在苏北沿岸流的带动下严重地污染了

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哪

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哪些 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由于海水中生活条件的特殊,海洋中生物种类的成分与陆地成分迥然不同。就植物而言,陆地植物以种子植物占绝对优势,而海洋植物中却以孢子植物占优势。海洋中的孢子植物主要是各种藻类。由于水生环境的均一性,海洋植物的生态类型比较单纯,群落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海洋植物是浮游的或漂浮的。但有一些固着于水底,或是附生的。 海洋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布也服从地带性规律。与陆地植物区系不同的是寒冷的海域区系成分较为丰富,热带海洋中种属反而比较贫乏,这一点与陆地植物区系恰好相反。 海洋生物群落也像湖泊群落一样分为若干带: 1.潮间带(intertidal) 或沿岸带(1ittoralzone) 即与陆地相接的地区。虽然该带内的生物几乎都是海洋生物,但那里实际上是海陆之间的群落交错区,其特点是有周期性的潮汐。生活在潮间带的生物除要防止海浪冲击外,还要经受温度和水淹与暴露的急剧变化,发展出许多有趣的形态和生理适应。潮间带的底栖生物又因底质为沙质、岩石和淤泥分化为不同类型。 2.浅海带或亚沿岸带(neritic 或sublittoralzone) 包括从几米深到200米左右的大陆架范围,世界主要经济渔场几乎都位于大陆架和大陆架附近,这里具有丰富多样的鱼类。 3.浅海带以下沿大陆坡之上为半深海带(bathylzone) ,而海洋底部的大部分地区为深海带(abyssalzone) 深海带的环境条件稳定,无光,温度在0~4℃左右,海水的化学组成也比较稳定,底土是软的和粘泥的,压力很大(水深每增10m,压力即增加101.325kPa) 。食物条件苛刻,全靠上层的食物颗粒下沉,因为深海中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由于无光,深海动物视觉器官多退化,或者具发光的器官,也有的眼极大,位于长柄末端,对微弱的光有感觉能力。适应高压的特征如薄而透孔的皮肤,没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 摘要:近几年来,过度的海洋开发及海洋环境的严重污染,使海洋生物资源减少,有些种类甚至灭绝。所以,对海洋生物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或海洋渔业资源。我国是一个海洋资源大国。根据世界海洋法规定,中国拥有的海洋国土面积是299.7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水、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在如此巨大的海洋宝库中,我们有着丰富的资源。同时,随着世界科技文明的发展,海洋资源的利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世界的关注。 关键词:海洋资源保护 引言:海洋资源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它们与海水化学资源、海洋动力资源和大多数海底矿产资源不同,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生物个体和种下群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代,使资源不断更新,种群不断获得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达到数量上的相对稳定。在有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能迅速扩大;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急剧

下降,资源趋于衰落。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和方法具体如下: 1、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发展持续渔业。环境恶化和污染的加剧都会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产生巨大的、消极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污染物在海洋生物身体中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会传递到人类身上,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海洋开发的同时,必须重视保护海洋环境,综合防治海洋污染,要考虑海洋开发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2、加强法律保障力度。我国已经颁布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域使用管理法》等 多部法律和法规。今后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立法步伐,制定海洋立法规划,并且严格打击破坏海洋生物资源的人和事,为海洋生物资源建立一个坚固的法律屏障。海洋立法是沿海国家管理海上活动包括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活动的基本措施,我国加强海洋立法的建设也是与世界接轨共同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举措。 3、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海洋生物资源虽然具有可再生性和多样性,使得海洋生物资源可以不断地繁衍下去,但是海洋生物资源同样很脆弱,如果遭到不合理、不科学的开采,就会使得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甚至会使一种生物灭绝并产生连锁反应。因此,我们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持海洋生物资源的多样性,这样才能有力地保护海洋生物资源。 4、加强科技水平,利用高新技术保护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目标的确定 环境和资的问题,与人类的行为紧密相关。本节内容,作为本的结尾,同时,也是本模块学习的结束,应该着意引导学生在本前三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形成有关环境保护和资合理利用的行为和意识。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从生产和消费行为两方面着手,而消费行为则会影响,甚至能够决定生产方式。绿色消费的方式,不仅考虑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还要考虑满足后代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这种消费方式,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绿色消费。简述绿色消费的兴起、说出绿色消费的概念是学习本节后续内容的基础。生活中有很多消费行为,哪些是绿色的消费行为呢?尤其是自己有哪些行为和观念还不符合绿色消费?通过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消费行为,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消费行为还不是绿色消费,让学生认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但是,仅仅是自己做到绿色消费还不够,作为社会的一员,还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即让更多的人进行绿色消费。因此,参与“宣传绿色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行为”的活动就很有必要。 --思路

教学实施的程序 前师生搜集有关绿色消费的资料,在网站上建立倡导绿色消费的网页,内容包括:什么是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误区、网络自测问卷(中英)、倡导绿色消费的宣言、问题讨论区等。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教学手段 与方法 预期目的 导言

同学讨论对绿色消费的认识 教师总结,从绿色消费的兴起,引导学习绿色消费的概念 澄清学生对绿色消费的错误认识 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提问,发现学生中对绿色消费的“误区”提出填写绿色消费自测卷的要求

分析调查结果 结束语 师:今天,在我们心中,绿色不仅是由树木花草构成的风景,而且是安全、健康、清洁和环保等美好事物的象征。在商店里,消费者可选购绿色产品和绿色食品。在各种媒体中,以绿为冠的新名词不时扑入眼帘。就连广告用词中,商家也常常大谈“绿色”。很多公司和企业的标志,也设计成双手紧握着绿叶。转眼间,“绿色”充溢于我们的生活,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绿色时代”。“绿色消费”这一概念离我们的生活似乎越越贴近了。但是,同学们对“绿色消费”了解多少呢?你们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1 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内容及方法 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包括鱼卵及仔稚鱼)、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体组成、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等各项目调查方法均按《海洋监测规范》进行。 ①浮游植物调查:采用浅水III型浮游生物网从底至表层垂直拖网获取和采水器采集表、底层水样500ml(水深>10m时,采表层和底层;水深≤10m时,只采表层样),现场 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在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及按个体计数法进行计数、统计和分析,浮游植物丰度,网样单位:个/m3,水样单位:个/L。 ②浮游动物调查:采用浅水Ⅰ型和Ⅱ型浮游生物网从底至表层垂直拖网获取,所获标本均经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称重、分类、鉴定和计数。浮游动物生物量为湿重,单位:mg/m3,密度单位:个/m3。 ③底栖生物调查:用采泥器(0.025 m2)进行采集,每站采集4次,取4次平均值为该站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底栖动物样品在船上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后带回实验室称重(软体动物带壳称重)、分析,计数,鉴定到种,并换算成单位面积的生物量(mg/m2)和栖息密度(个/m2)。依据《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简明规程》,用网口宽度为1.5米的阿氏拖网(Agassis trawl)进行拖曳,拖速为1.00 nmi-1,拖网时间为10分钟,采集底栖生物定性样品。 ④游泳动物调查: 用底层拖网和变水层拖网,每站拖网时间为1小时,拖网速度1kn。采集后进行分类、计数、称重和群体组成分析。 2 海洋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2.1优势度(Y)及计算 优势种的概念有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占有广泛的生态环境,可以利用较高的资源,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空间出现频率(f i)较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数量(n i)庞大,密度n i/N较高。 设:f i为第i个种在各样方中出现频率;n i为群落中第i个种在空间中的个体数量;N为群落中所有种的个体数总和。 综合优势种概念的两个方面,得出优势种优势度(Y)的计算公式: Y=n i/N×f i 2.2种类丰富度(d)、均匀度指数(J′) 群落多样性的高低,除了受取样大小、数量的分布外,主要依赖于群落中种类数多少及个体分布是否均匀。丰富度(d)和均匀度指数(J′)计算公式如下: d=(S-1)/log2N 上2式中,为种类数,为第种的丰度,为总丰度,为实测Shannon-Weaver 多样性指数,。 2.3多样性指数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环境质量报告书(水质生物学评价部分)》的有关

生物遗传进化和生态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

第四节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了解野生动植物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了解环境污染的现象以及危害,认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 3.了解我国为保护环境所制定的法律和采取的措施,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参加保护环境的各种活动。 重点、难点分析 1.了解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以及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各种媒体做了大量的宣传,学生或多或少地对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以及保护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较详细地向学生介绍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特别要帮助学生认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野生动植物资源不仅与人类目前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还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野生动植物不仅可以丰富美化我们的环境,它们还是人类的朋友。在地球这个大家园中,应该有它们的生存空间和位置。人类应该与野主动植物共同生存。面对目前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数量不断减少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的意识。 2.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同时还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了解的有关环境污染的情况与学生共同分析造成污染原因以及目前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的自然情况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认识国家大力宣传并采取措施治理环境污染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教学过程设计 本小结教学可以结合观看有关环境污染的挂图、图片或录像,教师组织学生分几个问题讨论进行。 引言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环境,这个环境是由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组成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环境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或者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合理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如生物资源的减少,环境污染等等。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成为其中两项及其重要的任务,这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1.看挂图和图片,观看录像,介绍我国珍稀动植物。

海洋污染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危害

海洋污染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危害 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物依其来源、性质和毒性,可分为以下几类:石油及其产品。金属和酸、碱。包括铬、锰、铁、铜、锌、银、镉、锑、汞 、铅等金属,磷、砷等非金属,以及酸和碱等。那么海洋污染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危害有哪些呢? 海洋污染造成的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海域的生产力,对鱼类也有危害。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海域中累积,并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造成毒害。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面积广大的油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同时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并祸及海鸟和人类。由于好氧有机物污染引起的赤潮(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造成海水缺氧,导致海洋生物死亡。海洋污染还会破坏海滨旅游资源。我国渤海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 受其影响渤海湾生态监控区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营养盐比例失衡,水体富营养化,浮游植物密度增加,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发生改变,产卵场发生退化,海洋渔业资源明显衰退。破坏

了整个海洋生态平衡。 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化学品泄漏应急计划,制定港口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计划,建立应急响应系统。目前,《中国船舶重大溢油事故应急计划》已经完成。今后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国家重大海上污染事故应急计划》。 防止和控制海上石油平台产生石油类污染物及生活垃圾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做到油气田及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符合该类功能区环境质量控制要求,不对邻近其他海洋功能区产生不利影响,开发过程中无重大溢油事故发生。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应制定溢油应急方案。 为了用水安全,我们应撑握些水污染安全小知识,同时还可以用便携净水器将水处理使用,这样更有利于健康用水。

海洋生物学复习题汇总

海洋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初级生产者: 具有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将简单无机物合成高能有机物质的细菌、藻 类或其它绿色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 2.河口:河流进入海洋的区域,该区域的盐度在淡水与海水之间变化。 3.赤潮:指海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而使藻类等生物大量繁殖,造成水质恶化,水 中缺氧,鱼类大量死亡。 4.溶解潜伏热:1克的冰在同样温度下溶解为1克的水所产生的热量。 5.孤雌生殖:只有雌性个体参与的单性生殖方式。 6.光照层:海洋中的表层,在该水层中的光线能够保持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 7.浮游植物:在海洋中随水漂流的微型植物,个体多小于20微米。 8.牧食食物链:生物链的起点为活的海洋藻类,可以是浮游植物、也可以是大型藻类。 9.共生关系:对共生生物和宿主都有利的关系 10.潮间带:海岸张周围涨潮时的海平面与退潮时海平面之间的地区,称为潮间带,即位于低 潮线与高潮线之间的地区。 11.Salinity:水中总的含盐量称为盐度,以千分比的形式表示。 12.最低含氧带:在水深1000米左右,由于水中动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消耗氧 气的速度与氧气的产生速度相当,而导致溶氧量低的地带。 1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中的各种元素沿着特定的路线运动,由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最 终又回到环境中。其路线包括有生命阶段和由元素的基本化学性质所决定的无生命阶段,共同组成此循环。 14.食物链:能量和营养沿着生态系统中有生命活动的生物群落所经历的路线称为食物链,分 为牧食链和碎屑食物链。 15.寄生:存在于两种生物之间,一方受益,一方受到损害,受到损害的生物为前者提供营养 物质和栖息场所。 16.游泳生物:具有自主游泳能力和生物。即可以抵抗波浪而游动的生物。 17.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学是研究生活在海洋中的生命有机体的科学。 18.归纳:由各个独立的观察结果而得到普遍性原理的过程。 19.演绎:从普遍性的原则推理出特定结论的过程。 20.大陆架:大陆边缘最浅的地方 21..熔化潜热:熔化潜热是指当物质加热到熔点后,从固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时吸 收或放出的热量。 22.盐度:是指海水中溶解物质质量与海水质量的比值 23.表层流:在近岸区域自海面向下至1—3米水层的流动;在深海区域,自海面往下至10米 水层内的流动。 24.初级生产力:当自养生物生产的有机物多于其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时,净增 25.长的有机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