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分析与规划考试习题答案

区域分析与规划考试习题答案

区域分析与规划考试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2区域发展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不仅表现在经济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它还表现在文学、艺术、科学的昌盛,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秩序的和谐,国民素质的改进等。 3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4适度人口我国一般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指受科技水平制约的资源利用水平和能量投入水平)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5 GD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总和价值.5绿色GDP 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6区域竞争力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7区域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8区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9主导产业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10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即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实施方案的选择过程。 11极化效应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是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的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和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12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可以是一项生产性活动,如种植作物、栽培树木、养殖牲畜,也可以是一项非生产性活动,如建筑住宅、修建公园等。13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14高新技术产业所谓高新技术产业是相对一般技术或传统产业而言。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和新兴生产技术武装生产出高新产品的部门,不仅生产硬件(物质)产品,也生产软件(信息)产品,这些产品既有第二产业的,也有第三产业的。二填空与简答题1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答 1)发展条件分析;2)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2区域发展的新趋势答: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3自然资源的特性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地扩大。(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少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4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答: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布局特色。5人口素质的内涵答: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发展的自然基础,指人的体质和智力;文化技术素质是指人口受文化科技教育与训练的程度;思想素质包括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传统习惯等。 6竞争力的层次及如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答:(1)国家区域产业企业(2)如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培育区域竞争力的职能,实施人才战略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扶持优势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内在竞争能力。7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一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三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8区域优势的类型?答(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9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答:特点:区域生产的专业化;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模式: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分工。10评价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条件有哪些?答: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 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现状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是高还是低。11产业结构的分类答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1.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农业部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部门;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建筑业部门,交通部门,商业部门;2.消费资料生产部类。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三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又称配套产业;基础性产业。(四)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自然资源密集型(简称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12区域规划的特点及内容答特点(1).综合性:规划内容广泛,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综合评价、分析论证,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规划工作队伍由多专业、多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2)战略性规划时间跨度长,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的、全局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问题,规划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规划的实施对区域各方发生深远影响。(3)地域性内容: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规划;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区域空间管制;区域发展政策13区域发展战略的研究要着重解决好关键的问题答:一战略目标二战略重点三战略方针四战略布局五战略措施14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答:对于区域的开发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积极影响:1极化中心本身的经济增长2对于周围地区的影响。前者是集聚效果,后者是扩散效果20.70人们产生过怀疑—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不相等,城乡差距加大,后来众多人对于极化理论的完善,实施过程中加以注意,极化理论成为典型15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基本原则是:要吃饭;要建设;要保护环境16土地供给的遵循的基本原则答:1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为依据。特点就是资源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适宜利用方向。 2根据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区位特点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一样,要根据具体的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安排各类用地。 3注意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统筹安排各业用地。17简述土地保护的必要性?答: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二自然灾害和人为了当的活动使大量上地损失三人口不断增加,使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四)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剧,质量损失严重18旅游业规划布局的的主要内容答一,旅游业规划布局的主要因素—旅游者;二,旅游市场预测;三,旅游交通运输业规划;四,旅游食宿旅馆业规划;五,旅游商品供应规划。19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布局是要满足哪些功能的需求答:生产:教育研究与开发生产企业;服务:行政管理社会服务市政配套;生活:基础商业 20基础设施一般包括哪些系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答(1)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等部门。(2)作用: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三、综合论述题1.阐述基础设施发展的三种不同的理论,评价其优缺点: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施工期长,,投资额大,资本产出率高;滞后论—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滞后建设基础设施部门;范围小,低成本最求利益最大化,累计资本;同步论—基础设施与其它国民经济部门按比例投资、共同发展实施难度较大,均衡发展,经济增长迅速全面 2 如何进行战略抉择?答:一般来说,提出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是,要对区域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作综合分析研究。特性组合可能出现四种情况1可能是环境中出现了机会,而区域恰好有这种优势Ⅱ可能是环境中存在一些障碍,但区域在这方面仍有强势Ⅲ可能是环境中存在有机会,但区域在这方面并不具备优势Ⅳ可能是环境有障碍,而区域在这方面也处于劣势之中。区域要在第一种可能的方面去努力,并且依第一种情况制订战略,提出决策;在第二种可能方面,区域将面临不少竞争和不利的因素,制订战略的重点在于如何排除障碍,如何应付危机。在第三种可能方面,区域必须把握一些发展的机会,或者其他周围地区的实力也不强,故应努力去争取,否则会把一个大好时机错过。在第四种方面,区域不应去发展,不应依这种情况提出发展的努力,避之仍唯恐不及。一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二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三提出战略构想

地基基础试题及答案模板

《地基基础》模拟试题 一、判断题 ()1.组成土的物质可分为固相、液相两种状态。× ()2.由土体自重产生的应力称为自重应力,由建筑或地面堆载及基础引起的应力叫附加应力。√ ()3.粘粒含量越多的土可塑性越大,土也越软。× ()4.塑性指数越大的土,其粘粒含量越多。√ ()5.在侧限条件下,土的竖向应力与竖向应变之比,称为变形模量。× ()6.力学性能满足建筑物的承载和变形能力要求的地层称为人工地基。× ()7.承载能力要求是指该地层承受建筑物荷载后不能产生过量的沉降和过大的不均匀沉降。× ()8.分层总和法计算结果与沉降观测比较,对于软弱地基,理论计算值比实测值大。×()9.承受建筑物全部荷载的那一部分地层称为基础。× ()10.基础底面给地基的压力,称为基底压力,方向向上。× ()11.基础是连接上部结构与地基的结构构件,基础结构应符合上部结构使用要求。√()12.上部结构、地基及基础在传递荷载的过程中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 ()13.矿物是指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14.土中自重应力随深度呈线性减少。× ()15.土的压缩变形实质上是土中孔隙体积变小的结果。√ ()16.任何土体在自重压力作用下都不产生压缩变形。× ()17.勘察的目的是为查明并评价工程场地岩土技术条件和它们与工程之间关系。√()18.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计算主要包括确定基础底面积、基础高度和基础底板配筋。√ ()19.地基的强度破坏是剪切破坏,而不是受压破坏。√ ()20.端承桩的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 ()21.桩在荷载作用下,桩相对周围土体产生向下的位移,土对桩侧产生向上的摩阻力,称之为负摩阻力。× ()22.群桩的承载力并等于各单桩之总和,沉降量也等于单桩的沉降量,这就叫群桩效应。× ()23.桩基础按桩的制作方式可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两大类。× ()24.挡土墙墙背受到墙后填土的自身重力或外荷载的作用,该作用称为土压力。√()25.软土地基具有变形特别大、强度低的特点。√ ()26.水在饱和土体中流动的实际平均速度小于渗流速度。× ()27.地质作用按照动力来源的不同,可划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及工程地质作用。√ ()28.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分为三级,即甲级、乙级和丙级。√ ()29.无筋扩展基础系指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钢筋等材料组成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 为了保证坑壁不致坍塌以及使周围不受损害所采基坑工程是指在基坑开挖时,.30)(. 取的工程措施。√ ()31.高承台桩基是指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地基土接触的桩基。×

2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考试试题及答案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一、填空题 1. 土的稠度状态依次可分为(固态),(半固态),(可塑态),(流动态),其界限含水量依次是(缩限),(塑限),(液限)。 2. 土的天然容重、土粒相对密度、土的含水界限由实验室直接测定,其测定方法分别是(环刀法),(比重瓶法),(烘干法)。 3. 桩按受力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 4. 建筑物地基变形的特征有(沉降量)、(沉降差)、(局部倾斜)和倾斜四种类型。 5 .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 )的粘性上称 为淤泥。 6. 土的结构分为以下三种:(单粒结构)、(蜂窝状结构)、(絮状结构)。 7. 附加应力自(外荷引起的应力)起算,自重应力自(自重引起的应力)起算。 8. 土体受外力引起的压缩包括三部分(固相矿物本身的压缩)、(土中液相水的压缩)、(土中孔隙的压缩)。 1、地基土的工程分类依据为《建筑地基设计规范》,根据该规范,岩土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 2、地基的极限荷载指(地基剪切破坏发展即将失稳时所能承受的极限荷载)。 3、根据工程(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可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分为甲级、乙级和丙级。 4、按桩的制作分类,可分(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类。 5、桩身中性点处的摩察力为( 0 )。 6、土的颗粒级配是指组成土颗粒的搭配比例,可以用颗粒级配曲线表示。其中横坐标代表(粒径),纵坐标代表(小于某粒质量占全部土粒质量的百分比)。 7、土的稠度状态依次可分为(固态),(半固态),(可塑态),(流动态),其界限含水量依次是(缩限),(宿限),(液限)。 8、附加应力自(外荷引起的应力)起算,自重应力自(自重引起的应力)起算。 9、最优含水率是指(在压实功能一定条件下 , 土最易于被压实、并能达到最大密度时的含水量)。 二、选择题 1. 建筑物施工速度较快,地基土的透水条件不良,抗剪强度指标的测定方法 宜选用( A )。 (A)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B)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C)排水剪切试验(D)直接剪切试验

有机波谱分析考试题库及答案

第二章:紫外吸收光谱法 一、选择 1. 频率(MHz)为4.47×108的辐射,其波长数值为 (1)670.7nm (2)670.7μ(3)670.7cm (4)670.7m 2. 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是由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所致,其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 (1)吸收峰的强度(2)吸收峰的数目(3)吸收峰的位置(4)吸收峰的形状 3. 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 (1)紫外光能量大(2)波长短(3)电子能级差大 (4)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 4. 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 (1)ζ→ζ*(2)π→π*(3)n→ζ*(4)n→π* 5. π→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 (1)水(2)甲醇(3)乙醇(4)正己烷 6. 下列化合物中,在近紫外区(200~400nm)无吸收的是 (1)(2)(3)(4) 值最大的是 7. 下列化合物,紫外吸收λ max (1)(2)(3)(4) 二、解答及解析题 1.吸收光谱是怎样产生的?吸收带波长与吸收强度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2.紫外吸收光谱有哪些基本特征? 3.为什么紫外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 4.紫外吸收光谱能提供哪些分子结构信息?紫外光谱在结构分析中有什么用途又有何局限性? 5.分子的价电子跃迁有哪些类型?哪几种类型的跃迁能在紫外吸收光谱中反映出来?

6.影响紫外光谱吸收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带有几种类型?它们与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8.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有什么影响?选择溶剂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9.什么是发色基团?什么是助色基团?它们具有什么样结构或特征? 10.为什么助色基团取代基能使烯双键的n→π*跃迁波长红移?而使羰基n→π*跃迁波长蓝移? 11.为什么共轭双键分子中双键数目愈多其π→π*跃迁吸收带波长愈长?请解释其因。 12.芳环化合物都有B吸收带,但当化合物处于气态或在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中时,B吸收带的形状有明显的差别,解释其原因。 13.pH对某些化合物的吸收带有一定的影响,例如苯胺在酸性介质中它的K吸收带和B吸收带发生蓝移,而苯酚在碱性介质中其K吸收带和B吸收带发生红移,为什么?羟酸在碱性介质中它的吸收带和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14.某些有机化合物,如稠环化合物大多数都呈棕色或棕黄色,许多天然有机化合物也具有颜色,为什么? 15.六元杂环化合物与芳环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紫外吸收光谱,请举几个例子比较之,并解释其原因。 16.紫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17.摩尔吸光系数有什么物理意义?其值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试举出有机化合物各种吸收带的摩尔吸光系数的数值范围。 18.如果化合物在紫外光区有K吸收带、B吸收带和R吸收带,能否用同一浓度的溶液测量此三种吸收带? 19.紫外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哪几部分所组成?它是怎样工作的? 20.计算波长为250nm、400nm的紫外光频率、波数及其所具有的能量(以eV和kJ·mol-1为单位表示)。 21.计算具有1.50eV和6.23eV能量光束的波长及波数。 22.已知丙酮的正己烷溶液有两吸收带,其波长分别为189nm 和280nm,分别属π→π*跃迁和n→π*跃迁,计算π,n,π* 轨道之间的能量差。 23.画出酮羰基的电子轨道(π,n,π*)能级图,如将酮溶于乙醇中,其能级和跃迁波长将发生什么变化?请在图上画出变化情况。 24.化合物A在紫外区有两个吸收带,用A的乙醇溶液测得吸收带波长λ 1=256nm,λ 2 =305nm,而用A的己烷 溶液测得吸收带波长为λ 1=248nm、λ 2 =323nm,这两吸收带分别是何种电子跃迁所产生?A属哪一类化合物? 25.异丙叉丙酮可能存在两种异构体,它的紫外吸收光谱显示 (a)在λ=235nm有强吸收,ε=1.20×104,(b)在λ>220nm区域无强吸收,请根据两吸收带数据写出异丙丙酮两种异构体的结构式。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 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特征: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 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不同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在其品种组合上的差异; (3)整体性每一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4)多用途性 (5)社会性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①它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②它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矿藏、气候) ③虽然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但其自然物质基础的地位未变(技术进步)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4.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应程度。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 相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 (3)步骤: ①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开发规模 大、重大经济价值、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带动影响作用); 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 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③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 潜力; ④分析比较区域几种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 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 对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必须搞清主导资源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考试试题及答案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土的稠度状态依次可分为(固态),(半固态),(可塑态),(流动态),其界限含水量依次是(缩限),(塑限),(液限)。 2.土的天然容重、土粒相对密度、土的含水界限由实验室直接测定,其测定方法分别是(环刀法),(比重瓶法),(烘干法)。 3.桩按受力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 4.建筑物地基变形的特征有(沉降量)、(沉降差)、(局部倾斜)和倾斜四种类型。 5.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粘性上称为淤泥。 6.土的结构分为以下三种:(单粒结构)、(蜂窝状结构)、(絮状结构)。 7.附加应力自(外荷引起的应力)起算,自重应力自(自重引起的应力)起算。 8.土体受外力引起的压缩包括三部分(固相矿物本身的压缩)、(土中液相水的压缩)、(土中孔隙的压缩)。 1、地基土的工程分类依据为《建筑地基设计规范》,根据该规范,岩土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 2、地基的极限荷载指(地基剪切破坏发展即将失稳时所能承受的极限荷载)。

3、根据工程(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可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分为甲级、乙级和丙级。 4、按桩的制作分类,可分(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类。 5、桩身中性点处的摩察力为(0)。 6、土的颗粒级配是指组成土颗粒的搭配比例,可以用颗粒级配曲线表示。其中横坐标代表(粒径),纵坐标代表(小于某粒质量占全部土粒质量的百分比)。 7、土的稠度状态依次可分为(固态),(半固态),(可塑态),(流动态),其界限含水量依次是(缩限),(宿限),(液限)。 8、附加应力自(外荷引起的应力)起算,自重应力自(自重引起的应力)起算。 9、最优含水率是指(在压实功能一定条件下,土最易于被压实、并能达到最大密度时的含水量)。 二、选择题 1.建筑物施工速度较快,地基土的透水条件不良,抗剪强度指标的测定方法宜选用(A)。(A)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B)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 (C)排水剪切试验(D)直接剪切试验 2.土的结构性强弱可用(B)反映。 (A)饱和度(B)灵敏度(C)粘聚力(D)相对密实度 3.有一完全饱和土样切满环刀内,称得总重量为72.49克,经

最新地基基础考试题库及答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最新地基基础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基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板桩相对于钢板桩的优点是()。A A.造价低 B.施工方便 C.工期短 D.接头防水性能较好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土的自重应力一般不会引起地基变形 B.地基中的附加应力会引起地基变形 C.饱和土中的总应力等于有效应力与孔隙水压力之和 D.孔隙水压力会使土体产生体积变形 3.关于土的物理性质指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A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的力学性质 B .单位体积土的质量称为土的密度 C .土中水的质量与土粒质量之比就是土的含水量 D .确定三相比例指标仅需要做密度试验 4.土的重度为20KN/m 3,地面以下10m 处的自重应力为( )。A A . 200 KPa B .20 KPa C . 2 KPa D .10 KPa 5.土压力的单位是( )。B A .2kN/m B .kN/m C .3kN/m D .4 kN/m 6.试验测得甲,乙土样的塑性指数分别为Ip 甲=5,Ip 乙=15,则( )。B A .甲土样粘粒含量大 B .乙土样粘粒含量大 C .甲土样工程性质好 D .乙土样工程性质好 7.工程用土中,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含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是( )。A A .碎石土 B .砂土 C .粉土 D .黏性土 8.当仅有一层土时,土中自重应力与深度的关系是( )。B A .线性减少 B .线性增加 C .不变 D .不 能确定 9.粘性土的天然含水量增大时,随之增大的指标是( )。B A .塑限W P B .液限W L C .塑限指数I P

有机波谱分析考试题库与答案

目录 第二章:紫外吸收光谱法....................................................................... 3第三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7第四章 NMR习题 .............................................................. 11第五章质谱.................................................................. 17波谱分析试卷A ............................................................................. 27波谱分析试卷B ............................................................................. 34波谱分析试卷C ............................................................................. 44二......................................................................................... 54第二章红外光谱............................................................................ 55第三章核磁共振.......................................................................... 57第三章核磁共振-碳谱...................................................................... 61第四章质谱............................................................................... 64第一节:紫外光谱(UV) ....................................................................... 69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 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 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5.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 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6.区域文化: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 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7.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由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 德修养等方面构成。 8.适度人口: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候 都存在一个经济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

都会引起收益减少) 9.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 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10.区域竞争力: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 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 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1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 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1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 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14.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 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15.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 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16.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上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标准考试试卷及答案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标准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用粒径级配曲线法表示土样的颗粒组成情况时,若曲线越陡,则表示土的 ( B ) A.颗粒级配越好 B.颗粒级配越差 C.颗粒大小越不均匀 D.不均匀系数越大 2.判别粘性土软硬状态的指标是 ( B ) A.塑性指数 B.液性指数 C.压缩系数 D.压缩指数 3.产生流砂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动水力 ( D ) A.方向向下 B.等于或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C.方向向上D.方向向上且等于或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4.在均质土层中,土的竖向自重应力沿深度的分布规律是 ( D ) A.均匀的 B.曲线的 C.折线的D.直线的 5.在荷载作用下,土体抗剪强度变化的原因是 ( C ) A.附加应力的变化 B.总应力的变化 C.有效应力的变化 D.自重应力的变化 6.采用条形荷载导出的地基界限荷载P1/4用于矩形底面基础设计时,其结果 ( A ) A.偏于安全 B.偏于危险 C.安全度不变 D.安全与否无法确定

7.无粘性土坡在稳定状态下(不含临界稳定)坡角β与土的摩擦角φ之间的关系是( A ) A.β<φB.β=φ C.β>φ D.β≤φ 8.下列不属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常用图表的是 ( C ) A.钻孔柱状图 B.工程地质剖面图 C.地下水等水位线图 D.土工试验成果总表 9.对于轴心受压或荷载偏心距e较小的基础,可以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φk、Ck 按公式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偏心距的大小规定为(注:Z 为偏心方向的基础边长) ( A ) A.e≤ι/30 B.e≤ι/10 C.e≤b/4 D.e≤b/2 10.对于含水量较高的粘性土,堆载预压法处理地基的主要作用之一是 ( C ) A.减小液化的可能性 B.减小冻胀 C.提高地基承载力 D.消除湿陷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1.建筑物在地面以下并将上部荷载传递至地基的结构称为__基础__。 12.土的颗粒级配曲线愈陡,其不均匀系数C u值愈__小__。 13.人工填土包括素填土、冲填土、压实填土和_杂填土___。 14.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__潜水______和承压水三种类型。 15.在计算地基附加应力时,一般假定地基为均质的、应力与应变成__线性___关系的半空间。

基础工程试题库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计算地基承载力设计值时必须用内摩擦角的什么值来查表求承载力系数 B ? A设计值 B 标准值 C 平均值 2、砌体承重结构的地基允许变形值是由下列哪个值来控制的C ? A 沉降量 B 沉降差 C 局部倾斜 3、在进行浅基础内力计算时,应采用下述何种基底压力 A ? A 基底净反力 B 基底总压力 C 基底附加压力 4、当建筑物长度较大时,,或建筑物荷载有较大差异时,设置沉降缝,其原理是C ?A 减少地基沉降的措施 B 一种施工措施 C 减轻不均匀沉降的建筑措施 5、下列何种结构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最敏感A ? A 框架结构 B 排架结构 C 筒体结构 6、框架结构的地基允许变形值由下列何种性质的值控制B ? A 平均沉降 B 沉降差C局部倾斜 7、高耸结构物的地基允许变形值除了要控制绝对沉降量外,还要由下列何种性质控制C ? A 平均沉降B沉降差C倾斜 8、当基底压力比较大、地基土比较软弱而基础的埋置深度又受限制时,不能采用B ? A 筏板基础 B 刚性基础C扩展式基础 9、沉降计算时所采用的基底压力与地基承载力计算时所采用的基底压力的主要差别是C ? A 荷载效应组合不同及荷载性质(设计值或标准值)不同 B 荷载性质不同及基底压力性质不同(总应力或附加应力) C 荷载效应、荷载性质及基底压力性质都不同 10、防止不均匀沉降的措施中,设置圈梁是属于B A 建筑措施 B 结构措施 C 施工措施 11、刚性基础通常是指C A 箱形基础 B 钢筋混凝土基础 C 无筋扩展基础 12、砖石条形基础是属于哪一类基础A ? A 刚性基础 B 柔性基础 C 轻型基础 13、沉降缝与伸缩缝的区别在于C A 伸缩缝比沉降缝宽 B 伸缩缝不能填实 C 沉降缝必须从基础处断开 14、补偿基础是通过改变下列哪一个值来减小建筑物的沉降的B ? A 基底的总压力 B 基底的附加压力 C 基底的自重压力 15、对于上部结构为框架结构的箱形基础进行内力分析时,应按下述何种情况来计算C ? A 局部弯曲 B 整体弯曲 C 同时考虑局部弯曲和整体弯曲 16、全补偿基础地基中不产生附加应力,因此,地基中B . A 不会产生沉降 B 也会产生沉绛 C 会产生很大沉降 17、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需作地基承载力验算的建筑物的范围是D 。 A 所有甲级B所有甲级及部分乙级C 所有甲级、乙级及部分丙级D 所有甲级、乙级及丙级 18、浅埋基础设计时,属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的是B 。 A 持力层承载力 B 地基变形 C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 D 地基稳定性 19、下列基础中,A 通过过梁将上部荷载传给基础。 A 墙下独立基础 B 柱下条形基础 C 柱下独立基础 D 墙下条形基础 20、受偏心荷载作用的浅埋基础,当B 时,持力层承载力满足要求。

有机波谱分析考试题库及答案

目录 第二章:紫外吸收光谱法 .................................................................................................................................................... 3第三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8第四章NMR习题 ................................................................................................................................................... 12第五章质谱............................................................................................................................................................... 19波谱分析试卷A ................................................................................................................................................................. 30波谱分析试卷B .................................................................................................................................................................. 38波谱分析试卷C ................................................................................................................................................................. 47二.......................................................................................................................................................................................... 56第二章红外光谱............................................................................................................................................................... 57第三章核磁共振........................................................................................................................................................... 59第三章核磁共振-碳谱................................................................................................................................................... 64第四章质谱..................................................................................................................................................................... 66第一节:紫外光谱(UV) .................................................................................................................................................... 72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 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技术进步: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科学含义是指技术科学和技术知识本身的发展和进步。 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和价值。 绿色GDP:生态GDP,EDP,现行GDP扣除环境成本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家竞争力: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要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 区域优势: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区域规划: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所做的总体部署。 狭义上指一定地区范围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适度人口: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可持续发展观。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地扩大,但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背景:①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②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③市场化水平④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试题及答案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根据地质成因条件的不同,有以下几类土:、、、等等。 2、颗粒分析试验对于粒径小于或等于60mm,大于0.075mm的土,可用测定。 3、当动水压力等于或大于土的有效重度时,土粒处于悬浮状态,土粒随水流动,这种现象称为。 4土方开挖遵循、、和的原则。 5深基坑土方开挖方案主要有、、、等。 6 边坡系数是以土方与之比表示。 8 铲运机的特点是能综合完成、、和等土方施工工序。 9 常用的机械压实方法有、、等。 10 碾压法适用于的填土工程。 二、选择题(单选,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土的含水量越大土质越是松软,() A压缩性高,强度高B压缩性低,强度高 C压缩性高,强度低D压缩性低,强度低 2.填土的压实就是通过夯击、碾压、震动等动力作用使()减少而增加其密实度。 A土体的孔隙B土体的比重C土体中的水D土体颗粒 3.土压实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其(),增加土的强度。 A渗透性B压缩性C湿陷性D膨胀性 4、土的天然含水量是指( )之比的百分率。 A.土中水的质量与所取天然土样的质量 B.土中水的质量与土的固体颗粒质量 C.土的孔隙与所取天然土样体积 D.土中水的体积与所取天然土样体积 5、在土方填筑时,常以土的( )作为土的夯实标准。 A.可松性 B.天然密度 C.干密度 D.含水量6、填土的密实度常以设计规定的( )作为控制标准。 A.可松性系数 B.孔隙率 C.渗透系数 D.压实系数 7、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时,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当土体含水量大且不稳定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B.一般应采用“分层开挖,先撑后挖”的开挖原则 C.开挖时如有超挖应立即填平 D.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应采取降水措施后开挖 8、填方工程中,若采用的填料具有不同透水性时,宜将透水性较大的填料( )。 A.填在上部 B.填在中间 C.填在下部 D.与透水性小的填料掺杂 9、填方工程施工( )。 A.应由下至上分层填筑 B.必须采用同类土填筑 C.当天填土,应隔天压实 D.基础墙两侧应分别填筑 10、观察验槽的内容不包括( )。 A.基坑(槽)的位置、尺寸、标高和边坡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B.是否已挖到持力层 C.槽底土的均匀程度和含水量情况 D.降水方法与效益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界限含水量: 最优含水率: 钻探: 验槽: 姓名:教学点班级学号:

地基基础考试题库答案

地基基础考试题库答案 一、判断题 ( )1.组成土的物质可分为固相、液相两种状态。× ( )2.由土体自重产生的应力称为自重应力,由建筑或地面堆载及基础引起的应力叫附加应力。√ ( )3.粘粒含量越多的土可塑性越大,土也越软。× ( )4.塑性指数越大的土,其粘粒含量越多。√ ( )5.在侧限条件下,土的竖向应力与竖向应变之比,称为变形模量。× ( )6.力学性能满足建筑物的承载和变形能力要求的地层称为人工地基。× ( )7.承载能力要求是指该地层承受建筑物荷载后不能产生过量的沉降和过大的不均匀沉降。× ( )8.分层总和法计算结果与沉降观测比较,对于软弱地基,理论计算值比实测值大。× ( )9.承受建筑物全部荷载的那一部分地层称为基础。× ( )10.基础底面给地基的压力,称为基底压力,方向向上。×( )11.基础是连接上部结构与地基的结构构件,基础结构应符合上部结构使用要求。√

( )12.上部结构、地基及基础在传递荷载的过程中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 ( )13.矿物是指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 ( )14.土中自重应力随深度呈线性减少。× ( )15.土的压缩变形实质上是土中孔隙体积变小的结果。√ ( )16.任何土体在自重压力作用下都不产生压缩变形。× ( )17.勘察的目的是为查明并评价工程场地岩土技术条件和它们与工程之间关系。√ ( )18.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计算主要包括确定基础底面积、基础高度和基础底板配筋。√ ( )19.地基的强度破坏是剪切破坏,而不是受压破坏。√ ( )20.端承桩的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 ( )21.桩在荷载作用下,桩相对周围土体产生向下的位移,土对桩侧产生向上的摩阻力,称之为负摩阻力。× ( )22.群桩的承载力并等于各单桩之总和,沉降量也等于单桩的沉降量,这就叫群桩效应。× ( )23.桩基础按桩的制作方式可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两大类。×( )24.挡土墙墙背受到墙后填土的自身重力或外荷载的作用,该作用称为土压力。√ ( )25.软土地基具有变形特别大、强度低的特点。√ ( )26.水在饱和土体中流动的实际平均速度小于渗流速度。× ( )27.地质作用按照动力来源的不同,可划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及工程地质作用。√

波普分析试题

波谱解析试题A 一、名词解释(5*4分=20分) 1.波谱学:波谱学是涉及电池辐射与物质量子化的能态间的相互作用,其理论基础是量子化的能量从辐射场向物质转移。 2.屏蔽效应:感生磁场对外磁场的屏蔽作用称为电子屏蔽效应 3.电池辐射区域:γ射线区,X射线区,远紫外,紫外,可见光区,近红外,红外,远红外区,微波区和射频区 4.重排反应;在质谱裂解反应中,生成的某些离子的原子排列并不保持原来分子结构的关系,发生了原子或基团重排,产生这些重排离子的反应叫做重排反应 5.驰骋过程:要想维持NMR信号的检测,必须要有某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驰骋过程,即高能态的核以非辐射的形式放出能量回到低能态,重建Boltzmann分布的过程。 二、选择题。(10*2分=20分)CDBBA BCCAB 1. 化合物中只有一个羰基,却在1773cm-1和1736cm-1处出现两个吸收峰这是因为:(C ) A、诱导效应 B、共轭效应 C、费米共振 D、空间位阻 2. 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色散元件材料为:() A、玻璃 B、石英 C、红宝石 D、卤化物晶体 3. 预测H2S分子的基频峰数为:(B ) A、4 B、3 C、2 D、1 4. 若外加磁场的强度H0逐渐加大时,则使原子核自旋能级的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A、不变 B、逐渐变大 C、逐渐变小 D、随原核而变 5. 下列哪种核不适宜核磁共振测定:() A、12C B、15N C、19F D、31P 6.在丁酮质谱中,质荷比质为29的碎片离子是发生了() A、α-裂解 B、I-裂解 C、重排裂解 D、γ-H迁移 7. 在四谱综合解析过程中,确定苯环取代基的位置,最有效的方法是()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试卷及答案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标准预测试卷(一)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用粒径级配曲线法表示土样的颗粒组成情况时,若曲线越陡,则表示土的 ( ) A.颗粒级配越好 B.颗粒级配越差 C.颗粒大小越不均匀 D.不均匀系数越大 2.判别粘性土软硬状态的指标是 ( ) A.塑性指数 B.液性指数 C.压缩系数 D.压缩指数 3.产生流砂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动水力 ( ) A.方向向下 B.等于或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C.方向向上 D.方向向上且等于或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4.在均质土层中,土的竖向自重应力沿深度的分布规律是 ( ) A.均匀的 B.曲线的 C.折线的 D.直线的 5.在荷载作用下,土体抗剪强度变化的原因是 ( ) A.附加应力的变化 B.总应力的变化 C.有效应力的变化 D.自重应力的变化 6.采用条形荷载导出的地基界限荷载P1/4用于矩形底面基础设计时,其结果 ( )

A.偏于安全 B.偏于危险 C.安全度不变 D.安全与否无法确定 7.无粘性土坡在稳定状态下(不含临界稳定)坡角β与土的内摩擦角φ之间的关系是( ) A.β<φB.β=φ C.β>φ D.β≤φ 8.下列不属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常用图表的是 ( ) A.钻孔柱状图 B.工程地质剖面图 C.地下水等水位线图 D.土工试验成果总表 9.对于轴心受压或荷载偏心距e较小的基础,可以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φk、Ck 按公式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偏心距的大小规定为(注:Z 为偏心方向的基础边长) ( ) A.e≤ι/30 B.e≤ι/10 C.e≤b/4 D.e≤b/2 10.对于含水量较高的粘性土,堆载预压法处理地基的主要作用之一是 ( ) A.减小液化的可能性 B.减小冻胀 C.提高地基承载力 D.消除湿陷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1.建筑物在地面以下并将上部荷载传递至地基的结构称为____。 12.土的颗粒级配曲线愈陡,其不均匀系数C u值愈____。 13.人工填土包括素填土、冲填土、压实填土和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