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雨说》学案

2《雨说》学案

2《雨说》学案
2《雨说》学案

《雨说》学案

小溪塔三中黄玉珍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

3、能够品味诗歌,感悟诗歌丰富的内涵;

4、能够根据诗歌凝练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5、通过学习诗作,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阅读不读不讲

学习任务: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读诗歌,要求:(1)听准音。(2)注意朗读节奏与朗读时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情基调是。朗读语调是。

3、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田圃禁锢枯黄喑哑

留滞襁褓蓑衣喧嚷

4、再读诗歌,思考:题为“雨说”,“雨”究竟“说”了些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二学习时间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学习任务:

5、这首诗文题采用了什么手法,好在哪里?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6、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7、在这首诗中,“雨”象征什么?“大地”具体指什么?

8、“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笑”的内涵是什么?

第三学习时间质疑问难不疑不讲

学习任务:

9、这首诗清新优美,含蓄隽永,请从语言、内容、主题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加于赏析,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10.任选一节,加于想象,改写成一段小散文。

11、你还有哪些疑问?

第四学习时间课外拓展不记不讲

学习任务:

12、课外收集一些描写春雨的诗文片断,积累背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马说学案教学文档

马说 韩愈 城关西街学校张凤梅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疏通文意,体会作者感情,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战国策》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匹千里马到了能够驾车的年龄,被套上了沉重的盐车行走在太行山陡峭的山路上。蹄伸,膝折,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交加,它使尽了所有的力气还是无法把盐车拉上去。这时,一个叫伯乐的路人看见了,抱住马失声痛哭,并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马身上。这时马低声吐气,仰天长啸,声达于天。同学们,马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马是在感谢伯乐的知遇之恩,但是,封建社会中,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幻灯片显示) 二:简介作者(幻灯片显示) 三: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显示)(学生齐读目标) 过渡:怎样完成目标?通过四个环节,读通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 读出寓意(以读为主) 四:读通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屏幕上补充注释)自由读一遍 2、师范读,然后生读(读准音)至少读两遍 3、朗读比赛,同学读,要求读准音,不添字,不落字,语速不要快,读出文言味道。(表扬读得好的同学) 4、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相互关照,语速不要快) 五:读懂文意 1、疏通文意,划出疑难(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小组内交流疑难(小组长负责交流,并记录本组不能解决的 问题) 3、全班交流疑问。 4、掌握你认为应掌握的重点词句(小组内交流并掌握) 小试身手:学生写在书上,小组内交流后找一人回答。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2、一词多义 食其策之而以 3、翻译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师说》学案教学教案

《师说》学案教学教案 导读:【作者及背景】 作者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他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背景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话中可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这种不怕时人耻笑,敢于反抗流俗不良风气,批驳错误观点,建立新的师道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关于题目】 “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是议论体裁的一种。 “师说”——即“说师”,解释为“说说(议议)有关老师的问题”。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特色讲解】 1、对比论证,正误分明。本文第二段写得很精彩,运用的三组

对比: (1)纵比:古之圣人才智多,犹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而耻学于师。 (2)自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大遗。 (3)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通过这三组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违背常理,而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引用论证,无可辩驳。本文第三段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比前文笼统的说“古之圣人”更加可信,而且用封建社会的圣人证明“学必有师”“有道即师”,这就把论敌置于无可争辩的地步。 3、看似闲笔,实为论据。本文最后一段,寥寥数字,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说明写作缘起,实际上远非如此,韩愈是借对李蟠的夸赞:“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来再一次证明“学必有师”的重要性。 4、语言表达,气势飞动。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2雨说学案

2、雨说 姓名:班级:制作:施教: 学习目标: 把握诗中意象,体悟诗意,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 引导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和人情美。 学习重点: 用喜悦、欢快的语调反复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体会诗歌拟人化的手法。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雨”是诗人所钟情的宠儿,吟咏春雨,我们自然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在现代诗人郑愁予的笔下,雨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幻化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脚步。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感受诗人的轻美诗风。 二、预习园地 1、结合《配套练习册》预习课文。 2、资料助读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午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3、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79年,时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诗中“雨说”即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4、朗读指导: 一节:急切(企盼);二-四节:轻柔、温和(雨之关爱);五-七节:欢快(喜悦之情);八节:高昂(感情推向高潮);九节:欣慰 5、反复朗读课文,体味雨说的内容,体味本诗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请伴随音乐诵渎,仔细体会诗中的情境,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三、初探诗歌: 放声诵读,感悟诗中的意象。思考: 1、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请结合自己的想象,在“______ 的春雨”句式中填入恰当的修饰语,揭示诗人寄予“雨”的内涵。 四、诗海拾贝 既然“雨”是诗人钟情的宠儿,那么,请在诗海里挑拣你所喜爱的“雨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雨说》导学案 新人教版

2 雨说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领悟主旨,品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田圃. ( ) 禁锢.( ) 留滞.( ) 喑哑 ..( )( ) 襁褓 ..( )( ) 蓑.衣()斗笠.()润如油膏.() 2.解释下列词语: 寒浅:留滞: 喑哑:襁褓: 忍冬:洗礼: 3.了解作者郑愁予以及写作背景。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15岁开始写诗,49岁随家人去台湾,现旅居美国。他的诗歌多描写旅人心绪,故被称为“浪子诗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诗风豁达而不失婉约,其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本诗写于1979年,此时,诗人身在美国,心系祖国,他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着祖国儿童的成长,并通过此诗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真诚祝福。诗歌中“雨”就是一位温柔美丽而又亲切的爱的使者,作者通过它寄寓了自己对祖国儿童最真诚的祝福和希望。

4.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 [导学释疑] 1. 初读课文,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疑问。 2.再读课文,品味语言。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3.合作交流 ⑴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⑵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雨的到来为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⑶齐读第1-5节 思考: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用精彩的语句来描述。(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马说》学案设计

《马说》学案设计 《马说》学案设计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分享了《马说》学案,欢迎同学们参考!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轻松预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1、走近作者 韩愈:字,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作品都收在《》里。《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如课文《》。 二、文言词语积累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的1.3.4小题及下面题目。 1、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含义并从所学文言文中再找出一个同义的句子。

A马之千里者()B策之不以其道()C名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句子中“其”的含义。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3、请从文中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四个句子抄写在下面,并按“读音、所通的字、含义”格式解释。 4、请你写出含有“马”字成语五个 三、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四、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第二小题,然后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课堂导学】 一、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轻松预习”中的相关内容。 2、提出疑难。 3、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章寓意,感悟作者的情怀 1、探究文章寓意。 ①千里马的处境(悲惨遭遇)是(原文回答) ②千里马的`特点是(原文回答) ③千里马遭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原文回答)

雨说教案(精选多篇)

雨说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雨说》教案 《雨说》教案 【教材分析】 《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温情的倾诉,是诗人用拳拳之心为我们谱出的一曲爱之歌。 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充满情趣,特别适合朗诵。教学时可淡化其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加强诵读,感知“雨”的形象,品味诗的语言,体验诗的魅力,让学生真正走进诗的世界,与诗同歌,与诗共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郑愁予的主要事迹。 2、积累重要字词 〈能力目标〉 1、鼓励学生尝试写作。 〈情感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雨的形象。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雨的形象。 2、学生尝试写作。 【教学方法】 1、献法。课前收集有关雨的诗词,上课初始全班交流。 2、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描写雨的名句。雨,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人墨客多情的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二、作者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雨说》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雨说》教学 设计 内容预览: 《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寸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1、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

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舛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 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 雨的祝福 4.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5.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6.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 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 四马说 一、目标导学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骈死( ) 槽枥( ) ( ) ....相马()粟()外见( ) 食马( )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5)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7)执策而临之()()..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_____。 (2)不能尽其材 ,同______。 ;. . 同_____。(3)其真无马邪 ,同_____。(4)才美不外见 ,一词多义2. ()其真无马邪?(执策而临之) (1)策(2)其 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 食不饱,力不足()骈死于槽枥之间() (3)食一食或尽粟一石()(4)之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5)而(6)以 而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师说学案有答案

《师说》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 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 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dòu )乐师(yuè)阿谀(yú)郯子(tán )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经传(zhuàn )贻笑大方(yiī) 3.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⑤其出人也/远矣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二课文鉴赏: 1.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圣人无常师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3. 第一段学习: (1)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说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道: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2019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雨说(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019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2雨说(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过程按要求有感情地朗 读诗作 探究探讨问题,把 握6至8节的诗歌 内涵 认真听教师的讲 解,领会“白云” 和“笑着”的深刻 含义。 一,再读诗歌,聆听雨说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 自由朗读的方式。 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二、研究与探讨 1.自主思考: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 带来了勃勃生机。那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 的? 明确: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 中笑着长大的” 2.怎样理解诗中的雨和白云这两个意向? (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 地成长。) 3.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导并点明寓意: 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4.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 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 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 “哗啦啦地响”。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 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 话? 明确: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 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 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通过自由朗 读再次把学 生带进本首 诗的优美境 界 “以思促 读”,通过提 问的形式把 握6节至9 节的诗歌内 涵

教学过程合作讨论,领会诗 歌寓意 读一读《错误》 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明确:“不 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明确: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 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领会诗歌寓意 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了雨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 福的信念和理想。 拓展延伸 读一读郑愁予的《错误》,感受郑愁予的诗歌魅力。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通过这个问 题的设置,使 学生对于诗 歌的寓意能 够有个清楚 地理解 由课内延伸 到课外,便于 学生更多的 了解诗人写 作风格,激发 学生的阅读 兴趣

《马说》教案教学教材

《马说》教案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对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愤懑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教师补充:“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课文录音后通读课文,疏通全文。 本文短小精悍,文意并不深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多音。并大胆提出疑难问题,争取小组内探究解决,有困难的作出标记,全班共同交流探究(体现杜郎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加以指导。) 总结一字多义、通假字、重要词语的含义() 1、解释下列一字多义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师说(学案)

《师说》学案 高一(2)部孟凡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和写作背景 2.熟读第一段 3.掌握第一段的重点词语、通假字、活用词、特殊句式 4.翻译第一段 【学习过程】 1.知人论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郡望意谓韩氏宗族在河北昌黎郡是望族。韩愈是唐代“古文运 动”的倡导者,大力提倡以质朴自然的秦汉文风取代当时绮丽 柔靡的文风,使唐代散文的发展转入正轨。宋代苏轼称他“文 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 衰”意思是散文创作从秦汉以后逐渐衰落,共衰落了八代,即 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到唐代韩愈,散文又重新 兴起。“唐宋八大家”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 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 于随”是韩愈的治学名言。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 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 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韩愈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不朽之作《师说》。“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说”意思是关于从师的论说。 2.朗读第一段 先听名家朗诵,然后自读。 3.解释重点词语,夯实词语 4.翻译第一段

5.写出一个通假字:同。 6.指明加点词的活用类型 ①吾从而师.之师: ②吾师.道也师: 7. 指明下列特殊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学案 高一(2)部孟凡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全面理解第一段的思想内容 2.背诵并默写第一段 【学习过程】 1.朗读思考 ⑴你认为韩愈在这一段提出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⑵一般来说,凡学者必有师,韩愈为什么在“学者必有师”前加一“古”字 ⑶韩愈认为,从师有哪些必要性简要概括。 ⑷韩愈在本段中提出的从师原则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⑸现在有一些成语和韩愈提出的从师原则意思相近,你想到哪些 ⑹简要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2.背诵、默写第一段

人教版九年级第2课《雨说》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第 2 课《雨说》导学案《雨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 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3. 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学法指导】 《雨说》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学习这首诗,大家应该多读,使朗诵声情并茂,体会诗歌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田圃( ) 禁锢( ) 留滞( ) 喑哑( )( ) 襁褓( )( ) 2. 解释下列词语:寒浅留滞喑哑襁褓忍冬洗礼 3. 了解作者郑愁予以及写作背景。 4. 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 5. 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

交流。 2《雨说》导学案- 常青树- sxyqjmh 的博客2《雨说》导学案- 常青树- sxyqjmh 的博客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美读并思考: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初读课文,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疑问。 2、再读课文,品味语言。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3、归纳总结。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题。 (四)比较阅读,鉴赏提升读杜甫的《春夜喜雨》,比 较作者的感情。 春夜喜雨 [ 唐]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 城。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 请你谈出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解三、布 置作业,完成练习。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潼南中学高2014级《师说》导学案 预习自测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二、知识链接: 1、关于“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 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 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3、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的倡导者。,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夯实基础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借助课下注释,认真巩固落实。 四、阅读 1、自由诵读,注意字音,把不懂的字音勾画出来。老师对相关字音进行点评。 2、学生齐读,熟悉课文,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梳理探究

雨说九年级上传语文教案

雨说九年级上传语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雨说》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教学用具] 录音机、教学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 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

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 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 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 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 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 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 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 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 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 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 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禁锢(jìngù)留滞(zhì)喑(yīn)哑(yǎ)襁(qiǎng)褓(bǎo)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 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 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

马说教学设计 余映潮

篇一:《马说》余映潮课堂实录 《马说》课堂实录余映潮 别出心裁读课文。师: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 诵读,积累"。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生齐读课文)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我们第一 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师范读课文)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生齐读)师:读快了,再来一遍。(生 再齐读) 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特别是"呜呼" 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食(sì)马者" 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我们第二步 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 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 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好,开始。(生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 屏幕显示)。听老师读。(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再看第二个"也"。(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 表现出不平的语气。(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 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好, 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的语气,注意句末虚词的语气,(大屏幕显示) 再自己试着按这三种要求来朗读。(生按要求朗读) 师:好,女生读第一段,要注意全段的语气(包括惋惜的语气)。男生读第二段, 第三段全班一起读。要大声地朗读,要把握节奏,不要往前赶。(生再按要求朗读)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次学习,要学会表现精段里的语气。第三段写得非常好,它里面包含了多种语气。你们看,前面有虚词的句子,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策之??"、"食之??"、"鸣之??",这里是排比的语气;"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这是对食马者嘴脸的勾画,要很好地表现食马者"天下无马" 的语气;然后停顿一下,表达作者的愤慨,到后来"其真不知马也!" 好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3.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 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 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 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

《听雨》教学设计

《听雨》教学设计 ------蔡甸区小集中学周威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富有深切的人生况味和生动的诗情画意,底蕴丰厚的抒情散文。 “听雨”自然要描写自然界的风雨之声,但作者不仅描写了听到的雨声,而且相关联想层出不穷,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人生况味…… 从“听雨”这一题目来看,无非是描写自然界的风雨之声。本文不仅描写了所“听”到的雨之景,而且别出心裁,将人生境界、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化入文字,新意迭出,深切人理,隽永耐品。其文笔透着哲思与睿智。一是富含底蕴的文字描写。如“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二是多处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手法,妙语如珠,俯拾即是;将听雨写得雅致之极,显示了文字的机智,丰富了文字底蕴,一举多得,值得学习。三是诗词的巧妙引用,使文章语言更加绚烂多彩。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等语句引用得舒卷自如,很好地衬托出作者的精神境界。因为诗词歌赋、民间俗语等,大多是语言浓缩的精华,极富表现力。巧妙地暗嵌在恰当的语境中,会使文章饱满、厚重,增添几分韵味。这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 明晰的条理结构。文章中有一些语句,或提示主旨,或提示主要内容,把这样的语句编放在文题前能吸引读者,引导阅读。开头与结尾简洁明了,照应严谨,昭示了主旨,可谓自然天成。要启发学生灵活把握文章结构。季羡林散文《听雨》的线索就是作者在具体情境中“听雨”的情景和过程,只不过它不是很集中很完整,而是时断时续,常常为有关联想所切断。正是由于文章中的事件或情境不是很完整,其线索也就更多地表现为一些有象征意义的景或物,这些作为线索的东西是作者情思的寄托,教学中不可不格外注意。 对文章人生况味这一主旨的把握,教学过程中不可苛求。古人有“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说法,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追求的艺术风格就是“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因此,要善于通过关联性的牵引和阅读让学生自主体味出文字背后的底蕴。如同听雨,要有一份淡泊的心境,学习听雨,也应本色自然! 从文本的教育价值来看,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感怀,对当代中学生的人文修养、人生态度的架构;对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关爱自然、关注民生、关爱社会的情感,以及求知不止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都是大有裨益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欣赏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典诗、词,品味文字的情感。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体会作者对民生的关注。 2、根据自己的体味,联系相关文本的表达技巧,走出文本,反映生活。 情感目标: 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关爱自然、关注民生、关爱社会。 [教学重点] 体会意境,品味情感。 [教学难点] 走出文本,反映生活。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师说学案(有答案)

师说》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 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 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 1. 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 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 1. 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 写在下面: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圣人无常师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 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 内容、范围。 3. 第一段学习: (1 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1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② 吾从而师之 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 吾师道也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④ 师说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道: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②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名词,道理 ③ 吾师道也 名词,道理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名词,道理 1. 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课文, 读准字音和停顿: 1. 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 (d du ) 乐师(yu e ) 苌弘(ch n ) 老聃(d o n ) 3. 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 /划出: ①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 ②其闻道也 /亦先乎 2. 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④师道之不传也 / 久矣!欲人之无惑也 /难矣! 二 课文鉴赏: 阿谀(y d ) 炎鸟子(t 印 ) 经传(zhu m )贻笑大方(yi i ) ③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 生于吾乎 ⑤ 其出人也 /远矣 ⑥师道之不复 / 可知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